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东街怎么样街小学安代舞大赛

成吉思汗后人与马奶湖的新生
光明网1月16日电(记者高平)你可能领略过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但你体验过蒙古族的渔猎文化吗?1月15日,近7万游客涌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马奶湖,体验2017&鄂尔多斯马奶湖冬捕开渔节的盛况。11时许,随着60位马队骑手护送渔网到达冬捕中心区域,冬捕开渔节开始祭湖醒网。一位身着节日盛装的蒙古族姑娘,登上高台向苍天抛洒马奶,祈求冬捕平安、顺利、丰收。800年前,成吉思汗征战途中,为鼓舞士气,在这里举行火线祭祀。用81只羊祭拜长生天。又举行特克木祭祀。特克木蒙语是初冬之意。主祭人一边念祝颂词,一边将马奶撒向苍天,撒进其和淖尔,期盼苍天保佑。此后,其和淖尔名声大震,湖水越来越甜。民间开始称其为马奶湖。开渔节当日,醒网祝颂、生灵之礼、喇嘛诵经、长螺法号等仪式生动再现了蒙古族冬捕前的祭拜大典,让现场游客大开眼界。这些仪式既表达了人们祈愿美好生活、感激自然馈赠的情意,也是对蒙古族传统捕鱼文化的传承。本次马奶湖冬捕特别邀请查干湖冬捕团队,采用传统的大拉网捕鱼方式进行捕鱼。头一网就出鱼8万余斤。在头鱼拍卖仪式上,重达28斤的头鱼被拍出了108800元的好价钱。伊金霍洛汉译为“圣主的院落”,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坐落于此而闻名世界。这里历史文化深厚,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址。成吉思汗陵、蒙古源流文化园区都坐落在这里。伊金霍洛旗作为天骄圣地,一直保留着较完整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并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多元文化体系的交融变革。拥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有传统祭祀祭火、祭敖包、祭苏勒德、祭奶等仪式,蒙古长调、马头琴、筷子舞、安代舞、蒙古民歌等蒙古族原生态歌舞文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鄂尔多斯婚礼文化在这里传承发扬。更有融合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二人台等曲风。马奶湖旅游景区总经理刘铁平说:“马奶湖在1990年至2010年,由于干旱水面大幅度萎缩,鱼类几乎绝迹。2010年后,通过自然和人工补水,面积越来越大,目前达500平方公里。由于水绿了,鸟也来了,鱼也多了。湖中鱼品多达16种,白天鹅 、黑天鹅、白鹭、鸳鸯等百鸟嬉戏,形成了拥有沙漠、湖泊、湿地、草原等独有资源的旅游区。过去我们企业从事煤炭和房地产,出现了危机。现在发现,开发旅游文化才是长盛不衰之道。”伊金霍洛旗旗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建霞说,伊金霍洛旗提出“旅游兴旗”发展战略,实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发展思路,截至目前,伊金霍洛旗冬季旅游共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收入超过3000万元,冬季旅游的人气越来越旺。
[责任编辑:王宏泽]
[recommend-1-title]
[recommend-2-title]
[recommend-3-title]常州光大国旅-因为光大、爱上旅游
该团期不存在或已取消,请重新查询.蒙古科尔沁部简史_科尔沁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183贴子:
蒙古科尔沁部简史收藏
蒙古科尔沁部落,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后裔孛儿只斤氏,科尔沁有好儿趁、豁尔臣、胡洛真、火儿赤、尔填等多种汉语音译名见著典籍。      12世纪,众多的蒙古部落逐鹿蒙古高原。孛儿只斤铁木真经历了塔塔儿部害其父、篾尔气惕部掠其妻、遭泰亦赤兀惕部囚禁等劫难后,经过十三翼之战,斡里札河之战、阔亦田之战、达兰涅木格思之战、合兰真沙陀之战、纳忽崖之战等重大战役,先后击败篾儿乞惕部、札木合部、塔塔儿部、克列部、乃蛮部等部落,统一了蒙古高原,于1206年在翰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宗亲大会,建九游白旄,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号成吉思汗。1211年誓师讨金。1218年灭西辽,1219年亲率20万大军西征,5年之间横扫欧亚两洲。1227年的对夏战争中,成吉思汗病死军中,在成吉思汗统一各蒙古部落和对辽、金、夏的战争中,有一支精锐的“怯薛”,即侍卫军护卫着他的安全。这支侍卫军由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统领,称为“带弓箭的豁尔臣”。这支部队在跟随成吉思汗征战中,屡立战功。哈撒尔号所部“科尔沁”,即“割尔臣”的同名异译。   
科尔沁部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明代中期东迁至嫩江一带。为区别于同族之阿鲁科尔沁,称为嫩江科尔沁,亦即嫩科尔沁。明正德年间,达延汗之死,导致漠北兀良哈万户反叛,发生战乱。为避战乱,嫩科尔沁部于嘉靖年南迁到已西迁的兀良哈三卫之地驻牧。      明代,后金为摆脱与明朝、蒙古两面作战的局面,积极联络与科尔沁部的关系;而科尔沁部为摆脱林丹汗的欺侮与控制,也主动与后金联谊。在这种形势下,科尔沁部与后金的联姻就顺理成章地活跃起来。明万历四十年(1612),努尔哈赤赤迎娶科尔沁台吉明安之女,开始了满、蒙之间的姻亲联盟关系。万历四十二年(1614),努哈赤弟八子皇太极(清太宗)娶科尔沁部莽古思之女为妻,后被尊为孝庄文皇后,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可济格娶孔果尔女为妻;天启五年(1625),皇太极又娶科尔沁台吉宰桑之女为妻,后被尊为孝庄文皇后。后金及清的公主嫁到科尔沁部也很多,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娶努尔哈赤四子图伦之女肫哲公主为妻.....      
