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国家的pcp火神pcp的威力调节

pcp气枪 套件_pcp气枪 套件★★百度 _ _ 安全 _ _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pcp气枪 套件_【网站打不开请加客服★QQ:★】联系电话:,送货上门,质量保证,真正货到满意付款! 【★质量保障★】...
pcp气枪 套件
来源:环球旅讯记者 吴林郁
【网站打不开请加客服★QQ:★】联系电话:,送货上门,质量保证,真正货到满意付款! 【★质量保障★】...
pcp气枪 套件
pcp气枪 套件【网站打不开请加客服★QQ:★】联系电话:!   本报清远讯(记者曹菁)记者昨天获悉,清远市政府日前通报了该市7间培训机构骗取省财政专项资金行为的情况,并将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部门、单位及其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通报指出,日至7月28日,省财政厅检查组对清远市(市本级、清城区、英德市、佛冈县和连南县)省级下达2008年、2009年乡镇卫生院建设补助经费、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专项补助资金、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项目资金等五项专项资金进行检查。  从检查的情况看,总体上执行得较好,但有个别单位在使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时,存在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金等问题,决定对其中7间培训机构骗取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专项补助资金的行为,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  据悉,被通报的这些机构以虚假培训考试资料、虚报就业情况等方式,骗取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专项补助资金等总计200多万元,检查发现,有培训学校申报资料提供的上百份学员签订的集体劳动合同没有培训人员签名,或笔迹雷同。 pcp气枪 套件
05:44:47 ?
05:38:47 ?
05:32:47 ?
05:26:47 ?
05:20:47 ?
05:14:47 ?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关键词阅读:
cc 17:51:01&&0回复3年前携程酒店部一名普通的培训组员工跑到同程网,当了酒店业务部的总监,还是同程网呼叫中心的负责人!试问同程网的专业性能多强?
AA 14:39:17&&0回复同程网一直在我心里是最纠结的那个公司,或许这个CEO也是比较纠结的一个人,走到现在不容易,就是发展模式让我看不透,看不透。
123 10:58:27&&4回复“有谁知道五年后,阿里已经几乎是雅虎的全部了呢?所有竞争的本质是你的团队能否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试问:当雅虎成为阿里大股东,他的团队就不在了吗?就不能真的为客户创造价值了?其关键是看以什么样的高度去看待股权的稀释!
哈哈 10:41:58&&0回复。。。。guantanamo
请在此输入您要回复的内容
你可以填上昵称之后,在此输入您的评价;也可注册成为我们的会员,享受更多服务。
安卓App已经上线,让阅读随时随地
精选最具价值要闻,每周二发送&&&&
要想获得成功,前提是要紧紧抓住消费者的需求痛点
资本将助力旅游企业提升竞争力,应对挑战
精选每周关注度最高、最值得一看的新闻资讯
在旅游业的“互联网+”探索上,如何将数据玩好?pcp自动图纸_pcp自动图纸 ●●●腾讯 _ _ 安全 _ _
pcp自动图纸
来源:{pinyin}
pcp自动图纸百度☆打不开请加QQ:☆☆☆【百度☆认证☆推荐】提供最先进国产、原装、进口货,服务水平一流,多年的从业经验,用户的一致好评!
