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吉思汗4将领头像图要杀死扎木合的两个降将,处死他们有什么利弊?

嗯,总结教训,只谈历史,不谈政治。)    好像没有人反对我的以下臆想嘛。    王汗是因为帮助金朝灭塔塔尔被金封为王的,金朝给了他大量财务,武器,这在金史里有记载,可是因为王汗的名字被翻译成括里,脱脱没有看出来,所有没有删掉。(王汗的名字在蒙古秘史的译音大概是脱兀里脱)。至于元史为什么隐瞒?原因很简单,中国历史都是这样记载的,当代朝廷设史官,记载历史,但是汉族皇帝都不能看,也对外发表。朝代结束以后,后代编辑断代史的人找到前代档案,再搜集整理后发表。但是这个习惯没有被元清皇家遵守,他们亲自操纵档案,把不利情况去掉。所有元史作者没有机会接触。        为什么说王汗是成吉思汗勾结金政府干掉的。为什么说蒙古秘史不提?因为,    1。王汗曾经称霸蒙古草原20年,成吉思汗不过是他的一个下级(义子)。铁木真第一次称汗不叫成吉思汗,也不是可汗,是普通的汗。归王汗(可汗)管辖。蒙古秘史怕别人知道真相,把铁木真的下级从属关系改成了平等关系。    2。成吉思汗在1202年左右和王汗闹翻,因为势力弱小,被王汗打败逃走,只剩下几千人,被迫喝脏水,吃马肉,没有备用马匹。实力已经微不足道。这在蒙古秘史多少有记载。当时王汗部队可能多达十万,根本不再担心铁木真称霸。可第2年,铁木真轻而一举战胜王汗,按照蒙古秘史说法,王汗喝酒误事。蒙古草原那么残酷怎么可能这样当儿戏?    3。金史记载了1203年金朝边境发生大乱,金被迫派左右丞相去边境打仗。一个蒙元史学家(好像叫宝音)认为,这是实力最强大的王汗在和金打仗。可是过了几个月,两个丞相都回大都了。边境和平了。这是刚好是铁木真消灭王汗的时候。    4。金史和蒙古秘史都没有记载,铁木真向曾经朝拜进贡。见过永济王。可是元史则知道他说过“我还以为中原皇帝是天上神仙做的。原来是永济王,呸”。铁幕真怎么认识用济王?因为以前进贡。所以永济继承皇位,是需要统治铁木真的。    5。金曾经给过王汗大批物资,帮助他称汗,曾给给铁幕真一个节度使官职。游牧民族进贡是和资助草原贵族称汗,是一定要当作流水帐纪录的。可是金史统统没有,显然被脱脱删去。只有王汗的译音没有被看出来的时候,才流在那里。那铁木真进贡呢,也被删除了。为什么要删除?因为怕蒙古人知道他是勾结金来制服王汗的。类似,怒儿哈赤给明朝当官的纪录也被从明史中删除。    6。铁木真刚被王汗打败,有几千兵力忽然把王汗制服,王汗又在这个是严重危险金的安全,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金象扶持王汗一样扶持铁木真,草原上的大汗可没有什么民族主义。中原来的财富和武器是他们称霸的关键。当金扶持塔塔尔时,塔塔尔就能称霸,塔塔尔厉害了,到金地抢劫,金就支持王汗(那时候铁木真是他的部下)。最后王汗到中原抢劫,金就扶植铁木真。只不过,这些都是秘密交易就是了。铁木真所谓复仇,不过是激发部下的士气,根本没那回事。还需要后代的蒙古民族主义分子帮助他圆谎。      永济王登位是在铁木真灭乃蛮以后。是否铁木真灭乃蛮也是从金那里得到军用物资?    如果对此结论有怀疑,怎么解释为什么成吉思汗进贡和得到的赏赐不见记录?而王汗被封王铁木真被封节度使和招讨使去打塔塔尔在金史里也不见记录。而王汗的赏赐是在写错译名的时候才没有删除的?  
楼主发言:8次 发图:0张 | 更多
  赵兄,这种猜想不是没有道理,但缺乏确实可信的证据。我们当然可以怀疑金史的被删改,可是既然没有了记载,硬说是这么回事就有点强词夺理了。还是以《蒙古秘史》位根据比较有说服力,成吉思汗消灭王汗确实得到了外界的资助,但是不是金国朝廷不好说,但是富可敌国的镇海的投奔,确实有确凿记载的,完全可以说因为镇海的投奔使已经失去几乎所有财产的成吉思汗缓过劲来。  
还有,在成吉思汗统一之前,蒙古草原的部落不都是蒙古人,其中,只有成吉思汗的乞颜部、塔里呼台的泰赤乌部、萨差别乞的主尔乞部、扎木合的扎达兰部、脱黑脱阿的蔑尔乞部才是蒙古人,信奉萨满教。而王汗的可烈部、太阳汗的乃蛮部都是突厥人,信奉基督教(景教),所以成吉思汗实首先统一了蒙古各部,成为蒙古人的汗,然后才与王汗、太阳汗争夺整个草原的霸权,他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只是因为成吉思汗一直与王汗结盟,王汗有是成吉思汗父亲也素该的安达(结拜兄弟),所以才称呼王汗为父汗。如果是成吉思汗是王汗的部将,完全没有道理。
  赵兄的猜测缺少有力的史料直接证明
  退一步说,即使铁木真靠金朝统一草原,他后来反金就不可以了?  莫斯科大公也是靠拔都积蓄了实力,朱元璋也接受元朝的官职:  这些可以看作策略,历史 不是光靠道德评价的呀  铁木真的屠杀金人,的确残暴。  但是跟他构不勾结金朝有什么关系?
  这样似乎是双重标准了。赵兄和班布兄似乎是为了辩论而辩论。
  朱元章也接受过元朝官职?哪里的记载啊,说来听听!
  1199年,当脱斡邻勒在北京金王朝的帮助下,并以金朝的名义打败塔塔儿人时,短时期内地成为蒙古最强大的统治者。金朝以中国称号“王”来封这位克烈部酋长,由此树立了这位克烈首领的权威。历史上正是以“王罕”——中国的王和突厥的罕——这一双重的头衔而记载他。成吉思汗是作为王罕的藩属而崭露头角的。    
  塔塔儿人似乎只是在金朝的援助下才战胜了蒙古人。但是,一旦胜利使他们成了东戈壁的主人,他们就常常骚扰金国边境。北京朝廷改变了联盟的对象,决定援助和挑动克烈王脱斡邻勒对付塔塔儿人。作为克烈王的忠实属臣,成吉思汗陪同出征(约1198年),有幸能够向他自己的仇敌报仇。贝尔湖畔的塔塔儿人在受到来自东南方向的金军和来自西北方向的克烈人和成吉思汗的夹击下遭到了惨败。据《秘史》记,克烈王和成吉思汗沿斡里札河进军,杀塔塔儿王蔑古真·薛兀勒图。北京朝廷封赏脱斡邻勒为汉号“王”(王或王子),因此,脱斡邻勒在历史上被称为王罕。成吉思汗也接受了中国的封号,但是,官位低多了,它说明当时北京朝廷只把他看成是克烈人手下的一位微不足道的属臣而已。  
符拉基米尔佐夫认为,正是这次战争以后,成吉思汗惩罚了大批的蒙古王公、原王室后裔,因为他们拒绝随他和王罕出征去打塔塔儿人。他处死了著名的合不勒的曾孙、主儿乞(或主儿金)部首领撒察别乞,以及另外两位王公泰出和不里孛阔。在写给王罕的著名的声诉信中,他声称,为了给克烈人报仇他牺牲了“他深深热爱的这些兄弟们”。事实上,他必定很高兴找到了非常恰当的借口,使他摆脱了所谓“蒙古正统性”的代表人物。    ...    1203年,成吉思汗与克烈人之间彻底决裂。这次破裂成了这位蒙古英雄一生中具有决定性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一直起着王罕的杰出副手的作用,现在他要为自己而战,为夺取最高地位而战。  
在桑昆的煽动下,克烈人企图以言和为借口诱骗成吉思汗前来约会然后消灭之,但消息走漏了,接着他们计划对他发起突然攻击。但在克烈部将军告知部下时,被两位牧马人乞失力和把带听见,急往通报。后来,成吉思汗为此封他们为贵族。  
成吉思汗加紧备战。《秘史》记道,他先撤退到卯温都儿高地附近,并在此留下一小支警戒部队。次日,他在卯温都儿后方较远的沙丘附近安营。《元史》称这一沙丘地为“阿兰塞”,多桑(据拉施特所记)注明是合兰真沙陀,雅琴夫认为是哈拉-果翁-俄拉。换言之,它在《秘史》上的是另一种写法(Qalapaldjit-elet[Qalaqaljit-elet])。更准确地说,该位置是在兴安岭山嘴一带,合勒卡河源旁边。尽管巡逻骑兵(阿勒赤歹那颜的人)及时通报了王罕军逼近的消息,但成吉思汗在此还是遭到了可能是他生涯中所碰到过的最严峻的考验。战争确实异常激烈。成吉思汗的副将——乌鲁尔德部首领老主儿扯歹那颜和忙古惕部的忽亦勒答儿薛禅——表现得勇敢顽强。忽亦勒答儿发誓要把纛即牦牛或马尾旗,插在敌人后方的小山丘上。他闯入敌境,实现了他的誓言。主儿扯歹用箭射伤了克烈部桑昆的脸。但是,因克烈军人数多,成吉思汗于夜间从战场上撤退,在清点人数时,不见三子窝阔台和他最信任的两个将领博儿术和博罗浑。最后,他们终于来了,博罗浑骑在马上,手中抱着窝阔台,他的颈部已经受了箭伤。《秘史》说,看到这幅情景,这位钢铁般的人流下了眼泪。  
由于明显地处于劣势,成吉思汗沿合勒卡河。朝贝尔湖和达费诺尔北部(《元史》上汉名为“董哥泽”)附近撤退。在贝尔地区的合勒卡河入口处居住着弘吉刺惕部,成吉思汗的妻子出自该部。成吉思汗以亲属的名义向他们求援,不久赢得了他们的支持。  
正是从贝尔湖和达赉诺尔地区,成吉思汗设法带口信给王罕,大多数史书对此信都有转述或摘录。在口信中,他使他以往的宗主回忆起他们友好相处的岁月和他为他所做的事情,以此打动王罕的心。他解释说,他唯一的希望不过是重新得到好感(“相反”,桑昆说,“他的希望是麻痹王罕的警惕性”)。成吉思汗称王罕为他的父亲:“艾奇吉汗”(khan
echige),并指出他总是很谨慎地恪守属臣的职责。他最忠实的性格和他把自己放在正确位置上的情况在这封信的各种转载中都得到特别强调。在同一主导思想下,他提醒阿勒坦(即原蒙古王室后裔,现在属成吉思汗敌人之列),如果他、成吉思汗得到了汗位的话,那么正是阿勒坦给予的,因为正是阿勒坦和长支的其他代表们拒绝了这一荣誉。这首诗在抒情史诗的形式下是一篇正式声明和对昔日宗主的表白,它强调了成吉思汗作为人和盟友的正确态度。从政治的观点来看,应该承认王罕在太晚的时候才发现他以往属臣的个性坚强——对这位爱主宰人者的早期努力给予了轻率的支持。然而,他在没有任何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又中断了联盟和背信弃义地攻  击成吉思汗,给了他的对手这样做的权利。在这次较量中,克烈王动摇不定,懦弱胆小,还受到部下的干扰和来自他的儿子桑昆的反叛的威胁,除非他竭尽全力,否则不能与成吉思汗匹敌。  
然而,在合兰真挫折之后,一些追随者们离开了成吉思汗,他当时经历着最艰难时期,由于人数锐减,他被迫朝北向西伯利亚方向撤退,撤到蒙古最边缘,今外贝加尔地区的边境上。他与一小群忠实的支持者退到今满洲里以北,离额尔古纳河不远之地的班朱尼河附近,他被迫饮该河的浑水。他在这里度过了1203年夏天。“同饮班朱尼河水者”——与他共患难之人们——其后得到优厚的回报。  
然而,这个反成吉思汗的联盟又一次地自行瓦解了,因为动荡中的这些游牧民们只能想到季节性的盟约。据拉施特记述,出于对成吉思汗的仇恨而与王罕联合的几位蒙古首领——答力台、火察儿、阿勒坦、札木合——又联合策划了一次谋杀这位克烈王的阴谋。王罕及时得报,袭击了他们,并在他们逃跑时夺走了他们的辎重。札木合、阿勒坦和火察儿逃到了乃蛮部避难,而答力台投降了成吉思汗。  
因此,形势对成吉思汗有了很大的改善。在1203年秋,成吉思汗从班朱尼河进军斡难河,采取了攻势。成吉思汗弟哈撒儿的家人都落入克烈军中,成吉思汗利用哈撒儿之名带口信给王罕以消除王罕的疑惑。王罕在确信之后同意和谈,便遣人到成吉思汗处,以“牛角盛血”作为盟誓时用。与此同时,成吉思汗在秘密进军之后,对克烈军队发起了袭击,使克烈军骤不及防而被驱散。《秘史》记述,该战发生在杰杰儿·乌都儿,无疑是发生在土拉河和克鲁伦河之间。这次战斗确保了成吉思汗获得决定性的胜利。王罕及其子桑昆向西逃跑。一到乃蛮境,王罕就被一位名叫火力速八赤的乃蛮部将杀死,他未认出王罕。他的首级被献给塔阳,塔阳的母亲古儿别速到坟前祭奠了死者的英灵,“奏乐悼念”。桑昆越过戈壁,暂时在额济纳河附近的西夏边境上以剽掠为生,也许后来到了柴达木盆地一带,最后是在库车的回鹘人中被杀,默默无闻地结束了他的生命。  
克烈人投降了成吉思汗,从此忠实地为他放劳。然而成吉思汗仍很谨慎地把克烈人重新分配到蒙古各氏族之中,目的在于分化瓦解。对札阿绀孛(王罕之弟)的人他表示了特别的关心,因为他娶了礼阿绀孛的一个女儿亦必合别吉,他的幼子拖雷娶了札阿绀孛的另一个女儿唆鲁禾帖尼公主,她在成吉思汗家族中将起着很大的作用。    
  ding  
  对!当时的蒙古草原可不只是撒满教的蒙古人~。    但是既然史料缺乏,好象无意义~
  有个问题啊  我记得后来的建女真也是信奉萨满教的  谁介绍下,为什么蒙古人后来改信黄教而女真信奉萨满  
  老赵大胆假设,却不小心论证  第一个看当朝历史的,不是异族皇帝,而是汉家英主---唐太宗
  你們都那看得阿,,搞得好象很專業似得!!!
