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认为以后还会出现灭国战网游吗?你们认为以后大统一的会是哪个国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 题。
《鲁迅的最后十年》引言
林贤治&&&&&&& 鲁迅死于20 世纪而活在21 世纪。&&&&&&& 这是一个奇异的生命现象。然而,他并不像别的伟大人物那样,带给世间的惟是静止于历史的或一阶段的炫目的光辉;与其说,他带来的是“欣慰的纪念”,凯旋门,缤纷的花束,无宁说是围城的缺口,断裂的盾,漫天无花的蔷薇。作为现时代的一份精神遗产,它博大,沉重,燃烧般的富于刺激,使人因深刻而受伤,痛楚,觉醒,甘于带着流血的脚踵奋力前行。&&&&&&& 鲁迅的大家庭过早败落,对应于古老中国的命运,很有点同构的意味。由于祖父下狱事件的牵连,他曾经在乡下度过一段短暂的“乞食者”生活。祖父被判“监斩候”,由最高统治者于顷刻间的“钦点”决定一个人的生与死,这是荒谬的,但是又是天经地义的。权力的这种不测之威,使他自小便为一种无法言说的焦虑、耻辱和仇恨所抓攫。父亲的长期卧病和后来的亡故,无疑加剧了他的精神创痛;而作为长男,又不得不从中担当沉重的责任。家庭的两次变故,把他无情地推落到社会底层;从小康而入困顿,终致自我放逐,远走异乡,“把灵魂卖给鬼子”。生活的巨大落差,构成了他日后反抗现存秩序的广阔而深刻的背景。&&&&&&& 可以说,鲁迅来自传统中国的黑暗的深部,来自现代的源头,来自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第一波,来自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型的粗糙的摩擦面。鲁迅抓住现实社会的死结:“吃人”。所谓“吃人”,即作为个人的从生存到发展的各种权利,全然遭到剥夺;用马克思对专制社会的概括,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然而,人们已经习惯于奴隶的非人的处境,麻木,苟且,逃避自由。对于现实,一是不敢正视,二是善于遗忘。鲁迅所作的斗争,不但在于揭露黑暗的事实,还要暴露各种企图掩饰黑暗的行为。可怕的是,这其间,除了官方的布置,还有“同人”的合谋,以及民众的参与。鲁迅天生敏感,激烈,不能容忍有害的事物。他极力使司空见惯的东西陌生化,使隐蔽的东西公开化,使稳定均衡的东西极端化和尖锐化。总之,他要使“黑暗的动物”现形,使“铁屋子”里的人们无法昏睡和假寐,使大家看见事实的实在性,使真理自明。鲁迅的全部努力,几乎都在于揭示时代的真相。所以,当我们重温鲁迅的文本时,就会诧异地发现:被揭露出来的一个又一个未曾改变──鲁迅倾其一生都在促进其改变──的事实,已然包涵了一种猫头鹰式的洞见,犹如先知的预言。&&&&&&& 我们是谁?人还是奴隶?我们是否具备自由的意志和权利?&&&&&&& 鲁迅的存在,对于活着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这不仅仅因为他揭露了为人们所不乐于接受的世界的真实,而且还在于他总是以一种与人们相悖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这真实。无需斗争,或者简直厌恶斗争,应当算得上是幸福的吧?可惜事实上并非如此,无视斗争的存在,往往出于奴隶的自欺。鲁迅终其一生,除了确信自己作为奴隶以致奴隶的奴隶的经验之外,他怀疑一切。他把几千年的“东方文明”等同于僵尸,不相信一直为统治者编修的中国历史,说是“家谱”,不相信正统意识形态控制下的霸权话语。那些故作激烈,左得可怕的革命者,也是他所憎恶的。他承认自己的“多疑”,而且为多疑作过辩护。然而,这丝毫无改于斗争的确定不移的目标。准确一点说,鲁迅的敌人,都不是迎面而来的,而是来自上层,背后,内部,来自周围,带有“围剿”性质。所以,鲁迅的斗争也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斗争,而是反叛,反抗,突围。他反叛社会,反叛所在的阶级,反叛集体,直至反叛自己。他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的每一个人,既被吃也曾吃人;而他自己,也帮助着排筵宴,做“醉虾”的帮手。因此,他不断地使自己从权力和罪恶中分裂出来,脱离出来,成为相对于权力系统的密集网络的一个活跃的反抗点。&&&&&&& 这是一场绝望的抗战。那结果,鲁迅不但不曾丝毫动摇党国,反而成了党部呈请通缉之人。他的几个较亲近的青年朋友,都是给“实际解决”了的。而且,还有不断纠缠他的文痞、文氓、文探,种子绵绵不绝。鲁迅一生傲然独立,却是遍体鳞伤,过早地耗尽了体内的全部燃料。斗争的无效性,不免使人们又多出另一种折磨,就是──&&&&&&& 鲁迅的存在,其价值仅仅在于反抗本身吗?1.