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长勺之战 史记类似的还有哪些战例

《战国Online》重大战役之 长勺之战_网络游戏_新浪游戏_新浪网
《战国Online》重大战役之 长勺之战
  用写实手法再现历史是《战国Online》一直追求的目标,战国和战争是分割不开的,《战国online》更是用游戏将玩家和各自参与的诸侯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你可以成为冲锋陷阵的勇士,也可以成为出谋划策的谋略家,你的一举一动都将在历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活跃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战役中的一员!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战役之一:长勺之战
  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于公元前684年起兵攻打鲁国,企图扩大本国的疆土。而此时鲁庄公拥有民心,不愿俯首称臣,决定抵抗外敌入侵,但却苦于没有出奇制胜的方法,焦虑不安。
  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求随鲁庄公出战,在长勺两军列阵完毕后,鲁庄公本想先发制人,却被曹刿极力劝阻。另一方的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贸然发起多次进攻,但收效并不明显。很快齐军便由于过度消耗造成士兵疲惫和沮丧,此时曹刿才下达了反击的命令。在两军数量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凭借体力和意志力的优势击溃齐军,终将其逐出鲁境,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历史上的长勺之战
  战役评价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个典故就出自于齐鲁两国之间发生的长勺之战,虽然在规模上和后世其他知名战役相比较小,但其在战略上却不错。毛泽东将其誉为“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在第一款写实风格春秋战国背景的《战国Online》中,如果各公会能够将这一思想战略融会贯通,巧妙利用各种游戏设计消耗对手的力量,也必定能创造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关于战国《Online》
  《战国Online》是由联游网络汇集游戏业资深人士,采用自主研发的高效引擎“涡轮”倾心打造的国内首款写实风格历史网游。游戏构架于春秋战国时期,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硝烟弥漫、枭雄争霸的历史年代,拥有高品质的画面、恢弘的音乐、爽快的打斗体验,以及独特的万人国战、门客、机关兽等特色系统。声明:新浪网游戏频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新浪公司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CGWR:  (China Games Weight Rank)是目前国内最权威、最专业、最公正的游戏排行榜。本榜本着“最全面”、“最客观”、“最精准”的原则,力图为中国玩家打造最值得信赖的新网络游戏推荐平台。
  新浪中国网络游戏排行榜汇集了欧美、日、韩以及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所有正在运营及测试的网络游戏产品,并对游戏分8个大项目、20个小项目的细分后进行逐个对比,实现了游戏评测真正的“全面”与“细化”,可以帮助玩家准确、迅速地找到心目中的理想游戏。  评天下游戏、测产品深浅――新浪中国网络游戏排行榜CGWR!()
电话:010-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战役
导读:1.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一场战争。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齐桓公,急于建立威信,冒然发兵攻打鲁国,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面对齐国的军事进攻,鲁庄公迅速动员,决心抵抗,而深具谋略的鲁国平民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在出征前,他询问庄公将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分赐给群臣,不敢独自享用。曹刿指出,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很虔敬,祭祀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真感动神明。鲁庄公想了
1.长勺之战是发生在齐、鲁之间的一场。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急于建立威信,冒然发兵攻打鲁国,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面对的军事进攻,鲁庄公迅速动员,决心抵抗,而深具谋略的鲁国平民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在出征前,他询问庄公将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分赐给群臣,不敢独自享用。曹刿指出,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很虔敬,祭祀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真感动神明。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说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合情合理地予以处理。曹刿这时才说,这样我们可以和齐国打仗了。两军相对长勺,鲁庄公欲进攻,被曹劝止,曹刿在齐军三次擂鼓冲锋之后才擂鼓命令鲁军出击,一举将齐军击溃,庄公欲急于追击,曹刿说不可,在下车察看了齐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之后,才建议庄公追击。胜利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胜负的原因。