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国王圣人贤者之爱在线观看护国法师上将要淘米的号

天聖廣燈錄
天聖廣燈錄
    天聖廣燈錄
          鎮國軍節度使駙馬都尉臣 李遵勗 編。
          福州開元禪寺住持傳法賜紫慧通大師子一謹募眾緣。
          恭為今上皇帝。祝延聖壽。文武官僚。資崇祿位。圓
          成雕造毗盧大藏經板一副。時紹興戊辰閏八月日謹題。
    天聖廣燈錄都帙目錄  (宋實)。
天聖廣燈錄卷第一。
    敘天竺釋迦佛下錄。
  釋迦牟尼佛。
天聖廣燈錄卷第二。
    天竺祖師八人。
  第一祖摩訶迦葉尊者。
  第二祖阿難尊者。
  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祖優波鞠多尊者。
  第五祖提多迦尊者第。
  六祖彌遮迦尊者。
  第七祖婆須蜜尊者第。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天聖廣燈錄卷第三。
    天竺祖師七人。
  第九祖伏馱蜜多尊者。
  第十祖脅尊者。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第十二祖馬鳴尊者。
  第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第十四祖龍樹尊者。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天聖廣燈錄卷第四。
    天竺祖師七人。
  第十六祖羅[目+侯]羅多尊者。
  第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第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第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第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第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天聖廣燈錄卷第五。
    天竺祖師五人。
  第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
  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天聖廣燈錄卷第六。
    中國祖師一人。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尊者。
天聖廣燈錄卷第七。
    唐朝祖師五人。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師。
  第三十祖僧璨大師。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
  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師。
天聖廣燈錄卷第八。
    中華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師下法嗣。
  潭州南嶽山觀音院懷讓禪師。
    潭州南嶽山觀音院懷讓禪師下法嗣。
  江州馬祖道一大寂禪師。
    江州馬祖道一大寂禪沙下法嗣。
  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
    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下法嗣。
  筠州黃檗鷲峰山斷際禪師。
天聖廣燈錄卷第九。
    洪州大雄山百丈智海禪師。
天聖廣燈錄卷第十。
    南嶽山懷讓禪師第四世。
    筠州黃檗山希運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鎮州臨濟院義玄慧照禪師。
天聖廣燈錄卷第十一。
    鎮州臨濟院義玄惠照禪師。
天聖廣燈錄卷第十二。
    南岳觀音院懷讓禪師第五代。
    鎮州臨濟院義玄惠照禪師法嗣(十人見錄)。
  魏府大覺禪師。
  鎮州寶壽沼禪師。
  鎮州三聖惠然禪師。
  齊聳禪師。
  定州崔禪禪師。
  鎮州萬壽禪師。
  涿州秀禪師。
  魏府興化存獎禪師。
  幽州譚空禪師。
  浙西善權徹禪師。
天聖廣燈錄卷第十三。
    南岳山懷讓禪師第五世。
    臨濟惠照義玄禪師法嗣(十四人見錄)。
  雲山禪師。
  襄州歷村禪師。
  金沙禪師。
  鄂州灌谿志閑禪師。
  滄洲米倉禪師。
  新羅國智異山禪師。
  允誠禪師。
  涿州剋符道者。
  桐峰庵主。
  杉羊菴主。
  虎谿菴主。
  覆盃庵主。
  定上座。
  [大/歲]上座。
天聖廣燈錄卷第十四。
    南嶽山懷讓禪師第六世。
    魏府大覺禪師法嗣(四人見錄)。
  廬州大覺禪師。
  廬州澄心閩德禪師。
  荊南府竹園山禪師。
  宋州法華院禪師。
    鎮州寶壽沼禪師法嗣(二人見錄)。
  汝州西院思明禪師。
  鎮州第二代寶壽禪師。
    鎮州三聖院然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鎮州大悲禪師。
    涿州剋符道者法嗣(二人見錄)。
  鎮州談空禪師。
  際上座。
    魏府興化院存獎禪師法嗣(五人見錄)。
  汝州寶應禪院顒禪師。
  淄州水陸禪師。
  太行山禪房院克賓禪師。
  魏府天缽禪師。
  守廓上座。
    鄂州灌谿閑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池州魯祖山教禪師。
天聖廣燈錄卷第十五。
    南岳山懷讓禪師第七世。
    汝州寶應禪院顒禪師法嗣(二人見錄)。
  汝州風穴山延沼禪師。
  汝州穎橋安禪師。
天聖廣燈錄卷第十六。
    南岳山懷讓禪師第七世。
    汝州西院思明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郢州興陽山靜禪師。
    南嶽山懹讓禪師第八世。
    汝州風穴山延沼禪師法嗣(四人見錄)。
  汝州廣惠禪院真禪師。
  汝州寶應禪院省念禪師。
  鳳翔府長興禪院滿禪師。
  潭州靈泉院禪師。
    南嶽山懷讓禪師第九世。
    汝州寶應禪院省念禪師法嗣(四人見錄)。
  汝州首山乾明院懷志禪師。
  汝州葉縣廣教院賜紫歸省禪師。
  析州鐵佛院智嵩禪師。
  汾州大中寺太子院賜紫善昭禪師。
天聖廣燈錄卷第十七。
    南岳山懷讓禪師第九世。
    汝州寶應禪院省念禪師法嗣(八人見錄)。
  襄州谷隱山蘊聰禪師。
  并州三交承天院賜紫智嵩禪師。
  汝州廣慧院真惠元璉禪師。
  劍門黃檗謐禪師。
  池州仁王處評禪師。
  隋州智門迴罕禪師。
  潭州南臺契曠禪師。
  襄州鹿門賜紫惠昭山主。
    汝州葉縣廣教禪院歸省禪師法嗣(二人見錄)。
  汝州寶應禪院法昭禪師。
  唐州大乘山惠果禪師。
    汾州太子院善昭禪師法嗣(二人見錄)。
  汾州太子院道一禪師。
  筠州東禪院守芝禪師。
天聖廣燈錄卷第十八。
    南岳山懹讓禪師第九世。
    汾州太子院善昭禪師法嗣(四人見錄)。
  袁州南園山楚圓禪師。
  滁州瑯琊山惠覺禪師。
  唐州龍潭智圓禪師。
  臙州龍華曉愚禪師(語句不錄)。
    襄州谷隱山蘊聰慈照禪師法嗣(十人見錄)。
  果州永慶院光普禪師。
  襄州鳳凰山了同禪師。
  桂州壽寧禪院惠靈禪師。
  江陵府竹園山法顯禪師。
  彭州永福院延照禪師。
  唐州大乘山德遵禪師。
  鎮國軍節度使撿校太保駙馬都尉李遵勗。
  蘇州洞庭山翠岩禪院惠月禪師(所有言句列從緇錄)。
  湖州景清禪院居素禪師。
  覺圓上座。
    汝州廣慧院真慧元璉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翰林學士工部侍郎楊億。
    袁州南圓山楚圓禪師法嗣(二人見錄)。
  潭州道吾山真禪師(語句不收)。
  普照禪師修戒。
天聖廣燈錄卷第十九。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法嗣第七世。
    韶州雲門山文偃禪師法嗣(一十四人見錄)。
  韶州雲門山法球禪師。
  韶州廣悟禪師。
  韶州長樂山政禪師。
  韶州佛陀山遠禪師。
  韶州鷲峰山韶禪師。
  韶州淨源山真禪師。
  韶州披雲山禪師。
  韶州月華山禪師。
  韶州雙峰山真禪師。
  隋州雙泉山郁禪師。
  連州慈雲山深禪師。
  廬山化城鑒禪師。
  廬山護國禪師。
  廬山慶雲禪師。
天聖廣燈錄卷第二十。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法嗣第七世。
    韶州雲門匡真文偃禪師法嗣(二十三人見錄)。
  岳州永福朗禪師。
  郢州芭蕉山弘義禪師。
  郢州趙橫山禪師。
  郢州纂子山庵主。
  信州西禪欽禪師。
  廬州東天王廣慈禪師。
  廬州南天王海禪師。
  廬州北天王微禪師。
  筠州黃檗山禪師。
  桂州覺華普照禪師。
  益州鐵幢覺禪師。
  新州延長山禪師(後住龍景山院)。
  眉州福化充禪師。
  眉州黃龍山禪師。
  眉州西禪光禪師。
  臙州北禪悟同禪師。
  衡州大聖寺守賢禪師。
  舒州天柱山禪師。
  韶州龍光山禪師。
  觀州水精院宮禪師。
  穎州羅漢匡果禪師。
  隋州智門山法覲上座。
  韶州雲門山朗上座。
天聖廣燈錄卷第二十一。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八世。
    鼎州德山圓明密禪師法嗣(一十四人見錄)。
  南岳山南臺寺懃禪師。
  鼎州文殊山應真禪師。
  鼎州德山柔禪師。
  鼎州德山紹晏禪師。
  鼎州文殊山寬禪師。
  鼎州普安山道禪師。
  巴陵乾明普禪師。
  郴州乾明自興禪師。
  渝州進雲山禪師。
  岳州乾明普禪師。
  興元府中梁山崇禪師。
  鄂州黃龍志愿禪師。
  峨嵋山黑水寺承璟禪師。
  益州東禪秀禪師。
    隋州龍居山明教寬禪師法嗣(一十三人見錄)。
  臙州五祖山師戒禪師。
  臙州四祖山志諲禪師。
  臙州廣教懷志禪師。
  襄州興化奉能禪師。
  唐州天睦山惠滿禪師。
  鄂州建福智同禪師。
  江陵府福昌重善禪師。
  舒州龍門山仁永禪師。
  襄州延慶本禪師。
  唐州福安山惠珣禪師。
  鼎州大龍山炳賢禪師。
  隋州雙泉山瓊禪師。
  自巖上座。
天聖廣燈錄卷第二十二。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九世。
    韶州白雲山實性祥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韶州白雲山福禪師。
    韶州舜峰山韶禪師法嗣(四人見錄)。
  磁州桃園山曦朗禪師。
  安州法雲院智善禪師。
  韶州鄧林山善志禪師。
  韶州大歷山志聰禪師。
    觀州青城山香林澄遠禪師法嗣(二人見錄)。
  復州崇勝光祚禪師。
  觀州青城香林信禪師。
    隋州雙泉山郁禪師法嗣(二人見錄)。
  鼎州德山遠禪師。
  襄州含珠彬禪師。
    襄州洞山守初禪師法嗣(六人見錄)。
  南岳山福嚴雅禪師。
  岳州乾明睦禪師。
  鄧州廣濟同禪師。
  韶州東平山洪教禪師。
  安州延福處瓊禪師。
  潞州延福處瓊禪師。
  潞州承天寶周禪師(機緣語句不收)。
    岳州巴陵鑒禪師法嗣(二人見錄)。
  襄州與化順禪師。
  靈澄上座。
    金陵清涼山明禪師法嗣(二人見錄)。
