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解谜游戏 私家名侦探柯南解谜的波本用微表情破案

实际案例中,利用微表情破案的作用有多大?
最近在看美剧《lie to me》,里面用心理学和微表情戳穿谎言,破案神乎其技,想问一下,在真实案例中,这种手段所占的作用有多大呢
按投票排序
虽然我是做美食的,不过大学期间曾经整一个学期跟着一位很有名的教授专门做这个问题的研究,一学期中参与和分析过的案例至少1000+,所以可以从我亲身研究的上千案例的实验结果先告诉你结论:实际案例中,利用微表情破案的几乎没有,即使有,微表情也永远都不能成为任何破案的证据。微表情不是伪科学,但它是被神话了的科学。解释原因之前,先解释一下我当时的研究背景。当时在上一门关于人际关系学的选修课,教授是我整个大学最信任和喜欢的教授,学期结束时,他给我们看了Lie To Me的一个片段,就是利用微表情破案的一个过程,然后告诉我们他最好的朋友下学期要回来教课,课程名称就是Deception骗术, 教授在业界内也很有名,之前几个学期没开这门课就是因为他一直在跟FBI合作,是专门负责审问技巧方面的顾问。像我这种之前就追过Lie To Me的人怎么会错过这种机会,于是借用一点小关系把我这个商科学生也给放到那门课里,遇到了见过的最古怪的教授,读完大学四年最认真的一门课,参与和研究了一个实验的海量录像。先说一下实验背景。学校有一个志愿活动,测试学生的知识范围,参加者A会与另一位参加者B组成一个小团队,由老师念10个问题,答对一题每人能得10美金,答错无奖金。题目非常难,老师念到第6题时会出门接一个电话,然后返回继续念剩下的4题。发完奖金之后会对参加者单独进行一个简短的采访。对的,你们猜对了,这个跟测试知识面根本没关系,就是一个测谎活动,参加者B是学校雇来的托儿(我上课那学期也做了几次托儿),老师的电话也是故意的,电话期间B会故意撺掇A一起偷看桌上留着的答案以便赢得更多的奖金。事后的采访会问很多问题,从参赛感受,专业相关,年龄,修的课程,大学就读体验等各方面提问,然后会假装无意问到老师离开期间有没有偷看答案(这才是重点),而每个参赛者A采访之后仍然觉得这是测试大学生知识面的问答而已。由于托儿B们都很有经验,加上奖金诱惑,参加者A们里面作弊人数接近40%,所以最后的采访录像就变成判断说谎与否的很好的实验素材。然后开课第一天,老师基本没讲课,直接开始放录像(就是上面那个实验的采访录像,由于在不同的大学进行过许多年了,所以那时的采访录像已经有好几千个,我们每节课分析10-20个),并且让我们在表格写下认为哪个人说了真话,哪个人说了假话。然后我们就开始看录像,所有的参与者A在接受采访时都否认自己作弊了。作为一个看了好几季Lie To Me并且读了好多微表情文献的人,我当时非常洋洋得意,看,第一个妹子一直搓手,撒谎!第二个小伙儿各种扣头发挑眉,撒谎!第三个重复了问题,撒谎!就这样下来,10个案例里我当时认为说真话的只有2个人。班里其他同学的判断跟我基本都差不多,理由也都差不多。结果证明呢?10个人都完全没有作弊,也就是说,大家都说的是实话。呵呵。全班没有一个人能都猜对。那10个采访绝对不是任何特例,从后来的几百个视频里测验,仅从问题「你是否作弊了?」和回答「没有」来判断,不管那人微表情多么丰富,都基本只有50%的正确率,这跟乱猜的概率基本是完全一致的。也许你说大学生太烂了,要让警探、FBI这些人来做这个实验才行。教授还真的在很多培训上让不同的人做过这个测验,包括政府官员,FBI,推销员,警探,教师等多种职业的人,他们大概一共要看50个视频。结果呢?平均值比我们略高一些,但是也仅有60%而已,FBI猜对的概率甚至还低于平均值(具体数值记不清了),所有职业中教师回答正确的概率最高,接近70%,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教师接受过微表情训练,他们判断仅仅是从教学经验来看的,正确率最高的一位是高中教师,问她怎么猜的,她说,我从他们走进采访室时候看脸就大概知道TA会不会作弊了(这个看脸的世界!!!!)。然后教授讲到,微表情对于判断陌生人的谎言,基本是完全不可靠的,如果它可靠,也不是因为微表情本身可靠,而是因为撒谎的人撒谎技术太烂了。但是通常罪犯撒谎技术是是不会那么烂的。那你可能会问了,既然这么不可靠,教授去给FBI和警察们做什么顾问啊?上面也说了,对于判断陌生人的谎言不可靠,但是如果是非常熟悉的人,又是另一回事。例如妈妈总能判断出孩子有没有撒谎,老师总能知道学生有没有撒谎,朋友对你撒谎时你也会有感觉——这是因为他们太熟悉彼此了,尤其是对方固定的那些「微表情」。有些人抓耳挠腮真的就是因为他手贱,但有人撒谎确实每次都要抓耳挠腮;有的人交叉手臂就是因为冷而已,但是有的确实一撒谎就交叉手臂;有人撒谎时会抖腿,但也有的人就是有事没事都要抖腿。所以抛开特定对象靠微表情下结论都是耍流氓。对于警察和FBI来说,这种具有特例的事情是绝不能作为唯一依据的,所以他们审问嫌疑犯之前会进行大量的视频研究和背景调查,虽然有固定微表情或者动作的人并不多,但是拥有大量的对嫌疑犯的了解,如果他在一些已知事实上撒谎,那他很可能也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撒谎了,再以此作为挖掘事实和证据的动力。包括测谎仪在内,微表情、测谎结果在法庭上是没有任何说服力也不能作为任何证据的,它们只是警探在熟悉嫌疑犯之后自行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深究,或者需要挖掘哪个方面的一个指引。关于微表情实验就这么多了,相信这些实验结果也已经回答了题主的疑问。我个人不是不相信微表情,但是这门课之后我就再也不看Lie To Me了。很多流传的分析(例如某明星的访谈)都是马后炮,根据已经发生的结果来推断微表情的含义,个人认为这些分析完全不能说服人。真实案例中,掌握更好的刑侦推理能力以及审讯技巧才是破案的关键。(题外话,有些人真是天生不会撒谎。我们那门课还有一个课内实验,同学上台回答提问,然后听众根据他的回答判断他是否说谎。印象很深,班里有个妹子,只要是谎话,哪怕是那种「我cousin的职业」这种只要不认识根本不知道撒谎没有的简单问题,妹子撒谎时候都会笑得前仰后合。后来她告诉我们,她从小一撒谎就笑得厉害,根本没法撒谎。这种人你判断她谎言太容易了,但是跟教授说的一样,这只是因为他们实在是撒谎技术太烂而已。)如果有人感兴趣我教授下半学期讲的通过审讯技巧来判断别人是否说谎的一些内容,我之后再继续更。题目相关的就更到这儿,希望题主认识到微表情的极大局限性,美剧里都是骗人的。---补充--- 说「经过培训,识别谎言率超过90%」,测谎仪都达不到的数据,我持保留态度。首先这个数字出处我并没有看到,其次我更怀疑的是它的产生条件。如果是经过培训,对同样的人,识别率肯定会高,但是那又是我提到的微表情使用方法(多研究嫌疑犯的特点,去判断他独有的微表情和行为),而不是微表情对一个新的群体的应用。而且在经过微表情培训之后,如果是拿同样的测试,班里正确率仍然是50%左右。课程的后半部分给我们看的则是另一组采访视频,在几千份样本中,有些提问人是按照我们教授提出的提问法来进行详细的采访(而不是随便几个问题就结束了),尤其当参与者A说没有作弊之后,会利用提问技巧来进行追问,在这一组试验当中,仅仅是我们班没有经过培训的大学生,整体也能达到85%以上的正确率,而我个人对于参与者是否说谎的判断则是全部答对。对于FBI那些刑侦团体,微表情的培训对于他们识别谎言的作用非常之小,但是在掌握了审讯提问技巧之后,破案率则大有提高(这是当地警方人员来我们课上做Guest Speaking时候亲口讲的)。我曾经就是微表情的忠实拥护者,但是亲身参与的试验让我认识到了它的局限性,也让我了解了应该如何正确运用微表情,而且我更意识到再多对于微表情的研究也不如一个科学的提问方式高效,在真实案例中,所有人都更相信证据和证词,而不是微表情。微表情真实存在,也确实有正确的运用方法,但是不要认为它神乎其技。关于问题就解释到这里,任何没有仔细读回答的都不会再回复。
