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后赤壁赋得赤壁赋中 倚歌而和之的“歌” 是什么意思?

赤壁赋中的“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赤壁赋中的“而”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之:代词,指箫声。
其他答案(共3个回答)
而和之”中,“之”显然是代词,指前句的“歌”(也可理解为唱歌的人)。全句可解为:按照歌曲的节奏旋律来应和它(他)。须注意,此句之“之”,与其前句“扣舷而歌之”中的“之”,意义是不同的。(那个“之”为助词,凑音节,无意。)
语出 文章 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一般认为 歌者 即为 苏子,吹洞箫者 相当于是是为他伴奏,“倚歌而和之” 是在 和 苏子 之歌。
所以 我认为 此处“之”为代词,代指 前者所唱之歌。
一楼的朋友举了《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我认为二者不同,“由此观之”可以翻译为“从这点来看”
可以不接宾语,也能讲通,因为后面还有很长的论述。
而此处“倚歌而和之”中 “之”字若不当 宾语 来译则不通,而且在一楼 的翻译中 “听着这首歌跟着唱” 明显是按 代词 在翻译。
关于文言文中 “之”的用法我就不做赘述 了,一楼的讲的很明白,
我认为应该是
你也可以根据以下内容自己判断一下
我认为这个“之”的用法和这里的用法是一样的:《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和”也是个动词,这句可译作“听着这首歌跟着唱”
应该有百分之九十九是对的!
一、作代词
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 作助词
1、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7、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8、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9、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三、作动词
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四、另外,在现代汉语中,“之”有时用在时间词“前、后”的前面,组成双音词,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或后面。如“吃饭之前要洗手。”“妈妈走了之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他们站在队旗之前举手宣誓。”
答: 假的,包装出来的,看起来很高大上或者让你看得云里雾里完全不懂,基本上都是忽悠人的,不要贪图高收益结果连本钱都拿不回来
答: 那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啊,拓维教育跟长郡中学网站合作,这对你孩子进名校提供了一个门槛哦
答: 确定研究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关键术语的界定和使用。历史研究是寻找过去的事实,并在这个信息基础上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所以,关键术语的逻辑一致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
答: 复习好基础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苏轼前赤壁赋 答案
苏轼前赤壁赋 答案
【www.ruiwen.com - 赤壁赋】
  《前》,是苏轼的文章,大家对赤壁赋了解?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前赤壁赋(节选)
  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③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方其破荆州 ②侣鱼虾而友糜鹿 ③而卒莫消长也
  14.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c. ①苏子愀然 d.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②夫兵形象水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第②段作者借&客&之口抒发了_______________的无限感慨。第③段作者对&客&之问作出回答,以水和月为喻,由自然到人谈了_____________的大道理。(2分)
  17.《前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作者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试比较其异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3分)①当、正当 ②以&&为侣、把&&当作伙伴(意动)、和&&作伴(名词作动词) ③最终、最后
  14.(2分)c(a①表被动;②在。b①的;②取消主谓句独立性。d①句中助词表停顿或相当于代词&那&;②发语词,表议论)
  15.(3分)①如果不是我应当拥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占取。
  (2分)②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
  16.(2分)人生无常(须臾、短暂) &变&与&不变&
  17.(3分)①都写赤壁之景,但景色迥然不同,一壮阔、一空明澄澈;
  ②都写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但人物成败不同,词所缅怀的古人是赤壁之战中取得重大胜利的周瑜,实是以古人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来衬托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为下文抒情蓄势。赋缅怀的是被周瑜打败的曹操,是为了抒发其&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感慨,由败者引发己悲,用得恰到好处。
  ③都抒怀,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诗人内心虽有苦闷彷徨,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所以词风气磅礴,雄壮豪放。赋中充分利用赋重铺排的特点,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一波三折,赋也写作者被贬谪放逐,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思想,但与词相比,没有词的雄壮豪放,而是显得深沉蕴藉。(写出两点即给3分)
