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自动辞职以后辞职后还可以回归吗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乡村医生离职意愿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乡村医生离职意愿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乡村医生2018年后考主治是否要规陪_重庆市政府公开信箱
重庆市卫生计生委公开信箱
&&&&&&&&&&&&
邮件字号:
渝卫计信箱[
发布单位:
市卫生计生委
来信内容:
乡村医生2018年后考主治是否要规陪
我是一名取得执业医师的乡村医生,专科学历,33岁,现正在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据说在2018年后考主治需要规陪3年作为硬性标准,有规陪证才能报考主治,是指的已经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陪训的单位人员还是指所有人员如诊所、乡村医生在内。问题1、2018年后乡村医生报考主治也要参加住院医师规陪3年吗(专科主治非全科主治)?我知道如果报考全科的主治可提前一年考而且免英语、计算机。问题2、乡村医生是否有资格去规陪,规陪的对像本科以上学历、社会人员、或专科以上学历从事临床工作人员需取得执业资格证,规培报名时打电话咨询人社局说是要本科以上前历才能规陪,是否和文件相符?问题3现在的全科转岗培训证能不能增加一个执业范围全科,目前注册的内科专业,听说不能,只能注册一个执业范围,要么是更改执业范围。问题4、现成本已考,读成人本科对考主治有没有帮助,考主治是否承认成人本科的学历?请回复,谢谢。我看是继续学习成本\考主治\规陪,还是放弃所有,好让我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走.
办理单位:
市卫生计生委
办理结果:
来信人:
你好,来信收悉答复如下:
1、凡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均可参加规培。但规培招生时,各基地招生条件可能高于此条件。因此,若报考时,请仔细研读各基地招生简章,看自己是否符合条件。
2、建议你可以参加明年“3+2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即三年制专科生加两年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如咨询更详细的规培问题,请打67706501.
3、根据《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医师进行执业注册的类别必须以取得医师资格的类别为依据。医师依法取得两个或两个类别以上医师资格的,除以下两款情况之外,只能选择一个类别及其中一个相应的专业作为执业范围进行注册,从事执业活动。医师不得从事执业注册范围以外其他专业的执业活动。
在县及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主要是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的临床医师,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确因工作需要,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考核批准,报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可申请同一类别至多三个专业作为执业范围进行注册。
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执业的临床医师因工作需要,经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公共卫生类医师资格,可申请增加公共卫生类别专业作为执业范围进行注册;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执业的公共卫生医师因工作需要,经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临床类医师资格,可申请增加临床类别相关专业作为执业范围进行注册。
根据《重庆市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渝府发〔号)第十八条:“乡镇卫生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岗位执业资格,并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注册,在规定的范围内执业。坚持‘一专多能’原则,乡镇卫生院临床的执业范围可注册同一类别3个专业,全科医师除注册全科医疗专业外,还可注册2个专业。”
4、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者,国家认可的成人教育学历可作为报考主治医师的学历依据。
此复。
发布时间:
ICP备案编号:渝ICP备号三级医疗体系职能回归必须由政府干预|村医|乡村医生|赤脚医生_新浪新闻
&&&&&&正文
三级医疗体系职能回归必须由政府干预
  三级医疗体系职能回归必须由政府干预
  ――专访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
  村医所折射出的,是基层医疗乃至中国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尴尬现状。在廖新波看来,中国三级医疗体系的建立,不是市场行为能决定的,它一定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具体说就是一种政策的干预
  文|《小康》记者 尤蕾
  村医,位于中国医疗服务网络的最末端,只不过,他们的力量如今已经难以负载起将近9亿农村居民的健康重任。医学生不愿意主动“下沉”,老村医逐年退出。青黄不接,前途渺茫,成为村医之殇。而村医代表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群体,而是折射出基层医疗乃至中国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尴尬现状。
  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三级医疗体系名存实亡,四年医改无样本。廖新波何出此论?日前,就当前医疗服务体系诸多热点话题,他接受了《小康》记者专访。
  医改重在改到体制
  《小康》:您提到三级医疗体系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为何我们没能建立起真正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廖新波:在医疗服务领域,有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眼睛一直盯着硬件,建楼房,给仪器。长期以来,忽视了人这个核心因素,人本主义哪里去了?说到底,就是人才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缺乏激励手段,就无法留住医学人才,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水平堪忧。
  医院“反哺”政府,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号召大医院扶持小医院,但是没有给大医院相应的资金投入,大医院只得从患者身上“找”钱。而被动的“大手牵小手”也只能是让这些大医院走走过场,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这样的一种体制怎么能真正建立起三级医疗体系呢?