  廬山崇勝御禪師。
  吉州西峰豁禪師(二人機緣語句不錄)。
    南康軍雲居山深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廬山蓮華峰詳山主(機綠語句不收)。
天聖廣燈錄卷第二十三。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九世。
    鼎州文殊山應真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筠州洞山曉聰禪師。
    南嶽山南臺懃禪師法嗣(二人見錄)。
  汝州高陽山法廣禪師。
  潭州石霜山節誠禪師。
    臙州五祖山師戒禪師法嗣(九人見錄)。
  臙州三角山懷澄禪師。
  筠州洞山自寶禪師。
  臙州十王懷楚禪師。
  臙州義臺子祥禪師。
  舒州海會顯同禪師。
  廬江西禪文岫禪師(已上四人機緣語句不收)。
    臙州廣教懷志禪師法嗣一人。
  臙州興化友清禪師(機緣語句不收)。
    復州崇勝光祚禪師法嗣(三人見錄)。
  襄州延慶山子榮禪師。
  蘇州洞庭翠峰沖顯禪師。
  黃州護國崇壽禪師(機緣語句不收)。
    峨嵋山黑水寺承璟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峨嵋山黑水寺義欽禪師。
    鼎州德山紹晏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鼎州德山志先禪師。
天聖廣燈錄卷第二十四。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七世。
    洛京靈泉院歸仁禪師法嗣(二人見錄)。
  郢州大陽山堅禪師。
  襄州石門山遵禪師。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八世。
    襄州廣德山第二世延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荊門軍上泉院吉禪師。
    鼎州梁山緣觀禪師法嗣(六人見錄)。
  鼎州梁山第二世巖禪師。
  潭州雲巖山清眺禪師。
  澧州藥山利昱禪師。
  鼎州羅紋得珍山主。
  夾山大哥和尚。
  襄州石門山惠徹禪師。
    襄州石門山惠徹禪師法嗣(一十二人見錄)。
  襄州廣德山智端禪師。
  潭州北禪寺顯禪師。
  滋州桃園山雲嶼禪師。
  潭州北禪寺懷感禪師。
  舒州四面山寶津禪師。
  襄州廣德山重智禪師。
  鳳翔府青峰山義誠禪師。
  永康軍景德院真禪師。
  興元府廣教院紹榮禪師。
  嘉州承天院義懃禪師。
  同州饒益寺法華禪師。
  襄州石門山師。
  筠首座。
    郢州大陽山堅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潭州北禪寺契念禪師。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七世。
    鼎州梁山巖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鼎州梁山第三世善冀禪師。
    襄州谷隱山契儼禪師法嗣(五人見錄)。
  襄州谷隱山契崇禪師。
  襄州谷隱山法誨禪師。
  襄州開解山重敏禪師。
  襄州鷲嶺院懷堅禪師。
  臙州懷令禪師(機緣語句不收)。
    襄州谷隱山紹遠禪師法嗣(六人見錄)。
  鄧州廣濟院守方禪師。
  隋州護國院崇寶禪師。
  懷安軍雲頂鑒禪師。
  潭州道吾山契詮禪師。
  襄州廣德山慧遠禪師。
  澧州層山善來禪師。
天聖廣燈錄卷第二十五。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九世。
    郢州大陽山警延明安禪師法嗣(九人見錄)。
  臙州四祖山惠海禪師。
  郢州興陽山清剖禪師。
  復州乾明禪院機聰禪師。
  襄州白馬山歸喜禪師。
  衡州崇勝院智聰禪師。
  南岳福嚴院審承禪師。
  南嶽大廣禪院隆禪師。
  廣州羅浮山顯如禪師。
  臙州靈泉院處仁禪師。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十世。
    南康軍歸宗詮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相州天平山第四代契愚禪師。
    南嶽山懷讓禪師第七世。
    郢州芭蕉山惠清禪師法嗣(一十二人見錄)。
  郢州芭蕉山遇禪師。
  郢州芭蕉山圓禪師。
  郢州興陽山法深禪師。
  郢州子陵行齊禪師。
  彭州承天院辭確禪師。
  桂州壽寧院善義禪師。
  郢州林谿山徹禪師。
  興元府牛頭山精禪師。
  益州覺城院信禪師。
  郢州芭蕉山閑禪師。
  郢州芭蕉山迴遵禪師。
  郢州子陵山超禪師(機緣語不收)。
天聖廣燈錄卷第二十六。
    南嶽山懷讓禪師第八世。
    彭州承天院辭確禪師法嗣(二人見錄)。
  益州□慶禪院海淵禪師。
  潤州羅漢院繼宗禪師。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七世。
    鼎州大龍山洪濟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澧州欽山如靜禪師。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八世。
    安州白兆山通慧禪院懷楚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江陵府承天禪院寶昭正覺禪師。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九世。
    江陵府承天禪院寶昭正覺禪師法嗣(十一人見錄)。
  果州青居山靈泉皓昇禪師。
  郢州林溪山興教居祐禪師。
  江陵府開福寶賢禪師。
  袁州崇勝志圭禪師。
  鄂州黃龍山思卿禪師。
  澧州夾山省宗禪師。
  江陵府彰法悟顯禪師。
  澧州藥山用和禪師。
  澧州夾山仁秀禪師。
  澧州靈泉用淳禪師。
  鄂州嘉魚法珍禪師。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十世。
    彰州羅漢禪院仁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唐州龍潭從曉禪師。
    廬山歸宗寺柔禪師法嗣(六人見錄)。
  南康軍羅漢院行林禪師。
  明州天童山新禪師。
  杭州功臣山覺軻禪師。
  溫州西山護國禪院法端禪師。
  湖州八聖寺清簡禪師。
  明州雪竇山資聖清禪師。
天聖廣燈錄卷第二十七。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十世。
    台州天台山德韶國師法嗣(五人見錄)。
  杭州九由院慶祥禪師。
  杭州興教寺洪壽禪師。
  蘇州承天永安院道原禪師。
  杭州龍山開化寺行明禪師。
  杭州西山奉諲山主。
    洪州百丈山道常禪師法嗣(三人見錄)。
  廬州棲賢澄諟禪師。
  蘇州萬壽禪院德興禪師。
  越州雲門雍熙院永禪師。
天聖廣燈錄卷第二十八。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十世。
    福州支提山雍熙寺了悟禪師法嗣(三人見錄)。
  杭州靈隱山玄本禪師。
  杭州靈隱山玄順庵主。
  福州支提山雍熙寺文翰禪師。
    漳州西明山錫禪師法嗣(四人見錄)。
  臺州天台山般若寺從進禪師。
  越州清化山寶壽院志超禪師。
  漳州法濟禪院海蟾禪師。
  漳州淨眾傳先禪師。
    撫州崇壽禪院稠禪師法嗣(四人見錄)。
  泉州靈臺山令岑禪師。
  杭州南山資國圓進山主。
  杭州臨安淨土院惟素禪師。
  明州天童山子凝禪師(已上二人語句不收)。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十一世。
    廬山承天羅漢禪院祖師行林禪師法嗣(九人見錄)。
  湖州何山宣化院曉禪師。
  袁州仰山太平興國院擇和禪師。
  洪州龍沙章江院昭達禪師。
  臨江軍建山惠力院紹珍禪師。
  福州古田靈峰道誠禪師。
  洪州大寧院慶璁禪師。
  興國軍延壽院惠禪師。
  漳州報恩院傳進禪師。
  袁州崇勝院楚齊禪師。
    漳州淨眾禪院智然禪師法嗣(一人見錄)。
  漳州隆福禪院紹珍禪師。
天聖廣燈錄卷第二十九。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十一世。
    南康軍雲居山真如禪院道齊禪師法嗣(二十人見錄)。
  南康軍雲居山契瑰禪師。
  杭州靈隱山南院慈濟文勝禪師。
  臺州瑞岩院義海禪師。
  杭州龍華山悟乘禪師。
  明州廣惠禪院志全禪師。
  明州大梅山居煦禪師。
  處州南明山仁壽院惟宿禪師。
  杭州龍華山寶乘寺有忠寶月禪師。
  湖州報本禪院義鳥禪師。
  南康軍雲居山惠震禪師。
  潤州甘露禪院真禪師。
  廬州惠日院達禪師。
  明州大梅山保福居素禪師。
  越州清化山寶壽子昌禪師。
  衢州顯聖寺居曜禪師。
  潭州興化寺善能禪師。
  荊門軍清溪山清禪師。
  潭州北禪崇勝寺覺寧禪師。
  筠州東禪院清顯禪師(機緣語句不收)。
  杭州南山省堂主。
天聖廣燈錄卷第三十。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十一世。
    廬山栖賢寶覺禪師澄諟禪師法嗣(三人見錄)。
  杭州南山興教寺惟一禪師。
  真州定山惟素山主。
  明州雪竇山惟則禪師(機緣語句不錄)。
    杭州功臣山覺軻禪師法嗣(三人見錄)。
  蘇州西山堯峰院顥暹禪師。
  蘇州吳江聖壽院志昇禪師。
  杭州臨江縣功臣山開化禪院如禪師。
    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第十二世。
    杭州靈隱山文勝禪師法嗣(五人見錄)。
  杭州景德靈隱寺惠明禪師延珊。
  常州薦福院歸則禪師。
  湖州何山宣化院惠忠禪師。
  溫州西山護國院崇禪師。
  湖州景清院智榮禪師(已上二人語句不收)。
    杭州龍華山悟乘禪師法嗣(二人見錄)。
  杭州靈鳳山太平禪院惠端禪師。
  岳州乾明院閑禪師(機緣語句不錄)。
    臺州瑞岩義海禪師法嗣(二人見錄)。
  湖州海會禪院岳禪師。
  明州瑞岩山開善院普禪師。
    東京景德寺僧志言(附錄)。
    御製天聖廣燈錄序  (宋實)。
  惟大雄之闡教也。以清淨為宗。慈悲救世。解煩惱之苦縛。啟方便之化門。安住雪山。始階於西域。飛行漢殿。遂通於東旦。彼土得道。何可勝言。此方承流。於是乎在。雖陰魔時有於侮伐。或示神通。而帝釋常加於護持。無虧實相。自法眼受記。鞠多印心。佛衣不傳。逮六祖而頓悟。牛頭析派。續千燈而罔窮。繇玆惠炬益繁。法雲滋蔭。旁行梵學。轉譯華音。叩寂禪關。指迷覺路。了達者至乎離妄。超登者于以忘筌。為無所不通之明。處不可思議之首。歷代。聖帝。明王。且有為之信嚮者矣。我大祖之乘籙也。正法延乎住世。我太宗之握紀也。妙供滿乎諸天。真宗皇帝。密契。菩提之心。深研。善逝之旨。能仁之化。一雨溥霑。外護之恩。一纓喜捨。朕嗣膺。景祚。子育群黎。將以歐富壽之民。居常奉。調御之本。丕冒。基構。雖祗席於。蘿圖。導引津梁。每欽惟於竺氈。此乃遵前王之道也。其可忽諸。天聖廣燈錄者。鎮國軍節度使駙馬都尉。李遵勗之所編次也。遵勗承榮外館。受律齋澶靡恃貴而驕矜。頗澡心於恬曠。竭積順之素志。趨求福之本因。灑六根之情塵。別三乘之歸趣。蹟其祖錄。廣彼宗風。釆開士之迅機。集叢林之雅對。粗裨於理。咸屬之篇。嘗貢紺編。來聞扆坐。且有勤請。求錫於文。朕既喜乃誠。重違其意。載念。縛伽之旨。諒有庇於生靈。近戚之家。又不嬰於我慢。良亦可尚。因賜之題。豈徒然哉。亦王者溥濟萬物之源也。其錄三十卷。時景祐三年四月日賜序。
