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通常吃肉的罪恶感比吃素吃肉哪个低碳环保多这么多?

吃肉好还是吃素好
吃肉好还是吃素好?
不久前,美国营养学家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人的和摄入量一路走低,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孩子们的蔬果摄入量远低于10年前。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美国的困扰,许多国家都在担忧国民吃蔬菜越来越少,从而会导致相关慢性病,如高血脂、脏病、癌症等的发病率攀升。
吃素是好,但营养专家又建议肉都需要。肉、菜的这个比例问题让许多人都头疼,肉吃多怕胖,蔬菜吃多了担心营养不良。渐渐地,许多人就开始对这些吃问题感到困惑:“我们老祖宗到底是喜吃素,还是喜食肉?为什么有段时间不吃肉,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开始"馋肉"?人难道天生就是肉食动物吗?”
吃腻饭局就想去古代吃粗茶淡饭
“又是吃饭啊,别别,我不去了,我有高血压和脂肪,血脂也不正常,我吃不下去,去了不动筷子气氛也尴尬。”南京一家科技公司的副总李健又推掉了一个饭局,端午前夕,公司的饭局一下多了起来,朋友、合作伙伴纷纷邀请晚上或者中午吃一顿。最后没有办法,李健还是去了,四个人,10个菜。“菜全上来后,才发现真正蔬菜只有两个。”李健说,四个,盐和、蘸和,热菜、段、水煮、糖醋、清蒸、炒,汤还是带肉的。不过李健还是有点高兴:“大荤的肉类还比较少,基本是和,吃了也不用担心血脂高,点菜的人还是挺了解我的。”
李健说,现在他外出吃饭,基本都点,但是总吃素菜,肠胃也是受不了,人啊,还是要吃点肉的。“我曾经吃了一周的素菜,实在"寡"得受不了,饱餐了一顿回锅肉,吃完后很有"罪恶感",感觉自己的意志力太差了。”也不知道以前古代人是怎么过来的,古人是粗茶淡饭,肉应该是比较少的。很想穿越到古代,生活一阵子,也许自己的脂肪肝就没有了。”李健笑着说。
人类远古的老祖宗是基本吃素
李健的想法还真有不少人疑惑,这远古老祖宗到底在吃什么啊?
“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而猿猴本是杂食动物,主要是吃植物为生,只有不得已的时候,才下树来吃小动物。人类出现以后,必然也继承猿猴这种习性,主要是靠采集野果、和植物块根为生的,这说明,人最初主要是吃素的。”南京农业大学饮食文化研究专家杨坚副教授告诉记者,人类肯定是杂食动物,而中国人,肯定更是以谷物为主。所谓“神农尝百草”“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淮南子》),“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等等,都说明这一点。
由于人类会制造工具,后来又发明用火,于是在采集经济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时,就靠狩猎和捕捞鱼等水产品来补充。但是狩猎毕竟不如采集植物稳定可靠,因此,至少在八九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从事在当时世界上已是相当进步的农业生产了,并且在世界上最早培育出黍、水稻、、等粮食作物,同时也开始饲养少量的狗等家畜。看来,至少中国人从远古时代起就已经是以农业为基础,并且老早就“以粮为纲”了。
杨坚告诉记者,许多科学家都考证过了,人最初是谷类为主,然后以肉类、鱼类以及各类蔬菜野果为辅。“首先得解决吃饱的问题,谷类当然是最主要的。”营养专家告诉记者,如果现代人整天吃谷类,如、、,肯定是能填饱肚子的,但是长期吃,营养不良是肯定的,所以说古代人的寿命都不是很长,抵抗力较弱。
从牙齿上看人类到底该吃荤吃素
也有科学家从另外的角度来探索古代的饮食结构。杨坚说,有的虽然是一家之言,但是也可以得到不少启示,比如有的人从人体器官牙齿谈起。