习近平扶贫往事:顶着烈日翻山越岭  【学习路上按】 今日,《福建日报》头版刊登《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同志帮助福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纪事》一文。文章记述了习近平从1988年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起与闽东畲族群众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倾力推动包括畲族群众在内的闽东人民脱贫致富的往事。习近平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增强“造血”能力;走村入户,关心百姓疾苦,为他们摆脱贫困想方设法。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的多次讲话,透露出他一直以来对扶贫工作的关切。为此,学习路上特整理了文章中的真实故事和重要论述,带读者一起重新回顾那段岁月。  故事1:顶着烈日翻山越岭看望群众 嘱咐村干部搞好扶贫开发  从1985年6月调任厦门,到2002年10月调任浙江,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习近平始终心系少数民族群众的冷暖,牵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988年6月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后,就特别关心这些山区居民。  日,习近平顶着烈日,翻山越岭,驱车来到大山深处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看望畲族群众。得知全村已通水、通电、通路,当年村民人均收入能达到1400元,习近平满意地笑了。  他语重心长地说,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保证,意义十分重要。  习近平还嘱咐乡、村干部,要因地制宜搞好扶贫开发,着力发挥本乡优势,做好山的文章;要引进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在林竹深加工上下功夫,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要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故事2:大力推动公路建设 “造福工程”为民称道  到任宁德不久,习近平就挂钩扶贫福安坂中畲族乡。  坂中是闽东地区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这里距福安城关很近,却穷得叮当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颈。1958年,途经坂中的福安—穆阳公路启动建设,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纪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摆渡,从乡里到各村,只有鹅卵石铺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习近平挂钩坂中后,大力推动这条公路恢复建设。同期,该乡民族公路、老区公路也开工建设。坂中畲族群众走向外面的世界,终于有了比较方便的通道。  能修路的地方就修路,条件恶劣、无法修路的地方就搬迁。1985年扶贫工作刚起步时,宁德就针对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迁出的群众较快地脱了贫。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又对一些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受灾村、草房村(户)实施搬迁。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倾力推动这项工程。到1993年,全区已有76个村人完成搬迁。  这一为民惠民之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造福工程”。人们在新居贴上“造出一番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的大红对联,表达朴素而真挚的感恩之情。  故事3:徒步走一个多小时看望乡亲 帮助大林村建起新校舍  1989年初夏的一天,太阳刚爬出山坳,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钟通弟正在秧田里劳动,远远看见三个陌生人向村里走来。  那时,大林没有通路,一尺宽的山间小路崎岖陡峭,从乡里来,脚力好的也要走一个多小时。  三人走近后,一人指着中间一位满头大汗的年轻人说:“这是地委习书记,来村里了解情况。”  “我满身泥、满手汗,可习书记一点不嫌弃,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钟通弟回忆说。放下秧苗,他就带三人往村里走,边走边介绍村里情况。  村口,有间只有两个小窗洞的老土坯房。那就是大林小学。钟通弟说,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都挤在这唯一的教室里,就一个老师,每节课一个年级只能分到10分钟。学生要读五年级,就得去隔壁仙岩村。  听着钟通弟的介绍,看着孩子们破旧的衣衫,习近平神情凝重。大林小学和这里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不久之后,习近平专门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法文去看看孩子们。赵法文一行肩挑手扛,大包小包,送去各种学习用品。每个孩子领到一个书包、一个铅笔盒、十支铅笔,他们还收到了从未见过的漂亮衣服,女生是连衣裙,男生是短衫短裤套装。  在习近平的关心帮助下,大林村后来筹措到专项资金,建起了两层楼、四间房的新校舍。  故事4:调研时当场赠送村民16字 鼓励年轻人好好干奔小康  担任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后,习近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时时关注少数民族群众。每年,他都深入包括闽东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调研考察、看望慰问。  1999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这个因地质灾害频发而整村搬迁的畲村调研。因为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会说普通话,就由33岁的村会计钟晋金汇报情况。“习书记问了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情况,我告诉他,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体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钟晋金回忆说。  习近平听得很专注,然后对大家说,虽然整村搬迁了,生活改善了,但这还达不到小康水平。他当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十六个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临别时,习近平拍着钟晋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很年轻,要好好干,先动起来,奔上小康路。  故事5:鼓励村民讲真话讲实话 主动提议与畲村干部群众合影  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村里调研,和村民座谈。  “村民没见过这么大领导,都不敢说话。习书记就鼓励大家说,我们来调研就是要听大家讲真话、讲实话,有什么困难大胆讲。”时任村支书黄如椿回忆,一听这话,大家纷纷说出心里话:村路还是沙石路,靠肩挑人扛,一天只能把两根毛竹弄下山,如果路修好了用车运,一天几十根没问题;没钱架电缆,电压不稳,买了电视也看不上……  “没想到习书记当场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东岭村12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问题。2000年,村里就架设了新电缆,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黄如椿说,当时,习近平还嘱咐,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上面的部门能支持的一定支持,同时畲汉两族群众也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还主动提议与畲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拍照留念。后来,村民特意将照片放大洗印后挂在村部。  来源:学习路上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关键词阅读:
{pinyin} 21:02:39&&0回复习近平扶贫往事:顶着烈日翻山越岭  【学习路上按】 今日,《福建日报》头版刊登《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同志帮助福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纪事》一文。文章记述了习近平从1988年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起与闽东畲族群众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倾力推动包括畲族群众在内的闽东人民脱贫致富的往事。习近平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增强“造血”能力;走村入户,关心百姓疾苦,为他们摆脱贫困想方设法。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的多次讲话,透露出他一直以来对扶贫工作的关切。为此,学习路上特整理了文章中的真实故事和重要论述,带读者一起重新回顾那段岁月。  故事1:顶着烈日翻山越岭看望群众 嘱咐村干部搞好扶贫开发  从1985年6月调任厦门,到2002年10月调任浙江,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习近平始终心系少数民族群众的冷暖,牵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988年6月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后,就特别关心这些山区居民。  日,习近平顶着烈日,翻山越岭,驱车来到大山深处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看望畲族群众。得知全村已通水、通电、通路,当年村民人均收入能达到1400元,习近平满意地笑了。  他语重心长地说,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保证,意义十分重要。  习近平还嘱咐乡、村干部,要因地制宜搞好扶贫开发,着力发挥本乡优势,做好山的文章;要引进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在林竹深加工上下功夫,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要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故事2:大力推动公路建设 “造福工程”为民称道  到任宁德不久,习近平就挂钩扶贫福安坂中畲族乡。  坂中是闽东地区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这里距福安城关很近,却穷得叮当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颈。1958年,途经坂中的福安—穆阳公路启动建设,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纪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摆渡,从乡里到各村,只有鹅卵石铺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习近平挂钩坂中后,大力推动这条公路恢复建设。同期,该乡民族公路、老区公路也开工建设。坂中畲族群众走向外面的世界,终于有了比较方便的通道。  能修路的地方就修路,条件恶劣、无法修路的地方就搬迁。1985年扶贫工作刚起步时,宁德就针对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迁出的群众较快地脱了贫。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又对一些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受灾村、草房村(户)实施搬迁。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倾力推动这项工程。到1993年,全区已有76个村人完成搬迁。  这一为民惠民之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造福工程”。人们在新居贴上“造出一番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的大红对联,表达朴素而真挚的感恩之情。  故事3:徒步走一个多小时看望乡亲 帮助大林村建起新校舍  1989年初夏的一天,太阳刚爬出山坳,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钟通弟正在秧田里劳动,远远看见三个陌生人向村里走来。  那时,大林没有通路,一尺宽的山间小路崎岖陡峭,从乡里来,脚力好的也要走一个多小时。  三人走近后,一人指着中间一位满头大汗的年轻人说:“这是地委习书记,来村里了解情况。”  “我满身泥、满手汗,可习书记一点不嫌弃,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钟通弟回忆说。放下秧苗,他就带三人往村里走,边走边介绍村里情况。  村口,有间只有两个小窗洞的老土坯房。那就是大林小学。钟通弟说,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都挤在这唯一的教室里,就一个老师,每节课一个年级只能分到10分钟。学生要读五年级,就得去隔壁仙岩村。  听着钟通弟的介绍,看着孩子们破旧的衣衫,习近平神情凝重。大林小学和这里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不久之后,习近平专门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法文去看看孩子们。赵法文一行肩挑手扛,大包小包,送去各种学习用品。每个孩子领到一个书包、一个铅笔盒、十支铅笔,他们还收到了从未见过的漂亮衣服,女生是连衣裙,男生是短衫短裤套装。  在习近平的关心帮助下,大林村后来筹措到专项资金,建起了两层楼、四间房的新校舍。  故事4:调研时当场赠送村民16字 鼓励年轻人好好干奔小康  担任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后,习近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时时关注少数民族群众。每年,他都深入包括闽东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调研考察、看望慰问。  1999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这个因地质灾害频发而整村搬迁的畲村调研。因为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会说普通话,就由33岁的村会计钟晋金汇报情况。“习书记问了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情况,我告诉他,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体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钟晋金回忆说。  习近平听得很专注,然后对大家说,虽然整村搬迁了,生活改善了,但这还达不到小康水平。他当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十六个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临别时,习近平拍着钟晋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很年轻,要好好干,先动起来,奔上小康路。  故事5:鼓励村民讲真话讲实话 主动提议与畲村干部群众合影  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村里调研,和村民座谈。  “村民没见过这么大领导,都不敢说话。习书记就鼓励大家说,我们来调研就是要听大家讲真话、讲实话,有什么困难大胆讲。”时任村支书黄如椿回忆,一听这话,大家纷纷说出心里话:村路还是沙石路,靠肩挑人扛,一天只能把两根毛竹弄下山,如果路修好了用车运,一天几十根没问题;没钱架电缆,电压不稳,买了电视也看不上……  “没想到习书记当场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东岭村12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问题。2000年,村里就架设了新电缆,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黄如椿说,当时,习近平还嘱咐,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上面的部门能支持的一定支持,同时畲汉两族群众也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还主动提议与畲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拍照留念。后来,村民特意将照片放大洗印后挂在村部。  来源:学习路上...
