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马力的月岙渔船2千马力拉不着鱼是什么原因在东海

掠夺式捕捞令东海渔获枯竭 日媒:近海基本没鱼_新浪新闻
  参考消息网1月26日报道 日媒称, 被中国视为渔场的东海的渔业资源正在迅速减少。中国渔船的掠夺式捕捞方法及水质的恶化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按照中国媒体的说法,在尚无有效对策的情况下,“近海渔业资源已近枯竭”,形势极为严峻。
  据日本《读卖新闻》1月25日报道, “近海已经基本上没有鱼了。渔场正变得越来越远。捕到的鱼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在浙江省象山县石浦渔港,渔民杨利坤一边收拾渔网一边感叹。作为中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的石浦自去年9月16日禁渔期结束后已经很难捕到鱼了。
  渔民们驾驶着30米长的渔船驶向东海,通常要在海上待半个月的时间。据说下网后往往七八个小时都捕不到什么鱼。大型渔船每天的燃料成本都在1万元左右,没有收获就意味着重大损失。
  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一位负责人指出:“和过去相比,现在的渔船更大,数量也更多。虽然渔获在增加,但鱼的数量却少了。”截至2013年,中国共有69万艘安装有发动机的渔船。而1989年仅有19万艘,到2000年增至49万艘。据说象山县约5000艘渔船中有近三成并未登记在册。日本水产厅也认为这些未获得许可的渔船对资源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
  掠夺式的捕捞方法也是导致渔业资源骤减的重要因素。中国渔船使用所谓“虎口网”进行围网捕鱼,通过强光照射吸引鱼群,然后一网打尽。目前在东海使用虎口网的渔船越来越多。
  要想捕到更多的鱼,网眼就要不断缩小,现在使用1厘米见方网眼渔网的渔民也在增加。大量仅数厘米长的幼鱼被捕获导致鱼的数量进一步减少,但是捕鱼的人似乎对此并不在乎,某船长说,“只要挣钱,小鱼也无所谓”。幼鱼的售价在每公斤2元左右,主要用来制造饲料。去年12月,石浦批发市场售出的幼鱼超过25吨。
  另一方面,作为地方特产的大黄鱼在40年前还可以在近海大量捕获,但现在已经难觅成体的踪迹。一些体形较大的大黄鱼每公斤售价甚至高达千元。
  中国的渔获量排名世界第一,占比约18%(2012年数据)。据中国官方统计,1990年包括南海、黄海在内的海洋渔业渔获量为550万吨。之后开始迅速增长,2000年时已经达到1275万吨,2013年更是增至1399万吨。究竟为什么要把渔业资源一网打尽呢?主要是因为鱼的消费量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增至了此前的6倍。保护资源的步伐远远落后于旺盛的需求。
  中国沿海水质恶化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中国去年发布的一份海洋发展报告显示,东海沿岸55%的海面受到污染,氮、磷的蓄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特别是长江、钱塘江等大型河流入海口区域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尚无改善迹象。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地纷纷推进大规模填海工程。浙江省慈溪市的某渔村曾经紧邻大海,如今由于填海作业已经远离大海3公里。受到污染的河流汇入海洋后加速了水质的恶化。一位渔民说:“30年前在近海一次可以捕获50公斤鱼,现在也就是十分之一的水平。这样的环境已经不适于鱼类生存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 浙江省温岭市钓浜渔港内停满了渔船。
  【延伸阅读】浙江渔场渔业资源面临危机 大黄鱼、乌贼基本衰竭
  新华网杭州9月18日电(记者黄筱)近日,浙江渔场伏季休渔期结束,全省两万余艘合法捕捞渔船正式开渔。记者从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获悉,浙江渔场的渔业资源正面临危机,尤其是大黄鱼、乌贼已经基本衰竭。
