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阴阳玉环新闻网多少钱玉环新闻网就向两个在一起中间有黑线一圈

当前位置: >>
新疆导游词收集
新疆导游词收集.txt 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来到新疆。新疆有着占全国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人们一踏上这里,就会被它 的神奇博大、美丽富饶所吸引。相信在短短几天的游览中,新疆光彩夺目的历史文化、瑰丽 全姿的民族风情、神秘绝妙的自然景观、珍奇稀有的古迹遗踪、富饶丰盛的物产资源会让您 惊叹不已。 地理概况 游客们, 新疆神奇在哪里?首先还是让我来介绍一下它的地理概貌。 新疆的地形地势可以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三山夹两盆” 。天山山脉横贯新疆,南与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合 抱塔里木盆地,北与阿尔泰山脉合抱准噶尔盆地。俗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间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疆的准噶尔盆地,中间是古尔班通古特沙 漠。两大沙漠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绿洲。绿洲和山地草 原,成了新疆人民的世居之 地。 其实,更形象一点来看,新疆的地貌就像一个字,那就是疆字的右半部“” ,其中“三 横”表示三山,自北而南分别是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一阿尔金山,夹在三横中的“两田” 表示两大盆地,北面是准噶尔盆地,南面是塔里木盆地。新疆的总面积为 160 多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区面积的总和。 历史文化 辽阔的土地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新疆古称“西域”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居民。由 于地域辽阔,交通发达,历史上曾是众多民族驰骋角逐之地。远古在南疆活动的主要是羌人, 相传还有与周人有着远亲关系的赤鸟人。到了秦汉之际,新疆已形成许多“国” ,史称“西域 三十六国” 。历史上对沟通新疆和内地关系贡献最大的要数汉武帝,公元前 138 年,他派张骞 出使西域,此后又派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率军出击匈奴,并逐步使西域归属了汉朝。 张骞出使西域后的 1500 多年时间里,无数商人、官吏、使臣、僧侣沿着张骞的足迹东来 西往,形成了一条沟通中国与中亚、南亚以及欧洲的商业通道。伴随着古道上的驼铃声,古 代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珍贵的药材以及火药炼制术、造纸术、印刷术传到了西方,欧洲和 亚洲各国的特产以及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及其文化艺术也流入了中国。流通在这条通道上 的商品中,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的即是精美华丽的中国丝绸,因此这条古老的交通线就被誉 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像一条友谊的纽带,把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古希 腊文化和波斯文化联结在一起,成了一条举世闻名的最古老的“外贸交流、文化传播之路” 。 汉代以后,丝路交通维续不衰,西域成了著名的佛教地区,天山南麓的许多石窟都是在 南北朝时期开凿的。盛唐时期,也是新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公元 640 年唐太宗平高 昌,不久又打败突厥,使唐朝西部的疆域跨过葱岭,推进到了中亚,新疆成了我国关内的腹 地。此时国强不怕外侮,边关大开,中外人士均可自由往来,丝绸之路畅通无阻,贸易交往 空前繁荣。宋元明时期,新疆时分时合,直至清乾隆年间,西域始称新疆。公元 1759 年,乾 隆派兵先后平定北疆准噶尔部和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乱,使长期分裂的新疆复归统一。 旅游资源 各位游客,在初步了解了新疆的地理和历史后,我们再来谈谈新疆的旅游资源。新疆的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按其特色分类,可有以下五种游法: 一是“丝路古道游” 。丝绸之路因特有的文化遗产而名扬四海,成为新疆旅游业的一张王 牌。在新疆境内,丝绸之路被分为南、中、北三条道路。三条道路中最具魅力的当数吐鲁番、 楼兰、库车、喀什等地,它们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都是交通枢纽。 二是“沙漠探险游” 。新疆拥有世界第二、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 33 万平方公里,因此沙漠旅游成了新疆的特色旅游项目。沙漠旅游的升温与沙漠探险及其人 文色彩不无关系。居住在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牙通古斯人,至今过着原始淳朴、与世无争 的生活。他们的纯净笑容和柳条夯成的简易居室,给干旱的沙漠带来了人性的美丽光芒。所 有这一切,都构成了沙漠旅游的文化内涵,也使我们有了造访和体验的理由。 三是“草原游牧游” 。新疆的天然草原约为 8000 万公顷(合 12 亿亩),其中可利用的为 5000 余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的 26.8%,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 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新疆发展草原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大草原上生长着早熟禾、紫 孤茅、看麦娘、鹅冠草,旷野万里,碧草连天。草原之旅,还可欣赏马术表演、叼羊表演、 江格尔表演等,可参加骑骆驼比赛,让人充分领略草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四是“原始生态游”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新疆已建立了 16 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 22450 多平方公里。计划建立的尚有 12 个,其数目之多,面积之广,居全国之冠。素有“塞 外江南”美誉的伊犁,现有 6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其数量约占新疆自然保护区总数的三分之 一。其中尤以喀纳斯湖最有代表性,其中钟林组织的新疆浪漫六日游(马背 4 日)是最著名 的品牌。 “奇绝仙境”果子沟以野果多而得名,沟内峰峦叠峙,松桦葱郁,果树丛生,被称为 “伊犁第一景” 。位于巩留县城外的恰西风景区被誉为“人间天堂” ,那里山青水碧,鸟语花 香。 五是“民俗风情游” 。新疆的民族风情是奇异诱人的,13 个主要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 的民族竞技与游戏活动。赛马是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等民族酷爱的体育活动; 叼羊也是这些民族热爱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姑娘追”是哈萨 克人特有的民间马上活动, 它既展示了青年男女们精湛的骑术和健壮的体魄,又抒发和传递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新 疆各族人民在饮食上也各有特色,馕、抓饭、烤羊肉等更是成为新疆食品的精华和标志,它 们与新疆许多名胜古迹一样吸引着中外游客。新疆的民族手工艺品也不下百余种,其中宝石 首饰、玉石雕饰、地毯、民族乐器、维吾尔族花帽、英吉沙小刀、仿古土陶等,最受游客青 睐。 今日交通 今天的新疆,交通十分便捷。航空方面,新疆目前是中国航线最长、航站最多的一个省 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航空 运输网,连接天山南北十余座重要城镇。快捷便利的航班,可 以在几小时之内完成古人数月乃至一年的艰苦旅程。 铁路方面, 年来新疆已建成三条铁路。 40 它们是:兰新铁路(兰州至乌鲁木齐),1962 年通车,全长 1892 公里;南疆铁路(吐鲁番经库 尔勒至喀什),分两段实施通车,全长 1446.37 公里;兰新铁路西段(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 全长 460 公里,1991 年 2 月通车。公路方面,新疆已建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以 乌鲁木齐为起点的主干公路达数十条之多。 各位游客,听了我以上的介绍,想必您对新疆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吧。这仅仅是新疆的 过去和现在。未来的新疆,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实施中,还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到 那时大家再踏上这片广衰的土地,和这里的各族人民欢聚一堂, 一定会由衷唱响《我们新疆 好地方》的时代新曲。新疆景点导游词-旅游城市-巴州(概况) 巴州位于新疆东南部。西部、北部与和田、阿克苏、伊犁、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 哈密地州相邻;东部、南部和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接壤,纵横最大长度约超 800 公里, 行政面积 48.27 万平方公里, 是全国 30 个少数 民族自治州中行政面积最大的州, 被称为 “华 夏第一州” 。在分属天山山地、塔里木盆地东部和昆仑山、阿尔金山山 地等三个地貌区中有 高山、盆地、河流湖泊、戈壁、沙漠和平原绿洲。属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地形 较复 杂气候类型较多。 高山与平原的气候截然不同, 大漠与湖泊的气候构成鲜明的对比年平 均气温天山山区为-4.5℃,焉耆盆地为 8℃,塔里木盆地东部 10-11℃。每年 5 月-11 月为 最佳旅游季节。巴州汉初为西域 36 国之若羌、楼兰、且末、小宛、戎卢、尉犁、危须、焉耆、 渠犁、乌垒、山国等国所在地。西汉神爵二年始设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唐时设焉耆都督府, 五代至宋属西州回鹘。元时,属别失八里。明隶准噶尔。清朝乾隆年间,土尔扈特蒙古族部 落回归后被安置于珠勒都斯。光绪十年(1984 年)新疆建省后,设喀喇沙尔直隶厅,后改升焉 耆府。民国期间设焉耆道,焉耆行政区。建国后成立了焉耆专员公署。1954 年 6 月 26 日成 立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自治州现辖库尔勒市和焉耆、和静、和硕、博湖、轮台、尉犁、若羌、且末八县。全州有蒙 古、维吾尔、汉、回、藏等 36 个民族,总人口 98 万人。目前,巴州的能源、交通、通讯等 基础生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已具备一定规模,作为沟通南北疆的交通枢纽,已形成公路、铁路、 航空、管道齐备的立体运输网络。