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流传爱你蓄谋已久在线阅读的英雄传奇故事?请简要的

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河南工业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50,045贴子:
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收藏
学特色小吃哪家好? 找苏味轩 包教包会 一费到底 学2送2 自己创业做老板!
很久不见的ID
查水表。。。 你咋不开门
我们老师讲过
楼主好久不见 啊
十一级崇拜一下
香蕉被你吃了吧
二:阶级的起源 实验人员继续他们的实验,不过这次他们改变了喷水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拿香蕉,马上有水喷向拿香蕉的猴子,而非全体。 然后,实验人员又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一只新的猴子C。不同以往的是,猴子C特别的孔武有力。当然,猴子C看到香蕉,也马上想要去拿。一如以前所发生的起行,其他四只猴子想海K猴子C一顿,不过,他们错误估计了C的实力,所以结果是反被C海K了一顿。于是,猴子C拿到了香蕉,当然也被淋了个湿透。C一边打着喷嚏,一边吃着香蕉,美味但是也美中不足。 A B D E没有香蕉吃,但也比较快乐,毕竟没被水淋到嘛。后来,C发现只有拿香蕉的猴子才会被淋到,就要求最弱小的A替它拿香蕉。A不想被K,只好每天拿香蕉 被水淋。 B D E越发快乐起来,这就叫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嘛!于是,5只猴子有了三个阶级。这样一来,阶级就产生了。 而人类社会的阶级无疑是从动物社会这种等级差别中发展而来的,所以,原始社会不可能是没有阶级的社会。当然,原始社会的阶级及社会丑恶现象对现代来说是一种低级的,原始的。人类从灵长动物中进化而来,可以肯定的说,人类社会的阶级就是从动物社会的等级中发展而来的。
CMA为什么那么火,薪资多少,考完有什么用?
三:道德的沦丧 实验人员进行的有关猴子的研究仍在继续。天变热了,笼子里的猴子们想冲凉却找不到地方,终于出现了一位反潮流英雄——猴子HERO。 HERO无意中碰到香蕉,理所当然引来一顿暴打。但在挨打过程中,猴子门享受到了冲凉的乐趣。等身上的水干了,猴子A无意中碰撞了HERO,使HERO再次接触到了香蕉,于是,猴子们享受了第二次冲凉,HERO遭到了第二次痛殴。此后,只要大家有冲凉的需要,就会有一只猴子挺身而出,对HERO进行合理冲撞。大家对HERO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不同,平时大家会对HERO异常温和,以弥补在冲凉时为维护规则而不得不对它进行的暴力举动。 一天,在大家冲凉时,饱受折磨的HERO闻到了香蕉的清香,生物本能使它在别的猴子心有旁骛时将香蕉吃了。而且此后没有了新的香蕉来填补空缺。猴子们陷入了另一个尴尬境地:没有冲凉的水,也没有香蕉,只有HERO。 于是另一个规则形成了。猴子们在烦躁的时候会痛打HERO出气,HERO不得反抗。当笼子里的旧猴子被新猴子换掉时,新猴子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学会殴打HERO。 终于有一天,老天开眼,历尽沧桑的HERO被另一只猴子代替了。猴子们失去了发泄对象,只能任意选取一个目标攻击。此后,笼子里的猴子们不吃不喝不冲凉,唯一的举动就是打架。这就是道德的沦丧。
四:道德的重建 实验人员对猴子们的斗争不休感到不安。为了重建道德秩序,他们决定继续供应香蕉。一天,正在混战的猴子们发现头顶多了一串香蕉,A不顾身上的剧痛,把香蕉摘了下来。于是久违的甘露出现了,未曾尝过甜头的猴子们先是茫然失措,继而争先恐后的加入冲凉的行列,香蕉反而被遗忘了。 当猴子B C D E发现A在享受沐浴的同时还吃着美味的香蕉。嫉妒心使他们暂时团结起来,共同K了A一顿,将A吃剩的香蕉夺过来。但此刻的香蕉成了匹夫怀里的宝玉,得到它的猴子虽能享受美味,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实验人员不断放入香蕉,却发现战斗比以前更激烈了。分析清楚原因后,他们用木头做了一个假香蕉放进了笼子。此时猴子们已经学聪明了,它们知道触摸香蕉可以享受淋浴,而试图独占香蕉则会遭到痛扁。 于是,一个新的现象出现了,当猴子有冲凉需要时,会有一只猴子将香蕉拿起来。当它发现有遭到攻击的可能时,会马上放下香蕉逃到一边去。这样,猴子都能冲凉,但又不至于像以前那样N败俱伤。没有猴子发现哪个香蕉是假的。
谁是喷水的实验员?
六:迷信的起源 后来,A终于被好心的实验人员拉出了苦海。新来了猴子F。C觉得有必要维护自己的阶级地位,B D E则生怕顶了A的缸。在各种复杂心情的作用下,B D E在C的带领下爆扁了F一顿,然后强令F做拿香蕉阶级。F开始不乐意,后来慢慢在B等的劝说下,等待“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一宿命。 慢慢的,老资格的B D E猴子渐渐被淘汰,C发现自己在体力上不再占优势,很难通过武力让这一游戏规则继续下去,觉得十分苦恼。这时,一只最有希望升级为吃香蕉阶级(既C的理所当然接班人)的猴子,也是C谋臣的H向C进言,于是君臣之间商量出一个计谋。 按照君臣定计,H开始依靠自己多懂的几种猴语而在其他若干猴子面前树立的权威形象,向其他猴鼓吹:“每一只新来笼子的猴子都是有罪的,这种罪责来自血统……只有摘香蕉的猴子才能被(实验人员)送到天堂。” 事实上,因为被水冲容易得肺炎病倒而被实验人员淘汰,但猴子们不知道,反而以为被淘汰的猴子真的进了天堂。 渐渐地,猴子们都相信了这套理论,并讲给每只新猴子听,就这么流传下去越传越神。以至于后来摘香蕉阶级的猴子为了能摘到香蕉而大打出手……这是C没有想到的,H没有看到的,那时他们都已死了。然而迷信就这么诞生了。
七:爱情的起源 后来,实验人员放进去了一只雌性的猴子I。第一天晚上C就以头领的身份占有了I。处于第二阶级的B D E敢怒不敢言。而I也因而接受了她的新身份,分享着自己用身体换来的香蕉和冲凉的权利。 直到有一天,她对唯一的拿香蕉阶级F产生了兴趣,所有关于HERO的传奇和天堂的传说都满足不了I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在C B D E四只猴子都在水足香蕉饱之后沉沉睡去的夜里,I开始了和F的接触。在雌性动物特有的温柔天赋的作用下,寒夜中冻的瑟瑟发抖的F不禁牵起了一中I从未有过的感受。极尽温柔的用雌性的天赋抚慰F身心的创伤。 从那以后的每一次冲凉和吃香蕉的时候,I总是悄悄的注视着受难的F,悄悄的心疼着,然后每一个深夜,I继续用自己的方式治愈着F。终于有一天,I和F把熟睡中的C杀死,而早已被平静的生活惰化的B D E则根本没有反抗的意思。F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新的王者。 这就是爱情的起源,一种产生于重重压迫之下,发自异性之间的好奇心的具有巨大得足以改朝换代的力量的化学反应。
八:脆弱的爱情 由于C的意外死亡和鉴于I的进入而产生的新变化,实验人员决定再放入三只雌性猴子以平衡需求,同时也把笼子扩建成为拥有好几个不同隔离间的复合式结构。 三只新加入的猴MM自然大受欢迎,在没有发生任何争执的情况下被B D E和平瓜分了,之后的日子安静祥和。直到B D E渐渐年老体衰,以及实验人员放入除香蕉之外的不同种类的水果之后,事态发生了变化。 导火索是E试图用属于自己的那只猴MM去讨好F,以换取一颗杨桃,这项交易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被I撞破终止了。但是I和F的夫妻矛盾却因此而展开,雪上加霜的是,E的尝试同时也提醒了B和D,于是一次又一次的秘密交易在暗中酝酿。而无辜的F却不得不I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的思想教育。 终于在正反两股力量的作用下,F有了第一次的越轨行为。接下去的状况一发不可收拾,B D E用他们各自的猴MM换取他们想要的各种水果。而F则在I的疲劳攻势之外得到自己的安慰,代价仅仅是他早就不感兴趣的东西。 这种日子并没持续多久,终于I在郁郁寡欢中一睡不醒,而F也因过度操劳而去了天堂。剩下三只已没有研究价值的老公猴和三只欲望过剩而无处发泄的猴MM…… 最后这项以猴子作为对象的实验被彻底终止了,这项实验做出的最后一个贡献是,它证明了爱情的不可考验性——爱情只能存在于需要面对巨大压力的艰苦岁月。 爱情,是经不起现实考验的,很脆弱,很虚弱。爱是性欲催促出来的急迫感情和活动,为了稳定和固定这种感情活动而上升到社会法律高度。
我是来看啪啦的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1<input type="button" value="GO" onclick ="var val = Number(jQuery(this).parent().children(':text').val()); if (isNaN(val) || val
1){val = 1;}window.location.href = '/50-100200-detail--0-__id__.html'.replace('__id__', val); ">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
没人爱的臭臭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
要自考了,书都没看完,肯定挂了!不过还是拿在网上找的资料与考这门的朋友分享一下!
