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造就了中国稀土网的稀土传奇

但是目前中国的实际稀土量已经不足世界的30%_武术传奇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02贴子:
但是目前中国的实际稀土量已经不足世界的30%
南昌网友 ip:220.175.*.*
12:02:04 发表 中国是在敞开了门不计成本地向世界供应。著名的有良心的意大利稀土问题研究专家德古拉伯爵在其中称:中国稀土在世界的比例,不久前说的是85%以上,但是目前中国的实际稀土量已经不足世界的30%,在近期世界没有发现什么重大稀土资源矿和世界其它各国基本是进口中国,而不自行开采的情况下,也就是全世界储量这个分母变成了原来的三分之一,世界总储量减少近三分之二,世界其他国家没有开采,也就是中国的稀土储量已经有三分之二被开采了,而且外流了,据报道中国的开采能力是20万吨,超过世界总需求的一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三分之二的稀土资源都流失了,难道我们不应当警醒吗?这样的外流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稀土储量的三分之二已经流失,再发展下去,一旦我们的资源紧缺了,我们的对手就可以天价的价格勒紧我们经济发展的喉咙了。&&&&& 现在我们应当是意识到了问题,但是我们的技术手段的粗糙,政策愚蠢,应当收取高额的、环保税,国内外一样,西方就没有什么话可以说。国内使用的企业,进行高科技的补贴。没有遵守国际博弈的游戏规则,导致授人以柄,才是问题的关键,被欧美进行诉讼,国际处境非常被动,但是我们要反思,要利用规则进行博弈,我们控制国内市场炒高资源价格并且建立国家的,是我们国家的国内的行为,是我们的内政,这样的经济决策,不给西方在国际社会兴风作浪的依据,才是利用规则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关键。顶[0]回复收藏复制
标准: 以89个?蛩乩簇来...
中国足协主席蔡振华 腾...
【环球军事报道】美国《...
丁俊晖、肖国栋 VS 科特...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追记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稀土人生 鞠躬尽“萃”
来源: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 字号:大 中 小 ]
稀土圈里的专家们说,徐先生太爱中国的稀土行业了,他一看到资源的浪费就痛心疾首,一看到中国与国外竞争落了下风就心急如焚。多年来,他把自己对稀土行业的意见建议写成信件,寄给国家领导和主管部门,直接促成了相关政策的出台。
一生爱创新,科研路上从未止步
徐光宪有一句名言:“我们做科研的有一个信念,就是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目标,不跟外国人跑,走自己的创新之路。”这句话被众多媒体反复提及,而且被写进北京大学发布的讣告中,鼓励科研领域的后来者们继续前行。
因为祖国的需要,徐光宪曾四次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他最初的科研方向是量子化学,回国后开始转向研究配位化学,1960年,为适应国家原子能工业发展的需求,他将核燃料萃取化学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1972年,为扭转我国稀土工业的落后状况,他的研究方向转向稀土分离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成了这一研究的领军人物。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和同事们一起创造了稀土世界的“中国传奇”,特别是他建立的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引导稀土分离技术的全面革新,被国际稀土界称为为“中国冲击(China Impact)”。1978年,基础科学受到重视,他又重新开始最初选定的量子化学方向的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黎乐民曾撰文《执著追求,勤奋耕耘》评价恩师。他说,徐先生一再改变研究方向,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徐先生迎难而上,把研究方向多变的困难转化为在多个领域取得巨大成绩的契机。而实现这种转换,没有独特的研究视角、对前沿问题的总体把握,以及顽强的进取精神,是无法做到的。
实际上,徐光宪善于及时引入最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他的研究视野非常广泛,其研究涉及化学研究的多个领域。化学学科的特殊性,使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风格与研究方法。在化学研究领域,徐光宪有多学科的坚实基础,这也使得他在多次科研方向发生转向后仍能取得突出成果。
一生爱祖国,拳拳心桃李情
28日上午,北大未名BBS将进站图片换成了徐光宪的照片,并写下“沉痛悼念徐光宪先生”,这是年轻学子们对他最真诚的缅怀。
徐光宪出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16岁的徐光宪考取了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9年转学至宁波高工学校。1946年,徐光宪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进入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读研究生,一学期后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得助教奖学金。不久,同样攻读化学的妻子高小霞也来到美国半工半读。
编辑: 何畅
         2        
花费几十万的城中村婚礼
深圳机场现龙卷风
上航空姐性感私照曝光
地球上的一个神秘群体
日本女主播玩游戏脱丝袜
韩国美女健身教练私照[讣告]中国量子化学奠基人、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_化学格物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贴子:
[讣告]中国量子化学奠基人、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文章来源:凤凰网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徐光宪因病医治无效,28日上午10时18分于北京逝世,享年95岁。被誉为“稀土之父”的徐光宪也是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辞世在教育界、科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徐光宪1920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祖籍浙江上虞,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并当选为美国Phi Lamda Upsilon荣誉化学会会员和Sigma Xi荣誉科学会会员,科学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对祖国抱有一片赤子情怀的他毅然放弃在哥大任教的机会,克服美国为华人科学家设置的重重困难,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归国后,徐光宪一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指导了近百名博士生和硕士生。高等学校化学系毕业的学生几乎都熟悉他编著的《物质结构》。这本站在国际化学前沿的教材自1959年出版以来,已修订再版印刷了20余万册,还荣获了1988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教书育人的同时,徐光宪在科学研究上也走出了传奇的一生。因为祖国的需要,他连续四次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他最初的科研方向是量子化学,回国后开始转向研究配位化学,1960年,为适应国家原子能工业发展的需求,他将核燃料萃取化学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为打造北大技术物理系这一“核科学家的摇篮”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72年,为扭转我国稀土工业的落后状况,他的研究方向转向稀土分离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成了这一研究的领军人物。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他和同事们一起创造了稀土世界的“中国传奇”,特别是他建立的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引导稀土分离技术的全面革新,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大国”的飞跃,改变了世界稀土产业和市场格局,被国际稀土界惊呼为“中国冲击(China Impact)”。1978年,基础科学受到重视,他又重新开始最初选定的量子化学方向的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著书立说,不亦乐乎。徐光宪有一句名言:“我们做科研的有一个信念,就是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目标,不跟外国人跑,走自己的创新之路。”这句话也被写进北京大学发布的讣告中,在悲痛中鼓励着科学人继续前行。据悉,为沉痛悼念徐光宪,北大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A区104多功能厅设立灵堂,自4月30日至5月5日接受吊唁,徐光宪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5月6日8时30分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光明日报北京4月28日电光明日报记者王庆环)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编者按:1938年4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组建于昆明。“七&七”事变发生后,北平、天津相继陷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内迁到湖南,在长沙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随着战火迫近长沙,学校又决定西迁昆明。于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其时,学校虽物质匮乏、校舍简陋、图书资料不足,但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正常开展。如今,70多年过去,渐行渐远的西南联大已然成为传奇。让我们走进被称为教育史上的传奇的西南联大。
  从1938年建校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三校各自北归复校,8年实在太短,但对西南联大,足以凝结最久远的风神。
  陈寅恪、冯友兰、陈岱孙、闻一多、华罗庚、费孝通、吴宓、陈省身、曾昭抡、杨振宁、李政道等曾在这里从教和学习。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是什么造就了西南联大的传奇?
  一所没有高楼只有茅屋的大学
  1938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春城昆明正式开课。
  初到昆明,联大主要靠租借民房、中学、会馆上课,校点分散。校舍和经费的问题,始终困扰着这所大学。
  当时,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到了昆明,梅贻琦邀请他们为联大设计校舍。不到一个月,两个人拿出了第一套设计方案――一所中国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跃然纸上。
  然而,设计稿很快被否定了,原因正是缺乏经费。此后两个月,梁思成夫妇把设计稿改了一遍又一遍:高楼变成了矮楼,矮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青瓦屋顶变成了铁皮、茅草屋顶……
  当设计稿改到第五遍时,梁思成忍无可忍,他愤怒地冲到梅贻琦面前,咆哮着:“改!改!改!还要我怎么改?!茅草房?不是每一个农民都会盖吗,要我梁思成干什么?……好吧,茅草房就茅草房吧,但是你知道不知道,你们现在使用的木料,连盖一栋标准的茅草房都不够?”
