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互相台州湾循环经济集聚区济

北京市发布“十三五”时期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全民行动计划通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6年08期
北京市发布“十三五”时期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全民行动计划通知
【摘要】:正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推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的通知》,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实现本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2020年达到峰值和"十三五"节能减碳目标,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
【分类号】:F124.5【正文快照】: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推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的通知》,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实现本市二氧化碳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巧;[J];广东经济;2001年01期
冯良;[J];广西节能;2002年04期
李剑;;[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2年22期
;[J];求知;2003年02期
冯之浚;[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05期
冯久田,尹建中,初丽霞;[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2期
;[J];化工管理;2003年11期
田丁;[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3年03期
李颖,杨慧敏;[J];兰州学刊;2003年05期
张力,卢平书;[J];硬质合金;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山东金属学会第五届冶金能源学术委员会换届暨冶金企业节能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经验交流材料[C];2009年
刘国才;;[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范小克;;[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范小克;;[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钱进强;;[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A];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08年)[C];2009年
王厚亮;;[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王岑生;;[A];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4年
诸大建;;[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黄海峰;马重芳;吴国蔚;陈超;;[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纯友;[N];安徽日报;2005年
;[N];安徽日报;2005年
石中元;[N];北京日报;2004年
赵庆国;[N];中国改革报;2005年
郭军;[N];中国改革报;2005年
鲁潍;[N];中国环境报;2002年
记者 郭文生;[N];中国环境报;2003年
周雁凌 庄家成;[N];中国环境报;2004年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季昆森;[N];中国环境报;2005年
记者 原二军;[N];中国环境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伟;[D];西北大学;2009年
黎雪林;[D];暨南大学;2007年
曹旭;[D];辽宁大学;2011年
冯南平;[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王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李岩;[D];辽宁大学;2010年
李长友;[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沈铁冬;[D];辽宁大学;2010年
鹿彦;[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王泽宇;[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宾;[D];广西大学;2008年
夏鹏;[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朴明洵;[D];青岛大学;2007年
王梅凌;[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刘青;[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隋欣;[D];吉林大学;2009年
张建治;[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郑欣;[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高丽丽;[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潘晨;[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您当前的位置:
记者热线:
编辑热线:
投稿邮箱:.cn
广西:科技减排见实效 技改催生循环经济
&十一五&以来,广西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和科技进步的投资力度,在全区高耗能企业推广节能新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无疑给当前十分严峻的减排形势带来一缕春风。高科技降低企业能耗广西发电大户&&国投钦州发电有限公司,从去年开始不断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目前投入使用的高科技等离子点火装置每年可节约燃油3000吨以上,折算成标煤九千到一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00吨左右。同时1号机组凝结水泵变频改造工程的顺利完成,使得平均节电率提升到46%,大大降低了发电厂的自用电能耗。公司总经理助理、安全技术部经理唐丹众告诉记者&实施这个改造后,电厂(每年)可以节约500万度电,折算成标煤1500万吨,间接可以减少排放二氧化硫30到40吨。&在发电量上升的同时,公司标煤耗量与去年上半年同比,减少十万多吨,烟气总除尘率在99.8%以上,脱硫效率在93%以上,有效的实现了企业节能减排的目标。据了解,今年上半年钦州重点监控的18家重点能耗企业完成节能量7.5万吨标准煤,其中列入广西重点监控的16家重点能耗企业完成节能量7.46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广西自治区下达的任务。实现COD削减量为15958.4吨,二氧化硫削减量为165.5吨。技改催生循环经济白泥变身脱硫剂,灰渣变水泥产原料,垃圾变燃料。贵港市&十一五&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催生的循环经济,让工业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为众多企业争抢的宝贝。自2008年起实施的白泥脱硫项目,每年为贵港电厂&吃掉&白泥4万吨,年削减工业锅炉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6000吨,企业降低脱硫成本291万元。如今在贵港,企业与企业之间,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正在形成一系列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固体废弃物、热气、废水、二氧化硫等形成了再生资源,互相构建起资源利用的&大循环&,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一季度,广西贵港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95.6亿元,同比增长37.3%;实现增加值33.13亿元,增长27.7%。(环保宣)
编辑:邓达&
高清图集推荐2012热点问题申论范文_伤城文章网
2012热点问题申论范文
申论热点:发展循环经济【背景链接】 “目前,浙江的循环经济正由点到面,从自发到自觉,由块状的特色区域向整个省域铺 开。”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被称为“垃圾教授”的杜欢政说,永康市利用铝、铜等 金属再生资源,发展和提升传统五金产业;台州通过进口并再利用大量的废旧电器、五金, 形成了废弃金属拆解再利用的产业基地; 余姚、 慈溪从废旧金属、 塑料等再生资源利用着手, 形成了废旧金属―配件―家电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不同特色的循环经济体带动了周边发展, 形成了联动效应。 【标准表述】 [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 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 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抓住了当前中国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 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措施] 一、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手段,从决策层、企业厂长、社会公民、中小学生 四个层次入手, 深入宣传循环经济, 将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意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开创出“全民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政府和环保部门要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作好组织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设立专门机 构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 注意把加强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有机的 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建立比较完善 的循环经济法规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循环经济责 任制和考核制。如一次性消费品生产销售将被限制。过度包装将会被限。 三、抓住机遇,及时谋划一批符合循环经济的项目。 在各行业间全面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充分利用国债资金和财政预算内资金, 加大对 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着重在化工、电力、冶金、焦化、建材、造纸等行业大力推 行清洁生产,树立一批清洁生产的优秀企业典型。申论热点:小城镇建设【背景链接】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在实施福建省新一轮创业的过程中,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贯彻 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社 会持续协调发展。 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大力扶持小城镇 建设。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2010 年 2 月 22 日,福建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加强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 理工作意见》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经省政府同意,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见。 【标准表述】 [意义] 一是带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 激活农村经济。 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在原有乡镇企业发展基 础上,培育出大量上下游产业,不断吸引周边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还可以利用各种优势, 吸纳外部资本进入,形成一大批具有小城镇特色的产业品牌。 二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 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 一部分先富起来的 农民迁移到小城镇,可以缓解过去的“过密化”为特征的人多地少矛盾,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 经营。 三是缩小城乡差距, 提高农村医疗、 养老、 教育等社会保障能力, 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 [措施] (一)总体措施 一是推进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居住,带动新农村建设。 二是促进农村造福工程从边远乡村向中心集镇转移。 三是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资金资源投入。 