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云贵高原地图洞穴探险注意哪些风险

世界上最深的洞穴:库鲁伯亚拉洞穴,世界上唯一深度超过2000米的洞穴世界上最深的洞穴:库鲁伯亚拉洞穴,世界上唯一深度超过2000米的洞穴地理沙龙号百家号天然洞穴是自然地理的一种景观,是指在土或岩石中存在的空间,洞穴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多与外力作用有关,大多数规模较大的洞穴,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加上风力、微生物等作用而形成。由于岩石的类型不同,具备不同的物理性状,其抗侵蚀能力也差异很大,水溶性的石灰岩是形成巨大洞穴的良好基础。库鲁伯亚拉洞穴石灰岩是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 ,属于沉积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绝大多数石灰岩的形成与生物作用有关,多是珊瑚、贝壳类等生物的外骨骼沉积而形成。当石灰岩裸露在地表,处于高温多雨的环境中,石灰岩就会和水、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被溶解侵蚀,形成溶洞、地下暗河等喀斯特地貌。库鲁伯亚拉洞穴我国南方地区就广泛的分布有喀斯特地貌,特别是云贵高原,分布大量石灰岩,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云南路南石林、桂林山水、武隆喀斯特天坑等景观。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世界上最深的洞穴,其形成基础也是石灰岩,当然并不在中国,世界上最深的洞穴是格鲁吉亚的库鲁伯亚拉洞穴。库鲁伯亚拉洞穴位置图库鲁伯亚拉洞穴位于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共和国加格拉区的阿拉贝卡山中,该洞穴于1960年被人们发现,自发现以来人们一直对其进行探索,根据2007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库鲁伯亚拉洞穴已探明深度为2191米,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深洞穴,也是唯一一个深度超过2000米的洞穴。库鲁伯亚拉洞穴库鲁伯亚拉洞穴所在的阿拉贝卡山,最高海拔2661米,是一座由石灰岩组成的山体,地表发育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长年累月的流水侵蚀,造就了世界上最深的洞穴。库鲁伯亚拉洞穴是以俄罗斯地质学家亚历山大·库鲁伯亚拉为名,目前该洞穴探查的总长度超过13432米。库鲁伯亚拉洞穴入口库鲁伯亚拉洞穴在地表的入口并不显眼,但是当你从洞口进入洞穴内部,你就进入了另一番世界,你会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首先你会进入库鲁伯亚拉洞穴的垂直部分,其深不见底,很少有人能够到达底部,2005年一支由56名成员组成的探险小组携带了5吨重的设备进入该洞穴,探险小组分别在700、1215米、1410米和1640米的深处扎营。