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天泽是古代道士结婚吗过好几次婚,还有孩子,这算是违反戒律吗?

仁爱和真诚构筑人类精神家园:中国人的信仰

李宏塔李大钊先生的嫡孙,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鄢圣华汕头大学教授,老子研究专家,著有《中国政府体制》、《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试用性之研究》等

  炎平传统文化学者,山东曲阜人,著有《走进儒学》等

  茅于轼经济学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著有《择优分配原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等

  钱理群文学家、教育家,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心灵的探求》、《与鲁迅相遇》等

  唐晓渡诗人,诗评家,作家出版社编审,著有《唐晓渡诗学论集》、《今天是每一天》等

   传统文化学者演觉法师北京广济寺方丈

  谢朝华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

  许宏泉画家,艺术批评家,作家,著有《管领风骚三百年》(八卷)、《艺术家对话录》等

  赵文虎北京中关村科技工作者

  彭保罗西方文化学者邵天泽古琴家,养生家

  韩金英灵性画家,作家,团结出版社编审,著有《易经中的生命密码》、《生命在爱中蜕变》、《内在小孩解道德经》等

  郑也夫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神似祖先》、《抵抗通吃》等

  黄慧珍信仰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信仰与觉醒》等

  李一宇诗人,音乐家,谱有李白《白云歌》等

李宏塔:理想、信念必须要有继承(1

题记:关于李大钊先生,毛主席说:“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了一个马列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20091029日,智怀、王少农在北京采访了李大钊先生的嫡孙李宏塔先生,请李宏塔先生谈革命信仰。李宏塔先生在百忙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深表感谢。李宏塔先生主要谈了两点:一,老一辈革命先驱留给我们的信仰青年人要继承下去,要弘扬爱国主义。二,可以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建设信仰。

  智怀:李主席,您是我们敬重的一位有信仰的共产党人,现在请您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谈一谈革命信仰。

  李宏塔:信仰就是信念,是有理想、有信念的中国共产主义先驱以及我们的下一代共同的追求。改革开放后,现在有代沟了。我以前做青年工作,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每一代人不一样。代沟使思想有隔阂,我说我们的工作是争取努把力,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无论是老共产党员也好,还是我们的青年,最终追求是一样。现在我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要经历高级阶段,然后到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就不应该有代沟,但得承认现在有代沟。世界在发展,新东西层出不穷,老人在接受新思想方面不如青年人快,所以这个差距就形成了代沟。

  智怀:是不是老人比较稳定一些,专注一些,青年人多样性一些?

  李宏塔:老人成熟是优势,青年人的文化层次比较高,我们国家一半的高中生都能考取大学。文化素质在提高,思想活跃,认识理解有优势,但是青年人在处世、理想、信念方面,要向老年人学习。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一直注重这个问题。中国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老人们一直在鼓励青年人进步,包括毛主席和我祖父他们,为了祖国富强,人民富裕,这是不变的。我祖父他们当年宣传马克思主义,要改变旧中国落后面貌,建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共和国六十年,打基础很重要。前三十年不是我们不愿意走出去,种种历史原因阻碍,是当时不允许,美国封锁我们,扼杀我们,还是在毛主席晚年打破了中美关系,奠定了基础。现在要讲理想、信念,这方面必须要有继承。前几天我在中央纪念活动(指李大钊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活动),昨天我在人民网也谈到这个问题。我祖父120周年纪念,牺牲已经八十多年了,他的年代和现在不一样,但是他的精神、追求、理想、信念是全体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智怀:应该继承下去。

  李宏塔:“9·11”事件使美国人团结,小布什连任。美国的历史才两百多年,但人家有精神支柱,认为美国是最美丽的国家。在灾难面前,爱国主义使美国人非常团结。我们老一代人当年作出的奉献、牺牲不能忘却。现在要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爱国主义是精神支柱,民族脊梁。如果国都不爱,一切无从谈起。我们现在发展趋势很好,但有人对祖国不怎么热爱,当年祖国最困难的时候,钱学森等科学家回来了,那时我们说“不嫌祖国穷、不嫌母亲丑,要把新中国建设好,要让母亲更漂亮”。这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智怀:现在有些人对祖国的概念是淡化了。

  李宏塔:是有些淡化了。但爱国主义不应该淡化,爱国是主题,爱国主义就是共同爱国。

  王少农:李主席,我们中国作为一个信仰的包容体(李宏塔:是),我特别想知道,以李大钊先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的信仰先驱,传承给我们的信仰,本质上是否即您刚才说的爱国主义?

李宏塔:理想、信念必须要有继承(2

李宏塔:对。对中国的爱,对人民的爱。爱国主义不能抽象。

  智怀:对民众的爱,切身的爱。

  李宏塔:底层。爱国主义不是空的。中国共产党在多元社会中,对人民群众、不同群体共同提的是爱国,爱国是基本要求。比如我们对台湾可以不讲共产主义,中国人最基本的底线是爱国主义。

  智怀:现在国家的方针政策很务实,“以人为本”,为的是国富民强。

  李宏塔:我们也不搞崇拜,先爱国。

  王少农:您在一开头谈代沟的问题,青年一代的传统信仰淡了,如今我们应该怎样重建才有成效?

  李宏塔:要结合中华民族美德来进行建设。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历史,有很多世界财富可以继承,(但有的人对此)不认同,这个问题要研究。

  王少农:您的意思是说,培养美德是重建中国人信仰的关键?

  李宏塔:是的。信仰是民族的,传统美德要从小抓起。

  王少农:“传统美德从小抓起”,就是通过教育、教化的途径。

  李宏塔: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是课堂,还有媒体,多渠道,我们的美德教育可以做得比以前更宽广。

  王少农:李主席,我们有很多传统信仰:共产主义,儒家思想,都是我们的传统信仰。传统信仰之间是否是和谐的?

  李宏塔:是和谐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在很多方面都有贡献,其中有精华,但是也有一些糟粕。我们要承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精华,这精华要靠当今中国人继承下来。

  王少农:也就是说传统信仰之间并不矛盾,我们恢复的信仰是和谐的,一致的。共同的理想就是我们共同的信仰。我们要解放思想,也解放信仰。

  李宏塔:实事求是。

  王少农:简单的说,传统信仰的实质是什么?如何在当前继承下来并且运用它?

  李宏塔:就是爱国主义。就从我祖父他们来说吧,为了爱国可以牺牲一切。

  王少农:李大钊先生是我敬重的革命前辈,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我,当年我在北大游学的时候瞻仰过李大钊先生的雕塑,学习过李大钊先生的思想。我认为他不仅仅是我们的革命先驱,同时是我们的信仰先驱。

  智怀:有意义的是,当年李大钊先生等先辈希望做的事情,李主席也一直在做。李主席多年在安徽省主持民政工作,做了很多有益于民众的事情,我认为这就是把我们革命先辈的事业落实到了实处。爱国体现在了爱民上。

  李宏塔:那都是我的本职工作。我祖父他们当年一心改变旧中国面貌,追求民主,核心是使祖国富强起来。

  王少农:这真是特别好。

  智怀:我同意李主席的观点,爱国要体现在爱民上,要使民众生活富裕,幸福起来。

  李宏塔:老一辈说政府腐败,人民遭殃。老一辈为理想而献身,我们才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人。那时候我们的基层选举是丢豆子选举,把豆子丢在罐子里,谁面前罐子里的豆子多,谁就当选。是这样走过来的。

  王少农:豆子民主。

  李宏塔:现在有些跟上了,有些没跟上。老一辈追求推翻了三重大山,进行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我们要做得更好,现在又增加了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智怀:您的生活简朴,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请问您是如何把信仰结合在生活与工作中的?

