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秋寒泣鬼神关中刀客之仁厨子

西安事变惊天地&中条抗战泣鬼神(五)
西安事变惊天地&中条抗战泣鬼神(五)
& & 白鹿秋寒
《十七路军序列沿革》三(1936年—1938年)
1936年西安事变时序列
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
西安绥靖公署主任&&↗
参谋长&&&&&&&&&&&&&&李兴中
秘书长&&&&&&&&&&&&&&李百川
办公厅主任&&&&&&&&&&韩威西(先)&&续式甫(后)
参&&&&议&&&&&&&&&&&&张飞生
机要秘书&&&&&&&&&&&&王菊人,周梵伯
参谋处处长&&&&&&&&&&王根僧(中共党员)
副官处处长&&&&&&&&&&赵雨晴
军需处处长&&&&&&&&&&王维之
军械处处长&&&&&&&&&&窦荫三
军法处处长&&&&&&&&&&米暂沉(先)&&张依中(后)
军医处处长&&&&&&&&&&薛道五
交通处处长&&&&&&&&&&黄念堂(先)&&李百朋(后)
政治处处长
&&&&&&&&&申伯纯(先)&&苏资深(后)
交际处处长傅剑目(先)&&郭叔藩(后)
电务科长&&&&&&&&&&&&原政庭
特务营营长&&&&&&&&&&宋文梅(中共党员)
&&&&副营长&&&&&&&&&&谢晋生(先,中共党员),席珍儒(后,中共党员)
&&&&营附&&&&&&&&&&&&冯鼎三
军需主任&&&&&&&&&&&&孙其昌
副官主任&&&&&&&&&&&&傅昆山
第一连连长&&&&&&&&&&何永安
第二连连长&&&&&&&&&&席珍儒(先,中共党员)姜树德(后,中共党员)
第三连连长&&&&&&&&&&张希钦(中共党员)
第四连连长&&&&&&&&&&李锦峰(先,中共党员)&&赵志诚
教导营营长&&&&&&&&&&李振西
炮兵团团长&&&&&&&&&冯尔革
骑兵团团长&&&&&&&&&&孟庆鹏
特务一团团长&&&&&&&韩子芳
特务二团团长&&&&&&&&&&&&阎揆要(中共党员)
&&&&副团长&&&&&&&&&&&&&&张天理(先)
谢晋生(后,中共党员)
&&&&团附&&&&&&&&&&&&&&&&刘广机
&&&&第一营营长&&&&&&&&&&石宝珍
&&&&第二营营长&&&&&&&&&&孟&&浩
&&&&第三营营长&&&&&&&&&&李明轩(中共党员)
&&&&汽车厂厂长&&&&&&&&&&夏述禹
&&&&汽车队队长&&&&&&&&&&蔡成章
陕西警备第一旅旅长(1935年夏)&&王&&竣
&&&&副旅长&&&&&&&&&&&&&&王子伟
&&&&主任参谋&&&&&&&&&&&&郭则温
&&&&副官主任&&&&&&&&&&&&张慧三
&&&&军需主任&&&&&&&&&&&&马生辉
&&&&军医主任&&&&&&&&&&&&魏一鹗
第一团团长&&&&&&&&&&&&&&申及智(先)&&张建平(后)
&&&&第一营营长&&&&&&&&&&刘世功
&&&&第二营营长&&&&&&&&&&王宪宾
&&&&第三营营长&&&&&&&&&&邓祥云
第二团团长&&&&&&&&&&&&&&李家骥(先)&&王子伟(后)
&&&&第一营营长&&&&&&&&&&王俊杰(先)&&任耕三(后,中共党员)
&&&&第二营营长&&&&&&&&&&孙立功
&&&&第三营营长&&&&&&&&&&武靖尘
第三团团长&&&&&&&&&&&&&&刘威诚(中共党员)
&&&&第一营营长
&&&&&&&&&任耕三(中共党员)
&&&&第二营营长&&&&&&&&&&刘智远
&&&&第三营营长&&&&&&&&&&鲁瑞斋
陕西警备第二旅旅长&&&&&&孔从周
&&&&副旅长&&&&&&&&&&&&&&许权中(中共党员)
第四团团长&&&&&&&&&&&&&&沈玺亭
第五团团长&&&&&&&&&&&&&&唐得盈
第六团团长&&&&&&&&&&&&&&郑培元
陕西警备第三旅旅长&&&&&&孙友仁
第七团团长&&&&&&&&&&&&&&张英三
第八团团长&&&&&&&&&&&&&&杨复震
第九团团长&&&&&&&&&&&&&&王镇华
第三十八军兼十七师
军长兼师长&&&&&&&&&&&&&&孙蔚如
&&&&副军长&&&&&&&&&&&&&&段象武
&&&&参谋长&&&&&&&&&&&&&&陈硕儒
参谋处处长&&&&&&&&&&刘伯超
尉官处处长&&&&&&&&&&王庆芳
军需处处长&&&&&&&&&&温天纬
军械处处长&&&&&&&&&&韦子鸿(先)&&杨文安(后)
军医处处长&&&&&&&&&&刘临轩
军法处处长&&&&&&&&&&李介人
教导大队附&&&&&&&&&&雷振起
工兵营营长&&&&&&&&&&王云山
炮兵营营长&&&&&&&&&&马凌岳
运输大队长&&&&&&&&&&张履骞
第四十九旅旅长&&&&&&&&&王劲哉
&&&&副旅长&&&&&&&&&&&&&&孙洁生
&&&&参谋长&&&&&&&&&&&&&&任兰圃
第九十九团团长&&&&&&&&&&任云章
第一营营长&&&&&&&&&&王泮初
第二营营长&&&&&&&&&&罗九皋(先)&&张兆祥(后)
第三营营长&&&&&&&&&&刘善禄(先)&&骆骏騛(后)
第九十八团团长&&&&&&李俊彦
第一营营长&&&&&&&&&&雷世充
第二营营长&&&&&&&&&&王宝灵(中共党员)
第三营营长&&&&&&&&&&李德鑫
补充第一团团长&&&&&&程鹏九
第一营营长&&&&&&&&&&杨海峰
第二营营长&&&&&&&&&&米宏才
&第三营营长&&&&&&&&&&石杰三
第五十旅旅长&&&&&&&&&&&&耿景惠
第九十九团团长&&&&&&&&&&张之因
&&&&团附&&&&&&&&&&&&&&&&程靖舟,金子毅
&&&&第一营营长&&&&&&&&&&李生枝
&&&&第二营营长&&&&&&&&&&王纳川
&&&&第三营营长&&&&&&&&&&张玉亭
第一百团团长&&&&&&&&&&&&王茂云
&&&&团附&&&&&&&&&&&&&&&&牛子明
&&&&第一营营长&&&&&&&&&&殷锐敏
&&&&第二营营长&&&&&&&&&&孟昭庆
&&&&第三营营长&&&&&&&&&&呼品一(中共党员)
第五十一旅旅长&&&&&&&&&&赵寿山
第一0一团团长&&&&&&&&&&张骏京
&&&&团附&&&&&&&&&&&&&&&&申及智
&&&&第一营营长&&&&&&&&&&郭自洁
&&&&第二营营长&&&&&&&&&&魏秉黎
&&&&第三营营长&&&&&&&&&&翟济民
第一0二团团长&&&&&&&&&&张世俊
&&&&第一营营长&&&&&&&&&&张复振
&&&&第二营营长&&&&&&&&&&张镜白
&&&&第三营营长&&&&&&&&&&张英三
补充第三团团长&&&&&&&&&&王耀震
&&&&第一营营长&&&&&&&&&&张日艺
&&&&第二营营长&&&&&&&&&&张&&英
&&&&第三营营长&&&&&&&&&&顾&&云
独立团团长&&&&&&&&&&&&&&陈际春
教导大队大队长&&&&&&&&&&孙蔚如
&&&&大队副&&&&&&&&&&&&&&孙子坤(先)&&张之因(后)
&&&&第一中队长&&&&&&&&&&焦育生(先)&&冯效异(后)
&&&&第二中队长&&&&&&&&&&李紫山
&&&&第三中队长&&&&&&&&&&王建勋