没人爱的臭臭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1.宋初诗坛最早流行应答酬唱、浅切以晓的“白乐天体”,代表人物有徐铉、李昉,李昉编纂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诗徐铉文总集《文苑英华》。  2.晚唐体有寇准、林逋、魏野、潘阆等人,尊崇对象为贾岛、姚合,多写山野闲逸情趣,以锤炼字句为能。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以梅、鹤为伴,称梅妻鹤子,以咏梅诗著称,传世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  3.宋代最早提倡复古和文体复古的代表人物是柳开,著有《柳河东集》。王禹偁著有《小畜集》,其诗取法白居易,是宋初创作实绩最为丰厚的诗人,是宋代文学创作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代表作诗《对雪》、《山行》,散文《待漏院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4.王禹偁著有《小畜集》、《小畜外集》,其诗取法白居易,是宋初创作实绩最为丰厚的诗人,是宋代文学创作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代表作诗《对雪》、《山行》,散文《待漏院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5.西昆诗派(西昆体):北宋诗人杨亿将在皇家藏书秘阁参预编纂《册府元龟》诸人“更迭唱和”的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西昆,指秘阁藏书之所,因《山海经》言昆仑山之西有群玉山,为先王藏书册府),西昆诗体和诗派便由此而得名。《西昆酬唱集》共收录杨亿等十七人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部为近体律诗。西昆派作家均是身居清要的馆阁之士,代表作家为杨亿、刘筠、钱惟演。诗的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创作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诗文标榜学习李商隐,其中杨亿、刘筠以骈体文著称。西昆派多数作品缺乏真情实感,堆砌过甚,不免剽窃之讥。西昆派作家惟美风格固然是对宋初浅俗的白体诗风和缺乏文采的复古文风有所矫正,但其创作脱离现实,偏离传统的文学标准,馆阁气十足、仅重外表精美的艺术趣味,注定了主导文坛的时间不会长久,但在北宋文坛仍有一定影响。  6.石介片面强调复古,鼓励了古文中险怪奇涩的“太学体”的形成。  7.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是宋诗革新的开拓者,梅尧臣,有《宛陵先生文集》。  8.宋初词坛仍承续五代花间词派余绪,袭用艳情、别情的旧有题材,采纳令词小曲的传统形式,促使词进一步雅化、文人化。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晏殊、欧阳修等人。  9.晏殊,字同叔,词集名《珠玉词》(全部为小令),词风“温润雅洁”、“明朗清峻”。名句:《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诗人之忧生”,又以之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境”。  10.张先的词多写男女之情,作者因“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句被呼为“桃杏嫁东风郎中”。以善用“影”字著称,因得意《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欢》“帘压卷花影”、《剪牡丹》“堕飞絮无影”,而自呼“张三影”。  11.晏殊的“暮子”晏几道,与其父并称“二晏”,子叔原,号小山,其词集自称《乐府补亡》,通称《小山词》。黄庭坚用四“痴”来评价其为人。  1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受御史李定等陷害,酿成著名的“乌台诗案”。中国最早的文字狱。  13.东坡志林》、《仇池笔记》为苏轼随笔似的小品文集,其中包括贬居黄州时写的《记承天寺夜游》。  14.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著有《豫章黄先生文集》,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三人合称“苏门四学士”。陈师道,号后山居士,作诗以苦吟著称,黄庭坚称他为“闭门觅句陈无己”,著有《后山集》。  15.宋末元初的方回又称杜甫为江西诗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16.张耒,字文潜,号柯山,著有《宛秋集》。  17.晁补之,著有诗文集《鸡肋集》,词集《晁氏琴趣外编》。  18.秦观,字太虚,改字少游,有《淮海集》、《淮海词》传世,被评为婉约词家的最杰出代表。  19.贺铸,字方回,词集名《东山集》,词的特点是词采富丽,着色浓艳,有“妖冶”之风。  20.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词名自题《片玉集》后世亦题《清真集》后人评周词,称之为“正宗”、“集大成(仅是对传统婉约词风而言)”。  21.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词集《漱玉集》,曾作有一篇《词论》。  22.陈与义,号简斋,有《简斋集》。  23.朱敦儒,字希真,有词集《樵歌》传世。  24.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  25.杨万里,号诚斋,有《诚斋集》。  26.范成大,号石湖居士,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晚年在石湖所作《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六十首,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  27.陆游,字务观,号放翁,留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的文章最具特色的是《老学庵笔记》和《入蜀记》以及《渭南文集》中的若干序跋记传文字。北宋宋祁的《宋景文公笔记》首先使用了“笔记”这一名称。宋代笔记的内容大致包括史料逸闻、风俗掌故、学术考辨、诗文赏析等。《老学庵笔记》内容涉及朝政时事、人物故旧、琐闻轶事,也记录了作者的读书心得、考辨成果。  28.辛弃疾,子幼安,号稼轩,有《稼轩词》传世。诗人排遣苦闷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是向千古江山、风流人物寻觅知音,登临吊古、咏叹兴亡成为辛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另一条排遣途径是向自然寻求友朋,自然山水因而成为诗人英雄性格的化身或见证,为诗人奔走于笔下。自然景物在辛词中显得极富生命感和人情味,获得一种特殊的表现。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水中,为自己活跃的生命寻找到另一块更广阔的天地。  29.辛派词人有陈亮,刘过,刘仙伦,南宋后期的刘克庄、宋末刘辰翁等人,亦属辛派词人。  30.江湖诗派:在四灵之后,又出现了一批飘逸江湖的诗人。临安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僚,身份低微,也有少数人曾官要职。他们相互酬唱,以江湖习气标榜,因而被称为江湖诗派。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戴复古,号石屏,有《石屏诗集》、《石屏词》。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后人评其词“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岂剪红刻翠者比耶”。  3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人们称姜夔这一流派为格律诗派。  32.吴文英,号梦窗,有《梦窗词》。张炎在《词源》中称吴文英词为“质实”,以与姜夔的“清空”相比,并批评他“凝涩晦昧”,“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  33.王沂孙,号碧山,著有《碧山乐府》。代表作《齐天乐。蝉》,其中“铜仙铅泪”的典故,明显表达了亡国之痛。  34.张炎,号玉田,有《山中白云词》。他的《词源》是一步很重要的词学理论著作,上卷论音乐,下卷论词的创作,主张“清空”,反对“质实”,推崇姜夔的“骚雅”。  35.最早的诗话是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南宋后期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最重要的宋代诗话。严羽,自号沧浪逋客。《沧浪诗话》分《诗辨》、《诗体》、《师法》、《诗评》、《考证》五部分,严羽对宋代影响最大的苏、黄两家诗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这两家是“以文字为师,以才学论诗,以议论为诗”,“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36.以禅喻诗:他提出“兴趣”说,认为诗歌本质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他在说明这种诗歌本质时采用的是“以禅喻诗”的方法。以禅喻诗的风气始于北宋苏、黄等人,严羽直接以禅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严羽认为诗的本质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靠“妙悟”。这样,他就把以禅喻诗的运用到诗的本质问题上,由此导出了后人的“诗禅等一”等论调。  37.刘辰翁,号须溪,有《溪须集》他发展了“评点”这一新的文学批评形式。  38.辽皇后萧观音作抒愁怨的《回心院词》十首,被誉为“深得词家含蓄之意”,“大有唐人遗意”他的作品收录在王鼎的《焚椒录》中。  39.院本杂剧和诸宫调是金代兴起的两种重要的文艺形式。  40.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他编纂了金诗总集《中州集》和金史著作《壬辰杂编》。元好问的词为金源一代冠冕,兼有婉约和豪放风格,被张炎赞为“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  41.诸宫调: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鼓子词是用一个曲牌反复演唱,赚词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套曲演唱,诸宫调则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因而容量大为扩充,音乐变化更为丰富,叙述手段也有相应的提高,除旁述外,也有故事中人物的自白。诸宫调有南、北诸宫调之分,北诸宫调又称“弦索”、“搊弹词”。诸宫调的代表是《刘知远诸宫调》和《西厢记诸宫调》。  42.元杂剧基础是宋杂剧和金院本,大致可以分为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社会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五种。  43.四大爱情剧:《西厢记》、《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拜月亭》。  44.元散曲的流行早于杂剧,在金、元之交就被文人士大夫所采用,称为“新乐府”,主要有风情和隐逸两类。  45.南戏产生于宋代。  46.宋杂剧的表演体制一般分为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梦粱录》说宋杂剧的特点是“全用故事,务在滑稽”。  47.杂剧在结构体制上,一般是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剧本包括唱词(曲文)与宾白两大部分,唱词是剧本的主体。杂剧中人物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科。  48.杂剧在角色体制上,一般分为四大类:旦、末、净、杂。  49.有关元代杂剧、作品的著录,首见于钟嗣成的《录鬼簿》。  50.关汉卿是使元杂剧形式最后定型的作家之一,社会剧的代表作《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爱情婚姻剧都是以女主人公为主角的,代表作《救风尘》(人物:赵盼儿、周舍、安秀实)、《望江亭》、《拜月亭》、《诈妮子》。历史剧主要有《哭存孝》、《西蜀梦》、《单刀会》。关汉卿是本色派、豪放派的开创者。