&&结合原文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1)同构&&&&&&&&&&&&&&&&&&&&&&&&&&&&&&&&&&&&&&&&&&&&&&&&&&&&&&&&&&&&&&&&&&&&&&&&&&&&&&&&&& (2)围剿&&&&&&&&&&&&&&&&&&&&&&&&&&&&&&&&&&&&&&&&&&&&&&&&&&&&&&&&&&&&&&&&&&&&&&&&&&&&&&&&&& 2.& 文章第二段“别的伟大人物”与鲁迅的伟大有什么不同?&&&&&&&&&&&&&&&&&&&&&&&&&&&&&&&&&&&&&&&&&&&&&&&&&&&&&&&&&&&&&&&&&&&&&&&&&&&&&3. &文章第四段画线句说鲁迅极力使司空见惯的东西陌生化,使隐蔽的东西公开化,使稳定均衡的东西极端化和尖锐化”,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做?&&&&&&&&&&&&&&&&&&&&&&&&&&&&&&&&&&&&&&&&&&&&&&&&&&&&&&&&&&&&&&&&&&&&&&&&&&&&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文章语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一般定义上,反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并非人生价值的全部,还有其它的因素(如品性、勇气、见识、德行)在影响人的成败;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其极端表现就是中国“文革”期间、苏联李森科主义时期,以及美国麦卡锡主义时期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与迫害。前一类反智,我们可以称之为理性的反智,后一类则只能说是片面甚至病态的反智。美国社会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研究发现,美国早在18世纪后期就已存在反智运动,杰斐逊和约翰·昆西·亚当斯这两位总统在竞选时,也曾深受反智主义的困扰。而在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抢先于美国上天后,美国社会的反智浪潮就开始退落,知识和科学成了时代的强音。可是,冷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又出现一波反智浪潮,其宗旨就如电影《阿甘正传》、《雨人》所昭示的,每个人都应该提升内在的天赋自信感,而不是迷信那些所谓的精英;按照非世俗的标准,就连有些傻傻的阿甘、雨人其实都是有无限智慧的。美国这一波反智浪潮,因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勃兴而一度归于沉寂,但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和美国遭到恐怖袭击的背景下,在政治领域又开始抬头,除了把智商一般的小布什两次送入了白宫外,还在2008年借麦凯恩之手挑选了学业不佳、知识贫乏,却富有情感魅力的阿拉斯加州女州长莎拉·佩林担任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如今方兴未艾的“茶党”运动,也有这股反智潮流的影子。因其政治效应发生在美国从电视辩论民主走向网络民主的时代,旅美学者薛涌甚至认为,美国社会的“反智主义”传统,与启蒙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政治生活的两极。薛涌指出,反智主义是一个充分民主社会的必然产物,“一个大字不识的人,无论从政治权利还是政治人格上,和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平起平坐,这种传统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够挑战、制衡精英主义,突破知识阶层的既得利益所制造的文化霸权,保持社会的原创力和民主的草根性”。与美国新一波反智浪潮富于文化和政治理性色彩不同,当下中国网络上颇为典型的暴民心态则体现了“病态反智”只负责恶搞与讥讽,不负责创造与建设的弊端。它表现在,见任何精英及其言论,都是条件反射地先说“不”、“我不相信”、“扯淡”,到最后教授干脆成了“叫兽”、专家成了“砖家”,商人富人统统“为富不仁”,官员则“天下乌鸦一般黑”,总之,理智与客观被各种偏见掩盖,主观的情感性冲动(体现为嘲讽、谩骂与攻击)却往往能得到喝彩与附和。由是观之,在反智的庞大公众队伍里,很明显地存在简单的二元逻辑思维,非此即彼,不能理性地宽容与共存。就在这样的“群体的狂欢”与“个体的迷失”之间,来去无踪的群体被一步步驱动着向“群氓”靠近,成了乌合之众。这样的社会情绪与形态,很大程度上是源自精英对大众的背离乃至背叛——文化精英权奴化与商业化,政治精英利益集团化,商业精英权贵化——从而导致中国社会信任关系破裂。信任关系一旦破裂,就很难重建,而缺乏信任,病态反智就只会愈演愈烈。它不仅难以塑造出人格健全的个体,还瓦解和破坏了精英治理的平衡的可能性。