玛塔阿格里奇与鲁宾斯坦演奏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 遗作有什么区别

玛塔·阿格里奇_梅菲斯托_新浪博客
玛塔·阿格里奇
玛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1941— )
& & 玛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1941—
),阿根廷钢琴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5岁首次登台演出,8岁多次参加公开演出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年在维也纳师从古尔达,后又在日内瓦拜帕蒂夫人和马加洛夫为师。她的演奏风格浪漫豪放,被人们称为“音乐的女大祭司”;虽然她的演奏充满吉普赛人的奔放热情,但有时也具有阴沉忧郁的格调,表现出一种内在、沉思的诗意。她的技巧过人,音色铿锵有力,光彩夺人,不愧为当代杰出的女钢琴家;她喜爱舒曼、肖邦的作品,同时也演奏现代作曲家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乐曲。
&许多钢琴家在年轻时总是激情四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内省,但是阿格里奇不是这样,从她近几年录制的肖邦,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人们听到的是比以前更为狂放和具有气势的音响。虽然已经年过六旬,阿格里奇热烈的的个性似乎一直都没有改变,而她的琴声也一如她的人一样继续保持着通透率真的魅力。
​著名录音编辑
肖邦:第2钢琴协奏曲,阿格里奇钢琴,美国国家交响乐团,罗斯恃罗波维奇指挥,DG
2531042,《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肖邦:第2、3号钢琴奏鸣曲,阿格里奇钢琴,DG 2530530、DG 139
317-2,《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肖邦:沉着的行板与辉煌的大波兰舞曲,阿格里奇钢琴, DG ,《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肖邦:前奏曲全集,阿格里奇钢琴,DG
,《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普罗科菲耶夫:第3钢琴协奏曲
阿格里奇钢琴,柏林爱乐乐团,阿巴多指挥 DG 《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含肖邦第1钢琴协奏曲),阿格里奇钢琴,伦敦交响乐团,阿巴多指挥,DG ,《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阿格里奇钢琴,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协奏,夏伊、孔德拉辛指挥。(以上选自百度百科)
说了这么多~大家都大概的了解了一下阿格里奇~下面我推荐几首阿格里奇的作品,大家来感受一下“音乐大祭司”的风采~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
指挥:夏尔·迪图瓦(瑞士指挥家,经常指挥欧洲各个著名的交响乐团,包括柏林爱乐乐团、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和英国伦敦爱乐乐团,并指挥过以色列、远东、澳大利亚和南美洲的乐团。)
​​钢琴:阿格里奇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作品。创作于年,题献给德国钢琴家兼指挥家汉斯·冯·彪罗。
​​由钢琴弹奏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乐谱.本乐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极庄严而从容的小快板。降B小调,在4把圆号演奏的降B小调引子后,大提琴与第一小提琴主奏降D大调主题,钢琴以华彩发展,这个主题据说是柴科夫斯基在卡缅科集市上,从一个盲乞那里采集到的歌曲旋律。第二主题以降A大调先出现于单簧管,钢琴加以反复。在发展部,第一主题纠缠上新音型,以钢琴为主形成变化。主题深情、真挚,如梦般甜美。
第二乐章,
朴素的小行板,降D大调,三段体。行板主题为牧歌风格,先由长笛独奏,再以钢琴接替,然后交给大提琴、双簧管。中段速度为最急板,变成匆忙的随想曲。第三段再由钢琴以独奏行板主题,加上颤音与音型装饰变奏。是柴可夫斯基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
第三乐章,热情如火的快板,降B小调,回旋曲式,在4小节引子后,钢琴主奏开始回旋主题,接着小提琴以降D大调用八度奏庄重抒情的对比主题,两个主题的纠缠发展形成高潮。终结部以降B大调形成辉煌的结尾。主部主题是乌克兰歌舞曲《亿万卡,快来唱春歌》,音乐表现春天来了,农时即将开始的欢快、奔放的情绪,副主部是十分抒情优美的同时也充满生机,音乐洋溢着青春和难以抑制的内心喜悦。
​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 K.141
​斯卡拉蒂风格的特点 :
&​一.