在建设中心村镇的过程中, 对修路、 通电、 通水、通信、建学校及医院等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可以一次投资,资源共享。 四是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建议城镇化要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约 化发展路子。 五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当地实际和发展优势, 打破原有建制 村区划界限,通过旧村改造、合村并点,推动居民及相关基础设施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小城 镇发展。如,可建设小城镇中心学校、中心卫生院、中心电影院、中心俱乐部、中心文化站、 中心集贸市场、中心养老院等,让村民共享,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六是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特别是要方便农村儿童就学。 七是提高农村农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转为居民,变成工人或市民,享受城 镇居民待遇。 八是促进乡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这不仅是从瓦房、土坯房 变成套房、商品房,更重要的是要让社会治安稳定、生活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等。 九是节约农村土地,保护农村环境,合理规划、开发土地资源,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十是促进农村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自主创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 又好又快发展。 (二)具体措施 第一,加快推进建设。 加快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要求,推动城市、县城基础设 施向周边试点小城镇延伸、从试点小城镇向周边乡村延伸,实现衔接互补、联网共享、辐射 带动 第二,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 大力培育发展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推进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规划区内一律停止办理个 人零星建房审批、零星供地。 第三,强化建设管理。 一是加大规划管理力度。 二是严格建设工程管理。 三是加强镇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管理。 四是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 第三,加强指导监督。 一方面,强化服务指导。 另一方面,强化督促考核。 第四,推动农村土地整治的主要措施有鼓励措施和倒逼机制。 一方面,鼓励措施。 另一方面,倒逼机制。申论热点:多元城乡发展【背景链接】 2010 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过去的一年中的成果及展望,大力促进农业农村 发展和城乡区域协调。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 762 亿元, 增长 21.7%。大力培育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扎实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开展 1500 万亩标准 农田质量普查工作,启动 50 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试点,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实 现“三增”。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 99%,农村 公路养护体系基本建立,城镇集中供水覆盖的农村人口新增 144 万,解决 231 万农村人口 安全饮水问题, 完成 3185 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发展, 省财政转移支付 252 亿元,增长 14.5%,扶贫开发和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取得新成效,对 景宁县和重点民族乡镇的支持力度加大,山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标准表述】 城市带乡村是世界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大量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大量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差距变小的发展阶 段。我国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城市先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能量越来越大,城市 有义务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带动的力度,城市带农村完全能带出“双赢”的结果。 [措施] 一是城市和工商企业要吸纳更多农民就业。 农民进城务工增加了农民收入, 促进了城市 经济发展。因此必须落实“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善待农民工, 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让城市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二是要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农村居民变市民。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大 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把转移农村 人口作为当前城镇化的首要目标来考虑。要重视发展小城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三是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倾斜,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关键足要增加投入。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 农民技术培训的投入;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加 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结合农 村税费改革, 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 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 贴的机制。 城乡统筹,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希望,真正落实要靠 长期努力。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们确立的战略目标就能逐步实现。申论热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2011 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 源可持续利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尤其对于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浪 费现象严重、对水利灌溉依赖性强的我国来说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公务员资 料网的老师认为,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很可能成为今年公务员考试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与我国目前快速的经济发展与发展 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水利设施建设仍成为瓶颈性制约因素,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水利设施投入不足。 第二,节水灌溉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第三,山区水利发展滞后。尤其像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水资源贫乏、又不具备修建 骨干水利工程的条件,等等。 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原因主要有: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农 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不佳,水费计收难,管护缺乏,等等。 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措施 第一,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 型水库除险加固;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 全建设。 第二, 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 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 第三,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 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 第四,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第五,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 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第六,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推进依法治水;加强水 利队伍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水利工作 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 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成为必然选择。申论热点:学前教育社区化【政策背景】 2010 年 7 月 29 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年)明确提出“普 及学前教育”,指出到 2020 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 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同时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建立政府 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家境经济困难的幼儿,入园甚至可以得到财政 补助;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等等。 就学前教育的国际经验看,近年来,幼儿园社会功能的多样化,办园形式的小型化和家 庭化,学前教育服务的社区化等,都是普遍的发展趋势,并且已经在促进儿童发展、有效利 用幼教资源等方面显示出显著的成效。 实施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焕发这些儿童巨大的学习潜 能,能极大地提高我市教育水平和人口整体素质,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主要问题】 问题一: 政府办园比例偏低, 优质幼儿园少,远远不能满足家长及儿童的需求,导致“入 园难”,“入好园更难”。 问题二: 政府对于企事业单位及部门办园缺少政策扶持, 导致企事业单位办园积极性不 高,并且办园条件和质量问题较多。 问题三:幼师水平不高,学前教育专业化指导与师资配套空白,学前教育的总体水平不 高与家长对高质量学前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问题四:忽略了弱势群体的子女学前教育,残障儿童的服务率及入园率偏低,以及外来 人口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突出。 【具体对策】 第一,加速机构的建立,为学前教育供给场所。一是鼓励、扶植多种形式的社区学前教 育服务机构的生成与发展,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家庭教育交流中心,以开办家长学校、家长 俱乐部、亲子乐园、玩具图书馆等方式,保证每一个家庭都能及时了解到学前教育的最新动 态和信息,最大限度地开发家长教育资源和儿童相互学习的资源。二是建立、健全家庭教育 指导网络, 提高父母及看护者科学培育儿童的能力, 使每一个家庭都能得到专业人员的定期 上门指导,让儿童享有最高标准的健康咨询、教育指导等各项服务。 第二, 加快政策的制定,为学前教育创造制度环境。一是形成对政府督促检查和考核 奖惩机制, 把学前教育问题作为检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对 于那些举措不实、力度不够、效果不好的地区,要加强指导和问责;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办 好园,办优园,对违法及办学条件不成熟的要严惩,对符合标准的要奖励。二是出台托幼机 构收费管理办法, 收费的总体水平特别要考虑到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 三是建立起学前 教育保障制度,对本市弱势群体、外来人口及低收入家庭提供助学金,根据生活困难程度分 成不同档次,制定分层补助标准。 第三,加大物力的投入,为学前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一是市政府要对本市托幼机构进行 摸底调查, 根据社区居民人口确定托幼机构数量和办园规模, 做好新建小区托幼机构配套设 施的规划与落实,保证社区儿童就近入托。