当下中国的社会形态就是:神倒下了,人却没有站起来,诸神纷争,乱象丛生。而这种纷争越久,中国离真正现代文明国家就越远。(选自《南风窗》2010年第22期,作者张天潘)【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分别属于理性反智和病态反智的两项是(5分)A.电影《阿甘正传》、《雨人》对阿甘、雨人的正面表现/笼统地把教授叫成“叫兽”、把专家叫成“砖家”B.把智商一般的小布什两次送入白宫/(认可)大字不识的人在政治上与诺贝尔奖得主平起平坐C.杰斐逊和约翰·昆西·亚当斯参加总统竞选/见任何精英及其言论,都是条件反射地先说“不”D.阿拉斯加州女州长莎拉·佩林被挑选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美国麦卡锡主义时期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与迫害E.苏联人造卫星抢先于美国上天后,美国社会对于知识和科学的尊崇/中国网络对主观的情感性冲动的喝彩与附和【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理性反智认为,影响人的成败的不是智性或知识,而是品性、勇气等因素。B.片面的或者病态的反智指的就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与迫害。C.美国的反智富于文化和政治理性色彩。D.中国目前的“病态反智”的原因与“个体迷失”有关。【小题3】文中说美国新一波反智浪潮“富于文化和政治理性色彩”,请分别从“文化理性”和“政治理性”的角度简述这一波反智浪潮的基本主张。(4分)【小题4】中国目前典型的“病态反智”的根源是什么?请作简述。(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般定义上,反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并非人生价值的全部,还有其它的因素(如品性、勇气、见识、德行)在影响人的成败;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其极端表现就是中国“文革”期间、苏联李森科主义时期,以及美国麦卡锡主义时期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与迫害。前一类反智,我们可以称之为理性的反智,后一类则只能说是片面甚至病态的反智。
美国社会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研究发现,美国早在18世纪后期就已存在反智运动,杰斐逊和约翰·昆西·亚当斯这两位总统在竞选时,也曾深受反智主义的困扰。而在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抢先于美国上天后,美国社会的反智浪潮就开始退落,知识和科学成了时代的强音。可是,冷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又出现一波反智浪潮,其宗旨就如电影《阿甘正传》、《雨人》所昭示的,每个人都应该提升内在的天赋自信感,而不是迷信那些所谓的精英;按照非世俗的标准,就连有些傻傻的阿甘、雨人其实都是有无限智慧的。
美国这一波反智浪潮,因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勃兴而一度归于沉寂,但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和美国遭到恐怖袭击的背景下,在政治领域又开始抬头,除了把智商一般的小布什两次送入了白宫外,还在2008年借麦凯恩之手挑选了学业不佳、知识贫乏,却富有情感魅力的阿拉斯加州女州长莎拉·佩林担任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如今方兴未艾的“茶党”运动,也有这股反智潮流的影子。因其政治效应发生在美国从电视辩论民主走向网络民主的时代,旅美学者薛涌甚至认为,美国社会的“反智主义”传统,与启蒙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政治生活的两极。薛涌指出,反智主义是一个充分民主社会的必然产物,“一个大字不识的人,无论从政治权利还是政治人格上,和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平起平坐,这种传统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够挑战、制衡精英主义,突破知识阶层的既得利益所制造的文化霸权,保持社会的原创力和民主的草根性”。