  赵丰年兄,俺与zhanghanyun兄讨论的原贴被锁了,写完回复后才发现,借用一下贵宝地,不好意思。    作者:zhanghanyun 回复日期: 21:55:59  ——-  首先您能否指明一下“某本中文“大元帝国”教科书”到底是哪本教科书,因为它有明显的硬伤,这很误认子弟。问题就在《通制条格》卷27上。‘禁约军器’条里根本就没有关于‘铁禾义’(所谓铁禾叉)的内容,而‘铁禾义’一条恰恰就紧接着‘禁约军器’条之后,其内容恰恰是说铁禾义是农具,不用禁,所以我在前面就让你去看《通制条格》,您看来是没仔细看我的帖子,又google错了。再者“《供神军器》,换而言之,关公是没有大刀的”说得是不准确的,一则关帝庙是在明中后期才流行起来的,二则此条命令是禁止使用真兵器,而用土木等假的代替,某某拿的应是假大刀。    “中国人数目表行第,不知道阁下供奉之蒙古数目名字表何等意义?阁下或许不认为蒙元官记录汉人名字不曾图快捷立新规定。”  ——-“供奉”是何意,不解。后一句我的确认为不是如此。若仅为快捷,那么翰林院也不必设了,各级地名也要改一改,这也都相当繁杂。再说,中国的基层管理依靠于吏,元代尤甚,而吏基本是汉人,没有道理为此而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可能对管理带来另外的麻烦,比如大量重名。您要立论,起码要有一定的论据,随意猜测的确只能是小说笔法。    您转来的《元史》卷104、105的内容挺好呀,您不妨好好看看,这样金属农具、砍柴刀、点灯等问题不就都明白了吗。还有,牛马筋角皮等必须卖给官府,这在宋代就是如此(实际朱温时就如此了,之前如何,待我再查查)。    关于名字的问题,您转了一堆,但还是没有正面应对我的回答,朱家怎么就会五代都是数字为名,他南宋的祖宗为何要遵守元代的所谓“规定”?这逻辑上说得通吗?  另外,希望您转载时起码要注明一下出处,而且我google到您引用的网页上,注明了“版权所有,转载请与TXX联系”的字样,还是尊重一下人家的网站和作者为好。    作者:zhanghanyun 回复日期: 22:46:10   不知道D将来是否还要翻下案?  ————  我怎么在您眼中成翻案分子了,不解呀。俺不过是在讨论历史,最严重点儿也就是爱较较真、挑挑错而已,您不妨再返回看看我前面的帖子,其意甚明。
  1.“换而言之,关公是没有(真)大刀的”,这句是我加上去的,()内内容现在加上去的。关帝庙是明后事,关王庙却非,关公莫非明时有?请你描述一下你心中的铁禾叉的样式!    2.【您转来的《元史》卷104、105的内容挺好呀,您不妨好好看看,这样金属农具、砍柴刀、点灯等问题不就都明白了吗。还有,牛马筋角皮等必须卖给官府,这在宋代就是如此(实际朱温时就如此了,之前如何,待我再查查)。】    又见识到你的曲解功夫,我所说的牛马筋角皮是死牛的;至于你所说的内容,我在《文献通考》(真本,非google)怎么没看到,麻烦指点一二!    3.指名道姓。请问,你认为朱家数字名何解?结合邵雍讲解,恭候指教!关于明祖籍,待我查查正史。    4.所谓的挑错,吏可以定义官一切事务,不知道有否生别解?    5.我竟然以为你认为蒙元皇帝作了史官,冒昧。
  【元代尤甚,而吏基本是汉人,】    明明蒙元有南人,莫非汉人也曾流窜到和林作吏员?    吾从不与人较真,唯灌山水,好清凉而已。
  【比如宋《神宗实录》就有4个版本,最后的是宋高宗时赵鼎、范冲的版本。】    元祐六年,三月,  
癸亥,上《神宗实录》,史官范祖禹、赵彦若、黄庭坚所修也。帝东向再拜,然后开编。吕大防于帘前披读,未久,帘中恸哭,止读,令进。    既然之前读过,何必如此也?  
  zhanghanyun:  “请你描述一下你心中的铁禾叉的样式!”  ————  您为何不先说一下这是什么教科书,为何连《通制条格》似乎也没搞懂呀?再说一遍,《通制条格》上写得是铁禾义。  “我所说的牛马筋角皮是死牛的”  -__-__--_-  当然是是死牛了,谁也不会活剥呀。后面的原始来源,可见宋会要辑稿。    “请问,你认为朱家数字名何解?结合邵雍讲解,”  ————  这关邵雍何事,奇怪。至于何解,请看我的前贴。再说,最关键是您的说法根本就说不通。
  首先,我们得承认史官许敬宗这样的败类。    再来看看宋史艺文志    《神宗实录朱墨本》三百卷旧录本用墨书,添入者用朱书,删去者用黄抹
  ...  《神宗实录》二百卷赵鼎、范冲重修
  作者:zhanghanyun 回复日期: 22:45:08  ——  这你了解一下北宋后期以及南宋初期的政治风云变化,便自然明了。
  作者:zhanghanyun 回复日期: 22:38:08     【元代尤甚,而吏基本是汉人,】        明明蒙元有南人,莫非汉人也曾流窜到和林作吏员?        吾从不与人较真,唯灌山水,好清凉而已。  ——-  那就加上南人,汉人南人地位实际都不高。再说何谓吏,您可了解,这与官是不同的概念。至于提到和林,实在不解您的意思。    再,既然好清凉,心更会平静如水才对呀,也就更应尊重事实呀。
  楼上庄汉云兄,你转贴的好像是一本法国人写的成吉思汗。那本书基本上是翻译蒙古秘史。作者好像是在100年前写的,他不知道成吉思汗和金还有王汗是下级关系。    王汗称霸不是很短时间,实际上称霸了20年。蒙古秘史把铁木真写的和王汗是平等关系。实际上他是一个下级,他靠王汗掌握了勃尔只斤,然后蒙古作为一个王汗的从属。后来他和王汗闹翻了,被王汗打败,跑到很远的地方,王汗又去打金,王汗是被金击败的。这些事蒙古秘史没有写。秘史也没有写铁木真进贡封官的事情。    我google了一下,没有找到人家那篇论文。可惜。
  嗯,好像有关章节在这    金史,章宗璟纪一    戊寅,诏赐陁括里部羊三万口、重币五百端、绢二千匹,以振其乏 (这是王汗收到金资助)    这是王汗侵入金地,被金兵击败损失惨重(那是成吉思汗灭王汗的同一年)  金史,宗浩  撒里部长括里入塞,宗浩以兵追蹑,与仆散揆军合击之,杀获甚众,敌遁去。第02074页    撒里是克烈,括里是王汗的名字。    怎么找不人家的论文了?      
