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作者简介艾克什兰的简介

互联网之子_百度百科
互联网之子
片名: 互联网之子 / The Internet's Own Boy: 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导演:布莱恩·耐本伯格编剧: 布莱恩·耐本伯格主演:/
类型: 纪录片讲述 的短暂但是辉煌的一生。亚伦·斯沃茨,-·,程序员、作家、政治组织策划人和积极行动主义者。他年仅14岁就参与创造 1.0规格,在程式设计圈当中声名大噪。斯沃茨是“求进会”共同创办人(英语:Demand Progress),一直关注网际网路自由及网络信息流通等议题。日他被指控自
非法下载大量学术期刊文章,并遭联邦政府起诉被捕,因而获得主流媒体关注。日早晨,他被发现在纽约市的公寓中上吊自杀身亡。
布莱恩·耐本伯格
互联网之子
The Internet's Own Boy: 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1]
。片长: 105分钟斯沃茨很早就参与网络标准的制订,并在14岁就参与创造RSS 1.0规格。 从那时开始他就成为 W3CRDF 核心工作小组的成员,跟John Gruber共同设计了排版语言Markdown,并参与其他许多计划。斯沃茨在2006年创办了网ok ever published”)。斯沃茨早在 2000 年时就用技术开发了 'theinfo' 百科全书计划。他公司的后台也以 wiki 架设。Swartz曾在斯坦福大学读书,但很快辍学创建Infogami软件公司。Aaron Swartz还是社交新闻网站Reddit的三位创始人之一,2006年初,Infogami与Reddit合并,并在2006年底被出售给出版公司Condé Nast。Swartz在20周岁生日前出售了他所持有的股份。Swartz在2006年用wiki技术创办了网上免费图书馆Open Library, 目的是为了让每一本曾经出版过的书都有自己的网页(“one web page for every book ever published”)。Swartz在2010年创立了反对互联网审查的Demand Progress。这个机构通过Email及其他媒体组织群众,针对特定议题向国会议员及其他意见领袖表达意见、施予压力[1]
。日,Swartz因数字偷窃被捕,被控从MIT和JSTOR下载了480万篇学术论文,他在支付10万美元保释金后被释放。Swartz是利用外置硬盘、通过物理接触的方式从MIT内网运行脚本下载JSTOR论文的。2013年1月自杀身亡[1]
&蒂姆·伯纳斯-李
科利·多克托罗&
彼得·艾克斯莱
劳伦斯·莱斯格
劳伦斯·莱斯格
斯沃茨是一位活跃的部落客。 他曾撰写几篇知名文章,包含: "Who Writes Wikipedia" 以及 "HOWTO: Be More Productive"。来斯沃茨主要活跃于社会分析及政治运动。 他是Change Congress的理事。 他在 2010 年成为 哈佛大学 Safra Center for Ethics 的研究员。斯沃茨共同创立Demand Progress 。 这个机构透过 email 及其他媒体组织群众,针对特定议题向国会议员及其他意见领袖表达意见、施予压力。
按照官方的指控,斯沃兹进入 JSTOR 数据库时,使用了假名 “Gary Host”,缩写即为 ghost(幽灵)。斯沃兹通过自己编写的脚本程序,使得超过1300 份期刊的每一期内容均一页一页地自动跳进他的电脑。理论上,他可以下载 JSTOR 数据库里的所有内容,从而把整座“仓库”都清空[1]
。在 Aaron Swartz 因此事而被捕后的第三天,一个用户名为 Greg Maxwell 的人,在海盗湾上传了一个torrent 文件,里面包含 18592 篇共计 32.48GB 来自 JSTOR 的论文,并表示“这些论文应该对所有人免费”。
美国当地时间自杀身亡,年仅26岁。Aaron Swartz的叔叔已经向《The Tech》证实了这一消息。
在互联网时代,斯沃兹被支持者称为“罗宾汉”。和维基解密的阿桑奇一样,享有绿林好汉般的荣誉。或者说,他们都在用破坏性的方式做对的事情。据起诉书的指控,斯沃兹利用MIT(麻省理工学院)网络,伪造身份,侵入JSTOR论文数据库,总共下载480万篇论文,导致JSTOR一度瘫痪。由于他不断变换IP和MAC地址,躲过封锁,JSTOR无计可施,被迫禁止所有MIT用户访问,长达四天。
斯沃兹是怎么想的呢?从他一贯的行为来看,应该是信息自由主义者的逻辑:这些论文本就应该属于公共领域,把属于公众的东西还给公众,不是合情合理的吗?在斯沃兹被捕后的第三天,一个用户名为Greg Maxwell的人,在海盗湾上传了一个BT下载种子,里面包含18,592篇来自JSTOR的论文,共计32.48GB。这位声援者说,“学术论文本应该允许自由获得,但是大多数论文都被像JSTOR这样的守门员,以高额收费的形式阻止传播。”
斯沃兹不仅有程序员和黑客的行动声援,他更有广大的师友们助阵。著名法学家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和科幻作家科利·多克托罗(Cory Doctorow)是其中的代表。
斯沃兹自杀后,莱斯格在其Tumblr主页上写了名为“检察官是施暴者”的文章。这位哈佛法学院的教授,言语中透着严谨和逻辑:“如果政府的指证是真的,那么斯沃兹确实做错了。如果不是法律上的错,至少也是道德上的错。他为之奋斗的事业,也一直是我的奋斗目标。但正如我尊重那些在这一点上不同意我的人一样,这些手段是我不支持的。”莱斯格接着追问,假如政府证实了这个案件,需要作出惩罚。但合适的惩罚是什么呢?他是一个恐怖分子吗?他是一个试图从偷窃的物品获益的破坏者吗?在莱斯格看来,政府一直试图以极端化的方式来为斯沃兹的行为定性。斯沃兹“盗窃”的“资产”价值“数百万美元”。这些措辞意味着他的目标是从犯罪中获利。但是,谁要是认为能够拿一堆学术论文赚钱,他要么就是疯子,要么就是在说谎。