请在此输入您要回复的内容
你可以填上昵称之后,在此输入您的评价;也可注册成为我们的会员,享受更多服务。
安卓App已经上线,让阅读随时随地
精选最具价值要闻,每周二发送&&&&
习近平扶贫往事:顶着烈日翻山越岭  【学习路上按】 今日,《福建日报》头版刊登《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同志帮助福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纪事》一文。文章记述了习近平从1988年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起与闽东畲族群众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倾力推动包括畲族群众在内的闽东人民脱贫致富的往事。习近平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增强“造血”能力;走村入户,关心百姓疾苦,为他们摆脱贫困想方设法。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的多次讲话,透露出他一直以来对扶贫工作的关切。为此,学习路上特整理了文章中的真实故事和重要论述,带读者一起重新回顾那段岁月。  故事1:顶着烈日翻山越岭看望群众 嘱咐村干部搞好扶贫开发  从1985年6月调任厦门,到2002年10月调任浙江,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习近平始终心系少数民族群众的冷暖,牵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988年6月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后,就特别关心这些山区居民。  日,习近平顶着烈日,翻山越岭,驱车来到大山深处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看望畲族群众。得知全村已通水、通电、通路,当年村民人均收入能达到1400元,习近平满意地笑了。  他语重心长地说,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保证,意义十分重要。  习近平还嘱咐乡、村干部,要因地制宜搞好扶贫开发,着力发挥本乡优势,做好山的文章;要引进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在林竹深加工上下功夫,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要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故事2:大力推动公路建设 “造福工程”为民称道  到任宁德不久,习近平就挂钩扶贫福安坂中畲族乡。  坂中是闽东地区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这里距福安城关很近,却穷得叮当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颈。1958年,途经坂中的福安—穆阳公路启动建设,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纪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摆渡,从乡里到各村,只有鹅卵石铺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习近平挂钩坂中后,大力推动这条公路恢复建设。同期,该乡民族公路、老区公路也开工建设。坂中畲族群众走向外面的世界,终于有了比较方便的通道。  能修路的地方就修路,条件恶劣、无法修路的地方就搬迁。1985年扶贫工作刚起步时,宁德就针对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迁出的群众较快地脱了贫。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又对一些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受灾村、草房村(户)实施搬迁。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倾力推动这项工程。到1993年,全区已有76个村人完成搬迁。  这一为民惠民之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造福工程”。人们在新居贴上“造出一番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的大红对联,表达朴素而真挚的感恩之情。  故事3:徒步走一个多小时看望乡亲 帮助大林村建起新校舍  1989年初夏的一天,太阳刚爬出山坳,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钟通弟正在秧田里劳动,远远看见三个陌生人向村里走来。  那时,大林没有通路,一尺宽的山间小路崎岖陡峭,从乡里来,脚力好的也要走一个多小时。  三人走近后,一人指着中间一位满头大汗的年轻人说:“这是地委习书记,来村里了解情况。”  “我满身泥、满手汗,可习书记一点不嫌弃,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钟通弟回忆说。放下秧苗,他就带三人往村里走,边走边介绍村里情况。  村口,有间只有两个小窗洞的老土坯房。那就是大林小学。钟通弟说,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都挤在这唯一的教室里,就一个老师,每节课一个年级只能分到10分钟。学生要读五年级,就得去隔壁仙岩村。  听着钟通弟的介绍,看着孩子们破旧的衣衫,习近平神情凝重。大林小学和这里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不久之后,习近平专门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法文去看看孩子们。赵法文一行肩挑手扛,大包小包,送去各种学习用品。每个孩子领到一个书包、一个铅笔盒、十支铅笔,他们还收到了从未见过的漂亮衣服,女生是连衣裙,男生是短衫短裤套装。  在习近平的关心帮助下,大林村后来筹措到专项资金,建起了两层楼、四间房的新校舍。  故事4:调研时当场赠送村民16字 鼓励年轻人好好干奔小康  担任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后,习近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时时关注少数民族群众。每年,他都深入包括闽东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调研考察、看望慰问。  1999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这个因地质灾害频发而整村搬迁的畲村调研。因为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会说普通话,就由33岁的村会计钟晋金汇报情况。“习书记问了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情况,我告诉他,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体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钟晋金回忆说。  