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阿细祭火节台词

北方新报数字报刊平台-北方新闻网-内蒙古人的新闻主页-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第27版:精彩大草原
&&标题导航
&&按期查询: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神秘的萨满教
  萨满法服
  萨满巫师
  文/李一菲  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北方草原民族所信奉的宗教直接反映了这些民族的精神历程。  北方草原民族最早信仰的原始宗教是萨满教,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一直保留到至今。经历过氏族、部落、部族、民族、阶级和国家等不同的社会形态。在安柯钦夫等主编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一书中写道:“萨满教曾经在肃慎、挹娄、勿吉、女真、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室韦、契丹、鞑靼、突厥、回鹘、吐谷浑、黠戛斯等古代民族当中长期流行。后世分别同这些古代民族有着各种联系的满、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蒙古、土、东乡、保安、达斡尔、维吾尔、撒拉、乌兹别克、塔塔尔、裕固,以及朝鲜等民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萨满教信仰活动。但是,相对地说,萨满教在科尔沁草原的本部蒙古,在三江流域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以及在部分锡伯族当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继承。”  萨满教是一种巫教,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称巫师为“萨满”;蒙古语诸民族称女性萨满为“乌都干”,称男性萨满为“博额”。“乌都干”在突厥语中有着“祭火的女祭司”之意,“博额”也是突厥语,是一位突厥可汗的名字。  萨满教把鹰当作自身的神物象征加以崇拜,认为“鹰是天的神鸟使者,它受命降到人间和部落头领结婚,生下一个美丽的女孩,神鹰便传授她与天及众神通灵的神术,并用自己的羽毛给女孩编制成了一件神衣,头上插上羽毛做的神冠,让她遨游天界,把她培养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世界上最早的‘渥都根’(女巫师)。”  萨满教认为人有灵魂,人死后仍有灵魂在,只不过是前往阴间,过着与尘世同样的生活。萨满教还认为自然界万物也有灵魂,并由此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萨满教最为尊崇的是天,天是高于一切自然物的至高无上的神灵,支配着自然界与人世间的一切。蒙古族萨满教巫师称天为长生天,蒙古语称为“孟和腾格里”,天还被认为是赐予生命的男性神灵,所以蒙古人又称之为天父,蒙语为“额齐格腾格里”。萨满教仅次于长生天的崇拜对象是大地。大地是排在长生天之后的第二位神。蒙古族称大地为“地母”,蒙语是“额秃根额克”。  萨满教认为,宇宙存在“三界”,上界为天界,是各路天神居住的地方,上界又划分许多层次,诸如9天、33天乃至99天之类;中界为人界,是人类和各种动植物共同生息的地方;下界则为阴界,是各种妖魔鬼怪栖息的地方。下界也划分为许多层次。萨满巫师闯“九道关”,蹬刀梯、穿火池、踏犁铧、吞针包之类,就是象征上升九重天、下入阴间地狱。  萨满教崇拜火,火被当成家庭、氏族、部落、民族和国家的保护神。  萨满教还崇拜高山大川,认为那是神灵的居所,后来转化为祭敖包。在山顶、山岗、湖畔或大道上用泥土、石块、柳条等堆砌而成一种塔形建筑物,在其中心插长木杆,杆顶系着牲畜头角和写有经文的布条,在敖包的东、西和正北各竖三根木杆,杆顶分别刻有日、月、云图形,以彩带与苏勒德相连结,彩带上悬挂哈达、旗幡之物。举行祭祀仪式时,由萨满巫师击鼓念经、膜拜祈祷。信仰萨满教的草原民族认为敖包是本地神灵与各路神灵汇聚之所,通过萨满巫师主持的祭祀活动,能够祈求到各路神灵的保佑,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  北方草原民族长期依靠狩猎和游牧两种生产方式生活,两种生产方式都离不开动物。对动物的依赖以及凶猛动物对人类构成的生命威胁,导致了草原民族离不开动物又害怕动物的矛盾心理。久而久之,这种心理转化成对动物图腾的崇拜。这就是萨满教崇拜动物神灵的起因所在。萨满教崇拜许多动物图腾,主要还是崇拜熊图腾和狼图腾。  萨满教随着社会向文明的发展,也在改变着崇拜的对象。当北方草原民族有了制服和驯化动物的方法,动物原有的神秘感就消失了。萨满教也就不再对动物图腾崇拜了,转而去崇拜人类自己的祖先。萨满教供奉的翁古德,就是萨满教的保护神,由青铜、皮子、布绒等料制成样子多是人形。萨满教认为是祖先灵魂与天结合的产物。  从内蒙古阴山岩画中,能看到表示某氏族部落男女祖先的面具,巫师祭祀或舞蹈时,戴上面具,化装成祖先像,表示着对祖先灵魂的崇拜。萨满教中还有对女性祖先的崇拜。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是与女性祖先崇拜相伴而生的。这反映出草原民族先民重视生殖,希望通过生殖而达到人丁兴旺,借以巩固氏族社会、发展氏族社会。  萨满教的教义只重视今生的吉凶祸福,并没有改变现实或着眼来世的希求。萨满教用占卜的方法来预测吉凶,巫师或任何人都可以占卜。他们用绵羊、羚羊、麋鹿、驯鹿的胛骨来占卜,将这些动物的胛骨煮熟,用刀剔去肉,再放于火上烧炙,等到充分烧裂后取出,根据裂纹的方位、形态、大小来测出事物的吉凶等,从而决定今后的行动。成吉思汗每次出兵前,都要用此方法让巫师占卜,然后再决定如何行动,蒙哥汗也使用这种占卜方法。  祭祀是萨满教活动的重要内容。蒙古族的祭祀仪式的重要特点是带有氏族性。据《蒙古秘史》记载,氏族的牺牲祭祀是不允许外族参加的。祭祀时,本氏族全体人员聚在一起,将连着气管、心、肝、肺、蹄的牲畜或野兽的头悬挂在杆子上祭天。蒙古人称这种仪式为主格黎,意为以杆悬肉祭天,整个祭祀大典由萨满巫师主持。  