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在哪个洲最高的圣殿是哪个

吴哥_百度百科
吴哥,雄踞在西北约310公里处的吴哥古迹群,是柬埔寨吴哥王朝的都城遗址,现存古迹主要包括吴哥王城(大吴哥)和吴哥窟(),全部用石头建构以及精美的浮雕艺术是吴哥古迹的两大特点。吴哥古迹始建于公元802年,前后用400余年建成,共有大小各式建筑600余座,分布在约45平方公里的丛林中。吴哥王朝辉煌鼎盛于11世纪,是当时称雄的大帝国,也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吴哥王朝于15世纪衰败后,古迹群也在不知不觉中淹没于茫茫丛林,直到400多年后的1860年被法国博物学家发现,并向欧洲和世界广为宣传介绍,才重现光辉。
从暹粒机场至吴哥窟景区约5公里车程,乘出租车约8美元,乘Tuk-tuk车约6美元。
从市区前往最好找一个固定的司机包车,可以载你往返各个景点,Tuk-tuk车每天约18美元,汽车每天约27美元(外圈路程较远,建议包汽车,根据距离需要再加钱);当地民风淳朴,但也不排除个别坑人的情况,请事先谈好价钱。
吴哥古迹位于柬埔寨北部暹粒省境内,距首都金边约240
公里。位于之北,南距县里市6公里。公元九世纪到十五世纪是高棉王国都城。最盛时人口达数十万。吴哥古都始建于公元九世纪,十三世纪建成。为9~15世纪(柬埔寨)王国的都城,故址在今柬埔寨西北部,现代城镇暹粒以北6公里(4哩)处。它最闻名于世的古迹是吴哥窟,这是(Suryavarman II,1113~约1150年在位)在12世纪建造的一组庙宇群,和以吴哥通王城著称的由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在1200年左右建造的一组庙宇群。
曾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大、最繁荣、最文明的王国之一的高棉王朝皇家中心。从9世纪的最后10年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 I)迁都至吴哥直到13世纪初期,吴哥诸王统
治着南起南端,北至云南,东自越南,西到的大片土地。在此期间,他们动用了大量人力、财力从事大规模建设,以为自己和国都增色。自后,国势逐渐衰落,1431年泰族军队攻占并洗劫了吴哥,此后该城便被废弃。
吴哥始建于公元802年,完成于1201年,前后历时400年。在几百年的建造过程中,吴哥三易中心。第一次王都中心建在(耶输跋摩一世时代),第二次王都中心是在巴戎寺(罗时代),第三次王朝中心又定在巴芳寺(乌答牙提耶跋摩二世时代)。吴哥曾先后两次遭洗劫和破坏。第一次是在1177年占婆人侵入柬埔寨时,吴哥遭受了劫掠;第二次是1431年军队的入侵,攻陷了吴哥。吴哥遭到了严重破坏,王朝被迫迁都金边。此后,吴哥被遗弃,逐渐淹没在丛林莽野之中,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被发现,据说是一个名叫亨利·穆奥的法国
博物学家发现了吴哥古迹。
根据中国商务使者的生动记载,13世纪末吴哥仍是一个兴盛的大城市,也是亚洲最宏伟的都城之一。然而,这时在闍耶跋摩七世王执政时达到顶点的建设狂热显然已经终止,一种以为代表的更有克制性的新宗教倾向正在兴起,而且在西面建立的泰族王国的军队开始侵入高棉心脏地区。到16世纪,当另一份可查的直接记载写成时,这些趋势已使这座城市被废弃了多年,只留下丛林覆盖的古代庙宇遗迹和一度壮观的贮水池及水渠废墟。
在古城灭亡和现代时期开始的4个多世纪中(即从15世纪初期至19世纪末期),人们对吴哥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吴哥窟,这处由接管并大致保存完好的古迹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朝圣地之一。