明朗轻快的特点&斯卡拉蒂奏鸣曲的风格中,表现出意大利音乐“明朗”的特色,此与法国音乐的“生动”,的国音乐的“沉重”,形成了三个民族性之强烈对比的忠实反应。&明朗与快活的风格,在斯卡拉蒂奏鸣曲上表现地淋漓尽致,他通常运用快板或极快板(Ptesto)的速度,而较少运用安静的中庸速度(Moderato),或具有装饰作用的富表情(Espressivo)之乐句,其音乐的脉动,虽然快,但不过分激动,具有愉快的动感。&因为斯卡拉蒂的创作,大都是宫廷里的爱乐者,所以其作品的表现,仅以优美与消遣为目的,因此其创作受了限制,但是由于他过人的天分,在其乐曲中,不仅能够轻快自在地活动,而且发挥了巴洛克时期高超的情操,与他自己无拘无束的纯真个性。
​ & &
温和的对比色彩&&斯卡拉蒂奏鸣曲在风格上,也表现了巴洛克时代人们对于宗教无穷尽的崇尚的情操,因此在动机上,斯卡拉蒂不象贝多芬一样以强烈的对比,可以的表现出内心的抗挣,斯卡拉蒂的动机恰恰相反,它同通常是精致而粗浅的,其主题的发展缺乏戏剧性,在音乐上,也不造成任何的效果,只是自在地象一种“先知”的存在,其动机构成的主题,趋向于一种稳定与少有的大变动的形态,他们表现的是完整性和统一性的风格,因此压抑了一些原本很强烈的动机对比,由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可以看出,动机在呈现部分与再现部分(或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出现完全相同,换句话说,一首奏鸣曲的进行当中,不受任何内在的影响而改变,这正是巴洛克时期完整性精神的表现,动机在奏鸣曲中大部分具有相同的形式与造型,所以,主题件的是温和的对比效果。(节选自《斯卡拉蒂奏鸣曲研究》)
​巴赫
帕蒂塔组曲&c小调第二组曲 BWV.826
​ & &
&巴赫的帕蒂塔组曲也称德国组曲。Partita,是巴赫键盘创作的一套组曲,遗留下来的共7首。Partita
是意大利语,在意大利语中,它本是变奏曲之意,十七世纪才有组曲之意。意大利风格的组曲,是对各类舞曲的组合,Partita
的键盘作品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间在德国发展,由巴赫推向高潮。后人因有“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名称,也称这部组曲为“德国组曲”。巴赫的这一套《帕蒂塔》Partita
BWV 825-830 ,其中不光包括有舞曲,还包括了幻想曲、谐谑曲等。
​《c小调第二组曲》Partita
No.2 in c Minor BWV 826 ,共包括六曲:
序曲 Sinfonia
阿列曼德舞曲 Allemande&
库朗舞曲 Courante&
萨拉班德舞曲 Sarabande&
回旋曲 Rondeaux&
随想曲 Capriccio
&好了~介绍了这么多,大家对阿格里奇的音乐作品也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希望大家喜欢~下期我准备向大家介绍另一名钢琴演奏家:​叶普盖尼·基辛(Yevgeny
Kissin)。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Yevgeny Kissin
Yevgeny Kissin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263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阿图尔·鲁宾斯坦 (Arthur