明天启四年(1624),科尔沁部首领与努尔哈赤于伊克唐噶哩坡刑白马乌牛正式结盟。1626年,努乐哈赤封奥巴为土谢图汗。1636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定国号为大清。清对蒙古部族实行盟旗制,其时嫩科尔沁又分为科尔沁、郭尔罗斯、扎赉特、杜尔伯特等部。嫩科尔沁按满洲旗制编为10旗:科尔沁一部6旗,分左右翼各前中后3旗;郭尔罗斯一部2旗,分前后各1旗;扎赉特一部1旗;杜尔伯特一部1旗。这也就是人们所主的“嫩十旗”。旗上置哲里木盟。      
奥巴之子巴达礼被封为土谢图亲王,去汗号;诏世袭罔替,领科尔沁右翼中旗;布达奇(哈布图哈撒尔十八世孙)封札萨克多罗札萨克图郡王,诏世袭罔替,领科尔沁右翼前旗;喇嘛什希(哈布图哈撒尔十八世孙)封札萨克镇国公,领科尔沁右翼后旗;蒙衮(哈布图哈撒尔十七世孙),于1648年封固山贝子,诏世袭罔替,领扎赉特旗。      
有清一代,对蒙古地区实行封禁政策,各盟旗之间互不统属,直隶于不得自由迁徙、交往。
科尔沁右翼三旗政务受清廷理藩院,盛京将军监督,扎赉特旗政务受黑龙江将军监督。
清末,由于清廷朝政F败,
蒙古王公生活奢糜,入不敷出极为严重,开始私放蒙地,汉民大量涌入。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对蒙地解禁官放,相继设立洮南府、洮南县(今洮南市),靖安县(今白城市洮北区)、开通县(今通榆县一部分)、镇东县、赉北县(此二县后并为镇赉县),醴泉县(今突泉县)。    民国时期,实施《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例》和《蒙古待遇条例》,规定“原有之管辖治理权一律照旧”,延续了蒙古封建王公制度又相继设立了瞻榆县(今通榆县一部分),泰来县、景星县(今龙江县一部分)。      1932年,日宣布取消王公制度在蒙旗组织伪旗公署,改札萨克为旗长,从清初开始施行的王公制度消亡。      1945年,抗战胜利,日殖民统治结束。1947年5月1日,人民政权—内蒙古自治ZF成立,科尔沁大地上的各族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各族人民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亲兄弟。各旗成为县一级行政建制。  
在汉族地区关于科尔沁草原的传说和猜测可能比其他草原都多,传说中那是一片遥远而自由的土地,有蓝天、青草、牛羊,有美丽的姑娘和英俊的小伙子。在清代,满洲贵族禁止和汉族通婚,却热衷于和科尔沁蒙古通婚,于是科尔沁出了很多王妃,也出过驸马。刻板的历史学家可以说这种联姻是政治联盟的需要,但是科尔沁如果没有优秀的文化令满洲贵族欣赏,没有强大的军队足以依靠,没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值得联合,没有俊男靓女让那些身居显贵的皇族子弟心生爱慕,这种联姻会长期存在吗?   所有的联姻中最出名的就是孝庄。她出名的原因说白了挺无聊,就是一段风流韵事。其实就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的,他不相信孝庄下嫁了多尔滚,原因很简单:没有史料可查,不仅汉文史料中没有,满文的也没有。以前的史料里记载过不少北方民族精明强干、受人尊敬的太后改嫁的事,这并不影响太后的形象和地位,只不过这些故事没有流传到汉族民间,引起剧作家们杜撰的“秘史”欲望。清朝初年孝庄和多尔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盟。如果当年长期生活在禁欲文化中的汉族人理解不了,今天有过点恋爱经验的人应该很容易理解——如果男女之间感情上有那么一点暧昧,在政治上或者工作中也就会有那么一点默契,不过如此吧!   孝庄有一幅晚年的画像流传于世,很有神韵。