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潇湘 邵阳决赛的拼音

走近中国注音字母之父:黎锦熙_其他人物_人物_湖湘文化_湘潭在线
2017年10月
&大哥锦熙做过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院长,与钱玄同、赵元任发明注音符号,提倡白话。&
&我们兄弟姐妹都随大哥黎锦熙北上&&&
&我大哥在长沙教过毛泽东的书&&当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事,常来锦熙家。&
黎氏八骏中目前唯一在世者、今年101岁的老八黎锦扬,感念近年来黎家后人中,不少人写了黎家故事。作为&黎氏八骏&中的一员,他对&黎氏八骏&的认识,显然更直接。
95岁时,他从黎家后代的作品中收集了一些材料,写下《黎家的点点滴滴》一文。文中,他均匀着墨,其中关于大哥黎锦熙的讲述,基本上围绕&注音符号&、大哥与毛主席的故事展开。
早慧的黎锦熙
&没想到拼音之父,居然是我们湘潭人。&到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公园游玩的湘潭人,往往会意外发现一处花岗石雕塑,石碑上写着:&拼音之父&及黎锦熙的头像、相关介绍。
熟悉湘潭黎氏八骏的人都知道,黎锦熙是黎氏八骏中的老大。这个出生在湘潭县中路铺晓霞山下的语言学家,从小便与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
&黎锦熙比较早慧。&作家赵志超称,黎锦熙在十岁时参加父亲黎松庵和齐白石组织的&罗山诗社&,16岁时与父亲一同中了秀才。
为培养子女成才,他的父亲黎松庵办了个私塾学校&&杉溪学校,聘请王仲言等著名文人任教。
在湘潭县文联原主席、作家陈长工搜集整理的《黎锦熙的故事》中,详细记载了黎锦熙与王仲言先生的交往趣事。
有一次,王先生和黎锦熙等学生一起吃饭,见一碗白菜很青嫩,长得像汤匙,便出了上联&羹匙白&来考学生。几个学生都愣住了,只有黎锦熙稍加思索,对出&筷子糕&的下联。先生大赞&对得好&,并问他是怎么想到的。他说,&看到这饭桌上摆的筷子,就想到羹匙都是吃饭的家伙,可以对。又想到妈妈买给我的糕点像筷子一样,于是就这样对上了。&这样与先生对对联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
早慧的黎锦熙,对身边的文化现象十分关注。少年时,他到湘乡外婆家串亲,发觉&翻过一个山坳,语音口语就不一样&,这种语音不同带来的沟通不便,让他萌发改变这种状况的念头。
1912年,黎锦熙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优级师范学堂,即被谭延闿延聘为湖南督军府秘书,他早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黎锦熙主编《长沙日报》。1912年,黎锦熙与张平子等创办《湖南公报》,任总编辑。次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历史教员。
黎锦熙后来走向语言研究之路,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公园,黎锦熙&拼音之父&雕塑。 黎舜童 供图]
&拼音之父&黎锦熙
1915年,黎锦熙当年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开始落地生根。这一年,他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处编审员,提倡白话文并推行注音字母。次年,他倡导组织了&中华国语研究会&,大力提倡&国语统一&(推行普通话),&言文一致&(普及白话文)。
黎氏后人黎舜童介绍,这年,黎锦熙发起成立了&国语研究会&。&后来,他又认为汉字是一种不适用的符号,改用拼音才是治本的办法,于是开始创拟和推广&国语罗马字&,研制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草拟汉语拼音字母&&&双拼制&(草案)。&
黎锦熙曾在1918年呈请教育部公布39个注音字母作为汉字六音拼读之用。1920年,黎锦熙在北京高等师范学院国文系首创讲授&国语文法&,并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提示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
这本被称作&中国第一部白话语法著作&的《新著国语文法》很热销,刚一出版,就轰动全国,大中小学无不争先恐后采用,先后印行25版。此后,黎锦熙拟订国语罗马字,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又修订注音字母。
1926年,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在北京召开,黎锦熙发表了《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的长篇讲演。他与赵元任、钱玄同等人始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
1932年,他和另外14人组成&汉字简体委员会&,1935年,300多个简化汉字问世。1934年,黎锦熙出版《国语运动史纲》,总结近现代以来的国语运动,阐明有关理论、方法,是国语运动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到了1935年,黎锦熙设计的注音汉字铜模由中华书局制成,以供印刷小学课本及民众读物所用,实现了他提出的&先读书,后识字;忘其字,写其音&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黎锦熙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那么,黎锦熙与中国语言,究竟有着怎样深厚的缘分呢?黎舜童称,从二十世纪初到七十年代末的漫长岁月里,黎锦熙几乎以其全部精力献身于国语运动和语言文字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中。如今我们使用的字典、辞典,所说的普通话,所写的字,无不与他息息相关。
