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小说,雨雪飞飞血战湘江百度云之时的故事

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
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
【 - 观后感】
  电影《血战湘江》该影片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  血战湘江电影一  战争是残酷的,无数人为了理想和自由在战场上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战争也是引人深思的,它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勇气和意志力。因此,不少电影都以战争作为题材,试图向我们展现恢宏的场景。  我国的战争题材电影更多的是以真实战争改编,从早期的《地道战》《地雷战》到上世纪末的《大转折》《大进军》,再到近来的《百团大战》《血战湘江》和《龙之战》。这些电影中,既不缺打斗场面,亦不缺人文精神的讨论。所不同的是,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战争场面更加恢宏壮阔,带给观众的视听震撼愈发强烈。相同的是,从这些影片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不怕苦、不怕难、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和民族大义,更传递出了人们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  “看了《血战湘江》后,真正领会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也请组织相信,如果祖国面临危险,我将会像《血战湘江》里面红军先辈一样奋不顾身。”某训练基地的战士观影后,立下了这样的铮铮誓言。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电影《血战湘江》6月30日在全国公映后,立即迎来了一片点赞叫好声,截至发稿前,该片在猫眼专业版观众评分为9.3分。  致敬5万英烈  以往在课本上,大家只知道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很重要的一战,是打得最惨烈的一仗。但是究竟当时场景是什么样,以往影视作品对湘江战役表现得很少,自然没有可借鉴参考的相关影视资料。  此次,《血战湘江》用电影镜头向观众讲述了83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正面表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深刻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这是导演陈力继成功执导《周恩来四个昼夜》和《海棠依旧》等影视剧后,再次迎难而上的力作。作为向党的十九大、纪念建军90周年献礼影片,陈力直言:“接拍这部‘命题’时压力很大,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  确定拍摄后,随着前期走访老区、查找资料、采访人物等,越是走近这段历史,越是感到震撼,红军战士们坚决服从、大无畏的精神令人感动,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5万英烈的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他们太年轻了,平均年龄才20岁左右啊。”陈力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有责任必须拍好这部影片,让更多观众熟知这段历史,红军在湘江血战七天七夜的历史不应被忘记,也不能被忘记。”  再现战争场景  在陈力看来,当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面临一个瓶颈:“有些创作团队把片子拍成了‘高大上’‘假大空’,让观众感觉离自己太过遥远,从而不喜欢看。”  她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说,大家常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话说出来很容易,但是如何用镜头语言展示给观众是需要下功夫的。  陈力透露,自己在拍摄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将这场战役表达得真实,同时不失艺术感。  