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人民起义的诗歌的三次起义对当时世界的主要影响

当前位置: >>
世界史现代史复习题
世界史复习资料
1英布战争:是指1899年10月爆发的,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 布尔人在战争中失利,被迫妥协,双方于1902年5月签订《费雷尼条约》,布尔人承认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并入英帝国,英国政府将支付300万英镑用来补偿,英布战争是帝国主义形成初期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标志着帝国主义列强已经重新开始瓜分非洲的斗争。英国的外交政策也由光荣孤立转向结盟。
2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战争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日,美西两国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转让美国;美国为获得菲律宾向西班牙交付2000万美元作为抵偿。
3日俄战争:日俄战争是1904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俄方大败,1905 年8 月9 日,在美国的调停下,日、俄在美国的朴次茅斯开始谈判。9 月5 日,签订《朴次茅斯和约》,主要条款有:(1)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独占利益;(2)俄国将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大连)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3)以北纬50 度为界,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让给日本;(4)俄国自中国东北撤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战败,加速了1905 年革命的到来,日本战胜了欧洲陆军强国俄国,从此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更加增强了称霸东洋的野心。
4劳动解放社:是俄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是普列汉诺夫()于1883 年在日内瓦创建的。劳动解放社建立后,在彼得堡、莫斯科等地也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团体和小组。它们从事革命理论的学习和宣传活动,劳动解放社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型,在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因已完成历史使命正式宣告解散。
5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写作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他的著作在俄国培养了整整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建者之一,曾建立俄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普列汉诺夫反对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不赞成进行十月革命,认为应当继续深入和完成民主革命。
6布尔什维克:1903 年7 月30 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纲,在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把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为党的基本任务。大会讨论党章时出现尖锐的分歧,最后在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拥护列宁的人占了多数,称布尔什维克(多数派的俄文译音),反对者占少数,称孟什维克(少数派的俄文译音)。
7孟什维克
同6
8流血星期日:又称1月9日事件,是日(俄历)俄国沙皇政府枪杀彼得堡工人的事件。1905 年初,彼得堡最大的普梯洛夫工厂的工人举行罢工,抗议厂方无理开除工人。罢工很快发展成为全城总罢工。1 月22 日(俄历1 月9 日)星期日,14 万工人举着圣幡、圣像和沙皇的肖像,前往冬宫向沙皇逞递请愿书。结果遭到沙皇军警的野蛮枪杀,1000 多人被打死,几千人受伤。这一天从此被称为“流血的星期日”。惨案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导致年革命的爆发。
9十二月武装起义:1905年11 月,列宁从瑞士回国,直接领导1905年革命的起义的准备工作。12 月20 日,15 万莫斯科工人举行总罢工。23 日,罢工发展成为武装起义。史称十二月武装起义,政府调来炮队进行镇压。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莫斯科苏维埃被迫决定从1 月1 日起停止战斗。莫斯科起义的同时,格鲁吉亚、乌克兰、拉脱维亚、西伯利亚等地先后爆发起义。由于各自分散进行,各地起义都被镇压下去。
10萨拉热窝事件:1914 年6 月28 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夫妇在检阅军事演习后被出生于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谋杀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11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结成的秘密同盟,史称三国同盟。1879 年10 月7 日,德奥便缔结了秘密的军事同盟条约,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反法倾向。1882 年5 月20 日,意大利同德奥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加入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主角是德国,奥匈是依附德国的伙伴,意大利则是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
12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的矛头针对着法、俄,促使它们迅速接近。1894 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1904 年4 月8 日同英法缔结了协约,1907 年8 月31 日,英国与俄国也订立协约,调整了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法俄同盟再加上英法协约与英俄协约,便构成了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终于形成。
13施里芬计划:施里芬计划是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在其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所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军队,在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施里芬计划”是个速决战计划,计划6 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 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施里芬计划”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远征军能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
14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 年3 至8 月,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结成反对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10 月发动了反土耳其的战争。土耳其很快战败,它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丧失殆尽,被迫求和,并请求列强调停,史称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3 年5 月,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和约,同盟四国取得了大片领土,土耳其几乎丧失了全部欧洲的领土,仅保存了伊斯坦布尔及海峡北面的狭小地区。由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终于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
15马恩河战役:1914年9 月5 日同盟国和协约国爆发了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双方参战人数达150 多万,前后持续8 天,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60 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16凡尔登战役:1916 年2 月21 日,德国用50 个师的强大兵力(约占德军西线总兵力的1/2)以空前猛烈炮火,向凡尔登一带发动进攻,至12 月18 日法军收复了自战役开始以来所失去的全部阵地,停止进攻,战役结束,战线在原地重新稳定下来,史称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战役历时10 个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共70 多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18索姆河战役:为了减轻凡尔登战役的压力,突破德军防线,英法联军发起了强大的索姆河攻势战役(1916年6 月24 日至11 月中)。索姆河战役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超过150 个师,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英军损失42 万,法军20 万,德军50 万,联军只夺回了240 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达到突破敌军防线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
