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的生肖猴的属性属性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8299所
24小时更新:2562
总量:5734354
2016届高考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2 文言文阅读(第04期) (教师版)
2016届高考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2 文言文阅读(第04期) (教师版)
资料类别:
所属学科:
适用地区:全国
所属版本:
资料类型:暂无
下载扣点:2点
上传时间: 18:54:16
下载量:47次
文档大小:1.73M
所属资料:无
文档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预览已结束,如需查看所有内容,请下载资料!
对不起,此页暂时无法预览!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朱耷与朱雀——解密八大山人绘画艺术作品中的禽鸟形象.pdf 6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逝笾熬攫论文提交日期—??.?朱耷与朱雀——解密八大山人绘画艺术作品中的禽论文答辩日期一??.?乌形象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黄国飞亟±差苤堂分类号:申请学位级别学位授予单位学科专业名称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密级:编号:????????????年月日??????????????痵
刷磁引玛儿易?踪?学位敝储戳湃聊:舌闺飞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中?:贺司飞签字日期:签字同期:洲阵?拢?日??????『??P?晗缭虑扇?签字日期:别阵?麓??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沦文独创性声明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C艿难?宦畚脑诮饷芎笫视帽臼谌ㄊ?、一。.
摘要神话传说等多方面论证八大山人笔下的禽鸟形象是火鸟——朱雀?锘?。——大明王朝的眷恋和怀念,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象征太阳,光明:本文从八大生平、文化考古角度逆行分析,分别从绘画作品、五行方位、笔者认为八大山人是运用象征隐喻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他笔下的各种禽鸟形象。且从这一角度论证了八大山人绘画中的若干禽鸟形象与凤凰?烊?的关系,并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追根溯源,得出八大山人笔下的禽乌形象是朱雀?锘?这一重要结论。八大山人的这种艺术行为暗含了他对先朝故国并且根据中国传统的五行生克原理解释了八大山人反复刻画火鸟形象,展现了他内心与现实社会的斗争,那就是用火来克金,因为清王朝又称作后金。关键词:八大山人;朱雀:凤凰:火鸟:象征、隐喻?:;?姿
鄑?穐??????????:??????籖????;????籉????籗???;???。???????????????????????,????琭???????琭????????產??????甀??????颉鎎??????瑀?荆篺??,????????痵?????瓸???.??觲?????琍???.????????????????瓵???????????琤?????????疭??,????????鐁???·????琣?。
录一目引论历史的拐点——八大山人艺术独特的风格?值???????八大笔下鹌鹑的隐喻——鹌鹁的“阳鸟”的神性????·?八大山人的生平及艺术???????????????????.?八大山人生平简介及其遗民情结??????????????一?文献中的八大山人?????????????????????.?舜笮愿裼肫?凇?????????????????????八大山人的笔墨特点???????????????????..???八大山人绘画当中的自我象喻????????????????第?掳舜笊饺说囊帐跛枷敫?础?????????????????????.?舜笊饺耸ǜ璧囊?魇址ǖ南喙仄缆邸?????????????.?舜笊饺诵匆饣??魇址ǖ南喙仄缆邸???????????《诗经》比兴手法及隐喻传统??????????????????儒家伦理传统及五行思想????????????????????星象与天命、天象与时变????????????????????.?舜蟮男撬昙湍辍?????????????????????.?烊敢跹粑逍械拇?逞?档姆治觥?????????????第?掳舜笊饺艘帐踔械纳窕霸?陀牖婊??汀?????????????八大山人禽鸟图的隐喻象征?????????????????鹌鹁???????????????????????????八大的鹌鹑写意画?????????????????.???.?起镜囊?鞣?诺脑?汀???????????????????住?????????????????????????????????????八大鹤画的缘由??????????????????.???.?椎奈幕??鳌?????????????????????第??了?浮?????????????????????????????竹?’?琂史南凡巧撕:及八人?,?’??篺鲷??????????????..?口菜???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四库全书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读礼通考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四库全书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读礼通考
文档格式:TXT|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5:13:1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8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四库全书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读礼通考
官方公共微信兰:古今原来有别
我的图书馆
兰:古今原来有别
发表于 & 13:35
中国的花卉文化,自宋代起逐渐定型,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比如梅、兰、竹、菊号称“花中四君子”,这一组合的前身是松、竹、梅“岁寒三友”,就是宋代形成的花卉“天团”。与此同时,兰花在宋代也开始大受文人赞赏,难怪到了元代,画家吴镇便让“岁寒三友”和兰花“同框”,把它们画在同一幅画中,取名为《四友图》,这便是“花中四君子”的雏形。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徽州书商黄凤池编辑前代画作,出了很多画册,其中一本叫《梅竹兰菊四谱》,以菊花代替了“四友”中的松树;他的好友陈继儒特意在书前题签“四君”二字,“花中四君子”的概念由此形成。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的绘画鉴赏图谱兼教科书《芥子园画谱》也把这四君子的画谱和绘法专门编辑在一起,“花中四君子”由此真正深入人心,传遍大江南北。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无数的文人墨客曾歌颂过花中四君子。图片来源:att.