萨满巫师的服饰分头饰和法裙。萨满女巫师是把头发梳成三股大辫,每根辫梢上系一个红缨穗。男博(即博额)头饰有:大红丝绸包头;用毡子制成的圆盅状帽盔,顶端有帽疙瘩和红穗;还有的男博戴着用铜或铁制成的头盔。法裙由衬裙和罩裙组成。衬裙为布质,分左右两片,每片都是上窄下宽,用一根布带连接,颜色为黑、黄、绿、红等。罩裙则是一宽围腰,下垂很多飘带。飘带上窄下宽,很长,有些飘带的中间和末梢还缀有小铃铛和穗。飘带的片数不尽相同,有21条、23条、27条不等。  萨满教的法器有铜镜、单面鼓、神鞭、宝剑、腰刀等。  萨满歌舞是由巫师在进行萨满活动时表演的,由圆形单鼓伴奏,鼓鞭敲击鼓面,巫师按照鼓点节奏而舞。祭祀歌舞和驱魔治病、占卜等巫术歌舞都将音乐、舞蹈、诗歌、魔术、杂技等民间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  至今,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仍然有着科尔沁博的活动,他们被称为中国北方萨满教的活化石。内蒙古鄂温克族聚居的地区,如今仍有许多信仰萨满教的鄂温克人。尼桑萨满的传说、族源传说、萨满歌词、萨满舞蹈、萨满服饰、神鼓、法具等,已经成为了鄂温克文化遗产的实物文化形式,受到国内外专家与学者的重视与研究。  萨满文化涵括了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史前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文化成就,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推动了游牧社会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社会的、文化的积极作用。萨满文化在世界民间文化遗产中具有着独特的价值,构成了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请您选择其他数字报纸 内蒙古日报(汉文) 内蒙古日报(蒙文) 北方新报 北方经济报 北方周末报神密的祭火
阿细人通过钻木取火、火神游行、绘身祭火、赤足跳火、传统歌舞表演等活动祭祀火神,为山寨祈福。迎接新火的村民顶礼膜拜迎接"火神"驾临,虔诚地洒酒于火上,供肉于盆中。老毕摩点燃火神手里擎着的火把,由众人簇拥着将火神抬到广场中央,在火神面前燃起了一堆熊熊的火堆,人们围着火堆跳舞,围绕火神和篝火的阿细男女越跳越激烈,火神祭典达到高潮 在远古蛮荒时期,人们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用火。人们感到了火的可贵,他们拣来树枝,点燃火,保留起来。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着了,火燃尽了树枝,熄灭了。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他来到最先发现火的用处的那个年轻人的梦里,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个遂明国,那里有火种,你可以去那里把火种取回来。年轻人回到了家乡,为人们带来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办法,从此人们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了。拼途网友回复:没有听说过这个风俗呢?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呢拼途网友回复:还有这么原始的风俗吗?拼途网友回复:利害,利害~~~拼途网友回复:大开眼界哈哈拼途网友回复:有亮点 这是 哪啊拼途网友回复:我去弥勒这么久 都不知道诶。。。拼途网友回复:这个节日时在每年都举行么?请问什么时候啊?拼途网友回复:这图好亮。拼途网友回复:图亮爆了,这个地方每年都有这个节么?拼途网友回复:看来以前的祭火还要原始些!拼途网友回复:都是现代人装扮的,那体型没有原始的味道,推荐看杨丽萍的云南印象,才有少数民族的质朴、原始之风。拼途网友回复:弥勒彝族祭火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哪个才是真正的,没有女人参加,只有男人跟小孩,在大山里面,只有很少人参加,这个是商业化了的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居住在弥勒县百里彝山环抱中的西一镇红万村的阿细人,都要举行隆重而精彩的祭火活动,其回归自然,如癫似狂,视火为万物之灵的神秘庆典,堪称“东方狂欢节”。 彝族阿细人崇尚火,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到与火离不开的各种活动,一生都与火结缘。他们认为,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带来了熟食,驱走了凶猛的野兽,因此把火尊为神。传说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阿细的祖先过着没有光明的生活,不仅吃的是生肉,还时常遭受野兽的侵袭。一次水灾过后,一位名叫木邓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用木棒在上面又钻又磨,渐渐地,终于在农历二月初三这天钻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种。自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五色土地上的庄稼才得以熟食,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阿细人把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赛鲁”当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 祭火节这天清早,红万村穿戴一新的阿细妇女们把煮好的红糖鸡蛋和糖水粑粑丝端给客人品尝,吃饱喝足。接着,各家准备好了祭火的酒肉,将家中的一切旧火熄灭,并把灶塘、火塘的火灰仔细清扫送出户外,这在当地叫送旧火送新火。