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保要交多少年战地应该安多少年给

各位大师好,本人想修一农村房屋,求一图纸,地基正面7.5-8米长10也就是战地面积75-80平方,_百度知道
各位大师好,本人想修一农村房屋,求一图纸,地基正面7.5-8米长10也就是战地面积75-80平方,
-)坝子,左边是邻居老房子2.3米,地基正面7,楼梯要求在屋内.5-8米长10也就是战地面积75-80平方,两层,中间是我的老房子踏了就一坝子.5米,一客厅,地基右边是邻居,犁田机等农具,地基真面(前面,卧室可以小点,巷道真面(前面)3米,已近修好,本人想修一农村房屋,巷道是邻居的,二层住,地基后面是个坝子坝子长10米宽4你后边右边是邻居老房子1,阳台可以挑出地面平方,巷道正面(前面)有1,求一图纸,离我地基有一个巷道,也有一巷道,后面1米,左边也是邻居的房子修好了的,一层抬空放车和农具.5米,一饭厅,长5米,坝子前面是公路,要要阳台.5米,后面有0,房屋建筑面积160左右各位大师好,我两孩子父母一起住,米机,一厕所,要求4室,一厨房,后面坝子比现在地基高1米,坝子宽8米,真心求一图纸
怎么可能有没有已经固定不能更改的建设条件;阳台;化粪池&#92:比如已经定了水井&#92这么小四房一厅一厨房一卫
化粪池计划在右边邻居都巷道,和邻居搞一起,以后好修猪圈之内的,有两个房间可以小点,小孩住,房间不要太大,
阳台在公路这边,应为这边太阳从这出来
实在感觉小可以3个房间
好,加我细聊。
朋友帮我设计下急用
房子已经有人来承包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战地故事――中越战争琐记    历史的尘埃总是到处飘浮,被风一吹,尤如隐约的记忆,无处落脚。  尊重生命、尊重人性,已经是当今时代的潮流,这是历史的胜利。但我们不应忘记,那许多曾经有着热烈气息,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在战争的一瞬间却无声无息地结束了,到如今化为已经的历史尘埃。  朝鲜战争大家提的较多,却很少有人提起那场同样惨烈的中越战争。本文内容以我父亲亲身经历及其战友、家属陈述的中越战争史实为依据,罗列了一些战场内外的细节,希望让大家了解到战争的另一面,不要让这些卑微的历史淹没在飘忽的尘埃中。  希望中越战争是中国的最后一场兵火战争!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一、引子。      父亲是一位军人。  父亲最引以为荣的是他上过战场,参加过真刀真枪的浴血战争。我知道他的连队在战争中立了集体一等功,他本人也立了三等功。不知什么原因,父亲却一直回避跟我细谈这场战争,或许那些血腥的场面以及无法承受的生离死别让他不忍回首。记得在我大学时,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在找东西时翻到了藏在老书柜底里的军功章与光荣奖状,映入眼帘赫然是“伟大的毛主席和英明的华主席”头像,满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我笑嘻嘻地拿到他面前说,您以前这么厉害的,怎么不跟我们讲讲?他只是轻轻地说,都过去了。脸上淡然得没有一点波纹,再没有与我说什么,默默地把那军功章与奖状再收起来。  直到今年春节,在阳光明媚的年初六,我们一起回到外婆家,期间,母亲约了三名工友霞、芝、梅喝下午茶,我与父亲还有梅的丈夫也参加。席间聊起,我才知道这三名工友与母亲一样,中越战争时都是军人家属,霞、芝的丈夫牺牲了,而梅的丈夫与我父亲一样幸运,闯过鬼门关安全回来。他们都退休了,开始只聊一些儿女工作等家常事,后来不知不觉话题引到那场战争上去。她们平淡地聊着,看不到一丁点当时战争所造成的生活影响与创伤冲击。或许,时间是一剂很好的疗伤药,在30多年后,把悲痛和紧张化作轻飘飘的话语,已经随风而去。  在回广州的路上,父亲终于打开了战争故事的话匣子,还有,母亲把一些霞、芝、梅以及她们丈夫的故事也告诉了我。我觉得,这一段悲伤而光荣的历史,我应该把它记下来。      
  二、战地渊源。      每个军人家庭都会有一个与部队结缘的故事。  父亲是一个农村的穷家孩子,除了上学上课,每天五点起床(祖母更是三点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由于时代的原因,一家人虽然劳碌艰辛,却并不能保证有饱饭吃。当时,入伍当兵是一个离开农村养活自己寻找出路的好办法。父亲在17岁那年报名参军,结果因为年龄不足而未能招到他。父亲说,如果那一年招了他,他很可能会参加不久后就开战的抗美援越战争。父亲在第二年又去应征,顺利入伍,结果是后来参加了中越战争。父亲说,无论哪一次入伍,都肯定会参加战争,这是他的命。但有一点他没说到,如果第一次就被招入伍,部队驻扎的地方就不在母亲的家乡,他将会与母亲擦身而过。  世界总是那么的小,人与人的缘份就是这么奇妙。父亲参军后,部队调过几个地方,后来驻扎在H县,也就是我母亲的家乡。当时部队有位领导,他的夫人就在我母亲工厂当妇女主任,在她的介绍下,我父亲认识了我母亲,就这样,他们就情锁一生了。现在父母年纪大了,有时候我们在饭桌上与他们开开玩笑,让他们说说他们的恋爱史,母亲曾经笑称,她也很奇怪怎么会嫁给我父亲,当时交通信息都不发达,我父亲的家乡她连听都没有听过,我大舅还以为父亲家乡是一个很偏僻很山区的地方。那个年代部队的地位很高,父亲又是排长,长得英气逼人(父亲曾经说过,他是村里最帅的小伙子。我看了父亲年青的照片后深信其说法),怎么会选择又黑又实的母亲呢?