曹刿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而作气,再次击鼓则勇气衰退,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敌三鼓气竭,而我初鼓气盛,所以能战胜。至于追击,曹刿则说: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意图,怕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长勺之战是史上早期的一场经典战役,虽然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辨证思想,给人以启迪。2.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中原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的一场战争。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这场战争奠定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早年晋文公重耳曾流亡楚国,受到过楚王的盛情款待,楚王问他:将来你要是当上了晋国国君之后会怎么回报我?晋文公回答:如果将来哪天我们两国的军队要是相遇,定当退避三舍。(古时一舍等于30里,三舍就是90里。)公元636年,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成王位。他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用,整军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争取与国,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与楚国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爆发了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时晋文公遵守了当年对楚王的“退避三舍”的承诺,主动后退90里。其实晋军的“退避三舍”,真正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在政治上它取得了“君退臣犯,曲在彼矣”的主动,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它避开了楚军锋芒,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先占据了地利,以逸待劳,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的大好时机,挥兵追至城濮与晋军决战,终至遭到惨败。3.桂陵之战桂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时期齐、魏之间的一场战争。桂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极具经典的一场战争。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俚变法,魏国率先在诸侯国中强盛起来,并积极向外扩张,对齐国所属的东部构成严重的威。而赵国为了摆脱魏国的控制,与齐国结成了军事同盟。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大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早有图霸之意,遂趁势出兵,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但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它,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以一部兵力南下,围攻位于大梁东南的魏邑襄菱,显示齐军已攻魏救赵,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主力则进至大梁东面的军事重镇平陵附近。由于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齐军有粮道被断绝的危险,魏军因此产生齐军指挥无能的错觉,齐军由此成功的把魏军继续拖在了赵国。等到邯郸城破,魏军急需休整的时候,田忌、孙膑就派轻车锐卒直扑大梁城郊,迫使庞涓回师救援,而齐军主力则在魏军回师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伏,重创魏军。4.雁门之战雁门之战,也称李牧破匈奴之战,是讲战国时期镇守雁、代的赵国名将李牧大破外族匈奴的一场战争。雁门之战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打败外族匈奴的战役。战国时候,外族匈奴经常骚扰赵国边境雁、代之地,而其主将李牧深知游牧民族忽来忽去的作战特点,李牧按边防需要调整了官吏,使适于战备;将地方收入用为军费,改善官兵生活;加强训练,日习骑射,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烽火报警、通讯联络设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并派出大批谍报人员,深入边外,以及时掌握匈奴动态。采用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作战方针,发现匈奴军队,即退入营寨城堡,避免接战。匈奴骑兵既无攻坚之实力,又难掠到牲畜食粮,每次均毫无所获,被迫退去,如此数年边境地区损失极少。但李牧的措施,被匈奴及赵王认为是怯战,赵王遂撤换了李牧。此后匈奴每次来犯,赵军即出城交战。由于赵军分散戍守,对机动性极强的匈奴军,多陷于被动,屡次失利,伤亡很多,百姓亦无法耕作。赵王只好再命李牧出山,李牧在赵王同意其按原先政策之后才走马上任。经过几年的经营,李牧觉得时机成熟之后,精选弓弩手10万人,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诱匈奴入侵。待匈奴部队进入包围圈后,李牧率军杀出,一举聚歼匈奴的10万骑兵,匈奴单于仅率少量亲兵逃脱。此后10多年,匈奴都不敢在进扰赵国边境。5.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一场大决战。