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专业高手,武术高手(大师)不经常和别人大皇帝比武切磋、切磋,那水平是怎么提升的? 比如孙禄堂、李存义、薛

[转载]苏锋:太极问答200题一(原创)
博主按:此《太极问答200题(一)》是前几年在我的武术QQ群中,工作之余,回答群友提问,由热心学生孙斌等搜集整理合并而成的。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做认真的修改校对,被拳友们发布到网上,受到大家普遍好评。现发在博客,供大家参考。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1、问:苏老师,我们练太极拳的时候,有人说要握空心拳,有人说是握实心拳,到底哪种是对的?
答:不绝对。有时空心有时实心。拳心在动作过程中空,着点时实;不用劲时空,用劲时实。这样才能体现出劲力和虚实。如果一味虚握,形成习惯,则拳无所用,成了真正的空拳了。这是太极拳中虚与实表现的一个方面。
2、问:打拳后脸色红是不是呼吸出了问题?
答:气血上涌,呼吸偏急,不够松静这是典型的情绪紧张,气血上浮,阴虚火旺,上实下虚的症状,放松、入静、慢慢打拳后就会好。
3、问:太极掤劲在行拳时如何体现?
答:劲以曲蓄而有余,触处成圆,非圆即弧,劲意鼓荡,气贯四梢。
4、问:劲以曲蓄而有余?这是什么意思?
答:“劲以曲蓄而有余”讲的应包括劲的蕴蓄和应用。劲也可理解为“内力”。太极劲的蕴蓄是渐进的过程。是通过修炼而循序渐进的。而太极劲的发劲也是“含蓄”的,不能一泻到底,要留有余地。
5、问:怎样理解“气以直养而无害”?
答:这个“气”,讲的不仅是“呼吸气”。还包含“元气”。意思是:气是可以直接涵养的,而气的运行必须达到呼吸沉稳、深长。要达到这一标准,必须锻炼腹式呼吸的应用。“气”必须是直接吸取的,它对锻炼只有利而无害。
6、问:什么是掤劲?
答:掤劲是一种太极劲,是一种由内而外、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的张力。
7、问:太极为什么要练掤劲?
答:太极拳的掤劲是母劲,八法掤为首,太极拳一切的劲力由此而生。如果要了解太极功夫,就非要从“掤劲”来深入探讨不可。
8、问:太极掤劲在行拳时如何体现?
答:劲以曲蓄而有余,触处成圆,非圆即弧,劲意鼓荡,气贯四梢。
9、问:标准的太极掤劲是什么样的?
答:没有具体标准。“掤劲”有无穷的姿态。只要符合“开合按势怀中抱”,就是体现了“掤劲”。
10、问:标准的太极掤劲是什么样的?
答:如前所述。这些是简要回答,要想解释清楚,还需亲身感受。
11、问:柔韧性练习有哪些正确的方法
答:压、震、摆、遛。影响柔韧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骨关节结构、跨过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伸展性、关节周围组织的大小、年龄及性别、活动水平、温度、疲劳程度等等。要正确运用发展柔韧素质的练习方法、手段,不能乱来。柔韧素质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练习才能逐步发展,练习过程中经常伴有疼痛感,停止练习后又容易消退,需要毅力和耐心,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忍耐住痛疼,坚持不懈地练习,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好有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不然容易出问题。
12、问:太极拳的各种劲路怎样才能练出来?
答:一、明白几种劲路的内涵
二、有针对性地练习包含几种劲力的单式
三、苦练基本功,增强功力
四、通过推手拆招实战,体会几种劲力的运用
五、明了几种劲力的转换,融会贯通
13、问:太极拳可以防身吗?
答:可以,但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刻苦的训练。
14、问:我金鸡独立能站稳,就是野马分鬃与搂膝坳步,有点晃,出脚是站不稳,应怎样练呢?每次出脚都抓地吗?基本步是不是猫步?
&答:一、要摆正支撑脚的方向,一般与纵轴45度-60度角;二、多练基本步法,增强腿力,分清虚实;三、上下相合,脚抓地,腰胯与上下肢协调。支撑脚脚趾轻轻抓地,不可刻意,连续上步或者退步,左右开步,还有就是不要为了架势低刻意迈大步,那样也会造成重心不稳。重心虚实转换时注意把重心完全移到支撑腿后,再收脚或者出脚。迈步幅度要控制在自己能把握的范围之内
&练拳的时候是不得配合呼吸?
&练拳有流程的,第一第二个阶段要自然呼吸,到了第三个阶段,可以做拳势呼吸,恰当配合。
16、问:光看书和视屏 &能练拳吗?
答:练初级架子可以,模仿外形,先比划,再找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再进一步就要找明师了。看视频或者书籍模仿的时间不要太长,形成错误的定型就很难改了。
17、问:练拳前期需要打什么基础?
答:基本功,手眼身法步、柔韧、力量、速度等、还有专项的练习,比如太极拳的手型、眼法、身法、步法、柔韧性、协调性等等,有条件,最好找个老师。
18、问:锻炼时左腿筋拉伤了,这几天右膝盖也开始有点疼,是继续练还是要稍微休息?
答:24小时内冷敷,没有出血的话24小时后热敷、红花油、按摩等等。不严重就可以继续练,严重就要休息。
19、问:刚开始只是筋和肌肉疼这几天膝盖也疼了而且一向很健康的右膝盖也有点疼,为什么?
答:左腿伤了不能用力,右腿就吃重了,所以膝盖负担重了,就会痛。建议把架势放高些练,等伤好了再放低架势
20、问:无为老师,我站桩时,尾椎有一股凉气,感觉挺舒服的,不知正常吗?
答:站桩初期,各种感觉都属正常,支撑、高大、沉重、热、凉、麻、胀、蚁虫爬等等,注意不要刻意用意,勿忘勿助,顺其自然。
21、问:我站桩只有腿酸,没别的感觉,是不是方法不对?站桩是为了练什么呢?
答:架势不要放得那么低,自然站立就可以了,要牢记站桩的目的不是为了练腿力。我对站桩功作用的体会有七:1、通畅气血。2、锻炼筋骨。3、滋阴壮阳。4、培养均整武术力量。5、锻炼基本搏击间架。6、促进上下连通周身一家。7、挖掘格斗潜能。详细可查看:
苏锋:关于站桩功的谈话.cn/s/blog_692eea.html
22、问:苏老师,在拳谱中有提到起式的“定式时面向正南”这是决对的吗?为什么?可否面向正东呢?为什么?
& 答:南方尽得天阳之德,为八方之贵位,
面南练功,尽得天阳,练功养生,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5000年前,先辈们就体验到了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面南练功,当然不是绝对的
23、问:练功早上练好还是晚上练好 ?