&从最初的倡导、组织到规定标准音、标准语,制定符号、音标;从注音字母、注音符号到国语罗马字、拼音字母;从南北协议定音、而京音、京语到普通话;从拼音方法上的&三拼&到&双拼&&,黎锦熙为此贡献了他的一生。
[翻拍自《晓霞山文化探源》(陈金亮主编)一书。]
毛主席的老师黎锦熙
毛主席与老师黎锦熙的故事,往往被当作尊师重教的典范。
1912年,黎锦熙与张平子等创办《湖南公报》,任总编辑。次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历史教员,与杨怀中、徐特立创办了&宏文图书编译社&,他还发起组织哲学研究小组,由留学英国海归的伦理教员杨怀中做指导,经常讨论一些哲学问题。学生中的毛泽东、蔡和森亦经常来参加。
黎舜童介绍,当年,黎锦熙主编《长沙日报》,帮他誊写文稿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抄写员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实实地抄写文稿,错字、别字也照抄不误,后来这个人一直默默无闻。第二个抄写员则非常认真,对每份文稿都先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然后才抄写,遇到错字、病句都要改正过来。后来,这个抄写员写了一首歌词,经聂耳谱曲后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田汉。第三个抄写员则与众不同,他也仔细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与自己意见相符的文稿,对那些意见不同的文稿则随手扔掉,一句话也不抄。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如今,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毛泽东写给黎锦熙的六封亲笔信。
1915年,黎锦熙到北京,毛泽东曾写给黎锦熙六封亲笔信。其中日致黎锦熙的信中说:&生平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
日,毛泽东从长沙寄北京黎锦熙的一封信,畅谈了对人生的信念和立志。信中写道:&近日以来,颇多杂思,四无亲人,莫可与语&&进?当其求涂不得,歧路彷徨,其苦有不可胜言者,盖人当幼少全苦境也&&乘暇作此信,将胸中所见,陈求指答,幸垂察焉。&由此可知毛泽东求知若渴,把历史老师黎锦熙引为知己。
信中的另一段话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则表明了毛泽东对古今人物的看法及评价,被广为引用。
毛泽东每次创刊出书,都会先印一本寄给黎锦熙。&在白色恐怖下,黎锦熙保存了毛主席的书信,以及毛泽东在长沙主编的《湘江评论》和《新民会会员通信集》等珍贵文献。《湘江评论》第五号寄给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黎锦熙后,湖南军阀派兵查抄了全部刊物并销毁。&作家陈金亮称,后来,《湘江评论》第五号,全国仅留下黎锦熙手中的唯一一本。
据&黎氏八骏&老八黎锦扬的讲述,&当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事,常来锦熙家。毛给锦熙的书信,都已捐给政府作纪念。&
黎舜童提及,日下午3时许,毛泽东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宿舍,一见黎先生,高兴地喊:&黎老师,好想念啊!& 毛泽东还让秘书在酒店订了一桌湘菜,邀请汤藻贞、黄国璋作陪,几位湖南老乡高兴地呷着湖南菜,说着湖南土话,抒发着浓浓乡情和师生情谊。
1959年春,正值黎锦熙70岁诞辰。毛泽东接黎锦熙夫妇到中南海家宴,席上的虎皮扣肉、青椒火焙鱼、冬笋腊肉、猪血豆腐汤、蒜苗炒肉等,都是湘潭口味。毛泽东亲切地叫着:&黎老师!黎师母!&还不时地为黎先生夫妇夹菜,祝贺老师生日快乐!并叮嘱黎先生要注意保重身体,还送给黎锦熙极品驴胶一盒、家乡腊肉二块和火焙鱼一袋等礼物。
在毛主席的关怀下,黎锦熙更加潜心学问,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与语言文字学研究,也一直得到了毛泽东的关怀和支持。
后来,毛泽东的逝世,对黎锦熙的打击很大,黎锦熙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日,黎锦熙去世,享年89岁。这段跨越70年的师生情谊,也成为毛主席与民主人士交往的佳话。
| 分享到:
(有人参与)
我来说两句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湘潭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湘潭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湘潭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归属湘潭在线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湘潭在线新闻网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任何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或利用湘潭在线新闻网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视为侵权,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湘潭在线”的文字、图片等稿件均为获得信源转载资质的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信源的提供发布者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站邮箱:
12345678910走近中国注音字母之父:黎锦熙_其他人物_人物_湖湘文化_湘潭在线
2017年10月
