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英雄碎片如何利用用碎片化时间与别人拉开差距

法学生应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
现在人们常说碎片化学习,特别是微信公众号的出现,那么请问各位法学生自己有这样的碎片化学习法学知识的习惯吗?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推荐?
按投票排序
利用好碎片时间的关键不是工具(智能手机、PAD、Kindle),而是有目的、有步骤的学习,而且要坚持读信息密度高的内容,不要把碎片时间浪费在碎片内容上。如果一个年轻的法律人坚持每天都能认真读一篇实际案例(半个小时就差不多),10年下来,功底一定不会太差。我本人就是这么做的,2003年执业后,基本坚持了下来(这几年每天还要读一篇商业报道)。还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我买了《人民法院案例选》,每天撕一页放在口袋里。工具方面,我强烈推荐Pocket(苹果、安卓都有,在PC、PAD、手机都能看),可以把网页、微信中的内容都先保留下来,打上标签,利用碎片时间阅读。
王泽鉴去年在复旦做讲座的时候说:法学院的学生出门要随身带一本小六法(注:就是台湾六法全书的袖珍本),等车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研究几个法条。最重要的是,和女朋友约会要带一本,女朋友迟到了就把小六法拿出来,安安心心看法条。从侵权法第二条看到第二十条,女朋友大概也就来了。女朋友问你是不是等很久了啊,你说没有没有,我也是刚到。---------------本来只是来说个段子的,稀里糊涂被拱到最上面了,所以补两句吧。首先,要给题主泼点冷水,不要对碎片化学习报以太大的期望。作为学生,不管学什么,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完整的时间和高度的注意力,每天晚上花两个小时晚自修才叫做学习。切切不能产生一种今天抽了十几二十分钟胡乱看了点东西,就算是学习过的错觉。至于碎片化的时间该怎么利用,我个人觉得有这么些事大概是可以做的。以下建议的切入点针对在校学生,不针对已经工作的人。1. 看新闻 ,特别是财经类新闻。固定几家媒体,报纸或者网媒都可以,每天坚持看财经类的新闻,熟悉真实的商业社会在关注和讨论什么事情,用比较装逼的话说叫做培养business sense。2. 看案例集。坦白讲,王泽鉴老师看法条的建议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糟糕的,因为学生缺乏实务经验,肯定搞不清楚法条的含义,就算是把法条全背下来都没用。相反可以看一些案例集,最高院有指导性的案例,各地的法院也有一些案例汇编类的书。十来分钟可以看一个案例,琢磨一下判决的理由和法律依据。3. 学英语。背单词也好,听听力也好,读文章也好,看视频也好,反正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学英语永远是正确的选择。4. 看一些不重要的书。前面已经提到了,碎片化的时间没法搞什么正经学习的,不过倒也不妨碍看一些相对有用、有趣但不那么不重要的书。什么书算是有用、有趣但不那么不重要的书当然因人而异,但是在包里随身放一本书,放一个kindle或者在手机里面存点书是一个好习惯。闲着没事胡乱刷网页也是看手机,认真看点书也是看手机。我工作第一年,一直去新疆出差,在机场候机的时间加一块,把整本三国志看了一遍,现在想想……刚入职的时候真是闲啊。
1.在“法学生”阶段不要指望碎片化时间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
用完整时间段干正事,用碎片化的时间来爽。特别是看微信不能帮助你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微信公众账号的目的是宣传和营销。看那个当作获取信息的手段就可以了,作为以后聊天/忽悠的谈资。2.在“法学生”阶段不要搞出太多碎片化的时间
除了找工作/实习/追妹子/汉子阶段,其他时候不主动折腾是没什么碎片化时间的。国内法学院压力没有大到约会都得随身带法条的程度,相反由于课业压力一般而自学动力又不强,大家喜欢把时间搞得七零八落,好像需要碎片化的时间充实自己。看书就坐下来看一两个小时,不用每天挑灯夜读。每次一个小时,每天四次,足够解决以毕业找好工作为目的的法学学习,剩下的时间想去社团想去实习随意,那些不是碎片化的时间。如果你去国外读法学,相信我,你不会有什么碎片化的时间。3.那些车上、排队中、等人时、工作间隔之类的所谓碎片化时间,想点自己高兴的事儿就行了,实在不行玩玩手机游戏搭讪美女帅哥秀个剪刀手发个朋友圈做点什么都好。4.研究生阶段等你有了真正要做的项目,你想象中的碎片化时间其实都不是碎片化时间,你会恨不得随时带着项目资料赶紧看完的。
既然题目限定在“利用碎片化时间”这,那么就一个办法:背法条!!!微信公众号实验过,没有效果。毕竟对于学生来说,微信公众号上的内容一般来说太过实务,不是现阶段的我们能够轻易消化吸收的。当然关注一两个公众号偶尔看一下哪些法律更新了,哪些规定改变了,这个可以有。所以我觉得+我亲身实验+我结论: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最重要方法——背法条。我的民法通则和诉讼法都是在火车上背的,刑事诉讼法是在轻轨上背的,法制史这种有趣的知识是在公交车上看的,婚姻法继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是放在家里随时翻随时当着二老面拿出来解决家庭纠纷的(然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我一个已经老去的少年并没有什么卵用了→_→)。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方法很死板啊中国很多法条制定的也很傻逼啊这样一个书呆子形象简直不忍直视啊!然而作为法学生,摆在我们面前的司法考试考的就是法条,不管某些法条制定的有多傻逼,题目摆在那里想做对就得选那个傻逼的答案。平时大块的时间都用来研究理(装)论(逼)了,哪来的时间再去背法条呢?