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游戏瘾大从小到大没有一个朋友至今三十几没成家还在玩,谁都没办法帮他戒,拿他没办法成年人有戒游戏的吗?

印度一个10岁的男孩对狗奶痴迷,谁都拿他没办法_网易新闻
印度一个10岁的男孩对狗奶痴迷,谁都拿他没办法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文系《哒哒进口》出品,免费代购国外优质趣闻,童叟无欺,终年不断货!印度一个叫&Mohit Kumar的十岁男孩对狗奶痴迷到上瘾,父母用尽各种办法都没有让他戒掉。这个小男孩从四岁起就开始喝狗奶了。他的的妈妈说,有次Mohit Kumar出去跟外面的流浪狗玩耍,吸了一口流浪狗的奶,从这以后就养成了习惯。为了让Kumar戒掉这个习惯,父母对他严加看管,甚至监视他的行动。但Kumar还是一有机会就会找流浪狗,惹得周围邻居也经常抱怨。
医生说,虽然喝狗奶不会致命,但狂犬病的风险还是很高的。编译自【odditycentral】
本文来源:哒哒进口
责任编辑:南思鎱_NXBJS2849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老公玩游戏成瘾,有什么好办法让他戒游戏?
_百度宝宝知道
老公玩游戏成瘾,有什么好办法让他戒游戏?
宝宝1岁4个月LV.12
  请教各位,老公玩游戏玩到不可自拔的地步怎么办?
  怎么说呢?看杂志只看游戏杂志,上网只上游戏网站,看报纸只看游戏报纸,看电视只点播游戏,每天除了上班和睡觉,剩下几乎所有时间都在玩游戏,还理直气壮:“我就是要玩游戏怎么着?”各种游戏装备,买游戏机,买游戏光盘,买掌上游戏机,家里最多的就是游戏机和游戏光盘,沉浸在游戏的世界无法自拔,以前玩单机游戏还好,现在玩了网络游戏后,连出门都拿着手机再玩,时时刻刻再玩啊,我任何时候一看他都在玩啊?每天八点上班五点下班,在家平均每天要玩四到五个小时,我实在是想不通,游戏究竟有什么魔力,不就是几个人打来打去么?时时刻刻玩,难道不会厌倦吗?
  而且游戏玩多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差距太大,我感觉他人际交往都不会了,社会观价值观严重扭曲,不读书不看报不看新闻,有时候两个人交流都没法交流,这么一个大学生,一个年轻人,QQ,微信,微博,论坛,什么都不用啊,简直没办法交流了。而且把儿子也带坏了,才四岁,天天跟着一起玩游戏,我试过太多方法让他不要玩游戏,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摔也摔了,就差没离婚了。
  他的观念就是,天底下那么多玩游戏的人,大家玩游戏都很正常,他也很正常,我叫他玩游戏是不正常的,我实在是没招了,现在一看见他玩游戏就想发火,脾气也越来越糟!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查看: 2854|回复: 19
回来吧孩子—预防和戒除网瘾指南
在线时间 小时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回来吧,孩子——预防和戒除网瘾指南》(作者:陶宏开)------------序------------  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  杨岳  人类已经步入了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重要时期。发轫于上个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网络技术的重大发明和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休闲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2005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1.1亿,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到网民总数的82.6%,达到9086万人,18岁以下的网民占到网民总数的16.6%,达到1826万人。休闲娱乐、获取信息和知识浏览是青少年网民最主要的网络需求。网络正在成为青少年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  当前,网络与青少年间多层次、宽领域和全方位的互动趋势不断增强,网络环境深刻影响着青少年,同时,青少年的生动创造极大地丰富了网络文化。置身于网络世界中的青少年,既享受着海量信息、即时通讯和个性表达带来的网络便利,又经受着淫秽图像、暴力游戏和迷信伎俩引致的网络伤害。一方面,网络成为青少年学习新知识,结识新朋友和产生新创造的快乐源泉;另一方面,网络也成为部分青少年荒废工作与学习、逃避现实生活和沉溺虚拟空间的险恶陷阱,甚至成为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直接诱因。其中,一些青少年沉迷网络所产生的严重网瘾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成为困扰家庭和睦、学校教育的棘手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调查,2005年我国青少年上网成瘾的比例为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着网瘾倾向。2004年6月以来,华中师范大学陶宏开教授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积极帮助青少年预防和戒除网瘾,先后在全国70多个城市举行了1000多场报告会,培训了1万多名志愿者,直接帮助500多名青少年摆脱了网瘾。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预防和戒除网瘾指南,凝聚着陶宏开教授几年来推行素质教育的心血,饱含着他引导网瘾青少年破网重生的智慧,对于青少年认知自我、导航人生,对于家长贴近网络、亲子互动,对于全社会共襄关爱、绿色上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要求动员社会力量,创新工作手段,为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创造绿色的网络空间。一年多来,中央文明办、团中央、新闻出版总署等开展了“健康上网拒绝沉迷——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大行动”,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实施了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绿色上网的时代强音业已奏响。希望全社会同心携手,创造绿色网络环境,引导广大青少年成为建设网络文明的排头兵和繁荣网络文化的生力军。  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 && && && && && && && && && && && && && && &杨岳  日
分享本帖到: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在线时间 小时
& &住在网吧4年的高材生: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在线时间 小时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在线时间 小时
网瘾成因之一:家庭教育误区(1)------------  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有其明显的不同特色。千百年的传统中,以农业和手工业为经济主体的中国社会有着“人多好种田”的传统观念。因此,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多子女的大家庭,“多子多福”的观念广为人们接受。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妨碍社会可持续发展,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国策。这一国策实为势在必行的明智之举,然而,由于“如何做独生子女父母”的社会教育不到位,青少年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众多束手无策的家长们频频大呼:“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父母了!”  在以往的多子女家庭中,“十指连心”、“手心手背都是肉”,长辈们一般不会有意厚此薄彼,而会尽可能均衡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孩子们从小生长在兄弟姊妹的家庭小群体中,既情同手足地互助互爱,又不甘人后地相互竞争——都自然地希冀多得到一些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与肯定。在这种环境中,儿童的早期心理素质和性格都能得到相对健全的培养与发展。同时,由于孩子们之间“大的带小的”,父母比较省事儿,心态也较平和。这样,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形成良性循环,天伦之乐亦水到渠成。& & 考神张非视频:& &&&  但是,在当今“4-2-1”(即祖辈四人、一对父母、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再也没有上面那种成长的家庭条件了。当他(她)还在母亲腹中时,六个大人就已经在兴奋而急切地给其安排人生的一切:以所能提供的最佳物质条件,为其铺就一条最为理想而平坦的成功大道——不遗余力地供其获得最好、最高的教育。因为这是整个家庭的唯一希望,一定要成功,绝不能有半点差错!求胜心切、志在必得的家长们,从一开始就在家庭教育上表现为“三过度”。  1?过度关爱  主要表现为长辈们对孩子的物质娇宠和情感娇宠。从孩子的婴儿期开始,长辈们在物质、金钱上极其慷慨大方,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提供吃、穿、玩等方面最佳的物质条件。孩子稍大一点后,基本上是要什么给什么——只要孩子高兴。这样,亲子关系就被下意识地物质化、金钱化了。孩子从小就养成在物质和金钱上对长辈的依赖,想要什么就径直向长辈提出来,而且越容易被满足的,这方面的依赖性就越强。在情感上,除从小就过多地亲吻抚抱,过分地亲昵呼唤外,还总生怕孩子不高兴,往往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这就日渐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和放任性格,学会以哭闹、不吃饭等非理性方式来要挟父母、祖辈,最终变成我行我素、随心所欲、不通情理、缺乏感恩心态的“小公主”、“小皇帝”。<font color="#?过度保护  很多家长不放心孩子一个人睡,与宝贝从小就同房、同床睡觉,有的在孩子长到好几岁甚至十多岁乃至更大,还是如此。此外,他们对孩子的食物、饮料、衣服、玩具、日常用品等都百般挑剔,不但要知名品牌,有的还要求彻底无菌消毒。孩子稍有不适,动辄小病大治,无病猛补,往往造成营养过剩,致使肥胖儿童比例上升。有的家长甚至把家具的边边角角统统用海绵包起来,以免孩子磕伤碰伤;天气稍冷,便把孩子从头到脚密密实实地包裹起来;孩子恁大了,还常常搂着、摸着、陪着、跟着、照着、护着,如此等等。总之,就是一百个不放心。以上这些不当做法,肯定会降低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适应能力。孩子越不适应,家长越去过度保护,这样长期恶性循环,孩子就会缺乏独立性、坚忍性、耐苦性和艰难意识。等孩子稍大后,毛病比较明显了,做家长的还时不时地指责道:“你看看你,这么大了,还这样娇气,还是不懂事,还要我操心,唉,真把我给急死了!”然后,还是去尽力而为地过度保护孩子。<font color="#?过度期望  千百年的科举文化不但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弥漫神州,一心期望后代“光宗耀祖”、“给大人争气”的传统观念亦是普遍存在。