  作者:D将来 回复日期: 22:53:59   另,元代皇帝窜改当时记录的例子您是否能举出一二,俺还真不知。    +++++  我没有说元代皇帝篡改呀(我不知道是否有篡改)?我说的是隐瞒。具体的是指本纪第一
,里面没有铁木真做金属臣的记录。这肯定是在忽必烈时就做了手脚。    另外,元史把十三翼之战的胜利者说成是铁木真,也肯定不是宋廉自己篡改的。铁木真的老婆被抢走,扎木合帮着他抢回来,铁木真成为扎的部下,一年后带着蒙古本部逃走,元史都不知道。    。。札木合以为怨,遂与泰赤乌诸部合谋,以众三万来战。帝时驻军答兰版硃思之野,闻变,大集诸部兵,分十有三翼以俟。已而札木合至,帝与大战,破走之。          
  班兄,    ++++++可是既然没有了记载,硬说是这么回事就有点强词夺理了。还是以《蒙古秘史》位根据比较有说服力,    秘史是一本政治教科书,不是每件事情都记录的。成吉思汗去进贡,怎么没有记录?秘史不记录,金史总该记录吧?草原部落进贡,都会得到大批赏赐,看看王汗一次就得了那么多。    成吉思汗消灭王汗确实得到了外界的资助,但是不是金国朝廷不好说,但是富可敌国的镇海的投奔,确实有确凿记载的,完全可以说因为镇海的投奔使已经失去几乎所有财产的成吉思汗缓过劲来。       草原联盟和投靠从来都是根据实力的,如果成吉思汗没有实力,镇还如何肯投靠他?而且为什么镇海不早投靠?    +++++,在成吉思汗统一之前,蒙古草原的部落不都是蒙古人,其中,只有成吉思汗的乞颜部、塔里呼台的泰赤乌部、萨差别乞的主尔乞部、扎木合的扎达兰部、脱黑脱阿的蔑尔乞部才是蒙古人,信奉萨满教    嗯,手头没有书,不过好像远远不止这些部。至少记得还有一个朵尔边部。而且成吉思汗带来的比启乞颜部大,是整个勃尔只斤部推选出来的首领(不过勃尔之斤一部分人在扎木和手下)。他借助王汗的势力,把推选他的勃尔之斤其他的部落头子都给干掉了。    ++++而王汗的可烈部、太阳汗的乃蛮部都是突厥人,信奉基督教(景教),所以成吉思汗实首先统一了蒙古各部,成为蒙古人的汗,然后才与王汗、太阳汗争夺整个草原的霸权,他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只是因为成吉思汗一直与王汗结盟,王汗有是成吉思汗父亲也素该的安达(结拜兄弟),所以才称呼王汗为父汗。如果是成吉思汗是王汗的部将,完全没有道理。    好像人家专家推测王汗滴克列也是蒙古人,只不过受了突厥文化的影响,官名是突厥的语的。很难想像王汗说突厥语怎么和说蒙古语的成吉思汗沟通。难道草原都说双语?    克列和乃蛮信景教,估计是因为部落人数特别大,发达程度也高。王汗的问题是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家里人。如果只说实力,恐怕他是最大的。否则完颜丞相也不会封他为王,只封成吉思汗为节度使。    如果成吉思汗不接受臣服于王汗,那他恐怕不太可能成为勃尔之斤的头领,人家凭什么服他?就是因为王汗撑腰。为什么他总是和王汗结盟?  
  终于给我找到了。    关于王汗与札木合---成吉思汗是怎样统一蒙古的(之一)     关于王汗与札木合         宝音德力根              王汗和札木合是十三世纪后期蒙古高原两个强大的草原贵族,他们在蒙古高原统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吉思汗弱小的时候,得到过王汗和札木合二人的帮助。但是,成吉思汗强大以后,王汗和札木合就成了他统一蒙古大业的劲敌。在争夺蒙古高原霸权的斗争中,成吉思汗先后战胜了王汗和札木合,完成了蒙古高原的统一。深入研究这两个历史人物。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蒙古高原最后统一的历史过程,而且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成吉思汗。      在早期蒙古史史料中,有关王汗和札木合的记载存在着不少缺陷。《圣武亲征录》和《史集》对他们的记载很少;作为正史的《元史》也未给二人立传;《元朝秘史》中有关王汗和札木合的记载较多,但大都属于文学故事,与史实相去较远,需要认真辨别、此外,包括《元朝秘史》在内的早期蒙古史史料都是维护成古思汗皇室利益的。不管是草原史臣--必?赤们还是中原封建史官,他们都站在成吉思汗的立场上,为他歌功颂德,而对他的敌人则尽量贬低和丑化。这些都对全面了解王汗、札木合以及成吉思汗带来了很多障碍。      本世纪初,屠寄在《蒙兀儿史记》、柯劭?在《新元史》中都为王汗和札木合立传,他们利用了《元朝秘史》和洪钧《元史译文证补》的有关记载,对王汗和札木合的事迹进行了一些补充、考述。但是,他们往往把《元朝秘史》中的文学故事也当成信史,在对王汗和札木合的评价上受到《元朝秘史》等书的影响,得出了诸如王&性猜忌好杀&、札木合&矜凶挟狡,反复无常&之类的结论,这些与王汗和札木合的本来面目是不尽相合的。      要真正客观地对王汗和札木合进行评价,就必须对史实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而不能只听《元朝秘史》等孛儿只斤皇家史书的一面之辞。本文试图在前人基础上对王汗和札木合二人的事迹和当时的历史情况作一些考述,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十二世纪后半期蒙古高原霸主王汗                      克烈部早期历史      王汗是克烈部首领。克烈部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八、九世纪时代的九姓段靶。据突厥文《毗伽可汗碑》记载,早在八世纪初就有一部分室韦一鞑靼人即九姓鞑靼在漠北地区活动,并与九姓铁勒一起抗击后突厥汗廷。在回鹘汗国时期,包括九姓鞑靼在内的室韦一鞑靼人与回鹘政权发生过多次战争。回鹘葛勒可汗(即磨延啜,749-759年在位)即位之初,九姓鞑靼联合八姓铁勒同回鹘战于色楞格河等地。749年和750年,葛勒可汗又两次同鞑靼人作战。840年回鹘汗国被辖戛斯所灭,由此引起大批回鹘人的西迁。但辖戛斯入的势力并未在回鹘故地久留,这一地区很快由九姓鞑靼等室韦一鞑靼人占据。辽王朝建立前后,契丹入的势力向蒙古高原扩张,先后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九姓鞑靼也被纳入辽王朝的统治之下。《辽史》中九姓鞑靼分别以达旦国、达旦国九部、阻卜九部及北阻卜等名称出现,  其居地大体在辽镇州可敦城附近的土拉河、鄂尔浑河一带,与十二世纪克烈部的居地相当。唐代的九姓鞑靼与辽代的达旦国九部或阻卜九部以及十二世纪的克烈部是一脉相承的。九姓鞑靼是较早迁入蒙古高原的室韦一鞑靼人,他们的后裔克烈部人应是蒙古人,与室韦一鞑靼人后裔的其他部落如塔塔儿、蒙古等部有着相同的族源。但是由于长期同突厥语各部的交往和混合,克烈部已深深地突厥化了。据说见于记载的克烈部人名几乎都是突厥语。确切地说,克烈人是突厥化程度很深的蒙古人。      从回鹘汗国灭亡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前的几百年中,克烈部长期占据漠北中心地区,对蒙古高原的局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阻卜一鞑靼各部反抗辽王朝统治的斗争中往往是中坚力量,其中尤以辽道宗时期克烈部首领磨古斯的叛乱影响最大。磨古斯,《辽史》,中又作磨鲁斯,此人就是《史集》中所见的克烈部王汗的祖父马儿忽思汗。他本来是由辽廷扶持起来的草原贵族,大安五年(1089)被辽廷任命为&阻卜诸部长&。大安八年(1092)北阻卜耶睹刮叛辽,西北路招讨使耶律何鲁扫古&诱磨古斯攻之,俘获甚众&。辽兵再次征讨耶睹刮部时,误击磨古斯:已有轻视辽廷之意的磨古斯便起兵叛乱。辽派兵镇压,屡被磨古斯打败,西北路招讨使耶律挞不也也被杀死。蒙古高原的其他部落如梅里急(即蔑儿乞)、帖八葛(即乃蛮)、茶赤刺(即札只刺)等也剔口了这次反辽斗争。磨古斯叛乱席卷整个蒙古高原,辽廷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耗去了大量的财力和兵力,才把这次叛乱平定下去。寿昌六年(1100),磨古斯被俘,送京师处死。磨古斯叛乱是辽代蒙古高原各部反辽斗争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斗争虽然遭到镇压,却沉重地打击了辽对蒙古高原的统治,加速了辽王朝的衰亡。      磨古斯死后,可能由于他的儿子忽儿札忽思年幼,一度由磨古斯的妻子管理克烈部众。从《史集》中有关马儿忽思汗的妻子用计谋杀死塔塔儿部首领纳兀儿汗,为其夫血仇的故事。我们是可以这样推测的。      金初,克烈部的统治者是王汗的父亲忽儿札忽思汗,他又称撒里黑汗。其统治地域以哈剌林为中心,包括了东到土拉河上游一带、西至杭爱山、北抵鄂儿浑河下游、南临大漠的广大地区。在他强盛之时,拥有四万人的军队。约在十二世纪四十年代(王汗13岁左右),撒里黑汗的克烈部与塔塔儿部发生了多次战争,撒里黑汗一度被打败,去投靠了乃蛮部,后来在乃蛮部帮助下打败了塔塔儿部,收复了克烈部众。约在十二世纪六十年代,忽儿札忽思汗死去。克烈部内发生-场争夺汗位的斗争,最后忽儿札忽思汗的长子脱里(即王汗)确立了对克烈部的统治。    王汗的西逃      忽儿札忽思汗死前,曾把自己的领地分给了他的几个儿子和弟弟古儿汗。按照《元朝秘史》的说法,忽儿札忽思汗的长子王汗成了汗位的继承人。《史集》有一处也有与此相同的说法,但另一处却说忽儿札忽思汗死时,王汗被派到&边境上去担任指挥&,忽儿札忽思汗的另两个儿子台帖木儿和不花帖木儿据有了汗位。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王汗本来是汗位继承人,因统兵在外而被台帖木儿篡夺了汗位,另一种可能是王汗利用手中的军队夺取了本来属于台帖木儿太师(太子)的汗位。王汗夺取汗位后,杀死了台帖木儿和下花帕木儿,又吞并了其父留给古儿汗的领地。古儿汗便以王汗杀戮昆弟为借口,征讨王汗。王汗被打败,逃到蔑儿乞部。后来在蒙古部也速该等人的帮助下,收复了克烈部众,古儿汗则被赶  入河西。此事约发生在十二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当时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还在世。      王汗的另一个弟弟额尔客合刺受到王汗的威胁,逃入乃蛮。