当然是碎片时间啦。不管是拿出手机点开一部中国法律法规大全,还是从口袋里掏出一本红彤彤的小本本,是不是感觉顿时学(装)霸(逼)指数直升,身边形成强大气场,整个人沐浴在中国法律事业的使命感中无法自拔了?开年级大会时辅导员在讲台上瞎bb很无聊怎么办?背法条啊!回到家里你妈嘲讽你找不到对象怎么办?背法条啊!家庭聚会来一条,休闲娱乐来一条,等女朋友来一条,睡前醒后来一条,这一天过得该有多充实,多开心?微信少关注些乱七八糟的公众号,少看些奇葩案件和观点的推送以防头痛,一个学法网随时关注法条和司考就足够了哟。微博上少关注些道貌岸然的死磕律师,少和法盲们就“嫖宿幼女罪该不该废除”打嘴炮以防被拉低人文素养,多关注些钟秀勇啊刘凤科啊司考名师随时看看他们发的司考题才是正事。打开网页不要看到张靓颖一句“你的时间非常值钱,我在天书世界等你”就傻呵呵地跑去玩儿游戏了,点开北大法律信息网快速浏览一下有什么新法律新解释新规定出台赶紧看几眼。刷知乎的时候没有个人独立思考的观点和泰然面对喷子的心理准备就不要去某些明显钓鱼引嘴炮的题目下面评论,多关注些好律师好学长默默地看他们条理清晰逻辑缜密的回答跪着点赞就好。好了,碎片时间已过,该是用大块学习时间去理解消化你在碎片时间获得的这些知识了。祝好。
想不到这个问题引发了很多争议,我就忍不住再说两句。在我遇到一种新的获取知识的办法或者方式时候,一般我是不敢轻易否定。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时候仅凭自己的经历和见解实在不敢太过肯定的去评判,但是分享自己的经历却是十分有意义的。有的答友觉得法学学习应该用一块比较完整时间静下心来好好阅读,碎片化不适合,也有的人说碎片化时间应该愉快玩耍等等。这些都有道理,但是终归要看个人习惯和追求,不是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法学家,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在业务时间愉快的玩耍,毕竟也有学霸嘛。比如我自己,法学专业,现在在互联网法律领域创业,平常其实大多接触商业方面的事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法学经典著作或者做些理论研究。但是对于本身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的冲动,我的手机成为我阅读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工具。 澎湃新闻、凤凰新闻、法律公众号等等,这些媒体或者说自媒体精选出来的很多法学相关的精华文章,在地铁公交等碎片化时间里面的阅读,让我不至于离法学越来越远。这就是我个人的经验,我想这个问题有很多点去需要去理解。比如法学知识这四个字,狭义的说可能就是一本法学经典或者理论法条等,广义可能就是一篇短文、一篇报道等等。但是不可否认,都能带来知识的提高。毕竟学习无处不在,生活就是一本书嘛。-------————————————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的阅读学习习惯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不用像以前那样,要阅读或者查找资料,就必须到图书馆或者电脑面前。现在完全进入一个碎片化学习的时代,当然传统阅读方式也是不可缺的,只不过现在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阅读和学习,比如等公交、坐地铁或者说课间时间。
碎片化学习的终端主要是手机,当然也有IPAD等其他,入口的话有微信公众平台、各类APP、UC浏览器等等。我这边主要还是以自己的习惯作为例子,推荐给你。
我是一个重度微信使用者,几乎所有的资讯和文章我都是在微信上面阅读的,微信公众号有几千万个,就单单我们法学类的也不计其数。作为法学生,我的阅读主要是法学,但不仅仅局限于法学,结合互联网时代和法律服务市场的未来趋势,还有自己的兴趣,我的关注微信号主要由这几类,法学微信号、互联网科技类、社会化营销类微信号。
个人认为,法学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专业的学科,特别是法律人相对都比较传统。互联网渗透进了很多行业,却在法律行业这块进展十分缓慢。但是法律行业与互联网的相遇结合这是一个大趋势,作为法学生我们千万不要做井底之蛙,等着被颠覆。自己思考一下,你对互联网和法律行业结合的认识处在什么位置,还有你懂什么是互联网吗?目前法律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有什么典例?有什么公司正在做?这些或许你没有精力去仔细研究,但是关注一些相关微信号,有一些认识,也是必须的。
另外,为什么我还要关注一些社会化营销类的公众号呢,这个问题我想对于希望从事律师行业的同学更是应该思考一下。传统律师获取案源主要是依靠人脉关系等资源,这是大家公认的。我想这个情况很大程度上跟这个行业信息不对称有关,但如今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微博、微信甚至知乎去发声,去建立自己的网络影响力。今天主要介绍碎片化学习,这块就点到为止。总之,我是建议各位摆脱传统法律行业的枷锁,用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去做个人营销。所以,有一些社会化营销,特别是自媒体运营的知识,对于你个人未来职业发展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下面介绍我自己的碎片化习惯,我一般每天是要固定阅读一些公众号的文章,大概各种碎片加起来也得有一个小时(关键是我每天地铁时间有一个多小时)。我每天固定阅读的微信公众号有这些:
第一个老样子,介绍我自己参与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法雨小院】,主要面对青年法律人,特别是法学生。主要内容其实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互联网法律、法律人营销,当然还有每个法学生十分在意的司考、考研等等。微信搜索“法雨小院”关注即可,做个广告,请原谅,哈哈!