  据了解,浙江省除了2.2万艘合法捕捞渔船外,还有约1.2万艘“三无”渔船(无船名号、无渔业船舶证书、无船籍港)。再加上为争夺资源,渔民大量采用拖网、帆张网、灯光围网等资源杀伤大的作业方式,大大超过资源承载力,直接导致渔场资源持续恶化。“马力越来越大,网目越来越密,灯光越来越强,捕捞生产是大小通吃,赶尽杀绝。”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总工程师童加朝说。
  浙江渔场目前的资源量大约为每年400-500万吨,“可捕量为资源量的一半,也就是200-250万吨,但我省的实际捕捞量近年来每年都超过300万吨。”浙江海洋学院院长徐汉祥介绍。
  由于渔业资源长期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资源的品种和质量也每况愈下,浙江渔场原本盛产的“四大鱼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已经名存实亡。“带鱼和小黄鱼虽能维持捕捞,但种群结构小型化、低龄化趋势明显,像筷子一样长的带鱼都被捕捞了,大黄鱼和乌贼已基本衰竭,很少能看到它们的踪迹了。”徐汉祥说。
  取而代之的是营养级水平更低的以虾蟹类、小杂鱼为主的渔业资源。浙江省渔政渔监处副处长潘建忠介绍,每年要捕掉约100万吨只能做饲料的小杂鱼和虾籽,“虾蟹类的价格低,渔民的经济效益也随之下降。”
  徐汉祥还向记者介绍了一组对比数据,2002年浙江渔场的渔业资源有69%可以直接上市,31%无法直接上市售卖,需加工成鱼粉等饲料,“而我们在年的监测结果显示,10年时间比例已经完全倒过来,仅剩30%多的捕捞物可直接上市,绝大部分只能用于加工。”
  为了遏制渔业资源恶化态势,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修复振兴浙江渔场的若干意见》,计划用6年时间,在打击取缔“三无”渔船、整治非法捕捞行为、减船转产、生态修复百亿放流等方面开展重要行动,使浙江渔场渔业资源水平在2020年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海洋捕捞与资源保护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 08:40:06)
  【延伸阅读】闽台水产界精英探讨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保护
  中新网厦门6月14日电 (记者 杨伏山)由福建省水产学会和台湾水产学会联袂主办的“2014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养护学术研讨会”14日在厦门举办,闽台两地水产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海洋生态·渔业资源保护”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台湾水产学会理事长、台湾海洋大学校长张清风率领台湾水产界诸多知名专家学者跨海前来参会。
  福建省水产学会理事长李祥春介绍说,闽台两地十几位水产界知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深入交流了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技术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增进海峡两岸渔业合作的方式与途径。
  福建省水产学会与台湾水产学会自2011年共同创建闽台水产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以来,学术交流领域不断拓展,已先后针对水产养殖设施与装备、水产养殖与种苗、水产食品安全与贸易等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分别在台湾澎湖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台湾海洋大学,成功举办了三届闽台水产学术研讨会。
  本届研讨会首次纳入“海峡论坛”,作为第六届海峡论坛“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之一,也是“2014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的重要活动内容,是两岸水产科技与学术交流盛会。