新疆境内的 8 条国道有 6 条通过巴州;南疆铁路已由此开 始西延,已开通库尔勒──西安、库尔勒──乌鲁木齐客运列车;三个机场,已开通乌鲁木 齐──库尔勒──且未、乌鲁木齐──库尔勒──库车、北京──济南──库尔勒──北京 等四条航线。八县一市全部实现电话程控,号码升到七位,全部进入国际国内直拨网络。 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是全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随着塔里木石 油的开发,库尔勒市将成为我国又一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 华夏第一州这块历史悠久、美丽富饶的宝地,不仅拥有农牧业大发展所需要的肥沃的土地、 丰茂的水草和充裕的热量;而且蕴有储量可观的石油、天然气、铁、煤、金、石棉、蛭石、 芒硝等矿藏。 闪烁着我国古代开放和东西方文明之光的丝绸之路,南中两道贯穿巴州境内,为自治州留下 了有档案记录的文物保护点 240 处。旅游资源景观博大、独特、神奇、多元,更令中外游人注 目。美丽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驰名中外的天鹅湖、如画的乃斯林区、温泉、烟波浩淼的博 斯腾湖是旅游、度假、避暑的胜地;雄浑博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雅丹奇观”的“龙 城” 、神秘的楼兰古城、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著名的魔鬼谷、阴阳湖莫不令人兴叹赞绝、更 是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们的向往之地。 巴音郭楞是一块历史悠久、美丽神奇的宝地。由于大自然的恩赐和历史的厚爱,赋予她博大、 神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区内外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辽阔的草原,碧蓝的湖 泊,浩瀚的沙漠,雄伟的冰峰雪岭,纵横奔腾的河流,为她编织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湖 光山色、草原风情、汉唐遗址、大漠风光,相映成趣,美仑美奂,令中外游客心驰神往、流 连往返。 博斯腾湖,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巴音布鲁克草原群山拱围,绿野如茵,神秘的罗布泊,气 魄雄伟,神奇莫测,凡到过沙漠公路的人,都会发出由衷的感叹:不到沙漠不知天地之广阔, 不见胡杨不知生命之辉煌! 目前,巴州已开发形成了丝路访古游、湖滨度假游、民俗风情游、草原风光游、沙漠探险游 等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旅游产品。朋友来吧,粗犷的塞外风光、古老的人文景观、纯朴的风 土民情,一定会为你神奇的巴音郭楞之旅增添美好而难忘的回忆!罗布泊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海拔 780 米,面积约
平 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 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 200 万年,面积约 2 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 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 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罗布洼 地形成湖泊。 罗布 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 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汉代,罗布泊“广袤 三百里, 其水亭居, 冬夏不增减” 它的丰盈, , 使人猜测它 “潜行地下, 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 。 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 2000 多年。到公元四世纪,曾经 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 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 ,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 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积又达 2000 多平方公里。60 年 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 年底,彻底干涸。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 积为 5350 平方公里,民国 20 年(1931) ,陈宗器等人测得面积为 1900 平方公里。民国 31 年(1941 年) 在苏制 1/50 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 3006 平方公里。1958 年,我国分省地 , 图标定面积为 2570 平方公里。1962 年,航测的 1/20 万地形图上,其面积为 660 平方公里。 1972 年,最后干涸部分为 450 平方公里。罗布泊无人区有 9.7 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而不只是 湖盆位置, 至今仍没有单身一人尝试穿越罗布泊无人区。 彭加木失踪地位于该地区的东南部, 距涸湖盆 300 公里,离原子弹试验区就更远了。余纯顺乘后勤给养车两天后才进到该地区的 罗布泊湖盆北岸的徒步起点, 他朝南走了 30 多公里后遇难于湖盆中部。 有些人所谓号称单独 穿越罗布泊的纪录都是缺乏科学常识的谎言。 注入罗布泊的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和米兰河等,同时也部分的受 到齐连山冰川融水的补给,融水从东南通过勒河流入湖中。近代,一些进入罗布泊地区的外 国人把罗布泊说成是“游移湖” 。1876 年,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塔里木下游考察后, 以其片面之见,错误的认定,卡拉河和顺湖即中国古记所记罗布泊。他的学生科兹洛夫和英 国的斯坦英支持他的看法。德国地理学家范李希霍芬却持反对的观点。接着,瑞典人斯文. 赫定系统的提出一套关于罗布泊游移的理论, 认为它南北游移的周期是 1500 年, 是由于湖底 周期性沉积、抬升和风饱蚀降低的结果。这种游移说, 曾长期为中外学者所接受。除斯文. 赫定外,美国人亨庭顿提出了“盈亏湖”的理伦。中国学者陈宗器发表了“交替湖”的观点, 而苏联地质学家西尼村则试图用构造运动来做解说,围绕罗布泊游移问题的争论,延续了一 个世纪。我国科学家近年实地考察,证实了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湖水不 会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积物 3600 年仅 1.5 厘米) ,干涸后变成坚固的盐壳,短期内 湖底地形不会剧烈变化。对湖底沉积物通过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证明,罗布泊长期是塔里木 盆地的汇水中心。这说明,游移说是不切实际的推断。两千多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 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著和名篇,发表了不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但是,由于各种局限和偏 见,也制造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楼兰古城 遗址位于若羌县境内,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 7 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 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历史上,楼兰是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城是楼兰王 国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 “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依山傍水,作为亚州腹部的交通 枢纽城镇,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早在公元前 77 年,楼兰地区已是西域农业发达的绿 洲,到了唐代, “楼兰”却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将腰下剑, 直为暂楼兰”的诗句。曾盛极一时的西域重要城镇,为什么在公元 3 世纪后迅速地退出历史 舞台,这是一个至今还没有真正解开的谜。从楼兰遗址发掘出的文物震惊了世界,其中有珍 贵的晋代手抄《战国策》 ,考古工作者还在楼兰墓葬群中发掘出了一具女性木乃伊,经测定距 今已有 3000 年,干尸衣饰完整,面目清秀,定名为“楼兰美女” ,其他文物有做工精细的汉 锦,还有汉五铢钱、贵霜王国钱币、唐代钱币、汉文和会卢文残简等。 沿途景点 1、汉代烽火台 :离库尔勒 60 公里处的一座保持较好的古烽火台遗址。有学者根据修建 长城的防御意义,认为古长城的西端应包括了尉犁县的古烽火台,若此成立,该烽火台应是 西长城的起始。 2、营盘汉代遗址 :一处罗布泊地区中保存较完好的古遗址。有一圆形城墙,直径 300 米,墙残高近 6 米,城西有一佛塔遗址,碎土坯形成金字塔形。古城北边两公里处的高台地 上,存有佛塔基座,佛塔基座西边则是著名的古墓群,为罗布泊地区最大的墓葬群。据资料 介绍,营盘是官办的屯兵驿站,一方面也扼守丝绸之路的中道,起保护商旅作用,一方面孔 雀河就于城旁流过,土地可以屯垦。 3、龙城雅丹 :罗布泊地区三大雅丹群之一,位于罗布泊北岸。土台群皆为东西走向, 成长条土台,远看为游龙,故被称为龙城。 4、土垠 :为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并命名的一处汉代后勤驿站遗址,残存物极少,但在古 时是丝绸之路的一处军事要地。 5、 太阳墓 : 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 它是 1979 年冬被考古学家侯灿、 王炳华等所发现, 古墓有数十座,每座都是中间用一圆形木桩围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桩围成 7 个圆圈,并组成若干条射线,呈太阳放射光芒状。 经碳 14 测定,太阳墓已有 3800 年之久, 它是哪个民族哪个部落的墓地?为何葬在这里?这群人居住何方?是把太阳当做图腾建造此 墓还是有别的意义??20 年过去,仍是个不解之谜。罗布泊文明和楼兰文明之间近 2000 年 的断裂又是怎么一回事?也许待太阳墓之谜解开也便有了结论。 6、罗布泊文明的古胡杨林 :位于太阳墓地西侧,在古河道北岸的一片台地上,有成片 的株距相等、行距相同、树干尺余粗的枯死的胡杨林。这成排成行的枯树,带有明显的人工 营造的特征。 7、 余纯顺墓 : 位于铁板河出口不远的一处土台, 1996 年 6 月余纯顺迷失方向步行到此, 因干渴全身衰竭而死亡。他死时距自己亲手填埋的水和食品供给地点仅 2 公里。现建有墓地 墓碑。 8、罗布泊湖心标志 :1997 年底,一工程师根据地图经纬度测量的湖心地点,虽然没人 考证,也成了一景观。