每次母亲笑他时,父亲总是笑而不语,并没有解释任何原因。其实两个原因非常重要:一、母亲身份是工人,既解决成分问题,孩子出生后户口又要随母,可以吃国家粮;二、母亲非常勤劳能干,内外都是能手(工厂技能比赛,母亲总拿第一),对父亲不在家的时候,能够单独照顾好一个家。就这样,八杆子打不到一起的母亲与父亲相识、相爱、相守一辈子了。  父亲由于以前在农村捱苦惯了,到部队时任何时候总冲在第一线,不分昼夜、不怕苦不怕累,而且脑子比较灵活,训练和技能比赛,总能名列前茅。很快,成绩突出、老实本分、工作卖力的父亲就受到领导的赏识。第一年入伍当士兵并入了团,第二年当班长并入了党,第三年就提干当排长了。父亲说,一般步兵三年,炮兵四年,如果没有提干,就得复员回农村,很多老兵都没有机会提干,但他竟然这么快就提干,这是他从来没想过的。从此,父亲与部队结下了深刻情缘,除了对越战争,在部队还有很多故事,包括文革期间参加过平息广州红卫兵武斗,以军代表身份参加过批斗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赵紫阳会议等。20年后,父亲离开他挚爱的军旅生活,转业到地方,重新开创新的天地。      梅是客家人,他的丈夫是她的老乡。梅与母亲年龄相仿,两人也最要好。因为家里丈夫都在部队里,也都是两个儿女。我们就住在隔壁,共同语言多一些,平时来往也多,互相照顾着。  不要以为军人家属很光荣,会受到别人的特殊照顾,其实内里都是一把辛酸泪。当时工厂里工人多,大家都住在集体宿舍里,那情形应该估计与北方的筒子楼差不多,厕所公用、厨房公用(每户只有一个炉头),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经常为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吵,邻居间的矛盾很多。孩子也多,每家基本上都生两个以上。小孩一起玩很开心,但也经常打架。反正我是经常给人打得哭着鼻子回家的,但母亲从不与别人理论。梅可没有我母亲的好脾气,她的小孩比我小两岁,又瘦弱,更是经常给别的小孩欺负。梅有一次忍不住了,去与别人理论。对方恰好是有名的泼妇。先是妇人之间口角,发展到骂大街,继而打起来了。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女人打架,围着很多人,打得很激烈。其实梅是一个很漂亮的女人,皮肤白皙,身材婀娜,想不到打起架来却那么凶那么狠,一点都不顾及自己的仪态。梅竖眉睁眼,如母老虎般撕打。头发乱了,衣服破了,脸划花了,眼睛红了。对方的丈夫来劝架,做着要拉开两人样子,但可能是或明或暗地帮自己的妻子。梅在缠打之中明显吃亏,落入下风。我母亲本来只在旁边看护着梅的两个小孩,这时也看不过眼了,去帮着拉架,结果反而给对方一起臭骂。后来,母亲搀扶着吃了大亏的梅回到自己的房间,梅不觉大哭起来,咒骂着对方,更是说自己的丈夫没用,不在身边,给别人欺负。两个小孩见到母亲在哭,也都抱着她的腿哇哇地哭。母亲感同身受,也陪了很多的眼泪。      霞与我母亲同村,年青时是一个性格温柔,容貌靓丽的女孩。但霞由于小儿麻痹后遗症,腿脚走路不很灵便。但那时社会没有歧视残疾人,反而为显社会公平专门把她召进了工厂。有一段时间父亲管后勤,与同驻当地的坦克团有业务来往。有一次,父亲把坦克团的司务长带回家做客。司务长平时与人非常和气,幽默大方,但长得矮矮胖胖的,缺乏军人常有的挺拔英俊,一直没有处到对象。当时霞刚好在我家聊天,见到有生人来,羞涩地瞥了一眼司务长,就匆匆走了。就是那不经意的一瞥,司务长爱上这位俊俏的姑娘。在我父母的不经意撮合下,他们相爱了,后来结婚,生了一个儿子。中越战争,在那次坦克部队深入敌方的战斗中,坦克部队全军覆没,胖胖的可爱的司务长也牺牲了。      芝最年青,也最可怜。本来战前,她与丈夫是恋人关系,并没有打算结婚,但当时政治环境和政治舆论都要求全力支持新一代最可爱的人,部队还有工厂都轮番给她做政治思想工作,最后他们参加了集体婚礼。  父亲告诉我,当时团里举行了集体婚礼,有13对新人。为了让大家安心上前线,团里的各级主官都参加了婚礼,包括我父亲。在新郎新娘发表感言时,有位新娘说了一句“说什么都没用,现在马上结婚才是最实际的行动”,得到了全场喝彩。到芝上台讲话,芝念着念着讲稿,突然呜呜地哭起来,让人不觉也伤心起来,个个在下面抹眼泪。其实,这些参加集体婚礼的人们中,应该分开几种情况,有些真的是相爱甚深的,为了了却一场情缘,在生死未卜之际,决定结婚。而有些姑娘,却是部队的领导去做思想工作,劝姑娘帮助士兵抛开思想包袱,专心报国而结的婚。母亲说,她也不知道芝究竟属于哪一种,但在集体婚礼举办三天后,部队开拔上战场,而最后能回来的只有9人,其中5人是伤残的,芝的丈夫没有回来……
  我擦LZ有才啊,拜服了。玩着问道,看着倩女幽魂www.xinyx.net也是个不错的人生啊
  因为看清扬的帖子,所以来到煮酒,也就发个帖子。谢谢各位。不想让历史尘封。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发现在这里发帖子很慢,不知是什么原因。
  想在这上点相片,发现很难。
  MS会很长~
    父亲在战地
      
  还有很多相片,但在这很难上。