  业界人士称,“闽台水产学术研讨会”开创了海峡两岸水产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的新平台,为促进两岸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增进了两岸水产科技工作者的合作与友情,已成为海峡两岸水产界学术交流合作的共同品牌。(完)
  ( 17:52:01)
  【延伸阅读】港媒称当地渔业资源敲警钟 过度捕捞(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为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香港水域由去年12月31日起禁止拖网捕捞。香港《大公报》图片
  中新网8月30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特首梁振英日前与市民分享少年时代吃红衫鱼心得。而当地昔日大量供应的红衫鱼已因滥捕,产量急降。该报记者走访了西营盘街市,发现除红衫鱼外,还有多近20种廉价海鱼,同步入逐渐消失之中,渔业资源枯竭敲响警钟。
  特首梁振英少年时买鱼的西营盘街市仍然存在,但如今鱼价大涨。“大条一点的海鱼每斤几十元(港币 下同),唯有挑细条的买,但即使小鱼,种类也少了。”街坊黄先生边在鱼档挑鱼边说。过往五元一盘、三元一碟的狮头鱼、瓜核鲳近年都难得一见,就算有得卖,动辄15至20元。
  黄先生光顾该鱼档多年,与老板陈先生老友鬼鬼,陈闻言插口说:“数年前每逢南海休渔期过后,会有许多英鲳、白鲳供应,近两年连鲳鱼都少了,鱼种鱼量都买少见少,价钱自然贵啦。”
  “以前平价海鱼三数元有交易,如今下价鱼也要40、50元1斤。”陈先生慨叹说,海鱼价钱愈来愈贵,令顾客减少。
  买了一条红衫的黄先生说:“家人爱吃海鱼,红衫最常吃,用来做汤最好味,只要够新鲜,不用太多配料,已能做到汤甜鱼鲜。”
  像特首所说,他少年时“个半一条”的廉价红衫鱼,如今已因“食之者众、生之者寡”,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入红色警戒“避免食用”类别。
  退休人士梁太慨叹:鱼价“贵到都不知点买什么。”梁太父亲爱吃海鱼,她回想20多年前一家人吃父亲烹煮的海鱼,“兄弟姊妹总是抢吃爸爸煮的‘酥炸黄花鱼’。”现时街市所售的多是养殖海鱼,野生黄花更被卖到天价,梁太记得儿时的黄花“一点都不贵”。
  俗语有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廉价海鱼曾是香港普罗家庭饭桌上的常菜,但今日要餐餐吃海鱼,绝非易事,“往往有钱买不到”。在渣华道街市卖鱼20多年的余先生坦言:“像凤尾鱼的小鱼,价钱不贵,近一、两年已几乎绝迹。”
  除凤尾鱼,不少曾是家庭常吃的海鱼都陷入渔获锐减及售价暴升的状况。余先生补充:“挞沙以前每斤四、五元,现在已接近100元一斤,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木棉鱼(俗称大眼鸡)在过去是全年有售的廉价海鱼,因肉质粗糙,富贵人家不屑食用,但近年的售价每斤至少85元,难怪经济环境稍差的家庭都甚少有机会食海鱼。”
  渔业资源在过分捕捞下日渐枯竭,渔民在收获减少下为求生计,连小鱼也不放过。就记者在街市所见,仅长四吋(英寸)的马头鱼、手掌大的白鲳也被捞起。未成长的小鱼已葬身人腹,如此恶性循环,势必令渔业资源进一步收缩。
  ( 11:06:08)
  【延伸阅读】台媒:钓鱼岛附近新渔场开放 渔业资源丰富钓鱼岛资料图 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中新网5月10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钓鱼岛附近的新渔场今天(10日)起生效开放,这处传统渔场资源丰富,以往常有渔船遭日本扣押,渔民期待今后能减少纠纷。
  台湾地区与日本之间的“重迭经济海域”,一直是回游鱼类所经之处,常有鲔鱼、鲨鱼与旗鱼等高价值鱼类,但过去台湾的渔民不能完全享有捕捞权,只能在“暂订执法线”内作业,眼见传统渔场流失。
  为了生存,近年来屡见在“暂订执法线”附近作业的台湾渔船遭到日本公务船驱赶,甚至被扣押,付出高额的赔偿金后才能获释。渔民心中怨气无法发泄,不禁感叹“这是我们的传统渔场,为何不能进入捕鱼?”