  李宏塔:昨天人民网也问了我这个问题,我说这很正常,骑自行车上班锻炼身体。但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官本位很严重。简朴是正常的,毛主席等老一辈物质生活都不讲究,连总理都挤公共汽车,我们国家主席坐民航和普通火车。这是传统,这都是正常的。干部带头践行,自己说的自己先要遵守,自觉执行。我们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加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书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李宏塔:理想、信念必须要有继承(3

智怀:您这是直接的行动,自然的行动,不是表面。

  王少农:也就是说,我们的信仰确实应该反应到生活中去,言、行、思都要一致,所以我们现在更加有必要向李大钊先生这样的信仰先驱学习,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智怀:谢谢李主席。

  附:李宏塔谈革命家族的信仰与传统

  我们家要求很严格,父母要求我们非常严格,从小学习的时候就知道祖父为革命英勇牺牲,革命是几代人的努力,并不代表这个任务完成了,所以要学习。到了参加工作的时候要努力学习,我因为在安徽,到北京出差,父母就问我来干什么,要我抓紧时间,不要耽误工作。父母说你们已经工作了,工作的任务是很重的,必须尽心尽力的把本职工作做好。父亲建国后进入水利部领导岗位,组织上给配车了,但我们从来没有享受过,路要靠自己走,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最后给我们形成的是责任不是光环,在我们身上就是怎么把工作做好。每次回到家里见到父母就要汇报工作,父母问工作做得怎么样,如果不汇报工作老人还不高兴。

  听我母亲讲过(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我爷爷他们的理想信念,为了事业非常坚定。他先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来是教授,他的生活水平应该是比我们现在讲的小康之家略微富裕一些。但是我奶奶是一个很善良的中国妇女,家里面的事她都理解我爷爷的行为。我爷爷为人作风是很好的,当时社会反映都是公认的。当时我祖父把钱资助贫穷的进步学生,资助党的事业,实际上是帮助了中国革命。所以蔡校长和会计打招呼说要给我奶奶留下一部分生活费。

  老一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新中国60周年,物质是极大丰富了,但是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我爷爷和我奶奶感情很好)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他身上具体的体现,使他的人格魅力更加完美的表现出来。

  (我们家)没有家规,从我父母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像几条几条的,没有。我们对子女也没有家规,就是按照父辈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对后代提出要求,就是言传身教,可能身教重于言教,道理也讲一些。现在年轻人接触的事物比我们多,道理点到就可以,用实际行动像以前我们的父母影响我们一样影响他们。

  青年人的想法是正常的,包括我的小孩是共产党员,是部队上的讲师,接触的事物比较多。当时我们说有“代沟”,我们尽量消除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青年一代接触的事物比较多,我们接触的事物比较慢一些,所以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对于党的事业、民族精神这样大的事业是一致的。

  刚才谈了很多,尤其归结到爱国主义,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民族脊梁,我们今后一定要继续保持。

鄢圣华:我们的信仰没有问题

题记:20091030日晚十点,王少农电话采访了老子专家与政治学者鄢圣华老师。作为多年的朋友,二人知无不言。鄢圣华老师就信仰的有关核心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且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的信仰没有问题”,这是让我们深受鼓舞的。

  王少农:鄢老师,请问信仰是什么?

  鄢圣华:信仰就是一个不懈追求的目标,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区别不明显。比如有人信菩萨,有的人不信。我们中国人有很多信仰,但很多人信得急功近利,把信仰当成工具。有的人信得比较理性,靠信仰过得挺好。信仰有两种: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是对创世者的皈依,或对神的向往,比如说信佛、神、道等。中国古代的《老子》(也叫《道德经》)里面有对创世者、人类本源的探索,也有国家秩序的研究,虽然被后来的道家人物尊为道家之祖,但本质上与宗教无关。宗教信仰关切精神、提供安慰;政治信仰,比如说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对现实的关怀。不但关怀现在的现实,也关怀未来的现实,一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中国从来就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西方社会中世纪后有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说中国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不排斥中国人有宗教信仰。《道德经》、《南华经》等中国经典著作中,虽然被宗教界当成思想资源,但其实老庄都很现实,比如庄子说的“逍遥”,“与天地精神共往来”,都是现实的生活方式。

  王少农:既然我们有两种信仰,有没有纯粹的信仰?

  鄢圣华:没有。两种信仰没法统一。历史上有的国家,当代世界中的某些国家,搞政教合一,但在中国不可能。中国人很现实,这是中国的民族性。孔夫子也是这样,不像佛教一样关注来生,而是说“未知生,焉知死?”

  王少农:是否政治信仰高于宗教信仰?

  鄢圣华:没有。如果说有,就只限于共产党员。但任何宗教信仰,国家都要进行管理,世上没有无限的自由,有秩序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这里的管理指监管。对宗教活动进行监管,是说允许宗教自由,但要防止利用宗教活动妨碍个人自由及做其他非法的事情。宗教活动不得伤害人们的生命权、财产权等基本人权。

  王少农:信仰是我们天生的情结,与生俱来的本能。信仰是件美好的事情,本质上它并不分这样信仰,那样信仰,信仰就是信仰。我们从未失去信仰,但是我们现在要重建。其实不是重建,而是重提。

  鄢圣华:没有“重建信仰”一说,这其中有个体性、差异性的问题。信仰是自己的事情。

  王少农:请您再谈谈国家与信仰的关系。

  鄢圣华:国家保护每个人的信仰自由。

  王少农:我们应该信仰什么?

  鄢圣华:共产党员应该信仰共产主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反对激进改革,同时推动理论创新,避免有些人制造矛盾。一个国家要走自己的路,不能硬搬西方理论。要有现实关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国民普遍向往大同社会,强调“天下为公”,如孔夫子所讲。共产党员要为实现一个没有压迫、剥削的平等社会而努力。我们搞市场经济要克服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弊端。有信仰总比没信仰好,什么信仰都没有,人就可能去做坏事,允许人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王少农:我们国家从未丧失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从未失去。国家历来保护信仰,信仰是国家之魂。这是我们的动力,前进的因素。

  鄢圣华:是这样的。

  王少农:您刚才把信仰分为宗教信仰与政治信仰,这种“一分为二”的作法,是否老子的思维?您是一位共产主义的理论家,同时是老子研究专家,这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鄢圣华:一分为二是我自己的,也是老子的。

  王少农:一分为二之后,还有二合为一,这即是和谐。和谐是价值观,同时是信仰。我们信仰什么?我们信仰和谐。我们的信仰特征是什么?我们的信仰特征是和谐。和谐不是方法,是结果。好比乐队,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情感,都能保持心情舒畅、生动和谐的局面。孔夫子说“和而不同”,我绝对赞同,既有个性,又有统一。“礼之用、和为贵”,礼是规范。从这个层面讲我们要去管理,我同意您的观点。您觉得我们的信仰有什么问题吗?

  鄢圣华:我们的信仰没有问题。十六大以来,我们国家越来越务实,没有左倾,没有冒进。面对着从未有过的盛世,我的心情无比喜悦。

  王少农:谢谢鄢老师。

炎平:学习儒学的诀窍就是信仰(2

王少农:人类走向和谐,这是注定的。造物主创造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和谐的。造物主给我们的是和谐的创造,我们领受的是创造的和谐。我们既然领受了创造,那么就配合这和谐。用和谐参与创造,这样我们都是创造者,人与神在和谐这救恩里合一。 这是我的“和谐神学”。我们不能说:“不和谐的也要和谐”,但我们要知道,“不和谐的会消失,不和谐的会被淘汰”,因为只有和谐才能运动,和谐才有生命。这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法则,充分体现了创造者的大能与慈爱。和谐给人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给人以善待自身的勇气与心态,让人活出应有的样子,所以我说和谐体现了上帝的旨意,祂让人爱自己。同时体现了国家的关怀,是国家成熟的标志。不仅搞经济,更要关怀人心。“以人为本”。国家关心我们的内心世界,提供精神支柱,这是何等伟大的国家!最低层次的国家不能保证人的安全与温饱,较高层次的国家能保证人的安全与温饱,最高层次的国家关怀人的内心,是心灵的国度,信仰的家园。从1989200920年间,国家在崛起,国学在复兴。我们被关怀,有了幸福感。尤其是19992009,这10年间复兴很大。复兴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复兴的目标。国家要和谐,国学要复兴。并且正在复兴,走向和谐。我把国学复兴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恢复阶段,即19891999,这10年我们努力克服“全盘西化”的弊病,重新肯定中国文化,树立民族信心。很多中老年知识分子对此作出了贡献。当初那些提倡“全盘西化”的人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化自有其价值。西方的文化也好,“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也好,都不适合中国。我们需要的是西方科技,不需要西方价值观,更不需要西方生活方式。这些硬话现在在我们敢说,在当时敢说硬话的人没几个,所以那些有良知、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很可贵,没有他们的坚持,就没有现在的“全盘复兴”。从“全盘西化”到“全盘复兴”,我们都是亲历者,要珍惜。国学复兴的第二阶段是兴起阶段,即19992009,这10年诸子百家都得到很好的提倡。很多朋友、老师对国学的普及与深入做出了很大贡献。政府、大学、民间,已形成良性互动的大气场。不过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国学会一下子“火”起来,这是时代需求,中国人在认祖归宗。以前是小心翼翼,现在是正大光明。国学复兴不仅仅是国学复兴,其实是民族精神的复兴。国学不仅仅是学术意义的国学,更是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国学为什么会“火”起来,很简单,我们的民族精神之火正在熊熊燃烧,并且永不熄灭,因为他是生命之火,信心之火。国学是我们民族的灵魂,魂不可丢,国不可亡。只要中国在,人类就有希望,天下就会太平。为什么?因为中国为世界贡献了和谐。国学的复兴取决于国家的帮助与引导。国学的复兴就是国家的复兴,民族精神的复兴就是民族的复兴。国家现在提倡“和谐”,这是我们复兴二十年来结出的最大胜利果实。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核心,最好的理念。和谐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不讲别的,就讲和谐。和谐理论为中国文化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出路。原来从孔夫子到现在,我们想要的就是和谐。和谐是国学复兴的大总结。现在到了国学复兴的第三阶段,亦即最佳阶段,信仰阶段。中华民族从此走向信仰,从此回到信仰,从此不改变信仰,从此依靠信仰,我们的心踏实了,生活安定了,人类走向和谐,走向光明。以前是恢复理念、普及知识,现在即将深入灵魂。从此以后,我们要不放弃信仰。其前提依然是学习传统,包括学习西方。但我们的重点已不再是知识性的学习,而是灵魂性的学习。不是学知识,而是招魂。我们招的不是别人的魂,是招自己的魂,请黄帝、老子、孔子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无论何时,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儒家文化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是重建信仰的前提。炎平老师,请您谈一谈学习儒学的方法。书 txt小说上传分享

