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真正教授陈伯祥拳术研究会的名山大观有哪些?不求有名,但求有真才实学。

今天比较忙
从这个歌诀可以看出,徐本善所习的武当太极拳可能与张松溪一脉相承,源头都是从张三丰“太极十三势”那里来的。但一百零八式不一定是张三丰原势,大约是张松溪或是他的后世弟子又充实发挥的。&
&&&&武当山流传到民间的功夫成分非常复杂,既有武当山的原创功夫,也有武当功夫与民间功夫融合以后的功夫。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金子弢所传武当太乙擒扑二十三式。&&&&&金子弢,本名为爱新觉罗·溥儇,金子弢为汉名。金先生1982年曾向外人介绍,他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议的异母弟兄。他曾于1929年束发张冠直奔武当山出家。他的武艺是徐本善的弟子李合林所授,所传拳法为“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是明朝弘治年间武当龙门第六代传人张守信,根据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并加入华佗五禽戏十式发扬创造的。&
&&&&陈合龙所传武当太和拳。&&&&&陈合龙是徐本善的弟子之一,他将所得武当太和拳功夫下传第十七代龙门弟子伍教鹏。此拳名曰太和拳,古称“太上老君创造,火龙真人流传,三丰祖师发扬”。拳路有二十三式,其名为:无极式,运转太极,分开阴阳,阴阳变化,天地合一,翻天覆地,雷火炼殿,左开玄门,右开玄门,一柱擎天,狮子峰,上步滚绣球,青龙缠身,黑虎巡山,天鹅展翅,打金钟,五龙捧圣,海马吐雾,金龟摆头,天柱峰,八卦转运殿,太和充盈。另外,此派拳法还有太和刀、太和剑、太和棍、太和内丹功等。&
&&&&邓钟山传功家南派。&&&&&根据近年南京范克平先生所介绍的《武当功家南派》披露:明朝宣德年间(公元年),武当山有一位隐修道人,此人姓邓,其名不详,为山下均州(即今丹江口市)人。邓道人在武当山隐修期间,习得上乘内家绝技,后秘传于俗家子孙。邓氏门中遂将此技视为至宝,立下苛刻的传承戒规:传子传媳不传女,本姓之外概不传。
&&&&这样,传到第九代上,就出了个邓钟山。自邓钟山开始,此门打破了不传外人的家规,有了开派之举。邓钟山将所开之派取名为“武当功家南派”。所谓“南派”者,盖因此派开山祖师张三丰以六路拳下传,其中张松溪在浙东盛传,于南方声名已久,是称南派。邓氏先祖隐居武当山未曾南游,但拳法为此一派传承,所以有此称呼。
&&&&据言,六路拳为南派之精华,也为邓家拳法第一。它在技击中擅打、擅防上下左右前后六路,因而得名。拳诀有:佑神通臂最为高,斗门深锁传英豪。仙人立起朝天势,撤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锤冲捋两翅飘。
&&&&邓老先生在江南所传功家南派拳法有:武当六路拳、洪门拳、醉八仙、孟珠下海、四门刀、戒刀、四门枪、雁门神枪、八仙剑、浑元铁棍、板凳拳、云帚拳、春秋大刀、风波扫秦、鸳鸯镖、梅花针等。&
&&&&培元尘传武当犹龙派太极拳。&&&&&清光绪年间,司星三向清端王府总管王兰亭先生学得太极拳后,偶然得遇武当道人培元尘。培道人见司星三演练太极拳,遂攀起同门之谊。司星三先不以为然,后见培道人对他演练的太极拳多有挑剔,便提出与之切磋,培道人应允就试。司星三见培道人技艺不凡,便请至家中执弟子礼,朝夕乞教。培道人所传司星三的太极拳与世间所传的大不相同,名之曰: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培道人称,此拳为武当正宗嫡传太极拳。所谓“犹龙”,即以孔子喻老子“犹龙”之典故名。培道人并言,此次他从南方云游来京,是受老师之命,盖因太极拳传世已广且久,生出支流较多,武当本门反不为世人多知。此次来京将武当本门传出,以示与流世各家区别。并嘱司星三暗自练功,不可轻示于人。司星三与培元尘相处月余,培道人每日指点拳法于他,自己却每日辟谷不食。月余后,见司星三已得其奥,遂离去。后来,司星三将武当犹龙太极拳仅传给其外甥张振之。张振之所传者仅有张鸿逵、周文清、阎行庄、王逸樵等数人。&
&&&&此外还有传到长白山的武当太乙神剑门功夫,有龙心道长传武当纯阳拳,有武当隐老传淮河派功夫,有刘德宽传张三丰原式太极拳,还有阳中子传武当龙门主派心意门秘功等。&