毫无疑问,“四君子”都是中国原产的植物,其中的梅、竹、菊在中国典籍中的记载都相当早。《诗经》中有一首诗题目是《摽有梅》,还有一首题目是《竹竿》,而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成书的物候记录《夏小正》中也有“荣鞠树麦”一语,也就是说,到了农历九月野菊(鞠)开花时,就是种冬的时候了。
先秦的典籍中也有“兰”,比如《周易·系辞》(一般认为写成于战国时期)中就有名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楚辞》中更是大量出现“兰”,营造了丰厚的意象;就连《诗经》,在《郑风·溱洧》中也有“士与女,方秉蕑兮”之句,其中的“蕑”就是“兰”。看上去,兰花被中国人认识的历史和梅、竹、菊一样悠久,其实不然。真正的兰花,是唐以后才进入中国文化视野的;在此之前的“兰”并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兰花,而是和它们没有亲缘关系的另一类植物。
古兰是菊科的泽兰属植物
“兰”的繁体字是“蘭”,这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以“艸”(草)为意符,以“闌”(汉字简化后写作“阑”)为声符。“闌”本身也是个形声字,以“門”(门)为意符,以“柬”为声符。也许你会奇怪,阑和柬虽然押韵,但阑的声母是l,柬的声母是j,古人怎么会想到用“柬”作为“阑”的声符呢?
原来,今天的古汉语语音研究者公认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柬和阑这两个字在上古的读音便都是以复辅音开头,柬是kl-(或kr-),阑是gl-(或gr-),念起来非常接近。后来,随着汉语音系的简化,复辅音逐渐省略为单辅音;柬的声母丢掉了l,只剩下k,最终演变为普通话拼音中的j,阑的声母恰恰相反,是丢掉了g,剩下了l,最终演变为普通话拼音中的l,这两个字的声母因此才变得非常不同。这就好比“麦”和“来”在上古也都是以复辅音ml-开头,后来麦保留了m,来保留了l,这两个字的声母也就分道扬镳了。同样,“蕑”在今天虽然读jiān,但在上古和柬一样以kr-为声母,所以把《溱洧》中的“蕑”解释为“兰”,在音韵学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那么,《诗经》中的这种“蕑”,以及《楚辞》中的“兰”,是种什么样的植物呢?我们可以从散见于唐代以前的古籍中的描述窥探它的面貌。
首先,兰是香草,所以《周易》会说“其臭如兰”(这里的“臭”读xiù,意思是气味),《楚辞》会把兰和其他各种香草、香木如芷、桂之类并列,还说“兰芷幽而独芳”,东汉《古乐府》中也有“兰草自然香”之语。
其次,兰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植物,到秋天才开花,开花结实之后不久地上部分即因天气变寒而枯萎,到第二年才发出新芽,所以东汉诗人郦炎会感叹“兰荣一何晚,严霜瘁其柯”。
再次,兰是有地上茎的植物,而且常为紫色,所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资水注》中说兰是“绿叶紫茎”;由北齐入隋的学者辛德源在《猗兰操》一诗中也说“散条凝露彩,含芳映日华。已知香若麝,无怨直如麻”,可见兰不仅有枝条,而且主茎笔直上长,十分显眼。当然,对这一特征更直白的记载是三国陆玑的《毛诗鸟兽草木鱼虫疏》:“广而长节,节中赤,高四五尺。”
最后,兰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虽然常生于山野,但也可以长在路边、门前。《三国志》中就记载,刘备想要杀掉妖言惑众的张裕,诸葛亮替张裕求情,不料刘备杀意已决,斩钉截铁地说:“芳兰当门,不得不锄!”前面所引的《古乐府》“兰草自然香”的下一句也是“生于大道旁”。
根据这些记载和后代本草学家的辨正,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至少到盛唐时期,“兰”都只是指菊科泽兰属植物佩兰(学名Eupatorium fortunei,有时也包括其近缘种),而不可能是别的什么植物[1]。今天,佩兰的野生分布最北仍然可达山东,这是它在两千多年前就能够被黄河流域的先民所认识、利用的原因之一。
菊科泽兰属植物佩兰,图片来源:未名春草摄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
五代开始以“兰”指兰花
“兰”的所指发生明确变化,是在五代之时。五代宋初有个叫陶谷的官员,和“兰”有脱不开的干系。据说陶谷曾经代表北宋出使江南的南唐国,表面上是以抄写南唐所藏古籍为任务,暗地里却是当间谍窥探南唐的底细,好为北宋灭南唐做准备。陶谷到了南唐,住在驿站里边,成天摆出一幅道貌岸然不可一世的样子,不料南唐早有人知道他的本性,便让一位叫秦弱兰的歌女假扮成驿卒的女儿,穿着旧衣服,每日在陶谷面前洒扫庭除。陶谷果然迷上了这位以兰为名的姑娘,偷偷和她行了苟且之事,完了还诗兴大发,赠给她一阕艳词。几天之后,南唐皇帝设宴招待陶谷,他照例是正襟危坐,对面前的美酒不屑一顾。皇帝一边暗笑一边把秦弱兰叫出来,让她当场演唱陶谷所赠艳词。陶谷顿时羞得满面通红,连连喝酒抑制惊慌的情绪,最后竟然大醉倒地,还吐得坐垫上全是污物。等他回到宋国,街头巷尾到处都在唱他写的那首艳词,弄得宋太祖也嫌他名誉扫地,不想再重用他了。