炎平:学习儒学的诀窍就是信仰(3

炎平:信仰儒家文化的朋友在学习中可以达到三重境界。第一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重:“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第三重:“无终食之间违仁。”第一重境界需要恪守和谐大原则。完善自我,宽容谦让,不去触犯人,自己感到窘迫的事情绝不有意地转嫁给别人。这样能够得到很多尊重和美誉,身边会有很多挚友,内心幸福,遇到逆境也能从容度过。第二重境界是儒家贤达。能够领会先师的微言大义,并在行动中实践和发扬之。积极入世,担当社会责任,不仅完善自我而且能引导他人,培养青年人,影响社会。第三重境界则需要经过艰苦的磨练与长期的考验,让传统规范与自己的意识融合在一起,不必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地能达到仁和与中正。这是最高的生命状态。普通人大多认为儒学只是一种学说,学习是唯一的门径,其实不然。只有真正的儒家学子才懂得,儒学其实是信仰,最好的学习就是信守。不真信与真爱,学习一辈子到头来也是一场空。的确有不少人是通过学习成为儒家信仰者的,这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被经典感召,产生了信仰心,掌握了学习的诀窍。但多数人没能找到诀窍,只是泛泛地读,收获一些皮毛。历史上有很多“皓首穷经”的人,学了一辈子,头发都白了,结果还是不懂什么是和谐,心中感受不到快乐,总是与苦闷和失落为伴。我们现在学习儒家文化一定要吸取这些教训,从开始的时候就明确学习的法门,不要再走这些弯路。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飞快,压力巨大,懂得珍惜时间就能做更多的事。学习儒学的诀窍就是信仰!了解了儒文化的本质之后就不要再犹豫,静下心来信守和谐,明心明德,守衷行道。和谐的本心就是自己的真心,郑重地感受一下呼吸和心跳,确认自己的心念就在眼前,用心在看,用心在呼吸,外界的一切都只是外在,由我的心来把握和感受。逐渐地会感觉到眼前一片明净,外界事物不能再扰乱自己的思绪,胸中意识不再游离到身外,没有一丝的浮躁之气。这时尝试向自己的心里输入经典文字。首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学的恕道,是修身的第一步。将它的意义铭刻在心头,经文显示在眼眉前面,与外界接触时则透过眉额前面的这行字,遇事交往时也将其展现在眼前。看到这句话闪烁着光彩,保护着自己的眼睛,照亮躯体,躯体渐渐变得透明纯净。这时言语和行动都会是和谐的。不冲动,不浮躁,庄重而安详,优雅而从容。有了这种感觉后,自己就拥有了和谐之德。心气平和,从容不迫,无忧无虑,胸中澄澈舒展,幸福而淡定地徜徉在明德之光中。需要行动的时候,这句话会化作一股力量,从眉间传输到手臂和躯干上,像一股暖流支撑着自己。做到之后,修养境界会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逐渐上升到第二重境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这是儒学的忠道。眼前的经文在行动中转化为力量,输送到四肢后,身体仿佛有一股暖流游动,充实而温暖,充满活力。躯体圆融灵动,不僵硬,不浮躁,动静不离于心。这是人性的力量充实了,可以发扬,传播,为家庭谋来幸福,为社会奉献和谐,为国尽力。修养完善了,开始入世行道,努力推行儒家精神,抵制不和谐的事物,成就一番美好的事业。第三重境界:“无终食之间违仁。”这是儒家修养的极至,只有永恒信念的人才能做到。这时心中的本性会与眉间的信念完全融合为一体,心愿就是信念,整个身心就是和谐文化的结晶。言行举止完美光明,如美玉一样光彩照人,一举一动给旁人带来美好感受,带给人希望与幸福。个人与伟大事业融合在了一起,与最美好的理想道德同在,超越世俗利禄,不受一丝非和谐事物的干扰。人生完美,价值实现,身心沉浸在大快乐之中。信仰是儒文化的诀窍,得到这个诀窍就一定能够成功。自身所取得的成就决定于信念的力量和智慧天赋。信念越有力,越坚实,收获就越多;智慧体能等天赋越好,取得的成绩就越大。同样坚定的信念,智慧较优秀则成功更快捷。同等的天赋,信念越坚定收获就越丰富。先师智仁勇三达德兼备,超越时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大孝至爱,全智全勇,却又不脱离日用常情。大雅如俗,大智如庸,从容中道,出一言万世传诵,举一行万民景从。儒家有复圣颜子,亚圣孟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四位圣人亦达到了这个境界。经典记载,远古圣贤伏羲、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他们以身显道,处于和谐的极致,与天地并立,与日月同明。只要遵循他们指引的方向行进,人类就永远拥有希望。普通天赋的同道只要具备同样的信念,用智慧、勇气和生命来维护民族尊严,把一生献给儒家事业,同样能为儒学争得崇高的荣誉,接受人民广泛的爱戴,成为万世楷模。拥有真心,步入儒门。接下来将是学习充实的过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皈依和谐文化之初,社会和同道们对我们都还不够了解,但是只要用正确的方法自修自学,不断完善知识与才能,很快就能够得到接受与敬重。学习是进步的坦途。信仰心建立之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儒家学子应系统地学习儒学义理。儒家典籍汗牛充栋,从何处着手呢?可以用“攻两头”的方法。一头是源头,其载体是经典。儒家经典有十三部,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粱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其中要首先学习的有四部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学习的顺序是先《大学》,后《中庸》,再《论语》,再《孟子》。《四书》是学习儒学义理的起点和总纲,领会《四书》就能步入儒家门庭。同时要读些当代儒学的宣传资料,因为儒学是时学,儒家要与时同行。必须体现时代的气息。我们推荐几篇生动浅明的文章,主要有《洙泗新声》、《儒学文化价值今识》、《圣道之思》、《孟子·梁惠王章旁释》等。当源头活水与时代脉搏会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与圣贤遥相呼应了。生命中来自人类本真的善性与和谐就会被激发出来,回归宇宙真理,获得无穷力量。自我完善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今后的道路还会再迷失吗?具备了信仰之心,初步掌握了义理,然后是实践历练的过程,做儒家学子应该做的事情。儒家学子在一生中应当至少两次到圣城拜祭先师。第一次为明志。皈依圣门之初,到儒家圣地去亲身游历一下,瞻仰圣像,在圣墓前庄严宣誓,立志以弘扬大道为己任。第二次是告慰。在人生暮年之时,回到圣城,再次拜谒圣墓,亲口告诉先师,自己已经完成了一名儒士应负的使命,没有辜负他的嘱托,先师就会允许我们与历代圣贤为伴,进入永恒世界。在自己所在的城市生活,每年春秋季节要去参加祭祀先师和历代圣贤的释奠礼。在传统节日和每月的初一、十五也应礼拜、供奉先师和自己的先人。遵守儒家日常规范,随时将自己的心得和宝贵信息传递给其他同道。参加儒学活动之时要熟悉一下“三合”“五成”等知识。这是民间儒家信仰的财富,被称为儒学复兴的“珍宝”。儒家文化在宏观上有三种统合,可以保证文化传统的纯正,即“三合”:“圣贤合德”、“庙宇合情”、“学理合志”。圣贤品格是学子修身的典范;庙宇道场是同道心灵境界的塑模;学理大义指明学子奋斗的方向。儒学是生命之学,学儒学就是学做人,人人可以成圣贤,人人必须学圣贤。儒家注重礼,庙宇是礼仪的场所,用来塑造诚敬之心、神圣之情,信仰需要神圣的氛围,那里也是学子悟道的宝地。传递真理的载体是经典和学理,“志于道”,就是要领会经典义理和师长的教诲以确定前进的方向,树立自己的宏伟理想,人生目标得以明确。“五成”是五种保证信仰在生活中确立的条件。即“圣、言、礼、心、福”。日常生活中更需要物质文化的寄托。儒家自然要有先师的圣像、圣物等供人瞻仰,简称为“圣”。活动中必不可少地要有言语信息。诵读经典,宣讲祭文,各种场合需要表达情感的贺词,祝福词等都不可缺少,简称为“言”。庄重得体的礼仪体现着儒家特有的文化传统。古礼中有揖礼、叩拜礼;新礼有五拜礼、“鼎礼”等,共同组成了“礼”。没有正确的心态就无法实践信仰,我们要发自内心地敬爱民族传统,无论是行礼还是读经,都需要一颗诚敬之心。服饰的“服”谐音为“福”。指儒家学子应该有自己的服装,礼仪佩饰。如徽章、像章、“儒襟”和各样吉祥饰物,可以表明身份,增添福气。儒学是知识的海洋,是供智慧驰骋的天地。儒家经典读之不尽,走进儒学就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和谐和美的世界其实就在我们的心中,有缘人自会识得至宝。当我们找到自己的彼岸后,一定记得要与自己的亲友们一起分享。