  三、战前动员。      父亲部队的驻地经常变,在我出生没多久,父亲部队的驻地又变了,离开母亲很远。父亲一年只有一次探亲假。父母之间的联系主要靠信件维系着。  1978年,我妹即将出生,父亲接到全军起拔赴广西边境的命令。作为野战军人敏感,他立刻预感到,他们很快就要上战场了。后来他说起当时的感受是,既有点忐忑,有点惴惴,更有点兴奋,有点期待。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长时间的政治舆论铺垫下,想想平时的刻苦训练,终于可以上战场一展英姿,总不枉当兵一场。  战争是英雄的,但战争也是残酷的。父亲当时最头痛的是怎么与母亲说这件事,毕竟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训练,而是要经历你死我活的战火洗礼。后来,父亲还是不敢直说,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母亲,说部队要进行长途拉练,以后不要再往旧地址寄信了。小孩出生时可能赶不回来照料,请外婆多多照顾。云云。  母亲虽有疑惑,而且当时中越边境气氛紧张,战争一触即发,但宁愿相信是真正的拉练,而并不想这是一场战前集结。但后来,首先是梅,然后是霞,她们的丈夫也受命出发去广西或云南,准备投入战争。芝更是被部队接去广西参加集体婚礼。这时,母亲知道父亲即将上战场了,原先的忧心如焚的不确切猜测反而放下来。那段时间,本来不迷信的她也随着外婆每天虔诚地给已去世多年的外公上香,祈求保佑丈夫的平安。1979年,中越战争正式开火。1981年,当我父亲带着军功章回来时,我清晰地记得,母亲带着我和妹妹一起去车站接父亲。当英俊挺拔的父亲穿着一身绿色的戎装走出车站时,母亲欣喜若狂,忙接过父亲的行李,叫我们赶紧叫爸爸。妹妹胁生生地躲在母亲的大腿后,一直不肯叫。      我父亲是连队的连长,既要做好军队的训练,还要做连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在战争即将打响之际,政治动员显得尤其重要。我父亲要做的是做通士兵的思想,鼓励勇气,克服畏战怕死心理。  不要看好莱坞战争电影场面多么壮观,也不要看中国的战争片多么的英雄气概。当面对极有可能牺牲生命的战争时,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承受着沉重的思想负担。父亲告诉我,当时上战场的战士,大部分是18、19岁的士兵蛋子,而且很多来自农村,非常单纯质朴,很多人在政治鼓动下,写血书申请要求加入尖刀排,争取冲在最前线。但更多的是表现出忧虑和担心,牵挂着父母,思念着家乡的女朋友,惦望着亲戚朋友。有些士兵半夜还会躲在被窝里哭,父亲知道后专门找他们逐个谈心。  相信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经历,当你脚踏在人生重大关口的门槛上,也许过了这个门槛你将是人民英雄,也许你坚持不到最后而直达死亡,此时你会在想什么?是的,开战前很多人在想后事。他们无一例外地想着怎么跟自己最亲近的人告别。在准备上战场前,很多人都写好了遗书,有的放在包裹里,有的寄给了亲人或朋友,更多的放在贴身的衣服里。并半开玩笑地跟身边的战友说,如果光荣了,把信交给谁谁谁。可能那些牺牲的战士并不知道,有些遗书战友是可以找到的,有些却由于鲜血浸透,或书信随着粉身碎骨而灰飞烟灭了。  说点其它的。  父亲的连队养了三头猪。当时猪肉可是稀缺商品,在起拔去广西之前,大家说把猪都杀了,饱餐一顿。我父亲反对了这个做法,认为要留一头。有些士兵想不通,认为父亲没有从大家利益出发,不鼓舞士气,甚至有人告到团总部那里去。我父亲火了,说,我们上战场,是为了胜利,而不是为了牺牲,我们要争取活着回来吃猪肉。结果,连队留下了一头猪。最后,连队得到集体一等功,并获得“硬骨头六连式”队伍嘉奖,全连只伤亡了三个人,大部分人都能够回来吃到更香甜的肥猪肉。  
          
  我一气过能够上多少就先上多少,然后再一一解释。
  四、战地惨烈。      我父亲是炮兵。他曾经说过,中越战争我们之所以能够取胜,关键在炮兵,密集如网的炮火,把越南部队完全压制住了。炮火的摧枯拉朽威力在攻打谅山时体现得最为无以伦比。  谅山,这是一座英雄的山峰。越战中,美国人用了十八般武艺攻打都未能攻克。因为那时,是中国人与越南人肩并肩一起坚守着这座著名的山峰。而现在,却要让中国人去攻打这座曾经用血肉守卫的峰峦,让人感叹世事的难测。父亲说,他们的老团长就是抗美援越、中越两次战争都参加的老军人,也不知他心里是什么滋味。  1979年的某一天晚上,通过机要渠道获得消息,各部队做好总攻谅山的准备。父亲很清晰地记得,那天他们团里的所有连以上的干部都聚集开会,最后是统一对表,父亲的表还慢了一分钟。凌晨四点,进攻号角终于吹响了,所有的大炮瞄准谅山,密集的炮火如夏天的狂风骤雨般射向凉山。一时间,万炮齐轰,把天打得通红,形如白昼。父亲说,究竟总共发多少炮弹,谁也算不清楚,只是不间断地发,把手头上的炮弹全部发出去。轰隆隆的炮声震耳欲聋。父亲现在有一只耳朵接近聋了,据他说法,是那场战争的轰响的炮声震坏了耳朵,可想而知那一次打得多狠多厉害。      可能,我们在一些文艺作品中会听到很多的战争浪漫故事,听到莺歌燕舞,还有老山的蝴蝶多么美,老山的甘蔗多么甜,老山的炮声多么动听,老山的泉水多么叮冬。其实真实的战争是一场狰狞的恶梦。  大家有没看过《高山下的花环》?无论书还是电影,都真实地反应了这场战争的惨烈。其中那位粗犷勇敢、大大咧咧的靳开来,让人难忘。因为战地大家缺水,靳开来带着几个士兵去斩甘蔗,不幸在甘蔗地踩到越南地雷牺牲了,但战后却因为他斩老百姓甘蔗违反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不能立功。我问过父亲,这个故事真实吗?  父亲说,战争一开始,中国部队进入越南境内,真的做到对越南百姓象对自己百姓一样秋毫未犯。可是越南已经经历了多年战争,首先是南北越内战、抗美战争,跟着侵略打柬埔寨,接着又与中国打,越南真正做到了全民皆兵,很多越南百姓,包括女人、小孩都向解放军放冷枪,我军由此牺牲了不少人。