第二介绍【天同诉讼圈】,这个微信公众号,主要是商事诉讼的内容,有很多关于律师干货,更值得一说的是他们关于互联网法律之类的文章都有价值。
第三个其实就很多的,法律读库、法律读品、法影斑斓等等,我觉得这些都差不多,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只要关注其中一二就可以。
第四是一些比较细的,就看各位需要,因为自己是微信公众号编辑,所以我都曾经关注并学习过,比如关注司考的学法网、熊猫分享,法学留学的寄托法学人,知识产权的东方智合、知果果,个人号如徐昕、法律小常识等这些。
第五互联网科技类的微信公众号,我觉的这些里面选一二关注就可以,创业邦杂志、虎嗅网、i黑马、快鲤鱼等等,其实内容都很像,关于一二个,每天坚持阅读一点,了解一下什么是互联网,虽然我们每天都在接触互联网,却不一定能看到本质,包括我也在学习。
第六关于营销类【
Social Talent
】、媒介360,其实社会化营销、自媒体这块我主要是阅读书籍,推荐 《影响力》、《信任代理》、《影响力方程式》、《微力无边》、《新规则》等等。
微信公众号不在于多,找几个觉得合适,符合自己定位和目标的就好,回答这么多,还有些跑题和广告嫌疑,真是对不住啦,谢谢大家啦!
有时间再继续补充!码的太快,有语误请见谅哈
我倒是觉得不应该被法条,用处不大。不如看个案例,看个判决书,看个别人的总结,更好理解,不枯燥,容易记
关注了好几个微信,有时候一时忘记看里面的文章,几天后打开发现太多条未读信息,直接导致没有阅读欲望,这就是个恶性循环。
法本大二生 因为学校的原因,经常要集合点名,所以碎片时间相当多。我一般的做法是:MP3里下好一些法律讲义音频,走路或者周围比较吵没法安静看书的时候听,反复听,还可以加速听。个人感觉对一些案例、考题会有更深的印象。kindle上下了几本法律相关的书籍,集合点名的时候十几分钟看看。但是因为时间非常碎片,所以我一般是看小故事,短片类的书籍的(大部分不是法律相关...)然后手机上就是知乎之类的,微信也有关注,但是始终不怎么习惯用微信,微博关注了几个比较出名的律师,还有司考老师,经常翻他们的主页看看。然后法律相关的书籍(非研究类),就当小说看,但是一定要从故事中思考法律现状,法律职业现状。比如之前看《与绝望抗争》的时候就顺便看了死刑相关的一些文章、论文。对学生狗来说还是偏应试,不过kindle里也有老师发的讲义,等人的时候就掏出来复习一下,基本上十几分钟一个章节的样子。自己觉得效果还不错
法学其实是需要大块的时间去思考的,而当今时间的碎片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题主所说的增加法学知识应该不属于研究型的,而是属于接受型的。这种情况下,以上题友陈寿松的回答其实十分有帮助。不过看题主问的其他问题,大概是非法本?这种情况下,碎片化的时间在准备司考复习的话建议直接听司考复习的音频。所有路上的时间,吃饭的时间,课间,洗衣服等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某校法学的同学们两个月过司考都是这么过来的。加油。
这个问题好,和我想得一致。我的方法是:知乎+微信公众账号+为知笔记,三效和一。知乎有很多律师,多关注;微信有很多律师,多关注;为知笔记可以收集上述资料。点滴积累,贵在坚持!
就是有机会有时间就拿手机阅读,不过往往有时间,都选择玩游戏~~
曾经的法科学生党飘过,法律的掌握来自于实践,理解了很多理论,熟悉了很多法条,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仍然是一抹黑。在工作中实际需要现学现用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少年,赶紧行动起来吧!