  王少农:感谢炎平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儒学课。经您的讲授,我们知道了儒学是和谐的力量,学习儒学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无终食之间违仁”这三重境界,忠恕与仁爱之道是先师留给我们的普世价值观,要继承。您为我们介绍的民间儒家信仰“三合”、“五成”的知识,值得大力推广、践行。让我们在先师的圣灵引导下恢复信仰,完美我们的人生。谢谢炎平老师。

茅于轼:人生的意义是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1

题记:茅于轼老师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学家与社会问题研究专家,对伦理道德与信仰有深刻研究,其理论建树与道义心赢得普遍尊重。1998年秋天,王少农初识茅于轼老师于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后来协助陈大鹏先生出版茅老师的著作《生活中的经济学》。多次受教,是茅老师的忠实读者与晚辈学生。茅老师谈信仰很有经济学家特色,从复杂的社会现象回到人本身,谈理念,讲现状,从人生中揭示信仰的意义,饱含对中国文化与华人社会的理解,是长者之言,是哲人之言。

  再过两年我就要八十岁了。人生的旅途快走到尽头了。这几年我经常在想的一个问题是人生的意义何在?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几十年,到底是为了什么?想了几年,答案慢慢地浮现,起来越清楚了。我很后悔,到老才认真地想这个问题。年轻时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如果我早几年想,早几年找到答案,我的人生会少犯许多错误,自己也会过得更顺利些。这也难怪,人生意义,或者人生目的的大问题不是没人研究,恰恰是研究的人太多,各说各的,莫衷一是,搞得大家稀里糊涂,索性不闻不问,过一天算一天拉倒。我不是说人家的研究不对,没有价值。而是太抽象,太高大,过于理论化,没法付诸实践。我们需要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这个答案要能够清楚地指导日常的所作所为。现在我把这个思考了好几年的答案告诉大家,和大家分享。答案很简单,复杂了就没用了。它必须是简单的。这个答案就是:“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需要稍微说明一点,什么是享受人生?我的意思是:人生一世所得到的快乐总量极大化。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享受极大化,而一生一世的快乐总量极大化。这儿所说的享受不光是物质的,更包括精神的,包括主观的满足感。它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只顾现在,不顾将来。而是既顾现在,更顾将来。人们要追求健康长寿,因为长寿的人活得更长,当然得到的快乐可能更多。要远离有害的环境和物质,这些事物会减少你的快乐。行动要考虑后果,不要贪图一时的痛快,遗患无穷。要帮助别人享受人生。为什么?人生一世顺利不顺利往往不仅仅取决于自己,更多地也取决于环境,或者说取决于别人。如果别人处处跟你捣乱,你就过得很不顺利。别人希望日子过得快乐一点,大家就应该帮助他实现这个理想。所谓“君子成人之美”,这是孔夫子留下的格言。如果大家都懂得帮助别人快乐,我们就有了一个创造快乐的环境,大家都比较容易实现快乐总量极大化的目标。所以帮助别人享受既是为了别人,其实也是为了自己。这一点儿也不矛盾。用这条信条处理周围的事情,会使自己的日子过得高兴。凡是碰到难于决策的事情,想一想怎么能使自己快乐,也使别人快乐,答案就有了。有了这样的信条,养成了习惯,用来对待父母子女,妻子朋友,同事或领导,并且用它来处理自己在公务上的问题,你就不会犯愚蠢的错误,就会远离烦恼,周围的人都会喜欢你。享受人生,这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谁不愿意享受啊。但是有人批评说,这个目标太自私,至少也是太庸俗。大家只管享受,国家大事,世界和平谁来关心呢?我想说的正好就是:享受人生是世界的头等大事,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我们不要被别人误导,去做妨碍别人享受人生的事,去做愚蠢的事。恐怖分子身上绑了炸弹去炸别人,自己不享受还妨碍别人享受,真是愚不可及。可是恐怖分子还自以为做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是人生的最崇高的目标,是最值得为之牺牲的事。也不光是恐怖分子如此,二战时的一些日本兵来到中国杀人放火,作恶多端,害人害己,还自以为是效忠了天皇,光荣得不得了。我们在“文革”的时候,一些阶级斗争的积极分子,把别人斗得死去活来,自己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样是愚不可及。如果有许多人都被坏人误导,这个世界真就不得安宁了。享受人生的目标不但是个人与个人相处的原则,同样也是国家与国家、集团与集团相处的原则。两岸关系,中日关系,劳资关系也应该本着这样的原则来处理。其他的考虑统统都应该让位。懂得这一点我们的世界就会平安得多,幸福得多。还要不要牺牲?牺牲应该尽量避免。但是如果一个恐怖分子要拉响炸弹,我一定要扑向前去,减少伤亡。之所以要牺牲,正是因为有人受了蒙骗,要害别人。如果没有这些受蒙骗的人,牺牲可以少多了。当然还是会有一些需要人牺牲的事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有时候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但是这种情况一个人一辈子也未必会碰上一次。现在人世间绝大部分的冲突都是人跟人的矛盾引起的,是愚蠢的人之间发生的,不是智者之间发生的。懂得享受人生,就不会有无谓的牺牲了。懂得享受人生,而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是我发现的至理名言。

谢朝华:信仰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1

题记:20091119日,智怀与王少农拜访了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谢朝华先生。谢朝华先生作为中国民主党派的一位领导人,在百忙中接见我们,并展开深入的详谈,这是我们特别要感谢的,我们也为谢主席深厚的学养、执着的精神深深打动。

  智怀:谢主席您好,今天专程拜访。您对西方文化有深入的研究,深刻的了解,您多年从事有益于社会的领导工作,又有海外归来的经验,同时具有法律工作者的务实,现在能不能为我们讲一讲有关信仰,这个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

  谢朝华:首先,人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在文化当中是应该有信仰的,而信仰则是在学习当中得到认识,这样个人的信仰才能够建立。从哲学上说,这种工作可以算是利他主义的行为。从我们工作角度说呢,我们参与两会,并且从我们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提交议案。而从政党啊、宗教意义上讲,它都是从本体上来达到认识,得到认识以后,开始向社会呼吁,有的则是身体力行。过去旧社会,可以说是个饥荒年代,经常出现搭粥棚现象,现在呢,更多的人们同样关注弱势群体,还有收养孤儿的。这些都是与个体信仰有关系的行为。但这些信仰又都是利他主义的,促使人们的生活和谐安康。

  王少农:目前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与社会各界人士沟通。

  智怀:少农写有一本《心灵的盛宴》,主要讲述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个人的精神生活及其价值。