  “大家都在共赴国难,思成,以你的大度,最后谅解我们一次,行吗?”梅贻琦恳切地说,“等抗战胜利回到北平,我一定请你建一个世界一流的清华园,算是我还给你的……行吗?”
  清华是他深爱的母校,梅贻琦是他尊敬的老师。梁思成的心又一次软了。
  半年后,一幢幢低矮简陋的茅草房填补了西南联大的校园,但根本无法想象,这些茅草房,出自两位蜚声世界的建筑学家的设计。
  然而,正是从低矮的茅草房里,走出了一群穿着草鞋的孩子,他们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引爆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亿次银河计算机……
  如今的云南师大校园,仍保留着一间铁皮屋顶教室。这是西南联大仅存的土坯墙教室,马口铁做的屋顶。下雨时,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当作响,有时声音大得让人听不清讲课。当年曾有一位教授无奈地在黑板上写下6个字:“现在停课赏雨”。
  一个“学术自由”的大家庭
  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和南开联合组成,三校各具特色,各有其历史、传统和风格。
  “清华严谨,北大自由,南开活泼”,而将三校学风熔为一炉的联大,则兼具“清华和南开的严谨教学的精神,及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
  在联大教授、经济学家戴世光看来,联大的学风可以概括为“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着重实干”。
  不可讳言,三所学校同处一园并非完全和谐,但共同的战争经历,促成了集体意识――三校师生都来自华北校园,而今寄居昆明,度过艰难困苦的日子。
  教授会是联大的最高学术机构。由教授和副教授选举产生,不定期开会,处理学校的大政方针。教授会每年选出11名代表,参加校务委员会――这是学校的最高行政机构。校务委员会还包括三校校长、各学院院长、教务长、训导长和总务长。校委会讨论学校的各种重大问题,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审议学校预算、决定院系设立废止、增添设备等。
  普通教师也可参与各种学校事务。应学生要求,教师为业余社团出谋划策。此外,联大还有各种专门委员会,一度达到六七十个之多,专门委员会的职责包括指导防空、接待新生、颁发奖学金、指导大一学生课业,等等。
  但另一方面,三校继续自行聘请教员,各自授予学位,各建各的研究所,各自举行校庆活动,甚至保留了各自的管理机构。比如,联大法商学院院长是陈序经,但清华法学院院长是陈岱孙。
  为了便于区别,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以字母打头的学号:P代表北大,T代表清华,N代表南开,A代表联大。
  冯友兰回忆说,联大“好像是一个旧社会中的大家庭,上边有老爷爷、老奶奶作为家长,下边又分成好几个房头。每个房头都有自己的私房。他们一般生活靠大家庭,但各房又有自己经营的事业”。
  一批严谨治学的联大教授
  梅贻琦曾说过:“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教授是大学的中坚,西南联大的教授队伍更是由当时国内最顶尖的学者构成。他们有的思想深邃、识见卓绝,有的腹笥源深、性情古怪。联大精神化身于此。
  联大教授中的“头牌”,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他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的课,旁征博引,指点中西,内容常常涉及历史、宗教、语言等多方面,能听懂他的课的学生凤毛麟角,但却吸引了冯友兰、吴宓、朱自清等教授旁听。
  作为古代文学专家,闻一多的《楚辞》课是联大的“精品课程”。这是一个学期40多节的大课,整整一个学期,闻一多只讲了屈原的一首诗《天问》,平均每节课只讲几句诗。然而这门课却一直门庭若市,深受学生欢迎。因为闻一多旁征博引、思维严谨、见解独到,可以启发学生的学术思维。
  相比文科,理工科更容易遭受战争的破坏,以精密的仪器为基础的实验科学尤其如此,但联大的教授们却在简陋的教室和寒酸的实验室里,留下了一批达到国际水准的成果。
  理学院最出名的教授是数学家华罗庚。这位小店员出身的教授,其貌不扬,加上跛足,刚到学校时很多学生都看不起他,但他很快就以勤奋和才华赢得了学生的尊敬。
  由于生活困难,华罗庚用最便宜的价钱,租了一间牛圈上用来堆草的楼棚。牛住下头,数学大师住上头。在这个虱蚊满天飞舞的牛圈,华罗庚每晚工作到深夜。从1938年到1945年短短7年间,他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矩阵几何学,攻克了十多个世界数学史上的难题,完成了《堆垒素数论》及十几篇论文。
  在中国现代史上最困难的时期,伴随着西南联大短暂的历史的,始终是战乱、轰炸和饥饿。虽然它的名字似乎布满了历史的尘埃,但在近代乃至整个中国教育史上,联大以艰苦的教学条件创造出卓越的教育成绩,依然熠熠生辉。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报 文/李生文章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现代教育报》的前身是北京市教委的机关报《北京教育报》。目...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徐光宪:造就中国稀土传奇_新闻中心_新浪网
