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汉化的书籍 为什么数据结构很难看懂懂

阅读能力决定你能读多难和多长的文章
& & & 我在以前的文章曾经说过:“要尝试着读包含一大堆定语的长句子,阅读不了这种句子,基本上就说明你的阅读能力达不到现代社会的要求。”& & & 我小时候是阅读饥渴症,抓到啥读啥,经常看很多“不适合”小孩看的书。我记得家里有一本吕叔湘写的《修辞》的小册子,看的很起劲。《修辞》是工具书了,咋看的起劲呢?没看的啊!我的语文很好,要归功于小时候看过《修辞》,就是汉语语法了。后来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用大学汉语教材给小孩上过汉语的语法课,学的咋样不知道,反正小孩的作文写的很好。& & & 去百度搜索:“吕叔湘全集_第四卷《语法修辞讲话》”,能看到实体书,也能看到电子版,可以下载一个电子版的看看,看不下去也就不要花钱买实体书了。& & & 中国语言很奇妙的,讲汉语必讲一章,叫“歧义”。歧义是相声包袱的一个来源,可以用来搞笑。我小时候最喜欢看这类的笑话了,好玩。要是文人搞歧义,透着那种“聪明劲”。但是,谈正经的时候经常出歧义可就不好玩了。重要文件都得用多种语言书写,就是怕出歧义。世界主要语言中,最让人不放心的就是汉语了。& & & 中国教育抓英语,搞的很多人不满。很多人以为是向西方学习科技的需要,哪有这么简单啊。& & & 网上有回忆文章,不知真假。说几十年前李光耀访华,邓小平问他中国是否能学新加坡搞民主宪政。李光耀犹豫片刻,答:“新加坡是前英国殖民地,所有法律都以英文写成,全部官员都说英语,否则根本无法维持这个法制结构,中国搞民主宪政无此条件”。邓小平听完,沉默半响,然后把烟头狠狠按灭,说:“明白了,那么还是让大家先学电脑吧,学习电脑要从孩子抓起”。至今,李光耀依然坚持这个论调。& & & 语言会影响思维方式的。英语比汉语严谨,却不如德语严谨,虽然这两种语言是一个语系的。英国人幽默少,德国人幽默更少,语言严谨以后,语言歧义产出的包袱就少了,要逗笑您得从其他方式入手。卓别林、憨豆先生的逗笑方式和赵本山不是一路。& & & 德国人少幽默,但是盛产哲学家,德国制造也是誉满世界的。这不是偶然的。& & & 现代的很多研究来自于西方,翻译过来的作品很多,水平也高。要是文学作品的话,还有翻译家一说,相当于再创作了。文学以外的外国书籍都是搞这个专业的人翻译的,哪管你看得懂看不懂呢。能翻译过来,保证信息准确就不错了。有的人看翻译的版本实在是费劲,干脆直接看原文算了。& & & 如果是翻译过来的专业书,少不了西方语言的语法在里面,长句子比比皆是。看着费劲吧,原文就是长句子啊。& & & 西方讲课也好,写书也好,都喜欢一个长句子准确地表达了意思,然后在讲很多的例子来说明,让你搞懂。高手呢,应该这样,争取一次看懂长句子,然后自己的大脑马上出现可以联想起来的例子。如果看了人家举的例子才搞的懂,自己举不出例子来。你学了也是半懂,无法应用。& & & 主要内容说完,说点轻松的。& & & 中国话没标点,比如这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我小时候看了,觉得好聪明啊。鲁迅写稿,出版社标点不算字数,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一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认为:“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 & & 中国引入标点符号是在清末,估计洋人不打,这东西也不会进来。现在想想,没标点,竟然对付了几千年,真能对付啊。& & &下面这段话来自抄自《汉英语言思维模式对比研究》第八章“跨越思维和演算思维”,下面一段是清朝时期的英国传教士史密斯写的:& & & 与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交谈,最常见的情形是极难准确知道他究竟在说什么。他的话时常只是一些错综复杂地排列在一起的谓语,整体上就像一个“悬棺”,悬在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说话者心想,有没有主格并不重要。他清楚自己在谈论什么,但是从未想过,按照这种语言结构,是不能使听者凭直觉了解谈话的大略要领的。值得注意的是,内行猜测者的长期训练,使大多数中国人简单填补上所缺少的主语和谓语,就可以明白词语传达的意义。全句中最关键的词往往省略了,也全然找不到暗示这个词的线索。说话者的态度,声调,句子的形态,以及相伴的情境,往往并没有提示你,话题的主语改变了,可是你会突然发现,说话者并不像刚才那样在说自己,而是在说他生活在道光年间的祖父。他是怎样说到那里的,又是怎样说回来的,时常是不可言传的秘密,但是我们天天可以看到这一得心应手的绝技。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没有预先提示,不为人察觉地突然从一个话题跳到另外一个话题,从一个人物跳到另外一个人物,从一个世纪跳到另外一个世纪,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可怜的外国人为了装装面子,至少要尽可能跟上一连瞬息即逝的思想,开始提出问答式的询问,就像一个边远山区的猎人,用斧头在无路的森林里面“开拓”自己的路,“你谈到这个人是谁?”弄清这一点,可能再问“在哪?”“什么时候?”“这个人干了什么?”“怎么一回事?”“后来又怎样?”每问一个问题,你的中国朋友都会面带一种困惑,也许还有几丝悲哀的神色盯着你,似乎怀疑你是不是五官分离、心智出窍了。