乃蛮部亦难察必勒格汗对王汗的强大感到不安,便支持额尔客合刺发兵攻打王汗。王汗被打败,弃国西逃,经西夏、回鹘之地到了西辽。一年左右之后,他又自西辽东归,回到了蒙古高原,重新夺取了对克烈部的统治权。      这一事件发生的年代较难断定。《史集?成吉思汗纪》说王汗于龙年即1196年春东归,如是则其西逃应在l194年或1195年。长朝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相信这一说法,但是,《史集》1196年王汗东归说有很多漏洞,殊不可信。我们有必要弄清1196年说的来源。在早期蒙古史史料中,对成吉思汗1201年以前的事迹是没有纪年的。拉施特也说对成吉思汗四十一岁以前的事,由于其事业的动荡已不可逐年悉知了,但是他错误地认为成吉思汗生于1155年--猪儿年,这样,成吉思汗四十一岁之年自然是1195年了。    其实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四十一岁之年是1201年,这已是不可否定的结论。《元朝秘史》、《圣武亲征录》等书的成吉思汗纪年正是始于1201年或1202年。不无可能拉施特也知道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活了六十一岁。《史集》有一处说,1203年(猪儿年)前的一年成吉思汗四十一岁。这一记载与成吉思汗生于1155年之说不合,而正好与1162年之说相符,这是拉施特无意之中露出的马脚。拉施特把成吉思汗的生年提前了七年,而他所根据的《金册》这本与《圣武亲征录》,内容基本相同的宫廷秘档中并没有年的纪年,为了添补这一空缺,拉施特自己编排了年的编年,而且在编排时只按记载的先后加以排列,于是王汗东归就被编入1196的叙事中。这就是1196年王汗东归说的来源。      拉施特的这一说法不可避免地与史实发生了矛盾。如《元朝秘史》第177节说王汗东归后,成吉思汗将他在自己的营地里奉养到了这年的冬天。尽管《元朝秘史》有夸大成吉思汗对王汗帮助的一面,但至少可以肯定这一年王汗和成吉思汗在一起,并无重大行动。而1196年秋却有王汗和成吉思汗帮助金朝夹击塔塔儿部之事。事后,金朝封刚从西辽回来的王汗?王&,而只给成吉思汗一个还不如&招讨名分大&的&札兀惕忽里&之号,就显得不可思议了。所以,合理的解释应是王汗东归发生在1196年以前。再如,王汗西逃是受乃蛮亦难察必勒格汗的袭击,而1196年时,亦难察必勒格汗早已不在人世,当时乃蛮部的统治者已是亦难察汗的儿子太阳汗了。因为太阳汗是亦难察汗的长于,又是亦难察汗年老时&祷神生来&的,并且太阳汗的年龄要比成吉思汗大,所以,在太阳汗出生时就已年迈的亦难察汗不可能活到1196年。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1196年王汗东归说不可信。      对1196年王汗东归说早就有人提出了怀疑,如日本樱井益雄认为王汗西逃要在成吉思汗第一次称汗以前。他根据《蒙古源流》成吉思汗1189年称汗的记载,划定王汗西逃和东归的时间为年。最近,陈得芝也认为此事应早于1196年。《元朝秘史》、《圣武亲征录》等书有关成吉思汗1201年以前的记载都是靠回忆写成的,其先后顺序并不都可靠,因此,我们只能从史实中找线索,重新推定王汗西逃的时间。      与王汗西逃有密切关系的是王汗之弟札阿组孛的活动。王汗西逃后,札阿绀孛东奔,投靠了成吉思汗。蔑儿乞部趁火打劫,来攻打成吉思汗和札阿绀孛,结果被打败。后来,王汗回到了蒙古高原,成吉思汗和札阿绀字一起投靠了王汗。这就是成吉思汗所说的迎接王汗,并帮助王汗之事。据《圣武亲征录》记载,十三翼之战时有一个秃不哥逸敦部属于成吉思汗十三翼,这个秃不哥逸敦就是克烈分部秃别干带蒙古语属格的形式(意为秃别干的)。《史集》也说有一个克烈分支属第三翼,当指此部。克烈诸部都是王汗的臣民,成吉思汗也是他的一个部下,在一般情况下成吉思汗在王汗留下只能统领属于他自己的蒙古部众。秃别千部的一部分被编入成吉思汗的十三翼,似乎说明由于王汗的西逃部分败散的克烈部人来投靠他的义子成吉思汗。如此则《元朝秘史》第150节所记有溃散的秃别于、董合亦惕等克烈百姓来归成吉思汗是指两次的事情。先是在十三翼之战前有秃别干部来归,成吉思汗将他们编入十三翼。而后有札阿绀孛率领的董合亦惕部来归,因为十三冀之战并没有札阿组孛参加。《史集》中有一处谈此事时,也只提到了董合亦惕一部之名。将同一类的事情放在一起叙述是《元朝秘史》常有的叙事方式。    如果能确定十三翼之战发生的年代,就可推知王汗西逃的大体时间。十三翼之战发生在成吉思汗第一次称汗后不久。关于成吉思汗第一次称汗的时间共有三种说法: (1)《马可?波罗游记》中的1187年说;(2)《蒙古源流》1189年说; (3)《重修文殊寺碑》成吉思汗即位时其子察合台降生之说。马可?波罗的记载只是&大约&的估计,可不论。而较为流行的《蒙古源流》1189年说,则更值得怀疑。因为《蒙古源流》有关成吉思汗的纪年几乎全错,而且把第一次称汗与称成吉思汗二事混为一谈,其可信程度当然不高。最可信的是《重修文殊寺碑》的说法。此碑立在察合台后王喃答失的领地内。察合台出生时成吉思汗即皇位的说法有很大可能是来源于察合台后代们的记忆,因为将二事联系起来记亿极为容易。应当说察合台出生时成吉思汗第一次称汗之说最为可信。      察合台生年不详,但可大体推定。其弟窝阔台生于1186年,两人分别是成吉思汗的次子和第三子,系同母所生,在正常情况下察合台的生暧υ?183年左右,那么成吉思汗第一次称汗应在此时,十三翼之战也在此后不久发生。十三翼之战时,蒙古高原似乎没有王汗的活动。如果王汗在,是不会对其义于成吉思汗坐视不顾的,因为王汗扶持成吉思汗正是为了削弱札木合。      由此可以推测十三翼之战时王汗不在蒙古高原,札木合发动十三翼之战正是利用了这个机会。如果拉施特所记王汗东归的龙年是根据字罗等人的口述,那么这个龙年应是1184甲辰年,王汗的西逃就应在1183年左右。如果龙年之说出自拉施特自己的编排(这种可能更大),双生王汗西逃的时间应稍后推一年左右,但不会晚于1185年。      当时的历史情况应该是这样的,成吉思汗同札木合分裂后,投靠了王汗,并在王汗的支持下由一些乞颜氏蒙古贵族拥立为汗。成吉思汗称汗不久,就发生了王汗西逃之事,札木合乘机袭击成吉思汗,将他打败。为了生存,成吉思汗同王汗之弟札阿组字结成联盟,共同击败了前来攻打他们的蔑儿乞部。不久,王汗东归,二人又一同前往迎接,重新回到了王汗身边。当然将王汗西逃划定在十二世纪八十年代,也是一种推测。不过比1196年说更接近事实。如果此说成立,就能说明王汗对克烈部统治的确立和巩固是十二世纪八十年代。王汗回到蒙古高原后,开始称霸蒙古高原。      《金史》中关于王汗和克烈部的记载 王汗本名脱里又译脱怜、脱翰邻勒等。《史集》作tgril,据拉施特说这一名称的突厥语原音为tunqru1,是个传说中的猛禽之名,脱翰邻勒(tohoril是突厥文torril的蒙古语形式)是蒙古人的说法。过去人们断定《金史》中没有关于克烈部及王汗的记载,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寻检《金史》,便会发现王汗之名的另一种译法和克烈部的别称。      《金史?章宗纪》明昌二年正月&诏赐阳括里部羊三万口、重币五百端、绢二千匹,以赈其乏。&卷九十三《宗浩传》又载:&撒里部长陀括里入塞,宗浩以兵追蹑,与仆散揆军合击之,杀获甚众,敌遁去&。这是有关王汗的两条珍贵的史料。括里就是王汗之名脱里或脱翰邻勒的同音异译,撒里部当是克烈部的别称,可能与王汗之父忽儿札忽汗又称撒里黑汗(Sariq-qan,突厥语,意为黄汗)有关。七十年代整理的。西夏仁宗(年在位)寿陵出土的残碑片中鞑靼(作靼鞑)之名数见,其中有一&黄怛怛部& (即黄达但)字样,当是撒里部(黄部)的汉译。克烈部与西夏交往很频繁,其部名完全有可能记入西夏碑文之中。      根据当时的史实来分析,也可证明?括罪王汗莫属。金章宗明昌(年)初年,呼伦贝尔一带的塔塔儿、弘吉刺、合答斤、散只兀等部叛金。这些部落在金章宗前一直受金朝控制,特别是塔塔儿部还是金朝用以牵制蒙古、克烈等部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叛金和金朝的镇压使蒙古高原的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金朝经明昌六年(1195)到承安三年(1198年)间多次的大规模战争,消耗巨大,对蒙古高原的控制力遭到严重削弱,被迫放弃了大兴安岭外的边堡,从而失去了呼伦贝尔一带的广大地区。金朝丢掉的呼伦贝尔地区,很快就成了王汗、成吉思汗与札木合争夺的对象,金朝旧日的界壕和边堡成了两军对垒时王汗一方的阵地,战火烧到了金朝边境。金朝感到这种威胁,于泰和三年(1203年)大兴土木,修缮边壕,并派右丞相宗浩、右丞仆散揆率重兵屯守在长城线上,所防范的正是已经叛金的王汗。      王汗成为克烈部统治者之后,克烈部与金朝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王汗之父忽儿札忽思汗在世时,曾长期与金朝敌对,同金朝及其附庸塔塔儿部多次争战。王汗即位时(约在十二世纪六十年代),金朝的统治者是金世宗。金世宗鉴于金熙宗和海陵王时期武力征讨未能使蒙古高原诸部真正臣服,便采取以怀柔为主的政策,使蒙古高原各部相继附金。王汗可能在夺取汗位后不久就归附了金朝。以后王汗与金朝的关系便更密切了。明昌二年(1191年),金朝送给王汗大量的羊和丝绢等物,让他帮助金朝攻打塔塔儿、弘吉刺等部。承安元年(1196年)王汗果然应金朝之约和成吉思汗一起去夹击塔塔儿,因而被金朝封为王,从此脱里汗便被称为王汗;但是当王汗打败札木合;赶走成吉思汗以后,就变得不可一世了。1203  年,他背叛了金朝,这时灭亡的厄运就降临了。    王汗败亡的原因      王汗东归后,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称霸蒙古高原,成为蒙古高原最有势力的贵族。王汗率领他的附庸成吉思汗等人,东征西讨,大有兼并诸部、统一漠北之势。东归后不久,王汗就发兵攻打蔑儿乞部,将脱脱赶入巴儿忽真隘,俘其子女及部众涂?出兀惕乃亦鲁黑汗以及与乃蛮部作战,1196年,王汗同成吉思汗一起帮助金朝攻打叛金为塔塔儿部,被金朝封为王,更加稳固了他在蒙古高原的霸主地位。年,王汗与蒙古高原东部强大人物、蒙古札只刺部首领札木合争夺呼伦贝尔地区,击溃了札木合组织的蒙古高原许多部落的联盟。1203年春,王汗又将背叛他的成吉思汗打败。这时的王汗已控制了蒙古高原大半部,势力达到极盛。但是,半年以后,即1203年秋,王汗却被成吉思汗灭掉。