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体恒恒述法师被开除回国了吗

[转载]【佛学问答】体恒法师:冤亲债主是指哪些
问:请问冤亲债主都是指已经去世的人吗?
体恒法师答:中国人习惯上在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特别是生活中无法解释的特殊现象,一般都会去佛教寺院或道教宫观作“法事”,超度三世冤亲债主,祈求吉祥平安。
由于超度法会中所用的牌位多是黄色的(相反,如果是为现世家中亲人作消灾祈福法会,牌位则是红色的),所以人们也就习惯将所谓的“冤亲债主”等同于过去生中的或已经过世的人。
其实,“冤亲债主”固然多为过去生不善因缘积累造成及多为非人类有情生命,但也不钝然如此,有时候现世活着的某些人也可能会是我们的“冤亲债主”。
根据佛教的基本义理“因果”所述,过去现在及未来都是密切相关的,所谓“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后生事,今生做者是”。因此,那些于生活、工作、学习中给我们制造麻烦、障碍的人,从某种角度来看,都可说是我们的“冤亲债主”。试想,如果不是过去的某一生中结下恶缘,他们何至于此生如此跟我们过不去呢?
不过,即便现世中会有“冤亲债主”存在,我们也不能心生烦恼,更不能嗔恨或报复,须知“怨怨相报无了时”,“冤家宜解不宜结”,不顺的事情来临时,要以一颗平常心对等,同时努力忏悔自己过去的业力,广修善法,常结善缘,这样处境慢慢就会改变,恶缘渐渐就会减少,“冤亲债主”也会转变为良朋益友。
当然,即便有些人是无法转化的,有些事情是不能转变的,也不要灰心失望。要知道,一切障碍都是人生的“逆增上缘”,没有逆境,我们如何懂得珍惜与上进呢!
以感恩的心态面对一切,生活就会美好许多!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您目前的位置:>&&&
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体恒法师
日 11:07:00
中国佛学院
孔子是中国的一位大思想家,尤其是最早的一位大教育家。他名丘,字仲尼,是鲁昌平乡陬邑人,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551-前479年),大至和佛陀同一个时代。
孔子父名叔梁纥,母名颜征在。叔梁纥曾为陬邑宰,孔子三岁时叔梁纥死。孔子少年时“贫且贱”,很早时就开始为人作事,养家糊口。所以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1]&孔子自小就勤奋上进,“十有五而志于学”。&[2]&他不但博学,而且好礼。《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3]
孔子之时,正是周室衰微,礼乐败坏的春秋时期。他看到“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4]&不合自己“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5]&的思想,因而不愿出仕。于是就周游列国,聚众讲学,广兴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游历与授学生涯,取得很大成就,学生遍布天下。其中,“弟子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6]
中国的教育,孔子以前是学在官府。“自孔子以后,才有私人讲学的风气;自孔子以后,文化才不是贵族的专利品”&[7]&所以说他是最早的一位大教育家。
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本文之佛陀指的是世尊释迦牟尼佛。
释迦世尊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他姓瞿昙(即释迦),名悉达多,父母是净饭王和摩耶夫人。他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入灭于前486年。[8]
释迦世尊由于出生于王家贵族,得以接受良好教育。他很小就通达了五明、四吠陀和骑射等文化与技艺,所以很小就被称许为“若当出家,成一切种智;若在家者,成转轮王”。&[9]
释迦世尊天生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又善于思考。少年时,“路旁见耕人,其心生悲恻,痛俞刺贯心。又见彼农夫,勤苦形枯悴,蓬发而流汗,尘土岔其身;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太子性慈悲,极生怜悯心”。&[10]&由此感悟人生是苦。青年时,出城游玩,于四门见到老病死等各种苦患,更深觉世事无常。富裕优越的贵族生活不能满足他解决宇宙人生问题的愿望。为了寻找人生真谛,于是二十九岁时他便离家别国,开始了断恼离苦的修道生涯。
太子出家之后,曾多方游学参访,还曾经在雪山六年苦行。后来在菩提树下结座立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11]&进行禅观思惟。终于睹明星升起而超越一切障碍,觉悟正法,成就佛陀之果。
觉悟后的佛陀,为令一切众生脱离苦恼,于余生四十五年间,足迹踏遍恒河两岸,讲经三百余会。既建立了人人平等,法味同尝,财味共享的僧团,又度化无数世俗弟子,从而开创了以教育为本的伟大佛教。
孔子创立了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佛陀创立了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他们二者的学说都是世界文明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孔子和佛陀在讲学和弘化的过程中,各自都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各自都有完善的教育思想。佛教产生于印度,能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这与中国具有儒学不无关系。作为一个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学佛者,了解他们二者教育思想的同异对我们今天的修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首先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接着论述佛陀的,然后进行比较,最后叙述比较之意义。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研讨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从其教育的态度、方法、内容和目的四个方面予以论述。
