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海非遗寻踪学生作品舞狮实践报告

&&&&成千上万的鱼花是怎么数清楚的?小如针头的鱼花如何分辨品种?听到这些令人头大的问题,好奇的你是否也很想知道其中奥妙呢?&&&&10月31日,由南海区文化体育局、珠江时报社主办,家南海文化发展促进会协办,九江社区报、九江文化站承办的“非遗瑰宝·南海家珍”2015南海区非遗传承人大讲堂暨非遗展览活动之九江专场举行。街坊们既欣赏了九江非遗文化的精髓,还与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现场与大头佛互动……丰富的活动安排让街坊纷纷感叹“涨姿势”了。&&&&讲堂现场&&&&非遗表演让街坊大开眼界&&&&在活动现场,身着红衣、手持葵扇、背系酒壶,大头佛一上场就用他那招牌式的笑脸、憨态可掬的动作逗乐了全场观众,一时兴起的他更是拿起背上的酒壶开怀畅饮。然而,不胜酒力的他立马就上了头,左晃右倒的他一会儿就倾倒在地上,一会儿又弹起,一会儿撞向观众,精彩的表演引来现场的阵阵掌声。&&&&“目前现存的大头佛表演套路主要有4种,一是表演大头佛的日常生活,二是担锄耕田,三是拜四门,四是采灵芝。”大头佛技艺传承人邓波棠说,要想学好大头佛的表演技艺不仅要求表演者有较好的武术功底,还要求他们具备奉献自己、娱乐他人的精神。据邓波棠透露,目前仅九江镇范围内就有10个左右的年轻人正在学习、传承这项表演技艺。&&&&在数鱼花方面,技艺传承人陈锦均表示,目前他已经着手将数鱼花的技巧、趣闻一一记录下来,以纪实的形式将数鱼花的文化保留下去。&&&&借助活动宣传推广九江传统文化&&&&“10岁左右的时候常常帮爸爸拉渔网、看他数鱼花。”当大讲堂上开始播放数鱼花的视频时,来自敦根村的刘先生跟记者分享童年往事。原来,当时为了完成塘租,小时候的刘先生经常陪着爸爸去鱼塘养鱼、捕鱼。在春夏季,数鱼花便是他记忆中最常出现的场景之一。“尽管自己到现在都不会数鱼花,但是只要有机会,还会向孩子讲述这些陈年旧事。”刘先生认为,尽管孩子不会传承这一独具九江特色的传统技艺,但希望孩子对其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九江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九江镇内共有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就包括了九江大头佛和九江数鱼花这两个项目。“从前年开始,九江政府便与镇内的水产协会联合举办了数鱼花摄影大赛,经过三年的不断加温推广,今年已经吸引了国内甚至港澳台的著名摄影师聚集于此,借助图片的形式将鱼花文化推向更远的地方。”该名工作人员表示,文化站也将继续为以上非遗项目争取各界扶持,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分享&&&&陈锦均:制作鱼花传统技艺回忆录&&&&非遗大讲堂上,从事水产养殖业多年的九江鱼花传统养殖技艺传承陈锦均分享了他与鱼花结缘的故事。锦叔说,九江数鱼花的历史已经长达500多年,在他小的时候,鱼塘遍布九江,从镇南一路延伸到顺德交界,满眼都是九江鱼塘。&&&&上世纪60年代时,还未到20岁的他便到九江鱼苗场工作。进入鱼苗场后,他先后学习装花、撇花等江河装捞鱼花的技艺。进入70年代,他开始接触鱼苗孵化行业,改良人工繁育鱼苗的方式。因此,他见证了九江江河鱼花业的兴衰。&&&&“江河装捞鱼苗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新技术的不断完善,慢慢就会取代复杂、费时的传统技术。”锦叔坦然地面对传统技术的逐渐失传。据悉,随着人工孵化和相关科技的不断推广普及,如今仍然采用传统数鱼花的人已经少之又少。&&&&锦叔说,现时,九江镇已组织传承人回忆并记录有关资料。并且将有关资料作系统整理,搜集相关用品,同时制作录像材料,为日后传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亦在“渔耕粤韵”文化节,通过艺术形式展现鱼花传统技艺和文化的独特魅力。&&&&邓波棠:政府支持大头佛传承发展&&&&“1955年,当时11岁的我开始学大头佛表演。”大头佛传承人邓波棠表示,那时候街坊都非常喜欢大头佛,每次舞狮表演必然有大头佛开路,不仅因为它滑稽搞笑,也因为它代表着幸福、喜庆等受人欢迎的含义。&&&&波叔坦言,从过去到现在,学习大头佛的人都不是很多。一是因为练功比较辛苦;二是经常要在地上摸爬滚打搞得全身脏兮兮的;三是因为表演大头佛要有小丑精神。种种因素让不少人对学习大头佛望而却步。