画中身着便装的孝庄坐在床榻上,手挚佛珠,她似乎正在听什么人说话,而且说话的内容引起了她的注意,看得出她是个刚毅、坚韧、主控着大局的老太太。而她年轻时是否美貌,晚年是否风韵犹存,画的创作者和被画者都不关心。蒙古族人虽然大男子主义,但是很尊重妇女。草原上生存环境严酷,人们都喜欢女人能干有主见,而不喜欢女人娇气柔弱。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才会出孝庄这样的女人。这也是草原的魅力所在。   真实的科尔沁第一次撞进我视线的时候,令我非常意外。那是一座城市,很多在那里长大的人都没有见过草原。那个叫科尔沁的地方,是内蒙古通辽市的城区,街道上人群来来往往,很难一眼区分出是蒙族还是汉族。只有一些民族特色餐馆里,才有穿着蒙古袍的人演出一些歌舞节目。这些节目像摆拍的民族风情照片一样,有明显的伪造痕迹。   蒙古族人在酒桌边的歌声其实是一种很自然的文化现象,许多蒙古人天性腼腆,很少表达感情,酒至微醉的时候,感情随着歌声舒缓深情的旋律流淌出来,这就是滋养千万首民歌的文化基础,是任何舞台化的和我们吃饭的人当中有一位蒙古人,别人都叫他“敖局长”。他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谦逊而温和,喜欢在酒后唱家乡的歌曲。科尔沁草原就在他的歌声里:“绿色的土地广阔无边,天边飘来座座白毡房……”科尔沁原来有那么多民歌,流传出来的是那样贫乏。   敖局长并不姓敖,传统上蒙古人称呼人的习惯有点像西方人,是姓名分开叫的,但是现在,受汉族影响都简化了,当地的汉族同事以他名字的第一个发音称他为“敖局长”。敖局长本姓包,一个令蒙古人骄傲的姓氏,和孝庄、僧格林沁出于同一个家族——鲍尔吉金,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   在蒙古族大部分地区姓包就意味着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但科尔沁的包姓人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撒儿的后裔。哈撒儿是蒙古史上著名的英雄,他勇猛无敌,有着可以和哥哥媲美的军事政治才能,同时对哥哥对整个家族忠心不二。哈撒儿因为才能出众、军功卓著,在蒙古帝国中的地位很高,领地广阔,属民众多。他善于射箭,箭术当世无双,“科尔”在蒙古语里是一个跟弓箭有关的词,“沁”是表示人的名词后缀,这就像英语里的“teach”和“teacher”,他的部落就叫做科尔沁部,部落的领地叫科尔沁草原。虽然哈撒儿的说法有传说成分,但是谁说那些被风吹散的传说不能被当作历史,又有多少史书上记的东西完全禁得起推敲和考证?   我喜欢科尔沁的传说,那些英雄的传说,科尔沁是英雄创造的,科尔沁总是有英雄的,清朝“倚之为长城”的僧格林沁亲王,随着一首歌曲在世间流传的嘎达梅林……但是置身于此地,草原似乎也只是个传说。   离开市区,我急于见到的草原并没有出现,公路两边都是农田,高而直挺的玉米密密麻麻地立在田里,从脚下一直延伸到天边。没有草地没有牛羊,没有牧歌。   玉米地无穷无尽,偶尔有砖房和泥房混合的村庄掠过窗外,鸭子在村边的小水泡里游泳,鸡在玉米的边缘走来走去,神经质地抖动着脖子,一只体形巨大的黑色的猪从村子里跑出来,一大群小崽子跟在它后面。多年以来,敖局长的一句话一直刺在我心里,他说:“通辽是内蒙古的粮仓,这里的粮食好啊!”我总觉得这话不应该是他说的。