答:天地盈虚,与时练功。按照传统理论,一般早上练功好,练功的时间安排上要符合自然界阴阳盛衰变化的节律和中医时间医学的奥义。古人说的“闻鸡起舞”,强调清晨到户外锻炼或吐纳或导引(其他时间也可以)。黎明清晨是自然环境和人体阳气共同生发的大好时机,《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看,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早晨练功有助于疏通经脉,畅通气血,增强体质。晨练何时为宜呢?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24、问:没有基础的初学者是练简化太极拳好还是练传统太极好?两者有区别吗?一定要找老师吗?所有人练太极拳架子都是一个模式吗?
答:我的建议是如果不是为了比赛、表演或者集体练习,如果有好的老师,最好开始就练习传统太极拳。虽说都是太极拳,但还是有差别的。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为了推广普及太极拳,于上世纪50年代在传统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改编而成,而传统太极拳更能体现它的养生和技击的本质和特点。如果仅仅是练着玩,或者参加表演比赛,也可以从简化太极拳入手去练。虽说拳无好坏,但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是要因人而异的。老师是引路人,明师很重要。入门引路须口授,特别是传统的太极拳,一定要有明白拳理,理法兼备的老师来口传身授,否则是难窥门径的。所有人练太极拳架子都不是完全一样一个模式的,练太极拳每人练得都不一样,但从形神意气各方面不能违背原则,也就是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25、问:苏老师,我早晨锻炼总是先做活动操,然后再站桩,汗水总是不断,又有点风吹,心里有点忐忑,你看是不是要改个顺序,先站桩,再做活动操,再练拳?
答:夏天,因为气温高,人的肌腱、筋脉都是热的、松的,准备活动可以简单些,几分钟就够了,不必太长,冬天时间可以长些。
练功时要尽量避开风,中医养生叫避风如避箭,因为风为六淫之首。微风没大关系。
&每天如果练功时间集中,可以一次练习很长时间,可以先微微做些准备活动,然后站桩、找劲、练步、发力、打拳、推手、实战等。如果时间分散,可以分开练,不一定所有的东西都在一起练,比如站桩就可以随时练。
&注意出汗不要太多,因为汗也是人体体液,属阴液之一,出汗太多,容易引起电解质耗散,要及时补充,并且要及时换衣服,不能用体温把汗湿的衣服蒸干。
26、问:请问无为老师,二十四野马分鬃档劲怎么走?裆劲要怎样才能练出来?
答:野马分鬃裆劲应该是腰裆合一,蹬脚、扣膝、合胯、转腰、顺肩、开肘、挒臂协调一致;多练基本功、多盘架、多推手、多实战,这是系统的。
27、问:太极拳十三势是什么?十三总势是什么?
答:太极八法加上进退顾盼定就是所谓的太极拳十三势,八门五步合称为十三势,因为是活动的总规律,所以又称十三总势。
28、问:八法的挒如何在招式中运用,怎样体现出来?
答:凡是能把别人摔倒的劲力可以统称为挒,体现方式不一。
29、问:刮风下雨适合练功吗?
&答:可以在室内练习,避风。
30、问:太极拳要拉伸全身的筋么?只有筋都拉开了,才能真正的松下来?什么样的训练可以帮助拉筋?
答:筋脉肉皮骨合一,不只是筋需要一定柔韧性,但不是要求太高,筋需要拉,需要一定柔韧性,太硬了不行,筋不只是要拉开的问题,还要有韧性,一些传统的柔韧性的训练方法可以帮助。传统的易筋经,作为武术内功,更好。
31、问:为练好杨氏,应该多练哪些基本功?
答:站桩、柔韧、走步、基本手法眼法身法、腿力。
32、问:气上行,眼睛胀怎么办?
&答:先排除眼睛器质性的病变。导引,让气往下跑,多做些动功,气要能自我控制,该上则上,该下则下,不是一味下行,但最后一般情况要归丹,上虚下实。
33、问:如何松肩,有哪些方法?
答:肩要沉,不能只是下坠,除了专门的柔韧和放松练习外,站桩是个好方法。柔韧性可以通过拉肩、压肩、转肩、抡臂等等练习。通过太极圈功、起落、摇臂、通臂等等做放松练习。还有无极、撑抱、提插、摇旋等各种桩法对松肩都很好。肩既要松沉,又要松展、松活,不能只往下,其他的是腰与胯要松,松腰松胯道理也是一样的。
34、问:揽雀尾体现什么劲力,太极八法如何练习?
&答:揽雀尾练习所谓的四正劲。太极八法,开始时要单练,专门练习,练到最后,各种劲力都要混化为一,随意而为,不要太刻意去找,通过站桩、单独的式子、单式发力、推手等。
35、问:太极刚练一个多月,开始练习时,是大腿在疼,现在是膝盖在疼不知什么原因,不知是不是在下式金鸡独立时用力不对?
答:一、主要原因是腿力不足,因为是初学,这个阶段腿痛、膝盖痛一般都会有,所以刚开始学拳时不要勉强,要循序渐进。不要刻意做低架子,重心高低、步幅大小要在可控范围内。二、要注意膝盖始终和脚尖保持一致、上下相对,不要为了架子低,膝盖过脚尖,或者转换时膝盖幅度过大,这样膝盖负担重,易受伤。三、松腰松胯,身体重量尽量由肌肉承担,解放膝关节。四、虚实转换时,注意转体转腰要和旋胯转膝转踝摆扣脚一致,一条腿完全支撑体重后,再收另一条腿或者出脚出步,这样膝盖就会在适宜的活动范围内,不起强劲,才能做到动作柔缓,虚实分明,步法轻灵。
36、问:二路炮捶怎么才打得好?
&答:一要有深厚的一路拳基础,够放松;二要有充实的体力和饱满的内气;三要有松活弹抖暴烈饱满的发力;四要能处理好快慢刚柔蓄发虚实收放等各种关系。
37、问:我不懂什么站桩就一直练太极拳的预备式,就是无极式,一有空就站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能起作用么?
答:只要站,就有作用
38、问:当今练武之人应该有那些修养?
&答:练武一定要广闻博取、专一持恒。养生、修性是研武的前提。中国武学体现了我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武学范畴包含的东西很多,礼让,道德,忍耐,涵养这几个都属于修性的范畴。养生、修性、研武、练功、实作缺一不可。我的座右铭就是古人说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切为了提高自己的武学修养服务,芗老说过:学术本无止境,何来大成之说。所以活到老,学到老。
39、问:如何打好武当太极剑?
&答:因为武当太极剑,既要体现太极剑的韵味,又要体现武当剑的快活灵变,两家基础都要好,才能练好这趟剑。
40、问:昨晚我练功时左边内气通了,丹田动的时候手心有动荡
&但只通了左边上身,我这不是走火入魔吧?