人的齿共有32颗(上下各16颗),按部位和形状的不同,从前向后分别是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左右对称),以16颗上牙为例(上牙犬齿比较突出),所占的颗数分别是:门牙4颗、犬齿2颗、前臼齿4颗、臼齿6颗。在这些齿中,大体可把犬齿看做是百分之百“加工”肉食的——从老虎用大犬齿嚼肉食和人们一般用犬齿开启瓶盖中可得到启示;门齿、前臼齿加工肉食和素食的功能各半;而臼齿加工素食起码占60%的功能。这样概算以后说明,人的牙齿有60%是吃素食的,40%是吃肉的。再从人的消化道的消化功能看,也可大体说明人是肉、素同食的杂食性动物:人体比狮子、老虎等肉食动物的消化道要长,大体说明人食肉的消化功能比纯食肉动物的要差;但人体的消化道又比食草动物要短,又说明人完全吃禾谷类食物的话,人体所需营养吸收是不够的。
古人吃肉少不是不喜欢而是吃不起
虽然最初的猿人是杂食动物,以素为主,以肉为辅,但随着农业结构的变化,中外饮食差异也渐渐起了变化,“这也证明了,人从来没有天生吃素或者吃肉一说,人喜欢吃什么,有时更多是受外界因素影响的。”
中国农业博物馆徐旺生研究员曾经对中外饮食做过大量的研究,他研究认为,其实很大程度,人是喜欢吃肉的,人虽然是杂食动物,但主要是由于受经济结构的影响。饮食的原料结构的不同直接源于农业结构。
在西方,农业结构一直是一种农牧混合型结构,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发展,食物既来自种植,也来自养殖,因此欧洲人的饮食中除了谷物蔬菜以外,肉奶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中国则自春秋战国以后,农业结构成为种植业占绝对优势的经济结构,人们的食物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食物中谷物占主要成分,很少的情况下才能吃到肉。东周时期,只有七十岁的老人才能吃,此外官高禄厚的人才能吃到肉,被人们冠以“肉食者”。普通百姓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难以吃到肉的,一般收成较好,在有限的节日里也许能破例吃到肉。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瓦解。
历史上,西方人饮食中肉的比重要大于中国人饮食中肉的比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得越来越明显。到明清时期,当中国人纷纷引进高产作物如、、以解决粮食紧缺时,西方人饮食中肉食的比重已经大大超过谷物类,谷物则主要用来饲喂家畜,以转化成肉奶蛋等高质量的食物。
从今天中美饮食中谷物和肉奶蛋的分量,就可清楚知道这一点。今天中国的年人均粮食消费量是400公斤,而美国人均消费1000公斤以上,中国人均消费粮食主要仍由谷物来体现,而美国的人均消费粮食是由肉奶蛋来体现,直接食用谷物的量很少。
杨坚也认同这个观点,过去中国古人少吃肉,当然不是不喜欢吃肉,而是这么多人在一起根本吃不起。曾经有人计算过,一亩地,如果种草,大概能养13头羊,而如果种粮食,可以收获600斤,600斤粮食,至少可以让人吃200天,这显然是无法比拟的。
我们的饮食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专家告诉记者,由于原料结构不同,中西饮食的成品结构也相应有着较大的差别。中国人的饮食成品结构是由饭和菜相结合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菜则是副食,包括蔬菜和肉,主要是蔬菜。西方人的饮食没有中国人那种“饭菜结构”,他们的饮食成品是肉奶蛋佐以或蔬菜,没有严格的主副食之分。中国人的饭菜结构中,饭是为了提供人体所需的热量和劳作时的体力,菜则主要助饭下咽,即俗语为了“下饭”,因为单吃不易进食,只好借助菜肴来完成“吃”进食物这一行为。西方则因为食物中主要成分是肉奶蛋等,这类食物天然具有极强的香味,只要煮熟,就容易“吃”进肚里,无需佐餐之菜,因此西方人无中国人饮食中那种主副食之分,即使有副食,也不是为主食充当助咽的角色。
“尽管现在中国人肉类食物的摄入大大超过古代,但饮食结构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专家说。不过,植物的营养价值是无法和动物蛋白比的,而且人类需要的脂类,也是通过食肉而获得的。人的身体是由水、蛋白质和一些无机盐构成的,这些物质构成的人体不是恒定不变的,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维持生命所需的,所以人要吃肉,有时甚至还由于肉类有特殊的香味而“馋”肉,所以当经济发展后,肉类的摄入量自然而然增加了。
大量摄肉让体质发生不利变化
现在的问题是,摄入的肉量大大超过以往,我们自远古而来的体质,是否一下子能适应这么大量的肉类摄入?