  为了引起重视,苏澳地区近50艘渔船在2006年前曾一起前往日本与那国岛屿正北方约31海里的“暂定执法线”内,向日本集结抗议,当时日本只派出侦察机在空中监视,抗议活动没有升高紧张。
  经过多年的忍气吞声,硬颈的苏澳渔民又于去年9月发起“为生存、护渔权”活动,当地渔会号召70多艘渔船一起前往钓鱼岛附近海域,抗议渔权被剥夺。这次行动中,台湾的渔船虽遭日方水柱攻击,但已展现更团结的民间力量。
  在台湾坚守钓鱼岛“主权”原则上,今年4月的第17次渔业会谈终于在渔权上有进展,双方同意划设大范围“协议适用海域”,台湾渔民在钓岛周边海域作业范围扩大约4530平方公里,其中主要渔区在北纬25度上下、东经122.8度至东经124.7度之间附近的倒三角形海域。这处倒三角形海域就是过去台湾渔民最常遭日本扣押人船的区域,也是渔业资源丰富的地方。
  这次渔业协议开放的三个三角形海域,对渔民来说“虽然不满意,但可接受”。可以接受的是,弱势的渔民在海上拓展了作业区,期盼可以增加鱼获。
  渔民们对于新海域不满意之处,有待未来当局在渔业委员会上持续争取,将纠纷降到最低。
  ( 16:18:00)
  【延伸阅读】福建探索台海渔业资源合作机制
  中新社福州4月14日电 (记者 孙贤迅)福建将邀请两岸各界人士在台湾海峡放流特色鱼类,促进台湾海峡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两岸“共管共养”的台湾海峡渔业资源合作机制。
  福建官方14日启动海洋生态·渔业资源保护十大行动,期待通过建立海洋公园、开展大规模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加强海洋渔业环境监测与疫病防控等,重塑碧海银滩美景。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吴南翔称,将邀请两岸各界人士在台湾海峡放流鲻鱼、鲈鱼、日本鳗鲡等台海特色鱼类,促进台湾海峡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两岸民众保护生态环境、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意识,探索两岸“共管共养”的台湾海峡渔业资源合作机制。
  为提高福建渔业水域经济和珍稀水生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渔业生态环境,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今年计划大规模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专项行动,选择在8个海湾海域、闽江河口、平潭岛海域,闽江、汀江、九龙江等主要江河流域及其库区开展增殖放流,放流经济和珍稀物种33种,其中具福建水域特色的品种达14种。
  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福建今年将在莆田秀屿区、福鼎市、霞浦县、诏安县等重点海域和具有典型性的无居民海岛邻近海域开展以人工鱼礁工程、增殖放流以及封岛栽培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建设。
  海洋公园是海洋特别保护区的一种类型,福建现已建立厦门、福瑶列岛、长乐、湄洲岛和城洲岛等5个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透露,福建将继续推动在特殊海洋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迹、独特地质地貌景观及其周边海域建立海洋公园。
  当天,22家企业捐赠海洋生态保护公益金600多万元人民币,福建省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与福建省海洋文化中心等签订《共同促进福建海洋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完)
  ( 21:27:01)  (原标题:掠夺式捕捞令东海渔获枯竭 日媒:近海基本没鱼)
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这次,习近平跟大家谈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习近平曾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人员说,做社会科学研究要讲“真”“情”“实”“意”。这次习近平的讲话,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一则关于欧盟招募实习生的消息引起了舆论关注。清华大学世界和平论坛官方微博公开称这则广告“是骗人的”。调查组亦发现,少数机构在招聘网站发布相关信息,有误导求职者之嫌。
“新年第一次,习总为什么选择了云南?”微信公众号“牛弹琴”手抚琴弦缓缓道来:“第一次,总是人生中的大事。政治家的新年第一次,也总有着丰富的政治内涵…2015年,中国第一把手的第一次外出,选择了地处西南的云南…很漂亮的地方,但看风景,显然不是政治家的主要目的。”
中国的监狱都有企业的,有的企业还非常大、非常正规。经历几十年发展,中国的监狱企业已经相当雄厚,有的打造出了著名品牌。一位犯人是技术骨干,刑满之后留厂就业,既是成功的就地安置,也为企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这种事儿既非孤例,更非新闻。  当前位置:&→&东海无鱼下的渔民:休渔
今天是:日
水产养殖网―水产行业专业信息平台!
