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未成年人魔法攻击宝珠有哪些有哪些内容

外来涉案未成年人攻击性的团体干预研究--《经营管理者》2015年01期
外来涉案未成年人攻击性的团体干预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外来涉案未成年人攻击性的团体干预模式,充实此领域的本土化研究和实践研究,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方法:采用攻击性行为量表和访谈提纲对59名外来涉案未成年人进行施测,筛选出16名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对实验组的8次团体干预和对照组的安慰剂研究,研究团体干预降低外来涉案未成年人攻击性的效果。结果:(1)团体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外来涉案未成年人的攻击性总分、躯体攻击性、愤怒分量表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普通高中男生;(2)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外来涉案未成年人的攻击性总分和各分量表得分与普通高中男生无显著差异,对照组的躯体攻击性、愤怒和敌意分量表的得分与普通高中男生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实验组的各项得分基本上低于对照组。结论:团体干预对降低外来涉案未成年人攻击性有一定的显著性效果。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C913.5【正文快照】:
近十几年来,我国各省市未成年人涉案呈快速增加的趋势。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课题组”2002年对全国10个省、直辖市的调查,未成年犯的平均犯罪年龄为15.73岁,在2010年时,不满16岁未成年犯比例又有上升。此外,当前流动人口犯罪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相关统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秦志斌;唐娟;蔡雨燕;黄曼;;[J];重庆与世界;2011年17期
操学诚;刘桂明;路琦;牛凯;;[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04期
邓远平;林赞歌;;[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翁凯一;;[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白晓丽;姜永志;;[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年06期
曹慧;关梅林;张建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5期
刘晓明;冀云;;[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3期
李献云;费立鹏;张亚利;牛雅娟;童永胜;杨少杰;;[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年10期
黄曼;史滋福;刘妹;;[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清郎;[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赖结华;;[J];法制与社会;2011年28期
操学诚;路琦;牛凯;王星;;[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6期
栾时春;张明泽;;[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04期
许子渝;;[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周朝英;曾剑明;陆泓澄;陈凯悦;汤千琳;;[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韩彬;马方圆;王晓英;;[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刘里卿;李朋会;;[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06期
牟均;白春玉;张迪;;[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9期
阿依古丽;段亚妮;廖子慧;刘翀;;[J];法制与社会;2013年31期
臧刚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建军;;[A];犯罪防控与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谌丁艳;[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刘凯;[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庆阳;[D];安徽大学;2010年
卢玲;[D];西南大学;2011年
刘涛;[D];西南大学;2011年
刘丹;[D];南京大学;2011年
邹晓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田相夏;[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白玉林;[D];复旦大学;2010年
石巍;[D];天津大学;2011年
李莉;[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李苗;[D];辽宁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炽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杨明洪;孙继琼;;[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欧渊华;陈晓斌;陈名俊;;[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李闻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周春发;;[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12期
马克昌;;[J];法商研究;2007年01期
储槐植;赵合理;;[J];法学杂志;2007年01期
李锡海;;[J];法学杂志;2008年04期
丛淑萍;;[J];法学杂志;2009年08期
岳平;;[J];犯罪学论丛;2009年0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最高人民法院
高憬宏 刘静坤;[N];人民法院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晓阳;[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邓丽冰;[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李君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赵锋;[D];山东大学;2006年
冀云;[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李科生;[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伊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0年06期
孙天义;;[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张涛,邱同和;[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潘绮敏;张卫;;[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1期
周翠金,王洪礼,周涛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王俊红;唐一源;冯洪波;林瑶;马莹华;鹿麒麟;冯士刚;金珏;;[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46期
魏双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张文新,武建芬;[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2期