1.关注微信公众号,比如最高院、你所在城市的基层法院、中国政府网。2.看看大街上长得帅的警察蜀黍。
应当用碎片化的时间去休息、娱乐 。处定了这样的工作节奏,你的工作~准工作状态,就不会被“碎片化”打断 ,比如你在精力较好但时间较短下,就可以做很专业的事---往往是一段想法或一个念头(比方对某个理论的观察角度和想法),比如十分钟,显然不够你去查书的,但足够你展开相关概念和摸索解题路径的,然后你可以记住这个想法,并在最近的一个时间单元里继续展开,持续,直至完成 。在时间较长但精力不佳,大可以去休息、娱乐。这二者虽然是交替出现,但不可混淆 。有时候羡慕别人可以碎片化学习,其实不过是他的工作节奏有异常人罢了 。找到自己的这种节奏感就好。
同意@姜源的观点,学习是一定要沉下心来学的。尤其是法学这样一个相对枯涩的学科。到这并不代表我没有这样的碎片化“学习”,我的做法是,在微信关注了几个公众号如法律博客等,逛逛知乎豆瓣等,在掌阅里存了几本电子书资源……建议把这种行为定位为有计划的消遣而不是学习,这样可以慢慢的扩展相关视野。
法律大观(微信公众号 falvdaguan)干货很多,法律判例研究很多,点滴时间,积累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对于任何知识而言。如果需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那么可以从两处着手。一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系统性的知识,比如按照某种要求学习(如司考)。这样虽然时间是碎片化的,但由于吸收知识的系统性,会形成一个体系的知识,且不容易忘。二虽然也是利用碎片化时间,但是可以学习学科的相关的案例或者其他(在法律方面,我不太懂)。拿管理来说,长时间的实事新闻以及案例的阅读,最终会形成自身的对于所学的基于非知识点似的认识。最后,通过第一点的知识的基本掌握和第二点的知识的整个思维的认识的结合。从而达到互相认证,学汇贯通的效果。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如何理解“大块的黄金时间”和“碎片化的碎片时间”
如何理解“大块的黄金时间”和“碎片化的碎片时间”
围观1574次
编辑日期: 字体:
【 如何理解“大块的黄金时间”和“碎片化的碎片时间”】
其实时间管理就两句话:
当我在创造价值的时候,我的专注力应该是无比专注,那么这时候的干扰值应该是降低的。在创造价值的时候,经常是在“大块的黄金时间”发生的,而不是用1分钟创造价值,所以尽量在这个时间段去做你的时间成本2倍~10倍价值的事情,而不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很勤劳,但是不能再财富上得到富足的原因,因为他们一直在做时间成本一倍,甚至更加低的成本回报,比如为了拿到超市开张的一个鸡蛋,宁愿在清晨排队排一小时的队伍等超市开张。
当我不在创造价值的时候(走路,吃饭,上厕所,开车),你可以去做一些补偿的事情来提升自己的时间质量,比如利用音频资料(比如喜马拉雅,天天动听,懒人听书等APP),去听一些开拓视野的科普性讲座音频,这类时间我们称之为“碎片化的碎片时间”。
【如何发挥好“大块的黄金时间”】
上班的时候,以及是深夜大块时间独处学习的时候,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工作是减少干扰源,视觉干扰源,听觉干扰源,防止自己频繁在多件任务之间频繁切换,因为任务A切换到任务B是需要状态调整的时间成本的,所以减少干扰的好处就是可以节约状态调整的时间损耗,高效率去做事情。
但是做事情的时候,也是需要挑选,你最值得去做哪些事情?那就是回报值高的事情,而不是很简单的事情,请明白“黄金时间”的含义。
【下班后“碎片时间”的利用】
下班后的时间,到上班前的时间,这段时间不在创造价值的区域,所以我们就统称下班时间,那么下班时间的“碎片时间”:等车,换乘,乘公交,走路,买菜,做饭等各种小块时间段,如何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答案就是利用音频APP,通过听力进行“碎片化阅读”。
这一类的知识体系类讲座随处可见:罗辑思维,晓松说,一席,马未都的嘟都,奇葩说,郎咸平的财经郎眼,冬吴相对论等等等等。
这个碎片化机制的阅读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你所听到的知识体系架构,一定是你了解的,而不是你不了解的,如果你非得要在走路的时候,去听法语版的《悲惨世界》,德语版的《哈利波特》,BBC标准语速版的当天新闻以显示你的高逼格,你本身知识结构的跟不上和听力上的差距,就会让你白白浪费掉这段时间,这些音频资料,反而成了你的负担,即使对你来说没有丝毫成长,反而是噪音。
所以这里就给利用路上时间学习的学生族一个建议:如果你一定要用这段碎片时间来学习,那也只是复习性质的学习来校验自己的知识体系漏洞,而不是预习性质的学习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这种效果奇差),这是碎片时间的利用技巧。
【高效学习的重要参数:专注力】
时间碎片的另一个反义词就是:专注力,专注力的英文单词就是 “pay
attention”。pay 就是支付的意思, 也就是说:你的注意力,是需要支付的。这就是你需要明白的地方,你要么支付回报价值很高的事情上,要么支付到回报值低的事情上。
【产生“注意力分散”的本质原因】
大脑是一个喜欢接受新鲜的刺激的,所以一旦搜索到超出自己理解范围之外的信息,就会无比亢进和兴奋,而现代化的信息社会恰恰就是利用了这一点,进行“博眼球“来干扰大家的注意力。
其实就是“强奸你的注意力”,各种分散你的注意力,让你的注意力去吸引哪些好玩的,感官刺激的,没有内容含量的信息,而不是给你真的去学习有价值的东西,硅谷精神偶像KK的书《新经济,新规则》中就提及到,未来的广告将会免费强制播放,但是当你不想看广告的话,你得付费去除广告。你付费付的其实就是节约注意力,换来时间的连续性,而不是碎片化自己的时间。
【如何减少“注意力分散“】
所以时间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反社会的玩法,我要动用我自己的注意力(用我的大脑,去控制我的大脑),来抗衡整个社会对你的注意力分散的阴谋。
所以你能的事情,有时候真的很简单:
带上隔音耳罩,减少噪音对你干扰;
带上笔记本去会议室躲上一两小时;
手机进入静音,飞行,或者关机状态。
拔掉网线,关掉QQ,微信网页版,新闻浏览器;
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只看一个屏幕,然后让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到最佳水平。
【为什么我很努力,还是没用】