科利·多克托罗的文章要感性得多。这位知名科幻作家,在Boingboing网站上发表了长文“安息吧,斯沃兹”。他回忆起最初碰见斯沃兹时,这小子才14岁或15岁,多克托罗把他介绍给法学家莱斯格,斯沃兹开始参与知识共享(Creaive Commons)的技术团队,投身技术自由事业。多克托罗的描述或许更接近斯沃兹的痛苦根源:“他似乎总在寻找导师,而这些导师中几乎没有谁可以满足他心中那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这让他痛苦和难受,这也是他往往高调、公开批评他的朋友和老师的根源。因为他的聪明、热心和友善,他也经常被人们原谅……我们都知道,斯沃兹不光对我们非常失望,这也同样反映了他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失望。”或者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斯沃兹愿意用极端手段来完成他认定的理想。而这最终造成了悲剧。
多克托罗说,在Reddit卖给《连线》/康泰纳士集团后,斯沃兹变成了一个全职的、不妥协的、不计后果而又让人愉快的捣蛋鬼。2008年,他以一己之力“解放”了20%的美国法律。PACER系统是一个让美国公众查找(公共领域的)法庭记录的系统,每次查询都要付费。斯沃茨编写了一个小程序,从PACER中下载了海量文档,约占整个数据库的20%,将之置入RECAP──这是一些活跃分子搭建的开放数据库,允许用户将自己购买的判例法放入自由/公共领域。这次行动显然是JSTOR事件的前奏。美国联邦政府痛恨此事,FBI开始调查。有一阵子,他似乎要缠上法律官司了,但他最终逃脱,并得意归来。
斯沃兹还创立了一个名为Demand Progress的群体,用他的技术嗅觉、金钱和热情去参与公共政策的斗争。科技界抗议“禁止网络盗版法案”(SOPA)的胜利,这个群体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多克托罗在文中长篇引用了斯沃兹给他的一封信。当时,多克托罗正在为他的著名小说《小兄弟》(Little Brother)书写续集《家园》(Homeland)。
斯沃兹以惊人的细节和想象力,为多克托罗的小说贡献了未来科技如何参与政治的场景:新一代的网络工具,让有信念的候选人通过技术击败了由金钱利益集团和掌权者控制的选举游戏。这是《黑客帝国》以及诸多赛博朋克和反乌托邦小说的常见主题。
Neo用技术和暴力打破Matrix对真实世界的遮蔽,而斯沃兹则用入侵数据库、将公共物品还给人民,来反抗落伍的版权制度和既得利益。“在斯沃兹身上,政治洞见、技术能力和关于人和事的智慧实现了无与伦比的融合。我想他本可以让美国(世界)政治发生革命,他的遗产仍有可能产生这一作用。”多克托罗对斯沃兹的评价,竟然上升到如此的高度其实,莱斯格和多克托罗的文字透露了一个意思:有一项共同的事业,把他们和斯沃兹联系在一起。这项事业牵扯到知识产权、著作权法和一种新时代的自由理念。
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是这一自由运动的阶段性成果。传统的著作权中有两种极端,一端是“保留所有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另一端则是“不保留任何权利”(即公共领域)。而知识共享协议,则试图在两者之间的广大灰色地带保有弹性,使得创作者可以“保留部分权利”。在知识共享协议下,创作者可选择署名、非商业性、禁止演绎等多种许可或者不同组合。这样就能既保证作品的传播,也可能保留其他某些权利。
知识共享组织在2001年正式运行,莱斯格是创始人之一。而多克托罗则用自己的行动来支持这一理念。他的第一部小说《魔法王国的潦倒》(Down and Out In the Magic Kingdom)于2003年发表,在发布付费图书的同时,也发布了免费的电子版。但这不只是简单的免费,而是依托知识共享的协议,允许读者传播电子版,只要不用来赚钱。后来他又许可了此书的衍生产品。老头们让自己的作品进入版权的灰色地带,以保守和温和的方式促进版权制度的渐变,而年轻的斯沃兹却以激进的方式探路。在2008年的“游击队自由进入宣言(Guer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中,斯沃兹称,不论信息存储在何处,他们都将义不容辞地“获取信息,建立备份,并同全世界分享……是时候了,(我们)将走出阴影,并按照悠久的民间起义传统,表达对公共文化盗窃的抗议。”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一次激进的革命[1]
TechsrunchIT编辑Nik Cubrilovic指出,上一年9月,及1.0规格联合创始人Aaron Swartz曾为他的诉讼案向公众发出过一些求助信息,而那时的民众似乎都没有对此特别地上心。李开复指出,MIT作为过激的原告加上美国司法的问题导致了这个悲剧:1)互联网犯罪应该怎么处理?黑客盗取文件应该处分,但是50年徒刑比抢银行和一些杀人犯还要重!2)过去能原谅,没起诉,作为创新前卫MIT却拒绝缓刑妥协,把Swartz逼上死路,3)诉讼费用让很有钱的Swartz几乎破产。施瓦茨的家人及其伙伴塔仁·斯蒂勒布里克-考夫曼(Taren Stinebricker-Kaufmann)共同就施瓦茨自杀事件发布了声明,并宣布施瓦茨的葬礼将于1月15日(星期二)举行。声明透露,施瓦茨是周五自缢身亡。施瓦茨的家人在声明中对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美国联邦检察官进行了痛斥。此前,麻省理工学院和联邦检察官指控施瓦茨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络上非法下载了大量的学术文件,为此施瓦茨可能将面临30年的牢狱之灾。施瓦茨的家人在声明中指责称,正是这些指控导致了施瓦茨的自杀身亡。施瓦茨的家人在声明中写道:“施瓦茨的死亡并非简单的个人悲剧,这是美国刑事司法系统滥用恐吓手段和越权导致的结果。官员和联邦检察官的决定导致了施瓦茨的死亡。”这番批评的言论也得到了施瓦茨好友、教授拉里·莱辛(Larry Lessig)的支持。拉里称政府检察官在此事件中就是一个“欺凌弱小者”,并称施瓦茨已经被政府侵略性的处理方式逼上了悬崖。