没人爱的臭臭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51.董解元集《西厢记》故事于大成,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它所讲述的张生、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源自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  52.《西厢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它突破了杂剧的体制,以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演述崔、张故事,明人称《西厢记》为“传奇之祖”。  53.元曲四大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其中,马、白、郑属于以文才见长的作家,白、马属前期、郑属后期。  54.白朴有杂剧16种,现存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井底引银瓶》,男主人公裴少俊、女主人公李千金。《梧桐雨》是一出历史悲剧,取材于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评此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55.爱情婚姻剧:前期:杨显之,外号“杨补丁”,代表作《潇湘雨》,石君宝《秋胡戏妻》本于汉刘向《故列女传。鲁秋洁妇》及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女主人公罗梅英。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带有神话色彩。后期:乔吉《扬州梦》以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取材于杜牧《张好好诗》及《序》,写杜牧与妓女张好好的风流韵事;《金钱记》本于唐人许尧佐的传奇小说《柳氏传》及“韩寿偷香”的故事,写唐代诗人韩翃的恋爱故事。《两世姻缘》是他的代表作。  56.社会剧包括公案剧和家庭剧。元前期杂剧中,以李潜夫的《灰栏记》和《陈州粜米》。德国现代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还将《灰栏记》改编为《高加索灰栏记》。元前期家庭剧的代表作家是郑廷玉,代表作《看钱奴》是一出著名的社会讽刺喜剧。其他还有武汉臣的《老生儿》、张国宾的《汗衫记》等。后期以秦简夫的家庭伦理剧《东堂老》(代表作,塑造了商人形象)、《赵礼让肥》、《剪发待宾》。  57.历史剧:前期以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成就最高。此外还有高文秀的《渑池会》、狄君厚的《介子推》、李寿卿的《吴员吹箫》、郑廷玉的《疏者下船》、孔学诗的《东窗事犯》等。水浒戏最著名的是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双献头》,李文尉的《燕青博鱼》等。以文人为题材的有王伯成的《贬夜郎》,费汉臣的《贬黄州》,宫天挺的《范张鸡黍》(取材于《后汉书。范式传》,《太和正音谱》评:“其词锋颖犀利,神采烨然,若健翮摩空,下视林薮,使狐兔缩颈于蓬荆之势。”后期历史剧代表作家杨梓《霍光鬼谏》、《敬德不服老》、《豫让吞炭》三种。  58.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主要形式。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它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是由民间小唱、唐诗宋词发展而来的。小令包括“带过曲”、“重头小令”。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以“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曲的出现是对词的一次重大变革。曲的对仗有“合璧对”、“鼎足对”、“连璧对”、“连珠对”、“扇面对”等。  59.在元代散曲作家中,马致远的贡献最大,成就最高。他的代表作《夜行船。秋思》套,词曲可称元代套曲中的压卷之作。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的咏景名篇《天净沙。秋思》,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景。”清人焦循《易余龠录》称其为“一代巨手”。  60.后期散曲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和徐再思。张可久一生专写散曲,有《小山乐府》;明李开先将乔吉与张可久并论,称为“曲中李杜”。徐再思与贯云石的散曲,世称“酸甜乐府”。张养浩,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山坡羊。潼关怀古》为传世名篇。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套曲,具有粗犷的“蒜酪风味。”  61.南曲由宋杂剧、唱赚、宋词和民间歌舞戏等综合发展而来,大约在北宋末、南宋初产生于浙江温州,又称“温州杂剧”。  62.四大南戏:《荆(钗记)》(一般认为是元人柯丹丘所作)、《刘(知远白兔记)》(系永嘉书会才人编纂)、《拜(月记)》(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在四大南戏中思想成就最高),、《杀(狗记)》。高明的《琵琶记》被称为“曲祖”、“南曲之宗”。  63.高明,字则成,号菜根道人,后人称为东嘉先生。  64.北方诗文源于金末赵秉文、元好问、学习苏轼。北方诗文的代表作家是王恽、姚燧(前期盛世之音的代表,以散文见称)。  65.前期南方诗文的代表作家是戴表元和赵孟頫(著有《松雪斋集》)。  66.后期诗文的代表作家是虞集(当时诗坛领袖,领导南北诗家驰骋竞进,使元代诗坛达到极盛)。  67.萨都剌(有《雁门集》后人推崇他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  68.元诗四大家:杨载、范椁、虞集、揭傒斯。  69.杨维贞,字廉夫,好铁崖,别署铁笛道人,有《铁崖先生古乐府》。时称“铁崖体”。  70.话本原是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宋人说话有四种“家数”,即小说,讲史,将经,合生或说诨话,其中以小说、讲史两家为最重要,影响也最大。小说家的话本称作小说,都是短篇故事,讲史家的话本称作平话。  71.宋元话本小说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文体的正式出现,开始了我国文学语言上的一个新的阶段。  72.《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合称《全相平话五种》。  73.元末明初,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的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奠定了长篇章回小说发展的基础,也为后世长篇章回小说提供了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两种范例。  74.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其形式特点是分章叙事,标明回目,故称为“章回小说”。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红楼梦》最终确立了八言回目的完整体例。  75.《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刻本,此书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做了一些较明显的加工和修改,主要是辨证史实、增删文字、削除论赞、改回目为对偶。在语言上,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使用了一种平易浅近的文言进行创作。  76.《水浒传》的编著者施耐庵和罗贯中。现存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余象斗和杨定见两种)、七十回本(金圣叹“古本”,贯华堂本),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间郭勋刻本原书共二十卷。一般认为,万历时容与堂刻《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最接近《水浒传》祖本。  77.刘基,字伯温,著有《诚意伯文集》,“八股文”(制义)的倡导者,以寓言体散文《郁离子》最为出名,名篇《卖柑者言》。  78.高启,纂修《元史》,他的诗最能表现其艺术风格的是歌行体和七言律诗。  79.杨荣、杨士奇、杨溥等三位台阁重臣的诗文,称为“台阁体”。  80.因李东阳是茶陵人,因此这一诗派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茶陵诗派”。主要诗人有谢铎、张泰、彭民望等。  81.文坛上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复古主义文学。与李、何共同被称为“前七子”的代表作家是徐桢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前七子为文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82.朱权,著有《太和正音谱》。  83.朱有燉,皇子,别号诚斋,集名《诚斋乐府》。丘濬,著有《五伦全备忠孝记》。  84.贾仲明,自号云水散人,代表作《萧叔兰情寄菩萨蛮》。  85.杨景贤,号汝斋,蒙古族人,代表作六本二十四折的《西游记》。  86.王九思,著有散曲集《碧山乐府》、杂剧《杜子美沽酒游春记》(一名《曲江春》、《杜甫游春》)和《中山狼》(开明代单本杂剧之先)。  87.明后期最杰出的作家是徐渭,他的《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  88.王骥德称王衡的讽刺喜剧《郁轮袍》合《真傀儡》二剧,“大得金、元本色,可称一时独步”。  89.徐复祚的讽刺喜剧的杂剧《一文钱》。  90.明嘉靖、隆庆间,著名曲师魏良辅对昆腔进行了改革,使昆腔集中表现了南曲轻柔婉折的特点,同时部分保存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腔。他的伴奏器乐兼用箫、管和琵琶、月琴等弦乐。  91.梁辰鱼的《浣纱记》是首先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为昆曲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92.沈璟的《南词全谱》,贯穿沈璟戏曲格律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对“场上之曲”的强调。因沈璟是吴江人,故被称为“吴江派”,文学史上也称作“格律派”。  93.孟称舜《娇红记》是在《西厢记》、《牡丹亭》之后,《娇红记》把爱情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红楼梦》之前一部杰出的爱情悲剧。  94.高濂(号瑞南道人)的《玉簪记》,周朝俊的《红梅记》。  95.孙钟龄的讽刺喜剧《东郭记》。  96.临川四梦:汤显祖的《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以及《牡丹亭》,都有梦境的描写,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的书斋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97.《邯郸记》和《南柯记》标志着汤显祖在创作上从爱情题材扩大到社会政治题材。从“以梦写爱情”到“以梦写政治”,这是作者在戏剧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98.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见于文字的最早雏形。  99.明嘉靖至崇祯间,白话小说就题材而言可以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等类别,《金瓶梅》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明代小说中的“四大奇书”。  100.《金瓶梅》的作者署名为“兰陵笑笑生”。