社会人来到社会,和社会互动换取自己想要的资源,于是很多人就认为我时间管理学习的不好,我啥啥啥没学好,于是学习这个,学习那个,然后很努力的瞎忙,最后还是得不偿失。
《你只是看上去努力》《豪门难出贵子》等文章,他们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你到这个社会只修炼两样最本质的东西:你的内心认知结构如何看待这个世纪,你的外在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如何获取资源,
这两者中间的桥梁就是你的练就的各种能力,你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夯实自己的内心认知,同时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固化自己的社会关系结构。所以很多事情不是单单能用时间来解决的,如果你不懂得了解别人获取财富的方式方法的话,按照你当前能力的效率,就会推演出:不吃不喝100年,才能在哪里买到一套房的简单粗暴的奋斗模式。
所以我们重新思考这些时间管理中,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利用时间,去做有效率的事情,而不是去做看上去很努力,其实就是在偷懒的事情。
第一个:重整自己的内在认知结构,当你的内心变得无比的强悍(成功人士的内心都是很强悍的),只有这样了,你不会出现行动时候的内心阻抗和情感消耗,才能增加你的行动效率,当你做一件事情,犹豫不决的时候,别人已经做好了。内在认知结构,不会有对错之分,强盗有强盗的认知逻辑,流氓有流氓的认知逻辑,科学家有科学家的认知逻辑,商人会有商人的认知逻辑。所以你如何看到这个世界,决定了你获取资源的方式和手段。其实很多人被卡死在“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重认知结构中,所以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当他的需要行动的目标,和他的认知观念相冲突的时候,就会发生阻抗内犹豫。
第二个,优化我的社会关系结构,让我的社会关系结构多元化,然后信息交流的时候,可以遇到更加多的信息反馈和互动,让我更加好的了解到我的表达,我的能力是不是得到了对方的响应。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你的收入,是你身边五位最好好友收入的平均值。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概念,你是如何理解财富获取方式的,是可以在你的社会关系结构网中,找得到活生生的的。而不同的资源获取方式,决定了资源获取的效率,如果你的社会关系结构中,都是同一level的人,那么你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当你成为了另一个圈子的成员,了解了另一个圈子中的人资源的获取方式的时候,这种观点的冲撞,思维的火花,会让你进行各种知识的排列组合,创造出新的想法,而这些都需要用不同行业,不同level的社会关系结构来校验的。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师的孩子还是老师;公务员的孩子还是公务员;商人的孩子还是商人;因为社会关系机构给你带来的资源获取好处和阻碍,已经无形中决定了你的发展命运,所以这就是你能理解的:人生而不平等。
第三:夯实两个关系之间的能力桥梁。如果给你一个任务,让你给一个没有看过《从0到1》的创业家,清楚这本书到底讲什么?你会如何说明?这就是你从读书群这个圈子,跨界到创业群这个圈子之间的挑战了。而中间的桥梁,就是你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当你成为一个圈子的成员,又有能力和另一个圈子的人发生互动的时候,那么你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所以如何在不同圈子中进行信息互动和资源互换,你的写作能力,PPT演示能力,演讲沟通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换位思考能力的习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上班族学习思维导图,学习画画,学习英语口语,学习养生,学习这个学习那个,然后看上去收获很大,其实并不是。因为如果你学习了这个技能,并不为你在优化社会结构资源,优化你的内心认知,以及增强你的能力方面,做到丝毫的改变,虽然你是个专家,虽然你也在分享,但是任何无法复制的经验,其实都是一个人在自high而已。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看到的,软件开发的程序员一个人自high,闷头写十万行代码,然后客户说不符合要求,需要推倒重来;客户抱怨开发人员无能,开发人员抱怨客户是白痴,这其实就是两套知识体系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
【如何高效节约时间:看懂别人的内在价值观】
如果我想高效节约时间,我就得如何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我是如何思考这个组织的协同关系的,我和这个社会如何协作的。
如果你逆结构,逆流程,逆人性去做事情,最终换来的代价会很大很大,而对应的时间成本,效率缺失将会得到极大的损耗,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到了中层的时候各种阻碍,项目进展不下去的原因。
我们先从价值观开始讲,当作为中层领导的你和一个不同价值观的员工如何沟通的时候,你是应该站在他的立场,还是你自己的愿景上和对方沟通交流? 如何一开口,就能让对方就服你,然后大家一起齐心合力完成目标,这就是节约时间和消耗时间的玩法了。
这是绝大部分人的价值观罗列汇总分类,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所以每种价值观对应着不同的内心逻辑和语言系统,外化出来就是不同的行为模式。
你可以看到不同的价值观,对立面都是相克的:
自主的对立面是安全;
精彩的对立面是传统;
成就的对立面是仁慈;
权力的对立面是博爱。
所以这就是很多中层领导会遇到很多困惑,当我和我的下属讲这些那些大道理的时候,底下的下属不吃这一套,尤其是80后,90后更厉害。
那么这类中层领导就得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状态:宁愿自己一个人干多个下属的活,也不愿意鼓励下属好好修炼的原因。这就是你们没办法沟通的方式,也是很多组织内耗的原因,因为我做这件事情,下属不认同。所以拖延症就是这么来的,你让对自己,你让自己的下属,去做他不认同的事情,那么效率能高吗?