1997 年标志点只埋下一个空汽油桶,1998 年 2 月广东首个女子罗布泊 探险队树下第一块木碑后,现已增加了数个石座、木碑,成了一些走罗布泊者留下纪念物之 处。 9、库木克塔格沙漠 :为高海拔沙漠,位于阿尔金山和湖盆之间,为我国第三大沙漠, 并以独特的羽毛状沙带著称。 10、 孔雀河 : 源于博斯腾湖, 流经库尔勒、 尉犁县进入罗布荒漠, 现中游河道灌满流沙, 偶有稀疏胡杨树和芦苇、红柳,下游河道则寸草皆无,一片死寂,沦为荒漠,河道两岸偶有 轰然倒地的枯胡杨。 11、楼兰古城 :古楼兰国遗址。现在,还可看到民居遗址,民居的一些用具,佛塔、古 墓群,一小佛塔上的彩绘虽经千百年,至今还可辨识。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楼兰在历史舞台 上只活跃了四五百年便在公元 4 世纪神秘消亡,是何原因至今说法不一。过了 1500 多年,瑞 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罗布人向导奥尔德克于 1900 年 3 月 28 日又将它重新发现,因而轰动 世界,被称之为“东方庞贝城” 。百年来,楼兰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探险家、史学家、旅 行家研究考察的热点。楼兰美女、楼兰古墓、楼兰彩棺??一个又一个楼兰之谜诱惑着所有 的人们。 12、红柳沟 :罗布泊南岸一片红柳土包构成的戈壁滩景观。 13、米兰古城遗址 :丝绸之路南道的重镇,曾为楼兰国都,现保存有最为完好的是一巨 大的戍堡。此外还有零散的民居、佛塔寺院遗址。斯坦因盗走的著名有翼飞天壁画就在米兰 寺院遗址中挖掘。 14、米兰农场 :紧挨着米兰古城有一建设兵团团场,因该处自古以来得益于阿尔金山的 雪水,有农牧业存在的条件,因此除了现代人在垦荒,古时就有发达的灌溉系统。在米兰农 场的民族连可以拜访罗布人的后裔。 塔里木河塔里木河在中国西部流淌着上千条河流, 这个数目恐怕超出许多人的想像, 在人们印象当 中,高山戈壁沙漠是这一 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但是事实上,由于大量的高山水川存在,河 流的发生和不断流淌就有了可能。在广袤的内流河区域,准确地说占中国土面积的 1/3,这 些河流在当地人心中无疑都是滚滚的大河。面几内流河的孪生姊妹外流则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和颂扬。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众多西来的大河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塑造着我们的文化。 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内流河,它环流于塔里木盆地的北半部,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上 的冰川雪水成为它 绵延 2179 公里的唯一水源,尽管它流经的区域气候异常干燥并且常年鲜 有降水,但它仍然令人惊讶地把涓涓溪流汇聚成滚滚的河流,并缓缓地注入远在千里之外的 位于新疆中部的罗布泊。 在塔里木河的南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面积达到了 32 万平方公里, 差不多相当于 整个云南省的土地 面积, 与人们对沙漠的认识不同的是, 在这样巨大的沙漠中居然有着长短 不一的河流,它们的水里也出乎普通人的想象。在“死亡之海”中,生命的迹象也随着它们 的流向而曲折蜿蜒。和塔里木河一样,这些河流最终也消失在死寂的荒漠之中,然而正是由 于它们的存在,生命也是以在这残酷的环境中不断延续。 塔里木河是不流向大海的,它的流程甚至时断时续,象这样的河流地理学上称为“内流 河” 。在新疆,甘肃,藏北高原以及青海省的大部分地方,内流河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 象,虽然它们的水量非常有限,流程较长的也只有数百公里,但是在它们流经的地方不是形 成让探险者流连忘返的“绿洲” ,就是汇流成一个又一人的清流湖泊。在浩瀚的沙漠中,在荒 凉的高原上, 这样一些算不上壮观的河流,随着山势的起伏,气温的高低,随遇而安地流向 洼地,它们似乎缺乏外流河的决心和勇气,遇上威严的山脉,酷热的沙土,它们要么知趣地 拐个弯,要么无奈地被蒸发,但是它们流到哪里,哪里就有了希望。 在中国内流河的区域是极其广阔的, 几乎相当于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在广袤的土地上, 隆起的高地和挺拔的山脉之间形成了无数的大小不一的环状盆地,中国著名的四大盆地无一 不是这样的地理状况的产物。河流沿着山脉的枝桠向四周流淌,那些顺着向大洋延伸的山体 前进的溪流就是无数外流河的前身。在地图册上,这些河流由细细的墨线逐渐演变为粗壮的 黑线,而那些流向亚洲腹地的河流则是由不太明显的实线淡化为一根根的虚线。尽管外流河 的波澜壮阔体现出的英雄气质在内流河上身上几乎看不到,但是内流河在粗犷的高原和死寂 的沙漠的身体上刻画出的条条沟壑却似乎更令人难忘。沙漠腹地中的片片绿洲,藏北高原上 相隔百里却也无处不在的湖泊,都还难以说明内流河对于这些地方的内在含义,更为重要的 是,纤弱的河流打破了山脉、高原、沙漠几尽一统的沉寂的地理格局,自然赋予生活的生机 在它们灵动的流淌中显得那样的悲天悯人。一个生长在长江边上的孩子同一位骑着牦牛汲水 的藏北牧童一定存在着外观上的不同,并且在对待生命的看法上必然也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位于海洋边上的人们总是把滚滚的河流当成从这里流向那里的通道,河流把人们带向不可预 知的遥远终点, 在他们的意识中江河就是时间的流动化身; 时有时无的河流旁居住的人们 面 眼中, 河流的起源和它的终点就是同一个地方, 它既不是从哪里流来的也不会流向别的地方, 河流在他们心中是生命的象征。 事实上,中国最壮丽的山川和最神秘的地区都处于内流河区域,自然世界总是不偏不倚 地对待它的产物。尽管内流河承受着冰冷的岩石和酷热的骄阳的折磨,同时它又背负着走向 消亡的尴尬命运,但是伴随着它静静流淌的却是伟岸的高山和极具瑰丽色彩的日出月落。从 东边的河西走廊到西边的伊犁河,从南边的可可西里到北边的准葛尔盆地,中国的最大,最 高,最低,最冷,最热,还有许多无法列举的“最”都会集在这里,沙漠河流,高原盆地, 山脉峡谷如此戏剧性地错落展开,自然的所有外貌就在这高低起伏,冷热交错中得到前所未 有的生动表现。 在中国西部,西北地区主要是内流河区域,西南地区则为外流河区域。新疆北部的额尔 齐斯河是这个区域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河流。在青藏高原上,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分野几乎微乎 其微,冰川都位于雪线以上,这使得河流的源头看起来都那样高不可攀,黄河源头的扎陵湖 海拔达到 5202 米, 长江的各拉丹冬峰更高达 6621 米。 几乎所有的中国河流都是冰川的产物, 内流河的不断流淌全倚赖于高悬在云端之上的这些固体水库,而外流河在离开源头以后就得 到支流和雨水的帮助。 由于中国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南部和东部每年春夏都有充沛的降水, 西部和高原的绝大部分地区几乎全年都处于干旱, 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与流经四川的长江的, 命运的截然不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区域内降水的巨大差异。 大河不只是从西边流来,也不全然向东边流去。也正是由于它的丰富和多样使得它能够 创造出更为精彩更为绚丽的自然和人文风光。无论是滚滚向前的滔滔大河,还是在沙漠里无 声无息的小溪,如果它们能够一如往常地不断地迎来临江而立的智堵,溯流而上的勇士,或 者是以它们为邻的朋友,并与他们一起继续那部传奇的话,那么被河流哺育的人们或许才能 继续拥有那份希望。塔里木河为中国第一大内陆河,全长 2179 公里,它是由叶尔羌河、和田 河、阿克苏河等汇合而成。塔里木河自西向东蜿蜒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河上游地区多为起伏 不平的沙漠地带,来自于冰山的融水含沙量大,加之河床渗漏,以致河水经常改道,很不稳 定,所以被称为“无缰的野马” 。合理开发利用塔里木河流域 2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它造 福于人类,是开发南疆的一项重大工程。罗布人村寨罗布人村寨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尉犁县墩阔坦乡的塔里木河河畔,景区距尉犁 县县城 35 公里,距巴州首府库尔勒市 85 公里,总面积为 72 平方公里。 景区以罗布文化为灵魂, 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综合资源开发为目标,以民俗文化、探险旅游为特色。它是一个集沙 漠、胡杨、河流、湖泊于一体,是一个自然景色各异,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区。中国面积最 大的塔克拉玛干沙 漠在景区南面,连绵起伏,茫茫无边,汹涌澎湃。骑“沙漠之舟”涉沙海 深处,看大漠风光,听驼铃遗韵,悠悠情怀,心旷神怡。 罗布人也叫罗布泊人。传说罗布人力大无比,两人合力可拔起一棵胡杨树;说话声音洪 亮,可传到很远的地方;罗布人打猎的弓箭用红柳制作。青海的土匪和蒙古人来抢劫时, 罗 布人就用红柳箭射击,百发百中,打得来犯者往往落荒而逃。历史上,罗布人“结芦为屋, 捕鱼为食” ,其住房大多用红柳条和芦苇编扎而成,门用胡杨木拼连。早些时候,罗布人不吃 牛、羊肉什么的,甚至也不吃粮食,光吃鱼。清代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说: “罗布人不食 五谷,不牧牲畜,惟以小舟捕鱼为食。 ”他们有时嚼白嫩的芦苇根、喝玉米面掺沙枣的糊糊, 偶尔也捕些兽类吃,穿的衣服一般用罗布麻做成。后来,由于罗布泊地区环境日趋恶化,塔 里木河水逐渐缩短,罗布人赖以生存的湖泊相继干涸。以鱼为生的罗布人只好弃船上岸,放 牧为生。后来为生计所迫,他们不断迁移,并学会种庄稼。102 岁的罗布老人乌兹曼?尼亚 孜回忆说,刚开始他们很不习惯,经过多年努力,他们才学会种棉花、小麦等农作物,并逐 步把新家园建设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罗布人青年男女自由恋爱,通常在部落之间相互选 择,婚礼别具一格。罗布姑娘出嫁时,陪嫁品 是一个小海子(湖) 。结婚那天,男女双方的 亲友齐聚海子边,燃起篝火烤鱼吃,然后大家围在海子边唱歌跳舞,在一片欢乐声中完成婚 礼。有了小海子,一对新人就可以守住它过日子了。在漫长的岁月中,饱经沧桑不断迁移的 罗布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有关专家称,罗布文化堪称新疆最古老的文化,罗布人的民 歌、民俗、民间故事等,都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许多中外学者对罗布文化非常 感兴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研究罗布人的历史、习俗、方言等。罗布人:蒙 古人?楼兰遗民?维吾尔族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罗布人几经流离变迁,其历史至今仍是个 谜。有的资料将罗布人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联系在一起,称当时一部分蒙古人游牧到罗布泊 一带,与当地人通婚,因此,罗布人的文化中有明显的蒙古特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物研究所专家杨镰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 废弃于 20 年代的阿不但渔村 是古楼兰遗民的最后聚集地,罗布人就是其后裔。然而,有关专家对此持否定态度。因为历 史上楼兰人操印欧语系,而罗布人使用的却是夹杂方言的维吾尔族语言。