每年如此,世代传承。阿细祭火||村里的青壮男人集中到一避静处,用代表五色土的颜色纹身纹面,绘上与火有关的奇异图案,腰部用棕叶、棕片、地板藤、麻布等编织的“裙服”围住下身,头上则用不同的野草、庄稼、野果装饰一番,也有的摹仿原始人类用树皮、树叶遮体,用粗狂跳动和呐喊,挥洒心灵的欲望,释放原始的激情。||二月初二,是祭龙树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全村的长辈及青壮年男子要聚在村中的长街上吃一顿长龙宴。时近午后,各户都准备一桌美食佳肴,按顺序一字摆开,接成长约1里的长龙。就要开席了,只见一位精神抖擞的老者举杯向天,口中念念有词,那肃穆和悲怆的神情,仿佛在追述阿细民族的血泪历史。我向村民们打听,才知老人是村中享有盛望的毕摩,因他所具有的渊博学识,对村中一切重大事情都有决策、组织和领导的权力。毕摩念颂的是开席经,大意是讲述远古时候先民们在黑暗中摸索,被野兽追咬、被野火焚烧的悲壮和在火神保佑下生活安定、丰衣足食的喜悦,召唤火神和大家共进盛宴。颂经毕,村民们举杯互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人和睦、四季安康。||祭火节当天,大清早,妇女们把堂屋、院落被重新收拾得干净利落,穿戴一新如彩蝶般来回穿梭。好客的主人端上大碗的红糖鸡蛋和糖煮粑粑丝迎接客人。待所有人吃完早饭后,主妇将灶塘中的火用灰闷熄,将火塘仔细清扫并将火灰送出户外,这在当地叫送旧火。送旧火的目的是为了迎接新火。打扫停当后,主妇们又忙着准备迎接新火种的各种祭品去了。 约中午时分,从外村赶来参加祭火的人越来越多,整个村庄喧闹起来。此时,离祭火神尚有一段时间,各种准备活动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毕摩家中,几个老到的中年人正在为纸糊的火神描身画眼:在脖颈处围上松果作装饰,并在手中插上一把锋利的木刀,使其看起来更加威风凛凛。而在村边一些僻静的地方,另一些化妆师在为青年男子和小孩描面绘身。绘身的涂料有红、黑、黄、白、褐五种颜色。图形有由几个五色连环组成的倒三角形,各色斑点和虎、豹等动物的图案。化妆讲究前胸和后背相对称,头上、脚趾上和小孩的双腚都精心绘饰。据熟谙当地民风的老葛介绍,五色连环代表着五种颜色的土壤,喻意人们希望由五色土构成的丰饶大地能为人们提供累累硕果;五色圈内的各色斑点象征日、月、星辰和光艳四射的火苗,而各种动物图案则反映础阿细人的崇拜。绘过身的男子用树叶、纸片做成各种动物的图案戴在头上,用棕叶和麻片包裹下身,仿佛原始人一般。小男孩则一丝不挂地全裸着,只用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待全部化妆完毕,绘身人鱼贯进入毕摩家中,在那里静静等待着祭火时辰的来临。||约下午4时左右,祭火神的时辰到了。只听毕摩一声令下,两个年轻力壮的男子将“火神”抬起,稳步跟在毕摩和祭火师后,由众多的绘身人簇拥着走向密枝林。密枝林是村中最大最茂密的一片树林,也是最为神圣和神秘的地方。凡遇重大的节日庆典、祭祀活动,都要首先在密枝林中祭祀神灵。祭火神时,毕摩在象征祖灵的树下放好贡品,边摇法铃,边颂经文,大意是告知火神,全村人要举行祭祀他的盛大活动,请求他保佑活动成功等。此时,大家全都屏住呼吸,在一旁肃立着,仿佛一丝响动都会惊扰林中四处游走的神灵。颂经毕,钻火师、毕摩和一老者围成一小圆圈,祭火师在黄栗树杆上凿一小孔,加少许火药,以另一根黄栗木秆做杵钻木取火。待钻出火星,老者忙用火草引燃,并加上干木片,然后将火移至火神座下的火盆之内,一年的新火种便产生了。随着新火种和“火神”被人抬起,鞭炮声、铓锣声、牛角号声轰然响起。在古朴雄壮的乐曲中,人们以捆绑着许多木刀的树枝为“火神”开道,“火神”昂然前行,周游村寨,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将事先准备好的美酒洒向“火神”,并将贡品恭恭敬敬地献于“火神”座下,对着“火神”焚香叩头,然后用松明在新火上引燃,把新火种小心翼翼地迎入家中火塘,备加呵护,使之常年不熄。||想去看看。||阿细跳月-----怎么改跳神啦????||燕子的PP只有一个字形容——好!||以下是引用我也想在:04:00的发言:阿细跳月-----怎么改跳神啦????阿细跳月本来就是来源于红河的阿细人呀!!!
蒙古族祭火习俗的传承与变迁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蒙古族祭火日,以祭火祈福平安,表达对火及大自然的崇敬与尊重。蒙古族祭火习俗已经沿袭千年,至今还在发挥着它的功能,其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探寻它的源流和内涵,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完整的传承下去。 一、传统蒙古族祭火习俗 祭火习俗传承到了今天,民间有一种说法是,腊月二十三日是送火神上天的日子,火神在这一家住了一年的时间了,要上天去汇报关于这一家人好坏善恶的情况,因为草原牧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火,因此火能看到人的全部行为。牧民们认为火是上天的使者,火神所说的话关系着来年的丰收、运气、财富等。 以下以赤峰巴林右旗某牧民家庭的祭火仪式流程为例进行说明: 农历腊月二十三,早上起来先把院落打扫的干干净净,厨具都擦洗干净。下午,先准备好羊胸脯肉煮熟的,蒸的大枣米饭、黄油、奶豆腐、白酒、蒙古果子,当太阳落山之时在火撑子平时用来做饭、烧水的四脚铁架前摆放一张小桌,桌子中间放一盘羊胸脯肉,酒盅内倒满白酒,桌子四角放四碗大枣米饭,米饭中间插入羊毛卷成的小棍羊毛缠绕小木棍,并在羊毛上倒入黄油,点燃,此外桌上还放有成块黄油、羊肥肉、奶豆腐,并在火撑子上的四个角挂上羊肥肉,撑子内点燃火,点火用柳树或杨树的木头。准备工作完成。 当门外一声爆竹响,祭火即告开始。 第一步:主祭人家中年长的老人,一般为男性手拿一块羊胸膊肉,并缠绕白色公羊毛,散向火中。 第二步:在大勺内倒黄油和酒,散向火中。 第三步:五色彩条散向火中(五色是红绿黄白蓝,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第四步:取出米饭中燃烧的棉花棍,依次散向火中。 第五步:向火中散白酒,扔奶豆腐。 第六步:在主祭人的带领下,全家人向火跪拜磕头。 第七步:主祭人念读祭火辞。念完后,主祭人和家中其他长辈再次跪拜磕头。 