手机码字,纯文字的入门介绍。我曾经因工作到美国接受过短期的相关培训,再结合日常工作的经验,尝试粗浅地回答一下。楼主提到的微表情如果只是指脸部表情的话,现在业界的运用实在很少,难点不是难发现,难掌控,难在于就被你发现了又能怎么样?当时我们培训课上都是世界各地的同行,对于那些入门的测试,例如真笑假笑,开心不开心等表情的识别度还是挺高的,全班二十多人,几轮测试下来命中率百分百的能有一两个,百分之八十的能有一大半。我记得看过一篇文章介绍这种察言观色的能力其实是天生的。所以电视里的夸张成分很大。但是在美国是有过实实在在的成功案例的。有一个女人失踪了,几乎没有任何线索,死者丈夫在镜头前哭得死去活来的。估计你也猜到凶手了,就是这个男人。既然没有任何线索,警察是怎么发现的呢?当时老师很简单地讲了一句:你试试像他一样仰着脸,看能不能哭出来?人哭的时候会眼泪鼻涕一起流,仰头根本就是要窒息了啊。所以才会有什么四十五度望天,不让眼泪流下来的说法。一个老婆失踪了还假哭的男人能逃得了关系么。后来在他车尾箱找到了尸体。怎么也不可能一开始去搜人家家人的车尾箱吧!插句题外话,小孩哭得厉害时可以托起他的下巴让他仰头。如果我们把范围扩大一点,到身体语言的话,运用就会实在很多。例如双臂胸前交叉表示防御,手指相接触双手成一定角度放在胸前表权利,因为这是权杖的形象。在这里我必须小骄傲一下,当时有个同学上台做眼球转向测试,就是分析对象眼球的转向判断对象是进行回忆还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是要弄清对象是天生的左撇子还是右撇子,注意是天生的!那个同学当时说自己的右撇子,但表现和老师所讲完全相反,正当老师尴尬之际我结合了前面一段时间和同学的相处判定他是左撇子,并举出具体事例。后来我的说法得到大家的认同,那个同学也承认他左手更有力。再次回到运用的问题上。我的工作经验和当时上课的内容基本一致,就是更实用的是语言!当然必须是要结合文化背景的,例如我在问问题的时候,如果对方回答前加了像呃、嗯这些语气词,那很可能他就是有一些特别的答案了。例如你今天吃早餐没?呃,没有。很怪对吧?再补充说但是我吃了饼干,就正常很多。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做预测很准,但真功夫在于你知道对方隐瞒了事情,怎么拆穿呢?最后要说的是,课程结束时老师语重深长地说:所有的手段都不能向自己的家人实用!————分割————据说上知乎日报了,我兴奋得赶紧来补两句有关无关的。一.从当前作用上讲,微表情还存在应用上的缺陷。这个学科是多个基础学科交叉的产物,最终目的是发掘目标对象的真实想法,司法就是其中的一大可能适用领域。那我们来讨论一个假设案例吧。假设99%的人意识到自己说错话,包括说了假话或说了不该说的真话,会摸嘴唇。昨晚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你是嫌疑人之一,“我昨晚自己一个在公司旁边的酒吧内坐了一整晚。”说完你摸了一下嘴巴,侦查员马上意识到你不老实,于是到该酒吧调查,发现其实你只是7点到7点半间坐了一个小时,信用卡显示然后就买单了,服务员记得当时你身边有一个红衣女子,之所以有印象是因为知道这个女的长期在他们酒吧招客。然后7点45分你的信用卡在某酒店开房,摄像头显示你们一同进入后一直到早上才离去。这时你的嫌疑基本已经排除了,但是如果你以为是你的一个动作导致了侦查员忙活半天,那你就错了。没有你这个摸嘴唇的动作,对于每个嫌疑人,他们都是要详细查证的,所以侦查工作基本和你有没做什么动作基本不相关。所以结论是,你如何能证明一个人不摸嘴唇就是没说错话?或者怎么证明你的目标对象刚好是说错话就摸嘴唇中的一个?即使你给他建立了完整的行为数据库,你又怎么证明他前面三次说错话摸嘴唇了,第四次摸就一定是又说错话了?不如我们还是乖乖地按照领导既定的侦查思路来办吧。既然司法调查中不实用,那楼主的问题就解答了。二.从认可程度上来讲,太多不确定的因素阻碍它的应用。据我所知,在美国连测谎结论都不被法庭承认的,一个小小的微表情,还是靠人工辨别出来的,用处基本为零啊。如果真的要用,估计以后嫌疑人第一时间不是要见律师,而是要戴面具了吧。但是历史上也不是没有类似的逆袭,大家最熟悉的指纹,最开始也不被法庭所采纳,因为没办法证明世界上所有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到现在也只是一个全部人都认可的基本事实而已,没有一个完整数据库的支持,从逻辑上讲我们还是不能说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只能说我们都接受了这个事实。我是从逻辑上讲啊,科学知识浅薄,所以各位手下留情。如果真有一天全世界都接受了一些小动作是某些心理的外在表现,那再算吧。三.当前比较实用的是在数据统计基础上运用语言+动作的套路。这里再扯一下楼主参加课程的一个老师的背景:在美国是有一些专门的调查公司的,他们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商业客户的内部员工,例如像沃尔玛这些大卖场,六个月或十二个月才清点一次库存,发现员工偷货的可能性较大,而数额又不足以刑事立案,警察也不是那么认真对待这些案件,所以这些调查公司就会受聘找出偷东西的人,把他开除掉就算了,该老师就是调查公司派来给我们做培训的。可见他们生意不好做,连培训的单都要接。再讲一下他们的工作方法。通常一个雇主手下会有几十名员工啊,嫌疑人也十个八个的吧。要把这个目标纠出来肯定就要先缩小范围吧,于是他们就会根据多年来这个行业所积累的数据统计,例如哪个年龄段,学历水平,婚姻状况等等等等的人嫌疑最大,先把他们找出来。这就是统计分析。第二步就是谈话了,根据他们回答的内容和方式,例如你有没有偷东西?没有,没有,没有,绝对没有。这种激烈否定的人嫌疑很大,先记下。没有啊。这种简洁回答嫌疑好像又会小一点。(我想起一个段子,你问女朋友有没有生气,她说没有,是生气了,说没有啊,才是不生气。)当然还有很多别的语言特征,例如回答是:什么时候?很明显他是想看看你发现不见的东西是不是他偷的东西,对吧。大家自己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各种回答都是有代表性的,当然要带入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第三步就是在谈话到差不多的时候要留意嫌疑人的变化了,例如他突然倒吸了一口气,很可能准备招了(别问我为什么,也别问在中国适用不,我真不知道)。或者他眼神迷离的时候要小心他跳楼啊。以上三步他都给我们看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简直是屡试不爽的感觉,直到最后一课时给我们放了一个视频,完全符合课堂上所讲的甄别嫌疑人特征的人,竟然不是嫌疑人,所以嘛,这个方法还有很大的缺陷!四.个人感情上讲,我真不太愿意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一是因为当自己的一份报告真的能影响别人的一生时,写入负面的东西还是尽可能讲究真凭实据吧,这些虚无飘渺的手段还是看着好玩就行。另一个是高超的侦查手段有很多,现代司法追求的也是实物证据的证明,所以读心还是算了吧!