陈坚;姒刚彦;夏明;;[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魏双锋;;[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戴晓阳;姚树桥;蔡太生;杨坚;;[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姚晶;邹义壮;王健;崔界峰;陈楠;范宏振;段京辉;;[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马俊;张智勇;;[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张洁婷;张敏强;焦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任芬;戴晓阳;;[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陈祉妍;朱宁宁;刘海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童辉杰;;[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方建群;姚树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朱玉华;王立伟;杜亚松;施慎逊;;[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张镇;张建新;;[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海英;[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张雪峰;[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刘宁;[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高长丰;[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贺小格;[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张敏;[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刘瑶;[D];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
高凤焕;[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王倩;[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未成年欲对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构成违法_百度知道
未成年欲对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构成违法
违法,未成年人违法,应由父母承担责任,因为他们没有尽监督的义务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人身攻击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无标题文档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浅析
  内容 摘要 : 我国 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要使广大未成年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如果忽视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造成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就意味着将来失去了大量的人才。而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呈增多的态势,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这种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越来越令人担忧。本文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些合理化对策。
  关键词 : 未成年人 &&& 犯罪
  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十分突出, 全世界已将 “未成年人犯罪”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 未成年人的犯罪 给社会发展和稳定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同样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控制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认真抓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和三个文明建设顺利实现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①为此,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并结合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加较快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一个转型期,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一些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出来,致使社会治安问题呈现严峻的态势,而未成年人本身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能力较差,致使未成年人犯罪量增加较快。 据统计, 1999年至2005年,全国法院判处未成年人犯罪总数年均递增率是12.87%,其中2004年全国判决生效未成年犯罪人数比2003年增长19.05%。2005年1月至7月又比2004年同期上升23.96%。
2、犯罪年龄呈现低龄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未成年人的犯罪平均犯罪年龄为 14-15岁,比80年代提前了0.84岁,有不少11到12岁的孩子就有劣迹,14岁便走了犯罪道路
3、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且预谋性案件增多
  劫持人质、非法拘禁和盗枪、抢枪杀人、持枪抢劫等严重暴力性犯罪不断出现,与以往未成年人犯罪突发性,偶发性相比,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预谋,作案经过精心策划,有充分准备;作案手段上日趋成人化、作案后及时毁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 ② 并时而伪造证件、信用卡,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
4、团伙化特征明显
  据统计调查,团伙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有一省级少管所中,一年所收押的团伙型未成年犯占收押总数的 60.6%,有的团伙则从过去的三、五人发展到七、八人甚至十几人,团伙内部有“老大”,有自己的纪律,活动地点和活动习惯,作案时有明确的分工。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残缺
  缺乏父爱和母爱极易导致未成年人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理。未成年人在结构不整或畸形的家庭中,如父母因犯罪被判刑,父母忙于生计外出打工等,往往容易带来心灵的伤害,未成年人得不到家庭的温暖,甚至遭到同学、朋友的鄙视和疏远,双重的失落感,使其形成孤僻的性格,感情冷漠和玩世不恭的消极心理。日益上升的离婚率,也正在给社会制造出越来越多的单亲家族、继亲家族,这种结构性的家庭残缺,使青少年们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苦涩,折磨着一个个弱小的心灵。生活心理压力过重,使他们对家庭容易产生离心力,极易受坏人引诱而误入岐途。