二是要提供资金,重点扶植薄弱园,改善他们的 办园条件,包括房屋维修、基本设施更换或改善、玩教具的投入等,以缩小我市托幼机构在 办园条件方面存在的差距。 第二,加大师资的培训,为学前教育打造人力后盾。一是市政府要将幼儿教师的培训纳 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加大职后培训力度,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加大 师资经费的投入并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所有托幼机构的教师在地位上有所提升, 在收入上有 所增长。二是建立培训特教专业人员基地,加强专业人员职后培训,宣传推广“全纳教育”的 新理念, 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由隔离化转为一体化, 保证残疾儿童依法进人普通学前教育 机构或其它特殊教育机构,使他们早期受到治疗、教育、训练,尽早融入主流社会。申论热点:教育体制改革一、背景介绍 教育问题是每个公民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城乡发展的不协 调,教育体制的僵化等多种原因,导致学生上学难、家长择校贵、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多种 问题。2011 年 1 月 12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要求部分地方以及院校开始新的试点工作, 积极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 从人民大众关心的重 点入手,以机制和体制传销为着力点,以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 规划和统筹教育资源,实现人民教育为人民,坚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二、文件体系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分别是专 项改革试点、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其中,专项改革试 点又分为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 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善民办教育发 展环境、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投入机制这十个改革方向;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包 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四个方面;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的 内容按照《通知》第一部分专项改革试点的十个方面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述。 三、重点措施 《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里面有非常多具体的措施,按照每个不同的 改革方面有各种不同的方法。但是,将《通知》中的各种措施集中起来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 方面: 第一,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其改革重点在于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以新的制度机制推动义 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效解决择校问题,实现公平教育。同时, 加快推进学期教育工作,解决入园难问题。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探索分类管理、分类指 导等多种新制度新举措。 第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机制,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注重和 实践的结合; 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三,办学模式体制改革。改革高校的办学模式,探索高校联合办学,高校与政府、行 业、企业、研究所共建等新型模式,使高校办学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坚持办 学模式的多元化,加大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形成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和推动民办 教育的体制改革,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 办学保障体制改革。 创新教师的培养机制, 对教师的发展与流动进行制度性引导; 建立和完善教师准入与退出机制, 以及教师的等级评价机制。 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优先发 展教育的办法,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申论热点:职业教育问题河南招警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我觉得今年考的热点应该是职业教育问题。2011 年过完年 后我国出现了用工荒问题已十分突出。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出现了“技工荒”。劳动和社会 保障部 2010 年的调查和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尤其 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问题背景: 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是通过大力兴办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来实现的, 中等职业学校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由于多方面因素 的影响,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放缓。1997 年以来,就业前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 徘徊不前, 而所占比例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1996 年的 56.8%下降至 2003 年的 36.9%, 从 下降了近 20 个百分点。1993 年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基本形成 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框 架。 高等职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但目前发展比较迅速的高等职业教 育主要还是 2-3 年制的专科教育,且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与培养模式上均难以 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一些大学的专业设置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 据有关资料 显示,近年大专院校增长最快的 10 个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全面下降,其中艺术设计专 业下降 21.6 个百分点,就业率仅为 59.7%。尽管目前各类职业学校已达 2 万多所,但以培 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只有 200 多所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这些院校存在经费不 足、毕业生待遇未得到很好解决等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大批高技能人才。我国目 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需求。问题的主要表现为: 一是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 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 人的比例不到 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 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 短缺。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已经大于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比。 三是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状况更加严重。 四是我国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据测算,到“十 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 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 计增长 15-20 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 关于该社会问题的解决对策,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办学。 (2)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 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 (3)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 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4)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在社区大力开展职业教育 和培训服务,同时在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 (5)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 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 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 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 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6)推动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推动公办职 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 (7)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 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8)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 域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职业院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9)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 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订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 书颁发工作;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 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10)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 评价、 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 业资格标准体系。 (11)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鼓 励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 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要合理确定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确保学费收入全 额用于学校发展。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12)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 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 供助学贷款,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 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 (13)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 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 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对优胜者给 予表彰奖励。 