库鲁伯亚拉洞穴地图最终他们用了27天到达洞穴底部,探险队员一边探索,一边把洞穴的分布走向绘制下来,形成地图,至今人们只探查了该洞穴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未知区域等待人们去探索,这绝对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在这深邃的洞穴内竟然还有生物存在,那些洞穴生物如蝎、寄生虫、透明鱼类等终身未见阳光,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洞穴生物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地理沙龙号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分享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探秘四川洞穴探险队 每小时收入上万 全国仅千余人-ZAKER新闻
一根绳索一口气,上可通天,下可达地……布点、结绳、下降,从和风旭日的山头潜入到阴冷幽寂的洞窟,晋浩算是迷上了这项运动,索性辞去工作,最终将探险洞窟做成了自己的事业。洞中石府究竟是怎样一个天地?他形容这就跟时下热播的《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差不多,而他和四川洞穴探险队的队员所从事的下洞技能,也渐渐 " 变现 ",和摸金校尉 "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 相比,他们算是 " 三月不开张,开张吃三月 ",承接一个项目,一次就可以有两三万元不等的收入。要吃这碗饭,他们也是跑遍了云贵川多地,在四五百个洞窟中垂直下降,凭的全是胆识和历练。痴迷洞窟探险
每月两三次探险活动练手2008 年,在邛崃的一次郊游中,晋浩穿入了一个山洞,对未知的恐惧反而刺激了他走下去。现在看来,这只是一段两三百米的洞窟,对于他的家人来说,他算是走上了一条 " 不归路 "。在国内遍寻社团、从网上搜索经验,最后索性辞去了工作,在 2010 年拉扯起了一只洞穴探险队,这也是四川首个探洞的户外俱乐部。" 一开始只有六七人,医生、工程师、老板各种角色都有 "。即使过了六年,队员依旧只有 30 多人,仍旧作为一项小众运动存在。戴着头盔、挎着保险绳、背上一个登山包,装满了手式上升器、胸式上升器、下降器,成了队员标配,据他介绍,整个一套 " 入门级 " 装备也就 7000 多元,可以用上七八年,比起登山这些运动来说,投入并不算多。就在前几天,探险队刚刚到什邡团年,团年当天也没忘往附近山洞穿越一回。每月长途跋涉找到三四个洞窟,这已经成了探险队必修科目,从川北、川南,到黔西南、湘西,探险队把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摸了个遍,大多数洞内如一座雄伟而雅致的园林,厅堂、游廊、高台、悬梯一应俱全,这让大家流连忘返。" 从 2010 年到现在,大大小小四五百个洞窟还是有了 "。 探险不同鬼吹灯
" 门外汉 " 比大自然更致命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热播,赢得了大批拥趸,其中昆仑山下洞穴探险,更是高度还原了小说中的惊险。在晋浩看来,地下洞窟相比人们预想来说,远没有那么恐怖,除了一些蛇鼠虫蚁,并没有上古生物。" 现在人们对大自然的驾驭已经很娴熟了,但人的经验、技术,往往是容易出事故的环节。" 晋浩回忆,2014 年,英国一家纪录片拍摄公司出钱请他们去世界最大的洞穴大厅重庆泉口洞协助拍摄,这成了他离死亡最近的一次。从 200 多米高的天坑降落到底部,并不像飞虎队从天而降那样帅气,第一个队员下去,花了 2 个小时,等到他下降时,到了一半路程,耳边响起了 " 嗖嗖 " 的声音," 就跟电影战场上子弹穿过那样 "。晋浩环顾四周,上下左右漆黑一片,没有蝙蝠也没有飞鸟,借着头灯环顾一圈,才发现是上面掉下了石头。后来他才推测,上面另一个探险队的队员为了观看进度,踩到崖壁往下看,落石飞下,如果被击中,就真跟子弹穿过一样了。晋浩朝上大声喊,"No!" 考虑到回音,他只能用一个词来喊话,上面根本没反映过来,石头依然在落,他只好加快速度下降,到底后赶紧寻找掩体。 分工明确团队作战