  谢朝华:哦,那你介绍一些这部书的内容看看。

  王少农:我这部书主要涉及的还是儒教的内容。从道教的《太平经》和儒教的《礼记》来看,太平盛世和大同社会分别是儒道两家的终极信仰,在这方面两者是没有矛盾的。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在孔子有生之年,虽然这种理想一直没有实现,但孔子和孔子的传人一直没有放弃这种追求。这亦是所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不是桃花源的桃花源,拒绝乌托邦的乌托邦。在现代人看来,这些可能是桃花源,乌托邦,但这其中所涉及的思想正是社会和谐。今天初次拜访谢主席,很高兴。中国致公党“致力为公”的理念非常好的,值得世人学习,而且这与中国儒家思想没有任何冲突的地方。

  谢朝华:对,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王少农:近年来,民间的国学复兴是一件好事,但这些还没有提高到一个信仰的高度。我认为应该提高到这样一个高度。

  谢朝华:哦,这种想法是不错的。

  智怀:少农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国学导师。

  王少农:这些年我和我的朋友们一直参与我们传统文化的复兴,我感觉到,目前的信仰已成复兴之势,这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特别希望得到席这样有实践经验,并且有更广泛视角的专家指导。这亦是因为信仰而产生的因缘。

  谢朝华:对,这亦是因缘。

  智怀:我们感觉到,在世俗社会中间,信仰经历了一个危机的阶段,但同时感觉到这种危机还有一种转机的可能。正是在这种转变当中,很多人的信仰淡化了。所以,我们想做的就是,旗帜鲜明去提倡一种信仰。不论你信仰什么,人总归要有信仰才行。或者我们认为,当下正处在一种“信仰的盛宴”的前期。

  谢朝华:对,必须要有信仰。但信仰什么的问题是不能忽略的。譬如,有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有人信仰并崇尚自然。书包网

谢朝华:信仰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2

智怀:这种信仰包括政治文化和宗教文化上的。所以我认为,人可以有两种信仰,一种是政治上的,一种是宗教上的。两者是可以结合的,是统一的。

  谢朝华:人的信仰啊,肯定是有。北大教授冯友兰曾经说,人生有四种境界。在我看来,这里所说的四种境界,亦就是四种信仰。一种叫自然境界,一种叫功利境界,一种叫道德境界,一种叫天明境界。实际上反应的就是信仰的四个阶段。对于社会上大部分人而言,他们具有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两种。少部分人具有自然境界;而另一些如高僧大德这样的人有天明境界。但绝大部分人只具有功利境界,因为他们满足于个人的生理的、心理上的本能需求。从婴儿哇哇坠地,到成年以后工作都是如此。上学亦是从功利主义出发的。譬如家长劝导孩子,读好书啊,将来工作更好啊,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啊,以及社会地位等等。这些多少有一些功利的表现。所谓更好,首先就得自己好,然后再惠及他人。惠及你的妻儿啊,惠及你的父母啊,这些都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在这种过程当中呢就会有一些其他的举动,不占主流。比方说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同时,还有做好事的时候。这时候呢,就显示出道德上的苗头,后来步入社会时,这种人往往会在大灾大难面前积极捐款,帮助他人。这样的举动都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那么有些人因为工作本身的性质,比方说宗教局啊,我们这些党派机构啊,所面对的是社会工作,这种工作的目的是更多地惠及社会人群。而这样工作的本身亦是具有道德层面意义的。对工作本身来说,这是功利的,但工作性质以及内容呢则是关系社会问题的。我们每年都要有提案,包括大学生就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农民工进城的问题,以及下岗再就业各个方面的问题等等。但我们做这些工作呢,它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益。这些工作本身超出了功利主义,它具有一种惠及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福利的意义。因此它的道德色彩显然就会浓厚一些。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做一些其他公益事业,譬如捐款啊,做义工等等,这种在道德层面上就更加纯粹一点。还有呢,有人抛家弃业,不顾个人利益。当然,这里面还有些问题,不能片面,只关注细枝末节,因为矛盾的性质呢,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很多事情不能很纯粹的,在社会生活当中呢,还涉及到人性的问题。从人的本质上来讲,是为己的,包括个人英雄主义。譬如说记者,他是为两种人说话,一种是为弱者,一种是为强者。那么为什么呢?他的目的是为了引起社会关注:他说强者的时候,是为了强者关注。那么他说弱者的时候的,是为了关注弱者。这个不好做道德上的评判。这是具有人性内涵的,亦是客观存在的。人从本性上来讲是利己的,但是当到了一定程度时,就会为了利己而利他。因为有些时候我不利他呢,就不可能利己。古人讲,识时务者为俊杰。所以人的信仰正源于此。西方宗教讲敬畏,这种敬畏亦是利己的,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积德行善的人才能进入天堂,所以他还是利己的,只不过他无形当中产生威慑作用,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制约。人是社会的人,所以人读书与跟人交往都会得到智慧。所以说,利他和利己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仅仅利己,就不会有大的作为。所以说,从历史上看,“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这两种观点呢就要辩证地看,因为他跟社会环境有关。譬如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儿童时期在什么环境中长大,就很容易产生什么影响。孟母三迁,强调的就是这一点。从微观上来讲是有道理的。那从宏观意义上来讲呢,人的信仰来自于本性。其实,很多问题被纷繁事物所掩盖。宗教里面进香捐善款的现象,亦是如此。信仰还是出于人的本能,只不过在个人身上有不同的变化。这亦关系到信仰什么的问题。从国家层面上来讲,这就需要政策上合理的引导。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人与人之间为了方便,就很容易趋从。譬如说家庭亲人之间啊,就会这样。同类的人亦是这样的。但人和人之间在物理上是分隔的,因而产生了人和人之间畏惧的层面不一样。比方说,有人怕私生活的曝光,有人就不怕。这时候就需要理智。譬如说,这个瓜果好吃,感觉上好吃,可以多吃,但理智上就不能要求我们吃多。另外我们说幸福。从哲学角度讲,最原始的认识是,幸福就是血液流动的加快。我在青年时代,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幸福感受。我是农村出来的嘛,当时拿到的是西南政法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个时候,我就有这样的幸福快感。为什么呢?这亦是基于当时环境的认识,因为大家都知道,大学怎么怎么好!能有工作,社会地位能够提高等等这些信息早在脑袋瓜里面,使你不能不向往。那时候又不是很多人能得到的,而你却终于拿到了。那一刻,就在那一刻,产生了幸福感,感到天是蓝的,地是绿的,所有人都是好人。这种东西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在人生观上讲,这就是一种自豪感。这些都是在环境当中自然产生的,而信仰亦是在这种机遇当中萌生出来的。就我们东方文化来说,这种信仰就是从大到小的逻辑顺序产生出来的。而西方则是从小到大。书包网

许宏泉:人不能没有信仰(3

智怀:这种多元信仰的共存基础是什么呢?

  许宏泉:我觉得基础还是一个爱,无论是什么信仰,因为我们人有了爱心,这才是信仰的基础。你爱你的朋友,这是爱,你爱你的敌人,更是爱。任何信仰都会关注生命,上帝或者你们的佛都在关爱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总是美好的。我们要相信人是有罪的,战争仍然会不断的发生,有的信仰很偏激。很偏激的这种信仰它就会产生恐怖主义。

  许宏泉:对,极端的这种信仰,它亦是很可怕的。因为上帝和魔鬼是同时存在的。而且掌管这个世界的可能正是撒旦。

  智怀:您认为,假如没有信仰的话,他需要什么?