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 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 作用, 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 提高全社会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申论热点:高校自主招生与教育公平事件链接2 月 12 日,9000 多名考生参加复旦大学的“千分考”;2 月 19 日,6 万多名考生奋战以 清华大学为首的“华约”7 校联盟水平测试;2 月 20 日,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约”13 校联考犹 如马拉松;2 月 26 日,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领衔的“理工系”联考即将上演……解读高校自主招生早已有之, 自主招生联盟则是今年的新生事物, 这样的招生改革确有进步 意义,但其中暗含的对农村学生的不公平,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眼下的高校自主招生仍是以城市学生为本位。 一方面, 获得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资格的学 生,大多来自城市重点中学,加上考试在城市进行,方便了城市学生,却让很多农村贫困学 生望而却步,因此,城市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可以获得多次考试机会,而农村普通中学学生参 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则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内容同样对城市学生有 利,考题偏重书本之外知识的考察,而且多是为城市学生“量身打造”,比如“如何分辨东北大 米和南方大米”,农村学生一年到头只吃自家种的稻米,甚至从没见过其他地方的大米,面 对此题岂不傻眼? 一些学校试着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依据之一。 评价哪些“综合素质”呢?仍然是 以城市学生为本位,考生有没有文体特长、球打得好不好、歌唱得好不好、舞跳得怎么样、 会不会画画、会不会弹琴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差很多,根本没法比--农村学生想打球,但有的学校连一张乒乓球桌都没有;他们想唱歌,但有的学校连音乐教师 都没有;他们愿意画画、练琴,可是他们既没这个条件,也没这个工夫,他们放学后要帮父 母干活,放假时要打一些零工才能凑齐学费。 可能正是由于一些招生改革对农村学生不利, 才导致名牌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不断下 降,目前只有 20%左右,这种现象曾让******************总理倍感忧虑。农村中小学的办学 条件较差,农村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较少,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教育投入体制的错。农 村学生已经受到了不公平对待, 如果高考招生环节的改革不是试图弥补这种不公平, 而是反 过来加剧这种不公平,那么农村学生就成了改革的牺牲品,这样的招生改革,其正义性必会 遭到怀疑。解决对策学生的素质要全面考量,“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在比较 弱势的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更知道尊重别人,更能吃苦,更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 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但愿我们的高等院校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在招生改革中 注重城乡教育不公平, 以更为合理的制度设计来保证农村考生的正当权益。 这需要从两个方 面入手: 一方面,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父母学历较低、家庭经济贫困、来自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 生,应当获得“加分”评价,如果一名家境富裕学生和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同时申请,假使两人 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相当,中学表现也差不多,学校也应当倾向录取贫困家庭学生,甚至给 予其奖学金。这实质体现了教育作为社会公正调节器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发挥社会舆论在监督学校办学中的作用,形成互动机制。应该着手建立大学 理事会这样的治理机制,让自主办学更稳健,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申论热点:公车私用的前途 【背景链接】不完全统计,当前公车使用存有“三三制”现象--公车公用占 1/3,领导私用占 1/3,司机 私用占 1/3。领导和司机私用公车的时间,竟然占了公车使用时间的 2/3 之多,可见公车私 用到了何等地步。 在正在召开的广州“两会”上,广州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苏志佳主动谈起广州公车监 管措施。称广州市公车将安装 GPS 跟踪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实行分级管理,经批准非公 务用车将采取有偿使用措施,试点单位估算,拟按照每公里 1.5~1.7 元收费。 据称,广州市拟对公车私用收费,不是随随便便象征性收费,而是要把公车使用产生的 汽油费、管理费、折旧费、保险费等统统算进去,“要像打的士般收费”。费用由财政局收取, 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取费用将作为公车折旧等补偿。【观点】公车私用是一大顽疾,几乎已经成了过街老鼠。然而喊打声中,公车私用却普遍地存在 着。基于此,广州拟对公车私用收费,寻求解决公车私用问题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对公车 私用收费无非要解决群众意见集中且反响强烈的两个问题:一是公车私用,二是公车闲置。 前者更为突出,以至于间接推高中国的整体行政成本。关键的问题是,“公车私用收费”能有 效解决当前公车管理使用中的突出问题吗? 然而在目前的行政管理模式下,对公车私用收费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首先是性质问题。 一方面,对公车私用收费没有法律做为支撑和依据;另一方面,收费在某种程度上表示政府 承认了公车私用的合法性,这与政府的公共性质直接产生矛盾,并会变相鼓励公车私用。其 次是征收问题。公用、私用如何界定是个大问题。公车使用者是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工作人 员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用车行为很难界定公私。GPS 可以确定公车所在位置等信 息, 但能否确定车里坐的是出游的家属, 还是上面来检查的领导?其二是在公车私用出车祸, 赔偿都由财政支付的现实案例中, 公车私用费用能否真的收上来, 完全由车辆使用者掏腰包, 会不会沦为经报销等暗箱操作之后,又一项国家财政开支,最终仍由纳税人埋单?再次是监 管问题。公车是否私用,该收多少费用,涉及监督管理、取证收费这一系列工作,本身就会 增加行政成本。假如在公车私用收费问题上,相关信息不公开,相关部门左手监督右手,老 子监督儿子,收费会不会沦为形式甚至成为新的财政负担?如果不能很好回答以上疑问,推 行公车私用收费,只能是“听起来很美”。 评价此种公车管理措施, 应当一方面具体分析改革措施旨在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了哪些 改革目标,能否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评估改革措施是否具有合法性,与国家法律法规及现行 执法有无矛盾和冲突,毕竟保证改革措施的合法性才是法治政府行使权力的基本底线。 公车私用要缴费应避免陷入两个陷阱:第一,坠入合法化陷阱。公车私用,违反规章制 度,老百姓视为过街老鼠,对其口诛笔伐。在舆论压力下,一些公车私用的官员与司机还是 有所忌惮的,或者因为名不正言不顺而有些心虚。一旦实施缴费制之后,公车私用的官员们 会不会理直气壮起来?缴费制的设计初衷并非允许、放任公车私用,但缴费制可能带来的一 大副作用就是, 容易将公车私用合法化。 如此一来会给老百姓监督公车私用带来不便。 第二, 坠入羊毛出在牛身上的陷阱。何谓羊毛?公车私用所缴纳的费用。何谓牛,任劳任怨的广大 纳税人。应该说,公车私用缴费比不缴费要强,缴费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能约束官员放肆 私用公车。问题是,私用公车的官员,是自掏腰包缴费吗?怕就怕,一些地方的官员习惯消 费公款, 公车私用缴纳的费用步其后尘。 如果羊毛出在牛身上, 所谓的缴费就是哄弄老百姓。 此外,收费不是随随便便象征性收费,而是要把公车使用产生的汽油费、管理费、折旧费、 保险费等统统算进去,初步测算,费用将在 1.5--1.7 元/公里之间。每公里 1 元多,确实不 多,而在广州,出租车每公里 2.60 元。如果缴费是象征性的或者偏低的话,同样会引来百 姓不满。 从另一方面来看,“公车私用收费”不仅无法有效解决公车私用问题,反而给公车私用一 个随时可以使用的借口。实际上,公车是有符号意义的,这种意义无法用收费来削弱,换言 之,公车私用不会因为存在收费行为而变得公平。此外,“公车私用收费”还有一个无法回避 的法律问题, 那就是公车“像打的士般收费”算不算“非法营运”呢?依据此前广州市运管部门的 说法,只要没有《道路运输证》或其他客运营业资格而收费提供运输服务的车辆都违反《中 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属于“非法营运”,应受行政处罚。事实上,运管部门已经据 此处罚过不少涉嫌非法营运的社会单位和个人,俗称“黑车”。那么政府机关能享有法外特权 吗?否则,岂不成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其实,控制公车私用,不是没有好办法,一方面应该大力削减公车,外国一些城市仅有 几辆公车,一般官员想私用也没车私用。另一方面是加大惩罚力度,在一些国家,官员公车 私用有可能被摘掉乌纱帽,如果我们采取一些严厉措施,对公车私用的官员严惩不贷,还会 有如此顽疾吗?申论热点:国企红利改革事件链接财政部日前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国有企业 2010 年实现利润 19870.6 亿元,同比增长 37.9%,其中化工、电力、有色、交通等行业利润增长超过一倍。2008 年、2009 年国企上 缴的红利分别为 547.8 亿元、873.6 亿元,2010 年约为 440 亿元,与近两万亿元的利润相 比,国企上缴红利只占利润的 5%左右。而按国际惯例,上市公司股东分红比例为税后可分 配利润 30%到 40%之间,国有控股企业向国家上缴盈利更是普遍高于这个水平,比如英国 盈利较好的国有企业上缴盈利相当于其税后利润的 70%至 80%。 解读 从国企红利使用情况看, 国家收上来的这部分利润, 目前主要是用在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上。 比如, 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 中央企业灾后恢复生产重建, 中央企业重大技术创新、 节能减排,境外矿产资源权益投资以及改革重组补助支出等。也就是说,国企上缴的红利尚 未纳入到公共财政收入当中,并以增加民生投入的方式为全民共享。 在国企利润分配上,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留一部分利润给企业本无可厚非;但企业应该 留多少,国家应该收多少,收上来的钱应该用到什么地方,却关系到国家财政实力的壮大和 国有企业的规范管理,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留在企业的利润过多,就可能导 致企业的盲目投资及低水平重复建设, 不利于国家调控和引导国有资本投资方向和领域, 也 不利于企业自身结构调整、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大量国企投资还可能挤占民间资本的 机会与空间,导致更多的利润向国企集中,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国企利 润过高,还会带来职工工资、福利的“水涨船高”,拉大收入差距,引发社会分配不公。 近年来,虽然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三农、民生等需要加大 投入的领域很多,而可用于统筹安排的公共财政收入却明显偏低,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 当前,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都需要国家真金白银的财力支持。因此,在 不影响国有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下, 适当提高国企红利收取比例, 并将其纳入公共财政范畴 来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既解决了可用公共财力不足的问题,又实现了国企红利全民共享, 可谓一举两得。申论热点:改善民生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 落脚点。2010 年浙江发布首份《民生指数与民生评价报告》成为国内发布民生报告的首个 省份。2011 年 1 月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在杭州召开,省长吕祖善介绍,浙江致力于 完善保障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把为民办实事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解决就业、就 医、就学、社保、住房、交通、公共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他还说说,五年 后的浙江,保障改善民生实现新突破。五年浙江将新增城镇就业 300 万人,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 8.5%和 9%,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 会保障体系。一、浙江所面临的民生问题 (一)收入分配与公平问题较突出。2010 年发布的《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问题调查 报告》显示 20%高收入组的个人年收入均值是 20%低收入组的 17 倍;20%低收入组占有 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 3.5%,而 20%高收入组占有的收入达到了总收入的 58.7%,七成以上 调查者收入在平均线以下,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渐明显。 (二)文化与体育方面等推进速度较慢。