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大规模、最为激烈、最有影响的一场战役,也是秦国统一之路上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战国早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经过多代的努力,国势日益强盛,它西并巴、蜀,东侵三晋,南攻荆楚,取得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全面胜利,至秦昭王时,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64年,秦国大举攻韩,韩王异常恐惧,愿割献上党郡以求和。但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献地入秦,他主动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以促成韩、赵两国联合抗秦。赵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贪利受地,将上党并入自己的版图。赵国这一举动,无异从秦国口中夺食,秦王大怒,于公元前261年命左庶长王乾率军攻打上党,上党赵军不敌,退守长平。赵王闻秦军东进,派老将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阻挡秦军。一代良将廉颇在经过几次交战皆负之后,知道秦军势大,无法速胜,遂及时改变策略,采取坚壁不出的战术,与秦军打持久战,以图拖垮秦军。为了打破这个不利的僵局,秦国采用离间手段,用千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四处散布流言,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赵王遂以赵括代廉颇,赵括改变了廉颇的防御战略,草率率军出击,被秦军包围,46天不得出,最后赵军投降,45万人被杀。6.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一场战争。秦朝末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大泽乡起义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由此天下大乱,诸侯复起。公元前207年,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军主力已被消灭,于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郸,攻击赵王歇的河北起义军,赵歇退守钜鹿。而此时秦将王离率领的几十万边防军也赶到包围了钜鹿,章邯则在巨鹿以南筑甬道,以运粮供给王离军。赵歇粮少兵单,危在旦夕,乃遣使向各路诸侯求救。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人救赵。大军进至安阳后,宋义被秦军的气势所吓倒,逗留46天不敢前进。项羽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夺取了军队的指挥权。楚怀王迫不得已封项羽为上将军。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黄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有进无退之决心。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而经此一战,秦朝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7.还秦之战还秦之战是指发生在楚汉战争时期韩信帮助刘邦还定三秦的一场战争。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凭借其军事实力,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为困锁可能与其争夺天下的刘邦,将巴、蜀、汉中封于刘邦,迫其离开关中。并将关中分割为三,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王,企图以三秦王控制关中,防止刘邦东进。公元前206年,被封汉王的刘邦乘项羽平叛齐地田荣之机,决计袭占关中,东出与项羽争天下。刘邦的大将韩信利用秦岭栈道已被汉军来时烧毁,三秦王松懈麻痹之机,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主力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章邯从废丘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逃至废丘、好峙,汉军分路追击,在壤东、好峙两地再败雍军,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同时分兵攻取陇西、北地、茫郡,迫降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迅速袭占关中大部地区,实现了还定三秦的战略目的,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8.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时期的一场战争。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统一了北方,接着他在完成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之后,遂发起了统一南方的战争。公元208年,曹操亲率十五万大军进攻荆州,荆州其主刘综见其势大纳表投降了曹操。曹操任用投降过来的荆州降将训练水军,然后打造战船,为进攻江东的孙权做准备。当时江东内部分为主战和主降两派,主战以鲁肃为首,主降以张昭为首。其奉诏回来的大将周瑜向孙权逐一分析了曹军的弱点:一是曹军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不堪,易生疾病;二是此时天气盛寒,马无藁草;三是马超、韩遂尚在关西,后患未除;四是其军队为北方士卒,不习水战。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但已久战疲惫,而新得刘表降卒的七八万人,却无心恋战。借此只需有五万精兵就可以破敌。孙权于是决心抗曹,当即拨与兵马和粮草,任命周瑜为都督,统兵抗曹。两军相对于赤壁,周瑜深知曹军势大,如果等到曹操所有准备都做好之后将无可匹敌,所以必须先发制人,趁其立足未稳之计就将其击败。这时曹操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因为所带士卒是北方人,不善坐船,所以就将所有的战船用铁链相连,将其固定,使其走路时像陆地上一样平稳。周瑜见此情景,果断抓住战机,采取火攻之术,放火烧其战船,由于曹操所有战船相连,一船着即全船着,大军迅速崩溃。周俞立即发动全军进攻曹操,曹操被杀的丢盔卸甲,狼狈逃回北方。