最惨痛的一次是,一个坦克团接到上级命令突击前插,听从了当地的假向导(可能是特务),把坦克开到了沼泽地,被深塘陷住,无法动弹。越军趁势形成包围圈,坦克团如瓮中之鳖,任人宰割。可怜呀,这个部队全体指战员全部牺牲,无一生还。当增援部队赶到现场时,见到坦克全部被炸毁,人们或被打死,或被烧死,惨不忍睹,不觉都号啕大哭起来,向着天开枪发泄。自此以后,部队对待越南的老百姓都留多了心眼,并不相信和接近他们。有一次,由于地雷太多,曾经有部队抢过当地村落的牛群赶向前,让牛去踩(排)地雷,毕竟牛死了总比战士牺牲好呀。说来大家可能不相信,当时烈士的抚恤金是干部(排以上)500元,普通战士300元,在中国都买不到一头牛。      父亲说,有一次看到一车一车的士兵尸体运回来,很多都是残缺不全的,没头,没手,更多的是没腿,一看就知道是踩地雷牺牲了,看得头皮发麻。那些都是鲜活的生命呀,现在都这样子没了。虽然在战场上见到鲜血与死亡是平常事,但突然见到如此多的尸体,还是有点受不了。当时或者是因为有些尸体残缺得很严重,或者实在太多了,人手不够,所以后来只好挖一个大坑,一起埋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烈士陵园有些墓碑下面,有可能只是一个空冢。      越南国家与人民都很穷,但打仗却十分顽强,真的不怕死。我军步兵把谅山占领了,但越南兵一批一批地往上冲,意图重新夺回谅山。这时候我们就不能用炮轰了,只能用机关枪、冲锋枪扫射,打退了一拨又一拨。越南兵死伤惨重,死尸把山坡都盖满了。  清理战场时,我军随军记者还拍了内部录相。父亲说,他们看这些录像时,觉得后背凉嗖嗖的:越南兵的纪律与素养,还有不怕死的精神令人敬佩,也让人害怕。      芝的丈夫是步兵,是最接近敌人的兵种,芝回忆丈夫的战友所说,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双方都伤亡惨重,中国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一次攻坚战,芝丈夫所在团就牺牲了150多人,伤500多,伤亡了三分之一。芝丈夫所在的尖刀排,伤亡更接近一半,包括芝的丈夫。这些牺牲的烈士,现在都静静地躺在麻栗坡陵园里。麻栗坡陵园里,埋葬着十数万的原先鲜活的年轻生命。      转业后有一年,梅的丈夫在清明时分回到麻栗坡,带上当时还是稀罕物茅台酒和红塔山,去拜祭为战争而牺牲的战友。由于车辆的误点,他去到陵园时,天已经黑透,他把酒一杯一杯地倾倒在烈士的坟前,一根一根香烟点燃插上。突然之间,他仿佛听到地下传出部队队列整齐的脚步声,嚓嚓嚓地响。啊!他们还在操练,还准备出征……  
  有些朋友对文章持异议,我问了一下父亲,父亲仔细地跟我说一遍。更正一下:        一、他们攻打的确实是谅山市,不是山。那时,许世友说,要把谅山市摧平,不留下一块砖。(原话)    父亲他们打的山是嘉暮山,在谅山市侧。其中有很多敌方哨所,父亲的炮兵全把他们摧毁了。后来越军反扑,就是反扑嘉暮山。    二、当时美国打不下的是谅山市,而不是山头。特别市内那条奇穷河的那座桥,美军,包括以前的法军(可能是殖民战争吧,法国这个仗父亲也不是很肯定),都攻不下来。因为越战时,有中国的高射炮保护,美国的飞机打不了桥,中国人不怕死,死守那座桥。    三、麻栗坡陵园究竟有无埋葬那么多烈士,这个数字也是听我父亲所说,我不能求证。  
  美军没去北越吧,应该是法军。
  也是一时冲动,想在这里发个帖。想来,这里应和的人不多。那就此停过吧。    继续去看清扬的才女帖为好。
  谅山的一些叙述不实,双方伤亡的一些叙述也不实。虽然是老兵但有些回乡老兵的叙述也是有一定主观性的。
  讲真实故事的,要看看
  好贴啊,特来支持!  一些重大事件,亲历者个体的讲述,才是最真实的记录。  我手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不能一一查证。但我相信,因为记忆及个人信息量获取渠道的问题,细节上会有出入,甚至一些地名时间都可能有错漏。而且,主观的成分,也会影响文字的客观性。但是战争中个体的体验就是真实的存在,这比历史教科书要来得切近真实。这种史料性文字的价值,不是一些考证与论证所能抹杀的。  读之,撷取其精华的成分,这才是正确的读法。
  一些重大事件,亲历者个体的讲述,才是最真实的记录。  我手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不能一一查证。但我相信,因为记忆及个人信息量获取渠道的问题,细节上会有出入,甚至一些地名时间都可能有错漏。而且,主观的成分,也会影响文字的客观性。但是战争中个体的体验就是真实的存在,这比历史教科书要来得切近真实。这种史料性文字的价值,不是一些考证与论证所能抹杀的。  读之,撷取其精华的成分,这才是正确的读法。  ——再发,微博一下:)  
  就没了啊。。。。
  好帖,好文,要顶
  对于兵民不分的国家,讲究人道主义,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中国军队在越南伤亡很大,原因很多,但是军事素质是其中很重要一个方面。此外,步兵的装备也不先进。如果单兵都经过完备的训练,加上配备个人简单防护装备,先进些的自动化武器,最后再加上直升机、自动火炮和坦克的支持配备,等等,伤亡将大幅度减少。
  没了?楼主来更新。。。。。。。。。。。。。
  谢谢楼主!我期望看到这个帖子盖起高楼。但这有待楼主自己努力。  有个问题楼主可否问过您父亲:许世友的指挥是否是鲁莽和失败的。  
  有的。我看没有什么人看,就想停了算了。
    先上香。英雄的魂灵,安息吧!