虽然浙江省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的提供已有一定 的改善,但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建设,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偏远山村地区,公共产品的供 给更为薄弱。 公共财政投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产品供给数量的多少。 部分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财政无法提供有力支持。例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杭州市、 宁波市的乡镇文化站平均财政拨款额为 45 万元,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衢州市、丽水 市的乡镇文化站平均财政拨款额则低得多,分别为 9 万元和 7 万元。同时,经济落后地区 居民收入相对偏低, 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居民文化娱乐等内在需求。 供求双方的因素造成 了当前人均公共产品数量偏少状况。 (三)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平仍偏低,无法很好地满足公众需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 困难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浙江省房价上涨过快,涨幅创出近年来的新高。自 2009 年一 季度止跌回升以来,价格涨幅逐月扩大。2009 年,浙江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销售平 均单价同比上涨 24.4%。二、应对措施(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建立市 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形成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 开拓更广就业领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尤其应优先发展就业吸纳力强的各类服务业,加快 调整全省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结构。 (二)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着力构建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使全省城乡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全省人均 GDP 的增长保持同步。以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为重 点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手段提高农民务工收入, 以全面实施“低 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提高全省低收入居民群体的收入水平;加强各类教育培训,为中低 收入群体增加收入创造基本条件;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培 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减压阀和稳定器。 (三)千方百计扭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就需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力 度,稳步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在收入初次分配环节中,更合理地确定投资和 消费的比例;在再分配环节中,明显提升用于增加收入和改善群众生活的比例。同时,加快 税制改革,通过结构性减税,使城乡居民的税负水平更加公平合理。 (四)千方百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推广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金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以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 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逐 步缩小不同社会群体保障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切实缩 小城乡、区域和社会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重视文化体育事业。需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增 加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扶持各类有意义的文化体育活动; (六)进一步拓展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方面,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对象需要进一步拓展,扩 大保障覆盖面,争取做到“应保尽保”,提高保障标准,让更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享受保 障性住房。另一方面,需要出台更多的组合拳,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加快推进、商品房市 场价格的规范、 城市旧房改造、 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宜居性等多种方法为更多住房困难家庭提 供更多的选择。同时,强化公积金制度建设,增人扩面,提高互助保障能力,实现对非公企 业建立公积金制度的突破。申论热点:农产品涨价【背景链接】2010 年 7 月 1 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商总局三部委通报了对相关企业捏造散布 涨价信息, 操纵市场价格的违法行为, 并对吉林玉米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等企业处以最高 100 万元的罚款。 2010 年,我国粳米等粮食品种,大蒜、蔬菜、绿豆等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3 月, 各地市场上绿豆价格飙升,上涨最多的从 18 元/公斤涨到了 24 元/公斤,涨幅达三成多。【标准表述】[原因] 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长期原因是供求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 中,减少了城市郊区农产品种植面积,进而影响供应;另一方面,原来的农民进城打工,从 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居民收入提高,吃菜、吃肉的比重也增加了。此外,蔬菜生产基地从 大城市郊区逐步转向外地农村, 流通环节增多、 运输成本增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重要原 因。 短期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一方面是今年以来气候条件不利,西南地区大旱、 中东部地区持续低温,蔬菜、大蒜、绿豆的生产、供应受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也有社会 资金利用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产地集中、季节性强、产量下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特点,恶 意囤积,哄抬价格,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因素。 [影响] 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一方面增加了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农民也不一定能够 在涨价过程中得到好处。 [措施] 农产品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 保持农产品正常的生产流通和价格秩序, 事关农业生产稳 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一,要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加强对农产品收购、流通等环节市场交易和价格行为的 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炒作行为,坚决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是当前管理社会 通胀预期,促进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安定人民群众 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第二,政府应当从多个层面遏制当前的农产品涨价潮。比如在生产领域,有关部门应加 大力度查处和打击各种有失公平的承包协议或者是合作协议,维护农民的种植权益;在加工 领域,适当降低事关民生物资行业的税收和政府收费,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并对不合理 的物价波动及时出台抑制措施。 第三,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反映市场波动的价格监测制度。建立更加 灵敏的价格监测预警体系,扩大监测覆盖的广度,增加监测数据的深度。在广度方面,要完 善价格监测的品种和范围, 不仅要监测大宗商品价格, 还要关注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小品 种商品价格。在深度方面,要丰富、细化价格监测的指标,不仅要监测价格水平,还要监测 市场成交量、库存量等。 第四, 要制定完善价格异常波动应急预案。 探索建立小品种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预警机 制,完善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价格工作预案。 第五,要防范农产品价格短期内不合理上升。 一是要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政策调控的着力点要放在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增 加供给,防止打压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升。 二是在农民和市场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中介组织, 帮助农民走出价格波动的困境。 由于 市场信息掌握在经销商手上, 还要谨防一部分人在市场敏感期通过制造概念, 渲染涨价氛围。 申论热点:内需问题一、&十二五计划&的提出内需问题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一提法与 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因此,华 图提示:广大公务员考生在内需问题上需要更加重视。 当前内需的主要问题:内需不旺 内需不旺是一个长久以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在拉动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三 驾马车”中,目前的状况是,出口长期低迷,内需“一蹶不振”,只有投资“一支独秀”。 2008 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全国为 11242.85 元;占 10%的最低收入户为 4532.88 元, 10%的低收入户为 6195.32 元, 20%的中等偏下户为 7993.67 元, 20% 占 占 占 的中等收入户为 10344.70 元;占 20%的中等偏上户为 13316.63 元,占 10%的高收入户为 17888.18 元,占 10%的最高收入户为 26982.13 元。2008 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 费支出,全国为 3660.68 元,低收入户为 2144.78 元,中低收入户为 2652.77 元,中等收 入户为 3286.44 元,中高收入户为 4191.25 元,高收入户为 6853.69 元。由此可以清楚地 看到,中等收入户及其以下的家庭均未达到平均消费水平。二、内需不旺的主要原因(一)高房价抑制内需 就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来说, 早就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房价了。 世界通行房价收 入之比,一般是 3――倍,而在我国,竟然达到十到二十几倍。现在的楼市,已经彻底把中 等以下收入人群赶出购房者之列,成了富人的游戏、资本的工具、财富的吸盘和投机、投资 者的赌场。据中原房产调查,目前购房者 60%以上为短线和长线投资客户。经济学家普遍 认为,投资型需求一旦超过了 25%,房地产市场将对消费起到抑制作用。事实也是如此, 没有购买房屋之前,谁也不敢消费;有幸成了“房奴”,谁也没有能力消费。 (二)现有的收入分配情况下,劳动者报酬的比例相对比较低 在 GDP 中,劳动者报酬的份额在逐步下降,比如说从 1995 年到 2007 年,劳动者报 酬在 GDP 当中的比例从 51%下降到 39%。但是,同时企业盈余从 23%上升到 31%,从这 个数据可以看出,劳动者报酬在分配收入结构中有所下降。 (三)目前的收入差距比较大 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与城市收入的差距比较大;二是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差距 比较大。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我们现在的医疗、卫生、养老、教育等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群众对未来的消费具 有不确定性。所以,有些人有钱不舍得花,为保证未来长远的支付。三、解决内需不旺的措施(1)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 (2)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人民群众近期消费的后顾之忧,特别是要健全农村养老保 险体系的建设。 (4)要加大刺激农村的消费 (5)加强市场消费环境的建设,要改善市场消费环境,健全相关的法制,加强监督。申论热点:“十二五”规划解读内需问题一、“十二五计划”的提出内需问题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一提法与 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因此,提 示:广大公务员考生在内需问题上需要更加重视。当前内需的主要问题:内需不旺内需不旺是一个长久以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在拉动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三 驾马车”中,目前的状况是,出口长期低迷,内需“一蹶不振”,只有投资“一支独秀”。 2008 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全国为 11242.85 元;占 10%的最低收入户为 4532.88 元, 10%的低收入户为 6195.32 元, 20%的中等偏下户为 7993.67 元, 20% 占 占 占 的中等收入户为 10344.70 元;占 20%的中等偏上户为 13316.63 元,占 10%的高收入户为 17888.18 元,占 10%的最高收入户为 26982.13 元。2008 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 费支出,全国为 3660.68 元,低收入户为 2144.78 元,中低收入户为 2652.77 元,中等收 入户为 3286.44 元,中高收入户为 4191.25 元,高收入户为 6853.69 元。由此可以清楚地 看到,中等收入户及其以下的家庭均未达到平均消费水平。二、内需不旺的主要原因(一)高房价抑制内需 就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来说, 早就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房价了。 世界通行房价收 入之比,一般是 3――倍,而在我国,竟然达到十到二十几倍。现在的楼市,已经彻底把中 等以下收入人群赶出购房者之列,成了富人的游戏、资本的工具、财富的吸盘和投机、投资 者的赌场。据中原房产调查,目前购房者 60%以上为短线和长线投资客户。经济学家普遍 认为,投资型需求一旦超过了 25%,房地产市场将对消费起到抑制作用。事实也是如此, 没有购买房屋之前,谁也不敢消费;有幸成了“房奴”,谁也没有能力消费。 (二)现有的收入分配情况下,劳动者报酬的比例相对比较低 在 GDP 中,劳动者报酬的份额在逐步下降,比如说从 1995 年到 2007 年,劳动者报 酬在 GDP 当中的比例从 51%下降到 39%。但是,同时企业盈余从 23%上升到 31%,从这 个数据可以看出,劳动者报酬在分配收入结构中有所下降。 (三)目前的收入差距比较大 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与城市收入的差距比较大;二是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差距 比较大。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我们现在的医疗、卫生、养老、教育等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群众对未来的消费具 有不确定性。所以,有些人有钱不舍得花,为保证未来长远的支付。三、解决内需不旺的措施(1)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 (2)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人民群众近期消费的后顾之忧,特别是要健全农村养老保 险体系的建设。 (4)要加大刺激农村的消费 (5)加强市场消费环境的建设,要改善市场消费环境,健全相关的法制,加强监督。申论热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背景链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 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提出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同时,专门就河南提出要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对河南农业的高度重视,也是对 河南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一,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 选择。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 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第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是国 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农业经济越发展, 城镇化、 工业化水平越高, 越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这是保障工业化、 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第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快 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改善要素结构,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是高 度依赖资源条件、 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 农业的资源利用方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 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对策】第一,积极倡导和发展农业循环生产模式。要实现改变目前“高投入、高产出、高废物” 的粗放生产模式,代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循环生产模式,就必须因地制宜,发 展优势特色生态农业。平原区域重点是发展多元复合生态农业和立体复合生态循环农业模 式;丘陵山区发展坡改梯和种、养、加为一体的生态果园、生态茶园等生态循环农业;要科 学指导,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并逐步用有机肥替代无机肥,并加大对沼气能源的利用率, 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对农民进行农 业知识培训。培训可采取农技服务体系、中介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 形式进行;要推广关键技术,重点是农业生产技术集成推广、无公害栽培生产技术、重大农 作物病虫预测和控制技术、农机农艺结合关键技术等,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 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开发农业节约型技术。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的种子产业发 展方向,依托大企业和大基地做大做强种子产业;还要抓示范引导,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 干,帮助农民销,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步伐。 第三,积极研发品牌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农业招商引资中,要优先引进农产品加 工业项目,对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境外资本;对内制定激励政策,吸纳整合工商资本 和民间资本,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通过“企业(公 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订单方式,解决好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 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加工工厂化、销售品牌化。用工作化理念管理农业; 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用信息化引领农业。 第四,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 手”的功能,不断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确保中央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 重大部署落到实处。要加强利益协调,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保护和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 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积极转变农业部门职能,重点强化技术推广、检验检测、行政 执法等关键环节。借鉴“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做法,以主产区为重点 逐步建立新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强化地方政府夯实农业基础、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责 任。申论热点: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背景链接】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 21.07 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 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 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当前, 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等方面的繁重任务,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2010 年 5 月 24 日,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 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 2015 年, 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020 年, 到 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长三角规划明确了未来长三角地区在中国经济三极的发展定位: 以上海为核心, 构建六 条各具特色的城市与产业发展带。“六带”各自的发展方向:一是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 展带;二是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三是重点建设沿(杭州)湾发展带;四是积极开发沿海发展 带;五是积极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六是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标准表述】[权威观点]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率先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 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 力,更好地支持中西部地区,促进全国区域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挥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极和 发动机的作用, 带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的发展; 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 能力。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走科学发展之路,不仅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可以为全国其 他地区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对策措施]第一,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长三角地区必须立足于客观实际,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尽快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创新型区域。 就是要发展教育, 培养人才, 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最终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 科教兴国的内容包括: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 济结合;提高人口素质,壮大和优化人才队伍。 第三, 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 提升区域合作功能和效率。 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时,首先需要统一规划,打破若干行政和非行政壁垒, 尤其是需要打破地方行政篱笆。其次,因为涉及到许多大型建设项目,他建议资金的筹集问 题可以考虑引入商业化运作,比如“第三方”介入等,以解决因为政府投入资金短缺而造成项 目停滞等困难。 第四,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深刻认识 和把握科学发展观赋予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制度和新趋势。