在此期间许多来到的早期欧洲旅游者对这个「消失」的城市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政权建立後(1863),整个吴哥遗址成为热心的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他们最初是独立研究,後来得到政府资助的远东法国学校支持,一批有才能和献身精神的法国考古学家及语言学家开始了一项全面研究计划,逐渐积累并掌握的关于历史,并揭露及引导它的生活的迷人宗教和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考古学家们还坚持了一项艰巨的重建计划,使古代庙宇群、贮水池和运河在某种程度上恢复它们原来的宏伟规模。
20世纪后半期,柬埔寨出现了政治和军事动乱,吴哥庙宇群也遭到一些战争破坏和盗窃,但主要问题在于被人们忽略。由于缺乏适当管理,许多建筑物已为草木所掩盖,并受风雨侵蚀破坏了。
在历时300余年的吴哥大规模建设时期,可以看出许多建筑艺术风格方面的变
化,所反映的宗教内容则从印度教崇奉的、诸神到崇奉的菩萨。
吴哥是行政和礼拜神君的中心。城市是以从印度传入并适应当地传统的宗教和政治观念为基础而设计建造的。从最初给这个城市命名为耶输陀罗补罗(Yasodharapura)的时代起,吴哥便是按照传统的印度宇宙论模式,在建筑布局上体现象征性的宇宙结构。城市向东围绕著一座作为中心的小山或金字塔式的庙宇,这是从建筑学方面顺著该地一座天然小山巴庚山(Phnom Bakheng)的地势建成的。在这个城市後来的历史上,作为中心的庙宇则完全是建筑学上的创造(即金字塔式庙宇),例如闍耶跋摩五世(968~1001)的披梅耶卡寺(Phimeanakas);伏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年在位)的巴普翁寺(Baphuon);以及闍耶跋摩七世建造的作为中心寺的巴戎(Bayon)的佛教寺院,此时这个城市已经基本定型,并以吴哥通王城著称。庞大的贮水池、运河、沟渠系统是吴哥最初实行兴办水利和灌溉的最显著特色之一。
吴哥的许多大庙都反映了印度的宇宙论和神话主题,建造这些庙宇是为了提供礼拜的场所,使国王和其他王室成员确信通过礼拜能够与湿婆或这个领域中的其他卓越神祇成为一体,从而获得永生。例如,或许是最宏伟而且肯定是所有吴哥庙宇群中最著名的寺院,它就是王在12世纪作为一座巨大的陵庙而建造的,他的遗体安放其中,透过礼拜毗湿奴神而使他象征性地得到永生。
它与我国长城,埃及,印度尼西亚压婆罗浮屠,并成为“东方四大奇迹”。
(图为吴哥通王城废墟,寺名巴扬寺(Bayon),以其四面微笑的佛像闻名于世,又称“高棉的微笑”)
吴哥古迹现存600多处,分布在面积45平方公里的森林里。大吴哥和小吴哥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有许多精美的以及众多的石刻浮雕,蔚为壮观。这些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块垒砌而成,有些石块重达8吨以上。佛塔刻有各种形态的雕像,有的高达数米,生动逼真。吴哥寺中的五座莲花蓓蕾似的佛塔高耸入云,是高棉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精湛建筑。除大吴哥、小吴哥及三个王都中心外,女王宫和也是吴哥古迹中著名的景点。空中宫殿是一座全石结构建筑,据说建于11世纪。宫殿建在一座高12米的高台上,成金字塔形,分三层。台中心建有一塔,塔上涂金,光芒四射。高台四周有石砌回廊环绕。由于台高,给人一种悬在空中的感觉,因而得名。  被誉为“吴哥古迹的明珠”的女王宫位于吴哥城东北约25公里处,原名湿婆宫,建成于吴哥王朝(门内加者)耶跋摩5世元年(公元968年)。它坐西朝东,长200米,宽约100米,中心为3座并列的塔形神祠和左右对称的配殿。朱红色的塔祠建在一个一米多高的台基上,居中一座最高,约10米。正中的神祠供婆神,南面神祠供梵天神,北面神祠供毗湿奴神。每座塔祠的东、南、北各