澳大利亚纽曼教授曾经来鼓楼医院谈起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一般情况下如果母亲营养不良,胎儿会预测到外部环境恶劣,重要器官发生各种不同的结构变化,以适应子宫内的营养不良,这就造成他们在出生时体重低。为了适应营养不良,胎儿会处于保存热量的状态,形成高效储能的“节约型”代谢机制。如果出生后食物很丰富,节约型机制会使宝宝将过剩的热量不成比例地转移到脂肪组织中,更容易发胖,成为小胖墩。这就说明,我们人体有一个自行代谢机制,如果你以前就是素食为主的话,突然增加肉类摄入,人体会承受不了。
完全吃素同样会让身体受不了
吃素是现代潮流,食素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减少油脂的分布。但是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王俊兰医师告诉记者,从临床接诊的情况来看,很多长期吃素的女性,反而易出现肥胖、高血压等症状,这主要是因为她们患上了“新陈代谢症候群”。它指的是因为不正常的新陈代谢所引发的一连串合并症。通常在腰围、血压、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空腹血糖5个判定指标中,出现3个高于标准,就代表可能已出现“新陈代谢症候群”。它是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前兆。
同样是吃素,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关键是体质!”王俊兰医师介绍说,“不同的体质吃素会有不同的效果。”比如体质干燥型的人不宜吃健脾化湿、排泄水分的素食,如豆类、、、、、、、、、豆类制品、、等;而体质潮湿型不宜多吃滋润性的素食;血虚型体质不宜食、、、、等素食。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用一个金字塔来描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健康膳食结构,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永远记住的。为什么吃肉的人没有吃素的人寿命长?_百度知道
为什么吃肉的人没有吃素的人寿命长?
  1、吃出健康来。素食的饱和脂肪含量很低,可降低血压和胆固醇含量。德国做过一次研究,偶尔才吃肉的素食者,得心脏病的概率是一般人的三分之一,癌症的罹患率是一般人的一半。而且,素食还能起到食疗的功效。
  2、吃出美丽来。用素食方法来减肥相当有效,素食能使血液变为微碱性,促进新陈代谢活动,从而把蓄积体内的脂肪及糖分燃烧掉,达到自然减肥的目的。经常素食者全身充满生气,脏腑器官功能活泼,皮肤显得柔嫩、光滑、红润,吃素堪称是种由内而外的美容法。
  3、吃出聪明来。吃素者自我感觉往往很清爽,似乎人也变得更聪明了。事实,这并非只是心理暗示的结果,而是有科学根据的。因为让大脑细胞活跃起来的养
对于日常的饮食类型,有人主张吃荤,有人则主张吃素。吃荤的人认为,动物食品为机体提供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大大促进了人脑和身体的发育,因此,荤食可使人强壮,精力充沛。吃素的人则认为,素食营养容易吸收,素食令人血液清洁、心平气和,并能减少对动物毒素的吸收及延缓衰老。
从营养学的角度看,荤食和素食各有利弊:在营养成分上,荤食中蛋白质、钙、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多于素食;而素食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纤维素和一些碱性元素比荤食丰富。
不管素食还是荤食,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素食有素食的好处,荤食也有荤食的妙用。健康长寿的根本在于营养的合理搭配,而不在于吃荤还是吃素。重视营养的吸收与搭配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没有必要在饮食上苛待自己。正确的饮食并不在于扬素弃荤或扬荤弃素,而应是荤素兼顾、合理搭配的平衡饮食。 素食中含粗纤维较多,它虽不是营养物质,但也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纤维素可以吸水膨胀,使人有饱胀感,不至于饮食过量;纤维素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和排泄功能,使代谢物很快排出体外,减少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吸收,减少便秘、大肠癌、直肠癌、痔瘘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部分纤维素还能在肠道细菌的分解下合成 B族维生素,如肌醇、泛酸,而被人体吸收利用。食物纤维还能缓解糖类的吸收,对糖尿病有预防作用。
