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不会打仗 李作鹏打仗为什么战无不胜

《一将难求——四野名将录》是作家张正隆继《枪杆子1949》之后推出的又一军事力作。书名取自元曲“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描写了刘亚楼、韩先楚等十几位有着赫赫战功的四野名将,并首次将笔触对准林彪干将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等人。书中首次公开发表了百余幅四野名将后人珍藏的老照片,使其极具收藏价值。不但是对“四野”迷的福利,对任何读者都是一顿饕餮盛宴...
辽宁本溪人,著名军旅作家。1969年应征入伍,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擅长军事历史题材蜚声文坛。现居大连。
钟伟打仗调动林彪 拍桌子不怕掉脑袋
搜狐文化:各位搜狐网友大家好,欢迎光临搜狐文化客厅,今天我们有幸请到著名的军旅作家张正隆老师做客我们搜狐,谈谈他的新书《一将难求》。这本书首先让我想到一句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不知道您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这种感觉是不是非常强烈?
著名军旅作家张正隆
张正隆:没错。这8个字出自元曲,他把我们封建年代的这种将军和士兵这个关系说得很透彻。自古以来中国从来不缺兵源,一个人口大国,但是名将屈指可数,很难得。如果有了一个出色的将帅,那么这一支军队可以带成猛虎,像狮子一样。所以元曲中留下这么一句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搜狐文化:从《枪杆子1949》到《一将难求》,您一直都是在写四野,这本书跟您以前写的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张正隆:像丁盛,1955年的少将,“衡宝战役”他是135师师长。“衡宝战役”是四野南下最关键的战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就是丁盛带的135师。四野三路大军一路南下追击白崇禧,白崇禧号称“小诸葛”,看到这种情况,马上排兵布阵。林彪电报三路大军马上停止前进,原地待命。但是丁盛率领的135师没有收听到这个电报——部队处于行军状态,没法接听电报。等他停止行军,休息时把电台架设起来,一天已经过去了,已经到了敌后区。
一支奇兵神不知鬼不觉就冲到后区,一个很难得的战机就出来了。对于林彪、白崇禧来说机会是均等的。对于白崇禧来说很容易把135师吃掉,对于林彪来说可以利用深入敌后的一支奇兵部署军力。林彪马上电报丁盛,从现在开始你直接归我指挥。你有什么行动不用直接向军里报告,直接报给我。
丁盛不愧为名将,他在敌后五天左右时间吧,在不断出现险情、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他的一个个措施、决断都是对的。如果有一个错误,135师的命不用说了,“衡宝战役”结局可能都不是这个样子了。这就能体现名将风采。把他放在一个关键点上,他就会爆发出夺目的光彩。这件事情,我在《枪杆子1949》里面也写了,但《枪杆子1949》仅写了这么一件事情.《一将难求》我写了丁盛从红军、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打的一系列好仗,我都一段一段写出来,但过去在书中只会写这么一件事情。
搜狐文化:《一将难求》这本书写了多长时间?
张正隆:三个多月,具体写了三个多月。出版就时间长了。2009年元旦前后我开始写这个东西,三月份就写完了。因为这些素材都是现成的,写作就比较快了,而且这么长时间,脑子里已经成型了,拿起笔也快。
搜狐文化:您平时喜欢看电视吗?会不会看《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这些电视剧。
张正隆:断断续续看了一些,有时候写不动就坐在那儿看一看。《士兵突击》《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都是很好的东西,还有像《我的团长我的团》,军事题材的影视越来越好,这个势头很好。我不太信那种媒体炒作,但有的东西一看就把我抓住了。我最近看了《永不磨灭的番号》,就觉得那个编导很有才华。“番号”那种风格我太喜欢了,这些银幕形象一个一个都很生动鲜活。在影视这个文学长廊中,像“李大本事”那些都是从来没有过的,都是生动鲜活的,很了不起,我很喜欢这个。
搜狐文化:这些军事题材的影视剧确实不错。有人曾说《亮剑》李云龙的原型有一部分来自四野的钟伟,您怎么看这件事?
张正隆:这个可能吧,一个小说可以把很多名将形象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个可能。钟伟是非常有个性的一个将军,个性非常突出。
搜狐文化:您给我们介绍介绍,您在书中说他是“好战分子”?