&&&&另外,缺少教导大头佛表演的师傅,也制约着该项传统技艺的发展。波叔说,尽管九江一共有4个大头佛传承人,然而还在九江继续教学传授技艺的师傅只剩他一个。因为一个已经定居澳洲、一个定居美国,另外一个则是因为已经是90岁高龄,无法亲自出山教学。&&&&“但我相信有政府的支持,大头佛能够得以传承下去。”波叔说,九江主动为大头佛表演搭建平台,2007年九江龙舟文化艺术节上,传统大头佛表演首次登上舞台,并得到观众欢迎和社会关注。2013年在元宵节九江镇传统狮艺大赛上,通过大头佛采灵芝等传统套路作为引子,贯穿整个大赛的所有节目。&&&&何佩瑶:&&&&争取更多扶持助非遗项目发展&&&&九江文化站非遗专干何佩瑶介绍,九江一共有5个非遗项目,包括九江龙舟和九江双蒸酒两个省级项目,九江煎堆一个市级项目,以及大头佛和九江鱼花传统养殖技艺两个区级非遗项目。&&&&“目前九江非遗项目推广发展良好,其中尤以九江龙舟最为显著。”佩瑶说,像去年的龙舟竞艳,仅运动员方面就吸引了超过5000人参与其中。&&&&在大头佛方面,经过前期的宣传和推广,已经有包括南方卫视、凤凰卫视在内的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在媒体的关注下,来自南海区的舞蹈团体还以九江大头佛为灵感,设计了新的广场舞。这也给了他们灵感,将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推广非遗项目,吸引年轻人传承发扬非遗项目。&&&&另外,从前年开始,九江政府便与镇内的水产协会联合举办了数鱼花摄影大赛,经过三年的不断推广,今年已经吸引了国内众多著名摄影师聚集于此,借助图片的形式将数鱼花文化推向更远的地方。&&&&“我们也会大力推广非遗项目,让他们往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推进,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扶持。”佩瑶说。&&&&非遗新动态&&&&九江两项目正申报区级“非遗”&&&&九江文化站非遗专干何佩瑶透露,现时九江煎堆制作技艺正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月28日下午,广东省非遗考察组来到九江的邹广珍煎堆屋,实地考察九江煎堆的制作技艺,并听取九江镇文化站保护这一传统制作工艺的做法。&&&&目前,九江煎堆以清代“邹广珍”店流传下来的最为正宗,其中市级传承人为胡伯伦,并有区级非遗项目传习所——邹广珍煎堆屋。九江镇文化站为更好地保护该传统制作技艺,深入挖掘和整理该制作技艺的资料,在九江侨乡博物馆的“民俗风情”馆通过图片、物品等形式来展示。&&&&据介绍,九江灯谜和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亦正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九江灯谜&&&&九江素有“儒林之乡”的美誉。民国23年《九江民众周刊》载28则灯谜,其中一则以“老人院”为谜面猜九江街名“万寿”,这是九江灯谜现存最早的文字记录。日《九江报》也刊出灯谜五则。1975年,九江灯谜爱好者正式成立灯谜小组,灯谜小组在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坚持举办群众灯谜竞猜活动,一直延续不断。&&&&踏入21世纪,随着社会变化,灯谜这项传统文化活动也日渐式微。在南海,儒林灯谜会是唯一有正常活动的灯谜组织。2006年后,几位创会元老相继退休,灯谜会吸纳了几位中青年爱好者,大家将传承、弘扬九江灯谜文化作为一种义务和责任。&&&&从2010年起,连续多年举办以“儒林文化,谜系万家”为主题的青少年灯谜比赛,宣扬九江的历史、名人、龙舟、非遗、华侨等儒林文化。灯谜会也举办以“渔耕粤韵”、“三打两建”、“微文明”等多个专题的灯谜活动。&&&&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相传于后唐北宋年间,距今1000多年,由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易学家和内丹家陈抟所创。历经代代相传,自宋至今千年。&&&&拳术传播岭南,始自南海梁子鹏先生及其弟子黄伯祥。梁子鹏,乃内家拳宗师,意拳南传香港第一人。黄伯祥是佛山南海九江人。1914年,年仅15岁的黄佰祥在上海结识梁子鹏,并一同加入上海精武会星期班习武。两人一起跟随王乡斋先生学习内功心法和心意六合八法拳。&&&&黄佰祥学艺授徒近60多年,其终生不倦地钻研、修练拳术,拳术修为极高,弟子当中如区荣钜、潘炎流、曾根、薛本棉、黄启泰等后来均成为佛山武术名家。