  继续上图。    发现这里上图很难。          
  @小闯将  16:34:38    谢谢楼主!我期望看到这个帖子盖起高楼。但这有待楼主自己努力。    有个问题楼主可否问过您父亲:许世友的指挥是否是鲁莽和失败的。      -----------------------------    是的。我父亲现在也同意这种看法。那时的打仗模式就是用人海战术,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发一些我父亲资料里的一些宣传图片。    这些资料,估计已经不多了。    :)
      
        
  是的。我父亲现在也同意这种看法。那时的打仗模式就是用人海战术,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事实上,中国军队在79年以前多次作战,50年代的抗美援朝和抗法援越。60年代的珍宝岛保卫战和超过30万军队的抗美援越,甚至还有和国民党军队在南海的海战,在这些战斗中,中国不仅从来没有失败过,而且都取得了重创敌人的骄人战绩。那么,为什么,79年的越战虽然胜利了,但却被人称之为惨胜呢?许世友的无能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当时领导层。。。。。。。
  挺累的,上来一顶,休息去:)
  周末是一个好好休息的时间。
  周末是一个好好休息的时间。
  老沙,这个是整理版么
        别的多说无益,我只想告诉LZ,我去过柬埔寨和越南,并在那里呆了不短一段时间,知道76~79年那里发生了甚么事,所以.......................尽在不言中了.        
  回复第45楼(作者:@屠夫状元 于
13:55:59)   老沙,这个是整理版么    ==========不是。是在看清扬的帖时,一时心血来潮,发了出来。
  回复第46楼(作者:@冷眼向洋观世界 于
13:59:37)      别的多说无益,我只想告诉LZ,我去过柬埔寨和越南,并在那里呆了不短一段时间,知道76~79…… ==========可以的,请你也说说。
    作者:沙岗头 回复日期: 15:27:17  回复
      回复第46楼(作者:@冷眼向洋观世界 于
13:59:37)      别的多说无益,我只想告诉LZ,我去过柬埔寨和越南,并在那里呆了不短一段时间,知道76~79…… ==========可以的,请你也说说。      ----说了真相,可能你的贴子会被和谐.    
只是很惋惜你父亲和他的战友们的鲜血和生命..................      ----下面是我回另一个LZ的关于柬埔寨的贴子,浅尝即止:    
我想起来了一件事:关于年发生在柬埔寨的那些事,自从我开始记事,就不断地从广播和报章杂志里听到看到”*民*柬*”这个名称,但直到2003年我有幸因公去了越南和柬埔寨,还包括后来在欧洲的一些时间,我才能说我对那些年的柬埔寨略有点全面的认识.    关于*民*柬*,首先灌输给我的是国内的*主*流*宣传,然后是80年代末期那很短的一段*言*论*放*开*的时间里接触到的一些*另*类*的资料,2003年在去越南和柬埔寨的大部份业余时间里,我都通过不同渠道去了解阅读,请教当地人,参观博物馆………....我在*S*21*得到的感觉是如此震撼,以至于我可以由此联想到奥斯威辛和达豪集中营,也许*S*21*就是他们的缩影吧.    后来在欧洲看到的欧洲人的记录反而不多,更多的是来自美国的历史资料.这里我首先要声明,我不是*美*分*,也不是*五*毛*,只是想从各个不同方面综合进行了解一些史实,包括正面的,反面的,真实的和虚假的进行对比,更容易明判真伪.美国人关于柬埔寨的调查资料很多,详实生动,因为他们有独特的优势:足够的财力(可以支持很多费用很高的调查),行动自由(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免签入境),更重要的是独立调查报道精神,还有所在环境的言论自由,所以我看到了更多令我震惊的东西.相反欧洲人的很多史料却让人感觉有失公允,特别是法国人的资料.    经过了那么多年,很多方面的资料对比,包括国内的,越南的,柬埔寨的现场和文字图片资料,欧洲人的记录,美国人的调查资料,我现在才敢说我对那段历史略有一点全方位的认识.    最近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吵得很热,我可以用食品安全打个比方:一家餐厅的老板,他可以保证他的餐馆内部的环境卫生安全,但当他采购回来的食材却是陈化大米,地沟油,增白剂面粉, 残留农药超标的蔬菜水果,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苏丹红鸡蛋,的的畏火腿,粪便臭豆腐………….,他能保证他出的菜品是绿色,安全,无毒,健康的吗?    这点同样也适用于历史研究,如果得到的史料是被窜改修饰过的,或是只提供某一单方面的资料而却乏相反方面的资料去印证的,或者根本就是大量地毁掉或者禁止资料传播,尽管史学者可以保证个人公正的良知和严谨的史学态度,但是得到的却是与真实史实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一个有正义感和良知的史学者,不知不觉成了制造狼奶的合作者,这能不能说是一种可悲呢?      ----上面的话希望不会影响到LZ继续贴子的心情,LZ发贴贴图不易,在这里向你致敬了.          
  谢谢!