张正隆:我举一个例子,钟伟最能表现他名将风采一次战斗,就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中二下江南的一次战斗。本来二纵5师是配合人家作战,人家是主力,你配合人家打。结果他率领部队走到那个地方,就和敌人遭遇了。敌人越打越多,他就说我不去那里了——本来他的位置不在这里,还要往前进——他给总部领导发报,我不走了,这儿敌人多,我就在这儿打了。林彪第二封电报还要他到原来那个位置配合作战,他说不,我还在这儿打,我已经包围他了。
为什么不吃掉?林彪那个电报问。他说,这个骨头很难啃。总部电报说,那你还是应该走。他又不干,还是要打那个敌人。下面的人就说了,不能再打了,总部三令五申叫咱们走。他就急了,出了什么事我负全责,要掉脑袋掉我的脑袋,与你们无关。他跟林彪发电报,你们快来配合我,我成主力,你们快来帮我。最后林彪把别的部队调来配合他来打。
在东北解放战争三年中,钟伟是唯一一个从师长一下子提升为纵队司令,等于直接提升为军长。他确实是打出来的,不愧为名将。我这本书里面有上将、有中将、有少将。少将好几个,像钟伟,丁盛。四野战将如云,大将、上将那么多,我为什么写那几个少将?因为他们不愧为名将。有的人职务很高,但你想不起来他打了一些什么好仗,我就没办法写了。
林彪延安得名“大姑娘” 打仗不怒自威
搜狐文化:我们知道,做纪实类的东西,不管是纪录片,还是纪实文学。采访都是个最难的事儿,您是怎么在采访中拿到这些素材的?
张正隆:采访难在哪?第一,真是一个苦差事,得处跑。“东北抗联”那个书一百万字,上、下两本。我采访的时候,专门到东北老乡家里去。老人觉少,有时候很兴奋地跟你聊天,我有时候扛不了,到下半夜两三点就睡着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的农村还很落后,有的人身上还有虱子,我就那么采访。
张正隆接受搜狐文化采访
张正隆:写“东北抗联”都是我自费采访的。到县城去打车,有夏利也有桑塔纳。我挣的工资不高,还需要养家糊口,就坐那种三轮摩托车,东北叫“蛤蟆车”。司机穿皮大衣、戴着皮手套,后面就是个塑料棚子,我就坐在塑料棚子里。冬天很冷得,流着鼻涕在那里采访。
你舍不得下这个功夫,找不到那个亲历者,就抓不到那种生动鲜活的细节。文学就是靠细节,没有细节不行。没有采访到亲历者,拿不到细节,你写的东西无法生动,没有办法让读者产生那种抓心抓肝的感觉,所以你必须要去深入实际采访。
搜狐文化:但有些老人他接受的采访太多了,有些问题他回答过很多遍了,已经没有激情了,碰到这种情况,您怎么得到自己要的东西呢?
张正隆:有一次我在大连采访一个抗联老人。一次采访半天——每天准时八点到那儿去,他十一点半吃饭了,我就走了。第一次谈,他说我基本没别的,抗联都谈了多少年,而且他都知道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但是像我这样采访的人,要聊那些细节。包括这次战斗我要写战斗天气怎么样?晚上有没有星星?谈完谈连长、排长、再谈指导员,那几个兵也都要谈。他是1933年参加抗联的,在东北打了十一、二年。这有多少事情,半天怎么谈得完?我跟他谈了不下三十次。采访完后,他说小张,你把我的骨髓都榨出来了。
搜狐文化:刚才您说采访抗联老战士,又采访东北野战军、四野这些人。那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做这一块的呢?第一件触动您的事是什么?
张正隆:完全是一个偶然的因素。1986年解放军出版社组织一套《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就是写共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红军、八路军的重大的战役战斗。这一套东西出来能有三十多本,其中一个选题之一就是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这个活就要沈阳军区来做。
我那时候在宣传处当干事,他们让我来写,所以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是一种奉命创作。我写这些东西,对那种闻所未闻的事情有了兴趣。从那时候我就开始感兴趣,就在历史中流连忘返。我是东北人,又是军人,又是个作家。我觉得我有责任做这个事情。
搜狐文化:咱们说东北野战军,说四野,肯定离不开一个人林彪,从您的角度来谈一谈对林彪的印象?