没人爱的臭臭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101.《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写家庭生活为主的长篇小说。开创了世情这一派。  102.《金瓶梅》以后有影响的同类作品有《玉娇丽》。  103.《封神演义》(许仲琳著)是继《西游记》之后最著名的神魔小说,其他还有《西游补》(董说著)、《三宝太监西洋记》(罗懋登著)。  104.历史演义小说中较著名的是冯梦龙的《新列国志》。  105.英雄传奇小说中代表作是《北宋志传》,公案小说有《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和《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等。  106.讲史话本成为我国长篇白话小说的先驱,小说话本则成为白话短篇小说的远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将明后期专门的白话短篇小说作家的作品称为“拟话本”。  107.明嘉靖年间洪●(木加便)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成为最早的话本专集。  108.明后期拟话本小说最著名的集子是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简称“三言”。此外,有凌濛初编辑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  109.后七子“是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的并称,而以李、王为首。  110.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被称为“唐宋派”。  111.茅坤,所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影响很大。  112.李贽,号卓吾,他提倡“童心”(真心),他反对复古。  113.归有光著有《震川先生集》。  114.由于这一文学流派的两个代表人物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之为“竟陵派”,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形成了“幽深孤峭”的艺术风格。  115.复社领导人物是张溥,代表作《五人墓碑记》。  116.复社之外,还有几社。  117.在晚明融合“公安”、“竟陵”之长而较著名的作家是张岱。张岱,号陶庵,有《陶庵梦忆》、《琅环文集》、《西湖梦寻》等。代表作《湖心亭看雪》。  118.顾炎武,别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曾参加复社,其诗被人称作“一代诗史”,被公推为清代考据学的开山祖。  119.“江左三大家”的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120.钱谦益,号牧斋,作品有《初学集》。  121.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神韵说的倡导者是王士祯。  122.查慎行,成为清初效法宋诗最力而最有成就的作家。  123.明末清初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词派。  124.清初词坛上,势力最盛、影响最大、真正廓清了明代词坛上遗习而树立了清代风气的是以为首的浙西词派和以陈维崧的阳羡词派。  125.朱彝尊,他的词标榜南宋,推崇姜夔、张炎,曾纂辑唐宋元五百余家词为《词综》。  126.江苏苏州是昆曲的发祥地,一批以编剧为生的职业剧作家,包括李玉、朱素臣等。  127.李玉是苏州派的领袖人物,代表作《一捧雪》、历史剧《千忠戮》,与人合撰的《清忠谱》(生动描写了东林人士周顺昌反对魏忠贤的斗争),其,其中《千忠戮》的[倾杯玉芙蓉]流传甚广,遂有“家家‘收拾起’([倾杯玉芙蓉]的首句),户户‘不提防’”(《长生殿。弹词》[南吕一枝花]首句)之说。  128.朱素臣,代表作《十五贯》(公案剧)。  129.尤侗,代表作杂剧《读离骚》传奇《钧天乐》(揭露科举积弊),王士祯《池北偶谈》称道“可使风云变色,自是天地间一种至文”。  130.李渔的传奇全是场上之曲,总名《笠翁十种曲》,完成了把风流和道学融为一体的目的,锻铸了一种清理合一的理想。  131.洪昇的戏曲唯《长生殿》传奇和杂剧《四婵娟》(包括《谢道韫咏絮擅诗才》、《卫茂漪簪花传笔阵》、《李易安斗茗话幽情》、《管仲姬画竹留清韵》)。  132.《长生殿》传奇共二卷五十出,有人称“是剧乃一部闹热的《牡丹亭》”。  133.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最早的刻本青柯亭本,它达到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水平。  134.《聊斋志异》以后的短篇文言小说有代表性的是袁枚的《新齐谐》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135.《金瓶梅》系统,以家庭生活为描写中心,著名的有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醒世姻缘传》是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以现实主义的笔墨,解剖了封建社会的家庭生活的作品。在艺术上此书是用山东淄博一带的方言土语写成的。  136.《水浒传》系统,写英雄传奇,著名的有陈枕的《水浒后传》、钱采、金丰的《说岳全传》。  137.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大都为江浙一带的人,所以主人公的籍贯也围绕在江浙地方,具有浓厚的江浙地方色彩,《好逑传》是其中的佼佼者。男主人公铁中玉,女主人公水冰心。  138.《儒林外史》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卧闲草堂本,同治年间,出现了齐省堂增订本。  139.《红楼梦》的版本分为脂评本八十回本(脂砚斋、畸笏叟)和程(高)本(程甲、程乙)。后四十回为高鹗所补。  140.红楼梦》研究中五四运动以前,最有影响的是“评点”和“索隐”两派,其中,后期索隐派最有价值和特色的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这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第一篇比较系统,比较科学的研究专论,也是第一篇超越中国传统小说理论,采用西方近代美学理论研究《红楼梦》的论文。五四以后,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新红学”派是红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流派。  141.李汝珍,字松石,他的《镜花缘》谈才学和妇女问题。  142.沈德潜编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清诗别裁》等书。  143.格调说:沈德潜认为诗歌在内容上应该符合封建社会秩序,在表现上,应“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要讲含蓄、比兴,只能“委婉陈词”,不可“过甚”、“过露”。好诗的标准是“风雅”,是盛唐的诗歌,因此写诗必须学古,必须有法度,也就是要“摩取声调,讲究格律”,由于他的努力,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之风弥漫于诗坛。  144.肌理说:翁方纲的论诗主张:主张用学问做根柢,以增加诗的骨肉。  145.袁枚,字子才,他的文学评论《随园诗话》,主张写诗抒写性灵。  146.义法:方苞的文学见解,义,指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法,指言有序,是说文章要有条理、有层次、有技巧,也就是指形式。不过,方苞所指的内容就是有关圣道伦常的内容。义法后来形成桐城派文论的中心。  147.姚鼐强调写文章要义理、考证、文章兼备。  148.清初骈文代表作家有陈维崧,著有《湖海楼集》;毛奇龄,著有《西河全集》;清中期是清代骈文的黄金时代,以汪中成就最高,他也是整个清代谢骈文的第一高手,代表作《哀盐船文》。清后期则有以王闿运、李慈铭为代表的晚清骈文十大家。  149.清代流行弹词、鼓词、子弟书、宝卷等。  150.《天雨花》(清代较早的一部弹词,作者是女作家梁贞怀)、《再生缘》(二十卷,作者是女作家陈瑞生。  151.龚自珍,号定庵,他诗、词、文兼长,尤以诗文成就最高,他的七律《咏史》、《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是他的传世之作。  152.魏源,著有《海国图志》,他与龚自珍同属今文学派,倾向改革。  153.梅曾亮,字伯言,是姚鼐著名弟子之一。他成为桐城派后期的中心人物。  154.曾国藩,字涤生,湖南人,他是把桐城派古文推向中兴局面的领袖人物,为文于义理、考据、辞章外,还强调“经济”,并自立一派,编有《经史百家杂钞》,时人称为“湘乡派”。  155.宋诗运动滥觞于以宋荦、查慎行为代表的宋诗派,他们宣扬宋诗,推崇苏轼,至同治、光绪年间,这一运动衍变为“同光体”。  156.同光年间小说主要有两大流派,一为侠义公案小说,一为狭邪小说。  157.《施公传》为侠义公案小说开山之作。集大成之作是《忠烈侠义传》(《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俞樾将其改名为《七侠五义》。  158.狎邪小说,指清末以娼妓优伶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章回小说,它的直接源头,是才子佳人小说和《红楼梦》续书。《品花宝鉴》,作者陈森,是狎邪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惟一集中反映乾嘉之际京师狎优风尚的作品。  159.《海上花列传》作者韩邦庆,曾编辑文艺月刊《海上奇书》,小说人物对话全用吴语方言,充满浓厚的地方色彩,胡适推为“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160.《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春。《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文康。  161.“诗界革命”的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等人。  162.黄遵宪论诗主张“我手写我口”,堪称一代诗史。  163.传统诗坛上势力最大者是继宋诗运动而起的“同光体”诗派,代表作家沈曾植、陈三立、陈衍等。汉魏六朝派代表作家王闿运,晚唐派代表作家易顺鼎,他们这些流派标志着拟古诗派的没落。  164.清末四大譴責小説: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和曾樸的《孽海花》。  165.《官場現形記》在藝術上深受《儒林外史》的影響,全書由短篇故事蟬聯而成,沒有貫穿始終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節,“一人演述完峻,即遞入他人,若斷若續,與《儒林外史》略同。  166.《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結構,較《官場現形記》完整。全書雖仍無貫穿始終的情節,但以“九死一生”爲主要綫索,把其二十年“親見親聞”的人和事貫穿起來,有了貫穿全書的人物。  167.章炳麟,字太炎,文學成就主要在政論雜文;秋瑾,別號鑒湖女俠.陳天華以鼓詞《猛回頭》、政論《警世鍾》,小説《獅子吼》等有位著名。  168.南社的社名取“*南音不忘其舊”之意,发起人柳亞子(著有《磨剑室诗词集》)、陳去病、高旭。  169.京劇,乾隆末年,徽班進京帶來二黃調.漢劇的主要聲腔是西皮,它來源於西北的梆子腔。漢劇和會劇同台演出,而二黄西皮互相交融,而成爲匯聚的主要聲腔。至道光末年,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藝術程式,成爲北京地區的一個新劇種,即京劇。被稱爲京劇老生三傑得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是京劇藝術的主要奠基人。  170.柳亞子、陳去病創辦了我國第一部戲劇刊物《戲劇大舞臺》,留日學生李叔同、歐陽予倩等在東京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話劇演出團體春柳社,在日公演《茶花女》。