【关于拖延症的盲区: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没有拖延症】
我看过十几本对应的书籍,但是都是同类间做实验比较,但是从来没有一本时间管理的,专门讲过哪些人就没有拖延症的,行动效率超高的,你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过?书上只会告诉你:你拧一个番茄钟,你来个四象限,你一步一步啃,就做完了,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就有拖延症,有些人就没有,如何解释?
那么我们其实可以在电影,动画片,动物世界,战争片中找到这类成员,他们分别是:黑客,忍者,特工,间谍,锦衣卫,企业家,等等类型的人;动物世界中的是狼;战争世界中的是斯巴达勇士,西方军队,特种部队等高效率杀戮机器。
他们的都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特质,你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他们都是单目标导向,而且是具备多种能力,长枪短炮十八般兵器都精通,而且他们可以调用到很多资源,而且以自己的这个身份为荣誉。
最重要的就是:每当他们完成一个项目,就可以得到巨大的利益报酬。而相比普通上班族,即使做完一项任务,也不会得到任何报酬的,这种巨大辛苦和微小回报(无论是精神奖励,还是物质奖励)之间的巨大反差的长期积累,就会造成拖延症的形成。
所以记住这张图,你以后和别人互动的时候,就会获取的资源效率会快N多倍:
这就是乔布斯老爷子说的:follow your heart,
只有你 follow your heart 了,你再外化自己的行动待办事项之后,你的行动效率才会快,你只有给不同的价值观的员工,下属,用符合他们的价值观,来解释你项目目标的愿景的时候,他们才会死命的干活。而不是下属不干活,经理人很苦逼的自己熬夜加班来赶进度。
当然我们还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你如果能力不足,也会造成拖延症的,因为阻抗太厉害了,所以了解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了解你的下属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非常重要,如果乱用,就是作死,所以为什么有些经理人队伍越来越大;为什么有些经理人带一个项目,队伍就少一些,带一个项目,队伍就少一些的重要原因。
那么作为经理人,我们如何去评估,了解,认识自己,以及团队成员的能力分布?这就是下一个回合,和大家讲的,能力篇在职场上的使用。
以下为能力篇的作业举例:
以下有四十多个能力值,这些能力值有些是你的被动能力,有些是你的主动能力,
有些是你这边正在修炼的能力,还有一些,是你不愿意碰触的能力。
那么你该如何知道你的这些能力的分布范围?
请和我做以下的自测小游戏:在自己的白纸上画上田字格。
然后在每个格子里面填入自己中意的,符合现状的能力分布。
不愿意使用,非常擅长的区域,其实就代表了:早期你在生存奋斗时学会,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的技能;
不太擅长,愿意使用的区域,其实就代表了:我对这样技能很感兴趣,并且一直在投入精力和时间在刻意练习中。
记得每个空白格子只能填写4~8个。也就是说:“非常擅长并且愿意使用的能力”最多只能是8个,其他的也是。
以上这个能力分布图,决定了你做什么事情拖延,做什么事情不会拖延,你需要学习哪些技能,需要避开哪些地雷区。
【作业范例】
最后你交给我的作业,应该是这样一个样式的作业。
上图对应的分别为:
也就是说:
核心区的能力技能,你使用了,会增加荣誉感的;
舒适区的能力技能,你使用了,会增加安全感的。
潜能区的能理技能,你使用了, 会增加成长经验的;
地雷区的技能,你使用了,是增加挫败感的。
所以如果你的待办事项列下来,发现有些技能在地雷区不熟悉的话,你就不得不拖延啊,因为太痛苦了。
针对经理人和HR,如果想给优秀员工的荣誉感,给他做核心区的工作;
给老员工增加安全感,让他们做舒适区的工作;
给新员工练练手,让他们去做潜能区的工作;
如何开除老油条员工,给他做地雷区的工作。
【能力也分高低贵贱之分:如何锻炼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我相信大家都列举了自己的技能对吧,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岗位,或者上级的岗位,下属的岗位,需要哪些技能,哪些技能是核心的,哪些技能是不太必要的,了解过不?因为即使你能力很强,别人能力很弱,大家都会有这四个能力四象限的。而对应的工作岗位其实是有匹配度的,所以这就是一个什么概念?你的能力需要迁移,将自己不擅长的技能,慢慢往潜能区,往核心区移动,因为能力也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所以你的能力分布是哪些,我基本上能猜出来你是什么level,什么行业 的上班族了,因为能从你的能力反推你的级别和你的岗位特点。
接下去我们来讲,这四块能力分布区如何玩。
【如何探索自己的能力优势】
作为经理人,你得学会给公司不同年龄段的员工,制定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勤勤恳恳老黄牛型员工的职业生涯推荐】
核心区的能力 + 舒适区的能力 = 你的退路,
如果不想干了,那么就用这两项技能,能给自己留口饭吃,一般推荐已经结了婚,生了娃的妈妈,可以胜任自己的工作,但是精力不在公司上,需要留些精力在家庭,那么就这么个玩法。
【充满朝气型年轻员工的职业生涯推荐】
年轻人如何玩,就是努力在自己的潜能区玩,玩出花样了,就结合自己的核心区技能,然后就条件组合成自己的个人品牌了。然后他们将会是公司中层领导的储备员工
【核心区员工的职业生涯推荐】
他们掌握着公司的核心业务,属于战斗力最强的一批公司员工,那么这时候你需要给他们就是高挑战,高压力,同时也是高收入,高福利,以及高荣誉感。
【老油条员工的裁员方案】
如果HR觉得有哪些员工不太适合继续待在公司的话,那么你可以给他做不擅长他做的事情,增加他的挫败感,杀杀对方的痞气是很不错的方案,增加他的危机感,变相逼他主动辞职,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案。
【能力分布图该如何练习?】
那么在哪个区域技能的学习,会让自己成就感最强?