东海无鱼下的渔民:休渔难敌捕捞产能
08:31:00  中国水产养殖网  出处:国内头条        浏览量: 7658 次
520)this.width=520;">
老渔民叶存通准备将包好的贻贝运到养殖基地。  “再这么下去只能吃螃蟹了,把吃小螃蟹的鱼捕得差不多了,螃蟹没了天敌,可不就多嘛”。  9月12日,嵊泗县老渔民叶存通一边吃午饭一边说。餐桌上,摆着贻贝、螃蟹、海螺,还有一盘小杂鱼、一盘章鱼段。  当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问及是否听过&nbsp“东海无鱼”一说时,这个高个精瘦的老渔民从竹椅上站起来,指着东海大声说,“这还用听说啊,我最有发言权了呀,再这么下去东海就是无鱼的荒漠!”  2016年3月,农业部部长韩长斌在全国渔业渔政工作会议上直言,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近海鱼类产卵场遭到严重破坏,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出现了“东海无鱼”的水域荒漠化现象。  浙江舟山嵊泗县是全国十大渔业县之一,有“东海鱼仓”的美誉。62岁的叶存通,还记得东海渔业的繁盛时期。他说,在大黄鱼渔汛的时候,70多米深的大海,有30多米厚都是鱼。  而如今,叶存通已经转业上岸养贻贝。在渔船上当大副的儿子叶建海则感叹,渔业资源的衰退仍在加剧,“有时一网下去会捕空”。  面对严峻的形势,曾经当过船长、仍被称为“叶老大”的叶存通拿出了自己的方案:东海全面禁渔两年。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等鱼苗长大了再补啊,不能小的也不放过”。他甚至乐观地想象,禁渔两年后,会重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盛况。  但官方另有措施。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唐议向澎湃新闻介绍,农业部正在起草海洋渔业资源总量控制方案,“十三五”期间(),要在沿海各省开展捕捞限额管理试点。  而嵊泗则一直在进行削减渔船、转业渔民的工作。&nbsp“十三五”期间,嵊泗县将减少减渔船200艘,占浙江全省减少出海捕捞的渔船的8%,涉及生计渔民852人。上世纪70年代,六省一市渔船集结嵊山渔场。&nbsp翻拍自《嵊泗海洋与渔业志》  从前“大海有30多米厚都是鱼”  枸杞岛是一个靠近公海的东海离岛,属于嵊泗列岛的一部分。  站在环岛公路上,远眺是碧波万倾,几艘万吨级货轮的轮廓模糊在海天相接之际。  岛上错落有致的民宅,依山势而建,大门的朝向虽然不一,但每一家看出去都能望见那片大海。  叶存通住在岛上的里西村,生于斯、长于斯,也捕于斯,只是他已“上岸”近20年。  他今年62岁,个子很高,穿着一条破旧的棕色裤子,经常挽起一条裤腿至膝盖,露出精瘦的和裤子差不多颜色的腿。他大声地笑着说,这样的装束才是个渔民。  嵊泗渔业资源由盛转衰,叶存通是见证者。他指着那片海说,“再这么下去,东海就是荒漠”。  谈及出海捕鱼的经历,62岁的叶存通突然像个骄傲的年轻人,拍着隔着单衣能看出肋骨的胸脯,“我是最棒的嘞,不久就当了船老大(船长)。”他对澎湃新闻讲,那个时候鱼多、个头也大。  1972年,叶存通18岁,村里的大喇叭里传出他的名字,表明他可以出海捕鱼了。  他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透露,其实在广播出来的前几天,就知道自己再也不用养海带了。  在捕鱼前,叶存通养了三年海带,作为海岛上长大的男孩儿,他内心当然渴望早些出海捕鱼,这一天终于到来。  出海捕鱼,这在小渔村是对一个人能力的肯定。  当年7月,叶存通就随渔船出海了,&nbsp“东经125度左右,北纬31度左右,这是捕鱼的海域。”叶存通记得,当时有二十几个人一同撒网,他是其中之一,他捕获的第一网就有五六千斤鱼。  郭振民所著的《嵊泗渔业史话》中也提到了当年的盛况。到冬季带鱼汛时,“小雪小捕,大雪大捕,冬至旺捕”。  那一年,嵊泗县的机动渔船总数达到了2677艘,而木帆渔船缩减至13艘。  叶存通回忆,自己一网捕得最多的一次是五六万斤,而且是目前市场上很少见的大黄鱼,用的是大洋网。  那是他22岁时候的事,已是船上的副网师。他说,大洋网很大,差不多可以把整个里西村囊括进来。  