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之战17到30战火与秩序兵营升级连升城堡共要多少资源啊,能给个明细不

芯片之战-----硅元素之上的大国较量(上,中,下)
芯片之战-----硅元素之上的大国较量(上,中,下)
今天15:53 发布
转自龙语行天下
芯片之战系列,一共有上中下三篇,从多个视角阐述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放在大国博弈的时代背景之下,审视这个产业的点点滴滴,力求全面立体,其中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和评论,希望这些思考,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人类围绕元素周期表的斗争】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斗争史。当我们回顾几千年人类的历史,按照某位高考化学学霸的残存记忆(龙某当年高考,化学在满分一百的条件下得了98.5分),就是不同元素的依次登场,各自占领主角光环的顺序:
——&拳头、木棍和石头,过于原始,而且太不专业,毕竟人人都可以轻易得到,算不上单一元素,不作重点阐述。值得一书的是,在14年抗战期间,因为战争物资极其匮乏,在晋察冀边区的抗战,党中央号召广大军民,积极发挥原始武器的作战效能。其时已是20世纪上半页,可以想见“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教训。
青铜器,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因为铜锈呈青绿色而得名。在博物馆里,真正的青铜器一般都是镇馆宝物。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大概有两千年左右。
铁器时代。中国在战国时代就开始了,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造,贯穿整个人类的冷兵器历史,一直到工业革命以后才算告一段落。以至于“铁血”两个字联系在一起,就成了金戈铁马的时代特征。当然时至今日,钢铁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基础。
——&冷兵器的终结者,乃是氮元素,也就是火药和炸药。比较有意思的是,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现代的火药发明者叫做诺贝尔,用他名字命名的诺贝尔奖系列,其中就有“和平奖”,俗称炸药奖。顺便说一下,氮元素工业带动的化肥生产,将人类带入化学农业时代。
——&与氮元素同一个时代,差不多同一个时代崛起的,就是碳氢元素,意味着人类迈入石化时代,也进入了大能源时代,煤和石油成为能源的主要来源。钢铁时代、碳氢时代还有氮时代,合成起来就构成了恢弘的一战二战画卷。人口、钢铁、石油、炸药的多寡,是战争胜败的砝码。
原子能崛起,铀元素还有氢元素,以远远超过炸药当量的能量,成为现代大国的镇场子神器。(到底有多神,谁受谁知道,问问品尝过两个原子弹的日本人就知道)。武器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再比较杀伤力,意义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毕竟大国同归于尽的想法,实在是太过于疯狂。同时也因为技术要求太高,而且有风险性,原子能(以及可控核聚变),现在并没有替代石化能源,成为产业的主角。作为军事上的王炸底牌,默默地呆在发射架之下,成为维护蓝星和平的终极守护者。
广岛原子弹爆炸
硅元素崛起,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以晶体管的发明作为起点,一直到今天眼花缭乱的信息化时代。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元素担当,硅芯片引领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快的变革。而且,硅元素还是能源领域的重要基础,比如硅基太阳能产业,还有在电能产业应用极为广泛的IGBT。
未来,氢元素的再度崛起取决于核聚变的进展,以及氢动力汽车的可行性。但是我更看好锂元素(锂动力电池),还有碳元素(石墨烯)。
在古代的青铜器和铁器时代,中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因此得以延续文明。而到了工业化时代,由于铁、氮、碳、氢诸元素时代的落后,中国遭遇了极大的伤亡代价,差点走到亡国边沿。
