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活动方案广播搞

山东经济广播引领全民阅读风潮 温馨家庭体验共度中秋
[提要]中秋朗诵会刚刚落幕,济南读书爱好者再次收获福利!9月26日,济南本土独立书店“品聚书吧”新店将落户和谐广场。
  讯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山东经济广播《新闻大屏幕》我是朗诵家联手品聚书吧&花好月圆中秋诗会&于9月20日上演。山东经济广播的主播们和诗歌爱好者齐聚一堂,畅聊诗意生活。在活动现场,主播与嘉宾分享生活中的心得感悟,主播戴晋呼吁大家抛下浮躁,回归本真;公司白领周海燕坦言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初衷就是为哄宝宝睡觉,更有5岁的&小公主&张家好的超萌表演,精彩的朗诵节目和多样的互动将气氛推向高潮。
  中秋朗诵会刚刚落幕,济南读书爱好者再次收获福利!9月26日,济南本土独立书店&品聚书吧&新店将落户和谐广场。作为济南首家集书店、咖啡、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书吧,品聚书吧专注于推动全民阅读,将时尚与实用相结合,更加注重家庭集体阅读体验,更年轻更活泼,力图为济南读者提供一个舒适愉悦的阅读环境。
  除了书吧种类丰富的图书和精致的饰品外,《尘封的记忆:一群抗战老人的故事》开业摄影展同样深深震撼着每个人,画面中抗战老人沧桑的面孔与静溢的阅读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在这个中秋,山东经济广播陪您一起,在品聚书吧里喝喝茶聊聊天,一起谈天说地,享受最难忘充实的假期吧!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2,诚邀合作伙伴。
[责任编辑:杨凡、薛海文]
手机安装浏览更多山东资讯
品聚书吧和谐店
济南品聚书吧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徐雁:广播“读书种子”推动“全民阅读”_苏州新闻网
徐雁:广播“读书种子”推动“全民阅读”
来源:苏州日报
编辑:苏网
核心提示:...
徐雁,笔名“秋禾”,江苏太仓人,祖籍靖江,1963年生于吴县。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现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民革江苏省委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兼任国家教育部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暨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等。
长期从事中国图书文化史研究,将专业学识服务于社会大众需求。多年来,创意策划并主编“华夏书香丛书”、“读书台文丛”、“六朝松随笔文库”、“书林清话文库”、“开卷读书文丛”等。自2005年以来,出版学术著作 《秋禾书话》、《秋禾话书》、《沧桑书城》、《苍茫书城》、《中国旧书业百年》、《藏书与读书》、《雁斋书事录》、《秋禾行旅记》、《中国图书文化简史》等十余种。 《中国读书大辞典》(与王余光联合主编)和《中国藏书通史》(副主编之一)分获第8届和第13届“中国图书奖”。
在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先后独立主持,并完成国家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研究课题。现正从事“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研究项目暨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旧书文化史》(科学出版社)的定稿工作。
阅读有危机,但前景仍乐观
苏周刊:进入网络时代,阅读的状况与以往相比出现了很多变化。作为长期从事阅读研究和指导的专家,您对此怎么看?
徐雁:阅读存在危机,而它有这样一种背景,可以说面临两方面的压力,这也是十多年来阅读推广从原本完全是一种出版界、图书馆界、书业界的活动走向了社会前台的主要原因。
首先,整个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人群尤其是中青年人的压力倍增,对阅读时间的挤压严重。另一方面,从正面来说,由于社会教育文化程度的普及提高,人们差不多在学龄时期就完成了一大部分的社会阅读,通俗来讲就是在求学阶段的儿童、少年、青年就读了不少书,那么参加工作后主要就转到一个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一个人生科学发展的过程。这跟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学历、文化比较低,老三届、新三届这许多人群大量依靠图书馆、依靠自学的状态不同,发生了很大改变。
其次,另一个因素是跟整个社会的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技术方式改变有关系。这也改变了原来的经典型、人文型、素质型的阅读,更多地让读者进入了8小时内外零碎时间的阅读。而且,除了传统的纸质书,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和网络等都可以进行阅读,这让我们的阅读状态进入了一种不太好计量的程度。
所以,从这两个社会和时代的因素来看,在承认危机的同时,我们对阅读的状态应该还是保持乐观的态度。如果抱着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态度来看,实际上无时无地,阅读的行为都在生活中渗透,这跟过去传统的青灯黄卷、正襟危坐,一定要有个什么书房、图书馆或教室来阅读的行为方式就不一样了。
在阅读过程中走好成长、成才之路
苏周刊:在目前情况下,阅读推广主要做些什么事呢?