他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在大黄鱼渔汛的时候,70多米深的大海,有30多米厚都是鱼。  到33岁时,叶存通已是副船长,船长是他的大哥。他记得,当时一网下去十几万斤大黄鱼也是有的。  1994年,他和另外七个人通过贷款、借高利贷等形式花65万元买了条机动渔船,他当船老大(船长)。  当时以木帆船为主,那一年,嵊泗县的木帆船共2134艘,机动船只有672艘。  现在“有时一网下去会捕空”  繁荣背后,匮乏渐生。  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提供的《嵊泗海洋与渔业志》中显示,1974年,嵊泗县的大黄鱼产量达到历史顶峰,23038.1吨。次年开始,早春汛越冬大黄鱼产量以每年近一半的速度递减,到2000年只有1吨,到2008年嵊泗市场上难觅野生大黄鱼。  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总工程师刘祖毅向澎湃新闻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nbsp1972年,也就是叶存通开始捕鱼那年,嵊泗渔场的带鱼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值29万吨,占浙江渔场的91%,而目前只有4万吨左右,还主要捕捞自外海海域。  叶存通告诉澎湃新闻,1994年时候,自己所买渔船的每个股东还能分得三四万块钱,到了1999年只有两三万了,而一艘渔船一年的开销要几十万,加之他们还要还高利贷。  5年后,叶存通放弃了捕鱼。他坦言,捕鱼不再划算,一网全是大黄鱼的时代不再,各种小杂鱼也就是低值鱼类增多。  而渔业资源衰退加剧主要就表现在渔获物低龄化、营养层级低、主要经济鱼类基本无法形成渔汛等三个方面。  刘祖毅解释,3龄以上的鱼类不多,10龄以上的鱼类基本灭绝。主要渔获物属生长快、性成熟早、寿命短、群体组成简单,世代更新较快的种类。  而在营养层级方面,他告诉澎湃新闻,历史上以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和鲳鱼等营养层级较高的肉食性鱼类占优势。“这些鱼类占渔获物总量的75%以上,而目前60%以上以梅鱼、小玉秃、中小带鱼和一些低值鱼为主。”  渔汛方面,刘祖毅讲道,大黄鱼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无法形成渔汛,而现在带鱼的捕捞和小黄鱼渔汛都主要来自外海渔场。  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办公室向澎湃新闻提供了一张名为《中日、中韩渔业协定水域示意图》的地图,上面将东海海域划分了数个渔场。  澎湃新闻注意到,绝大部分外海渔场和民众熟知的近海渔场的分界线就是叶存通所说的东经125度。  嵊泗海区目前的资源利用状况是,沿岸和近海资源充分或过度利用,而外海资源尚有潜力。  叶建海告诉澎湃新闻,目前这个季节,在江外渔场和舟外渔场(均为外海渔场)捕鱼的渔船较多,这里的海域较广,产量也高一些,会一直捕到春节。春节过后,农历三月份,小黄鱼洄游,再从舟山渔场捕到长江口渔场。  嵊泗县渔业资源的衰退如今仍在加剧,叶建海说,有时一网下去会捕空。受台风影响避风于菜园镇码头的嵊泗县渔船。  围歼性捕捞后的休渔制度  在叶存通看来,东海渔业资源枯竭是因为滥捕。  他称,其实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滥捕了,当时采用的是底拖网,“杀伤力太大了,像个大扫帚把海底刮得一干二净,什么鱼都刮进来了”。他说,自己当时也没想过滥捕的后果。  《嵊泗渔业史话》描述当时滥捕情况时写道,沿海大批拖网渔船对大小黄鱼、墨鱼、带鱼等大宗经济鱼类进行大兵团作战、围歼性捕捞。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叶存通船上已经换成帆张网,渔民俗称“雷达网”,“像雷达一样,作业时网具围绕铁锚定点随着鱼群的游动的方向转动”。  他认为,这种渔网给渔业资源带来的破坏性不亚于底拖网。  江苏省海洋渔业指挥部的刘晓兵和胡永生曾对帆张网进行过研究,因其网具规模大,网目(网眼)偏小,他们认为这是造成幼鱼资源损害的主要原因。  渔业资源的快速衰竭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并祭出“休渔制度”的大招。  