祭火辞记录如下: 在拉姆神符中孕育, 在众仙法术里成长, 具圣洁光明之性, 有焚烧一切之功。 燧石为母, 精钢为父, 风吹更亮, 炳照黑暗。 火神弥兰扎, 执行圣祖之遗训, 仿效德后之楷模, 于茫茫宇宙, 率众属民而祈福。 祭以脂油, 愿天长地久, 辟天地之始, 造万物之初, 圣祖击闪, 德后煽风, 苏日汗·沙日保留。 烈焰穿长天, 浓烟透云雾, 温热遍疆土。 唇似脂膏的奥德火神娘娘, 今设祭坛献以酒肉。 祈福降临昌盛之帮, 愿天长地久。 转轮大王彻辰汗, 赞博高娃王后, 所遗风范, 行善积福, 泽润臣庶, 为民父母。 行效十方菩萨, 寿比永生佛祖。 祭以牺牲美酒, 愿天长地久。 神彩好比须弥仙山, 吉神赛那如意宝符。 像日月升天, 似花草繁茂。 仓廪盈实, 福寿绵长。 住大山般穹庐, 牧繁星般牲畜。 子孙多如天鹅, 君临无边疆土。 生子像日月生辉, 又如鹰隼般勇武。 寿命合洪福无边, 愿天长地久。 最后,牧民家主人来到屋外,向空中抛散米饭和酒以祭拜故去的先人。由北向南顺时针抛洒。前后过程大约半小时,结束后,全家人共同享用剩下的酒肉和饭。老人坐在正位,晚辈们依次敬酒,老人们接过酒说着祝福和勉励的话。 不同地区的蒙古族祭火仪式略有差异,主要目的是祈福平安,表达对火及大自然的崇敬和尊重,每年的这一天怀着虔诚的心送火神上天,期盼来年火神降福于家人。因此,从古至今围绕火都有一系列的禁忌。在拔都时代,“拿小刀插入火中,或甚至拿小刀以任何方式去接触火……这些都认为是罪恶,因为他们相信,如果做了这些事,火就会被砍头。”在古代,违反这样的禁忌,要受到萨满严厉的处罚。 即使是在现在,蒙古人也有这样的习俗:禁向火中扔不洁的东西,禁往火中吐痰,禁往火中浇水,禁在火上烤脚,倒炉灰时禁和垃圾混在一起,不能用锐器刺火等等。 二、当代蒙古人祭火习俗现状 变迁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任何事物都要经历变迁的过程,传统文化更是表现强烈。 比照文献和调查所得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祭火仪式在逐渐简化,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毕竟能用炉子、煤气灶的就不会选择火撑子。虽然仪式在简化,但火的概念已经完完全全渗透到牧民生活当中,这一核心观念并未淡化。 在某蒙古族老人的家中,他刚煮好的奶茶,首先要往炉子里倒一点。这一举动并非庄重,并非恭敬,一边说话,一边很自然轻松的把奶茶倒在炉子里。加黄油的时候也是,先用筷子挑一点扔到炉子里。新鲜的东西、刚出锅的东西等等总要先给炉子里的火享用。虽然现在的火已经不像几千年前那样给人带来那么多的实际性功能,但千余年后人们仍然能像当初那样的尊敬、爱惜它,可见“祭火”的强大生命力,不在仪式本身,而在“火”这一观念。 关于蒙古族祭火习俗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祭火仪式的简化。民俗礼仪活动通过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聚合在一定范围的社群,仪式的参与者按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都会出现在这样的社会公共生活里。仪式使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互动,把人们联系在一起,成为社会聚合、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祭火自古就是人神交流的一种方式,牧民精神需求的重要依托,古代社会如此,现代社会更是这样。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于草原上的牧民来说,单一的游牧生活显然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从“逐水草迁徙”到定居生活便是一个例子,随之而来的,草场的划分、固定放牧等等,游牧经济被逐渐被农耕经济瓦解,生产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也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祭火仪式的简化从侧面反映了这一变迁,并不是生活节奏加快促使的,而是时代发展使然,隆重而繁琐的祭祀仪式显然也不能适应当前牧民的生活。 2.祭祀参与群体的改变。过去祭火都是一家之主即男主人主持,这是男权社会的符号,即使男主人去世了,也是次子也即小儿子祭火。女人基本不参与,只做些煮肉、摆桌之类的事,而且出嫁的女儿也不允许回来祭火,因为传说火神的是女性,如果女性参加的话,她会不高兴。而如今女性也成为祭祀的主角。而纵观祭火传承的历史,其实女性才是重要的参与者,祭火之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和善后工作都是女性来完成。女儿不参加祭祀这一禁忌也消失了,祭火日变成了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一个重要节日,一个交流感情、家人团聚的日子。 3.现代化特征的凸显。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记忆的形式和文化机制都在发生变化,人类的强烈生存愿望决定了只要社会安定、家庭安康,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就有了合理的解释。然而在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化的不断碰撞中,现代化特征逐渐凸显。所以现在许多传统文化都附有现代化的特征,这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尽管仪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自己的范围,但似乎也有渗透性。仪式之所以被认为有意义,是因为它们对于一系列其它非仪式性行动以及整个社群的生活,都是有意义的,仪式能够把价值和意义赋予那些操演者的全部生活。”祭火也是如此。现在牧民家中的火撑子也逐渐消失不见,祭火用的是平时烧水、取暖的炉子。祭完后,剩下的食物家人一起分享,吃肉、喝酒,乐在其中。