因此,芸芸众家长们在对孩子过分溺爱关切的同时,又对孩子抱有极大的期许,一心望其成“龙”成“凤”。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大资本,在孩子的学习上高标准、严要求。长辈们的这种心态写满脸上,时时明白地表露在语言和行动上,很容易使孩子觉得是在为父母而学,不是为自己学,因而渐渐失去学习的原动力。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父母求胜心理也越来越强,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你长大了,该懂事了,应该更努力、更自觉地学习了。而且越接近中考、高考,父母心情越急迫,对孩子的要求越高。这种极高期望的压力与早期过分的关爱保护形成强烈的矛盾反差,令已经“骄娇”二气十足的孩子很难承受。那从小就逐步定型的物质化、金钱化的亲子关系,又难以使孩子真正理解家人的亲情之爱,这样就极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对长辈的尊重与情感。家长越焦虑,孩子越反感,就越容易造成不和谐的家庭关系,致使亲子之间难以沟通,这又反过来对孩子的成长更加不利。  如此的“三过度”,使得孩童们从小便在众多成人的包围中,既失去自我,又十分自我。家长们以物质与金钱为“胡萝卜”,以高分、高要求为“大棒”,对孩子进行溺爱加误导的早期教育,使得亲子之间渐行渐远,导致孩子对父母冷漠反感,甚至仇视敌对。这使得中国的家长们大惑不解,痛苦万分地发出天问:“我们给了孩子一切的一切,为什么孩子会这样不理解甚至恨我们?”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你们不可能给了孩子一切,你们只是给了孩子你们认为应该给的“一切”,很多更应该给孩子的东西你们没有给到,所以孩子会变成这样。  那么,什么是更应该给孩子的呢?答曰:一个科学而健全的起点教育,一个早期的整体素质教育。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儿童心理素质教育和早期情感沟通教育。------------
& && && &考神张非视频: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在线时间 小时
网瘾成因之一:家庭教育误区(2)------------  首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感知识别能力和基本的理性思辨能力:即从早期开始,就要通过各种适度的方式,使幼儿去慢慢地感觉并体会父母的意向和引导。至其刚能明白父母的话语的时候,就要开始仔细而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使其真正能体验并学会分清哪些是该做的,如按时起居进餐、听从指导调教、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等;哪些是不该做的,如任性挑食、不安全的事、以哭闹来达到无理的要求等;哪些是可做可不做的,如要父母陪睡、大声喊叫、做怪相等(注意:这些具体内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通过这些教导,使孩子自小起的行为举止越来越理性化,他就会自觉地多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并尽量少做可做可不做的事。这样,孩子就会尽可能少地出现行为失范,从而逐步学会在人生道路上随时作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应该从早期开始就注意观察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研究表明,人的成功与否,80%在于情商,智商只占20%的重要性。所谓情商,主要是指人们理性程度的高低、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弱。因此,自小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情商是至关重要的。做父母的在注意随时肯定和鼓励孩子良好表现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尽量让孩子逐步学会帮大人做些适度的家务,让其体会帮助他人、共同分担责任的感觉,并用以锻炼其耐劳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还要注意及时批评、克制孩子的率性行为,不要轻易地对孩子哭闹之类的非理性要求让步,应长期有意识地从小处着手,培养孩子的韧性和毅力。  尤为重要的是,一定要教会孩子学会自我平衡:通过长期理性的平等对话和朋友式的心灵沟通,帮助孩子认识到人要有自信,但又不能盲目自信;人是不完美的,但是要努力追求完美;人人都会犯错误,但只要接受教训、不重复自己和他人的错误,就会越来越聪明,等等,以此促使孩子学会心理平衡。如果孩子不小心做错了事,或弄坏了东西,切忌大声训斥责骂,而是要首先平静地问清楚情况原因,再指导孩子以后该怎么做。要教育孩子去体会理解“胜不骄,败不馁”的真谛,不要以金钱和物质去激发或奖励其进步表现,而应以情感作为维系亲子关系的主要纽带,例如:当孩子做了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或在某方面有所进步时,家长可以说:“哇!真棒!爸妈好高兴!”如孩子有相反的表现或行为,家长要表示担心并给以适当的指正和引导。如果做得好,孩子可以逐渐学会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情,而不再在心理、情感上完全依赖于父母或他人的抚慰支持。这时,就可以说孩子开始有了一定理性的独立能力,也就是踏在成熟的起点上了。  还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要坚持耐心地培植孩子的良性情感,如:阳光心态、大爱情怀、豁达开朗、热爱生活、欣赏大自然、富于同情心等;还要教孩子学会克服不良情感,诸如盲目自大、心胸狭隘、怨天尤人、从不自责、拒绝沟通、闷躁自卑等。这种早期儿童心理素质的培育,是每个孩子起点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最应该送给孩子的礼物。  这里要强调的是,朋友般的理性沟通是亲子互动及早期儿童素质教育最必要、最有效的方式,要尽可能多的随时随地进行。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聊天、谈心、回忆故乡、追思先辈、结合节日描述传统,多以读书、画图画、讲故事、唱儿歌、指导其听音乐、看健康的影视节目、做益智性的游戏等文化艺术活动形式,来对孩子进行早期的理想启蒙教育,激励其从小就有健康的兴趣爱好和美好的梦想追求。  此外,要适时而有步骤地教导孩子,为什么要尽量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通过一些平常家务、户外活动、体能训练、手工制作、猜谜答疑等方式,启迪孩子去解决可以自行解决的困难,使其从儿时起就多多经历磨炼。再者,当孩子受挫,或任意放弃一件未做完的事,准备半途而废时,不要呵斥责训,更不能讥讽打骂,而应及时劝导分析,鼓励打气,耐心而透彻地与之讲明“失败乃成功之母”、坚持才能胜利、坚持就能胜利的道理。在整个儿童成长期间,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孩子进行这样系统的理想教育、磨难教育和挫折教育。  经验告诉我们,在儿童早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最关键在于教育者的言传身教,而且要牢记“身教重于言教”。家长们自身的人格素养、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对儿童是最早最直观的影响教育。所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乃孩子的首任教师。  在我直接接触过的500余个受网瘾困扰的家庭中:54%的家长不懂电脑和网络,23%的只有粗浅的了解,近16%的会一般地使用,仅7%的家长对电脑和上网比较在行。此即表明,很大一部分家长不具备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能力。不仅如此,有将近五分之一的网瘾青少年第一次玩电脑,是从其父母那儿学会或看来的;约有二分之一的孩子,是小时候父母主动让其去玩游戏机或电脑游戏。他们原以为小孩子玩玩这东西不要紧,可能还会有益于孩子智力的发展,孰不知孩子尔后却沉迷其中了;还有四分之一的父母,是把电脑或装宽带网作为奖品提供给孩子,没想到最后却导致其上网成瘾。  此即表明,在众多网瘾青少年的早期家庭教育中,相当缺乏如何科学使用电脑和健康上网的及时指导,致使青少年未能从小建立起电脑网络主要是工具而不是玩具的正确概念,最终走上令人扼腕的网瘾之路,导致成千上万的家庭因亲子关系恶化而不和谐。在这样的家庭中,儿童难以获得良好的早期素质教育,从而“输在起跑线上”。  由此观来,儿童家庭教育的成败是与其父母自身整体素质的高低成正比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问题,应该是预防重于治疗。所以,改进儿童早期教育的核心症结,就是父母们要真正学会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尽可能地设法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早期家庭教育,多与孩子进行理性的心灵沟通,引导孩子从小健康成长。只要所有的家长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注重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自己先学会正确对待电脑、网络,进而使每个儿童都懂得科学上网,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上网成瘾的社会难题。------------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在线时间 小时
整体素质教育是预防网瘾之道(1)------------  推展整体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这四个环节上,都要突出素质教育,都要以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因此,整体素质教育也可称为育人教育、做人教育,或成才教育、成功教育。人的素质高,不但可以成功,而且可以百毒不侵,更不用说网瘾了。  我因帮助过一些孩子戒除网瘾,而被冠为“戒网瘾专家”。这是一个误解,也是一个我不太认可的头衔。因为,我真正想做也是一直在做的工作,主要是推展整体素质教育,这里面包括四个环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所占重要性的比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互消长的。其中,家庭教育为起点教育,自我教育为终身教育。但是,不论在哪个教育环节上,成功与否的关键都在于人的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那——什么是素质?  2002年仲春回国后,我先后查阅了200多篇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讲话、论文、报道等,的确收获不小,但也疑惑颇大——主要是感觉到当今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概念模糊。在很多情况下,有些人在概念都还没有弄清楚时,就高谈阔论起来,结果当然是解决不了问题。就拿素质教育来说,我在各地的研讨会或讲座上,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素质和素质教育?我看到大家脸上的表情往往是:啊?什么是素质?素质教育?嗯——好像知道,但又觉得似乎说不出个名堂来。