当然,这只是一则传说,真伪难辨。真正奠定陶谷在兰文化中的地位的,是他所写的《清异录》一书,其中有一条对兰的记载是:“兰虽吐一花,室中亦馥郁袭人,弥旬不歇,故江南人以兰為‘香祖’。”还有一条是:“(南)唐保大二年,国主幸饮香亭,赏新兰,诏苑令取沪溪美土为馨列侯壅培之具。”这是“兰”这个植物名称用来指兰科兰属(Cymbidium)植物的最早可靠文献证据。也有学者认为,晚唐的唐彦谦(他是陶谷的祖父,唐家在五代后晋时因避高祖石敬瑭讳而改姓陶)有一首咏兰的诗,是第一次用“兰”称呼兰属植物,但这个证据并不那么可靠。不管怎样,兰属植物被称为“兰”其实是很晚近的事情,据今不过一千多年。在此之前,这“花中四君子”之一只有一个听上去一点也不高雅绝俗的名字——土续断[2]。第 20 届 上的获奖兰花品种。图片来源:JG Bryce / Smithsonian
根据最新分类学研究,兰属全世界共有55种,中国就有49种,全部分布于秦岭以南地区。其中有5个分布广泛的地生种(指植株像一般植物一样生于地面,扎根于土壤之中,而不是像附生兰那样附着在大树之上)最早得到栽培,它们是建兰、蕙兰、春兰、寒兰、墨兰。这些兰花彼此在特征上虽然有些差别(比如春兰的花通常单生,只是偶然会有2朵长在一起;而建兰的花却是3–9朵组成一个花序;墨兰花序里的花数就更多了,在10朵以上),但共性更为明显。它们都是常绿植物,冬天叶子也不凋落;它们没有地上茎,所以狭长的叶片直接从地面伸出,构成人们熟悉的丛生形象;它们只生于山野、幽谷里半遮荫的生境之中,却不可能在完全开放的路边庭前自生。这些都是兰花区别于唐以前古籍中所描述的“兰”的地方。
只有一个特征,是佩兰和兰花共有的,那就是芳香。虽然佩兰香的是茎叶,而兰花香的是花,二者的香气也并不类似,然而正是靠了这个特征,让“兰”这个名字在五代之际发生了所指的转变。正如研究兰文化的学者吴厚炎所说,从《诗经》、《楚辞》以降的诸多文献逐渐树立起了“兰”芳香而遗世独立的形象,但是在唐代这个“富丽堂皇而务实享受”的朝代,人们更喜爱的是牡丹之类雍容华丽的花卉,而不是幽谷吐芬的兰。直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衰弊,南方文化开始兴起,加上从北宋开始,士人逐渐看重人格、风骨的培养,于是本来只产于南方的各种兰花,因为比佩兰更符合“芳香而遗世独立”的形象,便得到了文人的普遍喜爱,在宋代迅速流行起来,最终在明末跻身“花中四君子”之列[3]。
濒危的兰花和兰之精神
中国古代士人在兰花身上寄托了自己对坚韧高洁品质的向往;在兰花文化史上,也的确有一些人做到了言行如一。南宋遗民郑思肖算是个典范。
郑思肖对南宋灭亡极为痛惜,对元政权极为痛恨,一生不肯承认新王朝,连自己的名字都改为“思肖”,意思是思念赵(“肖”取自赵的繁体“趙”)家人,以致他的本名竟然失传而不为后人所知。郑思肖善画兰花,但只画花叶,不画根也不画土,象征南宋故土已经丢失。曾有县令向郑思肖索画,自然被他拒绝;县令知道他有田地,威胁要征收赋税,不料郑思肖大怒说:“头可断,兰不可画!”县令也无可奈何。
郑思肖画像,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图片来源:
为“花中四君子”命名的陈继儒,生活于晚明风雨飘摇之时。他对当时混乱的政坛局势完全失意,二十九岁时焚毁儒服,隐居故乡华亭(今上海松江)的小昆山,晚年又移居东佘山,死后也葬在这里。虽然陈继儒在隐居生活中有时也和地方官员和豪绅来往,因而受到同时人和后人的讽刺,但比起一面趋炎附势、公报私仇,一面又在诗中假惺惺说什么“谷兰香可把,良友惜居庐”的阮大铖之流来算是好多了。
至于今天的一些文人,出于各种世俗的目的,置脉络清晰的兰文化史于不顾,硬说古之兰就是今之兰花,非要把国兰的栽培史拉长到春秋时代或更早,其品格离兰之精神就远了。曾有某楚辞研究名家,因为研究楚辞的缘故顺便研究起兰文化,就坚决不认同《楚辞》中的“兰”只是佩兰。他觉得这样是“推迟了兰花产生的时代”,“不足以用来解释、认识丰富复杂的自然世界”,于是来了个“折衷”,认为唐以前的“兰”兼指佩兰和兰花,由此便顺势得出了如牛顿三定律一样简洁的结论:“孔子所叹、屈子所佩、曹植所咏,皆为一物,即‘幽兰’,即现代意义上的兰科植物‘兰花’。”[4](顺便说一句:孔子赞叹兰为“王者香”之语其实也很可能是后人伪造。)
还有一些本身从事兰花种植和推广的地方文人,更是对兰花只有一千多年栽培史的事实痛心疾首,在他们的文章中感情用事,已经不怎么讲道理了。四川就有人在所著书中公然说:“如果有人告诉我:‘兰为王者香’是假的,真的是‘中药泽兰为王者香’,那么,我深感悲怆,宛如一件民族文化的瑰宝被人摔碎……”[5]之后又有供职于云南某市文化局之人,不仅对这段煽情文字极力附和,而且进一步上纲上线:“现在我们国家已进入英明盛世时期,理应为中国古代兰花平反昭雪……”这文章最后以激烈的排比句结束:“我们热爱兰花,是爱她质朴纯真的品质,爱她健美俊秀千差万别的丰姿,爱她素雅内向含蓄不露的性格,爱她无声奉献的独特幽香,爱她坚强屹立不惧狂风暴雨、干旱威逼,能与残雪酷霜斗争的精神!……中国兰花将万古常青!”[6]