习近平听得很专注,然后对大家说,虽然整村搬迁了,生活改善了,但这还达不到小康水平。他当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十六个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临别时,习近平拍着钟晋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很年轻,要好好干,先动起来,奔上小康路。  故事5:鼓励村民讲真话讲实话 主动提议与畲村干部群众合影  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村里调研,和村民座谈。  “村民没见过这么大领导,都不敢说话。习书记就鼓励大家说,我们来调研就是要听大家讲真话、讲实话,有什么困难大胆讲。”时任村支书黄如椿回忆,一听这话,大家纷纷说出心里话:村路还是沙石路,靠肩挑人扛,一天只能把两根毛竹弄下山,如果路修好了用车运,一天几十根没问题;没钱架电缆,电压不稳,买了电视也看不上……  “没想到习书记当场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东岭村12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问题。2000年,村里就架设了新电缆,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黄如椿说,当时,习近平还嘱咐,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上面的部门能支持的一定支持,同时畲汉两族群众也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还主动提议与畲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拍照留念。后来,村民特意将照片放大洗印后挂在村部。  来源:学习路上
习近平扶贫往事:顶着烈日翻山越岭  【学习路上按】 今日,《福建日报》头版刊登《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同志帮助福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纪事》一文。文章记述了习近平从1988年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起与闽东畲族群众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倾力推动包括畲族群众在内的闽东人民脱贫致富的往事。习近平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增强“造血”能力;走村入户,关心百姓疾苦,为他们摆脱贫困想方设法。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的多次讲话,透露出他一直以来对扶贫工作的关切。为此,学习路上特整理了文章中的真实故事和重要论述,带读者一起重新回顾那段岁月。  故事1:顶着烈日翻山越岭看望群众 嘱咐村干部搞好扶贫开发  从1985年6月调任厦门,到2002年10月调任浙江,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习近平始终心系少数民族群众的冷暖,牵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988年6月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后,就特别关心这些山区居民。  日,习近平顶着烈日,翻山越岭,驱车来到大山深处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看望畲族群众。得知全村已通水、通电、通路,当年村民人均收入能达到1400元,习近平满意地笑了。  他语重心长地说,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保证,意义十分重要。  习近平还嘱咐乡、村干部,要因地制宜搞好扶贫开发,着力发挥本乡优势,做好山的文章;要引进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在林竹深加工上下功夫,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要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故事2:大力推动公路建设 “造福工程”为民称道  到任宁德不久,习近平就挂钩扶贫福安坂中畲族乡。  坂中是闽东地区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这里距福安城关很近,却穷得叮当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颈。1958年,途经坂中的福安—穆阳公路启动建设,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纪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摆渡,从乡里到各村,只有鹅卵石铺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习近平挂钩坂中后,大力推动这条公路恢复建设。同期,该乡民族公路、老区公路也开工建设。坂中畲族群众走向外面的世界,终于有了比较方便的通道。  能修路的地方就修路,条件恶劣、无法修路的地方就搬迁。1985年扶贫工作刚起步时,宁德就针对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迁出的群众较快地脱了贫。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又对一些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受灾村、草房村(户)实施搬迁。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倾力推动这项工程。到1993年,全区已有76个村人完成搬迁。  这一为民惠民之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造福工程”。人们在新居贴上“造出一番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的大红对联,表达朴素而真挚的感恩之情。  故事3:徒步走一个多小时看望乡亲 帮助大林村建起新校舍  1989年初夏的一天,太阳刚爬出山坳,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钟通弟正在秧田里劳动,远远看见三个陌生人向村里走来。  那时,大林没有通路,一尺宽的山间小路崎岖陡峭,从乡里来,脚力好的也要走一个多小时。  三人走近后,一人指着中间一位满头大汗的年轻人说:“这是地委习书记,来村里了解情况。”  “我满身泥、满手汗,可习书记一点不嫌弃,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钟通弟回忆说。放下秧苗,他就带三人往村里走,边走边介绍村里情况。  村口,有间只有两个小窗洞的老土坯房。那就是大林小学。钟通弟说,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都挤在这唯一的教室里,就一个老师,每节课一个年级只能分到10分钟。学生要读五年级,就得去隔壁仙岩村。  听着钟通弟的介绍,看着孩子们破旧的衣衫,习近平神情凝重。