其实,我现在发现,并不只是在素质教育这个问题上,由于整个社会变化的速度太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在认知方面有些跟不太上,所以在许多问题上造成这种概念模糊的状况。办任何一件事,如果不先把概念搞明白,只会是一事无成,还要落个贻笑大方的。  好,说了半天,那到底什么是素质和素质教育呢?  我认为,素质是指人们对社会各方面事物正确认识程度的高低,以及与之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大小。简言之,即是人们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总和。如果,一个人能对大千世界方方面面的事物都有比较科学的理解,同时,还具备了很好的相适应的实际应对、解决能力,这个人就是具备了比较高的素质;反之,即为低素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即为素质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推展整体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们具备各种良好的基本素质,健康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能对社会的进步作出实际贡献的有用人才。  应该如何具体地进行素质教育呢?  主要是从素质的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心理素质。这是三种素质中最为重要的成分,其内涵主要包括思辨能力、自控能力及自我平衡能力。  培养思辨能力,就是要孩子们学会理解并运用以哲学为基础的各种科学理念,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同时剖析自己。此外,还要用以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学习与工作,即在各种实践中分清良莠,明辨是非;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如遵纪守法、努力学习、尊重父母等;哪些是不该做的,如违法乱纪、荒废学业、打骂父母等;哪些是可做可不做的,如无聊打闹、玩网络游戏、吃零食等。前面曾提到,孩子们最好是从小就要学会辨别这三类不同基本概念,而且是愈早愈好。  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说,该做的和不该做的这两种事比较易于区分和把握。但是,在第三种事上,人们或多或少地都会比较模糊,这也是为什么很大一部分人在人生路上走得不那么理想的原因。特别是青少年们,正处于走向成熟又不太成熟的阶段,还自以为“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地上的事全部都知”,但实际上对这可做可不做的事却认识不足,再加上孩子好动、好玩的天性,所以,他们通常在这方面掌握得不十分好,问题出得更多一些。例如,在对待网络游戏这种相对典型的可做可不做的事上,不少青少年出了偏差,有的情况还相当严重,常常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我们要用一个字来描述可做可不做的事的话,我认为“玩”这个字最合适。这里要讲清楚的是,对于“玩”也要一分为二:适度的玩一玩可以使人们在身体和精神上达到良好的放松目的,是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的;但是,失去控制、毫无节制、过度地玩,对人们的身心尤其是将来,肯定会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玩”的本身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健康的玩,如打打球、下下棋、弹弹琴、唱唱歌等等,这些对于人们的生活是一个美好的调节,有时还能成为某些人的特长或专业,甚至还可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所以,这样的“玩”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但是,另一种不健康甚至是有害的“玩”,是我们要提防、抗拒并严格禁止的,如赌博、酗酒、恶作剧、沉溺于不良网络游戏等。如果某人从一小就非常贪玩,而且尽玩些不正当的东西,其人生就很可能是个失败的结局;如果是有节制的玩,而且主要都是良性的内容,那这个人的将来很可能更成功。所以说,我们如果把可做可不做的事做得越多的话,那成功的概率就会越低;如果把可做可不做的事做得越少的话,那成功概率就会越高。  思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的成功与否。我把思辨能力摆在心理素质的首要位置,因为这是人们必须把好的人生第一关。这一关过得好,就是开了个好头,非常有利于下一步的发展。有了良好的思辨能力,就能正确地把握人生,看准前进的方向。  不过,这绝不是说,只要有了思辨能力,就万事大吉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每天都有人在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错误,不仅有的是明知故犯,有的竟然还知法犯法,甚至以身试法地走上不归之路。为什么?因为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但是太缺乏自控能力。  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培养自控能力。这一点,也是需要从小做起。如果孩子从小任性惯了,做事不考虑后果,长大以后更是为所欲为,他就很容易失控。到那时再想要他自己管住自己,那将会是非常困难的。  为什么?因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完美,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会面临不同的诱惑及形形**的利害关系。而且,人们自身也不可能完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诸如人生目的不明确、思想方法简单、侥幸心态、意志薄弱甚至自甘堕落等毛病,同时还有生理及生存上的各种需求。如果自控能力不强,就很容易被不良因素所引诱,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走进误区甚或犯罪的死胡同。  如果说,是思辨能力把人们引到成功之路的起点,那么自控能力的强弱就决定人们能否在成功之路上走好。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以良好的思辨能力为基础,让孩子从心底里认识到,为什么有些事该做、不该做、可做可不做,该怎么做及其前因后果,并且要通过具体实践,使其亲身去经历并体验真正的感受,包括一些失败的挫折和艰苦的磨炼。在各种活动中,敦促孩子学会自制、自律的自我提醒和自我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还要逐步加强各方面的纪律及法制教育。青少年自控能力的提高会使他们少犯很多错误,帮助他们自己走向成功的人生目标。  第三点更为重要,即要培育孩子的自我平衡能力。------------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在线时间 小时
整体素质教育是预防网瘾之道(2)------------  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笔直平坦的人生大道;旅途上,免不了寒冬酷暑、风风雨雨;朋友间,总会有你上我下、磕磕碰碰;现实中,少不了成功失败、世态炎凉。若孩子不懂得心理平衡,有了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以致后来“大意失荆州”;或一遇到困难就自闭泄气,终至最后“败走麦城”。在生活里,这样的青少年经不起任何风吹浪打,情感脆弱;在学习上,这种学生很不稳定,遇到波折,常常是一蹶不振;在工作上,这样的孩子容易患得患失、左右摇摆,很难有始有终地把任务完成好;在人际交往间,这样的孩子喜欢斤斤计较,朝秦暮楚,难以成为他人真正的知心朋友,融不进任何一个团队之中。这样的人,是得不到真正的成功快乐的。  上面是从反面来印证什么是自我平衡及其重要性,那要怎样培养和提高这一点呢?再讲个小故事吧。  1984年秋,我刚到美国不久,因为各方面都需要适应的压力特别大,条件也谈不上怎么好,乍然身处异国他乡,万分思念祖国亲友,每天都去查门口的信箱。当然,这实际上也是在追求一种自我安慰的心情平衡。因为周末两天邮递员休息,星期一的信件总是多一些,所以我特别寄希望于星期一的信箱。有个星期一,当我满怀期望地拿出信件,却发现那一大叠信件中没有一封是国内寄给我的,情绪一下子低落下来。同住在一间屋子里的美国友人艾德华看见后,马上安慰我说:“Hongkai,don?tbelikethat.Look,thisisjustliketheweather:sometimesitshines,sometimesitrains,butmostofthetime,itshines!”他这是告诉我:“宏开,你不要这样。你看,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时阳光灿烂,有时阴雨绵绵。但是,多数时候是阳光灿烂!”的确,在现实的日子里,还是晴天多于雨天。  自从艾德华教会了我在这方面的心理平衡后,我再也没有为这方面的问题而心情低落。而且特别富有戏剧性的是,就在那天下午他从办公室回来时,给我带回好几封国内寄给我的信!原来,我在出国前,因为不知道我到美国的确切地址,就把他的办公室地址先给了家人和一些亲朋,所以有些信就寄到他那儿了。真是无巧不成书!  后来,我把这个故事讲给许多朋友听过,也给了他们很好的启示。这里也献给大家,希望能有助于你们进一步学会做好心理平衡。  当然,这个故事是他人帮助我做好心理平衡,然后转成自我平衡的一个例子。我在这里也是希望大家能由此更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心理平衡,以及如何去自我调整。因为人生旅途上,不会总是那么恰巧有人在身边安慰你,最重要的还是要能够实现自我心理平衡。  在教育过程中,要使青少年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有了成绩时,要想到人生路漫漫,还有很多障碍有待自己去克服,切不能骄傲懈怠;在面对困难时,要自己给自己安慰打气,只要再接再厉地去奋发努力,就有可能攻克任何难关;出了差错时,不要光是怨天尤人,总是强调外因,更要能够自我检查与自我批评,并且自己去努力地改正提高自己。这样,自我平衡能力会越来越强,人也就越来越成熟。  如果说思辨能力可以把你带到通往成功的路口,那么自控能力就能不断地支持着你向前走。这个时候,决定你走得快还是慢,是否进三步退两步,是否能成功地“过五关、斩六将”,一直达到你的目的地,以及你所取得的成就是大还是小,就主要取决于你的自我平衡能力如何。  培育孩子的自我平衡能力,是一个非常深入细致的工作。孩子不可能天生地具备良好的自我平衡能力,也不能等他出了问题,再去告诉他怎么平衡,最好是把工作做在前面。作为家长或教育者,首先自己要有比较好的这方面的素质,以身教为主,言传为辅,自然地展示平衡的乐观心态,使孩子从中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讲述这方面的相关道理、教训和故事,如空城计、将相和、骄兵必败、卧薪尝胆、绝地逢生、反败为胜、后来居上、居安思危、内因第一、外因第二等等,由浅入深地引导他们去体会感受,再把感觉上升为自觉,学会如何时时地保持理性的平衡心态。让孩子知道,人生绝对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有随时随地可能遇到麻烦和打击的心理准备。无论情况糟糕到了什么程度,都要坦然面对,绝不应该轻言放弃。不管对任何人或任何事,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同时做最坏打算;在做最坏打算的同时,还是要尽最大努力,直到最后。这常常是取得胜利的最佳心态和重要保证。  