这种形  势剧变的原因是什么呢?《元朝秘史》把成吉思汗灭王汗之战描写得很轻松,似乎是成吉思汗乘王汗饮酒作乐时轻而易举地将他灭掉了。蒙古高原各部的混战是生死存亡的搏斗,其残酷性自不待言。王汗灭亡,有其更为重要的原因。      1203年初的合兰真沙陀之战,成吉思汗被王汗打败,几近灭亡。对这次战斗,《元史》卷-二○《札八儿火者传》有比《元朝秘史》更为真实的记载:&一夕,汪汗潜兵来,仓卒不为备,众军大溃。遽引去,……至班朱尼河,糇粮俱尽,荒远无所得食。会一野马北来,诸王哈札儿射之,殪。遂刳革为釜,出火于石,汲河水煮而映之。&接下来就是著名的班朱尼河之盟。当时,成吉思汗手下只剩了二千六百人。1203年正月,宗浩和仆散揆分别进拜右丞相和右丞,率兵出镇长城线上,九月,十月,二人先后还朝。由此宗浩和仆散揆合击括里即王汗之事发生在月之间和更有可能是发生在这年的夏天或秋初。1203年春,王汗打败成吉思汗以后,就背叛了金朝,并率兵入侵,结果遭到金兵打击,损失惨重,逃回漠北。成吉思汗抓住了王汗元气大伤之机突龚王汗,将其灭掉,王汗逃入乃蛮境内,被乃蛮边将杀死。这使我们联想到1196年成吉思汗和王罕乘塔塔儿部被金朝打败之机发兵攻打塔塔儿部之事。看来成吉思汗是很能把握战机。善于&乘人之危&的。      王汗被成吉思汗灭掉后,金朝的边境似乎解除了威胁。王汗的灭亡是在1203年秋。而当年九月和十月金朝召回了宗浩和仆散揆,这使我们不得不怀疑成吉思汗是站在金朝一边,他灭王汗可能得到了金朝的支持。从以后成吉思汗长期通好金朝,并亲自前往金朝净州(今内蒙古四子王旗地)纳贡的事实来看,这种推测是完全有可能的。    成吉思汗与王汗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谈谈这个问题。《元朝秘史》较多地反映了成吉思汗与王汗的关系,但其中有不少歪曲,最典型的是第177节所记成吉思汗被王汗打败后遣使责难王汗的那些话。在这段话里,成吉思汗极力夸大其父也速该和他本人对王汗的帮助,历数他对王汗的种种&思惠&,斥责王汗思将仇报,而对王汗在成吉思汗危难之际给予的扶持和帮助却只字不提。如果以此立论,认为成吉思汗和王汗长期维持着平等的联盟关系,成吉思汗成就了王汗的霸业,这是不真实的。其实王汗与成吉思汗之间是一种君臣关系,如果说成吉思汗对王汗有所帮助,那也只不过是尽了臣子之责。相反,成吉思汗是在王汗的扶持下逐渐强大的,成吉思汗能完成统一蒙古的大业是与王汗分不开的。       约在1170年左右,成吉思汗之父、蒙古部较有势力的贵族也速该被塔塔儿部人毒死。当时,成吉思汗年仅九岁,无力控制其父生前&收来的百姓&,部众纷纷离去。在此后的数年里,成吉思汗历尽磨难。约在十二世纪七十年代末,成吉思汗投靠了王汗,认他为父。不久,成吉思汗的新婚之妻被蔑儿乞部抢去,他求救于王汗,王汗便和当时还依附于他的蒙古札只刺部首领札木合一同发兵,打败蔑儿乞部,为成吉思汗夺回妻子。这次战役以后,成吉思汗同札木合一起游牧。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成吉思汗从札木合那里拉出一部分乞颜氏贵族,自立为汗。王汗听到这个消息后,说: &叫吾儿铁木真作皇帝好生是。&看来王汗是支持成吉思的。因从忽图刺汗死后,??古部瓦解??日忽图刺汗的臣民都陆投到了札木合的摩下使扎木合势力猛增。对于扎木合的强大,王汗深感不安,成吉思汗背叛扎木和合是王汗削弱札木和合的??。成吉思利汗得宠于王汗后,成吉思汗与扎合的关系破裂??敌对。??成吉思汗被合打败,力量遭到削弱。这时的成吉思汗需要一个强大的保护人,以免被札木合吞并,因此以后成吉思汗便长期地依附王汗,小心谨慎地为王汗效力,从那时起到王汗灭亡的二十年里,成吉思汗似乎一直在王汗身边。据《元史》卷一五○《耶律阿海传》讲耶律阿海在金??明?年到承安初年,耶律阿海奉命出使王汗,在王汗那里结识了成吉思汗。又据《元史》卷一三零《不忽木传附海蓝伯传》“昔与帝同事王可汗,今王可汗既亡,不忍改所事”。这些都反映了成吉思汗对王汗的臣属关系。在这一时期,成吉思汗一方面追随王汗东征西讨,另一方面消灭蒙古贵族中的异己者,发展自己的势力。年,王汗和成吉思汗打败札木合,蒙古高原东部的塔塔儿部及泰赤兀等蒙古分部也先后被成吉思汗灭掉,成吉思汗力量大增。成吉思汗的强大危及了王汗在蒙古高原的霸主地位,王汗父子也看出成吉思汗有吞并克烈之意,便于1203年春突袭成吉思汗,将他打败。但是,弘吉刺部的归附和王汗入侵金朝的失败使成吉思汗绝处逢生,他不失时机地奇袭王汗,将其灭掉,从而控制了人数众多的克烈部,具有了消灭乃蛮、完成蒙古高原最后统一的力量。    
王汗是蒙古高原一代霸主,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并不象《元朝秘史》所描写的那样是个优柔寡断、平庸无能之辈。他的败亡主要是由于过早地与当时还很强大的金朝为敌,结果遭到了金朝支持下的成吉思汗的袭击,从而兵败身亡。王汗亡之后,他的基业为成吉思汗所有。我们可以说,在蒙古高原的统一过程中有王汗的功业,成吉思汗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王汗的遗产。    蒙古高原东部的枭雄札木合              札木合的生世           札木合是十二世纪后期蒙古诸部中最有势力的贵族,是蒙古高原东部的泉雄。早年成吉思汗弱小的时候,曾依附过札木合,并在札木合和王汗的帮助下从蔑儿乞部夺回被掠去的妻子。后来,成吉思汗背叛札木合,自立为汗,因此遭到札木合的袭击,这就是所谓的&十三翼之战&。成吉思汗在这次战役失败后,便长期投靠王汗,与札木合对垒。   1201年,成吉思汗和王汗的联军打败了札木合,札木合投降了王汗。1203年,札木合试图袭杀王汗,夺其部众,事情败露,他只好率部属逃入乃蛮。1204年,成吉思汗灭乃蛮部后,札木合被部下械送给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将其处死。      在《元朝秘史》中,札木合形象受到严重歪曲,他几乎成了文学作品中反面人物的典型。被描写成一个专门拨弄是非、喜新厌旧、靠狡诈和谎言过日子的小人。这些都是《元朝秘史》的作者--成吉思汗的那些必阁赤们对札木合的丑化和贬低,而不是札木合这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认真深入地分析当时的历史情况,仅以《元朝秘史》中的形象去评价札木合,是得不出什么科学结论的。       札木合出身于札只刺部贵族家庭,其家族是该部世袭的统治者。《元朝秘史》说札只刺部的祖先是孛端察儿所掠得的兀良合氏孕妇生的札只刺歹,由于这个札只刺歹&札惕& (外人)的遗腹子,故其后代被称为札答阑。伯希和认为,札答阑是突厥语yat(意为外人)加haran(合阑,意为人)的复合形式。拉施特将札只刺部与照烈部混为一谈,他说,照烈部又称札只刺部,是成吉思汗四世祖屯必乃的第七个儿子兀都儿伯颜的后代。这当是误传。《辽史》中的茶赤刺部无疑是札只刺异译。此部在辽末就已相当强大,磨古斯叛乱中就有该部参加,辽廷曾多次派兵征讨该部。耶律大石西征时曾会漠北十八部王众,其中就有茶赤刺部。看来,札只剌部是蒙古诸部中一个古老强大的分支。出生于这样一个部落的统治家庭中的札木合无疑有着高贵的血统和显赫的地位。      《元朝秘史》第40节列有从札只刺歹到札木合的五代世系。孛端察儿是成吉思汗的十世祖先,札木合与成吉思汗又是同时人,如果札只刺歹果真是孛端察儿之子,那么达五代世系当然不全。这或许是因为况木合被杀以后无入能全记其世生系,或许是其间有所避讳。      对于札木合早年的情况,我们不太清楚。《元朝秘史》说成吉思汗少年时曾与札木合结为安答,这表明两人在少年时代有过交往。1203年成吉思汗派人责怪札木合时说,先前他们俩人在王汗麾下时,以早起先饮王汗的青钟为荣,这说明札木合也曾依附过王汗。《史集》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札木合曾遭蔑儿乞部脱脱的袭出,失去了部众和财产,只好去投靠脱脱。有一天天亮时,札木合率领自己的那可儿冲进脱脱的幕帐,威逼脱脱立誓约,将他的部民和财产如数归还,然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营地。如果这个故事可信,那么这件事就发生在札木合的早年。    蒙古部落联盟的瓦解和札木合的强大      蒙古部有许多分支。除由海都的后代形成的乞颜、泰赤兀等大小氏族外,还有更为古老的札只刺、合答斤、散只兀、朵儿边等分部。在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时,蒙古部征服了被辽兵屠杀后残存的札刺亦儿部入,据有了札刺亦儿人原来的居地--克鲁伦河上游地区。此后,蒙古部得到了很快发展。从海都的后代中繁衍出了众多的统治者,其子孙中有带着辽朝&令稳&、&详稳&官号的人,《辽史》中也出现了&蒙古国遣使来聘&的记载。在这一时期,蒙古部开始与辽朝发生冲突。辽道宗末年,当时蒙古人中最为强大的札只刺部因参加磨古斯叛乱,多次遭辽兵打击,势力受到削弱,它的强大地位很快被海都后代的蒙古本部取代了。      辽末金初,蒙古部在合不勒汗的领导下形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这个联盟包括了翰难河一带的蒙古人各部和氏族,因此很强大。大约在金太宗时,合不勒汗杀死金朝使者,从此蒙古部与金朝长期敌对。从金熙宗天会十三年(1135年)到金世宗大定十一年(1171年)的三十多年中,金朝多次用兵漠北,同蒙古部联盟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合不勒汗死后,蒙古部拥立海都次子察刺孩领忽之孙俺巴海为汗。俺巴海汗被塔塔儿部捕送金朝处死,蒙古部按照他的遗言共推合不勒汗之子忽图刺为汗。但是,泰赤兀部实际上是由俺巴海汗的儿子合丹太子统领,因此合丹太子对他的那可儿们说:&我的父亲俺巴海汗让我当你们的首领,做你们的统治者。&这说明俺巴海汗死后,蒙古部联盟实际上有两个首领。忽图刺汗和合丹太子曾多次同塔塔儿部及金朝作战,并两次打败过蔑儿乞部,脱脱的父亲就是被他们杀死的。约在十二世纪六十年代,合丹太子被克烈部古儿汗毒死。忽图剌汗也在此后不久死去。忽图刺汗死后,蒙古部内部就出现了两个称汗的人,一个是俺巴海汗的儿子、合丹太子之兄阿丹,另一个是忽图刺汗之子拙赤汗。这两人大约同时称汗,但谁也未能成为整个联盟的汗,这说明十二世纪七十年代蒙古部落联盟已经瓦解了。而正是在这一对葫,札木合开始强大。约在十二世纪七十年代末,札木合同王汗一起帮助威吉思汗攻打蔑儿乞部时,他已者  了两万人的军队。