4、武当丹派剑法&&&&&武当派是一个完整的武术体系,除了内家拳法外,武当丹派剑术更是武当山道教的镇山法宝。
&&&&据武当派宗谱云:丹派剑法是武当洞玄真人张三丰受真武之大法,为护道降魔而创立的。以后又立成九派,分为三乘。上乘是假月神术,即字、柱、极三字之派;中乘是匕首飞术,即符、鉴、七三字左派;下乘是长剑舞术,即釜、筹、丹三字之派。将三乘之精要“神、飞、舞”三军贯于九派九字当中。数百年来,因其术玄秘,又受道教“宁可失传,不可误传”之约束,及“道不乱讲,技不乱传”之原则,因此令人所见仅有下乘功法流传。
&&&&剑道特点:首以神意为先,处处出乎神,神足而道成。据传张三丰祖师创造此剑法,教人先练内勇(大约指敛神聚精固气),次练外功,最后才教以手、眼、身、步备法,传以剑法。一般剑术在要领上要求是“身剑合一”,而武当丹派剑术则要求“神、剑、身”合一,多出一“神”。要求达到身与剑合,剑与神合,并且认为,要完成“神、剑、身”的三者统一,必须在入门时就打好内功的基础,以“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合道”,才能达到最后之“神剑合一”境界。在剑法运用上,要能集中体现出内家拳法的四种特征,即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武当神。“武当神”指武当派强调的神韵,将神、意、气、力融贯于剑法之中,意到、神到、气到、力到、剑也到,即“神剑身合一”是也。
&&&&武当丹派剑术全套单练剑法有一百三十二式。包括起势、收势在内,共分为六路,每路二十二式。但演练时可灵活机动,可连续练,也可分路练。分路练时只加上起势、收势即可。所谓法无成法,因时制宜。该剑术剑路短而精,无花架子,无重势,一招一式处处从养生与技击的双重实用功能出发。练至纯熟以后,运用上因敌变幻,随机应变,刚柔相济,虚实互用,阴阳交织,端倪莫测。&
&&&&(三)峨眉山与峨眉派&&&&&峨眉派是除少林武当以外最为人称道的宗门。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距成都约一百六十公里。峨眉山是著名的“普贤道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有各具特色的古刹三十余处,四季晨钟暮鼓、香烟弥漫、佛音缭绕。比较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万年寺、华藏寺。万年寺内供奉有北宋时期铸造的造型精美的重达六十二吨的普贤骑象铜佛像,它与兴建于元代的峨眉飞来殿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峨眉派武术初创于何时,成熟定型于哪个年代,至今尚无定论。相传最早形成于战国时“白猿祖师”。但有史料记载的,还是南宋建炎年间的峨眉佛教临济宗“白云禅师”所创编出“峨眉十二桩”。此桩既是内功又是武功,还是点穴术,对后世影响很大。
&&&&南宋时期,德源长者在白云禅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编出一套拳术,并结合心得写出《峨眉拳术》一书,从理论上对峨眉派武术做了系统的总结。清初白龙洞湛然法师著《峨眉拳谱》一书,把峨眉派武术概括为:“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目,光辉满江湖。”八叶是说峨眉武术由一树分枝成八大门派: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字门、会门。峨眉派武术至此更系统化了。
&&&&清代乾隆年间,有峨眉山僧新编了“六乘拳”。大坪寺僧创编“浪子燕青举”。清嘉庆年间,龙神堂极善大师练成“乌龙拳”。据说,这位大师一次见黑龙江中洪水暴涨,浊浪奔腾,水势急涌,顿时感悟,“练拳之道,应柔中含刚,盘旋中寓猛进之势”。清末,峨眉山仙峰寺神灯长老和紫芝洞清虚道长,吸收各家之长,补己之短,苦心琢磨,练成“峨眉子午门武术”,使峨眉派武术,又上一层楼。光绪年间,广西桂林有位姓周的侠客,来峨眉山与僧道拳师共同切磋武艺,共同创造了“字门拳法”。宣统二年有付云和尚新编“虎爪拳”。&