  第三个原因则是,双向转诊制度名存实亡。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三级体系功能分工非常明确,如果向上级医院转诊,必须经由2个医生共同签字。而如今我们的愿望却与现实相违背,一张医保卡走遍天下,既然在哪个医院都能报销,在哪里都可以看病,人们自然会趋向优质医疗资源。患者无法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没有病人就诊,基层医疗人员难以留住,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演变成基层医院无人看病,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结局。
  政策的错误引导,导致很多医院盲目扩张。我见过很多县医院,盖大楼,加床位,当地政府把这个作为政绩工程。殊不知上级医院的扩建,会导致“虹吸现象”出现,吸引更多的人向大医院流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组合功能。新医改实行4年多,并没有实现患者和医生双下沉的预期愿望,原因就是没有改到体制,还在过去放任自流的状态下徘徊。
  《小康》:三级医疗体系的现状加剧了看病难的问题,那在您看来,被当做样本的“安徽模式”是否为此提供了一些破解思路?
  廖新波:安徽模式,是非常典型的政府包揽。不可否认,它有一定优势,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比较明显的是缺乏激励考核机制。这就容易陷入医生推病人的怪圈,既然干多干少一个样,何必要冒风险呢,结果把病人层层推向上级医院。大医院的看病难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从这个方面讲,安徽模式是一种不理想的模式。在我看来,医改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就是要引用一定的激励考核机制,调动医生的积极性,使医生“职业复位”,只看病人,不用考虑钱的事。
  医疗服务体系应成为一把手工程
  《小康》:新医改实行以来,创造了一些地方模式,最近也被提到“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您认为对于中国医疗服务体系而言,新医改所带来的亮点,以及仍需完善的地方包括什么?
  廖新波:有关方面宣布,医改取得了巨大阶段性成效。其主要成效包括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基本药物价格明显降低。
  事实上,在我看来,新医改的最大亮点就是建立起一个医疗安全保障网,96%的覆盖率。但这仍未达到预期目的,保障网也加剧了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第二个算作亮点的恐怕就是县医院的扩张基本完成。然而在医疗服务资源释放的同时,病人也越来越多。一个悲伤的问号形成了,这是刺激了看病的欲望呢,还是我们的预防工作做得本就不好呢?是不是病人越多医改任务就完成了?显然,一级、二级预防工作没有做好,双向转诊制度名存实亡。
  医联体也是蹩脚的,不是政府主导的行为,而是医院自身的市场划分,区域割据,军阀混战。下面的患者仍不断向上流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医药流通领域确实做了一些探索工作,但是仍未从根本上革除以药养医现象的存在,如何建立起一种实现医生自身价值的体系?没有答案。如果单纯取消以药养医,而新的补偿机制无从建立,那只会按了葫芦起了瓢。
  《小康》:包括基层医疗体系在内,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出现诸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廖新波:最大的问题出在投入上。虽然对于医疗体系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城市和乡村获得的投入却存在差异,城市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在县一级医院,甚至还存在医院反哺政府的行为。由于缺乏公平的投入机制,基层医疗体系难以承担初级卫生服务功能,大量常见病病人上流大医院,也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除了建立起公平的投入机制,对于整个医疗服务体系而言,这项工作应该成为一把手工程,而不仅仅是一个卫生部门的事情。
  政府干预才能保证医疗体系的公益性
  《小康》:有人认为,整个医疗体系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是因为没有彻底市场化的缘故。
  廖新波:现在的问题是,不是市场没放开,而是一直在放开,尤其是无序放开。公立医院所走的路基本都是市场的,政府没投入,医生过度医疗等所有行为不都是市场催生的吗?盲目盖医院不也是市场行为吗?它直接导致虹吸效应产生,误导病人,只有大医院才能看好病,医疗体系分级也就越来越模糊。再说村医,从目前看,彻底市场化无法挽救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也扭转不了病人上流医生上流的状态。
  医生提供医疗技术,医院是平台,那么谁来保证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福利性?那一定是政府。即便是彻底市场化,政府也得购买服务。权衡点就在于政府是否能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老百姓能花更少的钱获更多的益。只有在政府的干预下才能实现这些良好愿望。