心理平衡太重要了,在此我再讲个我在美国经历的故事,以加深大家对自我心理平衡的认识。  这是我在美国已经好多年后的事了,发生在1999年。有天晚上我在纽约附近的长岛上课,刚讲到差不多一半时,旁边桌上的电话响了。有位家长去接听,还没有几秒钟,只听她叫了一声:“什么!?失火了?啊!陶先生,快来!”这时她的声音都颤抖了:“哎呀!你房子失火了!”  我走过去接过电话,听出来是一个房客打来的:“喂,怎么样——哦——我知道了。房客们都跑出来了吗?哦,这就好!救火车也都来了?好!希望你们注意安全,我马上就回来。”  当我轻轻放下电话时,发现周围的人都吃惊地呆望着我。“你们怎么啦?”我平静地问道。  那位替我接电话的家长不解地指着我说:“你就这样啊?”  “你要我怎么样啊?”我问她:“你觉得我应该是‘啊——’地一声晕倒过去,还是一拳砸下去,把这个电话给砸得稀烂?”  当我赶回家时,已经没有明火了,救火车正在进行收尾的灭火工作,直到半夜2点多我们才被允许走进去。只见我家后院里一片狼藉——原来是我家后院紧挨着的教堂因电线老化而失火了,因为后院比较大,加上我的房子是砖结构的,所以火并没有烧到我的房子。只是由于救火员为了方便救火,用特制的器具剪断了我用来锁后院车道大门的铁链,然后进后院搭救火梯,上教堂的屋顶去灭火。  很有意思的是,当我打开后院的灯清理完垃圾时,发现我的整个损失就只是被弄断的铁链子上的那一节铁环!虽然已经很晚了,我还是立即打电话给那位家长报喜,好让他们放心。后来,他们都告诉我,他们真的从这件事中更深刻地理解到怎样做好自我心理平衡。  我认为,自我心理平衡能力的强弱,标志着人的成熟程度。只要事事都能把握好度,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最终从成熟走向成功。  其实,平衡的重要性并非只是针对个人而言,对每个家庭以至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整个大自然、宇宙,也都是在平衡中得到相对的稳定。家庭、社团、学校、企业、部门和国家都是人的组合体,如果家长或主要负责人的心理平衡能力十分优秀的话,那么这个组合体就能够和谐,就能够得到良性的发展;反之,就会问题多多,麻烦重重,甚至可能分崩离析,悲剧结局。所以,每个人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自我平衡能力的加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在线时间 小时
整体素质教育是预防网瘾之道(3)------------  如前所述,良好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心理素质尤其如此。最新研究表明,婴儿从仅仅三个月大就开始情感发育,会对周围人的面部表情和不同声音作出反应;到半岁左右,已能够与外界作简单的情感互动;十个月大时,就可以和他人进行情感交流;一岁半的幼儿,渐渐开始用行动来表达情感,并试图自己解决问题,或要求参与他人的活动等。  令人遗憾的是,为数不少的家长学习不到位,对孩子从小到大的情感发育过程不甚了了。有的非但懵然不知,还想当然地错误认为:“那么小,懂个什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希望能在全国各地组织家庭交流中心,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尽早地让家长们学会做合格的父母,使之能够给孩子一个早期的心理素质教育。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给孩子尽早打好基础,以后就可以少操好多的心,孩子也会少走些弯路。  第二,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技巧及实践能力。  首先,只有掌握了广博的基础知识,才可能进一步地去学习更高深的专业知识。好比一座宝塔,其基层一定要宽大厚实一些,塔身才可能高耸入云并经得起风吹雨打,屹立不倒。而且哲学早就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知识也是如此,每一门学科都不可能是一座孤岛,它必然与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真正把各门基本理论知识都学到手,那么以后不管你去学哪一门专业,都会比较得心应手。  再者,广博的基础知识能使我们初步具备广泛的适应能力。因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环境是会随着时间千变万化的,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若孩子学习的基础面过于狭窄,一旦就业市场风向转了,他就很容易被淘汰掉。所以,“适者生存”,只有掌握了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生存条件。  不过,只是“万金油”似的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般的肤浅学习,是不可取的。现在,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的创新层出不穷,知识的更新更是一日千里。仅仅具有多方面的基本知识,停留在较低的文化水准上,是会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更谈不上对社会做什么贡献。青少年们必须奋发向上,刻苦钻研,精通更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才可能有所专长、有所发展,取得更重要的成就,整个人类社会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要注意从小对孩子的理想引导教育,辅导他们阅读社会发展史、科学发展史以及成功人士的传记等,打开孩子的眼界,拓宽孩子的胸襟,促使他们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找到一个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早日确立专业的追求目标。有了远大的事业志向,孩子才能具备发自内心的驱动力,才能持之以恒地自觉勤奋学习。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在一般的基础知识,还是在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注意随时教导孩子要“学以致用”。因为,知而不识,不成其为知识——知道并不等于理解,理解并不等于能做好,不能做好就等于学了没用。那只是华而不实,纸上谈兵、徒具空论,不能算是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所以,一定要注重实践,这才是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唯一标准。  良好的专业知识,必须是把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相应的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方算得上是真才实学,才能够解决具体问题,取得实际成就。如果家长能帮助孩子从小就做到以上几点,那孩子的成才必然会水到渠成。  第三,综合素质,主要是指人的独立生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发现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生理健康状态,以及在体育、美术、音乐、舞蹈、语言等方面的特长。“万丈高楼平地起”,孩子必须打好多方面的基础,自小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特长,从而更懂得人生、热爱人生、丰富人生;更懂得生活、热爱生活、丰富生活,这样就不会上网成瘾,而会全面地快乐成长。  在以上三种素质中,心理素质的好坏至关重要,对成人、成才并最终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思辨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是提高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所以,教育的中心点应该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而不应该是其他。  推展整体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这四个环节上,都要突出素质教育,都要以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因此,整体素质教育也可称为育人教育、做人教育,或成才教育、成功教育。人的素质高,不但可以成功,而且可以百毒不侵,更不用说网瘾了。  常言道:“教书育人”。然而,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却是重应试而轻育人,只看考试成绩而忽视素质的整体发展,实质上是一种告知教育、被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摧残教育、误人教育,故而成为怨声载道、世人诟病的“应试教育”。这种不科学的教育对青少年的早期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因为,心智刚刚开始发育的儿童可塑性特别强,非常容易被误导。如若孩子们的心理素质得不到提高,就很难学会做人,那也是做不成有益于社会的学问,更做不成有益于人类的事业的。  “健康上网全国行”为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所做的努力,不仅引起国人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反思,得到多方面的广泛支持,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先后有英国、德国、荷兰、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媒体作了多次采访报道。这表明未成年人上网成瘾不是中国的特产,其他国家也有这个问题存在。不过,无论是从他国的相关资料,还是从我国各地都有如此众多的家长对此问题如此强烈反映的程度来看,我国孩子网瘾的广度与深度是明显突出而且更为严重的,这是与中国儿童早期教育各环节上的特点密切相关的。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的网瘾是儿童早期教育中所存在问题的反映,是我国网络文化不平衡发展的恶果,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与警惕。儿童早期教育质量的差异,会给孩子们带来不同的人生前途;不健康网络游戏的继续泛滥,会给中国社会造成更多的不和谐因素。  现实状况表明,整个社会经济越来越发达了,家庭亲子关系越来越物质化了;人们居住的房屋越来越大了,孩子自主的空间越来越小了;电子媒体、成人娱乐越来越多了,适合于孩子的文化越来越少了;某些网络游戏商越来越富了,千万个网瘾孩子的父母越来越苦了;应试教育的起点越来越早了,未成年人的素质越来越需要关注了……  令人欣慰的是,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所颁布的八号文件来看,我国政府是十分重视孩子们的教育的,“健康上网全国行”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的一个必然产物。一年多的时间,七十多座城市的行程,数百场的互动报告会,成千上万的网瘾案例,这些确实证明,是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中的种种不良因素,导致大量网瘾青少年的产生。因此,需要全社会给予切实认真的共同关注,努力改进我国的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和学校教育,给孩子们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给他们一个科学的早期素质教育,使之成为有志向、有毅力、德才兼备的生力军,做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的接班人。 ------------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在线时间 小时