娱人与娱神的结合,使得祭火少了一些严肃而多了一些欢快的气氛。 4.农耕文化因子的渗入。从祭火的起源、传说来看都与游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有的地方传说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是因为成吉思汗行军耽误了二十三日的祭火,所以有的地方二十四日祭。还有火在古代蒙古族的一些象征功能等等,都说明了对火的崇拜是蒙古族的重要传统记忆。关于祭火,当地蒙古族这样解释: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玉皇大帝要召集各路神仙开会,神仙们要汇报人间的情况和人们所作的善恶事。玉皇大帝根据汇报的情况来决定给哪家风调雨顺或要惩罚哪家。所以这一天每家都要拿出好吃好喝的东西招待火神,让他上天说点好话。等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再请他回来。这段解释与汉族地区的祭灶有着惊人的相似,然而当地的蒙古族又都信仰喇嘛教,玉皇大帝、神仙都是道教的象征,游牧文化中是不可能出现这些符号的。事实上,这与蒙古族的定居生活有很大关系,“灶”本来就是农耕文化的产物。“灶”在内蒙地区的传布也说明了农耕文化的传布,农耕文化的因子也渗入到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5.人与人和谐的显现。游牧文化本身就存在着和谐的因素、对自然的尊重。逐水草而居实质上是给草场一个恢复的时间,一个再生的能力。在蒙古族的自然哲学中,自然界就是一个生命的整体。然而游牧文化的分散性使人们格外重视团聚,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火是新年的开始,从这一天人们开始准备年节的用品。旅居在外的蒙古族一定要在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祭火。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整个家族共享文化的传统,重温传统的伦理,建立家庭之间的和谐。为了一年之内富裕兴旺,万事如意,在取悦火神的同时,还要沟通与祖先的关系。所以祭火的同时要祭祖。神灵是人间信仰的心理折射,对神灵的崇拜是希望得到其庇佑,只有在神灵的保护下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 三、关于蒙古族祭火习俗传承的思考 如何协调经济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仍然是重要课题,甚至是迫切的任务。 蒙古族祭火不仅表现蒙古民族对火的崇敬,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这是维系民族信仰的重要元素,也是蒙古民族文化、草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下,民间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祭火作为社会风俗、节庆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已经成为“民族记忆的背影”,口传身授的形式决定了它传承的艰难和脆弱。 如何在现代环境下得以继续生存。总的来看,祭火习俗部分地适应了定居生活的需要。近年来,政府开始关注民俗保护,城市里的蒙古人也逐渐有了祭火民俗的传承意识。比如包头市民委每年组织祭火文化节,召集市区内的蒙古族同胞集体祭火,各地部分蒙古族同胞也自发组织集会举行祭火仪式。 最重要的是,火在民众记忆中的地位决定了它能传承千年,来到这个现代化的社会。 现代化进程并不因任何因素而放慢脚步,越来越狭窄是个必然的趋势。我们希望更多人关注脆弱的民族习俗,给予传统文化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使其完整的传承下去,不要成为民族的过去。 附1:蒙古族祭火习俗探源 蒙古族的祭火古已有之,但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无从考证。第一次考察了蒙古萨满教的学者班扎罗夫认为,祭火是突厥人传给蒙古民族的。对着火占卜是突厥人的一个古老习俗。根据火的颜色来预示战争、疾病或死亡。在蒙古族的民间传说中,认为火是由天神霍尔穆达腾格里点燃的,在成吉思汗时代,又认为火是天神在成吉思汗家族的圣山不儿罕哈勒敦山上打火镰而点燃的。如此圣洁的火不但不能熄灭,还要与蒙古族最高的主宰者——天神腾格里一样的尊敬。因此有了大大小小祭火。但再往前算起,万物有灵观念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早期,由于火的实际功能,使得几乎各地都有对火的崇拜。这也是蒙古崇拜火的最初源头,到了萨满教统治蒙古地区的时候,“万物有灵”仍然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牲畜、草木都有灵魂翁衮。“火是所有神灵中最重要的灵魂,萨满教徒举行的所有仪式都必须有火……不管祭品是献给哪一个灵魂的,都要首先拿出一块献给火的灵魂。” 火神的重要地位与火的实际功能密不可分,对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游牧民族来说,火显得尤为重要,吃烤熟的食物、抵御野兽的袭击、带来光明和温暖等等,生活在北方严寒地带的蒙古人,对火的需要远远大于中原和南方地区的人们。所以,现在我们能看到许许多多精美的赞颂火的祝辞,有对火形象的描写,有祈求平安、丰收的描写。 古代蒙古人对于火也有着独特的理解,认为火是神圣不可侵犯,世界上最为纯洁神圣的。由于古籍资料的缺乏,我们只能从文献记载中找到传统祭火的影子。 《绥远通稿志·蒙族》中以采访的方式记录了民国二十一年鄂托克旗的祭火:“其将祭也,先去灶上之锅,于灶之四角,各积沙一堆,焚香燃柏叶于其上,沙堆旁供有稠粥数盘,为米酪枣合做而成者,粥面各置酥油数斤,灶内燃沙蒿;灶前横陈三桌,上供糖水、茶、酒各一杯,羊油一勺,煮熟羊胸骨数块,柏叶数枝,分置两盘中,上蒙哈达,燃酥油灯盏。旗署中值班事官等,跪桌前,频频叩首,并频加柴、油、粥内诸物于火中,中一人喃喃诵经,需时约二十分钟。