可惜到了“文革”时期,练拳的人都被迫停止学艺,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黄佰祥也只能秘密地在其店铺内继续传授技艺。其后,黄伯祥的弟子及其儿子承其衣钵,常年在当地传授技艺,时至今天,受众达3000多人。&&&&九江非遗知多D&&&&南海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3项,非遗传承人77人,传承基地36所。九江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近几年来已经有省级非遗项目九江传统龙舟、九江双蒸酒酿造技艺;市级非遗项目九江煎堆制作技艺,还有两项区级的非遗项目:大头佛和九江鱼花传统养殖技艺。&&&&1九江传统龙舟&&&&九江扒龙舟在清代就开始盛行,龙舟遍布九江多个村落。建国前,九江共有龙舟46艘,至今增至100多艘。九江传统龙舟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起龙舟、龙船采青、会阿契、吃龙船饭、龙船会(游龙、竞渡、竞艳)、龙船出海、收龙等一系列活动。&&&&2九江双蒸酒酿造技艺&&&&九江双蒸酒的酿造技艺始于清道光()初年,其酒因需要两次发酵、重蒸而得,故称“双蒸”。1952年,以开办于1827年的“永德兴”酒铺为代表,九江镇12间酿酒作坊联合成立“九江酒业联营社”,即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的前身。九江双蒸酒传统酿造技艺全面复苏。&&&&3九江煎堆制作技艺&&&&“煎堆碌碌,金银满屋”。说到煎堆,南海九江人都会脱口而出这句话。已有百多年历史的九江煎堆是南海九江镇的传统年货特产。&&&&九江煎堆不仅在附近地区很受欢迎,20世纪30年代初期,更出口至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和美洲各地,同九江双蒸、鱼花一道被誉为“九江三件宝”。&&&&4大头佛&&&&“大头佛”表演始于清末民初,相传最早的创始人是广东狮王冯庚长,而周家大头佛则是周家祖师爷周彪拜学冯庚长高徒伍凡所得。1955年,周彪(福军总教练)的徒弟关铁、陈伟雄来到九江古滘村开武馆,并组织了七、八十人学武、学狮子、学大头佛。&&&&可惜到了“文革”时期,学习的人日渐减少。当时九江邓波棠、邓炽棠兄弟俩,还有师弟曾根仍坚持在娱乐中玩耍演练,故将“大头佛”这一珍贵的传统舞蹈保全了下来。&&&&5九江鱼花传统养殖技艺&&&&九江传统鱼花养殖技艺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早在明代初年,九江人便开始在西江河段装捞鱼花。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九江乡取得了朝廷装捞鱼花的专利。&&&&明中期至清中期,九江鱼花业取得垄断地位,鱼花鱼苗远销黄河以南的广大淡水鱼养殖区和台湾及东南亚各国。&&&&文/本报记者 邓泳雯 周钊泷 图/本报记者 邓泳雯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版权所有 珠江时报社 合作伙伴:-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新闻关键词
我们将筛选出优秀的春联作品,陆续进行展示和投票。
南海“非遗”藤编 面临传承困境 “后继无人”成最大“拦路虎”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藤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南方日报记者&丁铨&摄
&&&&藤匠世家工厂内工人正在编藤编座椅。丁铨&摄
&&&&藤匠世家展示厅内展示不同的藤编产品。丁铨&摄