但也不能保证美国的提供的史料就是确保没有籑改的。
  五、战地神炮。    父亲说,在战场上他们的炮弹打得非常神奇,有着超常命中率,比训练时准很多。母亲在旁笑称,应该感谢外婆天天为你上香祈福,所以炮才打得特别准。  两军对垒,最前面对峙的肯定是步兵,相距可能大约200米左右。后面炮兵打炮,如果偏离目标的话,很可能就会误伤自己人(炮弹误差可以在500米范围内)。而在中越战场上,两军对峙着,父亲连队的炮弹象长了眼睛一样,只打敌军,为步兵冲锋打开了决口,扫清了障碍,减少了步兵的伤亡。总攻炮战后第一天,前面步兵传来的消息,大叫“炮兵兄弟打得好,打得妙,打得敌人呱呱叫!”就在开战的第一天,步兵部队就上报总部,为我父亲的炮兵连申请一等功,并誉他们是“神炮”。  但“神炮”需要一双锐利的“神眼”。这双“神眼”就是侦察兵。为什么中国炮兵在攻打谅山时取得如此优势?就是侦察兵早把对方哨所、炮群位置摸得一清二楚,我们一开战就先把对方的炮群及哨所都摧毁了,等于把对方的眼睛戳瞎,把利爪剪掉。所以,侦察兵是真正的英雄。    侦察兵是一支特殊兵种,父亲对他们尤其佩服。每个侦察兵都身体素质好,作战能力强。他们的射术特别精湛,步枪手枪坦克大炮飞机样样精通,而且格斗和野外生存能力强,反应敏锐,处理危机冷静果断。他们是部队里百里挑一的好手,训练一名侦察兵需要花费巨大的心血。  侦察兵要潜入敌方的心脏地带,完成特殊的任务:主要是刺探敌方总部、哨所或炮群的具体位置,或者定点歼灭敌方主要首领。侦察兵发现敌方的重点打击目标位置后,要尽可能快地发报到炮兵,我方炮火很快就会呼啸而至。因此,为避免对方打击,双方的炮群位置都会经常变化。  父亲说了一件非常痛心的事:有一次,军里的另一个炮兵团,因为炮兵瞄准手计算错误,原先打向敌人的炮弹,射到了潜伏在山腰下的侦察排,一下子牺牲了7个侦察兵。那位怒火冲天的侦察兵排长,拿着冲锋枪冲回那炮兵团,说要扫死那个打炮的王八蛋。幸亏给拉住了,否则酿成更大的事件。    父亲说他们最擅长于打定点的冷炮,一炮一个准,与侦察兵配合默契。  在战场上,有一次,侦察兵报告有一小伙敌军,并提示是一伙女兵。父亲与指导员商量后,决定这次放过她们。我奇怪地问父亲,侦察兵怎么能够分辨出女兵呢?因为在前线,越南战场是多雨的丘陵地带,一下雨就泥泞得一塌糊涂,每名士兵都像泥猪一样,有些全身只有两只眼睛是亮的,其它都是黄的。父亲说,侦察兵有一双火眼金睛,分辨女兵一看一个准。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在一些书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述),前方侦察兵传来信息,在5公里外的某地发现敌军。父亲连队即刻瞄准,连续打了30发炮弹后,父亲用40倍望远镜看,发现那里原来是个沼泽地,越南部队已经陈尸30多具了。按惯例,如果对方打着红十字旗,10人以下,不带武器,是允许他们收尸的。  这时,越南方有三个人抬着担架出来,竟然没有打旗,还挂着步枪。士兵请示,打不打?父亲与指导员商量后,打。又一发“神炮”打了过去。结果一个没有跑掉,全部报销。父亲说,他用望远镜清晰地看到,那三个人扑到在粘湿的水塘黄土上,帽子掉了下来,长长的头发盖住俊俏的面容。父亲呆住了,那三个原来是女兵!其实,那些都是卫生兵,按理是不应打的,但战场上就是这么残酷。  战争历来都是男人的天下。在越南战场上,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一般不打女兵,因为战场上一般没有女兵,如果是女兵多数也是卫生员、通讯员等非战斗人员。  父亲说,中国军队很少女兵,但越南相对多点,而且尽是战争中的寡妇。有次,父亲还看到越南女兵带着小孩子。    我问父亲,那你们有牺牲吗?父亲沉默了很久,好像很不想回忆起那段往事。  那天,父亲从防空洞出来,站在前沿阵地,突然听到阵地前那棵大树上有两只乌鸦“呱呱”地叫了两声,然后一束身飞走了。父亲突然有一种很不祥的预感。果然,两小时后,越军一枚炮弹飞过来了。打中了两位士兵,一名当场牺牲,另外一名重伤,肠子都流了出来。那位牺牲的,是老炊事班长,战前他本来可以复员走了,但他主动要求上前线。到了前线后,他一直都在后面做饭。只是那天,他恳求父亲及指导员,让他也上上前面,好歹也上过前线呀,不要回去时都说在部队里煮饭,没有什么刺刀见血的丰功伟绩。父亲心一软,同意了。结果,就这样光荣了。  越南的雨季特别长,雨一下就像天出了窟窿,没得停。有一次,连续下了两天两夜的雨,父亲看看防空洞好像有支撑不住的危险,命令全体离开防空洞。但当时战事最紧张时候,对方的炮火也比较密集,离开防空洞就必须伏在地上,否则让越南的侦察兵发现了,集中火力打炮军基地,那伤亡就惨重了。但如果伏在草地上,蛇虫很多。有个小士兵,由于暴雨太大,他趁父亲不留意,又悄悄潜回防空洞去躲雨,结果一坍塌,牺牲了。那个小士兵是个河南新兵,还不到整18岁。父亲对此事内疚了很久。  
          凯旋归来的与战友的照片
            父亲在驻地。
  六、军队时光    说了那么多的惨烈战斗场面,还是转一转口味吧,说些自己小时候在部队里的生活点滴。    父亲说,他们打下谅山后,全体奉命回撤广西。据说,当时部队很不情愿,特别是步兵,想不明白,牺牲那么大,费了那么多人力物力以及生命,就这么撤了?!听说许世友还闹过一定的情绪。  如果当时继续打下去,越南已经没有什么天然屏障了,可以一马平川地打去河内,直捣黄龙。但军令如山倒,不想撤也要撤。据说,那时美国佬透露消息给中方,说通过间谍卫星观察到苏联已经调动部队,只要中国一打河内,苏联就出兵。当时苏联支持越南,而美国虽然表面要求中国退兵,但暗地里还是帮中国的。美国建议中国停止进攻,否则苏联出兵会带来很大的麻烦。  父亲部队撤回广西驻扎,期间还参加过几次战斗。后来,全体调回国内,凯旋而归。也由此,我才有在81、82年暑假去部队的事情。    上文说过,我出生不到一年,父亲的部队就从母亲家乡搬走了,搬到粤北的山坳坳里。