后以米粥少许,涂于柱间、门顶各处。此灶祭毕。”采访员又再后面加“案”以说明,腊月二十三日是公祭,没有时间,就改成第二天家祭,后来成为固定的习俗。但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成吉思汗腊月二十三日出征,耽误了祭火,就改在了腊月二十四日;也有的说是贫民二十三日祭,贵族二十四日祭。 《蒙古风俗鉴》载:“腊月二十三日晚上祭火的用品有:全羊、粘饭、枣、黄油、香、哈达、蒿草、酒。祭火时不用红色的器皿,而用黑色的器皿。由男人动手祭火。一家之主或长辈男人跪在前面,妇女在后面下跪,向火佛上供磕头。并且要说:三十天为一个月,三百六十天为一年,用每年收成的德吉即物之第一件、酒之第一盅献给火主佛并磕头。为我们的日子之上升,为我们子孙的兴旺,为我们畜牧之繁殖,为了而不发生疾病,请为了而一切发慈悲。然后大家磕头,这样供完火主,全家共吃祭火的粘饭。”从这一天开始进入年节,这记录的是清末的祭火仪式,有所简化。 现代的《中华文化习俗辞典》中对“祭火”做了一个总结:蒙古族旧时民间宗教祭祀活动。这一活动意在祈求火神保佑人畜安康、生活幸福。蒙古族全民族共同尊奉的火神称火汗,汗即帝、王之意,各家尊奉的火神称火主。祭火活动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锅灶、火盆、篝火均被视为火神,对这些地方不能有无礼行为。祭祀时,将牛羊肉、马奶酒、奶油扔进火里或供放在火边,全家行礼祷告,或请萨满念祷词。藏传佛教传入后,喇嘛仍沿用萨满祷词,加进一些颂佛之词,整理成文,称祭火经。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年火日,要送迎火神,当晚,全家围火而坐,家长把五色丝线和棉花做的羊脯子敬火,全家行礼后食用阿玛斯,即一种黄油和米做成的食品。 附2:火对于蒙古族的特殊意义 火在牧民生活中的地位仅次于天神腾格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也赋予了火各种象征意义,并在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一点在很多论著中都有提到。我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再归纳以下几点: (一)清洁的功能 据《萨满教今昔》中记载,考察了蒙古萨满教的班扎罗夫认为蒙古族对火的崇拜是突厥人传给他们的,对着火占卜是突厥人一个很古老的习俗。?根据萨满教的信仰,火可以洗涤一切东西,驱赶邪恶的灵魂。六世纪西部突厥可汗让拜占庭使者从火堆里经过。蒙古宫殿里也有这个风俗。成吉思汗时代,收授各部进贡的贡品需要在火上熏燎过,才能拿进宫。这个仪式是为驱赶随同使者而来的恶的灵魂而举行的,表示火用来清洗的意思“《柏朗嘉宾蒙古行纪》中也记载了人死后,对其家属进行“净化”仪式。火旁边插两根长矛,长矛尖部用绳子连接,绳上再系一些布条,受净化的人从布条下依次通过。同时,站在火堆两旁的两名妇女不断向火堆泼水,唱着悲歌。 今天的蒙古族仍然以火为清洁的工具,帽子、手套或者其它的东西拿到火上转几下,就表示干净了。这一古老的习俗、简单的动作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一个必须的习惯。 二新人的认可以及求子 《绥远通志稿民族志蒙族》中记载,新郎新娘结婚时,“维时新郎用火链打火,并在火架燃火,名曰拜灶,此与汉人入门先拜天地之意相同也,拜毕,依序与父母亲族叩首为礼。”此外“新妇过门之次日,晨起,先生火于本屋之灶,以次遍及各屋,凡属本族家人,不论分居同住,均必亲往逐灶燃火,以尽妇人执爨之道。” 《蒙古风俗鉴》也记载了男女结婚时,要给火神磕头后确认夫妻关系,虽然后来人们普遍信仰佛教,但男女结婚时仍以拜火为重。 由此可见,火在婚礼仪式中的重要作用,它相当于天地。汉族古代婚礼中,夫妻第一拜的是天地,第二拜的才是父母。火在蒙古族婚礼中也是这样。拜过火之后,意谓新人得到了火的认可。而新妇起床后,必须先到各屋点燃灶内之火,以尽主妇之道。在今天的巴林右旗的传统婚礼中,蒙古包内仍然要燃起一堆火,受新人的跪拜。 此外,“在古代所有蒙古语族和部分突厥族人中,没有孩子的妇女向火祈祷。在阿尔泰人中,产妇把胎盘埋在自家炉灶下,她们向火堆旁祈祷,请求再赐给一个儿子。火是作为女性和母亲的化身,被认为是财富的源泉——生育能力和生命力的源泉而存在的。”因此最古老的蒙古族颂歌称火为“母亲”。现在的许多祭火祝词中都有“火母”,也表明人类繁衍的强烈愿望。 三传承的功能 《蒙古秘史》中记载,铁木真年幼时,和弟弟哈撒儿共同射杀同父异母的弟弟、经常欺负弟弟他们的别克帖儿。别克帖儿临死前请求说:“你们不要毁了炉灶,害了别勒古台!”在蒙古族习俗中幼子守灶,而“火”莫过于家里的最重要的财产了。因此杀了别勒古台就等于自毁炉灶。因此“火”是家族的延续和传承的工具。即使在现在的内蒙地区也有次子祭灶的习俗。 此外,祭火时也包含了对祖先的崇敬。“根据对火的灵魂所唱的赞美诗,对于家庭的炉子的崇拜同对火的崇拜是分不开的。同时,对炉子的崇拜是同对祖先的崇拜有联系的,萨满的祷文里说:我们的祖先点燃的炉子。《蒙古风俗鉴》也有记载,“蒙古人特别注重拜火神,把火当佛对待。屋子当中设火神的位置,放上火盆,永远不断火种,总要有疙瘩之类的东西燃着,认为是吉祥之兆,而且自豪地说,这是祭了多少辈的火。”至今,内蒙古牧区的牧民祭火之后,仍然要有一个简单的祭祖仪式。 阅读原文||谢谢楼主@悠然我思I为我们大家科普||@空心香水1楼0:48:00 谢谢楼主@悠然我思I为我们大家科普 ----------------------------- 相互学,客气了!!||@空心香水1楼0:48:00 谢谢楼主@悠然我思I为我们大家科普 ----------------------------- @悠然我思I2楼3:37:00 相互学,客气了!! ----------------------------- 有木有图片啊