答:这些都是自然现象,正常的,勿忘勿助。勿忘勿助这几个字我经常对学生们说,不追求气感,有了就有了,没有不追求。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着相,无意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存,意如清溪淡流。大家记住这几句话,可以作为习练内功用意的原则。
41、问:请问老师,太极拳的外三合是什么?
答:所谓的外三合是与内三合相对而言,一般外三合是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要求在练习过程中做到上肢与下肢的呼应,包括同侧的和异侧的上下肢,以及两上肢与两下肢之间的呼应。
42、问:练太极拳一定要通任督二脉吗?
答:讨论这个问题,大家要知道经络学说的由来,任督二脉的由来。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之一,是古人自身体验的总结。经络学说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从各方面积累了经验,并结合解剖知识,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比如针灸、推拿和古人练功的体验。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我们平时所说的主要是经脉,应该是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任脉和督脉属于奇经八脉。络脉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显现于体表。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络脉,主要包括十五别络、孙络和浮络,中医研究和应用以经脉为主。
经络就像是江河,是人本身气血的通道,本身就是通的,不通就会有病。所以执着于小周天,河车运转,通任督二脉是有局限的。内功或气功修炼中所称的小周天,大周天,或是其它,应是练功过程中不同的感知,是不同功力层次下的感悟。
建议大家多看看黄帝内经和道德经,黄老哲学,这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是研究拳学、内功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懂一点,不然容易出问题。我研习气功30年了,是国家级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喜欢气功的朋友们可以多交流。练功出偏的很多,我多年来已经为不少练习小周天的拳友纠了偏,有的是呼吸困难,有的是内气阻滞,有的是头昏脑胀,有的腹部有硬块,有的头顶像罩锅盖,表现不一。所以看到大家讨论这个话题,有感而发。希望各位不要执着,勿忘勿助,认真练功。太极拳以及各种内家拳的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经脉气血的巡行和流通,使人更健康。我还是建议喜欢气功的朋友可以多练习国家推广的健身气功,很平易,一般不会出偏。
43、问:练拳的时候会出很多的汗,脸上头上都会有汗珠滴下来,可能是现在夏天的原因吗?还是我的身体虚?
答:主要原因还是阳气不足,要慢慢练,慢慢养,需要一定时间。
44、问:我打完拳会有耳鸣,是我的呼吸有问题吗?请老师指教
答:耳鸣也主要是肾气不足的表现,肾开窍于耳,还是一样,要慢慢养,多站桩,多养气。
45、问:我刚开始学习站桩,后背会有点酸痛,是刚开始练的原因还是我原来都有背劳损毛病的原因?
答:正常现象,主要原因是刚开始站桩不适应,需要慢慢适应,一般情况人都有肩背虚寒劳损的情况,一样需要慢慢调理。
46、问:苏老师,练太极拳是先练动作
&再练站桩吗?
&答:根据个人体会,一般情况应该先练桩功,静心收心,养气养力,锻炼间架。这是练功的第一步。练功结束,也可以练练桩功调养一下,养气收功。
47、问:苏老师请教你,打完套42式拳呼吸有些促是什么原因呢 ?
答:可能的原因有:一是没有放松,不自然;二是架势太低,努劲拙力;三是速度太快,呼吸不匀。
48、问:我站无极桩过程中这几天感到后背上方发冷是什么回事?
答:这是正常现象,主要原因是身上寒气较重,练功时感觉明显。可以拔拔火罐,做做理疗。主要还是要多练功,多养阳气,阳气、卫气盛则寒邪不侵。另外平时生活和练功中要注意避寒,比如出汗后及时更衣,少吹空调,少吹风。
49、问:苏老师,打太极拳时为什么身体会出现麻、线性阵麻现象?
答:这个原因多。一是练拳时牵拉到局部神经,引起麻的感觉;二是气血不足,练拳时气血流通,引起麻的感觉;三是准备活动不足,练拳时架势大,拉抻局部筋脉,引起麻的感觉。
50、问:武术基本功有那些?
答:很多,大致有:肩、颈、胯、腰、踝、腕的柔韧性练习;压腿(正、侧、后、扑步压腿);腿法练习(弹腿,蹬腿,正踢腿,侧踢腿,十字腿,外摆腿,里合腿);俯腰、下腰、涮腰;跳跃动作(箭弹,腾空正踢,旋风脚,外摆莲,侧空翻,旋子);各种手法练习;组合练习等等,每种里面都有不少内容。
51、问:请问呼吸时气堵在胸腹之间那个地方,用手按还能感觉到硬有什么解决办法?
答:忘掉呼吸。
52、问:如何测试一个人是否有武术慧根?
答:武术慧根,看模仿能力、领悟能力、吃苦精神、灵活性、协调性、身体素质。
53、问:有没有办法帮助控制练功时在东想西想?
答:身如大冶洪炉,杂念如枯枝败叶,入炉即化。
54、问:平时站混元养生桩30分钟觉得并不是很累,这几天站桩却突然觉得前脚板有些忍不住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啊?
答:把重心稍微向后放一放,不要老在脚前掌。
55、问:杨85的抱虎归山和搂膝拗步技击上的区别在哪?
答:一个摔法,一个连打带摔
56、问:苏老师,五指抓地,需要贯穿始终吗?
答:五趾抓地是为了行功走架时下盘稳固,既要形到,更要意到、气到。但要注意不可刻意,如果整个行拳过程中五趾都死死抓地,反而容易引起重、滞、僵、死,外形虚虚做到,有意即可,不可执着。
57、问:苏老师你好,目前我最苦恼的是腰部转动不灵活,怎样才能使灵活?
答:腰部转换不灵,除了要练习俯腰、下腰、涮腰、翻腰等,提高腰胯部位的柔韧性、灵活性之外,更要注意以腰带臂带腿、以腿领脚、以臂领手,做到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腰胯动多少,肩动多少,才能周身一体,内外一家。另外,还要多练云手、揽雀尾、搬拦捶等等腰部动作比较明显的单式,多体会,找规律,举一反三。
58、问:我想请教一下,我每次练完拳都会出一身大汗,尤其是头部,能感觉到每个发根在向外冒,不知道是有益还是有害?在一个就是我感觉不到气的下沉,沉不到丹田,在横隔膜上边,胃的下边?
答:练完拳出汗是正常的,只要不是太多就好。你感觉不到气的下沉,沉不到丹田,堵在横隔膜上边胃的下边,是因为你精神意识包括肩不够放松所致,多练练调息,气沉下来,放松下来,你也不会出太多汗了。
59、问:我推掌时,小鱼际感觉有热气,后撩时,手指有微麻感觉,是不是气血运行畅通后,内气运行的结果?
答:那是自然现象,练功中正常的反应
60、问:有时自己一个人练时,感觉比集体练习好,能够按照自己的呼吸节奏和肢体韵律将进行,身心合一轻松舒服,是这样吗?