&&&&第四中队长&&&&&&&&&&曹胜权
&&&&第五中队长&&&&&&&&&&杨策勋(先)&&何永(后)
&&&&运输队队长&&&&&&&&&&张履骞
第七军兼四十二师
军长兼师长&&&&&&&&&&&&&&冯钦哉
&&&&副师长&&&&&&&&&&&&&&郭景唐
&&&&参谋长&&&&&&&&&&&&&&王荣灿
&&&&参谋处处长&&&&&&&&&&王保树
&&&&副官处处长&&&&&&&&&&魏子杰
&&&&军械处处长&&&&&&&&&&李希珍
&&&&军需处处长&&&&&&&&&&吕国珍
&&&&军医处处长&&&&&&&&&&梁子秀
&&&&军法处处长&&&&&&&&&&郭鲁瞻
&&&&特务营营长&&&&&&&&&&徐兰谷(中共党员)
&&&&炮兵营营长&&&&&&&&&&姚以侠
&&&&工兵营营长&&&&&&&&&&0
&&&&辎重营营长&&&&&&&&&&0
补充团团长&&&&&&&&&&&&&&李子清
第一二四旅旅长&&&&&&&&&&武勉之(武士敏)
第二四七团团长&&&&&&&&&&行海亭
第二四八团团长&&&&&&&&&&王明钦
第二四九团团长&&&&&&&&&&景行之
第一二六旅旅长&&&&&&&&&&柳彦彪
第二五0团团长&&&&&&&&&&王勤轩
第二五一团团长&&&&&&&&&&薛如兰
第二五二团团长&&&&&&&&&&潘锡畴
1936年西安事变后序列
西安事变后,十七路军在蓝田县成立一个独立旅,不久又撤销,后编为九十六军一七七师五二九旅。
旅长&&&&&&&&&&&&&&许权中(中共党员)
副旅长&&&&&&&&&&&&任耕三(中共党员)
参谋长&&&&&&&&&&&&童陆生(中共党员)
&&政治处处长&&&&&&&&方仲如
&&独立营营长&&&&&&&&李锦峰(中共党员)
&&&&营附&&&&&&&&&&&&王汝昭(中共党员)
&&&&第一连连长&&&&&&李醒吾(中共党员)
&&&&第二连连长&&&&&&巩志杰(中共党员)
&&&&特务连连长&&&&&&孙玉祥
第一0五七团团长&&&&阎揆要(中共党员)
&&副团长&&&&&&&&&&&&谢晋生(中共党员)
&&团附&&&&&&&&&&&&&&刘光机
&&第一营营长&&&&&&&&石宝珍
&&第二营营长&&&&&&&&孟慎言
&&第三营营长&&&&&&&&李明轩(中共党员)
第一0五八团团长&&&&韩子芳
&&副团长&&&&&&&&&&&&张子正(中共党员)
&&团附&&&&&&&&&&&&&&张景骞
&&第一营营长&&&&&&&&张子正(中共党员)
&&第二营营长&&&&&&&&张德安
&&第三营营长&&&&&&&&朱长庚
西安绥署新兵团团长&&樊雨农
&&团附&&&&&&&&&&&&&&张明初
&&第一营营长&&&&&&&&董执笔
&&第二营营长&&&&&&&&关志超
&&第三营营长&&&&&&&&&&&
&&&&&&&&十七&&&&&&陆军第三十八军(1937年)
&&&&1936年西安事变中,冯钦哉第七军兼四十二师叛离十七路军,投靠蒋介石,陕西警备第二旅沈玺亭、唐得盈两团叛逃,王劲哉也带四十九旅二个团叛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第十七路军番号被撤销.杨虎城被免去十七路军总指挥及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职务,被迫出国考察。十七路军所辖部队,统归孙蔚如三十八军调整改编,十七路军也只留下一个三十八军番号。
&&军长&&&&&&&&&&&&孙蔚如
&&副军长&&&&&&&&&&&&段象武
&&参谋长&&&&&&&&&&&&张&&平
&&秘书长&&&&&&&&&&&&李百川
&&参谋处处长&&&&&&&&刘伯超
&&副官处处长&&&&&&&&康&&朴
&&军械处处长&&&&&&&&郭仲仁(代)
&&军需处处长&&&&&&&&温良儒(先),赵雨晴(后)
&&军医处处长&&&&&&&&薛道五(先)&&刘临轩(后)
&&军法处处长&&&&&&&&李介人
教导大队附&&&&&&&&雷振起
教导团团长&&&&&&&&李振西
&&&&&&&&团附&&&&&&&&张希文(中共党员),罗华卿
第一营营长&&&&&&&&殷义盛(中共党员)
&&&&&&&&营附&&&&&&&&徐铭勋
第二营营长&&&&&&&&阎维良(中共党员)
&&&&&&&&营附&&&&&&&&何永安
第三营营长&&&&&&&&钟期恭(先),王立志(后)
&&&&&&&&营附&&&&&&&&党举初(先)
, 魏鸿纪(后)
迫炮连连长&&&&&&&&陶子禄
装甲车队队长&&&&&&张湘韩
重机枪连连长&&&&&&黄宗佑
通讯连连长&&&&&&&&白&&昆(中共党员)
辎重连连长&&&&&&&&高超如
骑兵团团长&&&&&&&&&&孟庆鹏&
第十七师师长&&&&&&赵寿山
&&&&&&副师长&&&&&&&&陈硕儒
&&&&&&参谋长&&&&&&&&方少海
&&&&&&秘书&&&&&&&&&&姚警尘,孔祥祯(中共党员),崔仲远(中共党员)
参谋处处长&&&&&&&&李竹亭
副官处处长&&&&&&&&张奎耀&&&(中共党员)
军械处处长&&&&&&&&王子馥
军需处处长&&&&&&&&杨晓初&&&(中共党员)
军医处处长&&&&&&&&王省三
&&军法处处长&&&&&&&&刘萼生
&&政治处处长&&&&&&&&赵和民
补充团团长&&&&&&&&&&孙子坤(先)
,翟济民(后)
&&&&&&团附&&&&&&&&&&杨法震
炮兵营营长&&&&&&&&马凌岳
工兵营营长&&&&&&&&殷锐敏
辎重营营长&&&&&&&&上官树德(中共党员)
特务连连长&&&&&&&&赵伟如
第四十九旅旅长&&&&&&耿志介
第九十七团团长&&&&&&李维民
第一营营长&&&&&&&&柏方彬
第二营营长&&&&&&&&呼品一
第三营营长&&&&&&&&0
第九十八团团长&&&&&&陈际春
第一营营长&&&&&&&&齐振鸾
第二营营长&&&&&&&&张复振
第三营营长&&&&&&&&&&&
第五十一旅旅长&&&&&&张骏京
&&&&副旅长&&&&&&&&&&申及智
&&&&参谋长&&&&&&&&&&0
第一0一团团长&&&&&&郭自洁(先)
,张桐岗(后)
第一营营长&&&&&&&&邵定华
第二营营长&&&&&&&&张桐岗
第三营营长&&&&&&&&张恒英
第一0二团团长&&&&&&张世俊
第一营营长&&&&&&&&魏秉黎
第二营营长&&&&&&&&0
第三营营长&&&&&&&&黎之淦(中共党员)
第一七七师师长&&&&&&李兴中
&&&&&&副师长&&&&&&&&王根僧(中共党员),许权中(中共党员)
&&参谋处处长(先后为)&&&孙济时,李培元,苏济吾,
&&副官处处长&&&&&&&&支应遴
&&军械处处长&&&&&&&&苏文智
&&军需处处长&&&&&&&&胡润民
&&军医处处长&&&&&&&&邵伯藩
&&军法处处长&&&&&&&&李介人
&&政训处处长&&&&&&&&郭则沉
&&特务连连长&&&&&&&&陈依萍(先,中共党员)&&王衡峰(后)
&&骑兵连连长&&&&&&&&周范防
&&通讯连连长&&&&&&&&姜树德(中共党员)
&&炮兵营营长&&&&&&&&孙芾棠
&&工兵营营长&&&&&&&&赵国珍
&&辎重营营长&&&&&&&&李锦峰(中共党员)