呃……爱好微表情很久很久了,题主你说的情况确实有,市面上关于微表情靠谱的书不多,像保罗艾克曼这样的祖师是搞研究出身,《身体语言密码》的作者是金牌推销员,而《FBI教你破解身体语言》的作者乔纳瓦罗是FBI反间谍的专家,说道国内的微表情第一人姜振宇,他自己也说过经常与警方合作。
不过你既然刚看LTM,照理得给您说道说道,现实中微表情分析和电视里完全两回事,不是看一眼就啥都能看穿,跟上帝似的。
首先,不先设基线的都是耍流氓!
其次,观察不难,难得是观察后的逻辑推理分析。
而且您要知道,靠谱微表情分析者,一定是手拿笔记在不停记录的那种,因为只靠看会遗忘大量信息。
最最靠谱的微表情分析,是从视频进行分析,那玩意太累人,要不停的暂停,回看,记录,费时费力,你们要是点赞多,那我就换电脑上来,贴一小段给您看看。-----------------------------------------------------分割线-----------------------------------------------------------------------------细致的视频分析需要点时间,还请稍等。先贴个我很多年前看过了一个节目吧,当时影响比较深。最初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是看的直播,当时并没有刻意去分析,直到17分30秒的时候,曹可凡问到古巨基有关于婚姻的问题,古出现了明显的抖腿,这才引起了我的兴趣,开始有意识的观察,不过未作笔记,这情况基本属于黑技能未全开的状态,也就是平时普通聊天时所能达到的分析程度吧。起初发现抖腿,其实并不能确定什么,因为从一开始我也没有建立过任何的基线,它只是一个触发点,让我开始有所留意而已。紧接着,当说到所希望的婚礼时,古谈到了南极,北极,然后两个人居然一路扯到了企鹅,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说明古并不想坦诚的对待这个问题,期间更两次出现了舔嘴唇这个明显的安慰动作,所以很明显其中有蹊跷。还记得第二天我和同事聊天时我说,我怀疑古巨基同学对婚姻有所隐瞒,他至少处于即将结婚的状态。然后当年年底就爆出了他隐婚8年。这可以算是黑技能未全开时,我所能达到的程度吧。若想要看更专业细致的分析,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且也只能分析一小段,因为一小段视频也需要反复的看,做笔记,分析好久。你们若是感兴趣的可能需要些耐心,这期间请继续点赞吧。^_^-----------------------------------------------------------------分割线-----------------------------------------------------------------好吧,上大彩蛋。还是先上视频先贴一小段笔记吧,我估计你们也不爱看,因为也只有我自己看得懂 ,给大家一点印象,然后还是上民科马伊俐眼动右——我觉得我保持了80%(率真的性格)——低头,社交性的微笑,伴随回视
还是原来那个,常常还是容易得罪人——低头,社交性的微笑,伴随回视
20%是因为——眼动左上至右上
女儿的出生——低头,视线向下——我觉得我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些问题——频繁眨眼然后回视,头部有右倾——摆正——右倾不如以前生气——视线转向文章,低头,闭眼视线左上(可能是情景再现)——他前几天在家里看着我以前的照片说,我以前怎么一看就是爱生气的那种,特别挑剔,特别刁钻的那种——眯眼,摇头,耸肩,缩头视线右上——对我现在已经(被打断)对客观了——点头(文章插话认识我之后)转向文章,闭眼,点头,微笑——嗯,对认识你之后。视线右上——因为我们两个脾气性格当中都有一些,比较直,都挺容易得罪人——注视所以我们俩在一起——注视取消,停顿要互相提醒——闭眼比如说,经常——闭眼我今天出去他会提醒我说,你别老板着一张脸啊——眯眼——你别那个,说话。。。噢,好——闭眼,点头他出去的时候我会说——抬头退一步海阔天空,(文章吐舌头)你要允许别人有犯错的机会——闭眼就是(眼动右?),经常得互相提醒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这一段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我尽量说明白点。首先你得分清闭眼和眨眼,这个很简单,看视频就知道了,闭眼是一种视觉阻断,很多时候是因为出现了负面刺激比如: 这是出现在第一段视频中1分25秒的一个闭眼,当时马伊俐叙述时转头看向文章,寻求赞同,我估计当时文章可能没有给予回应(没拍到不好确定),所以出现了一个闭眼。下面一个闭眼更有趣马伊俐说再说自己的性格改变,此时文章插嘴——在认识我以后。马伊俐在表示赞同的同时,有出现了一个闭眼,我想在她心中对这个答案是给予否定的吧。马伊俐说再说自己的性格改变,此时文章插嘴——在认识我以后。马伊俐在表示赞同的同时,有出现了一个闭眼,我想在她心中对这个答案是给予否定的吧。再来连看两张图这里是在说,生活中夫妻两人互相提醒彼此不要得罪人,第一张是在文章教育他,第二张是在说自己教育文章,有很明显的情景带入,看得出区别吗?第一张低头含胸,第二张昂首挺胸。这两段应该都是真的。这里是在说,生活中夫妻两人互相提醒彼此不要得罪人,第一张是在文章教育他,第二张是在说自己教育文章,有很明显的情景带入,看得出区别吗?第一张低头含胸,第二张昂首挺胸。这两段应该都是真的。这里好像是说两人拍《小爸爸》自己做制作人的事情,这里的闭眼可不是表示说谎哦,我的解读是——对自己说的这一段表示了更强烈的厌恶,也就是说,马伊俐很不喜欢做制片人。这里好像是说两人拍《小爸爸》自己做制作人的事情,这里的闭眼可不是表示说谎哦,我的解读是——对自己说的这一段表示了更强烈的厌恶,也就是说,马伊俐很不喜欢做制片人。你看同样的表情会有不同解读,所以逻辑分析,比观察更重要,也更难。这是文章在夸马伊俐做制作人给自己解决许多困难的时候,马伊俐的表情。标准的轻蔑啊这是文章在夸马伊俐做制作人给自己解决许多困难的时候,马伊俐的表情。标准的轻蔑啊关于做制作人,两人还有很多微表情,基本都显示了马伊俐做制作人,做得很不开心。比如:文章在说到母女都来的时候的闭眼,嗯这段经历真的很不愉快呢。文章在说到母女都来的时候的闭眼,嗯这段经历真的很不愉快呢。啥你们说我,好像没上重点?好吧我知道你们想看啥.....第二段视频,当马伊俐说到查岗的时候,文章的表情是这样的看到抿嘴了吗?表示这个话题有压力哦看到抿嘴了吗?表示这个话题有压力哦不过文章面部小动作比较多,其实属于比较难判断的一个人来的,所以不能太快下结论继续这个笑容是假的,而且他在观察周围的反应这个笑容是假的,而且他在观察周围的反应这个笑的真假从表情上不好分辨,可是你看到他弯腰低头了么?一个向上的情绪,却出现了向下的肢体动作,太值得怀疑了。这个笑的真假从表情上不好分辨,可是你看到他弯腰低头了么?一个向上的情绪,却出现了向下的肢体动作,太值得怀疑了。