19坦能堡战役:1914年8月底到9 月中,德第8 集团军司令兴登堡()及参谋长鲁登道夫(),利用两路俄军没有密切配合作战的弱点,先在坦能堡战役中歼灭了俄国第2 集团军,然后又进攻俄国第一集团军,迫使他们败退。史称坦能堡战役,坦能堡战役,使得俄国退出东普鲁士。
20日德兰海战:是指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又称斯卡格拉克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英国出动了约150 艘军舰,德国出动了约100 艘军舰。战斗结果,英国损失14 艘,德国损失11艘,英国损失的吨位数几乎是德国的2 倍。英国的损失虽然大于德国,但仍掌握着制海权。英国大舰队继续控制北海水面,德国公海舰队仍被封锁在港内。此后,双方的活动更加小心,北海水域内的战斗基本停止,双方开始把注意力集中转向潜艇战和反潜艇战。
21《贡比涅停战协定》:军事失利加速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危机和崩溃,1918年10 月3 日组成了以巴登亲王为首的新内阁,从10 月3 日起德国政府多次提出停战谈判。11月4 日协约国方面向德国提出共35 条的休战条款。11 日晨5 时,德国的两名代表终于在巴黎东北方贡比涅森林的火车厢里签订停战协定,史称《贡比涅停战协定》,该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结束。1918 年11月11 日上午11 时,西线停火生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2基尔水兵起义:坚持战争政策的德国海军司令部于1918 年10 月下令德国远洋舰队出海与英国海军决战,如果不能取胜就“光荣地沉没”。这种让8 万水兵送死的冒险行径引起水兵的极大愤慨。到达基尔港的水兵举行集会,讨论如何阻止舰队再次出海。并于日,发动了起义,基尔水兵起义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吹响了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号角。基尔起义成为德国革命的开始。起义浪潮从北向南迅速扩展。
23鲁尔危机: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的局面,德国政局动荡不安,史称鲁尔危机。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24道威斯计划
为解决德国一战后的赔款问题,1924 年4 月9 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提出了关于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报告,即“道威斯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德国把税收、铁路和工业债券的收益作为支付赔款的来源,暂不规定赔款总数和支付年限,美英等国向德国提供8 亿金马克贷款等。道威斯计划是协约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的调整,是协约国对德政策的转折点,是德国赔款史上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改变了德国在欧洲的地位。
25杨格计划
1928 年,德国的赔款问题又成为有关各国关注的中心。德国借口经济困难,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1929 年6月7日,以美国财政专家杨格为主席的委员会提出了打算“完全彻底解决赔款问题”的报告,即“杨格计划”。主要内容是:规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139 亿金马克,59 年还清;取消对德国财政经济的国际监督,撤销赔款委员会等,杨格计划更有利于德国,是一战后,美英扶持德国抑制法国政策的反映。
26胡佛缓债令
1931 年6 月20 日德国总统兴登堡致电美国胡佛总统,陈述德国财政困境,声称无力还债。美国意识到,德国经济的衰退关系到欧洲政治经济的稳定和美国的投资安全,于是6 月20 日胡佛根据兴登堡的要求发表了“延债宣言”,提出:从当年7 月起“在一年期内延付一切各政府间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的本利”;重申德国赔款问题完全是一个欧洲问题,与美国无关;其它国家欠美国的债务不能取消。史称胡佛缓债令。
27委任统治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是帝国主义列强在战后世界被压迫民族风起云涌的反帝斗争形势下,为维护殖民统治而被迫对旧有的殖民体系进行的一种改造。它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28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是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并未维护中国的利益,反而把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29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条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 (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30圣日耳曼和约
1919 年9 月11 日,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了《圣日尔曼和约》。条约确认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与奥地利分立;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禁止德奥合并等。此外条约还规定废除强迫普及征兵制,陆军不得超过3 万人;除保留3 艘巡逻舰外,其余舰只全部交给协约国;禁止拥有潜艇和空军。赔款总额由赔偿委员会研究决定;财政由协约国加以监督。
31纳伊条约
1919 年11 月27 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规定保加利亚承认南斯拉夫独立,将西部马其顿和蒂莫克河下游地区划给南斯拉夫;北部的南多布罗加划归罗马尼亚;西色雷斯由战胜国代管,后划归希腊。保加利亚必须废除义务兵役制;陆军限额为2 万人,不得拥有海、空军。赔款22.5 亿金法郎,37 年内偿清等。
32色佛尔和约
1920 年8 月10 日,战胜国与土耳其素丹政府签订了《色佛尔条约》。规定:土耳其的欧洲领土除伊斯坦布尔及附近地区外,东色雷斯和伊兹密尔地区割让给希腊,海峡地区为非军事区由国际共管,无论平时或战时均对一切国家的军舰商船及军、民用飞机开放;土耳其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土耳其领土仅剩下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区。条约还规定恢复帝国主义列强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战胜国有权监督其财政经济和关税。其军队不得超过5 万人,不得拥有空军和炮兵,海军仅能保留13 艘轻型舰只。该条约使土耳其丧失了独立地位。因此由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凯末尔领导的大国民议会坚决拒绝承认这个条约,致使《色佛尔条约》从未生效。
33特里亚农和约
1920 年6 月4 日,在镇压了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后,协约国与匈牙利订立了《特里亚农条约》。条约重申了对奥条约的主要条款,并将克罗的亚―斯洛文尼亚和巴纳特西部划归南斯拉夫;巴纳特东部和特兰西瓦尼亚划归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必须废除强迫普及兵役制;限制保留陆军3.5 万人和巡逻艇3艘。赔款22 亿金法郎。
34十四点原则
1918 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讲演中针对苏俄的各项和平建议,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的纲领”的“十四点原则”。集中体现了美国对战后国际秩序的设想。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战后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第二,抵制并消除苏俄的布尔什维主义影响。第三,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第四,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这是达到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的基础。
35华盛顿体系
1921 年11 月12 日,由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国出席的华盛顿会议开幕,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与发展,它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占有相对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条约,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条约中的一些条款,解决了巴黎和会上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被称为华盛顿体系。
36国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 日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同年4 月28 日和会通过以美英方案为基础的盟约 ,并作为对德、奥、匈 、保等国和约的第一部分 。1920 年1 月10日国联正式成立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同年7 月16日中国批准对奥和约,为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美国威尔逊政府曾企图把国联作为建立世界霸权的工具,后因英、法、意、日反对未能如愿。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苏联于1934 年9月18日加入 。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 年国联会员国最多时达58个 。 先后共有17国退出国联。