&&&&(四)青城山与青城派&&&&&青城山距都江堰市中心约十五公里,离成都六十八公里,属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文,以大面山(又名赵公山)为主峰,山峦重叠,林木葱茏。景区以“幽甲天下”的自然风景和以道教文化为主的文物古迹闻名全国已有一千多年。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这里阴阳三十六峰呈环状排列,林木葱笼,空翠四合,宛如一个绿色城郭,故名“青城”。另一说是青城山原名清城山,原出中国道教神话:“清都、紫微,天帝所居也”。这里在汉晋时期都叫清城山,后唐玄宗颁诏将清城山归还道教时,将清字去掉了三点水,从此就成为“青城山”了。青城山属道教名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相传东汉张道陵(后称张天师)曾在此修炼,道教称此山为“第五洞天”,还是七十二福地之一。青城派流行于川西一带,大概是以青城山取名。青城山道教出家人习武者不少。青城山武术属于道门武术,与武当派、峨眉派武术都有亲缘关系,但青城山的剑法与点穴术有自己的特点。近代青城派的传人刘绥滨还表演过青城武功的顶尖绝技“凌空劲”(又称劈空拳)。他把九支点燃的蜡烛一字排开,然后暗运内功,站在一米之外出拳。一举出去,七支蜡烛先后熄灭。&
(五)华山与华山派&&&&&华山派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武术流派。西岳华山位于陕西西安以东一百二十公里的华阴市,古称太华山。在五岳之中,华山以险著称,登山之路婉蜒曲折,到处都是悬崖绝壁,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道”之说。华山的庙宇道观、亭台楼阁、雕像石刻随处可见,比较著名的古迹有玉泉院、真武宫、金天宫(白帝祠)等。华山以北七公里处的西岳庙是古时祭祀西岳华山神的庙宇。华山历来为道教修炼胜地,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华山以五代时神仙家陈抟老祖最为著名。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晋州崇龛人,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死于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年寿一百一十八岁,为道教丹鼎派传人。相传他独擅睡功,世称“睡仙”,至今尚传说武当和华山都留有陈抟的睡功图。
&&&&华山派武功皆由华山道人亲授,其渊源已不可考。据传道教全真派先祖王重阳以道教内丹术下传七真(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其中郝大通道长创华山武术,流传至今。华山派武功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道门修真玄罡为主,包括天罡气、通天指、龙筋绵掌、乾坤闭穴功;第二部分以剑法、暗器、轻功为主,注重培养手、眼、身、法、步;第三部分为无极拳,是为归根,达到随心所欲、应感而发、无拳无意的最高境界。&
&&&&(六)崆峒山与崆峒派&&&&&崆峒派是武侠文学描写甚多而于近代已经式微的武术流派。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的十五公里,属六盘山系,海拔二千一百二十二米,面积三十平方公里。北倚关山,南望太统,肩负笄头,面临泾水,是古代“丝绸之路”西出关中第一山,历史上为我国道家名山,相传轩辕黄帝曾到此问道于广成子。其山名取自道家空空洞洞、清净自然之意。
&&&&崆峒派武功是道教俗家武术门派。该派相传源于广成子,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崆峒武艺大部分已经失传,目前能够拿出来的代表作有两项,一为玄鹤拳,举姿酷似仙鹤飞舞;一为条子功,“条子”即木棍。崆峒山当地盛产“枸子木”,树干五年才长到直径两厘米左右,木料密度大,柔韧性强,是打造兵器的良材。&
&&&&(七)天山与天山派&&&&&天山山系呈东西走向横贯,全长二千四百多公里,是亚洲最大山系之一。中国境内的天山山脉均在新疆境内,西起乌恰县的克孜河谷,东至哈密市星星峡以东,东西长一千七百公里,南北宽一百至四百公里,总面积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山地平均海拔高度四千米左右。