大林小学和这里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不久之后,习近平专门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法文去看看孩子们。赵法文一行肩挑手扛,大包小包,送去各种学习用品。每个孩子领到一个书包、一个铅笔盒、十支铅笔,他们还收到了从未见过的漂亮衣服,女生是连衣裙,男生是短衫短裤套装。  在习近平的关心帮助下,大林村后来筹措到专项资金,建起了两层楼、四间房的新校舍。  故事4:调研时当场赠送村民16字 鼓励年轻人好好干奔小康  担任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后,习近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时时关注少数民族群众。每年,他都深入包括闽东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调研考察、看望慰问。  1999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这个因地质灾害频发而整村搬迁的畲村调研。因为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会说普通话,就由33岁的村会计钟晋金汇报情况。“习书记问了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情况,我告诉他,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体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钟晋金回忆说。  习近平听得很专注,然后对大家说,虽然整村搬迁了,生活改善了,但这还达不到小康水平。他当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十六个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临别时,习近平拍着钟晋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很年轻,要好好干,先动起来,奔上小康路。  故事5:鼓励村民讲真话讲实话 主动提议与畲村干部群众合影  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村里调研,和村民座谈。  “村民没见过这么大领导,都不敢说话。习书记就鼓励大家说,我们来调研就是要听大家讲真话、讲实话,有什么困难大胆讲。”时任村支书黄如椿回忆,一听这话,大家纷纷说出心里话:村路还是沙石路,靠肩挑人扛,一天只能把两根毛竹弄下山,如果路修好了用车运,一天几十根没问题;没钱架电缆,电压不稳,买了电视也看不上……  “没想到习书记当场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东岭村12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问题。2000年,村里就架设了新电缆,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黄如椿说,当时,习近平还嘱咐,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上面的部门能支持的一定支持,同时畲汉两族群众也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还主动提议与畲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拍照留念。后来,村民特意将照片放大洗印后挂在村部。  来源:学习路上。
习近平扶贫往事:顶着烈日翻山越岭  【学习路上按】 今日,《福建日报》头版刊登《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同志帮助福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纪事》一文。文章记述了习近平从1988年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起与闽东畲族群众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倾力推动包括畲族群众在内的闽东人民脱贫致富的往事。习近平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增强“造血”能力;走村入户,关心百姓疾苦,为他们摆脱贫困想方设法。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的多次讲话,透露出他一直以来对扶贫工作的关切。为此,学习路上特整理了文章中的真实故事和重要论述,带读者一起重新回顾那段岁月。  故事1:顶着烈日翻山越岭看望群众 嘱咐村干部搞好扶贫开发  从1985年6月调任厦门,到2002年10月调任浙江,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习近平始终心系少数民族群众的冷暖,牵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988年6月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后,就特别关心这些山区居民。  日,习近平顶着烈日,翻山越岭,驱车来到大山深处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看望畲族群众。得知全村已通水、通电、通路,当年村民人均收入能达到1400元,习近平满意地笑了。  他语重心长地说,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保证,意义十分重要。  习近平还嘱咐乡、村干部,要因地制宜搞好扶贫开发,着力发挥本乡优势,做好山的文章;要引进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在林竹深加工上下功夫,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要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故事2:大力推动公路建设 “造福工程”为民称道  到任宁德不久,习近平就挂钩扶贫福安坂中畲族乡。  坂中是闽东地区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这里距福安城关很近,却穷得叮当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颈。1958年,途经坂中的福安—穆阳公路启动建设,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纪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摆渡,从乡里到各村,只有鹅卵石铺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习近平挂钩坂中后,大力推动这条公路恢复建设。同期,该乡民族公路、老区公路也开工建设。坂中畲族群众走向外面的世界,终于有了比较方便的通道。  能修路的地方就修路,条件恶劣、无法修路的地方就搬迁。1985年扶贫工作刚起步时,宁德就针对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迁出的群众较快地脱了贫。