天聖廣燈錄卷第一。
            鎮國軍節度使駙馬都尉臣李遵勗編。
  金僊以大法眼藏。謂之教外別行。故有授記然燈付囑迦葉。而賢劫次第。前有六佛。景德傳燈錄中。先已具載。今之編次。從因地以至傳法來歷。繼自釋迦佛以降。天竺釋迦牟尼佛。佛在舍衛城竹林精舍。阿難白言。如來往昔供養幾佛。求於菩提。復於何佛。最初種諸善根。佛告阿難。我念過去無量劫中。閻浮提有一剎利王。名降魔冤。住蓮華大城。十善化世。時有佛出世。號然燈。其王聞佛功德。躬迎供養。時雪山南有一大姓婆羅門之子雲童。為五百婆羅門子上首。年十六。諸珍寶仙人。受學毗陀等論。卒業辭還。仙曰。我法教中。弟子學道得成。應須厚報。雲童曰。未審何物堪酬訓道。仙曰。當須金寶缾缽杖蓋革屣。悉用金裝。雲童答曰。我今唯此一身。仙若聽我丐求。即來奉上。乃辭行。至輸羅波奢大城之中。有一婆羅門。名祭祀德。家世富饒。正設般遮于瑟。(無遮齋也)最後一日。雲童至會。眾久已欽名。歡喜逢迎。推為上座。受第一供養。雲童收噠嚫已。持奉仙師。行至蓮華大城。見嚴麗有若諸天集會。即問城人。欲何所作。答曰。汝不聞。然燈如來出世。今降冤王請佛入城。故斯嚴潔。雲童即自念。我今應往起居。酬仙未晚。又念。佛法唯重。以法供養。最為殊勝。我未具法。可贖華以奉供。時王裒市香華奉佛。不許私賣。雲童求買。了不能得。忽於里巷。見一青衣。名為賢者。密持七莖優缽羅華。藏於缾內。雲童見已。歡喜。乃出金錢買之。賢者曰。王禁私鬻華者。雲童曰。願潛輟五枚。誓不相忘。賢者曰。欲將何用。雲童曰。我適聞然燈如來出世。志買妙華以為供養。賢者曰。若仁者能與我作未來因。長為夫婦。及出家得道。願同修梵行。為汝弟子者即與汝華。雲童曰善。我若行菩薩道。捨國城妻子頭目髓腦等時。卿能不作障礙者。即隨汝願。賢者曰。隨喜所作。我無吝惜。即收金錢付華五枚。并寄餘華。同奉予佛。雲童持華。隨王獻佛。生希有心。而發願言。若我身得同佛身不謬者。是華住於空中。變大華蓋。纔發願已。其華成蓋。住虛空中。覆佛頂上。是時天人各脫上妙寶衣。敷地供養。雲童唯有所著鹿皮。亦以布地。眾人罵辱。擲之遠處。時雲童悵然涕淚。自念孤窮。佛知其心。即變前途。忽為泥濘。眾皆避之。雲童遽往泥中。敷鹿皮衣。仆面布髮。願言。佛及人天。皆當踐過。若如來。不與我受菩提記。我終不起。時然燈佛與諸大眾。徐步而來。先踐其髮。次履其身。顧大眾曰。汝等不得輒踐摩那婆身髮。唯除如來。無可蹈者。復告雲童曰。汝能發此廣大誓願。荷負如來。不惜身命。此是第二阿僧祗劫。最初發菩提心之因地。自今已後。淨修三業。行諸波羅蜜門。心不放逸。如救頭然。三十七品具足八萬聖行。憐愍眾生。護持正法。三昧正受。觀法無我。入甚深義。澤趣正覺。中無退屈。汝若能辦是事。即自唱言我能。時雲童聞佛教誨。悲喜兼盈。三唱是言我能。然燈如來始告曰。摩那婆。(此云善男子也)卻後無數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具足十號。如我無異。既獲授記。身意輕安。忽升虛空高七多羅樹。向佛作禮。佛告雲童曰。汝觀東方。即見河沙諸佛。為雲童授澤定記。如是四維上下皆然。雲童即禮佛足。願求出家。然燈即為授具。十億諸天。共持一髮。歸天供養。佛告阿難。爾時雲童者。即我身是也。我從然燈佛所。第二發菩提心已來。常供養河沙諸佛。行菩薩道。以至成等正覺。餘如本行經說。釋迦自迦葉佛所。正念往生兜率陀天。位當補處。名護明菩薩。化知足天。即現五種衰相。二十八天。俱來悲感。護明為說法要。斷除攀緣。乃告金團天子。令選生處。有剎利灌頂甘蔗釋種淨飯王。劫初已來。輪王不斷。堪為一生菩薩。作其父王。其家具六十種功德。母亦具三十二勝相。(即天臂城釋種。名善覺。女摩耶夫人也。摩耶此云淨行也)護明菩薩下生兜率。諸天勸請。護明止曰。我常為汝等說。一切有處。皆是無常。如芭蕉堅。如借物用。會必別離。無有究竟。汝等沉醉。聞已旋忘。今更為汝說一百八法門。與汝憶念。(法門如經)護明乃一心念。捨天壽命。時摩耶夫人於夜初分。遂白王曰。我從今夜請受八關齋戒。玄除五欲娛樂。王即許之。摩耶夫人是夜夢菩薩乘六牙白象從空而來。入於右脅而住。(當北土姬周第五主昭王二十三年癸丑之歲。七月十五日夜矣)後及誕月。夫人游於園中。攀波羅叉樹。菩薩從右脅而降生。(即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周行七步。目顧四方。分手指天地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相者曰。太子具三十二相。有二種報。在家為轉輪聖王。治四天下。出家成阿耨菩提。化三千界。以瑞異故。立名悉達多。(此云一切利成)復有阿私陀仙人。知佛出世。自天而來。至于王所。王命太子見之。仙人拱立而謂王曰。我及一切人天。應當作禮。菩薩若返禮者。頭破七分。王曰。國之相師。說有二種果報。未知決定是非耶。私陀曰。彼人妄說。今我誠言。此子出家。成正覺道。為人天師。轉妙法輪。願王善保聖子。福祐無疆。太子既生七日。摩耶遂薨。王選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令其傅育。年十九。王每慮太子捨家。為造三時殿。多方以娛之。時淨居天知時已至。於虛空中告曰。昔菩薩在兜率天時。發大誓。願度眾生。今久處王宮。時已至矣。勿貪世樂。即說偈曰。
  世間事無常 猶如雲出電 尊者今時至 應捨家出家。太子深厭紛華。始有四門游觀。次第見生老病死。屢咨父母。堅求出家。慈愛所鍾。莫從其欲。太子是夜感五夢。始。席此大地。枕以須彌。撮四大海水置於手足。次則有草一枝。名為建立。自臍輪而至阿迦膩吒天。復見雜色四鳥。各從方來。至於足下。皆變白色。又有一獸。黧首白身。舐太子足。最後見一糞壤。高峻如山。在上游行。不為潰染。淨居天子復來告曰。諸天八部。遍滿虛空。贊助法王。不宜久住。是夜三更踰城而去。遂至迦藍氏大仙所。仙人問曰。仁者發心欲求何事。太子曰。我見世間生老病死。三界愛纏。不能出離。我要成佛度於未度。仙曰。善哉。貪愛者。是世間大惡蛟龍。居眾生心水。失一切善利。仁者頓能感寤。是大智人。即說偈曰。
  一切法勝唯有行 清淨寂定不過心 染著恩愛最冤家 諸有恐怖是老死。太子問曰。諸根不定。云何調伏。仙曰。凡眾生者。有其二義。一者本性。二者變化。本性者。謂地水火風空。我及無相。變化者。謂諸根境界。手足語言。動轉去來。及以心識。若能分別此之二義。不生愛染。名為解脫。又復眾生。不了四種煩惱。貪著世間。一者無信。二者著我。三者有疑。四者無定。復說偈曰。
  山羊被殺因作聲 飛蛾投燈由火色 水魚懸鉤為吞餌 世人趣死以境牽。復曰。若能離諸有相。即獲無相。既若不生。即名非想。悉達聞已。默而識之。蓋非究竟之法。安令我得至涅槃。說偈辭去。
  本無生老病死過 并及地火水風空 湛然三世無師教 常淨自然證解脫。次至優陀羅二仙所白言。大仙所行之法如何。大仙言。凡所於相。及於非相。此是大患大痴。若正意思惟。獨有微妙體性。寂定殊勝。至非想非非想處。命壽遐永。仙聖所居。悉達就彼二仙。五年修學。知非究竟。即詣雪山。六年苦行。成等正覺。(今概舉也)受大梵天王請。至鹿野苑中。始以四諦法。度五仙人。憍陳如等為劣解者。令出三界火難。說四諦法。而證聲聞。如兔渡河。乘號羊車。為中根者。令觀生死根本。因起無明。如是十二攀緣。輪迴不息。使順逆推究。滅無明根。證緣覺果。如馬渡河。乘名鹿車。為木根者。頓開實相。直示菩提。即色即空。一則一切。修波羅蜜行。不住三輪。入薩婆若城。無虧四攝。次登十地。漸斷三愚。等妙圓明。成大菩薩。如香象渡河。乘白牛車。如來經行。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座。遂告云。吾以微妙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保護。傳付將來。無令斷絕。此大法眼藏。自爾為初。人矚一人。不擇凡聖。爾時如來復為迦葉說是偈曰。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又曰。吾今以僧伽梨衣。用付於汝。汝當護持。為吾傳授慈氏如來。乃往拘尸那城娑羅雙林。示入涅槃。(娑羅樹。行列四雙。佛將圓寂。俄合為二。因名雙樹。色白如練。故名鶴樹)復告純陀曰。諸佛境界。皆悉無常。諸行性相。亦復如是。如來既以種種法要。示教菩薩緣覺聲聞。化諸天仙外道。最後度須跋陀羅。遺教後代。即廣現神變已。右脅累足。北首而臥。入大寂滅定。應盡還源。是時大迦葉在外。最後而至。佛從金棺中。出現雙足。迦葉作禮已。人天眾奉梅。檀薪。終不能然。迦葉乃請如來三昧火自闍維之。即時金棺從七寶床外舉。遶俱尸那城七幣。卻還本處。化火三昧而自焚之。阿泥盧豆等。收舍利八斛四斗。貯以金罈。阿闍世王與八國諸王。各嚴兵護。散分起塔。人天供養。
天聖廣燈錄卷第一。
天聖廣燈錄卷第二  (宋實)。
  第一祖摩訶迦葉尊者。摩竭陀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名飲澤。母香志。昔毗婆尸佛世。為鍛金師。莊嚴彼佛像。時有貧女。得一金錢。睹如來相。發希有意。持詣金師。請飾佛像。既而共發願。永劫為清淨夫婦。由是因緣。九十一劫。身皆金色。後生梵天。次生摩竭陀國。始名迦葉波。此云飲光勝。身有殊妙光明。亦名金勝。蓋以金色為號也。復名婆耆子。聞如來出世。志求出家。冀度諸有。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體。持頭陀行。佛常稱讚。如來在靈山說法。諸天獻華。世尊持華示眾。迦葉微笑。世尊告眾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摩訶迦葉。流布將來。勿令斷絕。仍以金縷僧伽梨衣付迦葉。以俟慈氏。世尊涅槃時。迦葉不在眾會。時迦葉方自外還。如來於金棺。出現雙足以示之。迦葉作禮訖。世尊化三昧火闍維之。迦葉乃造眾曰。如來雙林示滅。我等宜興後事。可共結集宣傳法教。于是集諸大眾。所傳聲曰。
  如來弟子 且莫涅槃 得神通者 當赴結集。是時。偈聲周遍沙界。證阿羅漢者。悉集賓缽羅窟。(此云七葉巖也)時阿難諸漏未盡。大迦葉不令會集。阿難自念。我事如來。曾無缺犯。何期有漏。不預聖倫。坐盤陀石。經三晝夜。證無漏果。即還眾會。擊其石門。迦葉曰。汝未解脫。何須再來。阿難曰。我已證無漏。迦葉曰。可現神通。以遣眾疑。阿難即入自戶鑰中。會眾生疑。迦葉白槌。請第一座。阿難尊者說法。阿難即升法座云。如是我聞。大迦葉結集三藏已。作是思惟。持如來傳受僧伽梨衣。當隱雞足山中。以俟龍華三會。遂告阿難曰。汝今當知。婆伽婆未圓寂時。多子塔前。以正法眼藏付囑於我。我今將隱雞峰。以此法傳付於汝。汝善護持。流通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法法本來法 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 有法有不法。阿難受教已。迦葉遂玆隱焉。
  第二祖阿難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剎帝利。父斛飯王。世尊以為總持第一。常所讚歎。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傳器。佛乃命為侍者。則與世尊為堂兄弟。既而結集之後。阿難復念。如來以大法眼付大迦葉。迦葉既隱而付於我。我今將滅。遂處常河中曰。先所度脫者。應當來集。須臾五百羅漢從空而至。眾中名商那和修者。阿難夙知法器。遂告曰。如來以大法眼藏。囑累迦葉。既當入寂。密付於我。我今將滅。用傳於汝。汝善護持。流通後世。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本來付有法 付了言無法 各各須自悟 悟了無無法。偈已告商那和修曰。汝善行化。繼我弘揚。汝後有嗣。大化五天。度人如天人師。唯無相好。石室盈籌。阿難作一十八變。入奮迅三昧。化火焚身。人天共分舍利。各建塔廟。當厲王朝也。