  再谈公平性问题,政府盖医院就必须讲究公益性和公平性,就诊价格很便宜。病人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有效服务,不在享有医疗资源时因身份财富遭受歧视,一定也要有政府的干预才行。
  《小康》:在您看来,现今通过新医改,三级医疗体系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愿景,或者说,各级医疗结构的功能应如何回归?
  廖新波: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三级医疗体系建立不是市场行为能决定的,它一定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具体说就是一种政策的干预。
  三级医疗体系功能回归的路径,主要取决于基层医疗服务功能的回归。我的设想是,其一,规定必须在基层医院就诊的疾病类型。有些疾病必须在基层医院就诊,有了病源就能有资金,有资金就会有发展,有发展反过来又会刺激医生做得更好,形成良性循环。其二,对县级医院规定当地常见病多发病流出比率,从报销制度改革层面遏制患者盲目上流大医院。
  此外,公立医院是政府开办的,对于当地政府投入有效性方面也要进行考核,主要从医院贷款率、医生人才学历构成比例、医生流失率以及患者流失率等几方面着手,只有考核机制才能让政府更多地对当地公立医院进行投入。反过来,政府也要对医院进行必要考核。二者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编辑:SN054)
&&|&&&&|&&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头条?|?乡村全科教师:是无奈现实,还是价值回归?,2016年乡村教师加工资,乡村医生全科助理医师,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必要性,2015乡村全科医师考试,河北乡村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全科医师证样本,乡村全科医师执业范围
头条?|?乡村全科教师:是无奈现实,还是价值回归?
时间: 14:16:29 来源:教研网mp
原标题:头条?|?乡村全科教师:是无奈现实,还是价值回归?,2016年乡村教师加工资,乡村医生全科助理医师,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必要性,2015乡村全科医师考试,河北乡村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全科医师证样本,乡村全科医师执业范围
↑ 点击上方“教研网”关注我们
  来源:中国教师报
  历史,似乎总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过程。
  随着中等师范学校的消失,我们原以为,全科教师这个概念就该进入历史的故纸堆了。没想到,近年来,人们就像突然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满怀惊喜地发现了全科教师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在城市学校里,随着对儿童认知规律的遵从,一些小学在低年段率先开始了教师“包班教学”的尝试。实际上,这在国外已经有很成熟的经验。
  而在一些乡村学校,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注重,以及教师缺编的现实,全科教师,又成了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一种方式。
  无论如何,看得出,即便在乡村学校,今天的“全科教师”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包含着对教育规律的重新认识,也寄予了人们对教育的新期待。
重庆市巫溪县文峰镇红池坝小学,老教师姚禺礽在给孩子们上数学课。(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刚刚过去的那个寒假,重庆市巫山县城南小学(化名)的覃达茂老师没有过好。
  上学期末,作为资深的科学教师,他总结学校一学期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很多,尤其年轻教师的教学存在不少困难。很简单的一个例子:老鹰、麻雀、蚯蚓……这些动物间到底构成了怎样的食物关系?教材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里的知识点就把几个年轻的科学老师难倒了。
  可覃老师觉得,这也不能怪老师们。课文里关于“食物链”只有短短一句话,随即给出了好几种动物的图片请学生连线。可到底哪种动物吃哪种动物,教学参考书没提供答案,老师们上学时没学过,也没亲眼见过,谁都拿不准,不敢给学生乱讲。覃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常常被请来“救火”,他开出的“药方”只有一个——查资料、多学习。
  当被问起老师们出现教学问题的原因,覃老师总结主要是“所教非所学”。可城南小学已经是当地县城首屈一指的好学校,有年级组、教研组,师资配比应当不算困难,即使这样都会出现问题,那么底下的乡镇学校、村小乃至教学点的情况怎么样?覃老师琢磨了很久,有点“答非所问”:“问这个问题的人,都不了解乡村学校的现实情况。我自己就是从村小出来的老师。很多乡村教师,不但所教非所学,在一些教学点,整个年级的课一个老师全包也是常事。教得怎么样?只能说——因人而异吧。”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年)》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其中,“一专多能”的提法让覃老师觉得亲切、提气儿,他觉得这或许是解决“所教非所学”的好办法。然而,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要培养合格的乡村教师而且还要“一专多能”,他觉得“难度比较大,还真是说不好”。