37四国条约
经过美、英、日代表私下的再三磋商和法国的同意,四国在1921年12 月13 日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十年。条约规定:缔约各国同意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如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行为的威胁时,缔约各国彼此之间应全面地和坦白地进行协商,就应该采取的最有效措施达成协议;本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协定应予终止。《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不仅借此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而且成功地使该条约只具有外交协商性质而不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使美国无需用武力保卫英法在远东的利益。
38五国海军协定
是指1922 年2 月6 日签字的《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也称《五国海军条约》。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限额分别为:美、英各52.5 万吨,日本31.5 万吨,法、意各17.5万吨(即5∶5∶3∶1.75∶1.75 的比率);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岛屿和领地的要塞维持现状;美国不得在菲律宾、关岛、萨摩亚和阿留申群岛、英国不得在香港及太平洋东经110 度以东的岛屿修建海军基地和新的要塞,日本则主要承诺不在台湾设防。条约有效期至1936 年12 月31 日。《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
39九国公约
1922 年2 月6 日,参加华盛顿会议的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国九国签订了《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公约全文共九条,标榜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可是对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等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湾之外,其它问题实际均未得到解决。《九国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九国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取得的重要成果。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提供了条件。
40洛迦诺公约
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的针对欧洲安全问题的会议上通过的针对8个文件的总称。内容:根据《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边界不受侵犯,彼此通过外交途径与和平方法解决一切争端;德国被允许加入国际联盟;根据仲裁条约,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根据法波、法捷互保条约,规定任何一方受到德侵略,彼此给予支援协助。影响:是英国外交的胜利;对法国不利,再一次削弱了法国的大国地位,是法对德违反凡尔赛和约的行为失去了自由行动的权力,国家安全需依靠英国和意大利;德国是最大受益国,取得平等大国地位,在政治上为日后军国主义的复活铺平了道路;使美国在欧洲的大量投资有了保证;但它并未能保障欧洲的安全,反而使欧洲各国关系更加复杂化。
41非战公约
1928 年8 月27 日,德、美、比、法、英、意、日、波、捷等15 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作为创始国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或《巴黎公约》。主要内容是:缔结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各方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公诸于世的《非战公约》的条文是冠冕堂皇的,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现实中,《非战公约》只是一纸原则声明。但是作为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签字的一项国际条约,《非战公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文件。它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互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42克里蒙梭(1841──1929)法国著名政治家,曾任法国总理。一战领导人。1876年入选众议院,属社会党,绰号“老虎”。力主对德进行复仇战争。1906年任内政部长,同年出任总理,宣称其政策就是战争。组织协约国的反苏俄武装干涉。曾为巴黎和会主席,参加起草《凡尔赛和约》。1920年竞选总统失败,退出政界。
43劳合?乔治英国自由党领袖。1890年当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1911年任财政大臣期间提出国民保险法,被公认为英国福利国家的先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军需大臣、陆军大臣等职。日出任首相,对内扩大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战争结束后,在英国保守党和英国自由党联合政府中,劳合?乔治仍任首相。1918年议会通过选举改革法,扩大选民范围,颁布国民教育改革法,实行14岁以下儿童的义务教育。1919年他出席并操纵巴黎和会,是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签署了《凡尔赛和约》。1921年给爱尔兰以自治领地位。
44威尔逊1912年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击败西奥多?罗斯福获胜。执政期间推行改革.取代罗斯福为进步主义改革旗手。1916年连任。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威尔逊政府避战,后参战,于1918年1月提出《公正与和平》为14点方案。德国战败后,此方案为与战败国和谈方案的基础。威尔逊本人也作为总统破天荒第一次出国,出席了巴黎和会。这时,国内政治形势出现逆转,被共和党人控制的国会拒绝批准威尔逊方案,后付诸公民表决。结果,这一方案仍未完全被通过,因此,提出国际联盟的美国,却未能参加国联。1920年总统选举,民主党人失败。当年,下野的威尔逊获诺贝尔和平奖。四年后,他在睡眠中死去。
第三章
42俄国2月革命
是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发生于1917年俄历2月(公历3月)而得名。2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3四月提纲
在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急需确定自己的斗争方针。日列宁在党的会议上作了报告。4月20日,《真理报》发表了列宁的报告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主张“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四月提纲给俄国革命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44和平法令
日晚,列宁向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作了关于和平问题的报告,指出和平问题是现时最紧急、最迫切的问题。根据列宁的报告,大会一致通过了和平法令,主要内容是:谴责帝国主义战争罪行,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开始和谈,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约。法令呼吁英法德三国工人,以多方面的行动帮助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的事业进行到底。
45土地法令
和平法令通过后,列宁又就土地问题作了报告。大会经过热烈讨论,通过了土地法令。法令规定:立刻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永远废除土地私有权,一切土地都是全民的财产。法令满足了农民的平分土地要求,宣布土地按劳动定额或消费定额分给劳动者使用。
46布列斯特和约
三年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使俄国人民陷于饥寒交迫的困境。他们痛恨战争,迫切要求和平。1917 年12 月15 日,苏俄同德奥集团签署停战协定。22 日,和平谈判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正式举行,1918 年3 月3 日,苏俄同德奥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失去大片土地。它把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部分地区划归德国;规定红军应撤离芬兰,乌克兰和爱沙尼亚。另外,把卡尔斯、巴统和阿尔达甘地区割给土耳其。但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
47新经济政策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922年 ,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 ,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1920 年11 月 ,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广大人民 ,特别是农民的欢迎 , 使1921 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