&&&&&&营附&&&&&&&&&&王汝昭(中共党员)
&&第一连连长&&&&&&&&李醒吾(先,中共党员),王雨泉(后,中共党员)
&&第二连连长&&&&&&&&巩志杰
&&第三连连长&&&&&&&&000
补充团团长&&&&&&&&&&杨复震
&&&&&&团附&&&&&&&&&&杨异青
&&第一营营长&&&&&&&&杨九洲
&&第二营营长&&&&&&&&张学礼
第三营营长&&&&&&&&傅鸿德
第五二九旅旅长&&&&&&许权中(中共党员)
&&&&副旅长&&&&&&&&&&贾振中
&&&&参谋长&&&&&&&&&&杨觉天
第一0五七团团长&&&&阎揆要(中共党员)
&&&&团&&附&&&&&&&&&&张千里(先),谢晋生(后,中共党员),刘光机
军需主任&&&&&&&&&&李金铎(中共党员)
第一营营长&&&&&&&&石保珍(先)&&周益三(后,中共党员)
第二营营长&&&&&&&&孟&&浩
第三营营长&&&&&&&&李明轩(中共党员)
第一0五八团团长&&&&韩子芳
&&&&团附&&&&&&&&&&&&朱鼎卿
第一营营长&&&&&&&&张子正
第二营营长&&&&&&&&王汝昭(中共党员)
第三营营长&&&&&&&&冯鼎三(中共党员)
第五三O旅旅长&&&&&任云章
&&&&副旅长&&&&&&&&&&高真初
&&&&参谋主任&&&&&&&&李炳瑶
第一0五九团团长&&&&孙洁生
&&&&团附&&&&&&&&&&&&吕振和,张子伟
第一营营长&&&&&&&&李生枝
第二营营长&&&&&&&&杨秀峰
第三营营长&&&&&&&&张玉亭
第一0六0团团长&&&&王云山
&&&&团附&&&&&&&&程靖舟,张百虎
第一营营长&&&&&&&&张兆祥
第二营营长&&&&&&&&骆骏騛
第三营营长&&&&&&&&何鸣皋
陕西警备第一旅旅长&&王&&竣
&&&&副旅长&&&&&&&段&&森
&&主任参谋&&&&&&&郭则沉
第一团团长&&&&&&&&&&申及智
第二团团长&&&&&&&&&&王子伟(先)&&任耕三(后,中共党员)
第三团团长&&&&&&&&&&刘威诚(中共党员)
&&&&注:此警一旅于1938年即被胡宗南、蒋鼎文分化出去,编为新二十七师。脱离三十八军。故序列从简。
陕西警备第二旅旅长&&孔从周
&&副旅长&&&&&&&&杨海峰
&&参谋长&&&&&&&&&0
第四团团长&&&&&&&&&&冯尔革
&&团附&&&&&&&&&&张志甲,王德三
第五团团长&&&&&&&&郑培元
第六团团长&&&&&&&&0
&&&&注;此警二旅到日改为独立第四十六旅,仍归三十八军建制
陕西警备第三旅旅长王镇华
&&副旅长&&&&&&&&李家骥(先)&&邱铁生(后)
&&参谋长&&&&&&&&刘俊培
第七团团长&&&&&&张英三
团附&&&&&&&&&&&&董俊一
第一营营长&&&&&&谢济民
第二营营长&&&&&&王春荣
第三营营长&&&&&&张载民
第八团团长&&&&&&李家骥
第九团团长&&&&&&樊雨农
第一营营长&&&&&&郝竟生
第二营营长&&&&&&张希龄
第三营营长&&&&&&张国光
陕西汉中保安团团长&&王子义
团附&&张镜白,席珍儒(中共党员)
第一营营长&&&&&&陈云樵(中共党员)
第二营营长&&&&&&何力夫
第三营营长&&&&&&马润生
教导大队大队长&&孙蔚如
&&&&大队附&&&&&&雷振起
&&&&黄龙山屯垦大队(3—8月)
大队长&&&&&&&&&&陈云樵(中共党员)
副大队长&&&&&&&&王澄之,刘致远,袁鉴吾
一中队队长&&&&&&高德山
二中队队长&&&&&&陈时夏
三中队队长&&&&&&王诗讯
四中队队长&&&&&&程冲霄
五中队队长&&&&&&刘倬云
六中队队长&&&&&&刘侠僧(中共党员)
七中队队长&&&&&&韩少棠
八中队队长&&&&&&侯树敏
九中队队长&&&&&&王浪生
十中队队长&&&&&&张子坤
(白鹿秋寒的博客&)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评《〈白鹿原〉评论集》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标一帜的。因此,早就该有一本关于它的评论专集出版了。
好的作品,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评论的,包括否定性的批评。早在1993年《白鹿原》问世之初,就好评如潮,不仅评论界以一种显然久违了的热情表示了肯定与称赞,而且广大读者争相购买、传阅、议论,新闻媒体也好不容易找到了做文章的题目,一时间形成了所谓“陕军东征”的热门话题。当然,也存在着争议,有些不同看法,这本来是很正常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出一本《白鹿原》评论集,我以为无论对读者领略这部作品的深层意蕴,对研究者作进一步的探讨,抑或对作家本人,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举双手赞成。因此,当这本评论集经过先后几位论者多方搜求并最终由李建军编定时,何启治先生打电话给我,命我作序,我便欣然允诺,虽然自分能力有限。
我是在《白鹿原》刚刚刊行问世时就仔细读过这部作品的,作者的笔力和作品的凝重、苍茫,令我折服,让我震惊,一时思绪浪涌,兴感云屯。直觉告诉我,在秦地的柳青、杜鹏程这些当代小说大师之后,陈忠实攀上了一个新的制高点,他同时也大大超越了自己的同辈作家。然而我至今没有写过一篇《白鹿原》的评论,只在北京关于这部作品的研讨会上做过一次不长的发言,另外在一篇关于文学鉴赏的地域文化因素的论文和一篇叫做《“陕军东征”之我见》的文章里作为个例,有所涉及。所以如此,一是我想让自己初读后的纷繁思絮和激越情怀沉淀沉淀;二是在稍长一点的时段里印证自己最初的那些直觉,它们也同样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与磨洗。新近,为了写这篇序言,我又重读了《白鹿原》,感觉依旧新颖。那厚重而又极具表现力的语言,那细致而又洗练到让人难以忘怀的细节,那一个个命运独特而又个性突出的人物性格以及他们的命运,那整体的浑厚、苍凉而又深邃得颇带神秘感的地域文化特色,还有那血泪交流、悲剧交叠的沉重的历史氛围,等等,都仍然引我遐思,让我感喟。我坚信它有恒久的艺术魅力,虽然已经有了那么多的评论,我仍然觉得有话可说,我应该相信自己初读时的直觉。
收在这本评论集中的文章,有许多在初发表时我就在有关报刊上读过,还有相当一些,过去不曾读过。无论以前是否曾经寓目,这次写序,我都把入选的文字,从头到尾,逐篇读过,并且做了笔记。读完这些评论之后,我有这样一些突出感受:
其一,《白鹿原》以其丰厚的内蕴,包括思想的、文化的、政治的、伦理的、社会历史的,民俗风习的、人情人性的等等,还有相当成熟的艺术技巧,包括结构、叙述、语言运用等等,为批评家们提供了评说的对象,供他们开掘、阐释、发挥。评说的角度是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同时也是深入肌理的。这说明《白鹿原》是经得起批评的,它没有被有分量的批评压碎,而是在这些批评中更见光华。