徐雁:关于阅读推广,主要有三方面的想法。一方面是严格区别对信息的阅读、对知识的阅读和对文化的阅读,这是三个层面的东西。通过信息来提成知识,来积累文化。当今社会,我们描述信息时往往会用到信息泛滥、信息爆炸这样的负面的词汇,这说明信息本身是无序的。知识则是一种学问、学理,它的内在逻辑性和结构性是很强的。而文化的东西就有一个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问题。如果拿宝塔来打比方,信息是塔基,知识居中端,再朝上,文化是比较高端的。所以,作为读者,我们要对这三者加以区分。比如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如果让他比较早地进入这个信息泛滥的海洋,他就容易迷失、沉没、迷惘,找不到方向,那学校、老师、家长就需要对其加强阅读方面的指导。
苏周刊:现在的孩子大多从小就会玩电脑、上网什么的,接触到的各种信息比前人多得多,如果不加引导可能就会出问题。
徐雁:是的。所以对信息要有个客观、辨证的态度,甚至要带有某种批判性。而知识是人生的基础,一个人求知的过程实际上是用人生有限的时间来换取一个相对理想的空间的一种置换过程。所以,对学龄少儿来说,打好知识基础很重要,要扎实地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我历来有这么个观念:一个人如果在求知、求学过程中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进一步将这种兴趣打造成自己的爱好,再把这种爱好通过博览群书,通过有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专长,那就是当代社会一个人成才的合理道路。
苏周刊:从您本人的经历来看,您从年少时开始就是沿着这样的道路在走。
徐雁:是也有这样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在当时是感性的,现在因为当老师也在做阅读推广的事情,不断进行反思和梳理,慢慢地就形成了某种带有公式性的推导。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的学业也就是他未来的职业,也是将来人生的事业,学业、职业、事业三位一体,这当然离不开求知、求学的过程,离不开阅读。
苏周刊:这样的路径挺有指导意义的。一些年轻人的求学、求职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考大学时选专业盲目地去凑所谓的热门,等毕业时情况有变可能就业又转向别的领域,这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种资源浪费,对个人来说也未必是好事。
徐雁:所以要强调以爱好、兴趣为前提,这个很重要。
放宽视野,以“大阅读”来丰富阅历
徐雁:第二要来说说“大阅读”的问题。叶圣陶说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古人更是留下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箴言,像徐霞客就是这方面的表率。周恩来则推崇“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这是这个时代很需要又很重要的一种“大阅读”,这种知行合一式、社会体验式的阅读,是增加一个人的阅历的过程,是“活读”而不是“死读”。关于学历和阅历也有种辨证关系。一个人如果有了一定的学历再加上丰富的阅历就如虎添翼。在当今时代,还有个终身学习的问题。汉字的单个字都有它的内涵,我们不妨对学、习这两个字进行推敲,它们其实就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内涵。
“大阅读”的同时还需要“深思考”。所谓“深思考”,就是在有了一定知识积累和学识储备的基础上,刨根问底式的求索性思考。求索性思考贵在有“问题意识”,也就是前人所谓的“从不疑处生疑”。有疑然后求解疑,就是一个由“浅阅读”到“深思考”,进而跃升到“泛阅读”、“深思考”的良性互动过程。
再来要谈到具体的学习方法。第一种是功利主义的急用先学,像我们使用手机、学开车都属于此类。第二种是活学活用,其内涵是学一分用一分,学、用在互动中结合,像大学生的实习就是这种。在此过程中缺什么补什么。第三种是学以致用,就不能为学习而学习。要跟着时代节拍,并尊重自己的内在文化逻辑,努力成为时代所适用的人才。在成人过程中成长,在成长过程中成才。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跟传统常说的人的理想、抱负、志趣,现在所说的职业生涯、职业规划等都联系在一起。
三种读书方法值得提倡
苏周刊:您认为阅读推广的重点是什么?