  许宏泉:人没有真正的信仰,那他就信仰魔鬼。我觉得是这样的。

  许宏泉:你不去追求真的信仰,就会这样。譬如说,喜欢钱的人,他就是信仰钱。喜欢古董的人,古董就是他的信仰。人如果没有信仰的话呢,他就很空虚。无论你信仰什么,他都会给你带来快乐。有的快乐只是短暂的,有的快乐它是永恒的。譬如说,我们信仰基督会有喜乐。但不仅仅会有喜乐,他还会有许多争战。在这种争战过程中,他有痛苦,他有快乐。但是,我相信,你真正沿着十字架的路去走,虽然很艰难,但是他喜乐。这种喜乐是甜美的。

  王少农:信仰之路艰难但是充满喜乐。下面我们谈一谈喜乐方面的。

  许宏泉:我觉得这种喜乐就是交托。什么是交托?当我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学会交托,完全交托在神的面前,而不是凭自己的血气去做。人很骄傲,但人是很渺小的,当你发现自己很渺小的时候,你谦卑下来,将自己交托给神,交托了你就会有喜乐。也许你会觉得放弃了很多东西。很多知识分子信仰自由。上帝说,凡事都可做,但不都有益处。在信仰之路上,你会遇到很多诱惑,当你战胜了这种诱惑,你会有喜乐。人仅仅有良知是不够的。因为良知不能帮助你完成很多的事。就拿我来说,没有信仰的生活,我不知道会怎样。我可能会更堕落,沉浸在物欲当中。因为我不知道这是一种罪。有了信仰以后,我有敬畏感,这种敬畏感让我很喜乐。当你人生有了信仰,人生一定会改变。

  智怀:中国人的信仰需要重建,在这重建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许宏泉:我觉得,就是我们的现实社会应该有重视信仰的态度。真正的信仰对我们社会都是有益处的。所以,重建信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另外随着人们经济基础的提高,人的物质生活的丰富,人更需要信仰。而不是说只有穷人才需要信仰。其实很多富人他的精神生活是很空虚的。对很多穷人来说,他也许还没有涉及到这个层面。所以,最开始他们追求物质的需求,其次才会有宗教上的精神需求。人类社会想要越来越美好,那就要看它的信仰根基如何。信仰之路从来就充满艰难,不可指望这个世界有一个什么共同的信仰,也不可能人人都有信仰或者说有真正的信仰,也有许多虚伪的信仰。现在很可怕的现实是,我所知道的,无论哪一类信仰,佛教的或基督教的,乡村的信徒更多些,真正知识分子层面有真正信仰的人太少。但是,真正影响这个社会的,恰恰是知识分子及其精英们,而他们又恰恰没有真正的信仰。当他们有了真正的信仰时,将对我们的社会、生活、环保会有很大的作用的。如果道德本身要想存在,宗教必须先于道德,没有敬虔就没有道德。康德说以道德代替宗教,却没有思考人类的道德是从哪里来的。钟马田在《人的景况与神的大能》中说,如果没有圣灵在人的内心所产生出人对道德的向往,那么道德也是苍白的。道德不能给我们力量,只能给我们一个标准。事实上,人是没有绝对标准的。人总是希望可以为所欲为。智怀:除了以宗教来达到信仰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渠道来建立信仰?

  许宏泉:我觉得不可能。譬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蔡元培他们强调以美、美学来代替宗教。显然尚未理解到宗教之于人的意义。现在有人想以儒家代替宗教,我觉得同样荒谬。儒家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宗教。信仰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解决了永恒的盼望。

  智怀:您觉得您是一个纯粹有信仰的人么?

  许宏泉:我的唯一信仰就是基督。当然,十字架的路很艰难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所以在祷告的时候,我恳求上帝怜悯免除我的罪恶。当然,我既然选择十字架之路,我是有信心走下去的。因为,那是永生的路。

  智怀:对一些同样有坚定信仰的人,您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

  许宏泉:我会很敬重他。人在现实世界争战,因为这里面有很多诱惑,这种诱惑会使我们犯罪,而这种犯罪会使我们偏离信仰的正道。所以要每天不断的调整自己。譬如说佛教徒要念经,基督徒要祷告。

  智怀: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您怎么看?

  许宏泉:我觉得,对于我们有信仰的人来说,就要传播信仰。把信仰传播给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是我们的义务,我们通常说传福音。因为人有了信仰,就喜乐,你传播给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把这种喜乐分享给他。人会不会信仰神,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上帝拣选。四川的王怡弟兄,曾对传福音的姊妹说,文人,他最崇拜的是苏东坡,他问姊妹苏东坡没有信主,他会不会进天堂呢?姊妹说:只有神才知道。有一次他在海边散步,正是夕阳西下之时。在这天地之间,突然觉得自己非常非常的渺小,他觉得自己需要一个伟大的东西来关爱他、来怜悯他,他觉得自己灵魂很空虚,需要抓住一个东西。他被自然也被自己的感悟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他有了信仰,成为神拣选的孩子。信仰是灵魂深处的,而不是形式上的。

  王少农:我同意您的观点,谢谢许老师。

  (朱乌有协助整理)

十一 赵文虎:爱就是我们的信仰

题记:2009112日下午,智怀、王少农在北京大学东门的万圣书园二楼醒客咖啡采访了赵文虎先生。这几天正是甲流肆虐的时候,赵文虎先生又正好感冒了,带病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让我们深深感动。

  王少农:赵文虎先生,您是一位有信仰的穆斯林。十二年前我在您的影响下带着崇敬的心读《古兰经》。希望您能告诉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穆斯林,您信仰什么?

  赵文虎:我们穆斯林信仰安拉,真主。这是宇宙的主宰,慈爱的主,所以被尊称为真主。祂就是基督教的上帝,因为祂是宇宙间的主宰,所以我们称祂为主。作为中国的穆斯林,我们从小信安拉。

  王少农:印象中,您是回民。

  赵文虎:对,我是回民。

  王少农:您一生下来就是穆斯林。也就是说,您的信仰是由您的父母带给您的。您开始时可以说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家庭信仰,后来您又通过自己的思考,更加坚定了这种信仰。可以不可以这么说,您对家庭信仰的继承,包含了您对父母的爱,其实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孝道。

  赵文虎:我很爱我的母亲。

  王少农:对母亲的爱贯穿在我们的信仰之中。

  赵文虎:我家在河北邯郸,我们回民一直形成自己的聚居区,或者几户,或者几十户,彼此往来,有的也与汉民通婚,非常有亲情。

  王少农:我觉得您刚才说的回民聚居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和谐社区。

  赵文虎:我们回民都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像我小时候,经常到邻居家去玩,整天整天的玩,他们也不撵我,这家买了录音机我去听,另一家买了电视机我去看,吃饭就跟自己家一样。我们那里的老人都非常受尊敬。老人带着我们读《古兰经》。

  王少农:这真是非常感人的生活画面。传统村落,包括传统城镇都是这样的。因为有共同信仰,形成和谐社区。可以这么说,穆斯林的信仰是完全而又自觉地融入到了生活中,形成和谐。我一直认为,中国的穆斯林是团结的典范,是和谐的样板。我曾在青海西宁生活三年,对此感受很深。

  赵文虎:我们穆斯林没有世俗之争,都信的是同一位真主,同一位先知。我原来在北大学的是理科,也曾经走的是科学家的路,但是后来我认识到天地之间有一位主宰,一年一年,我越来越坚持对祂的信仰。真主是存在的。

  王少农:能不能具体谈谈您所认识的真主。

  赵文虎:真主的特性就是慈爱,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真主的慈爱中,可以说爱就是我们的信仰。这种爱是超越一切的,不是通过交换,而是发自内心,也就是说是人的良知、良心,也就是说,她是我们的绝对真理与普世价值,人离开祂是无法存在的。信仰的源头就是上帝。

  王少农:我们从信仰的源头获取信仰的力量,重新回到上帝那里去。您能不能谈谈信仰的形成?

  赵文虎:信仰的形成是因为道德的觉醒。它不是当仁不让的、快刀斩乱麻的战场上的方法,而是一种让人自愿的行为,这种道德的觉醒依赖于我们对真主的信仰程度。信仰是分层次的,有的信得深,有的信得浅,有的最终放弃,有的最终不放弃,那种坚持到最后的才能称为真正有信仰的人。有人可以信三天,有人可以信三年,有的人通过八年抗战信仰一生。信仰就是意志,但是光有意志还不能称为有信仰。有意志不一定有信仰,但有信仰必定有意志。又有意志又有行为才是信仰。

  王少农:我尊敬每一位意志坚强的人。

  赵文虎:我们穆斯林特别有认同感,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兄弟,就像孔子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像我有一次到外地去,怎么也找不到路,别人不认识我,也不肯告诉我。我在路上走了很久,直到找到一个回民餐馆,我对里面的人说:“舍那母儿拉康母”(音),这是我们穆斯林常说的话,就是问候的意思,他们也马上就说:“舍那母儿拉康母”,告诉我怎么走怎么走。我就找到路了。这种事情很多。全国各地的穆斯林都是这样的,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我们穆斯林都是团结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信仰应该是一种民族信仰。有这个民族就有这个信仰,有这个信仰就有这个民族。

  王少农:这种民族信仰是我们的共同财富。回族及其他的穆斯林民族在唐朝完成了民族的融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部分。伊斯兰教以前被称为天方古教,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穆斯林的共同信仰,是中国人信仰的重要组成。中国不能没有伊斯兰教,中国不能没有穆斯林。我们要像穆斯林一样团结,像先知一样美好。

  赵文虎:每一个用心读《古兰经》的人都会进入美好世界。

  王少农:在您看来什么是信仰?