有一门,门高仅1.2米,礼拜者须弯腰屈膝方能入内。每个门前均有守护神石雕一对,两侧墙上有手持长矛的武士,及仙女的浮雕。塔祠外围3道围塔,内外围墙之间,有拱门,镂花石柱和石碑等。整个塔祠群巍峨壮观,建筑奇巧别致,雕刻细腻优美。每座塔祠上都刻有各种神鬼罗刹的雕像。塔基及其两侧的神龛和门楼上也是千姿百态的浮雕,内容多是记载古代高棉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抵御外族侵略的战斗场面。1431年吴哥城被暹罗攻陷时,女王宫也遭到破坏。
吴哥的大部分建筑已倒塌成废墟,但吴哥古迹规模之宏伟壮观,其建筑艺术之璀璨夺目,依然令人惊叹。考古学家把它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作为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代表,1992年,把整个吴哥古迹列入名录。
(也叫小吴哥)是整个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庙建筑。今天柬埔寨人将它放在自己的国旗上,足见吴哥窟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吴哥窟最初是为敬奉灵所建,但是今天已演变为佛教寺庙。在方形广场的四个角上,各有一座石塔,而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更高的石塔,象征神话中的。无论还是佛教信徒都相信,中间这个神圣的所在就是宇宙的中心。吴哥窟建在三层台阶的地基上,每层台基四周都有石雕回廊,浮雕大多取材于印度著名史诗《摩珂婆罗多》与的。寺庙中央大道两旁是九头蛇形栏杆,柬埔寨传说中,九头蛇会带来风调雨顺。寺庙周围是护城河和水池,不是为了保护寺庙,而是为了通过水中的倒影,使寺庙显得更加神圣雄伟。吴哥窟是人的杰作,但每个设计都是为了体现神性。置身于吴哥窟的佛像间,已经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站在神的领地还是人的空间。神性和空间交汇在这个密林中的古城。
提到吴哥窟,人们自然会想起《花样年华》的最后一幕:一个男人将无法对人倾诉,甚至自己都无法面对的一段情感秘密讲给吴哥窟的一个石洞听,再把它盖上,让发生在花样年华的故事从此留在吴哥,这里的一切,包括他的秘密,都会被自然带走,成为永恒的回忆。中心建筑十字尽头是吴哥寺的中心建筑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个以长方形回廊为周边的,依外大内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叠而成的三个围囿,中心矗立五座莲花圣塔为顶点,象徵须弥山。美国学者艾丽娜·曼妮卡解释这三层回廊各代表国王、和月亮、。各回廊的每个基点上建立廊门,上中两层的回廊,四隅设置塔门,每层塔门的四座宝塔,中央宝塔形成五点图案。由于寺庙的朝西取向,因此上一层须弥座的位置,并非在下一层须弥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后偏东,为西边画廊留出更多空间;因为同样原故,西边的台阶不如东边台阶陡峭。
第一层的须弥座由砂岩石垒成,高出地面约3米;须弥座之上,有高3米许的回廊,围绕吴哥寺如口字。回廊长方形,南北方向长190米,东西方向长220米。四周,共有四座塔门和八座廊门,四隅各一座塔门,正西、正东各三座廊门,正北、正南各一座廊门。和廊门有内、外二石阶,可通第一层内院、寺庙外院。回廊的内侧墙壁既是寺的外墙兼巨型画廊。回廊的外侧,有两排并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撑画廊拱顶,另一排支撑半拱顶边廊。回廊的二重檐拱顶,覆盖陶瓦,保护画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晒雨淋。