探洞融合多学科一体一个团队,分为先锋组、运输组、摄影组、测绘组等不同门类。先锋组托尼介绍,先锋组主要承担岩体勘察、架设绳索等任务," 这其中要运用到力学、几何学,需要有一定想象力。" 据他介绍,在岩体上打入膨胀螺丝,每一颗都关系着队员安全。运输组主要是后勤保障,负责补寄器材、食物,而测绘组则是负责对洞窟进行测量,对洞窟中的水文、动植物、化石也需要有一定了解。队员们坚信,人类早期都在这些洞窟中活动过,在这些暗无天日的洞中,他们发现过石斧、泥碗、以及一些人骨。在重庆的洞穴探险队中,其中还有队员对地方志很有研究,发现一些遗迹后,还和当地博物馆进行合作。昨日,记者联系到重庆洞穴探险队相关人士了解到,其中一次在重庆发现过一个完整的熊猫头颅化石,有人出价 40 万想要购买,团队都拒绝了,后来将头颅化石捐赠给三峡博物馆。" 所谓单绳技术,就是可以凭借一根绳子到达你想去任何的垂直领域。" 不过,晋浩还是坦言,抛开这些技术,更重要的还是无数次探洞中所积攒的胆识。 承接业务
两个小时收入上万应了那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晋浩也凭借着这身技能,年收入十多万,比起上班时三四千的月薪来说,自己的兴趣开始 " 反哺 ",以此拉扯队伍、添置装备。一次,一家电力公司通过网络找到他们,需要对一个岩洞进行探测。在重庆市石柱县,电力公司在架设电网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深达一百多米的洞窟,要对洞窟地质和容量进行测绘,于是找到了他们。队员们来回两天路程,收入就靠下洞的两小时,数据采集完毕,就收到了两万多元 " 佣金 "。不过,在一片炸药 " 光顾 " 后的岩体,要在一片碎石上找点位,也是考智力的活儿。" 除此之外,景区开发也会找到他们,这些项目都成了业余活动之余的‘外快’ "。晋浩坦言,毕竟辞掉工作后,自己打算六七年都干好这件事,这些单子成了收入来源。" 也参加一些科考活动,这些都是免费的。" 据他介绍,团队曾到陕西紫柏山探险,在海拔 1500 多米的一个高山,有一个下沉的喀斯特洞穴,上面 40 ℃,到了洞窟中就是冰天雪地了,站在冰柱旁,温度在零下。中科院了解到这个信息后,联系到他们,最后他们将图片、洞窟地貌、地形、空间大小等数据都提供给了他们。身份尴尬
注册民间组织遇到瓶颈洞穴探险,90 年代进入中国,最早在贵州一带兴起,借助当地地质岩溶所,探险队也应运而生,而在重庆,探险队也借力体育主管部门,成了了探险队伍。" 我们也尝试过注册民间组织,但没成功。" 晋浩介绍,到民政部门咨询时,对方要求要有一个主管部门,但找到体育局,也因为这项运动太小众没获得认可。身份尴尬,限制了团队发展,一次在彭州葛仙山探险,当地政府邀请了法国探险队到景区进行考察。" 我们也观察了下,水平和我们不相上下。" 他认为这种 " 舍近求远 ",也是因为这项运动不被认识的后果。在洞穴探险中,流派主要是英系和法系," 我们算是综合系,走的野路子。" 他介绍,英系更求稳,法系更加简洁,而他们则是将两者相结合,平时队员们也会在国内一些组织进行交流,相互学习新知识。据他介绍,国内洞穴探险队近几年发展较快,比起之前,已经有 1000 多人的规模了。希望承接救援任务
让技术发挥到救援中穿梭川内大大小小洞窟,四川洞穴探险队成员算是洞窟探险 " 活地图 "," 现在经常还是有人自己去探洞,因为经验不足,往往遇到危险。" 据他们介绍,不久前就有人在竖井中被困,此前这人也是谭洞交流群里的成员,带着一根绳子、一把手电筒就敢探险,最终被困。