&&&&佛山市南海藤煌阁家具有限公司负责人叶兆成刚刚从米兰参加完家具展览回到佛山,作为大沥本土的藤编企业,这次展览给他印象颇为深刻。“随便一件家具在那里一摆,都觉得是一件艺术品。”&&&&不仅是藤编家具的设计给他带来巨大的震撼和冲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藤编近年来发展越发受到重视,然而,作为必须手工制造的产品,藤编近年来遇到人才紧缺、源材料上涨等众多问题。而随着欧洲藤编家具产品的崛起并逐渐销往国内,作为中国藤器之乡的南海,在发展和传承上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南方日报记者&李慧君&通讯员&袁嘉雯&&&&月薪4000元却难招人&&&&在里水镇大甘路,裕达家具有限公司与普通公司并无两样,但细心留意则会发现,公司名称下面还写着“南海藤编制作技艺传习所”,而该公司借助藤编更是获得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走进藤厂里面,生产车间的藤条、藤制家具堆积如山,工人们操纵着机器,用一个螺旋形的钢丝将藤皮编进藤笪里,像织毛衣一样最终编成一块块有着各种花纹的藤笪。一个藤笪15米长,约半米宽,这是藤编家具的初级产品,最终被裁成合适的大小用在各种藤制家具上。&&&&卢洪是湖南人,今年42岁,已经从事藤编行业10多年了。在此之前,他曾经在惠州工厂打工,但觉得规矩太多太严,而且也觉得工厂没很大前途,机缘巧合之下来到里水学习藤编,而这一学就是十几年。&&&&“藤编是计件工资,主要还是看你的手艺,我们做了几十年,一看图纸就知道怎么编出来了。”卢洪说,藤编行业相对自由,你可以选择休息两天再过来上班,或者你觉得你进度跟得上,早上晚点上班都没关系,熟手工月薪4000多元。&&&&即便是看起来相对自由工资也不低,但是老卢觉得这一行还是不吃香。“现在朋友都不愿意学习这个,觉得车间气味有点难闻,而且很枯燥。”卢洪说,刚开始学藤编上手很慢,以计件结算工资一个月新人最多也就1000多元。&&&&而更为痛苦的是,编藤必须保持手湿润,冬天时候天气又冷,碰触藤条的时候很容易会刺伤手,所以一到冬天,工人们的手是又冷又肿。“很辛苦,现在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学。”卢洪说,目前厂里的手工同事都是年纪比较大的,平均年龄也达到了40岁。&&&&一边是藤编越来越备受重视,并入选省、市、区的“非遗”项目,但另一方面,即便是作为南海藤编制作技艺里水传习所的裕达公司,也是鲜有年轻人气。随着一批承载着藤编情怀的师傅的渐渐老去,藤编这个文化源泉不得不面临着如何传承的问题。&&&&从国内“转战”印尼的新尝试&&&&资料显示,南海至今保存着世界上唯一的藤加工的全产业链,现有四五百家藤厂,数万从业人员,年产值超10亿元,垄断着全国90%以上原藤进口和初级材料加工以及80%以上的藤制品生产,包括里水和大沥一带都存在着大量藤厂。&&&&“我们这个行业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是传承的问题,目前只看到10年左右的发展前景,如果再找不到年轻人传承就很难传承下去了。”吕永均是南海裕达副总经理,大学期间专门选择了电子商务专业,2010年毕业时候在创业与接棒之间毫无犹豫选择回到厂里接任。&&&&他认为,未来科技和手工的产品是最贵的,而藤编就是必须需要手工来完成的产品,加上其独特的工艺和产品优势,市场的需求正越来越大。&&&&这从裕达近几年的发展可窥见一二。2008年,裕达家具开始从大卖场转向专卖店的销售模式,专注品牌的打造,并在山东开设了第一家加盟店。经过7年时间的发展,目前该企业的加盟店在全国已经有150多家,去年销售额将近2000万,其中大部分产品都是内销。&&&&然而,就是这么好的势头,他却仍然感觉深深的忧虑。“今年回来手工工人又流失了30多人。”吕永均说,不仅是缺人,近几年来,因为藤条原材料生产国印尼开始禁止出口,目前藤条的价格比以前基本翻了一番,面对着众多制约因素,即便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吕永均也难以抱很乐观的心态。&&&&同样面临着以上困境,叶兆成选择了到印尼开设藤加工厂。“因为印尼开始禁止出口藤条,所以原材料非常麻烦,加上国内工人费用越来越高,所以在2010年决定到印尼设厂。”叶兆成认为,到印尼设厂一方面可以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国内劳动力青黄不接的问题。&&&&但是到印尼设厂并非想象之中的那么理想。由于风俗与文化的不同,印尼工人的管理并不容易,上一个星期的班休息一个星期的工人并不少,而在设厂初期,由于国内没有派驻管理人员,更是曾一度出现财务问题。“后来重新聘请新厂长,再从南海派了管理人员过去。”叶兆成说,在经过半年多时间的适应,目前印尼工厂已走上了正轨。&&&&“尽管印尼工厂解决了一部分的产品生产,但是他们的手工始终不及国内的藤编大师,而且很多中国风款式他们也做不出来。”叶兆成认为,即便印尼工人以后手工技术逐渐提升,但是国内藤编技术的传承仍然很难。&&&&探索引入设计“外脑”&&&&“与当年相比,目前藤家具产品都在不断创新,比如加入布艺元素,还有真皮等元素,进行融合跨界发展。”