Rubinstein,日—日),20世纪最杰出,也是艺术生命最长的之一。1887年出生于波兰罗兹,七岁首度在公开场合演出,1897年移居柏林师从巴特、卡恩与布鲁赫,并由名教育家姚阿幸担任监人。1904年在巴黎与拉威尔见面,1906年第一次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演出。高龄89岁的阿图尔·鲁宾斯坦在日于伦敦威格摩厅举办个人最后一场音乐会,独树一格的艺术风范保存在大量的录音与影片中。1976年获得由福特总统授予的美国自由勋章。日卒于瑞士日内瓦。
阿图尔·鲁宾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阿图尔·鲁宾斯坦 Artur Rubinstein
()美籍波兰。日生于波兰罗兹,日卒于日内瓦。5岁登台演奏。后到柏林,经J.约阿希姆推荐,从K.H.巴尔特学钢琴,从R.卡恩和M.布鲁赫。11岁在柏林由约阿奇姆指挥演奏W.A.莫扎特的。后到俄国、波兰等地旅行演奏,获得热烈赞誉。1906年第一次到美国与费城管弦乐团、纽约爱乐交响乐团合作演奏F.F.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C.圣-桑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3个月内举行了75场演奏会。期间与小提琴家E.伊萨伊举行音乐会为同盟国募捐。1916年到西班牙和演出后,他成了西班牙音乐的积极宣扬者。1946年入美国籍。
  鲁宾斯坦生来赋有灵敏的十只手指,读谱能力之强也是超群的。他的演奏充满炽热的情感和充沛的精力,流利洒脱而又布局严谨,有时又细腻而富于诗意。其演奏细腻而富于诗意,流利洒脱而又布局严谨。曲目极为广泛,尤以演奏肖邦和勃拉姆斯的作品见长,弹奏法国和西班牙作家作品也有其妙处。
  鲁宾斯坦毕生献身于钢琴艺术,1970年以83岁高龄出现在音乐舞台上,1976年4月举行告别演奏会,正式退出舞台。1977年庆祝他90岁诞辰,福特授予他自由勋章。他的演奏曲目非常广泛,在演奏风格上,对于古典乐曲倾向华丽而不炫耀,弹奏肖邦作品则充满诗意和乡土气息,是20世纪权威的钢琴演奏家。晚年写了一部自传,共分3卷,分别叙述他的青年、中年和晚年3个时期的演奏生涯。他录制了很多唱片,尤其是肖邦全部作品的唱片,已成为珍贵的文献资料;他录制的L.van贝多芬的5首钢琴协奏曲,也是一份贵重的遗产。
某些和演奏家常常会成为同义词,倒贝多芬之于史纳贝尔、德而西之于纪雪金,以及肖邦之于阿图尔·鲁宾斯坦。在阿图尔·鲁宾斯坦灿烂而活跃的演奏生涯中;虽然演奏曲目非常宽广,但他却一于肖邦这位专注于钢琴曲创作,并矢志将祖国波兰精神传诸后世的。
  阿图尔·鲁宾斯坦天性慷慨,富于冒险精神,堪称当代最佳的西班牙音乐诠释者之一,他那阿尔班尼士“依贝利亚”(Iberia)绝妙无比的演奏更足以荣耀地所钟爱的西班牙,这也刺激史特拉汶斯基将“彼德洛希卡”改编为钢琴曲,阿图尔·鲁宾斯坦也是席玛诺夫斯基第二号钢琴与后续许多品的世界首演诠释者:要是没有阿图尔·
鲁宾斯坦的大力推广,维拉-罗伯斯(Villa-Lobos)的许多作品恐怕也没有得见天日的机会。虽然如此,在阿图尔·鲁宾斯坦大量的演出录音当中,却独缺完整的“依贝利亚”、“彼德洛希卡”和席玛诺夫斯基的奏鸣曲全集,殊为可惜。
阿图尔·鲁宾斯坦的肖邦演奏也受到他致力于新作品作风的影响。像阿图尔·鲁宾斯坦一样,在其演奏生涯中风格与手法有如此革命性转变的钢琴家,可说是少之又少。为求消弭大众对肖邦音乐有如沙龙花花公子的,阿图尔·鲁宾斯坦将一股清新与活力注入其诠释当中,以高尚的情感取代感伤、以力量和高贵取代病态与神经质,并以清晰而明确的。