而此前,在广安华蓥山也有驴友穿入洞穴受困,晋浩认为,自己也希望队伍能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此前,他们就和贵州的救援队员一起,搜救一名迷失洞中的户外驴友。" 现在很多洞穴救援都是山地救援队出马。" 晋浩则认为,对于洞穴形态和绳索技术,他们团队相对更加专业,如果承担救援任务,将会事半功倍。2017 年,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工作计划,第一就是招兵买马壮大队伍,第二就是力争获得官方认可,积极加入到社会救援的力量中来。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宦小淮
实习生 唐睫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编辑 杨渝彤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人民网14分钟前
头条新闻22小时前
人民网9小时前
央广网18小时前
解放军报融媒体昨天
头条新闻11小时前
河北长城网10小时前
解放军报融媒体11小时前
人民网17小时前
央广网23小时前
解放军报融媒体23小时前
央广网23小时前
头条新闻13小时前
头条新闻15小时前
头条新闻昨天登录四川在线通行证
新闻24小时排行深入“中国第一长洞” 贵州双河溶洞探险记
  贵州遵义探险队深入&中国第一长洞&&&绥阳县双河溶洞探险,他们在阴暗、狭窄的洞道里匍匐前进,在垂直崖壁上绳降,甚至在洞内遭遇了诡异事件&&不过,克服种种困难后,这个世界上天青石含量最丰富的洞穴终于展现出了壮丽奇观:异彩纷呈的石膏晶体,奇特的透明生物&&   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云贵高原,分布着中国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喀斯特洞穴群,而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的双河溶洞,则因其洞穴生态的独特性、多样性和完整性,被誉为&喀斯特天然洞穴的博物馆&。   双河溶洞,因洞外有两河交汇而得名,从上世纪80年代初探至今,洞穴长度已由最初的25公里增加到了186.3公里,成为&中国第一长洞&。随着探险、科考活动的深入,不久的将来,双河溶洞极有可能超越长207.064公里的马来西亚清水洞,一跃成为&亚洲第一长洞&。   双河溶洞的洞穴发育和景观形态,不仅在国内罕见,在世界也属少有。我作为遵义洞穴探险队的一员,有幸在2016年10月末,走进这神秘的洞穴,见常人所未见,识常人所未识,一探洞内的神奇。   1 皮硝洞:通往炼狱之路   我以为是灰尘作怪,污染了花朵的洁白,正要表露内心的遗憾时,队友牧羊大哥和队长浩子却一脸兴奋地说:&这就是天青石矿啊&&&   双河溶洞的内部结构十分复杂,截至目前,已探明的洞口就有42个,10月31日,我们一大早便前往其中的一个支洞&&皮硝洞。皮硝洞位于半山腰,我们需要穿越一片农田,再沿着山路爬到洞口。由于一直在下雨,路面变得十分湿滑,一脚踩下去,泥淖及踝,一不留神,我便从一米多高的田坎上跌了下去,幸好没受伤,但身子左侧在泥水里滚了一圈,沾上了一身稀泥,衣服略微防水,泥水没有浸透到里面,我也顾不得清理,爬起来就赶紧去追赶前面的队友。   十多分钟后,我们到达皮硝洞洞口,洞口十分高大,洞外左侧有帘状瀑布,从洞顶缓缓落下,起风时,吹起水丝拂过脸庞,感觉凉凉的。不过,与洞外截然不同的是,洞里异常干燥,地面上积满了褐黄色硝土,这些硝土一般都有几十厘米厚,最厚的地方甚至超过两米。硝土含硝,是制造炸药的重要原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人曾在洞内采用土法炼硝,对洞穴地质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如今依然可见当年炼硝留下来的坑洞。