据营养学家说,素食还可以美容,多吃蔬菜能增加植物脂肪,可以保持皮肤光润。这是因为蔬菜中的碱性物质和维生素有调节血液和汗腺代谢的功能,可加强皮肤营养。植物脂肪中的亚油酸,是理想的肌肤美容剂,其中维生素E 能预防皮肤干燥等;素食还能使人保持头发乌亮柔润。无论夏天或其他季节,多吃素食均有稗益。但肉类也是必需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搭配。有人提出3:1,即三份蔬菜、一份肉类的比例,对保健和美容都是有益的。
素食常用材料,大致可分为黄豆、小麦之类的加工品和天然蔬果原料。其营养价值分别如下:
加工品:素食加工品基本上是用黄豆、小麦磨制成粉,加入香菇、海带、魔芋等材料而成,并仿造各种肉类、海鲜等食物的口味制造出来的,具有植物性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丰富,而且比肉类便宜,减少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取(但豆类食品也不宜摄食过量,以免造成尿酸过高)。
天然蔬果:天然生长的蔬菜、水果本身不含脂肪,具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及水分,而且蔬果种类繁多,更可丰富素食菜肴的变化。例如在素菜中,常用来作搭配的胡萝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 及钾、钙、磷等矿物质,加上食物纤维的作用,对于保持正常的血压和胆固醇都有好的影响。提倡素食是养生学家的一贯主张。多用清淡素食,不用肥腻厚味,对养生保健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尤其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更应注意。素食养生不是禁止肉食,而是主张以素食为主。从营养成分荤食中蛋白质、钙、脂溶性纤维素的含量多于素食;素食中的不饱和脂肪、维生素和粗纤维的含量多于荤食。素食多为粮食和蔬菜,吃后使人的血液呈碱性;肉、蛋、鱼类等动物性食物多为酸性食物,吃后使人的血液呈酸性。而血液的过酸或过碱对健康都不利,所以科学合理的饮食调配是健康的关键。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这个问题应该没有根据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通常吃肉的罪恶感比吃素多这么多?
假如你养一盆菜和一个动物。最后你把菜切了煮了吃掉应该是没什么感觉的,然而把动物杀了吃掉却会有很强的罪恶感。为什么呢?因为菜不流血且不会抵抗么?
按投票排序
摘自《动物伦理与道德进步》(钱永祥 梁文道)原文链接:面对动物的痛苦和死亡,我们会怎样反应?怎样的反应才是合适的?让我们想象三个例子。我把一块石头踢到河里去、我把一根木头丢到火堆里去、我把一只狗打伤。对这三种情况,我们的反应不会一样。我踢石头、我烧木头,别人可能会觉得我很无聊,但是不能说我对石头或者木头造成了伤害;人们也不会特别对那块石头或者那根木头生出怜悯同情。与石头和树木不同的是,当我把狗打伤的时候,每一个人正常的反应都是认知到狗受到了伤害,并且对这只狗感到某种怜悯或者同情。的确,动物是会受到伤害的,也会因此引起同情。根据一位哲学家纳斯鲍姆(Martha C. Nussbaum)的分析,所谓对一个对象产生同情,代表你其实做出了三个判断。第一,这个对象在承受可观的痛苦;第二,这痛苦是他不应该承受的,是无辜的伤害;第三,你在乎这个对象受到了伤害。当我们说“我对你的遭遇感到同情”时,我们已经对这个人做出了这三个判断。但当我们对动物的遭遇感到同情、感到怜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有这三种判断呢?其实是有的。我们很明确地知道,第一,跟石头、木头不一样,动物会感知痛苦;第二,动物在人类手里所承受的痛苦根本是无辜的;第三,我们对于动物的痛苦,多少感到在乎——但是,这个在乎是在乎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在乎的理由是什么呢?我们通常会说:“不错,我同情猪的遭遇,我同情狗的遭遇,我同情实验室里小白鼠的遭遇──可是,它们毕竟是动物。”这意思是说,我们在人跟动物之间会划一条线,即使有同情有怜悯,同情和怜悯也要适可而止,至少不能妨碍人类的利益。