也有专家认为,罗 布人是至今生活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广大地区、讲罗布方言的维吾尔族人。史载:清朝乾隆二 十三年(公元 1758 年)二月,清军将领阿里衮率兵追捕准噶尔头目巴雅尔途经罗布泊时,其 头人率众投降。并说: “回民聚处于此凡数十年,有两千户。 ”由此推断,罗布人到这里居住 大约在 17 世纪末到 18 世纪初。史学家介绍说,罗布人本是居住在今新疆焉耆县的维吾尔族 人,由于准噶尔贵族强占土地,对他们横征暴敛,他们不堪忍受压迫和剥削,被迫四处逃走。 其中一部分逃到罗布泊地区,因自然环境所迫,过起了比较原始的渔猎生活。有关专家介绍, 从罗布泊地区古墓沟、楼兰城郊发掘的古墓来看,3800 年前的罗布人有着高隆的鼻梁,黄褐 色的卷发,戴着尖顶的毡帽,高加索人的特征相当明显。新疆考古学者在楼兰城东北的两个汉代古墓群发掘的 9 座古墓中,选择了 6 个头骨进行 研究,其中 5 个属欧洲人种,1 个属蒙古人种。专家由此推测,汉代前后,罗布人的种族组 成,欧洲人种的地中海东支类型应占相当优势,而个别蒙古人头骨的存在,说明罗布人的人 类学成分不是单纯的欧洲人种。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东西方古文明 。 新疆麦西来甫 点击数:223 录入时间: 22:56:00 【打印此页】 在果园,在庭院,在麦场?? 手鼓敲响,热瓦甫弹起,艾捷克奏起,都塔尔、弹拨尔和弦,萨巴依、木勺儿击节,热烈 欢快的麦西莱甫就开始丁。 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群众自娱性的歌舞活动。它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展于民间。 从表演的舞蹈形体动作来看,它已抹去了狩猎生活的痕迹,更多的是农业生活的艺术再现。 应该说这种艺术形式是在维吾尔族人由漠北西从事 绿洲农业生产后, 农业文化孕育出的一种 群众艺术。 麦西莱甫这种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一般是一人或一家发起,一村一地的群众自愿参加,乐 队演奏人员自带乐器。参加的人自动围成一圈,或站或坐,任其自便,中间自成奉演场地。 开始时,先奏序曲,由一位善歌者高歌一曲,或者乐队中某个人自弹自唱,表示活动即将 开始。序曲结束,一位善于辞令又有威望的人走进场地,说明这次麦西莱甫活动的目的,宣 布活动开始。此时,乐队齐鸣,人们不经邀请,纷纷自动进入场中,伴着乐曲翩翩起舞,随 着鼓乐的节奏,时而奔放激烈,时而舒缓轻柔,周围观众可随曲高歌,也可以掌击节。有时, 可以根据主持人的要求,由本地的善舞者跳一段独舞,或男女双人对舞,还可请善歌者独唱 一曲。舞乐间隙,还可以插入一些杂耍、游戏。但是,每次活动,没有集体舞蹈是不能结束 的。麦西莱甫没有时间限定,直到参加者兴尽才散。 “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的 维吾尔族群众,人人都希望在麦西莱甫聚会中,亮起歌喉,一展舞姿。因而,一场麦西莱甫 如从傍晚开始,往往要进行到月至中天。 维吾尔族人家,都把能在自家果园、庭院或麦场举办麦西莱甫看成一件盛事。所以,往往 一次活动结束时,就会有人宣布,下次活动由他举办。那么,到时,他家就会热闹起来。 群众性的歌舞活动, 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土壤。 新疆的艺术家经常到各地采风, 经过他们的提炼与加工.形成有起伏、有章节的舞台麦西莱甫。因为,麦西莱甫活泼热烈, 有很强的感染力。他们大多数把麦西莱甫放栽谝惶ǜ栉?节目的压轴位置上。?br& 民间的麦西莱甫也在不断地发展。 维吾尔族群众常常根据不同的内容, 创作出丰收麦西莱 甫、婚娶麦西莱甫、节日麦西莱甫、野游麦西莱甫等。这中间,除歌词内容有所变化外,在 舞蹈动作上,也加进所要表现的内容。如丰收麦西莱甫蹈语汇中更多一些农耕、收获的动作; 婚娶麦西莱甫,传情打趣的东西会多一些;而野游麦西莱甫,舞蹈动作更随意一些。 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群众,十分钟爱麦西莱甫。每到收获季节,几乎是家家轮流举办麦西 莱甫。那时,如果你来到如诗如画的绿洲,每到傍晚,你就会感到绿洲是歌的空间,舞的海 洋。库车的维吾尔族乐舞 点击数:201 录入时间: 22:57:00 【打印此页】今天,在库车欣赏维吾尔族乐舞,你会感到粗犷中含有一种纤细,奔放中透着一种柔情。它 与其他地方的维吾尔族乐 舞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无论从服装舞姿、演奏乐器,都可以看出库车的维吾尔族乐舞与 龟兹乐舞一脉相承、水乳交融的关系,并且不断消化吸纳着民间杂技艺术的某些成分。维吾 尔族的先辈们在生活、劳动中创造出高亢、热烈的乐舞艺术。 公元 840 年,自漠北西迁来到龟兹的维吾尔族先辈们,生产方式从游牧转向农耕,在文化形 态上,融进了龟兹佛教文化中的雍容、细腻、舒缓的风格,并反映在舞乐艺术中。这种舞乐 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对各种文化形态的不断融汇,形成了今天库车的维吾尔族乐舞。 今天,龟兹乐舞比较完整、形象的记录,除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外,还有 1903 年在库车发现 的龟兹舍利盒乐舞图。这些记录,可以部分地展示库车的维吾尔族乐舞与龟兹乐舞的渊源合 流。在舍利盒乐舞图中,描绘了集体舞与独舞的组合,基本上与今天“库车赛乃姆”的组合 结构相似。从服饰上看,女演员着贴身紧袖服,外套花边短袖紧腰外套,下身则是宽脚长裤, 外套彩裙。男演员下穿紧笼长裤。男女演员都足登软靴。这些服饰与今天相比,女演员只是 将两件套的花裙改为连衣裙;短袖紧腰外套改为坎夹。男演员的紧笼长裤,也就是今天还用 的灯笼裤。至于足登的软靴,今天只是男女后跟高低不同。在今天库车的维吾尔族乐舞中, 男演员的平臂单足旋转,舞中的一颦一笑,一顾一盼,传情逗趣,与舍利盒乐舞图相比较, 十分相似。而龟兹壁画中的乐舞舞姿,那双臂举起,头向右倾,眼睑下垂,双腿略分,右脚 点地的形体造型,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天的“库车赛乃姆” 。 乐器上,原来龟兹乐的箜篌换成了今天的洋琴,今天的纳格拉和手鼓替代了龟兹乐从中原引 进的大鼓,唢呐、竹笛替代了排箫,至于今天的维吾尔族乐器热瓦甫、弹拨尔等,与古龟兹 的五弦琴有十分明显的联系,纳格拉更源于龟兹乐中的羯鼓,龟兹乐演奏时的管弦则沿用至 今。古龟兹城邦国居丝路要道,商贾云集,民间杂技充于道间,因而库车至今有“杂技之乡” 的美称。库车维吾尔族顶碗舞、顶盘子舞,都是吸收民间杂技艺术的杰作,这从龟兹壁画 中 顶灯、顶碗或托碗的形象中也可以找到演变的痕迹。看来,库车的维吾尔族乐舞是与龟兹乐 舞融合发展而来,而龟兹舞则是佛教文化的产物。从库车文工团整理演出的龟兹舞来看,舞 蹈中的双手合十亮相,千手佛造型,飞天飘逸流动,在库车的维吾尔族乐舞中,则是看不到 的。新疆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 点击数:225 录入时间: 22:55:00 【打印此页】传说,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是由奶奶抚养大的,婆 孙俩靠着二十多只羊过日子。苏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帮助奶奶做饭。十七岁的苏和已经长 得完全像个大人了。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邻近的牧民都很愿意听他歌唱。 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越来越黑。可是苏和还没有回来。不但奶奶心里着急,连邻近的 牧民们也都有点着慌了。就在人们十分焦急的时候,苏和抱着一个毛茸茸的小东西走进蒙古 包来。人们一看,原来是匹刚出生的小马驹。苏和看着大伙惊异的眼光,对大家说: “在我回 来的道上,碰上了这个小家伙,躺在地上直动弹。我一看没人收拾它,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 了,就把它抱回来啦。 ”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小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管下长大了。它浑身雪白,又美丽又健壮,人见 人爱,苏和更是爱得不得了。一天夜里,苏和从睡梦中被急促的马嘶声惊醒。他想起小白马, 便急忙爬起来出门一看,只见一只大灰狼被小白马挡在羊圈外面。苏和赶走了大灰狼,一看 小白马浑身汗淋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来了很久了,多亏了小白马,替他保护了羊群。他轻 轻地抚摸着小白马汗湿的身子对它说: “小白马呀!多亏你了。 ” 一年春天,草原上传来了消息说,王爷要在喇嘛庙举行赛马大会,因为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 最好的骑手做她的丈夫,谁要得了头名,王爷就把女儿嫁给谁。苏和也听到了这个消息,邻 近的朋友便鼓动他,让他领着小白马去参加比赛。于是,苏和牵着心爱的小白马出发了。 赛马开始了,许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扬起了皮鞭,纵马狂奔。到终点的时候,苏和的小白 马跑到最前面。王爷下令: “叫骑白马的上台来! ”等苏和走上看台,王爷一看,跑第一名的 原来是个穷牧民。他便改口不提招亲的事,无理地说: “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马给我留下, 赶快回去吧! ” “我是来赛马的, 不是来卖马的呀。 苏和一听王爷的话, ” 顿时气恼起来。 我能出卖小白马吗? 他这样想着,不加思索地说出了那两句话。 “你一个穷牧民竟敢反抗王爷吗?来人哪, 把这个贱骨头给我狠狠地打一顿。不等王爷说完, ” 打手们便动起手来。苏和被打得昏迷不醒,还被扔在看台底下。王爷夺去了小白马威风凛凛 地回府去了。 苏和被亲友们救回家去,在奶奶细心照护下,休养了几天,身体渐渐恢复过来。一天晚上, 苏和正要睡下,忽然听见门响。问了一声: “谁?”但没有人回答。门还是碰碰地直响。奶奶 推门一看: “啊,原来是小白马! ”这一声惊叫使苏和忙着跑了出来。他一看,果真是小白马 回来了。它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苏和咬紧牙,忍住内心的痛楚,拔掉了马 身上的箭。血从伤口处像喷泉一样流出来。马因伤势过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原来,王爷因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马,心里非常高兴,便选了吉日良辰,摆了酒席,邀请亲 友举行庆贺。他想在人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好马,叫武士们把马牵过来,想表演一番。 王爷刚跨上马背,还没有坐稳,那白马猛地一踹,便把他一头摔了下来。白马用力摆脱了粗 绳,冲过人群飞跑而去。王爷爬起来大喊大叫: “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 ”箭手们的箭 像急雨一般飞向白马。白马虽然身上中了几箭,但还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亲爱的主人面前 了。 白马的死,给苏和带来了更大的悲愤,他几夜不能入睡。一天夜里,苏和在梦里看见白马活 了。他抚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同时轻轻地对他说: “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开你, 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只琴吧! ”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 的话,用它的骨头、筋、尾做成了一只琴。