据外媒报道,美国地方法庭在Aaron Swartz选择自杀作为终结一切痛苦之后,终于撤销了对其数字偷窃的控告。根据地方法庭律师团发表的声明可以看到,此次法庭决定“收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源自于Swartz的自杀。在事件中被指“坐视不理”的麻省理工大学发表全校声明,对事件表示“极度哀痛”,并承诺会彻查学校导致其自杀的原因。
The Internet's Own Boy follows the story of programming prodigy and information activist Aaron Swartz. From Swartz's help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internet protocol RSS to his co-founding of Reddit, his fingerprints are all over the internet. But it was Swartz's groundbreaking work in social justice and political organizing combined with his aggressive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access that ensnared him in a two-year legal nightmare. It was a battle that ended with the taking of his own life at the age of 26. Aaron's story touched a nerve with people far beyond the online communities in which he was a celebrity. [1]
斯沃茨是一位活跃的部落客。 他曾撰写几篇知名文章,包含: "Who Writes Wikipedia" 以及 "HOWTO: Be More Productive"。
来斯沃茨主要活跃于社会分析及政治运动。 他是Change Congress的理事。 他在 2010 年成为 哈佛大学 Safra Center for Ethics 的研究员。
斯沃茨共同创立Demand Progress 。 这个机构透过 email 及其他媒体组织群众,针对特定议题向国会议员及其他意见领袖表达意见、施予压力。
按照官方的指控,斯沃兹进入 JSTOR 数据库时,使用了假名 “Gary Host”,缩写即为 ghost(幽灵)。斯沃兹通过自己编写的脚本程序,使得超过1300 份期刊的每一期内容均一页一页地自动跳进他的电脑。理论上,他可以下载 JSTOR 数据库里的所有内容,从而把整座“仓库”都清空。
在 Aaron Swartz 因此事而被捕后的第三天,一个用户名为 Greg Maxwell 的人,在海盗湾上传了一个torrent 文件,里面包含 18592 篇共计 32.48GB 来自 JSTOR 的论文,并表示“这些论文应该对所有人免费”[4]。
美国当地时间自杀身亡,年仅26岁。Aaron Swartz的叔叔已经向《The Tech》证实了这一消息。[1]
在互联网时代,斯沃兹被支持者称为“罗宾汉”。和维基解密的阿桑奇一样,享有绿林好汉般的荣誉。或者说,他们都在用破坏性的方式做对的事情。
据起诉书的指控,斯沃兹利用MIT(麻省理工学院)网络,伪造身份,侵入JSTOR论文数据库,总共下载480万篇论文,导致JSTOR一度瘫痪。由于他不断变换IP和MAC地址,躲过封锁,JSTOR无计可施,被迫禁止所有MIT用户访问,长达四天。
斯沃兹是怎么想的呢?从他一贯的行为来看,应该是信息自由主义者的逻辑:这些论文本就应该属于公共领域,把属于公众的东西还给公众,不是合情合理的吗?在斯沃兹被捕后的第三天,一个用户名为Greg Maxwell的人,在海盗湾上传了一个BT下载种子,里面包含18,592篇来自JSTOR的论文,共计32.48GB。这位声援者说,“学术论文本应该允许自由获得,但是大多数论文都被像JSTOR这样的守门员,以高额收费的形式阻止传播。”
斯沃兹不仅有程序员和黑客的行动声援,他更有广大的师友们助阵。著名法学家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和科幻作家科利·多克托罗(Cory Doctorow)是其中的代表。
斯沃兹自杀后,莱斯格在其Tumblr主页上写了名为“检察官是施暴者”的文章。这位哈佛法学院的教授,言语中透着严谨和逻辑:“如果政府的指证是真的,那么斯沃兹确实做错了。如果不是法律上的错,至少也是道德上的错。他为之奋斗的事业,也一直是我的奋斗目标。但正如我尊重那些在这一点上不同意我的人一样,这些手段是我不支持的。”
莱斯格接着追问,假如政府证实了这个案件,需要作出惩罚。但合适的惩罚是什么呢?他是一个恐怖分子吗?他是一个试图从偷窃的物品获益的破坏者吗?在莱斯格看来,政府一直试图以极端化的方式来为斯沃兹的行为定性。斯沃兹“盗窃”的“资产”价值“数百万美元”。这些措辞意味着他的目标是从犯罪中获利。但是,谁要是认为能够拿一堆学术论文赚钱,他要么就是疯子,要么就是在说谎。
科利·多克托罗的文章要感性得多。这位知名科幻作家,在Boingboing网站上发表了长文“安息吧,斯沃兹”。他回忆起最初碰见斯沃兹时,这小子才14岁或15岁,多克托罗把他介绍给法学家莱斯格,斯沃兹开始参与知识共享(Creaive Commons)的技术团队,投身技术自由事业。
多克托罗的描述或许更接近斯沃兹的痛苦根源:“他似乎总在寻找导师,而这些导师中几乎没有谁可以满足他心中那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这让他痛苦和难受,这也是他往往高调、公开批评他的朋友和老师的根源。因为他的聪明、热心和友善,他也经常被人们原谅……我们都知道,斯沃兹不光对我们非常失望,这也同样反映了他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失望。”