&&&&天山派武术历来最为神秘,也最为人所关注。在道教史上,天山派属于隐修派。天山派的形成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始创于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天山派祖师杨继明系北宋名将杨继业之后。他幼年时在太行山师从晋葛洪真人所创丹鼎派的第九代传人王世光,后因南宋衰落,战事纷乱,遂远遁西域(今新疆天山山脉博格达山区)隐居,习练武功,修真参玄。
&&&&形成“天山派”的是祖师杨继明之子杨延天与当时同隐天山的道教神霄派王文卿之徒萨守坚。他们结伴同修,一起创派并制规,因地而名为“天山派”。完善天山派之功法和派规的是第三代传人张志平。他原师从于全真教第二代传人之一、“华山派”创立者郝大通,而后加盟天山派。他将天山派功法融合了全真教之修真教义,健全了丛林制度,使天山派真正得以完善。
&&&&天山派功法是以道门丹鼎派内功为基础,并融会了神霄派心法和杨氏家传武功,三者融合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讲究内炼心神,外炼身形,以外补内,玄人天一,求得修仙达真的境界。
&&&&天山派的武功与气功,经数百年传承,后世罕有所闻。近几年,大陆有陈伟先生自称天山派的入室弟子,从小得天山红庙观亲传,并著书立说介绍天山派的内丹术,但是否得其真传却难以考证。&
三、以二分法来分类
&&&&依据地域、武术的技术、技击风格,以二分法来分类,传统的武术分类还有“南拳与北腿”、“长拳与短打”、“内家拳与外家拳”之说。
(一)南拳与北腿&&&&&南拳北腿是中国武林的习惯说法,这种说法不是指拳术流派,而是大致从地域来划分的拳术风格。
&&&&所谓北腿,是武林中一种习惯性的说法,形象地概括了北方武术的本质特点。
&&&&其实北方武术不光是用腿,也有相当厉害的拳术,如八极拳,太极拳、三皇炮拳、形意拳等等,都是以用拳见长的武术门派。不过相对于南方的武术而言,北方武术却是以腿功见长。这大概是因为北方人高大有力,但躯体较笨,于是便有了大开大合,讲究“一寸长,一寸强”的查、华、戳脚、少林等拳法。拳经上云:“少林武功全在腿,弹踢蹬扫摆合威”;“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充分利用身高腿长的优势,攻杀主要靠腿。所以有称手是“蝴蝶手”的,喻其翻飞起伏不定,其作用仅是借以迷惑对手。
&&&&北腿的代表拳术有查拳、华拳、炮拳、少林拳。其共同的特点是以腿法取胜,其风格为舒展大方、大开大合,放长击远。
&&&&查拳简介&&&&&查拳在山东、河北、河南一带颇为流行。动作舒展大方,强调腿法,但也重视上肢的配合,一招一式节奏鲜明,干净利落。腿法主要有:桩、跺、弹、踢、扫、钩、挂、缠、点等,非常丰富。此拳共有正式套路十路(前两路各有副拳一路),如一路母子拳、二路行手拳、三路飞脚拳、四路查滑拳、五路关东拳、六路埋伏拳、七路梅花拳、八路连环拳、九路(龙)摆尾拳、十路串拳。查拳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始于明末鲁西冠县(山东),故冠县有“查拳之乡”之称。另一说为西北回民查尚义所创。&
&&&&华拳简介&&&&&与查拳风格相近的是华拳,华拳流行于山东、河北等地。相传宋代山东济宁有蔡某兄弟二人,他们武艺高强,自编了一种拳术,传授给蔡行村同姓的乡亲。因蔡某的先祖是陕西华山人,故此拳名“华拳”。此拳的拳路颇多,最有代表性的是一至十二路,由踢、打、摔、拿等格斗动作按攻守进退、刚柔虚实等原则组成。其特点是气势连贯,阴阳分明,运动时形体工整,筋骨遒劲,心动形随。技击时要求以勇为先,以气为决。&
&&&&戳脚简介&&&&&北腿不能不提到戳脚。戳脚是典型的北腿,腿法十分丰富。戳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大约宋朝就有了传承。如《水浒传》描写了丰富的武打场面,其中二十八回中描写最为传神的就是武松醉打蒋门神,请看这一段描写: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後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头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