可是这条线要怎么划?能划得有道理吗?当代动物伦理学的奠基者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认为,“划线”其实往往表现了歧视与成见。彼得·辛格将动物解放与另外两个重大历史运动相提并论:黑人及有色人种的解放、和妇女的解放。如果回到两百年前,当白人把黑人当奴隶用的时候,你问白人这个黑奴有没有在受苦,白人会说他当然在受苦,但是他还会说,虽然这个黑奴在受苦,但是他是黑人,他跟我们白人不一样。 回到一两百年前,女人被关在房子里,她们要受很多严格规范的约束,不能受教育、不能到外面工作、不能自己交朋友、没有社会生活、没有政治地位。你问男人你把女人关在屋子里好吗?他会回答是不太好,但她毕竟是女人,女人跟男人不一样。人们根据肤色划一条线,于是黑人的痛苦比较不重要;人们根据性别划一条线,于是女人的痛苦比较不重要。今天时代变了,现在我们知道用肤色或性别在人之间划线没有道理。那么根据物种划线又有什么道理?人这个物种与猪这个物种是有巨大的不同,但是这种差别,会造成他们的痛苦具有不同的份量吗?看到一只猪在受苦,我们会感到同情,可是我们会说:他毕竟是猪。可是猪的痛苦跟人的痛苦不都是痛苦吗?就像男人跟女人的痛苦都是痛苦,黑人跟白人的痛苦都是痛苦一样。我们不能说因为性别不同,两个痛苦就有不同的分量,不能说因为肤色不同,两个痛苦有不同的分量,那为什么我们可以认为因为物种不同,两个痛苦就有不同的分量?人类到今天都不肯停止施加于动物各种痛苦和死亡,有一个很简单的借口:动物跟人不一样。但如果用物种划线可以成立,那用性别划线为什么不能成立?用肤色划线为什么不能成立?痛苦就是痛苦。穷人和富人的痛苦都是痛苦,男人和女人的痛苦都是痛苦,人类和动物的痛苦都是痛苦。不能说因为这个痛苦发生在与我不同的个体身上,所以我们就可以忽视。如果动物的痛苦不能忽视,那么当我们开始谴责人类给动物制造痛苦和死亡的时候,我们就从同情和怜悯进入了道德的领域。在道德层面上,当我看到一个人受苦而感到怜悯同情的时候,我不只是在抒发一种情绪;进一步,对这个痛苦、对造成痛苦这件事,我还作了道德的判断,认为造成痛苦是有是非对错可言的,这是动物伦理学的全部关怀所在。现在,我们来谈今天的第二个主题:道德进步。首先,我们需要追问,今天谈“进步”还有没有意义。今天各位想到生态浩劫、地球暖化、核战威胁、恐怖主义(以及反恐的恐怖主义),还相信人类有进步可言吗?思想史学者常说,在 1750 到 1900 年之间,“进步”是在欧洲最有势力的观念。这主要是因为科学知识、生产力在当时开始突飞猛进,旧的社会政治秩序开始松动,思想观念也推陈出新,人们觉得世界正在改变,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并且有能力继续推动这种进步。但从 1900 年开始,进步这个理想逐渐破灭,到了今天,人们几乎已经放弃它了。有人说,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毒气与战壕让人们清醒了。无论如何,我们今天谈到进步会觉得尴尬,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进步”本质上是一个评价性的概念,进步一定代表“更好”,并且在道德意义上更好。可是几乎所有人类的广义“能力”,不管是文明、知识、科技、生产力等等,虽然都确实变得更丰富、更强大、更有效率、或者其他在量上的增加、质的改进,因此在这些意义上变得“更好”,但是由此要得出一个判断说,这些方面变得更好,就代表人类有了进步,表现了人类的道德进步,大家似乎都有点迟疑。毕竟,能力可以为善为恶,其增进可以造福也可以为祸。人类登上月球是进步,但这可以表示人类变得更好吗?人类有能力登月,但人类在地球上也更有能力相残作孽,并且变本加厉。所以在今天,各种能力的进步毫无疑义,可是人类对“进步”这个字眼本身,却感到毫无信心。因此,要恢复“进步”这个理想,我们要从道德着眼,并且首先要确认道德意义上的“更好”要如何判定。但如果不谈一般的能力,专就道德本身来谈,有没有“道德进步”这回事呢?问题是:所谓的进步,当然就是从一个时间点到另一个时间点的历程,其终结点比出发点“更好”。可是今天流行道德相对论、价值相对论,正好不容许道德作为一套连续的、贯穿历史与社会阶段的标准。如果你相信相对论,你会说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道德标准,每一个社会都有它的价值准则。你很难比较明朝人和汉朝人哪个朝代的人更有道德,很难比较美国人和中国人哪个民族的人更高尚,因为比较的标准都是内在于具体社会或历史阶段的。道德进步在今天的另一个挑战,来自价值多元论,即对于什么叫做好的、值得追求的目标,每一个人不仅事实上会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人做不同选择的权利。