1995年,农业部正式宣布对黄海、东海海域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在鱼产卵、幼鱼生长期禁止捕捞。  叶存通点了根烟,表情凝重地回忆道,当时形势真的很严峻了,村里派自己去乡镇开会,“我们都是拥护这个政策的,再不休渔就没鱼可捕了。”  如何评价这20多年来的休渔制度,浙江省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综合处处长卢昌彩曾撰文《东海伏季休渔制度回顾与展望》,他在文章中指出,尽管捕鱼时间减少了2-3个月,但捕捞产量较为稳定。  同时,他还指出了这一制度的局限性。东海区渔船数量多,生产方式分散,捕捞产能过剩。伏季休渔过后,巨大的捕捞产能爆发,资源养护效果一般在开捕后的2-3个月后便难以维持。  叶建海回忆每年9月16日开渔出海的场景时说,仅在枸杞岛就有上百艘渔船,“大家都迫不及待,时间一到,开足马力驶向渔场,都想第一网就有好收获”。  有着近30年捕鱼经验的叶存通,也表达了和卢昌彩类似的观点,“开渔的两三个月后就捕不到鱼了”。  此外,因为各地休渔期的规定不一,导致渔船跨界捕捞,也使休渔效果打了折扣。  澎湃新闻从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办公室处获悉,浙江省帆张网渔船禁渔时间从每年5月1日开始,而有的省份从每年6月1日开始;浙江省帆张网休渔直到9月16日才结束,而有的省份8月份就结束休渔。  由于伏休禁渔时限差异,不少外省渔船会进入嵊泗县县海域捕鱼,违规偷捕、滥捕幼鱼、暴力抗法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渔业资源修复和鱼类生存繁殖环境,失去原本禁渔期休生养息的初衷。  渔船&nbsp“双控”后还将限额捕捞  日,在全国渔业渔政工作会议上,农业部部长韩长斌直言,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近海鱼类产卵场遭到严重破坏,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出现了“东海无鱼”的水域荒漠化现象。  而位于东海中的嵊泗列岛,最早感受到这种现象。  从1988年数量达到峰值3213艘,此后嵊泗县的机动渔船数量几乎一直呈递减态势,到1999年就只剩下2414艘。  但在全国范围内,渔船数量一直在增长。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唐议认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渔船经营体制转变刺激了捕捞能的增长。  他告诉澎湃新闻,上世纪90年代中期渔船经营体制改革,渔民个人成为渔船渔具的所有者主体,捕鱼业从国营、集体经营改为私营,原来组织化的可控基础没有了,刺激了渔船规模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的数据,1994年海洋捕捞渔船总主机功率不足800万千瓦,到2002年快速增长到1244万千瓦,2003年以后国家加强了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主机功率“双控”,增速放缓,但仍然继续增长。  “最重要的是,渔业生产分散式的个体私营制度下,缺乏组织化的管理,生产投入难以有效控制。”  唐议在《基于统计数据的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及管理分析》一文中写道,1994年,我国海洋捕捞的机动渔船数量达到了25万艘左右,并在1998年之前总体保持增长。  除了船数的增加,船上的渔网数也在增加。叶建海告诉澎湃新闻,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改制后,父亲叶存通的船上也只有三口渔网。而现在的渔船上最多的有16口渔网,他所在的渔船上也有11口。  唐议向澎湃新闻介绍说,国家正在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渔船控制管理。  2015年12月农业部公开发布通知就《关于“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渔船管理控制海洋捕捞强度的通知》征求意见。  