  赵文虎:信仰就是爱,或者说爱的意志。它超越了世间一切,是与生俱来的良知,所以我们要用信仰建立一个有良知的社会。

  王少农:目前要重建中国人的信仰,我们应该怎么做?

  赵文虎:呼唤良知、正义与公平。

  王少农: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十二 彭保罗:爱从上帝而来

题记:2009112日晚,智怀、王少农、萧野在香山采访了西方文化学者彭保罗先生,黄金章先生、陈牧远先生等师友在座。这是一次轻松享受的聚会,一共只问了三个问题,主要是唱歌、吃水果。走的时候我们目送彭保罗骑着摩托车在雪地里远去,心里充满祝福。

  王少农:今天来到上帝的家庭我很高兴,有些问题想向彭保罗请教。彭保罗是我的施洗人,我一直认他为我的引路人。今天我们来到神的教会,首先,我想让彭保罗带领大家唱一首歌,然后由萧野老师与他对话。

  (彭保罗带领大家唱赞美诗《带着你的欢笑》,然后萧野老师也献上了一首《圣母颂》。)

  萧野:母爱是我们永恒的话题,母亲是我们永远的赞美对象。基督说神就是爱,请问,基督信仰的爱与世间之爱有什么不同?是否有连接点?

  彭保罗:“爱从上帝而来”,爱是圣父、圣子、圣灵,祂是全能神,祂无所不在,全能、全知,给我们一颗爱祂的心,爱别人的心,爱朋友的心,祂让我们用心灵诚实敬拜祂。因为祂先爱我们,幕布为我们打开。上帝是创造者,祂对祂所创造的有母爱。人间的爱有孝悌之爱,修齐治平是爱的放大,人间最高的爱是母爱,因为她有牺牲。这个不孝的时代,儿女却不为母亲牺牲。基督愿为罪人而死,没原则而又有原则,没有高度又有极高高度,没有宽度却有无限宽阔的爱。回到零才是开始,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回到爱的零点:空、无,什么也没有。太初有道,受造者感知了上帝的爱。回到无,上帝创造了天地,这就是爱。真实的爱。触摸灵里,粉碎了虚空。现在我们本末倒置,追求欲望等“末爱”,现在才知道要“本爱”。本爱能带来爱的真切关怀。

  王少农:可不可以这么说,爱是从无到有的诞生。

  彭保罗:对。创造者与受造者之间的关系就是爱。神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爱。爱让人重生。

  萧野:第二个问题。人类历史充满创伤,爱的负面成为主流,血与火,仇恨蔓延,为何为爱所创造者的人类变成了弃爱者?

  彭保罗:这个问题全人类要共同面对,从被爱者到弃爱者,这就是《圣经》上说的犯罪,从亚当夏娃开始就有了。犯罪那日,他们互相推诿,男人说是女人,女人说是蛇。在犯罪事实面前,爱的力量好像完了,但撒播仇恨的并不是人类,而是撒谎者撒旦。我们若不回到乐园之前的情况,是不能解决仇恨问题的。今日我们要做一个修心者,回到孔夫子的理想国。要战胜恐怖主义,非自身修炼不可。《圣经》上说:“人一生的果效从心发出。”让心回到本原。突破以后,看到无限。神的奥秘是耶稣,耶稣的奥秘是爱。这就是我们的信仰。

  (说到这里,萧野合十,表示欢喜赞叹)

  王少农:谢谢保罗接受我们的访问,谢谢。

  智怀:谢谢保罗。我们如何把爱落实?

  彭保罗:悔改。让基督来拆毁众人的墙,然后建造信心。归正,归正,回归。从基督里获得生命的平安,生根,建造,开花。基督是坐标,后面是广阔的天路。我们每个人都要读的归正说明书是《圣经》。

十三 邵天泽:最初的信仰是我唯一的信仰(1

题记:2009年春天,香山红叶开始发出嫩芽的时候,一位虔诚的女居士王淳来到雷音琴院访问在这里修行的龙门派道人邵天泽先生。访问由王少农主持,萧野、李一宇、金刚柱子等师友在座。

  王少农:邵老师是有修为的古琴家,他的琴缘于他的道。邵老师的琴道可称是一种独特法门。(向李一宇说)照我们的传统,由艺术进入大道,是孔子到李白一直以来都行之有效的道法(李一宇:李白是诗人也是道士,他不入道就写不了那么多好诗),只不过已经失传很久了。我相信,在邵天泽老师、李一宇老师身上,传承了孔子与李白的诗道、琴道(萧野:还有剑道、书道),为我们展示了美妙的境界,让我们领略了信仰的美好与庄严,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有信仰者必须懂诗、懂琴,《圣经》上说,我们要“弹琴鼓瑟赞美祂”,非此不足以侍奉神。下面请王淳居士与邵老师自由交谈。

  王淳:请问邵老师,学古琴与你的成长经历有关系吗?你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学习古琴的?学习古琴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或者可记忆的事情?

  邵天泽:人们都喜欢推究命运,我是谁?我到哪里去?这些问题是永恒的问题,是哲学上对生命的追问,是每个人都要面临和思考的,对我也不例外。思考这些问题是日后我修道练琴的根源。因为它们决定了生命的方向。方向是不可预测的,生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比如一个声音至少有二十种表现方法,我们不能断定哪一种表现出来是最本原的声音。人总是追求完美,极致。佛教讲明心见性,正等正觉,道家讲真人,儒道讲圣人。实现的途径也是很多的。人生短暂,也许要经过再次的轮回,像宇宙一样,有一个终点还有一个原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天地之间都有的地、水、火、风,是宇宙的四大。小宇宙与大宇宙是相通的。这个元点在我们心里,在我们的七情六欲之内。像五行一样,中央是土,其他是围绕土在转的。从人的出生开始,第一声啼哭为什么不是笑?哭体现了悲,说明生命基因里具备悲心。悲就是悲宇宙中万物的不和谐。说到追求完全的真善,其实对于真人来说,他是无所谓真善美的。求真善之路是独木桥,谁走过谁就是圣人。万物有灵,人是灵中之灵。追求真善为什么落到人的身上,万物都要效仿人?因为修成人身得五百年,这五百年会发生很多事,可能修不成,所以一旦修成就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动物来到世界上首先也是哭的吗?不是,象马一生下来,会很快地跑起来。人不一样,经过十月怀胎,逐渐长大,一直在靠后天的学习。所以,有时候我认为所谓的低等动物,比人要智慧一些。但是它们没有人这样的思维活动和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得人生一次不容易。我们所说的道无所不在。道大天大地大人大。我们往往把道法自然提在前面,道法自然,道是最大最高。中国文字微妙,有时候无法解释,只能用一个道来代替。古代讲道,从甲古文来讲,中间是一个十字路口的样子,十字路口中间是一个大大的眼睛。十字路口都是通的,往哪儿走?给人的启示值得思考。到了小篆里有变化,上面是个手,(说到这画了一个图形)上面这三竖,表示手是通天、地、人的变化的。是“人在路上走,道在路上求”的意思。这个寸,是表示寸心不离道,也就是道不是外求的,要向内求。人是先学会走路的,因为走路能看到周围。每看到更多的新东西,认识的事物就会增加,视觉的变化,丰富人们的认知。古人是天才,中国的精神与哲学文化全在文字里。中国的文字是有生命的,第一性的,古汉语文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是最直接最具有哲理思辩性和最具有可读性的。我记忆中很多是与文字有关的,对我的性格和后来的修学很有影响。每一个人都不记得出生当时的样子,我可能从四五岁的时候对周围的事有了记忆。从那时开始写书法,向父亲学习。真正的传统根脉,有强烈的记忆,延伸到我人生道路的选择,是生命的定数,命定之中有一种神奇和自然的力量,像一盏指路明灯,也许是小时候读过的一首诗或者一句话,反正它就是一个启迪。我真正对生命有追问的时候,是对生死的见证。记忆里好像去过一次坟墓。当时是家里人把我丢在家里,我感到孤独就去找他们,路过一座坟墓,开始知道生死有别。不久又看见过邻居家死人,是自己熟悉的人,躺在那再也不动了,全身盖着布。尽管当时仪式庄严,还是害怕,开始思考人怎么会死?这个问题一直缠绕着我。上学后又经历过几次死亡。上小学六年级时,死的人又是我熟悉的,是一个养了很多孩子的女人。当时正下课,看见围了很多人,自己也去看。听人议论说她是得癌症死的。看到后我全身一麻,加强了对死亡的印象。从那时起,我的性格开始变得孤僻,唯一的爱好是临摹一些字帖,画一些画,对周围的事特别敏感。自家养的兔子死了也很悲伤,觉得人与动物一样,生命不能常存。没多久,读了《封神演义》后感到奇妙极了,这是对我有影响的第一本神学书籍。那时家里条件不好,居住地也变动很大,十二岁离开父母跟着爷爷奶奶,初中三年级时又回去到父母身边。跟任何人在感情上都比较淡,不爱说话。当时的照明只有煤油灯,看书、写字和画画都是在那种昏暗的光线下,跟自己的性格相辅相成。早年走的路是都是学校教育,我爱画画,觉得像生命的缰绳一样,从中可以得到寄托和安慰。于是打算报考美院,最早是鲁迅艺术学院,在辽宁。那时,我没有其他的信仰,课余只喜欢看《道德经》和《易经》,觉得很有意思,可以预知一些事情。这是我对道教的最初认识。人生是什么和到哪里去,它都知道。从这几本书开始,有了我最初的一个信仰,也是到现在我唯一的信仰。