答:练功,既要热闹,又要清净。集体练热闹,便于交流,便于沟通,适于群居。单独练清净,便于体悟,便于修心,适于长功。二者结合,奇妙无穷。
61、问:什么是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意不着象?
答:这是我们练习意拳的要求,现在被太极借用。形不破体,形是指外形动作,体是指身体平衡的状态。形不破体就是要求我们在进退反侧的攻防变换中,一定要始终保持好自身间架的均整和运动状态的平衡均整。这样才能随时随势发力,保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很快收到摧败对方之功。意拳要点中,芗老的要求是: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大家记住这段话,可用于太极拳的锻炼
总则:1、以形为体,以意为用,以静为和。
2、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式随意从,力由意发。
3、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
实即是虚,虚即是实,实虚虚实得中平。
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静静动互根用。
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手便是处。
4、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中不动动有静,静中不静静有动、动中之静是真静,静中之动是真动,动静互根,错综为用。
5、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
6、内空虚,外脱化,随时注意,遍体轻灵。
这是意拳练习的总则,也可作为太极练习的原则。
力不出尖,从狭义上讲,就是力不可专注于一个方向,即所发之力破体出圈出尖。芗老说:力有方向就是出尖之意。并非说意拳的力就没有方向,而是意拳要求有六面争力呼应。力不出尖,从广义讲,就是手足前伸后撤都要在自己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可攻可守,舒适得力,随心所欲。拳经云: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意不着象的意思,就是指对抗中不能暴露出自己的意图。
就是要在又去又回、时刚时柔、时隐时现的矛盾状态中,让对手不可捉摸,处处被动。这是神不外溢,意不露形的意思。
62、问:苏老师,我每天早练回来,就既困又累,睡一觉就好了这是怎么回事?
答:原因有很多,一是你没休息好,二是体力不足,三是气虚,四是练习方法不对,只练不养。精养灵根气养神,要养精养气养神,多站桩,慢练,静养。
62、问:我请教老师, 是以跨带腰动 &还是以腰带跨
腰胯一体,一般腰要动得多些.
63、问:蓄劲时丹田命门内收
&发力时丹田命门对拉棚大,对吗?
答:可以这么感觉
63、问:秋冬季室外风大,站桩可以在室内吗?
答:可以,室外练桩功一定要注意防寒
64、问:站桩的时候,总感觉气血到脚底板就不通了,我必须调整重心让气血通畅,怎么回事?
答:看你站桩重心在哪里,开始在后,然后前移到脚心,最后放脚前掌,慢慢调整,因为你刚开始站,所以有不通的感觉慢慢就会好。
65、问:是打好24以后再学42套路,还是先学42套路,边练边提高?
答:为了健身、表演、比赛,可以先学24式甚至8式太极拳,再学42式,循序渐进。如果为了继承传统文化,养生、自卫、寻理趣,还是练习传统太极拳。
66、问:走架后口中要有甜液、手心有胀感,是不是这样?
答:有一定道理。走架后,特别是杨氏拳、静功太极等,走架后应满口生津,叫金津玉液,与养生有益。至于手心胀感等等感觉,因人而异,不一而同,不可拘泥,不可刻意
67、问:我学42.感觉陈氏的野马分鬃,靠的动作不好发力,对吗?
答:42式太极拳里,野马分鬃一般不发力。
68、问:苏老师。我学陈氏是学大架还是小架?
答:大架小架无关紧要
69、问:老架新架都是大架吧?架子无所谓好坏吧?
答:现在俗称的老架新架基本上是大架的,先练老架易上手
70、问:苏老师,我现在在学杨氏站桩,无极和浑元,不过没有师傅,跟网上学的,所以有很多不清楚的,一是外形,双脚开立,与肩同宽,是指脚的外缘还是指内缘与肩同宽?二是心法,到底是要守一还是做到虚无?三是怎样收功?请老师告诉我
答:一、内缘外缘无关紧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幅度不要太大太小就行,影响不大;二、所谓心法意念,守一还是虚无,也不可刻意,适合即可,自然就行,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勿忘勿助;三、收功做到气沉丹田,精神内守,呼吸自然,形正气顺,舒适得力即可,然后精神由内而外,和于环境即可。
71、问:苏老师,眩晕症练什么功好?
答:要看你的眩晕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先去医院作个检查,可以上网,找视频学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国家推广的健身气功。先学个大概,然后有时间来修正,一天时间即可,练几个月再来校正半天时间,反复两三次,就基本定型了,先练这个,不会出偏。开始练习一套就够,练几次根据自己的功力和体力,开始不要过多,循序渐进。你也可以找当地的指导员辅导。
72、问:苏老师,我有颈椎病,一扭脖子咔啪咔啪响;好像肝不是太好,因为用眼不能太久;肾不是太好,因为老是下午头晕的厉害,练什么好?
答:要多养生,除了太极拳,也可以练习健身气功,还可以练习易筋经、六字诀、十二法,一个一个来。
73、问:请问,我练24式太极拳和练八段锦矛盾吗?我们太极拳是含胸拔背,八段锦的起式不是含胸拔背呀?
答:不矛盾。太极拳和八段锦起势要求一样。
74、问:苏老师,练拳只专于一套不就行了吗,不必学几种,是不?
答:开始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专一,先学一套就够了,待有了相当基础,也可以学习其他套路,开阔视野,多侧面练习。
75、问:我的身体不好,慢阻肺加肺气肿,我想学套太极拳,健身用的,学什么好呢?
答:慢阻肺加肺气肿,建议你练习健身气功六字诀,半年就会有显著效果,六字诀练熟悉之后,加练导引养生功十二法,都很好。
76、问:苏老师,我刚学了传统85式,现在竞赛套路的也不想打了,可以吗?
答:也可以不打,不过为了参与竞赛表演,打打也不坏。
77、问:85式太极拳起势之后的揽雀尾,右脚右摆多少度?
答:45度到60度,不可拘泥,形成一个正确的侧弓步即可。
78、问:苏老师,这几天站浑元桩,对背部的姿势很纠结,是向上挺,还是往后弓,还是怎么的?
答:不要刻意往上挺或者拔背,自然就好。
79、问:野马分鬃和楼膝奥步时,后腿不蹬直吗?
答:自然蹬直,不挺直,腿膝盖略外撑微曲
80、问:我最近站桩左手热右手凉,这样对吗?
答:没问题,正常现象,这叫不同感。
81、问:苏老师,我现在初学85,打完后挺舒服。(架子比打42、48低)但是腰发酸,指点一下应怎样调整,或注意事项。
答:放松下来慢慢练,开始架子不要太高,另外要多看杨氏拳两篇经典文章、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十大要领等。
82、苏老师,我发觉自己打拳时身体习惯性前顷,应怎样去纠正呢?