放松心态:理性的态度是正确的开始(1)------------   所有已经上网成瘾孩子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焦虑,万分焦虑。这一点显而易见地表现在家长们的脸上,尤其是写在眼睛里;在他们那一张张纸条上、一封封来信中,字里行间凸显着他们的焦虑。  “能不焦虑吗?!”他们说。  “焦虑有用吗?”我问道,“不但没有用,还有副作用!”我马上接着强调说:“如果焦虑有用的话,我也帮你们去焦虑。事实上,你们越焦虑,孩子越烦躁。不仅不解决问题,情况还越来越严重,是不是这样?”  他们的回答也都是千篇一律的无奈:“是的,的确是这样。”往往还接着一声长叹:“唉——!”  “非但无济于事,还会对你们的健康、工作、生活乃至整个家庭产生不利的影响,”我继续解释道,并马上见到他们在难过地频频点头。“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一定要放松心态。”我对每一个家长都这样再三地重复强调,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听进去。  人的情感有两种:健康情感与不健康情感。前者表现为开朗大度、热情向上、亲切友善、理性平和等;后者表现为忧虑恐怯、烦乱怨恨、狭隘妒忌、狂暴易怒等。而且,人的情感是容易相互感染的,即所谓“情感传染”。父母焦躁,孩子也会烦躁;孩子一烦躁,家长更焦躁。这种恶性循环,会使得家里的空气紧张得好像一点火就能着,吵闹就不可避免了。这样的家庭环境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更谈不上戒除网瘾了。  有的家长会说:“那孩子已经上网成瘾了,一进门就烦里烦躁的,我本来工作就累,见他那样,我能不烦吗?”我的回答还是:“烦——有用吗?”不少媒体在采访我时,常常问道:“陶教授,你怎么敢接待这么多有不同严重问题的孩子,你就不怕失败吗?”我问道:“我为什么要怕失败?!”他们又追问:“你为什么不怕失败?”我轻轻地反问:“怕——有用吗?”这是同样一个道理,我们不要做无用而且有害的事,我们也要克服掉无用而且有害的情感。  对这一点,北京家庭交流中心的一些家长们深有体会。在北京时,我一直都只是跟家长们沟通,而没有接触他们的孩子。家长们在逐步理解并尝试这一理念和方法后,他们的心态放松了,眼神柔和了,话语理性了,家庭氛围缓解了,孩子的情绪明显改善了,亲子之间能沟通了,问题也就一步步地向好的方面转化了,家长们也都感觉到自己的素质提高了,跟以前不一样了。  其他地方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上海《浦东新区周报》2005年4月的一篇报道,题为《“网迷”母亲学会用心沟通》,文中写道:4月2日下午,家住浦兴路的刘女士听了陶教授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用爱心和科学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专题讲座,她的心被深深触动了。她说:“平时我们只知道埋怨孩子太贪玩,很少与他沟通,根本不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造成我的孩子现在一听我说话就极度厌烦。”当场,刘女士暗暗下了决心,回家后,一定要和儿子心平气和地沟通一次。5点多听完讲座,赶回家已是7点左右。刘女士看到儿子依然坐在电脑前专注地打着游戏,对父母回来不闻不问。以前,每看到这个画面,刘女士就气不打一处来,张口就要训斥。但这一次,她忍住了心中的不快,耐心地与孩子聊起了讲座的内容,聊起了他的学习和游戏。“儿子没有多说什么,最后,他关掉了电脑,并说:‘以后再不碰电脑了。’”尽管儿子随口的“承诺”并不能完全相信,但刘女士对这一小小的进步感到满意……这个晚上,让她看到了帮助孩子走出网瘾的希望。当然,这并不表明问题的彻底解决;但是,这表明刘女士找到了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努力方向,这就是彻底解决问题的起点。  是的,上面这些北京、上海的家长们在放松心态后,找到了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正确方式并开了个好头。下面,从两个武汉家长的不同表现中,我们可以得到更明晰的启迪。  因为我家在武汉,那里的家长们有较多的可能与我联系。尽管如此,绝大多数的家长也只能是在大型活动中见到我,或只有很短暂的接触,不可能有“一对一,面对面”的沟通机会,因为我分身乏术,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一一解决他们孩子的网瘾问题。  有一次,我收到武汉江岸区一位家长给我的感谢信,使我深感欣慰。原来,她几次参加我的讲座和报告会,尽管没能与我面对面地交谈探讨,但她把基本方法领会了,并且自己去尝试实践,结果情况有了令人欣喜的转化,所以特地以信致谢。  她在信中写道:“陶教授:你好,我参加了你7月25日的报告会。在你‘不要放弃、不要绝望,从自己做起’的感召下,在你‘要有信心、有决心,人是可以改变的’鼓舞下,我绝望的心重又燃起希望之火,我重新正视自己心底的痛苦,重新审视自己……  “小学到初中我女儿一直是三好学生,可意想不到的是,初三时,老师一个低级错误伤害了她的自尊。当时,我也未能用积极的态度去化解矛盾,更没想到孩子从此心里有了一个结,我反而用成人的思维去要求她、责难她。从此,她一蹶不振,放弃了学习,沉迷于电视和网络游戏之中,连高考期间也是如此。六七年来我们始终无法正常沟通,学习、理想、前途成了我们谈话的‘禁区’,母女间的隔阂与日俱增。周边的人劝我,孩子大了,难得管,听其自然吧。但这样做,我觉得是更深层的忧伤与无奈。  “听了你的讲座后,我很受启发,用阳光心态面对现实,情绪得到调整后,从自己做起,从建立温和理性的亲子关系做起,很有成效,对立情绪得到了改善,孩子还主动提出毕业后想考研究生……”  家长变化后,自己去引导孩子改进,这才是我“健康上网全国行”的主要原动力。我希望各地家长们通过讲座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学会理性的亲子沟通,自己引导孩子走出网瘾泥潭。我也希望家长们看到这里时,能从这位家长的喜悦中汲取经验、信心和力量。  但是,另一个武汉家长却不是这样。她找到我的电话号码后,一个劲儿地给我打电话,总是要求我能安排时间去解决她孩子的问题。有天深夜12点左右,她又打电话来,苦苦地责难我说:“陶教授,我多次求你帮忙,你总是说没有时间,我那十七岁的网瘾儿子越来越疯狂,弄得我家里无法正常生活。现在,我婆婆、老公都气病了,我真的是痛不欲生了。现在我在东湖边,你再不帮我解决问题,我真的不想活了!”  听起来,她很可能是在湖边用手机给我打的电话。当时那么晚了,我第二天还要上课、开会,就一面劝导她,一面赶紧把上面提到的那封信找出来,念给她听。谁知道刚刚念了一小半儿,只听到她“啊——”地大叫了一声,电话就断了。不知她是掉进湖里去了,还是给人抢劫了,弄得我心里七上八下的,又不清楚她到底在东湖的什么地方,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好打电话给《武汉晚报》有关栏目的负责人。第二天一早,我赶快翻阅所有的地方报纸,也没有找到任何相关信息,也没有再接到她的电话,更谈不上解决她孩子的问题了。 ------------------------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在线时间 小时
放松心态:理性的态度是正确的开始(2)------------   这些事例表明:首先,家长要能够放松心态,而且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一定要保持阳光心态,切切不能“一看他那样我就烦死了”,也不能“孩子一烦我更烦”。因为我们是成年人,孩子还在成长,他们的心智还在发育中。作为家长,应该相对理性一些,不能跟孩子一样动不动就烦。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即要先努力改进自己,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学习用开朗的心态去感染、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学会并能坚持“你错我不错”,孩子烦躁你不烦躁,那就不会恶化现状。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情况向好的方面转化。  其次,放松心态不等于听之任之、放手不管。而是一方面要随时随地寻找可行的机会和恰当的切入点,自然地与孩子进行理性的心灵沟通;另一方面一定要有耐心,切忌强求性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然只会适得其反。当孩子表现特别反常,对你极端反感时,你不要急躁,要学会外松内紧,自己坚持放松心态,不去激化矛盾。同时,暗自留心,从旁观察;或借助外力,即结合学校老师、亲戚六眷、朋友邻居——凡是有可能与孩子接触、沟通的,都可以利用起来,多方面地耐心寻找机会。  下面有两个具体的不同案例,家长们或许可以从中领略到一些值得汲取的教训和学习的方法。  有个福建孩子因为网瘾而厌学,并开始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少年有来往。父母原来盯得很紧,一点也放不下,结果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出现严重的家庭暴力。通过学习放松心态后,家庭氛围明显好转,父母深有体会,暗中保持与孩子的老师、朋友、熟人等的联系,随时掌握孩子的动态,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地暗中努力想办法。  有一天晚上,孩子突然从外面打电话回来说被绑架了,对方要五万块钱才放人,不然就会有生命危险。经过多方探讨与冷静分析,大家都感到有不少疑窦,而且父母也觉得即使这次给了钱,其结果也必然是后患无穷。所以,当对方再打电话来要钱时,父母就按大家讨论的意见,很平静地故意问:“谁呀?我怎么听不清楚呀?你大声一点,我听不见啦……”几经反复,结果第二天一早,孩子自己回来了。  另有一对广东的家长就相反,其家庭条件也是不错,孩子已经二十四岁了,因为网瘾的影响换了三次工作。父母不但不改进方法,反而越盯越紧,孩子也越来越反感,后来自己搬出去了。这下父母更受不了,到处找,一找到就逼孩子回来,孩子就越躲越难找。我多次让他们学会放松,不要盯得太紧,以免激化矛盾。他们嘴里答应得很好,但实际上一有了孩子的消息,又马上追踪而去。最后一次,好不容易通过其网友得知其住处,夫妻二人赶紧提着几大包东西找过去。但孩子一听到他们的声音,死活不肯开门,他们却硬是把门给踹开了。结果,孩子愤怒地冲了出去。从那以后,至今一年多了,仍然杳无音信。父母痛苦地相互责怪,闹得分居、离婚,一家人就这样妻离子散了。  这就像手抓泥鳅一样,你抓得越紧,它越容易滑掉;你用心地轻轻握着,还有可能得到它。两种不同的心态,必然导致两种不同的方法,也就必然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我希望家长们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学会放松,学会保持发自内心的微笑,使家里一点点地增加温馨和谐的气氛,亲子之间能逐步正常交流,孩子才有可能也一步步地放松。家长们可以试着换位想一下,如果你们的父母每天用焦躁的目光硬盯着你,总是带着训斥的口气抱怨你,你会快乐吗?你能改进吗?在阴暗的角落里,花儿是开不好的;只有在和煦的阳光下,花儿才能茁壮地盛放。 ------------不贴标签:不要一味指责或盲目表扬------------   有句老话说:“孩子是夸大的。”信奉这一点的大有人在,不过,我认为这并非科学的教育方法。因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随时可能犯错误,不是你老夸他,他就可以变得完美无缺而从不做错事、不说错话。