  阿图尔·鲁宾斯坦对其成就深以为傲,自信能与纪雪金、米开兰杰里、吉利尔斯、李希特、卡萨德修等一流钢琴家并驾齐驱,其个性自然十分好胜。当他在一次巡回演出结束后,发现友人为年轻的俄罗斯钢琴家霍洛维兹新录制的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而如痴如狂,地那直率的妒意就如火中烧。后来在哈维·萨赫斯的传记中,阿图尔·鲁宾斯坦又以带有偏见的语气自我抬举,指霍洛维兹虽是个好“钢琴家”,他自己却是个“”,阿图尔·鲁宾斯坦会说出这种话,道理说穿了很简单:他们俩人各自代表一种极端,一个有如鬼魅般迷人,一个却中规中矩,由于彼此都很难欣赏对方的优点,两人间的对立和竞争也益发剧烈。在和善具亲和力的表象之外,阿图尔·鲁宾斯坦尽管也有个性上幽暗的一面,但他绝不会像一般落入耗弱不稳的地步。他自认不论弹得热情奔放还是成熟内敛,都会有一群基本支持者追随其后;霍洛维兹尽管短期内引起很大震撼,但绝不曾如阿图尔·鲁宾斯坦那样具有影响力。既然大众认定阿图尔·鲁宾斯坦为诠释的权威,那么是什么秘密和特质让阿图尔·鲁宾斯坦的演奏尽得肖邦音乐精髓,且能历久弥新?答案并不容易回答,因为阿图尔·鲁宾斯坦的音乐魔力就好似滑溜的水银般难以捉摸:其中一种特质是他能充分掌握肖邦对美声歌剧的喜爱:没有钢琴家能弹出比阿图尔·鲁宾斯坦更美更蒙眬的音色,同时还能掌握音乐的线条,表现出如般的呼吸与抑扬顿挫。拜修长的小指之赐,在演奏肖邦音乐中最复杂的段落时,阿图尔·鲁宾斯坦仍可“唱”出明晰而细致的声部织体,着实令人羡艳不已。其弹性速度也相当自然,在乐句中精巧地调配节奏,呈现出微妙而富有生命力的呼吸感。
若要指出阿图尔·鲁宾斯坦的肖邦演奏有何特出之处,邢就是鲁氏对其独特品味的自傲之气、对风格的自信满满、以及注重整体而非零碎小节的作风。最能表现以上特色的录音莫过于作品22(光辉大波兰舞曲)当中的“平稳的行板”乐段。这个录音和他早年录制者相比,展现出高贵的冷静和内省:在c小调夜曲速度加倍乐段的挽歌中,阿图尔·鲁宾斯坦也能以清晰的旋律与对位旋律线,将与伴奏一丝不苟的区分开来:在升f小调夜曲当中的宣叙调乐段中,阿图尔·鲁宾斯坦也以优雅的姿态准确诠释其中蕴含的某种挥之不去的晦暗感;而他弹奏的A大调波兰舞曲犹如波兰受压迫时的吶喊,直让误以为这个作品该以军乐队演奏为宜的庸人目惭形秽。同样的,在弹奏挽歌般的升c小调圆舞曲时,今日一些受过良好训练,但声音晦涩不明的年轻钢琴家们,或许很难企及阿图尔·鲁宾斯坦乐句的歌唱性与圆润。作品27夜曲的演奏是如此优雅而富于对比,有谁能像他一般,让萧邦一连串的音符跃然
纸上,化作如此佳韵?有谁像他一样,能令“船歌”中如火雨般的阵阵乐音化为如此滔滔雄辩?
  他对肖邦即兴曲有种特殊的共鸣,不论是在第一号中迂回的主题、第二号中般的述说、第三号里的错综复杂,乃至于他弹奏的幻想即兴曲润饰版都是如此。在弹奏俗称的“一分钟”圆舞曲时,他完全不在乎速度这回事,但在作品47的活泼快速乐段里,他却非常注重其中精巧安排的二拍三拍混合节奏。在第三号诙谐曲主要的八度乐想中,阿图尔·鲁宾斯坦展露了般的刚毅风骨:而在演奏作品68号之一马祖卡舞曲时,他一反年轻时的散漫之气,展现出富有表现力、高雅而真切的风格。在演奏肖邦的最后一首f小调马祖卡时,阿图尔·鲁宾斯坦选择了经过修饰的较长版本,让一股告别式的忧郁情绪弥漫于中:除了他以外,也无人能将送葬进行曲中象征极乐世界的中段,由原来众所熟悉,如同式的沉重步伐转化为萦绕不去的气氛,并在石破天惊的不祥终曲里弹得如此清明透彻。门德尔颂要是能听到这个演奏,想必不会说出“我痛恨这种音乐”的话来;而在第四号叙事曲和降A大调波兰舞曲当中所呈现的英雄气概,更是令人热血沸腾!阿图尔·鲁宾斯坦以老练的技巧控制音色,在波兰舞曲中奔放的八度音进行中呈现磅礡气势,李斯特赞叹这段音乐如同“骑兵奔驰时的铁蹄声”,阿图尔·鲁宾斯坦可说深得个中三昧。