干燥的空气让硝土化为粉尘,即使大家的步伐很轻,也会扬起阵阵粉尘,十分刺鼻。   就这样走了约1300米,我们在洞道左侧发现了一条支洞的入口。洞口狭小,需弯腰才能进入,所幸,穿过洞口后便能直起身子前行,但是,此时的洞道狭窄异常,仅容一人通过。此洞道的海拔略低,在涨水时节,地下水曾漫过地面,所以这里的空气和地面都十分湿润。曲折的洞道黑暗无比,即使把头灯调到最亮,也仅能照亮脚下的方寸之地,洞壁为青黑色的花岗岩,厚重、结实的岩面使洞内变得格外压抑,朝前方看去,青黑色的洞壁与浓重的黑暗迅速融为一体,仿佛瞬间变成了坚硬、冰冷的铁块,直压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对于习惯光明的人类来说,黑暗太容易摧毁他们的心理防线了。于是,我赶紧加快步伐,迫切地想要逃离,不管前方是悬崖、深渊,还是阿鼻地狱。然而,这样的逃离似乎漫无止境,我紧跟着前方队友,丝毫不敢拉开距离。   随后,洞道突然变宽、变直,好像密封的盒子被拆开,头灯的光线一下子得到了释放,射向宽敞的四周,我的心情顿时放松下来。   放眼望去,在青黑色的花岗岩石壁上,遍布着石膏晶体。石膏,为硫酸盐沉积物,是双河溶洞最主要的化学沉积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双河溶洞的上层洞穴内。这些晶体朝着不同的方向生长、发育,犹如朵朵盛开的&莲花&,一排排,由下到上,直抵洞顶。片片花瓣,泛出荧荧的青光,我以为是灰尘作怪,污染了花朵的洁白,正要表露内心的遗憾时,队友牧羊大哥和队长浩子却一脸兴奋地说:&这就是天青石矿啊,这个洞是目前所知世界上天青石含量最丰富的洞穴。&天青石,是一种非金属稀有矿产,常与其他矿物共生。从皮硝洞形成至今,时间流转了几十万年,而天青石却与石膏相生、相伴,从未离弃。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钻进另一个洞口,继续深入。这时,洞道变得更加狭窄、低矮,人甚至不能直立行走。不久后,一扇小门挡住前行的路,这是一扇由钢筋条做成的小门,高约一米,我心生疑惑:在远离地面的阴森洞穴里,为什么会有一扇人造的小门?这是要挡住谁,又是要保护什么,心中不免忐忑起来。打开门进去后,洞道更加低矮,只能弓着身子慢慢前行,个别地方甚至需要取下背包,匍匐前进。空间促狭,静得疹人,大家头灯的微弱光芒时断时续,洞道变得更加阴森、恐怖&&蜿蜒的洞道仿如通往炼狱之路,遥遥不可期。   2 石膏洞:奇特的晶体和生物   就在队友林霖仔细拍摄石膏晶体时,他忽然发现镜头里有不明物体在蠕动,微微一惊,赶紧移开相机&&   在阴暗、狭窄的洞道里,走了不到20分钟就豁然开朗起来,但这短短的时间,却漫长得让我觉得过了悠悠数年。在直起腰来的那一刻,身体不再被促狭所困囿,视线随即投向更远的地方,眼前的景象惊得我目瞪口呆,我忽然明白了一句话,&所有困难都是上帝化了妆的祝福&&&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石膏洞用它那千奇百怪、异彩纷呈的石膏晶体欢迎我们。   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石膏洞,亿万年来,含有硫酸根离子的水流,沿着裂缝或岩面流动,在蒸发、毛细管等多重作用下,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石膏晶体:纤维状的细如发丝,结晶状的如堆砌的宝石,絮状的如飞舞的羽毛&&有的晶体甚至不受地心引力束缚,自由地向四周卷曲生长,形成了&卷曲石&,卷曲石的中心是空的,质量非常轻,在洞内自然风的作用下,还能朝着各个方向偏移。这些石膏晶体玲珑剔透、洁白无瑕、银光闪烁,布满了整个洞壁,在洞中造就了一个童话般的洁白世界,让人叹为观止。   队友林霖此前从未进过洞穴,他沉醉在洞穴之美中,手捧相机专注拍照,不想错过任何一处美景。