徐雁:我自己学的是图书馆学专业,(上世纪)80年代我在北大读书时,整个社会文献资源比较欠缺,所以当时有个专业术语叫图书馆藏书建设,就是怎么让这些资源集中到没有围墙的大学——图书馆中来,这是当时的当务之急。现在,随着我们的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后,如何盘活图书馆收藏的资源就成为了阅读研究和阅读推广的当务之急,这也有个转型的过程。
苏周刊:您本人就拥有丰富的藏书,这跟您从事阅读推广工作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徐雁:刚开始学了图书馆学以后,我们的师兄都跟我们说这么一句话,“这下好了,我们这辈子都不用买书了。 ”因为到处都有你的校友,在图书馆界有人脉。那为什么我自己会走上藏书的道路呢,一个是跟本人的爱好有关系,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涉及到读书方法的问题,涉及到泛读和精读、浅阅读和深阅读的关系。因为,图书馆的藏书从正面讲是数量很多,但从其他角度来说它有两个限制,一个是毕竟有品种和数量上的限制,并不是说你什么时候想借什么书都能借到,还有一个是它有借期,借了要还,而且还有规定的时限。从这个角度讲,市场经济下的书店是种补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慢慢地为了自己的爱好买书、淘书,而且越买越多。
最初买书,涉及到的一种阅读方法叫“悬疑解疑”。我们讲的“求知”实际上是一个求未知的过程,因为你“不知”,所以要求,怎么求呢,除了请教老师,还可以读书自学。所以,疑问是最好的老师,你带着对历史、文化、艺术等的种种未知去读书,你的书就越读越多,慢慢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在这种解疑的过程中不可能手到病除,一部书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于是就有了第二种读书方法叫“结网式阅读”。假如说每张网上的网点都是你的一个疑问的话,你从一个网点走到另一个网点,你就发现要把这个网点搞清楚,后面还有东西,像蜘蛛网一样延展出去。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就像滚雪球一样,一方面解决了一些问题,一方面又产生了新的问题,那么围绕这些问题,你的阅读也就越来越广,那么书也会越买越多。
苏周刊:有报道说2008年的时候您大概有一万五千册的藏书,现在又过了几年,您的藏书又增加了不少吧。
徐雁:这几年买书买得少了,因为眼睛看小字不行,所以(我的藏书)基本上保持动态的平衡。而且超过一万册后已经形成一个缺点,会买重书,而且越喜欢的书、越好的书,买来后,因为忙,有的就没有深阅读,然后就记得模模糊糊,下次看到后还想买它。
这就可以带出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第三种读书法,也就是“一目十行”和“十目一行”。“一目十行”就是我们说的泛阅读、轻阅读、浅阅读。“十目一行”从字面上讲是十个眼睛看一行字,那就意味着精读、深阅读,要把它看透、吃深、理解到位,对于一些重要的经典就得这么读。
个人要有基础性藏书,有条件的家庭要有书房
徐雁:关于个人藏书和阅读的关系,还可以具体深化一下。我们提倡个人要有基础性藏书,形成自己的阅读结构。在我们家中或办公室的书柜里、书桌上应该有一定品位的人文的、科学的经典著作,可以满足自己日常浏览的需要。
像我们苏南这一带,一个家庭在住房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提倡梁实秋在《雅舍小品》中所说的“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书房的用途是庋藏图书并可读书写作于其间,不是用以公开展览藉以骄人的。”就苏南这些小康的城市家庭来讲,现在特别提倡不仅要有机(指电脑)房,还要有书房,这个书房要有江南文化元素,应该有传统的字画、传统家具等。在这样一种动感的时代,我们要保留一个宁静致远的地方,也就是在书林学海中宁静致远。同时,这也是陶冶自己的孩子养成安静的、积极的、良好的阅读习性的地方。如果培养起这样的阅读习性,他将来上了学肯定会是个好学的好孩子,到图书馆肯定是个好的读者,走向社会是学习型人才。这一切都离不开家庭的培育。
苏周刊:您提到了家庭阅读的问题。而现在有的家长可能对让孩子学所谓的才艺比较起劲,而对阅读这件事或是不太重视,或是虽说重视却不知具体该做些什么来加以引导,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徐雁:这就涉及到图书馆的一个职能。刚才说的是一种理想家庭的状态。但事实上很多的父母都还在职场上打拼,很多的父母并不具有一定的学历和能力来指导自己孩子的阅读,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发挥公共阅读推广方面的作用。父母们在送孩子去少年宫上各种兴趣班之外,也应该让孩子进图书馆,教会他们如何读书,培养一种好的学习的习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一种好的学风,对于他的为人处世、读书学习都会发生一种文化底蕴式的作用。在这方面,家庭、学校、公共图书馆三方可以互相拾遗补缺、相得益彰。