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名气最大的一场战争,是一场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水战。9.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发生在东晋时期北方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的一场战争。西晋末年,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前秦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国力迅速发展壮大,先后灭掉燕、代、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益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于是苻坚得意忘形,在大臣、皇宗、亲室一致反对之下,不顾丞相王猛临终再三告诫不可轻伐东晋的遗言发动了统一南方的战争。公元383年,苻坚调集九十多万兵力进攻东晋。东晋方面以宰相谢安为将,率军8万抵抗秦军。两军对峙于淝水,谢玄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各族士兵厌战的情况,及苻坚恃众轻敌又急于决战的心理,遣使要求秦军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认为可以趁其军队渡河到一半时半渡而击之,于是同意,指挥兵众后退。然而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大军中各部族的士兵皆乱做一团,而此时襄阳被俘的晋将朱序趁机大喊秦兵败了,致秦军大乱。晋军乘机抢渡淝水猛烈进攻,秦军大败。苻坚在逃跑的路上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昼夜不停的逃跑。淝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中双方战争规模最为悬殊的一次战争,其结果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此战苻坚统一中国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各部族重新崛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10.复台之战复台之战就是指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郑成功,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原名福松。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赐名成功,因此改名郑成功。清军入关之后,郑成功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厦门作为抗清根据地。在郑成功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兵力大伤,他考虑了全局形势,感到只靠厦门和金门作为根据地,势单力孤,不可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如果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台湾,扩大抗清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形势就会好得多。而且台湾人民不堪忍受荷兰侵略者的暴行,切盼解放。于是郑成功决定挥戈东征,收复台湾。公元1661年,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发现郑成功进攻台湾后,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成功乘海水涨潮之际出其不意的穿过鹿耳门,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在郑成功先后击溃了其水师和台湾城的援军后,赤嵌的荷兰军向郑成功投降。接着郑成功近围台湾城,经过9个月的围攻,荷兰人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挂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书。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宝岛台湾。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之间发生了长勺之战,力量较弱的鲁国军队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军队,这是与齐名的著名战例。春秋初年的最强国郑国在去世之后便很快衰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位于中国山东地鲁国和齐国。《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说:“春秋时候,鲁与齐战,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史载&  《左传·庄公十年》载:“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战事简介长勺之战  春秋初期,齐、鲁两个大国为了争霸时有冲突。五十二年(公元前 685年),齐国为继承王位而发生内乱,鲁国扶持公子纠争夺王位,与齐结仇。齐公子小白抢先即位,称。  次年春,齐桓公不听管仲先修内政待机而动的劝阻,急于征服鲁国,以报前仇。鲁庄公决心应战。这时,有个叫曹刿的贵族求见庄公提出建议。曹刿问庄公: “你靠什么来打仗呢? ”庄公以衣食不独自享受,分给臣下,并对神守信作答。曹刿认为:“这些小恩小惠无利于老百姓,他们是不会跟从你的,神也不会为你降福。”庄公又说:“对民间诉讼一定要按照实际情况慎重处理。”曹刿说:“这倒是尽职尽责,定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取胜才有根基。”曹刿自告奋勇请求与庄公同赴战场,庄公应允。齐、鲁两军对阵于长勺 (今山东北,一说为东北) ,鲁庄公立即命令击鼓攻敌,被曹刿劝阻。曹刿深知齐强鲁弱,绝不能先下手。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恃强两次击鼓发动进攻,因鲁军阵脚不乱,均未奏效。两次进攻,齐军不仅损耗了体力,而且锐气大减,当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冲击时,已是兵疲意沮,战斗力大大削弱。