玉环步、鸳鸯脚就是戳脚中腿法,所以戳脚又名为“鸳鸯脚”。山东人奉梁山好汉武松为此拳“拳祖”。据传此拳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流行于中国北方一带。此拳以腿功见长。技击方法有踢、打、摔、拿四大类型,尤其注重“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手打三分,腿踢七分”,手脚并用。手法有起、落、崩、翻、钻、转、横、竖八种,步法有疾、倒、颠、斜、进、退、中、定八法,劲道为绵、软、硬、脆、滑五劲。整个动作舒展大方,灵活快变,放长击远,拳脚并重。此拳术又常与地趟动作相配合,形成独特的风格。&
&&&&所谓南拳是指中国南方流行的拳术,主要流行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也有传入。
&&&&相对于北腿,南拳用腿较少,而拳法十分丰富。中国南方人普遍小巧灵活,手短腿短个子矮,于是便有了讲究近身短打的南拳。南拳沉桥大马、步法沉稳、以声催力、勇猛剽悍。南拳尤重桥手、钢爪、铁胳膊,往往诱使对方先出招发腿,然后用桥手堵截、防化,上下逼封,肩撞肘击,贴身近战取胜。
南拳流行最广的有广东的五大名拳,即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福建的咏春拳、五祖拳、鹤拳和罗汉拳等;湖南、湖北、江西则流行邬家拳。
&&&&洪拳简介&&&&&洪家拳又名“洪拳”,广东南拳流派之一,居广东五大名拳之首。相传为福建漳州人洪熙官所创。传入广东流行后,又传入东南亚一带。此拳原有四平六镇、三箭、铁箭、十形等套路。后几经传授改进,又有虎鹤双形拳、工字伏虎拳。其动作特点浑厚朴实,刚劲有力;手足并用,干净利落;含蓄发劲,先收后放;因势发声,以声助力。&
&&&&蔡李佛拳简介&&&&&广东五大名拳在发展中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现象,如蔡李佛拳,相传为广东新会陈享综合蔡家、李家、佛家三拳之长,融会一体,独创一派。蔡李佛拳流行于广东广州、佛山、肇庆和香港、澳门等地,并流传于国外。此拳手法以拳、掌、桥为主。步法和腿法有弓、马、虚、拐、撒、扭步和踢腿、横踩、后钉、单飞脚和箭腿等。其特点是快速灵活,柔中带刚,左右开弓,步法多变,具有勇猛、机智的风格。此拳共有四十九个套路,分初、中、高级。初级有四平桥、小梅花、截虎拳等;中级的有平拳、八卦心等;高级的有虎形、鹤形、醉七仙、佛拳等。&
&&&&咏春拳简介&&&&&南拳中比较有名的还有咏春拳,当代武打影星、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就是从小练习咏春拳的,其后他所创立的截拳道就吸取了咏春拳的许多招式。咏春拳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初传于福建咏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名“咏春拳”,亦有以严氏名咏春,称之为“咏春拳”者。此拳主要手型为凤眼拳、柳叶掌,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三套拳及木人桩。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短打于一身的拳术。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阳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凭借手桥肌肤灵敏的感觉,发挥寸劲力量的内家拳法。&
&&&&(二)长拳与短打&&&&&当代的竞赛长拳并不是一个门派,而是在以少林拳为主的北方拳种中归纳出来的一种套路。
&&&&这里所指的长拳是指与短打相对而言的,是指以少林拳为主的一类北方拳种,包括查拳、华拳、洪拳、炮拳、花拳、少林拳、六合拳、戳脚、翻子拳等。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臂腿和身体各关节活动幅度大,以延长击点,其动作舒展、节奏明显,包括有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的动作。