其二,这本评论集中所收的文章,并非《白鹿原》评论的全部,而是选收。尽管水平互见参差,但多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足备一家之说,能够从中见出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具体作品的评论上所可能达到的境界。
其三,可以明显看出,虽然评论对象是同一个《白鹿原》,但批评家的个性差异是相当大的,各人的才性、气质、行文风格自不必说,就是批评观念,批评方法,批评标准也相当不同,因而就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的多元互补的评论格局。这种格局,恰好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多元大格局在一部具体作品评论中的缩微展示,可以以小见大。
其四,,《白鹿原》是很难说尽的,尽管这个集子选收了四十余篇评论和阐释文章,但还有一些重要的方面,没有涉及到,或虽有涉及却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力度。这说明,对《白鹿原》的研究,还大有可以深入的余地和可以拓展的空间。其五,《白鹿原》的接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的艺术审美价值,文化历史价值和思想认知价值的基本上被承认,它的终于能在上一世纪中国长篇艺术精品长廊里占有一个公认的位置,广大读者的欢迎固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但出版社的力荐,评论界的卓有见地的阐释与评价,则尤其功不可没。
收在本书中的首篇评论是雷达的《废墟上的精魂》。这篇文字,理路沉雄劲锐,穿透力极好,写得华滋勃郁,情文并茂,且论证分析,多有独到见地,能够发人所未发,见人所难见,可以说是第一篇给了《白鹿原》以系统全面的准确评价的文章。这篇文章,不仅以其准确的评价,对于一般读者的阅读,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许多见解至今未被超越,而且相当真实地记录了批评主体在欣赏作品时所体验到的巨大的震撼和魅力。好的评论文章,当然能够从中见出对批评对象的准确把握,但这也同时未始不可以从中见出批评家本人的学力,阅历,眼光和识断。《废墟上的精魂》正是如此。职业的评论家,固然有一双特别挑剔的眼睛,但如果遇到好的作品,总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并且会在这一兴奋中迅速建立起与作家作品的交流关系,激活自己相对应的知识积累和人生体验,形成共鸣和共振,于是万途竞萌,灵感纷至沓来,秉笔而书,便有了好的批评文字。我敢断言,雷达的《白鹿原》论正是在类似于这样的昂奋状态下形诸笔墨的。评论的水平,不是评论对象的水平,而是评论家的水平,也就是说敏锐地捕捉对象和准确地把握对象的能力,正足以见出评论家的实力。在我所读过的雷达的作家品论中,这篇《废墟上的精魂》是很有代表性的,属于他的上乘之作。正是《白鹿原》的成功和出现,为如雷达这样颇具实力的评论家们提供了对象,提供了驰骋才思的空间。这样,我们便在《白鹿原》的评论中,看到了当代中国几代批评家的一次小小的汇集,一次实力和水平的展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果说,《白鹿原》能够反映九十年代我国文学创作所达到的水平,那么,围绕《白鹿原》而形成的这道评论的风景线,也能够反映我国当代文学批评所达到的水平。
朱寨称《白鹿原》为“扛鼎之作”。鼎乃国之重器,扛鼎,誉其举重的神力。朱寨是当代文学批评界公认为德高望重的前辈,他有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参照,因而,他的这个评价就颇具权威性。其实,绝大多数有关《白鹿原》的精彩评论,只要说到点子上,触及要害处,都无不证明了他的上述论断。
世纪之末,中国的文化思想有一股反思的潮流,其反思的对象以中华民族的百年历史行程为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军事、道德、学术等几乎所有社会生活的领域,但反思的主体始终是以知识界,即我们这个民族专司思考的群体,为骨干,为中坚的。这股反思的潮流,初起于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不久。就是说,它是被一场持续十年的人为的浩劫提上日程的。当其初起之时,是以接续伤痕文学并很快漫卷文坛的“反思文学”为先导的。到八十年代中期,这种反思开始突破纯政治的眼界,有了更多的文化方面的探究与扣问,甚至出现了相当自觉的文化传统的溯源,这就在文学潮流上衍变出了名噪一时的“文化寻根”小说。进入九十年代,由于历史发展的某些特殊的条件,再加上新旧世纪之交面临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回顾与前瞻的心理趋向,知识界的反思,逐步向更广阔的学术领域扩展,而文学的反思,也仿佛是总结了、综合了七十年代反思文学和八十年代“文化寻根”小说的成果,向更深邃、更幽微的历史生活的层面突进了。《白鹿原》就是这一反思潮流的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单以小说而论,在它之前面世的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张炜的《古船》,在它之后面世的王蒙的“季节系列”,刘心武的《四牌楼》,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李佩甫的《羊的门》等,都具有明显的反思性质。反思,必然要变换角度,变换评价的观念和标准,不可能完全站在事情发生的当时的立场上。就时间的跨度而言,《白鹿原》的主要故事都发生在上一世纪的前五十年,只有少数地方提到六十年代的“文革”。
类似的题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红旗谱》等,都涉及过。但《白鹿原》写出了新意。它虽然仍有政治的视角,但却不再拘泥于原先的政治框架和僵化观念,而且超越了事件发生当时狭隘的党派意识。更重要的是作家有了更为开阔的大文化的视野,在这样的视野之下,许多过去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的东西,充实到艺术的画卷中来了,许多过去根本不可能看到的那些深隐的,乃至多少显得神秘的层面、因素和意义,终于开掘出来了。在我看来,这就是《白鹿原》能够给人以震撼,让人耳目一新的重要原因了。“扛鼎”之议,首先与此有关。因此,许多有眼光的评论家,都注意到了《白鹿原》的这种变换角度的反思的特点。雷达为了说明这一点,还专门把《白鹿原》和《艳阳天》作了对照的分析和评论。指出浩然因为事事、处处与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挂钩,而“不知遗漏了多少文化意蕴和精神空间”。