唐议称,从这份通知的征求意见稿来看,渔船的“双控”体制将发生变化,将渔船分为大中型(船体长12米以上)和小型渔船来控制。大中型将由农业部直接控制,小型渔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资源状况自行控制。同时将禁止小型渔船跨省作业,禁止大中型渔船在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作业。  唐议认为,这样有利于将作业的海域范围和当地的渔业管理结合起来,有利于权利和义务对等。  除此以外,他还向澎湃新闻透露,农业部正在起草海洋渔业资源总量控制方案,“十三五”期间,要在沿海各省开展捕捞限额管理试点。嵊泗县枸杞岛海域贻贝养殖基地。  “不让捕鱼去干啥?”  除休渔外,国家还一直在推进渔民转产转业政策。  200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关于年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实施意见》,“鼓励捕捞渔民向水产养殖业、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以及其它非渔产业转移”。  而早在在该政策出台前四年,叶存通就自发转业了。  1999年,叶存通卖掉了自己的渔船,正式“上岸”养殖贻贝。谈及养贻贝,他面有得色,拿起一本曾经的备考资料,“不是谁都可以养的,要通过技能考试,我考得很好的,99分呢”!  今年的收成很好,他靠养殖贻贝赚了31万,“对外我都说20多万”。这比他当渔船大副的儿子叶建海赚得还多,叶建海是年薪制,每年十几万。  像叶存通这样的养殖户,嵊泗县共有1353人,90&nbsp%养殖贻贝。嵊泗县是“贻贝之乡”,拥有万亩贻贝养殖基地。  刘祖毅介绍道,2015年8月,嵊泗县出台了《嵊泗县生计渔业转型指导意见》。结合拟分流生计渔民特点、意愿,以及安置去向,从岛礁保护、沿岸渔业、休闲渔业、养殖业、海洋环保等8个方向进行分流。截至目前,该县已完成渔船转型157艘,实现渔民再就业406人。  刘祖毅告诉澎湃新闻,嵊泗县目前在册的渔船共有2456艘,出海捕捞的渔民15015人。“十三五”期间(),嵊泗县将减少减渔船200艘,占浙江全省减少出海捕捞的渔船的8%,涉及生计渔民852人。  澎湃新闻从唐议那里获知,到2020年底,全国削减海洋捕捞的机动渔船数量则是2万艘,150万千瓦。  刘祖毅告诉澎湃新闻,目前面临转型的渔民大部分属于中、老年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薄弱、技能单一,缺乏重新就业的技能、资金和信息。“这使得渔民脱离渔业参与社会竞争面临很大困难。”  除渔民自身的原因,刘祖毅说,在嵊泗可以转型的途径也比较单一。“我们县没有工业接纳这么多转型劳动力,只能通过沿岸渔业作业船、休闲渔业等方式作为主要转型方向。”  他还说,即使有这些方式,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转型岗位比较少,并不能满足渔民转型需要。  37岁的叶建海初中也没念完,19岁便给父亲叶存通当三副,“那个时候贪玩,就是不想学习,现在想想很后悔”。“我们渔民又没土地,尤其是居住在离岛的,四周都是海,不让捕鱼去干啥”。  他所在的渔船是2012年才建造的,他认为即便压减数量也不会到自己头上。至于未来的打算,他说,“再等几年吧,看看会不会出台新政策”。  9月16日本是开渔的日子,但因台风“莫兰蒂”影响,叶建海所在的渔船开到了菜园镇(嵊泗县县城所在地)码头。  在菜园镇码头避风的渔船很多,排列整齐,桅杆上的红旗迎风飘扬。只等台风一过,便起锚出海捕鱼。  只是滋养了嵊泗列岛的这片海域,已经贫瘠。
投稿信箱:tougao@shuichan.cc
上篇新闻:
下篇新闻:
& 相关资讯:
& 相关文库:
客服热线:025-
技术:客服:
地址:中国南京汉中路185号4F 邮编:210029
南京问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扫一扫加入中国水产养殖网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0匹马力渔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