此外,还会有不少人可能走向犯罪的道路,那就更不能夸了,而是要用法律去制约他甚至严惩他。  虽然我不赞同“孩子是夸大的”,可是我也不认为“孩子是批评大的”。不是你老批评责备孩子,老是给孩子“贴标签”,就能解决问题。比如:不断地指责孩子“不上进”、“贪玩”、“上网成瘾”、“成天泡吧”等等,是不能使他努力上进、戒除网瘾并长大成才的。  我觉得“孩子应该是引导、教育大的”。该夸的时候要夸,该批评的时候就要批评,关键在于要坚持用理性的方法教导孩子,一步一步地把孩子引向成人——成才——成功之路。  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在把孩子带到我面前时,马上就是一大堆“标签”贴在孩子身上:“陶教授啊,我这孩子‘内向’、‘很倔’、‘不上进’、‘特不懂事’、‘有多动症’、‘网瘾非常严重’……”根本不顾孩子的内心感受,也不注意观察孩子那越来越不耐烦的脸色。难道说,就这么不停地对孩子加以批评、指责、贴标签,他就能变好吗?  其实,我之所以能帮孩子戒除网瘾,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把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撕掉。同时,还去探寻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地加以肯定和鼓励——注意,表扬孩子的长处时,一定要准确,要实事求是,绝不能胡编乱造地瞎夸奖。那样反而可能使孩子觉得虚假、讨厌,更不利于沟通。  记得有一次在天津,有位家长请我去帮她孩子戒除网瘾。我刚到那儿不多一会儿,同时被请去的她的一位朋友也来了。一进门,这位“阿姨”就装模作样地大声夸道:“哟!你看这儿子,越长越帅了。”然后马上转向我,继续夸道:“教授啊,这孩子可是我看着长大的,特聪明,又懂事儿……”她还没“夸”完,孩子把她放在自己肩膀上的手一推,连声说道:“去去去!烦不烦!”  可见,孩子对这种“赏识”并不领情——其实,这也是一种“标签”。说到底,就是孩子不需要被贴上任何标签。  所以,我希望家长们能把握好度,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既不要一味地乱指责,也不能盲目地瞎表扬。在发现孩子有问题时,切不要再给他贴“标签”。因为,很多青少年上网成瘾后,他们自己内心并非是真的不知道那是错误的,他们也感到矛盾、彷徨、痛苦,这个时候你还去给他贴“标签”,什么“自毁前程”啦、什么“完全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啦等等,他便立马感谢你:“妈,爸,你们说得太对了,我这就改进。”这可能吗?事实上总是截然相反,孩子要么更不理你,更烦你;要么马上离你而去,把他的房门关得更紧;更糟糕的是,有时还会冲着你吼:“烦死人!不要你管!”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应该马上改弦易辙,把埋怨教训的口气换一换,把指斥呵责的“标签”放一边,尝试着换用不同的方式与孩子交谈,努力改进亲子关系,这样才有可能逐步把孩子引导出网瘾误区。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在线时间 小时
学会抱怨:使孩子全面感受真实人生(1)------------   很多网瘾青少年对人生十分漠然迷茫,明显欠缺早期的理想教育、磨难教育和挫折教育等。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九千余万独生子女,把这个数乘以七(六个长辈加一个孩子),即为六亿三千万,若再加上相关的亲友,那这个数目就大大超过我国人口的一半。这些长辈们都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三种转型同时发生的社会里,即在时代转型、经济转型和家庭结构转型的时代空前大变革的环境里,如何教育培养独生子女。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的中国家庭,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正如我在本书第一章中所指出的那样:目前家长们对子女表现出“三过度”,其中的过度关爱和过度保护,使亲子关系物质化、金钱化,把家庭教育变成了溺爱“教育”;而过度期望又使孩子的童年课程化、应试化,不给孩子自由支配和自主成长的空间,使孩子比较压抑痛苦,导致他们厌学逆反,接二连三地跑到网络游戏里去快乐地“减压”,去寻求那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虚拟“成就”感。  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家长往往千篇一律地告诫道:“你再这样下去,将来没有人要你,你找不到工作,只有讨饭、扫大街、喝西北风去。”孩子们也往往千篇一律地回应道:“讨饭就讨饭,扫大街就扫大街,不要你管!”孩子们这么回答,并不表示他们真的愿意那样去做,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为他们从小在大人们的过度关爱保护下,没有机会去体验在真实生活里还存在的另一面——艰难困苦与挫折失败。此即所谓“不吃黄连不知苦”,“初生之犊不怕虎”。他们在“蜜糖水”里泡大,怎么知道什么是困苦的滋味,怎么懂得没有出路的可怕。所以,他们对“讨饭”、“扫大街”这样的“威胁”,当然是不屑一顾地无所畏惧。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早就名声在外,不仅条件好的如此,经济条件不很好的家长也是省吃俭用,“宁可自己再苦一点,也不能苦了孩子”。加上一些攀比从众心态,都是尽其所能地给孩子吃好的、穿名牌,有时还指着孩子身上对邻居朋友“抱怨”道:“你看我这孩子,就爱穿名牌,这从头到脚花了我一两千,唉,气死我了!”其实,脸上却是笑眯眯的,心里也是甜滋滋的。在这种“爱护”中长大的青少年,怎么可能理解真实生活中存在的艰难困苦,当然会把父母们苦口婆心的告诫规劝当做耳边风了。  针对这种情况,长辈们不但要深刻认识到对孩子过度关爱保护的害处,随时注意加强改进,要狠下心来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锻炼机会,同时还要学会“抱怨”。这里,不是要家长们去抱怨孩子,也不是直接去向孩子诉苦,因为他们对父母的任何话都早已厌倦了,非但听不进去,还开口就是:“又来了,老一套,真烦人!”所以,这里是要父母长辈们之间去相互抱怨生活中的困难和苦处,同时要让孩子听到,以此促使他们更全面地感受人生,真正理解父母给自己所提供的一切是何等地来之不易。有些家长接受了我的建议,回去这样尝试以后,都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有一对武汉的家长痛苦地向我倾诉他们那十七岁儿子的骄横,他不但早已上网成瘾,经常旷课逃学,而且除了一身名牌服饰、高档手机外,每天还“规定”要二十块零用钱。这二十块零用钱还不能让儿子天天去“讨要”,父母必须得提前放在客厅的桌子上,以“便于”儿子拿了就走。有时儿子还要去敲父母的房门:“哎,今天是我朋友生日,我要送礼,给我两百块。”父母若稍有迟疑,他就会叫起来:“怎么回事?快点啊!”弄不好,有时他就会动手。父母中年得子,哪里是他的对手。  在听取我“要学会抱怨”的意见后,他们时不时地在客厅或厨房里相互抱怨生活。当父亲的说:“哎呀,下个星期要竞聘上岗啦,这次要是竞聘不上,可就麻烦了。”做母亲的马上担忧了:“那怎么行,这房屋贷款二十多万呢,怎么还?”那位父亲接着叹口气:“唉!是啊,还有养老保险金也交不了啦!”那母亲惊叫起来:“还有医疗保险呢!这可怎么办呢?哎哟!我这腰又痛了几天了!”那父亲关切地说:“哎呀,你得赶紧去看看呐!”“算了,”那母亲摇摇头说:“看一次又是好几百块,算了,反正这把老骨头也活不了几天,免得浪费钱。”如此等等。  过了两个星期,那位父亲打电话来告诉我说:“非常感谢你呀,陶教授,真的很见效!昨天早上孩子突然对我们说:‘算了算了,五块五块!’现在只要五块钱零用钱了。”这点小小改进足以说明,只要方法对,引导得好,孩子也是会通情达理的。  另一位山东曲阜乡村的父亲所采取的方法更实际、更独特一些。他家的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十六岁的儿子不但把饭钱花在玩网络游戏上,还乱借钱去网吧玩。哭劝打骂都不见效后,父亲揣上两百块钱,要带着儿子一起来武汉。坐车到了河南许昌,口袋里就只剩下十几块钱了,这位父亲不顾患有心脏病的身体,坚持带着儿子步行十六天到武汉,沿途上饿了就讨口饭,渴了就讨口水,困了就在路边找个地方睡下。一路风雨,一路煎熬,脚都走破了,脸上手上都被虫子咬了,几经周折,终于找到我在华中师范大学的办公室。  一进门,那位父亲就跪在我办公桌下磕头。我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只见一个满脸都是红点点的少年冲进来,一把拉起他瘦弱的父亲,两人抱头痛哭起来。我这才有点明白是怎么回事,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几经心灵的沟通,那孩子表示一定要戒除网瘾。我们送他们去招待所洗澡、休息后,第二天买火车票送他们回去了。  一到家,那孩子就给我写了封长信谈体会,要求做我的志愿者,让我感慨万端。不久,这孩子就回学校上课了,后来还真的去了济南的“素质教育、亲子互动夏令营”做志愿者。这位父亲是用一种特殊的艰辛行动来抱怨生活的困苦,使孩子深刻地亲身体会什么是真正的艰困磨难,进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真心,最后从虚拟的游戏世界回到现实人生。  当然,我们绝不鼓励这种做法,而是希望家长们能由此得到些许领悟,学会用理性、科学的方法爱孩子,教导孩子去全面地认知生活,从小就坚持对孩子的理想、磨难、挫折等方面的做人教育,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此外,大家还可以用正面的“抱怨”教育,即用健康的文化艺术形式来感染孩子,通过相关的影视、歌曲、故事、书籍等,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深入孩子的心灵。  我们也创作了一些这方面的作品,并举办了素质教育音乐会,感动了很多家长和孩子,其中的一首歌《学费》,在“健康上网全国行”中,起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这首歌里写道:母亲的手啊颤巍巍,  眼里闪烁着深情的泪:  “孩子啊孩子,快快接着吧,  这是你需要的学费。”父亲的脸上笑微微,  眼里放射出自豪的辉:  “孩子啊孩子,快快拿去吧,  这是你需要的学费。”啊,这不是金钱,  啊,这不是学费,  这是父母的爱心、父母的执著、父母的欣慰。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在线时间 小时