&&&&北方的长拳近代出了不少名家,如沧州号称“神力千斤王”的王子平,还有少林派的刘百川都是精于长拳的武术大师。这里不能不提到翻子拳。翻子拳是十分有特点的北方长拳。翻子拳又名“八闪番”、“翻拳”。据传近代的翻子拳出自河北高阳段氏,流行于中国北方各省,冀中的蠡县、高阳、饶阳等地被称为“番子戳脚之乡”。此拳动作闪摆取势迅疾,翻生不息,使人应接不暇。套路一般多短小精悍,发力迅猛,强调脆、快、硬、弹,整套双拳密集如雨,架势俯伏闪动,动作一气呵成。其基本套路有站桩翻、萃八翻、轻手翻、掳子翻、鹰爪翻、龙形翻、一字翻、健中翻、六手翻、燕青翻等。
&&&&短打是相对于长拳而言。一般来说,所有的南拳都可以包括在短打之内,不过也有例外,如八极拳,既具有近身靠打等典型的短打特征,但是又流行于东北、河北、河南、山东一带。八极拳又名“开拳”、“开门拳”。相传为清康熙年间一云游僧人传给沧州吴钟,后世代相传,不断演进,练者颇众。也有传闻其源于河南焦作岳山寺,故又称“岳山八极”。此拳内容有六大开(顶、抱、担、提、挎、缠)、八大招、四十八个大架子和六十四种手法。技击中要求眼随手转,手脚齐到,上打下封,紧逼硬打,短打兼施,尤擅长“进身靠打,挨身肘发”,属于一种攻防意识很强的短打拳术。八极拳实战性很强。抗战时期,溥仪的伪满州国,当时的皇帝护卫为河北人霍殿阁。霍殿阁一身武艺,尤精八极拳。他多次与日本人比武,未尝败阵。
还有一种拳术叫短拳,流行于河北高阳一带。短拳的所谓“短”,一是指出手较短,多用寸劲;二是指套路短小精悍。短拳的特点是:拳法密集,猛起硬落,一气呵成。技击上讲究紧攻硬逼,近身则靠打,挨身则肘发。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记载:温家的“八闪番”、“十二短”、“绵张短打”均属短拳。此套拳套路共有十六趟,绵掌拳、随手、劈心掌、玉环步、里外发、鸳鸯拐、开天劈地、八卦掌为其前八趟。&
&&&&(三)内家拳与外家拳
&&&&1、拳术内外家之分流&&&&&中国拳术的发展一开始并没有内家和外家之说,特别在隋唐以前,拳术也没有明确的流派传承,因此也可以说,中国武术还没有完全脱离战场武技的范畴,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完整的具有文化内涵的防身健身术,可以说直到明清一代才完成这种转换,而这一转换的标志就是内家拳的形成。最早提出内家拳概念的是明清之际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
&&&&照黄宗羲的说法,第一,所谓内外者,是相对少林拳法而言的。第二,内家与外家的区别,在于技击理论、战术原则及技术方法的不同。少林拳法的技击理论和战术原则是“主于搏人”,也就是主动进攻,先发制人,以动制静;而内家拳与其相反,其旨在于御敌,“以静制动”,亦即后发制人,寓攻于守。也就是说,内家拳从理论原则到基本技战术都形成了相对于当时“以拳勇名天下”、显赫一时的少林拳技迥然不同,自成一系的新的武术体系。
&&&&稍后,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一文中又写道:“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黄百家进一步肯定,内家拳是相对外家——少林拳而言的。但他更进一步指出,内家拳是在少林拳基础上形成的。黄百家是清初内家拳大师王征南的入室弟子和传人,本人又精于内家拳。他对于内家拳技法特征的叙述,应该是可信的。
&&&&从今天的研究来看,内家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它的技法原则和练功方法完全体现了道教文化理论体系,具体地讲,内家拳吸收了道教文化中道论和易理的营养,并直接把道教的内丹术作为其内功基础。这从内家拳的三大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的特征就可以看出,特别是形意拳,直接把内丹术的“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功法搬过来,作为练功方法的不同阶段和境界。应该说,内家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武术的成熟,并具有了文化内涵。&
&&&&2、内外家拳的主要区别&&&&&内家拳与外家拳有些什么区别呢?