历史都是继承式地发展的,即使在今天,硅元素在信息化领域有着王者地位,也不该忽视其他的产业。美国的产业就是过于偏向于硅基础的信息化,导致去工业化严重,现在不得不走回头路,而且走的是相当低级的碳氢元素之路——
开采石油天然气。
中国作为一个全面的强国,任何一个领域都要做强者。经过建国以来几代人的努力,我们不仅补齐了铁、碳氢、氮、原子能等等方面的元素短板,而且产量遥遥领先。
如果说在诸元素中间,中国有什么短板的话。那就是硅元素产业,再直白一点说,就是芯片产业。
【中国芯片产业的尴尬】
前面掉了一堆的书袋子,显得我并没有忘掉当年学化学的老本,竟然还记得这么多的化学元素,现在切入主题,那就是中国目前的产业短板&——
半导体产业。
关于信息产业,我之前更多聚焦于互联网。写过十多篇关于互联网的文章,关于中国的芯片产业,前一段时间,还写过一篇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一下,在那篇文章里,我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巨大投入和未来前景,做了一个比较乐观的预测。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一个信息化大国,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已经从当年的山寨模式,走到了自主创新的前沿。如今在互联网领域,已经不再是中国人民抄美帝,渐渐有了美帝硅谷抄中国的气象。
打个比方来说,芯片就是烙饼的锅,应用创新就是锅里面烙出来的饼。论厨艺,中国人已经炉火纯青,各种创新的互联网玩法花样翻新。不过归根结底,那只是在应用层面的创新,不管怎么说,如果不能在基础技术取得突破,总是买别人的锅来烙饼。再大的烙饼,也不可能大过锅。
以下是一组数据和事实,形象地说明了烙饼的干不过造锅的。做IT产业,做互联网创新的,赚钱完全不可能比得上做核心元器件的。哪怕市值涨到天上的阿里和腾讯,年销售额达到IBM级别的华为,论及赚钱能力,也完全比不上Intel和三星、苹果这些公司。
中国进口的第一大项目,是芯片而非石油。2016年芯片进口额超过2200亿美元。2017年随着内存芯片的疯狂上涨,这个数字应该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Intel的生产工厂
中国芯片除了对美国是巨额逆差,对韩国、中国台湾,都是非常大的逆差。而且国内厂商,随时可能遭遇“卡脖子”,比如今年4月份的华为“闪存门”事件,起源就是存储芯片必须外购。
台积电、三星、Intel三巨头,掌控了全球高端芯片制程,被称为半导体三巨头。通过交叉控股,外加技术和装备对大陆的封锁,形成了半导体产业的坚固城堡。不仅价格上予取予夺,供货上随时卡着脖子,而且还隐隐当做了政治筹码。只要台积电一日不超越,中国想要统一,就要面临高端半导体产业无人代工的窘境。即一华为做例子,虽然华为能够通过购买Arm的知识产权,设计海思麒麟芯片,但是制造芯片的过程(即流片)还得委托台积电来完成。
因为重要的核心部件,包括CPU、内存、闪存等,都要依赖国外厂商或者台湾厂商,所以整个中国信息产业,虽然规模极大,利润率却极低。以手机产业为例,三星和苹果,掳走了整个产业差不多90%以上的利润,虽然全球十大手机厂商,中国占据了7席以上,但是挣的都是一点辛苦钱。按照今年三星内存条涨价的幅度计算,中国手机厂商年底算账,又该骂娘了:“辛辛苦苦干一年,全是三星压岁钱”。
这家伙,和苹果利润相当
中国手机厂家好歹因为有品牌,有国内有部分配套商(比如京东方的夜景面板),还能够有点利润,至于PC产业,全球市场占有率做到前列的联想,每年都在亏损或者微利边沿浮沉。
核心芯片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更严重的还有信息安全问题。细节就不多说了,离开网络安全这个行当日子久了,很多新东西了解不多,不能信口开河胡写。总而言之,芯片可能留有后门的隐患,始终是中国信息产业的隐忧。
【花钱买不来的核心技术】
中国有钱吗?当然有钱。世界外汇储备第一。
拿钱去买技术,像芯片这样的技术,或者买下有技术的公司,可以吗?不可以,因为这是美国最后的产业底裤,扒下来以后,按照中国人突破以后长驱直入的传统,中国能够把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打到n个怀疑:制度怀疑,技术怀疑,文化怀疑,人种怀疑......。
芯片技术对中国封锁之严密,甚至不亚于军事上的保密项目。中国屡次试图通过资本市场收购相关技术公司,哪怕是极小的公司,也完全行不通。