王仲生《民族秘史的扣询和构筑》,洋洋万言,更是把反思作为自己展开全部论述的一个基本支点。王仲生既然把反思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上来对待,他就不能不首先着眼于创作主体的分析。他认为,作家是站在一个现代的立足点上来进行反思的,处于这一反思的中心的,始终是人的命运。这样,他就从《白鹿原》叙事中捕捉到了更为根本、更为要害的民族生存问题。在他看来,民族生存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既是《白鹿原》反思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点。而王仲生也正是从“民族生存的历史反思”,“民族生存的文化反思”,“民族生存的生命反思”这样三个不同的角度,支撑起他解读《白鹿原》的理性架构。评论家在这里既评价着作家的反思,同时也是伴随作家而进行着他自己的反思。评论家的这种由反思而引致的反思,虽说是在作家反思的延长线上,却相互发明,起着一种放大原作品的反思的作用。
关于反思,王仲生还说,陈忠实不是听从既定的结论,并从这结论出发,预设框架,而是立足于自己对生活的解读和反思。其实不止王仲生,其他批评家都是从反思的角度,读出了《白鹿原》的新意,找到自己的兴奋点的。李星的评论文章题为《世纪末的回眸》,回眸,也就是反思。
文学的反思,当然离不开理性之光的透析与烛照,但它是审美的,而非论理的。它体现在作家所创造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中,渗透于活动在这幅画卷里的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人物的命运中,性格中,心理活动和外部行动中。因此,批评家也像一般读者一样,在《白鹿原》中首先看到的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及其命运,而反思的性质及意义,则是从对人物性格及其命运的解析中读出的。比如李星就从陈忠实的同时也可以说是他自己的“世纪回眸”中读出了“白嘉轩就是几千年中国宗法封建文化所造就的一个人格的典型”;读出了“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也是最后一个男子汉。在他身上包容了伟大的中国文化传统全部的价值——既有正面,也有负面”。确实,白嘉轩是读者翻开《白鹿原》所碰到的第一个人物,也很可能是读完《白鹿原》给他留下难忘印象的第一个人物。雷达的感受与李星接近,他说白嘉轩实际上是作者要写的人格神,他看出了这个人物身上传统文化的积淀,更看出了人物身上的悲剧性的矛盾。
揭示出白嘉轩性格和命运在百年历史行程中的深层矛盾,就会很自然地触及作家自身的文化立场,所以雷达说:“我始终认为,陈忠实《白鹿原》中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念是充满矛盾的:他既在批判,又在赞赏;既在鞭挞,又在挽悼;他既看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路障,又对传统文化人格的魅力依恋不舍。”这是一个表述得很深刻的见解,用这样的眼光分析与评价除白嘉轩以外的其他写得有特色、见光彩的人物,如田小娥、黑娃、鹿子霖、朱先生、冷先生、鹿三等,也都无不切合。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我以为,作家文化价值取向上的这一矛盾不是凭空产生的,既有其历史的根据,更有其现实的根据。从历史的根据来看,陈忠实在《白鹿原》里面对的是二十世纪前半世纪的历史生活,而他的立足点却站在世纪之末。这就是说,实写的前五十年是包含了后五十年历史生活的参照和文化观念的演进的。如果前推五十年,在前半个世纪刚结束时,《白鹿原》这样的作品,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整个二十世纪,都是中华民族从宗法的封建专制的农耕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转折期,过渡期。在这段时间内,社会现实中充满了新与旧的冲突。一方面是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传统文化在外来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不可避免的解体,另一方面又是这种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遗产的顽强存在。但它的必然走向没落的命运,却也是注定了的,无法挽回的。不过,一种古老文明的走向没落和解体,是因为它在总体上已经变得不合时宜,并不是说它已经没有了任何带有某种恒久性的可供后来者吸收与借鉴的因素。然而,在非常具体的冲突中,对立的双方都容易取一种极端的、绝对的态度。以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为例,它既有如“五四”运动的主将们所判定的“礼教吃人”的一面,也有如在“仁义白鹿村”的族长白嘉轩身上表现出来的被朱寨称为“忠诚刚烈坚毅直朴的灵光神韵”。以个人品格而论,他、朱先生、鹿三,都有许多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应该被肯定的东西。文学的反思,是从历史实际出发的,不是从抽象的政治或文化理念出发的,而历史本身就充满了矛盾,怎么能指望作家的观念变成单一的无矛盾的呢?《白鹿原》的力量,恰恰在于它非常真实地提供了像生活本身一样充满了矛盾的历史画卷,它的这种矛盾性和复杂性,就使得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批评家,可以对它进行多方面的解读。
在陈忠实的《白鹿原》里,这道亿万斯年就一直耸立于灞水水滨,展延于终南山下的古原,既是一个地理的概念,是白、鹿两大家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是寄托了作家某种象征性意蕴的载体,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
在作品中,作家叙述过关于白鹿的渺远的传说。传说是美丽的,迷人的,有几分神秘,甚至与作家的人格理想相表里,贯穿于作品之中。李建军在《一部令人震撼的民族秘史》中,专门对白鹿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解读,认为这个象征增加了作品的诗意。他还把陈忠实的白鹿意象与艾特玛托夫笔下的白鹿意象作了对照,并且联想到历代帝王的鹿苑和所谓“中原逐鹿”之类进行了发挥,是很能见出一种学术想象力的神采的。白鹿原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存在,有其临水的高岸,上部平舒逶迤的地貌,渐次抬升以至终南山麓,这个地理的存在比白鹿的传说,白鹿原的得名,都要远为长久得多。但白鹿的传说是一种文化,因而古原之以白鹿为名,也就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的性质了。当然,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或象征,白鹿原包含的不只是白鹿意象这一点,更重要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在其全部活动中所形成的传统、习俗、心理、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等。