学会抱怨:使孩子全面感受真实人生(2)------------  这是他们三百六十五天的风风雨雨,  他们三百六十五天的汗汗水水,  他们三百六十五天的计划节俭,  他们三百六十五天的辛勤劳累。  他们日日夜夜,  他们月月年年,  他们倾情付出,  他们无怨无悔。父母的爱心滋润着我  我要刻苦地学习,奋发有为,  时刻铭记着父母的期望,  牢牢把握人生机会,  珍惜青春时光,  懂得分秒可贵。  父母的山海深情,  激励我永远向前奋飞!  歌曲是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好的歌曲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直接探进人们的心底,或唤起他们的真情,或激发他们的良知;它令人感动,它催人奋进;或给你以信心,或示你以方向。在各地的报告会或讲座的过程中,我时常结合内容穿插一首歌曲或诗歌,这样既能丰富和调节现场气氛,又可以给听众更深的体会,使整个报告会达到更佳的效果。  上面介绍的《学费》这首歌,配有真实生动的MTV画面,大都是家长们辛勤劳作的活生生景况。每当现场播放时,常常催人泪下,因而被人们称为“催泪弹”,这实质上是一颗帮助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抱怨弹”。虽然只有四分多钟的长度,但有时比四个小时谈话的效果还好。我希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能学会添加这种“抱怨”教育,同时有意识地提供给孩子更多有益于青少年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自然沟通:要进行朋友式的心灵对话------------  不少人曾多次问过我:“陶教授,孩子的父母、老师、亲戚、朋友等,用了很多方法,千方百计要把孩子从网瘾里拉出来,但怎么也拉不出来。怎么你一拉就拉出来了呢?”“我什么时候‘拉’过孩子了?”我立即反问道:“我从来不‘拉’他们。因为‘拉’是一种强制性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我是用理性的心灵沟通,走进孩子的心里,让他们自己去认识,然后一步步地自己从网瘾中走出来。”这里的关键就是沟通。我认为,心灵的沟通是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学会做人的良方,也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良方。  但是,还有不少家长问过我:“陶教授啊,我们也和孩子沟通啊,你的书和资料我们也看了不少啊,你的那些话我们也给孩子说过多次啊。谈了大半天,怎么还是不起作用呢?真急死人了!”  针对此类问题,我曾多次讲解什么是“知识”。我往往在“知”与“识”之间,加上一个不等号,即“知”≠“识”。“知”为“知道”(know),“识”为“认识、理解”(understand)。知而不识,不成其为知识;必须既知且识,方为真知。  这也就是说,即使你知道某句话,但这并不表示你真正理解此话的内在含义并能用其指导行动。正如我前面讲过的那样,孩子们都知道“不好好学习,将来会去要饭、扫大街”这句父母们常常“唠叨”的话,但他们并不可能真的了解“要饭、扫大街”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什么样的感觉,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很少有过类似的真实经历或亲身体验。  为人父母的,对生活艰辛的一面当然比孩子理解得深多了,但是,这也并不表示他们能把这种体验准确而适当地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使他们也能真正领会。同样的话或道理,说话者口气、语速、语调的不同,说的时机、角度、场合不一样,对孩子当时的心态、感觉把握得好不好,等等,都是与孩子谈话效果如何的决定因素。这绝非是只要把我的某些话讲出来,对孩子重复一遍,就能马上奏效,立竿见影。同样的话语或道理,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场景下讲出来,是不会达到同样的效果的。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更重要,那就是我和孩子的父母是不同身份的人——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已经太熟悉了,对父母的那一套也太了解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早就不融洽了。现在,无论父母的话再怎么有道理,也同样会被他们反感地当做耳边风而毫无作用了。因此,做父母的不只是要记住并会说别人的什么话或某些大道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合格的父母,要能让孩子感到亲切、可信赖,如同真诚、平等的朋友一样。这就需要一个过程——父母本身改变、改进的过程。所以,我劝这些家长们切切不要急于求成,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复述我的言语的层次上,而是要首先学习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要不断地学习正确的沟通方法,这样亲子之间的互动才能真正得到改进。到那个时候,父母的话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  同样,“沟通”这两个字很容易说,很多人也知道要“沟通”。但是,要真正懂得怎样去沟通,怎样真正做好心灵的沟通,那还是需要下一番真工夫的。  有位天津的母亲曾十分痛苦而困惑地向我倾诉道:“我看过很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书,也看过你陶教授的书,知道要和孩子沟通,或给孩子写信交流,要跟孩子做朋友。有一天,我写了一封三页纸的信,好不容易把孩子弄到身边。我十分诚恳地对他说:‘孩子啊,妈妈过去错了,现在妈妈真的想改进,要和你做朋友。你看,妈妈写了这封信。’接着我就开始念给他听:‘亲爱的孩子,从今天起,妈妈就是你最真诚的朋友……’我还没有念完半页,他就跑了。为什么呢?”  因为,这不是和孩子做朋友,这好像是要恩赐给孩子一个“朋友”;这不是沟通,这只是一相情愿式的宣告。以前,你总是以旧式父母的身份对孩子说教、训话、责骂,现在突然一下“要”和孩子做朋友了,还是你父母要如何便如何。这种以上对下、颐指气使的态度早就让孩子十分厌恶了。怎么能你要训就训,要打就打,要做朋友就做朋友,孩子只有听命就范的份儿?这在当今的孩子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做朋友”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互动,需要深入的心灵沟通,不是这种形式上的单方面说一下就可以了。若真要和孩子“做朋友”,应该是和孩子“交朋友”。这个“交”就是交流,就是沟通,就是要用日常种种真诚的行为去让孩子感受你内在的心迹。直到孩子真的觉得你是他的朋友的时候,你才能与孩子成为彼此的朋友,能彼此谈心、交心的朋友。  所谓“沟通”,必须是两相情愿的心灵交流,必须是平等的、互动的、真诚的、朋友式的、发自内心的心灵沟通。要想和孩子沟通好,一定要了解孩子,不能抱着老观点:“自己的孩子,我还不了解他?哼!都是他不懂事。”持这种想法的家长们,是不可能作好与孩子的心灵沟通的。他们只有及时学会自我反省,体会与时俱进的深刻含意,才有可能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心事。  过去这一二十年间,三方面的社会转型同时进行,时代在迅猛发展,信息在飞速更新,有部分家长是有些不太跟得上的。而且也正是由于变化太快,孩子年龄较小,对此前发生在父母身上的事不可能真正理解。他们总觉得那是好遥远好遥远的往事,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而且那些事情也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不但对之毫无兴趣,还觉得父母对这些陈谷子烂芝麻的旧事一再提起,让他们非常厌烦,根本听不进去,嫌父母啰唆,渐渐从情感上离父母越来越远。这样一来,就造成了现代青少年与长辈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孩子是未成年人,也就是说还处于“不懂事的年纪”。但是要记住,我们不能这样去给他们贴标签,那样只会使他们反感。因为,孩子们总认为他们什么都知道,他们常常反倒觉得父母什么都不知道,起码远不如他们知道得多——那些不怎么与时俱进的家长们也的确如此。父母作为成年人,应该有更强的自制力,不要和孩子斤斤计较,切不要动不动就说:“你知道个屁!”心里也不要这样去感觉。不然,就难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话,更谈不上什么心灵沟通了。  要和孩子沟通好,父母首先要做好前面提到的几条:一定要放松心态,以缓和谈话氛围;分清大事小事,以把握好互动分寸;学会理性“抱怨”,使孩子感受到你生活中更真实的一面,即让他更全面地明白你的内心世界。此外,父母还要尝试着走进孩子的思想领域及生活圈,如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聚一聚,以了解他的结交范围和兴趣爱好;自己也要学会运用电脑和上网,以便能通过网络与孩子沟通;跟孩子的老师谈一谈,更多地掌握孩子的情况动向。如亲情有所好转,可以带孩子一起出门散散步或旅旅游等。这样,亲子之间的共同语言就渐渐多起来,家庭气氛慢慢好起来,双方交谈越来越自然,真正的亲子沟通就水到渠成了。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在线时间 小时
懂得自爱:用自重去赢得孩子的尊重(1)------------  我的人生格言是“三自”:自爱、自保、自善。  作为一个懂得生活的人,要首先学会自爱。要注意的是,自爱不等于自私。历史告诉我们:自私等于自害,而且越自私的人,其结果必然是把自己害得越惨,这样的历史教训真是不胜枚举。  那么怎样自爱呢?就是要爱惜自己的生命,要自觉地、努力地、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全面发展,给自己的人生打下更好的基础,以便更好地为家人、为社会做更好、更大的付出。  在与学生的教学讨论中,对爱祖国、爱家人和爱自己这三者的顺序应该怎么摆的问题,通过理性的探究,最终大家达成了共识,即必须首先学会爱自己,才可能有条件真正地为祖国、为家人做奉献。  我希望每个家长都能深刻地理解这一点,在自爱的基础上,理性地把自己的生活面分成三个三分之一:自己、家人和社会。孩子是家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孩子应该只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绝不应该是全部。现在有不少做父母的自以为最懂得爱孩子,开口就是:“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只要你不去网吧,我死都可以!”其实,这样不但起不了任何好的作用,反而会使孩子更不把你当回事。  武汉有位母亲天天到网吧去找孩子,即使好不容易找到了,孩子也根本不听她的,反而不耐烦地要她走,甚至叫她“滚回去!”她却一直站在孩子身后苦苦哀求:“孩子呀,你这不是毁了你自己吗?跟妈回去吧……”这时,网吧里的其他人时不时地以一种怪怪的眼神看着这母子俩。很快,孩子发怒了,吼道:“我数到十,你再不走,我就不客气了!”然后马上就数起来:“一、二、三……”这位母亲硬是等他快数到“十”的时候,才哭哭啼啼、无可奈何地离开。  这样“一往情深”地对待孩子,怎么可能得到孩子的尊重呢?孩子怎么可能听从这样的父母的“教育”呢?  一位广州的母亲在电话中向我哭诉道,她的儿子四年前保送到北大,但从大二起,这个“高才生”不知怎么迷上了网络游戏,挂科好几门。两三年来,她无数次往返北京与广州,把自己的肝炎跑成了肝硬化,肝硬化跑成了肝癌。结果,儿子还是因为挂科太多被退学,自己的病也到了晚期。听到这里,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替她难过,加上默默的祈祷。  我希望家长们要从这些教训中悟出必须学会自爱、自保、自善的道理来,不能盲目地“爱”,不能失去理性地“爱”。不然的话,不仅解决不了问题,把自己也赔进去了,连在生活上关爱孩子的人都没有了,那不是更糟糕了吗!  不懂得自尊自爱的人,就是自己没把自己当人。你都不把自己当人,孩子怎么会尊重你、把你当人呢?又怎么可能与你进行发自内心的沟通呢?  可是,孩子已经上网成瘾,父母还怎么自爱呢?  首先,是要学会心态阳光、大爱自重。不要因为孩子陷进网瘾,就感觉好像天塌了、地陷了。如果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中的一切,生活空间就会太狭小,心胸也绝不会开朗。若越是这样做,结果会越来越糟。实际上,很多父母早已有过这种痛苦的经历。可惜的是,即使如此,他们仍然走不出来,想不到该怎么做。  应该想到的是,在你的生活中,除了孩子以外,还有你自己,还有其他值得你关爱的人和关注的事。很多家长告诉我,发现孩子的网瘾严重难以挽救后,整天着急孩子的事儿,自己的、其他的一切都不在心上了。有时人都几乎崩溃了,茶不思,饭不想,觉不睡,事不做,满脑子想的都是孩子、孩子、孩子,网瘾!网瘾!网瘾!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弄得人都犯傻了,还在那儿哭啼啼的,极大地影响了自己的身体、整个家庭及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事业。