就在他仔细拍摄石膏晶体时,忽然发现镜头里有不明物体在蠕动,微微一惊,赶紧移开相机,才发现有一只小昆虫伏在晶体上,透明的身体与石膏融为了一体,若不是其缓慢移动,又怎么能发现它的存在呢?队长浩子说,这是生活在幽暗洞穴深处的班灶马,生于洞穴,亡于洞穴,终生不曾享受阳光的温暖和明亮。其实,不止是班灶马,在双河溶洞里还有不少活体生物。此前,科考专家已在洞里发现了透明钩虾、裸中盾蛛、小沟黔行步甲等奇特的洞穴生物,而在2016年4月,还在这里发现了&飞猫&&&一种奇特的神秘物种,毛色暗红,双眼似猫,耳朵如兔,尾如松鼠,手臂张开时又有形似蝙蝠的翅膀。尽管从20世纪开始,就有人发现&飞猫&,但至今,科学家仍不能确定其独特外形的成因。   从石膏洞出来,天已经暗下来,周围的群山静默地矗立在黑暗中,洞内的美景还在脑海中迟迟不去,如果说石膏洞带给了我们视觉盛宴,那么阴河洞又会用什么样的盛大仪式来欢迎我们呢?此刻,我已经开始期待明天探索的阴河洞了。   3 阴河洞:绳降垂直崖壁   队友微距先把安全锁扣在保护绳上,一步步挪到岩壁边上,朝下看了一眼,便忍不住打了个寒战,迅速退了回来,紧紧抓住安全绳&&   次日一早,我们来到位于半山腰的阴河洞洞口。阴河,是当地人对&地下水&的称呼,阴河洞,即是有地下水的封闭洞穴。洞口海拔700米,入洞后不久,我们就到达了第一个需要绳降的地方。   队长浩子和队友雅克穿好安全带,开始为大家开辟绳降的线路。他们手拿电钻,在坚硬的石壁上寻找打锚点的地方。为了让大家下去时不掉在底部的水潭里,下降的地点需要移至底部没有水的岩壁,所以,他们必须先打好横切的锚点,让所有人能够安全地横向移动到下降点,再从下降点借助下降器绳降,难度和工作量都增加了不少。漆黑的洞穴里,电钻的声音异常刺耳,飞舞的粉尘笼住了他们的脸,而他们只能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岩壁&&如果一分神,锚点就有可能打偏,那所有努力都前功尽弃了。   两个多小时后,线路终于开辟出来,队友六如公子先下到中间的保护点,来协助从未绳降过的队友林霖和微距。微距打头阵,此前他曾有过几次入洞经历,却从未借助绳索下降过,此时,他先把安全锁扣在保护绳上,再一步步挪到岩壁边上,朝下看了一眼,便忍不住打了个寒战,迅速退了回来,紧紧抓住安全绳。曾经那么健谈的他,这会儿彻底不言不语了,在队长的指挥下,再次机械地做着动作,缓缓地移向下降点。   下降点的下面是一段高达十几米的垂直崖壁,微距一阵手忙脚乱,好不容易才装好下降器,他眼睛死死盯着眼前的绳子,右手把绳拽得死死的,微弱的头灯光无力地照向底部,只能看见一点点幽幽的水光,周围是无边无际的黑暗。他的额头渗出细微的汗珠,脸色泛白,蹬着崖壁的小腿微微发抖,最终竟愣在原地,不知所措。队长赶紧提醒他,&屁股向后坐,绝对相信绳子,让整个人挂在绳子上,脚部不要再用力&。可是紧张的他,竟一点也听不到队长的声音,所有人都直愣愣地看着他,几分钟后,他才缓过神来,开始慢慢下降,隐入了黑暗中。   轮到我时,看着石壁上的横切点,我心里打起了鼓,从这到下降点有三四米的距离,对我来说,简直是天路&&我讨厌那种双手扣石壁,脚下没有着地点的感觉,再加上长年户外,胆子竟越走越小。在横切第三个点时,我伸手怎么也够不着下一个锚点,脚下仅是不到半个手掌大的落脚点。我的心里顿时紧张起来,脑海里全是坠下去的念头,手上竟使不出一点力气。就在这时,在一旁协助的队长,赶紧过来伸出有力的手掌,将我顺势拉到了下降点,看着脚下无边的黑暗,我仍心有余悸。   4 落水洞:频发的诡异事件   在队友雅克下降时,队长浩子用手机为他拍照,竟发现镜头里有一圈白色光点将他团团环绕住,待移开手机,光点又消失不见了,反复几次,都是如此&&   此次探洞,我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拍摄洞穴内部照片,将洞穴的神奇之处展现给世人。