观影过程中,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影片中,雷口关血战、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等,无论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随处可见滚滚硝烟和枪林弹雨的画面,为观众呈现出了一部让人血脉贲张、媲美好莱坞经典战争片的鸿篇巨制,让观众们身临其境,直呼“太震撼了”“红军战士们太了不起了”。  为了向观众真实展现战争的场景,陈力向记者介绍了一组数据,拍摄时间112天,成片116分钟,其中,有7600余名部队官兵、3.5万余群众演员参演,使用炸药逾2吨、油料逾80吨。“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是真实拍摄的,没有任何一场戏是让演员对着绿幕去空演的。”  除了给观众带来真实感受,作为一名以细腻情感描写见长的女导演,陈力在影片中加强了对小人物的塑造,在影片中,林裁缝和他的4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一路上,毛主席和林裁缝的对话,不仅把领导人对战士的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还展现出了红军战士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  “历史真实和艺术再现的融合,使影片故事节奏有张有弛,极度写实,又饱含真情。”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为每一名演员点赞  为了给观众们呈现出更逼真的战场,开拍前陈力便和每一位演员谈过话,“影片拒绝绿幕和特效,每一个场景都得上战场,真打。”为此,陈力生生开辟了一个小型战场,操练演员。  在采访过程中,陈力不止一次地说到要给所有参与的演员们点赞。在艰苦的条件下,老戏骨王、孙维民、刘之冰,青年演员张一山、保剑锋、耿乐等人依然敬业地完成了《血战湘江》的拍摄工作,这让陈力相当感动和感激。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业内演员身价过高饱受争议之际,《血战湘江》整个剧组成本核算中,老戏骨演员们的片酬连全片投资的10%都达不到,90%以上的资金均用在了拍摄和制作费上。“演员片酬占比特别小,基本上就是拿些补贴,有的甚至就是零片酬。这部电影特别强调的就是演员们的奉献精神。”陈力说,影片拍摄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次长征。  影片中扮演毛主席的演员王,为了拍这部电影,在20天内减肥20斤。张一山、保剑锋等在影片中的表现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这场战役已经过去了83年,但是红军将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感染激励着一代代的有志青年,传承他们这种视死如归的革命意志。  为了把最完整的作品呈献给全国观众,影片完成后并没有直接公映,而是奔赴福建古田、湖北红安、江西瑞金、湖南韶山、三军仪仗队,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地举行献映和主创见面会活动,通过倾听观众的反馈,根据观众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最终才进行全国公映。  在陈力看来,拍电影首先要尊重观众,只有倾听观众的心声,才能让今天的年轻人和昨天的英雄们对话,才能拍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不少看完《血战湘江》的年轻观众表示,“电影中震撼的场面让我们如同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是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取得革命的胜利,敬畏之感油然而生。”陈力说,一部好的电影比那些理论教育来得更加深入人心,感受深刻。用电影来反映这一历史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二  近日,献礼十九大红色战争题材影片《血战湘江》正在全国热映。该片汇集了包括王、孙维民等一众老戏骨,再加上张一山、耿乐、王大治等实力派男演员的加盟,让这部主旋律战争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张一山在《血战湘江》中饰演最年轻的师长李天佑,与众多老戏骨一起拍摄这样一部描写历史上惨烈的湘江战役的电影,张一山坦言难度不小:“演战争戏我觉得首先是什么都不说,对体力上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然后嗓子第一天拍了半天就哑了,因为真正战场上是枪林弹雨,枪炮声很响,你要跟身边的人说话都要靠喊,小伤就是崴个脚,蹭破皮,流点血这很正常,然后也经常会被炸的耳鸣,一会儿才能缓过来,手背炸伤了全是血”。  除了身体上的挑战,此次剧组共运用了两吨的炸药和八十多吨汽油来完成战争场景的拍摄,众多的炸点也给演员们的表演带来了挑战。