张正隆:林彪我也没见过他,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没有电视,就在一些纪录片里看到林彪。他后来如何,我从来没有涉及过这个东西,就截取了他的战争年代。战争年代他对国家、对于民族、对于我们党还是有贡献的。提到他的名字就会想到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想到他率领第四野战军从长白山一直打到海南岛。
红军时期他就是很年轻的将领,24岁当红军军团长,长征时也是一路当开路先锋。那时候我们党、毛泽东都很器重他。他在抗大是校长,毛主席兼政委,后来他又兼政委。那时候我们很重视他,在战争年代他是有功的。
搜狐文化:人家说他长得像个大姑娘一样,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像大姑娘的人带出了一支铁打的部队。
张正隆:他个头不高,肤色比较白净。在延安采访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他在延安时期得名“大姑娘”。但也不是随便都能叫的,在他这一级见了面才能互相叫。他是挺文雅、挺斯文的一个人。他这个威风是从战场上打出来的,不用骂人,不用拍桌子,不用粗喉咙训人。大伙儿都很信服他,很敬重他这个人,很多老人都谈到这个。
二次战役有空军优势 美军早被赶下大海
搜狐文化:您做纪实文学,又做军事这一块,影视剧又非常吸引你,是不是这些人物您觉得塑造都是很成功的。
张正隆与小狐狸合影
张正隆:成功的,而且越来越好。古今中外很多名著都是军事文学:《战争与和平》《西线无战事》这一类东西。中国四大名著里面,军事文学占了两个。《西游记》也是一路打妖除魔,可以看到准军事文学的东西。军事文学如果没有读者,不是读者的问题,而是这个作品不行,永远不要怨读者。好的军事文学,古今中外都有读者的。在那种非典型,非正常的环境下,战争把人的那种人性和兽性都推到了极致,能表现大德、大爱、大美、大恶、大善,能够把这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和平环境就表现不出这些东西。
搜狐文化:咱们回到《一将难求》这本书,您自己看这本书的话,您觉得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或者您觉得还有什么遗憾?
张正隆:哪本书都有遗憾,有的遗憾你是没法弥补的。首先作者的功力,文学的水平能力没达到,会有一些遗憾。再一个有的纪实文学没采访到主人公,注定要留下遗憾。虽然你采访到他的很多部下,但他的部下也不能替代他自己,这就要留下很多遗憾。每一部作品都有遗憾,这个也一样。以后有机会再采访,以后再搜集资料,有的可以再补充。
搜狐文化:您想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一些什么东西?
张正隆:拿破仑有一句话,好像中国老百姓都知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应该说我当了一辈子兵,也没有想当将军,我不是好士兵。过去讲投笔从戎,我从戎也没有投笔,在部队也是文化人,一直在写东西。虽然大半生在部队当军人,但我的本质角色还是一个作家。为什么写这个东西?为什么我没想当将军却写将军?我觉得这些将军我很仰望他们。比如最早1987年采访的时候,比如说钟伟吧。当年二纵5师(今39军116师)的师长,这个5师和116师太能打仗了,在东北战绩最突出的。钟伟带出了很多像他一样风格的好战分子,那些人我也采访了很多,包括当年司令部参谋,都很崇拜他,对他充满一种敬仰,我也被他们感动了。
搜狐文化:你说四野战将如云。但国民党部队,如新一军、新六军也都是王牌军,从滇缅那边过来的,武器装备也非常好。在滇缅也打得很好,但为什么到东北却输了呢?
张正隆:我为什么写这个书?我写那个书也是在琢磨。这些人都是大老粗,没有什么文化。怎么就把黄埔军校、陆军大学这些正规院校科班出身的将军打成那个样子?包括到了朝鲜战争,梁兴初、邓华这些人都是大老粗。邓华只念过几天书——麦克阿瑟都是西点军校的高材生——而且拿的武器装备都是人家眼中的破铜烂铁。但是跟他们一比较,我们军事磨练一点不比他们低,我们的将军一点不比他们差,但是我们装备太差了。如果二次战役咱们要有空军优势,美国人就被赶到海里去了,但那样的装备都把他们打成那个样子。
二次战役我就琢磨,这些个大老粗哪来这么大的本事?现在为什么不从农民里面提拔将军,非得从军校提拔将军,我就琢磨这个东西。最后我琢磨出了这个问题: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干啥就干啥。这些人天生当将军的,赶上战乱的年代,就有了挥洒他们聪明才智的舞台。还有一条他们是幸存者——千军万马中很多可以成为名将的人,但一次战斗就被打死了,你知道他将来成为什么人物。所以名将还是福将,没有牺牲。他们在军事上有很高的悟性,后天又从一个战斗一个战役中活了下来,然后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教训,就成为了战争大学的高材生,名将就这么诞生了。这是我一家之言,自己的观点。
搜狐文化:《一将难求》分一、二两本,以后会不会有《一将难求》三、四?