每当他拉起琴来,他就会想起对王爷的仇恨;每 当他回忆起乘马疾驰时的兴奋心情,琴声就会变得更加美妙动听。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 上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这美妙的琴声,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 龟兹乐舞的故乡 点击数:217 录入时间: 22:58:00 【打印此页】今天的库车、拜城一带,是古龟兹王国都城所在地。龟兹国曾是佛教繁盛之地,接受了中原 文化, 灭国后又皈依伊斯兰教。 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积淀, 孕育出一种独特的乐舞艺术―― “龟 兹乐舞” 虽说经过了十多个世纪, 。 今天我们欣赏维吾尔族歌舞时, 它的器乐旋律, 舞姿律动, 依然能让人们领略到古龟兹乐舞的绰约风姿。 这里的维吾尔族乐舞, 因此被称为 “龟兹乐舞” , 库车、 拜城一带, 也成了 “龟兹乐舞的故乡” 龟兹乐舞是一种各种文化、 。 各个民族相互交流、 发展与融合的艺术。龟兹曾是西域三十六个城邦国中的大国,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 古往今来,龟兹土著、匈奴、突厥、柔然、铁勒、吐蕃、维吾尔、汉、蒙古、回等民族,都 在这里留下了生活的足迹及艺术的瑰宝。 依仗这块丰厚的艺术土壤, 龟兹乐舞纳百川而汇就, 显示出独有的魅力。 据史料以及遗存考证,龟兹音乐先后使用过不下二十八种乐器。在这些乐器中,有出自龟 兹本地的五弦、筚篥、答腊鼓;有源于中原的笙、兆、排箫、阮咸;有来自西亚、印度的竖 箜篌、曲颈琵琶;还有北方游牧民族留下的羌笛、羯鼓等等。这些乐器在龟兹舞乐中,既保 留了自身的特色,又有发展与创新。 “龟兹乐部起纷纷,调急弦粗响遏云” ,龟兹乐奏起,鼓 管齐鸣,实在是各种艺术和谐统一的“交响乐” 。从龟兹壁画中可以看出,龟兹舞蹈中胯的摆 姿、手形的多变、面部的“撼首?“弄目”等,多为印度舞的特点;被唐代诗人白居易赞叹 为“回雪飘摇转篷舞”“奔车轮缓旋风迟”的胡旋舞,又是吸收了中亚旋转技巧而来;缚身 、 的彩带和披纱随舞的飘逸,恰如中原善舞绸帛的写意??如此不断地吸收扬弃,龟兹舞形成 了它独特的风格――舞姿以身体线条呈 S 型、双脚交叉、出胯、扭腰为基本造型,此舞擅长 各种姿势的旋转,节奏时急时缓,起伏对比,强而多变。 龟兹乐舞萌发于西汉初期,在东晋时传入中原。在古代宫廷乐中,龟兹乐被归为隋九部乐、 唐十部乐中的一部。从《隋书》所记,隋朝音乐主要用龟兹乐器来演奏,呈现出“妙绝弦管, 新声奇变”的效果。到了唐代, “管弦乐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 。其实,其中的 “西凉乐”也是龟兹乐的变声。令唐玄宗无比痴迷的《霓裳羽衣舞》 ,就属于龟兹乐的大曲形 式。在我国唐代,龟兹乐舞不仅传入了民间, “大盛于阊巷” ,而且还远播到日本、朝鲜、缅 甸、越南。 龟兹乐舞在漫长纷繁的社会变革中,虽然原貌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它那高亢奔放的 基本风格依然经久不衰。欣赏今天库车、拜城一带的维吾尔族歌舞,仍有古龟兹乐舞的遗风。 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 ,结构基本与龟兹乐中歌曲、解曲、舞曲三部分的乐曲 结构相同,使用的乐器手鼓、筚篥、横笛等也曾是龟兹乐中的乐器。维吾尔族民歌的热烈活 泼和鲜明的可舞性,也可从龟兹乐舞中寻其滥觞。 当库车、拜城一带的民间歌舞“赛乃姆” 跳起时,舞蹈者双臂举起,头向右倾,眼睑下垂,双腿略分,右脚点地,仿佛就是克孜尔千 佛洞壁画中描绘的龟兹舞蹈形象。龟兹乐舞源于库车、拜城,并走出了库车、拜城。逝者如 斯,人类的乐舞艺术就是在交流、吸收、融合和发展中流传下来的。新疆美丽的喀纳斯导游词 点击数:425 录入时间: 13:35:00 【打印此页】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片纯洁的净土,那就是喀纳斯,她美丽、富饶而神秘。 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百花园、哈流滩大草原,还有那久居林中的图瓦人,无不使 人留连忘返。每年 6 月,百花园山花烂漫;7 月,白桦林青翠欲滴;8 月,漫山遍野牛羊成群; 9 月,秋高气爽黄叶满枝头。世界上再也没有哪块地方比她宁静,再也没有哪片湖水似她那 么柔情。哦,喀纳斯,你是人间仙境,我梦中的情人 ? ?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松林,微风吹来,松涛阵阵。由大气环流带来的大西洋 的暖湿气团经过万里跋涉抵达喀纳斯,每年给喀纳斯带来多达 1066 毫米的充沛降水。这里 是植物的王国,有近 800 种珍惜植物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里是从俄罗斯、哈萨克 斯坦自然延伸至我国境内的唯一一片南西伯利亚泰加林自然保护区,在海拔 1300 米至 2300 米的山坡上自然生长着茂密的落叶松、云杉、冷杉、白杨、白桦以及珍贵的新疆五针松。由 于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喀纳斯地区人迹罕至,珍贵的物种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喀纳斯风景区可以用一山、二湖、三湾、四迷、五个唯一来概述: 一山,即阿尔泰山友谊峰。 友谊峰海拔 4374 米,终年积雪,巍然屹立在祖国的西北端,是我国与蒙古、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的界山,也是喀纳斯湖湖水的发源地。 二湖,是指喀纳斯湖和白湖。 喀纳斯湖形成于距今约 20 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湖面海拔 1374 米,四周群山 环抱,湖面最宽处约 2600 米,湖水最深处 188 米,湖水面积约 45 平方公里,自北向南犹如 一个长长的豆荚蜿蜒流淌在长约 25 公里的喀纳斯峡谷里。 当年成吉思汗的军师耶律楚材西行 来到喀纳斯, 被喀纳斯秀美的景色所打动, 遥望着那如珍珠一般散落在峡谷中变幻莫测的 319 个湖泊,欣然写道: 谁知西域逢佳境 始信东君不世情 圆沼方池三百所 澄澄春水一池平 白湖,又名阿克库勒,位于喀纳斯湖东北 38 公里处友谊峰脚下。 三湾,指的是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 卧龙湾位于喀纳斯风景区之首,喀纳斯河水流经此河段骤然变得宽阔平静,形成一 个面积约 6 平方公里的湖泊,湖的中部出现了一个小岛,远看酷似一条高大的剑龙,尾巴高 高翘起静卧在湖中心。 由卧龙湾前行 1 公里就来到了月亮湾,喀纳斯河水流经这里形成了一个长达 4 公里 长的“之”字形,河湾静谧的好似一弯月牙,河水随着一日之间光照的不同,变换着不同的 色彩。最绝妙的是河中心的两个河心洲,酷似两只仙人的大脚印,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五 个大脚指头。传说,这两个大脚印是当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在此涉水过河时留下的痕迹,现 在还经常可以看到转场路过此地的牧民下马匍匐在地顶礼膜拜。 由月亮湾前行 3 公里就到了神仙湾, 这里是一片宽阔的水域, 河水将河心洲分成若 干个小岛,岛上郁郁葱葱地生长着稀有的云杉、白桦和落叶松。河水流经这里变得异常平缓, 微风吹来碧波荡漾,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好似撒下一片珍珠,这里犹如仙界一般 应该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四迷,指喀纳斯“湖怪”之迷、千米枯木长堤之迷、白湖之迷和图瓦人来历之迷。 喀纳斯“湖怪”之迷:传说喀纳斯湖有“湖怪” ,当地图瓦人放牧的牛、羊、马、 驼去湖边饮水时, 常被拖进湖中作了点心。 “湖怪” 常常在天刚亮或黄昏时出现, 至于 “湖怪” 长的什么样,谁也没有看到过。据说,有一个图瓦牧民去亲戚家喝喜酒,回家时已近黄昏, 路过喀纳斯湖下马转身冲着山林小解,忽然听到身后“哗啦”一声响,赶忙回头,发现他的 马不见了,湖面上隐约看到一对 “212”小汽车车灯般阴冷的大眼睛缓缓沉入湖中。他惊得 酒醒了一半,连忙向村子里跑去,边跑边喊: “212”把我的马吃掉了!村民们听说后,纷纷 组织起来,制作了一个大大的大钓钩,用一头牛做诱饵,用牛皮筋编成绳,绳的另一头套上 了二十匹马。等了一天又一天,第三天,终于有了动静,一声令下,二十匹马拼命往上拉, 直累的二十匹马口吐白沫,绷断了牛皮绳,连“湖怪”的影子居然也没有见着。新疆大学生 物系曾经组织考察队, 1985 年 7 月 20 日, 于 在观鱼亭上用高倍望眼镜观察到身长约 15 米的 大红鱼,最多时一群竟达 68 条。但是喀纳斯湖有没有“湖怪”至今仍然是一个迷。千米枯木长堤之迷: 在喀纳斯湖的北岸, 有一条一米多高, 2000 多米长的枯木长堤。 这是喀纳斯山上的树木枯死后滚下山落入湖中形成的,每当湖水上涨枯木就漂浮在湖面北岸 一带,湖水下落枯木就在北岸友谊峰山脚下形成一条千米枯木长堤,为什么这些枯木不随波 逐流顺水向下游漂流呢? 至今仍然是一个迷。 据说, 是这些枯木留恋曾经生养它们的故土喀 纳斯而久久不愿离去。白湖之迷:白湖,又名阿克库勒,位于喀纳斯湖东北 38 公里处,海拔 1954 米,面 积约 10 平方公里。由于湖水酷似牛奶,远望一片乳白色而得名,白湖的水注入喀纳斯湖后, 染的喀纳斯湖的北部湖水也是一片奶白。白湖的形成至今仍然是喀纳斯之迷。 图瓦人来历之迷: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成吉思汗征战西域,他的次子察合台派遣 了一支先头部队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后来,这支队伍在阿尔泰山的深山老林中迷了路,神 秘地消失了。现在,在喀纳斯湖畔居住着一个原始部落,他们以山林为家,以放牧、狩猎为 生,砍来山上的松木搭建起木屋,剥下厚厚的兽皮抵御严寒,使用原始的炊具调制出香喷喷 的奶酒,他们不与外族通婚,不与他人争斗,他们以图瓦人自居,以成吉思汗为自己的先祖, 古训说牢记祖先的名字是每一个图瓦人子孙的责任,他们世代悠闲地生活在喀纳斯这片世外 桃园中,被称做“林中百姓” 。今天,在喀纳斯生活的图瓦人约有 1400 人,其中有 700 人居 住在喀纳斯湖畔的喀纳斯乡,其余人生活在禾木喀纳斯和阿尔泰的深山老林中。 喀纳斯居住着一位神奇的老人,名叫额尔德什,今年 65 岁,他生在喀纳斯,长在喀 纳斯,深爱着喀纳斯,他用喀纳斯湖边采来的苇草制作出一管“苏尔” ,他能用“苏尔”吹奏 出美妙的音乐。我们围坐在额尔德什老人身边请他吹奏一曲,他说: “吹吗? 好!吹。 ”额尔 德什老人吹奏的是他最拿手的――“美丽的喀纳斯” 。只见老人双目微闭,将“苏尔”竖起来 贴在唇边,随着气流的呼出,手指的移动,那美妙的笛声充满了整个木屋,一瞬间,我们仿 佛来到了蓝天白云下,来到了美丽的喀纳斯湖畔:山风吹过,树叶婆娑,湖水荡漾,温暖的 阳光洒满大地,万物在生长,虫鸟在鸣唱,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 ?笛声停住了,万籁具 静,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挂满了泪珠。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在大自然的怀抱,在神奇的额尔 德什老人身边,我感到了神的存在,我听到了天籁之声。默默地接过老人递过来的“苏尔” , 它出奇的轻,薄薄的笛身,细细的笛管,仅开有三个孔,长约五十厘米。我们一边传看着这 件奇妙的乐器, 一边向额尔德什老人提出了一个问题: 您在吹奏这首曲子时想到了什么?老人 深深吸了一口气,说道:我从小生长在喀纳斯,我看到天神将雨滴洒向人间,雨滴飘飘荡荡 落到了树上,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又顺着树梢滑落到大地,雨水渗入泥土,顺着山谷汇集成 涓涓溪流,最后流向喀纳斯湖。风吹来了,湖面碧波荡漾;太阳出来了,树木使劲地生长, 整个喀纳斯充满了生机。