  当年轻钢琴家汲汲于录制自己的永久性代表作,但其音乐内容却乏善可陈,离至善至美之境尚远时,阿图尔·鲁宾斯坦的大师风范正如一条康庄大道,在这条大道上,我们不只可以发现他对艺术的孜孜不倦,对那些视肖邦奇迹般乐思为稀松平常,甚至因己身偏好而令肖邦音乐扭曲变质的庸人来说,阿图尔·鲁宾斯坦更是发人深省。就算他的技巧稍有减退,但他仍是个不倦的真理追寻者,那怕只能瞥见音乐的圣杯一眼,他也绝不退却。
  从第一次在柏林登台(日)到伦敦的告别音乐会(日),阿图尔·鲁宾斯坦让本世纪钢琴乐坛为之着迷。这位弹起琴来不慌不忙的矮胖男人身上有欧洲波西米亚人白发、宽下巴的外表及神似犹太人的侧影(毕加索把他的神韵抓得恰如其份),挺直的背部往前微倾他由黑檀木与象牙所构筑的王国。
  他和女人间的风流韵事也是个传奇故事。“伦敦的荷兰街(1911年)……当阿图尔·鲁宾斯坦走进房间,屋内一下子变窄了。他的个子矮小但是年轻、宽肩,两条手臂下是一双我从没见过像它那么细腻的手(指幅很宽,和拉赫曼尼诺夫一样都有十二度)。肩膀以上是一张不脱稚气、古怪丑陋的脸,但是头型非常好看。这张脸的上方有一头不甚美观的浓密暗金色短卷发。淡色的眼睛闪耀着智能的光芒,犹太人般的大鼻子以及波兰人的优雅也是他的特点之一。色浅而坚定的嘴唇在紧张的微笑着,看来只有从下巴才能看出他的活力,而这个已经足够让人多看他一眼。”茉麓儿·德拉伯(MurielDraper)这样形容阿图(《午夜的音乐》,1929)。“(她)有一双罕见的美丽玉手,但是她的脸孔却让人不敢领教:狭长的头部覆了一头用发网扣牢的金色长发,高、短而稍嫌平坦的鼻子与饱满的大嘴厚唇让她看起来很像有白皮肤的黑人。她有的魅力,我爱上她了。”这是阿图尔·鲁宾斯坦所形容的茉丽儿(《我的青春岁月》,1973,阿图尔·鲁宾斯坦上半部)。而在他的独奏会上,黑色史坦威周围满是崇拜者送的鲜花,他的看来总是盯蓄美丽的女人瞧,从音乐会上半场的古典乐派曲目到萧邦安可曲(升c小调圆舞曲、D大调马祖卡作品33,可能还有夏布里耶的诙谐圆舞曲),任何欣赏鲁宾斯现场的人,都会被他的音乐所折服。
对于胡洛克(SolHurok)来说,阿图尔·鲁宾斯坦是最后浪漫派的第一人,黄金时期的伟大君王,也像有个直觉力、带有贵族气质的即兴诗人,他让自己与更具感染力并合于大众的品味,成为生活的一部份。演奏必须要有情感,他时常抱怨战后这一代“少用头脑,也不行动,他们害怕感受,害怕犯错。钢琴演奏的生涯并不安全,但是这个不安全是必要的,掌握机会、掌握发生的每一件事,这个世界不喜欢胆怯的人。把自己全心投入艺术与听众当中,没有人能抵抗这个。如果妳还没有瘦了五磅、流失十滴血,你就不能在音乐会上演出。”(亚伯拉罕·查辛,《钢琴家的话》1957)“音乐要避免毫无情感。没有人能说服我去听一场不能让我产生情感共鸣的音乐会或演出。我宁愿到喝一杯上好的咖啡再点上一支烟,对我而言,这才有真正让人快乐的情感。音乐必须有感染力。”(亨利·布莱登的访谈,日伦敦星期时报)
  阿图尔·鲁宾斯坦年轻的时候经常周旋在欧洲皇室的王公贵族间,他们都喜欢他,因此阿图尔·鲁宾斯坦在法国或等地的演出都非常顺利;由于和俄国钢琴家安东·阿图尔·鲁宾斯坦同姓(但是没有亲戚关系),阿图尔·鲁宾斯坦与俄国人间的往来也没有困难。尽管一丝不苟的德国人地出了像达贝尔、布梭尼这样的钢琴家,他们仍旧无法接受阿图尔·鲁宾斯坦“不标准”的弹琴手势;英国人与美国人则在听完弹错百分之三十的音乐(阿图尔·鲁宾斯坦自己也承认)后希望能退还票款。阿图尔·鲁宾斯坦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他从一个生活放荡的纨裤子(喜爱美食、上好雪茄、美酒、女人更甚于工作)蜕变成真正的艺术家,1932年结婚。“我的原因是不希望自己死后,有人见着我太太时对她说“妳丈夫是个懒惰的家伙,从没在前做个一件正经事。””*着天赋,阿图尔·鲁宾斯坦成为一位真正伟大的钢琴家。“这对我来说很重要(虽然要重新大量练习彻尔尼、克来门第的练习曲),我开始勤于练习。不过,两小时、三小时到四小时,这已经是极限。我从来不说自己练琴练了一整天或一个晚上。不,不,不,别去夸大。我重新成为一个有实力的钢琴家。”