48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政治、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领导一切。
49斯达汉诺夫运动
1935 年8 月30 日夜间,苏联顿巴斯的年轻矿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掘了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 倍。此后,苏联全国兴起学习斯达汉诺夫,掌握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运动,史称斯达汉诺夫运动。在各行各业中都涌现出一批斯达汉诺夫式的先进工作者。
50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俄在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要措施包括:①1919 年1月11 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到各种农产品。②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③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④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 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1科尔尼洛夫叛乱俄国沙皇统治被推翻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国家权力。它在1917年7月血腥镇压革命群众后,宣布要用铁和血的手段建立秩序。新任俄国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在美英法等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9月7日发动了叛乱。他不仅要镇压工兵代表苏维埃,而且向临时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逼临时政府成员全体辞职,并把全部政权转交给他。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不得不求救于苏维埃,而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掌权的苏维埃又不得不借重于布尔什维克党 。布尔什维克党同克伦斯基、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结成暂时联盟,共同对付科尔尼洛夫。在党的号召下,彼得格勒等地的工人和士兵积极地行动起来,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也积极地投入了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的斗争,9月12日科尔尼洛夫被撤职并被逮捕。叛乱被粉碎了。
52邓尼金俄国将领,俄国白军领袖之一。1905年参与日俄战争。 二战期间他一度被捕,但纳粹德国对其不感兴趣,将其释放。二战后,邓移民美国密歇根州,终老天年。一战爆发时,邓尼金已经晋升为基辅地区驻军司令,后前往加里西亚指挥作战。1916年,邓尼金指挥第八集团军发动了对罗马尼亚的进攻。二月革命后,邓尼金出任军队参谋长,辅佐三任总司令。在科尔尼洛夫叛乱后,邓也受到牵连,于1917年9月同科尔尼诺夫一同被捕。十月革命后,邓逃往俄国南部,组织了一支“志愿军”进行反对苏联共产党的军事行动。 继高尔察克之后,邓尼金成为反苏维埃的白卫军首领,他是协约国第二次武装干涉苏俄的急先锋。
53高尔察克俄罗斯军事家,曾在日俄战争中与日本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任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司令。俄罗斯二月革命后他曾逃亡,后支持临时政府,回到俄罗斯。在十月革命以后(1917年),他率领俄罗斯白军与苏联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作战。他得到同盟国承认的俄国临时政府的首领地位(1918年-1920年),后来被布尔什维克俘虏并处决苏联时期教科书,把高尔察克称为内战时期的“反革命头领”。
54克伦斯基俄国临时政府总理(1917)。1912年被选进第四届国家杜马,任劳动派党团主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沙文主义者。1917年二月革命期间,任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委员。1917年3月任临时政府司法部长,加入社会革命党。5月,任陆海军部长。7月,任内阁总理兼陆海军部长。9月,又兼任全军最高总司令。后任“执政内阁”首脑和最后一届临时联合政府总理。执政期间对内镇压工农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对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致使俄国社会矛盾激化。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克伦斯基逃出彼得格勒,发动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叛乱。失败后,1918年6月亡命伦敦,后转到法国。1940年,移居美国。曾组织“人民自由斗争同盟”,主编报纸杂志,进行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活动。
55拉巴洛条约
是指在1922年召开的热那亚会议期间,4月16日,德国和苏联代表签订的条约。《拉巴洛条约》是第一个在事实上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肯定下来的国际条约,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第一次在法律上承认了苏维埃俄国,并在完全平等,和平共处的基础上与苏联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的条约。《拉巴洛条约》的缔结,在帝国主义列强反苏阵线中打开了一个缺口,这是列宁和平外交政策的又一重大胜利,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苏俄的阴谋,使苏俄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了与苏联建交热。同时,它也改变了德国在凡尔赛和约后的国际地位。这一条约为两国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辟了苏德长达10年的友好合作时代,史称拉巴洛时代。
55 1936年宪法
1936 年11月25日,苏联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斯大林在第一天的会议上作了《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根据斯大林的报告,大会讨论和通过了新宪法。既是1936宪法,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的制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56基洛夫(年),18岁参加革命,1926年任列宁格勒省委书记,反托-季联盟时,站在斯大林一边。1930年“16大”被选为政治局委员。1934年在“17大”上被选入书记处。在党内成为仅次于斯大林的二号人物。基洛夫具有坚定的性格,擅长演说,在党内有很高的威望。1934年基洛夫被刺杀,他的遇刺事件直接触发了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57布哈林,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和第三国际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06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哈林反对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认为签订和约会加强敌人,葬送国际起义的机会,主张以革命战争推动世界革命。年间,联共(布)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发生尖锐的分歧和斗争。布哈林认为工农联盟有破裂的危险,反对要农民为工业化“纳贡”,主张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放慢工业发展速度,推迟农业集体化,反对剥夺和消灭富农。1937年2月被指控组织“右派与托派联盟”阴谋集团,遭到逮捕并开除党籍。1938 年3月15 日与李可夫等16人被苏联政府以叛国罪处决,1988 年2月4 日,苏联最高法院决定撤销1938 年3月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对布哈林一案的判决,为布哈林及受此案牵连的另外10人恢复名誉。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决定恢复布哈林的科学院院士称号。
58托洛茨基,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1927 年,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1938 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他只是斯大林恐怖专制时期的一个受害的不同政见者,但是后来斯大林把许多其他的不同政见者打成“托洛茨基分子”进行清洗,他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著有《不断革命》、《俄国革命史》、《文学与革命》、《他们的道德与我们的道德》等。
59客琅施塔得叛乱(水兵叛乱)1921 年2 月在俄国波罗的海海军要塞喀琅施塔得发生的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武装叛乱。组织者是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无政府主义者和白卫分子,并得到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他们利用苏俄内战期间由农村补充来的新水兵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情绪,于1921年2 月28 日在喀琅施塔得煽起叛乱。提出建立“没有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俄共(布)中央和苏维埃政府最后平息叛乱。
世界现代史复习题(简答论述题)
1.各帝国主义国家模式?