与美国新一波反智浪潮富于文化和政治理性色彩不同,当下中国网络上颇为典型的暴民心态则体现了“病态反智”只负责恶搞与讥讽,不负责创造与建设的弊端。它表现在,见任何精英及其言论,都是条件反射地先说“不”、“我不相信”、“扯淡”,到最后教授干脆成了“叫兽”、专家成了“砖家”,商人富人统统“为富不仁”,官员则“天下乌鸦一般黑”,总之,理智与客观被各种偏见掩盖,主观的情感性冲动(体现为嘲讽、谩骂与攻击)却往往能得到喝彩与附和。由是观之,在反智的庞大公众队伍里,很明显地存在简单的二元逻辑思维,非此即彼,不能理性地宽容与共存。就在这样的“群体的狂欢”与“个体的迷失”之间,来去无踪的群体被一步步驱动着向“群氓”靠近,成了乌合之众。
这样的社会情绪与形态,很大程度上是源自精英对大众的背离乃至背叛——文化精英权奴化与商业化,政治精英利益集团化,商业精英权贵化——从而导致中国社会信任关系破裂。信任关系一旦破裂,就很难重建,而缺乏信任,病态反智就只会愈演愈烈。它不仅难以塑造出人格健全的个体,还瓦解和破坏了精英治理的平衡的可能性。当下中国的社会形态就是:神倒下了,人却没有站起来,诸神纷争,乱象丛生。而这种纷争越久,中国离真正现代文明国家就越远。
(选自《南风窗》2010年第22期,作者张天潘)
1.根据原文,下列分别属于理性反智和病态反智的两项是(5分)
A.电影《阿甘正传》、《雨人》对阿甘、雨人的正面表现/笼统地把教授叫成“叫兽”、把专家叫成“砖家”
B.把智商一般的小布什两次送入白宫/(认可)大字不识的人在政治上与诺贝尔奖得主平起平坐
C.杰斐逊和约翰·昆西·亚当斯参加总统竞选/见任何精英及其言论,都是条件反射地先说“不”
D.阿拉斯加州女州长莎拉·佩林被挑选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美国麦卡锡主义时期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与迫害
E.苏联人造卫星抢先于美国上天后,美国社会对于知识和科学的尊崇/中国网络对主观的情感性冲动的喝彩与附和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理性反智认为,影响人的成败的不是智性或知识,而是品性、勇气等因素。
B.片面的或者病态的反智指的就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与迫害。
C.美国的反智富于文化和政治理性色彩。
D.中国目前的“病态反智”的原因与“个体迷失”有关。
3.文中说美国新一波反智浪潮“富于文化和政治理性色彩”,请分别从“文化理性”和“政治理性”的角度简述这一波反智浪潮的基本主张。(4分)
4.中国目前典型的“病态反智”的根源是什么?请作简述。(4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箱子岩&&&&&&&&&&&&&&&&&&&&&&&&&&& 沈从文
&&& 十四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①脚下。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间悬撑起无数横梁,暗红色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岩壁断折缺口处,看得见人家茅棚同水码头上岸喝酒下船过渡人皆得从这缺口通过。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日,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皆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桡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枝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砰砰砰砰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
&&& 当时我心想:多古怪的一切!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在这一段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皆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即如号称东亚大国的一片土地,也已经有过多少次被来自西北方沙漠中的蛮族,骑了膘壮的马匹,手持强弓硬弩,长枪大戟,到处践踏蹂躏!(辛亥革命前夕,在这苗蛮杂处的一个边镇上,向土民最后一次大规模施行杀戮的统治者,就是一个北方清朝的宗室!辛亥以后,老袁梦想做皇帝时,又有两师北老在这里和滇军作战了大半年。)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上看来,竟好像今古相同,不分彼此。这时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与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