其实大家最需要练习的是地雷区和潜能区,是不是被惊讶到了?
地雷区如何练,找已经趟过地雷的师傅,一对一教你练。潜能区如何练,增加自己成长经验值,自信心用的。所以很多人在制订年计划,月计划的时候,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搭配自己的能力锻炼比例,有些全部练习地雷区,有些全部练习潜能区,有些全部练习舒适区,有些全部练习核心区,结果年计划的执行结果就不一样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的年计划会失败的原因。这也是很多公司只管用员工,不管带员工最后出现的项目战线无法纵深拉长的战略问题。
【收尾:如何用能力撬动外在资源?】
在一开始我们讲,你到这个社会,无非就是用自己的内在认知系统去认识,解释这个社会是如何运作的;然后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网来获取你认为的资源,而中间的渠道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能力。所以你需要思考的就是:哪个能力,可以改变我的社会关系结构,哪个能力,可以为我带来更多的财富;哪个能力,能让我内心认知系统更加的强悍。如果不按照这个思路去重新构建自己的能力分布,你在努力,再给你100年,也是没有用的。
【去做可以改变你命运的事情,而不是坚持做简单的事情】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扫地清洁工,每天都四五点早起,你有比他们早起的早吗?富士康的额流水线操作工,工作效率高到惊人,你有他们效率高吗?穷人可以坚持一个月用一度电,你有他们毅力强吗? 那些无法更改你命运的技能,你留着有什么用,学习也是没用的。因为你的时间是有成本的,你的社会关系结构网也是有成本的。
所以你每天干100件循规蹈矩的事情,那个todolist看上去很忙,但是换另外一个思路理解,你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但是我今天只做一件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可以改变我命运,提升我技能,优化我的社会关系网,会直接间接改变我的命运,你觉得做哪一个效率更加高?
【时间杠杆的高阶玩法:制定共同规则】
同样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讲到了
制度成本,很多中层经理人在做的事情,每天看上去苦哈哈的在忙,其实在瞎忙,因为你并没有为提升下属的技能,优化团队的沟通模式,提升公司的流程改良,优化沟通成本,加速项目完成,提升产品质量这些方面下功夫,所以这些看不见的时间成本,制度运作成本,以及策略成本,如果你们不在这上面做文章的话,你们将会是上百小时,上千小时的耗费时间。
那么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就是大家很舒服,开一眼闭一眼,直到有一天漏洞被发现,堵漏洞赌不了,然后只能让对应的救火员来去扑火,所以消防员有时候就是那个不光替我们的错误擦屁股,还要牺牲自己生命,过劳死,意外死亡的,然后大家发觉坑填好了,又相安无事,挂个临时工的身份,累死哪些编制外的员工好了。所以看懂了时间杠杆的原理,你可以在一个环节,翘起上百小时,上千小时的时间成本。(更多信息:可以关注微信公共平台:八运会,回复关键字:成本)
【看不见的时间成本:制度漏洞】
目前中小型企业和发展中企业,他们总在一定的时期遇到发展的瓶颈,总是觉得的成本一直高涨,却又难以找到成本的所在“位置”,我们称之为“隐形成本”,这就是“时间管理”中的心法:一、会议成本。二、采购成本。三、沟通成本。四、加班成本。五、人才流动成本。六、岗位错位成本。七、流程成本。八、停滞资源成本。九、企业文化成本。十、信用成本。十一、风险成本。这些就是吞噬你们时间的本质现象,做中层领导的,需要思考的这些“隐形时间成本”需要如何减少,就是你们对企业的贡献。
【如何高效调用团队资源?】
那么什么叫高杠杆的事情呢,就是制定大家都通用的规则,然后不会产生内耗,不会产生拖延。在这里我推荐大家都读读《交通法》看,上百万辆车辆,共同使用城市道路资源,如何做到不拥堵,不内耗,不跨部门出问题,那么这些协同合作,独立运作,如何处理,可以学习到很多细节。你即使是好汉,能捻几根钉;但是如果你和一个团队的人协同合作,你团队能作出的产出将会是好几倍的杠杆效应。所以很多领导,很多高层不懂这些看不见的规则,造成公司的运作层层设卡,效率低效,然后慢慢被耗死,看上去大家都很忙,但是都没用。
【如何开会:罗伯特议事法则】:
看看《罗伯特议事规则》,讲公司如何开会的,第一代的汉化版是国父的孙中山翻译的,
因为护法运动失败,所以让他闭关三年思考失败问题的原因,发觉了发起人之间价值观不同,观点不一致,利益点不一样,所以一到开会就吵架,然后各干各的,这就是中国人组织在一起容易形成内耗做不成事情的本质原因。
那么需要看一看西方人是如何对待这种权力冲突,利益边界,以及观点之争的,于是就研究美国人如何开会,如何达成共识,找到了这本非常重要的《罗布特议事法则》。