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又对一些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受灾村、草房村(户)实施搬迁。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倾力推动这项工程。到1993年,全区已有76个村人完成搬迁。  这一为民惠民之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造福工程”。人们在新居贴上“造出一番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的大红对联,表达朴素而真挚的感恩之情。  故事3:徒步走一个多小时看望乡亲 帮助大林村建起新校舍  1989年初夏的一天,太阳刚爬出山坳,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钟通弟正在秧田里劳动,远远看见三个陌生人向村里走来。  那时,大林没有通路,一尺宽的山间小路崎岖陡峭,从乡里来,脚力好的也要走一个多小时。  三人走近后,一人指着中间一位满头大汗的年轻人说:“这是地委习书记,来村里了解情况。”  “我满身泥、满手汗,可习书记一点不嫌弃,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钟通弟回忆说。放下秧苗,他就带三人往村里走,边走边介绍村里情况。  村口,有间只有两个小窗洞的老土坯房。那就是大林小学。钟通弟说,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都挤在这唯一的教室里,就一个老师,每节课一个年级只能分到10分钟。学生要读五年级,就得去隔壁仙岩村。  听着钟通弟的介绍,看着孩子们破旧的衣衫,习近平神情凝重。大林小学和这里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不久之后,习近平专门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法文去看看孩子们。赵法文一行肩挑手扛,大包小包,送去各种学习用品。每个孩子领到一个书包、一个铅笔盒、十支铅笔,他们还收到了从未见过的漂亮衣服,女生是连衣裙,男生是短衫短裤套装。  在习近平的关心帮助下,大林村后来筹措到专项资金,建起了两层楼、四间房的新校舍。  故事4:调研时当场赠送村民16字 鼓励年轻人好好干奔小康  担任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后,习近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时时关注少数民族群众。每年,他都深入包括闽东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调研考察、看望慰问。  1999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这个因地质灾害频发而整村搬迁的畲村调研。因为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会说普通话,就由33岁的村会计钟晋金汇报情况。“习书记问了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情况,我告诉他,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体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钟晋金回忆说。  习近平听得很专注,然后对大家说,虽然整村搬迁了,生活改善了,但这还达不到小康水平。他当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十六个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临别时,习近平拍着钟晋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很年轻,要好好干,先动起来,奔上小康路。  故事5:鼓励村民讲真话讲实话 主动提议与畲村干部群众合影  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村里调研,和村民座谈。  “村民没见过这么大领导,都不敢说话。习书记就鼓励大家说,我们来调研就是要听大家讲真话、讲实话,有什么困难大胆讲。”时任村支书黄如椿回忆,一听这话,大家纷纷说出心里话:村路还是沙石路,靠肩挑人扛,一天只能把两根毛竹弄下山,如果路修好了用车运,一天几十根没问题;没钱架电缆,电压不稳,买了电视也看不上……  “没想到习书记当场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东岭村12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问题。2000年,村里就架设了新电缆,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黄如椿说,当时,习近平还嘱咐,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上面的部门能支持的一定支持,同时畲汉两族群众也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还主动提议与畲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拍照留念。后来,村民特意将照片放大洗印后挂在村部。  来源:学习路上
习近平扶贫往事:顶着烈日翻山越岭  【学习路上按】 今日,《福建日报》头版刊登《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同志帮助福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纪事》一文。文章记述了习近平从1988年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起与闽东畲族群众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倾力推动包括畲族群众在内的闽东人民脱贫致富的往事。习近平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增强“造血”能力;走村入户,关心百姓疾苦,为他们摆脱贫困想方设法。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的多次讲话,透露出他一直以来对扶贫工作的关切。为此,学习路上特整理了文章中的真实故事和重要论述,带读者一起重新回顾那段岁月。  故事1:顶着烈日翻山越岭看望群众 嘱咐村干部搞好扶贫开发  从1985年6月调任厦门,到2002年10月调任浙江,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习近平始终心系少数民族群众的冷暖,牵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988年6月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后,就特别关心这些山区居民。  日,习近平顶着烈日,翻山越岭,驱车来到大山深处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看望畲族群众。得知全村已通水、通电、通路,当年村民人均收入能达到1400元,习近平满意地笑了。  他语重心长地说,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保证,意义十分重要。  