手里攥着一捆捆的钞票,想要的东西,想要的技术,想要的装备,甚至一点点股权,花多少钱都买不到。倒是海量的无底洞一般的美国国债,每天都忽悠着中国去接盘。这就是海量外汇以及芯片技术之间的现状。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核心技术,多少钱都买不到。连加工的设备,都不会卖给你。人家自己交易一亿美元的光刻机,你花十个亿,一百个亿,都不会卖给你。
多么痛的领悟,曾经以为发展是唯一,有钱就是全部,如今终于明白,有些东西,自己不去做,花钱永远不会买得到的,有钱没有力量没有技术,尊严是买不到的,没有人会把压箱底的东西给你。
华为麒麟芯片,自主设计,台积电代工生产
怎么办?自力更生,自古华山一条路。这是最难的路,但也是唯一的路。
(后面还有两章,从政治博弈、技术发展、产业预测几个方面,方方面面阐述中国芯片产业的新长征之路,欢迎继续关注)。
芯片之战(中) —— 硅元素之上的大国较量
中国的电子产业,起步其实并不算很晚。但是当年都是国企和军工企业。70年代,毛主席主导中美关系有所缓和以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建设了几十家集成电路工厂。1985年江苏无锡的742厂已经能够生产64K
DRAM,几乎和台湾、韩国同处在一条起跑线上。
眼下在芯片领域的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给早年的决策者,脱离了当时的实际国情,脱离了中国面对的国际经济局面,用今天的国力去思考当时的情形,并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电子产业,大而不强】
虽然中国的集成电路起步比较早,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加上上个世纪80-90年代国内企业的改制,还有“市场换技术”观念,国内外汇资金也严重不足,国内各行各业都需要投资,无法跟进集成电路产业所需的巨大风险投资。中国改革开放前面三十年的发展重点,聚焦在电子产品的下游组装产业,因为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也能够不怎么费力提升GDP。
比如说广东的深圳、东莞,江苏省的苏州、昆山,都是在那个时代,依靠台商、韩商、日商、美商电子产品代工业的转移,成为电子产业的组装车间,也拉动了这些地方的飞速发展。一直到21世纪以后,这些产业才逐步随着富士康等工厂向内地迁移,成都、重庆、郑州这些中西部的城市,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电子产业的焦点转向通讯行业。以通讯设备进口替代为目标,扶植了“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四家电信设备公司。后来华为中兴修成正果,分别进入世界通讯行业前五,华为更是牢牢占据了通讯设备行业第一的位置。
在芯片相关领域,中国与世界一流技术愈行愈远,很多国内计算机行业公司的兴起,因为开始的利润都不错(联想90年代初PC机利润高达30%左右),当然也不会费力去啃技术的骨头。既然低成本低技术的组装贸易,都能够依靠中国巨大市场赚得开开心心,谁又有动力去做艰苦的技术攻关呢?当然,这些安心做倒爷的公司,越往后苦头就越大。贸工技这样把倒买倒卖放在第一位的公司,不可能长久地挣到高额利润。
30多年过去,国家扶植的通讯行业已经跻身世界第一阵营,但是芯片产业却越来越依赖进口。全世界集成电路产值大概是3500亿美元上下,而中国进口额竟然超过2200亿美元,算上中国自己生产的芯片,中国消耗了全球芯片的80%以上。这其实也反映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中国的电子工业下游(组装),在世界份额已经是非常之高。只要是电子产品,打开标签80%以上都是&MADE
IN CHINA。这是一个典型的大进大出的来料加工产业。
但是这种产业分工,中国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不可能让中国获得发达国家地位,因为很难给中国留下多少利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台苹果手机的成本构成,日韩配件厂商,拿走的产值高达100多美元,而留给中国的组装费用不过寥寥。
如果中国在电子产业链上,一直停留在组装厂的位置,那么整个行业只是一个大号的富士康,中国只可能是一个电子产品大国,谈不上电子产品强国。以西方资本吃干喝尽不留汤的尿性,给工人发完工资以后,很多代工厂还得靠免税或者退税的方式生存下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欠了几十年的账,需要很快就把全部短板补齐,谈何容易?