  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摩突羅國人也。姓毗舍離。父名林勝。母名憍奢耶。和修處胎。六年始生。梵云商諾迦。(此云自然服也)即西域九枝秀草名也。若羅漢聖人降生。此草出焉。和修生時。瑞草斯應。如來行化。至摩突國。見一青林茂盛。語阿難曰。此林地名優留荼。吾滅後一百年有比丘。名商那和修。於此地轉妙法輪。後百歲果誕和修。出家證道。受慶喜尊者法眼。及止此林。有大火龍。歸順法教。因施其地。以建仁祠。尊者於吒利國。得優波鞠多。以為給侍。因問曰。汝年幾耶。答曰。我年十七。師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曰師髮已白。為髮白耶。心白耶。師曰。我但髮白。非心白耳。鞠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和修知是法器。遂為落髮受具。乃告曰。昔如來以正法眼藏付囑迦葉。展轉相授。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勿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非法亦非心 無心亦無法 說是心法時 是法非心法。付囑已。即隱於罽賓國南象白山中。後見鞠多。有五百徒眾。常多懈慢。尊者乃往彼以調伏之。而說偈曰。
  通達非彼此 至聖無長短 汝除輕慢意 疾得阿羅漢。五百比丘聞偈已。依教奉行。皆獲無漏。尊者乃作十八變。化火光三昧。用焚其身。鞠多收舍利。葬於梵伽羅山。乃宣王朝也。
  第四祖優波鞠多尊者。吒利國人。(亦名優波崛多。亦名鄔波鞠多)姓首陀。父名善意。十七出家。二十證果。至摩突羅國。四眾雲集。由是震動魔宮。波旬愁怖。遂竭其魔力。密持華鬘。縻之于頸。終無其便。而返觀人狗蛇三屍。為鬘在已之頸。蟲冊穢壞。不能除去。波旬乃升六欲天。告諸天主。求其解免。各言十力弟子所作神變。孰能去之。波旬曰。然則奈何。諸天主曰。汝可歸心尊者。即能除斷。乃為說偈曰。
  若因地倒 還因地起 離地求起 終無其理波旬受教。即下天宮。作禮尊者。襄露懺悔。鞠多曰。汝自今去。於如來正法。更不作嬈難否。波旬曰。我誓迴向佛道。永斷不善。鞠多曰。若然者。汝自唱言歸依三寶。魔王奉教。華鬘悉除。踊躍禮謝尊者。而說偈曰。
  稽首三昧尊 十力聖弟子 我今願迴向 勿令有劣弱。尊者在世。化導最多。每化一人。以一籌置於石室。充滿其間。最後有一長者子。名香眾。來禮尊者。志求出家。尊者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來出家。非為身心。尊者曰。不為身心。復誰出家。答曰。夫出家者。無我我故。心不生滅。即是常道。既是常道。諸佛無常。心無形相。其體亦然。師曰。汝當明悟。心自通達。紹隆聖種。即與出家受具。乃告之曰。如來以正法眼藏付囑迦葉。次第傳授。以至於吾。吾今付汝。善自護持。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心自本來心 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 非心非本法。復告香眾曰。汝父□夢金日而生於汝。可名提多迦。(此云通真量也)尊者乃勝身虛空。呈十八變。然復本座。跏趺而逝。提多迦以室內籌。用焚其軀。收舍利起塔供養。當平王朝也。
  第五祖提多迦尊者。摩竭陀國人也。初生之時。父夢金日自屋而出。照曜天地。前有大山。諸寶嚴飾。山頂泉涌。滂沱四流。後遇鞠多尊者。為解之曰。寶山者。吾身也。泉涌者。法無盡也。日從屋出者。汝今入道之相也。照曜天地者。汝智慧超遠也。尊者本名香眾。因易今名焉。乃說偈贊曰。
  巍巍七寶山 常出智慧泉 迴為真法味 能度諸有緣。鞠多尊者說偈答曰。
  我法傳於汝 當現大智慧 金日從屋出 照曜於天地。提多迦聞師妙偈。設禮奉持。後至中印土。彼國有八千大仙。彌遮迦為首。聞尊者至。率眾瞻禮。而謂尊者曰。昔與師同生梵天。我遇阿私陀仙人。授我仙法。師逢十力弟子。修習禪那。自此報分殊途。已經六劫。尊者曰。汝可捨邪入於佛慧。彌遮迦曰。音阿私陀仙授我記云。卻後六劫。當遇同學。獲無漏果。今也相遇。非宿緣耶。願師大慈。令我解脫。尊者即為出家受具。餘仙眾始生我慢。尊者示大神通。於是俱發菩提心。一時出家。乃告彌遮迦曰。如來以正法眼藏。付于迦葉。展轉囑果。而至於吾。吾今付汝。汝善護持。演化當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通達本法心 無法無非法 悟了同未悟 無心亦無法。偈已。踊身虛空。現十八變。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軀。彌遮迦與八千比丘。同收舍利。於班茶山中。起塔供養。即莊王朝也。
  第六祖彌遮迦尊者。中印土人也。既傳法已。遊化至北天竺國。見雉堞之上。有金色祥雲。嘆曰。茲大乘氣也。必誕奇人。為吾法嗣。乃入城。於闤闠。聞有一人手持酒器。逆而問曰。師阿方而來。欲往何處。師曰。從心而來。欲往無處。曰識我手中物否。師曰。此是觸器而負淨者。曰師識我否。師曰。我即不識。識即非我。又謂曰。汝試自稱名氏。吾當後示本因。彼人說偈曰。
  我從無量劫 至于生此國 本姓頗羅墮 名字婆須密。師云。我師提多迦說。世尊昔遊北印土。語阿難曰。此國中。吾滅後三百年。有一聖人。姓頗羅墮。名婆須蜜。而於祖師。次當第七。世尊記汝。汝應出家。彼乃置器禮師而言曰。我思往劫。常作檀那。獻一如來寶座。佛記我云。於賢劫釋迦法中。宣傳正法。今符師說。願加度脫。師即披剃受具。遂告之曰。如來以正法眼藏。密付迦葉。如是展轉。以至於我。我今付汝。汝善護持。傳化將來。勿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無心無可得 說得不名法 若了心非心 始解心心法。偈已。入師子奮迅三昧。踊身虛空。化火光三昧。周焚其身。婆須蜜收舍利起塔。即襄王朝也。
  第七祖婆須蜜尊者。北天竺國人也。姓頗羅墮。常執酒器。遊行里閭。遇彌遮迦尊者宣如來往誌。自省前緣。投器出家。授法行化。至迦摩國。於法座前。忽有一智者。自稱我名佛陀難提。與師論義。師曰。仁者論即不義。義即不論。若擬論義。終非義論。難提知師義勝。心即欽伏曰。冀師大慈。賜垂攝受。尊者遂與剃度受具。復告之曰。如來以正法眼藏。囑累迦葉。次第傳授。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心同虛空界 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 無是無非法。偈已。入慈心三昧。經于七日。人天俱來作禮而說偈曰。
  賢劫眾聖祖 而當第七位 尊者哀念我 請為宣佛地。尊者從三昧起。而說偈曰。
  我所得法 而非有故 若識佛地 離有無故說此偈已。還入三昧示寂。佛陀難提即就本座起寶塔。以閟全身。即定王朝也。
  第八祖佛陀難提尊者。迦摩羅國人也。姓瞿曇氏。頂有肉髻。辯博無礙。遇婆須蜜尊者出家授教。既而行化至提伽國毗舍羅家。見舍上有白光。師曰。此家當有聖人。言訖長者出致禮。問何所須。尊者曰。汝之一子。名伏馱蜜多者。年已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當紹法寶。可令出家。父母感尊者慈攝。既而祇諾。伏馱聞之。遽起設禮而說偈曰。
  父母非我親 誰是最親者 諸佛非我道 誰是最道者。尊者以偈答曰。汝言與心親 父母非可比 汝行與道合 諸佛心即是 外求有相佛 與汝不相似 欲識汝本心 非合亦非離。伏馱蜜多。聞師妙偈。即請出家。尊者即為度脫受具。乃告之曰。如來以正法眼藏。傳付迦葉。展轉以至於吾。吾今囑累於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勿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虛空無內外 心法亦如是 若了虛空界 是達真如理。伏馱蜜多。承師付囑。說偈贊曰。我師諸祖中 當繼第八位 法化眾無量 悉獲阿羅漢。爾時尊者即現神通。而趣圓寂。就本座起塔。以奉全身。即景王朝也。
天聖廣燈錄卷第二。
天聖廣燈錄卷第三  (宋實)。
  第九祖伏馱蜜多尊者。提伽國人也。姓毗舍羅。處胎六年。因號難生。遇佛陀難提尊者。行化至其家。謂此子非凡。當為法器。仍為說于宿緣。五十年中。口未嘗言。復不履步。蓋有所表。足不進止。法無去住。口不言說。理顯空寂。父聞妙誨。遂許出家。尊者即與披剃受具。自此服勤左右。表則威儀。既而告之曰。如來以大法眼藏。付授迦葉。展轉相付。而至於吾。吾今付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勿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真理本無名 圖名顯真理 受得真實法 非真亦非偽。付法已。即入滅盡三昧。眾以香薪闍維之。收舍利建塔於那蘭陀寺。即敬王朝也。
  第十祖脅尊者。中印土人也。本名難生。初尊者將誕。父夢一白象。背有寶座。座上安一明珠。從門而入。光照四眾。既覺遂生。後值伏馱尊者。執侍巾缾。未嘗眠睡。謂其脅不至席。遂號脅尊者焉。至華氏國。有長者。名寶身。而生七子。一名富那般多。二名富那金子。三名富那月光。四名富那勝童。五石富那波豆。六名富那吉丹。七名富那夜奢。其第一子。性慕仙道。第二子勤行善業。第三子兇險狂率。第四子信重三寶。第五子好殺嗜酒。第六子五欲自恣。第七子每云。我心是佛。願值達人。當評是事。時脅尊者憩一樹下。以手指地而告眾曰。此地變金色。當有聖人入會。言訖即變金色。時富那夜奢前詣而立。尊者問。汝從何來。夜奢曰。我心非往。尊者曰。汝當何止。曰我心非止。尊者曰。汝不定耶。曰諸佛亦然。尊者曰。汝非諸佛。曰諸佛亦非。尊者即說偈曰。
  此地變金色 預知於聖至 當座菩提樹 覺華而成已。夜奢復說偈曰。
  師座金色地 常說真實義 迴光而照我 令入三摩諦。尊者即與出家受具。乃告之曰。如來以大法眼藏。密傳迦葉。如是展轉。已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奉持。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真體自然真 因真說有理 領得真真法 無行亦無止。付法已。即現十八變。化火自焚。眾以舍利。隨處起塔。而供養之。即(御名)王朝也。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華氏國人也。姓瞿曇氏。有六兄。各有所尚。夜奢自幼穎異。詣波羅奈國。有馬鳴大士。迎而作禮謂眾曰。識此人否。吾嘗夢大海。當坐一隅。譯水注海。謗流四方。又佛記云。卻後六百年。當有賢者。馬鳴在波羅奈國。摧伏異道。發正信心。造起信論。即其人也。馬鳴致問云。我欲識佛。何者即是。尊者曰。汝欲識佛。不識者是。曰佛既不識。爭知是佛。尊者曰。既不識佛。爭知不是。曰此是鋸義。尊者曰。彼是木義。復問曰鋸義者何。曰共師平出。又問木義者何。尊者曰。汝被解之。馬鳴知尊者義勝。遂請出家。尊者即為披剃受具。尊者曰。汝憶往事否。者為毗舍離國王。彼國人民有三等。最上者。身有光明。衣食隨念。申等人。身無光明。自謀衣食。下一類人。如馬裸露。汝為毗舍離王。多興慈愍。宿有神力。分身為蟲。食其桑柘自成繭殼。國中馬人。取繭為衣。汝後身沒。生中印土。馬人感戀悲號。因號馬鳴。汝當時為馬人說偈曰。
  我昔生梵天 梵天壽命盡 下生毗離國 與汝同憂苦 我見汝無衣 心生憐愍故 分身為窠圍 令汝無憂苦。尊者乃告之曰。如來以大法眼藏。親授迦葉。次第囑累。而至於吾。吾今付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迷悟如隱顯 明暗不相離 令付隱顯法 非一亦非二。付法已。即現神力。而趣寂滅。眾興寶塔。用閟全身。即安王朝矣。
  第十二祖馬鳴尊者。波羅奈國人也。亦名功勝。以有作無作諸功德最為殊勝。故名焉。既受法於夜奢尊者。後於華氏國。忽有老人。座前法地。尊者曰。此非庸流。當有異相。言訖不見。俄從地踊出一金色人。復化為女。右手指師。而說偈曰。