  “回到中师”能否找回“一专多能”?
覃达茂老师心目中真正“一专多能”的教师,是以前的老中师毕业生,到了学校教什么学科都不犯怵。他自己就是中师学历,1989年毕业于重庆市巫山师范学校。
从教27年,覃老师从来没教过两门以下的课程,每学期不是“语文+科学”,就是“数学+科学”。碰上学校教师紧缺时,他还硬着头皮上过一年美术课,学生很喜欢,自己感觉也不错。在他看来,这都是在中师打下的基础。
最令他自豪的,是3年中师为他开启了音乐的大门。“当时全校普及二胡,我以前学过五线谱,拉起来上手很快,而且特别感兴趣。学校每逢有大的演出,都有我的独奏节目。”尽管工作后覃老师再没有机会教音乐,但他觉得,对音乐的爱好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这种通识教育,貌似没用,其实有大用。”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专门研究中等师范学校教育的赵金坡博士看来,作为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的摇篮,中师教育曾给准教师们留下了四个方面的重大收益:一是职业理念与敬业思想的树立;二是丰富的课程设置与“一专多能”素质的培养;三是自我管理与主动成长环境的创设;四是对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视。“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可看作是中师教育的成功之处。”
然而,时势不可阻挡。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文化程度和知识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既有的中等师范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教学模式己经不能满足培养现代小学教师的发展需求。
尽管如此,中师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的关于全能型教师的美好印象,已经成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以致后来的新教师一在实践中遭遇教学困难,尤其是无法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人们就会想起中师,就会设想——回到中师会不会更好?
其实,人们的心里清楚:老中师是彻底回不去了,能继承的“衣钵”是中师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对教师“一专多能”的继续追求。
  全科教学遭遇现实和理想双重夹击
时代在发展,农村教育面临的大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娟在田野调查中发现,随着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农村小规模学校不断增加。在一些小规模学校,平行班级没有了,甚至整个高年级转移到乡一级中心学校。相对应的,按照师资配比,教师减少了,单个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了,常常见到一个教师带领着一个年级或者一个学校“孤军奋战”的情形。
李娟的发现不是孤例。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4年6月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状况展开的调研表明,32%的教师需要承担3-4门课程的教学任务,28.9%的教师承担5门及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换句话说,60%以上的乡村教师所教的课程在3门乃至3门以上。
教多门课程,对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
很多时候,人们的目光所及是那些最“光鲜”的例子。比如,不少研究者和实践者注意到,部分发达国家的小学教师就是相当成熟的“全科教师”,或者近两年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城市学校中出现的小范围小班教学和包班制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很多时候,研究者设想的是那些相对理想的情况。正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刘宝超在呼吁加强全科教师普及的论文中所提到的:“相比于一般专科教师,全科教师有一定优势。如果只教一门课,那么教师只会关注孩子在这门课上的表现,会导致‘割裂的评价’。比如,一名学生在数学课上表现很差,那可能是因为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点欠缺,但这不代表其他方面有问题——如果没有全科教师综合观察,这个学生很可能就会被单方面认定为‘差生’。”
然而,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教多门课程对乡村教师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跨学科教学伴随而来的备多个教案,教学工作千头万绪,而集体备课由于班级萎缩自然终止。”在李娟看来,教师集体备课的消失,更预示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校本合作与相互促进机会的萎缩,教师专业发展空间和机会的丧失。
回到课堂教学本身,老师们上课的情况到底如何?