【前面三十年电子产业的总结与评价】
在写更多内容之前,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改革开放几十年电子行业的得失?总结过往的成败得失,并不是为了批判过去,而是更好地面对未来。
首先,不能因为现在芯片行业的状况,就否定这些年的一切。实际上,在电子信息产业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虽然还缺乏芯片这样的核心技术,但是中国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总结起来起码有这么几条:
一.电子产品代工产业,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有时候我在想,如果站在上帝的视角,不考虑利润数字,电子信息产品这个产业链,中国无疑是最大的赢家,无数的人找到了工作,无数的家庭有了收入,很多城市因此变得繁荣,而中国为之建立的配套基础设施,也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通过完整产业链的构建,中国形成了下游产业的垄断性地位。2010年,乔布斯受邀白宫赴宴,席间奥巴马问:能不能把苹果产品的组装搬回美国?乔帮主诡异一笑,回答说:“它们永远也回不来了。”不仅如此,很多电子代工产业想离开中国,却发现在全世界再也难以找到这样成熟的产业链。
三.中国崛起了一大批的电子信息产业巨头,最成功的当然是通讯行业,其次还有显示面板产业,各种电子零配件产业也在飞速发展,行业内一大批中国品牌在崛起。同时还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基础通讯网络,让中国在互联网领域,衍生出巨大的创新产业链,成为与美国旗鼓相当甚至更先进的网络大国。
四.积累了人才,技术,资金,还有宝贵的经验。在电子产业的全产业链,都已经深度参与,对于芯片产业的发展方向,有了面板产业投资的宝贵经验。中国实际上从软件到硬件体系,都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财富,日后如果需要大笔投资芯片产业,至少有了赔上十年不眨眼的底气。
所以,不能因为现在高端芯片上技不如人就怨天尤人,特别是不能把板子打到我们的前辈身上。想想现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追赶起来尚如此困难,何况当年的物质条件?科学有科学的规律,不是靠决心和勇气就能够快速突破的。比芯片产业耗资要小一些的液晶面板产业,都招致那么多的诋毁和谩骂,投入更大对美国战略地位挑战更大的芯片产业,即使当年投入了巨资,恐怕也并不容易成功。
【芯片产业的政治化】
芯片产业在全球的总产值,大概是3500亿美元上下。以此计算,这个产业全球总产值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电网这一类的巨无霸企业相当。
但是芯片是整个IT行业的基础,从芯片出发,主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互联网-信息化社会,已经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各位读者阅读这篇文章的方式。
任何一个现代信息社会的个人或者组织,都不可能避开信息技术的影响。因此,芯片产业的实际意义,远比其实际的产值还要高得多。更不要说,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美国捍卫芯片产业的领导者地位,已经与美国捍卫全球领导权精密联系在了一起。
道理很简单。如果中国的芯片制造产业和美国平起平坐,美国还有什么东西来中国人面前嘚瑟?