画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细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余,长近百米,全长达七百余米,绕寺一
周。浮雕描绘印度两篇著名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吴哥王朝的历史。从西北壁角按反时钟方向,西画廊展示罗摩衍那中阿逾陀国王子(Rama)击败罗刹魔王(Ravana)的场面,和摩诃婆罗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战争的故事。南画廊有几幅浮雕,和吴哥王朝历史有关,其中一幅描绘头戴王冠,在宝座上赤足盘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后手靠著宝座扶手,左右侍从各二,手执长扇,为王扇风,身后还有,手持巨型蜡烛,白日点燃。接下去是印度神话中32层地狱和37重天堂。东画廊描绘古印度神话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毗湿奴搅乳海:毗湿奴令92尊阿修罗和88尊天神把蛇王(Vasuki)充绳索搅动乳海。接著的毗湿奴击败阿修罗的场面是16世纪后人所加。北画廊显示毗湿奴第八化身黑天战胜阿修罗班那。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画面较小,多是描述罗摩衍那或的故事。入第一层回廊西门,踏入一个名为“”的田字阁,四周环绕回廊。田字阁被中央的十字游廊间隔为四个院落,其地面比十字游廊和回廊低约一米,原为水池,现不蓄水。田字阁的南北廊,宽约3米,外侧封闭,内侧立双排方柱。十字游廊由两道游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游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部分组成,由四行方柱支撑。两行内方柱支撑中廊,两行外方柱支撑各自的偏廊。中廊宽约3米,高约4.5米,上半是墙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飞天女浮雕,一些柱身和柱墙还残留深红色的涂漆,由此可窥见八百多年前吴哥窟全盛时期之辉煌景象。主廊顶呈蛋尖拱形,以陶瓦盖顶。左右偏廊,宽约2.5米,高约3米。游廊总宽度约8米。几世纪来,朝拜者曾在阁内留下许多佛像,不过大部分佛像已被挪走。阁内还有不少颂扬朝拜者善行的,多数是,一些是缅甸语。田字画阁之外的院子,乃寺庙第一层围囿的内院,如反匚字形。在第一层围囿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田字阁的北廊、中廊和西廊各有石阶廊西通寺庙的第二层围囿。
第二层台基又高出第一层台基五米半,四周也有长方形回廊,东西方向长约115米,南北方向宽约100米。回廊没有石柱,也没有偏廊,两壁分布竖葫芦棂窗,间以天神浮雕。回廊共有十座廊门,四隅各一,东南北各一,西边三座。每座廊门有内外二石阶,下通第一围囿,内通第二围囿内院。西边的三座廊门,通第一围囿的田字阁。第二层回廊四角的塔门,顶部各矗立一座宝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宝塔的顶部大半缺损,九层宝塔只剩二三层。第二围囿内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经阁。两座藏经阁之间由一个十字形阳台的南北道相连,阳台的东西道连接第二层回廊的西门和第三层回廊的西门。这个十字阳台也是后人添加的。寺庙的第三层台基,即最内和最高层台基,称为,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两段叠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层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十二道台阶,东南西北每边各三道,十二道台阶都十分陡峭, 必须手脚并用