我吹奏这首曲子时,这些景象就在我的眼前,每天,我都要上山去 看那些树,它们是和我一起张大的,有些比我还年长。老人异常兴奋,话匣子打开就象额尔 齐斯河的河水滔滔不绝:我想教我的儿子学习吹“苏尔” ,但是他总是学不会,他是小学的老 师,他有工作,很忙。看来“苏尔”的演奏技巧快要失传了。如果将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比 喻为一只昂首报晓的雄鸡,那么,喀纳斯就是雄鸡高高翘起的灿烂夺目的尾翎。五个唯一 这里有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大河――额尔齐斯河; 这里是南西伯利亚泰加林在我国唯一的自然延伸地; 这里是亚洲唯一的瑞士风光; 这里是我国蒙古族图瓦人唯一的聚集地; 这里的额尔德什老人是世界上唯一能用“苏尔”吹奏三重和弦的人。1 新疆鞭子底下谈恋爱 你听说过“姑娘追”吗?你亲眼看过“姑娘追”吗?原来, “姑娘追” 的新疆哈萨克族的一种马上竞技活动,它富有青年男女交往中的纯真而又浪漫的生活情趣, 它有时就是纯情男女相爱的一场喜剧。你如果来到天山、阿尔泰山中的牧区草原参观旅行, 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族同胞,会很乐意为你展示本民族的奇风异俗,让你一饱“姑娘追”的眼 福。 哈萨克族,在新疆十三个主体民族中,人数居第三位。他们主要居住在天山北麓风光绮丽的 山林、草原中,也就是现在以伊宁为首府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沿天山北坡的乌鲁木齐、昌 吉回去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一带。 “哈萨克”一语,译成汉文就是“避难者” 。据 说,哈萨克族的先民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曾被迫西迁,后来又受乌孜别克汗的逼迫而东走, 屡屡逃难,故得此名。还有一种说法是: “哈萨克”一词,译意是“白天鹅” 。在哈萨克口头 文学中有这样一则神话故事:远古时候有一个叫卡勒恰恰德尔的年轻勇士,在一次战斗中负 伤,昏倒在戈壁上快要渴死了,这进,一只白色的雌天鹅翩翩飞来,用口涎给勇士解渴、疗 伤,帮助他死里逃生。勇士醒来后,白天鹅忽然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并和勇士结为夫妻, 生下一子,就起名叫哈密瓜哈萨克(白天鹅) 。儿子后来也娶妻生了三个孩子,叫大玉兹、小 玉兹。他们的后代就组成了哈萨克族的三个大部落。根据我国历史典籍的记载,哈萨克族的 先民之一就是西汉时期的乌孙人。两千多年前,汉武帝为了抗击敌国月氏人的骚扰,派张骞 到西域联络乌孙共同钳制月氏。汉武帝还采用联姻的方式,把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柔弱的 细君公主不适应当地生活,不久因病去世,汉武帝又将解优公主嫁予乌孙王。女中豪杰的解 忧为乌孙王生儿育女,辅助朝政。她从汉朝带来的女才子冯撩,文武双全,为乌孙国的强盛 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朝与乌孙的这一段和亲佳话,反映了汉族与哈萨克族曾经在历史上有 过的打戚亲关系。 在传统的竟技比赛场上, 最激动人心的还是 “姑娘追” 它往往是全场比赛的压抽戏。 “姑娘追” 据说是由上古“追姑娘”的风习演变而来,至今既是哈萨克人最喜爱的娱乐项目,又是小伙 子找对象谈情说爱的好机会。参加者一般都是未婚的青年,一男一女搭成对儿。比赛分“去 程”“回程”两段。比赛开始,男女双双在去程上并辔徐行,这时,小伙子可以毫无顾忌地 、 向姑娘倾吐心曲,甚至调情挑逗,姑娘羞到耳根发烧也只能保持沉默。到了终点,双双勒勒 转马头进入回程的一瞬间,小伙子立即扬鞭催马,拼命逃奔,那温柔的姑娘忽然之间竟变成 了个沙场女将,飞马猛追上去,一靠近小伙子,就挥鞭狠狠地抽打,这时小伙子是绝对不能 还手的。如果这姑娘对小伙子心中有意,自然会手下留情,只见皮鞭子老在空中转圈子,却 总是落不到他的身上,即使是轻轻落在小伙子的身上,也只是她表达对小伙子情感的示意。 如果对那小伙子刚才言语轻佻,惹恼了姑娘,这时姑娘就会用鞭子狠狠地“报复”一番,那 连珠式的劈里啪啦的皮鞭,直打得小伙子抱头“鼠窜“, “丢盔弃甲” ,狼狈不堪。此时赛场 周围男女观众都会笑得前仰后合,还呐喊助威,大叫:打,打,打!这种游戏有时会激起一 些大叔大婶们的兴致,也会相邀上马,远起了“姑娘追” ,回味年轻时候的风韵。这一来,赛 场的气氛就更加高涨了,那两位大叔大婶诙谐的表演惹得人们大笑到捂住肚子“唉呀”的叫 唤。这真是:哈萨克风俗实在怪,鞭子底下谈恋爱! 2 新疆兵团姑娘不对外 没有到过新疆的人,早已听说新疆有个“生产建设兵团” ;到新疆旅游,自然也就想认识一下 生产建设兵团。说兵团,话兵团,得从它的源头说起。 1949 年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宣告覆灭,全国除台湾省外都胜利解放了。当年 10 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的两个军在王震将军率领下进驻新疆,和原国民党起义部队、原三 区革命的民族军在乌鲁木齐胜利会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疆省人民政府成立了,新疆 开始了一个民族团结、和平建设的新时代。为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1952 年,党中央、毛 主席命令驻新疆的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部队(其中有保卫过延安的著名的三五九族,有改编 为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的原国民党起义部队和改编为解放军第五军的原三区革命民族军的一 部分)集体转业,组建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赋予他们“屯垦戌边”的历史使命。这 是一支在世界上从未有过的特殊的部队,指战员们放下枪干,拿起坎土曼;放下坦克、装甲 车,开起了马车、拖拉机,从组织上仍保留着军队的师、团、连的建制,以战斗姿态向荒原、 戈壁进军,去创建一个个大型农场、牧场和工厂。这些农牧场、厂矿星罗期布,分布在天山 南北最边远最艰苦的地方,那里多半曾经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战士们刨地搭 起“地窝子” (半凹入地下的土房子) ,开渠凿井引来高山雪水,手执锄镐和用肩扛人拉犁的 方式,开荒种地,营造树林,修建水库。官兵不分上下,都懑手血泡,挥洒汗水来浇灌这片 片沃土,在准噶尔、塔里木的亘古荒原上创造了碱滩变良田,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十万军垦 战士在那艰苦的年代、艰苦的条件下,战斗在边疆最艰苦的地方,勇往直前,豪不退缩。战 士们的思想正像他们当年爱唱的一首歌曲那样坚定、单纯: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 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这支军垦大军在新疆各民 放人民的支援下,已开拓出 9.3 万公顷的耕地,修建了 4770 条水渠和 105 座水库,营造了 12 万公颂的绿色林带,建成了 172 个国宫农、牧、林场,创建了石河子、奎屯、阿拉尔等园 林式的新城市。如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在玛纳斯河畔,在昆仑山下,在紧靠国境的 伊犁河谷地和阿尔泰山麓,都分布有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场、生产连队、那里成了棉花似银海、 稻麦翻金浪、瓜果飘清香、牛羊漫山野的“塞外江南” 。全兵团人口也由刚建立时的 17.5 万 人民展到现在的 220 多万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开发边疆、保卫边疆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大部 队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立志报国的巾帼英雄,他们承着西去的列车,在高昂的歌声中,用 青春谱写了壮丽的人生。20 世纪 50 年代“八千湘女进天山” 、一批批山东、河南、西川姑娘 到新疆以及 60 年代上海、南京、天津、武汉支边青年通入塔里木、准噶尔盆地的历史,都成 为生产建设兵团了展史上的光辉彩页。许许多多的内地姑娘,离开可爱的家乡,来到遥远而 偏僻的边疆屯垦戌边, 逐渐融入生产建设兵团的战斗生活洪流, 随后大多数在这里找了对象、 结婚安家。可以说,如果没有她们当年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今天。 谈起这段军垦历史, 老兵团人至今还会记起五六十年代流传在民间的一段顺口溜: “兵团兵团 三大怪:汽车上坡比下坡快,粗粮吃、细粮卖,兵团的姑娘不对外。 ”这里的第一句,说的是 艰苦创业的兵团人崇尚勤俭节约,驾驶汽车走下坡路往往采取熄火滑行的方法,因而上坡路 时往往采取加油的方法,因而上坡反而比下坡块。第二句说的是兵团人时刻不忘国家,尽量 把细粮交售给国家,自己宁愿顿顿吃粗粮。在 60 年代初期因天灾人祸,国家遭受经济困难、 人民缺吃少穿时期,兵团人的主食中 90%都是包谷面、高梁面等粗粮杂粮。第三句说的是兵 团的姑娘不愿嫁到外地去。通过这一点反映了兵团人热爱兵团,兵团姑娘更喜爱兵团中那些 一身戎装,为边疆生产投入火热青春的小伙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了, 当年创业的老一代官兵, 如今都已鬓发斑斑, 息迹林下。其中的“奶奶”辈,很多就是当年远离家乡、支援边疆的内地姑娘,他们同后来 结合成亲的兵团男战友,曾经为遵从党的号召,为屯垦戍边、开发新疆、富国强民的事业, 在天山南北的土地上艰苦奋斗,默默无闻的奉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正象人们常说的,新疆 老一带军垦战士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 。他们的儿孙两代如今大部分仍战斗 生活在兵团的农场、牧场、厂矿、企业中,继续发扬“老军垦”的优良传统作风,展示“新 军垦”的知识才华、以改革开放精神,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生产建设兵团的宏伟事业。他们的 共同口号是“重塑兵团,再造兵团” ! 3 新疆吃的烤馕像锅盖 在新疆,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馕,吃到馕。是维吾尔族人的主要面食。 “馕” ,是维 吾尔语,意思就是烤面饼。维吾尔人宁可一日无米饭,而不可一日无馕。在农村、集镇、几 乎家家都有烤馕的馕坑,妇女个个都会打馕(新疆人把烤馕叫“打馕”。馕坑就设在庭院或 ) 家门口,它地用和入麦草或羊毛的黏土做成的烤炉,形状很像一口倒扣的宽肚的大水缸。烤 馕时,先将干柴放在坑内燃烧,把坑壁烧得烫热,然后将擀好的饼形面坯贴在坑壁上。擀面 时可以根据需要擀出像圆凳子面大小的薄馕坯,也可以擀出像碗口大的小馕坯。馕坯上可以 抹点食油,撒些芝麻、葱花,烤出的馕更脆更香。由于馕是烤熟的,含水分很少,在气候干 燥的新疆,存放十天半月都不坏;如果是油馕(揉面时和入食油) ,还能存放一月左右,泡水 变软,仍极好吃,所以维吾尔老乡出远门,会在腰上的布兜里装进几块馕;坐火车去内地, 也常常带着一提包的油馕,一路当食,省钱又方便。 馕,不但维吾尔人爱吃,因此,城镇的饭馆、食堂都有馕卖,而且烤馕的作坊、摊点布满街 巷,几乎是十步一铺、五步一摊,边烤边卖,生意红火。那馕坑边的货台上摆满各种各样的 馕:有小油馕、大油馕、肉馕(面坯中和入羊肉丁、葱片、佐料) 、葱花馕、芝麻馕、窝窝馕 (边厚内薄,中间有个小窝洞)和大如锅盖的“馕中之王”艾克曼等等。据说,这些有小麦 面做成的馕有 50 多种之多。南疆农村巴扎(集市)还有卖玉米面烤制的包谷馕,颜色金黄, 别有风味。 维吾尔人吃馕有个很重要的规矩:无论吃什么样的馕,都必须先把每个馕掰成几片,大家一 片一片地吃,绝不可刀切开来吃。