只有在城镇 化进程中把优化产业经济布局和发展产业经济结合起来, 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的新型城镇化道 路。 第五,推进改革开放,注重制度建设,加快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全面提高对 外开放水平。 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这是关系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申论热点:大兴水利一、背景信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 提出“大兴水利强基础, 狠抓生产保供给”, 要求今年大规模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毫 不松懈地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二、原因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大规模兴修水利, 集中力量系统整治大江大 河, 突出重点优先解决民生水利问题, 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着提升, 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 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相比,水利投入强 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全国尚有一半以上的耕地缺乏基本的 灌排设施,现有灌区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工程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 同时, 洪涝、 干旱、 台风和山洪等灾害多发并发, 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主要支流防洪能力低, 小型水库病险隐患多,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三、对策分析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兴水利强基础”,就是要紧紧抓住水利这个薄弱环节,解除水 利这个瓶颈制约, 夯实农田水利这个重要基础, 切实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消除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从根本上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被 动局面。 在大兴农田水利方面, 今年将在继续搞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同时, 突出 加强“三小”水利建设。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专项补助资金规模,增加小 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蓄滞洪区建设等防洪 薄弱环节;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要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 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 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 一定比例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做到“取之于土、用之于土”。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农田水 利建设的信贷资金。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 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把加强农 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 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稳定经济、稳定物价、稳定 民心,首先要稳定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期主要粮食品种 和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的关注。这些情况再次提醒我们,保障农产品 有效供给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狠抓生产保供给”,就是要求在继续 下大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努力增加各类农产品供给,尤其是棉花油料、肉禽蛋奶、 瓜果蔬菜及其他一些小品种的生产供给。 通过加快推进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和现代农业示范 区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搞好高产创建,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增产增效。 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市场调控。毫不放松粮食生产,确保稳住播种面积,扩大市场紧 缺品种生产,努力提高单产,防止粮食生产出现滑坡。支持优势产区发展棉花、油料、糖料 等大宗产品,推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区标准化规模种养,因地制宜发展杂粮、杂豆等 特色产品。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中城市郊区 要保有一定的蔬菜种植面积和生鲜食品供给能力。 要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 防止价 格大起大落,兼顾好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 强化农业补贴和主产区奖励补助。继续扩大补贴规模,增加补贴种类,完善补贴政策, 新增农业补贴向主产大县(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提高早稻良种补贴标准, 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规模。优化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品种结构,支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环 保和区域适用性强的农业机械。 严禁以各种名义打农业补贴的主意。 加快建全粮食主产区利 益补偿机制,主要以粮食产量、商品量等为依据,对粮食主产区给予补偿。全面取消主产区 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继续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产大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大 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力度。 大搞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中 低产田改造,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土壤改良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大规 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支持畜牧、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做大 做强种业。 要加快农技推广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示范县项目实施规模,力争 2011 年完成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 动植物疫病防控、 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任务, 将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各 级财政预算。申论热点:房产税改革岁尾年初, 高层频频释放出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的决心。 来自各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 会议也传递出强烈的信号:“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限购等行政手段不放 松。房产税试点城市和开征时间表逐步明晰。据了解,上海、重庆为房产税试点城市。【发展历程】房产税,顾名思义,是以房产为征税对象向产权人征收的一种税,属于房产保有环节的 税种、财产税的范畴。新中国房产税的征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 上个世纪 80 年代,鉴于城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使用者没有土地所有权,我国将城市 房地产税分为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两个税种,并于 1986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房 产税暂行条例》。这部条例明确规定,对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免征房产税。 “上个世纪 80 年代颁布这部房产税条例时, 我国还没有进行住房市场化改革,人们普遍 住的是公房,个人拥有住房的情况很少,收入也有限,所以,对个人自住房给予免税。”北 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说。 1998 年,我国实施住房市场化改革,住房开始货币化,随着住房改革不断深化,我国 的房地产市场也日趋活跃。 “在 1998 年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之初,私人购房面积仅占城镇住房竣工面积的 30%,而 现在,这个比例已达到 7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说,短短十多年, 我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已大不相同。 刘剑文说,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亟待房产税改革与之相配套。而作为我国税制改革 的一个重要内容,“十二五”规划建议也提出,要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这意味着改革已经 提上日程。【重要意义】目前,世界上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对住房征收房产税,而他们的通行做法中最突出 的就是把房产税作为调节收入和财富分配的重要工具。 例如,对私有住房征税已有 180 多年历史的美国,明确将房产作为个人财产的一部分, 规定持有房地产必须缴纳房地产税, 并且对低收入者、 退伍军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实行减 免税优惠。 高培勇告诉记者,相对而言,房产是透明度较高的财产,对于调节社会财富的财产税来 说,最容易把握、可操作性最强的就是房产税。 近年来, 与私人购房大量增加相伴随的, 是房价的大幅上涨。 在北京、 上海等发达城市, 房价已经是住房制度改革之初的 10 余倍。房产价值大幅提升,房产成为个人财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房产还成了一些人的生财之道。“近几年房产投资或投机成为一部分人积 累财富的重要方式, 对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通过对面积大、 价值高、 套数多的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进行适当调节,可以一定程度上促使收入和财产的合理分配, 缩小贫富差距。”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教授高萍说。 此外,从世界各国实践看,由于房产不能移动、税基固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将房 产税作为地方税, 是地方政府重要而稳定的税源, 而地方政府通常将这部分收入用于与公众 利益相关的教育、卫生、消防、治安及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支出。这也为我国房产税改革提 供了重要的借鉴。 高萍告诉记者, 除了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房产税的改革将使我国财产税体系进一步健全, 更好地发挥财产税在税制结构中的作用。同时,房产税也将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税源,在 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财力紧张矛盾。 在我国,房产税也被赋予了更直接解决民生问题的期待。刘剑文建议,房产税负有调节 收入分配差距的重任,应该用来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品,比如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如廉租 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 【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经验及公平、规范的角度看,房产税应对个人所拥有的住房普遍征收。但很多专 家在接受采访中表示,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各 地房地产信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对个人住房普遍征税的条件尚不成熟, 因此改革难以 一步到位,只能分步推进,可以考虑先在部分城市进行试点。 “先行试点可以在制度设计、税基评估、征收管理等方面探索和积累经验,也为以后改 革逐步扩大到全国奠定基础。”高培勇说。他同时强调,在改革试点中一定要注意保障居民 的基本居住需求。 