(一)、教育的态度
1、教育的功能与限度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很相近的,原本无有善恶之分,只是由于习染的不同,才便有了善恶智愚的差别。所以其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2]&这与佛学中“阿赖耶识”的非善非恶之说很有点相近。因为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人明理知礼,向善远恶。如其言: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1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14]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5]&&
因此,“毋友不如己者”。&[16]&“乐多贤友,益矣”。&[17]
同样,知识的来源并非是先天带来的,而是多闻、多思,努力求学,善于分别取舍而得到的。如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8]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19]
正是因为如此,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人无志而不行,他认为“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或成为理想的人格,立志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个坚定的意志,要成为理想的人格是不可能的。”&[20]
苟志于仁,无恶也。&[2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2]
2、对教之态度
(1)、有教无类
孔子生活在一个阶级分明的时代。那时不但在政治上有阶级之分,就是教育也带有阶级性。当时原本只有贵族才有资格接受教育,而孔子却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大规模接受平民的教育,这可称为是他最伟大的首创。所以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以教育为职业的,教授老儒”。&[23]
所谓“有教无类”就是说,人的身份虽然有贵贱之分,但是同样都有接受适当教育的权利和资格。所以,孔子接受弟子,只要稍尽一些礼节,就可以成为他的学生。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24]
修者干肉,“束修”即是十条干肉。这么菲薄的一点礼物,孔子就会把原本只有贵族才能享有的知识传授出去,他的思想多么伟大。
孔子对于出身贵贱不同的学生,一律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给予热心的教育。仲弓的父亲是一个身份很卑贱的人,孔子不但没有不接受他,而且为避免一般的学生因其父的出身而轻视他,还特别关照地说:&&
犁牛之子U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25]&&&
耕牛所生的牛子长得不够标准,虽不能做为祭祀来使用,但是山川大地却没有舍弃它。同样,仲弓怎么能因其父的贫贱而就没有资质和前途呢?
孔子招收学生,不论他们天资如何,只要愿意学就可以。他曾评价自己的四个学生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薄&[26]&这几个学生,一个愚笨、一个迟钝、一个偏激、一个鲁莽,可是孔子却把他们全部教育成才了。
互乡那个地方的人非常鄙陋,一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所以很多人不屑和那儿的人讲话。一次有个互乡的青年来拜见孔子,孔子没有不接见他。门人很是不理解,孔子就说: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住也。&[27]
孔子的意思是说要赞成他的进步而不是退步。别人洁净而来,我们就应该只看到好的一面,而不应该记着不好的一面,人不能把事情做得太过。这种既往不咎,与人为善的精神真是可贵。
孔子的平等,就是自己的儿子都不会给予特别的照顾。有一次: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庭而过。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28]
陈亢想知道孔鲤是否得到了父亲特别的教育,岂料因疑问反而知道了孔子是连自己儿子都不偏爱的真君子。
这些都是孔子有教育无类的思想的表现。
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良医之门多病人,a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29]&&真的不假。
(2)、诲人不倦
如果说有教无类体现的是孔子大教育家的精神,那么诲人不倦则就是体现他的为人师者的优良品质。
一般的人教育别人,一遍两遍还可以,再多就会不耐烦了。而孔子对待学生则是热心无比,往往是不知疲倦地教导训诲。他自己就说: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0]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31]
这里前两句话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介,后句话是孔子的自谦之词,虽然只是平实的两句话,但真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学生谆谆教导,不知劳苦的高尚师格。
孔子教导学生要为“善”,知“礼”,他的一部《论语》总共只有一万二千七百字,可是单这两个字就分别出现了三十六、七十四次,&[32]&这不就是他诲人不倦的直接体现吗?