那次我的小船停泊在箱子岩石壁下,附近还有十来只小渔船,大致打鱼人也有弄龙船竟渡的,所以渔船上妇女小孩们,精神皆十分兴奋,各站在尾梢上锐声呼喊。其中有几个小孩子,我只担心他们太快乐了些,会把住家的小船跳沉。
提起这件事,使我重新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向一个身在城市住下,以读读《楚辞》就神往意移的人,来描绘那月下竞舟的一切,更近于徒然的努力。我可以说的,只是自从我把这次水上所领略的印象保留到心上后,一切书本上的动人记载,皆看得平平常常,不至于发生惊讶了。这正像我另外一时,看过人类许多花样的杀戮,对于其余书上叙述到这件事,同样不能再给我如何感动。
&&& 十四年后我又有了机会乘坐小船沿辰河上行,应当经过箱子岩。我想温习温习那地方给我的印象,就要管船的不问迟早,把小船在箱子岩停泊。这一天是十二月七日,快要过年的光景。没有太阳的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停船时还只下午三点钟左右,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岩壁十分瘦削。四点钟左右,黄昏已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我独自坐在一家小饭铺柴火边烤火。我默默的望着那个火火煜煜的树根,在我脚边很快乐的燃着,爆炸出轻微的声音。铺子里人来来往往,有些说两句话又走了,有些就来镶在我身边长凳上,坐下吸他的旱烟。有些来烘脚,把穿着湿草鞋的脚去热灰里乱搅。看看每一个人的脸子,我都发生一种奇异。这里是一群会寻快乐的乡下人,有捕鱼的,打猎的,有船上水手与编制竹缆工人。若我的估计不错,那个坐在我身旁,伸出两只手向火,中指节有个放光顶针的,一定还是一位乡村成衣人。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皆得下河去玩一整天的龙船。平常日子却在这个地方,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虽然也有人事上的得失,到恩怨纠纷成一团时,就陆续发生庆贺或仇杀。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它无生命物质一样,唯在日月升降寒署交替中放射、分解。而且在这种过程中。人是如何渺小的东西,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的多一些!
听他们谈了许久,我心中有点忧郁起来了。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然而后者却在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方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
一个跛脚青年人,手中提了一个老虎牌新桅灯,灯罩光光的,洒着摇着从外面走进屋子。许多人见了他都同声叫唤起来:“什长,你发财回来了!好个灯!”
  那跛子年纪虽很轻,脸上却刻划了一种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在乡下人中仿佛身分特高一层。把灯搁在木桌上,大洋洋的坐近火边来,拉开两腿摊出两只大手烘火,满不高兴的说:“碰鬼,运气坏,什么都完了。”
&&& “船上老八说你发了财,瞒我们。怕我们开借。”
  “发了财,哼。用得着瞒你们?本钱去七角,桃源行市只一块零,除了上下开销,二百两货有什么捞头,我问你。”
  这个人接着且连骂带唱的说起桃源后江娘儿们种种有趣的情形,使得一般人活泼兴奋起来。话说得正有兴味时,一个人来找他,说“什长,猪蹄膀炖好了,酒已热好了,”他搓搓手,说声“有偏各位”,提起那个新桅灯就走了。
  原来这个青年汉子,是个打鱼人的独生子。三年前被省城里募兵委员看中了招去,训练了三个月,就开到江西边境去同共产党打仗。打了半年仗,一班兄弟中只剩下他一个人好好的活着,奉令调回后防招募新军补充时,他因此升了班长。第二次又训练三个月,再开到前线去打仗。于是碎了一只腿,抬回省中军医院诊治,照规矩这只腿得用锯子锯去。一群同乡都以为从辰州地方出来的家乡人,“辰州符”比截割高明得多了,信他个洋办法象话吗?就把他从医院中抢出,在外边用老办法找人敷水药治疗。说也古怪,不到三个月,那只腿居然不必截割全好了。战争是个什么东西他也明白了。取得了本营证明,领得了些伤兵抚恤费后,于是回到家乡来,用什长名义受同乡恭维,又用伤兵名义作点特别生意。这生意也就正是有人可以赚钱,有人可以犯法,政府也设局收税,也制定法律禁止,又可以杀头又可以发财那种从各方面说来都似乎极有出息的生意。我想弄明白那什长的年龄,从那个当地唯一成衣人口中,方知道这什长今年还只二十一岁。那成衣人还说:“这小子看事有眼睛,做事有魄力,蹶了一只腿,还会一月一个来回下常德府,吃喝玩乐发财走好运。若两只腿全弄坏,那就更好了。”
  有个水手插口说:“这是什么话。”
  “什么画,壁上挂。穷人打光棍,一只腿打坏了不顶事。
  如两只腿全打坏了,他就不会卖烟土走私赚了钱,再到桃源县后江玩花姑娘了!”