所以,当我装好下降器,下到悬崖半壁时,便摆好姿势,让其他人把光打在我身上,然后等着队友牧羊大哥和林霖拍照。洞穴摄影的曝光时间长,需要模特一动不动地待在原地,只是我挂在绳上,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本来就是痛苦的事情,而为了不影响拍摄效果,连呼吸都需要控制,拍照成了一种折磨,而队友牧羊大哥的一声&OK&,竟成了天籁之音。   一番折腾后,我们终于下到了洞底,这洞底便是地下河的流经之地了,水流不大,却寒冷、清澈,水流激石的声音十分清脆、悦耳。河水的两边,是流水搬运留下来的沉积卵石,由于地下河搬运的距离较小,因而这些砾石被挤压、摩擦的程度较小,所以,大多数卵石都如鸡蛋般大小。   在河道上方的洞壁上,延伸出了一块一米左右宽的平台,爬上平台后,我从背包里拿出午餐&&简单的馒头、玉米饼和清炒的蔬菜。洞穴里阴冷无比,午餐早已变冷、变硬,只是经过一上午的折腾,我们太需要补充能量了,大家也顾不得那么多,拿起冰冷的馒头,就着凉凉的蔬菜,吃得津津有味。只有队友林霖和微距,不知是恐惧未消,还是不适应这样的餐食,仅啃了两个馒头,就不再动筷子了&&他们不知道,这样的食物,在我们洞穴探险的时候,已经算是大餐了。继续前行不远,就到了洞里落差最大的一个落水洞了。   曾经有河水流至此处,在岩壁上形成瀑布,瀑布的水沉积在底部形成水潭,水潭中的水再缓慢地流入地底,便形成了这个落水洞,而我们所在位置距离落水洞底部十来米,需要再次绳降。如今,河流与瀑布早已不见,而落水洞底部冰冷的潭水,却在头灯的照射下发出幽灵般的绿光,散发出阴森、恐怖的死亡气息。实际上,这里就曾经吞噬过一条生命。   2015年,一支洞穴探险队深入这里探险,其中一名资深队员不幸丧命。有人说,他是为了潜入潭底捡掉入水中的头灯而溺亡的;也有人说,是因为队友遇险,他伸手援助而意外坠亡。然而,我们都觉得他的不幸遇难太过于诡异,对于一个资深探洞者来说,这里并不算高,而且潭水也不深,都不足以致命。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他的队友们三缄其口,从不对外提起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突然感到一阵凉意,朝下看去,这潭水绿得发黑,好像魔鬼张开的&血盆大口&,随时准备吞噬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等我装好下降器下降时,我竟不敢回头看那幽深的水面,我的右手紧拽绳尾,左手抓住下降器的手柄,却突然无法扳动,整个人悬在半空中不能动弹&&恐惧再次袭来。愣了几秒,定睛看到队友们一张张亲切的脸,一阵寒意从身上退去,我缓过神、定下心来,而手柄在这时又神奇般地正常了,我最终顺利地下降到了底部。   然而,随后又发生了奇怪的事情。在队友雅克下降时,队长浩子用手机为他拍照,竟发现镜头里有一圈白色光点将他团团环绕住,待移开手机,光点又消失不见了,反复几次,都是如此。大家害怕吓着雅克,都屏息愣在原地不敢声张,直到雅克顺利落地才长舒一口气。在阴森森的洞穴里,发生了如此诡异的事件,让大家惊骇不已。而作为队里唯一的女队员,阵阵寒气更是由心而生,头皮发麻,顾不得太多,赶紧催促大家尽快前行。幸好,前方不远就是洞口,看到高高的洞口透进来缕缕阳光,心忽然释然,我们终于重返&人间&&&   文 潇湘 图 牧羊大哥 林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环球人文地理
本期精彩导读
用户分享的文章
软件产品登记证书&&软件企业认定证书&&国际联网备案登记证书&&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总)网出证(粤)字第00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