 科尔沁的地域范围实际上包括今天内蒙古通辽市、兴安盟两个地级行政区,还有赤峰市东北部、辽宁、吉林西部的一些地区,那里曾经都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科尔沁部一度强大到成为蒙古三大集团之一,西方的卫拉特、中部的蒙古本部和东方的科尔沁。在那个时期,蒙古本部大多数时间,处在纷争和动荡之中,而东西方的两大集团则相对强盛。和总想取代本部的卫拉特不一样,科尔沁是本部的亲戚,虽然也经常闹矛盾,但科尔沁总的来说比较支持本部,并且寻求草原的和平和与周边民族的和解。这个部落在满洲强大起来的时候,没有选择誓死抗击,选择了成为他们的盟友。今天中国的版图和国际身份基本上是从清朝继承下来的。当清朝覆灭,蒙古国以90%以上的公民投票结果选择DL的时候,科尔沁人却不舍得离开这个自己参与缔造并且为保卫她流过很多血的国家,今天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人口一半以上是科尔沁人。   在清朝,科尔沁和大部分蒙古地区一样享有着一条重要的权力:蒙地禁止开垦。这条措施今天听起来非常环保。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知道草原的生态脆弱,植被不能轻易撕破,知道这片物产贫瘠的土地养育不了太多的人口。   
北洋军阀时期,已经退化暗弱的科尔沁大大小小的王爷们开始出售自己的领地,也就是那个时候有了嘎达梅林的反抗。抗垦运动失败以后,饥饿的、人口基数巨大的汉族农民涌向草原。从那时起草原渐行渐远,退却到更加偏远干旱的地方。潮湿、低洼、有水源的土地最先被开垦成农田,那也是草长得最好的地方,从此不再有“风吹草低见牛羊”而只有“浅草才能没马蹄了”。   后来,向科尔沁的移民和开垦越来越严重,马头琴大师齐o宝力高文革结束时从监狱回到阔别十年的家乡,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景象:“我一看我的家乡,科尔沁大草原啊,不像样,坑坑洼洼,大队长骑着马,举着鞭子,赶着农民趴在那种地……”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粮基地建设再次深入到科尔沁地区,草原的面积越来越小。干旱的土地上,被排挤出来的牧群显得过于拥挤了,仅剩的草场也面临着严重的沙化威胁,新闻里每每称之为“科尔沁沙地”。   在变迁难以抗拒的时代,存在有时候就是一种成功。科尔沁蒙古族人在汉族移民涌入的最初岁月里,也朝两个极端发展过,一部分人离开了家乡,去寻找可以放牧的草原,另一部分人被完全同化了。但是善于寻找平衡保全自我的科尔沁人在调整一段时间之后再次找到了平衡点,他们留下来成了蒙古农民。他们种的玉米主要是商品粮,也种水稻,种在有活水的地方,给自家人吃的,真正的上等东北大米。   
农耕的科尔沁,已经成为蒙古族中一个独特的部落。科尔沁的短调民歌很有特点,不同于蒙古长调,据说是农耕以后,面对不再广阔地域,产生的旋律较短的歌曲。蒙古族著名的集体舞“安代舞”实际是科尔沁地区的舞蹈。科尔沁蒙古语因为加入了太多的汉语单词,已经和蒙古国、中国西部的蒙古语互不相通了,但它的语法和思维逻辑确实却依然没变。而且教育发达,会讲蒙古语的人比例很高。找不到草原的科尔沁依然出产好马,而且还是中国马王之乡。每年的8月18号,珠日和牧场会举行晴表演都代替不了的。   赛马大会。但是科尔沁的马是适应场地速度赛的,而不是蒙古传统的几十公里的越野。   敖局长指给我看公路边上的几个小伙子。他们光着膀子,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骑着黝黑的马,马背上只有一根缰绳,没有鞍子,也没有马蹬。他们那样悠然地走在玉米地边,深绿色的玉米从他们的侧面一直延伸到天边。敖局长轻轻拍了拍车座的靠背,那就是从心底对小伙子们精湛骑术的赞扬。在玉米地的中间有一块不平整的空地上,一个羊倌追着羊群奔跑。虽然没有穿蒙古袍,但是可以却信他们都是蒙古人。   开拖拉机的科尔沁人依然骑马,种玉米的科尔沁人依然养羊,汉语说得很流利的科尔沁人聚在一起时就讲蒙古语。就像草原上流传的那首歌:“草原在哪里?草原在哪里?草原就在我们心里……”
登录百度帐号蒙古族安代舞视频——庙苏嘎查安代舞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代舞大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