当他抬起头来是这个样子的,视频里可以明显的看到,眼球从右向左的运动,他不止在装笑,而且在思考还有很多更有趣的表情,出现在第二段视频尾声,说到《小爸爸》杀青时,被媒体拍到KTV鬼混,期间大量的安慰动作和各种表情,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分析。我就不贴了,太累。还有很多更有趣的表情,出现在第二段视频尾声,说到《小爸爸》杀青时,被媒体拍到KTV鬼混,期间大量的安慰动作和各种表情,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分析。我就不贴了,太累。再说几个有趣的吧:夫妻俩说到上门的时候,曹可凡问,岳父有说过什么吗?马伊俐小声说,没有文章也说,没有马伊俐再次附和,没有然后出现了这个表情,唉……粗心的男人啊在整个访谈中文章同学多次出现了怒视(就是皱眉啦,这个表情正确说叫关注)据说经常出现这种表情的人,比较强势,做领导的概率会比较大,不过死于冠心病的概率也更高。据说经常出现这种表情的人,比较强势,做领导的概率会比较大,不过死于冠心病的概率也更高。另外,文章同学被插话,被否定和无聊的时候会出现视线的漂移,比如嗯,我估计他其实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可同时也比较能装。好累,下了,大家快来赞吧。更新在后面的话——给所有反对者:现在这个领域被质疑的最主要的问题在3:1,这一行半吊子居多,包括很多所谓的专家(我非专家,也算一个半吊子吧),其中有好些人甚至还有著作问世。主要是因为这是个新的领域,是进化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实大家现在都算是在起步阶段。比如经常会有这种专家,直接就教人什么姿势代表什么含义,你也不能说他错,但是及其不严谨,要牢记一点,不预设基线的判断都是耍流氓。2,真正靠谱的分析,极耗心力,在同一时间要观察,记录,分析,还要防止遗忘(不记笔记的话,基本就是一边观察一边遗忘的节奏)。这是现场操作的难点之一,你遗漏的讯息,绝对比能记下的多得多。所以,最靠谱的方法是分析录像(现场的好处是可以依据观察设计问题(刺激))。3,前面的一切都是可以靠轻度训练和学习掌握的,而最难的其实是在观察后分析,它考验你思维的广度,逻辑的严密,出现一个反应,会有多少种原因引起的?这需要考虑周全,各种反应互相映证,才能得出靠谱的答案。分析时最怕的就是有主观成见,具体可以参考《人有亡斧者》这个典故。致所有求预测的同学:我绝对不可能扒没有曝光的名人八卦,因为:如果是私事,那不道德,如果是国事,容易惹祸。如果你找到不会惹祸的公事,欢迎@我,我可以试试。但,这其中还有些问题我想你可能没考虑到,这世界谎言之多,远超你的想象,而且大部分都不会曝光。如果没有实证,我扒了,您也未必信服。我记得当年还是可凡倾听,有个女明星,在说自己的丈夫,我碰巧从电视前走过,看见她嘴角异样的抽搐,那是真正的微表情,只有一秒不到的不完整形态,虽然我没有事先建立基线,但我知道,除非她异于常人,或者面部有伤,否则的话很可能夫妻不睦,只是那又如何?这样的夫妻何止千万?不都过下来了么?能到哪里去找实证?
-其实微表情分析在本质上和摆摊算卦是一样的,都是运用「冷读术」搏概率。区别就是,微表情研究法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么猜,而算命的不会告诉你:他知道你姓贺是因为你的伞上写着硕大的一个「贺」字(年龄小的朋友不要问我为什么伞上要写姓……);而他知道你是从东南方来的是因为现在刮着北风下着雨而你的衣襟湿的主要是右前方这一片。就像一楼的答案,描述自己的分析时用到了「黑技能全开」这样一个表述。其实,什么叫「黑技能全开」?就是分析了十次,有一到两次全中,那么,那一两次就叫「黑技能全开」。这和算命先生一样,是要在家里供一尊「概率之神」的。微表情专家观察点太少了,不如高水平的算命先生。其实高水平的算命先生,吃饭的本事和福尔摩斯是一样的:请看这表,表上面、表下面伤痕累累,这是常把表跟硬钱币、钥匙之类的硬东西一块放口袋里的缘故。这表可值50多金镑。你哥哥生活是不检点吧,这么说他一点也不过分!根据我的经验,伦敦当铺的惯例是每当收进一只表,就必须用针类把当票的号码刻在表的里面。我刚才用 放大镜细看里面,发现至少有 4 个这类号码。这说明你哥哥常缺钱用,有时又情况好转赎出了表。华生,你凑近来看看,细细看一遍这钥匙孔的里盖。 围绕钥匙孔有了上千个伤痕,这肯定是因与钥匙摩擦出的。大脑清醒的人插钥匙,一插就利索地进入!唯一的解释便是:你哥哥是个酗酒如命者!区别就是,只有福尔摩斯会好心地给你解释他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个人以为,分析「人」不如分析「物」。测谎仪都要面临概率没有保证的困境,更不用说准确度更低(而且资源投入更大)的微表情分析法了。微表情分析的最大问题,就是它无法识别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优秀「演员」。还是物证相对更靠得住。看看李昌钰博士的书,你就会知道,物证撒谎的本领比人类要差很多。
-刚才你说你案发时在家里,我点头后你的嘴角微微上扬了,那是典型的欺骗成功后的愉悦,你当时分明就是在案发现场!-我刚才是有窃笑啊,因为你裤链没拉。-----------------------------------------------15年3月6日的分割线------------------------------------------------补充一下,在题主提到的限制性情况下,仅用微表情判断的准确率恐怕比50%高不了多少(也有称之为抛硬币定真假),但并不意味着在现实世界里无法采用。微表情作为沟通五个渠道之一有它的价值,假如5个渠道都能应用上,Paul Ekman博士有信心准确率达到90%以上。
民警一枚,大学时看的lie to me,老师也曾放过犯罪心理和其他犯罪题材的美剧,但也仅仅是作为教学素材进行播放,曾对剧中神乎其神的侦案技巧赞叹不已,但心里明白,这是艺术加工后的侦查办案。
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哪个司法机关会拿一个有关微表情的判断或者报告作为公诉证据。相反,如果侦查过程中,客观证据确凿、相互印证,同时禁得起推敲、符合违法犯罪要件,形成了铁的链条,即使出现嫌疑人“零口供”的情况,侦查和检察部门也有信心采取强制措施和提起公诉。所以,通过细致的侦查手段,扎实而全面的获取证据,才能办出所谓“铁案”。
单着拿出微表情这个概念来说,也许严肃了。找个老预审员来聊聊讯问,他会说到讯问的内容、时间、节奏、语气、释放刺激的时机等等太多,甚至什么时候给犯罪嫌疑人第一支烟也有诸多讲究。当然观察嫌疑人的语气、表情、体态等微表情范畴的要素,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预审员最起码得修为。预审员懂微表情理论吗?不懂。他是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验和方法,又在工作中不自觉的使用了这些技巧。使用技巧的目的在于辅助讯问,而取得口供只是一个不错的突破点,仍需要侦查工作去核实,去与其他证据取得印证。