说到少儿阅读、少儿图书馆,这也是文化部和江苏省在“十二五”期间作为惠及民生的重点发展的内容。我们觉得阅读的希望应该还是在孩子身上。我们这个时代太快了。也许根据现在出的一些事情,国家慢慢地会把发展节奏调慢些,那多出时间来做什么?更多的应该用于精神食粮的给养,用来充电。从少儿阅读的角度来说,一般容易给一些小孩戴上多动症甚至躁动症的帽子,也有点像是种时代病了。但实际上,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家长不要轻易地说孩子得了多动症,给他心灵上的打压。要尊重孩子的多动性,预防多动症。对孩子的好学性要引导,即发现他好学的迹象和兴趣后需要保护并加以引导。对孩子的求知性要培养。也就是说,把他的多动引导到好学、求知这个层面上来,这就上了良好的轨道。由此来说少儿读物的结构,我们以前都读连环画,现在叫读绘本,在当下这个读图时代,读绘本可以成为少儿阅读的一个引导方向。
另外,我在前年“六一”儿童节前曾在个人博客“秋禾话书”上开了一张“导读书单子”,从书目法的角度推荐了八本书和一刊一网,供家长们参考。 (具体书单见本文附录)
我们现在呼吁公共图书馆要有儿童阅读的指导馆员,作为一个专设的岗位,他相当于医院中的儿科,在阅读方面给孩子们更为专业的指导。一个孩子过来后,简单问几句话,就知道他的知识结构怎么样、兴趣爱好如何,然后给出阅读的指导和建议。
苏州的图书馆应该率先设置阅读推广指导馆员岗位
苏周刊:眼下各种出版物的数量非常多,选什么来读,怎么选真是个问题。
徐雁:是的,从这点上说,针对各行各业的成人阅读也需要阅读推广指导的馆员,比如有那么多有关职场的像《细节决定成败》之类的励志类书籍,但不会是一本书适合所有人,而专业的阅读推广指导馆员不能随便塞给你一堆这样的书,而是应该因人而异地从书林学海中选出最适合你读的一本,力求达到“一本万利”的效果,而不是读万本而无一利。
说到专业的阅读推广指导馆员,国外在这方面至少有数十年的历史,而目前国内图书馆中,阅读推广指导作为一种功能是有的,但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还没有。我觉得在苏州这样的作为国家公共图书馆建设示范区的地方,像苏州图书馆、独墅湖图书馆就应该率先在这方面来创造经验,然后作为全国同行的一种借鉴。
苏周刊:那像您负责的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等机构在培养、培训阅读推广指导馆员方面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动作?
徐雁:这方面我们这些机构也在做,但各个地方发展不平衡,比如江苏、浙江、广东、福建这一带经济发展比较快,对阅读文化的需求就比较强烈点,也投资得起,而在中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这方面起步就比较慢,发展条件还不太成熟。今年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动作,是做了两件事。一是持续打造华夏阅读论坛,8月26-28日又有一场论坛的研讨会将在浙江海宁举行,主题是《地方文献建设与乡土文化阅读》。二是在年底的深圳读书月期间,由我主编、海天出版社出版的两部书《全民阅读推广手册》和《全民阅读参考读本》作为姐妹书将一起推出,前者是针对参与这项工作的人的业务指导书,后者则是面向普通社会大众的。之所以要编这两部书,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开始是各地自发地搞各类读书活动,现在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后应该让它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用知识理性来加以指导,让我们的读书活动办得更有激情、更有创意,也更加求真务实。所以通过这两本书的编辑,我们希望传播古今中外的阅读理论知识和中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希望大家阅读后与各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然后有所借鉴,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让各类读书活动真正惠及更多人。
7、全民阅读推广任重而道远
苏周刊:很多专家、学者、作家都会提到年少时的阅读经历对自己的成长乃至职业和事业的发展方向有很大影响,您也是这样吗?