为了拍摄出真实的战争场面,有时候演员们还不得不迎着炸点跑去。就像张一山所说:“刚开始有点害怕,然后打枪还眨眼,然后炸点一来还躲。后来适应了半天以后,基本上就迎着炸点来了,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近几年,张一山所演绎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谦虚的他却从未停止过向前辈学习。在面对我们的镜头时,他坦言感谢这一次拍摄《血战湘江》的经历,让他更加懂得珍惜:“每天脏兮兮的,然后浑身是血,然后回去以后把裤子脱了全是泥什么的,擤鼻涕也全是黑的。但是很难忘,我一直说我觉得年轻人还是不应该天天在温室成长,我觉得还是要经历一些磨难,更何况这也不算什么磨难,只是吃点苦而已,所以我觉得这些经历对我来讲都是很宝贵的。”  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三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电影《血战湘江》,将于6月30日在全国公映。该片全景式描述了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展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谱写出一部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公映前,该片已在全国很多地方,为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观众开展了巡映活动。根据巡映期间观众的反映和评价,电影《血战湘江》有三大看点最令人期待。  细节具有极强的真实质感  电影《血战湘江》用现代观念和视听语言呈现战争,每个细节都具有极强的真实质感。片中,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枪炮声、轰炸声和喊杀声,指战员说话时几乎都是声嘶力竭;持不同观点争辩时,几乎都是在吼叫,尤其是毛xx与李德、博古争辩时,脸对脸、眼瞪眼、拍桌子、摔茶碗,使当时的血战状态更加真实,也为领袖形象的刻画带来了新的风采。在服装和造型上,摒弃华丽色彩,留住真实自然,所有红军指战员都穿戴着破旧衣帽,浑身沾满泥水,头发纷乱不堪,脸上带着血污……  这部影片的真实感还在于对批判教条主义的刻画描写,让观众深刻认识教条主义的危害。比如,博古、李德只知纸上谈兵,使部队陷入蒋介石的圈套,辎重大搬家的决策使红军行动缓慢,选择走大路致使部队在敌机轰炸中伤亡惨重……占据了很大叙事篇幅的激烈血战和惨重损失成为认识教条主义巨大危害的有力证据,让人触目惊心。  在电影中,毛xx说:“战士抬辎重走,走得慢还累吐血。”博古说:“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说:“走大路,遇轰炸,伤亡严重。”李德则说:“红军不是胆小鬼。”毛xx质疑李德、博古的决策,博古竟然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能错吗?”通过这些对话,进一步揭示出,比一个个教条主义行动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也使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变得锋利而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高强度的战争场面非常震撼  《血战湘江》这部军事题材力作,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湘江战役的真实战况。仅看预告片就可以“痛”感十足,血流成河、炮火连天、焦土四溅……每个镜头都做到了对战争场面的真实展现。在重火力猛烈轰炸中,红军指战员骑马飞奔于战壕间、眼神坚定扣动扳机、高喊“冲啊”等景象无一不让观众感受到震撼。  历史上,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影片一开始是雷口关血战,接着是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等。不管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无论是中近距离攻守还是近身搏杀,都拍出了惨痛,拍出了真实,让观众身临其境。影片中很多的摄影机位在之前战争片中较少见到,比如坦克身上的微观机位,尤其高空航拍的垂直机位,让观众瞬间感受到人类渺小,从而突出战争的残酷。  影片全长116分钟,高强度战争场面就占了近70分钟,全程充满强烈而独特的震撼力。据悉,整个摄制过程中战争场面完全是真实场景,没有特效镜头、3D和绿幕,近万名部队官兵参演,使用了2吨多TNT炸药、80多吨汽油,片中随处可见滚滚硝烟和枪林弹雨的画面。几乎所有演员都是在进行着真实的战斗,身上自然呈现出紧张感,为观众展现出的是一幅热血爆棚的战争场景。  