嫌疑人心理侧写的创始人在一开始使用该理论时,也没有把握将其理论称为科学,而称之为一门艺术。而现在在不少大案要案中,公安机关也会邀请犯罪心理学的专家进行心理侧写,帮助侦查破案,母校也设研设博,进行了大量的推动国内犯罪学发展的工作。微表情,如果按照心理侧写的模式发展,就像有的朋友回答的,对其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是就像测谎和心理侧写,我并不认为其能在短期内成为正式的侦查手段,或者作为公诉证据出现在司法程序里。
当然,作为侦查的辅助手段,类似于微表情的技巧和方法,早已被老练的侦查员运用于办案过程中了,同时作为一些经验在代代相传。
对于微表情,不迷信不神话,定案证据不容偏差。
判案不知道哈,就说下能看到的一些混成“老贼”的人经验。“微表情”其实不太好成为单独的判断体系,因为人的内心本来就在不停的波动,比如两个人说话,可能仅仅因为观点不同,内心就有波澜,想引开话题,会表露一些“微表情”,这时候去判断他有没有恶意,是不是撒谎,并不那么准确。有不和常理的“微表情”,一定是有问题,但这个问题可以是很多因素导致的,很有可能跟你想要判断的毫无关系。所以“微表情”需要向导,经常看到人用的,就是把“微表情”当做回馈机制中的一环。比如比较简单的,面试的时候,发现简历有问题,反复敲打就好,可以温和的、怀疑的、嘲笑的,去问同一个疑点,没问题的越问越理直气壮,眼中有鄙视之意,有问题的容易心虚,开始回避和焦躁。深入一点的,一个从商的前辈,在家中见一个之前不相识的合作者,从对方下车开始,从衣着到举止先有了个基本的判断,开始寒暄之后,不断的抛料,比如忽而过度热情,或者突然间从某小事物突然间扯一堆八卦出来,看对方的反馈,结合之前朋友给的意见,和业务上的判断,要谈正事的时候,已经大体猜到对方的性格,心里有了拉锯的策略,知道哪些心理关口可以设障碍,放开这些障碍又可以夹带哪些私货。当然,也是这个前辈告诉我,猜测人心只是小道,越到后面利益越摆在明面上,变成纯粹的筹码博弈,个人的内心或者说性格的影响越小。
厚脸皮过来说两句。作为一名职务犯罪侦查人员,在职务犯罪侦查过程中,用微表情破案的微乎其微,这因为:
一,职务犯嫌疑人阅历广,情商高,你跟他说微表情,他可以用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看看你,心里想,小子,你想诱供吧?有证据你拿出来啊,你嫩呐!
二,追究刑事责任是非常复杂的东西,其核心在于证据,以贿赂案件为例,你没有一对一送钱的证据,微表情算啥,最多判断他撒谎,能当证据用?明显的
增加点职务犯罪侦查领域的干货。
现在的职务犯罪侦查,从接到线索开始,一般都是秘密初查,从不接触被查对象,等到接触被查对象了,基本上案情已基本清楚了!所以接触的时候初查对象交代什么意义不是特别大,就像现在中纪委宣布省级干部违纪,事先基本都没有征兆,都是秘密初查了很久的。
以下内容搬运自我在下的回答,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实际案例。在分析方面(这个答案:),叔已经做得很好了,我的这个会答将会从一个微表情在刑事侦查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具体流程等方面对他的答案做一个补充和科普,事先声明,我不是一个刑侦的从业者,这个回答是由国内一线的微表情工作者姜振宇老师的一些演讲和刑侦常识的出的,不足之处望各位指正。 和各位想象的以及电视剧中看到的不一样,微表情分析尤其是在刑侦案件中有一个工作量非常大的流程以确保这个分析的严谨性。第一部分:设问,在设问前,会先需要知道三类基本信息(当然具体的时候会更为复杂还会讨论有压无压等情况,这了为了便于理解,就先这么讲)PS:人在网吧,素材有限,就用视频里的PPT做演示,大家看个意思就好 :)PS:人在网吧,素材有限,就用视频里的PPT做演示,大家看个意思就好 :)案情A:当事人所处的利益集团以及利益集团对面的那家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他能获得什么利,他会受到什么样的损失即趋利避害的总体原则。案情B:整件事情当中有物证证实的事实有哪些?这些事实对当事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嫌疑人:这里的基本原则就是我和杨昱和大家反复讲过的基线,他是个什么人?他是一个内向的人还是一个外向的人,他有什么样的自我认知,他的面部表情在正常状态下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整容过没等等等等,这些当事人的基本信息就是我们所说的基线。而后我们会如于以上的三种基本信息开始设问,这些设问会激发当事人的一些心理活动反应,并且这些反应不是皮层可以控制好的,说简单一点,不是你主观可控的。第二部分就是问问题:还记得那些色彩的寓意不?红色案情A,黄色案情B,蓝色嫌疑人,我们在具体问问题时,会把这些内容重新分开组合来问,所以每一个问题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但都并不直接指向我们怀疑他的某件具体的事情,这样的设问需要符合一个双向推导原则。第三部分就是分析了,杨昱和大家所展现的就是这个部分假设我看见一个假笑,(关于真笑假笑怎么鉴别,我在这个回答里有提,大家可以看一看),我会结合上下文,以及逻辑趋势,对这个假笑做一个解释,比如他仅仅是一个礼貌,这个是白的解释,又或者这个假笑是心虚,恐惧或者尴尬,这个解释是往黑方面的解释,在我们的分析中,如果不能认定他是黑还是白,我们一律认为他是白的,因为我们是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的,并且如果我们每一个反应都往黑了去解释,任何一个社会人都是要被拉出去枪毙5分钟的。最后,我们会把原来的问题和所的反应重新结合起来中间的一条大虚线,就是逻辑线以及趋利避害的总体原则。中间的一条大虚线,就是逻辑线以及趋利避害的总体原则。如果最后的这个分析符合这条逻辑线,我们就认为他是清白的如果反之:当然,我们最后拿出来的不是一个结果,我们只能拿出来一个方向,这个人对什么事特别在意,什么事值得怀疑等等,以给侦查方提供排查方向的帮助,(在刑事侦查中永远遵循物证优先的原则)而在招远这件事的分析中杨昱给我们的分析也是如此,他只讲了两件事1,收入来源值得一查2,他不像是极度狂热的教徒从目前(日,14点04分)的已知资料来看,就连如上的两条分析结果都是不够严谨的在姜振宇老师关于此事件的微博中,他有提到我只讲看到的客观现象,我的能力没法给出什么结论。要判断至少要理清几个约束条件:有案发过程现场监控,当场抓获嫌疑人,采访在预审后,采访时的机位环境,记者的问话状态。所以,信证据,不瞎猜。再所以,此时公开采访录像不妥,更应适当公布证据。而杨昱在和我聊时是这么说的视频被过度剪辑,因此所有反应的刺激源不明另外估计水有点深,别瞎掺和,剩下的都是他们在那里胡乱脑补,气的我哭笑不得。最后,希望各位能够理性客观的看待此事,不要过分迷信微表情,我们不是神!以上