&大哥锦熙做过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院长,与钱玄同、赵元任发明注音符号,提倡白话。&
&我们兄弟姐妹都随大哥黎锦熙北上&&&
&我大哥在长沙教过毛泽东的书&&当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事,常来锦熙家。&
黎氏八骏中目前唯一在世者、今年101岁的老八黎锦扬,感念近年来黎家后人中,不少人写了黎家故事。作为&黎氏八骏&中的一员,他对&黎氏八骏&的认识,显然更直接。
95岁时,他从黎家后代的作品中收集了一些材料,写下《黎家的点点滴滴》一文。文中,他均匀着墨,其中关于大哥黎锦熙的讲述,基本上围绕&注音符号&、大哥与毛主席的故事展开。
早慧的黎锦熙
&没想到拼音之父,居然是我们湘潭人。&到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公园游玩的湘潭人,往往会意外发现一处花岗石雕塑,石碑上写着:&拼音之父&及黎锦熙的头像、相关介绍。
熟悉湘潭黎氏八骏的人都知道,黎锦熙是黎氏八骏中的老大。这个出生在湘潭县中路铺晓霞山下的语言学家,从小便与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
&黎锦熙比较早慧。&作家赵志超称,黎锦熙在十岁时参加父亲黎松庵和齐白石组织的&罗山诗社&,16岁时与父亲一同中了秀才。
为培养子女成才,他的父亲黎松庵办了个私塾学校&&杉溪学校,聘请王仲言等著名文人任教。
在湘潭县文联原主席、作家陈长工搜集整理的《黎锦熙的故事》中,详细记载了黎锦熙与王仲言先生的交往趣事。
有一次,王先生和黎锦熙等学生一起吃饭,见一碗白菜很青嫩,长得像汤匙,便出了上联&羹匙白&来考学生。几个学生都愣住了,只有黎锦熙稍加思索,对出&筷子糕&的下联。先生大赞&对得好&,并问他是怎么想到的。他说,&看到这饭桌上摆的筷子,就想到羹匙都是吃饭的家伙,可以对。又想到妈妈买给我的糕点像筷子一样,于是就这样对上了。&这样与先生对对联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
早慧的黎锦熙,对身边的文化现象十分关注。少年时,他到湘乡外婆家串亲,发觉&翻过一个山坳,语音口语就不一样&,这种语音不同带来的沟通不便,让他萌发改变这种状况的念头。
1912年,黎锦熙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优级师范学堂,即被谭延闿延聘为湖南督军府秘书,他早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黎锦熙主编《长沙日报》。1912年,黎锦熙与张平子等创办《湖南公报》,任总编辑。次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历史教员。
黎锦熙后来走向语言研究之路,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公园,黎锦熙&拼音之父&雕塑。 黎舜童 供图]
&拼音之父&黎锦熙
1915年,黎锦熙当年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开始落地生根。这一年,他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处编审员,提倡白话文并推行注音字母。次年,他倡导组织了&中华国语研究会&,大力提倡&国语统一&(推行普通话),&言文一致&(普及白话文)。
黎氏后人黎舜童介绍,这年,黎锦熙发起成立了&国语研究会&。&后来,他又认为汉字是一种不适用的符号,改用拼音才是治本的办法,于是开始创拟和推广&国语罗马字&,研制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草拟汉语拼音字母&&&双拼制&(草案)。&
黎锦熙曾在1918年呈请教育部公布39个注音字母作为汉字六音拼读之用。1920年,黎锦熙在北京高等师范学院国文系首创讲授&国语文法&,并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提示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
这本被称作&中国第一部白话语法著作&的《新著国语文法》很热销,刚一出版,就轰动全国,大中小学无不争先恐后采用,先后印行25版。此后,黎锦熙拟订国语罗马字,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又修订注音字母。
1926年,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在北京召开,黎锦熙发表了《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的长篇讲演。他与赵元任、钱玄同等人始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
1932年,他和另外14人组成&汉字简体委员会&,1935年,300多个简化汉字问世。1934年,黎锦熙出版《国语运动史纲》,总结近现代以来的国语运动,阐明有关理论、方法,是国语运动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到了1935年,黎锦熙设计的注音汉字铜模由中华书局制成,以供印刷小学课本及民众读物所用,实现了他提出的&先读书,后识字;忘其字,写其音&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黎锦熙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那么,黎锦熙与中国语言,究竟有着怎样深厚的缘分呢?黎舜童称,从二十世纪初到七十年代末的漫长岁月里,黎锦熙几乎以其全部精力献身于国语运动和语言文字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中。如今我们使用的字典、辞典,所说的普通话,所写的字,无不与他息息相关。
&从最初的倡导、组织到规定标准音、标准语,制定符号、音标;从注音字母、注音符号到国语罗马字、拼音字母;从南北协议定音、而京音、京语到普通话;从拼音方法上的&三拼&到&双拼&&,黎锦熙为此贡献了他的一生。