或者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斯沃兹愿意用极端手段来完成他认定的理想。而这最终造成了悲剧。
多克托罗说,在Reddit卖给《连线》/康泰纳士集团后,斯沃兹变成了一个全职的、不妥协的、不计后果而又让人愉快的捣蛋鬼。
2008年,他以一己之力“解放”了20%的美国法律。PACER系统是一个让美国公众查找(公共领域的)法庭记录的系统,每次查询都要付费。斯沃茨编写了一个小程序,从PACER中下载了海量文档,约占整个数据库的20%,将之置入RECAP──这是一些活跃分子搭建的开放数据库,允许用户将自己购买的判例法放入自由/公共领域。
这次行动显然是JSTOR事件的前奏。美国联邦政府痛恨此事,FBI开始调查。有一阵子,他似乎要缠上法律官司了,但他最终逃脱,并得意归来。斯沃兹还创立了一个名为Demand Progress的群体,用他的技术嗅觉、金钱和热情去参与公共政策的斗争。科技界抗议“禁止网络盗版法案”(SOPA)的胜利,这个群体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多克托罗在文中长篇引用了斯沃兹给他的一封信。当时,多克托罗正在为他的著名小说《小兄弟》(Little Brother)书写续集《家园》(Homeland)。斯沃兹以惊人的细节和想象力,为多克托罗的小说贡献了未来科技如何参与政治的场景:新一代的网络工具,让有信念的候选人通过技术击败了由金钱利益集团和掌权者控制的选举游戏。
这是《黑客帝国》以及诸多赛博朋克和反乌托邦小说的常见主题。Neo用技术和暴力打破Matrix对真实世界的遮蔽,而斯沃兹则用入侵数据库、将公共物品还给人民,来反抗落伍的版权制度和既得利益。
“在斯沃兹身上,政治洞见、技术能力和关于人和事的智慧实现了无与伦比的融合。我想他本可以让美国(世界)政治发生革命,他的遗产仍有可能产生这一作用。”多克托罗对斯沃兹的评价,竟然上升到如此的高度
其实,莱斯格和多克托罗的文字透露了一个意思:有一项共同的事业,把他们和斯沃兹联系在一起。这项事业牵扯到知识产权、著作权法和一种新时代的自由理念。
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是这一自由运动的阶段性成果。传统的著作权中有两种极端,一端是“保留所有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另一端则是“不保留任何权利”(即公共领域)。而知识共享协议,则试图在两者之间的广大灰色地带保有弹性,使得创作者可以“保留部分权利”。在知识共享协议下,创作者可选择署名、非商业性、禁止演绎等多种许可或者不同组合。这样就能既保证作品的传播,也可能保留其他某些权利。
知识共享组织在2001年正式运行,莱斯格是创始人之一。而多克托罗则用自己的行动来支持这一理念。他的第一部小说《魔法王国的潦倒》(Down and Out In the Magic Kingdom)于2003年发表,在发布付费图书的同时,也发布了免费的电子版。但这不只是简单的免费,而是依托知识共享的协议,允许读者传播电子版,只要不用来赚钱。后来他又许可了此书的衍生产品。
老头们让自己的作品进入版权的灰色地带,以保守和温和的方式促进版权制度的渐变,而年轻的斯沃兹却以激进的方式探路。
在2008年的“游击队自由进入宣言(Guer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中,斯沃兹称,不论信息存储在何处,他们都将义不容辞地“获取信息,建立备份,并同全世界分享……是时候了,(我们)将走出阴影,并按照悠久的民间起义传统,表达对公共文化盗窃的抗议。”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一次激进的革命。[5]
TechsrunchIT编辑Nik Cubrilovic指出,上一年9月,及1.0规格联合创始人Aaron Swartz曾为他的诉讼案向公众发出过一些求助信息,而那时的民众似乎都没有对此特别地上心。[6]
李开复指出,MIT作为过激的原告加上美国司法的问题导致了这个悲剧:1)互联网犯罪应该怎么处理?黑客盗取文件应该处分,但是50年徒刑比抢银行和一些杀人犯还要重!2)过去能原谅,没起诉,作为创新前卫MIT却拒绝缓刑妥协,把Swartz逼上死路,3)诉讼费用让很有钱的Swartz几乎破产。[7]
施瓦茨的家人及其伙伴塔仁·斯蒂勒布里克-考夫曼(Taren Stinebricker-Kaufmann)共同就施瓦茨自杀事件发布了声明,并宣布施瓦茨的葬礼将于1月15日(星期二)举行。声明透露,施瓦茨是周五自缢身亡。施瓦茨的家人在声明中对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美国联邦检察官进行了痛斥。此前,麻省理工学院和联邦检察官指控施瓦茨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络上非法下载了大量的学术文件,为此施瓦茨可能将面临30年的牢狱之灾。施瓦茨的家人在声明中指责称,正是这些指控导致了施瓦茨的自杀身亡。
施瓦茨的家人在声明中写道:“施瓦茨的死亡并非简单的个人悲剧,这是美国刑事司法系统滥用恐吓手段和越权导致的结果。官员和联邦检察官的决定导致了施瓦茨的死亡。”
这番批评的言论也得到了施瓦茨好友、教授拉里·莱辛(Larry Lessig)的支持。拉里称政府检察官在此事件中就是一个“欺凌弱小者”,并称施瓦茨已经被政府侵略性的处理方式逼上了悬崖。[8]
据外媒报道,美国地方法庭在Aaron Swartz选择自杀作为终结一切痛苦之后,终于撤销了对其数字偷窃的控告。根据地方法庭律师团发表的声明可以看到,此次法庭决定“收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源自于Swartz的自杀。[9]
在事件中被指“坐视不理”的麻省理工大学发表全校声明,对事件表示“极度哀痛”,并承诺会彻查学校导致其自杀的原因[10]
这里空空如也,等待你来评论!