张正隆:再写几个也可能。但名将太多等于都不是名将,名将也得有一个标准。再写一本也可能,写多了不可能。
搜狐文化:那您的名将标准是什么呢?
张正隆:我的名将的标准很简单,也很朴素。提起这个将军的名字,马上就会联想到他指挥的一系列著名的战役和战斗。比如你提起珍珠港马上想到山本五十六,提到山本五十六马上想到珍珠港事件。提到朱可夫就会想到他指挥的一系列著名战役。他们指挥的著名战役已经成为军事文化遗产,我们后人要研究这些名将的战例。有的人职务很高,但问他打了什么仗,怎么琢磨都没有,查资料也查不出来,这个就不能成为名将。
和平年代也不会产生名将。没有打仗何来名将?名将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没有战争不会出现名将。和平年代可以产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可以出现很高深的、流传后世的著名军事理论,但不能产生名将。
军事类影视剧是否比以前更真实?
是。从剧情到人物都比以前更丰满,摆脱了高大全的模式。
不是,军事类影视剧跟风严重,一味调侃,忽略了历史事实。
搜狐文化客厅由搜狐文化、搜狐读书频道于2008年联合创立,是一档网络高端视频访谈节目。三年来,几百位来自中国各地的文化人、作家来此做客,通过搜狐网的平台与全球华人网友分享了他们对于文化与社会的认识、观点和争鸣。经过几年努力,搜狐文化客厅已经成长为中文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视频节目之一。
搜狐文化、搜狐读书 联合出品
出品:搜狐文化
搜狐读书 总策划:李劳
采访、编辑、制作:肖炜
摄像:宋小青
设计:郑妍
版权声明: 本期《搜狐文化客厅》设计·图文归属搜狐文化、搜狐读书频道及相应作者;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林彪为何不肯挂帅抗美援朝 自称有“三怕”_凤凰历史
林彪为何不肯挂帅抗美援朝 自称有“三怕”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当毛泽东再次希望由林彪挂帅领兵时,林彪说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毛泽东打趣地说道:“有这三怕怎么率兵打仗呢?”
核心提示:当毛泽东再次希望由林彪挂帅领兵时,林彪说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毛泽东打趣地说道:&有这三怕怎么率兵打仗呢?&林彪资料图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尹家民,原题:揭秘:毛泽东决策抗美援朝出兵与撤军的台前幕后,节选谁来挂帅?毛泽东点将由彭德怀领兵出征关于挂帅人选,原先考虑派粟裕,但粟裕病了,正在青岛休养。前些天他托罗瑞卿带信来,说他的病情仍很重。常委几个同志又考虑派林彪来挂帅,可林彪是不赞成出兵的。常委会上,林彪认为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各方面都未就绪,如若贸然出兵,必然是引火烧身,其严重后果不堪设想。他还说:&我们过去打国民党军队还可以,现在能不能打败美军,实在没有把握。如果美军丢几个原子弹,那可够我们呛的。&毛泽东最不喜欢听这种泄气话,当即回道:&它有它的原子弹,我有我的手榴弹;它打它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我相信我的手榴弹会战胜它的原子弹,无非是个纸老虎。&林彪又说:&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口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因此,我不赞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在会上,周恩来批评了林彪:&现在不是我们要不要打的问题,而是美国逼着我们非打不可。我们的目的是正义的,正义的战争最后一定会胜利。特别是现在朝鲜政府、金日成首相一再请求我们出兵援助,我们怎能见死不救呢?&当毛泽东再次希望由林彪挂帅领兵时,林彪说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毛泽东打趣地说道:&有这三怕怎么率兵打仗呢?&一连几天,中共中央多次举行政治局会议,反复讨论出兵和挂帅问题,争论仍然激烈。毛泽东说:&出兵援朝已是万分火急,我们不能再议而不决。既然林彪说他有病不能去,我的意见还是彭老总最合适了。