红军牺牲的故事感人至深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红军战士穿梭在树林里,唱着不知名的家乡民谣,满怀希望地向前走……当歌声响起的那一刻,会让人有无限感慨:也许这些红军战士在想家、在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但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许,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但他们却义无反顾。  “现在是危急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影片中,大战在即,彭德怀给指战员作战前动员的场景撼人心魄。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大家高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电影《血战湘江》中,类似的镜头和故事还有很多,常引人落泪。观看这部影片,我们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更有启迪,那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 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
本文已影响人
精彩抢先看New  Top
最热文章榜Hot  Top《血战湘江》讲长征故事
第14版:文娱新闻
报纸查看切换
旧版pdf回顾
《血战湘江》讲长征故事
  《血战湘江》宣传海报  本报综合消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在八一厂举行首映式。  《血战湘江》由八一厂柳建伟副厂长参与剧作创作并最终由其执笔完成,陈力导演带领团队辗转多地完成拍摄,王霙、保剑锋、徐箭、董勇、孙维民、耿乐、张一山、陈创、王大治等在片中饰演不同角色,生动塑造了从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到每一个普通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女导演陈力一直以表现感情细腻、长于刻画细节著称,且过去从未拍摄过战争片,这次她接受新挑战,首次执导史诗般的战争巨片。在战争场面拍摄上,演员们全部真实拍摄,动用兵力7600余人次、群众35000余人次,使用炸药两吨多、油料83吨,力求真实还原当年的湘江血战。(李俐)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上次于 1月5日 观看
> 血战湘江
作者:陈力
首播时间:
影片类型:
连载状态:更新至
简介:&《血战湘江》是由陈力执导,保剑锋、王、孙维民、张一山、耿乐等主演的战争史诗电影。
影片讲述了1934年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
血战湘江剧情简介
&《血战湘江》是由陈力执导,保剑锋、王、孙维民、张一山、耿乐等主演的战争史诗电影。
影片讲述了1934年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再现了红军34师官兵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英雄事迹。
影片于日在中国上映
3月20日,电影《血战湘江》在湖北武汉举行巡映礼,导演陈力携王、孙维民、刘之冰、王大治、郝一菲等主创亮相。湖北省宣传部部长梁伟年、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谷国庆及八一厂生产部主任李天印等领导也出席了当天的活动。长征系列漫画故事①血战湘江护电台 - 中国军网
长征系列漫画故事①血战湘江护电台
长征系列漫画故事①
血战湘江护电台
■漫画\范振凯 张玉
冬季的湘江,寒风呜咽,落木萧萧,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战斗空前激烈、损失最为惨重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红八军团作为中央红军右翼,奉命掩护主力部队突破湘江防线。部队日夜兼程,全速前进,要不惜一切代价,先敌到达湘江……红八军团无线电中队运输排的十几名战士意志坚定,情绪高昂,轮流抬着电台和器材设备,快步前行。汗水浸透了棉衣,干粮早已吃完,口渴时战士们就喝路旁水田里的泥水解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Copyright (C)1999- All Rights Reserved战争题材影片的新探索——电影《血战湘江》观后
日07:44&来源:文艺报&李伟