现在看来,有关《白鹿原》的评论,绝大多数都采取了文化的视角,着重于开掘这部作品所包蕴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质素,在这方面也确有不少相当精到的见地。然而,《白鹿原》提供的并非一种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画卷,而是有非常具体的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画卷。相当一批评论家的评论,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因而有所论列。
那么,浓郁而又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白鹿原》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首先,来自作家处理的这个特殊的题材,来自他在作品中所描写的物象。以环境而论,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包括风声习气、歌谣礼俗等,这些,评论家们显然都注意到了。但是,对于如小说这样的长篇叙事性作品来说,更重要的是与人物的性格有关,而这一点,如果不说是空白,至少评论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阐释。不少评论只是一般地说到地域文化品格,而落实到具体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就常常语焉不详了。其实,在《白鹿原》的人物画廊里,如主要人物白嘉轩,智者朱先生,长工鹿三和他的儿子土匪黑娃,医人冷先生,甚至刚烈而又苦命的田小娥,都无不可以作地域文化角度的深入解析。在这些人物中,朱先生似乎是最容易从地域文化角度阐释的人物了。一是他有文化人的身份,是白嘉轩以至黑娃等人物的精神导师,在人们心目中扮演着真正的教父角色;二是作家明确提出了他作为关学传人的学者素养和知识背景。王仲生在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和文化价值时,除了对其作为从封建时代末世转入半封建时代的乡村知识分子的一般情况作了必要的论说外,还对这位半是智者,半是圣人的老夫子的关学背景提了几笔。王仲生追溯到宋代关学鼻祖张载,强调了关学重实践,重经世致用的传统,这是很对的,增加了解读这一人物的文化维度和学术维度。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关学重实学,而未沉溺于后来理学家空谈心性的泥淖,本身就需要解释,需要说明。以张载而论,他固然重实学,重经世致用,但也有明显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复古倾向。
从重实学、重经世致用上看,其道统乃儒者的积极人世观念。然而,关学作为一个产生于周秦故地的儒学学派来说,传统儒者的道统,并不是它的唯一的思想资源。白鹿原地处周秦故地的腹部,这一带地方是华夏辉煌的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和摇篮,同时,也是这一文明在其发展的鼎盛期的中心。这一带地处北国,水深土厚,属大陆型气候,雨量并不丰沛,生产条件相对艰苦,因而自古以来民风淳厚、尚实,这一点在文学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只要对比一下《诗经》中的秦风、豳风与产生南国的《楚辞》,就看得相当清楚了。正因为这种尚实的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所以不仅张载如此,而且在始于张载的关学学统中,这一特点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以明清之际被康熙帝玄烨誉为“关中大儒”的二曲先生李颙为例,他也是以重实学、重经世致用而流誉当世的。早年颇为重视各项实际学问,著述甚丰。晚年闭门谢客,反身自修,主“悔过自新”之说,仅与流寓关中的大学者顾炎武过从密切,而顾的学问,也以尚实为特色。周秦故地孕育出来的尚实的传统,不仅在关学中获得了它的辉煌的学术体现,而且通过关学的传统,强化着这一地域本来就有的民间的尚实文化传统。自金入元的大学者、诗人元好问说:“关中风土完厚,民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其着眼点就不只是关学,而更看重的是“秦汉之旧”,在朱先生身上,如果说这种尚实的特点,由于作者对他的理想化的,有时甚至是半仙半道的艺术处理,而不无飘逸之处的话,那么,白嘉轩则表现得尤其分明。
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它的存在,一但形成一种传统,其对于人的性格、心理,乃至思想、学术的影响与熏染,都是巨大的。它不仅能从生长于此地的普通人身上见出,而且在这里的文化人的身上,作家艺术家的身上也有相当典型的表现。单就创作方法来说,始自柳青,到路遥、陈忠实两位茅盾文学奖得主的深厚的现实主义血脉,其形成和传续的因素可能很多,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尚实的地域文化要素承传的事实。不仅如此,从更广的学术文化的历史承传来看,昆山顾炎武,西游秦中,晚年定居关中华阴,他的学问当然不能简单地以关学概括,但他借鉴关学以形成其经世致用的特点,也是无法否定的事实。
其次,作品的地域文化风貌更来自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自身。小说,作为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虚构的产物,必然会打上他自己的精神印记。陈忠实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生于白鹿原,长于白鹿原,几十年工作在这里,学习在这里,连《白鹿原》的写作,也躲开了喧嚣的西安城,是在他白鹿原坡下的农村家里干的。退一步讲,即使这作品在西安市区建国路71号的作协大院里写,也还是在包容了白鹿原在内的三秦地域文化的中心地带。直到作品写出时的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段里,他所受到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濡染,都是在三秦文化的具体形态下进行的,即使接受他民族、他地域文化的影响,也都或在三秦文化的参照下,或以三秦文化为框架、为视角。因此,三秦地域文化对他的习染,至少不在例如白嘉轩、乃至朱先生之下。为了写这部小说,陈忠实甚至非常认真地研究过分割辖管白鹿原的三县县志。而县志,在中国传统的史志类图书中是最典型的地域文化著作。