没人爱的臭臭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1、简述欧阳修散文平易的文风  欧阳修的文章平易近人、纡曲蕴藉。他继承了韩愈散文文从字顺的要求,摒弃了怪奇的文风,能愈雄奇于畅达,在平常中见隽远。在文体形式上,他认为骈体文“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吸收其有益成分,增加了散文的节奏感和情韵之美,并将古文笔法融入骈文写作之中,开创了宋代四六文的新体式,在欧阳修的努力下,古文在文章写作中的主导地位确立起来。欧氏的平易文风也成为宋文的代表文风。  2、简析柳永词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柳永的词作中除了描写闺怨思妇的生活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反映了他的“狭邪”生活。这些词主要以歌妓生活为描写对象。由于柳永与与她们接触较多,理解并同情她们的遭遇和内心痛苦,因而除了一般的描摹她们的玉肌琼艳、表现她们欢聚别离之外,柳词还更细致地写道她们的身世经历和心理活动,如写她们“刚被风流沾惹”的羞怯,因悔悟“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而产生的“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的愿望。一般而言,这些歌妓的形象是泛化的,并非特指,是为投合一般读者的欣赏要求而制作的。  3、简述苏轼理趣诗的特点  苏诗中有不少理趣诗。所谓理趣诗,就是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新泥”,以蕴涵哲理的比喻表达了对人世变迁的惆怅之情;而《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借写景而谈处世哲理,成为理趣诗的名篇。苏诗中的“理”,不是玄思和吊诡,而是生活中随感而发的感想,在习以为常中给人以新的启迪。另外,苏诗理趣诗中还有谈佛论禅之作,如《琴诗》,借咏琴而阐发禅理,别有韵味。谈空说有乃至“借禅以为诙”之作也不少。然真正富于理趣的还是诗中采集的那些生活中迸发的星火。  4、简析黄庭坚的诗歌创作观  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他见于当时党争中以诗干政的风气,反对用诗直接比附时事的作法,提倡诗歌的相对独立性。在创作中,他放弃了白居易以来的诗歌讽喻传统,将创作的重心放在展现个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同时有反对在诗中放纵情感认为作诗应以“养心治性”为根本目的。如他的《登快阁》一诗中“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现了诗人摆脱俗物、在观赏自然中回复真实自我的愉快心情,从颌联中,有可见出诗人心境又是非常淡泊、平和,展示了一个迥于流俗、孤高的士大夫的内心世界。由于黄诗中有意排斥了反映民生、议论时政的创作题材,因而使他的诗歌世界受到很大的局限,诗人觉得诗人有意回避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使之他的诗歌成就大大打了折扣。  5、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继承婉约词风而能更进一步,取得了超越前人的艺术造诣。  首先,她的词从题材到风格形成了以婉约柔媚为主的女性化特点,展现了一个在那个时代十分特殊的知识女性的心灵世界。  其次,她的词能集雅俗于一体,将极精美雅致的画面于极通俗真切的情事结合在一起。另外,她的语言既充分发挥了婉约词家精于修辞、造句精巧的特点,又往往贴切生动地化用口语,比喻的惊奇,铺叙的自然,都令读者叹服。如她晚年代表作《声声慢》,将“物是人非”等具体情事完全隐去,而集中描写“愁”的过程、情态本身;通过如实地铺叙景物,真实展露词人孤独寂寞、凄凉无奈的精神状态;一连串的反诘句式,在绝望中却透露出作者一贯的刚强性格‘起首连用十四叠字,更被誉为“公孙大娘舞剑手”。正是由于李清照丰富的情感和杰出的文采,使她的词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无怪乎后人称“婉约以易安为宗”。  6、简述杨成斋体的特点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杨万里的写景方面的诗为“杨成斋体”。  杨成斋体的特点首先是,善于以诗人的独特眼光发现和捕捉事物的生动形象,同是赋物写景,诗人抓住在瞬间打动诗人的生动形象,让它保持全部的新鲜感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晓行望云山》,描写的是自己的新鲜感觉,展现的是诗人的心灵世界。  其次是语言幽默,诙谐洒脱,处处展露出诗人的透脱胸襟。诗人虽触而发,在适当的情景中巧生联想,揭发习惯的可笑,揭示某些生活哲理,流露出诗人的涵养和卓识。如《戏笔》似是嘲笑天公的吝啬和自己的贫穷,其实透露出诗人为性情怡悦于自然而感到的快乐,表现了诗人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另外,语言通俗生动,大量化用口语俚语入诗。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这种语言风格是诗人对自然真趣的一种追求。  诗人将描写题材局限于自然景物,过于追求轻巧新奇,是诗境流于琐细,思想不深,语言有时不善拣择,“粗头乱服”,这些不足之处与诗人杨成斋体体现出的“真处”、“性灵”相比,毕竟是璧中之瑕。  7、论述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陆游在南宋诸位诗人中,诗的境界显得最为开阔,风格最为多样,语言运用也最为自如。  首先,想象丰富,气势豪壮,是陆游诗最鲜明的特色。他常常运用幻想、夸张等手法,突破现实环境的束缚,使诗歌境界变得空前阔大。如他的记梦诗,便大量溶入了唐代边塞诗歌的意象、情节,在南宋的残山剩水之外为人为展现了辽阔中国的壮丽特色,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他的豪壮气概更充分地体现在自我形象的塑造上,如《金错刀行》,在与苟安现实相对立中,这个自我形象往往浸透着李白那种狂放精神,在抒发壮志未酬的悲哀时,诗人的咏叹又往往具有杜诗沉郁苍凉、宏阔深沉的格调,如《书愤》。  其次,观察入微、描写入画,是陆游诗的有一特色。他善于随时随地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诗材,许多描写日常生活的作品记叙细腻,写景清新,笔调圆匀,如“傍水风林莺语语,慢园烟草蝶飞飞,”描写既精细又自然,“明白如画,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刘熙载《艺概》)。  再次,精于锤炼,巧于裁剪。陆游诗思既多,又富才情,而且不忘锤炼,“使事必切,属对必工”,“对仗工整,使事熨帖,当时无与比埒,”如“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另外,陆游诗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取法活泛,也是他的诗重要特点。朱熹、姜夔、方回、罗大经等人对此评价很高。  总之,陆游诗可以说是南宋最有成就的伟大诗人,但在艺术上继承的成分仍较多,独创革新的努力尚嫌不够。  8、论述辛词的艺术风格  辛词在艺术上继承总结苏轼豪放词、南宋爱国词的传统,并广泛学习借鉴其他词风、其他词人的成就,使其词境也变幻多姿、空前丰富。  首先,辛词最主要的风格,是由其内在英雄气概决定的豪放风格。辛词的豪,一方面更为沉着,更具实在内涵;另一方面则更为恣肆,更加不受拘束。除了直接记叙战斗场面、抒写英雄不平之事外,进入辛词的一切,无论动植生物,水月风光,还是人文产物、抽象思想,差不多都经过想象的改造,获得了奇特新颖的形象。他尤其爱写那些空间阔大、动态极强的事物,如写自己隐居出的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这与其说是写山,不如说是写自己心中的波涛汹涌。他还喜将时间和性质上相距甚远的各类事物汇聚为一体,往往一阕之内既写功名事业,又写道德文章,又有山水景物,又有古人今人。他更善于运用记梦、游仙、问天等手法,表现自己的不羁情怀,展示精神世界的升腾。又由豪放转入深沉,使辛词具有一种特有的意味和韧劲,如写他追述金兵入侵历史、抒写家国的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不过短短八句,既叙述了历史现实,又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和痛苦。借助由山、水形象组成的深远动人的词境,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现实深沉的情感,而又带有婉约词意味蕴藉的特点。  运用婉约的风格而寓以“伤人心别有怀抱”,是辛弃疾的另一擅长。如词境深婉的《青玉案。元夕》。辛词更善于借婉约的故事写政治的哀怨,为柔媚之词注入骨气,如《摸鱼儿》表面写《长门赋》的故事,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当国者的怨恨和希冀,作者赋予这个题材本身以更深刻的含义,而在运用婉约的形象、语言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所写的“宫怨”故事本身也非常哀婉动人。  其次,谐谑和反讽,是辛词另一种特殊风格。
没人爱的臭臭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9试述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  元杂剧的兴盛,指的是出现了一大批作家、一大批作品,而且戏剧活动及其普遍而频繁。就其社会原因而言,是经济、政治、作家构成、演员技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元代前期,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戏剧这种最富于群众观赏性的文艺形式,便适应城镇和商贾市民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要求,迅速的兴盛发展起来了。商业性的游乐场日益增多,这就为杂剧演出提供了固定的场所。在北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戏剧活动在节日、庙会常常不定期的开展,并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戏台。也有力的促进了元杂剧的兴盛。  其次,元代政治对杂剧的兴盛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元代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在元代初年比较尖锐,这不仅造成了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激发了人民的愤怒和发抗情绪。而杂剧正是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最足以表现人民的愤怒情绪和美好愿望,所以得到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元代初年在军事、政治方面严加防范,而在经济、文化艺术、道德思想上却是相当放松的;由于元代初年禁锢人们头脑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动摇,这对人们的思想是一次很大的解放;蒙古统治者由于语言、文化和习俗的隔阂,对中原文化还不甚了解,使他们不自觉地对杂剧表演内容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共同促成了杂剧的兴盛。  再次,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这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金元之际,文人沦为奴隶的极多;元代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使广大汉民族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普遍降低;蒙古灭金后,停止科举考试将近八十年,文人入仕的机会相对地说要少多了他们散布于社会各个角落;由于元代统治者重实用、轻文学,即使文人入仕,也多不受重用,故而流传“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正是当时文人社会地位如此低下,使一大批文人以杂剧创作为生,大大壮大了杂剧创作的队伍,提高了杂剧的质量。同时,社会地位的低下,也促使文人作家更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更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这就有利于杂剧作品思想艺术成就普遍提高。  最后,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是促进元杂剧兴盛的原因。元代杂剧演员数量极多这在夏庭芝的《青楼集》,《马可波罗游记》都有记载。这些人有很多人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这使得他们的表演能力大大地提高了,丰富和提高了杂剧艺术。而且,许多演员与杂剧作家有密切的来往,如朱帘秀与关汉卿,天然秀与白朴等。这也使她们能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创作心情与意图,有利于提高了杂剧表演的艺术水平。  