  成衣人末后一句打趣话,把大家都弄笑了。
回船时,我一个人坐在灌满冷气的小小船舱中,计算那什长年龄,二十一岁减十四,得到个数目是七。我记起十四年前那个夜里一切光景,那落日返照,那狭长而描绘朱红线条的船只,那锣鼓与呼喊,……尤其是临近几只小渔船上欢乐跳掷的小孩子,其中一定就有一个今晚我所见到的跛脚什长。唉,历史。生硬性痈疽的人,照旧式治疗方法,可用一点点毒药敷上,尽它溃烂,到溃烂净尽时,再用药物使新的肌肉生长,人也就恢复健康了。这跛脚什长,我对他的印象虽异常恶劣,想起他就是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
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个部队的马夫,姓贺名龙②,一菜刀切下了一个兵士的头颅,二十年后就得惊动三省集中十万军队来解决这马夫。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是用什么写成的!
①箱子岩:由湖南省沅陵县沿沅水上行,在沅水流域的中段,沿河断崖绝壁,有古穴居人住处的遗迹,多是赭红木屋或仓库,’听说异常动人,箱子岩即在其中。此断崖同沅水流域许多滨河悬崖一样,都是石灰岩作成,在泸溪浦市之间,特别著名。
②贺龙:(一八九六一一九六九)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生于湖南桑植。一九一六年率二十一名青年,持菜刀攻打芭茅溪盐局,缴获枪枝组织农民武装,此后从军队建设走上政治生涯。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文化大革命时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至死,一九七八年得到平反。
(1)“四点钟左右,黄昏已逐渐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怎样理解该句中“腐蚀”的含义?
答:&&&&&&&&&&&&&&&&&&&&&&&&&&&&&&&&&&&&&&&&&&&&&&&&&&&&&&&&&&&& &&&&&&&&&&&&&&&&&
(2)说说“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
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赛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作者描绘端阳节赛龙舟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答:&&&&&&&&&&&&
作者十五年前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和十五年之后看到的自然景物,两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作者两次到箱子岩,感情有何变化?联系全文,试探究作者两次到箱子岩感受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答:&&&&&&&&&&&&&&&&&&
作者写屈原和贺龙这两个人物的用意是什么?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 资讯内容
+10该内容对我有帮助
客服热线:010-57
传真:010-
商务合作:010-
Copyright©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
京ICP证080135号秦始皇统一全国过程中最艰难的一次灭国战(2)_历史频道_新浪网
秦始皇统一全国过程中最艰难的一次灭国战(2)
  攻灭魏国,以秦军的胜利结束,当然要大书特书,快马加鞭,大喇叭通报全国,引得举国欢腾,龙颜大悦。另一方面,对于秦军失败的消息,则是严加保密,对外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瞒就瞒,实在瞒不过去,就轻描淡写地酌情处理,理由嘛,当然是为了不影响士气,不要有损帝国的光辉形象,多从正面引导云云。这种做法,是历代集权政府的惯技,美其名曰保密,不好听的说法就是封锁消息。
  实际上,就在秦王政二十二年这一年,秦将李信率领秦军进攻楚国,大败而归。秦国的史官在《秦记》上隐瞒了这件事情,秦国政府也没有将这件事通报各地方政府。