人越急越糊涂,有时整个脑袋都“木”了,不但自己的工作、学习出问题,常常还会影响到夫妻之间甚至与上辈人之间的关系,造成大家相互责备推委,引发各种家庭矛盾,这必然使得问题越来越恶化。  处于这种状态之中的家长们一定要猛醒,要以理性的自爱把心情放松,用大爱的理念去面对人生。你就会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这样,你才会有开阔的生活画面、开朗的心态情怀、开放的视野角度、开拓的思维方式,才会有清醒灵活的头脑,去解决所面临的种种大小难题。不然的话,你很有可能会两败俱伤地失去一切!  其次,要学会自保,即注意在精神思想、身体健康及物质金钱等方面保护自己,包括保护自己应有的人格尊严。  面对上网成瘾的孩子,有些家长在觉得方法用尽、无计可施时,整天愁眉苦脸、茶饭不思,或涕泪纵横、苦苦哀求,或低声下气甚至跪地磕头。结果不但没起好的作用,反倒使得孩子反感,以至于完全瞧不起自己的父母了。好多次,有些家长突然一下跪在我面前,拉也拉不起来。孩子见状后,有的生气地扭过头去,有的还嘟嘟囔囔地骂道:“神经病!无聊!下贱!”这样的家长是不可能引导自己的孩子改正其错误的。  不管孩子的问题多么严重,家长要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坦然地面对一切。从一开始,在原则上不能轻易对孩子让步,违心地屈从孩子的无理要求,绝不应该对孩子的打骂忍气吞声,要守住一个底线。否则,不仅会失去家长作为一个人的起码尊严,而且实质上会纵容孩子的恶性膨胀,甚至有的孩子会因此而逐步走上严重伤害父母的犯罪道路。结果,自己没把自己保住,孩子也没保住。  具体到经济上,不能是孩子一要一逼就给、要多少就给多少。当发现孩子有骗钱、逼钱、偷钱的倾向时,一定要把钱保管好。不少家长在这方面一直不接受教训,结果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大,成百上千地偷。有的家长非但不思改进方法,还一次次地向我投诉道:“孩子又偷了三千!”“又把我的四百美元拿走了!”结果是孩子的行为日渐恶劣,父母自身的权利和安全都渐渐失去保障。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学会情急思变、自我保护。在有些情况下,家长还要懂得寻求法律的保护。  另外一点更加重要,就是要学会自善——要努力地自善其身,即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这可以说是最好方式的自爱。只有这样,你才能不仅是好家长,还是丈夫的好妻子或妻子的好丈夫、自己父母的孝顺儿女、同事的好伙伴、社会的优秀成员,你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得人生的幸福。------------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在线时间 小时
懂得自爱:用自重去赢得孩子的尊重(2)------------  很多经过我们帮助的家长,通过学习和自己努力后,心境开朗了,能与孩子沟通了,特别有感触。他们本来找我是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在听了我的讲座后,就尝试着先改进自己的心态和方法,家庭气氛果然日渐好转,亲子互动逐步加强,孩子也就慢慢地能听进父母的劝导了。事后,这些家长都深有感触地说,孩子变好了当然高兴,更值得高兴的是自己真正懂得怎么做父母、怎么做人了,真正体会到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自善其身。  2006年春节刚过不久,我去山东卫视参加十大感动人物的录制。济宁的一对夫妇知道后,特地赶到宾馆里向我倾诉他们读了我的书后的感受。他们孩子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完全解决,虽然孩子上学了,非但不能坚持,而且还又出现其他情况。可是在与我交谈的整个过程中,这两口子一直在开朗自信地笑着,他们最高兴的是走出了以往痛苦的阴影,找到了更丰富的生活内涵,并坚信这是面对一切的最佳办法。  在春节后的冬令营中,虽然只有四天的课程,但绝大部分家长的脸上是带着笑意离开的。特别是一对来自福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四天的活动中始终没有下楼来参加。回去后,那位曾经绝望的母亲还打电话来向我致谢。我们谈了半个多小时,电话里时时传来她的笑声。她说她绝不会去走那两败俱伤的绝路,她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把公公婆婆和自己的母亲照顾好,不让自己的丈夫多操心。对于儿子,她会像我讲的那样:尽最大努力,做最坏打算;在做最坏打算的同时,还是尽最大努力,到最后,自己问心无愧就很好了。  说实话,每当我看到这些家长的笑脸,或听到他们的笑声时,心里感到很大的安慰,同时也相信他们的家庭会逐步和谐,孩子的改进指日可待。  当然,我自己能有今天,也部分归功于这“三自”。说到底“自保、自善”,也就是为了“自爱”,这“三自”实质上应是三位一体的,其关键就是要懂得如何理性地爱自己。其实,如果家长们不但真正会自爱,还能教育孩子们学会自爱,那也就没有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问题了。而且即使孩子已经有了网瘾,也可以把启发孩子的自爱感悟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应该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尝试。------------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在线时间 小时
望闻问切:逐步深入地走近孩子(1)------------  很多家长十分痛苦地告诉我:孩子上网成瘾后,简直变了个人,跟以前不一样了,好像不认识了,完全无法交流。既然连亲生父母都有陌生感,作为外人要想真正了解网瘾青少年,的确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作为一个注重素质教育与心灵沟通的工作者,每当开始接触不同的网瘾孩子时,我首先采取“望、闻、问、切”的方法去观察、分析、理解并通过交流走近他们。  第一步——“望”。  孩子一进门,首先要观其外形、外貌、体征,及其穿着打扮、肢体语言,特别是其脸部的表情、气色。其中,眼睛尤为重要。  若是双目乏光、漠然无神;或是半睁半闭、落魄失魂;或是左右闪躲、低眉避人等等,这种孩子大都是被父母七说八劝后,半推半就,心不甘、情不愿地勉强来的。一般情况下,他们的网瘾非理性程度大都在五、六之谱。  如果孩子的两眼圆睁、环顾四周、傲气盎然、目中无人,往往是被父母高压逼迫而来的。他们大多抱着强烈的“去就去,看你把我怎么样”的逆反、挑战心态来见我,其网瘾的严重程度会在七、八左右。  还有的孩子是满目怒气,气冲牛斗,斗志昂扬,“扬眉剑出鞘”,像随时都会发作的症状;或双目斜视一旁,冷若冰霜,摆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或死死盯着地上,睛透倔强,一副“威武不能屈”的表情;或两眼神情愤然,射洒狠光,似乎要与你作一番决斗的架势。他们大都是被假借“旅游”或是“看朋友”,还有的是“找工作”等说法骗来的,甚至有的是被强制“绑架”而来的。这样孩子的情况会比上面的更加严重一、二筹。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他们的脸色、发型、服饰、体态、站姿、手势及其头颈偏向等方面的种种不同,来分析其心理状态、性格特点、爱好习惯及结交对象等方面的情况,同时结合他们的不同眼神,尽可能地作出更准确的判断。这个头如果开得好,极其有助于下一步的工作。  第二步——“闻”。  这里当然主要不是指用鼻子去闻,而是用耳“闻”,即从听他们说话的口气、语速、用词、声调以及回答问题的快慢、语态来分析其内心的活动及其真实的想法。  如果他们说话有气无力、拖拖沓沓,只用简单的“唔”、“啊”、“可以”、“晓得”等来应付你,看起来似乎容易对话,实际上这种软皮糖是很难谈进其心里去的。你说你的,他想他的。其内心想的往往是:“怎么啦,我又没干什么坏事,要你管?哼,讨厌!”他们会觉得自己没什么大问题,这样孩子的网瘾严重性一般也在五、六上下。  有些网瘾孩子开始回答问题较少,你谈了半天,问了几次,他才不紧不慢地回答“不知道”、“无所谓”、“可能吧”等几个简单的字,把你顶住,而且语气比较低沉,流露出其内心的反感与抗拒。这种状态表明,他们的非理性程度会比前者高一两度。  网瘾更为严重的青少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状态:一种是根本不愿搭理你,即便开了口,也是非常厌烦的语气——“什么嘛”、“我不觉得那样”、“就是那样吧”等,明显地摆出一副“随便你怎么说,我就这样”的麻木态度;另一种却相反,有时一上来就主动进攻:“听说你能在几个小时内改变一个人,你能改变我吗?”在谈话过程中常常对接很快:“你懂什么是网络游戏吗?你玩过吗?”或是:“你根本就不了解我们这一代人。”“我有我的想法。”“这是我自己的事。”等等,用很有点不耐烦的生硬腔调来宣告:“改变我?你做梦!”前一种孩子是不动声色地冥顽抗拒,后一种是漠视一切地坚持自我。这两类网瘾程度更高的青少年,都需要更大的努力和耐心去做工作。  第三步——“问”。  经过前两步的观测,接着就应该进行较深层次的心理探测,其最佳方式就是“问”。根据初步的“望、闻”分析,以轻松自如的聊天谈心方式,顺其自然地向对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这头一个问题要是问得不好的话,对方不但不会开口讲话,还很有可能起身离你而去。这也是让某些心理咨询专家感到棘手,并且多次向我提出的疑难问题。  由于绝大多数孩子都是违心地勉强或被骗而来的,当然会感觉肯定是来受教育、挨批评、被强迫要求改变的。这种不被尊重的心态使他们反感万分,哪里可能轻易“就范”?!  因此,每当要和这些网瘾青少年开始沟通时,我都会首先诚恳而清晰地表明:我是尊重你的权利和隐私的,如果我问的任何问题让你反感或触及你的隐私,使得你不愿意回答的话,你完全有权利拒绝回答,我是无权也不会强迫你回答的。使我深感欣慰的是,在我先后直接接触过的数百名被认为有严重问题的孩子里,从没有一个愤愤离去的,都能向我缓缓敞开心扉、窃窃倾诉衷肠。使我更感动且有点不解的是,还有很多我素未谋面的青少年,从媒体或者书上知道我以后,纷纷主动给我来信、打电话,把内心的痛苦与隐私,把自己的挫折与迷茫,细细地向我道来,向我咨询。而且他们所提问题的内容远远超出网瘾的范畴。这也就是说,有这么多人生各异的青少年们,有那么多各自不同的苦闷烦恼,但都能仅凭他们的直觉,竟然不约而同地向我求助。这不仅表明这些孩子是多么的敏锐,这也有力地证实孩子们真是都有上进的向往,让我特别特别的感动。这点点滴滴的情景画面,那如泣如诉的字里行间,这诚恳真挚的内心呼唤,那真情实意的告白心愿,在在说明我们的孩子们的确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只是因为种种不同的原因,他们的心给暂时地锁住了。我深信,只要方法对、钥匙好,每个孩子的心锁都是可以打开的。  把“问”的头开好后,在继续沟通的每一段进程中,都要随机掌握主动,迅速地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再根据其回答的内容,以及当时孩子脸色、眼神、语气、用词、声调、身体姿态等的变化,一次次地再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他们自己去认真地思考、分析、辨别、判断,然后回答。------------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在线时间 小时
望闻问切:逐步深入地走近孩子(2)------------  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坐在一旁的家长会抢着代答——这也是家长们的习惯性做法——心里总是怕孩子答错了,其实是他们自己错了。因为这样做是对孩子的不相信、不了解、不尊重,这也是导致孩子为什么讨厌并且也不尊重自己的家长的原因。此乃典型的“好心办坏事”。这种代替思维的做法,正是那些家长们教育孩子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朋友玩游戏上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