  稽首長老尊 當受如來記 今於此地上 宣通第一義。說是偈已。遂而不見。馬鳴尊者曰。當有魔來。與吾校論。有頃風雨暴至。天地晦冥。尊者曰。魔之來信矣。我當除之。即指空中。現大金龍。奮發神威。震動山岳。魔事隨滅。又經七日。有一小蟲。如蟭螟類。潛形座下。尊者寘之手中。示眾曰。斯乃魔之所變。盜聽吾法爾。乃於之令去。魔不能動。尊者告之曰。歸依三寶。即得神通。遂復本形。作禮懺罪。尊者問曰。汝名誰耶。眷屬多少。曰我名迦毗摩羅。有三千眷屬。尊者曰。汝盡神力變化若何。曰我化大海。不足為難。尊者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謂性海。我未嘗知。尊者即為說性海云。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茲發現。迦毗摩羅遂發信心。學徒俱求度脫。尊者即與披剃受具。遂告毗摩羅曰。如來以大法眼藏。親授迦葉。次第囑累。而至於吾。吾今付汝。汝善護持。轉化當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隱顯即本法 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 非取亦非離。付法已。即入龍奮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輪相。然後示滅。四眾以真儀藏之龍龕。即顯王朝也。
  第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華氏國人也。初為外道。有徒三千。通諸異論。領眾至西印土。彼有太子。名雲自在。知尊者名。延於宮中。以伸崇禮。尊者曰。如來有教。沙門不得親近國王大臣形勢之家。太子曰。我國城有大山焉。山中有一石窟。師可止此否。尊者即詣之。行數里有一大蟒。來逆尊者。盤遶其身。尊者因與受三歸依。蟒聽訖而去。尊者將至石窟。復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問訊。尊者曰。汝何所止。答曰。我昔嘗為比丘。居止山林。多樂寂靜。初學比丘。數來請益。而我煩於應答。而生嗔恨。命終墮為蟒身。住是窟中。今已千歲。適遇尊者。獲聞戒法。尊者問曰。此山更有何人居止。曰北去十里。有一大樹。蔭覆五百大龍。其樹王名龍樹。常為龍眾說法。我聽受爾。尊者詣彼。龍樹出迎尊者曰。深山孤寂。龍蟒所居。大德至尊何枉神足。尊者曰。吾非至尊。來訪賢者。龍樹將欲歸依。心生疑慮曰。此師得澤定性。明道眼否。是大聖繼真乘否。尊者曰。汝雖心語。我已意知。但辦出家。何慮不聖。龍樹聞已悔謝。尊者即與披剃受具。遂告之曰。如來以正法眼藏。付于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付汝。汝可護持。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非隱非顯法 說是真實際 悟此隱顯法 非愚亦非智。付法已。即現神變。化火焚身。龍樹收舍利起塔。即赧王朝也。
  第十四祖龍樹尊者。西天竺國人也。亦名龍勝。始於毗羅尊者得法。後至南印土。彼國之人。多信福業。無智慧性。龍樹為說教法。信受甚稀。聞尊者至。互相謂曰。人有福業。世間第一。徒言佛性。誰人睹之。尊者曰。汝欲見佛性。先須除我慢。彼曰。佛性大小。尊者曰。非廣非狹。無量無則。無福無報。不死不生。彼聞理勝。悉乃迴心。尊者復於座上。身現圓月相。唯聞說法音。眾中有長者。名迦那提婆。謂曰。識此相否。眾曰。目所未睹。焉能辨識。提婆曰。此是尊者現佛性相。以示我等。言訖輪相即隱。還居本座。而說偈曰。
  身現圓月相 以表諸佛體 說法無其戒 用辨非色聲。眾聞偈已。咸願出家。龍樹即為披剃受具。其國先有外道五千人。作大幻術。眾所宗仰。王返以佛乘。呼為外道。龍樹至王殿前。王遂問曰。汝是何人。龍樹曰。我是智人。要化愚者。王曰。自稱其智。量是智人。龍樹曰。未知之事。但請問之。王曰。今日諸天當何所務。龍樹曰。帝釋與阿修羅王今正交戰。王曰。何以為驗。龍樹曰。且待須臾。言訖投戈斷肢。自空而下。王見是事。遂發信心。悉為化之。歸向三寶。龍樹知王及眾正信。復造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垂之於世。後告迦那提婆曰。如來以大法眼藏。囑累迦葉。展轉相付。而至於吾。吾今付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為明隱顯法 方說解脫理 於法心不證 無瞋亦無喜。付法已。入月輪三昧。廣現神變。復就本座疑寂。迦那提婆與諸四眾。共起寶塔以葬焉。即始皇帝朝也。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南天竺國人也。姓毗舍羅。初求福業。兼好辨論。聞龍樹名謁之。將及其門。龍樹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滿缽水呈之。尊者睹之。即以一針投之而進。忻然契會。後至迦毗羅國。彼有長者。曰梵摩淨德。財極富饒。而有二子。一名羅[目+侯]羅琰。二名羅[目+侯]羅多。長者園樹生大耳如菌。味甚香美。唯長者與羅[目+侯]羅多。取而食之。取已復生。自餘親屬。皆不能見。時羅[目+侯]羅多。乃說偈曰。
  此樹生奇耳 食以不枯槁 智者解此因 當師其至道。時迦那提婆曰。如來記。卻後第二五百年。有大菩薩。因耳解脫。即至淨德舍。忽見尊者。心生珍敬。求聞樹耳之緣。尊者曰。汝向來嘗飯一比丘否。長者曰。有一沙門。久曾勤供。近已滅度。墳塔仍存。尊者謂羅[目+侯]羅多曰。豈非能供侍彼比丘者乎。曰誠如所論。尊者曰。汝與此子心同勤敬。汝家親屬。嘗蘊慢心。不能得食。彼比丘雖持戒多聞。真理未達。壽命既盡。來償宿因。彼之比丘。生為樹耳。父子得食。故當酬報。尊者問長者曰。汝年多少。曰我今七十九。提婆即以偈曰。
  入道不通理 覆身還信施 汝年八十一 此樹不生耳。長者聞偈。彌加歎伏。曰。我今衰老。不克事師。願捨次子。依師出家。尊者曰。惟符佛記。今是其人。即與披剃受具。隨侍。遊化。至巴連弗城。聞諸外道欲障佛法。尊者入彼眾中。外道問曰。汝何不前。尊者曰。汝何不後。彼曰。汝似賤人。尊者曰。汝似良人。彼曰汝解何法。尊者曰。我百不解。彼曰。我欲得佛。尊者曰。何者是佛。彼曰我合得佛。尊者曰。既道我得。汝實不得。彼曰。我既不得。汝云何得。尊者曰。汝有我故。所以不得。我無我故。所以言得。彼詞既屈。乃問尊者曰。汝名何等。尊者曰。我名迦那提婆。既而夙聞尊者之名。悔遏致謝。尊者乃告羅[目+侯]羅多曰。如來以大法眼藏。密付迦葉。展轉囑累。而至於吾。吾今付汝。汝善護持。流演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本對傳法人 為說解脫理 於法實無證 無終亦無始。偈已。入奮迅三昧。身放大光而歸寂滅。眾起寶塔而供類之。即前漢文帝朝也。
天聖廣燈錄卷第三。
天聖廣燈錄卷第四  (宋實)。
  第十六祖羅[目+侯]羅多尊者。迦毗羅國人也。行化至室羅筏城。有河名曰金水。見五佛影。乃曰。此河之源。凡五百里。僧伽難提居於彼處。如來誌一千年後。當紹聖位。語已泝流而上。至一大山。石窟中僧伽難提安然在定。尊者伺之曰。汝身定邪。心定邪。難提曰。身心俱定。尊者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曰雖有出入。不失定相。如金在井。如金出井。世相去來。金體常寂。尊者曰。水金在井。若金出井。金無動靜。何物出入。曰言金動靜。何物出入。言金出入。金非動靜。尊者曰。若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在者何物。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非物。尊者曰。此義不然。曰彼理非著。尊者曰。此義當墮。曰彼義不成。尊者曰。彼義不成。我義成矣。曰我義雖成。法非我故。尊者曰。我義已成。我無我故。曰我無我故。復成何義。尊者曰。我無我故。成於汝義。曰仁者師於何聖。得是無我。尊者曰。我師迦那提婆。證是無我。難提偈曰。
  稽首提婆尊 而出於仁者 仁者無我故 我欲師仁者。羅[目+侯]羅多以偈答曰。我已無我故 汝須見我我 汝若師我故 知我非我我。難提心意豁然。願師度脫。胡跪而說偈曰。
  三界一明燈 迴光而照我 十方悉開朗 如日虛空住 我得遇大聖 願依師解脫 志誠頭面禮 唯垂賜納受。尊者曰。汝心解脫。自性清淨。語已即以右手持金缽。舉至梵宮。取彼香飯。將齋大眾。而大眾慮金飯少。心各生厭。不得就食。尊者曰。非我之咎。即命僧伽難提分坐同食。眾復訝之。尊者曰。汝不得食。由心不了故。當知與吾分座同餐者。即過去婆羅樹王如來也。愍物降蹟。汝輩亦莊嚴劫中。已至三果。未證無漏者也。眾曰。我師神力斯可信矣。彼云過去佛者。即切。疑焉。僧伽難提知眾生慢。乃曰。自雙林示滅。八百餘年。人無至信。正念輕微。不敬真如。唯愛神力。言訖以右手漸展入地。至金剛輪際。取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會所。大眾即時欽慕作禮悔過。於是尊者告僧伽難提曰。如來以正法眼藏。付囑迦葉。次第傳授。而至於吾。吾今付汝。汝可護持。流布將來。無令斷絕。偈曰。
  於法實無證 不取亦不離 法非有無相 內外云何起。僧伽難提聞已。即於座前以偈讚曰。善哉大聖者 心明如日月 一光照世界 暗魔無不滅。付法已。安座示滅。眾奉全身起塔。即前漢武帝朝也。
  第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室羅筏城寶莊嚴王子也。生而能言。常讚佛事。七歲即厭世樂。以偈告於父母曰。稽首大慈父 和南骨血母 我今欲出家 幸願哀愍故。父母聞偈。固止之。遂誓曰。我今不食。自取命終。乃聽宮內出家。命沙門禪利多就宮傳導。經十九年。尊者每自念曰。身居王宮。胡為出家。一夕天光下燭。見一大路坦平。徐行數里。至一大山。下有石窟焉。乃宴寂于中。父既失子。即擯禪利多。訪尋之。不知所在。尊者後遊摩提國。忽有微風襲眾。清涼休適。眾不知其然。尊者曰。此道德之風也。當有聖者出世。嗣續祖燈乎。言訖以神力攝諸大眾。登一高峰名寶落迦。尊者曰。此山頂有紫雲如蓋。聖人居此矣。尊者見一童子。持圓鑑直造尊者前。尊者問汝幾歲耶。曰我當百歲。尊者曰。汝年尚幼。何言百歲。曰我不會理。正當百歲。尊者曰。汝善機耶。曰佛言。
  若人生百歲 不解諸佛機 未若生一日 而得決了之。師曰。汝持鏡者。意何所明。答曰。
  諸佛大圓鏡 內外無瑕翳 兩人同得見 心眼皆相似。父母奇之。捨令出家。尊者即與披剃受具。名伽耶舍多。時風吹銅鳴聲。尊者問曰。鈴鳴耶。風鳴耶。伽耶曰。非風鈴鳴。我心鈴耳。尊者曰。非風鈴鳴。我心誰爾。伽耶曰。俱寂靜故。非三昧也。尊者曰。善哉繼吾嗣者。非子而誰。即告曰。如來以大法眼藏。付囑迦葉。如是展轉。以至於吾。吾今付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勿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心地本無生 因地從緣起 緣種不相妨 花果亦復爾。付法已。攀樹而化。眾議曰。尊者樹下歸寂。其垂蔭後裔乎。將奉全身葬子高原。而眾力不能舉。即就樹起塔。當前漢昭帝朝矣。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摩提國人也。姓鬱頭藍。父天蓋。母方聖。夢大神持鑑。因而有娠。凡七日而誕。體瑩如琉璃。未嘗洗沐。自然香潔。幼好閑靜。語非常童。持鑑出遊。遇難提尊者。至大月氏國。見一婆羅門舍有異氣。尊者將入彼舍。舍主鳩摩羅多問曰。是何從眾。曰佛弟子。彼聞佛號。心神竦然。即時閉戶。尊者有頃。自扣其扉。羅多曰。此舍無人。尊者曰。答無者誰。羅多聞語。知是異人。遽開關延接。尊者曰。者如來記。吾滅後千年。有大士出現於月氏國。紹隆玄化。今汝值吾。應斯嘉運。於是鳩摩羅多。發宿命智。投滅。出家。披剃受具訖。乃告之曰。如來以正法眼藏。付囑迦葉。次第傳授。而至於吾。吾今付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有種有心地 因緣能發萌 於緣不相礙 當生生不生。尊者付法已。踊身虛空。現十八變。自焚其軀。以舍利起塔。即成帝朝也。