答:你把顶劲领起,感到身体有点后仰时停住,就对了,这叫矫枉过正。另外要注意不要撅臀,姿势就差不多了,还要多做对镜练习,多录视频校正。
83、问:我有个问题:到底迈步的时候,脚离地面多少为宜?
答:进步要低,普通上步与踝关节齐平即可
84、问:请问苏老师:我在前一个星期的一天,突然感到腰里有一种很松(轻)的感觉,但后几天打时就不是很明显了,不知为什么?
答: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殊的状态下一种特殊的感受。需要慢慢找感觉,练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会有这种感受。
85、问:苏老师42式的撇身捶总觉得别扭 不会用劲麻烦给我讲讲。
答:42式的撇身捶,左臂在提前运行的轨迹是一个斜向的立圆,力点在左手的小臂和腕背,把圆画好,把力点找对,配合好眼神、身形和步法,动作基本就可以了。
86、问:请教老师杨氏练多长时间再练陈氏合适?
答:随时可以。如果能把杨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基本掌握之后再练更好,这要因人而宜,没有具体时间限制。
87、问:请教,站桩时,膝盖自然向内扣,这样觉得舒服,但不知道对不对?再请教,站桩时,是应该以放松为主呢;还是应该以肩背以及命门的外撑为主啊
答:第一个问题:站桩时,膝盖自然向内扣,膝盖以上撑开,圆裆,这样胯也容易放松,气血也通畅,姿势是正确的,但要注意不可用力,不可内扣过多,形成X形或接近X形也不对。第二个问题:站桩调身调形不可刻意,入门阶段以放松为主,身体的阳面自然张开即可,包括肩背、命门、腰臀和腿的后、外侧。
88、问:一些太极方面资料,站桩与走架,有的强调要多站桩,有的说要多走架,互相矛盾,哪种说法正确呢?
答:站桩与走架,有的强调要多站桩,有的说要多走架。这两者并不矛盾,是练功过程中的不同侧面。站桩是为了在静中练习整体感觉,在静中掌握基本规律,走架是练习运动中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协调,练功过程中两者都要兼顾。
89、问:一些太极方面资料,外形与意念,有的强调动作要严格规范,有的说重意不重形,哪种说法正确?
答:外形与意念,有的强调动作要严格规范,有的说重意不重形。这是强调了练功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开始入门阶段必须要形正,没有合乎拳理的正确规范的外形,其他都谈不上。到了一定阶段,形正气顺以后,再强调意念的统领,重意不重形,“不求形骸似,只求神意足。”但必须有第一部形上的功夫。没有形骸,谈不上神意,没有形骸,神意就没有依托,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90、问:有些太极方面资料,在运动量大小方面,有的说一天站10分钟桩走2遍架即可,有的说要站2-3小时桩,打7-8遍拳。哪种说法正确呢?
答:运动量大小,有的说一天站10分钟桩走2遍架即可,有的说要站2-3小时桩,打7-8遍拳。这两种说法都不全面,练功时间的把握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练功目的来定。如果以出功夫论,站桩,每天有1-2个小时就足够了;拳架的训练有1-2个小时也就足够了,打拳可快可慢,不能以遍数论;除此之外,还必须留足够的时间练习功力,包括找劲、单式、发力、步法、推手和对抗,这也要有1-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这样,只要有好的老师的指导,每天3-6个小时,两三年内就会有相当的水平。如果以健身而论,适当缩减时间,1-2个小时足够了。
91、问:关于闭着眼打拳的问题请教苏老师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答:闭着眼打拳,看似很专注,很陶醉,实际上只是自我陶醉,健身可以这样玩玩,神不足时可以这样找找感觉,但平时不能这么练,离开了太极拳的基本要求。眼为心之苗,眼神在太极拳练习中很关键,也很重要。闭目则神昏,打坐也不能闭眼,除非特定的功法,垂帘内视为要。站桩也不能闭眼,
如果确实很疲倦,可以站站休息桩,可以闭目练习一段,养养神,然后再睁开眼练习。
、问:苏老师,现在每天拉腿筋,腿根部有点疼,早晨刚起来感觉压腿特别费劲,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
答:没问题,早晨肌肉关节的粘滞度高,要做准备活动。
、问:苏老师,我在公园里,见有人也在练太极,但是他们的桩,脚跟腰都是无极桩的姿势,双手却是捧在腹前,那个效果更好?&
答:开始站桩,有各种调身的形式,怎么做都可以,先养气,练形第一个阶段,形正气顺有意就可以了。
、问:请教,为什么我站桩小腿不轻松?&
答:重心后移些,小腿就轻松了。&
&95 、问:苏老师
&动作到位后 怎么做到收胯合胯? &
答:你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动作到位时,头肩肘手胯膝脚这些部位都要同时全部到位,没有最后才收胯合胯。&
、问:我站桩感觉双肾在跳,怎回事?&
答:正常现象,勿忘勿助。练功状态下会有无数种体会和感受,大都是正常的反映。&
、问:我在太极网站里看到打太极有两种呼吸,一种是自然呼吸,一种是腹式呼吸,请教苏老师哪种呼吸好?&
答:分为顺逆两种,开始阶段一定要用自然呼吸,不要刻意,随着水平的提高,逐步采用腹式呼吸&
、问:六封四闭,哪边是六封 哪边四闭?怎样正确理解&
答:关于“六封四闭”,我的理解是这样:封和闭基本是一个意思,都是“关门闭户”以防御对手而保护自己的意思,双手前下按掌封闭对手之来劲。“六”和“四”的意思,就是要分清虚实,即一手实一手虚,虚实互变,不要片面的理解就是一手四分劲,一手六分劲,何手实何手虚,需因敌变化,随机应变。&
、问:请问苏老师:野马分宗的手分拉有两种分法,一种是转身后两手就直接分拉,一种是转身后又身转正(西)后再分拉,哪个正确?&
答:我的理解,还是应该按照拳理来,杨式太极拳十要里有一条讲到上下相随:七、上下相随 &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你琢磨下,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拳才能正确,转身的过程中就要合,开步胸腰就要开,不要为了合,还专门停顿下来,身体转正,这样就违背了拳理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一定要多看前辈的体悟&
、问:苏老师,学杨氏太极拳要把那几篇文章熟记于心?&
答:老三篇,然后十要和练习谈。&
、问:我平时也比较注意以下几个字:就是正、松舒;稳、慢、匀;轻、连、圆;不知有否一定的指导性?&
答:静松稳匀缓合连,这七个字好记,加上圆和正。
、问:苏老师啊,我现在站桩站久了,有点呼吸不畅的感觉,怎么办?&
答:一、坚持练;二、放松练;三、忘掉呼吸练。
103、问:苏老师 我现在站桩能站20分钟了很自豪的 有时站完感觉肋骨有些酸痛是正常么?