因此,随着产业的进展,芯片产业已经演变成了国际博弈的筹码,美国掌握信息产业的主导权,因此芯片产业的分工和布局,和美国的政治意图几乎是完全合拍的。
日本早年芯片产业相当先进,sony和任天堂的游戏主机,在图形计算方面,远比PC主机表现更好。Sony的PS主机,还被美国空军用于组建超级计算机。顺便说一下,我国香港地区的PS主机一度销量惊人,整集装箱地销售。-不细说了。
鉴于日本芯片产业的先进程度,美国对日本芯片产业(包括设备产业),进行了定向的产业转移,馒头落地狗造化,成就了后来的台湾和韩国的芯片代工产业。
如今日本的芯片产业已经被转移到原材料、传感器这些领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存储芯片最大的厂家之一,东芝公司的芯片部门被苹果支持的贝恩资本买下。
韩国和我国台湾省,是美国定向扶植芯片产业的重点地区。具体来说,就是三星和台积电两家产业巨头。在美国的鼎力支持下,这两家公司在国际上可以采购到最先进的设备,因此可以实现很先进的工艺制程。
同时扶植两家芯片生产巨头,一方面是均衡,吸取日本奴大欺主的教训。这两家芯片巨头的业务,主要以代工为主(三星有自己的芯片,但是也是从英国买来的ARM指令集),这样一来他们既不能直接和美国的芯片巨头竞争,又必须老老实实听美国的安排。
我们看着是三大芯片巨头,后台的老板都是美国一家。除了核心技术,在业务上并不对中国封锁。因此中国的芯片设计厂商,可以在台积电和三星那里流片。如果彻底禁止中国进行芯片加工,中国将会完全走自己研发的道路,并且对美国封锁中国市场,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
表面看,台积电和三星的利润都不错,美国为了扶植这两家企业,代价不菲,但是美国人并不会做赔本买卖。完全可以让两个地方缴纳保护费,把他们赚的钱通过军火采购的方式吐出来。
因为中国目前在芯片加工方面,对台湾有所忌惮,还不能完全取而代之。因此,对于收复台湾的进程,芯片技术是一块不轻的政治砝码。
我在上半年写过系列文章,IT行业-中美产业的终极博弈,实际上就是从政治经济学方面考虑的。中美双方都清楚,芯片技术之争,表面看是经济利益,实际上是大国的较量。一旦在芯片加工产业中国实现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其意义甚至不亚于航母和歼二零。
下一章,将从产业规律角度出发,阐述中国芯片产业未来之路,这是一条异常艰辛的道路,需要非常巨大的付出。以可比价格计算,投入资本不亚于美国发动的两场中东战争,因为这就是真正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硅元素之上的大国战争。
芯片战争(下)—— 硅元素之上的大国较量
芯片之战,既然已经提升到大国博弈的政治高度,早就脱离了简单的经济利益之争。可以这么说,在看得见的未来,高端芯片是中国产业界需要翻越的喜马拉雅。
好消息是,一旦迈过去这道坎,中国将会成为军事、政治、经济上全方位的强国,成为可以与美国完全对等地位的国家,那个时候中美友好与合作,将会成为时代主旋律。
坏消息是,即使中国能够在汽车、飞机、芯片产业全面突破,中国足球仍然完全看不到希望。由此可以证明,足球是比制造业更难搞的项目。正所谓:搞得定的技术,搞不定的人性。
等咱产业全突破,想买哪家就买哪家
不好不坏的消息是,如果中国产业全面突破,基于国民对足球的热情以及对国足的失望,中国的土豪大佬们会把全世界的最好的足球俱乐部都买下来。所以,还是那句话,有了技术,就一定会有钱,有钱了就可以任性。
【成功的经验,厚实的基础】
在电子行业的基础产业,中国并非无所作为,甚至在诸多领域,中国已经在排在了第一阵营。
——&通讯,从基站、光纤、交换机、手机终端,整个的通讯产业全产业链,中国不仅有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且有很多基础知识产权。高通公司2017年利润率大降,就是因为进入4G时代以后,高通的专利转让收入大幅度下降。目前已经传出消息,有可能博通(Broadcom)会考虑并购之。
液晶面板产业,这个不详细叙述。2019年之后,单以产量而论,中国将会拥有全世界液晶面板最大产能。而且在这个产业,中方也积累了很多基础技术。最重要的是,探索出来一条敢于勇猛烧钱的电子产业投资模式。这为以后巨额投资芯片产业,指明了一条胜利之路。
太阳能产业,硅基太阳能光伏产业,带动了中国硅原料加工技术的全面提升。而用于太阳能光伏面板的多晶硅、单晶硅原材料以及加工技术,为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提供了基础的原材料,也培养了一条完整的硅加工产业链。
全面的电子下游产品生产能力,中国已经是全世界电子产业的集散中心。全球超过80%的芯片,都要在中国进行集散,这种大集聚、大市场、大流通,让整个产业具有非常强的造血能力。