那时好像对军人还比较人性化的,在非战争期间,父亲一年有一次探亲假,大概有一个月左右吧。母亲也是一年有一个月左右的探亲假,可以去部队,通常母亲会把我也带上。  但我真正对部队有记忆的是81、82年两年的暑假,我都是在部队里渡过的。那时我才小学一、二年级。  我记得,当时是母亲的一位工友,她的丈夫也在我父亲的部队里,她去探亲,母亲就委托她把我带上。当时,慈祥的外婆还叫我带上一只她养的鸡,说部队伙食很差,带上给父亲补补身子。结果坐了很长时间的火车,那鸡用笼子装好放在座位下,我老惦记着,过不了十分钟我就问,“阿姨,鸡还在吧?”那位母亲的工友烦死我了。谁知,坐完火车倒腾去坐长时间的汽车,一路山路颠簸,难受得要死。最令人难过的是,人捱到部队了,但鸡没有顶住,死了。我在部队里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我没有完成外婆交给我的任务。  那时候部队里的伙食很差,只管吃饱,不管吃好,经常是“三包一固定”,天天的菜是煮包菜,包子里的馅是包菜,汤也是包菜汤。母亲说,每次父亲回家探亲,看着父亲瘦削的面颊,都心痛得不得了。我去到部队后,父亲心痛我,千方百计从当地老乡那高价买了一箱鸡蛋回来,让勤务兵每天煎一只荷包蛋给我。吃饭时,我见父亲没有鸡蛋,只有包菜、咸菜,问他为什么不吃鸡蛋?父亲说,“我牙痛,你自己吃吧”。当时幼稚的我还真以为父亲牙痛不吃鸡蛋。这件事,一直是我们家的保留笑话。    当时部队气氛还是比较紧张,天天要训练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部队经常要搞实弹训练,就在后山上进行,那轰隆隆的打炮声,很远都能听到。  我与父亲住在一起,但却很少见到父亲,他总是要拉练或开会,有时要在外地开会好几天。所以每天都是由我父亲的勤务兵陪着我。勤务兵反正主要工作是照顾好我父亲,但既然把照顾我的任务交给他,他就好像照顾我父亲一样照顾我。我还清晰的记得那个勤务兵是广东客家人,刚入伍,姓侯,我父亲叫他小侯,是个淳朴单纯的农村孩子,人也非常机灵。我父亲与我在一起的时候,他就去忙他的事,如果父亲不在,他就陪我到处玩。军队所在的山区,天地如此的广阔,小侯陪着我无拘无束的捉蜻蜓,捉蝈蝈,还捉鸟。有时,我们还会在山中的小溪洗澡,两个人脱得光光的,跳进清澈冰凉的溪水,舒服极了。那时,我第一次见到成年男子裸体,感觉挺好奇的,怎么与我小孩子的这么大不相同。  部队里每个星期放两次露天电影,全体指战员都带上小凳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操场看,我每次也会跟去看。但所放的电影来来去去都是那几部,《上甘岭》、《中华儿女》、《董存瑞》,我都可以背出来了。那些士兵也看腻了,但每次还是去看,因为没有什么其他的娱乐活动,不看也没事做。后来,小侯和几位小兵听说16公里外的小镇有电影看,他们就相约一起在周日去。当时部队没有车去镇上,他们只有步行去。我听说可以去看电影,吵着也要跟去。小侯拗不过我,请示我父亲同意后,带上了我。结果我走不了半小时,就走不动了,小侯背上我继续走。不知是那天玩累了走累了,还是小侯的后背太舒服了,我竟睡着了。真难为小侯了,他把我背去,又把我背回来。我是完完全全在梦中,连小镇是怎么样都不知道。更好笑的是,第二年,同样的事情再一次发生。  听父亲说,小侯一直表现不错,第三年,父亲就把他安排到司机班,学习开车技能。那时候,部队司机是高级技术兵种,是很难安排到的。我亲眼看过,他们的汽车训练是把军车开上两条长长的铁轨上,不掉下来。我问过父亲,为什么要这么训练?父亲说,打仗时那些路通常是临时开的,而且是山路,旁边就是悬崖,汽车通过时,需要非常高的技能,车的后轮最外面一个轮胎是常常是悬空的,险象环生。  小侯后来复员后,凭着高超的驾驶技能,搞运输,日子过得还挺红火。但我自此以后,一直没有再见过小侯。  
  支持楼主继续写下去
        我在部队与父亲、小侯的相片。
  @mcgld_-13 20:31:35    支持楼主继续写下去  -----------------------------    非常感谢!
  七、战后故事。    战后回来,大家除了享受胜利的喜悦和家庭的欢聚外,心中还有一丝难抑的悲伤,那些本是朝夕相对亲爱的战友,已经长眠于烈士陵园,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每当父亲听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那首插曲:  “啊……  亲爱的战友  我再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  和蔼的脸庞  啊……  亲爱的战友  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  听我歌唱”。  父亲总忍不住热泪盈眶。    说说几个父亲经常来往的战友吧,他们的友谊是真正的并肩作战凝结成的。    首先是他们团的老团长,后来一路升迁,直至当上了广东省军区的司令员。每年八一聚会,大家都会请上老团长。父亲说,老团长现在也退休了,但身体依然健壮,还非常能喝酒,每次喝酒,都会把第一杯酒洒在地上,先敬牺牲的战友们。接着,他们就会放怀豪饮和高谈阔论,追忆往昔峥嵘岁月。有些酒量较浅的战友,本不想多喝,结果一句“战场上连死都不怕,还怕一杯酒吗?”也就解除了所有对酒的防护武装,尽情畅饮。父亲每年都祈盼着欢聚的那一天。    副团长,转业后进入广州市委机关。他个子较矮,个头很小,但头脑非常管用,在部队里人称“小辣椒”。他回到地方后经历过一段事业低迷时期,地方对转业军人有莫名的歧视,安排一个闲职给他,他并不受到单位的重用。转机发生在一次市长去他家乡的视察活动上,由于需要找一名熟悉当地情况的同志作向导,单位找到了他。他很好地把握住这次机会,不但组织得有纹有路,调研文章也写得极为出色,被市长多次表扬。