曹刿抓住时机,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一鼓作气” 击溃了齐军。庄公下令追击,又被曹刿劝阻。曹刿怕齐军佯败设伏,亲自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爬到车前扶手的横木上眺望齐军的旗帜,证实齐军确实溃败以后,才请庄公下令追击将齐军逐出国境。历史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境内,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35(—说“30”);鲁是二等国,曾并9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鲁庄公十年”一栏云:“齐伐我,为纠故。”这件事在《齐太公世家》中有详细记载,摘抄如下: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拒)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公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按:无知弑齐襄公发生在鲁庄公八年(前 686年),雍林人杀无知则发生在次年春天,大约此后不久小白就做了齐国国君,乾时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年的秋天。接着子纠被杀,召忽自杀,管仲请囚。长勺之战则是此后半年的事。 起因  齐厘公对侄子公孙无知与王子诸儿同等待遇,早已引起诸儿的不满。后诸儿继位为齐襄公。他以公孙无知待遇过高为由,予以降低,“绌无知秩服”,引起公孙无知的不满,阴谋乘机生事。大夫连称、管至父因为出戍葵丘没有得到及时更替,也怀恨在心,于是勾结公孙无知,密谋欲杀害襄公,拥立无知为齐君,这件事引起大夫管仲、鲍叔牙等人的不满。他们感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便分别拥戴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出奔鲁国和莒国避难。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到外地狩猎时受伤,公孙无知得知齐襄公受伤后,派人杀死了。连称、管至父立无知为国君,引起全国的反对。接着几位大夫杀死公孙无知,宣布迎接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为君,并和鲁庄公会于蔇,商定由鲁出兵护送公子纠返国。而奔往莒国的公子小白闻悉国内变乱,也在鲍叔牙和莒兵护送下急忙返国,争夺政权。管仲闻讯后,于途次邀击,射伤小白,但被鲍叔牙机智营救,抢先赶回国都临淄,就了侯位,即为齐桓公。公子纠和管仲见国君位置被小白抢先夺去,只好仍回鲁国栖身,这使齐、鲁两国关系又趋紧张。  新即位的齐桓公小白,因为鲁国支持公子纠,对鲁非常不满。鲁庄公却以公子纠没有当上齐国国君,对齐极为仇视,便亲自率大军强送公子纠返国,进入齐境干时地区,齐桓公即与鲍叔牙等商讨对策,决定“以兵拒之”。双方各以兵车300辆投入战斗。齐军一举击破鲁左右军,继而包围鲁庄公所统帅的中军。鲁庄公把大旗改插在将领梁子车上,自己改乘轺车.化装突围,才免于被俘。鲁军惨败后,鲁庄公在齐军压力下,竟改变初衷,杀死公子纠,把管仲押送给齐国。干时战后,鲁庄公吸取失败的教训,加强军队训练,赶制各种兵器,疏浚曲阜以北的洙水,以防齐军进攻。与此同时,政治上也作了些取信于民的工作,所以当齐军逼近鲁境,鲁国北部形势紧张时,鲁庄公决定动员全国力量对齐作战。这时一位名不见经传但确有政治远见和军事素养的人曹刿,怀着拯救祖国的决心,进见鲁庄公,陈述了自己对战胜齐国的策略,对庄公的战争指挥和鲁军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经过详述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春,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人认为当政者庸碌无能,未能远谋。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国军队的蹂躏,因而入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曹刿询问庄公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要分赐给臣下,不敢独自享用。曹刿指出,这样做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民众是不会出力作战的。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很守信用。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也是不会降福的。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准情度理地予以处理。曹刿这时才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具备了同齐国决一胜负的基本条件了。为此,他请求随同鲁庄公奔赴战场,鲁庄公允诺了他的这一请求,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车前往长勺。  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军仗着兵强马壮,侵入鲁境。鲁庄公暂时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今山东曲阜北郊)。齐国由于干时战争的胜利,鲍叔牙以下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不堪一击,于是发起声势汹涌的攻击。鲁庄公见齐军攻击鲁军阵地,就要擂鼓下达应战的命令。曹刿劝阻说:齐兵势锐,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愿,胜利没有把握,“宜静以待”,不能出击。庄公遂饬令鲁军固守阵地,只令弓弩手射击,以稳住阵势。齐军没有厮杀的对手,又冲不进鲁军阵地,反而受到鲁军弓弩猛射而无法前进,只得向后撤退。经过稍事休整,鲍叔牙又下令展开第2次攻击,曹刿劝庄公仍然不要出击,继续固守阵地。齐军攻势虽猛,但仍攻不进阵内,士气不免疲惫,再退回到原阵地。  齐军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鲍叔牙和齐军将领都认为鲁军怯于应战,决定再次发动进攻。于是齐军声势浩大的第3次进攻,迅即出现于鲁军面前。曹刿看到这次齐军来势虽猛,但势头没有上两次大,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立即向庄公提出反击齐军的建议。