徐光宪:造就中国稀土传奇
  作为化学家,他的科研成果使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变成生产应用大国,所引发的“中国冲击”成功改写了国际稀土产业格局;作为教育家,他撰写的重要教材哺育了中国几代化学工作者,仅在北大工作的学生中就涌现了3名院士、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徐光宪。认识的人,都叫他“徐先生”。
  获奖感言:“我比不上他们”
  一头银发,一架金丝眼镜,一张略显清瘦的脸庞。老人安安静静地坐着,沉稳得像一座山。他略带歉意地提醒记者,自己听力不太好,提问时声音最好大一些,并一再为自己浓浓的绍兴口音表示歉意。
  “北大有许多优秀的学生,我获奖的工作都是我的学生和研究团队完成的,我只是这个集体的代表。”他说。先生说得最多的就是“我比不上他们”。比不上此前获得这一奖项的学者,比不上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甚至比不上自己的学生……先生真的很谦逊。
  就是这位老人,在上个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引导了我国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的全面革新,广泛应用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竞争中的地位,迫使国外稀土垄断企业纷纷减产和停产,被国际稀土界称为“中国冲击”,影响十分深远。
  成功之路:“不怕提傻问题”
  先生的成功之路不平坦。他于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兵连祸接,家道中落,16岁的徐光宪为早日工作养家,上学选择了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抗战爆发,杭州沦陷,学校解散,他转至设在寺庙里的宁波高工继续求学之路;旅费被骗,身无分文,他只身来到上海,晚上做家教谋生,白天到大学听课。为了省钱,他最后考取了学费最便宜、还有奖学金的国立交通大学。
  大学毕业一年后,他借钱自费到美国华盛顿大学读研究生,但钱很快用完了。为了奖学金,他“背水一战”,以两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量子化学。
  1951年回国教书、从事科研后,为了国家和学校需要,先生三次改变研究方向;在“文革”被关过,放过牛,种过田,烧过锅炉。次次从头开始,次次都有建树。
  “小时候,我好奇成癖,爱提问题。”先生笑着回忆道,“我常问大人: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头上有多少根头发?大人不回答我,说我提傻问题。但我不死心,仍然记着这些‘傻问题’,总希望有一天把它搞清楚。”
  平常心境:“我是个金庸迷”
  先生不服老。交谈中,先生不时主动挑起许多“时新”话题。他的学生严纯华说,先生是他们那一代老教授里第一批学会使用电脑的。现在,先生每天要花大量时间上网,了解各种信息。
  先生一心扑在工作上,他的学生说他“把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了”。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先生自称是个不折不扣的“金庸迷”。“晚饭后,我经常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感到倦了,放下就睡。”老人说自己还爱看“三国”“红楼”。
  围棋是先生保持时间最长的业余爱好,但年纪大了,精力吃不消,就自己放弃了。拿得起,更放得下――先生对围棋如此,对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也是如此。“文革”中,先生被当作“特务”关了好几个月,出来后还被人监视。但他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从不对人讲自己的遭遇。
  同窗共读,同年回国,同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学部委员,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先生和妻子高小霞“十同”的故事在高教科技界传为美谈。令人痛惜的是,1998年,妻子患病,不幸去世。
  巨大悲痛中,先生很快瘦了下去。但就在几个月后,先生回到了科研第一线,虽高龄而不辍。先生说:“我有稀土情结,永远解不开……”
  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徐光宪指导学生做研究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中国稀土禁止出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