答:把手的位置放低一些,慢慢来,多做一些良性意念的观想。
104、问:一般地说,运动量的大小用心率和呼吸次数来界定,这和太极的标准又有矛盾,太极讲究的是心平气和、中正安舒,心率和呼吸都达不到,苏老师,您是怎么理解的?
答:太极拳讲究刚柔相济、开合相寓、快慢相间、蓄发互变,不是一味的平和哦,心律呼吸也能达到。我做过检测,练二路拳后,心率可以达到180以上,恢复到正常70左右只需要几分钟时间。
105、问:苏老师,今晨锻炼时,一位过路的人说不宜在冰天雪地里(我们这儿也是零下6、7度吧)练太极,要等太阳出来为好,不知对否?
答:做好保暖的情况下,随意,只要不是烈风暴雨即可。
106、问:苏老师,现在每天拉腿筋,腿根部有点疼,早晨刚起来感觉压腿特别费劲,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
答:没问题,早晨肌肉关节的粘滞度高,要做准备活动。
107、问:苏老师我站桩是随着呼气我感觉我的腰和臀也跟着摆动,这样对不?
答:不能大动,自然不刻意,不意守意在全身,不在局部,全身之法。
108、问:我每次只能站桩20来分钟,请问效果是不是不好,再坚持就不行了
答:20分钟健身可以,出功较慢 &半小时是维持量
,我要求,一般1一2个小时 。
109、问:我站桩30分钟 浑身大汗淋漓 腿直接僵硬了块,是什么原因呢?
答:架子太低
48式是综合拳吗?
48式是综合拳,以杨氏为主,融入了陈氏、吴氏、孙氏的一些要素
请教苏老师,这两天我在试着把劲反打,比如向左云手,我不想是手在往左,而是意想腰劲往右把手往推向左,向前按各推,我就意想腰劲向后顶,而不是让手去按推,这种想法对吗?
向前按各推,我就意想腰劲向后顶,这个可以有,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之意,
向左云手,我不想是手在往左,而是意想腰劲往右把手往推向左,这个不能有, 云手这样做,就上下分家了,
欲左先右,可以,但向左,就需全体向左.
老师,云手是身体的那个部位使劲呢?
周身,表现在臂上手上,整体,腰是主宰,但只有腰是不够的.
113、问:高血压学什么太极拳好?
杨氏、吴氏、武氏、静功缠丝都可以
修身养性到底是杨氏好还是陈氏?
都好看你怎么练,不论什么拳,都要科学练
115、问:杨式八十五能自学吗
自学,外形可以,要学好,还是要有好的老师。
116、问:老师,我在公园里,见有人也在练太极桩,脚跟腰都是无极桩的姿势,双手却是捧在腹前。是那个效果更好吗?
开始站桩,有各种调身的形式,怎么做都可以,先养气,练形,第一个阶段,形正气顺有意就可以了
请教苏老师,我站桩小腿还是不轻松,怎么办?
重心后移些,小腿就轻松&
我在网上看到说有个面壁蹲起法,对松腰有帮助,可是练习的过程中感觉腿疼,请问是哪里的问题?
这种练法可以参考,但我没有练过。膝盖痛那是运动强度大,或者腿力不足,膝盖负担重引起的,建议少练。松腰,主要是指放松腰椎及腰部韧带、肌肉等软组织,并且逐步改善腰椎的生理弯曲状态,也就是前塌的状态,要达到站立时腰部伸直,坐时腰部伸直乃至前塌。实际上,腰胯是一体的。
苏老师 &动作到位后怎么做到收胯?合胯?
你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动作到位时,头肩肘手胯膝脚这些部位都要同时全部到位,没有最后才收胯合胯。
我站桩感觉双肾在跳,怎回事?
正常现象, 勿忘勿助, 练功状态下会有无数种体会和感受,大都是正常的反映.
苏老师,我昨天晚上站桩,刚站了十多分钟,腿上的肌肉就一直不停地抖动。但是又不酸、不困,是姿势不对吗?
放松的问题, 架子不要太低
请教老师感冒的时候可以站桩吗
123、问:杨式太极拳多少个基本动作呀?
答:大架子一般说,37个基本动作。
124、问:请教苏老师,能否解释一下腹式呼吸?
答:简单地说,腹式呼吸就是练功中通过膈肌的升降运动而形成的呼吸,开始阶段一定要用自然呼吸,随着水平的提高,逐步采用腹式呼吸,最后是逆腹式呼吸
125、问:苏老师,我学传统太极拳,能先学基本动作吗,把基本动作学会了一串就成套路?
答:完全可以,就要这么练,基本功、基本动作要坚持练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套路是空的,我主张不练套路,基本功也要练
126、问:苏老师,比如杨氏85时有40个基本动作,我就先练这40个基本动作,先不学套路可以吗?
答:可以,应该是37个基本动作
127、问:六封四闭
&哪边是六封哪边四闭?
答:关于“六封四闭”,我的理解是这样:封和闭基本是一个意思,都是“关门闭户”以防御对手而保存自己的意思,双手前下按掌封闭对手之来劲。“六”和“四”的意思,就是要分清虚实,即一手实一手虚,虚实互变,不要片面的理解就是一手四分劲,一手六分劲,何手实何手虚,需因敌变化,随机应变。
苏老师,学杨氏太极拳要把那几篇文章熟记于心?
老三篇,然后十要和练习谈。一是王宗岳的拳论,二是武禹襄的拳论,三是十三势行功心解,简称为老三篇。十要是《太极拳说十要》;练习谈是《太极拳之练习谈》。
苏老师我每天站4/0分钟,能起到去病灶的功效吗,如果不是,一次站多少时间呢?
40分钟养生足够了,去病灶,得看具体情况。
请问老师,半月板损伤可不可以练太极&
半月板损伤可以练太极,但要控制重心高低和运动量,尽量减轻膝盖的负担, 练练孙氏太极较好,
架高步活,膝盖负担轻些
练太极胳膊酸,为什么?
答: 不放松,
肩周炎, 运动量大, 原因很多,
请问苏老师:我在踢脚蹬腿时能听到骨头发出咯咯的声音,并无其他不适,应该是一种什么反应,是好还是坏?
没有不适就没关系, 人在练功过程中,关节腔会有各种声音,
关节活动时,关节各部位之间,总会发生摩擦而发出声音。大部分人这种声响不明显,有些人比较清楚,
部分人是由于有积液或是形成增生,建议到医院检查,请医生看看.
133、问:请教苏老师,你主张用自然呼吸还是腹式呼吸?
答:先自然呼吸,再随着练功深入,水平提高,自然过渡到腹式呼吸,练功呼吸方式有多种,练功养生打拳掌握基本原则,松静自然。
134、问:哪套太极拳,健身效果最好?
答:那套都好.看你自己的身体特点去选择
135、问:太极拳如果讲用法,不也是对抗的吗?