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攻击命令。鲁军将士闻令,士气高昂,奋勇出击,争先恐后,锐不可挡,把齐军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节节败退,鲁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鲁军战胜,庄公传令追击。曹刿认为齐乃大国,兵力素强,不容易判定是否真正失败,很可能另有埋伏,阻止庄公下达追击令。他登轼而望,见齐军旗鼓杂乱,兵器倒曳,又下车观察到齐军战车的车辙十分混乱,判定齐军是真正溃败,才向庄公提出大胆追击的建议。庄公令下,鲁军猛打猛追,给齐军以沉重打击,俘获大量甲兵和辎重,把齐军赶出国境,洗涤干时之战所蒙受的耻辱,国势为之一振。鲁军获胜后,庄公与曹刿论及战争胜负的原因。曹刿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作气”(古代用兵“鸣鼓则进”,鼓声一响,勇气奋发);“再而衰”,再次击鼓,则勇气衰退;“三而竭”,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彼竭我盈”,敌三鼓气竭,而我初鼓气盛,所以能战胜敌人。至于追击问题,曹刿则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同意下令追击。战争人物曹刿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  即,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他为鲁桓公儿子,承袭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2年(前693年-前662年)。齐桓公  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名小白。其兄齐襄公被杀后,由莒回国即位。 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冬十月七日,齐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战争点评&  齐鲁长勺之战,既没有的气势,也没有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这两次(干时、长勺)战争,充分说明正义和不义之战,即令是在冷兵器的古代最后胜利也总是属于正义之师。  当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在《》一文中,对齐、鲁长勺之战的战法给予过很高的评价,说战争中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所叙述的原则和长勺战例,成为中国后世“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长勺之战”比较读长勺之战  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公元前684年),齐国和鲁国进行了一次战争,史称“长勺之战”。中学语文教材选自的《曹刿论战》一文,就是记载的长勺之战。然而,《》一文写战争过程只用了52字。寥寥几笔概括了鲁国打败齐国的史实。对于当时强齐来说,这场战斗无疑规模不小,姑且不说战斗的起因、战斗的规模、军事装备等情况,单就战斗中紧张而激烈的态势,总要描写一番吧。为什么作者略而不谈?  为了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先让学生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然后比较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 关于“长勺之战”这次战争,《春秋》里只用了一句话来记载:  “十年春,壬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用一句话记叙中国历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战例,的确过于简略。不过,它也能给读者至少提供了三个信息:第一,交代了战争的时间、地点;第二,记载了齐国与鲁国的战事;第三,表明了战斗的结果。因为《春秋》近乎大事年表,所以记事非常简略。  二、 同是这次战争,《》(第十六回)中是这样写的:  战长勺曹刿败齐  “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制止曰:“齐师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能退后。少顷,对阵鼓声有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 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曰:“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曰:“可追矣。”庄公乃驱东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作者在齐鲁“长勺之战”的故事中,尽情挥洒,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战斗的全过程。尤其是“齐人三鼓”的描绘,可谓传神极了。作者集中笔墨写了齐、鲁两国的鲍叔牙和曹刿,一个骄横冒进,一个冷静应战。古代作战是靠击鼓进兵的。齐国大将鲍叔牙大有“轻鲁之心”,第一次击鼓进兵时,势如破竹,而鲁将曹刿指挥若定,“静以待之”。虽“重赏”勇夫,齐兵终因鲁国“阵如铁桶”始终“不能冲动”,只好后退。齐军“再鼓”,鲁还是“寂如不闻”,齐军以为鲁 “怯战”,于是第二次击鼓,并出现了小说中描写的齐鲁“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当杀得齐军“七零八落,大败而奔”之时,庄公“欲行追逐”,曹刿又及时制止,下车“察之”后,方同意乘胜追击,终获大胜。此场战斗,可谓惊之险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三、与《曹刿论战》一文比较阅读,探究原委。学生从图书馆、联网等媒体上查阅资料,讨论交流:  其一,来自于资料:《左传》写战争,是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的,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战争的性质和起因,战前的策划和战后的影响上,对战场的正面交锋则采用略写。这样写既写出了某种历史的必然,也利于刻画人物。(选自《中国文学答问总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其二,来自于知识积累:《左传》是编年体的史书,当然在文学上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不过,比起小说来,小说更注重战事中战斗场面的描写。