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影业飞速发展,票房日益增长,作为有所创新的主旋律影片,新主流电影也在竞争中不断自我完善,走上和类型片结合的商业化道路。明星云集的《建国大业》、惊险的《湄公河行动》、充满悬念的《风声》以及这部震撼血性的《血战湘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果,但毋庸置疑,这些影片都鲜明地弘扬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面对观众日渐增高的审美能力和多元化的审美心理,新主流电影采取了一种崭新的姿态进行叙事,并进化出更为立体、丰富、细腻并富有弹性的叙事策略,更加人性化、艺术化地“文以载道”。
有人统计,《血战湘江》中枪炮声几乎没有停止过,导演自己也说,每天上百个炸点,爆炸的气浪把遮阳篷都掀翻了,但就此以为这部战争影片里,只有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两军厮杀,那就错了,恰恰相反,这部影片的“文戏”部分也非常出色。正是影片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台词设计、演员表演、镜头运用等多个方面都作出了比较成功的创新,保障了这部战争类型的新主流电影在政治、思想和文化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有效的弘扬。
有层次的人物设置,有机交融的人物关系
为了避免宏大叙事,新主流电影往往会将一部分目光对准普通个体。《血战湘江》除了倾力刻画观众熟悉的我党我军的各位领袖、将领、英雄人物,也塑造出几位战争中的“小人物”。这样,既避免像早期的主旋律电影那样充满空洞的口号,又递给观众一个看清细节的“放大镜”,或者说,给他们一个更深入贴近事实、感性理解历史的通道,从而对我党我军因何能渡过那段危难时刻有更深刻的感同身受。
毛主席和林裁缝:老林是一个1929年就在闽西跟随毛主席参军的“老革命”,四个儿子中三个是红军战士,但他一直是红军中一名普通的做军装的裁缝。影片里,这组大、小人物的关系是从上下级关系中递进展现出战友的情谊。炮火纷飞的行军途中,毛主席和老林几次同行,几次交谈,话题涉及“牺牲”(老林的两个儿子都已捐躯)和“希望”(什么样的军装好看,渡过湘江就做新军装),面对主席的道歉、安慰甚至好意阻拦,老林平静而坚定地回答:“红军的儿子,红军的兄弟,就得跟着红军”。
耿飚和虎娃:前者是红军将领,后者是国民党逃兵。这组大、小人物的关系是从敌我关系转化为兄弟关系。硝烟中,几个昼夜的相处,两人的相处发生了质的改变,红军指战员用自己的行为感动、转化了国民党士兵。
陈树湘和四娃子(林裁缝最小的儿子):这两位,一位是以执行命令为天职的红军将领,一位是初生牛犊、毫不畏惧的红军后代;一位是勇猛杀敌的前辈,一位是秉承父兄、步步跟上的新兵。这组大、小人物的关系是前面扑倒的英烈将革命的大旗传承给后面跟上的新兵。战斗中,四娃子跟着师长陈树湘飞速地成长:从送子弹,侦查敌情到手持燃烧瓶冲向敌人的坦克……事实是,陈树湘的三十四师在战斗中几乎全部牺牲,但在影片中,主创们为这支令人心痛、流泪的部队保留了一个年轻的“革命火种”——四娃子,他带着三十四师的精神,一种不死的精神,最终找到中央红军,找到毛主席。
隐含着主流价值观又富有人情味的台词设计
新主流电影在形式上是创新变化了的主旋律影片,在本质上,它依旧是国家意志为主导的文化产品。《血战湘江》中,观众能感受到匠心独具的台词让故事更好看,信息更贴切,情感更饱满。
“对不起……”,“我们打了败仗。”这样的“大实话”出现在影片中。
毛主席多次讲到“对不起战士们”;新圩大战后,被惨烈杀戮麻木了的李天佑,面对大批死去的红军战士,悲痛地说:“兄弟们,我不能带你们回家了。”最令人动容的是“长巷送别”一场,气氛压抑、低落,夹在匆匆行军队伍中的毛主席,回身对乡亲们大喊:“我们打了败仗,让你们心痛了。我们对不住你们,让你们把孩子送给我们。”
不要以为新主流电影走商业化、艺术化道路,就让它摒弃了一直坚持的原则,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依然会响起,只是在合适的场合中,合适的情理下,它们显得那么自然、亲切、震撼心灵。
“坚决执行命令!”
“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如果中国革命的成功一定要我们的鲜血铸成,那我们必须牺牲……”
这些声震天地的誓言,传递给观众的是政治过硬、党性过硬从来都是红军、是人民军队一成不变的原则。
影片在严酷的环境中,被死神时时追逐的红军仍旧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首瑞金民歌《竹叶青》,唱出了这些贫民子弟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正月要唱竹叶青呀,家家娘姐娘家;门前花灯闹纷飞呦,海棠花又香……”
一曲寄托着世俗美好的乡音给残酷现实带来一抹亮色。影片的创作者们,用这温情的一笔,给紧迫、悲怆、凝重、惨烈的影片带来了片刻的舒缓,也带来了强烈的生活质感,瞬间拉近了观众和影片人物的距离。