答:是的,如果以实战为目的练习太极拳,力量、速度、柔韧性、灵敏度、耐力、距离感、胆气、协调性都是对抗项目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些基本素质也要专门训练。以健身养生为目的,怎么练都可以,合乎拳理就行。如果以实战为目的练习太极拳,力量包括爆发力、速度、柔韧性、灵敏度、耐力、距离感、胆气、协调性这些对抗项目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要专门训练,但要注意太极拳的特点
136、问:苏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站养生桩,是不是要内八字步,而且屁股要后翘?
答:站养生桩,不要内八字步,而且要求自然直立,屁股不要后翘
137、问:站桩练拳是关节响,有关系吗?
答:站桩练拳关节响是正常情况,我经常有的,古人叫骨节齐鸣,没有什么玄妙的。关于这些练功中出现的各种感觉、内景和异动,大多数都是正常的,我还是那句老话,献给大家,那就是勿忘勿助!
138、问:一般地说,运动量的大小用心率和呼吸次数来界定,这和太极的标准又有矛盾,太极讲究的是心平气和、中正安舒,心率和呼吸都达不到,苏老师,您是怎么理解的?
答:太极拳讲究刚柔相济、开合相寓、快慢相间、蓄发互变,不是一味的平和哦,心律呼吸也能达到。我做过检测,练二路拳后,心率可以达到180以上,恢复到正常70左右只需要几分钟时间
139、问:苏老师冬天练拳,是先打陈式还是先打杨式?我自己是先打陈式,等热和了再慢慢打的杨式,这样可以吗?
答:随意,有时陈,有时杨,有时静功缠丝,有时心意,有时形意,有时八卦,有时单操,有时基本功,有时基本功
140、问:苏老师请教一下我家小孩现在十岁,在学规定拳,可我想让她直接学太极拳,可她们教练不让,你说我该怎么办?
答:小孩子不要太早练太极,10岁左右,还是以长拳基本功为主,打好基础,骨骼发育差不多了,再练太极,太极拳练习不当,骨骼易出问题,小孩子也静不下来,学学外形而已,13、4岁可以慢慢练了。
141、问:苏老师请问一下,如果一个毫无基础的人,想去学陈式十三式,按正常人的标准,需要多久才能勉强走个套路?
答:一个月没问题。
142、问:苏老师我刚看了您的领练视频请问老架一路74式和75式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没区别,一样的,只是一个动作分成两个,就成了75,合起来就是74。有的受83式的影响,练单鞭多倒一次重心,有的练白鹤亮翅多退一步,有的练云手第一个是原地,其他基本一致
143、问:苏老师你站桩的时候意念是守住那里,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
答:意在周身
144、问:大道老师,抱虎归山和揽雀尾有什么区别?
答:区别主要在于前面抱虎归山的搂抱,亦打亦摔,后面几个一样
答:吸气时小腹收缩呼气时小腹膨胀是逆腹式呼吸,反之是顺腹式145、问:怎样打拳比较科学?
答:符合拳理和运动科学。
146、问、苏老师,24式能防身吗,能打出松沉劲吗?
答:可以,研究透了一样可以用。
请教一下为什么打太极要穿宽松的衣服呢?除了好看对练功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吗?
答:有利于气血流通,有助于运动,有利于放松,与太极运动的特点和风格相符。
148、问:请问下,在练太极时感觉后背越来越酸,是哪里练错了吗?
答:那是后背过于紧了,放松些练,形体意念都 要放松。
149、问:高探马和右蹬脚之间的那个弓步,手上的动作应该怎么做
&答:两手应该放到身体的两侧。
150、问:苏老师好,请教:有骨质疏松病的人能练好太极拳吗?
答:骨质疏松不严重的话可以练,但要柔和、缓慢、坚持是,可以改善的,米国就把太极拳作为防治骨质疏松的好方法去研究
151、问:大道老师好,请教功法大小,和身形有关吗?
答:如果指功力的话,同等水平下,当然身形高大的要好一些,身大力不亏,势能大,这是科学原理。如果说开合度,比如孙氏太极的开合手,身材高大的骨架是不是比瘦小的要大一些,做的幅度是不是也要大一些?
152、问:为什么我站桩站的时候感觉挺舒服,,
收功以后,膝盖疼(我膝盖没超过脚尖)?
答:是站的时间太长了,适应不了,中间可以动一动。
153、问:我想问一下,打太极拳会影响颈椎么?
答:不影响,有好处,可以结合健身气功练,如五禽戏、易筋经、大舞都可以,易筋经的摘星换斗、九鬼拔马刀、卧虎扑食、打躬式、掉尾势;五禽戏的虎扑、鹿抵、鹿奔、猿提、鸟伸;对颈椎都很好
154、问:请苏老师说说:推手练练好不好?
答:我说说我的观点,推手还是要练习的,但要有个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推手很重要。推手可以弥补实作对抗之不足,对于掌握太极拳的原理来说,很关键,他是检验太极拳架子的试金石。其次,推手要认真练。掌握各种节点线面的变化,粘黏连随,不丢不顶,不抗不扁,从人不舍己。第三,不能执于推手。执于推手操拳必败,推手只是个训练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这些观点是我一贯坚持的,我在群里也多次阐述过。
155、问:练太极拳越松越能练出劲来,是吗,苏老师?
答:松与紧是辩证的统一,越放松,发力时拮抗肌肉群消耗的能量越少,做功的肌肉群收缩所需时间越短,越便于发力,发力效率越高,但要做到松而不懈。所以能做到随意的松紧才是最好,所谓松紧紧松勿过正。
156、问:苏老师,最近一段时间,我练习心意浑元太极拳24式拳时,不知不觉就越练越快,三遍应该得三十分钟吧,我总是不到二十分钟就练完了,是怎么回事?
答:快点慢点没有太大关系,应该能想快即快,想慢即慢,3遍20分钟也属正常,你可以多练练冯老的混元太极内功,帮助你入静、得气、进入状态。
157有什么拉伸腿部韧带的好方法啊?
答:压与踢的配合非常重要,只溜不压不中用,只压不溜笨如牛,压、振、耗、摆、踢,就是腿的柔韧性练习,一般长拳要求高些,太极不做过高要求。练柔韧性,时间最好在下午,这时候体温升高,关节开,效果好,其次,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充分,发热后再练,避免受伤,第三,压腿过程中一定要和静耗,精神意念、其他辅助压腿方法配合,第四,压腿一定要配合踢腿,(静耗,也就是刚才说的耗腿,你压到极限的时候停下来,控制住)压、振、耗、摆、踢。
158、问:苏老师,你对硬功如何看?比如七星横练功,有人说力不敌拳,拳不敌功,这个功指的是横练
答:我反对练硬功,其一,练硬功长寿者寥若晨星;其二,练硬功与实战能力没有必然联系;其三,练硬功有悖自然规律。
159、问:苏老师,请教一下,我站浑元桩2个月,每天20分钟左右,最近早上起床时双手指头关节有酸痛的感觉,是怎么回事?