研究和评论《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点,如果不对创作主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许多问题都很难最终说清楚,现在看来,这一点恰恰在《白鹿原》的评论中几近于空白。刘勰《文心雕龙》上有“觇文辄见其心”,“披文以入情”的话。这里的“心”和“情”,指的都是创作主体的主观方面。在这本评论集中,除了陈忠实谈到他自己创作《白鹿原》的体会时所作的一部分说明,除了李下叔《捡几片岁月的叶子》提供的少量情况,很少有人通过作品的分析与论证,细致地剖析过作家的心灵历程。批评家们看到的主要是民族文化的历史,即使沿着作者摘引于卷首的巴尔扎克“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的方向寻绎、发挥,也多着眼于作品提供的外在的艺术画卷,而很少论及这帧所谓“民族的秘史”,其实也同时就是一部被外化了的作家自己心灵的秘史。照我看来,这也许是《白鹿原》研究大可以开拓的一个领域。
尽管《白鹿原》的评论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的和空白的方面,但读完这些评论,我们仍然不能不惊叹于这部作品竟然能提供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如此大的艺术空间,供给操各种枪法的批评家们去评说,去发挥,去驰骋他们的才思。同时许多批评家也能够把他们的批评方法发挥到相当高的水平。
不少批评家谈到了《白鹿原》的史诗特点。史诗作为一种类型的长篇小说的质素和特点,至少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史,一个是诗。评论家们论评《白鹿原》的史诗品格,其实更多的是着眼于史,而在诗的方面则开掘和发挥得很不够。例如白烨的《史志意蕴·史诗风格》,在抓住史诗一点上做文章,是很可取的,但一是讲“史”多,而基本未涉及“志”,讲史,亦更多涉及百年的政治纠葛,至于“史诗”之“诗”,则作为风格,一笔带过,其实在这里是大有文章可做的。畅广元在与屈雅君、李凌泽的对话《负重的民族秘史》里很赞赏作家“秉笔直书的史家心态”,说“陈忠实放胆写了白灵蒙冤,黑娃屈死,白孝文得逞,把宗法制下小生产者为主要构成因子的革命所带来的历史局限,作为历史的真实活脱脱地呈现给作为读者的后来人,令其品味昨日,审度今朝,透析明天”。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深刻而又犀利的判断。然而陈忠实《白鹿原》的重史,自觉地追求诗史效应,就关中这块土地上的文化传统来说,其实是渊源有目的。
周秦故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不仅有距今七、八千年的姜寨文化遗址,半坡文化遗址,而且有更早的“蓝田猿人”头骨石和稍晚的“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在汉民族的早期历史上,虽然没有出现类似于荷马史诗那样的文学形态,但并非没有自己的史诗,《诗经》中的《公刘》、《绵》等叙述周祖先的传说和历史的篇什,至少是带有史诗性质的。而这些诗的产生地,正好在关中一带。重视史,是华夏民族的重要传统,顾准把这种文化称为“史官文化”,虽更多地着眼于它的负面,但却抓住了重史这个不争的事实。先秦典籍中的《尚书》,在唐刘知几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中,被列为“记言”之史。它的被韩愈在《进学解》里形容为“佶屈聱牙”的“周诰殷盘”,显然早于孔子因鲁史而作的编年《春秋》。周《诰》之类,就产生在以关中为中心的周地。史的传统,到两汉达到了它的辉煌期。它的两个代表人物,西汉的司马迁和东汉的班固,都是关中人。一在左冯羽,一在右扶风。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太史公书》),还有他的伟岸人格,而给后世文学和史学以巨大的影响,开百代之轨则。班固的《汉书》以其严谨而称著。司马迁和班固,都出生在史官的家族。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就是治史的;班固之父班彪也是史家,而他的才气横溢的妹妹班昭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女史家,因为有了这个妹妹,《汉书》才最终划上了完满的句号。司马迁曾在《屈原贾生列传》里给屈原以可“与日光争光”的崇高评价,而他的《史记》也被后人目为“无韵之《离骚》”。就是说,以审美的眼光读史,人们在司马迁身上到了诗与史的结合,从史中读出了诗。这在关中的地域文化史上,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传统。准此,则我以为,在当代秦地的小说家中,始于柳青、杜鹏程,迄于陈忠实的史诗效应的追求,其文化溯源,至少是一直可以上溯到周秦、两汉的,一如白鹿原的得名。
陈涌的《关于陈忠实的创作》是这本评论集中收录的最长的一篇文章。除《白鹿原》外,还涉及了作家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中篇,如《梆子老太》、《蓝袍先生》、《初夏》等。但这些作品的分析都好像是为展开分析《白鹿原》作准备。因为《白鹿原》所描写的时段,正好是中国上一世纪前半世纪包括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那段时间,所以陈涌的全部评论都是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政治视角切入的。他对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的剖析,对于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的把握,都主要着眼于政治,运用的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其中,分析田小娥的悲剧命运,是相当深刻,相当到位的:“革命失败后黑娃逃亡在外,留在村里的小娥成了一个完全孤苦无告,生活无着的人,她所受的迫害,所遭遇的凌辱,不是生活在中国黑暗、腐败、守旧的封建宗法统治的农村,不是亲历其境的人,是很难想象的。田小娥遭受完一个女人在旧中国所能遭受的一切痛苦,一切凌辱和损害以后,是被她心爱的黑娃的父亲亲手杀死的。”陈涌是这样评说田小娥被杀的细节的:“小娥事先是没有料到自己会突然被刺杀的,更不会想到刺杀她的竟是自己心爱的黑娃的父亲。正是他在她背后刺杀她的那一刹那,她‘猛然回过头来,双手撑住炕边,惊异而又凄婉地叫一声啊……大呀,……这是小娥在人间最后的呼喊,是她生命的最后一刻的绝叫。它使人颤慄,它震撼每一个有道德感的读者的心灵,也使鹿三原来封建的道德意识开始破裂,使他以后走向精神崩溃。”看来,陈忠实笔下的这个人物的命运,的确以其惊人的力度,千钧、万钧的震撼力深深地打动了包括陈涌在内的为数众多的评论家的心。作家的笔墨是能够打动人的,以其真实,以其诚挚;批评家的评论,只要是真诚的共鸣的产物,能够讲得到位、实在,也一样让人信服。坦率地讲,对于陈涌的一些重要的文学观念,我一向是很有些保留的,但我不能不接受他对田小娥的分析与判断。在一个具体人物形象的解读上,他把他运用的方法发挥到了最好的水平,以致成为这本论评集中最见光彩的人物分析之一。