  前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没有波浪。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在旷远啊,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思念心中的君主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像含怨,像怀恋,像抽泣,像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向东进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槊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州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屡次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如果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会停止;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再次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本文来源:
瑞文网 ruiwen.com 版权所有七月既望2.凌万顷之茫然 3.倚歌而和之——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七月既望2.凌万顷之茫然 3.倚歌而和之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赤 壁 赋 苏 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如:往 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端正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往下游走 D、不知东方之既白——既:已经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苏轼旷达洒脱思想感情的一组是
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②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④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A、①④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⑤⑥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写月夜泛舟的欢乐心情;再写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B、文中客的回答,充满了对人世沧桑的烦恼和哀叹,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这其实正是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全部思想状态的反映。 C、作者认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但人生其实也一样绵延不息,所以人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D、通篇紧紧围绕明月江水进行叙述、描写和议论,在叙述中议论抒情,使文章富有情致和理趣,全文达到了情、景、理的完美而和谐的统一。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山势高而险。
(1)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断岸千尺断岸:陡峭的江岸
B.如此良夜何良:美好的
C.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
D.放乎中流放:不拘束,使任意行动
(2)下面两组句子加粗字的意思、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岁十月之望①以待子不时之需
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②咸以愚辱焉
A.两个“望”相同,两个“以”不同
B.两个“望”相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望”不同,两个“以”不同
D.两个“望”不同,两个“以”相同
(3)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以待子不时之需
B.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C.俯冯夷之幽宫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选出都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①掠予舟而西也②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③问其姓名,俯而不答④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⑤横江东来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⑦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⑧履巉岩
A.①④⑥⑧B.①②⑤⑧
C.②③⑦D.③④⑤⑦
(5)下列句子从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②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④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②
(6)下列省略句填充有误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余)步自雪堂
B.(余)归而谋诸妇
C.盖二客不能从(余)焉
D.(道士)过临皋之下
(7)下面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环顾四周夜景,心中十分愉快,于是我们边走边唱,相互唱和应答
B.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显得那样高,月亮显得那样小,江水已经跌落,石头便露出水面来了
C.顾安所得酒乎——回想一下从哪里能得到酒呢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快到半夜的时候,向四周望去,一片寂静空旷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据说此赋为苏轼三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从内容上看,前赋重在写水,此文重在写山。