旧日忽图刺汗及也速该的部民都在他的麾下,因此札木合对成吉思汗说&安答的百姓在我这里有&,并能从这些百姓中组成一万人的军队。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在忽图刺汗死后,由于札木合的强大,蒙古部联盟时期的大小贵族带着他们的属民陆续投靠了他。札木合当时的势力与王汗相当,蒙古部联盟时期的选汗圣地豁儿豁纳黑主不儿(《元史》作火儿忽纳要不儿,在斡难河上游)成为札木合的营盘,他本人成了蒙古人实际上的汗。这一切表明蒙古部联盟的瓦解与札木合的强大有很大关系。强大的札木合吸引了蒙古部的大小贵族,使泰赤兀、乞颜贵族中有势力者遭到削弱。如果说忽图刺汗死后蒙古部未能立即选出一个共同的汗,主要是因为其内部的争权夺利,那么以后仍不能从乞颜、泰赤兀氏贵族中产生一个共同的首领就是因为札本合的强大。蒙古人中的另一个势力即札只刺部的  札木合从此成为了多数蒙古人的统治考。    蒙古原东部的枭雄      约在十二世纪七十年代末,札木合同王汗一起征讨蔑儿乞部,为成吉思汗夺回了被掳去的妻子。此后有一年多的时间,成吉思汗同札木合在一起。身为王汗义子的成吉思汗不同王汗在一起,而与札木合在一起,这本身说明除了部族界限的影响外,王汗也是承认札木合对所有蒙古人的统治权的。约在十二世纪八十年代初,不甘作札木合部下的成吉思汗拉出一部分蒙古贵族,背叛了札木合。《元朝秘史》为成吉思汗的这次背叛行为找了个借口,同时为札木合加上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把札木合用韵诗的形式讲出来的关于选择牧地的话说成&莫不欲图谋咱的意思有?&       成吉思汗的分离使札木合的势力受到了削弱,但是,和札木合相比,这时的成吉思汗还很弱小,他带走的只是蒙古人的一小部分。《元朝秘史》第120、122节列有不少当时跟随成吉思汗背叛札木合的人名,其中许多是没有属民的各部、各氏族的散亡分子,他们有的是成吉思汗父亲的孛斡勒,或是有亲人在成吉思汗身边。真正有势力、带着自己的古列延(圈子、属民)来投靠成吉思汗的只有安坛、忽察儿、答里台斡赤斤、薛彻别吉等,他们是与成吉思汗有较近血缘关系的乞颜氏贵族,正是在他们各有目的的拥戴下,成吉思汗第一次称汗。    
成吉思汗同札木合的分离及其称汗都得到了一心想削弱札木合的王汗的支持。成吉思汗称汗后不久,就遭到了札木合的袭击,发生了十三翼之战。成吉思汗的十三翼主要是由从札木合那里拉出来的那些人组成的。由于双方力量悬殊,成吉思汗被打败。      对于十三翼之战以后的十几年内札木合的活动,史料中基本上没有反映。但可以推测,这一时期他仍称雄于蒙古部,是多数蒙古人的统治者。      明昌、承安年间呼伦贝尔一带诸部叛金后,蒙古高原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地区很快成为王汗、成吉思汗同札木合争夺的对象。为抗拒王汗和成吉思汗的进攻,1201年,塔塔儿、弘吉刺、泰赤兀、朵儿边:合答斤、散只兀、豁罗刺思和亦乞刺思等部及乃蛮不亦鲁黑汗、蔑儿乞部的忽秃(脱脱之子)、斡亦刺部忽都合别乞等共推札木合为古儿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联盟,仅从札木合被推为古儿汗就可以知道,他是上述诸部中势力最强的,是王汗和成吉思汗的劲敌。双方交战,结果是札木合失败,投降了王汗。此后成吉思汗才真正开始强大,但仍有很多蒙古人在札木合手下。1203年春,王汗将成吉思汗打败后,桑昆说:&蒙古多半百姓同札木合、阿勒坛在咱这里,随铁木真反出的蒙古人待哪里去?&甚至到1204年,成吉思汗灭乃蛮部时,屈出律还说,蒙古人多半和札木合一起在他那里。这表明1201年札木合虽遭到失败,但到乃蛮灭亡时,他手下仍有很多蒙古人。      从札木合一生的活动来看,他一直是蒙古高原上强有力的贵族之一,他和成吉思汗是蒙古部中两个强大的人物。札木合的失败与其说是让成吉思汗打败的,还不如说是被王汗打败的。      以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为标志,蒙古高原完成了统一,蒙古民族共同体开始形成。在蒙古高原各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他们在客观上都是受蒙古高原统一的历史趋势所驱使。成吉思汗、王汗、札木合等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都是当时蒙古高原上的一代豪杰。我们在肯定成吉思汗对蒙古高原统一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对王汗、札木合等人进行客观的评价,认真分析、研究当时的历史事实,得出尽可能与事实相接近的结论。    (原载《蒙吉史研究》第3辑,1989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约在1170年左右,成吉思汗之父、蒙古部较有势力的贵族也速该被塔塔儿部人毒死。当时,成吉思汗年仅九岁,无力控制其父生前&收来的百姓&,部众纷纷离去。在此后的数年里,成吉思汗历尽磨难。约在十二世纪七十年代末,成吉思汗投靠了王汗,认他为父。不久,成吉思汗的新婚之妻被蔑儿乞部抢去,他求救于王汗,王汗便和当时还依附于他的蒙古札只刺部首领札木合一同发兵,打败蔑儿乞部,为成吉思汗夺回妻子。这次战役以后,成吉思汗同札木合一起游牧。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成吉思汗从札木合那里拉出一部分乞颜氏贵族,自立为汗。王汗听到这个消息后,说: &叫吾儿铁木真作皇帝好生是。&看来王汗是支持成吉思的。因从忽图刺汗死后,??古部瓦解??日忽图刺汗的臣民都陆续投到了札木合的摩下使扎木合势力猛增。对于扎木合的强大,王汗深感不安,成吉思汗背叛扎木和合是王汗削弱札木和合的??。成吉思利汗得宠于王汗后,成吉思汗与扎合的关系破裂??敌对。??成吉思汗被合打败力遭到削弱。这时的成吉思汗需要一个强大的保护人,以免被札木合吞并,因此以后成吉思汗便长期地依附王汗,小心谨慎地为王汗效力,从那时起到王汗灭亡的二十年里,成吉思汗似乎一直在王汗身边。据《元史》卷一五○《耶律阿海传》讲耶律阿海在金??明?年到承安初年,耶律阿海奉命出使王汗,在王汗那里结识了成吉思汗。又据《元史》卷一三零《不忽木传附海蓝伯传》“昔与帝同事王可汗,今王可汗既亡,不忍改所事”。这些都反映了成吉思汗对王汗的臣属关系。在这一时期,成吉思汗一方面追随王汗东征西讨,另一方面消灭蒙古贵族中的异己者,发展自己的势力。年,王汗和成吉思汗打败札木合,蒙古高原东部的塔塔儿部及泰赤兀等蒙古分部也先后被成吉思汗灭掉,成吉思汗力量大增。成吉思汗的强大危及了王汗在蒙古高原的霸主地位,王汗父子也看出成吉思汗有吞并克烈之意,便于1203年春突袭成吉思汗,将他打败。但是,弘吉刺部的归附和王汗入侵金朝的失败使成吉思汗绝处逢生,他不失时机地奇袭王汗,将其灭掉,从而控制了人数众多的克烈部,具有了消灭乃蛮、完成蒙古高原最后统一的力量。  
  作者:D将来 回复日期: 22:53:59     zhanghanyun:    “请你描述一下你心中的铁禾叉的样式!”    ————    您为何不先说一下这是什么教科书,为何连《通制条格》似乎也没搞懂呀?再说一遍,《通制条格》上写得是铁禾义。    “我所说的牛马筋角皮是死牛的”    -__-__--_-    当然是是死牛了,谁也不会活剥呀。后面的原始来源,可见宋会要辑稿。      =====&&&&死牛且看牛主何人(已病死者,申驗開剝,其筋角即付官,皮肉若不自用,須投稅貨賣,違者同匿稅法。),一个农人宰杀病牛未能自主处理,可见。回到主题吧,宋人北方兵乱尚且知道向义勇兵发放武器,何以蒙元“群盗”蜂起,如此禁止汉人南人操持武器,世祖,仁宗,顺帝诸帝纪有载,为何?不用说,唐朝府兵自己带横刀,汉良家子从军。宋有牛皮钱。阁下指点资料,搜搜看。    叉见《蒙古族通史》,叉,义,也不想同阁下计较。查了康熙字典,有个相类的字型,不过是指割草的,估计不是俊义之义。根据我所用过的铁禾叉,就就知道作为武器的威力比铁禾割(原字不会打)超强。(如果你长发美女,人妖除外,此等问题续论无妨)      “请问,你认为朱家数字名何解?结合邵雍讲解,”    ————    这关邵雍何事,奇怪。至于何解,请看我的前贴。再说,最关键是您的说法根本就说不通。    =====》》》》》看来你不知道邵雍的术理可以跟名字有联系。  既然丞相伯颜有尽诛天下张,王,刘,李,赵之请,就不难理解尚书留梦炎奏,江淮行省无一人通文墨;同样,中州小民粗识文字,亦可以登堂入阁。请你举证例子支持你的说法。能够反驳张士诚,常遇春,蔡五九,刘六十!麻烦附带讲述宋元之际,流民之历史。明祖宗资料可能比较多,麻烦列一份年谱。最关键的是,请指出,你认为这些数字名可能之意思!    再补甲主,诗人言,衣服饮食唯所欲,童男少女唯所命。
  再讲一下神宗实录。    按文献通考,    神宗实录
曾布    神宗朱墨史
元祐六年所上(据称,采用荆公日录过多,私史胜宗庙)    神宗实录考异 绍兴年间 附录神宗朱墨史    ==&挑错之下,亦要讲大体。比如,阁下顾蒙元之说。
  &北京朝廷封赏脱斡邻勒为汉号“王”(王或王子),因此,脱斡邻勒在历史上被称为王罕。成吉思汗也接受了中国的封号,但是,官位低多了,它说明当时北京朝廷只把他看成是克烈人手下的一位微不足道的属臣而已。&    赵兄,法国人是知道的,成书时间没到一百年,参考苏联资料也不少。  
  不知D将来,何人之戎装?颇令人狐疑。
  大略google,《宋会要辑稿》抽牛革筋角税,不是抽筋角;阁下莫非曲解?  西北兵事起,征商人,战时也。可见蒙元之苛政,如此厉民。
  再讲讲武之事,    保甲法。自熙寧三年十二月開始,在京畿各縣制訂保甲條例,而後逐步向全國推廣。其辦法是每十家為一保,五十家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將住戶編制起來。由主戶中物力高者並有才幹心力的人為保長、大保長、都副保正。不論主客戶,每戶二丁抽一,稱為保丁,組織起來,備弓箭,學武藝,負責維持地方治安。經過訓練後,較試武藝,有些勝於正兵(禁軍)。這實質上是古代的一種民兵,為禁軍的後備軍。       保馬法。宋朝騎兵較弱,官府原設有牧馬監多處,養馬以供軍用。此時,號召民間保甲養馬,每戶一匹,有力之家也可二匹。馬的來源,或官撥給,或官給價錢由民戶自買。平時民養民用,可以用於驅逐盜賊,戰時抽調軍用。     
  大家要 知道成吉思汗成功也需要客观条件的/!!