吕永均认为,除了手工编织的工人外,藤编的设计师也越来越少。“藤编的设计师不仅会设计,还必须懂得藤编工艺,否则就算能设计出来,也是生产不出来的。”吕永均说,以前一些高校会开设藤编设计专业,包括华农也曾经开设过该专业,但是后来因为没人报名或者找不到生源而不得不取消了。&&&&能否从技术的角度来解决这一困境是目前叶兆成所希望的。“这次在米兰看展的有一家德国企业,他们也有在印尼设厂,而且就在我们厂的不远处,双方无论是工人还是原材料都是非常的接近,然而他们的产品在设计和质量上都更为上乘。”叶兆成研究发现,他们的技术工艺更为先进。以藤条为例,一般经过处理的藤条能旋转900,最多1800就已经很厉害了,但是他们可以做到3600。&&&&这样,产品的设计多了很多的想象空间。包括展会上有一些实木的桌子,木板非常薄,但是非常坚硬,这些新技术下衍生出来的新产品对他产生很大的冲击。&&&&“目前公司主要是有一个首席菲律宾的设计师,带着下面一个设计师团队工作室。”叶兆成说,除了招聘专业的藤编设计人员外,目前也会考虑引入“外脑”。“米兰当地也有很多很优秀的设计师,他们会有很多设计产品,你可以单件作品买断版权然后回来进行生产。”叶兆成说,虽然目前还没有成功实施,但这会是未来尝试的一个方向,此举不仅解决设计师紧缺的问题,也可以引入国际化的设计元素。&&&&■故事&&&&何丽容的藤编人生&&&&藤编在南海可以追溯的历史已经有1000多年。最早在北宋欧阳修等人编修的《新唐书·地理志》已有广州、南海郡把藤席作为贡品的记载,说明早在唐朝,南海藤编已闻名于世。&&&&而南海藤编的兴盛却是始于清末。鸦片战争后,海禁初开,广州对外通商,大批洋货涌进广州。荷兰把印尼藤编成箩筐盛载货物,或用藤条包扎货物带到广州。遗弃的藤条被当时在广州十三行打工的南海人周月庭发现,捡回编成谷箩、渔具等,村民也仿效他的做法,不久全村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学会了织藤,来自印尼的“洋藤”随之广泛使用。&&&&据清道光《南海县志》等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明末年间,县境东北部浔峰洲沙贝村一带就已有藤制品出售;清末民初就有做藤“八乡”之说。自从1956年建立南海藤厂,后有东风藤厂迅速崛起,两厂带动当时南海县内藤业的技术进步和扩散发展。仅南海藤厂最顶峰时期就有员工3000余人,产品远销西欧、东南亚和北美等地。&&&&何丽容,裕达家具的创始人,当时就是东风藤厂的一名女工。“我从13岁开始进入东风藤厂,到现在52岁还是坚守在藤这个行业。”对于藤,何丽容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她看来,藤不仅养活了他们一家人,也是她大半辈子的心血。&&&&“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一个月在藤厂可以有几十块钱工资,这是非常好的,家里如果有几个人在藤厂里面就更加风光。”何丽容说,在上世纪80年代的鼎盛时期,南海大沥曾有上千家藤厂作坊。每家每户在门口织藤是当地的一大特色景象,而南海藤编业成为我国藤编的代表之一。&&&&改革开放后,藤编个体户或私企冲击集体企业,何丽容的老东家东南藤厂1983年开始减产,她跟一名前辈来到广州藤编私企打工。1987年何丽容与人合伙在盐步开了一间小藤厂,做来料加工,专为私企做出口订单。&&&&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塑料及其它新产品的出现,南海藤编又慢慢由盛而衰,加上行业出现恶性竞争,藤编业市场遭遇大雪崩。&&&&“最落魄时候是1994年,厂里就剩下几个人,一个月只有几万块钱的订单。”尽管大部分藤厂都在那段时间关门倒闭,但是何丽容仍然舍不得放弃。“藤是越做越有感情的,我舍不得放弃它。”正是对藤编的这种钟爱,眼看辉煌一时的藤编业逐渐走下坡路,何丽容不仅没有像其他藤编老手那样转行,反而不断琢磨藤编的出路。&&&&2012年,南海藤编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踏上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之路。2013年,南海举办了“首届藤编技艺创新大赛”,除了老艺人,活动还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2015年4月,南海藤编获得佛山十大区域文化产业品牌称号。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非遗”老村落南海茶基村今年600岁了!