.豆瓣[引用日期]名人传作者: (法)罗曼·罗兰着,胡俊艳改编出 版 社: 希望出版社出版时间: 开本: 16开I S B N : 8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小学~初中教辅 >> 语文阅读定价:¥9.90
名人传作者资料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镇克拉姆西。人道主义家,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他从小爱好音乐,醉心于托尔斯泰和雨果的作品,形成了非暴力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罗曼与黑暗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罗曼·罗兰早期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并于1916年 因《约翰·克里斯朵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着作大致可以分为音乐和文学两大类,在音乐理论与音乐史方面,更重要的着作是七大卷《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文学方面,除诗歌外,他发表了各种体裁的作品:戏剧、小说、传记、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此外还有政论和书信。20世纪初,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2)、《米开朗琪罗传》(1905)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这两部是他的小说代表作,而其中写成十卷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则是他的成名作,也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着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在了时代风浪,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的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人物生平罗曼·罗兰( Romain Rolland,日 --- 日 ),法国近代著名文学家、传记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867年出生于法国中部,1880年全家迁至巴黎。他于1889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史学系,不久来到罗马读研究生。从罗马回来后,在巴黎大学教艺术史,从此开始了写作,从1898年开始发表作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兰定居在日内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国环境,写出了一篇篇反战文章,他的立场受到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等人的指责,但他没有屈服。1915年,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结果拖到第二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学院才正式通知他这一决定。罗兰将奖金全部赠送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兰与法朗士及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行动,他公开宣称:“我不是布尔什维克,然而我认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是伟大马克思主义的雅各宾,他们正在从事宏伟的社会实验。”1935年6月,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并与斯大林见面。1937年9月,罗兰在故乡克拉木西小镇附近购买了一座房子,隔年五月底从瑞士返回故乡定居。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罗兰本人被法西斯严密监视。1944年8月,纳粹败退,巴黎解放,罗兰重获自由。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主要作品主要作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出于1898年《丹东》出于1900年《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着《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 (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3获得荣誉1915年,罗曼·罗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1诺贝尔奖评语“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获奖感言1915年,瑞典文学院宣布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罗曼·罗兰。这个已经被当时的法国抛弃的人,在得知自己获奖以后,答复说“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他是属于整个法兰西人民的。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感到幸福。”20世纪初,罗兰与年轻时候的好友一起举办了《双周丛刊》,他们既是作者,又是出版者。15年来,罗兰在这份丛刊上发表了他许多作品:、《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一些剧本。没有一法郎的稿费,他们是为了理想而写作的。罗曼·罗兰的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创作和研究,这是他的宿命。而且,事实上,伴随着一战的来临,罗兰实际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整个世界。他从宁静的书斋走出来后就一直在为他关于英雄的理想,他的博爱的使命而战。二战期间他已是一位花甲老人,他也没有一刻停止过工作和战斗,他号召欧洲的知识分子走上街头保卫文化、保卫文明、保卫和平、反对纳粹,他的目光一直注视着未来。
1886年,罗曼·罗兰怀抱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热情,考取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而周围的现实却让他苦闷困惑,于是他给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信寻求生活的答案。托尔斯泰很热情地写了一封二三十页长的回信,并指出:“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托尔斯泰“慈祥”的言行对罗兰的一生构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20世纪初,在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需要的是高贵的精神,甘愿自我牺牲、以痛苦为人类献祭的榜样。罗曼·罗兰把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他要为他心中理想的精神巨子立传,让人们“呼吸到英雄的气息”,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光辉夺目的太阳。他制订了详细的创作计划,并先后写成《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名人传记”。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着《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名人传》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智慧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显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首“英雄交响曲”。
作品总述名人传的各种版本此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慌感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们的信心。贝多芬供大家享乐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米开朗琪罗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贝多芬传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日-日),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男高音歌手,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命运交响曲》。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与世长辞。贝多芬语录1、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永不欺抂真理。2、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3、没有一条规律不会为获得”更美“的效果而被破坏。4、最美的事,莫过于接近神灵而把他的光芒撒向人间。5、按照我作曲的习惯,即使在制作器乐的时候,我眼前也会摆好全部的轮廓。6、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正如在整个人生中一样。即使我们现代人不及我们的祖先坚定,至少有许多事情已因文明的精炼而大大发展。7、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因为他不能使我屈服。8、为了追求更美的东西,我们能够冲破任何规律的阻挠。9、用痛苦换来的欢乐。关于批评:在艺术家的立场上,我从没对别人涉及我的文字加以注意。——1825年致肖特我和伏尔泰一样想:“几个苍蝇咬几口,绝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1826年致克莱因至于那些蠢货,只有让他们去说。他们的嚼舌绝不能使任何人不朽,也绝不能使阿波罗指定的人丧失其不朽。——1801年致霍夫迈斯特米开朗基罗传(Michelangelo Bounaroti,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脾气爆烈,但是惧怕上帝。母亲在米开朗基罗六岁的时候就死了。