还有人提出了更离奇的说法,说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馆藏中有两块出土陶片,上面的植物叶片经鉴定是箬兰(虾脊兰),于是推定中国在7000多年前就开始盆栽兰花,一下子把兰花的栽培史拉长了6倍之多!然而,有兰科分类学家指出,这些叶子根本就不是兰科植物的叶子,所以河姆渡始栽兰花说纯属无稽之谈[7]。
在这些今天的爱兰之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兰之精神的濒危。而他们参与的兰花栽培行当更是因滥采乱挖而造成了兰花本身的濒危。
兰花不只是兰花
“兰花”这个词,有广狭两义。狭义的兰花只是指中国传统栽培的几种兰属植物(也就是所谓“国兰”),广义的兰花则是兰科植物的通称。在兰科植物里面,除了国兰是东亚传统花卉之外,还有不少附生兰的花大而艳丽,很受西方人欢迎,早已被开发成为世界性的花卉,培育出了海量的品种,其中有不少甚至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造新种,这些便是所谓“洋兰”。(拓展阅读:)在这些观赏兰花之外,还有一些兰科植物在中国用做传统药材,其代表种有天麻、铁皮石斛等。
近年来,无论是国兰、洋兰还是可做传统药材的兰花,其野生资源在中国均遭到了疯狂的破坏。有些种甚至已经多年未见野生居群,很可能处于离灭绝仅有一步之遥的“野外灭绝”状态。讽刺的是,尽管《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也叫《华盛顿公约》,英文缩写为CITES)早就把整个兰科都列入严格管制国际贸易的名录,但在中国,除了少数几个种之外,其他所有兰科植物都还没有得到全国性法律的保护;把兰科植物全部包括在内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已经拟定了十几年,迄今都得不到政府批准。无怪如今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淘宝之类电子商务网站上动不动就有人公然出售“下山兰”、“下山石斛”,有的甚至堂而皇之打着“退伍军人创业”、“大学生创业”的招牌,却束手无策!
国兰主要指兰科兰属植物中的春兰、莲瓣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春剑七大类,细分的园艺品种达上千种。如绝大多数兰科植物一样,几乎所有国兰物种都处于濒危状态。图片来源:
兰花之所以易于濒危,是因为它们大都生活在森林之中。森林是地球上最“顶级”的群落之一,高大的树木创造了许多小生境,从而让兰花这样小巧的植物能够在其中演化出千奇百怪的造型和习性,好比一个高度发达繁荣的社会可以创造很多空间,让其中的个人能够自由展现自己的个性一样。一旦森林遭到破坏,大量的生态位消失,像兰花这样高度特化的植物便首当其冲,迅速绝迹,这就好比一个社会陷入动荡之时,桀骜不驯、“与四分之三公众观点相左”(王尔德语)之人往往也会最先成为牺牲品一样。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交织、民族急需凝聚力的时代,写下这些批判性的文字,也许难保不会有性命之虞。所以我其实也由衷地感谢如今这个“英明盛世”,让我能够从容写出这些文章,虽然屡屡被人指责为“私货”甚至“逆向种族主义”,但好歹还有更多愿意和我一样理性思考的人。当然,如果这个“英明盛世”能够遏止中国原始森林不断遭到无谓的破坏、兰花遭受毁林和滥采的双重毁灭的趋势,就更好了。(编辑: Sol_阳阳)
文章题图: 元 郑思肖 《墨兰图》
吴厚炎. 2004. 兰燔而不灭其馨——再论兰(菊科佩兰)之非兰科兰花.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23–29.
吴厚炎. 1997. 芳菲袭予为说兰——从古代菊科佩兰到今天兰科兰花. 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 (2): 28–32.
吴厚炎. 1999. 清香幽处共“兰”名——古代佩兰与今日兰花“对接”探秘. 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综合版), (1): 34–40.
周建忠. 2001. 兰文化.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陈远星. 1991. 中国兰花素问.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吴沛民. 2006. 中国古今兰花考辩. 载: 首届云南省兰文化学术研讨会文集: 240–248.