答:英国――殖民帝国主义:曾经辉煌的“日不落帝国”发展日趋缓慢,生产比重占世界比重下降,但在个别部门比如造船业等依旧占据前列,其发展缓慢的原因有机器陈旧,更新慢,农业亦不发达,而且殖民地的兴衰对其影响甚大。
法国――高利贷帝国:小手工工厂,小生产大范围存在,机器陈旧,更新慢,资本大部分转到海外殖民地,而且由于政府动荡,政局不稳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垄断组织最早在化学石油等部门出现。
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普法战争的胜利推动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享受最新成果,发展迅速,开创了以容克地主阶级与主导地位的普鲁士道路。
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内战的胜利扫除了障碍,提供了新的自由劳动力,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西部的土地开发提供了大量的田地和资源。再加上欧洲移民到来带来的劳动力和技术,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农奴制的成功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购买力,以及资金和广阔的殖民地,发展速度十分快,在石油开采、铁路等工业十分发达,但其他部门基础薄弱,相对落后,生产资本集中程度较高,辛迪加这种低级的垄断组织开始出现,金融资本发达,如俄国的华荣道胜银行。
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通过明治维新和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最终搭上了帝国主义的末班车,工业化的道路在国家组织的保护下实现,几乎没有经过自由阶段就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故此具有浓厚的封建和军事性。
2.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答:背景:①,19C美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垄断资本为给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寻找出路,积极向外扩张,中国便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之一。 ②,美国从美西战争摆脱出来,向外扩张时,发现列强在中国已经划分了势力范围,美国姗姗来迟。 ③,当时在中国参加角逐的列强军事势力远比美国强大,美国使用武力并非上策,所以美国决定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以竞争方式来实现在华的扩张利益。
主要内容:1899美国国务卿约翰?海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召会。1900年美国召开第二次会议,提议该政策用于全中国境内。1922年签订《九国公约》才具有法律效力。
3.门户开放政策的评价?
答:①,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目的是在列强激烈竞争条件下,利用经济优势削弱其他列强在中国势力范围,对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经济政治势力打开方便之门,它根本不是维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相反,他明确承认列强在中国势力范围,因此,它绝不是阻止列强瓜分中国,而是加强他们的瓜分活动。②,“门”政策的提出标志美国对外政策进入新阶段,即由跟在英国炮舰后分取杯羹的传统政策,转变为奉行独立的帝国主义大国政策,从此,美国成为列强在亚太地区争夺霸权的主角之一,对欧洲传统势力发起第一次挑战。
4.列宁主义为何能在政治经济落后的俄国产生?
答:①,俄国是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一切矛盾的集中点,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俄国成为列宁主义故乡。②,俄国有个革命的无产阶级。③,建立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团体,成为列宁主义产生的组织基础,1895年,于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④,适应了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19C末20C初,国际工人运动,需要帝国主义时代的列宁主义来指导,列宁和他的战友承担起这一责任,在批判修正主义和创建布党的时候,形成了列宁主义。
5.1905年俄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答:性质: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唯一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为目的。
特点:①,革命中,资产阶级已经不是领导阶级,而是无产阶级。 ②,无产阶级能够用自己的土地纲领把农民发动起来,提出工农联盟的问题。③,革命按其社会内容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斗争手段看是无产阶级革命。④,革命就其前程来说,在民主革命胜利后,要不停顿的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失败原因:①,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 ②,革命领导力量,无产阶级队伍不统一,特别是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分裂了工人队伍,使无产阶级没有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③沙皇政府有着强大的军队,有资产阶级支持,并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
历史意义:①,帝国主义时代开始后第一次革命,结束了国际阶级斗争,相对和平的阶段,开始了世界革命新时代,也就是落后国家及殖民地国家革命唱主角的时代,俄国从此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
②,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使俄国人民认识到沙俄政府是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③,革命沉重打击了沙皇制度,革命后,沙皇政府被迫任命斯托雷平为首相,进行一系列资本主义改革。④,革命暴露了资产阶级的反动面目,证明了无产阶级先锋堡垒作用,大大提高了布党在俄国革命领导作用。 ⑤,为俄国人民以后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经验,是十月革命一次准演习,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准备。
6.亚洲觉醒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内部:①,西方入侵,资本和商品输出破坏了旧式亚洲社会,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 ②,亚洲各国广泛推广西方教育,造就了西化的现代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③,民族资本主义遭到帝国主义的扼杀和本国封建势力摧残,民族和阶级矛盾激化。 ④,工商业资产阶级和西化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结合起来,组织了自己的政治组织,无法用革命手段争取民族解放。
外部:①,日俄战争和俄国革命给亚洲资产阶级刺激,1905的俄国革命中的斗争精神和方式,为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树立了榜样。而东方黄种人打败白种人,欧洲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 ②,亚洲各国革命运动之间彼此影响,推动了亚洲革命运动的兴起。
特点:①,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革命派及其政党组织于中。 ②,革命抛弃了中世纪的宗教色彩,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作为斗争旗帜。 ③,形成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领导的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已经不是自发的无组织群众暴动,而是自觉的有组织的群众运动。 ④,各国革命者已经意识到孤军奋战的危害,已经开始联合斗争的尝试。
意义:①,具有巨大的地区发展意义,标志着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时期的到来。②,具有巨大的世界历史意义,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③,但过于激进的资产阶级还欠缺斗争经验,此后他们终于认识到争取民众特别是农民的意义。
7.列宁主义是怎样产生的?
答:普列汉诺夫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团体,劳动解放社。1898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一大,初步形成政党。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1903年第二次大会召开通过了列宁的党纲。布党再次诞生,标志着一个新型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8.综述一战过程?