但是,这样不绝如缕地坚持问下去,就会找到阿利蒂纳从迷宫中把人们挽救出来的路线。& & & 外语渗透到汉语很常见,来自日语的干部一词,来自英语里的沙发等等。现在又出现了新情况。今天我学了两个网络词汇,都来源于英语:& & & 一个是“杀马特”,据说源自英文单词—Smart(聪明),网络上代表着完全相反的意思,被与“脑残”划上等号。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另类甚至是怪诞的青年形象,他们染着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头发,吹着各种突破重力学规律的“刺猬头”,描眼线化浓妆,挂铁链穿体环,满身山寨奢侈品LOGO,奇装异服。& & & 一个是“图样图森破”。英语汉化的发音“too young too simple”,意思是你还是太年轻太天真。略带戏谑的意味,可以翻译为很傻很天真之类的。这句话在2000年出现过,我国家领导人在一次答香港记者问时,因记者所问不当,领导人很生气,教育其too young too simple(图样图森破)。最近又重新流行起来了。& & & 闲聊一气,各位晚安。& & & 日在线英语学习:为什么英语原版书很难坚持看下去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在线英语学习:为什么英语原版书很难坚持看下去
美联英语,全球体验式英语培训领导品牌,从...|
总评分0.0|
&&立刻说在线英语学习,提供外教一对一。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如何阅读英文原版书?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8,093分享邀请回答8378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402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看到这么“社会”的中文教材,歪果仁直接跪了
本文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外国各种中文教材封面
被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和各小语种考试虐了N年的中国年轻人,在了解过“歪果仁”的中文课本后,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做“甜蜜的报复”。
以下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学生请假须面向辅导员递交 。
A.拉面申请 B.方便面申请 C.刀削面申请 D.书面申请
2.生物学家和经济学家在树林中散步,突然碰到一头大黑熊。经济学家扭头就跑。生物学家说:“别跑了,我们跑不过黑熊!”而经济学家一边狂跑,一边回头说:“我虽然跑不过黑熊,但我跑得过你!”
A. 他们去动物园了
B. 他们遇到了老虎
C. 生物学家吓晕了
D. 经济学家一直在跑
3.在机场,小张对他旁边的漂亮女孩说:“我可以向你问路吗?”女孩回答道:“可以,你要到哪里?”小张说:“到你心里。”
A.女孩迷路了
B.小张迷路了
C.小张不知道怎么问路
D.小张喜欢这个女孩
没有对比就没有安慰。回想一下Han Meimei与Li Lei,再看看眼前这些针对母语非中文人士的HSK(汉语水平考试)真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出题者当年应该受尽了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苦头,才逮到这个“报复”机会。
“战斗民族”俄罗斯人的中文教材内页对话很劲爆
谜一样的方块“画”、让人晕头转向的四声调、音与义变化多样,外国人吐槽中文难学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在许多语言里,要拒绝一个人时,会说“等你学好中文再来见我吧”;听不懂一个人所说的话,可以说“你在说什么呢,听着跟中文似的”;法国爵士歌手塞日·甘斯布有一首歌,名字就叫《女人啊,你们就像中文》……
就连精通英、法、德三种语言的“美国飞鱼”迈克尔·菲尔普斯,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说:“学习中文普通话比拿金牌还要难。”注意,他指的奥运金牌不是一块,而是八块。
不过,正如日《时代》周刊首次出现的中英双语封面标题所写的——“中国赢了”,再多的困难,都无法阻挡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赴后继地倒在学中文的沙滩上。
据孔子学院总部/中国国家汉办粗略估算,截至2017年,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专家预测,2020年年底,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2亿。
最近,有老外总结了“老外学中文的大禁忌”:信课本,得永生——才怪。如果没有正式的汉语教材,或许意味着你会听到越来越多的“英式中文”:
Knee How Ma(你好吗)、Hen How(很好)、Book Itchy(不客气)、Woe Boots Dow(我不知道)、How May Win Tee(好,没问题)、Pea Joe(啤酒)……对了,他们还知道“Duang”——就是那个把“成龙”上下叠着写的方块字!