陈心启, 吉占和. 2000. 中国兰花全书(第二版).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
馆藏&36355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历代诗歌佳作之作者简介(三)(2)南宋作者
(2)南宋作者
李纲(公元1082---1140年),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历官太常少卿。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南渡初,掌宰执,凡七十五日,罢,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著有《梁溪集》、《梁溪词》(或作《李忠定公长短句》)。&&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年?)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今济南市)人。她是南宋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她幼年即能写诗文,建中辛已(公元1101年)嫁给当时有名的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两面三刀人都爱好文艺,感情很好,又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工作。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夫妇避乱江南。建炎元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死于南京,李清照独自奔走江南,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到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才留居杭州。《金石录后序》即作于此时。后二年,又是避乱西上,卜居金华,卒年不详。李清照的诗表现有爱国热情,慷慨激昂,与词的风格柔婉不同。她的散文《金石录后序》,叙事有条理,描写生动,感情真挚,也是散文中的名篇。& 
&&&&&&&王观
(?-?)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官至翰林学士。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认为亵渎了神宗赵顼,第二天便被罢职,遂自号逐客。其词学柳永,情景交融,生动风趣,近于俚俗,却又谑而不虐。代表作有《卜算子》、《临江仙》、《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著《冠柳集》,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 
&&曾几(公元年)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赣州(今属江西)人,徙居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陈与义(公元1090---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南渡后,召为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参知政事。以诗著名,原属江西诗派。宋室南渡后,诗风有了明显转变,由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而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明净趋向沉郁悲壮。亦工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有清婉奇丽的特点,而豪放处又接近苏轼。有《简斋集》、《无住词》。&
刘子恽(或为刘子翚)(公元年),字彦冲,号屏山,一号病翁,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著有《屏山集》。以父任补承务郎,辟真定幕府。南渡后,通判兴化军,秩满,诏留任,以疾辞。筑室屏山,专事讲学。与胡宪、刘勉之为道义交,朱熹曾从之受业。绍兴十七年(1147年)卒,年四十七,谥文靖。 
&&李重元,生平不详,宋徽宗宣和前后(约1122年)在世,工词。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录其《忆王孙》(春、夏、秋、冬)词四首。&
&邵定.字中立,号立芗老人,宋代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隐居不仕,与萧立之有交。事见《萧冰崖诗集拾遗》卷上《邵中立六吟屋歌》、《谷音》卷下。他爱花树,好经学。环宅遍植梅、兰、竹、菊及莲、桂等。通《周易》、《春秋》。&
宗泽(公元年),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宋名将。元进士。靖康元年(1126年)知磁州,募集义勇,抗击金兵。康王赵构使金,至磁州,被他所留。旋被任副元帅,南下救援京师。次年任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招集王善、杨进等义军协助防守,又联络两河八字军等部协同抗金,并用岳飞为将,屡败金兵。他多次上书力请高宗还都,均被主和派排斥,遂忧愤成疾,临死时连呼三声「渡河」。著有《宗忠简集》。 
朱弁(公元&年)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徽州婺源人。南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以通问副使使金,被留。金人迫其仕刘豫,坚拒,守节不屈。以使事未报,忧愤得目疾,其悒郁愁叹无憀不平之气,一於诗发之,岁久成集。金国达官贵人,多遣子弟就学於弁,弁以此得时因文字往来,故碑版篇咏流行北方者甚多。皇统三年,和议成,与洪皓、张邵南归。居云朔凡十六年。归宋后,为秦桧抑,仅授奉议郎。南宋绍兴十四年(金皇统四年)卒。弁一生善文学,学问精博,词气雍容,羁金国期间,诗多怀念故国。著有《曲洧旧闻》、《风月堂诗》等。 
刘子翚(公元年),字彦冲,号屏山,一号病翁,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理学家,他的诗风格豪爽,表现了忧国忧民意识,著有《屏山集》。
&岳飞(公元1103---1142年)字鹏举,河南汤阴人,文武兼备,是南宋著名爱国将领。他在抗金救国的斗争中,以杰出的军事才能,率领岳家军同金兵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糜,使&金兵闻风丧胆,沉重打击了金国侵略军的嚣张气焰。1140年岳飞&进军朱仙镇,收复京师在望。宋高宗听从汉奸秦桧下12道金牌紧&急勒令岳飞班师。次年,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年仅39岁。 
&华岳,字子西,号翠微.贵池(今属安徽)人.南宋诗人.公元12世纪初在世,因策划锄奸,事败被杀. 