  除了萧邦的作品之外,贝多芬、舒曼和布拉姆斯的键盘作品大量地出现在阿图尔·鲁宾斯坦的节目单上。阿图尔·鲁宾斯坦演奏为数众多的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在他漫长的职业演奏生涯中,有两首特别地是他的最爱。其一为
  阿图尔·鲁宾斯坦相关书籍阿图尔·鲁宾斯坦对布拉姆斯的音乐的终身奉献斑斑可考。事宾上,他在1971年表示:“布拉姆斯的音乐和我关系紧密尤甚于我那伟大的同胞萧邦。早年我有幸成为
  阿图尔·鲁宾斯坦作品
阿图尔·鲁宾斯坦在1963-64乐季终于改变了他的立场,在一些节目单上加入降B大调奏鸣曲,而且在接下来几年
偶尔也会演奏这首曲子。按着他着手对这曲目四次不同的录音尝试,前两次由于演奏本身就无法令人满意,马上被放弃,这里收录的1965年版本原本已准备发行,但是阿图尔·鲁宾斯坦最后一刻决定要做另一次尝试(1965年版在阿图尔·鲁宾斯坦过世后才面世,这要感谢制作人马克思·威考斯(MaxWilcox)的努力),最后,1969年阿图尔·鲁宾斯坦核准了一份录音,而且被大众所认可为标准的。但和1965年版比较起来,这份录音似乎有着较不一气呵成的流动,也引起了演奏者到底能多客观地审视他们自己成果的迷人问题。当然,阿图尔·鲁宾斯坦对这首奏鸣曲的情感投入,在1965年这份演奏中不计其数的细节中一览无遗。
  曾在许多场合受教于阿图尔·鲁宾斯坦的美国钢琴家安·雪茵(在哈维·萨赫所着阿图尔·鲁宾斯坦自传中)回想阿图尔·鲁宾斯坦对这首乐曲情感的深刻。雪茵带着这首奏鸣曲到她的一堂课中,演奏完,然后她说:“(阿图尔·鲁宾斯坦)看起来非常庄严,对我说“这个乐章就像死亡,再也没有比这段音乐更能告诉我们死亡的感觉像什么的了。””(舒伯特在完成这首奏鸣曲两个月后过世)。另外有一次,阿图尔·鲁宾斯坦表示在他人生最后一刻想要聆听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那庄严的慢板乐章的的愿望----这个乐章和降B大调奏鸣曲的延长的行板有着清楚的情感关联。
  阿图尔·鲁宾斯坦的常备曲目中,位于时期颠峰的是塞札尔·法朗克的“前奏曲、圣咏与赋格”。阿图尔·鲁宾斯坦常以其为演奏会的开场曲。它包括了三个连接的、互相关联的乐段,同时透露了巴哈和李斯特的影响,然而法朗克个性化的惯用语法部分来自于他任职教堂风琴手多年的历练在整阙作品中随处明显易见,同样显著的是他那“主题变形”的特殊技巧,这在赋格的部分特别的值得注目,在此全部三个乐段的主题成功地融合在一起。阿图尔·鲁宾斯坦以郑重庄严的态度处理法朗克这份创作,赋予其织法一种清晰透彻的感觉,并在主题开展上添加了不少的戏剧效果。
  鲁宾斯坦获得过为数众多的国际荣誉;是法兰西院士,为授予法国荣誉勋位及波兰荣誉勋章;获得伦敦皇家爱乐协会的金奖及美国多所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他多次访问以色列并支持它。1974年,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国际钢琴比赛在耶路撒冷开幕。1976年,他获得由福特总统授予的美国自由勋章。