  第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大月氏國。婆羅門之子也。昔為自在天人。見菩薩瓔珞。忽起愛心。墮生忉利。聞帝釋說法。復生梵天。以根利故。善談法要。諸天尊為導師。遂降月氏。後至中天竺國。有大士名闍夜多。問曰。我家父母。素重三寶。而嘗嬰疾瘵。凡所營作。皆不如意。而我鄰家久為旃陀羅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尊者曰。何足疑乎。且善惡之報。有三世焉。凡人但見仁夭暴壽。逆吉義凶。便為亡因果。虛罪福。殊不知影響相隨。毫釐靡忒。縱經百千萬劫。亦不磨滅。時闍耶多聞是語已。頓釋所疑。尊者曰。汝雖已信三業。而未明業從惑生。惑從識有。識依不覺。不覺依心。心本清淨。無生滅。無造作。無報應。無勝負。寂寂然。靈靈然。汝若入此法門。可與諸佛同矣。一切善惡。有為無為。皆如夢幻。闍夜多承言領旨。即發宿慧。懇求出家。既受具。尊者告曰。吾今寂滅時至。如來以正法眼藏。囑授迦葉。展轉相付。而至於吾。吾今付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性上本無生 為對求人說 於法既無得 何懷決不決。師曰。此是妙音如來。見性清淨之句。汝宜傳布。言訖。即於座上。放大光明。照曜四眾。而入寂滅。闍夜多。起塔崇奉。即王莽時也。
  第二十祖闍夜多尊者。北天竺國人也。智慧淵沖。化導無量。後至羅閱城。數揚頓教。彼有學眾。唯尚辯論。為之首者。名婆修槃頭。常一食不臥。六時禮佛。清淨無欲。為眾所歸。尊者將欲度之。先問彼眾曰。此遍行頭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眾曰。道由行證。必獲聖果。尊者曰。今此頭陀。與道遠矣。不久當墮。眾曰。尊者有何德行。而譏我師。尊者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拜。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心無所希。名之曰道。時遍行聞已。發無漏智。歡喜讚歎尊者。而說偈曰。
  稽首三昧尊 不求於佛道 不禮亦不慢 心不生顛倒 不坐不懈怠 但食無所好 雖慢而不遲 雖急而不躁 今我遇尊者 和南依師教。尊者謂眾曰。會吾語否。吾所以然者。為其求道心切。夫絃急即斷。故吾不贊。令其住安樂地。入于佛慧。復告遍行頭陀曰。吾適對眾。抑挫仁者。得無惱於衷乎。曰我憶念過去劫前。生安樂國。師於智者月淨。記我。當證斯陀含。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禮謁。師叱我曰。重子輕父。一何鄙哉。時我自謂無過。請師示之。師曰。汝禮大光明菩薩。以杖倚壁畫佛面。以此過慢。退失二果。我悔咎。以來聞諸惡言。如風如響。惟願尊者大慈。以妙法垂誨。尊者曰。汝久殖德本。當繼吾宗。如來以大法眼藏。密傳迦葉。次第囑授。而至於吾。吾今付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勿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言下合無生 同於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 通達事理竟。尊者付法已。不起于座。奄然歸寂。闍維。收舍利起塔。即漢明帝朝也。
  第二十一祖婆修槃頭尊者。羅閱城人也。姓毗舍佉。父光蓋。母字嚴一。家當而無子。父母禱于佛塔。而求嗣焉。一夕母夢。吞明昧二珠。覺而有孕。經七日。有一羅漢。名為賢眾。至其家。問曰。
  我行四國土 尋光到於此 汝是誰居舍 而感生聖子。光蓋設禮。賢眾端坐受之。嚴一出拜。賢眾避席。光蓋罔測其由。遂取一寶珠。跪獻賢眾。既受之。殊無遜謝。光蓋不能忍。問曰。我是丈夫。致禮不顧。我妻何德。尊者避之。賢眾曰。我受禮納珠。貴福汝爾。汝婦懷聖子。生當為世明燈。故吾避之。非重女人也。賢眾又曰。汝婦當生二子。一名婆修槃頭。則吾所尊者也。二名芻尼(此云野鵲子)昔如來在雪山修道。芻尼巢於頂上。佛既成道。芻尼受報。為那提國王。佛記曰。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羅閱城。毗舍佉家。與聖同胞。今無爽矣。既生二子。尊者婆修槃頭。年至十五。禮光度羅漢出家。感毗婆訶菩薩。與之受具。至那提國。彼王名常自在。有二子。一名摩訶羅。次名摩拏羅。王問尊者曰。羅閱城土風。與此何異。尊者曰。彼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國有二師化導。曰二師者誰。尊者曰。佛記。第二五百年。有一神力大士。出家繼聖。即王之次子也。吾雖德薄。當預其誌。王曰。誠如尊者所言。當捨此子作沙門。尊者曰。善哉大王。能遵佛旨。後告之曰。如來以大法眼藏。密傳迦葉。如是次第展轉。以至吾。吾今付汝。汝善護持。流化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泡幻同無礙 如何不了悟 達法在其中 非今亦非古。尊者付法已。凝然示寂。眾奉香大師焚其身。收舍利建塔。即煬帝朝也。
  第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那提國常自在王之子也。年三十遇婆修尊者。至西印土。彼國王名得度。即瞿曇族姓。歸依佛乘。勤行精進。一日於行道處。現一小塔。欲取供養。眾莫能舉。王即大會梵行禪觀咒術等三眾。皆莫能辦。尊者即為王廣說塔之所因。今之所現。王福力之所致也。(阿育王塔。此不繁錄)王聞是說乃曰。至聖難逢。世樂非久。即傳位太子。投祖出家。遂證四果。尊者深加慰誨曰。汝居此國。善自度人。今異域有大法器。吾當化之。曰師應跡十方。舉念當至。寧勞往耶。尊者曰。然。時鶴勒那為彼國王寶印。說修多羅偈。忽曰。祖師摩拏羅將至。時王與鶴勒那俱遙作禮。尊者即辭得度比丘。往月氏國。受王與鶴勒那供養。後鶴勒那問尊者曰。我止林間。已經九白。(印土以一年為一白)有弟子龍子者。幼而聰慧。我於三世推窮。莫知其本。尊者曰。此子於往劫中。生妙善國婆羅門家。曾以梅檀。施於佛宇。作槌橦鐘。受執聰敏。為眾欽仰。尊者曰。我有無上法寶。汝當聽受。乃曰。如來以正法眼藏。傳授迦葉。展轉次第。以至於吾。吾當授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心隨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 無喜復無憂。摩拏羅付法已。即從座踊身虛空。呈十八種變。還本座跏趺而逝。鶴勒那與寶印王等。共奉香木茶毗。收舍利起塔。即桓帝朝也。
天聖廣燈錄卷第四。
天聖廣燈錄卷第五  (宋實)。
  第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月氏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千勝。母金光。其家富而無子。乃禱于七佛金幢。既而金光夢。神童手持金環。而謂曰。吾來矣。覺而有孕。一日有沙門。至其舍曰。汝所懷子。德業非世所知。能仁遺記。當隆佛事。可淨心保護。洎降誕日。天雨異花。地現金寶。其王聞之。嚴駕往視。因持子還宮而育之。嬪御千人。皆願傅養。付與未決。尊者化千子。各置嬪懷。相貌無殊。王深歎異。乃說偈曰。
  我今無太子 欲收於汝故 汝現神通者 令我心不定 汝有神通者 當現本來身 汝無神通者 常作宮千子。偈已。所化千子。變白光而沒。其婆羅門之子。已在其家矣。七歲遊行聚落。睹民間淫祀。乃入廟叱之曰。汝妄興禍福。幻惑於人。歲廢牲牢。傷害斯甚。言訖。廟貌忽然而壞。由是鄉黨謂之聖子。年二十二。出家受具。三十遇摩拏羅尊者。行化至中印土。彼國王名無畏海。崇信三寶。尊者為說正法次。王忽見二人。緋素服。拜尊者。王問曰。此何人也。師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為說法。故來禮耳。有頃不見。唯聞異香。王曰。日月國土。總有多少。尊者曰。千釋迦佛所化世界。各有百億彌盧日月。我若廣說。即不能盡。王聞忻然。時尊者。以上足龍子早夭。有兄師子。事婆羅門。厥兄既逝。弟復云亡。乃歸依於尊者。而問曰。我欲求道。當何用心。尊者曰。汝欲求道。無所用心。曰既無用心。爭作佛事。尊者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無作。即是佛事。以佛有言。我所作功德。而無我所故。師子聞是言已。即入佛慧。時尊者。忽指東北問云。是何氣象。師子曰。我見氣。如白虹。貫乎天地。復有黑氣五道。橫亙其中。尊者曰。其兆如何。曰莫知矣。尊者曰。吾滅後五十年。北天竺國。當有難起。嬰在汝身。吾將滅矣。今以如來正法眼藏。自迦葉相傳。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認得心性時 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可得 得時不說知。尊者現十八變。而歸寂。闍維畢。分舍利。各欲興塔。尊者復現空中。而說偈曰。
  一法一切法 一切一法攝 吾身非有無 何分一切塔。眾聞偈。就馱都之場。而建塔焉。
  第二十四祖師子比丘尊者。中印土人也。姓婆羅門。幼而聰悟。遊罽賓國。有波利迦者。本習禪觀。故有禪定知見執相捨相不語之五眾。尊者詰而化之。四眾皆心服。唯禪定師達磨達者。聞四眾被責。憤悱而來。尊者曰。仁者習定。何當來此。既至于此。胡云習定。曰我雖來此。心亦不亂。定隨人習。豈在處所。尊者曰。仁者既來。其習亦至。既無處所。豈在人習。曰定習人故。非人習定。我雖來此。其定常習。尊者曰。人非習定。定習人故。當自來時。其定誰習。彼曰。如淨明珠。內外無翳。定若通達。必當如此。尊者曰。定若通達。一似明珠。今見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徹。內外悉定。我心不亂。猶若此淨。尊者曰。其珠無內外。仁者何能定穢。物非動搖。此定不是淨。達磨達蒙尊者開示。心地渙然。尊者既攝五眾。名聞遐邇。方求法嗣。遇一長者。引其子。問尊者曰。此子名斯多。當生。便拳左手。今既長矣。而終未能舒。願尊者示其宿因。尊者睹之。即以手接曰。可還我珠。童子遽開手奉珠。眾皆驚異。尊者曰。吾前報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嘗赴西海齋。受嚫珠付之。今還吾珠。理固然矣。長者遂捨其子出家。尊者即與受具。以前因緣故。名婆舍斯多。尊者即謂之曰。吾師鶴勒。密有懸記。罹難非久。以如來正法眼藏。自摩訶迦葉。展轉相授。而至於我。我付於汝。汝應保護。流布將來。并僧伽梨衣。亦同授汝。令正法眼。永永不斷。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正說知見時 知見俱定心 當心即知見 知見即于今。尊者偈已。俾之陀國。斯多受教。直抵南天。尊者以難不可以苟免。獨留罽賓。時本國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學諸幻法。欲共謀亂。乃盜為釋子形象。潛入王宮。且曰。不成。即罪歸佛子。妖既自作。禍亦旋踵。事既敗。王果怒曰。吾素歸心三寶。何乃搆害。一至于斯。即命破毀伽藍。袪除釋眾。又自秉劍。至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否。尊者曰。已得蘊空。曰既得蘊空。可施我頭。尊者曰。身非我有。何吝於頭。王即揮刃。斷尊者首。涌白乳。高數尺。王之右臂。旋亦墮地。七日而終。太子光首嘆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禍。時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因果。即為光首。廣宣宿因。云汝之父遠劫中。