选购教材有风险,信还是不信,这是个问题。
这本由美国人Mike Ellis编写的《中国俚语》,用英文单词为汉字作了发音注解,让每句话说出来都成了“英式中文”。
美国人的中文教材:
各种街头黑话,包教包会
大多数中国人或许只有在出国后才会发现,自己从小到大脱口而出的“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并不能帮我们和外国友人谈笑风生。这就像一个外国人只会讲“你好吗”“我很好”一样,既是开场白,也是话题终结语。
美国人比中国人幸运的是,他们有大量优秀的中文教材,其中还有在国外论坛被评为“不正经老外来中国前必须要学习的一本书”——Dirty Chinese,或许可以翻译成《中国有黑话》。
在此书中,作者Matt Coleman会告诉你,中国人有许多种方法打招呼,除了“你好”,还有“吃了么”“在干吗”,以及各种眼瞎式的明知故问。
当然,问候语属于第一章基础课,重点还是日常交流。例如你坐了15小时的飞机终于来到上海,在Tinder或探探上约了个中国姑娘去酒吧见面。这时,你得带上Dirty Chinese。
见面时不妨先聊对方的家乡,然后趁她不留意,快速翻到“地域”那一章,看看她是什么“属性”——如果是广东人,她应该什么都吃;如果是上海人,她或许会很神经质、很龟毛;如果是东北娘们,她会爱穿貂儿。
接下来,可以聊聊她的兴趣爱好。如果她说喜欢高档咖啡馆和艺术画廊,或没完没了地谈论如何去拉萨寻找灵魂伴侣、住在帐篷里喝酥油茶、和牦牛生活在一起……在你眼前的这位就是所谓的“装×犯”(The Poser)。注:她可能从未去过拉萨。
《中国有黑话》封面
Dirty Chinese完全体现了一本工具书的作用,不只教你说中文,连撩妹的招儿都给你想好了:“我叫马丁,我来自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我身患绝症了,我没怎么见过世面,还没尝过女人的味道。”
如果出现突发状况,例如“第二天在天津的大街上醒来时,发现自己穿了空姐制服”,你可以用这个带卤煮味儿的例句:“甭担心,我跟他倍儿磁,警察面前他不会说什么的。”实在没辙时,还剩这句:“俺要回老家!”
更多的街头黑话、花式逗闷子都在这本中英双语“黄暴词典”中出现,包教包会。作者还在书末特别写了一条免责声明:“你代表所有西方人——尽量不要让我们看起来比我们已经做的更糟!”
在中国待了12年的美国人Alex看完这本书后,深深怀疑作者是中国人,因为整本书都是中国特有的亮点和槽点,“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观察简直细致到可怕”。
刚学中文三个月的S. Sandell在亚马逊上给这本书打了五星好评,他觉得这本书比提供文化见解的历史课更好,自己对中国的陈旧观念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消失殆尽。
《中国有黑话》教老外的中文非常社会
日本人的中文教材:冷杠精的养成
场景一:儿子问妈妈:“爸爸从前害羞吗?”妈妈回答:“要是他不害羞,你现在至少大三岁。”
场景二:乘客称赞出租车司机:“你戴墨镜真帅呀。”司机回答:“车费可没法给你便宜。”
当印着这样“杠精”对话的日本中文教材图片出现在网络时,不少人怀疑这是恶作剧PS。但实际上,这本名为《一定能说的中文入门》不仅真实存在,销量还相当好,在亚马逊网站上获得四星评价。用户评价“这本书的照片和插图让学习的心情很好”“遇到这本书,重拾十多年前半途而废的中文学习”“期待出第二部”等。
据介绍,这本书的第一版于2004年推出,获得过2006年度中国国家汉办评选的“最受欢迎国际汉语教材”。作者相原茂,曾任东京御茶水女子大学中文教授,现在是日本承办“中国语交流能力考试”的协会代表。相原茂编撰的中文教材超过十本,既有学术性的语法书,也有活泼的故事书,绝大部分还是走正统严谨路线。
日本出版的中国语教材
另一本中文教材——今年4月10日一出版就位居日本Paburibu新书畅销榜第一名的《中国抗日剧读本:意想不到的反日·爱国喜剧》,才是真正被段子手附体了。
该书作者岩田宇伯是一位住在日本爱知县的IT男。一次偶然机会他在上海出差“邂逅”了中国的抗日剧,便一发不可收拾。
作为日本人,岩田做事有匠人精神。他前后花了6年工夫,自学大量中文,看了21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抗日神剧”,合计678集30180分钟。
岩田把自己看剧的经验,写成这本书,一一列举出剧中各种奇葩剧情、人物关系及剧中搞笑的硬伤。比如剧中人物衣襟压反了,那是寿衣穿法;机密文件里的日语写得乱七八糟;日本军官竟然还留着明治维新以前的发髻……
当然,此书还兼具汉语教学功能——给所有出场人物的中文名字标上日语发音,并设有“跟着抗日神剧学中文”的专栏,随书附赠中文教学CD,教你如何说一口流利的抗日中文。