10、简述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元杂剧创作的衰微,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杂剧演出中心南移,用北方的语言、乐曲演出的、为北方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杂剧艺术,难以适应南方观众的审美需要。其次还有元代后期文人的社会地位逐渐发生变化,使杂剧作家将注意力转向仕途科举,创作热情降低,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使之同下层民众的联系日益疏远,造成了杂剧创作队伍的质量下降;统治阶级逐渐开始自觉地提倡儒家思想,进一步宣扬程朱理学,出现一大批道学味和方巾气极浓的作品,严重削弱了杂剧创作的思想价值;原来在南方流行的南曲戏文吸取了杂剧的长处,使杂剧无法于之竞争。  11、论述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  关汉卿《窦娥冤》集中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和关汉卿的思想感情。其戏剧冲突有三个依次递进层面,即社会冲突、道德冲突、意志冲突。  首先,高利贷如羊羔二息的经济剥削,地痞流氓张驴儿父子的社会恶势力,糊涂官吏如州官桃杌的政治压迫,这“三座大山”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外在机缘。  关汉卿着力要表现的,并不是两种社会势力之间的冲突,而是传统道德与不道德的社会的冲突。杂剧中,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主要是守节守贞的传统同蹂躏节*、鄙夷贞节的不道德行为的冲突。张驴儿父子乘人之危,以死相要挟,强行入赘蔡家,这种不道德的反常行为,在杂剧里反而被表现成一种习以为常、屡见不鲜的正常现象,传统道德遭到了强权的野蛮践踏。而窦娥与州官桃杌的冲突,也主要是窦娥相信官府、愿意“官休”的道德行为同州官桃杌弃廉明如敝屣、奉贪酷如神明的不道德行径的冲突:“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结果道德被愚昧所吞噬,窦娥也被冤枉地判处了死刑。窦娥冤案的根源竟然是坚守传统的道德!在不道德社会现实中,坚守传统的道德反而把人们推向火坑:“这的是衙门自古朝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正是关汉卿对元代社会的深刻认识。  除了道德冲突外,关汉卿还以形象的笔触揭示了表现在窦娥内心冲突,即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不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相信天地鬼神、明知道道德无用与不得不遵从道德之间的冲突。这从窦娥的悲惨命运就可以看出来,如她临刑前,感到天地鬼神昏愦任意把无罪之民推向绝境,又聪明得自觉为蒙冤之人昭显冤屈,天地鬼神的这种矛盾态度,正是窦娥内心矛盾的形象表现。  《窦娥冤》全剧最后,窦恩德节、孝等道德情*,,终因窦娥感天动地的悲剧命运以及清官的秉公执法,而得以高度的彰显,这表现出作者对仁政德治的理想社会的企望。关汉卿把复兴道德教化,才能挽救社会颓风,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将其艺术化、审美化为戏剧冲突,借各个阶层人们在信守道德与适应现实的两难抉择中的困境,来表现道德破败的社会危机和挽救危机的不懈努力。  12、论述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  关汉卿《窦娥冤》集中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和关汉卿的思想感情。其戏剧冲突有三个依次递进层面,即社会冲突、道德冲突、意志冲突。  首先,高利贷如羊羔二息的经济剥削,地痞流氓张驴儿父子的社会恶势力,糊涂官吏如州官桃杌的政治压迫,这“三座大山”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外在机缘。  关汉卿着力要表现的,并不是两种社会势力之间的冲突,而是传统道德与不道德的社会的冲突。杂剧中,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主要是守节守贞的传统同蹂躏节*、鄙夷贞节的不道德行为的冲突。张驴儿父子乘人之危,以死相要挟,强行入赘蔡家,这种不道德的反常行为,在杂剧里反而被表现成一种习以为常、屡见不鲜的正常现象,传统道德遭到了强权的野蛮践踏。而窦娥与州官桃杌的冲突,也主要是窦娥相信官府、愿意“官休”的道德行为同州官桃杌弃廉明如敝屣、奉贪酷如神明的不道德行径的冲突:“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结果道德被愚昧所吞噬,窦娥也被冤枉地判处了死刑。窦娥冤案的根源竟然是坚守传统的道德!在不道德社会现实中,坚守传统的道德反而把人们推向火坑:“这的是衙门自古朝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正是关汉卿对元代社会的深刻认识。  除了道德冲突外,关汉卿还以形象的笔触揭示了表现在窦娥内心冲突,即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不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相信天地鬼神、明知道道德无用与不得不遵从道德之间的冲突。这从窦娥的悲惨命运就可以看出来,如她临刑前,感到天地鬼神昏愦任意把无罪之民推向绝境,又聪明得自觉为蒙冤之人昭显冤屈,天地鬼神的这种矛盾态度,正是窦娥内心矛盾的形象表现。  《窦娥冤》全剧最后,窦恩德节、孝等道德情*,,终因窦娥感天动地的悲剧命运以及清官的秉公执法,而得以高度的彰显,这表现出作者对仁政德治的理想社会的企望。关汉卿把复兴道德教化,才能挽救社会颓风,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将其艺术化、审美化为戏剧冲突,借各个阶层人们在信守道德与适应现实的两难抉择中的困境,来表现道德破败的社会危机和挽救危机的不懈努力。  13、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以其卓越的戏剧艺术,屹立于世界戏剧艺术家之林。  首先,他以其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并参加了演出实践活动,促使杂剧艺术体制趋于完备,他对杂剧具有草创之功,对完备杂剧体制贡献最大不仅在外在形态上如一剧四折进行了探索,而且在情节结构、戏剧冲突的安排上,关剧大多简洁、集中、激烈、机匠、意匠惨淡而又流转自然,处处都合乎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同时也处处都体现了中国戏剧的民族特征,成为戏剧艺术的典范之作。  其次,关剧题材广阔,无所限制,从而极大地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地表现功能。更重要的是,他写什么像什么,让特定的情境和语言为刻画各种人物服务,从而塑造了一大批身份不同、地位不一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坚强善良的窦娥,侠义机智的赵盼儿,胆识过人的谭记儿、勇武豪壮的关云长等  最后,语言风格豪放不羁,属于本色派。  14、试述《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西厢记》的突出之处,在于对崔莺莺的思想、感情、心理作了十分细致而深刻的刻画。  崔莺莺是相国千金,她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一出场就情不自禁地感叹:“花落水流红,献丑万众,无语怨东风。”正是这种难以名状、难以捉摸的“闲愁”,使她不由自主地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吟诗时,她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于是她陷入了情网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之苦。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正在这时,变生意外,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索要莺莺。张生仗义修书,请好友百马将军前来解围。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因怀疑张生此举有乘人之危之嫌,故而出尔反尔,躺他们以兄妹相称。这件事实际上赋予了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同时赋予了崔、张的爱情内在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生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要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这实际是表现莺莺的“假意儿”。可以看出崔莺莺要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在认可了爱情的合理性之后,她还不能不积蓄相当的心理准备,以便承受这种感情。  莺莺和张生木已成舟以后,老夫人*迫张生上京应考求官,他们的爱情又面临新的危机。长亭送别时的那段唱词,揭示出她复杂的心理。既担心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将自己抛弃。莺莺和张生的最后团圆,实在是得之不易的。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这样的恋爱心理及其展开过程,是包含着深厚的社会内容和文化内容的。
没人爱的臭臭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9试述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  元杂剧的兴盛,指的是出现了一大批作家、一大批作品,而且戏剧活动及其普遍而频繁。就其社会原因而言,是经济、政治、作家构成、演员技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元代前期,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戏剧这种最富于群众观赏性的文艺形式,便适应城镇和商贾市民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要求,迅速的兴盛发展起来了。商业性的游乐场日益增多,这就为杂剧演出提供了固定的场所。在北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戏剧活动在节日、庙会常常不定期的开展,并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戏台。也有力的促进了元杂剧的兴盛。  其次,元代政治对杂剧的兴盛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元代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在元代初年比较尖锐,这不仅造成了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激发了人民的愤怒和发抗情绪。而杂剧正是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最足以表现人民的愤怒情绪和美好愿望,所以得到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元代初年在军事、政治方面严加防范,而在经济、文化艺术、道德思想上却是相当放松的;由于元代初年禁锢人们头脑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动摇,这对人们的思想是一次很大的解放;蒙古统治者由于语言、文化和习俗的隔阂,对中原文化还不甚了解,使他们不自觉地对杂剧表演内容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共同促成了杂剧的兴盛。  再次,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这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金元之际,文人沦为奴隶的极多;元代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使广大汉民族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普遍降低;蒙古灭金后,停止科举考试将近八十年,文人入仕的机会相对地说要少多了他们散布于社会各个角落;由于元代统治者重实用、轻文学,即使文人入仕,也多不受重用,故而流传“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正是当时文人社会地位如此低下,使一大批文人以杂剧创作为生,大大壮大了杂剧创作的队伍,提高了杂剧的质量。