設般遮于瑟。(此云無遮齋)。師子尊者。當作居士。好談名理。盛率其徒。躋于會場。因與之論。而居士誠有愧色。潛毒其食而餉之。父遂遇害。今王是矣。而居士即師子尊者也。因緣會遇。毫髮無差。遂以師子尊者報體。而建塔焉。師子尊者。付婆舍斯多心法信衣。為正嗣外。傍出達磨達。四世二十二人。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罽賓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寂行。母常安。初母夢得神劍。因而有孕。既誕。拳左手。遇師子尊者。顯發宿因。密授心印。後適南天至中印土。彼國王名迦勝。設禮供養。時有外道。號無我尊。先為王禮重。嫉祖之至。欲與論義。幸而勝之。以固其事。乃於王前。謂祖曰。我解論義。不假言說。祖曰。若不言說。爭為論義。外道曰。但取其義。祖曰。以何為義。曰無心為義。祖曰。汝既無心。焉得義乎。曰我說無心。當名我義。祖曰。汝說無心。當名非義。我說非心。當名非義。曰當義非名。誰能辨義。祖曰。汝名非義。此名何名。曰為辨非義。是名無名。祖曰。名既非名。義亦非義。辨者是誰。當辨何物。如是往返。外道杜口信伏。于時祖忽面北。合掌而立曰。我師師子尊者。今日遇難。即辭王南邁。達于南天。潛隱山谷。彼國王名天德。迎請供養。王有二子。一兇暴而色力充盛。一和柔而常嬰疾苦。祖乃為陳因果。即頓釋所疑。又有咒術師。忌祖之道。乃潛置藥于飯食中。祖食之。彼返受禍。遂投祖出家。即與受具。後太子得勝即位。復信外道。致難於祖。太子名不如蜜多。進諫被囚。玉遽問祖曰。我國素絕妖訛。師所傳者。當是何宗。祖曰。王國昔來。實無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佛滅既久。師從誰得。祖曰。飲光大士親受佛印。展轉至二十四世師子尊者。我從彼得。王曰。我聞師子比丘不能免於刑戮。何能傳法後人。祖曰。我師難未起時。密授我信衣法偈。以顯師承。王曰。其衣何在。祖即於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鮮。薪盡如故。王即追悔致禮。師子真嗣既明。乃赦太子。太子遂求出家。祖問太子曰。汝欲出家。當為何事。曰我所出家。不為別事。祖曰。不為別事。當為何事。曰當為佛事。祖歎曰。太子智慧天至。必諸聖降跡。即許出家受具。時大地震動。居多靈異。祖乃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今以如來正法眼藏。傳付於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聖人說知見 當境無非是 我今悟真性 無道亦無理。蜜多聞偈。再啟祖曰。信衣宜可傳授。祖曰。此衣為難故。假以證明。汝後無難。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祖遂現十八變。放大光明。化三昧火自焚。王及臣民。收舍利。起塔供養。
  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南印土德勝王之太子也。既受度得法。至東印土。彼王名堅固。奉外道。師長爪梵志。暨尊者將至。王與梵志。同睹白氣。貫于上下。王曰。斯何瑞也。梵志預知尊者入境。恐王遷善。乃曰。此是魔之眾兆爾。何瑞之有。即鳩諸徒眾議曰。不如蜜多將入都城。誰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咒術。可以動天地。入水火。何患哉。尊者至。先見宮牆有黑氣。乃曰。小難耳。直詣王所。王曰。師來何為。師曰。當度眾生。王曰。以何法度。師曰。剛彊眾生剛彊化。柔軟眾生柔軟調。時梵志聞言。不勝其怒。即以幻法。化大山。在尊者頂上。尊者睹之。返在彼眾頂上。梵志等怖懼投尊者。尊者愍其愚惑。化山遽滅。乃為王演說法要。俾趣真乘。又謂王曰。此國當有聖人。而繼於我。時有婆羅門子。年已二十。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瓔珞。故人謂之瓔珞童子。遊行閭里。丐求度日。若常不輕之類。人。
  問。汝行何急。答曰。汝行何慢。或問何姓。答曰。與汝同姓。王與尊者。同車出見。瓔珞童子。稽首於前。尊者曰。汝憶往事否。曰我念遠劫中。與師同居。師演摩訶般若。我轉甚深修多羅。今日之事。蓋契昔因。尊者又謂王曰。此童子非他。即大勢至菩薩是也。此聖之後。復出二人。一人化南印土。一人緣在震旦。四五年內。卻返此方。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羅。遂告曰。如來以正法眼藏。付于迦葉。如是展轉。以至於吾。吾今付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真性心地藏 無頭亦無尾 應緣而化物 方便呼為智。尊者付法已。即辭王曰。吾化緣已畢。當歸寂滅。願王於最上乘無忘外護。即還本座。跏趺而逝。化三昧火自焚。收舍利。塔而瘞之。即東晉武帝朝也。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東印土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土。彼王名香至。崇奉佛眾。施一無價寶珠。王有三子。其季開士也。尊者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否。第一子月淨多羅。第二子功德多羅。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子菩提多羅曰。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法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於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卻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珠不自珠。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寶不自寶。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法寶即現。眾生若悟。心珠自明。尊者歎其辨慧。乃復問曰。於諸物中。何物無相。曰於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高。曰於諸物中。人我最高。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曰於諸物中。法性最大。尊者知是聖人。以時未至。默而待之。及香至王厭世。眾皆號絕。唯第三子菩提多羅。乃求出家。遂投尊者。尊者即與披剃受具。既觀時適至。尊者告之曰。如來以正法眼藏。囑累迦葉。如是展轉。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心地生諸種 因事復生理 果滿菩提圓 華開世界起。尊者付法已。即於座上。放大光明。踊身虛空。化火自焚。眾收舍利起塔。即宋武帝朝也。
天聖廣燈錄卷第五。
天聖廣燈錄卷第六  (宋實)。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者。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剎利帝。本名菩提多羅。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至本國。受王供養。因試令與兄辨所施寶珠。發明心地。既而尊者謂曰。汝於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因改號菩提達磨。乃告尊者曰。我當行何國。願垂開示。尊者曰。未可遠遊。且止南天。六十七載。當往震旦。慎勿速行。哀於日下。達磨曰。彼有大士。堪為法器否。千歲之內。有留難否。尊者曰。吾滅後六十餘年。彼國有難。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往南方。勿住。為彼唯好有為功業。不明佛理。汝縱至彼。亦不可久留。聽吾讖曰。
  路行跨水復逢羊 獨自栖栖暗渡江 日下可怜雙象馬 二株嫩桂久昌昌。又問曰。此後更有何事。尊者曰。從是已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難。聽吾讖曰。
  心中雖吉外頭凶 川下僧房名不中 為遇毒龍生武子 忽逢小鼠寂無窮。又問曰。此後更有何事。尊者曰。從是已去一百六十年末。有一小難。子父相繼。亦當不久作一二三五歲。當此過已。有見其意。聽吾讖曰。
  路上忽逢深處水 等閑見虎又逢豬 小小牛兒雖有角 清溪龍出總須輸。又問。此後如何。曰卻後二百二十年。林下見一人。當得道果。聽吾讖曰。
  震旦雖闊無別路 要假姪孫腳上行 金雞解銜一顆米 供養十方羅漢僧。又問於此後更有何事。曰卻後三百八十年有一比丘。暗學明用。吾以三讖而當誌之。
  八月商尊飛有聲 巨福來祥鳥不驚 懷抱一雞重起會 手把龍蛇在兩楹
  寄公席帽權時脫 蚊子之蟲足去形 東海象歸披石脹 二處蒙恩總不輕
  日月並行若不動 即無冠子上山行 更惠一峰添翠岫 玉教人識知始名。尊者曰。大器當現。逢雲即登。吾道無淪。汝心有寄。達磨又問。此後如何。曰卻後四百六十年。遇一無衣人。欲作魔難。聽吾讖曰。
  高嶺無人又脫衣 小蛇雖毒不能為 可中井底著天近 小小沙彌善大機。尊者曰。此之小難。黑衣童子而釋之。又問此後如何。曰卻後六百年不生之樹。為作障難。雖作其難。二人出現。當自寧靜。聽吾讖曰。
  大浪雖高不足知 百年凡木長乾枝 一鳥南飛卻歸北 二人東往復還西。尊者曰。白衣和尚。說法無量。若解此記。皈而不向。又問此後如何。曰卻後八百年。當有四龍。共作一難。聽吾讖曰。
  可憐明月獨當天 四箇龍兒各自遷 東西南北奔波去 日頭平上照無邊。尊者曰。
  吾此記詞 腰長腳短 合掌向天 迴頭失伴 身著紅衣 又如素絹 立在目前 還如不見 好好思量 水清月現。又問此後如何。曰卻後三千歲間。總有一十三難。其中大難有九。餘四小難。聽吾讖曰。
  鳥來上高堂欲驚 白雲入地色還青 天上金龍日月明 東陽海水清不清 手捧珠輪重復輕 雖無心眼轉醒醒 不具耳目善觀聽 身體元無空有形 不說姓字但籤名 意尋書卷錯看經 口說恩幸心無情 或去或來身不停。尊者曰。卻後多難。悉在此一十句中。我雖廣印。汝亦不見。師恭稟教諭。服勤左右。垂四十年。迨尊者須世。有跋陀三藏。達磨亦嘗致訊。跋陀有弟子舯連邪舍者。與優婆塞萬天懿。多談教典。懿因問邪舍曰。西域聖眾。弘揚次第。可得聞乎。耶舍曰。諸祖師自迦葉宜傳。其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弟子達磨。當魏明帝朝至雒陽。止少林寺。懿曰。北師滅後何人繼嗣。耶舍答曰。
  尊勝今藏古 無肱又有肱 龍來方授寶 奉物伏嫌名。懿曰。於此師後。踵襲者誰。耶舍曰。
  起自求不礙 師言我沒繩 路上逢僧禮 足下六枝分。懿復問之。耶舍曰。
  三四全無我 隔水受心燈 尊號過諸量 從瞋不起增。懿復問之。耶舍曰。
  奉物可曾物 言勤又不勤 唯書四句偈 為對瑞田人。懿復問之。耶舍曰。
  心裡能藏事 說向漢江濱 湖波探水月 將照二三人。懿復問之。耶舍曰。
  領得彌勒語 離鄉日日敷 來梁移近路 餘筭腳天途。懿復問之。耶舍曰。
  艮地生玄旨 通尊媚亦尊 比肩三吼族 足下一毛生。又曰。
  靈集媿天恩生芽二六人法中無氣味石上有功勳。又曰。本是大蟲男 翻成師子談 官家封馬嶺 同相三十三。又曰。
  九女出人倫 八箇絕婚姻 朽將添六足 心祖眾中尊。又曰。
  走戊與潮鄰 鵝烏子出身 二天雖有感 三化寂無塵。又曰。