十三 邵天泽:最初的信仰是我唯一的信仰(2

我刚来北京时在长安街上睡了一个星期的马路,只为了体验一次特殊的经历,思考如何面对一个陌生的城市,去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最后我什么东西都失去了,被人抢走了。考虑还是要上学,最后走了第二志愿,考自己可以施展长处的学校和专业,因为我的文化课很差,有很多不光彩的地方,作过弊。尤其是外语,差得很。但是我的专业课每次都考前十名。是考上了,可是我几乎没上过大学,感觉上四年的课会很郁闷,就撒谎说母亲我生病了。好在母亲支持我。那时我不画画不知道该干什么。当时在中关村一个书店卖书,有些书是讲艺术的,对我影响也很大,觉得她超过世界上一切事物,因此决定学音乐。我完全是为自己的爱好活着,为自己的内心活着。说来有意思,开始学音乐时是想学小提琴,问人家有没有左手拉的小提琴,因为我是左撇子。可是没有这个专业,只有钢琴专业,因此我成了不玩专业的人,别人都有这方面的基础,我纯粹是对信仰、对艺术的执著。学生时代喜欢看海德格尔、黑格尔,几乎没有看多少国学的书,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其实,所有的选择都有不可预知性,没有高人指点,那个时代都如此,随潮流去喜欢。喜欢过西方古典音乐,从巴赫到贝多芬、李斯特、肖邦,到后来的一些大师的作品,几乎每天都听。在我看来,李斯特的交响乐最好,是我很崇拜的一个大师。在学校里,琴房是有限制的,练习时间是有安排的,假期我便住在琴房里,不回家,一个人苦练琴艺一年多,准备考一个学校,如中国音乐学院,考了上成人教育。当时也考上了,但是我又没有上,学费高,还得用几年时间。我想用交学费的钱来买钢琴,然后找老师学。我与别人不一样,很现实,不是为了学艺,从最现实的角度考虑。反正都是自己学,花钱要花得让自己满意。

  我刚来北京时住在大兴一个地方,买了一架钢琴。没多久来到香山的北营,跟一个很狂放的搞音乐的哥们儿一起。经过这个朋友,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去学钢琴,一堂课两百元,九几年的时候,是蛮贵的。刚开始学的一年,可能考虑到年纪,老师讲了关于学艺的艰苦,特别说到其他的大师,都是从小学音乐苦练出来的。虽然说得很婉转,这对我还是一个打击,以前没有考虑过。于是,面对人生又要做一次选择,怎样成为一个音乐家?如何实现一个大师的梦想?左右为难。当时好比一个信仰的破灭,又仿佛生命没有了支柱,活着不如死去。好在在这期间认识了很多朋友,学佛的,学道的,画画的,也有搞民谣等音乐的。有一天去某朋友家,他放了古琴的音乐,当时我还不知道是什么乐器。只觉得这个声音对我的吸引力很大,强加到我的意识中了。我便把朋友的古琴碟全部拷贝了一遍带回来听。刚好另一个朋友家有一张古琴,说是明代的,我奉为至宝,借回来供在家里。那时我的住处旁有一个池塘,周围是坟墓,很有传统美的一个小院子,自认为环境很适合弹古琴。其实开始不会弹,摸一摸,装作会弹奏的样子。但是经常查一些关于古琴的资料,了解到它有悠久的历史,就七根弦,能弹出那么丰富的意境来,很神奇,所以对它更加喜欢。有趣的是我把自己的琴拿去给中央音乐学院的古琴家李祥霆老师看,才知道是仿制古琴。我的朋友也不知道真假,在古玩市场买的。于是,从那时候起,就想自己买一把真正能弹的琴。开始听一些古琴的雅乐,研究它的声音。很快,通过另一个朋友的介绍,认识了第一个真正的古琴老师梅曰强先生,法国总理希拉克来中国都喜欢听他弹。我这张古琴是有梅老的题字的,叫“碧潭秋波”。书包网

十三 邵天泽:最初的信仰是我唯一的信仰(3

学古琴前有一个道长对我影响很大。他住在公主坟,从武当山上下来,在玉皇顶停车场与几个徒弟练武,我开始跟他学太极。早期对道家的粗浅印象从这里加深和强化了。接着去了四川青城山,从那里见识到更多的道教风貌。2002年,想寻找信仰的定位,跟了一个佛家的师父,到了四川安岳的一个佛教寺院卧佛院。那里有一尊用整块山石雕成的释迦牟尼涅槃像,很巨大,远远地就看得见。路途遥远,去时还要坐船。不过,在那里体验了一种真正的修行生活。接着又去了很多佛教和道教地方。在瓦屋山又遇到一个道长,见了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当时下了一场大雪,晚上住山顶,山上没有树,海拔在三千米以上,月亮高挂,很静。一个人在山里走,看不见什么,眼睛模糊,耳朵里有杂音。其实四周很安静,是自己的心在躁动。于是,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给了自己精神的洗礼,符合自己天性中好静的特点,当时就找到了归宿感。看见山下的流水,感受无人的寂静,那种纯净和宁静,到现在还忘不了。我在那里住了几个月,等到师父回来后一起去了终南山。(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很缓慢地画着,有时是一个墨水团,有时候是一个圆圈,交叉在一起)从终南山可以想到昆仑,昆仑是中国文化的根。从终南山到昆仑山全是修行人的道场。去终南山,那是一个冬天,翻过一座山才进去。在路上看了《空谷幽兰》,那位与我同路的师父就是书中描写的人物之一。在终南山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那里是佛道二教并存的,开始住在西观音寺,山下是白龙寺。失去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很安静。当时在一起的有还一个藏地的出家人,两个禅宗的,加上我共四个人,年纪相仿。那里有很多茅屋,都只能放一张床,只能遮风避雨。我也是住的那种房子。有人告诉我不远处,有人闭关了三年,其实还是有人定时送吃喝的。由于终南山上有水的地方很少,条件不好。历史上的终南山,有许多先圣在那种恶劣条件下进行修炼。因为艰苦,所以出了很多的祖师,像王重阳、吕祖、邱祖、虚云、八仙。庙里生活特别简单,那几个月里,我经常打坐,或者练写毛笔字。到了春节的大年初一,好像一个诱因,我那个师父回来,庙里着火了,被子等全被烧光,起因是烧炕取暖。我们谁也没有为起火感到奇怪,算是天意。其实在我上终南山之前,师父就做了一个梦,梦见终南山着火,他自己腾云驾雾走了。房子一着火,整座山都有危险,不让住了,为了安全。当时还有几个西安来的居士,本想住几天的,也不行了。于是,大年初二我回到北京香山,继续学琴弹琴。在2005时还拜了一个做古琴的师父,他的技艺非常高超,我跟着学了不少东西,使我对古琴的认识又提高了不少。我从佛家正式进入道家,是在2003年,感觉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体系,仿佛找到了归宿,是自己真正的精神上的信仰,一切都完全发生了变化。

  想来有意思。从我以前的爱好来看,音乐方面是摇滚乐到西方古典音乐,书籍方面是从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再进入道学,确实在外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这以后,曾经对死亡的恐惧没有了,有脱胎换骨的感觉,像蝉一样,经过几次蜕变,特别是精神上的,就真的变了,包括长相、行为举止等等。这种变不是追求外在的形式,主要是心性变了,找到了本来的善。溯源而上,越来越往回走,不是往“前”走。周围的事情在变化,可以体悟到名闻利养都是对心性的考验。人一旦知道本性以后,做什么事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士可以结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