如果说,雷达的批评主要是一种文化的批评,王仲生的、李星的、田长山的、孙豹隐的批评也大体上应当作如是观,那么,陈涌的批评则是政治的批评,白烨的、畅广元的批评,也多少取了政治的视角,还有一些批评取了伦理道德的视角等。所有这些批评,都更多地把他们关注的焦点指向了历史,指向了人物的和民族的命运,其侧重点主要在《白鹿原》的思想内容。然而,《白鹿原》无论包蕴了多少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揭示了多少深刻的哲理,它都首先是一个审美的对象,是一件艺术品。因此,判断当代文学批评在《白鹿原》评论中所达到的总体水平,当然也要看在把握作品艺术成就时所表现出的审美眼光和审美判别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成功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质和文、道和器、意义和技巧,非审美因素和审美因素,都是浑然一体的,很难截然分开,而有些重要的审美范畴,如风格、意境、意象等等,都既包含了形式,更包含了内容,即使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也很难截然切分,只能说相对地侧重于哪个方面。只是为了从理论上把问题界说清楚,才不能不做形式与内容、质与文、道与器、意义与技巧一类的抽象。当人们进入形而上的、思辨的界域时,总会或多或少地舍弃事物本来所包蕴的浑然一体的丰富性。
就艺术方法而言,多数批评家认为《白鹿原》是现实主义的,既有传统现实主义的承续,亦有较为广泛的借鉴与吸纳,其创新和开放的特点也是大家所公认的。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多大的争议。在认可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判断之下,侧重于艺术,侧重于审美的关于《白鹿原》的评论,有不少是很有启发,很见功力的。
林为进的《朴素自然内蕴丰实》,除肯定朱先生形象的创新外,还从现实主义方法、故事选择、网状结构等方面作了自己的艺术分析。薛迪之的《评〈白鹿原〉的可读性》,是从说、读、鉴赏的角度,分三点对《白鹿原》所作的艺术分析。此外,李小巴《〈白鹿原〉和它的叙述形式》、陈思广的《谁是〈白鹿原〉的关捩》,是两篇叙事学角度的批评。他们的有些看法是很有趣的,比如陈思广就认为,“黑娃的叙述单位,则支使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变化,左右着人物角色的同一和独立性,是整部《白鹿原》中的关捩”。
在艺术分析方面,收入这本评论集的几篇比较批评文章也是很值得注意的。朱水涌把《白鹿原》和《红旗谱》作了比较,比较出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历史叙事,比较出两种不同的叙事风格;这是叙事学的比较。杨传珍则比较《白鹿原》与《古船》的不同的认识功能,但其着眼于艺术和审美的地方并不突出。倒是李建军的《景物描写:〈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之比较》可以说是一篇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文章。这篇文章很能见出这位年轻评论家的才情和颖悟。首先,拿《白鹿原》和《静静的顿河》比,在比较的参照对象的选择上,就很有眼力。这是两部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都非常鲜明,非常突出的作品,艺术方法又较为接近,可比性强。其次,论文作者并没有展开两部作品的全面比较,因为那样大约得写厚厚的一本书。他选择了一个非常具体,并且便于操作的对比点:景物描写。对比的一方是俄罗斯顿河哥萨克的世代居住地顿涅茨草原,对比的另一方是华夏民族周秦故地的白鹿原,反差异常之大,容易把握。再次,比较研究,有求同和取异二途。比如钱钟书在其名文《诗可以怨》里,贯通中外,以《文心雕龙》里“蚌病成珠”的美学判断为基点,旁征博引,用大量论据证明这一判断的真理性和普遍性,就是求同的比较。李建军的文章则是相当典型的取异比较。他的这种比较从三个方面着手,得出了两部作品三大相异点的结论:一、敛约与横恣:《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对景物描写的不同策略;二、白与黑:《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景物描写的总体色调及其所指;三、两部小说景物描写的诗学背景及其与作者心理结构的关系。在这三点对比中,我最欣赏的是第二点。他在景物描写的总体色调的比较中,抓住了《白鹿原》的白,抓住了《静静的顿河》的黑,高屋建瓴,对照鲜明,真是神来之笔。你闭上眼睛一想,就觉得非常准确。
关于《白鹿原》的语言,包括作家陈忠实本人的语感等问题,李建军是专门探讨过的,别的批评家,如阎纲、薛迪之、白烨等,也都在文章中谈过,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仍然能觉得在这方面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比如《白鹿原》的语言特色与作品整体风格的关系;陈忠实在《白鹿原》里,是怎样提炼和升华关中方言并撮取其神髓的;《白鹿原》语言的地域文化内涵和色调等等,都还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缺乏有系统的,令作者和读者都信服的举证。
(本文系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白鹿原〉评论集》一书所写的序,本刊有删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中刀客之肉瓤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