3、对学之态度
《说文》云:“儒、柔也,术士之称”。而且,“儒本为有知识材艺者之通称”。&[3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既然“儒”是有知识与才艺之人的通称,那么可见他是有很高的才学技艺的。孔子时期,中国尚无有完善的典籍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孔子是怎样取得这样大的学术成就呢?&&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34]&&&&
做学问好像在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怕再失去。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35]
原来孔子是这么的勤奋好学,无怪乎能成为集大成之先师。&不惟如此,为了追求真理,甚至可以:&&
朝闻道,夕死可矣。&[36]
这是多么坚韧不拔的一种精神。如果解脱之道的修学上能有这样的毅力和宏愿,怎么能不得佛法三昧呢!所以,孔子告诉弟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37]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38]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39]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也。&[40]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4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42]
这些话的意思是说真正求学的人不应该注重于衣食住行这些份外的小事;真正求学的人不应该惧怕得不到应有的名誉地位,而应该担心自己是否真有才学实力。
那么,在对待求知的态度上,就应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3]&这是说不要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真正的“知”应该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另外,好学还应该是建立在“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44]&的快乐心态上。而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5]
编辑:正融
欢迎投稿:
(国内) &(国际) &&&&
QQ:& &&电话:010-05&&&&&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信箱:(国内)&&(国际)&& QQ:
传真:010-13 &&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
吉祥宝塔迎请: &&010-26&&010-
&&&联系人:子桑&&&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9B-11C&&邮编:100011&&
&&义工报名&&QQ:&&QQ群:&& &&技术支持:010-23
京ICP证130013号 Copyright & 佛教在线版权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体恒法师答:出家有年龄限制吗?
       
发布时间:日
来源:&& 作者:体恒法师人关注&&&&&&
体恒法师答:出家就是脱离世俗的身份,进入僧团的组织。僧团是一个以出离生活为基本特征并承担佛法传承使命的团体,僧团的特征决定了僧人应该具有较高的素质,无论是内在或是外在。
从这个角度来说,僧团必然会对欲出家的人员进行简择,也一定会有相应的规定,年龄是其中的条件之一。佛教产生以来的两千多年历史中,一直如此。
关于出家年龄的限制,佛教各部派所传承的律法中有着相互差异的记载(上下只差几岁,没有太大不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过于幼小或过于衰老皆不会收取。大体来看,今天中国汉传佛教界对出家年龄的限制在18――60岁之间。下限18岁是国家的宗教政策规定的,而古代佛教律法中的规定是6――8岁之间;对于下限,部分寺院不会太过拘泥,就是年龄稍小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上限而言,若超过60岁,恐怕多数寺院将不会再剃度。
对于虔敬学佛的人来说,能够出家固然很好,可是若因缘不具足没能出家,也不是什么坏事,不必伤心失望。因为在家学佛也一定能够获得智慧安乐,自在解脱。而且,历史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本人拙作《慧灯无尽》(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谈的就是在家学佛的道路及在家学佛成功的模范,感兴趣者可以自行查阅。
----------------------------------
----------------------------------
----------------------------------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
|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朝圣赘语(体恒法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朝圣赘语(体恒法师)
上传于||文档简介
&&体​恒​法​师​关​于​印​度​朝​圣​的​开​示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恒述法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