&&&&首先,从外形看,一般来说,外家拳以刚猛为主,是为刚中有柔;而内家拳则以柔为主,是为积柔成刚。如少林拳和长拳一类的拳术,往往是直来直去的动作,并且有许多蹦跳和腾空的动作,所谓发拳似流星,腿击如闪电,讲究气势和力度。甚至如劈挂拳有硬打硬接一说,也就是临阵对敌,不避不让,硬打硬劈,全以功力取胜。而内家拳,特别是太极拳和八卦掌则是以柔为主,讲究引进落空、借力打力,讲究圆转和柔化,讲究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太极拳的套路演练,追求的是中正安舒,绵绵不断,胜人不在力,而在于借力,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也。
&&&&如果深入追究,内家拳与外家拳外形的区别,与练功方法的差别是有关系的。中国武术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外练筋骨皮,内外家都差不多,而内练一口气,两家则大有区别。少林拳法的练气,我们现在称之为硬气功,练到高级程度可以头撞石碑,手开顽石,还可以银枪刺喉,任由别人用木棒排打,甚至可以用汽车轧。这类少林功夫,称之为铁布衫、金钟罩、铁砂掌等等。外家拳的这类练气法,可以迅速增加练功者的力量和抗击打力,用于实战威力极大,不过,这类练气法,按照道教的理论标准来衡量,就失之于刚猛,意念过重,显然进功较快,但对于养生却没有一点好处,甚至有害于健康。
内家拳的练气基本上是采用了道教内丹术的方法,也就是遵循了“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的过程,并且练功过程中,讲究松、柔、静、空,用这种功法来集聚内气,打通任督二脉,实现内气在体内循环,所以又有大小周天一说。著名的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早先就练过硬气功,他每天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一丈之外。后来,他求教于山西形意拳名家宋世荣先生,才知道这种练气法弊病很大。宋先生告诉他,善养气者就是内家,不善养气者就是外家。宋世荣先生还给孙禄堂讲述了道家内丹术收视返听、养气长生的道理。
&&&&内外家练功方法的不同,最终是由于他们的文化内涵不同。在内家拳没有出现以前,所有的拳术都是以实战为目的,以战胜对手为目的,这就是黄宗羲说的“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所以外家拳以刚猛为风格,讲究直来直去,硬打硬接,强调眼快手快腿快。而内家拳与道教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强调的是以武证道,以武合道,强调了武术的形而上的目的,也因此直接继承了道家内丹文化的内涵,从而使武术具有了形而上的文化色彩。这就是为什么外国人说太极拳是“哲学拳”的道理。不过,近代少林拳也强调拳禅如一,以佛门的禅风融入少林拳术。但是,就少林拳的刚猛风格,它与禅宗的空悟不大容易融合,即使强调拳禅合一,恐怕只是形式上的。
&&&&无论是太极拳、八卦掌还是形意拳,它们的理论与道家内丹术的理论是基本一致的。从它们的理论渊源可以看出,内家拳不仅在技法上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高的境界,而且它让拳术成为道家的一种养生术,兼具悟道、内炼、养生、怡情等道家和道教文化特有的价值取向。如太极拳为现代人普遍接受,甚至成为一种中国文化的特征而走向世界,不能不说是内家拳转换的功劳。&
&&&&3、内家拳的技击原则&&&&&在技击原则上,内家拳与外家拳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争先”。&&&&&老子《道德经》中有“不敢为天下先”的说法,这是内家拳技击的战略原则。既然是武术,为什么不争先呢?首先,这是因为,道家哲学本来就和佛家思想一样,以空寂虚无为本体,要求把所有的人世的纷争放下,反对所有的高下之分,从有为入无为,从而达到证道的那种精神的永恒。由于这样的原则,内家拳首先是以武演道,以武证道,并不与人争武技的高低,即使与人较技,也是礼让三先,点到为止。
&&&&表现在技击上,内家拳“不争先”的战略原则就是以静制动、舍己从人。内家拳不主动进攻,而是等对手发动后借力打力,太极拳的说法是舍己从人,你的力打过来我顺着你的力走,然后再加上一个力,引进落空,往往犯者“应手而仆”。&