答:帝国主义阶段,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都力图按照自己的利益和力量来重新瓜分早已分割完毕的世界。再次影响下,同盟国首先形成。19C70年代后期一系列的局部冲突(近东危机)加速了一战爆发。随后三国协约亦形成。巴尔干战争和摩洛哥危机成为了催化剂。萨拉热窝事件过后,一战爆发,战场分为西线、东线、巴尔干和意大利。随后由欧洲转向世界性的战争。最后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9.分析一战爆发的性质、原因、后果及影响?
答:性质:根据参战国的政治目的和动机和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所签订的一系列的秘密协定,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原因:①,垄断是战争最深厚的经济根源。 ②,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后起国家用武力重新瓜分世界 ③,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扩张备战为大战做了物质组织准备。 ④,频繁发生的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大战的催化剂。 ⑤,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的背叛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后果及影响:
第一,大战所带来最直接最明显后果,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第二,导致欧洲霸权地位下降,使德、奥、俄帝国毁灭,英法奥进一步削弱,美日兴起,国际关系出现新格局。1,经济衰落。2,政治危机。3,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削弱。第三,最重要的政治后果,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受俄国影响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第四,一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0.一战后英法美意日五国在巴黎和会上不同掠夺要求和争霸计划?
答:美国:企图争霸世界的十四点原则。英国:企图维护世界霸权并主宰欧洲的极坏。法国:企图建立欧洲霸权的计划。意大利:称霸地中海和重得里亚海的极坏。日本:妄图称霸亚太的极坏。
11.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产生怎样影响?
答:①,德国及其各同盟国承担了全部的战争责任。②,重新划分德国疆界。③,瓜分了德国海外的殖民地。④,限制了德国军备。⑤,巨额的赔款和经济的条款极大限制了德国发展。
12.评价凡尔赛体系?
答:以《凡》为主体构建起来的体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帝国主义国际和平体系。不仅未能消除列强间的矛盾反而产生一些新矛盾,它只维持了短暂的欧洲和平,就被自身缺陷而产生的矛盾冲垮。①,以凡尔赛体系为代表的几个对战败国的合约,条件极为苛刻,完全是掠夺性条约,这必然导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②,在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列强先是想消灭苏俄,后来又企图孤立苏俄,结果使凡尔赛体系成为了反共反苏的工具,这必然激化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③,在和会上各列强以委任统治方式,重新瓜分了战败国的全部殖民地,亦激化了帝国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④,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由于分赃不均,使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激化。
13.分析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并说明美国取得了哪些外交胜利?
答:①, 一战期间,日,美在中国及太平洋地区争夺利益的矛盾尖锐。②, 美 英 日掀起海军军备竞赛,争夺还上霸权。③, 列强为缓和矛盾,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
通过《四国条约》和《五国海军协定》美国夺取了海上的霸权,拥有了与英国并驾齐驱的海军实力。同时拆散了英日同盟,进而取得了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控制权力。又通过《九国公约》完成了它打开中国大门的任务。
14.凡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答:通过凡尔赛和会上建立的凡尔赛体系以及国联的设置,再加上后来的华盛顿会议上形成的华盛顿体系,两者的构成的新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新格局,标志着帝国主义战胜国完成了全球范围内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史称凡―华体系。
15.凡华体系的实质,对一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实质:①,是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战败国,对其人民进行强盗式分赃体系 ②,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 ③,是帝国主义反对苏俄和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反对被压迫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反革命同盟。 ④,是几个相互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大国,在战后初期力量对比的基础上达成暂时妥协。
影响:①,凡华体系建立过程中,战胜国之间的利益分配,是按战后初期各国实力,主要是军事力量大小决定的,因此各国所得利益相差很大,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使本来就不完善的体系日益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②,凡华体系分割了战败国的大片领土,夺取了巨额赔款和财富,瓜分了战败国的殖民地,这种对战败国肆无忌惮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③,在建立凡华体系中,帝国主义国家把这一体系变成了反苏反共的工具,并在瓜分殖民地方面采取了委任统治制,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同苏俄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 ④,凡华体系建立后,欧洲国家的领土实际上按列强的意志划分,这使欧洲产生许多新的民族矛盾,使本来就存在的民族问题和边界纠分更加复杂化,这成为以后大国为打破凡华体系而挑起新的国家争辩的温床。
16.国际联盟盟约的主要内容?
答:筹划建立国联,并规定土耳其为英法共同管理,德国在西非东非的属地归英法比共管,太平洋的权力交与日本。战胜国对战败国实行委任统治制度。
17.评价国联?
答:①,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上的国际组织,反映了二十世纪世界已发展成息息相关的整体。②,作为凡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联宣称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但由于国联盟约的漏洞,缺少必要的制止侵略的维护和平的力量,国联实际上被英法操纵,成为维护一战后帝国主义建立起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工具。③,从国联委任统治制度上看,国联实际上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奴役弱小民族的工具,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18.道威斯计划对国际格局有何影响?
答:①,该计划是德国赔款史上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实际放弃了在德国蓄意不履行赔款义务时实行制裁的权利,它是美英等国为了自身利益,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变削弱德国的政策为复兴德国的方针,1929年,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改变了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为其政治上的重新崛起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体系打下了基础。②,标志法国政策的失败,表明巴黎和会赋予法国在赔款问题上的优势地位已经丧失,是法国战后地位下降的一个转折点。③,为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大量涌入德国开辟了道路,为美国控制德国经济创造了条件,使美国在经济上迅速向欧洲渗透,并为加强美国对欧洲国际事务的政治影响提供了条件。④,使英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受到威胁,激化了美英矛盾。
19.战后德国赔款问题是怎么样解决的,分析其结果?