1.久闻弥勒红万村祭火节的原始与激情,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是那里的祭火节,红万村属于阿细族,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弥勒县因为红河烟厂而更加繁华,我们一到弥勒县城马上包了一辆小面包去红万村,走了64公里才到,很窄的乡道为水泥路,还没有完全修好,在路上可以鸟瞰弥勒县城的全貌。快到红万村时,路边有位姑娘在等车,我们建议司机带上她,但不能收她的钱,我们就这样认识了那位红万村的小马姑娘,小马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我们毫不犹豫,一口答应。走进村子,非常宁静,但有大批的游客,这样的宁静和数量众多游客的存在一点都不和谐,虽然游客不少,但还是掩盖不了村子原始的宁静,游客主要在村子主道上,其他地方就人迹寥寥,偶尔有只小狗在闲逛,很难想象这样的地方明天就是疯狂的海洋。最抢眼和感到意外的是路边居然停着一辆移动通信的工作车,可能是为了让手机用户更好的接收信号,可见主办方的重视和细心,可见移动通信的敬业,虽然第二天经常没有信号。||2.小马先带我们到她姨妈家,放好行囊就出来在村里晃荡,时值三月,正是梨花灿烂的时节,好象在迎接远方的客人,也像在努力表现自己,每一树梨花都在尽力伸展、尽情怒放、肆意张扬,请穿着橘红色衣服的小松站在梨树下,给他照一张《一树梨花压海棠》,他反抗:我怎么成了海棠?“男人有时也会当当海棠的”我又让他面对现实。||3.村里除了一条穿村而过的主道,其他都是自然而成的泥路,村民住的大多是单层的泥屋,非常简陋,很多连外墙的基本批灰都没有,这样更显得村子的朴素,人亦然。红万村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种烟叶,每家几乎都有一间专门烘烟叶的泥房,收获季节用来烘烟叶,平时堆放杂物。||4.村子纯朴恬静,村中的大池塘在村的中心位置,是村里的一处很好的景观。||5.走在石头新铺成的小路上,时时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小马的带领下,我们一一收罗眼底。||8.回到明天狂欢节的始发地点,那是一个用石头磊起来的三角形的高地,明天就在这里、这段朽木上进行钻木取火仪式,然后开始狂欢游行。这个节日的形成,与信仰万物有灵的阿细人对火的崇拜有密切的关系。阿细人的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记载了阿细人与火的渊源:相传远古时候,彝族阿细人崇尚火,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到与火离不开的各种活动,一生都与火结缘。他们认为,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带来了熟食,驱走了凶猛的野兽,因此把火尊为神。传说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阿细的祖先过着没有光明的生活,不仅吃的是生肉,还时常遭受野兽的侵袭。一次水灾过后,一位名叫木邓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用木棒在上面又钻又磨,渐渐地,终于在农历二月初三这天钻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种。自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五色土地上的庄稼才得以熟食,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阿细人把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赛鲁”当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他们祭火主要是:(1)祭献先祖木邓赛鲁给阿细带来了火,将永垂铭记其功德。并祈其在天之灵永保阿细幸福平安。(2)祭献天神、山神、水神、土地神:祈求其降福阿细山寨,风调雨顺、清泉长流,一年清洁、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3)祭献火神:为阿细造福,驱除邪恶送瘟神,不要让火给阿细带来危害。||9.狂欢游行时,人们抬着手持当天钻木取火获得的火种的“火神”走遍村子的角落,每年做的火神形象都不一样,高大的火神是用泥巴和稻草扎好,再画上油彩而成。||10.火神的“卫士”是用竹篾扎成的两匹神马,用纸裱并彩绘,马身中空,由一壮汉挂在腰间。||11.天渐渐黑了,下着小雨,气温下降,我们就回到小马的姨妈家,家里没人,小马就象当自己家似的,把我们招呼进厨房,然后砍柴生火给我们取暖。阿细人和其他的少数民族一样,都是崇尚火塘的,这里的房子没有客厅,家庭聚会、族中会议、招呼客人都是在火塘边进行,现在的火塘变成厨房了,我们就在厨房里出现。||12.不久,小马的表妹回来了,见有客人,马上又砍柴添火。||13.表妹在昆明的一所大学里读书,是村里少有的大学生。今天她去给老外当翻译去了,忙到晚上才回来,无论在学业上、生活上还是经济上,表妹的言词里不经意间流露出信心不足,但她信仰基督教,觉得这样可以平衡特定的生活环境给她带来不平衡的心理。||14.又累、又冷、又饿,我们就一点不客气,请她们给我们弄东西吃,小马和表妹又热心的张罗着,不久,一大锅的腊肉米线飘香上桌,我们闻香而舞。问到小马的姨妈、姨父,说他们去参加祭龙树去了,在祭火前一天,村民每户派出一个代表在毕摩的带领下来到后山,在山上杀生猪,用猪血祭祀山上的雌雄龙树,然后粗犷奔放的大三弦响起来了,不分男女老少,村民们全都跳起了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阿细跳月”,仪式隆重而神圣,可惜我们来迟了,要不就我不会错过这样的聚会。不久小马的姨父母回来了,有为我们做了一顿正餐,原来刚才的腊肉米线只是热身。||15.围着火炉,我们聊了很多,特别是谈到家人时,大家都滔滔不绝,一室的温暖。小马的姨妈为我们唱他们的民歌,旋律很特别,每一句都差不多长短,非常整齐,每一句的开始都是轻柔如丝,到结尾都是急极的停顿和加重,且有喘气的表现。民歌是著名的“阿细跳月”的一部分,1986年,美国乐坛把“阿细跳月”列为世界最受欢迎的十大乐曲之一,可见不是因为他的原始性和民族性而获得此称号的,优美的旋律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小马去给我们安排好住处后就回来带我们去看明天表演的排练。小马家的地方不大,我和小松只能和她爸爸同住一间房,我和小松挤在一张小床上,我的一边胳膊悬在床的外面,居然整晚都没有掉下||21.第二天,小马爸爸带我们去报到,看到小松和马爸爸,想起了《雨人》的剧照。当天的日程排期是:(1).村民在村口迎接客人。(2).中午举行长街宴(3).