&他的话音刚落,朱德脱口而出:&对,还是老彭靠得住噢。&于是常委们一致同意彭德怀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并把入朝作战的时间初步定在10月15日。会议快结束的时候,毛泽东又提议,将今天开会的情况以他的名义择要电告斯大林。另外对美国人也要先礼后兵,向他们打个招呼。会后,毛泽东又指示周恩来:&你明天想办法派一架专机,到西安接彭德怀来北京,我们常委明天做些准备工作,4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10月4日上午,一架从北京飞来的专机,降落在古都西安。中央办公厅警卫处派来的两个人,一下飞机就直奔西北军政委员会办公大楼。当他俩急速赶到彭德怀办公室时,彭德怀正在埋头审阅西北地区3年经济建设的各种计划和图表,准备不久向中央汇报。中办警卫处的同志对彭德怀说:&毛泽东主席请您立即乘飞机到北京开会。&彭德怀稍作迟疑,对来人说:&我总要给西北局和西北军区的领导同志打个招呼吧?&中办警卫处的同志十分为难:&不行啊,对谁也不能讲,要赶快去机场。&彭德怀马上把西北局秘书长常黎夫找来,交代他:&中央让我立刻坐飞机到北京开会,来不及作交代,大概过几天就回来了。&彭德怀脑子里还在转悠着西北的3年计划,不管开什么会,以防万一吧,他还是叫秘书张养吾带上3年规划方案和图表,与他同行。到京后,中央警卫处处长李树槐直接送彭德怀去中南海。得到消息的周恩来,首先迎出来与彭德怀握手。周恩来解释说:&会议下午3点就开始了,来不及等你,因为政治局会议定得很仓促,昨天就准备派飞机去接你,可是天气不好,只好推迟到今天。搞得你很紧张吧?吃过午饭没有?&&吃过了。&彭德怀回答着,随周恩来进入颐年堂会议厅。毛泽东坐在正面大沙发上,见彭德怀进来,首先同他打招呼并走过来握手,另外几个政治局委员也都站起来和他握手。彭德怀有些奇怪,大家握手的分量都很重,而且坐下后,仍有不少人望着他,冲他点头。毛泽东先发话:&老彭,辛苦了,你来得正好,美军已越过了三八线,金日成同志请我们出兵,现在大家正讨论这件事,你刚来,可以先听听。&因为到得晚,彭德怀只听大家说,没有表态。第二天上午9时左右,邓小平受毛泽东的委托,来到彭德怀的下榻处,同他交谈了约一个小时,随后两人同车去中南海毛泽东处。&我找你来,别的不谈,专门谈朝鲜局势。&毛泽东向彭德怀伸出手。因为10月4日下午的政治局会议上,彭德怀没有发言,毛泽东不知彭德怀对出兵朝鲜是什么态度,而且常委们已决定派彭德怀挂帅,毛泽东心里没底,所以特派邓小平先了解一下,然后由毛泽东亲自与彭德怀交换意见。毛泽东说:&老彭,政治局今天下午还要继续开会,你到得晚,还没有来得及发言,可你都听到了吧,目前还有许多困难,不知你彭老总是怎么考虑的?&稍停,毛泽东心事重重地说:&我这个决心可不容易下哟!一声令下,三军出动,那就关系到数十万人的生命。打得好没有可说的。打不好,危及国内政局,甚至丢了江山,那我毛泽东对历史、对人民都没法交代哟!&彭德怀是个从不隐瞒自己观点的人,直言道:&昨天晚上我几乎一夜没有睡着。我以为是沙发床的关系,此福老夫享受不了,就搬到地毯上,还是睡不着。我想,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它要发动侵华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总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它既然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争个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如果美国决心同我作战,它利速决,我利长期;它利正规战,我们利对付日本那一套。我有全国政权,有苏联援助,比抗日战争时期要有利得多。为本国建设前途着想,也应该出兵。&但彭德怀也有所顾虑:&我们装备差得很远,如果苏联完全洗手,那战争的结局就不能预料。&毛泽东问道:&如果苏联援助得多一些,快一些,我们的装备改善得好一些,这场战争是不是能打?&彭德怀反复考虑后肯定地表示:&这不是没有可能的,问题在于这种援助能够达到什么程度,空军能掩护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可以同美国军队较量一下。&听了彭德怀的话,毛泽东颇为兴奋:&好哇,你有高见,看来你是百分之百地支持我的意见,下午开会的时候,请你好好谈一谈。另外,你看派谁挂帅合适?&彭德怀反问道:&我听说中央不是早已决定派林彪同志去吗?&&是啊,前些天我同恩来、少奇、朱老总几位同志商量过,决定出兵由林彪同志挂帅。