2、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结构完整而教育方法不当,也会导致未成年人存在不良心理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相当普遍。有的父母对孩子采取高压,专制和棍棒政策,造成未成年人的自卑、逆反、压抑、焦虑、过分孤僻和对他人充满敌意,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这样的青少年一旦犯罪,暴力性犯罪就是其主要犯罪类型。有的父母对子女不加管教自由放任,包庇纵容,使他们产生孤僻、冷漠、放荡不羁、狂傲自负等不良心理,常常会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满,容易和他人发生争执冲突,常常是为一点小事或几句话就吵、打,完全无视他人的生命和痛苦。而有的父母对孩子是过分溺爱,百依百顺,给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 “小皇帝”不良心态,溺爱使子女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社交协调能力差等心理。
3、家长素质偏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对未成年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的家长经常沉浸于酒场牌桌,热衷于生活恶习,在孩子面前津津乐道金钱的 “魅力”,抒发对权力的崇拜,他们也许不会想到,正是这种不检的品行,直接培植了孩子们自私的人性和扭曲的观念,成了他们步入歧途的第一个“教唆犯”;有的家长对孩子来历不明的财物,不加过问,反而占有使用孩子非法所得甚至犯罪所得的财物,使孩子在犯罪的道路上愈陷愈深;有的家长自身文化不高,却因命运的关照,“事业有成,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或看到他人无文化也发财,对子女灌输“读书无用论”思想,造成许多学生的厌学情绪,偏离成长的正常轨道。
(二)教育因素
  当前,竞争异常激烈,作为培养教育未成年人的中、小学校也不例外。当然这种竞争意识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1、教育目的不明确
  现在有许多学校为了追求片面的升学率,忽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素质教育只停留在口号上。 使未成年人对最基本的做人道理、社会的基本常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认识不够,对法律法规的知识是知之甚少,法制教育盲区相当严重,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为未成年人的犯罪埋下了严重危机。
2、教育方法不得当
  有的学校对成绩差的学生熟视无睹,不加关心、爱护,甚至采取歧视的态度。有的教师围着几个 “尖子生”打转,而大部分学生则处被冷落的境地。至于那些学习上有困难,成绩低下的学生根本得不到热情的关怀和及时帮助,逐渐成为学习、纪律“双差生”, 对其行为习惯上也产生了不良倾向。不良行为的产生进一步妨碍了学业,如此而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有些教师对待学习差、行为表现差的学生,往往采取的是督促一通后,见收效不大,便采取了“放弃政策”,有的采取变相劝退。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学校在临考前,提前把差生驱出校门,惧怕影响总成绩,不让其参加考试。正是由于学校和教师这种缺少热情帮助,不负责任的态度,使这些学生离校后无所事事,加上对校方的做法不满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极易受社会不良行为人的利用,从而染上恶习,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社会因素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犯罪是社会不协调的产物,而非仅仅教育导致的结果。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会使所有正面的教育功亏一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5+2=0现象(五天学校教育后,学生在社会上受两天的影响,学校正面教育就等于零)。 ③ 社会的负面影响主要来源于网吧、夜总会、歌舞厅、游戏机室、不良图书、报刊、杂志、漫画和某些影视、录像作品,黄、赌、毒现象等。
1、来自文化市场开放的影响
  目前,影视、录像、刊物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特别是中小学生吸引力极大。一部优秀的影视、录相、文学作品往往会激励中小学生奋发向上,勇于进取,可以起到良师益友的特殊作用。反之,一部不良的影视、录像、文学作品则会消磨中小学生的意志,起着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例如,现在有些影视多半属于武打格斗或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帮派打斗,或谈情说爱,这对中小学生来说,由于情节曲折惊险,感情缠绵离奇,黑社会老大的威风凛凛正适合他们的口味。由于这种片子助长江湖义气 ,拉帮结伙,以打群架为荣的思想,使有些中小学生直接去模仿,打群架、称“老大”,寻求刺激,这些镜头往往是诱发青少年伤害案件及强奸案等暴力性犯罪的根源。
2、来自网吧、游戏机厅等娱乐场所的影响
  由于对网吧、游戏机厅等场所的监督不到位、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管理的婆婆多、变成谁都管不好、谁都不去管,使管理流于形式;而大多数网吧、游戏厅经营商虽然店里有按规定挂起未成人不得进入的明牌标志,然而他们为了 “钱”丧失良心与理智,把未成年人父母给的吃饭钱、零花钱换成片片筹码,变成他们发财致富的源泉。更有甚者,有的投机商竟然把网吧、游戏机厅开发在校园附近,为学生提供“便利”服务。使网吧等场所已成为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许多未成年人通宵达旦地在这些场所里玩乐,夜不归宿。有的未成年人为了筹集玩本,不惜走上偷盗之路。
(四)未成年人自身存在的问题
  未成年人许多正处于 “心理上的断乳期”,又称为“情感上的急风暴雨”时期。 未成年人辨别是非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控制能力差,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其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具有成人感和独立意向,处于感性认识世界阶段,其知识面有很大的局限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分不清是非、善恶,对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不可能做到理性、冷静的分析,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腐蚀和引诱而走上歧途。未成年人性情容易急躁、激动,好感情用事,不善于控制自己,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由于这些心理特点,形成了其犯罪动机简单、单纯,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考虑的比较简单,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未成年人的犯罪经历来看,都有一个形成错误认识的开始,到养成不良习惯和出现劣迹直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发展演变过程。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青少年之所以犯罪,是多方面的原因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解决的办法也只有采取综合治理。 根据《预防未成人犯罪法》第 2 条,第 3 条,第 5 条之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教育保护原则,及时防治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科学性原则四项基本原则。 ④ 在原则的指导下,各有关部门要在加大打击青少年违法犯罪力度的同时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 “第一学校”, 一个人的品德和习惯及其对社会的态度最初就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因此,家庭环境决定和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良好地家庭环境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要对孩子进行教育,父母首先要用自己良好、成熟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子不教父之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人格,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时,更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父母双方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使未成年人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塑造方面不留下心灵阴影和障碍。逐渐培养其自尊、自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增加其自我防范意识,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其次,父母应尽心尽责,多给孩子些关爱。孩子的心理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可塑性很强。父母要适时地掌握孩子的言行举止,把握教育孩子的良好机遇。有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锒铛入狱时,流下了内疚而无法挽回的泪水,而在此之前,夫妻双双混迹于赌场、舞厅,弃子不管。孩子因父母的“言传身教”而走上犯罪道路。再次,家庭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区别对待,对孩子要重于疏导,既不能溺爱,也不能处处以家长自居,动辄指责、打骂,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平时要注意孩子劳动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培养,要多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要与孩子有经常性的平等对话。最后,家长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父母受教育的过程,家长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就要注意自己素质的提高,注意自己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提高。父母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要保持家庭和睦,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加强学校的教育
  在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中,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工作,促进广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要利用学校这块主阵地,以中小学生为法制教育重点,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建立一批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一支稳定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依托各级各类学校、青少年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要通过报告会、演讲会、文艺演出图片展览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广大未成年人了解有关法律规定,明确应预防和杜绝哪些不良行为,切实增强他们对犯罪的自我防范意识。把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学内容,纳入中小学校教育计划予以落实,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行为的规范和养成。 要建立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医疗、咨询机构,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生理心理早期预防。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教师,为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 &医治矫治提供方便。未成年人犯罪是诸多方面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综合症,这就反映出矫治未成年人不良心理的复杂性、艰难性、长远性,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过程。要注重收集信息,及时矫治不良心理。心理作为内在活动,往往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以此为信号,家庭、学校之间应经常沟通,在信息上相互交换,杜绝家长管不了,学校管不着,社会没法管的现象,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动向。一旦发现有不良心理的苗头和症候,及时教育挽救。决不能对已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症状掉以轻心,如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下降、纪律松懈、厌恶学校生活、经常与行为不轨者交往、爱说假话、大话、空话、贪玩无度、无所事事、经常成群结伙逛商店、过分追求吃喝玩乐、迷恋黄色读物、聚众结伙、离家出走、赌博、打架斗殴等。家长和教师都应有所警觉,因势利导,及早矫治,把不良心理遏制在萌芽初期。
3、增强社会控制功能,净化社会环境
  要加强派出所、司法部门等组织的建设,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治安管理、行政管理、文化管理相结合的社会防控体系。加强对网吧、歌舞厅、夜总会、电子游艺室等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控制。公安机关和文教部门要密切配合,对校园、周边的环境认真加以整治,彻底清除对未成年人的污染源,净化社会环境。要加强对外来人员和流动人口管理,改革和完善就业政策和劳动保险制度,广开就业门路,防止犯罪增多给未成年人思想造成不良影响。
4、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法制意识
  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要通过各类活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二是各类学校应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开设专门的法律知识课程或组织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积极探索、避免走形式;三是对差等生做到公平对待,不歧视他们,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共同责任,核心是一个教育问题。因此全社会包括我们法律工作者都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现实,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相信只要全社会通力合作,积极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主动关心未成年人,特别是有不良倾向的未成年人,最大程度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⑤
参考文献:
①《未成年人犯罪的几大特点》,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1 年 9 月 9 日第 2 版