答:排除高血脂、风湿、睡觉压到手、站桩时手上太用力等,那就没事接着练,手高点低点都没事,只要外形在范围内,状态对就好,站桩过程中也可以做些轻微的调整,意在全身。
160问:是不是站桩的时候腿不能使劲,不然的话,会导致气血不通?
答:站桩的时候腿要放松,支撑体重即可。
161、问:大道无为师傅:杨氏太极拳前弓步的时候,后腿的脚,是不是有一个以脚前掌为中心,后脚跟有一个外旋,李占英,付清泉好像都有这个习惯,但杨振铎不这样,不知道是不是个人习惯的问题,往外碾后脚跟,对膝有没有伤害?
答:可以这样转动,竞赛套路、规定套路和一些杨氏练习者这么转动,但我不提倡,违背了太极拳的原理,最好落地生根,把握虚实,在实重心之前,调整好角度。比如你推一辆车上坡,你是脚下扎住跟好呢,还是脚下动来动去好呢?我们有句拳谚:拧钻子拔根,传授不真。所谓拧钻子,就是你说的这种情况。
162、问:还想请教苏师傅,我如果想打的好看感觉要低架,但我低架的时候,又做不到迈步如猫行,为什么?
答:主要原因是支撑腿力量不够。练功,不要追求低架子。要先在中架子中练整体,找感觉,寻规矩,然后在高架子中练灵动,在低架子中练功力。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不刻意,不冒进,庶几有成.
&163、问:苏老师,昨晚站桩的时候,有段时间闭眼养神,然后突然头晕的厉害(时间很短),马上睁开眼就好了。怎么回事?
答:引起晕厥的原因有很多,潜在遗传的美尼尔氏综合症,颈椎问题等,建议你先去检查下颈椎,排除颈椎问题,没有问题的话,那就在站桩时尽量放松练习,自然拉抻颈椎,少用意,多做良性意念的观想。尽量不要闭眼站桩。坚持练,会有改善的。
&164、问:苏老师,这段时间我用意打拳,全身放松后,感觉手不听使唤,象不是自己的一样,控制不了,还有就是这段时间打拳丹田动得厉害。不是刻意的,只要手姿势一动,丹田就会顺着动,会不会走火入魔?
答:这种感觉很正常,我们在练习内功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是体内生机勃然而动,元气冲举的现象。内气饱满以后,就会有想外越的表现,类似于气功中的自发动作。我的观点是要用意识轻轻控制住,不要乱动、妄动,使气机按照正常的路径巡行,使气机归于气海,抱元归一守真,不然外越后会形成失丹或走火,于己不利,当年社会上许多自发动功出偏就是真气任其耗散这个原因。
165、问:苏老师,如果只练两遍太极拳,第一遍慢点好还是第二遍慢点好?&
答:如果时间不够的话,你就打一遍好了。如果你觉得练慢了舒服,你就慢慢练,等想快的时候再快,不要为慢而慢,也不要为快而快,等练到内气饱满、气血充沛、神清意足时,会自然加快速度,快慢相间,最后达到神形意气合一,欲快则快,欲慢则慢。
171、问:苏老师,我最近在和师傅学陈氏56,在学习过程中,我感觉腰与手不太协调,与杨式的运用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怎样做到身手协调呢?请求指点一二,如何才能很好的掌握好学习56的方法
答:56是在传统拳基础上编出来的,所以要有一二路的基础才能练得好,先练传统陈氏。基本缠丝要多练,多练习才能掌握,熟练了腰才能活而不僵,陈氏的小缠要配合胸腰折叠,杨式胸腰折叠不外显。
172、问:我就请教下:最近练功晚上睡觉躺床上以后,身体的好多部位会莫名其妙的跳动,一会在胳膊肘,一会在手腕,一会又跑到了肚子上,腿窝,脚腕,有时甚至脸上也有感觉,这有关系吗?
答:正常现象,可以多做做起、收势导引下,也可以练习简单的健身气功引导下,多练习引气归元等,把握我常跟学生说的一个原则:勿忘勿助。
173、问:掩手肱拳右手出拳,左手在那个位置发力更好点?腰间?还是双臂对拉平一条线?第二个问题,掩手肱拳后面接六封四闭,转换的时候双手要不要过肩??
答:左肘和右拳形成对拉拔长的一组矛盾的力量。第二个问题:不需要
174、问:怎样理解下面这句话:“早不朝东,晚不朝西,永远都不朝北,午后不朝南”主要是后两句不好理解
答:这个要求不能绝对化,不同流派不同要求,就我个人来看,不可拘泥。
175、问:现在站桩感觉;身体不正了;什么原因;在镜子里看;是正的,就是感觉上不正;老不自觉要动、调整;望老师指正
答:站桩过程中所出现的轻重、松紧、冷热等等的不平衡现象是练习中出现的过程而已,身形正而感觉不正,只是练功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即所谓的不同感,还有冷热不均等等,都属正常,只要是目正头直,神庄气静去练,就会慢慢地中和平衡了慢慢坚持就会逐渐消失
176、问我原来颈椎有点问题 现在站了段时间桩后
现在发现是第三个脊椎靠近左琵琶骨的地方的脊椎在酸疼 不知道是不是正常现象,站桩站对了还是动作错了?
答:检查下,如果没有器质性问题,继续站,练功,会有气冲病灶的现象
177、问:为什么要耳听脑后?
答:照奎老师传授的陈式太极拳大都有这个要求。目的有二,一是帮助入静,进入练功状态;二是提防身后,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178、问:八段锦我是练一次好,还是接着练个几次?
答: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循序渐进
179、问:我打拳的时候左手热右手凉,有问题吗?
答:没关系,多站桩,继续练。
180、问:女性特殊时期适合太极吗 ?产后几时合适呢
答:可以练,但要慢,要柔,运动量小点,要少发力,时间要适宜,量不要太大,。产后等身体回复差不多了,就可以练。
181、问:我的膝盖没练拳就不太好 这样能练拳吗?
答:问题不大的话,可以高架子慢慢练。
182、问:我原本在和一个阿姨学吴式太极,现在她回浙江探亲去了,感觉广场上其他人练得不规范,现在没人教很纠结,我应该怎么学呀,是看网上那些大师的视频学吗?还是先自己练站桩呀。
答:你如果觉得自己的好,能准确客观找出别人的毛病,说明你水平已经不错,可以自己练习,也可以加入她们练习,吴氏杨氏本为一家,按照正确的理论和方法练习即可,合适的机缘,还会有好的老师。你也可以自己提高,多看看公认高手们的视频,模仿,但不能贪多,要多练基本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间武术高手比武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