,匍匐攀登,象徵登天之艰辛。台阶之上的田字形重檐画廊,60米见方,上立五座莲花圣塔,四隅各一塔门,正中矗立一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顶离地65米,主塔比四个角塔高大;五座宝塔,排成五点梅花式。每塔内设神龛。主塔的神龛,最初四通,中供毗湿奴一尊,在改奉后,中供佛像,三面用佛像壁围拢。各塔门之间,塔门与主塔之间,由田字画廊相连。田字画廊由回廊和十字游廊组成,回廊分主廊和偏廊两部分,主廊靠外的墙壁分布著竖葫芦棂窗,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基点则分布长方形无栏窗。主廊的内侧为立柱排,主廊上有高五米的拱顶,偏廊内侧排列立柱,半拱顶高三米。十字游廊有一走廊,二偏廊,一拱顶,二半拱顶,左右各二排方石柱。田字廊的拱顶和半拱顶上铺陶瓦。画廊顶部的天花板刻狮头蛇像,画廊和神龛入口有布满雕饰的门楣和三角墙。回廊东南西北四边的正中各有廊门,每廊门有台阶下通第二层;回廊四隅的塔门,各有二道台阶下通第二层。
另一个保存较好的吴哥遗址是(又叫大吴哥),这是高棉帝国宫殿城。是吴哥的“”。在吴哥城的中心,阎那跋摩七世建造了贝雍寺(Bayon)。贝雍有54座大小宝塔,每座塔的顶部都雕有象征国王的巨大的四面佛,他们从塔尖微笑着俯瞰四周,象征着王权至上和佛教神圣。这是最具有高棉特色的石雕造型。不管你站在哪个位置,都能看到高高在上的佛像,感受到他们潜在的威慑力,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吴哥城是一处被长达12公里的城池所包围的城市。吴哥城南门(SouthGate)外的护城河上架有,桥的两侧栏杆上各有一排54个石雕的半身像,一边代表神灵,另一边代表恶魔,他们手上拉着眼镜蛇化身的巨蛇王。据说宽约百米的护城河,在古时养有很多,是用来抵御敌人进攻的。钻进小小的南门门洞,拔地倚天的古树整齐地列在路两旁,树缝里透着温柔的晨光,轻风吹过,干叶嗒嗒地落到了车的前窗,又滑到了地上,说不出的惬意。在吴哥城中央,依照佛教须弥圣山的概念建立起了壮观的拜云寺(Bayon),环绕中央尖塔的是49座四面都雕有巨大佛脸的佛面塔,这些谜样的佛脸微笑,表情各异,安详中带有几分神秘。四面佛的四个面分别代表慈、悲、喜、舍,悲喜皆不形于色。拜云寺的回廊壁画也十分丰富,从王宫征战到市民生活应有尽有,但是给游客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四面佛那神秘的&高棉微笑&。
在整个的范围内,还有(Baphoun)、绯明纳卡寺(Phimeanakas)、利泊王坛(LeperKing)、大象坛(TerraceofElephants)等著名建筑。
在都城中央,建有宫殿、图书馆、浴场、回廊等。
在城的中央,还有长约300米的著名建筑——象台,据说是当时国王检阅部队的。一个大台,两个小台。大台左右两侧置有石象,骑在象身上的是王朝的大臣们。这和中国皇陵前设置的石相生是一致的,只不过中国设置的种类更多。阅兵台前方的广场上筑有12座红色小塔,什么功能弄不清楚,柬埔寨人也回答不上来,但是关于吴哥城如何被废弃他们却有几种说法。 传说,公元1171年,吴哥遭到邻国洗劫后,国王耶跋摩七世对印度教主神的保护能力失去信心,于是吉蔑人全体放弃了印度教,转而皈依佛教,采纳放弃暴力、信奉和平的生活方式。这种宗教信仰的改变导致的结果是,泰族军队在公元1431年,未遇任何抵抗就占领并洗劫了吴哥。
又有佛教传说,吉蔑国王被之子触怒,便将其淹死在洞里萨湖中。天神愤怒,决定替祭司之子报仇,令湖水泛滥,因而催毁了吴哥。
这座建于800多年前的全盛时期的建筑,以它精美的石雕、长长的回廊、恢弘的石塔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吴哥被誉为“摄影者的天堂”,因为那里有拍不尽的风情,摄不完的残缺的美,更有诉说不完的神秘故事。
巴戎寺(Bayon)