无需担心,学校不会拿这些书当教材,读者也不会把书里的段子当真。这些教材与其说是黑中文,倒不如说是把他们的本国文化黑了一圈,读起来反而更“实用”。毕竟,任何一个怀着对中国博大文化热情的日本人,自信满满地立下“今天开始学中文了哟”的目标后,很快都会被四声调的拼音彻底击碎对中文的一切幻想。
日本人果然是冷杠精
俄、德、法的中文教材:
战斗民族VS好战之士
俄罗斯的《无师自通书》中的对话,则无不是来自“战斗民族”的审问:“你出嫁了啊”“我单身”“我是寡妇”。除此之外,必须学好的还有全世界主要国家的中文名字——不学好政治,怎么打遍天下?
“令人生畏的好战之士”日耳曼人民又怎会输给“战斗民族”?从1963年就把汉语课正式纳入中小学学科课程体系的德国人,截至学年,至少有1名中小学生在学汉语。他们的汉语课本跟美国人、日本人、法国人的相比,就像研究生之于小学生。
例如,曾获得2010年度“典宁豪斯优秀教材奖”的《Liao Liao》,主要由德国人编写,出版于2009年,非常受中小学的汉语教学老师及学生(学霸)的喜欢。但是,翻开头几页,便会看到复杂汉字的田字格抄写及800字的阅读理解《北京烤鸭一二》,其词汇与语法难度不亚于英语六级。
任由以上两国斗得你死我活,向来对他国语言不感兴趣的高卢人,却对汉语出奇地有好感。法国教育部汉语教学总督白乐桑指出,法国是欧洲汉语教学历史最长、汉语学习规模最大的国家。在法国漫长的汉语教学史上,汉学大家熙来攘往,优秀教材层出不穷。
但法国人以一贯的傲慢掩饰了自己在汉语学习上的成绩。在当地最流行的中文入门教材《你说呢?》的扉页上,写着“好好学习,将来过好日子”。这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口号从法国人口中一本正经地说出来,倒是很幽默可爱。
德国人的中文教材,难度相当高
中国人自编的中文教材:
活在汉语教材里的古文明
文化决定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不同国家的不同思维,会在对相同事物的不同观察上体现出来,其中的民族性也得以被窥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与博士李泉认为,写一本教外国人领悟中国文化的教材并非易事。一方面,对文化内容的取向和具体内容的选择,常常见仁见智;另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个复杂现象,对文化的呈现更非易事,同样见仁见智。
2009年8月在桂林召开的一次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一位学者持“当代就没有文化,文化都是古代的”的观点,让李泉印象深刻。他觉得这或许是国人自编的汉语教材在内容取向上大都厚古薄今的原因。
“许多教材文化内容的选取角度和目标是找中国特色元素。于是,京剧、故宫、汉字、书法、瓷器、端午、春节、龙、熊猫、孔子……应该说,这种展示心态并没有什么错,但这种做法并不一定就好。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可能造成生词过多过偏,课文过难。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可能造成中国‘神秘’甚至‘落后’的印象。无论是人民、国家还是文化,过于独特、神秘、不食人间烟火,也就难以让人接近,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并不见得有利。”李泉说。
孔子学院举办的HSK汉语水平考试
4000多年来,汉字的文字形式没有断过层,中华文化也一样。但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或者完全不了解,或者停留在百年前、三十年前的状态。对他们而言,如果不从文化角度来解读,就可能难以理解当代中国的“时间就是金钱”、“双十一”、用感谢回答对方的称赞、AA制、网购、手机转账、见面扫码等现象。
事实上,愿意吸收外来文化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这本身就是值得向外国人介绍的中国文化特色。教材理应反映这种现代化的现实,而不是只活在中国的古代文明里。
本文来自公众号“新周刊”。《新周刊》创刊于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享有传媒界"话题策源地"的美誉。关注新周刊公众号(id:new-weekly),每天了解最新锐的话题和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很难看懂内涵点 污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