为什么?有人说,这是维吾尔族崇尚团结互助传统美德的 表现,一个馕掰开大家吃,表示一家人一伙人同心同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维吾尔人还把看做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征。比如,男方向女方提亲,作为见面的礼物,就有衣 料、盐、方块糖,还必须有五个馕。在结婚仪式上,要安排一位姑娘,双手捧出一个托盘, 上面放着一碗盐水,盐水里泡着两块小馕。姑娘就站在新朗新娘中间,让他俩抢着吃下这两 块象征着爱融洽、甘苦共尝的盐水馕。此时,新朗新娘争先下手去捞碗里的馕,谁先捞到馕, 就表示谁最忠于爱情。 “该出手时就出手” ,抢馕,就成为婚礼中的第一个高潮。4 新疆达坂城姑娘把妹带 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一曲《达坂城的姑娘》 ,唱红了全新疆,全中国。无论你在哪里,只要听到 这首旋律优美、歌词诙谐、俏皮的维吾尔民歌,就会想到新疆,想到达坂城。你听: “达坂城 的石路硬又平,西瓜大又甜哎,那里住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你要想嫁人,不 要嫁给别人, 一定要嫁给我, 带着你的嫁妆, 领着你的妹妹, 赶着那马车儿来。 好一个浪漫、 ” 迷人的达坂城!那么你知道达坂城在哪里吗? 原来达坂城就在由吐鲁番到乌鲁木齐的路途上,是穿越天山壑口之间的一个村镇,汽车、火 车都经过这里。古代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中道必经的驿站――白水镇,现在是乌鲁木齐市新成 立的达坂城区政府所在地、正在建设中的新区镇和新辟的旅游点。这里周围有雪山、牧场 、 草泽和柳林,风光瑰丽,村中世代居住着回族、维吾尔族、民族风情十分浓烈,民族姑娘又 长得很俊秀。所以 60 多年前年轻的王洛宾就曾为它放声歌唱。如今,多情的达坂城人不忘王 老先生的深挚情谊,为他立起了雕像,还正 4 在建造一座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奇怪的是,这个古丝路必经的村镇,却是一个著名的老风口,当地民谣这样说: “达坂城,老 风口,小风小风天天有,小风刮歪树,大风飞石头。 ”这里每年的大风日,平均有 148 天,多 时达到 200 多天。然而达坂城人不怕风,而且“无风盼有风” ,据说是因为这里水多草密蚊子 多,不乱风,蚊子咬人叮牛马,刮起风来把蚊子都刮跑了,人和牲畜更舒服。 还有,这里地处天山脚下,扼进出天山的关口,北去是达坂城――柴窝堡盆地,一马平川直 达乌鲁木齐市;南去越过天山,就是吐鲁番盆地。隔了一道山,南边吐鲁番热得满身大汗, 北边古轮台(乌鲁木齐,唐代有轮台县之名) ,冷得打多嗦。前清有一位流放到新疆的官员叫 史善长的,就写了一首诗《过达板》 ,来形容达坂城这样的气候特点: “山路却平平,中分南 北界,其上盘查关,客到停车盖,关北属轮台,白战雪不败;关南吐鲁番,二月桃花卖。行 人将过山,绵裘各备带,山头互易衣,慎莫笑侈汰。咫尺异炎凉,咄咄事称怪;造物故逞奇, 不管人学坏。 ” 达坂城的村民,大多是回族和维吾尔族,也有少数汉族人,他们农耕放牧和睦共处。这里的 回民自称“回回” 。传说很早以前波斯商人来中国经商,看中这块商驿站风水宝地,便在这里 同本地人结婚,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根据史书的记载,我国唐宋时时期就有了回族的先民, 他们包括来自阿拉伯、波斯、中亚的商人、使臣、学者、和我国的汉人、蒙古人以及其他民 族人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融会而成。北宋时已期已有“回回”之称;至明代, “回回 人”已逐渐形成回族的共同体,并不断发展壮大;至清代,回族已遍布中国大地。新疆的回 回人。像达坂城这样的位于交通要冲的小绿洲,很容易成为他们乐意长留久安的地方。 达坂城由于回族人较多,回族的风土民情也就比较突出。旅游者在这里停车歇足时,最受吸 引的就是那满街的回族风味小食档,什么羊肉拌面、炒面、烩面、打卤面、锅贴、饺子、包 子、馄饨、油糕、凉粉、凉皮、粉汤、糖酥馍、麻花发及手抓肉、黄焖羊肉、羊肉抓饭。真 是应有尽有,数不胜数,让你大饱口福。其中的油炸大豆,又脆又香,是达坂城最出名的风 味小吃,游客不妨一尝.5 新疆大盘鸡里拌“皮带” 当你从乌鲁木齐市出发,沿着 312 国道东南行 40 多公里,经过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穿过 柴窝堡小镇时,你会惊奇地看到道路两旁一排排的食肆门前,都在招牌上写着同一道菜―― 大盘鸡。据说,这是近几年新疆最风行的时尚饭菜,它已经同新疆烤羊肉串一样出名。而这 道菜的“发祥地”就是柴窝堡,所以它最早的名称叫“柴窝堡大盘鸡”后来人们就干脆叫它 “大盘鸡”你既然有缘路过此地,而且又因长途行车而饥肠辘辘,那何不在这里停车,一饱 口福! 大盘鸡,确确实实是用大盘子装的又鲜又嫩的炒鸡块。满盘子是艳艳红色――爆红的鸡块配 上鲜红的辣椒, 发出诱人垂涎欲滴的浓香。 制作大盘鸡的主料是当地不大不小的土鸡或肉鸡。 制作的方法颇有讲究,但并不复杂。首先将一只刚刚宰杀去膛、清洗干净的鸡剁成拇指大的 鸡块,然后用溏浆拌和上色,置入油锅中用猛火爆炒,待鸡肉将熟,即加入葱、姜、蒜、茴 香、花椒、盐、味、精等佐料,再放入半盘干红辣子,反复翻炒,直至鸡块入色入味,然后 加入与鸡块大小相似的土豆块,再炖 15 分钟,便可起锅盛碟。起锅前若能加进少量啤酒,味 道就更鲜美了。这道菜趁热上桌,流光溢彩,香气逼人,鸡块、土豆都极细嫩,麻、辣、咸、 甜、香,五味俱全,十分爽口。等到客人把鸡块、土豆块要“消灭”干净时,店家会及时端 来一盘像皮带一样宽、长、薄的面条,倒入原大盘里,跟鸡汁拌匀,面片都变成酱红色。这 时吃起来,面片咸、甜、辣、香、特别过瘾。如此简单的一餐,真正是色香味俱佳,既营养, 又饱腹,又省时,吃了还想吃。如果吃大盘鸡再加一“新疆啤” ,就更是十足的新疆风味、新 疆快餐了。近年,这种大盘系列菜式,特别是大盘鸡,已上了新疆各地酒家的筵席,而且还 沿着 312 国道,传到甘肃、陕西、河南、北京等地。不过,如今内地的食客只知有“新疆大 盘鸡” ,而不知有“柴窝堡大盘鸡”了。6 新疆风吹石头砸脑袋 一谈起大风,人们就可能联想到沿海的台风。然而,你可知道,新疆一些地方刮起的大风, 到了顶级时,其猛烈之势竟不亚于沿海的台风。新疆人把这些大风区统统叫做“老风口” 。 当你沿着 312 国道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旅行,汽车穿过后沟来到小草湖一带,首先迎接你的 就是那呼呼怒吼的西北风。人们调侃说,这里的大风一年只刮一次: “从春刮到冬” !类似这 样的大风一年区,著名的还有吐鲁番西北的“三十里风区” ,乌鲁木齐南郊的“达坂城风区” , 以及克拉玛依的“魔鬼城风区”等等,它们每年中刮八级以上的大风日就有 100 天左右。 据气象资料记载,1962 年在“三十里风区”一带曾刮过风力超过十二级的大风,一时之间, 天昏地暗,席卷着砾石泥砂的狂风将吐鲁番大河沿火车站的货物一股脑儿都刮到戈壁滩上, 一整列火车的车箱被掀翻,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屋被整座推倒,过往车辆 的玻璃门窗被砸成 碎片, 车箱迎风面的油漆被挫磨成光板铁皮?...这场大风造成了几亿元的损失。 新疆这一类 的大风口,一般都处在山口隘道处,每年开春的 4 月和入冬的 10 月,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气 候骤变,极容易引发大风。这个时候,只要乌鲁木齐报冷空气入侵,骤然下雨下雪或风雨交 加,人们就会联想到那些处于“老风口”的交通要道上,此时已进入了避风警戒状态,车辆 一律停驶,以保证人畜的安全。 降伏风摩,变害为利,这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一项梦想。也许,今日沿海台风的巨大风力还没 有被人们所利用, 而在新疆却已在进行着对狂暴大风的风力利用的科学试验。 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继从丹麦引进了大风车和风力发电技术,又从德国、芬兰引进风力发电机组,在达板城 柴窝堡建造了第一座风力发电厂。当你眼前出现的由无数整齐排列、不停旋转的高大风车所 组成的 10 公里长的风景线,会让你不禁啧啧称奇。据说,天山脚下这座风力发电厂容量已近 8 万千瓦,是亚洲最大的风力电厂。它发出的电力已经和乌鲁木齐的火力发电并网,大大增 强了新疆中心地区的电力供应。 人们常说; “不到新疆不知道自己的宝少” 。的确,新疆地大物博,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很值 得大书特书。新疆土地辽阔,人所共知。新疆资源之丰富、宝藏之众多,更令人惊异、赞叹。 今天,新疆的大风成了宝,因为它有取之不尽的风能;新疆的灿烂阳光也成了宝,因为它为 我们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有色及稀有金属基地、畜产品 基地和棉花产地、瓜果产地??新疆的阿勒泰还是黄金、云母等的产地, “阿勒泰”或“阿尔 泰”这一名称,在蒙古语中,意思就是“金子” 。当地民遥: “阿尔泰七十二道沟,沟沟有黄 金。 ”新疆“三山夹两盆” ,山山有宝藏,盆盆米粮川。浩浩莽莽的新疆大地上,那蓝天、白 云、雪岭、冰川、河流、湖泊、绿洲、沙漠、森林、草原以及穿织其间的丝绸之路上奇光异 彩的文物古迹,适跃其中的 47 个民族光辉夺目的历史文化,构成了祖国大西北含金量很高、 魅力无穷的旅游资源。说到这里,我们就不禁想起了一首流行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 : 我走过很多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牧场的草滩鲜花盛开,沙枣树遮住了戈壁村庄,冰 峰雪山银光闪闪,沙海深处清泉潺潺流淌。哎??当我们走遍天山南北,都能闻到瓜果飘香。 我走过多少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博格达峰遮住金波银浪,塔里木的石油新城灯火辉 煌,亚欧彩虹伸向那天空海洋,一块宝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哎?? 当我走遍了大江南北, 我要说最美的地方还是我们新疆。 7 新疆古丝道上地名怪 不少到过新疆旅游的内地朋友,总觉得新疆的一些地名有点古里古怪的,什么猩猩峡、一碗 泉、三间房、四棵树、鄯善、乌鲁木齐、塔克拉玛干等等。其实,说怪不怪,因为,新疆这 一类听起来有些奇特的地名,都是有来由的,讲起来也是挺有趣的。 大家都知道,汉代张骞通西域、班超定西域的历史,是产生于公元前后二百多年中的事情。 那时,被称为西域的新疆大地上,存在着所谓“西域三十六国” ,每个“国”实际上只是一快、 几块的绿洲或草原构成的地方政权,由王室贵族主宰。在绿洲农耕地区的叫“城郭诸国” ,王 室所在地也有土墙围起城郭。在草原游牧区的叫“行国” ,统治者是率其部落随游牧季节而迁 徙的。西域三十国的名称,在我国史籍《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现在,南疆的焉耆、 、 轮台、若羌、且未、尉犁、疏勒、莎车、温宿、皮山等县的名称就是沿用汉代那些“城郭国” 的国名,如焉耆回族自治县就是古焉耆国的地盘,轮台县就是古轮台国的一部分。不过,这 个古轮台是汉代轮台国,另外还有一个古轮台是唐代轮台县,它不在南疆,而是在现今的乌 鲁木齐市境内。唐代大诗人岑参的边塞诗中“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就是指唐 代的轮台。所以,汉唐两轮台不能混淆。还有古疏勒也有两个,一个是汉代疏勒国,就在今 南疆喀什及其周围疏勒城,在今北疆奇台县境内,因为东汉将领耿恭率军在这里抗击匈奴而 闻名,这个疏勒城早已沦为废墟。所以,汉代南北两疏勒也不能混淆。此外,西域三十六国 中有个楼兰国,以后改名鄯善国,在今且未、若羌、罗布泊一带,而现在的鄯善县却在吐鲁 番盆地。因此,古今两鄯善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祖先都给他们居住的地方起过名字,所以,新疆许多地名都用 的少数民族语音,包含特定的意义。