答:1).战后,法国企图获得最大限度的赔款,以削弱德国,英美则希望吧德国变成其商品倾销市场,希望德国经济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以牵制法国。(2)面对德国“鲁尔危机”和法国财政困难,美英开始操纵德国赔款问题,“道维斯计划”为德国为德国经济制造了条件。(3).“杨格计划”大大缩减了德国赔款问题,使德国收回一些经济上财政上的主权。(4).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财政困难,美国担心德国经济崩溃会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秩序和投资利益,颁布“胡佛缓债令”各国被迫接受。(5).1932年《洛桑协定》后,德国不再支付赔款,希特勒上台后干脆取消赔款义务。德国赔款问题最终不了了之。 德国赔款问题的最终解决,是美英扶抑法政策的具体反映。是主要战胜国之间矛盾加深和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是美国维护其欧洲利益的具体体现。
最终导致了德国没有受到战争应有的严重惩罚,为他的崛起打下了基础,德国得以在战争结束后迅速发展,并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20.分析洛迦诺公约签订的背景内容和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答:背景:1924年以后,由于道威斯计划的援助,德国实力日增。法国深感威胁,要求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领土和边界现状。德国亦试图调整对法关系,争取恢复大国地位。英、法、德等七国在美国支持下举行洛迦诺会议。
主要内容:①,德法。德比之间的边界领地维持现状,双方不得彼此攻击和侵犯,并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诉诸战争。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一切争端 ②,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对今后发生的一切争端,如不能通过正常外交方式解决,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常设法院解决。③,规定如缔约一方受到德国侵略,彼此立即给予支援和协助。
影响①,德国在没有承担新义务的情况下实现了大部分外交目标,是公约最大受益者,德国恢复了欧洲的强国地位,争得了在政治上同英法平等地位,对改善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德法关系,稳定欧洲局势,维护欧洲和平具有一定积极作用。②,它使法国在欧洲的地位遭到极大削弱,标志着法国队德实行单独制裁的时期已经结束,法国今后自身边界安全都要依赖英意的空头保证,而公约没有保证波兰和捷克的安全,削弱了法国长期经营的欧洲同盟体系。③,是英国外交的胜利,英国在公约中起着第一保证国的决定作用,地位在德国法国比利时之上,拥有左右三国的合法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欧洲政治的支配地位,顺利达到扶德抑法德目的。 ④,美国虽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但公约的签订使欧洲表面和解,所以美国感到它在欧洲的大量投资有了保障,美国对公约的签订比较满意,并希望洛体系成为强大的反苏力量。
21.为什么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并且取得胜利?
答:①,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必然导致革命的爆发,俄国现代化进程要求冲破以沙皇专制为代表的反动的上层建筑和旧的生产关系,这迟早要引发一场大的革命风暴。②,俄国国内外不可调和得矛盾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因素,由于俄国这种矛盾的集中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使俄国无产阶级有可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③,1914年爆发的一战是促使俄国革命的爆发导火线。④,另外俄国本身社会主义革命主观条件十分成熟。比如布党在各党派都无力领导的时候坚决的领导起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无产阶级由最有觉悟最先进的分子组成,有列宁正确领导。另外,本身俄国无产阶级较早的登上了政治舞台,担起领导资阶级民主和无阶级社会的双重任务;布党是人民在俄国发展过程中所作的历史性的选择,有一定的必然性,得到了大多数人民的支持;
22.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的原因?
答: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是二月革命后,阶级力量对比的特殊产物,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势均力敌情况下出现的奇特现象
资产阶级虽然软弱,但有文化、有组织,处于合法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的宣传机构控制着国家的舆论,因而在革命中形成为一种力量
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缺乏觉悟性,不可能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革命爆发时布尔什维克处于地下状态,党的领导人均处于流放和监禁的境地,缺乏党的有力领导。同时,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组织战斗上,忽视了必要的组织工作,没有争取群众中的多数,因而没能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苏维埃领导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顽固的坚持资产阶级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只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对资产阶级实行妥协和退让。因此,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不可能独立掌握政权,于是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3.《四月提纲》的内容和意义?
答:内容:①,革命应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使政权由资产阶级手中转到无产阶级手中。 ②,当时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因此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于工兵代表苏维埃。 ③,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苏维埃共和国。 ④,提出土地国有化,建立国家同一银行。
意义:它回答了俄国革命面临的前途,为布党明确规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和平发展的路线及其策略。
24.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为什么提出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
答:①,俄国武装起义的条件不符。②,俄国当时存在和平夺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③,布党可以自由公开活动。④,革命的和平发展对人民有利。⑤,国际环境比较有利。
25.俄苏政权初期的巩固措施?