  (二)辽金时期的阻卜诸部         辽朝统治时期的阻卜 契丹人兴起后,先后征服了北部的室韦、乌古,或将他们俘虏至辽朝境内编入契丹诸部,或将其降为属部。然后又征服了与契丹接境的黑车子室韦。此时的阻卜各部尚处于分散游牧状态,对契丹人的进攻不可能组织有效的抵抗。辽景宗时置西北路招讨司,设都详稳镇抚西北阻卜各部。辽圣宗时,加强了对阻卜诸部的控制,建立了镇州、防州、维州三边防城,以镇州为西北路招讨司驻地,又任命大王、节度使直接管理阻卜各部。但是,辽朝任命的节度使不善抚绥,引起了阻卜各部的不满与反抗,后则改为由诸部首领管理部内事务。对克鲁伦河下游、呼伦贝尔一带的乌古、敌烈等部则置节度使、详稳和乌古敌烈统军司进行管理。    阻卜诸部有向辽贡献马匹、貂皮和出兵助战等义务。同时,辽朝也在边境置榷场与他们进行贸易。在辽朝统治期间,阻卜诸部与辽朝关系密切,他们一方面接受了契丹人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加速了本身的社会发展进程,一方面不断起兵反抗辽朝的控制。这期间,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较有实力的集团,如辽道宗时期阻卜诸部长磨古斯就是一个强有力的部落联盟首领,他领导的反辽起义是辽朝属部中一次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给辽朝打击最为沉重的反抗活动。磨古斯可能是后来蒙古克烈部首领王罕之祖马儿忽思。可见此时,以鄂尔浑河、镇州为中心已经形成了由王罕的先人领导的强大的部落集团,它可能就是《辽史》所称的北阻卜。同时,见于《辽史》记载的还有梅里急(又作密儿纪、蔑尔乞)、王纪剌(又作翁吉剌、弘吉剌、广吉剌、光吉剌)、札剌(又作茶赤剌、札答兰)、粘八葛(又作乃蛮)等部,蒙古部在《辽史》中则被称为“远夷”。    金朝统治时期的阻卜 辽末金初,阻卜各部的实力大大增强,不断袭扰金朝北疆,构成了对金朝北境的威胁。耶律大石以镇州可敦城为根据地,重建政权,组织抗金活动,漠北阻卜各部多参加了大石的抗金行列。    《金史》讳言蒙古,对蒙古各部或直称其某些小部名称,如广吉剌、山只昆、合底忻等;或笼统称为阻卜、北阻卜,分别指金界外克烈和内附的塔塔尔等部;对铁木真所属的蒙古部则称之为北部、北鄙、边部、邻国、邻部、敌国等。而对同蒙古的战争多用北巡、北征、巡边、征伐、经略北边等轻轻带过,对其结果多无明确记录。但蒙古诸部同金朝的对抗,却是与金政权相始终的。    金时期,以婆卢火屯田泰州,既有巩固新占领土的目的,也有防御西北诸游牧部族的考虑。    太宗初年,金朝以追袭辽帝和经营中原为主要军事目标,对大石联合阻卜诸部的反抗活动,以防御为主。天会八年(1130年),首次遣耶律余睹、蒲察石家奴、完颜拔离速等追剿大石。大石西迁后,阻卜诸部仍接受西辽统治并坚持抗金。十三年萌古斯扰边,希尹、宗磐奉令北征,大掠其牲畜而还。    熙宗皇统六年(1146年),又以宗弼为统帅,率兵8万大举北征,与蒙古划西平河(又称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为界。    海陵贞元元年(1153年),命西京路统军挞懒等北巡。这次军事行动调动了四路人马,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战争之激烈、残酷也可以想见。但是,从以后的历史发展看,这次军事行动没有达到一举荡平的目的。因而在海陵南伐前,仍不得不对北部防御作出必要的安排。    世宗时期,调整了同南宋的关系,或许就在此时,也调整了与草原各游牧部族的关系。大约在此前后,阻卜(蒙古)诸部便相继成了金朝的属部。诸部首领接受金朝的封号,定期纳贡、应调出征和守边。金仍以东北、西北、西南三路招讨司管辖北方属部和防守边境。但是,蒙古各部归附金朝的时间并不一致。其中弘吉剌、塔塔尔部最为近边,归附时间当更早,与金的关系也更密切,而居于阿尔泰山南北的乃蛮,则直到大定十五年才交出西辽颁发的牌印,归附金朝。世宗以后,一方面对蒙古各部实行分而治之,使其互相攻击,一方面修筑边墙进行防御。         (三)蒙古各部的统一         蒙古诸部自进入大漠南北之后,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与辽、金臣属关系的确立,使部落贵族得以利用辽、金的影响加强他们在本部中的实力。而金朝分而治之的政策也扶植了一批部落贵族。至金世宗、章宗统治时期,草原各部为争夺人口、财富展开了无休无止的争战,诸部贵族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互相攻击或结成联盟,社会陷入混乱。    各部首领互相争夺属民和牧场,兼并邻部,努力扩充实力,以期成为草原诸部的共主。金世宗即位的第二年(1162年),蒙古部的杰出首领铁木真诞生于各部争战之际。金章宗即位的同一年(1189年),铁木真被本部贵族推举为该部可汗。在他的统领下,蒙古部实力迅速增强,后来居上,开始了与草原强部塔塔尔、克烈、乃蛮等的角逐。    章宗即位以来,蒙古诸部互相争雄,对金朝的反抗活动也日益频繁,金朝北部边防问题成了当务之急。章宗曾召集群臣讨论守御之策,决定出师讨伐和再筑界壕,以求一劳永逸。明昌六年(1195年),以左丞相夹谷清臣行尚书省事于临潢府,会同塔塔尔讨伐扰边的弘吉剌、山只昆、合底忻等。清臣初获小胜,却因“措画乖方”,激起了塔塔尔部的反叛,于是右丞相完颜襄代清臣行省于北京,完颜襄在克烈部首领脱斡邻勒(王罕)和蒙古部铁木真的配合下,击败了塔塔尔部,承制封脱斡邻勒为王,而以铁木真为札兀惕忽里(乣军统领)。    从此,铁木真在蒙古部中威望大增,并可以金朝命官的身分号令部众和各部贵族了。泰和六年(1206年),他完成了统一蒙古各部的事业,被草原各部首领推举为大汗,建立了大蒙古国,并开始进行反抗金朝统治和与之争夺天下的战争。就在成吉思汗即位的同一年,宋朝也发动了大规模的北伐,与金朝争夺淮北。金朝受到了来自南、北两面的军事压力。金章宗在击溃宋军的进攻后,与宋议和,解除了来自南邻的威胁,但与蒙古的战争旷日持久,并最终导致了金朝的灭亡。    
  乣军问题的由来   契丹及辽朝治下的游牧部族,善骑射,能征战,是金初对宋战争的军事力量之一。金初战争结束后,将东北、西北、西南路的契丹、唐古等各部族编入乣军,使之为金朝守边。契丹人上层在金初的政治、军事活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受到女真统治者的重视。但在耶律撒八和移剌窝斡起义后,金世宗对契丹人成见颇深,防范甚严。大定三年(1163年),罢契丹猛安谋克,将其户分隶女真猛安谋克。十四年,又将参与窝斡起义的契丹人迁往乌古里石垒部。十七年,再迁西北路契丹人于上京、济州、利州一带,“俾与女真人杂居,男婚女聘,渐化成俗”,以防契丹人日后为乱。但这些措施未能奏效,却引起契丹人的反感,造成契丹与女真人之间更大的隔阂,激起契丹人更频繁的反抗。
  蒙古早期的历史,因为蒙古文化落后,可能早期的历史记录只有《蒙古秘史》,以及衍生的《圣武亲征记》、《史集》(伊犁汗国)才更可靠,《元史》编者实在是编的太草率了,没有参考《蒙古秘史》、《圣武亲征记》,实在可惜(恰恰流传下来的《蒙古秘史》就是明初的汉译本)。至于您推测的蒙元官方在忽必烈时隐瞒,有这种可能,不过因为蒙元官方记录太少,能做对比的资料,如《蒙古秘史》、《圣武亲征记》,也太少,再加上金的资料也很可能被大量删除,想要做定论实在不容易。  《元史》宋濂等编者实际还是有可能把蒙古早期的历史写得更准确的,因为的确有这个客观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编的太快了,可惜了。    “一个农人宰杀病牛未能自主处理”  ——这不错呀,但是宋代不是如此吗?宋代的牛马筋角皮必须卖给官府,因为这些都是可以做军用品,事实上由于有时军情紧急,官府还摊派过度,以致健康的耕牛也被宰杀。在这里,宋元统治者的心思是一样的。  “何以蒙元“群盗”蜂起,如此禁止汉人南人操持武器”  ————  最后一次这样的禁令,还是在伯颜当权时。伯颜极端反汉,实际对元的统治也是不利的。所以在至元六年脱脱上台后,政策翻过来,实行更化政策。到真正大规模“群盗”蜂起时,更积极支持地主组织发展武装——义兵,有名的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等就是如此起家的。”你可以查《元史·顺帝纪六》,key word为义兵万户府。    提到‘铁禾义’(铁禾叉),那是因为您把其说成是来自《通制条格》,《通制条格》就是写得是‘铁禾义’,这也是您的那本“中文‘大元帝国’教科书”的错误呀。不好意思,能再问一句您的这本教科书到底是哪个版本,谁出版的吗?当然若您不方便回答,那您就直说您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也决不会再问了。关于“义”的在这里的意义,应该不会有人是当成俊义之义的吧,况且您也查了康熙字典。    “看来你不知道邵雍的术理可以跟名字有联系。”  ————俺的确不知,愿闻其祥,但愿不是街头测字算命的那些东西。  对于名字的问题,我很奇怪您的逻辑。明明从明的祖宗资料就说不通您坚持的是元代官方有某种命名规定的说法,宋代就有的风俗怎能反推到元代,至于您的那些例子,能说明什么?宋代的风俗当然可以在元代继承,就如同宋代拜观音,元代也拜观音呀。再者您的刘六十的例子,请你算算时间,他是在元代出生的吗?列年谱、流民史的问题,这好像应该是你应该做的工作吧。    另外对于您 22:32:11的帖子,请注意有和全部都是的区别,我的“原则上、实际上”等表述应该不难理解吧。
  上贴第一、二段是给赵丰年兄的,后面是给zhanghanyun兄的。
  作者:zhanghanyun 回复日期: 15:10:43     不知D将来,何人之戎装?颇令人狐疑。  ------  舰船上的D将来,小隐在线历史论坛上的将来。
  作者:zhanghanyun 回复日期: 15:14:57     大略google,《宋会要辑稿》抽牛革筋角税,不是抽筋角;  ----  税也可以是实物呀,这不就证明了我说的吗。
  至于甲主问题,我来用我以前舰船的回复帖子与您讨论一下。  ——————————————————————————  你(某网友)说的就是以前有人认为元代有里甲制、有甲主的依据之一,之所以否定,杨讷先生的《元代农村社制研究》就有很好的论述。这些所谓这些依据,实际只有两条。     一条是《元史·陈天祥传》中记载,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官员陈天祥在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命以十家为甲,十甲有长,驰兵禁以从民便。”但此事实际是在当时,由于兴国新被元占领,有“盗贼”,而元的统治力量不够(大军东下南下),当地居民要求自卫。所以陈天祥向上级请求并得到批准“驰兵禁”,即允许百姓拥有武器,并组织起来,实际就是恢复了宋的保甲制。这一条实际是在乱世的临时措施,且局限在一地,更重要的是,这实际是说元对宋的居民是持信任态度的,所以虽然这出于正史,但支持元代有里甲制的却较少采用。     另一条就是你说的徐大焯的《烬余录》。其记载说:   “北兵之祸,杀戮无人理,甚至缚童稚于高竿,射中其窍者赌羊酒。乱后检骨十余万,葬于桃坞西北周书桥,题墓碑曰万忠。鼎革后,编二十家为甲,以北人为甲主,衣服饮食惟所欲,童男少女惟所命,自尽者又不知凡几。……鼎革后,城乡遍设甲主,奴人妻女,有志者皆自裁。”     这条论据为多数支持论者所采纳,但是问题很多。     首先这是不是伪书就很成问题。   一是,此书是迟至清光绪年间才第一次付印,以前据说是其后人一直秘藏。如果说这书是清初由于政治正确性而不敢印制的话,这还好说。但是为何在明代那么长的时间内却还是一直秘藏,这与理不通,并且明代的风气就是以刊印书籍为荣,即使自己家贫,也常会有富人或爱附庸风雅的人或买或资助刊印,如明清易代时的庄氏《明史》案就是一例。而清光绪年间恰恰已是反满风气抬头,很多清初的违禁书籍大行其道,甚至出现了一些如翼王诗等的反异族的伪书,以用来宣传革命。这背景不能不考虑。   二是其内容的真伪也很成问题。《烬余录》说元军在攻入吴县后,大肆屠杀,多至十余万。这与其他可靠的史书,包括其他的宋遗民的说法完全对不上号。众所周知,平江府(吴县)在宋末是由文天祥率军防守,但是由于他被宋廷调走去防守独松关,所以平江府是无兵防守,所以平江府的官员就投降了,并没有如常州一样有战斗。从元一方的记录如《平宋录》也应证了平江府没有战斗,否则也会有某某在平江府立功的记录。元在平宋时,当然不是如其所言如同曹彬(当然宋军平南唐时也不是圣贤),对于坚决抵抗的多有屠城,但是对于未战而降的,的确没有大屠杀的记录,那为何对平江例外呢?更重要的是,在另外一个居住在平江府的铁杆大宋遗民郑所南(连江)的《心史》中,也没有记录元军对平江府的屠杀,反而指出在宋灭亡后,一般人又歌舞升平,对他怀念大宋的行为以为狂怪。如果真的有如徐所述的惨况,显然就不会有人对郑所南的举动不能理解了。    如果是说徐有所疏漏,但是他自称就是吴县桃坞人,亲历此事,这么大的事怎么也不能离谱到如此地步。徐还说,在周书桥有万人墓,这应是对于吴人是很难忘记的见证,但是为何从元(不过90年)到明,就无第二人记载了呢?还有,此书的记载还与一些如南宋的《吴郡志》、明正德的《姑苏志》等书有很多出入,这也是一疑。     再者,就算退一步,我们姑且不考虑其书的真伪。结合上一条可知,此两者都只可能是在元灭宋的过程中,在局部地区(两文都明确指出了)实施的临时措施,而不是制度的行为。其中后一条更象是元军军纪败坏,掳掠人口的违法(蒙元本身的传统)行为,而不象是一种临时措施,更不用说是一种什么制度了。而由许多史料(如《通制条格》、《至顺镇江志》、《忻州志》(D将来按,此处误,应为山右石刻从编)等)证明,以及如我在前贴指出的,从人口构成和分布等分析,在元代从北方到江南,各地均实行了社制,而非什么保甲制。这在明代的各地方志中也一一应证了。     另外再对你说的“军事组织一说”说两句。在钱穆的《国史大纲》中就把《烬余录》的这段放在了元的军事组织一节中,但此说显然不对。因为元朝不象宋明清等一样发展民间自卫武装,反而屡次禁止汉人习武、聚集,其武装力量是国家化的(除在元末已经实在没办法了,才搞起了义兵),究其本质,这也是元朝民族歧视的一部分。如果真有象《烬余录》所描述的这种相互极端敌视的民团组织,我想早就反了。要搞这种制度,除非元朝统治者都是超级大傻瓜。  ————--  还有实际上,蒙古人是不入社的,而色目人(探赤马军)也存在争议,因为怕泄露军机。
  作者:D将来 回复日期: 19:41:00     作者:zhanghanyun 回复日期: 15:14:57       大略google,《宋会要辑稿》抽牛革筋角税,不是抽筋角;    ----    税也可以是实物呀,这不就证明了我说的吗。    ==&先说这个,全数上缴,和抽税,无论何时,我相信是不同的概念的。你总不会理解成100% 抽税?