总结起来,虽然芯片技术我们尚待突破,但是我们打下的地基,却是又宽又扎实。更形象一点地说,在同一个技术层面上,因为中国厚实的基础,我们永远会比对手做得更出色,玩得规模更大。
【芯片产业,没有捷径的硬仗】
如果说,在软件和互联网产业,一个天才领军人的作用,还有可能迅速创造奇迹。比如腾讯旗下的**事业部,短短几年时间,在另外一位龙哥的带领下快速崛起。即使单独分拆出来,也是千亿美元级别的互联网产业巨头。
但是在芯片领域,并没有这种捷径可以走。这个行业的确需要领军式的天才,但即使是天分极高的人才,也需要十几年二十年以上的经验磨砺。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产业;但更要命的是,这个产业的工艺进步,也是在争分夺秒进行时。落后几年,就落差了一代两代的工艺。棋高一着,缚手缚脚,在芯片加工产业,工艺落差一代,市场地位就是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区别,就算饿不死,活着也不容易。
很多读者还给我留言,说既然硅芯片产业落后那么远,不如独辟蹊径,在碳基芯片甚至量子芯片上发力,来一个跨越式发展,玩降维打击。对此我只能说,技术探索是可以的,但是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和市场规律,在看得见的将来,暂时没有一种元素可以替代硅元素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地位。
有的路,再难也必须走;有的仗,再艰苦也得硬打。就像上甘岭战役,有没有可以避开巨大牺牲,同时还能够获取胜利的方式?显然并没有。芯片产业,就是这样一场上甘岭战役。不可能避得开,还要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取胜。
回避直接竞争,想独辟蹊径不走寻常路,这种教训我们也是有的。长虹的等离子面板就是一个惨痛教训,当年深圳搞国产液晶面板产业的“聚龙计划”,让京东方与几家电视厂家在深圳合作建立液晶面板工业,后来被日本夏普忽悠,承诺与中国合资建立更先进生产线,进而拆散国内合作联盟(怀疑有内鬼被日本人收买了),长虹眼见液晶面板产业太难,于是独辟蹊径,与松下一起走等离子技术路线,多年过后证明等离子体显示路线,已经完全失败。花费巨资建立的等离子面板生产线,最终无疾而终。
顺便说一下,在芯片加工产业,技术和装备固然重要,但是人才的地位一样不可忽视。同是28纳米工艺和装备,台积电就能够做到非常高的良品率。拥有同等设备甚至更先进设备的中芯国际,就做不到这么高的生产品质。
资金、装备、人才,在这个产业哪一个环节都不能有短板,何况还有那么高的知识产权壁垒。所以,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急性子的速胜论,悲观失望的失败论,均不可取。芯片产业不是光靠资金投入,光靠激情燃烧就可以追上的,耐住寂寞踏踏实实补齐每一块短板,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压缩这个积累过程的时间,积小胜为大胜,这是不可回避的阵地战。
【全球人才大战和本土人才培养】
美国科技的井喷期,其实并不是近些年,而是在二战以后的很长一段时光。因为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和苏联瓜分二战战果,苏联搬走了很多物资,而二战时期的很多科学家,包括很多纳粹科学家,最终都去了美国。
美国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很多都是移民
在二战结束很长一段时间,美国都独享这种顶级人才带来的科学红利。从这个角度看,那个时期的美国,很像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延揽其他国家的人才为我所用,就此成就一番霸业,最终统一华夏。
那么,在芯片领域,或者是电子产业领域,我们能不能全球延揽英才,迅速提升中国的芯片产业水平呢?如果一个问题,仅仅花钱就可以摆平,对眼下的中国算是事情吗?不要说延揽人才,Intel、台积电、东芝、高通这些产业巨头,只要敢说卖给中国,中国肯定眼睛不眨就照单全收。问题是,人家肯定不会卖。东芝出售芯片部门,美国资本就以中国低得多的价格拿下。
自古以来的战争,有多少胜利是拿钱买来的?如果芯片产业就是国运之战。不管引入多少外来人才,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集群式的本土人才,外来的雇佣军或者外籍顾问,只能起到老师的辅助作用。有数量才能够有质量,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几个天才领军人物,我们需要的是一批批的本土优质人才。