  說少何曾少 言流又不流 草若除其首 三四繼門修。耶舍曰。吾此讖。以誌將來。卻後二百八十年中。有大國王。善崇三寶。君唱臣和。海晏河清。前記諸懷耳。是時首因一師。興隆多聖。萬天懿仰承聖記。佩服無斁。編之簡冊矣。後耶舍三藏。廬山順寂。梁簡文遣使。傳此讖文。編于續法傳。時菩提達磨演化本國。有佛大勝多者。小乘學也。分途而為六宗。各封已解。別展化源。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達磨曰。今此六宗。永纏邪見。言已至第一有相宗所而問曰。一切諸法何名實相。眾中有一尊長。名薩婆羅。答曰。於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師曰。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明實相。當何定耶。彼曰。於諸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為實。師曰。諸相不定。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說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師曰。汝言不定。當為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非故。不定不變。師曰。汝今不變。何名實相。已變已往。其義亦然。彼曰。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師曰。實相不變。變即非實。於有無中。何名實相。薩婆羅心知師聖。懸解潛達。即以手指虛空曰。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否。師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生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彼眾聞已。心意朗然。欽禮信受。至第二無相宗所而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彼眾中有智者。名波羅提。答曰。我明無相。心不現故。師曰。汝心不現。當何明之。彼曰。我明無相。心不敢捨。當於明時。亦無當者。師曰。於諸有無。心不取捨。又無當者。誰明無故。彼曰。入佛三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欲知之。師曰。相既不知。誰云有無。尚無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三昧故。我說三昧。師曰。非三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波羅提聞師辨析。即悟本心。體禮於師。懺悔往謬。師記曰。汝當得果。不久證之。此國有魔。非久降之。言已。至第三定慧宗所。而問曰。汝學定慧。為一為二。彼眾有一婆蘭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師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即不二。師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復然矣。師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婆蘭陀聞之。疑心冰釋。至第四戒行宗所。而問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當此戒行。為一為二。彼眾中有一賢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行。師曰。汝言依教。即染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外非明。何名為戒。彼曰。我有內外。彼已知竟。既得通達。便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師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賢者聞之。即自慚伏。至第五無得宗所。問曰。汝云無得。無得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彼眾中有寶淨者。答曰。我說無得。非得無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師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為得得。師曰。得既非得。非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寶淨聞之。頓除疑誤。至第六寂靜宗所。問曰。何名寂靜。於此法中。誰靜誰寂。彼有長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為寂。於法無染。名之為靜。師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靜。彼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靜。師曰。空空已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彼聞旨海。豁如冰釋。既而六眾咸誓歸依。異見王立。輕毀三寶。每云我之祖宗。皆信佛道。復云我身是佛。何更外求。善惡報應。皆由多智之者。妄搆其說。國內耆舊。前王之所尊禮者。並從廢棄。達磨知已即念。無相宗中。二首領。其一波羅提者。與王有緣。其二宗勝者。非不聰辨。而無宿因。時六宗徒眾。亦各念言。佛法有難。言已各至達磨所。作禮問訊。宗勝曰。自惟淺薄。敢憚請行。達磨曰。汝雖辨慧。道力未全。宗勝疑云。此師恐我見王作大佛事。名譽顯達。映奪尊威。縱彼福慧為王。我是沙門。受佛教旨。豈難制焉。既而讚至王所。廣說法要。世界苦樂。人天善惡。王與之往返詢詰。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宗勝曰。如王治化。當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王曰。我所有道。將除邪法。汝所有法。當伏何人。達磨知宗勝欲墮處。告波羅提曰。宗勝不稟吾教。潛化於王。須臾理屈。汝可速行。波羅提承稟旨命。乃至殿前。默然而住。時王方詰問。宗勝忽見波羅提前至。王問曰。是邪是正。答曰。我非邪正。而來正邪。王心若正。我無邪正。宗勝即從擯逐。波羅提曰。王若有道。何擯沙門。我雖無解。願王致問。王怒問曰。何者是佛。答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答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今不見之。答曰。今見作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答曰。王若作用。眾諸皆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遣處出現。答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曰。願為我說。波羅提遂說偈曰。
  在胎為身 處世名人 在眼曰見 有耳曰聞 在鼻辨香 在口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沙界 收接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喚作精魂。王聞偈已。悔謝前非。宗勝既被斥逐。念曰。我今百歲。八十為非。不能禦歎。生亦奚顏。言訖自投崖谷。俄有一神人。捧承之。寘於巖石。神人說偈告宗勝曰。
  師壽於百歲 八十而造次 為近至尊故 熏修而入道 雖具少智慧 而多有彼我 所見諸賢等 未嘗生珍敬 四五修功德 其心未恬靜 聰明輕慢故 而獲致於此 得王不敬者 當感果知是 自今不疏怠 不久成其智 諸聖悉在心 如來亦復爾。宗勝聞偈忻然。即於巖間安坐。時異見王復問波羅提曰。仁者智辨。當師何人。答曰。我所出家師者。即是王叔菩提達磨。王聞師名。驚駭久之。遂敕近臣。特加迎請。達磨隨使至宮。為王懺悔。尋詔宗勝。還歸本國。大臣奏曰。宗勝被謫。身殞高崖。師曰宗勝甚健。宴息巖間。但遣使召。王即稟教。遣使入山。果見宗勝。端居禪寂。曰深媿王意。誓處巖泉。達磨王叔。六眾之師。願王敬仰。以福皇基。師謂王曰。汝如宗勝來否。王曰未知。師曰。再命可已。有頃使還。果如師語。師遂辭王曰。汝善修德。不乃疾興。經七日遂乃得疾。國醫診治。有如無瘳。亟發使告師曰。王之疾甚。殆至彌留。願叔慈悲遠來軫救。師至王所。慰問其疾。時宗勝再承王召。即別巖間。波羅提久受國恩。亦來問疾。波羅提曰。此王今至大漸。當生何道。達磨曰。若人臨終頭冷足暖者。當墮地獄。頭足俱冷。心胸偏暖者。生於人道。眼暖餘冷者。當生天上。唯腹間暖餘處冷者。生鬼趣中。此名候五蘊法。汝宜誌之。今此王身。頂冷暖足。決入泥犁。波羅提曰。當何施為。令免苦報。師即令太子為王宥罪施恩。崇奉三寶。復為懺悔云。願罪消滅。如是三說。王即有間。師念震旦緣熟。至王所慰而勉之曰。當勤修白業。護持三寶。吾去非晚。一九即迴。王聞師言。涕淚交集曰。此國何罪。彼土何祥。叔既赴緣。非我所止。惟願不忘父母之國。象駕早還。王即具大舟。躬率臣僚。送至海壖。既達南海。廣州刺史蕭昂表奏。武帝即遣使詔赴京師。十月一日。至金陵。車駕為之出郊。遂延居別殿。寺誌公修高座寺。謂寺主靈觀曰。名靈觀否。答曰。凡情不測。誌公曰。從西有大乘菩薩。今入國中。非久而出。聽吾讖曰。
  仰睹兩扇 低腰捻鉤 九鳥射盡 唯有一頭 至即不至 要假須刀 逢龍不住 遇水即逃。靈觀聞已。默而誌之。達摩在王宮。帝問。自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師曰。並無功德。帝曰。何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曰。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答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答曰。不識。帝不領悟。師知機不契。潛過江北。屆于洛陽。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未嘗輒語。人莫之測。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每歎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乃晨夕參承。師嘗端座面壁。莫聞誨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布髮淹泥。古尚若此。我何人哉。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光至階前。時天大雨雪。堅立不動。積雪齊腰。師憫而問。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涕曰。願示慈悲。師曰。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師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師前。師知是法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贤者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