他13 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Ghirlandaio)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在那儿他接触到了古风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学者,并产生了崇古思想。时兴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受到火刑惩处的多名我会教士萨伏那洛拉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米开朗基罗最初本无意做一位画家,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位雕刻家,并且只在意"雕"而不在意"塑":像人们挣脱自己的肉体束缚一样,获得存在的形式。这正是新柏拉图主义的教条。雕塑家、绘画家、诗人兼建筑师:(在《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翻译为《米开朗琪罗传》)米开朗基罗(意大利语:Michelangelo,),全名米开朗基罗·迪·洛多维科 Buonarroti Simoni。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着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得肌肉健壮。米开朗琪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米开朗基罗该传记分上下阕,上阕“搏斗”,下阕“放弃”和尾声“死”。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他人鼓动。教皇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蔽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不仅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米开朗基罗语录1:睡眠是甜蜜的,成了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羞耻与罪恶存在着的时候,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便是我最大的幸福,不要来惊醒我!米开朗琪罗2:终于从大理石的牢狱中解放出来了。3:最近于浮雕的绘画是最优秀的绘画。4:烦恼使我受着极大的影响……我一年多没有收到月俸,我和穷困挣扎;我在我的忧患中十分孤独,而且我的忧患是多么多,比艺术使我操心得更厉害!5:忧郁症是我的欢乐6:一千次欢乐也抵不上一次痛苦7:我的肉体归黄土,我的灵魂归天堂,我的金钱归穷人——最后的遗言8:幸福的精灵,以热烈的爱情,使我垂死衰老的心,保持生命。9:大卫用他的弹弓,我用我的弓箭。托尔斯泰传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语: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日(儒略历8月28日)—日(儒略历11月7日))俄国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他是在托尔斯泰这个贵族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托尔斯泰着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几部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高尔基曾言:“不认识列夫·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日逝世。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只是在于助长人生的爱。列夫·托尔斯泰为真理而进行的斗争不是为了拯救自己,而是为了拯救全人类。他执行这项任务,从而成了英雄,而且几乎成了圣徒。他为这项任务付出了生命,这使他成了一切人中最有人性的人。他的全名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日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军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列夫·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祖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列夫·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俄罗斯殖民地)准备当外交官。期中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于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终止。(结果这件事被果戈理讽刺后写在《死魂灵》中)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次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他创作出了《少年》(1857)、《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列夫·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上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深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坚定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体现了“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年,为考察欧洲教育,列夫·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年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1862年列夫·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着:《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列夫·托尔斯泰语录安娜·卡列尼娜1、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2、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3、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4、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他似是而非的真理。5、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6、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7、信仰是人生的动力。8、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的追求完美。9、你没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回来了。10.人必须是奴隶,只不过对人来说须选择的是谁的奴隶这一问题,如果是自己情欲的奴隶,显然是人自己的奴隶;如果是自己精神本源的奴隶,那不过是神的奴隶而已三位名人中,列夫·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的启示者、引路人与指引人。
《名人传》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 负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们来说,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崇尚平庸的社会《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基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并不认为一般人都能生活在高山之巅。但不妨一年一度登高礼拜。他们可以在那儿更新肺部的气息和脉管中的血液。在高处,他们会感到更加接近永恒。待回到人生的平原,他们将满怀勇气面对日常的搏斗。”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成就,毕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马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名人传》写作目的崇高,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使人们在痛苦、失望的现实中获得心灵上的支撑。《名人传》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都会为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注】:1.此为教育部推荐初中二年级学生必读名着。2.由于是音译过来的名字,所以可以是“米开朗基罗”,也可以是“米开朗琪罗”,以下同。但教材上一般用的是“米开朗琪罗”这个名字。