对于启动房产税改革试点面临的各项挑战, 专家们指出, 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来自税 收征管环节的挑战。 高培勇说,中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机制是建立在对“间接税”征收的基础上,而房产税作为 财产税的一种,属于直接税的范畴。“目前税收征管的制度设计与房产税不相匹配,这就要 求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完善制度】由于房产税制度在我国是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 要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在起步阶段, 还需要解决不少操作层面的实际问题。 首先是避免“误伤”中低收入家庭。房产税和其他税种最大的不同点是税基和税源分离, 人们日常接触的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等,所交的税都来自个人所得和营业收入。但房产税是 依据房产的评估价值缴纳,并不能直接变现,需要人们“另外挣钱”来交。因此,对挣钱能力 弱的中低收入家庭而言, 房产税额外增加了一笔不小的负担。 而对挣钱能力强的高收入家庭 而言,房产税的负担则小得多。征收房产税的目的是遏制投资投机、调节收入分配、体现社 会公平,一旦出现对投资者影响小,对中低收入家庭反而增加负担的情况,则有悖初衷。因 此,在制度设计时,应该特别注重保护中低收入家庭。如实行起点税率较低的累进税率制, 住房面积越大、套数越多,税率就越高。对首套房免征房产税,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低税率 等。 房产税要解决的第二个实际问题是“怎么收”。和个人所得税由单位代扣代缴不同,房产 税是需要个人自行申报、到税务部门缴纳的,但我国居民还没有养成自主纳税的习惯,很有 可能出现“有人评估、没人交税”的情况。有方案提出,对没有按时缴纳房产税的家庭,在卖 房时一并征收,并收取高额滞纳金,否则不能交易。然而,一旦在交易环节统一征收,本来 是持有环节的税赋就有可能演变成交易环节的税赋, 从而又很可能转嫁到购房者身上。 因此, 必须设计出一套稳妥的征收方案,确保房产税能按时足额征收,否则又会变成纸上谈兵。 第三道关,是如何做好房产价值的评估。房产税根据不断变化的房产价值计税,需要定 期对房产价值进行评估,需要一大批专业机构和专业评估人员。但目前我国评估机构、人员 的数量和专业程度还远没有达到征收房产税要求的水平, 甚至对评估机构如何设置的意见还 不统一。 到底是在财税部门里直接建立房产税评估机构, 还是由政府组织非营利性机构进行 评估,孰优孰劣,还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和实际的试点工作,进一步论证和完善。申论热点:宜黄拆迁【背景链接】2010 年 9 月 10 日,江西省宜黄县发生被拆迁户自焚事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负 有领导责任的该县县委书记邱建国与县长苏建国被双双免职。 随后, 有该县基层干部投书 《南 方周末》报,声称:“没有强拆就没有现代化,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强拆出新中国!”【标准表述】对强制拆迁引发的恶性事件, 以及宜黄事件发生后基层干部引起争议的言论, 我们可以 以下几个角度来看:政治文明角度:新中国是历史和人民对共产党所代表的正确道路的选择, 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建立, 就因 为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代表中国政治文明、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正由于有 广大人民的拥护,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创立一个新中国、建设一个新中国,因此,新中国是 建立在人民拥护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其他的基础上。 强拆出新中国是一个错误逻辑,不符合政治文明的要求,也与我党的宗旨、群众路线相 违背。作为党和政府的基层干部,应有较强的宗旨观念和群众观点,要按照以人为本的执政 理念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尊重群众权利,维护群众利益,各项工作决不能与党的政策路线和 群众利益相违背。 如果缺乏政治文明意识,思想认识上不端正,工作思路和方向就有可能出现偏差,不合 法、不合理的强制拆迁,拆掉的是政府形象,是干群关系,是社会和谐,也是在拆我们党的 执政基础,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作为一名干部在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 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式,规范自己的言行,防止出现偏差。依法行政角度:拆迁即便是城市建设和经济现代化所必需的, 也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 正如温总理所 指出的: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由法律来确定。 政府只能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程序正当。 政府有强制拆迁的权力, 但没有违法强制拆迁的权力。 拆迁一定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于法有据、程序正当、过程合法透明,才能为群众接受,也才能为社会舆论认同。柔性工作方式层面:当前社会形势复杂,各种利益矛盾交织,对干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干部在工作中要在合法、合理的基础上,重视合情,即合乎人情,尊重服务对象和管理 对象精神层面的需要,采取柔性的方式推进工作,化解利益冲突,避免由于政府行为制造新 的利益冲突。 例如拆迁工作确有必要,且依据合法,但工作方式也要注意柔性化,使群众易于理解和 接受。就算是正确的主张,也要用柔性和温情的方法来推动落实,向群众做好充分的宣传解 释工作,与群众平等协商,合理合法合情地做出利益补偿,使群众心悦诚服地接受党和政府 的主张。申论热点:空巢老人一、背景链接 年关将至,一些媒体联手发起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又一次将这个全球性难题凸显出 来。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当下许多空巢老人的生存状态。 民政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 1.69 亿 60 岁以上老年人中,有 40%过着不与子女合住 或没有子女的“空巢”生活,个别老城区的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已高达 70%。在上海,截至去年 底,共有空巢老人 92.21 万人,约占户籍人口老年人总数的 29.2%,其中独居老人 18.87 万人,在全国位居前列。 空巢现象是个全球性难题,发达国家独居及夫妇空巢户比例高达 70%-80%。随着中国 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今后空巢老人将越来越多, 空巢期也会明显延长。 全国老龄办 2008 年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指出,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不可 逆转。 人到老来盼热闹,可空巢老人长时间生活在孤寂中,生命质量堪忧。虽然多数子女有心 与父母同住,但由于工作、 住房、 代沟等种种原因,实际上很难做到。 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 在社会转型竞争剧烈的格局下, 通常无力兼顾事业和多位老人, 以致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 无论多么留恋,几代同堂的传统家庭模式已经一去不返;家庭小型化,必然绵绵不绝产生空 巢老人。二、存在问题生活保障、日常照料、精神慰藉,是空巢老人面对的三大难题,也是破解中国养老困局 不可回避的三大挑战。 在城市,随着基本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加上子女赡养,自有退休金的空巢老人,一日三 餐开销尚属宽余。不过,目前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生活成本明显上升,这不能不使生活质量 打折扣,幸福感受挫。 那些身体健康、腿脚灵便的空巢老人,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我照料,可一旦病患缠身, 往往就起居饮食难以自理。在医院,我们常常见到一些老年夫妻,互相搀扶着,颤颤巍巍地 在配药打针,那情景令人同情,却又深感无奈。随着年事渐高,空巢老人生活依赖他人的程 度愈高,这是困扰老人最后生命之旅的无情重压。 比起前两者,精神生活的寂寞孤单是折磨空巢老人的更难化解的烦恼。没人说话聊天、 没有倾诉对象、没有兴趣爱好,常年的“三无”生活,使空巢老人陷入孤独、失落、抑郁、无 助的情绪中,出现所谓“空心焦虑症”,进而加剧衰老,直至由心理疾患演变为生理病痛,最 终被击垮。中国文明网联合多家网站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64.7%的被调查者认为空巢老人 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心灵孤独。 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辅助,是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养 老模式。 要真正做到, 就必须由照顾空巢老人的第一责任人--子女, 与社区及专业机构联手, 各司其职,在亲情抚慰的同时,配以专门服务。 可现实情况与此大相径庭。别说照顾,许多子女都难得回家探望老人,“常回家看看”的 歌唱了多少年,空巢老人的亲情呼唤又何时得到过满足?现在,有的地方已首次将对老人的 精神抚慰作为子女的一项义务写入地方法规, 如果能出台更多类似规定, 积极倡导子女和老 人就近居住,或可聊补空巢家庭的情感缺失。三、可行之道大多数社区至今还不能为空巢老人提供完善的服务, 社会上更缺少专业的老年服务管理 公司。据说眼下急需养老护理员,全国仅有 2 万多人,而实际需求量接近千万。把照顾空 巢老人作为社会必备的公共品,不仅需要创新思维、转变观念,更要求政府实事实办,加大 这方面的财政投入。现在有些民间资本看准“银发工程”是中国特有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 大,但限于信贷、税收等的制约,迟迟不敢出手,政府应该网开一面,给予各种优惠,通过 政策引导,鼓励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人参与养老服务。 最重要的是,万不可让庞大的空巢老人群体,渐渐沦为社会遗忘的角落。现今,人人都 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忙碌奔波,过度专注之下,不免疏忽了空巢老人偏居一隅的存在。 一位独居老人在离世后多日才被子女或邻居偶尔发现,这样的报道已屡见不鲜,每每此时, 人们心中的伤感就会化为一个大大的问号: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活得体面而有尊严? 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不完全体现在 GDP 总量上,一个社会的繁荣和谐也不取决于有多 少亿万富豪,而要看最底层的群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过着什么样的日子、有无安全可靠 的未来,其中就包括数以千万计的空巢老人活得是否体面、是否有尊严、是否被全体社会成 员敬为长者。 从“未富先老”到“老而空巢”,我们每个人都终将在如此的社会演进中慢慢老去。最近看 到报道,说不少空巢老人孤寂难忍,每天只能去坐公共汽车,从始发站坐到终点站,如此周 而复始,以解心头郁闷。空巢老人的福祉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福祉。如果空巢老人被视为社会 累赘而日益边缘化,生命质量每况愈下,乃至变成可有可无的一群,生活的精彩和人生的欢 乐全与他们不相干,那岂止是老人的不幸,更是我们的悲哀! 申论热点:养老盲区【背景链接】有关资料显示, 2011 年以后的 30 年里, 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2030 到 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 2039 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 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近期,来自各方面的研究表 明,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层面带来的冲击空 前强烈。 目前中国老龄人口已超过 1.67 亿,占人口总量的 12.5%,预计到 2020 年将达到 2.43 亿。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一个国家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 过 10%,或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 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 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 据了解, 目前我国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日趋完善, 但是城镇居民这一群体仍缺少总 体制度安排,出现覆盖“盲区”。而这个群体多无职业、无收入、年龄较大,是社会最弱势的 人群之一。【标准表述】[权威观点] 尽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基础。 ――尹蔚民 [影响] 在世界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人口出生率剧增时期以后, 世界现在正不可阻挡 地进入老龄人口剧增的时期。 老龄人口剧增问题已经普遍触及到了各个发达国家, 它们都面 临着养老金难题。 这种现象是最富裕的国家从 70 年代起实行的降低出生率政策的直接结果。 渐渐地,整个世界也将受到影响。伴随着这种趋势,世界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将会发生 深刻的变化。 老龄化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循环经济的r原则包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