这是因为小说是以情节入手来吸引读者的,所以详写激烈紧张、扣人心弦的战斗场面。如果说《左传》写战事则在于“情”和“理”,那么小说《东周列国志》写战事则重于“惊” 和“险”。  其三,就《曹刿论战》论辩艺术而言,运用“长勺之战”的事实是为了精辟地论证“敌疲我打”“一鼓作气”的道理的。通过描绘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来介绍他有勇有谋的思想表现,所以《曹刿论战》对战争场面的描写略写了。这也体现了《左传》“言简意赅”的艺术魅力。(刊载《中学语文》2003年第九期)寻访长勺之战发生地杓山  引言: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之间发生了长勺之战,力量较弱的鲁国军队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军队,这是与淝水之战齐名的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长勺之战发生在哪里呢?6月9日,记者走进苗山镇西杓山村———  西杓山村位于莱城东北,苗山镇驻地西北。村南有杓山,村北有火石山,村前一条杓山河绵延流过,最终汇入。杓山与勺山  根据地名沿革资料,西杓山村在清末属勺山保所辖,当时勺山保辖勺山、勺山前,后来勺山分为东杓山和西杓山,勺变为杓。  西杓山村南有座山名杓山,在杓山一片丘陵地带中杓山显得高大。杓山最高峰处原有山寨,因此山峰被称为杓山寨。村民说山形似扣着的勺子,山便因此而得名。  在莱芜历代县志中杓山有不同称谓。《莱芜县志》载:“杓山,在县东北六十里。”《莱芜县志》载:“勺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勺山保,状如勺。”《莱芜县志》载:“韶山,即勺山,在县治东北六十里。”由此我们知道,杓山、勺山、韶山指的是同一座山。  查字典我们了解到,“杓”通“勺”。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说杓山或者勺山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在杓山半山腰,有一天然台子,村民称之为擂鼓台。据说古时两军对垒,在台子上擂鼓助威。  西杓山村西原有座古老的寺庙,寺庙叫木莲寺。寺庙位于一个高台上,杓山河绕寺一周。寺庙占地面积大,寺内有天王殿、阎王殿、佛爷殿等众多大殿。92岁的村民刘明林对木莲寺当年的景象还记忆犹新,甚至还记得一位叫“长须(音)”的和尚。“神很多,一个人都不敢进去!”村民说。  木莲寺所在的高台,村民称其为点将台。据说古时两军对垒时,将领站在此台上调兵遣将。齐鲁古道  西杓山村南有条古道,古道是口镇到博山的必经之路。古道从口镇经过古城村、大冶村、龙角、灰堆村,再经过漫道村、西杓山村、东杓山村、五里桥、庙子村,又经横顶村、麻峪村、普通村、和庄村,过青石关,到达博山。  旧时,口镇叫吐丝口镇,商贸发达,而这条古道连通了口镇和博山两个经贸繁盛之地。古时,这也是齐国通往鲁国的线路,齐长城是两国的分界,这条古道经过齐长城的重要关口青石关。西杓山村68岁的村民刘宣传说,在东杓山村,还能看到古道上留下的很深的车辙印。  西杓山村头,立着长勺之战遗址碑,告诉大家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的发生地。这有证据吗?  《左传·庄公十年》载:“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此役,鲁庄公是在鲁国人民的支持下用正义之师和“彼竭我盈”的战术,在齐军三鼓士气不振之时,鲁军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并将齐军驱逐出境。  《左传》所载虽然未明确指出长勺之战的地点,但就大的地理特点而言,有几个问题是明确的:首先,“齐师伐我”说明长勺为鲁地,长勺之战是伐,而不是偷袭;其次,长勺之战为车战;再次,战场地形较为复杂,既易于“伏焉”,又便于“逐之”。这些都可作为我们讨论长勺之战地理位置的基本线索。  齐鲁两国当时以齐长城为界,杓山一带当时属于鲁国无疑。而在齐长城巨防下,当时只有一条可以驱车的通道,那就是从齐境经过齐长城之青石关而进入鲁地。  由于长勺之战是“伐”,所以鲁军是知道齐军的行军路线的。但当时齐军兵强马壮,步步深入鲁国。为了保存实力,待机反攻,鲁军不得不避开齐军锋芒,采取守势。  杓山周围东西皆是山岭,而杓山北面有一片开阔地带,以此为战场可布阵车战,若齐军败退,只能走原道,即自杓山经过青石关进入齐境。这段路狭长且是上坡,这种地形条件显然不利于齐军,而有利于鲁军的反击。当然,杓山至青石关一带的地形并不只是对鲁军有利,两侧齐国可以埋伏兵力,若齐军诈败撤退,待鲁军追击时伏兵杀出,将会置鲁军于死地。因此,曹刿担心“惧有伏焉”是有道理的。所以他“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才乘胜追击。  由此,《左传》记载的长勺之战所透露出来的地理状况和杓山一带的地理状况吻合。但这场战争为何称为长勺之战呢?  长勺作为地名是因为长勺氏的居住而得名。长勺氏遗址的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佐证。据《莱芜市文物志》载:长勺氏遗址1983年在西杓山村发现。长勺氏遗址有两处,一是西杓山村西南300米,原西杓山村学校后的高台地。遗址东北两面是杓山河,西南两面为斜坡,南台面就是西杓山木莲寺的位置,也就是后来的西杓山学校。二是在西杓山村南约1500米长的杓山之上。前者是高台地,文化堆积层可达2.5米,面积有3000平方米,主要遗物有陶鬲、陶豆、陶盘、陶罐等。后者位于杓山之阴,主要遗址与前同,两者均为商周文化遗存。  由此,长勺作为地名是因为长勺氏的居住而得名,而长勺之战因齐鲁之战发生在长勺而得名。  泰安市文物局的吕继祥、刘慧对此做了详细考证,山东省文物管理局经考证后也认定这里是长勺之战遗址。  《齐鲁文化大辞典》载:“长勺,古地名。春秋鲁地。因商遗民长勺氏居此地而得名。故址在今莱芜东北。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即发生在此。”的注解也承认了这种说法。  后记:长勺之战,这场战事因为《左传》的精彩记述,更因《曹刿论战》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入选中学课本而广为流传。作为发生在莱芜的重要历史事件,这里值得我们珍惜、保护和利用。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1.中国儿童资源网:
2.中华语文网:
3.莱芜新闻网: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齐鲁长勺之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