这算是一条很崭新的心理学分支,真正的专家极少,可信的权威人士也不多,应用不广。一般情况没有条件建立情绪基准线,通过肉眼观察容易夹带主观感情色彩。首先分析人是否能够做到丝毫不带个人情绪,不用怀疑的前提来观察对方的微表情。微表情只能表达给我们对方的真是情绪,并不能直接告诉我们对方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如说话陈述事实时的撅嘴表示对自己语言的不信任,但是具体是对事件中的那一部分不信任还需要更多认证物证的调查;比如在谈及某个话题的时候有明显吞咽动作,很大可能是谈及的事情能够形成对他的刺激,但是也不排除就是咽口水的可能,要反复谈及同一事件来计算谈及这件事成功刺激对方的概率来排除生理本能的概率)。综上,微表情提供的是线索,通过视频资料并不能很好的建立完整数据,有画质的影响。面对面的交流除了观察对方的微表情和微动作以外,观察对方面部肌肉带动的皱纹分布是否符合对方表达的感情,以及对方头部的动作是否和语言保持一致,以及一些表情的面部停留时间(比如惊讶在一秒以内,一秒以上的部分是装的,挤压时眉毛上抬,在眉间于额头有细纹形成是真的惊讶。比如对方微笑时嘴角部分及眼角周围有细纹是真的笑,反之是假笑。但是以上也要排除对方做了整容手术,注射了肉毒杆菌或者注射玻尿酸之类的药物因素)。微表情只是属于臆测的范围并不能直接形成证据,要通过微表情提供的线索继续求证人证物证,找出产生可怀疑情绪的真正原因,并且找到能够定案的可见证据才能奏效。所以在真实案例调查中(目前只说天朝),微表情的应用并不广泛,因为不能直接提供证据,公安办案件有日期限制,微表情的运用更占用时间,不会主要以微表情来提供线索。但是在审讯过程中,犯罪心理学里已经有基本的微表情知识,并且审讯人员都会应用作为参考。
刚好看到一个相关案例相关文献直接结论吧:通过随机控制实验,机场安检中使用交谈筛选要比通过肢体语言判断的效果高20倍,事实上,通过肢体语言判断仅能筛出少于5%的嫌疑人,通过交谈也就66%。不是这方面专家,概念也比较模糊,仅作为侧面数据参考。
现实中肯定没这么神奇,而且即使是电视剧里面,也是把这种技术作为推理的手段,从而发现证据,而不是直接拿来作为证据。
没有看其他答案,不知道我提到的问题其他知友有没有提到。Lie to me对于表情识别更多的是一种演绎,根本不存在凭借某个表情就能识别他是否说谎。如果你看过姜振宇老师在《非常了得》里的点评以后,你就会知道。测谎的关键在于表情基准和合适的刺激源。所以看只占一小部分,占很大部分的是问题的设计,以及时候对于被测试者对于问题反应的分析。这种分析也不是单纯的说他说的是不是谎话,而是分析他出现这样的反应背后真实的心里活动。建议看看姜振宇老师出的《微表情》和《微反应》这两本书。那个FBI那本书我看过,感觉讲的并不是很科学。
站在一个微表情娱乐型业余爱好者的角度来说,微表情作为一种办案方法的有效性还是值得商榷的。
具体应用微表情的案例我想还是请警察来说比较好(警察叔叔:微表情是莫子???)
作为一个LTM的粉丝,我不得不推荐下这篇文章: 发表于
09:43 | Tags 标签:, , 作者:陈晓婉、詹晓燕、李腾飞、孙晨、姜振宇LIE TO ME停播了。不知道为这篇文章起个什么标题好,因为它是一部神奇的电视剧,神奇之处既在于剧中的人物,也在于它激发了广大中国粉丝对“微表情”这个新奇词汇的狂
热。这部神奇的电视剧停播,是需要怀念,还是需要评论,是需要惋惜,还是需要回顾?什么都不需要,所以只好用这样一个事实的标题来命名此篇。我们在LIE TO ME停播之际,讨论了下面的十个问题,希望和LIE TO ME粉丝们交流。
1、LIE TO ME中的Lightman是个神奇人物,他能够通过读脸上表情知道一切,理论上有这个可行吗?这个可能吗?
知道一切肯定是电视剧塑造出来的能力。通过对人进行应激微反应分析能够起到最主要的作用,是找到比较靠谱的方向,然后以此为依据,继续挖掘有效的信息。所以,微表情准确读心、判谎,只是电视剧对人物能力的夸张表现。现实生活中,测谎结论在绝大多数国家都不被认可为物证证据。测谎仪(仪器类)最常见的应用是在侦查过程中,用于排除嫌疑人或者找到侦查方向。连这种
有机器、有数据的“客观结论”都不能被认可为真实,更何况是被更多人质疑的主观分析方法呢?实际上,我们目前所参与的真实案件,也仅仅是在分析嫌疑人心理
和有价值的侦查线索,并不能用于确定什么结论。所以剧中的什么都能知道,也仅仅是Dr.
Lightman个人的形象问题,他的结论也从未被直接用于裁定真相。总之,所有的“测谎”,法理上都不能用于确定结论,一定要有物证的配合才能进行事实裁定。
2、电视剧中判谎的一些线索,比较眼睛、嘴巴的动作,为什么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不准呢?
剧中讲的是每一个个案,包括了背景案情、人物关系、影响因素等具体的情境,以及最重要的被测试人。谁在接受提问和测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整个案子里边处于什么位置和立场。然后,Lightman问了什么样的问题,他作了什么样的回应,Lightman怎么判断的。如果要总结判谎的标准,那就请把上述信息全部总结下来,然后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完全一致的情境,才可以套用。情境一致的概率非常非常的低。现在粉丝们总结最多的是,一旦人出现了什么样的反应,就代表他说谎了。不同的事,不同的人,这种颠倒逻辑的总结,肯定会不准确。
3、Lightman在LIE TO ME中构建的形象是瞬间读脸,就是你不吭声,他也可以知道真相。这种瞬间读脸大概是25分之一秒。这个经过训练可能吗?还是有夸张的成分?
25分之一秒是误传,虽然在学者Paul Ekman(美国micro-expression学者,他的研究成果,是LIE TO
ME中核心剧情的基础)在其著作中提到过这个数字(三联书店2008年第一版,中文版邓伯宸译。第105页提到过,“微表情一闪而过的时间,不到四分之一
秒”,但同页中又接着写道“但如果是一个微表情,就只有二十五分之一秒的时间,……”)。这个数字肯定存在误差。我们中国大陆地区视频回放,用的PAL制
式,25帧/秒;美国是NTSC制式,30帧/秒。回放可知,多数面部微反应,通常持续3帧到4帧。换句话讲,如果按照25帧每秒的话,算下来也就是6分
之一秒到5分之一秒。不知道25分之一的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其次,Lightman的瞬间读脸,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即问对问题,我们研究的术语叫做“有效刺激源”。要想被测试人在接收到刺激信息后会出现明显反应,就是要使刺激源出乎意料之外,或者刺激力度非常强,突破了其心理防备。专业的训练一定要包括3个部分:学会问问题,学会捕捉反应,学会根据内在逻辑过滤、分析微反应所代表的心理状态。
4、只通过学习这部电视剧的话,普通人能够掌握这种本领吗?
不能。只看电视剧只能大概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门心理测试技术。不过,电视剧确实起到了了不起的普及作用。
5、剧中不同人种的表情因为社会环境的原因,普遍比较明显。在中国,因为人种的不同,解读上会不会有很大的差异?