徐雁:跟“老三届”相比,我这年龄段的人没有插队的经验,但“文革”时期的书荒同样也经历过,那时我正在上小学、初中,所幸得到几位好的语文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和鼓励。那时想看书的愿望很强烈。后来中学毕业时,我家乡太仓的图书馆成立新馆,就在影剧院对面,那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后来,我在1980年考大学时就选择了北大图书馆学系,当时全国只有北大、武大和华师大等少数几所院校有图书馆学专业。大学毕业后,我在国家教育部工作过,后来又到南大出版社工作,再后来又做教师,但对阅读的爱好和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深刻认识到阅读对一个人的社会化生存和整个时代的发展有着战略和战术意义,于是,就想把个人的体验社会化,除了我在南大的学生外也让更多人了解。这十多年来,我在全国各地作了一百多场有关的导读报告和讲座,也应邀对公务员等各个群体进行终身学习方面的辅导,希望把我的心得、体会、经验、见解在更大的平台上向社会传播。
苏周刊:“全民阅读”这个词现在出现频率挺高,它到底有什么含义?
徐雁:全民阅读推广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为什么叫全民?第一,对社会群体来说,各行各业、各阶层都应该是阅读推广的对象。第二,对个体来说,阅读是人生全过程的阅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学了之后人生才有活力。第三,对于图书馆、书店来说,是对全品种的读物进行推广,它们拥有的所有图书资源都应成为全民阅读推广的对象。基于这方面的认识,我们觉得这条路还是任重而道远。有很多东西并不是这个行业自己就能解决,需要社会大环境和这个时代来共同作用。
全民阅读其实还是一种方式和手段,最后走向文化创意、科学创新和社会创造,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生活才会真正地更加富足、更加美好。
附:一个培育“读书种子”的中外少儿读物书目
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儿童读本·第二辑 (注音版)》(邓启铜注释,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二、《圣经故事》(新、旧约篇/名画全彩版,洪佩奇,洪叶编著,译林出版社2008年6月版)
三、《安徒生童话选集》( [丹麦]汉·克·安徒生著,叶君健译,江苏译林出版社 2003年2月版)
四、《格林童话全集》纪念版·插图本全三册,[德]格林(Grimm,J.),[德]格林(Grimm,W)著,曹乃云译,21世纪出版社 2009年1月版)
五、《冰心儿童文学全集》(上\下册,冰心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8月版 )
六、林海音《城南旧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七、沈碧娟《纯真童年》(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4月版)
八、郑丰喜《汪洋中的一条船》(华夏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九、《儿童文学》杂志
十、“中国儿童文学网”
[责任编辑:苏网]
点击排行榜“互联网+”图书馆 全民阅读更有戏&
&&&&视频长度: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互联网+”正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互联网+图书馆”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一起去看一下。
孙云翠家住李沧,业余生活里一直特别爱看书。但因为家住的离图书馆较远,所以租书看书很不方便。家门口也有社区图书馆,但种类又不够丰富。去年,小小的社区图书馆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实现了全面升级,通过网络与市、区图书馆全线联通,还能通借通还。这样一来,孙云翠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全市的图书了。
看书不仅更方便了,传统的阅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除了传统的纸质阅读,各类电子阅读方式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在这种变革中,图书馆也没有落后。
如今,像图书借阅机、电子读报机这样的数字化服务设备几乎覆盖了全市的图书馆,青岛图书馆的移动阅读平台手机用户也超过了1万人。互联网加上图书馆,让市民的阅读从长距离租书变成了家门口看书,从厚重的书本变成了方便的电子设备,线上线下的互动融合让更多的人选择加入“读书一族”,为岛城增添一缕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现状几何:图书馆异化成自习室_全民 图书馆 自习室_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中国“全民阅读”现状几何:图书馆异化成自习室
09:49来源: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日,已近午夜,位于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韬奋书店内灯火通明,顾客络绎不绝,书店还为顾客提供了桌椅台灯方便阅读。这家已有20余年历史的书店成为北京尝试24小时开放的书店之一。中新社发杜洋摄
  中新网2月19日电 (宋宇晟)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根据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起草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其中提出了很多鼓励阅读的措施,并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2013年两会上,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邬书林联合逾百位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了《建议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提案。当年8月,全民阅读立法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
  时隔近3年,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公开征求意见。现在,“全民阅读”的状况又如何了?