林彪原是四野的司令员,对东北地区也熟悉,但林彪同志说他有病。我问了傅连日章同志,傅连日章同志告诉我,病是有一点,但不大。&毛泽东说着,便把话头转向彭德怀:&我和恩来、朱老总商量过,觉得这副重担还是你来挑,不知你的身体情况怎样?有什么困难呐?&毛泽东平静地注视着彭德怀。彭德怀的嘴角笑了,昂起头说:&主席,我这个人的脾气你是了解的,我服从中央的决定!&毛泽东会心地笑了。10月5日下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是个拍板的会议,能来的政治局委员都来了。会上仍有人主张不出兵或晚出兵,林彪顺着毛泽东的话茬,说着自己的意思:&主席让我们摆摆我国出兵不利的情况,我很赞成。如果把美军顶住则罢,顶不住的话,把战火引到我国东北那就糟了。我看还是以加强东北边防为好,免得引火烧身&&&轮到彭德怀发言了,他的话冲口而出,带出一种战将的肃杀之气:&我支持毛泽东同志出兵朝鲜的主张,我们跟美国打,打烂了,大不了美国打进中国来,最多也就等于中国晚解放几年就是了!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和台湾,它要发动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有了彭德怀的这几句话,毛泽东可以作结论了:&我们国内当前存在着一些困难,这是事实。但我认为今天老彭的发言一针见血,很有说服力。现在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犹豫退缩、担惊受怕都没有用,这些心理和情绪正是敌人所希望的。现在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在敌人进占平壤之前,不管冒多大风险,有多大困难,必须立刻出兵朝鲜。我提议由彭德怀同志率兵入朝作战。老彭同志,你还有什么意见?&彭德怀站起来表示:&我还是那句老话,服从中央的决定。&政治局会议结束后,毛泽东留下彭德怀、高岗和周恩来吃晚饭。席间,高岗表示忧虑:&我们出兵,只怕斯大林不愿意。&毛泽东颇为警觉:&当然,斯大林这个人,对我们中国党是有成见的。他也怕苏军参战会破坏雅尔塔会议后的世界格局。但他是马克思主义者么,我们的要求符合国际主义原则。&彭德怀说:&最好是先做通斯大林的工作。&毛泽东看着周恩来,开玩笑地说:&中国党将派自己最好的外交家去游说。&高岗和彭德怀都连连点头,此次出使莫斯科,最好的人选当然是周恩来。毛泽东对周恩来说:&恩来此去,也当速决才是,战争不等人啊!&饭后,毛泽东对彭德怀说:&现在朝鲜情况已十分危急,我们必须马上出兵,否则将贻误战机。你和高岗同志8日先到沈阳去召开东北边防军高干会议,迅速传达中央政治局的决定,督促部队立即做好入朝准备,同时把我党中央出兵援朝的决定通知金日成。关于入朝的时间,给你10天时间怎么样?关于部队更换苏联武器装备和空军支持问题,恩来同志即刻去莫斯科与斯大林同志商谈,尽快解决。&彭德怀感到时间紧了些,但仍表示:&我只好一天按10天甚至20天的工作量来干了。&毛泽东笑了:&抗美援朝我是积极分子,你百分之百支持我,看来这一仗是非打不可了。&10月18日,毛泽东主持会议,再次研究出兵朝鲜之事。会上,由刚刚回到北京的周恩来介绍了几天来同斯大林、莫洛托夫等会谈的情况。毛泽东最终决断:&现在敌人已围攻了平壤,再过几天敌人就进到鸭绿江了。我们不论有天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时间也不能再推迟,仍按原计划渡江。&随后,彭德怀奉毛泽东指示,以毛泽东的名义,拟发了给十三兵团和东北军区领导的特急绝密电报,告知中央的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日入朝作战。
[责任编辑:王诗云 PN132]
责任编辑:王诗云 PN13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115206
播放数:129153
播放数:5808920林彪凭什么能多次顶撞毛泽东 公事公办从来对事不对人|林彪|顶撞|毛泽东_新浪军事_新浪网
林彪凭什么能多次顶撞毛泽东 公事公办从来对事不对人