  阿图尔·鲁宾斯坦几乎等于用声音写下自传,他的每一个乐句、、、气氛都是不疾不徐的清晰明确而且简洁优美。长期以来,阿图尔·鲁宾斯坦一直是新音乐的拥护者(史特拉汶斯基为他把《彼得罗希卡》改编成散拍节奏的钢琴曲、法雅为他创作&贝蒂卡幻想曲&),古典乐曲则成为他的战马。阿图尔·鲁宾斯坦毫不显柔弱气息的萧邦(他昵称为“我的萧邦”)就如同他演奏的贝多芬、布拉姆斯、舒曼,典雅而且不多愁善感。对于德国曲目来说,这些特点正是最好的诠释方法。
优雅、有自我见解正是阿图尔·鲁宾斯坦诠释协奏曲的本质,从圣桑热闹的G小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小时候在柏林演出的拿手曲目之一)到舒曼钢琴协奏曲装饰奏与尾声淘气的复杂节奏,阿图尔·鲁宾斯坦在克利普斯的帮助下,以全然典雅高尚的风格呈现出来。阿图尔·鲁宾斯坦曾经在童年时期演奏过葛利格钢琴协奏曲,而他在1942年与奥曼第录制的第一版葛利格钢琴协奏曲是当时销售量最好的唱片一张。至于和华伦斯坦的合作(我还有一张他与朱里尼合作的版本),阿图尔·鲁宾斯坦让音乐回归沉静不矫情的面貌,整个慢板乐章与终乐章F大调的前奏曲都添加了诗意十足的弹性速度,葛利格式的渐慢与不失动力与结构张力(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如果说阿图尔·鲁宾斯坦重录柴科夫斯基是为了弥补1932年与巴比罗里合作版本力量上的不足(或许这是来恩斯朵夫最重视的一点),1963年版本的确是更接近阿图尔·鲁宾斯坦的。乐曲的装饰奏富有沉静的优雅精致及现代感,保留了乐曲的优越之处;同样地,简朴的小行板也有同样的效果。诙谐曲乐章的前奏是多么有活力,阿图尔·鲁宾斯坦很少使用踏板,木管与左手的“拨奏”会让人产生是大提琴在演奏的错觉(第四十小节),艺术效果十分超群。
  “阿图尔·鲁宾斯坦的演出有其天生特质。”尤妮丝·波蒂丝(EunicePodis)告诉萨奇斯(HarveySachs,阿图·阿图尔·鲁宾斯坦,1995):“无论弹什么音乐,他的音乐品味都相当有说服力。我从来没有听过一位钢琴家能做到如同阿图尔·鲁宾斯坦般的“水平线”,他的旋律线很长,这是你几乎不可能听到的,而这也是他最受人赞赏的一点。你总是会听到非常长的圆滑线。阿图尔·鲁宾斯坦演奏的时候,妳会觉得世界是一个还不错的地方,而你也会变得更好一点。”线条、明晰、无可避免对音乐的直觉以及令人陶醉的音色、旋律与节奏细微的变化、有条有理的简朴是阿图尔·鲁宾斯坦演奏萧邦作品的特色。对阿图尔·鲁宾斯坦而言,萧邦应该属于古典乐派作曲家,而非浪漫派。阿图尔·鲁宾斯坦在录音室录过四次萧邦第二号钢琴协奏曲(1931年与巴比罗里,1968年与奥曼第),也留下影像产品(1975年与普列文)。阿图尔·鲁宾斯坦与华伦斯坦在第一乐章结尾部份的莽撞处理态度有所冲突,干燥的管弦乐团让人不敢恭维,速度也过于飞快。钢琴部份的动态对比极大,装饰音配合着奇特的低八度高潮听来轻松有趣,再加上慢板乐章有如歌剧宣叙调的戏剧性、与低音管间难以想象的美妙对话,阿图尔·鲁宾斯坦的音乐内涵不在速度,而是音乐色彩以及情感流露的音符及旋律线;他让更加光彩耀眼,完美的左手分句使音乐像是一首咏叹调与舞曲。
  “对艺术而言,完美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完美出现的同时也代表着死亡。在我的观念里,一场真正好的音乐会(或许我曾经演奏过这样的,或许没有)就像一扇小窗,它希望有更好的东西出现,即真正的快乐。这是我的梦想,我的,我希望能在音乐会后告诉大家:你们还有耐心听我再弹一曲吗?我希望我可以弹得更好,就是现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大调波兰舞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