阿细祭火节开幕及表演(4).钻木取火及化妆游行||在村口用柏枝搭成、上悬木剑、刀叉等物的“避邪门”,迎接客人的是两个全身赤裸和涂满油彩的门神及火童,有他们的把守,什么妖魔鬼怪都进不了村。火童和门神是不能穿衣服的,由于天气寒冷,他们不停的颤抖,看到穿着羽绒服的游客和赤身的小童,有点不是滋味,但那是他们的传统,你又能怎样?他们在小童的屁股后面堆上火,他哪边冷就烤哪边,烤到几成熟全凭自己的心情与感觉。||24.想起吃长街宴应该有很多人吃,很多人吃就要做很多的饭菜,想起来马上奔去厨房,想瞧瞧做千人饭菜的厨房是怎样的盛况。原来村里已经组织好所有能动员的人,这是村里的头等大事,每人都要参加,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各司其职,非常有序。||28.29.30.31.32.||迎客的表演即将开始,县里、乡里、村里的警察、保安都陆续到场,阿细男女组成的迎宾队列于道路两旁,吹响唢呐、长号欢迎远方赶来观看祭火的客人,村民们穿着民族服装跳起民族舞蹈,每个人都沉浸在这欢乐的海洋里,有的还自我陶醉,非常享受这一刻的欢乐与祥和,小伙子的热情奔放和姑娘们的自我展现都到了极至。特别是他们自制的大三弦弹起特能振奋人心,大三弦是彝族人欢乐时刻必不可少的乐器,大三弦的声音雄厚、沉稳,既有鼓声的彭湃,又有丝乐的柔润,节拍很强,民众闻之起舞。“听见弦子响,脚底就发痒”,“阿哥跳断千层底,阿妹跳烂绣花鞋;跳起黄灰做得药,跳到天亮才快活”这是彝家民族心理的真实写照。||38.||42.在另一处的摆摊处,汇聚了当地所有美食,这样的盛会我们许能错过,虽然不久马上可以品尝长街宴,但也阻止我们那对美食那颗驿动的心,吃场人山人海,但总有我们的一席之地,我们把酒提前进入状态。||中午时分,长街宴依时开始,把散落在村中各个角落的人们又重新聚在一起,长街宴开始时,上菜是从龙头开始,“龙头”在神树下,受到特殊的照顾,要铺更多的松针,只有老人才有资格坐在龙头。村民清晨从山上采集来的新鲜松针叶撒在新铺好的石板路上,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村人和宾客席地而坐。形成了一条几百米长的独特的长街宴席。宾主间有说有笑,谈笑风生。村民勤快地从厨房里端出一碗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风味菜肴,供大家分享。村里一些能歌善舞的小伙子、小姑娘沿着长街宴席向大家劝酒,并带领大伙一起举杯高唱祝酒歌。大家边吃边谈边唱,整个山村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52.||57.||62.
虎狼e族,猎食山川,漫步沧海。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在云南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彝族阿细人都要举行隆重而精彩的回归自然,如癫似狂,视火为万物之灵的神秘庆典——阿细祭火节。这祭火神节是祖辈留传下来的古老传统,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分支,现在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红河州一带。农历二月初三,是阿细人传统的“祭火节”。在每年的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火仪式。相传,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祖先过着没有光明的生活,他们不仅吃的是生肉,时常还会遭受野兽的侵袭。在一次水灾过后,一位名叫木邓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用木棒在上面又钻又磨,终于在农历二月初三这天钻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种。从此以后阿细人告别了没有火的日子,所以阿细人崇尚火,他们从生下来要在火塘边进行命名仪式。他们认为,是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带来了熟食,驱走了凶猛的野兽,因此把火尊为神。阿细人把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赛鲁”当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彝族阿细人崇尚火,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到与火离不开的各种活动,火神”会保佑来年收成有余、人寿年丰。就在这时,随着粗犷奔放的大三弦声响起,不分男女老少,村民们全都跳起了这块土地上诞生的“阿细跳月”,尽情宣泄一年中最大的渴望与快乐。虎狼e族,猎食山川,漫步沧海。||沙发?照片很艺术啊||太好看了,原始粗旷,但是后面居然有红色条幅,有点||考,还有评委席三个字,这是什么阿细达人秀吗||照片不错,绚丽活动感觉象炒作||{:5_142:}||{:4_111:}||{:4_107:}
过生日,朋友给网上买了把做礼物,还没拿到货,不知道这个东西好不好用啊?||你说的是SUREFIRE吧,不用问了,好东西!巨亮!当然如果不好也不要找我!呵呵...||如果是正版SUREFIRE的,那是世界最好的手电品牌之一||反正是礼物嘛,肯定是好的,代表别人的心意。。。不过如果去户外没必要带,一来重,二来耗电,三来使用成本太高了,两个电池大约用30到45分钟,看具体型号,灯头寿命也只有二到三十个小时,而且灯头巨贵,原装差不多过百。。。||明亮而昂贵的SureFireL4战术手电||现在手电论坛里头随便一个都达到7、8十流明啦!用不着买这麽贵的吧!||如果是送给朋友那真是剧毒啊!朋友会为此付上长期的电池,灯泡开销若为此迷上了玩手电,那就.....||很重么?大概有多少啊?||SF的手电都是金属的,有轻有重,要看送你的是什么型号的。给你下个毒http:maxexpmainco_dispdisplpgrfnbr16sesent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萨满 台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