当然运作任何一套制度,都是需要制度成本的,如果让好的制度给坏的人来运作,那么这套制度就会出问题。所以中国的火车票看上去车票便宜,但是换来的代价就是你得熬夜排队才能买到,那么这个价钱成本的差额,就会通过时间成本的代价来释放出来。
同样,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如何让屌丝逆袭?其实很简单,按规则来,只要屌丝严格按着规则一步一步来,是有可能逆袭的。而规则设定的不严谨,就有可能会被人钻漏洞,那么各种潜规则就出现了。同理你的能力成本上不上来,就只能通过时间成本,资金成本的代价来撬动某样资源,这就是这套运作体系的代价和逻辑。
这种真刀真枪实战下来的百年老店,以及世界五百强制定下来的制度规范,是一个很值得学习,很值得借鉴的参考案例。
【时间管理的本质:从稀缺到富足】
而我给大家将时间管理的主题,就是讲:从《稀缺》到《富足》,和大家分享,如何用技术的方式,来撬动时间杠杆的,这个懂IT的人最了解了。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时间也是一项资源。但是如果我们用合理的技术做支撑,我们就可以撬动时间这个资源。而如何撬动这个常量资源,我在上面做了部分的说明。《稀缺》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忙的人越来越忙,穷的人越来越穷?即使给忙的人一笔时间,穷的人一笔钱,最终的结果还是他们回复原样。
当我们被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绑架了我们的注意力的时候,我们的“认知带宽”就会下降,然后造成我们的“执行控制力”下降,然后会做越来越低效的事情。因为他们没有学会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的方法,所以导致自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思考长远的事情,而做出长远决策。(详细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八运会,回复关键字:稀缺,给你看详细细节)
《富足》这本书有一个核心观点:任何资源上的困境,我们最终可以通过技术的角度来撬开的,所以我们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技术撬动什么资源?
《资源革命》这本书,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历的社会变革:饿了吗,滴滴打车,嘀嗒拼车,闪电狗,Uber,小龙巴士,他们都在做什么事情?整合零散资源,然后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变成共享经济。所以,这些都是通过其他方面的资源整合,来突破时间困境的而一个又一个的实战案例。附上嘀嗒拼车的截图,我已经拼车165次,这么做的好处就是,我平时要乘1小时的公交车才能辗转到地铁的时间损耗,结果拼车帮我用20分钟就搞定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随手课件的效率杠杆,来为我们节约各种时间资源。如何善加合理使用,就会让你的时间无形中多出来。
【如何用互联网组团海量读书法】
现在有一个叫做牛犊会的微信读书群,就是采用这样的一个组团读书法。
玩法很简单:大家一起来读书,交换读书笔记:用一个人的读书笔记,撬动N多人的读书笔记,这样你就可以得到 N+1的读书笔记总量。你一个人读一本书,需要一天的话,那么你一年也只能读300多本书,但是我让100个小伙伴一起读书的话,一年就可能是上千本书了。因为他们的读书笔记,很可能帮我读完了某本书,所以这样的读书效率会帮我节约N多买书,选书,挑书的时间。
读书到最后有趣的是,将两本不同的书籍结合起来看共同点,比如将《三国演义》和《从零到一》,《联盟》,《创业维艰》结合起来一起看。这就是“思维认知带宽”的扩展,一旦你的思维决策,不在困死在“稀缺”认知带宽的时候,你的战略决策,行动方案,将会是非常有创意,行动力是非常高效的。
当你的思路被拓展开后,你可以有各种方法去处理同一个问题,感觉就是:你是精通各种编程语言的开发高手,这个项目是什么特点,用什么开发语言整最方便,最高效,自己有的是办法;但是如果你只会一个语言的话,你会陷入开发困局,会很累很累。那么时间上的无形消耗,就是用来填补自己脑子不好使用的。
作者:柏永辉
微信公众号:八运会
本文固定链接:
转载请注明: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运营路上你我他,携手共谈运营事!
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运营文章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利用wifi查看别人手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