后来,副团长受到重用,调到某区当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记得我大学毕业时,父亲问我,想回家乡还是留广州工作。我说,都没有问题。然后一次机会,副团长问起这件事,劝我父亲把我留在广州,而且一句话“你的小孩交给我吧,我来安排好。”就这样,我的人生就与广州这座城市结缘了。    排长胜波是北方人,入伍时还是一个懵懂的大男孩,他是我父亲接的兵。当时车站离部队很远,胜波在车上饥肠辘辘,忍不住来到我父亲面前说,“我肚子饿,怎么办呀?”父亲批了他一顿,说,“饥饿都忍不住,那怎么上战场呀?”估计他们当时也没有想到,后来他们真的上了战场去打越南鬼子。幸运的是,他们都能活着回来。  我不到一岁时,父亲带胜波到母亲工厂住的地方作客。胜波一看那集体宿舍(形似北方筒子楼)的架式,就皱起眉头:这是人住的地方吗?当时我家只有6平方,放下一张床,基本上放不下其他家具了。吃饭都是逼逼的,凑在一起将就着。突然躺在床上的我哭起来,胜波自告奋勇来抱我,结果给我拉了他一身孩儿尿。  现在父亲年纪大了,也搬过来广州与我们一起住。在广州经常与父亲有联系的战友有几个,都退休了,其中联系最多的就是胜波。每次他见到我父亲,都会立正,然后敬一个标准的军礼,喊一声领导。    士兵锦洲,在战争中受过刺激,精神有点恍惚,在部队经过治疗有所好转。复员后回到家乡,后来,听说他精神还是出了问题,离开妻儿,背着一个挎包满中国跑,他说要找齐所有的战友。来找到我父亲时,他身上脏兮兮的,头发如同乱鸡窝,人又瘦又黄,精神相当萎靡,只有见到我父亲那一瞬间眼睛才亮了一下。父亲找个旅店安顿好他,请他吃顿饭。父亲说他吃饭那劲头不亚于战场上几天没吃饭的情形。后来,住了两天,锦洲要告辞去找其他战友,父亲没法,只好买车票给他,临别时,塞了几百块钱给他并劝他还是回家吧。锦洲一声不出地上了车,车启动间,锦洲侧过头来看了一眼父亲,并没有挥手,表情麻木如尸。从此,锦洲杳无音讯。    士兵阿文,战争前一年才入伍,刚好在我父亲的连里。由于性格暴躁等原因,经常与其他士兵发生肢体语言冲突,战友们都不喜欢他。父亲对他伤透了脑筋。战争结束后,他并没有立功。后来他复员回到家乡农村。  早两年,阿文突然不知从哪冒了出来,找到我父亲。当阿文来到我家时,我差点认不出他了。他已经差不多50岁,头发已经斑白,长期的劳作和生活压力让他的腰显得有点佝偻,全然没了年青士兵时那种朝气和挺拔。父亲才知道,他的生活是如此的艰辛困难:复员回到村后,结婚生了两个男孩,又在冬夜的路上拣到一女孩。当怀第二个男孩时,由于生育间隔不够四年,违反计生条例,计生人员要拉他老婆去堕胎,为了逃避执法人员,他们东躲西藏。可能是怀孕期的担惊受怕,还可能是曾经的感冒,二儿子出生后,一直长不高,最后成为只有1.3米高的侏儒。阿文夫妇在农村收入低,人口多,加上阿文豪爽花钱不节制的性格,家里穷的揭不了锅。后来实在不行了,就不种地,去帮别人开货车,谁知生活还没有转好,阿文就在雨夜中开车压死了人,赔了不少钱,欠了一屁股债。本来儿女读书成绩都不错,但见到家里困难烂包到如此地步,两个儿子初中毕业就出来工作了,女儿也读到高中就出来了。后来,大儿子偷渡去了美国做新一代的金山人,小女儿去了加工厂挣微薄的工资帮补家用。侏儒二儿子最争气,学到机器修理的技艺,现在工资最高。每月的工资,他都会全部上缴给他母亲。他母亲说,那些钱一分钱都不花,都给他攒着,以后拿来给他娶媳妇用。  那年,国家出了文件,说参加过对越战争的复员老兵,国家每月补助200元。但阿文的档案却找不到相关的他上过战场的资料,民政局拒绝给他发补贴。他过来找父亲主要是请父亲为他证明,他真的上过战场。那200元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他们夫妇都没有退休金。父亲二话不说,立刻启程与他一起去做证明……  
          父亲后来转业到地方后,有一次有机会因单位去越南,由他带队去。这次,他旧地重游,说依稀还看到很多以前他们大炮肆虐过的痕迹。
  好了。    此帖在此引不起什么波澜,内容也基本帖完了,就此作结吧。谢谢大家!
  支持楼主。楼主不要灰心,好人一生平安
  楼主缺乏太多常识。    硬伤太多,价值不大。      谅山是个城,不是座山。    另美国在越战期间,受中国警告,美国陆军被禁止越过17度线进入北越。所以绝对不可能有越战期间美国攻打谅山的事情出现。
  回复第62楼(作者:@土木工程好 于
20:52:29)   支持楼主。楼主不要灰心,好人一生平安    ==========谢谢!
  回复第63楼(作者:@上林隐士 于
21:22:23)   楼主缺乏太多常识。   硬伤太多,价值不大。   谅山是个城,不是座山。   另美国在越战期间,…… ==========谢谢你的指正。其实帖中已经就这个问题做了说明,请细阅。
  挺好的,怎么又结住了?
  好贴,再顶!
  老兵的回忆,很值得看啊。  不过很多明显是硬伤了,比如对越南,从来没损失过什么坦克团,所谓坦克团被假向导骗到沼泽被歼灭是不可能的。可能是道听途说吧。
  这么多人期待,莫弃帖。
  中越战争,在那次坦克部队深入敌方的战斗中,坦克部队全军覆没,胖胖的可爱的司务长也牺牲了。  这都是内幕啊,,,请LZ说说,大概有多少辆坦克??一般正史中是看不到的呀。
  建国后,当毛等大佬已去。邓以为可以假充军事内行露两手,就被小越南给收拾的灰头土脸。给邓拍马屁的那些“军事理论家”们为了找一块遮羞布,就说越南的仗没有打好,是毛泽东的军事理论过时了。可是粟裕说的很明确:“十年前反苏,五年前打美,都没有过时,怎么现在一下子就过时了吗?”       
  沙兄,经常看见您来光顾我的帖子,不来回访说不过去。我也喜欢看战争历史,有空再慢慢欣赏!
  没什么料就结尾啊
  标记,回头看
  今年是中越战争35周年。记念。  
  多看少说是王道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养老保险交多少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