  不过,刻意隐瞒的历史,不时也会露出马脚。《史记?王翦列传》叙述王翦被罢免回乡以后说,于是秦王任命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统领二十万秦军分两路进攻楚国。(蒙武为副将攻楚,《王翦列传》误写为蒙恬。根据《六国年表》及《蒙恬列传》,攻楚为蒙武,当时,蒙恬还没有为将。)李信军进攻郢陈南部的平舆县(今河南平舆北),蒙武军进攻郢陈东南部的寝县(今安徽临泉)。在强大秦军的攻击下,楚军大败。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信军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行动,他没有乘胜东进,按预定计划攻取楚国的首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而是回师西退,掉过头去攻击秦国领土内的郢陈,蒙武军也撤退回来与李信军会合。也就在这个时候,一支楚军出现在李信军的后面,三日三夜紧紧尾随跟踪,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大破李信军。李信军的军营壁垒被逐一攻破,部下七名主要将领被杀死,大败而归。
  李信攻楚的失败,是战国以来秦国历史上罕见的惨败。关于这次战争的真实情况,秦国史官在《秦记》当中没有留下正式的记录。《王翦列传》中的上述叙事,是为了交代王翦隐退后又复出的原因时顺便牵连出来的片断。正是由于秦国史官的刻意隐瞒,这段叙事不但语焉不详,而且歧异零乱,千百年来就是一笔糊涂账。
  糊涂账有糊涂账的原因,这种原因往往在封锁的消息当中,李信大败的消息秦政府不希望公开,这已经说过了。事实上,秦政府不希望公开李信大败的消息,后面还有一个更大的理由。
  这个更大的理由是什么呢?就是李信军为什么攻楚失败?
  请大家再一起来回忆一下李信统领二十万秦军攻击楚国的行动。李信军进攻楚国,以郢陈为前进基地,兵分两路出动。李信进攻郢陈南部的平舆县,蒙武进攻郢陈东南部的寝县,两支秦军最初都取得了胜利。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信突然从前线退军,掉过头来去攻击秦军的后方基地郢陈。看来,这个时候,郢陈地区发生了意外的事情,迫使李信不得不回师反击。那么,这个时候,郢陈地区究竟发生了什么不测事件呢?
  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我先请大家一起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李信军攻击楚国的时候,昌平君在哪里?
  前面已经说过,昌平君是秦王政二十一年来到郢陈,二十三年到淮南地区的,二十二年,当李信军攻击楚国的时候他应当正在郢陈。那么,我们再继续追问,二十二年,昌平君在郢陈干什么呢?回答是,起兵反秦。
  根据田余庆先生的研究(《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原刊《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收入《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04年),秦王政二十二年,正当李信和蒙武所统领的秦军在郢陈的南部和东南部大败楚军,准备乘胜进攻楚国的首都寿春,一举攻灭楚国的时候,身在郢陈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占了郢陈,切断了李信军的后路,使攻楚的秦军陷于前后受敌的苦境。于是,李信军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师进攻郢陈,结果被楚军前后夹击,大败而归。
  由此看来,对于李信军进攻楚国这段歧异零乱的历史,特别是他和蒙武在郢陈附近先胜后败的蹊跷过程,我们只要补入昌平君郢陈起兵反秦这样一个细节,事情就真相大白,历史就一清二楚了。
  由此看来,在秦王政二十二年这一年纪事中,秦国史书《秦记》至少隐瞒了两件大事:一是昌平君在郢陈起兵反秦,一是李信军由此大败而归。李信军大败的事情,在《王翦列传》中露出了马脚;昌平君郢陈起兵的事情,因为田余庆先生的研究而重见天日。历史的发展,一环连着一环,昌平君郢陈起兵,导致李信军攻楚失败。李信军的大败,又引发出一桩新的历史事件,王翦复出。
  王翦复出
  李信军大败,身在咸阳的秦王嬴政得到秦军惨败的报告,大为震怒,他亲自前往频阳,登门造访被贬斥出京、还乡养老的王翦。对于这件事情,《史记?王翦列传》有详细的记载。
  二人见面时,嬴政首先屈尊陈谢说:"寡人当初不用将军的意见,如今果不其然,李信败战辱没秦军。眼下楚军日益西进,逼近秦国,将军虽然有病在身,也不至于袖手旁观,置寡人于孤立无助的苦境吧。"王翦推辞说:"老臣疲病昏乱,如此重任,望大王另外选用良将。"此时的嬴政,已经是强势的秦王,他打断王翦的话,用毫无商量的语气说:"话到此为止,不用再多说了!"