习近平还嘱咐乡、村干部,要因地制宜搞好扶贫开发,着力发挥本乡优势,做好山的文章;要引进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在林竹深加工上下功夫,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要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故事2:大力推动公路建设 “造福工程”为民称道  到任宁德不久,习近平就挂钩扶贫福安坂中畲族乡。  坂中是闽东地区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这里距福安城关很近,却穷得叮当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颈。1958年,途经坂中的福安—穆阳公路启动建设,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纪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摆渡,从乡里到各村,只有鹅卵石铺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习近平挂钩坂中后,大力推动这条公路恢复建设。同期,该乡民族公路、老区公路也开工建设。坂中畲族群众走向外面的世界,终于有了比较方便的通道。  能修路的地方就修路,条件恶劣、无法修路的地方就搬迁。1985年扶贫工作刚起步时,宁德就针对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迁出的群众较快地脱了贫。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又对一些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受灾村、草房村(户)实施搬迁。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倾力推动这项工程。到1993年,全区已有76个村人完成搬迁。  这一为民惠民之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造福工程”。人们在新居贴上“造出一番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的大红对联,表达朴素而真挚的感恩之情。  故事3:徒步走一个多小时看望乡亲 帮助大林村建起新校舍  1989年初夏的一天,太阳刚爬出山坳,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钟通弟正在秧田里劳动,远远看见三个陌生人向村里走来。  那时,大林没有通路,一尺宽的山间小路崎岖陡峭,从乡里来,脚力好的也要走一个多小时。  三人走近后,一人指着中间一位满头大汗的年轻人说:“这是地委习书记,来村里了解情况。”  “我满身泥、满手汗,可习书记一点不嫌弃,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钟通弟回忆说。放下秧苗,他就带三人往村里走,边走边介绍村里情况。  村口,有间只有两个小窗洞的老土坯房。那就是大林小学。钟通弟说,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都挤在这唯一的教室里,就一个老师,每节课一个年级只能分到10分钟。学生要读五年级,就得去隔壁仙岩村。  听着钟通弟的介绍,看着孩子们破旧的衣衫,习近平神情凝重。大林小学和这里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不久之后,习近平专门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法文去看看孩子们。赵法文一行肩挑手扛,大包小包,送去各种学习用品。每个孩子领到一个书包、一个铅笔盒、十支铅笔,他们还收到了从未见过的漂亮衣服,女生是连衣裙,男生是短衫短裤套装。  在习近平的关心帮助下,大林村后来筹措到专项资金,建起了两层楼、四间房的新校舍。  故事4:调研时当场赠送村民16字 鼓励年轻人好好干奔小康  担任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后,习近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时时关注少数民族群众。每年,他都深入包括闽东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调研考察、看望慰问。  1999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这个因地质灾害频发而整村搬迁的畲村调研。因为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会说普通话,就由33岁的村会计钟晋金汇报情况。“习书记问了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情况,我告诉他,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体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钟晋金回忆说。  习近平听得很专注,然后对大家说,虽然整村搬迁了,生活改善了,但这还达不到小康水平。他当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十六个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临别时,习近平拍着钟晋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很年轻,要好好干,先动起来,奔上小康路。  故事5:鼓励村民讲真话讲实话 主动提议与畲村干部群众合影  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村里调研,和村民座谈。  “村民没见过这么大领导,都不敢说话。习书记就鼓励大家说,我们来调研就是要听大家讲真话、讲实话,有什么困难大胆讲。”时任村支书黄如椿回忆,一听这话,大家纷纷说出心里话:村路还是沙石路,靠肩挑人扛,一天只能把两根毛竹弄下山,如果路修好了用车运,一天几十根没问题;没钱架电缆,电压不稳,买了电视也看不上……  “没想到习书记当场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东岭村12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问题。2000年,村里就架设了新电缆,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黄如椿说,当时,习近平还嘱咐,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上面的部门能支持的一定支持,同时畲汉两族群众也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还主动提议与畲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拍照留念。后来,村民特意将照片放大洗印后挂在村部。  来源:学习路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cp威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