我们无法用一个共通的标准比较甲跟乙哪一件事在道德上更高尚,所以也无从判断人们在道德上的表现先进还是落后。从道德相对论和价值多元论两个方面来说,好像都无从谈道德进步。但事实的确如此吗?十九世纪一位爱尔兰的历史学家勒基(William Lecky),提出了“扩张中的圈子”(The Expanding Circle)的概念。他的意思是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自己人”的圈子不断扩大的过程:我们列为“自己人”、受到道德考量的对象,最先限于自己的家族亲人,但随后会逐渐扩张到身边的朋友、自己的族群、阶级,然后扩张到同一个社会里的人、同一个民族的人,最后扩张到整个人类。勒基认为,圈子不断如此扩大,终于开始把动物和自然界也包括进来。“扩张中的圈子”这个概念,很明确地表达了一种“道德进步”:道德关怀的范围在扩大,受到道德考量的对象愈来愈多,就构成了一种道德上的进步。进步在哪里?在于以前受到漠视、歧视的人,以前被视作异己而提防、伤害的人,逐渐成为我们的同类,进入了道德考量的范围,从而其利益必须要受到我们的正视。我们列为同类的对象已经不受性别、宗教、民族和肤色的限制。今天的问题是:接下来,我们能不能再越过物种的限制,将道德考量的范围扩展到动物,让能够感受到痛苦的生命,也成为我们在道德上关怀的对象?最后,我将动物伦理放到道德进步的问题脉络中来谈:人类对待动物的方式,并不是孤立的一件事,而是人类对弱者、异类施加暴力满足一己需求的模式之一例。最近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出版了一本新书,题为《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为什么暴力在减少?》,引起各方瞩目。平克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暴力逐渐减少的历史。他列举了六项趋势作为指标,其中第六项趋势谈的就是人类对于少数族群、弱者、他者异类的歧视与暴力,经由他所谓的“权利革命”,正在急遽降低。他举证历历,证明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对于少数族群的暴力、家庭暴力、体罚、虐待儿童、校园的暴力、仇视同性恋以及针对同性恋的犯罪,都明显的在减少、甚至于被视为不可接受。这些权利革命中间最晚近的一项,就是动物权利。他的例证包括晚近以来关于打猎的电影越来越少,以狩猎为休闲活动的人越来越少,但是吃素的人却越来越多。这种趋势为什么可以视为道德进步的一环呢?那是因为无论是狩猎还是吃肉,背后的根本借口都是“动物不是人”,因此处于道德考量的范围之外;也因此,第一,动物的痛苦没有太多的道德意义,其利益无须列入考虑,以及第二,对动物使用暴力,无所谓道德上的是非对错。但随着“动物权利”意识开始散布,动物接续着女性、黑人、同性恋等等原本被排除在道德关怀圈子之外的弱者与异类,逐渐跨进了这个扩张中的圈子。在这个意义上,动物议题、动物伦理,正是人类道德进步的重要环节。当我们在考虑动物的利益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对待动物的方式有是非对错可言的时候,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便说得上道德的进步。我看过一部短篇科幻小说,这个小说很有趣,整个小说百分之八十你都不觉得是科幻。小说写的是一个家庭。小孩放学回来,放下书包,他妈妈问他: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他说今天谁谁谁因为做错了什么事被老师处罚。再晚一点爸爸回来,妈妈在做饭,爸爸脱掉外套,一边喝啤酒,一边督促儿子做功课。然后晚上三个人吃晚饭,闲话家常。到了最后,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他们把他们吃剩的骨头扫进垃圾桶,那些骨头是人的骨头。但那些人骨很小,是迷你人吗?不是。这个小说讲的其实是一群从外星球来的巨人蓄养人类来吃。被吃的就是我们这种人,而他们是另一个星球来的殖民者。这部小说前面讲的是一个很温馨的家庭故事,但最残暴的部分恰恰就在这里,一个那么快乐、那么和睦,夫妻感情那么好,亲子关系那么愉快的家庭,他们的晚餐是我们人类。
动物会动,会叫,引起人类共鸣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jpg
因为人类是高级动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吃素环保还是吃肉环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