&&&张舜民(?-1100)
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碇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哲宗元佑元年(1086)授秘阁校理,次年任监察御史。徽宗时擢吏部侍郎,以龙图阁待制知同州。被指为元佑党人,贬商州,后复集贤修撰。能文词,嗜画,尤工诗。诗学白居易,多讥刺时事之作,语言通俗。其词仅存四首,慷慨悲壮,风格与苏轼相近。有《画墁集》、《画墁录》,从《永乐大典》辑出。
&&&&洪迈(公元年),字景卢,号容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洪皓、哥哥洪适,都是著名的学者、官员,洪适官至宰相。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他中进士,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入为敕令所删定官。以父忤秦桧,出教授福州。累迁左司员外郎。三十二年,进起居舍人,假翰林学士使金,不屈被拘,回朝后以辱命论罢。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知吉州。淳熙十一年(1184年),知婺州。十三年,拜翰林学士,上《四朝史》。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知绍兴府。二年,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宁宗嘉泰二年卒,年八十。谥文敏。洪迈以文章取盛名,学识渊博,也工于诗,著有《容斋五笔》、《夷坚志》、《万首唐人绝句》、《野处类稿》等。
&&&&&&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坚决主张抗金,至&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他一生写了上万首诗,现存九千三百多首,其中不少都是为祖国统一而呼号,其悲壮激昂之声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我国人民世代传诵。
&&&&&唐婉,字蕙仙,生卒年月不详。陆游的表妹,陆游母舅唐诚女儿,自幼文静灵秀,才华横溢。陆家曾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与唐家订亲。陆游二十岁(绍兴十四)与唐婉结合。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后陆母认为唐婉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遂命陆游休了唐婉,命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唐婉而后由家人作主嫁给了皇家后裔同郡士人赵士程。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年),礼部会试失利后陆游到沈园去游玩,偶然遇见了唐琬,两个人都非常难过。陆游感伤地在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红酥手)词。1156年,唐婉再次来到沈园瞥见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阙《钗头凤》(世情薄)。随后不久便抑郁而终。&&&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江苏吴县人。南宋著名的诗人。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中进士,后任徽州司户六七年。绍兴三十一年报公元1161年)回杭州,历任枢密院编修、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外著作郎&。乾诞二年(公元1166年)任吏部员外郎&,兼国史编修官。乾道六年出使金国。在使金途中曾作七十二首绝句,感慨国事,充满爱国热情。回宋后任静江(在桂林市)、成都、明州(宁波)、建成康(南京市)等地地方官。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以中大夫作参知政事,但与宋孝宗政见不合而去官。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在苏州市),卒&谥文穆。范成大的诗歌风格清丽精致,题材广泛,尤其擅长于描写田园生活景象。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为秘书监,能关心人民生活和国家命运,而且正直敢言。调任零陵丞时,张浚谪居永州,尝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因自号“诚斋”。宋孝宗时召为国子博士,后以宝文阁待制致仕。喜泰三年(公元1203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宁宗时,宰相专权,万里家居十五年不出,因忧愤国事,成疾而死。谥文节。又宋光宗曾为之书“诚斋”二字,后人称为“诚斋先生”。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了,与陆游艺机、范成大齐名。&& 
&&&&尤袤(公元年四),字延之,号遂初,无锡(今属江苏)人。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淳熙二年(1175年)出知台州十年,召为吏部员外郎兼太子侍讲。因论姜特立罢。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起知婺州,改太平州,召除给事中,兼侍讲。四年,除礼部尚书兼侍读,五年卒,年六十八。谥文简。有《遂初小稿》六十卷等,已佚。清康熙间尤侗收辑遗文,刊有《梁溪遗稿》二卷;《宋史》有传。  
&朱熹(公元年).&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 
&张孝祥(公元1132---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卜居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廷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与张元干的爱国词章,对后来辛派词人的创作很有影响。有《于湖集》,词集《于湖词》。&&&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雷震是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村晚》一诗为著名传世之作。 
&&林升,字孟平,宋朝平阳(今属浙江)人。 
&吴仲孚,字惟信,吴兴(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公元12世纪中叶在世。 
&&&&&陈亮(公元1143----1194年)字同甫,又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诣阙上书论国事。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考进士,擢第一,授签书建康复府判官,未到任而卒。陈亮与辛弃疾同时,而又相互交往密切。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壮烈。陈亮又与叶适相交。所作古文,纵论政治,无不以功利为依归。 
&&戴复古(公元1167—?年)
字式之,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入。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尝居南塘石屏山,因自号石屏。江湖派著名诗人,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曾从陆游学诗,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其词中亦颇有爱国之思,风格豪放,接近苏辛。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复古妻,&武宁人(今属江西),姓名不详。据明陶宗仪《辍耕录》记载:戴复古未遇时,流寓武宁。有富家翁爱其才,以女妻之。居二、三年,忽欲作归计。妻问其故,告以曾娶。妻白之父,父怒。妻宛曲解释,尽以奁具赠夫,仍饯以词《祝英台近》,夫既别,遂赴水死,可谓贤烈也矣!  