贝多芬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穿着讲究,目光犀利而且准确,眼中有一股奇异的力量,反映出他内心思想的丰富。他渴望美满的婚姻,却遭遇失败,不得不承受感情的煎熬,同时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中去,写出了一系列的辉煌作品,后来他不幸耳聋,但他在肉体心灵的双重痛苦的重压下仍然保持着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巨大的创造力和道德标准。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贝多芬是个不幸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但他却把欢乐给予世界。米开朗基罗的遭遇悲惨,仍然坚持雕塑。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映。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列夫·托尔斯泰面对内心的惶惑矛盾,最终创作出不朽名篇。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环顾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切使他不安;他的家庭也嘲笑这永远的不安。他如自己所说的一般,在“一种悲哀的或竟是癫狂的状态”中过生活。痛苦久了,他竟嗜好有痛苦,他在其中觅得一种悲苦的乐趣:“愈使我受苦的我愈欢喜。”对于他,一切都成为痛苦的题目,甚至爱,甚至善。“我的欢乐是悲哀。”没有一个人比他更不接近欢乐而更倾向于痛苦的了。他在无垠的宇宙中所见到的所感到的只有它。世界上全部的悲观主义都包含在这绝望的呼声,这极端偏狂的语句中。“千万的欢乐不值一单独的苦恼!……”“他的猛烈的力量把他和人群几乎完全隔离了。”他是孤独的。他恨人;他亦被人恨。他爱人;他不被人爱。人们对他又是钦佩,又是畏惧。晚年,他令人发生一种宗教般的尊敬。他威临着他的时代。那时,他稍微镇静了些。他从高处看人,人们从低处看他。他从没有休息,也从没有最微贱的生灵所能享受的温柔——即在一生能有一分钟的时间在别人的爱抚中睡眠。妇人的爱情于他是无缘的。在这荒漠的天空,只有科伦娜冷静而纯洁的友谊,如明星一般照耀了一刹那。周围尽是黑夜,他的思想如流星一般在黑暗中剧烈旋转,他的意念与幻梦在其中回荡。贝多芬的忧郁是人类的过失,他天性是快乐的,他希望快乐。米开朗基罗却是内心忧郁,这忧郁令人害怕,一切的人本能地逃避他。他在周围造成一片空虚。这还算不得什么。最坏的并非是成为孤独,却是对自己亦孤独了,和自己也不能生活,不能为自己的主宰,而且否认自己,与自己斗争,毁坏自己。他的心魂永远在欺妄他的天才。人们时常说起他有一种“反对自己的”宿命,使他不能实现他任何伟大的计划。这宿命便是他自己。他的不幸的关键足以解释他一生的悲剧。而为人们所最少看到或也不去看的关键,只是缺乏意志和禀性懦怯。--《米开朗基罗传》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伟大的音乐家)(一八一九年二月一日在维也纳政府语)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永不欺枉真理。--------贝多芬(一七九二年手册)赌博欲,可能战胜的。肉欲,极难战胜的。虚荣欲,一切中最可怕的。——列夫·托尔斯泰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终于从大理石的牢狱中解放出来了。——米开朗基罗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列夫·托尔斯泰心灵纯洁的人, 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为了要获得幸福,我们应当相信幸福的可能。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不错,达到生活中真实幸福的最好手段,是像蜘蛛那样,漫无限制地从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粘力的爱的蛛网,从中随便捕捉落到网上的一切。科学与艺术和面包与水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列夫·托尔斯泰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
郑克鲁先生着的《现代法国小说史》中,罗曼·罗兰处于第三章“长河小说”的第二节,对于这几部传记,他是这样评论的:“罗兰要为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让世人‘呼吸到英雄的气息’。尤其是《贝多芬传》,强调自由精神,作者在音乐方面表现出精湛的修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托尔斯泰传》颂扬这位俄国作家对爱和真的追求,对全人类的热望,对艺术压倒暴力的信念和不抵抗主义。”薄薄的一册《贝多芬传》是最早给罗曼·罗兰带来声誉的。它本是罗兰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副产品,最先在《巴黎杂志》上刊登,后又在《双周丛刊》上发表。1903年正式问世后,罗曼·罗兰立即成为法国文学界的知名人士。“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类似这样的文句在当时被传诵一时。实际上,这本小册子没有取得什么文学上的成就,报刊对它表示沉默,学术界对它不屑一顾,但是人们,素不相识的,陌生的,遍布全世界的苦难的兄弟们却从这本小册子里得到了幸福。他们争相传看着,一种莫名的、神秘的感激之情把罗兰周围的信徒们联合了起来,众多不幸的、孤独的人得到了安慰鼓舞。罗曼·罗兰从此有了自己的跟随者,而《双周丛刊》这本以前没有人知道的杂志,获得了一定的声望,第一次增印了一版。罗曼·罗兰的着作扩大了在国外的发行量,并出现了译本。就象罗曼·罗兰自己在《贝多芬传》的原序中说的:“这小册子,由一个无名的人写的,从一家无名的店铺里出来,几天之内在大众手里传播开去,它已不再属于我了。”罗曼。罗兰的理想主义第一次对人产生了影响。1906年,《米开朗基罗传》发表,其在普通大众中的影响虽然没有《贝多芬传》来得热烈,但它在精神上仍与《贝多芬传》一脉相承。我国翻译家傅雷先生在译序中就称其为“不朽”。《托尔斯泰传》是三大传中最有意识地含有教训意味的,几乎全是歌颂人类友爱的赞美诗。这部传记反映了罗兰对这位大作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他仔细研读了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写出了富有激情的赏析文字。本书在1911年出版,1928年为了纪念托尔斯泰百年诞辰增订再版。三传的出版给罗兰带来了姗姗来迟的声誉,1912年,瑞士作家保尔·赛彼尔撰写了关于他的第一部详细传记。也有人批评罗曼·罗兰的传记中显出了他过份的史料癖,说他“本来可以写一首表达痛苦的叙事诗的地方,他却反精力耗费于末节及注解上。”关于这点,罗兰自己有解释,他说:“我根本是一个历史家,无论如何要追求和说出真理。”的确,他的这三本书都是以学者的态度来处理题材的。虽然这样,历史与考据却不是罗兰在这里关注的重点,他的目的是要替那些不幸的和幻想破灭的人供给一种鼓舞和勉励的泉源。历史证明罗曼·罗兰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古老的欧洲在沉重,污浊的氛围中已经变得麻木迟钝。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碍了政府与个人的行动。人们在卑劣和谨小慎微的自私自利中憋闷至死,人们已经呼吸困难。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显然,罗曼·罗兰要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矫正时代的偏向。在罗曼·罗兰看来,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大是痛苦和孤独,是自我同无形物的抗争。在同一引言中他还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伟大的人。”他正是紧紧抓住了英雄伟人痛苦的心灵,把战胜苦难作为衡量英雄的一把闪亮标尺。而他的《名人传》就是揭示人类历史上三位苦难英雄的心灵传记,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 他在《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么支持着贝多芬?是不向皇权低头的品质,是不被金钱收买的决心,是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正是依靠着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贝多芬越过了人生的无数个痛苦险峰,达到了对人生最清醒的领悟。 如果说《贝多芬传》是英雄主义的号召,是力的颂歌,那么《托尔斯泰传》则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阕送葬曲。贝多芬伟大的痛苦是因为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运,托尔斯泰伟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观意志的选择。 《复活》是托尔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罗曼·罗兰所说:“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诃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他自己。” “托尔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扬的主义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应当被人蔑视。”终于,在82岁的暮年,托尔斯泰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独自逃出了家门,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号啕大哭,对守在他周围的人们说道; “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其实,托尔斯泰发出的是对苍生的疑问,也是对痛苦心灵的回应,在这里我们分明又听到了贝多芬对生命的欢乐歌唱。 这就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留给我们的永恒的精神光芒。贝多芬(第一则)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厄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一种痛苦。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也许现 在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 后你依然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贝多芬(第二则)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的不仅仅只有知识,同时还有他的思想和精神。是的,他是穷,但他穷的快乐,穷的幸福。他的生活是坎坷的,是艰苦的,但他坚持了下来,他接受了生活,容纳了痛苦。而这也是他了不起的地方之一。他所拥有的精神境界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他的命运也随之前进。尽管他最终在痛苦中死去了,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这就是贝多芬,这就是他,一个真实的自我。
你只要打开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生命的烈火就会扑面而来。当初生的音乐节只知训练和技巧,而忘了培养心灵的神圣工具的时候,这部《贝多芬传》对读者有更深刻的意义。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去除罗曼蒂克的幻想,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承受残酷的命运,有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且自私的民族:这是我15年前初次看到《贝多芬传》时所得的教训。——傅雷《傅雷译文集》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灰,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灰。整个的世界的死灰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灰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在死亡包裹着一切的大沙漠中间,唯有自然的力才能给你一片水草!贝多芬的力所推动的是什么?锻炼这股力的烘炉又是什么?——受苦,奋斗,为善。——傅雷《贝多芬与力》