  【后周】甲戌,诏曰:“累朝已来,用兵不息,至于缮治甲胄,未免配役生灵,多取于民,助成军器。就中皮革,尤峻科刑,稍犯严条,皆抵极典,乡县以之生事,奸猾得以侵渔,宜立新规,用革前弊。应天下所纳牛皮,今将逐所纳数,三分内减二分,其一分于人户苗亩上配定。每秋夏苗共十顷纳连角皮一张,其黄牛纳干筋四两,水牛半斤,犊子皮不在纳限。牛马驴骡皮筋角,今后官中更不禁断,只不得将出化外敌境。州县先置巡检牛皮节级并停。”    ==&莫非宋暴过后周?    【已病死者,申驗開剝,其筋角即付官,皮肉若不自用,須投稅貨賣,違者同匿稅法。有司禁治不嚴者,糾之。諸私宰官馬牛,為首杖一百七,為從八十七。諸助力私宰馬牛者,減正犯人二等論罪。諸牛馬驢騾死,而筋角不盡實輸官者,一副以上,笞二十七;五副以上,四十七;十副以上,杖六十七,仍征所犯物價,付告人充賞。】元史
  时开封鞫保户有质衣而买弓箭者,帝恐其贫乏,难于出备。安石曰:“民贫宜有之,抑民使置弓箭,则法所弗去也。往者冬阅及巡检番上,唯就用在官弓矢,不知百姓何故至于质衣也。然自生民以来。兵农为一,耒耜以养生,弓矢以免死,皆凡民所宜自具,未有造耒耜、弓矢以给百姓者也。然则虽使百姓置弓矢,亦不为过。第陛下优恤百姓甚至,故今立法,一听民便尔。且府界素多群盗,攻劫杀掠,一岁  之间至二百火,逐火皆有赏钱,备赏之人即今保丁也。方其备赏时,岂无卖易衣服以纳官赏者?然人皆以谓赏钱宜出于百姓。夫出钱之多不足以止盗,而保甲之能止盗,其效已见,则虽令民出少钱以置器械,未有损也。”帝曰:“赏钱人所习惯,则安之如自然;不习惯,则不能无怨。如何决坏民产,民不怨;决河以坏民产,则怨矣。”    ==&荆公所议。
  其实,宋代已经没有部曲之类制度,何以蒙元苛禁之严,聪明人也有错事的时候,千几百年来之仁,蒙元明人何以未见?如果,只简单说句,蒙元是有民族压迫之成分,再来分析其制度无异于前代,不分机理,恐淡化操行。    叉,之前已答,见《蒙古族通史》(中社科编,民族出版社)阁下未见而已。    风俗之论也罢,阁下始终未曾解释风俗之含义。欠缺诚意。我认为无须做你所提之工作。不知道大夫此等称谓阁下亦认为继承宋代?    同样,烦阁下明析蒙元非义勇兵,如此无立场,无必要。如果人以为黄仁宇那样笔法为好。无必要罗列所谓之事实。吾恨黄氏笔法。
  要搞这种制度,除非元朝统治者都是超级大傻瓜。  ---------------------------------------------    蒙元统治者当然都是超级大傻瓜,不然怎么会搞四等人制度    不然怎么会把天下税赋包给几个商人
  【另外再对你说的“军事组织一说”说两句。在钱穆的《国史大纲》中就把《烬余录》的这段放在了元的军事组织一节中,但此说显然不对。】    ==&放在里甲制度下。  里甲監視百姓(要閱傅樂成:《中國通史》,頁620)
  暂且研究下甲主,不过先申示下原则。    元室的統治中國,缺少一種合理的政治理想,同時也不知道所謂政治責任。它的政治要務,只有兩項:一是徵斂財賦,以滿足統治階層的慾望。一是防制反動,以維持並繼續的徵斂。
  zhanghanyun:  关于‘铁禾义’的问题,你还是在回避问题,这最开始你是说来自“某本中文“大元帝国”教科书”,我针对的就是这本“教科书”,可是你后来一直回避这本“教科书”,又提出了一个《蒙古族通史》,那么这是不是这就是您说的那本“教科书”?若是,那其就是没有看明白(或更糟)《通制条格》;若不是,那你来提《蒙古族通史》干什么?我根本就没评价《蒙古族通史》呀,而是您说的那本“教科书”,这才是问题之所在。  风俗之含义,就是我们一般指的人民的风俗习惯之义,这是很简单的现代汉语,需要解释吗?好像没这必要吧。至于元代兵制,您用google查一下,自然明了,我还不太习惯大段大段的转载灌水,见谅。后面您有关黄仁宇笔法的,恕我鄙陋,没太看明白。  宋代的牛马皮筋角必须卖给官府,我懒惰,所以以前没给例子,现在抄上。“人户自死牛马皮筋角,限半月赴官送纳。许人陈告隐藏者,支赏。”(《欧阳修全集·河北奉使奏章》),神宗时,对于牛马皮筋角,“禁通商,并立告赏,尽科违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4)。这是你的 21:27:33帖子关心的。  不好意思,我没看过傅樂成的《中國通史》,想必他的史源无非也就是《烬余录》,这点我前贴已经驳了。如果他还有其他的根据,请您不妨列出。
  BallNizari:  蒙元统治者搞四等人制度,是为了强化其统治,而不是要把百姓无法生存,因为他们还是要靠百姓来供养的。正如你引来的百姓不能用金属农具的例子一样荒唐(蒙元统治者吃什么呀),搞《烬余录》那样的保甲,只能是自取灭亡,所以我说钱穆的《国史大纲》中就把《烬余录》的这段放在了元的军事组织一节中的说法,显然不对。事实上,蒙元统治者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最大化而调整政策的,所以才会从开始的烧杀抢掠到后来的五丝户,再到忽必烈的立社劝农。你举的包税制是什么时候,这在忽必烈统治后存在吗?这不是在偷换时间吗?
  zhanghanyun:  google真是个好东西,请问您看过傅樂成先生的《中國通史》吗?    http://lky.hkcampus.net/~lky-ccw/page_21.htm
  气结不能言,唯见请仲连。    教科书=《蒙古族通史》    数字名字风俗之含义。    阁下非元即宋,阁下应知泗州何时属金,赣地方言岛何时起。    【所以我说钱穆的《国史大纲》中就把《烬余录》的这段放在了元的军事组织一节中的说法,】请去图书馆翻书。    从google得知有许多台湾学生参考傅樂成先生的《中國通史》考历史研究所。举世皆浊,唯阁下英明。    不敢再请教。
  。“人户自死牛马皮筋角,限半月赴官送纳。许人陈告隐藏者,支赏。”(《欧阳修全集·河北奉使奏章》)    陶弼(一○一五~一○七八)字商翁,祁阳人,有“邕州小集”。他是位熟悉军事的诗人,作品已经十之八九散失。现存的诗里最长的一首“兵器”批评当时将领的昏庸,跟异族打了败仗,就怨武器不行:“朝廷急郡县,郡县急官吏;官吏无他术,下责蚩蚩辈。耕牛拔筋角,飞鸟秃翎翅;簳截会稽空,铁烹堇山碎。供亿稍后期,鞭朴异他罪。……是知用兵术,在人不在器,愿求谋略长,勿倚干戈锐。”    
  ,“禁通商,并立告赏,尽科违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4)。    宋史 志第一百三十四 食货下三  自元昊反,聚兵西鄙,并边入中刍粟者寡。县官急于兵食,调发不足,因听入中刍粟,予券趋京师榷货务受钱若金银;入中他货,予券偿以池盐。繇是羽毛、【筋角】、胶膝、铁炭、瓦木之类,一切以盐易之。猾商贪吏,表里为奸,至入椽木二,估钱千,给盐一大席,为盐二百二十斤。虚费池盐,不可胜计,盐直益贱,贩者不行,公私无费。庆历二年,复京师榷法,凡商人虚估受券及已受盐未鬻者,皆计直输亏官钱。内地州军民间盐,悉收市入官,官为置场增价出之。复禁永兴、同、华、耀、河中、陕、虢、解、晋、绛、庆成十一州军商盐,官自辇运,以衙前主之。又禁商盐私入蜀,置折博务于永兴、凤翔,听人入钱若蜀货,易盐趋蜀中以售。久之,东、南盐地悉复禁榷,兵民辇运,不胜其苦,州郡骚然。所得盐利,不足以佐县官之急。并边务诱人入中刍粟,皆为虚估,腾踊至数倍,大耗京师钱币,帑藏益虚。  
  正隆军兴,括筋角造军器,百姓往往椎牛取之,或生拔取其角,牛有泣下者。建充白其事于朝。    金史 列传第二十 郑建充  
  作者:zhanghanyun 回复日期: 13:59:20  不至于“气结不能言”吧,若我说话太直率,请见谅。  《蒙古族通史》我没看过,但我在这点的批评还是坚持的,因为其对《通制条格》的采用显然有误,如果您没有转述错的话。  前面已经说过了,朱家是在朱初一时才从江南句容县迁移到江北,其更早是家居在江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吉思汗手下大将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