Paul Ekman最伟大的研究成就,就是亲身去新几内亚研究没有开化的原始人聚集部落,验证了人类通用的主要六种情绪的表达方式是共通的,这也是他毕生科研的高峰。他在达尔文的研究基础上,验证了惊、厌、怒、恐、悲、喜六种基础情绪的表达具备跨人种、跨社会的共通性。我们亚洲人种在情绪比较饱满的时候,流露出来的表情形态与其他人种一样,只不过肌肉运动的幅度,可能略有不同,因为毕竟平常习惯不是这个样子。如果
亚洲人试图努力做出跟白种人一样的面部肌肉运动幅度,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因为人类的生理结构和肌肉生理功能没有差别。但因为社会文化、习惯的不同,亚洲人
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确实趋于内敛。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去比较中性或者是没有恶意地去赞扬一个美国人的时候,他不会出现羞涩的样子,他会很坦然的接
受,因为他知道这是一种文明交流的规则,也许你是真的发自内心地承认我,也许你只是客气一下,无论如何对方都会很坦然的“thank
you”、“谢谢你”就好了。但是同样的这种刺激源,用在东方人身上,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而且尤其越在公共场合,这样的刺激源马上会引起东方人的退缩、
收敛的反应,源自羞涩或谦虚,然后表达“哪里哪里”,或者“您谬赞了”,或者“您太客气了”。所以,同样的刺激源,在不同的文化社会里,确实会引发不同的反应,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反应呢,是同一个反应,确实也会代表不同的问题,西方人的
扬眉毛,就是他们比较普遍的一种习惯,他的原始表意也确实是自信、坦然,但是因为在那个社会里,大家都具备这样的习惯,所以它的表意已经被削弱了很多,基
本上可以被认定为习惯基线。但是在中国人,或者说亚洲人这种内敛的文化区域里,高高的扬起眉毛说话,代表的是一种偏高傲的自信,表意已经不仅仅是坦然了,
而是偏强势的自我定位。所以同样的一个动作,在不同的人种和文化里边,表意确实会有所不同。
6、在Ekman的研究中,通过不同纯情绪表情的叠加来拼合现实中的人复杂的情绪表情。这种照片的叠加,对肌肉的运动研究会不会有影响?现实中的复杂表情属于这种简单的纯粹肌肉运动叠加的情况多吗?
Ekman的FACS系统是典型的美式研究风格,就是掰开揉碎,拆解完毕后再进行组合,这样的研究方式只适用于做基础理论研究,用于现实中的测试,
肯定是不对的。比如说笑容,颧大肌拉开的时候肯定会对其他肌肉有影响,提口角肌,提上唇肌肯定会随之参与运动,改变形态,但笑容的主导肌肉中(主动运动)
只有眼轮匝肌和颧大肌,如果是大笑,还包括下颚的运动。所以,真实的表情并不是每一组肌肉纯粹运动的叠加。直接调动肌肉来拍照片这样的实验方法,只适合做
基础研究可以,停留在分析一种饱满的表情结构形态是可以的。不能用这种方法来做实际测试,因为实际测试中会出现千差万别的变化。如果死板地切成一块块的,
第一很容易观察不到,第二太关注局部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而且,Ekman对面部肌肉的认识,还存在一些错误,比如他会将眉头上扬等部分主动肌肉,归结为非随意肌。实际上,面部参与表情中的肌肉,绝大多数
是骨骼肌,都可以随意运动,只有眼睑中的少量米勒氏肌属于平滑肌,平滑肌是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属于非随意肌。至于将表情分为无意识表情和有意识表情这两大
分类,则是更加表面化的分类,让很多读者想不明白“表情到底是否能够控制”这个本质问题。其实,他所指出的绝大多数“无意识表情”,也是可以进行思维型控
制而故意做出的表情,不是生理机制决定的,只是常规情况或有效刺激后的本能或习惯反应。
7、LIE TO ME 有没有不靠谱的地方?
LIE TO ME这部剧的核心编剧内容,是基于Ekman的论文和研究成果,这毋庸置疑。Ekman可能本身憋了一口气,因此在剧中常见用一些平庸的人来攻击Lightman的“功夫”是伪科学,通过这些弱智的攻击把Lightman塑造成神。从科研人员角度来看,剧中还是有非常多的破绽。比如说第一季的第一集,其实是非常精彩的一集,很震撼,但是也有很低级的错误。第一,开篇时,如果在中国,审问投放炸弹的嫌疑人时,嫌疑人根本不会出现翘起上唇的表情,或者单肩抖动,最多只是眼球的转动。第二,当Lightman尝试真实炸弹存放的地点信息做刺激后,剧中认为嫌疑人的那个表情是SCORN(轻蔑),原因是有上唇提升。但这个判断太局
部了,只依据犯人上唇提起,加鼻唇沟的产生,就得出了轻蔑的判断;却没有同时注意到眉毛是皱紧的,眼睑上缘和眉毛之间的距离非常短,上半张脸加下半张脸的
表情形态是一个X形,这实际上是典型的愤怒。从情绪表意的理论上讲,刺激源信息为“炸弹放在A地”,被测表现出轻蔑(SCORN),无论如何也不能得出结论是A地就是真实地点。比如,如果我说
“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发明的”,每一个受过常规教育的中国人都会很轻蔑,因为轻蔑情绪的表意是“否定”。按照【轻蔑=否定】这个逻辑,剧中的判断就不通了
(相信很多人看到后也不理解,为什么SCORN就是猜对了呢?)。正确的判断逻辑应该是,刺激源信息为“炸弹放在A地”,被测表现出愤怒,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是A地就是真实地点。因为愤怒源自于威胁,会引发攻击欲望。刺激源猜的A点信息,威胁到了他投放炸弹这件事(可能失败,他会被认定为有罪),因而产生愤怒,这才是正确的判断逻辑。第一集中还有一个精彩的桥段,就是Lightman测试那个涉嫌谋杀老师的小孩的时候,先问跑步的最好成绩,让被测回忆,观察反应(眼球的移动);
再问最近一次跑步大腿的感觉,让被测回忆,观察反应(眼球的移动),这两个问题都是无压力问题,可以用于确定被测的习惯基线(回忆时眼球向其左侧转动);
再问被警察抓到时奔跑的感觉时,被测没有回忆,直接盯着Lightman给出答案,就可以判断是明显说谎。因此,这个过程非常精彩,有确立基线的方法,有
提问的组合方式,有根据违背基线的异动来判断说谎的正确逻辑,非常好。但即使是这样,剧中还是有致命的漏洞:正常人回忆时眼球不会转到侧向的极端,正常人
普遍是转到四分之一眼睛的水平宽度。当然,这种极端的转动,也可能是镜头语言的需要,但确实不是实际测试的常规表现。因此,LIE TO ME仅仅是一部有技术含量的电视剧,可以普及知识,但决不能用来做科研参考,甚至是生搬硬套。
8、LIE TO ME前面的信息量很大,后面很水,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Ekman的科研打底出了问题,不够后面剧集用?