是否感觉有人凝视着你?在令人难忘的有216张四面佛的巨脸俯视着游客。该寺位于吴哥的正中心,由阉耶摩七世建成于公元1200年左右。有些历史学家认为那些带着冰冷微笑而高深莫测的面容酷似伟大的国王本人。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注视你的子民呢?几乎同样不寻常的还有巴戎寺1200米长的浅浮雕,令人惊叹地刻画了多达11000个人物。第一重台阶墙壁上精致的雕刻栩栩如生地描绘了12世纪柬埔寨的生活场景,包括斗鸡和武术。
参观这里的最佳时间是在日出或者日落时分,这时候光与影的变幻会使佛像显得更加奇特。远远望去,巴戎寺好似一推岩石,然而一旦身处其间,你就会发现这是吴哥最为惊艳的寺庙之一。
巴方寺(Baphuon)
有人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拼图游戏。内战前夕,一队考古学家不辞劳苦地将建筑逐块拆散,他们小心翼翼创造的记录却毁于红色高棉之手。经过随后多年不辞劳苦的研究,这项吴哥最艰巨的修复工程之一正在进行中。16世纪对该寺的改建工程,包括西墙上长达70米的卧佛,也增添了“拼图”的复杂性。
坐落在巴戎寺西北200米处,和吴哥窟一样,它式的结构代表着须弥山。其建设可能开始于(SuryavarmanI)统治时期,后来由乌达亚迪亚巴尔曼二世(UdayadityavarmanII,年在位)完成。它是吴哥城建设之前旧城的中心。
斗象坛(Terrace of Elephants)
这一纪念碑式的祭坛中央阶梯两侧是饰有三头之象的阶梯和布满大象及主人狩猎场景的巨型浅浮雕的护墙。狮头怪物和garuda(神话中的)张开的双臂仿佛正将中央阶梯托起。
长达300米的坛上原本矗立着带有金色框窗户的木制亭子。这里曾经是公共庆典和阅兵的巨大检阅台,也就是国王宏伟的观礼台。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想象,高棉王国鼎盛时期气吞万里的壮观景象。
癞王坛(Terrace of the LeperKing)
癞王坛在斗象坛的北面,是一个满是雕刻的6米高的平台,一尊神秘的塑像耸立其上。有人认为这就是死亡之神(Yama),还有人则认为这是高棉的统治者耶输跋摩(Yasovarman),传说他死于。
前护墙饰有7层精心制作的雕刻,包括无数的阿帕莎拉(apsara,或者天仙)。更蔚为壮观的是前护墙后隐蔽的壕沟里那些表情邪恶的形象。数世纪前因为最初的坛台扩建,这些雕像被掩埋起来,所以看起来依然光鲜,就像昨天才雕刻出来的似的。
巴肯山神庙(Phnom Bakheng)
建于耶输跋摩(889~910年在位)统治时期,这是吴哥几座代表须弥山的寺庙(包括吴哥窟)中的第一座。尽管这儿仍然是拍摄远处落日余辉中的吴哥窟的绝对山顶位置,但令人伤心的是,如今的巴肯山神庙已经熙来攘往,不再是看日落的最佳地点了。看日落较为安静的地点是(PhnomKrom)的寺庙群,从那儿还可以俯瞰洞里萨湖和(PreRup)。
塔寇寺(Ta Keo)
该寺为闍耶摩五世(JayavarmanV,968~1001年在位)所建,宏伟的金字塔结构的高度超过50米,但是由于从未完工(可能因为国王的死去),这儿没有在其他寺庙能看到的精美雕刻。恐高症患者应该坚持走东边的阶梯。
塔布茏寺(TaProhm)
塔布茏寺是吴哥众多奇观中最引人入胜的一个,它似乎是直接来自电影《印第安纳?琼斯》(IndianaJones,美国探险电影——译注)的一个场景;电影《古墓丽影》(TombRaider)和《虎兄虎弟》(TwoBrothers)也都以塔布茏寺作为外景。这座12世纪大乘佛教的寺庙是吴哥时代最大的建筑之一,它基本上保持了一个世纪前第一批法国看到它时的原样。尽管吴哥的其他重要古迹都被纳入浩大的保护计划,四周吞噬一切的丛林都被清理掉,但这座佛寺却任由大自然肆意处置,有些地方已经破败不堪。
其内部是般的狭窄走廊和破碎石雕,有的地方用绳索围了起来,因为随时都可能坍塌。在寺内,触角般的老树根缓慢地扼住了石雕,你可以拍到大量令人难以置信的照片。据碑文记载,当时维护这一建筑竟然需要8万人之众!