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 07:45
  南海茶基村开设106桌宴席庆祝开村600年庆典
  广州日报讯 (记者夏振彬摄影报道 通讯员何达林)拥有600年历史的古村落是什么样子?前日下午,佛山南海茶基村举行开村600年庆典,广佛市民在现场欣赏了在全国仅存、在广东享有盛名的“茶基十番”表演。此外,茶基十番也被挂牌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将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据介绍,茶基村位于桂城街道叠南社区居委会,于明朝永乐十二年(1414年)开村,至今已600年。因当时村边田基多种茶树,因此而得名。600年庆典活动包括拜祭仪式、“茶基十番”表演和来自两广地区的舞龙舞狮表演等。前日晚,茶基村开设106桌宴席,一起庆祝600年寿辰日。
  此外,在活动现场,市文广新局授予茶基村“茶基十番”传承基地的牌子,并表示将从政策、财政上给予相应的扶持。“茶基十番是我们村民传承了祖先的民间传统音乐艺术项目,已经在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茶基村村长何汉沛介绍说,十番古乐发端于明朝永乐年间,有很强的可舞性和可观性,在国内独一无二,属于稀有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茶基十番)几乎失传,1994年,在乡亲的倡议下,我们各地的同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才得以振兴。”专程从国外赶来的82岁乡亲何东坐表示。(责任编辑:梁淑梅)南海非遗寻踪作文700字_百度知道
南海非遗寻踪作文700字
我身边的非遗夜,静悄悄的。一轮圆圆的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那天空中的点点繁星,簇拥在月亮身边,好奇地眨着眼睛,皎洁的月光洒在乡间的小路上,一切都是那么寂静旦耿测际爻宦诧为超力,那么和谐。我坐在门口的大榕树下,仰望星空,仿佛又被带回了十年前……当我在外婆怀抱中牙牙学语时,我就听起了闽剧,空闲时,总爱对着镜子”咿呀呀”地学唱闽剧。那时,我连普通话都说不准,能唱出个什么名堂呢?不过,那一招一式,比划得还是有模有样。有时,我的一个调子唱不准,或是那一个手势不会做,我总会偷偷地跑进庙的后台,悄悄地看着他们排练,偷师学艺:”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在闽剧著名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李小白爷爷了。我从小就是从电视里。看着他演绎的闽剧长大的。他和刘小琴,董小狐,三人被称为“闽剧小三“,他演的《少林寺》中的雍正,《关羽败走麦城》中的关羽,在1954年获得戏剧汇演一等演员奖。1959年,还跟随着福建闽剧代表团,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大典,我可是他的忠实”小戏迷“。闽剧中的著名戏本有:《钗头凤》,《少林寺》,《渔船花烛》等。他们都是众人用本地方言演唱出来的。其中《关羽败走麦城》更是让我百看不厌。战国时期,关羽失守襄阳城,不幸被捕。之后,关羽和两位嫂子从曹操手下溜走。没有通关文牒,关羽又寻兄心切,大开杀戒。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成功了。声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悲伤,让人看了,仿佛也回到战国时期,亲眼目睹了这场厮杀。我们不仅喜欢听闽剧,还喜欢唱闽剧。没事时,坐在广场的大榕树下,静静地听他们唱,或跟着他们一起唱。笑声,歌声,掌声,唱和声汇成一片,在空气中久久回荡……现在的年轻人,听的都是摇滚歌曲,对于闽剧的认识是少之又少。民居伴随着我们成长,是福州人的骄傲,是福州人的自豪。我们应该一起,携手把闽剧发扬光大!希望亲亲采纳,你的采纳是对我的支持,谢谢祝2016好运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作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海非遗寻踪实践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