② 毛磊、武侠著《触目惊心的现实 ――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的思考之一》,摘自《人民日报》 2000 年 9 月 11 日第 3 版
③ 《社会行动的结构》 T ? 帕森斯的著作。 1937 年于纽约出版。
④ 刘中发著《略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⑤ 童在湘、杨勇著《四川泸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和思考》。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_论文格式_第一范文网
&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对与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控制相关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关于社区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并取得了不少成果。现阶段关于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影响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以各种普查性资料为依据,加以分析或辅以其他类型的研究试验,得出社区的影响效应。他们提出的社区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理论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社区机构资源模式。jencks和mayer在1990年发表的《在贫困社区中成长的社会后果》一文中提出未成年人行为受社区影响的社区机构资源模式。机构资源模式是指社区中是否有足够的警察,是否能够提供可以促进学习的设施,如图书馆等,是否有公园和活动中心等能促进儿童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是否有促进居民健康发展的社区服务等等。这些资源的多少和质量会影响儿童和未成年人的发展。社区中的学习活动和设施,如儿童识字活动、图书馆等等,通过父母的适当利用,可以诱导或促进未成年人的发展,特别是在入学准备和学习成绩上。2、社区组织度模式。组织度是指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和相互监督程度等。研究者认为,社区的结构特点,最显著的如社会经济地位、居民搬迁率、种族混杂程度、流动人口混杂率等,能决定社区中正式和非正式机构对居民、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力度,能促进和阻碍未成年群体的问题行为和居民的行为偏差,因此,这个机构强调社区的社会组织特性,特别是正式和非正式的控制机制。3、流行模式。流行模式是jencks和mayer在1990年发表的《在贫困社区中成长的社会后果》一文中提出的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影响的理论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假设邻居和同伴的不良行为会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社会组织性缺乏理论认为:同伴可能是社区内的不良因素消极影响未成年人发展的主要机制;因为缺乏社会机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管理未成年人的行为,同伴的影响就开始起作用了。有研究者认为,同伴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能更大,与其他环境相比(如幼儿园、家庭等),学前儿童在社区中与同伴的接触最多,也更多的受到攻击型同伴的影响。而且贫困地区的未成年人和单亲家庭的未成年人最容易在社区中受同伴的攻击(sinclair等,1994)。如果未成年人的活动无人监管,对这种攻击行为的容忍度更会增大。4、美国著名犯罪社会学家赫西认为:大多数人之所以从未犯罪,是由于有外在的社会控制机制将其抑制。外在社会控制包括社区、家庭、学校等,如果一个社会中这种控制机制受到削弱或消失,犯罪就会不受约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外在控制,赫西则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社会传统活动的参与,参加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方式。赫西认为,较深入地参与传统活动,就会缺少从事越轨行为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将个人从犯罪行为的潜在诱惑中隔离开来,使个人没有时间和精力感知诱惑,考虑和从事犯罪活动。赫西通过对旧金山地区45-55名未成年人犯进行的调查表明,大约有四分之三的犯罪未成年人时常觉得无事可做,空闲时间很多。另外,如果从事的不是传统活动,而是诸如抽烟、酗酒等活动,&犯罪的可能性也会大为增加,可见,闲散未成年人的整日无所事事以及不合理的活动会导致犯罪行为。如果未成年人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家庭和学校事务上,他们从事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将随之增加。共3页,当前第1页1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 相关内容:
一、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社区矫正中最大的问题是传统观念阻碍社区矫正的发展陈小京在《社区矫正制度及其在我国的完善研究》中写到,从公众到刑事司法部门,普遍认为要控制和打击罪犯,监禁刑是最好的选择。...
一、非法持有毒品罪简述要讨论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持有,就必须对该罪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而它的立法背景与相关概念无疑是其最基本的入门知识。那么就对其立法背景与有关概念作一些阐述。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当前,犯罪被害人救助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普遍展开。不过,由于文化传统和理论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关于犯罪被害人救助的制度设计和类型划分并不一致,救助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区别。
《近代西方刑法史略》是一部勾勒西方启蒙运动开始以及刑罚思想发展轨迹的著作,在马克昌的《近代西方刑法史略》一书中简要介绍了,古典犯罪学派和实证犯罪学派的概念,他指出古典学派或称旧派,我国大陆学者通常称为古典犯罪学派,是资本...
一、国外学者对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关于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而且成果颇丰。现阶段关于暴力亚文化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影响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以各种普查性资料为依据,加以分析或辅以其...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学界对犯罪被害人的救助问题提到一个较高的层面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但有关犯罪被害人国家救助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制度设计,则各国学者观点不一。
一、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要求(一)目标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对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2.提高学生调查、收集、加工各种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查看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理攻击力宝珠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