圣剑寺(Preah Khan)
圣剑寺可能曾经是一所佛教学院,当时这里住着一千多名老师。它是吴哥最大的建筑群之一,有着迷宫般的拱状长廊、精美的雕刻、还有遍布的石制品。其建筑平面布局类似于,但保护完好。南面长廊呈十字形,藤条和石块纠缠在一起,好不凌乱,营造出独特的气氛;东面入口附近有一个奇怪的两层建筑,看起来更像是在希腊,而不是柬埔寨。
圣龙蟠水池(Preah Neak Pean)
圣龙蟠水池由一个大方池和对称分布在四边的四个小池组成,就像的一些旅游胜地极富装饰性的水塘。大方池的中间矗立着中心塔,每个小方池都雕刻有一个有趣的地下喷泉。龙蟠水池神庙原来设在一个为供水的巨型水库中。
塔逊(TaSom)
在胜景众多的吴哥,这个小庙很容易被忽略,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东门的每一个间隙都有一棵的根须深深扎入,古树已经彻底占据了东门,完成了破坏的使命。与塔布茏寺所不同的是,你无需排队等候即可拍照。
罗洛古寺群(ROLUOS GROUP)
在吴哥窟东南面,曾经是(IndravarmanI,877~889年在位)的首都。这儿的古寺群属于高棉人最早建造的大型石庙,标志着古典艺术的开端。尽管不能与其他主要古迹相媲美,但是参观这些寺庙可以让你了解天才的高棉建筑艺术的历史渊源。
巴孔寺(Bakong)是吴哥早期寺庙最杰出的代表,也是因陀罗跋摩一世的杰作,用于供奉(Shiva),象征着——这一点被很多后来的吴哥寺庙仿效,包括吴哥窟。该建筑群包括一座5层台阶的金字塔形中央沙石宝塔,以及四周的8座砖砌和沙石宝塔。
神牛寺(PreahKo)有6座饰有沙石和泥灰浮雕的砖结构prasat(塔),与前吴哥真腊时代的早期砖结构建筑有直接联系。该寺由因陀罗跋摩一世建于公元9世纪晚期。
以下寺庙都离开了吴哥中心地区,但是只要给你的摩托司机多付几美元(每天US$10),吴哥环城游就可以将女王宫和高布思滨(KbalSpean)包含进去。如果再加几块钱(每天US$15),就有可能包含崩密列(BengMealea)了。普通的吴哥联票只能进入女王宫和高布思滨。
女王宫(BanteaySrei)
很多人认为是吴哥艺术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第一眼你可能会因其规模而感到失望,然而一旦身处其间,你就不能不为装饰其门廊和墙壁的精美雕刻深深打动。这些雕刻都围上了绳索。女王宫在暹粒以北32公里处,最好在接近傍晚时分或者清晨(旅游公共汽车到达之前)去参观,因为这时的太阳光线会使粉红的沙石获得最佳效果。
高布思滨(Kbal Spean)
高布思滨原来叫千阳河(RiverofaThousandLingas,即“上千男性生殖器”之意),1969年才被“重新发现”,这儿有吴哥地区最为精致的河床雕刻。令人悲哀的是,由于地处偏远,过去这里劫掠事件偶有发生。雕刻的下面有一个小瀑布,但是你最好避开河水干枯的旱季,在7月至12月之间来游览。这里在女王宫以15公里处,从停车场徒步穿过美丽的丛林大约30分钟即到。
崩密烈(Beng Mealea)