&&&&&&&刘过(公元&年)
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曾伏阙上书,力陈恢复方略,未被采纳而落拓江湖。宁宗时,曾为辛弃疾幕僚,常以词唱和。其词多写政治抱负和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语意率直,有些作品过显粗糙。有《龙洲集》、《龙洲词》。 
&&姜夔(约公元1155年--约1221年),字尧章,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试进士,不第,后屡荐不起,布衣终身。又以所居近茹溪白石洞天,故自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著名的词人,也是诗人,但诗为词名所掩。词的的语言洗炼而能用健笔写柔情,风格清刚峻拔。前人称赞他说:“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又说:“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盖二公皆极热中,故气味吻合。辛宽姜窄,宽故容藏,窄故斗硬。”& 
&&&&徐玑&(公元年)字文渊,一字致中,号灵渊,永嘉人,有“二薇亭诗集”。他和他的三位同乡好友──字灵晖的徐照,字灵舒的翁卷,号灵秀的赵师秀──并称“四灵”,开创了所谓“江湖派”。 
&&&&赵师秀(?~1219年)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宁宗庆元元年(1195)任上元主簿,后为筠州推官。晚年宦游,逝于临安。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出色的作家。诗学姚合、贾岛,尊姚、贾为“二妙”。所编《二妙集》选姚诗121首、贾诗&81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 
&&&&&&&&&徐照
(公元?——1211年),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工诗,与同郡徐玑(灵渊)、翁卷(灵舒)、赵师秀(灵秀)并称[永嘉四灵]。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行迹扁及今湖南、江西、江苏、四川等地。宁宗嘉定四年卒。有《山民集》(《瀛奎律髓》卷二○),已佚。有《四灵诗集.徐照集》、《芳兰轩集》传世。 
&&&&&&&&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人。南宋诗人,约12世纪中叶在世,一生累试不第,布衣而终。&
&&&&&洪咨夔(公元&年),南宋诗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授如皋主簿,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文。洪咨夔素以才艺自负,为官耿直,屡次上书直陈弊政。他常有讽刺官吏、讥刺朝政之作,如《狐鼠》一诗,最为淋漓痛快。他善于描写农村景物,如描绘牧童"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笔调清新、生活气息浓厚。 
&&&张良臣,字武子,大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初前后在世。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登进士第。官至监左藏库。笃学好古,室无长物,妻子不免饥寒。性嗜诗,但不强作,或终年无一句,故所作必绝人。学者称雪窗先生。良臣著有雪窗集十卷,《绝妙好词笺》传于世。 
&&&王淇,字绿漪,生平不详,宋代诗人。 
&&&&&虞似良,余杭(今属于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公元1180年前后在世。&
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幼警惠,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早年,父母无识,嫁市井民家。淑真抑郁不得志,抱恚而死。她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因自伤身世,故以“断肠”名其词。有著作《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慧开禅师
&&&&&慧开禅师,杭州钱塘人,俗姓梁,生於宋孝宗淳熙十年,卒於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公元年),世寿七十八岁。"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诗选自《无门关》第十九则“平常心是道”条下。《无门关》是向无门慧开禅师参学的比丘弥衍宗绍所编,记述禅人参访的公案与偈颂。 
&王迈(公元年)&&南宋诗人。字实之,一作贯之。自号□轩居士。仙游(今属福建)人。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经历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通判等职。为人刚直敢言,刘克庄曾以"策好人争诵,名高士责全"诗句相赠。后来他由于应诏直言,被台官弹劾而降职。淳□中,主持邵武军事务,死后追封为司农少卿。王迈有《□轩集》16卷,1至11卷为文,12卷以后为诗词。 
&&&&刘克庄(公元1187---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人。著述宏富,今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其中有诗5000多首,词200多首,《诗话》4集及许多散文。作品体裁丰富,题材广泛。他一生仕途坎坷,先后五次被罢黜,长期闲赋乡居,对莆田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有细腻的观察、较深的了解,并将之反映于作品中。它的不少诗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南宋莆田地区的杂剧、百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徐元杰(公元年),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人,字仁伯,学者称天庸先生。徐元杰少年颖悟,每日读书数千言,且冥思精索。&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壬辰科状元。做过工部侍郎,诗风清新典雅. 
&&方岳()
字巨山,号秋崖,新安祁门(今属安徽)人。理宗绍定五年(1232)进士,曾为文学掌教,后任袁州太守,官至吏部侍郎。因忤权要史嵩之、丁大全,贾似道诸人,终生仕途失意。工于诗,多描写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质朴自然。其词多抒发爱国忧时之情,风格清健。南宋後期,他的诗名很大,差不多比得上刘克庄。看来他本来从江西派入手,後来很受杨万里、范成大的影响。他有把典故成语组织为新巧对偶的习惯,例如元明以来戏曲和小说里常见的“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这一联,就是他的诗。著有《秋崖集》四十卷,词集有《秋崖词》。&
吴文英(公元1200?—1260?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浙江宁波市)人。终生不仕。曾在江苏、浙江一带当幕僚。他的词上承温庭筠,近师周邦彦,在辛弃疾、姜夔词之外,自成一格。他的词注重音律,长于炼字。雕琢工丽。张炎《词源》说他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而尹焕《花庵词选引》则认为“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吴词多写个人的身世之感,较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在艺术技巧方面有独到之处。