对于这个问题,安徽省庐江县万山镇长岗初中的孙功道老师感触很深。上世纪80年代,他在师专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个专业也是他个人的兴趣所在。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所山区初中。学校教师奇缺,来了新教师,哪科缺人就分到哪科。他被学校指定教语文,一教就是20多年。
由政治改教语文,师专里学的东西很少能用得上,刚踏上讲台时的孙功道没少受“煎熬”,只能老老实实从字、词、句开始给自己补课。后来,学校又缺政治老师,他语文、政治“双肩挑”,才又“捡”起了自己的专业。
在孙老师看来,自己还算“幸运”,“毕竟还是在大文科的范畴里,没有离得太远”。而他的同事、同行,有的是数学专业出身同时得兼着英语教学,英语专业出身的最后改教了物理,又或者同时还带着音、体、美这样的“小学科”。
教师教起自己不熟悉的课程,效果到底怎么样?
当被问及这个问题,孙功道老师用“难以评价”四个字来概括。他坦言:“涉及考试的学科还好,不管教师教得怎样,教学时间基本能得到保障。而不涉及考试的‘小学科’,很可能变成教师所教‘主科’的‘殖民地’。”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将台乡韩塬教学点,二年级学生在音乐课上观看教学资源片。(中国民族教育记者 张滢 摄)
  小学科里也有大学问,教师教不了怎么办?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泉儿湾教学点,接近退休年龄的马常贵老师当了一辈子村小教师,没学过任何“音、体、美”方面的知识。靠着自治区为学校配备的“班班通”卫星接收设备,通过播放相关课程的教学视频,班里的孩子也能跟着学得有模有样。当前,利用远程资源已被教育部门视为解决学科师资匮乏的重要举措。然而,视频资源毕竟替代不了教师。宁夏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县级教研机构负责人表示,“靠播放教学资源解决开齐开足课程问题,只是权宜之计,远非治本之策。”
  面对“缺”的现实下大力气“补”
  正因为缺乏,才要下大力气抓紧时间培养。自2012年和2014年,相关部门分别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采取定向委培等特殊招生方式,扩大双语教师、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江西、江苏、四川等省份于2013年开始了小学全科教师的试点培养,越来越多的地方及师范院校也开始重视乡村教育教学的现实需求,开始为乡村学校“量身定做”,培养小学层面“一专多能”的教师。截至目前,各省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也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邬志辉,曾在解读《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年)》时表示:从未来趋势上看,小规模乡村学校将会长期存在,全科教师符合乡村学校的教学实际需求。除了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的培养,“国培计划”也要加大对全科教师的培训。
其实,就具体实施层面而言,一些地方师范院校早已将培养乡村全科教师提上日程。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于2010年在全国首创的——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乡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就明确了“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该校要求学生须在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音乐学、美术学等9个专业方向中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具备该专业方向的核心能力,同时也要掌握宽泛的文理知识,能胜任2-3门小学课程教学。
一位教师胜任2-3门课程,这个标准对于更偏远一些的农牧区来说,可能还不够“解渴”。青海师范大学在调研中发现,“青海省的地理特点,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有些地方方圆几十公里也只有十几个甚至几个适龄儿童。同样的教育规模、同样的教育产出,在农牧区要比内地乃至西宁消耗更多的教育资源”。
  青海师范大学于2013年9月启动的农牧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强调“两基础、一专业、一特长”的“一专多能”,对教师的要求明显提高。其中,“两基础”指将外语和体育作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基础课程;“一专业”即入校时可以选择“文科+社会”或“理科+科学”中的一个专业,确定学习的主攻方向;“一特长”则指师范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音乐或美术课程,作为专业方向的拓展。
  “培养知识广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强,艺术专长突出,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小学‘全科型教师’”——这是青海师范大学教务处网站描述的未来农牧区小学全科教师前景。