崩密烈是一个彻底荒废了的寺庙,与它相比,同样荒废的只能算是忘了给草坪割草的庭院。建造它的就是给世界留下吴哥窟的。其布局和它名气更大的孪生兄弟吴哥窟极其相似,但是今天的崩密烈已经变成了乱石堆,很难想象它和吴哥窟有何相似之处。有的地方先后因为排和拍电影清理过丛林,但是这儿仍然有一种特殊的氛围。崩密烈在暹粒东北约70公里处,有一条土路通往那里,旱季这条路尚可行走,雨季里它就会泥泞难行。
荔枝山(Phnom Kulen)
这座名山是柬埔寨最神圣的地方之一,公元802年,闍耶摩二世在此宣布脱离爪哇,由此诞生。山顶(487米)有座古老的卧佛(由巨石雕刻而成)和一个仍在使用的寺院,不过游客通常更愿意去看大瀑布和附近令人难忘的河床雕刻。
除了为到这儿的摩托支付US$15外,你还得足足破费US$20——坦率地说,这钱花的不值得。你还有兴趣?那么这儿离60公里,到这儿就得花上大约3个小时。
摄影小贴士
1、带好长短镜头,以免留下遗憾。
2、做好有关吴哥的一些文化功课,这样有助于拍出好的片子。
3、景点中,风蚀的石刻、锈迹斑斑的门锁之类,建议可以使用微距拍摄,会表现出强烈的质感。
4、当地的小孩和植物也可作为色彩的衬托。
5、在户外无云的蓝天下,所有避光处都带上蓝色色罩。在如此环境中,若想让摄得的景色保持原有的色彩,就必须在镜头前装上相应的滤光镜。
6、古迹中的建筑大都色彩单调,也很少有僧人,如碰到僧人一定要抓拍最适合背景的人物主体。
在吴哥探幽访微最流行的方式就是以每天$6~8的价格抓住一个摩托司机,如果旅程还包括较远的寺庙,价格就会高一点儿。有的摩托司机寺庙了解很多,事实上可以充当的角色。无可救药的可以选择惬意的remoreque-moto,这是一种拖带车厢的摩托车,两人乘坐刚好。视目的地的不同,价格每天$10~12不等。
自行车日渐流行,可以以每天US$2的价格从城里的旅馆和商店租用。这可能是探索附近寺庙时收获最大的方式[1]
,条件是你每到一处就得牛饮一番。或者你干脆舍弃自行车,返璞归真,。当然由于步行的距离有限,你能看到的也会受到限制,但是徒步探索吴哥城的城墙或者来往吴哥窟都是可行的。
讨厌锻炼和炎热天气的人则可以选择汽车和司机。多数旅馆可以安排,价格是每天仅US$20~25。
最后你还可以选择非传统的方式。白天可以骑着大象从吴哥城南门到巴戎寺(US$10),并且可以拍到一些难忘的照片。晚上也有。
官方售票处(1天/3天/1周联票$20/40/60)是设在通往吴哥路上的一个很大的。办理多日联票需要一张照片——如果你有照片,办理过程会大大加速。如果遗失了,在寺庙里被发现就会被处以US$30的罚款。
在多数比较受欢迎的寺庙都可以见到小吃摊,比如在女王宫、圣剑寺和塔布茏寺。在吴哥窟甚至还有一家设施完备的餐馆。在这里吃饭可以让你一天能多安排一些旅程,而且可以避开熙熙攘攘的团队游客,在这些寺庙里放松一下——团队游客都在城里吃午饭。尽管放心,你在吴哥周围绝对不会饿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吴哥窟是东南亚主要的考古学遗址之一。占地面积四百多平方公里,包括林地,吴哥窟。这个公园有从九世纪到十五世纪高棉王国各个首都的辉煌遗迹,包括著名的吴哥Wat寺庙,在吴哥Thom,Bayon寺庙里有无数雕塑饰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哥窟在哪个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