&&&&二是以柔克刚。&&&&&老子认为,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最卑下的也莫过于水,然而,最强大的也是水。从这种水的智慧就可以看出,唯其柔弱才能刚强,唯其柔弱才能胜过刚强。内家拳是以深厚的内功为基础的。如果没有意到形起、形起力发、力发神贯的上乘内功功夫,柔弱也就不可能坚刚,也就不可能如水之无所不至、无所不入,如抽丝之连绵不断,迎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不摧。&
&&&&三是后发先至。&&&&&内家拳法在战术上的原则是“后发制人”。这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无为而无不为”、“我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争”的思想是有血缘关系的。太极拳论有“不敢进寸而退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之说。
“后发先至”的战术原则具有很深的含义。因为,彼先动我未动的时候,彼方的虚实都呈现出来,我可以静以观之,避实就虚进行还击。而彼动我未动,彼却不知我的虚实,会像狗咬刺猬无处下口。此即形成“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局面。如《太极拳浅说》言:“太极拳以不先发动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而击之则用发劲。”如《八卦掌四十八法决》言:“八卦掌法不挡架,手欲弃取顺中成,手出要择途径近,后发先至逞技能。”又如《太极拳法诀》云:“三换二据一挤按,搭手遇棚莫让先。柔中有刚攻不破,刚里无柔不为坚。避人攻守五行体,七星八卦用为先。妙在全凭能借力,引进落空奥无边。”&
四是柔化圆活。&&&&&内家拳法从学到练到实用技击,讲究柔化和圆活,讲顺气养气,讲气沉丹田,浑身所有的拙劲和僵劲必须练掉。按照拳谱的要求,练拳时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利,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返事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和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总之最忌用力,一定要放松,要松透,使气血无不畅通贯注,日久自然练成内劲。这种内劲很柔和,遇敌也不含抵抗性,能随敌劲以为伸缩。但这种柔含有内力,就像一根弹簧鞭,弹性很大,在技击中会借助对方的来力又将对方弹发出主。这就是所谓的“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从八卦掌就可以看出“柔化圆活”的技击方法。八卦掌讲究走转,所谓步法当随心踩步,走奇正八方,走罡步九宫,使对方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做到“彼不动,我不动,彼已动,我先动”,以最敏捷的反应出其不意而制胜。身法似游龙飞凤,手法则随之而动,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
&&&&五是贵化不贵抗。&&&&&什么是抗呢?即是双方相互接触后两力相争,这时双方的力都是直线的,其结果必然是力大胜力小,刚强胜柔弱;或者双方筋疲力尽,两败俱伤。这种情况,表现在太极拳推手中叫做“顶牛”。
什么叫化呢?内家拳中的“化”即化解。在实际技击中,对方攻来,我不是正面抵抗还击,而是以圆旋的转动给对方留下一个空间,引对方进来落于这个空间中,我再以对方的来力大小将其把握得分毫不差时,以借对方之力把对方发出去。
贵化不贵抗,重要在贵化。最奇妙的是,内家拳的高手们能在技击中以化寓发,能将对方打出丈外之地。虽言被打,又打出丈外,但对于被击者来说,却不会受到损伤,只感到犹如坠入五里云中一般,晕晕乎乎的。然而,对于内家拳高手来说,有时将对方发出很远,而自己还不觉察,纯属无意之中的事。内家拳功夫练到很深时,周身有一很强的浑圆气场,外物只要接触到这浑圆气场,这种气场即会瞬间产生反应,以旋转之功将外物反弹出去。古拳论中讲“打人不露形”、“犯者应手即仆”,就是这种高级技击功能。&
&&&&四、以拳种命名的流派分类
&&&&传统武术以拳种命名的流派有:查拳门、洪拳门、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通臂门、六合门、华拳门、螳螂门、鹰爪门、地趟门、劈挂门、梅花门、自然门、八极门等门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拳术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