同时,社会地位的低下,也促使文人作家更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更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这就有利于杂剧作品思想艺术成就普遍提高。  最后,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是促进元杂剧兴盛的原因。元代杂剧演员数量极多这在夏庭芝的《青楼集》,《马可波罗游记》都有记载。这些人有很多人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这使得他们的表演能力大大地提高了,丰富和提高了杂剧艺术。而且,许多演员与杂剧作家有密切的来往,如朱帘秀与关汉卿,天然秀与白朴等。这也使她们能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创作心情与意图,有利于提高了杂剧表演的艺术水平。  10、简述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元杂剧创作的衰微,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杂剧演出中心南移,用北方的语言、乐曲演出的、为北方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杂剧艺术,难以适应南方观众的审美需要。其次还有元代后期文人的社会地位逐渐发生变化,使杂剧作家将注意力转向仕途科举,创作热情降低,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使之同下层民众的联系日益疏远,造成了杂剧创作队伍的质量下降;统治阶级逐渐开始自觉地提倡儒家思想,进一步宣扬程朱理学,出现一大批道学味和方巾气极浓的作品,严重削弱了杂剧创作的思想价值;原来在南方流行的南曲戏文吸取了杂剧的长处,使杂剧无法于之竞争。  11、论述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  关汉卿《窦娥冤》集中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和关汉卿的思想感情。其戏剧冲突有三个依次递进层面,即社会冲突、道德冲突、意志冲突。  首先,高利贷如羊羔二息的经济剥削,地痞流氓张驴儿父子的社会恶势力,糊涂官吏如州官桃杌的政治压迫,这“三座大山”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外在机缘。  关汉卿着力要表现的,并不是两种社会势力之间的冲突,而是传统道德与不道德的社会的冲突。杂剧中,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主要是守节守贞的传统同蹂躏节*、鄙夷贞节的不道德行为的冲突。张驴儿父子乘人之危,以死相要挟,强行入赘蔡家,这种不道德的反常行为,在杂剧里反而被表现成一种习以为常、屡见不鲜的正常现象,传统道德遭到了强权的野蛮践踏。而窦娥与州官桃杌的冲突,也主要是窦娥相信官府、愿意“官休”的道德行为同州官桃杌弃廉明如敝屣、奉贪酷如神明的不道德行径的冲突:“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结果道德被愚昧所吞噬,窦娥也被冤枉地判处了死刑。窦娥冤案的根源竟然是坚守传统的道德!在不道德社会现实中,坚守传统的道德反而把人们推向火坑:“这的是衙门自古朝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正是关汉卿对元代社会的深刻认识。  除了道德冲突外,关汉卿还以形象的笔触揭示了表现在窦娥内心冲突,即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不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相信天地鬼神、明知道道德无用与不得不遵从道德之间的冲突。这从窦娥的悲惨命运就可以看出来,如她临刑前,感到天地鬼神昏愦任意把无罪之民推向绝境,又聪明得自觉为蒙冤之人昭显冤屈,天地鬼神的这种矛盾态度,正是窦娥内心矛盾的形象表现。  《窦娥冤》全剧最后,窦恩德节、孝等道德情*,,终因窦娥感天动地的悲剧命运以及清官的秉公执法,而得以高度的彰显,这表现出作者对仁政德治的理想社会的企望。关汉卿把复兴道德教化,才能挽救社会颓风,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将其艺术化、审美化为戏剧冲突,借各个阶层人们在信守道德与适应现实的两难抉择中的困境,来表现道德破败的社会危机和挽救危机的不懈努力。  12、论述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  关汉卿《窦娥冤》集中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和关汉卿的思想感情。其戏剧冲突有三个依次递进层面,即社会冲突、道德冲突、意志冲突。  首先,高利贷如羊羔二息的经济剥削,地痞流氓张驴儿父子的社会恶势力,糊涂官吏如州官桃杌的政治压迫,这“三座大山”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外在机缘。  关汉卿着力要表现的,并不是两种社会势力之间的冲突,而是传统道德与不道德的社会的冲突。杂剧中,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主要是守节守贞的传统同蹂躏节*、鄙夷贞节的不道德行为的冲突。张驴儿父子乘人之危,以死相要挟,强行入赘蔡家,这种不道德的反常行为,在杂剧里反而被表现成一种习以为常、屡见不鲜的正常现象,传统道德遭到了强权的野蛮践踏。而窦娥与州官桃杌的冲突,也主要是窦娥相信官府、愿意“官休”的道德行为同州官桃杌弃廉明如敝屣、奉贪酷如神明的不道德行径的冲突:“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结果道德被愚昧所吞噬,窦娥也被冤枉地判处了死刑。窦娥冤案的根源竟然是坚守传统的道德!在不道德社会现实中,坚守传统的道德反而把人们推向火坑:“这的是衙门自古朝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正是关汉卿对元代社会的深刻认识。  除了道德冲突外,关汉卿还以形象的笔触揭示了表现在窦娥内心冲突,即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不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相信天地鬼神、明知道道德无用与不得不遵从道德之间的冲突。这从窦娥的悲惨命运就可以看出来,如她临刑前,感到天地鬼神昏愦任意把无罪之民推向绝境,又聪明得自觉为蒙冤之人昭显冤屈,天地鬼神的这种矛盾态度,正是窦娥内心矛盾的形象表现。  《窦娥冤》全剧最后,窦恩德节、孝等道德情*,,终因窦娥感天动地的悲剧命运以及清官的秉公执法,而得以高度的彰显,这表现出作者对仁政德治的理想社会的企望。关汉卿把复兴道德教化,才能挽救社会颓风,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将其艺术化、审美化为戏剧冲突,借各个阶层人们在信守道德与适应现实的两难抉择中的困境,来表现道德破败的社会危机和挽救危机的不懈努力。  13、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以其卓越的戏剧艺术,屹立于世界戏剧艺术家之林。  首先,他以其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并参加了演出实践活动,促使杂剧艺术体制趋于完备,他对杂剧具有草创之功,对完备杂剧体制贡献最大不仅在外在形态上如一剧四折进行了探索,而且在情节结构、戏剧冲突的安排上,关剧大多简洁、集中、激烈、机匠、意匠惨淡而又流转自然,处处都合乎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同时也处处都体现了中国戏剧的民族特征,成为戏剧艺术的典范之作。  其次,关剧题材广阔,无所限制,从而极大地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地表现功能。更重要的是,他写什么像什么,让特定的情境和语言为刻画各种人物服务,从而塑造了一大批身份不同、地位不一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坚强善良的窦娥,侠义机智的赵盼儿,胆识过人的谭记儿、勇武豪壮的关云长等  最后,语言风格豪放不羁,属于本色派。  14、试述《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西厢记》的突出之处,在于对崔莺莺的思想、感情、心理作了十分细致而深刻的刻画。  崔莺莺是相国千金,她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一出场就情不自禁地感叹:“花落水流红,献丑万众,无语怨东风。”正是这种难以名状、难以捉摸的“闲愁”,使她不由自主地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吟诗时,她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于是她陷入了情网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之苦。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正在这时,变生意外,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索要莺莺。张生仗义修书,请好友百马将军前来解围。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因怀疑张生此举有乘人之危之嫌,故而出尔反尔,躺他们以兄妹相称。这件事实际上赋予了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同时赋予了崔、张的爱情内在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生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要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这实际是表现莺莺的“假意儿”。可以看出崔莺莺要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在认可了爱情的合理性之后,她还不能不积蓄相当的心理准备,以便承受这种感情。  莺莺和张生木已成舟以后,老夫人*迫张生上京应考求官,他们的爱情又面临新的危机。长亭送别时的那段唱词,揭示出她复杂的心理。既担心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将自己抛弃。莺莺和张生的最后团圆,实在是得之不易的。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这样的恋爱心理及其展开过程,是包含着深厚的社会内容和文化内容的。