《名人传》中文译本
安徽文艺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2000)
北京燕山出版社
张冠尧、艾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于海 、张贞宣、房天明译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袁莉 、仇红军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徐展改写(青少版)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郭昌京、黄君艳、史娜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陕西旅游出版社
郭琳 改编(青少版)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于鑫 译《贝多芬传》(名人传)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宋璐璐、杜刚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殷雪梅、王丽琴译
长江文艺出版社
谢鹏敏、 关玲
中国出版集团
(美)彼得·艾克什兰校译
商务印书馆
(彩插励志版)(美)彼得·艾克什兰校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填空题1.《名人传》的作者是罗曼·罗兰,他是20世纪享誉国际文坛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有 “欧洲的良心” ,之称,他们另外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2.《贝多芬》是一部人物传记,紧紧围绕贝多芬一生中取得的音乐成就,记叙了贝多芬的一生,表现了他战胜不幸、战胜痛苦的顽强意志,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是德国人。3.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是他的父亲发现的,当年贝多芬只有4岁。4.1796年开始,贝多芬得了一种永远治不好的病是失聪,他极度伤心,1802年开始,他写了封信给他的弟弟,世称《海利根遗嘱》。5.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一首大器乐曲《第三交响乐》(《英雄交响乐》),他借此度过了生命的危机。6.贝多芬终生未娶,他的第一个恋爱对象是伯爵小姐朱列塔·圭恰迪尔。当时贝多芬耳疾正在加重,极有失去听觉的可能。他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于是1801年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献给爱丽丝》献给她。7.贝多芬失聪的原因的猜测有四种:肠炎、冷水浴、伤寒、仰面跌倒。8.罗曼·罗兰总结贝多芬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是“用痛苦换来的欢乐”。9.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人,被人们称为“在艺术上最有毅力和雄伟气魄的人”。10.青春时期的米开朗罗雕塑了《微笑的牧神面具》一作,赢得洛朗·特梅迭西斯亲王的友谊和赏识。11.使米开朗其罗25岁一举成名的作品是《哀悼基督》(《耶稣死像》),这件作品用3年雕成,表现了他爱国主义精神。12.1501年,米开朗琪罗接手了一向没人敢雕刻,中止了四十年的先知者像,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卫像》。13.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召开赴罗马。开始了他生涯中的英雄时代。14.在重建圣彼得大教堂事件中,建筑家布拉曼特利用尤利乌斯二世的迷信战胜了米开朗琪罗。15.年,米开朗琪罗完成了西斯廷的英雄作品教堂天顶画和墙壁画,作品中充满了生杀一切的精神。16.使米开朗琪罗感到幻灭、绝望、意志破裂的情绪反映在梅迪契陵墓和尤利乌斯二世纪念物的新雕像中。17.米开朗琪罗一生中惟一的一张别人的画像是卡瓦列里,是他使米开朗琪罗决定完成圣彼得大教堂穹窿的木雕模型。18.佛罗伦萨教堂没有建成,连木型也遗失了是米开朗琪罗在艺术上最后的失望。19.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巨匠。20.发刊于1863年的中篇小说《哥萨克》是高加索的颂诗,也是托尔泰第一创作期最高的一座山峰。21.被称为近代的《伊里亚特》的作品是《战争与和平》。22.《安娜·卡列尼娜》写于1873年3月。23.年,托尔斯泰写成的《忏悔录》是他宗教狂乱的表白。24.《复活》是他艺术上的一种遗嘱,是他整个创作生涯中最后的也是最高的一峰。25.托尔斯泰在年间发表了关于社会论战的含有攻击性和神秘的文字,包括《战争与和平》、《大罪恶》和《世纪末》。问答题1.《名人传》是一本怎样的书?作者是谁?答:《名人传》是罗曼·罗兰最早享誉文坛的人物传记,它真实的记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位艺术大师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造,展现了艺术大师们伟大的心灵。2.《名人传》主要揭示了怎样的主题?答:伟大的天才必须向庸俗而且充满敌意的社会进行不屈的斗争,就能获得胜利,完成天才的创造事业。3.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是最大的幸福又是什么?答: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作为音乐家、作曲家却耳朵失聪;最大的幸福是他战胜痛苦,创造出拥抱欢乐的《第九交响乐》。4.在《贝多芬》传后,作者附了“海利根遗嘱”的目的是什么?答:增加传记“引文”的真实性,同时也是贝多芬痛苦生活和读者心灵的一次撞击。5.《贝多芬》在立意和构思上扣住什么主题选材?答:作者紧扣“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气息。”6.在《米开朗琪罗传》中,作者为什么把人物的痛苦作为重要情节?这痛苦是作者凭空虚构的吗?答: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从历史事实中吸收来的,为了使人物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全部伟大之处得以显示出来,其感染力在于克服痛苦,战胜痛苦,这是以痛苦为情节的目的所在。7.《米开朗琪罗传》中,作者写到雕塑家完成的许多雕塑,可看出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有怎样的与众不同的特征?答: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男性的雄伟和戏剧性的结构,形式上也具有超越时代的新鲜感,因而备受世人的尊崇。8.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中探索了这位艺术巨匠哪两方面的内容?答:一是痛苦和磨难——时代与社会给他带来的种种苦痛;二是他的艺术创作带给他的短暂的狂欢。9.请结合《托尔斯泰传》谈一谈托尔泰的艺术观。答: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不是一个阶级的所有物;不是一种技艺,它是真实情操的表白;艺术应当铲除强暴,它的使命是要用爱来统治一切;只有为了团结而工作的才是真正的艺术。10.请结合《托尔斯泰传》谈一谈托尔斯泰的妇女观。答:他反对现代的女权主义,称赞贤妻良母,认为勇敢的妻子应该是丈夫的助手而不是他的工作障碍。《名人传》读后感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命运的不公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于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终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不向命运屈服!这不仅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作为21世纪的一名中学生,社会的竞争更加的激烈,我们的功课越来越多,学习上的困难也随之增多,面对重重的困难与压力,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这种精神呢?是!在遇到难题时,在学习成绩下降时,让我们“借着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们的眼睛。”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人物解读贝多芬:一个被命运作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这个表面狂傲的人,在世时却有着不为认知的一面。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了,他不敢表露出来,不敢让人知道他的弱点,只好选择离群索居。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都没有。但是,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运。因此他也成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米开朗琪罗:忧郁症患者,是一个恨不得把整座山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个舍弃欢乐,享受痛苦的英雄。作者让我们了解到了米开朗琪罗十分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他有着对自己行为的极端厌弃,因为就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弱者和懦夫。心灵的折磨和奴隶般无休止的的劳作,使他的一生饱受折磨,对他而言生命就是恐怖的地狱。托尔斯泰:一个自我折磨,自我折腾的人,离家出走的老翁,一个打破生活的安宁以便安抚良心的的英雄。他很早就拥有了财富、名誉与地位,但他却像一个疯狂的信徒一样,不断地解剖自己,不断地忏悔,以至于为了自己的信仰抛弃了家庭,抛弃了世俗的欢乐,最后做了一个离家出走的耄耋老者,客死荒郊。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2次
参与编辑人数:13位
最近更新时间: 01:49:08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彼得与狼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