  资料图:网上热传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某新华书店店员“赶孩子”的视频截图。
  创新之举让阅读正变得方便
  今年1月,一段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某新华书店店员“赶孩子”的视频让“该不该在书店看书”成为热门话题。这一方面事关对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书店的经营状况。
  看似两难的问题,杭州两家新华书店给出了一种解决办法。
  自2016年元旦,杭州图书馆联合杭州两家新华书店,推出“悦读”服务。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悦读服务就是将采购员选购图书的"专属权利"交给读者,读者在杭图找不到的书,可以直接到新华书店去"借书"。”
  在杭州,看书、借书正变得越来越方便。据报道,实行一个多月来,读者在杭州新华书店参与免费借阅的书籍超过8300本。
  事实上,此类实体书店的创新之举近两年并不鲜见。2014年就有一批实体书店办起了24小时书店。这一年8月,来自北京、杭州、深圳、广州、西安、青岛、郑州等地的11家24小时书店还建立了“全国24小时书店联盟”。
   资料图:北京雁翅楼迎来西城区首家24小时书店,嘉宾们拉下红布为中国书店揭牌。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图书馆变成“大型自习室”
  看书方便的同时,读书正呈现功利化的趋势。
  今年1月,《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调查了中国高校图书馆的使用状况。该报道指出,如今的图书馆“在很多大学生心目中就是个大型自习室”,“其原有的功能渐渐被遗忘了”。
  报道中,西南某高校图书馆的一位副馆长说,“我们学校这两年书籍是越来越丰富了,可真正来图书馆借书、阅读的人却越来越少,更多的同学只把这里当成自习室了。”
  对此,有媒体指出了症结所在,学生忙于学习,阅读的图书大多都是教材教辅类,有学生坦言“看点课外书就像做坏事”。“只读有用的”已成为不少大学生阅读的信条。
  对此,作家刘醒龙曾表示,能够立即指导实践的书其实价值有限,有价值的内容永远不是功利主义的成功学抑或厚黑学。让人终身受益的书可能正是那些早年读时“无感”,看似无用的“闲书”,这些书往往是“越品味道越浓”的好书。
  不过也有不同意见,作家刘震云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一个人读专业技能书,对他谋生手段有所帮助,功利化阅读也就无可厚非,毕竟任何事情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碎片化、娱乐化的浅阅读颇为火热
  而对于都市白领、蓝领们而言,每日操劳,早出晚归的生活,没时间阅读似乎不难理解。但同时也有媒体指出,一方面是不少人认为没时间读书,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娱乐化的碎片信息却非常热衷。
  2015年,中国国内首份《中国城市阅读指数研究报告》显示,随着手机等阅读介质的兴起,阅读外延明显扩大,网民阅读的第一途径是手机。从报告中的“网民阅读指数”来看,手机作为新兴移动阅读方式,影响力已远超纸质书,甚至电脑。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徐升国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社交阅读呈现出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的特点,在内容深度系统性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并不能完全取代深度的纸质阅读。
  对此,文化学者朱大可曾表示,当140字的微博和短资讯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呈现形式,中外学术界曾陷入深深的忧虑,短消息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很多思维都面临“碎片化”的危险。
  不过,徐升国也说:“鉴于此,我们可以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将深阅读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有机结合,平衡发展,这才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一大挑战、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大家对自己的阅读状况也不满意”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综合阅读率为78.6%。对此,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徐升国曾表示,这意味着有78.6%的人有阅读行为,包括阅读图书、期刊、报纸、手机、网络在线等,同时反映了有21.4%的人什么都不读。
  徐升国曾向媒体介绍称,从2005年至2014年,中国的阅读量基本维持在4.5—4.7之间,2014年国人年均阅读是4.56本,远低于发达国家的阅读量。据统计,日本的阅读量约9本,韩国约11本,美国约7本,法国约12本。
  “大家对自己的阅读状况其实也不满意”。徐升国说,在调查中超过50%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不够,只有两成的人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表示满意。
  深究其因,他认为,除了人口基数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外,目前阅读公共服务存在严重不足,图书馆并不普及;而根据统计,中国有超过六成的人希望参加读书活动,这个数据甚至超过了读书人的比例,社区读书会需要推广。
  “阅读氛围的营造,需要靠每一个人”,徐升国说。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关于" 全民 图书馆 自习室 "的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民阅读促进条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