没人爱的臭臭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24、论述《牡丹亭》浓郁的浪漫色彩  《牡丹亭》主要的艺术特征是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首先,《牡丹亭》的理想色彩非常强烈。作者把杜丽娘作为理想化的“情至”的化身来描写,通过“梦而死”、“梦而生”的奇幻情节,揭示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出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对人的真性情的憧憬与追求,虽然这种冲击与追求带有受压抑的惆怅的感伤色彩,但却表现得异常强烈。  其次,作者是饱含着深情写作的,据焦循《剧说》载,他在写到剧中春香哭祭杜丽娘的情节时,竟“卧庭中薪上,掩袂痛哭”。  再次,《牡丹亭》在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回生》等情节,都只是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事物。杜丽娘生前描绘真容,拾画者恰是生前梦中幽会的情人,而且又由于才子的痴情,与杜丽娘灵魂相会,最终是之复生,“异香袭人,幽姿如故”。作者的这一切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正是《牡丹亭》戏剧结构的支柱。  另外,《牡丹亭》的浪漫意趣还表现在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处处充满诗的意境。他采用抒情诗的手法,倾泻人物内心的感情。《惊梦》、《回生》等出的许多曲词,将抒情、写景、刻画人物,紧密结合在一起,文才斐然,美不胜收,达到了传神的境地。如《惊梦》开始的[绕地游]、[步步娇],这抒情诗般的曲词,把深闺少女愁闷孤独的感情,顾影自怜娇羞的神态,和摇漾的春色融合为一体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给读者提供了再想象得天地。这样的曲词,即使没有音乐,也仍然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25、简述顾炎武诗歌的特点  顾炎武诗歌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他现存的四百余首诗歌中,绝大多数寓有强烈的家国兴亡之感,绝少世俗应酬之作,即便是拟古、咏史、写景、唱和之作也是如此。  其次,他的诗歌取材颇为广阔:晚明统治阶级的腐朽堕落、清兵入关后残酷的屠杀和剥削、汉族人民的苦难和地壳敌忾,都在他的诗歌中反映了出来,因此被人称作“一代诗史”。如《京口即事》记叙了史可法督师扬州时,明朝爱国臣民对收复失地的希望和信心。  再次,他的诗歌风格雄浑悲壮,苍凉沉郁,语言却又朴素自然,兼有杜甫和陶潜的优长,并带有学者的气质。  26、简述苏州派的传奇创作的特色  苏州派的传奇创作在内容上具有三大特色:即讥切时弊、关注现实的现实精神,事关风化、劝善惩恶的教化目的,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平民色彩。由于苏州派作家多为生活于下层社会的布衣文人,这就使得他们的传奇创作充满了极为浓厚的平民色彩,获得了更为深广的群众基础。由于他们的传奇创作在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上具有大致相近的特征,形成了独具风貌的戏曲流派风格,从而使他们在明清剧坛上独表一帜,光耀百年。  27、简述李渔戏曲理论的特点  李渔杂著《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与《演曲部》,后人合编为“笠翁曲话”,是自成体系的古典戏曲理论专著。李渔的戏曲理论是以舞台演出和观众欣赏为立足点的,因此能够深刻地认识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特性,要求戏曲真正成为场上之戏而不是案头之作。就作家创作与舞台演出的关系而言,李渔要求作家创作时要努力按照场上演出的状况去构思情节、塑造人物。其关键在于代人“立心”;就作家创作与观众欣赏的关系而言,要求作家的作品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当然,通俗并非不要文采,李渔提倡:“能于浅处见才,放是文章高手。”因此,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李渔第一次如此明确地阐述了戏曲创作与舞台演出和观众欣赏的关系,奠定了中国古代戏曲坚定的理论基础。  28、简述《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桃花扇》全剧表现了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并表现了正、邪两种力量的剧烈搏斗:正面力量有侯方域、李香君和其他复社人士,有柳敬亭、苏昆生等下层平民,还有主张抗清的史可法等官僚;反面力量则以阮大铖为代表的“弘光群丑”。正邪两种力量搏斗的最后结局,真正殒命的是阮大铖、马士英,而侯方域和李香君却历尽坎坷,最后团圆了。然而,侯方域和李香君在劫后重逢时,并没有丝毫的欢悦感,而是充满着破灭感和失落感。这种深沉的破灭感,不仅指明朝的溃亡。因为孔尚任对明季政治的腐败并无好感,对清朝统治者也不乏赞扬,他并没有像明朝的遗老遗少们那么浓烈的亡国哀痛。孔尚任以艺术之笔,强有力地刻画了历史的必然性破败,似乎饱含着一种对封建末世的刻骨铭心的感受,对封建社会不可救药的急剧下沉趋势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29、简述《桃花扇》中“扇”的艺术作用  《桃花扇》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定情物桃花扇贯穿始终。这柄桃花扇,原本只是爱情的象征,但它一旦成为侯、李离合和南明兴亡的历史见证,便赋予人生理想的象征意蕴。“桃花薄命,扇底飘零”,这本身就给理想到上悲伤情调;而香君的桃花扇却是“美人之血痕”点染成的,这就更染上了悲伤的色彩;最后张道士裂扇掷地,隐寓地透露出理想的破灭,于是,“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30、简述《聊斋志异》中鬼狐花妖的形象特点  蒲松龄在刻画鬼狐花妖时,非常巧妙地把握住了他们作为物和幻化为人的双重性格特点,把他们写得“多具人情,和易可亲,而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首先,《聊斋志异》中鬼狐花妖本身的生物特点一般是很突出的。如《葛巾》中的牡丹花妖“宫妆艳绝”,“鼻息汗嗅,无气不馥”,充分体现了他们作为物的特点。  其次,蒲松龄在描写这些物的原形特点时不是为了炫异猎奇,而是作为他们幻化为人之后性格的一种补充,使人觉得这是人的性格的一种表现。像《阿纤》中的耗子精阿纤,作者写她“寡妇少怒,或与言,但有微笑”,“昼夜绩织无停晷”,而特别善于积攒粮食,虽然隐隐约约透露出耗子的原形特点,却也是概括了某一种类型妇女的善良、勤劳、谦抑而善于蓄积的特点。  总之,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鬼狐花妖更具有明朗的人情味,更有意识地、大量地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不能不说是蒲松龄的一种创造。  31、试述《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也是作者着力最多、写得较为成功的人物。在他身上既有着作者的影子,也寄托着他对人生和现实的反思。作者所赋予贾宝玉最鲜明的性格,就是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的叛逆精神。  贾宝玉性格的特点,首先是对于锦衣玉食、安富尊荣生活的不满、厌恶,乃至愤懑。封建贵族的沉闷生活,使他心中充满了孤独、寂寞和哀愁,也刺激了贾宝玉要求摆脱束缚的性格发展,并导致了他在思想和行动上对一系列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教义的怀疑否定。  其次,他对八股文深恶痛绝,也不肯走当时一般贵族子弟所走的“学而优则仕”的“为官为宦”的道路,却对封建社会最底层的艺人和奴婢怀着深深的同情和友谊,他对于男尊女卑的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挑战,特别指出的是,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具有发展上的一贯性、连贯性,以及思想上的严肃性和不妥协性。他同姐妹们的亲疏远近,是以思想上的亲疏远近为标准的。如第三十二回,他当众宣布:“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贾宝玉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形象,他不满意出身的贵族阶级极其生活,却并不知道什么是更有意思的生活,因而常常陷入了矛盾、苦闷、无可奈何的境况之中。他向封建的传统文化提出挑战和怀疑,却并没有从理论上进一步否定孔孟之道,斩断对寄生生活的眷恋。他追求高尚的爱情生活,却多少也夹杂了纨绔习气,可见他性格内涵的复杂。  32、简述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色  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形式多样,境界奇肆,形象瑰丽,极富浪漫色彩。他继承了屈原、李白两位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常常通过奇特的构思、新颖的比喻,构成了鲜明生动的形象,奇丽壮观的意境,以表达其自由奔放的感情。如其最著名的《西郊落花歌》有句云:“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诗中写海棠的落花,奇思联翩,备极其致。诗人还常想落天外,喜用“风雷”、“秋气”、“童心”&“剑”、“箫”等意象,以抒发自己深含的思想和感情。如“按剑因何怒,寻箫思不堪”。  33、简述黄遵宪诗的艺术特色  黄遵宪诗的艺术特色,首先是诗风豪迈奔放,格调高迈尤其是那些长篇巨制之作,如《逐客篇》、《番客篇》等,纵横开阖,铺展恢张,气势充畅,更给人以博大宏深之感。其次,他的诗歌疏于格律,选韵较宽,注意向民歌学习,语言通俗,在诗体革新上作了很大努力,反映了他近代诗歌发展的要求。梁启超评黄遵宪诗体革新的成就云:“近世诗人能熔铸新思想以入旧风俗者,当推黄公度”。  34、简述章回小说的发展过程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其形式特点是分章叙事,标明回目,故称为“章回小说”。  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元讲史开始是口头讲述为主,分节讲述,连续讲若干次,每节用题目的形式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分章叙事、标明回目的形式起源,对章回小说形式的产生都有直接影响。  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讲史小说,章回小说初具规模。在内容上仍以讲史为主,但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作家加强了对人物和情节的艺术创造;形式上,这些小说分卷分节,每节有单句回目。  至明嘉靖、万历间,章回小说更加成熟。这表现在:内容上开始表现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如《金瓶梅》等,故事情节更加复杂,描写上更细腻,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形式上,不是分卷分节,而是明确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有单句发展成双句,通常一般每回开头有“话说”,结尾有“且听下回分解”等固定的形式。清代以后,章回小说在体例上进一步完善,如《红楼梦》最终确立了八言回目的完整体例,回目也更讲究对仗和创意。  35、简述姜夔词与周邦彦词、吴文英词的区别  姜夔的词承续北宋周邦彦一派,十分讲究音韵格律,然而姜夔的词风又于周邦彦明显不同,不再像周词那样讲求章法铺叙,词意密丽,而是追求意境幽远,情感杳渺。这种意境被张彦《词源》许为“清空”,即词的意境清冷幽僻,多从虚处着笔,旁衍侧应,很少直白抒情,借助暗示、联想和意境的渲染感动读者。这种作词法使姜词十分含蓄蕴藉,近于风雅兴寄之体。  吴文英在艺术表现上也很注重音律,讲求雅致,但他的词风又与姜夔明显不同,他不是避实就虚,将真实情感遮蔽起来,而是抛开一般的记事铺叙,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常常运用梦境,并多用指代、象喻,艳字丽词,意象词语的组织也常常出人意表。这些表现方式与词的深挚内容结合起来,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如描写恋爱经历的长篇《莺啼序》。张炎在《词源》中称吴文英词为“质实”,以与姜夔的“清空”相比,并批评他“凝涩晦昧”,“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  36、简要比较《长生殿》和《牡丹亭》结构及情感内涵的异同  《长生殿》和《牡丹亭》相比较,《长生殿》似乎有一个相似的情节模式:爱情理想在现实中破灭,在超现实中复生。然而二者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色调却是迥然不同的。《牡丹亭》里杜丽娘的爱情是一种无所外求的人的自然情感的外泄,《长生殿》里杨玉环的爱情则是一种有所外求的人的社会情感的表露;杜丽娘的爱情追求充满着主动自觉地为情而死的行动意志,杨玉环的爱情追求则表现为不由自主的激烈竞争的功利目的;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关系经由起死回生在现实中实现,杨玉环和李隆基的爱情关系经由出生入死在虚空中团圆。
没人爱的臭臭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再来一个:
没人爱的臭臭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昆体功夫  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一、&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二、&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三、&大量用典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婚某已久免费阅读全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