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与航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简介是什么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里人才辈出,除了有我们大家熟知的四大发明,还有许多发明创造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身影,有些至今依然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下面就列举一些,看看究竟哪一项可以争当第五大发明。

水运仪象台是由北宋天文学家苏颂发明的一种大型天文仪器,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实际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这台仪器的制造水平堪称一绝,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富于创造的精神,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中国古代的伟大科技成就。根据《新仪象法要》记载,水运仪象台是一座底为正方形、下宽上窄略有收分的木结构建筑,高大约有十二米,底宽大约有七米,共分为三大层。水运仪象台代表了中国11世纪末天文仪器的最高水平,国际上对水运仪象台的设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浑象一昼夜自转一圈,不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变化,也是现代天文台的跟踪器械 转仪钟的祖先;水运仪象台中首创的擒纵器机构是后世钟表的关键部件,因此它又是钟表的祖先;水运仪象台为了观测上的方便,设计了活动的屋顶,是今天天文台活动圆顶的祖先。

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一个舱区,这一船舶结构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内河船也有采用,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由于舱与舱之间严密分开,因此在航行中,特别是在远洋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流到其他舱区,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又产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其次,船上分舱,货物的装卸和管理比较方便。不同的货主可以同时在个别的舱区中装货和取化,提高了装卸的效率,又便于进行管理;另外,由于舱板跟船壳板紧密连结,起着加固船体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而且取代了加设肋骨的工艺,使造船工艺简化。由于水密舱结构具有这些优越性,受到普遍的欢迎。1974年泉州湾后渚出土的南宋海船,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的元代海船,1982年泉州法石发现的南宋海船,都采用水密隔舱结构形式。新安海船有8个舱区,法石海船大约也是8个舱区。元代意大利施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中国的船舶作了详细的描述。英国的本瑟姆曾经考察过中国的船舶结构,并且对欧洲的造船工艺进行了改进,引进了中国的水密隔舱结构,从此,中国先进的水密隔舱结构,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所吸取,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水密隔舱技艺是人类造船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对提高航海安全性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我国水密隔舱技术的发明领先于西方1000多年,至今仍在世界造船与航运业中产生巨大的作用。无论是排水量数十万吨的油轮、航空母舰,还是潜入深海的核潜艇,虽然制造材料改为现代化的金属,但其内部仍采用的是水密隔舱结构。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至今仍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钢的刚性、硬度、耐磨性、以及韧性等,从而满足各种不同使用要求。根据考古研究,我国在战国中晚期,就已发明了钢铁淬火技术。随着钢铁兵器的逐渐兴起,到两汉时期,钢的淬火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河北满城,西汉中期刘胜墓,辽宁辽阳三道濠西汉遗址,山东苍山县等地都发现了淬火过的钢刀和钢剑,在史书上也有关于淬火的文字记载。例如《史记、天宫书》说:“火与水合为焠”;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说:“巧冶铸干将之璞,清水淬其锋”。其中“焠”、“淬”都是淬火之意。西方社会虽然更早进入铁器时代,但在之后的数千年里一直停滞在初级的水平。许多文献记载罗马人的铁剑一刺就弯,要在地上踩直了再用,整个罗马历史中都需要从东方进口钢铁,当时的亚历山大港的货物通关记录中进口钢铁占很大比例。

桑基鱼塘系统形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或生产链条,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珠三角有句渔谚说“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充分说明了桑基鱼塘循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桑基鱼塘的发展,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前进,已然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科学化的人工生态系统。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抱歉!页面无法访问……

  • 网址有错误>请检查地址是否完整或存在多余字符
  • 网址已失效>可能页面已删除,活动已下线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