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同窗情的诗句对杖什么

悠悠同学情_中国作家网
悠悠同学情
作者:yxh5445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历经十五年的求学之路,曾经有过许多同学。似水流年,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怀旧的心情不时涌上心头。
  小学五年,我是在村小里度过的,全班二十来位同学,都是本村的,许多还是从光屁股开始玩起的,上学是同学,放学是玩伴。毕业后一起考入初中的有七位,再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就剩下普兵和我了,再后来高中毕业,我上了大学,普兵也参加了工作,从此与小学同学都失去联系。四十年过去了,这些同学现都已叫不出名字来,但一回到村里,碰上他们那熟悉的面孔,总让人一下就能忆起儿时的懵懂往事,也就很快想起了各自的小名、绰号。小学同学大多很小就参加农业生产或以做小工为业,繁重的劳动和岁月风霜的摧残,苍老早已刻上了他们的脸颊。
  初中三年,我一直在乡中学里读完。初一时同班有四十来位同学,到了初二时,因为各种原因辍学的,最后只剩下三十多位,到了初三,原来同一年级的由三个班整合为两个班,同班的又增加到五十余位。我们这届两班共100余人初中毕业升入省重点中学的只有七位,应届的就我和普兵两个从小学一起升上来的,还有五个都是上届复读的。后来除了我考上大学之外,还有一位女同学考入浙师大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另一位男同学考入中专,后留在杭州工作,从此也没有了联系,其余四位高中毕业后,听说都自己创业,也因缺少联系,不知成就如何。唯独长征同学常有联络,他现在经营一家家庭工厂,生产各式鞋子,有儿有女,家庭幸福。
  初中同学从毕业分手至今已三十多年,当年都是青春少年,如今已快步入老年。自从毕业后大都未曾再见面,在路上偶遇也难以相认。这些年由于通讯手段的突飞猛进和交通的便捷,使我有机会常回家乡看看,陆陆续续恢复联系的也日益增多,算来已有十几位,特别是与锡德同学恢复了联系。锡德是初一时与我同班,那时他就有江湖习气,爱打抱不平。记得读初一不久,邻班跑来几个学生其中还有我小学的同班,不知什么原因来找我的麻烦,当时我势单力孤,显然要吃亏,是锡德同学挺身而出保护了我,赶走了这些挑衅者。此事使我十分感动,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初二锡德调整到别的班,我们就很少见面了,初中毕业后我们也就失去了联系,随着时间推移,我把锡德名字的前一个字忘掉了,但我一直记得他是哪个村的人。十年前,我妹妹嫁到锡德村里,我就向妹夫打听锡德的情况,但由于我说不上全名,妹夫也搞不清究竟是哪个。后来我向人脉比较广的辉军、利君等同学打听,因为名字不全,他们也想不起来,有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碰到辉军,就让他帮我一起回忆,但仍然没有想起来。终于在去年的一次有六七个同学一起的聚会上,我再提此事,大家搜肠刮肚,集思广益,在中午饭快要结束时,终于想到了锡德这个名字,其中有个同学有锡德的电话,当场就打电话把他喊来,过了半个小时锡德跑过来了,我咋一见他,活脱脱旧时的模样,只是苍老了、头顶有些秃了。当锡德看见我时,并没有和我打招呼,显然他已不认得我了,同学们指着我,笑着告诉锡德,“这个人一直都在想念着你,你不认识?”锡德摇摇头说“不认识”。于是我对锡德说起了那次他为我打抱不平的往事,锡德很快想起来了,还说出了我老家的村名。
  高中我上的是当时省重点中学――路桥中学,全班五十五位同学,高一时,我被班主任徐同云老师指定为班长。高二文理分班,一些同学去了文科班,邻班的一些补充进来,人数大致不变。上到高中,我的人生目标已清晰可见,就是争取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为了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我就不再当班长了。高中三年,是从少年向青年过度的时期,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简单人生观,在这三年里,如果说能够在一起谈人生、谈理想的,唯有铁军同学了。铁军同学家庭条件比我优越,父母应该是个小商人,在那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是比较有头脑、有眼界的精明人。由于家庭的熏陶,铁军同学也善于交际,同时也是一个心情豁达、乐观,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因此甚得全班男女同学的喜爱,而且他还把交际的触角伸到了其他班级。
  记得刚上高中不久,学校宿所还没有建好,我们整整两个年级都住在学校大礼堂里,熙熙攘攘、挨挨挤挤六百多号人,因此晚上的宿所,在大家熄灯入睡前,是不会安静的。有一天晚上,没有上夜自习,我和铁军走出校门,沿着路椒路省道,一路行去,一路交谈,我们走出了城区,走向了连接两个城区的乡村道路。这段路更长更远,路旁的农田、河流、桥梁、果园、村舍,在我们的脚步迈进中、在话语间,从身边向后滑过。初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此时,正值晚稻灌浆期,稻田里的水满满的,加上从河里、池塘里蒸腾出的水气,盈盈充溢在空气中的每个分子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颗中、草丛里、小河桥下,不是传来“呱呱呱”的蛙鸣声;路两旁作为行道树的苦楝树,高大、浓密,结满了一树的果子,一阵清风拂过,“沙沙”地掉下不少苦楝果子,砸在头上、身上,只感觉一点点轻微的麻。我们谈理想、谈人生、谈个人命运、谈国家前途,不知不觉,走出了十多里地,快到洪家地界。当我们仰望天空,已是繁星点点,而路边的村舍,早已灯火寂灭,漆黑一片,劳累一天的农人已经熄灯就寝了。我们赶紧掉头往回走,回到学校,已是熄灯时分。
  高中毕业后,我去了重庆上大学,铁军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但我们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从大学到走上工作岗位,我们始终保持着联系,维护着友谊。如今,高中的同学会相对比较多一些,因此大多数的同学间都能保持着联系,近些年由于QQ、微信的兴起,建起了QQ同学群、微信同学圈,联系就更加频繁了。铁军同学总是同学会的创导者和积极组织者,每次聚会总见他忙碌的身影,微信圈里的交流,他总把自己装扮成大伙调侃的对象,是个快乐的老顽童,人见人爱的调味剂。