新的伟人形象塑造去脸谱化、去程式化,让影片更有吸引力,更有代入感
湘江战役是我党我军的一次“走麦城”,《血战湘江》是一部充满悲情的战争电影。这里没有观众熟悉的意气风发、指挥若定的领袖,没有叉腰抽烟、神态高瞻远瞩这样固有的表演模式,主创们呈现的是一个“在特殊时期,行动中的毛泽东,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绪、有情怀的伟人”。
影片的剧本编排给了演员充分的表演和诠释空间,而导演对主演的动作设计、表情拿捏、台词逻辑重音以及形体控制等等,全部有不同以往的明确要求和指导。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一些前所未见又合情合理的突出人物状态的桥段给人留下新鲜、深刻的印象。
战斗再三失利、情况危急,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的毛主席依旧无时无刻地关心、思考红军的战略部署和具体的作战安排,对于当时党中央的一些错误决定,他有着不同的看法。影片开始不久,毛主席就骑马来到中央军事三人组所在的临时指挥所,和当时的实际指挥者李德、博古拍桌子争论起来,两种观点的矛盾激化。朱老总发言缓和双方的对立,毛主席得以说出自己的见解,重新获得机会的他,眼睛里焕发出光芒,迅速地用桌上的水碗、烧水壶摆出了红军的局势,急切地阐述自己的认识。即便受到博古的再次打击,他仍然不放弃,直到一味固执、只会纸上谈兵的李德要求他“毛,请你相信我。”据理力争的努力失败了,明明知道李德的办法救不了中国革命,毛主席却毫不迟疑地选择顾全大局,维护中央,避免分裂。
这个段落的表演和剪辑,非常出色,情绪饱满、细腻又富有变化和层次。一个夹在时局两难境地中的毛泽东,他的痛心、苦闷、焦急、愤怒、无奈、落寞和隐忍,他体贴温暖,关心战士,心系百姓,这些感染人心的状态,是以往的影片中未曾见到过的。
《血战湘江》的战斗场面中,很多时候,观众需要仔细的辨认,才能认出演员的模样,保剑锋、张一山,耿乐,常常是面部漆黑、声音嘶哑,导演说,那不是化妆的效果,几个炸点一爆,身边的演员立刻一身焦黑。“炮火纷飞”中,几千个人的厮杀,演员一张嘴,自己就喊哑了……
除了要求特型演员打破固有模式,逼近历史真实,陈力导演在另一个维度上的追求就是不用CG,不用替身,让明星演员们褪去自身的光环和英俊的外表,在上百个炸点的现场真打实拼。异常艰苦、逼真的战争场面设计,让演员们身临其境,红军的灵魂融入了他们的身体。
《血战湘江》的战争美学
战争片作为一个常见的影片类型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拍摄方式和套路,《血战湘江》一片在遵守这些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选择和个性表达。
惨烈的战争场面国内鲜有媲美,快节奏、多战斗,无论从战争的样态、数量、场面还是镜头的画面和音效上,这部电影都称得上是一部有硬度、有张力的优秀战争影片。此外,导演选取了不同的战斗形态来丰富画面的可视性和信息量——阵地战、堡垒战、遭遇战、巷战——不同的战斗形态可以提供不同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设计,形成巨大的画面冲击力。
战争片必然充满了杀戮,但多数战争片也承担着对“道义”、“勇气”、“牺牲”和“情义”的赞扬。导演力求对这场历时七天七夜的战役进行全景式、史诗般的刻画。影片信息量很大,编排合理,既给予三场主要战役以大篇幅的描写,又同样注重其中人物的塑造。激战既是刺激的元素,也是人物和故事冲突的背景。站在前景的,是伟人、将领和普通的红军战士。
多组富含寓意的仪式感的镜头设计,如林家父子牺牲前的端正军帽,阵地上的庄严宣誓,战壕上被抬走的烈士……这些蕴含着极大情感的画面,将文戏部分塑造的“人物”、“精神”和战争戏突出的“拼杀”、“献身”极好地结合起来,升华成影片的主旨,深深地印刻在观众的心中。
《血战湘江》中没有极度暴力、血腥的镜头,没有采用完全纪实的拍摄风格,可以感受到,导演陈力把影片的基调定为“贴近但不逼视”、“残酷但不绝寰”、“哀伤但不悲观”。红军的衣服全部是粗布做旧,有着真实、质朴的年代感,却又令人熟悉和温暖。
两军指挥部的环境设置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红军指挥部随着行军不停变换中,总是处在简陋的、匆忙的、不安定的动态氛围中;国民党的指挥部则是一种设施齐全的、密闭的、暗藏杀机的、凝重的氛围。战斗双方物理意义上的强弱,用这个角度又强化了一重。
应该说,现阶段,电影工作者的创造力和观众的感知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像《血战湘江》这样的主旋律作品也能够具有从头燃到尾的故事,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帮助创作者潜移默化地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影血战湘江在线观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