  本文摘自:《走近周恩来》,作者:权延赤,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整个的武装斗争时期,应该说,林彪基本上都是站在毛泽东一边的。在元帅中,他是战功显赫的一位;虽然在资历方面不如陈毅元帅等人,但还是以战功卓著而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三位。朱德是总司令,在井时期便以“朱毛”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彭德怀是副总司令,在长征及到达陕北时期,曾代理过总司令职务。除了这两位总司令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所处地位,林彪无法超越外,其他的军事领袖都排名在他之后。
  现在有种成见性的说法,即“林彪是当面喊万岁,背后下毒手”。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也并不能反映全部历史真实的。林彪若只是这样一种小人,以毛泽东的英明,那么多共产党领袖人物的睿智,是不会让他身处元帅第三,并最后当上毛泽东接班人而写入党章的。
  为毛泽东服务的一组的同志常对我们讲一些情况,有时我们跟随周恩来见毛泽东时也可以感觉到,林彪曾经是忠诚于毛泽东的。表现这种忠诚绝不是人们现在所说“当面喊万岁,背后下毒手”,恰恰相反,是“当面敢顶撞,背后喊万岁”。
  在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中,特别是在军队干部中,在七届二中全会后仍然敢于当面顶撞毛泽东的,为我们工作人员所见并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彭德怀, 由于在庐山会议上对着毛泽东摔帽子,剃光头,抡胳膊骂娘而闻名全国,留名历史,无须我多讲。另一个顶撞毛泽东厉害的就是林彪,这一点也许还不为人知或有人 知道也不说。
  井时 期,长征路上,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中,林彪多次顶撞毛泽东,有时顶得很厉害。过去的文章中写过毛泽东挖苦林彪是“娃娃”,“你懂得什么”?其实林彪挖苦 毛泽东也不轻:“你知道我知道?你是听说,我是在前线亲眼见!”许多人都曾见到林彪顶得毛泽东讲不出话,同意了林彪的意见。
  解放战争,林彪在东北确实打得出色,他与毛泽东有过几次意见分歧。有的意见毛泽东对,有的意见林彪对,最后都是谁对就照谁的意见办。本来,工作中有不同意 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后来的政治斗争,硬把这种意见分歧庸俗化了。要不就是“一贯紧跟”,要不就是“一贯反对”。然而,这种浅薄而庸俗的评价永远不会 成为历史的声音,那只是稍纵即逝的滑稽戏而已。
  林彪顶撞毛泽东并不像彭德怀常常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他完全是对事不对人,公事公办的态度。他每次去见主席,基本都是谈工作,并没有什么私交。他见主席很 少有笑脸,不请自坐,并且军人气挺足,常是挺着腰板正襟危坐,两目平视毛泽东,有事说事,没事告辞。谈事时,基本是板着面孔,该汇报的汇报,该听指示听指 示,听到不同意见,有的接受,有的争论。他争论时,不喊不吵,声调始终平板、平淡,喜欢讲一句:“不是那么回事。”然后陈述自己的意见。一组的同志多次见 他坚持自己的意见。
  当面顶撞“不是那么回事”,“你知道我知道?你是听说,我是亲眼见!”背后却不许人说毛泽东一个不字。他只在私下面对面时与毛泽东有争论,在公开的会议上 从来不争,而是全力维护和拥护毛泽东。有了成绩,归毛泽东;有了错误,算自己或大家的。比如在东北战场上,毛泽东曾经想不叫国民党进东北,用武力挡住他 们。林彪一再争论,一再陈述己见,毛泽东才改变了方针: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我们由此争得了主动,林彪不说自己的意见对了,而说毛主席英明,要归功于毛泽 东。
  又比如七千人大会,毛泽东自己都做了自我批评,林彪却说三年困难是因为我们没有完全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
  正是这种个别争论,公开拥护,当面顶撞,背后喊万岁,他才获得了毛泽东的信任,甚至在一定时期里受到全党大多数人的承认。比如周总理就多次对我们夸奖他, 宣扬他,说“林彪有才,会打仗”。每次和林彪见面,总理都表现出尊重。到了林彪当上副统帅时,总理对他就更尊重了。就是在庐山上,林彪受到毛主席批评之 后,在他的反革命阴谋没有公开暴露时,周恩来仍然是尊重他,并且尽量设法弥合统帅与副统帅之间的裂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彪打仗厉害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