根据他的著作和论文来判断(很多人知道并读过其中的两本,一本《情绪的解析》,一本《说谎》),Ekman的研究成果基本在第一季中已经表现完了,从第二季开始就很勉强了,确实可能是不够后面用的了。如前所述,Ekman的研究生涯中,最伟大的功绩就是做了基础理论的研究,最大的成就是六种情绪和表情的共通性。但就使用微表情来进行判谎这个研究方向而言,他的实验量不是同期学者中最大的,学术规范不是最严谨的。在中国大陆,他的最有名的一本书是《说谎》(Telling
Lies)。仔细读过这本书的话,就会发现他的这本书的内容,比前期的成名著作《情绪的解析》要散乱,更偏概念化,不够实在。而同时期,英国学者
Vrij(阿德顿·维吉)的一本书叫《说谎心理学》,把近30年跟说谎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实验结论都会总在这本书里面。印象中(没有仔细统计
过),Ekman研究的东西大概能够占到书中的十五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所以他对判断说谎这个方向的研究实际上比较有限。不论是其团队宣称的出于国家安全
的考虑限制,还是其他的原因,我们在其著作中只看到了有限的几项实验,鲜有实际测试的数据和结果记载。
9、剧中不止一次表现了测谎仪机器来测人有很大的漏洞,但是现在Ekman的团队研究方向,也已经由人测人变到由计算机分析表情,这是不是又陷入到了一个悖论?
一定要有设备数据,否则就是伪科学,这是当前的主流科研观点。现在凡是在美国读心理学的人,都坚信没有论文的观点就是假的或者错的。这的确是“科
学”的本质要求,凭空想象和胡扯的都不会被发表,一定要有数据,这个数据还不能是人工数据,最好是有大型仪器设备直接产生出来的数据,这样的论文才会被人
信服。因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可验证、可重复的认知总结。在美国的科研生态圈儿里,不这么干就没有生存的机会。所以美国整个社会的科研氛围就是遵循这样的规
则,Ekman和他的团队只能走设备路线。据我们与美国宝洁公司总部的行为心理学科研团队进行交流的情况来看,也的确如此,没有(英文)论文的研究,都不
能算是研究。但是另一方面,确实要客观的看到,人工分析和机器分析各有所长,互相不能替代。软件分析确实准确。比如说,软件可以设定基线参数,在设定的参数区间范围内的变化都属于基线反应,如果眉毛的眉头到眉梢的连线角度超过了这个区间范
围就一定会被仪器精准得抓到,并且能够判断出角度差别的大小来判断眉毛形态变化的大小,从而推导出情绪的饱满程度。没有问题,非常棒!但是,软件分析会有自己不适用的情境,尤其是在实际测试过程中。第一,要保证被测不能大幅运动,剧烈的摇头、点头、晃动的同时出现的微表情,很难被
准确的分析到,因为干扰因素太多了。如果摄像机捕捉到的人脸有异常变化,假如角度扭转了之后,就会给软件分析造成非常大的困难。至少要在做基线参数设定的
时候,就要把这些可能的情况都输进去,非常容易出现错误。所以怎样保证人不动,素材源的清晰干净,是一个问题。第二,一旦有了严格的要求,被测就会在一定
程度上就会受到抑制,不管兴奋的还是消极的,所以他表现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最自然的东西。人工分析就会避免这样的情况。双方可以很随性的交流。人工分析中,
不太过分的大幅运动时出现的种种变化形态,是不会逃脱人的眼睛的。摄像机拍到所有随性的变化,后期回放的时候,人可以分析,软件很难。然而,人工分析,最关键的因素是实施测试和分析的那个人。哪怕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概念上可以保证分析质量的人,理论上还是一个具有主观意识的人,还
可能受到疾病、情绪、知识面、感情等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人,这样的分析主体,确实不符合“科学”的要求。因此,仅仅从这个角度讲,微反应分析的结论,也不
能用于决定其他人的命运,最多就是查找心理痕迹,挖掘有价值的线索,帮助获取物证。因此可以总结为:搞科研,人工的数据不行,因为不符合科研的规范;实际测试,机器不行,因为它不具备适应能力和灵活交流的能力。在真正的测试过程中,至少要包括:1、
情境确认;2、被测背景信息分析;3、测试方案设计(根据1和2设计刺激源);4、实施测试(包括按照既定方案和根据交流灵活互动);5、捕捉微反
应;6、过滤和分析微反应的心理映射;7、结合情境、被测试人、刺激源与微反应四个方面的内容,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判断有价值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机器,只能参与5和6。
10、《LIE TO ME》的被砍,是因为失去了粉丝,还是因为编剧太难?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编剧的难度确实很大,编出来的东西逐渐失去了最吸引人的技术含量和知识,粉丝当然也就会少了。一部没有新鲜知识的普通造神
剧,确实不太会吸引人。前车之鉴很多啊,《越狱》(Prison
Break)第一季的惊艳,到第四季的沉沦;《超能英雄》(Heroes)第一季的神奇和诱人,到后来的拖沓矜持,都体现了同一个问题:编不下去了。你可
以假设一下,后面还能怎样来继续塑造lightman的神奇之处呢?他这个人的角色本身就处在一个平台期了,不会再有努力地提高或者明显地降低,要想继续
保证这部剧的话,只能案情很精彩。可是编案情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一件事情,难度更大。同期有部美剧叫《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至今已经接近完成了六季,仍然非常精彩。BAU的人,就是行为分析小组的人,用的技术每集都一样,但是每集剧情不一样,所以每集都很好看。
这些剧情每一集都基于真实案例改编,所以不缺素材,用丰富的案子来表现科学的心理侧写过程,每一集都会有不同的亮点。这就是《LIE TO
ME》巨大的缺陷,因为Ekman使用微表情进行实际测试的量非常小,实验量也不多,必然会遭遇到编剧无力的尴尬。所以,停了也很好,至少粉丝的心里都会记住一位神一样的人物,Dr. Lightman。LIE TO ME,再见了。
你玩狼人杀的时候就知道微表情的作用有多大了,一看一个准(仅限娱乐)
会被折叠的吧……和家属走在夜色初上的小区走道,旁边一短裤翘臀妹纸走过。(年轻就是好,我们30岁的高龄妇女还穿着秋裤套牛仔裤呢!)不用瞟,我都知道那崽子的眼睛没太眨过……待妹纸身影不见。我:翘,啊。家属:嗯?我:少装地跟不知道我在说啥一样。家属:(迷茫状……)我:装,继续装。家属:(脸转向另一边,不看我……)我:笑了是吧,都不敢让我看见你的表情。家属:哪有,嘿嘿……我:(扭过家属的脸蛋)笑地跟菊花一样甜美啊!家属:哈哈哈……我:就知道你偷看别的女人!别的女人的的腿!家属:哪有,哪有你的漂亮……我:哼!
这里讲的还比较靠谱,什么眼球转动有点扯把
谢邀!~实际案例中,嗯····这么说,连小孩都能看得懂人的表情。然后这是一种线索,是讯问技巧的一个方面,不像LIE 电视剧里面,把这玩意当成了主要依据。有点单薄。
小时候被我妈很凶的一把拉过来:你下午是不是又去游戏机厅了?这个时候微表情就会出卖我
曾经专门糊了一篇论文向领导证明凭借目前学科发展和技术水平是没有办法利用微表情作为一类确定的当事人信息获取手段的,仅从目前国内实际应用来看,原因一是案件突破本身是需要线索来源科学真实客观,微表情作为心理学中一个学科点同样存在实验状态下不可重复测量的困扰。即使排除微表情识别者的主观影响,也不能行成普遍适用的界定不同个体微表情中表达的信息的理论;二是对于主观故意隐瞒真实信息的人往往有一定的反侦查意识,你知道看点美剧看点知乎人家也会啊;三是多个嫌疑人大量无意义的微表情数据有可能传达出很多无用信息甚至错误信息,对于案件侦破来说,因为错误信息导致的错误侦查方向会导致更大的损失,反而不利于侦破。PS:本人查不到Paul Ekman与美国国土安全部合作后取得的实际成果,有知道的大神还望指点。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侦探解谜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