例如,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名 用的都是维吾尔语, “塔里木”意思是“田地、种田”“塔克拉玛干”意思是“进去出不来” , 。 “喀什噶尔” (即喀什)也是古维吾尔语,意思是“多颜色的砖房” 。同样,在维吾尔语中, 地名“阿克苏” ,意思是白水河, “克孜勒苏” ,意思是红水河,等等。元代,成吉思汗的后裔 蒙古人统治过新疆许多地方,这此地方后来都出现了蒙古语的地名。像“博尔塔拉” “巴音郭 楞”两个地方名,蒙古语的意思分别为“银色的草原” “富饶的河流”“乌鲁木齐”一名据说 。 来自蒙古准噶尔语,意为“美丽的牧场” 。著名旅游胜地“喀纳斯”湖一名,也是蒙古语,意 为“美丽富饶而神秘” 。这些例子举不胜举。 汉族人自古就是新疆建设的开拓者,汉语言文字对新疆地名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由于汉族人 主要居住在北疆和东疆,这一带不少地方的名称显然是汉族人所起的。带有汉方化的色彩。 历史上多少参与开发、建设新疆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守卫边疆的官兵,当他们在丝路古道上艰 难跋涉时,会因为在人困马乏、又热又渴中忽然找到一泓清泉或几棵老树而欢呼雀跃,也会 因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中看到几间土房或一座驿舍而欢喜若狂。 于是, 就有了 “一碗泉” 、 “三 间房”“四棵树”“柳树泉”“白杨沟”这一类的地名。 、 、 、 至于本文开头提到的 “猩猩峡” 旧时是新疆的东大门, , 在兰新铁路没有修通以前, 设有兵部、 客栈。由于这里山峡夹峙,传说曾有猩猩出没,因而得名。1944年当地官员嫌“猩猩” 一名不雅,以该地出产“星星石” (一种晶莹闪光的砾石)为理由,呈请当时的新疆省政府, 将“猩猩峡” 。这段地名掌故,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了。 8 新疆民族胶鞋套在皮靴外 “晴天乱风一身土, 雨天化雪两脚泥” 这是旧时乌鲁木齐人形容这座老城卫生面貌的一句俗 , 话。在四五十年前的乌鲁木齐,到处是低矮的土房和泥巴街巷,夏天风起尘扬,沙土扑面, 春秋融雪下雨,满街泥浆,上街回家,皮靴上(穿长统皮靴是新疆兄弟民族的传统习惯)沾 满烂泥臭水。由于小数民族家里喜欢铺上漂亮的地毯,挂上壁毯布围,为了不让皮靴上泥浆 弄脏地毯、陈设,进门要脱下长统皮靴,既感到麻烦,而且赤脚会有异味。于是,人们想了 个窍门,长统皮靴的脚掌处套上浅腰的胶鞋,出门走路,泥水沾在套鞋上,回家时门,将套 鞋脱在门边处,只穿着干净的皮靴进屋,既不会弄脏地毯,又不会溢出汗脚异味,真是一举 两得。这个保洁妙方,日久天长形成习惯。现在,尽管乌鲁木齐所有街道都已铺上水泥、沥 青,高楼大厦代替了昔日的泥屋土房,卫生面貌大为改观,但是到了初冬晚春的下雨融雪天, 在街上来去,踩水踏雪,仍在所难免,因此兄弟民族同胞仍然看好“胶鞋套在皮靴外” ,出门 不忘套胶鞋进门不忘脱胶鞋,而那双经常穿着的高统皮靴则总是保持着光洁锃亮的外表。 新疆兄弟民族穿着打扮的奇趣,除了“胶鞋套在皮靴外” ,还有“裙子穿在裤子外”“锋利小 , 刀随身带”等等的风习。 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妇女喜欢穿艾德利斯绸子(本地土产,以彩色花纹为特色)缝制的花 裙子或连衣裙,多彩多姿,十分醒目。为了防晒、防凉或避风沙,她们往往在裙子里再穿上 一条裤脚可以松紧的长裤子,有的还在花裙子外面再套上一件白裙子,这样,裙子套裤子, 白裙套花裙,真是红装素裹,格外潇洒。姑娘们穿上这种服装,跳起民族舞蹈,就像一只只 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旋,令人赞叹不已、遐想万千。 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民族的男士,都有随身佩戴小刀的习俗,主要是因为新疆的农牧民 平时多食羊肉、瓜果,为了随时宰羊、切肉、剔骨、切瓜或者刮削木器、制作用具的方便, 他们多在腰带上挂着一把造型精致、刃口锋利的小刀,既实用,又美观。这种小刀在城镇巴 扎上都能买到。最精美的是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出品的“英吉沙小刀” ,刀柄刀鞘都镶饰讲究, 是有名的新疆民族工艺品。其锋利程度,据说在刃面上放上一绺头发,轻轻一吹,头发就齐 齐地断成两截。宰羊时用这种小刀,从宰杀到剥皮、开膛、剁肉、砍开骨架子,一气呵成, 刀刃依然完好无损。许多外地游客常买这种小刀,当成纪念品或收藏品带回去。9 新疆结婚宴席无酒菜 一提起结婚礼宴, 人们就会想到七碟八碗九大盘、 鸡鸭鱼肉摆满台的场面, “好烟好酒尽管上, 好菜堆成山一样,管它是否能吃完,婚宴要像过大年。 ”结果,不但造成浪费,而且让许多客 人喝得酩酊大醉,真是劳民伤财损身体。 可是,新疆维吾尔族人的婚宴就不是这样,他们一般不摆酒,也不放那么多的菜。按照伊斯 兰教的教规,穆斯林是绝对禁酒的。即使有些年轻人思想“前卫”一些,想开开酒戒,但是, 婚宴上若有老人在场,他们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维吾尔族人的婚宴简单朴素而很实惠,主人家只需好好地做一大锅抓饭一大锅手抓羊肉来宴 酬亲友。主人请所有来宾净手之后,在大地毯上或在大桌旁坐成一圈,先是喝荼,吃喜糖、 干果、点心、然后端上大摞的馕和大盘的抓饭、手抓羊肉,大家按传统习惯,以手指攫取羊 肉、抓饭,尽饱一顿(城市维吾尔人而今已多改用筷、勺吃饭) ,便可离席。这种婚宴形式表 示主客之间不分贵贱,大家同吃同乐,十分得体。维吾尔人的婚宴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整个 婚礼仪式还是比较隆重的。当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领到结婚证书之后,便可举行婚礼。婚典 通常要进行两三天。 婚礼第一天的早上,新郎新娘梳妆打扮之后,要在女家举行宗教仪式“尼卡” ,请阿訇来诵经 证婚。阿訇手捧《古兰经》 ,分别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要连问三次,连答三次 才算 “过关” 一般情况, 。 新郎新娘都会回答愿意, 而且新郎会大声回答, 而新娘则羞羞答答, 答声很低,得由伴娘大声复述一遍。接着,阿訇要让新郎新娘各吃一口蘸了盐水的小馕,以 表示从此结为夫妻,白头揩老。举行这种“尼卡”之后,新郎立即回家去做迎亲准备。 下午,新娘穿上婚服,头蒙面沙,坐在家里静候迎娶。这时,男家的迎亲队伍簇拥着新郎, 分乘七辆彩车(因为七字是本民族的吉祥数字,所以彩车必须在七辆或九辆。过去都使用马 车, 现在城里人大多数改用大轿车、 小卧车了) 车上的男女青年兴高采烈, , 一路上吹着唢呐, 弹着手鼓,载歌载舞,引得市井百姓纷纷驻足观看,热闹非凡。 迎娶车队快要到达女家时,女方亲友便把大门堵上,等男方送上了礼物才打开大门,热情款 待,然后才把新娘扶上彩车,前往男家。车队在回程路上仍然是鼓乐喧阗,不断向前来“挡 驾”的乡亲们送上糖果礼物。 当婚车抵达男方门前时,一群小伙子就在婚车的车门口铺上一块红纱巾,等新娘双脚踏在纱 巾上,他们便一拥而上,抢夺纱巾,顿时将纱巾撕成啐片。据说,抢到沙巾碎片的小伙子, 将来一定也能娶上如花似玉的漂亮的妻子。 新娘走进婆家大门之后,亲友、宾朋中的青年男女们更加热烈地唱歌跳舞,并由其中的一人 (或新娘)出其不意地迅速揭下新娘的面沙。新娘就在一片戏谑声中起身向大家行礼。随后 就举行婚宴。宴后又举行歌舞晚会,所有宾客尽情参加,掀起婚庆之夜的高潮,一直闹到深 夜才尽兴而散。 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娘由伴娘陪同到公婆屋里行礼请安。早餐后,新郎也由伴郎赔同到老丈 人家里向岳父母行礼请安。婚后一周内,男女双方家庭都会分别做抓饭、煮羊肉,宴请亲友。 如今时代推进,一些旧俗也逐渐被新风所代替。现在维吾尔族的青年,也有不少参加新潮的 集体婚礼,或者双双出外旅行结婚,但新婚燕尔,总是少不了有宾朋好友为新郎新娘吹吹打 打、举行舞会,表示庆贺的热闹场面。10 新疆井底全部连起来我国有驰名于世的三大古代建筑工程:长城、运河、坎尔井。而坎尔 井就产生于新疆。现在,吐鲁番的坎尔井,已成为一大旅游景观。说起坎尔井,它对当地地 形的利用,它的工程量的浩大,它赋予干旱的吐鲁番绿洲的生命之源,勘称是世界一绝。 提 到“井”字,一般人都会想到井的状态,想到井水是井底里的一潭静水。而吐鲁番的坎尔井 却是许许多多的竖井,顺着从高到低的地势排列成行,从井的底部相互凿通而形成的一道地 下暗渠。 是它, 把地下丰富的潜流水集中起来, 不断的输送到地面上, 供人们灌溉、 使用。 吐 鲁番素以火洲之称,和“低、热、干、甜”四最而著称。干热的气候使得吐鲁番的蒸发量达 到 3000 毫米,只有渗进地下的水才能保存下来。坎尔井的构造,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 坝四部分组成的。竖井是为掏挖暗渠是取土、透光、通风之用。明渠建立在地面上,与暗渠 相连接,是供引水、灌溉之用。涝坝就象内地的池塘,它用于蓄存坎尔井水,以备当地百姓 日常使用。新疆坎尔井共计 3000 多条,吐鲁番的坎尔井连接起来长度 5000 多公里,足以从 吐鲁番通到香港。这些都是由劳累一生的坎尔井工匠来完成的。 “井底全部连起来” ,你说, 这是不是新疆的又一大怪!坎尔井,勘称是新疆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正象 150 多年 前来到吐鲁番勘察水利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一则日记中大为赞叹的:坎尔井的“水从土中穿 穴而行” ,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香甜瓜果吃不败 吐鲁番葡萄哈密的瓜 叶城的石榴 人人夸, 库尔勒的香梨甲天下, 伊犁苹果顶呱呱, 阿图什的无花果名声大, 下野地的西 瓜甜又沙, 喀什樱桃赛珍珠, 伽师甜瓜甜掉牙, 和田的薄皮核桃不用敲, 库车白杏味最 佳。 一年四季有瓜果, 11 新疆敬洒歌声不外卖 每当你来到新疆蒙古族人居住的地方,或者是碰巧见到蒙古族人喜庆的场合,你就很容易被 他们热烈而独特的敬酒礼节深深吸引。 蒙古族人的敬酒方式跟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有很大不同。他们敬客人喝酒,不讲什么客套话。 我们通常在汉族同胞的宴席上听到的什么“盛情深,一口闷;盛情浅,抿一点;盛情铁,喝 出血”“看得起就干一杯”等等的词语,在蒙古同胞中是听不到的,他们全然是用一边唱歌、 , 一边敬酒、即兴表演的方式,来表达对尊贵客人的诚挚、淳朴的盛情。一当远方的客人来临, 他们首先会在敖包 (又称 “鄂博” 是蒙古族群众拜奉神灵的地方) , 或毡房中敬酒接风。 这时, 会有三五位蒙族姑娘和歌手恭恭敬敬地站在你的面前, 唱起优美动听的蒙古民歌, 一曲既罢, 她们就把手上的放着酒杯的托盘,高高地举过头顶,半屈漆地献给客人满杯的美酒,然后又 不停地唱着歌儿,直到客人把酒喝干,歌声甜润、嘹亮。歌词充满了尊敬、祝福、吉祥的意 思,让你情不自禁地躬身接过酒杯,即使你平时很少沾酒,这时也会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 假如你已经知道蒙古族人的规矩,先用中脂沾一滴酒弹向天空,以示敬天;又沾一滴酒弹向 大地,以示敬地;再沾一滴酒弹向主人,以示忠诚;然后才兴杯把酒喝干,以表示你对主人 的尊敬和感谢。蒙古族人这种以歌进酒的方式,在宾朋酬酢中几乎是无处不有,他们迎接贵 客时要唱歌劝饮“下马酒” ,送客人上路时要唱歌劝饮“上马酒” ,尽管许多歌词你听不懂, 但你完全能体会到主人的深情厚意。 至于蒙古族人举行婚庆或节日喜庆时, 那更是个个豪饮, 人人善歌,在歌中碰杯,在酒中赛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酒文化的魅力。 新疆蒙古族是我国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后裔。 七百多年前, 成吉思汗统率蒙古大军西征以后, 大批留驻新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环同城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