[翻拍自《晓霞山文化探源》(陈金亮主编)一书。]
毛主席的老师黎锦熙
毛主席与老师黎锦熙的故事,往往被当作尊师重教的典范。
1912年,黎锦熙与张平子等创办《湖南公报》,任总编辑。次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历史教员,与杨怀中、徐特立创办了&宏文图书编译社&,他还发起组织哲学研究小组,由留学英国海归的伦理教员杨怀中做指导,经常讨论一些哲学问题。学生中的毛泽东、蔡和森亦经常来参加。
黎舜童介绍,当年,黎锦熙主编《长沙日报》,帮他誊写文稿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抄写员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实实地抄写文稿,错字、别字也照抄不误,后来这个人一直默默无闻。第二个抄写员则非常认真,对每份文稿都先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然后才抄写,遇到错字、病句都要改正过来。后来,这个抄写员写了一首歌词,经聂耳谱曲后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田汉。第三个抄写员则与众不同,他也仔细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与自己意见相符的文稿,对那些意见不同的文稿则随手扔掉,一句话也不抄。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如今,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毛泽东写给黎锦熙的六封亲笔信。
1915年,黎锦熙到北京,毛泽东曾写给黎锦熙六封亲笔信。其中日致黎锦熙的信中说:&生平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
日,毛泽东从长沙寄北京黎锦熙的一封信,畅谈了对人生的信念和立志。信中写道:&近日以来,颇多杂思,四无亲人,莫可与语&&进?当其求涂不得,歧路彷徨,其苦有不可胜言者,盖人当幼少全苦境也&&乘暇作此信,将胸中所见,陈求指答,幸垂察焉。&由此可知毛泽东求知若渴,把历史老师黎锦熙引为知己。
信中的另一段话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则表明了毛泽东对古今人物的看法及评价,被广为引用。
毛泽东每次创刊出书,都会先印一本寄给黎锦熙。&在白色恐怖下,黎锦熙保存了毛主席的书信,以及毛泽东在长沙主编的《湘江评论》和《新民会会员通信集》等珍贵文献。《湘江评论》第五号寄给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黎锦熙后,湖南军阀派兵查抄了全部刊物并销毁。&作家陈金亮称,后来,《湘江评论》第五号,全国仅留下黎锦熙手中的唯一一本。
据&黎氏八骏&老八黎锦扬的讲述,&当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事,常来锦熙家。毛给锦熙的书信,都已捐给政府作纪念。&
黎舜童提及,日下午3时许,毛泽东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宿舍,一见黎先生,高兴地喊:&黎老师,好想念啊!& 毛泽东还让秘书在酒店订了一桌湘菜,邀请汤藻贞、黄国璋作陪,几位湖南老乡高兴地呷着湖南菜,说着湖南土话,抒发着浓浓乡情和师生情谊。
1959年春,正值黎锦熙70岁诞辰。毛泽东接黎锦熙夫妇到中南海家宴,席上的虎皮扣肉、青椒火焙鱼、冬笋腊肉、猪血豆腐汤、蒜苗炒肉等,都是湘潭口味。毛泽东亲切地叫着:&黎老师!黎师母!&还不时地为黎先生夫妇夹菜,祝贺老师生日快乐!并叮嘱黎先生要注意保重身体,还送给黎锦熙极品驴胶一盒、家乡腊肉二块和火焙鱼一袋等礼物。
在毛主席的关怀下,黎锦熙更加潜心学问,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与语言文字学研究,也一直得到了毛泽东的关怀和支持。
后来,毛泽东的逝世,对黎锦熙的打击很大,黎锦熙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日,黎锦熙去世,享年89岁。这段跨越70年的师生情谊,也成为毛主席与民主人士交往的佳话。
| 分享到:
(有人参与)
我来说两句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湘潭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湘潭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湘潭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归属湘潭在线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湘潭在线新闻网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任何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或利用湘潭在线新闻网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视为侵权,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湘潭在线”的文字、图片等稿件均为获得信源转载资质的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信源的提供发布者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站邮箱:
12345678910汉语拼音的知识点归纳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汉语拼音的知识点归纳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绥宁县欢乐潇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