  大学四年,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真所谓“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这四年是最紧张、最活泼、学习最繁忙的时期,老师的监督少了,自学的机会多了,男女同学之间划分“三八线”的界限也没了。各种知识、各种思潮、各种活动充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大家在紧张地如饥似渴地汲取各种知识营养的同时,也要忙于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表达各自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才艺。白天大家都散落在校园各处,或教室、或图书馆、或英语角、或体育场上、或茶座里、或嘉陵江边、或林荫道下,只有到了晚上,大家才汇聚到寝室里来,发表各种传说、感想,争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
  全班三十六位同学,整体相处都十分的融洽,由于我们是工科专业,只有五位女生,比例是严重的失衡。其间我与志炜同学双边交往较多,不仅因为我们是同住一室的室友,还有每次寒暑假返乡,我们都是同路人,当时他父母在南昌铁路上工作,因此家在南昌,所以我们总是坐从重庆到上海53路火车,他在向塘西站下,我再到金华下。志炜很健谈,也善交际,但思想却很正统、颇有古风,走路像走正步,说话像政治指导员,不过我们哲学观相同,沟通没有隔阂。志炜会多种方言,如南昌话、上海话、闽南话,每到新的地方,很快就能学会当地方言,据说他的父母是上海人,而父母的父母又都是福建人,所以他们的家族属于那种“逐工作而居的城市游牧民族”,在不断迁徙中,也造就了很强的适应性。
  大学毕业后,志炜回南昌铁路系统工作,后又调到上海,算是回老家了,我毕业后直接回家乡县城工作,由于相比较其他同学,我与志炜隔得较近,因此互动也算频繁。甬台温动车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台州与上海的时空距离,而甬台温高速铁路的建设,也饱含了志炜的辛勤与汗水,功不可没。
  “同学”两字,是相比较同志、战友之外,用得最多的用以称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称谓。“同学情”是比“同志情”、“战友情”更淳朴、更真切、更无私的感情。“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同学间当年在学校一起求学,一起相处时,彼此间都是两小无猜的懵懂少年,除了童真与无邪,并无多少心计,唯有知识和理想的碰撞,青春和热血的纠缠,即使偶尔的打打闹闹,过后又能亲密无间。因此,同学之间,虽几十年不曾相见,一旦重逢,总能相拥而泣,热泪盈眶;家长里短,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儿时的陈年往事,总能从心底勾起,如江海翻腾、热血喷涌。虽然同学会被贴上了“新三俗”的标签,但是没有夹杂任何利益关系的同学聚会,是每个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们,回忆过去,交流感情,向往未来,振奋精神,传递正能量的精神平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老的源泉。
  同学情,如百年沉香,芳香馥郁;同学情,如陈年老酒,醇厚浓烈;同学情,似涛涛江河,绵延不绝、、、、、、
  作者:余喜华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悠悠同窗情
沙漏的声音,淅淅沥沥;时光的流逝,不知不觉。转眼间,我们就一起走过了一程。蓦然回首,多少忧伤,一起承担;多少欢乐,共同分享。一路走来,我们相伴左右,不会寂寞,不会孤单。一起走过的日子,感觉那么短暂又那么温馨,总让人想起,总让人留恋……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就是缘分。
于是,怀一颗感恩之心,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相识之缘,因为相信生命的旅程中有你们相伴,风景会更优美。
仍记得第一次班会时,彼此羞涩的介绍,彼此真诚的承诺;仍记得班干选举时,那鼓励的眼神,那坦然的微笑;也记得联谊会上,开怀大笑的情景,经久不息的掌声;更记得佳节之际,一家人围在火锅旁的欢乐场景;更不会忘记,那接踵而至的一条条短信,一声声祝福。总会想起,每当同学生日时,一家人相聚在狭小的宿舍里,纷纷送上礼物时的那份热闹;总会想起,一家人手牵手、肩并肩,一起唱响生日歌时的那份温馨;更会想起,大家轮流对寿星表达祝福时的那份感动。音乐奏起,我们跳起了华尔兹。那一刻,无需优美的舞姿,拒绝害羞的干扰,我们尽情欢笑。掌声响起,我们唱起了歌儿。那一刻,无需动人的歌喉,放下面子的顾虑,我们共同祝福。那一夜,受祝福者幸福的眼神,感动的泪水,我依旧记得。那一夜,受祝福者甜蜜的微笑,有力的拥抱,我仍会铭记。
时光已逝,然而,相处的点点滴滴已在脑海中沉淀,成为我们共同的回忆。一路走来,我们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我们都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们依旧会携手同行,灿烂的阳光,我们一起沐浴;再大的风雨,我们共同承受。带着梦想,鼓起勇气,我们一起出发,向快乐出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热门阅读:浓浓同窗情,请配下一句_百度知道
浓浓同窗情,请配下一句
提问者采纳
处处温情在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同窗情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浓浓同窗情,悠悠世纪缘! 怎样?
淡淡竹叶青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悠悠同学情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悠悠同学情
上传于||文档简介
&&随​笔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叙文悠悠同窗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