B.这篇赋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文章笼罩了一层缥缈的气氛,暴露出作者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但消极之中仍有一种开阔旷达的胸怀。
C.从描写的景象看,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D.从境界上说,前赋安谧幽静,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山势高而险。
(1)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断岸千尺断岸:陡峭的江岸
B.如此良夜何良:美好的
C.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
D.放乎中流放:不拘束,使任意行动
(2)下面两组句子加粗字的意思、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岁十月之望①以待子不时之需
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②咸以愚辱焉
A.两个“望”相同,两个“以”不同
B.两个“望”相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望”不同,两个“以”不同
D.两个“望”不同,两个“以”相同
(3)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以待子不时之需
B.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C.俯冯夷之幽宫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选出都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①掠予舟而西也②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③问其姓名,俯而不答④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⑤横江东来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⑦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⑧履巉岩
A.①④⑥⑧B.①②⑤⑧
C.②③⑦D.③④⑤⑦
(5)下列句子从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②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④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②
(6)下列省略句填充有误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余)步自雪堂
B.(余)归而谋诸妇
C.盖二客不能从(余)焉
D.(道士)过临皋之下
(7)下面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环顾四周夜景,心中十分愉快,于是我们边走边唱,相互唱和应答
B.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显得那样高,月亮显得那样小,江水已经跌落,石头便露出水面来了
C.顾安所得酒乎——回想一下从哪里能得到酒呢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快到半夜的时候,向四周望去,一片寂静空旷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据说此赋为苏轼三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从内容上看,前赋重在写水,此文重在写山。
B.这篇赋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文章笼罩了一层缥缈的气氛,暴露出作者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但消极之中仍有一种开阔旷达的胸怀。
C.从描写的景象看,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D.从境界上说,前赋安谧幽静,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4题: 囚绿记①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跋涉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象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注:①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1. 根据本文内容,请分条概括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交往”经历。                                                                               
2. 在作者眼里,常春藤绿枝条有着怎样的特点?采用的手法是什么?                                       
                                      
                                      
3.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文中对常春藤的称呼由“绿影”到“绿友”到“囚人”的变化体现了什么?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十分准确的两项是(&&& )(&&& ) A.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既说明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B.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里“魔念”是一种反语,属于贬词褒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对常春藤绿枝条所代表的绿色的同情怜悯。 C.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D. 借物抒情,以小见大,是这篇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文章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 E. 文章含蓄深沉,节奏明快,绚丽浪漫的色彩同表达的思想情绪十分融洽和谐。朴实清新的字句中含有作家的情感血泪,淳厚淡远而又瑰丽的文笔里渗有和谐真醇的诗意,让在我们看到了一个为祖国和人民的光明、幸福和自由而呐喊的崇高形象和圣洁灵魂。 & &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3分)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贾平凹1七月十七日,是你十八生日,去旧迎新,咱们家又有一个大人了。贾家在乡里是大户,父辈手里兄弟四人,传到咱们这代,兄弟十个,姊妹七个;我是男儿老八,你是女儿最小,分家后,众兄众姐都英英武武有用于社会,只是可怜了咱俩。我那时体单力孱,面又丑陋,十三岁看去老气犹如二十,村人笑为痴傻。你又三岁不能言语,哇哇只会啼哭。父母年纪已老,恨无人接力,常怨咱们这一门人丁不达。从那时起,我就羞于在人前走动,背着你在角落玩耍;有话无人诉说,言于你你又不能回答,就喜欢起书来。书中的人对我最好,每每读到欢心处,我就在地上翻着跟斗,你就乐得直叫;读到伤心处,我便哭了,你见我哭了,也便爬在我身上哭。但是,更多的是在沙地上,我筑好一个沙城让你玩,自个躺在一边读书,结果总是让你尿湿在裤子上。你又是哭,我不知如何哄你,就给你念书听,你竟不哭了。我感激得抱住你,说:“我小妹也是爱书人啊!”东村的二旦家,其父是老先生,家有好多藏书,我背着你去借,人家不肯,说要帮着推磨子。我便将你放在磨盘顶上,教你拨着磨眼,我就抱着磨棍推起磨盘转,一个上午,给人家磨了三升苞谷,借了三本书,我乐得去亲你,把你的脸蛋都咬出了一个红牙印儿。你还记得那本《红楼梦》吗?那是你到了四岁,刚刚学会说话,咱们到县城姨家去,我发现柜里有一本书,就蹲在那里看起来,虽然并不全懂,但觉得很有味道。天快黑了,书只看了五分之一,要回去,我就偷偷将书藏在怀里。三天后,姨家人来找,说我是贼。我不服,两厢骂起来,被娘打过一个耳光。我哭了,你也哭了,娘也抱住咱们哭。你那时说:“哥哥,我长大了,一定给你买书!”小妹,你那一句话,给了兄多大安慰,如今我一坐在书房,看着满架书籍,我就记想那时的可怜了。   2咱们可不是书香门第,家里一直不曾富绰。即使现在,父母和你还在乡下,地分了,粮是不短缺了,钱却有出没入。兄虽每月寄点,也只能顾住油盐酱醋,比不得会做生意的人家。但是,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这个社会,天下在振兴,民族在发奋,咱们不企图做官,以仕途之望作功于国家,但作为凡人百姓,咱们却只有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啊。你也立志写作,兄很高兴,你就要把书看重,什么都不要眼红,眼红读书,什么朋友都可抛弃,但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贫困倒是当作家的准备条件,书是忌富,人富则思堕。你目下处境正好逼你静心地读书,深知书中的精义。这道理人往往以为不信,走过来方才醒悟,小妹可将我的话记住,免得以后“悔之不及。”   3兄在外已经十年,自不敢忘了读书,所作一、二篇文章,尽属肤浅习作,愈使读书不已。过了二月二十一日,已到了而立之年,方更知立身难,立德难,立文难。夜读《西游记》,悟出“取经唯诚,伏怪以力”,不觉怀多感激,临风叹息。兄在你这般年纪,读书目过能记,每每是借来之书,读得也十分注重。而今桌上、几上,案上,床上满是书籍,却常常读过十不能记下四五,这全是年龄所致也。我至今只有以抄写辅助强记,但你一定要珍惜现在年纪,多多读书啊!   4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世上好书,浩如烟海,一生不可能读完,且又有的书虽好,但不能全为之喜爱,如我一生不喜食肉,但肉却确实是世上好东西。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篇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你真真正正爱上这本书了,就在一个时期多找些这位作家的书来读,读他的长篇,读他的中篇,读他的短篇,或者散文,或者诗歌,或者理论。再读外人对他的评论,所写的传记。也可再读读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这样你知道他的文了,更知道他的人了,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他的经历、性格、人品、爱好等等是怎样促使他的风格的形成。大凡世上,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一套写法,都是有迹而可觅寻,当然有的天分太高了,便不是一时一阵便可理得清的。兄读中国的庄子、太白、东坡诗文,读外国的泰戈尔、川端康成、海明威之文,便至今于起灭转接之间不可测识。说来,还是兄读书太少,觉悟浅薄啊!如此这番读过,你就不要理他了,将他丢开,重新进攻另一个大家。文学是在突破中前进,你要时时注意,前人走到了什么地方,同辈人走到了什么地方?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要在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啊。虚无主义可笑,但全然跪倒来读,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损,永远在他的屁股后了。这你要好好记住。   5在家时,逢小妹生日,兄总为你梳那一双细辫,亲手要为你剥娘煮熟的鸡蛋。一走十年,竟总是忘了你生日的具体时间,这你是该骂我的了。今年一入夏,我便时时提醒自己,要到时一定祝贺你成人。邻居妇人要送你一笔大钱,说我写书,稿费易如就地俯拾。我反驳,又说我“肥猪也哼哼”。咳,邻人只知是钱!人活着不能没钱,但只要有一碗饭吃,钱又算个什么呢?如今稿费低贱,家岂是以稿费发得?!读书要读精品,写书要立之于身,功于天下,哪里是邻居妇人之见啊!这么多年,兄并不敢奢侈,只是简朴,唯恐忘了往昔困顿,也是不忘了往昔,方将所得数钱尽买了书籍。所以,小妹生日,兄什么也不送,仅买一套名著十册给你寄来,乞妹快活。&1、文章题目《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中加点的“书”应解释为&&&&&&&&& 。(1分)2、你认为在第1段中作者之所以详细叙述早年事情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 &&&&&&&&&&&&&&&&&&&&&&&&&&&&&&&&&&&3、第4段中作者所阐发的读书之道是什么?请加以归纳。(3分)答:&&&&&&&&&&&&&&&&&&&&&&&&&&&&&&&&&&&&&&&&&&&&&&&&&&&&&&&&&&&&& &&&&&&&&&&&&&&&&&&&&&&&4、你怎样理解第4段中“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要在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这句话?请以你的读书体会为例来说明。(3分)答:&&&&&&&&&&&&&&&&&&&&&&&&&&&&&&&&&&&&&&&&&&&&&&&&&&&&&&&&&&&&&&&&&&&&&&&&&& &5、在第2、3段中,作者将读书的境界和人生的境界联系起来谈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请概括出其中的一点并联系自我,谈谈你的感受。(不少于60字)(4分)答:&&&&&&&&&&&&&&&&&&&&&&&&&&&&&&&&&&&&&&&&&&&&&&&&&&&&&&&&&&&&&&&&&&&&&&&&&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赤壁赋书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