答:政治上①,实行多党合作,联合执政。 ②,解散立宪会议,确立苏共和制。
③,成立全俄肃反委员会。④,建立(旧)红军和(二月)红海军。
⑤,建立司法机关和民警机关。 ⑥,建立年轻精干的党政领导班子。
经济上①,铁路,银行外贸和大企业实行国有化。 ②,废除沙皇和临时政府时期的一切内债和外债。 ③,对私人企业生产,分配实行工人监督。
④,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倡共产主义星期六劳动。 ⑤,颁布土地法令,消灭地主土地占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
文化教育上①制定了知识分子政策②建立教育人民委员部③大力增加教育投资。
外交上①谴责帝国主义战争和发动战争的祸首②建议各交战国政府立即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合约。 ③阐明苏维埃政权和平与兼并的根本立场。 ④,宣布废除秘密外交。 ⑤,签订布列斯特条约
军事上
: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武装叛乱
26.十月革命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答:特点:①,俄国是在客观物质前提没有完全具备的条件下,在战争造成的特殊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条件下,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②,从内容上看,十月革命是城市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农村的民主革命相结合。 ③,从斗争方式看,十月革命是和平斗争与武装斗争的结合,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④从革命进程看,其进展十分顺利迅速,轻而易举的取得了胜利,首先在城市举行暴动,然后从城市走向农村。
历史意义:①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新时代,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开辟了帝国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③促进了殖民地与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④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把它变成现实⑤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
27.苏怎么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答:战时共产主义是布尔什维克党在急于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影响下的冒进政策,政策实施的两年期间,受这项政策冲击最大的是农业部门。1912年,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饥饿难挨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组织了一些暴乱,将目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废除余粮收集制,取而代之实行粮食税,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28.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
答:①,战是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办法,没有考虑俄国经济条件和人民的接受能力,不要任何中间环节,使用军事手段和行政命令的手段,直接使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更加的考虑了俄实际情况,通过发挥小生产作用,运用资本主义和国债,通过市场来发展生产,加强工农联盟,以经济手段为主,逐步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技术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种间接过渡的方法,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直接过渡的根本否定。②,战和新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待三个问题的态度上,如何对待小生产者,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成分,如何对待商品经济,“战”从根本上否定了三者的作用。将他们从社会主义经济中彻底清出去,从而影响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建设。
29.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背景:1918年,苏维埃政府开始采用一些带有军事性质的政策,后来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主要内容:①,除大工业国有化以外,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②,对全部商业流通实行国有化,一切产品实行分配制。③,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性质:在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苏俄所实行的强制性措施是不得以的权宜之计。
特点:管理高度集中化;工资食物化;分配平均化。
30.简述新的内容?
答:①,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把实物税改为统一农业税,其中一半为货币税。②,在工业方面,在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把中下企业归还成出租给私人,合作社经营,并以租让和租借的形式发展国家资本主义。③,在商业流通方面,放弃实物配给制,确认自由贸易原则。④,在工业管理保制方面,改变总管理局制度,给予地方的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核算原则。⑤,在分配制度方面,改变了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贯彻按劳取酬的原则,实行劳动报酬级差制。
31.新的特点和评价?
答:特点:①,在理论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党,不断批判战产生的直接过渡思想理论。②,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和实践上,从俄国实际出发,实行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 ③,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集合,在国家政权的监督调节下,开放社会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
评价:①,在实践上,新的实践环节了人的不满情绪,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使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极大提高了布党和苏政权的威望。 ②,新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发展农业,来推动工业恢复和发展,以满足广大农民的经济要求出发,调整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恢复城乡和工农的经济联系渠道,加强了工农之间的经济联盟,故此,新的实质就是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工农联盟。③,在理论上,新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合作,从而突破了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单一的共有制,不存在商品交换。④,同“战”相比,新式向资本主义的“退却”和“补课”,允许资本主义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同时对它加以监督和调节,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⑤,在政治上,体现了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20C20年代,联共布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产生尖锐分歧和斗争,能否坚持“新”变成了衡量各种意见是否正确的标准。 ⑥,局限性,商品经济之门开的不大,脚步太小,在以后,苏形成了经济高度统一的模式,国家管的过死。
32.评价列宁?
答:功绩①,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俄布党的创立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第三国际创造者,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棋手。 ②,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理论。③,提出一系列关于不发达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为这些国家指明了方向。 ④,提出工农联盟的思想,提出通过合作化,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设想。⑤,提出改造国家机关,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 ⑥,利用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与他们和平共处,创造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问题①对帝国主义的理论概括和分析有估计不足额问题。②对社会政治体制中的有些问题,他虽然觉察到了,但来不及解决。③他把社会主义的实现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估计的过于乐观,战时共产主义后期,存在急于求成,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初期对国家资本主义否定多肯定少,后期才加以改正。④在指导第三国际的工作上,存在过急的做法
33.列宁政治遗嘱的主要内容?
答:①,改造国家机关,增加委员会,委员人数,增加工人和基层人员的数额。②,担心党中央高层领导人的分裂,认为分裂的危险在于斯大林和托洛茨基。③,建议撤掉斯大林党的总书记的职务。④,对斯大林、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等人进行了批评。⑤,合作化计划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最好办法,指出现在的党的工作重心应该由政治革命,夺取政权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
34.简述苏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和存在的意义?
成就: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保证了苏从内部积累资金,完成工业化建设。 ②,1937年,苏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完成(基本)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存在的问题:①,农业集体化过快过急,农业集体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形式单一,违背了自愿原则。 ②,计划经济统得太死,忽略了地方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③,忽视了商品经济的调节作用。 ④,农业轻工业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较慢提高。⑤,行政高度集权,国家统得过死,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35.评价1936年宪法?
答:①,从法律上巩固了苏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胜利成果,推动了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标志着苏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社会主义确立,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完全建成,是因苏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还没有达到马克思设想的发达社会主义的程度,但宪法颁布不久,苏却宣布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提出向共产主义前进的口号,这导致急于向工厂主义过渡的左倾倾向,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36.评价斯大林模式?
答:①,是在苏出于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②,是在一个资本主义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主体,带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残余的国家,在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情况下形成的。③这种模式在保证工业化的迅速完成,尽早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④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⑤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求,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集约化,一体化需求;⑥从长远看,是苏联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于重工业的原因。
37.肃反运动扩大化的原因后果及评价?
答:(1)原因:1、斯大林阶级斗争新理论混淆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2、斯大林个人因素专断猜疑,排斥异己;3、苏联国家的政治体制,缺少民主机制的制衡和监督;4、违反人权,法制不健全,大搞逼供信;(2)后果1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和形象、威望;2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3是苏联在苏德战争失利的重要原因;4给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不好的先例;(3)评价:1、在错误的形势估计下和错误的理论指导下开展的错误运动;2、他警示后人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机制。规范和保障党内民主生活。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haihongyuan.com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国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三次起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