这些年,我们高薪从台湾、韩国、日本高薪引入了不少电子产业的人才,在TCL华星光电、京东方、中芯国际等等大公司,都有很多外来人才队伍。有一个说法是,台湾省的人才,对中国芯片产业促进作用最大,同时对中国芯片产业的阻碍也是最大。这句话颇有哲学深意,不细解读。总而言之,雇佣军或者外籍军团,始终不能替代本土正规军,尤其是这种国际硬仗。
中国要有百年树人的眼光,引进外来的技术和人才,更长远地要培养一大批本土的人才,代价再高也要去做。这方面,高铁的国产化堪称成功先例,引入国外的技术和产品以后,通过自己消化吸收,在这过程中,培育起完整的产业链,培养了自己的工程师队伍,最终才实现全面超越。
主席对人才的作用极为重视,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只要耐心培养出中国自己的芯片人才队伍,失去的市场阵地,早晚还能够抢得回来。
【国家的意志和力量】
芯片产业投入巨大,周期很长,而且风险也很高。依靠民营企业资本,很难支撑起来。实际上,韩国三星、台湾的台积电,都是举国或者全省资源投入。在一轮轮烧钱大战中,把一个个对手烧得尸骨无存,最终“剩者为王”,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甜。
即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中国芯片产业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至少要准备万亿以上的投资。还要准备面对一轮轮刺刀见红的价格战。可以想见,在芯片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每前进一步,对手都会拿出价格战的杀手锏。让中国人的投资,还来不及变成效益就血本无亏。
持久战,就是要经得起流血牺牲。中国高端芯片产业的发展,要有赔上十年不眨眼的魄力。当美国在中东地区发动战争的时候,我们在产业领域,一样要投入巨资进行大决战。
除了在高端领域需要持续烧钱,中国完全可以利用国内成熟的产业链,在中低端芯片领域大发展。物联网、车联网、雷达、北斗导航、网络通讯、传感器、家电、工业设备、仪器仪表等领域,对芯片的需求同样是海量的,而且很多都是中端以下的芯片为主,中国已经具备了生产能力。完全可以通过产业规模,扶植起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
每一辆共享单车,每一部汽车,每一台家用电器......统统都使用上国产芯片,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态链,可以让中国芯片产业获得足够多的市场订单。实际上,以中芯国际为例,虽然工艺落后了两三代,但是因为订单充足,现在的盈利状况也还不错。
至于存储芯片的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福建晋华,花费如此巨大代价同时扶植三家企业,实际上也是为了保持内部合理竞争,最后优胜劣汰,对三座城市的官员来说,本地企业如果能够成功,就会给当地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奶牛,当地政府当然会倾注全部资源支持。三家都成功当然最好,至少一家成功,对于中国来说也是巨大的成就。
小胜以技,大胜以制。小企业成功可以靠技术的一招鲜取胜,而芯片、大飞机这一类的高端产业,必须要靠国家的体制力量,才有可能追赶超越。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够做什么?】
作为普通的爱国公民,我们能够为国产芯片产业做什么?总不能只看着干着急吧。
我们能够做什么?我们普通人能够做的,实在是太多了。
买国货,买中国品牌,就是对中国芯片产业最好的支持。国产的手机,家电,即使一些关键芯片都是国外的,也会大量使用国产配件。相反,国外品牌的产品,使用国产配件的比例就要低得多。
举个例子,华为手机大量使用京东方的液晶屏,也使用华为海思自己的麒麟CPU(购买英国Arm&的IP,台积电代工),光这两块配件,主要的利润都会留在中国,会成为中国电子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弹药。
买国货,就是对国产的最好支持
不要跟着某些舆论的节奏,抹黑中国制造。在芯片领域,中国还不够先进,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要宽容前进路上的失败。当年舆论抹黑京东方的液晶产业,仿佛还在眼前。真不希望这种舆论浪潮还在芯片产业上重演。不管怎么样,中国人就应该支持中国自己的产业和品牌。外国的产品再好,那也是人家赚钱;而中国制造前进的每一步,才会真正地惠及中国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巨龙之战兵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