&&&&谢枋得(公元1226---1289年)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宝□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又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因得罪贾似道而遭黜斥,咸淳三年(1267)赦还。德□元年(1275),以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宋亡,寓居闽中。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终于被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绝食而死。 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有时也饶有韵致所著《叠山集》16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
&&&&叶绍翁
叶绍翁,(1200年前后在世).&南宋著名诗人,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氏。生活于宋宁宗和宋理宗时代,擅长写七言绝句.著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张炎(公元1248—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先世风翔(今属陕西),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初大将张俊后裔。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北游元都谋宫,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其早年生活优裕,日以文酒自误,词作多欢愉明畅。宋亡后,家道中落,多追怀往昔之作,格调悲凉凄婉。其词意度超远,语言清丽,善以清空之笔,状沦落之悲,堪为白石后劲。曾从事词论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山中白云词》及《词源》。
&&&王沂孙(?—1290年)
字圣与,号碧山、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入元,曾任庆元路(今浙江鄞县)学正。与周密、张炎等人同结词社,相与唱和。其词多咏物之作,间寓身世之感,讲究章法、层次,词致深婉,盛传于世,然有意旨隐涩之病。有《碧山乐府》。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中了状元。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他诗文俱佳,笔触有力,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入元不仕,隐居太湖竹山。其词内容较为广泛,颇有追昔伤今之作,构思新颖,色彩明快,音节浏亮,风格与姜夔相近。有《竹山词》。 
&&潘阆,字逍遥,大名人。有《逍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周密(?)字公瑾,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宋亡不仕。其词讲究音律,文词精美,与吴文英(梦窗)齐名,人称“二窗”。 
&&&张俞,字少愚,益州郫(今属四川)人,祖籍河东(今山西)。史书上说他“隽伟有大志,游学四方,屡举不第”,仁宗宝元初(1039),曾上书朝廷论边防事。因人推荐,经试录用为秘书省校书郎,但他把官职让给父亲,自己却愿在家隐居。益州长官文彦博特别优待他,为出资买得青城山自云溪唐人杜光庭故居安置,他因此号称“白云先生”。他喜奕棋,乐山水,遇有兴,虽数千里辄尽室往。遂浮湘、沅,观浙江,升罗浮,入九疑,买石载鹤以归。杜门著书,未就,卒。 
&&张拭(公元年),号南轩,宋代著名理学家,南宋明累官至吏部侍郎,宋孝宗年间在长沙岳麓书院及城南书院讲学多年.其父张浚为南宋初年的著名宰相,主张抗金复国,壮志未酬,自感无颜见祖先于地下,遗嘱死后不葬老家四川绵竹,而葬于他曾经长期生活的衡山脚下(具体地点在今宁乡官山)。张拭生于蜀长于湘,视湖南为第二故乡,死后随父葬于宁乡官山,因此后世子孙将其尊为迁湘始祖。据有人考证,张拭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先祖,说张拭有三子悼、炳、焯。悼有明菌、明义、文吉三子。文吉之孙纲迁居句容北巷。由于家道中落,在当地朱姓人家的帮助下活了下来为食客,由于受恩于朱家便易姓朱。张纲的曾孙朱仲八[即张仲八],后来改行掏金,迁到江苏泗洪。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代祖.&朱元璋原名朱元龙,朱重八。。但元璋的名字涵义更大,即有诛灭元朝成就王璋的意思,又有朱原张的内涵。&朱元璋之所以不改回张姓,其实跟他敬祖有关系。其祖受恩于朱家。犹如当年曹操也没改回姓夏侯. 
&&刘辰翁(公元年)字会孟。宋里宗时进士。宋亡,守节隐居以终。 
&乐婉是杭州歌妓,生平不详。她曾与一位姓施的酒监相爱,后施酒监奉调离杭,又毫无办法将乐婉脱籍从良带走,这种无望的爱情,只能使二人诀别。施酒监做了一首《卜算子》赠乐婉,乐婉又和了一首"卜算子
答施"作答曰:&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拚了终难拚。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黄升,字叔旸,生卒年不详.因所居有玉林又近散花庵,故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不愿仕进,早弃科举,以读书吟咏自适。游受斋爱其诗,赞为“晴空冰柱”。亦能词,受姜夔影响。所选《花庵词选》,为宋人选本中的精品。有《散花庵词》。 
&&陈德武,三山(今福建福州)人,(生平不详)著有《白雪遗音》。 
&&路德章,生平不详,宋孝宗时人。 
&&戴敏&,字敏才,号东皋子,台州黄岩(今浙江)人,南宋诗人,一生不应试,以布衣终身。&
&何应龙,字子翔,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中过进士。 
&&&&林稹,字丹山,南宋诗人,生平事迹不详。 
&&&&乐雷发,字声远,宁远(今属湖南)人。累举不第,门人姚勉登科,上疏让第。理宗宝佑元年(一二五三)诏试,赐特科第一,授馆职。四年,以病告归,居雪矶,自号雪矶先生。诗作于宝佑三年由友人朱嗣贤等刊为《雪矶丛稿》五卷。&
&&&郑思肖(公元年)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忆翁,又号三外野人。连江(今属福建)人。宋亡后,隐居苏州。坐卧必向南,因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写过许多爱国情深的诗.在绘画方面,专工画兰,花叶萧疏,他画兰不画土、根,寓宋沦亡之意。又工墨竹,多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存世作品有《国香图卷》等。他著作有:《一百二十图诗集》、《心史》等。 
&&林景熙(公元年)&&宋末。字德阳,号霁山。温州(今属)人。咸淳七年(1271年)。受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元朝西藏僧人杨琏真伽挖掘宋帝陵墓时,林景熙收拾遗骨,葬于兰亭,植冬青树为标志,作《冬青花》以抒忠愤。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他的诗情绪悲凉,表达的方式委婉曲折,世称"霁山先生"。 
&&&&汪元量,(公元年后)
,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入,原为南宋宫廷琴师。恭帝德祜二年(1276年),元军陷临安,三宫被俘北去,汪随三宫留燕京。常往监中探视被囚禁的文天祥,以诗唱和,成为莫逆之交。后南归。因目睹亡国惨状,写了很多纪实诗篇,其格调凄恻哀怨。著有《水云集》、《湖山类稿》,《水云词》。&
&&&&萧立之(公元&1203年~?),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木属性的生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