  一边培养一边思考深层次问题
职前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良好愿景究竟能否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当前,不少研究者和施政者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了能否招到足够优秀的全科师范生上。实际上,仅关注这个问题并不足够。
动机和信念。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蒲淑萍曾在2014年针对该校2013级、2014级两届全科师范生的情况展开调查。调查数据表明,以本科提前批次的方式招生,以及基于全科师范生免费教育,加上定向分配等因素,确实能吸引到一批成绩优秀的生源。同时,学生报考的动机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亲学历呈较强的负相关——父母学历越低、家庭收入越低,学生的报考动机越强。而全科师范生对于定向农村小学的就业安排,基本持认同态度,但当面临“留在城市小学”的机会时,近90%的学生会有动摇,有些学生甚至打算毁约。
基础与能力。中部某省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孙菲菲(化名)曾作为教师,参与过某全科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教学工作。在她看来,“一专多能”目标的实现,既受制于师范生的原始学业水平,又受制于师范院校对培养目标的认知与达成度。
“如何通过大学有限的学习时间,加强全科师范生多学科教学能力,特别是艺术教学能力、科学教学能力、综合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是当前师范院校面临的又一困境。”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肖其勇表示。
“国考”的压力。肖其勇的担心并非多余。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有22个省份推进试点改革。这一举措终结了师范生“自然获得”教师资格的历史。对于师范院校来说,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已然成为衡量其师范专业培养效果的一个基本指标。换句话说,教师资格证的取得,意义不亚于毕业证。
站在师范生的角度,以广西高中起点两年制全科师范生为例,要在短短两年时间完成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在内的40门左右的课程,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少,见习、实习及参加其他实践活动的时间都较短。再加上教师资格“国考”压力——目前教师资格认定只以某一个科目为准,面试环节选择哪个科目,取得的就是相应科目的教师资格证书。
“师范生为了首先获得教师资格证,很有可能把大量的时间偏向于某一科目的教学实践训练。这样一来,培养全科教师的初衷就有可能落空。”谭静说。
共同的事业。关于全科师范教育,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下属如皋高等师范学校副校长张松祥最关注的则是建立教师教育培养共同体的问题:
“从内部看,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融合之难,除了观念之外,还有组织架构的问题。高校教师教育者是由不同学科组成的群体。而全科师范生的教师素养不是教育理论、教师技能和学科教学的简单叠加和组装拼盘,而是各种素养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这就需要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教师教育者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张松祥说。
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讲师马冬梅在教学中也发现了类似问题。青海农牧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的美术课程教学,由她所在的系承担。考虑到教师工作量分配的均衡性,系里只能临时抽调教学任务相对较轻的教师授课,教师流动性比较大,不利于课程的相互衔接。此外,任课教师一直以来都是讲授本系专业美术课程,如果使用相同的教材与教法,很难保证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而这,只是全科教师培养问题中的一个小小的方面。在张松祥看来,培养全科教师需要师范院校、小学、政府以及社会的通力协作。“这方面国家文件和学界的提倡呼吁很多,但真正落实少。原因何在?主要问题就是彼此之间没有形成互利性的契约机制。”
“培养乡村全科教师的整体社会氛围尚有待形成。”张松祥说。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作分享之用,并不代表我公众号的观点 。如认为侵犯版权,请及时告知小编,小编将在24小时内删除。谢谢支持!
中国教研人 共建教研网 共筑教育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本文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村医生自动辞职以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