  王翦是了解嬴政的人。他知道,嬴政为人,实用而冷酷,要用你的时候,不惜弯下腰低下头,用好话请求你,这叫作俯身低首,卑辞相求;而在如此屈尊的后面,则是无上的倨傲,要你必须服从的独断意志,一旦你不识抬举,抗拒他的意愿,他会瞬间勃然作色,拂袖而去,毫不留情地处置你。
  王翦深知,秦王不听自己的意见任用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王贬斥昌平君出京,昌平君反秦为楚,这两件事情,使秦王的自尊受到极大的伤害。如今亲自前来,表面上是屈尊求人,实际上是捐身逼人。秦王如此行动的后面,有无言的明白表露,我身为王上,已经登门陈谢请求,身为臣下的你,难道还敢不从?
  也许这时,王翦切切实实地感到,此时的自己,宛若当年的大将白起,此时的秦王,宛若当年的秦昭王。军功累累的白起,在进攻赵国的问题上与秦昭王意见不合,被贬斥回家。秦军失败,昭王请白起再次出任秦军大将,白起因病拒绝。秦昭王恼羞成怒,罢免白起的一切官职爵位,迫使他自杀身亡。
  想到这里,王翦不敢再推辞,他退一步请求说:"如果大王非要用臣下的话,臣下还是原来的意见,非用六十万军队不可。"嬴政当即回答道:"听王将军您的。"
  于是嬴政任命王翦为秦军大将,统领六十万秦军进攻楚国。
  王翦被任命为大将以后,秦军总动员,六十万秦军从各地征发,陆续开赴前线。王翦离开首都咸阳,秦王嬴政亲自送行,一直送到咸阳西郊的灞上,可谓期待殷切,恩宠荣耀之极。君臣分别之际,王翦出人意料地开口,向秦王嬴政提出了古怪的请求。
  王翦请求秦王恩赏些田宅给自己。他的要求详细具体,好像预先就精心准备了图纸一般,东一处西一处,都是咸阳一带的良田美宅,还有带池塘的庭园,务必请秦王现在就一一恩准。身为一国之君的嬴政,一门心思在挽回败局,攻灭楚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事,他有些不屑地对王翦说:"王将军,您还是专心出征吧,钱财的事情,请不必多考虑。"秦王的意思是说,胜利以后,一切应有尽有,哪里还需要你来开口。
  这个王翦,固执而不识相,他锣碌匾辉偾肭笏担"臣下为大王领军作战,多有功劳,却至今得不到列侯的封赏,如今借大王一心使用臣下的机会,及时地为子孙儿女们请求些田宅,作为家业,也不算过分嘛。"嬴政禁不住大笑出声,摇摇头,真是没有办法,只有当即恩准了王翦的所有请求。
  王翦这才千恩万谢,高高兴兴上车出发。抵达函谷关后,王翦又派遣使者前往咸阳面见秦王,感谢恩赏,同时又有新的田宅请求。据说,抵达前线以前,王翦派出去请求田宅的使者,一共有五批之多。亲信部下们实在有点看不下去了,劝谏王翦说:"将军请田求宅的事情,怕也有点过分了吧。"王翦这才吐露真话说:"哪里是你们想的那样简单。秦王表面粗犷大量,内心多疑而不信任人。如今扫空秦国将全部军队交给我,如果我不多为儿孙请求田宅以表明心迹的话,岂不是会让秦王一心怀疑我吗?"
  王翦毕竟是在秦王身边多年的老臣,对于秦王的心思和个性,揣摸得透彻,他对于秦王的猜忌,自有老到的应对。王翦的行事,更有超出个别事件的道理,这就是说,在集权专制国家,不管什么人,一旦具备了颠覆现状的可能条件,就必然要面临被怀疑的境地。这种事情,古今中外皆然。
(责编:yj)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仁宗时代是一个知识分子精神上特别宽松的时代,所以文学艺术事业都很发达。中国古文唐宋...
2013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很大意义上标志着旧的春晚政治的落幕。植入广告消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韩还会统一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