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低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及其意义
前言 在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问题上,我国曾经出现过重大失误。表现在思想上,主要是长期存在的“左”的倾向,五八年的“共产风”与十年浩劫中的“穷过渡”,就属于这种性质。当前,又出现了另一种思想苗头,就是对共产主义的怀疑和动摇。所谓“共产主义渺茫论”、“缺乏实践检验论”、“超阶段论”,就是其表现。如何克服这两种错误倾向,科学认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与实质,挖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政治和实践意义,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追求,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它是在科学地继承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并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得出的正确结论。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未来的共产主义按照成熟
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也曾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等概念,这表明马克思、列宁都考虑过社会主义发展是分阶段的。
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需要一个继续巩固的过程。后来,在吸取大跃进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开始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进行反思。后来毛泽东在谈话中指出,看来社会主义也是一个比较长的阶段,也要分阶段,最起码分两个阶段,一个是不发达阶段,一个是比较发达阶段。 198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须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第一次明确做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方面特征的第一次比较科学的概括,也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质特征的初步揭示。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历史前提以及这一阶段存在的长期性,揭示了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及解决途径,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二、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与实质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从时间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也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达阶段,它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这种长期性,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是不能逾越,也是无法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 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
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从范围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初级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不需要经历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阶段性特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成熟、完善,我们可以逐步过渡到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国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中国最大的实际、最基本的国情,我们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这首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此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这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同时符合我党一贯坚持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
三、进一步挖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种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正是从这个实际出发,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从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今天重新认识并进一步挖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价值,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对于共产主义的发展曾提出过分阶段进行的思想,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说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必须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要求我们既要明确我国社会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决抵制各种否定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又要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林绪武: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认识
日 天津日报 第9版
&&&&发稿时间: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又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8月3日,南开大学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专题研讨会,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学习研讨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
  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认识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林绪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这就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认识,体现了对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新判断。
  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因此,要辩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不变性与阶段变化性,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防止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也克服落后于现实而因循守旧的错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保持战略定力又与时俱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10月31日下午,南开大学党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 今年的网络安全宣传周将在9月19日-25日举行,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1998年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于光远。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内容介绍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ISBN:6,作者:于光远著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作品目录
目 录  引 言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  一般问题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  第一节 制定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第二节 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理论概括  第三节 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四节 改革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  第二章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一般概念和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特定涵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分阶段发展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涵义  第四节 初级阶段的起点问题  第五节 初级阶段的终点问题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  第一节 区分标准  第二节 “过渡时期  第三节 两个不同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  第四节 “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历史回顾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阶段问题  第一节 看得清楚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起始阶段  第三节 改革阶段  附录  第二部分 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第五章 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理论遗产  第二节 空想与科学  第三节 理论 方法和现成答案  第四节 现存和现实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基本特征概述  第二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  附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附录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交换的一些思考  第五节 社会主义消费品分配原则  第七章 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  第一节 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  第二节 关于自发性事物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有计划的引导  第八章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概念  第二节 文化 政治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第三部分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社会生产力  第九章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第一节 相对低下的概念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总量和社会生产力水平  第三节 生产力水平的理论概念和统计指标  第四节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  第五节 若干分项指标比较  第六节 居民文化水平比较  第十章 不同技术时代的生产力并存  第一节 不同技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并存  第二节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的状况  第三节 现状分析  第四节 变化趋势  第十一章 生产力水平的部门、地区和城乡差异及发展  的不平衡性  第一节 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的概念  第二节 部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及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节 地区间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第四节 地区间社会生产力的不平衡发展  第五节 城乡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建设  第一节 发展生产力是首要任务  第二节 “四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口号  第三节 持续的高速度和“后发性利益”  第四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第五节 先进技术 适用技术和运用现代科学的  “穷办法”  第六节 地区和部门发展问题  第四部分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生产关系  第十三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广义政治  经济学原理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对应关系的分析  第二节 生产关系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机制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第一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基本性质的不成熟性  第二节 多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及结构  第三节 国家所有制的两种形式  第四节 国家所有制的变化  第五节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附录  第六节 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企业所有制  第七节 复合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逐渐成熟中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中四个过程的交织  第三节 企业的变化发展  第四节 市场体系的逐步成熟  第五节 对商品经济的计划调节和管理的逐步完善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内的  消费品分配  第一节 消费品分配的多种方式  第二节 按劳分配的范围  第三节 按能力与按岗位分配  第四节 按企业经营成果分配  第五节 平均主义分配问题  第六节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七节 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户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改革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 从世界和中国历史看当前这场改革的特定  历史规定性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的特点  第五节 改革是跨世纪的任务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第一节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必然性  第二节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  成分”的提法  第三节 对多种经济成分的进一步认识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五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个体经济  第六节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和  分配关系  第七节 多种经济成分是否存在于初级阶段后的阶段  结束语  后记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教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教案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教案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教案
第一课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教材分析
1、重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2、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九年级学生对于国家的基本情况,是有所感受的,但这种感觉模糊、零碎、表面化、不系统,甚至是无意识的,老师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分析,让学生清楚而全面地了解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懂得立足国情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基于初三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对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内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2、学生的需要:中学生生活在社会中,了解国情是树立公民意识的要求,而且学生要了解和学习后面内容,也必须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自觉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三、综合设计思路
1、新闻播报,引出国情
来自新闻会客厅的报道:“今天的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奥运会金牌榜名列第二,神舟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经济高速发展,GDP上升至世界第四。2005年,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超过意大利和法国,并略微超过英国,尽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谱写新的篇章,世界因中国而精彩!”坐在电视机前的小王听到这样激动人心的报道非常兴奋,不禁惊叹:“太棒了,我国就要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了。”
“小王认为我国就要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说法对吗?你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你对我国的国情了解吗?”
(设计目的:通过情境创设,引出课题。)
2、你说我说,国情透视&&
一个人要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如此,首先得认识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到底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怎样的呢?请你向小王作一介绍,相信他会产生更多的感触和思考。
(1)出示反映不同主题的典型国情图片,请学生为这些图片配上解说词;
(2)说明我国国情的这些特点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设计目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总体感知国情。)
3、梳理归结,解读国情
综合上述国情的表现,说明我国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还不成熟、不发达,由此可见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你能给小王做一个介绍吗?要求学生结合历史,以时间为线索,用年代尺形式,画一简图,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处的历史时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40&&&&&&&&&&&&&&& 1949&&&& 1956&&&&&&& 二十一世纪中叶
(活动目的:从概念分析到图表呈现,便于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一个明确而直观的认识。)
四、探究解惑,理解国情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后,小王还是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建设速度这么快、成就这么大了,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帮他解惑。
师出示材料:
(1)中国GDP全球排名第四,人均GDP仅1740美元排第128位。(2)中美农业机械化比较;(3)各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4)《各国农业税制》(具体见附录1)。
引导学生分析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表现,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必须坚持而不能超越。从而纠正小王认为我国就要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认识上的错误。
(活动目的:通过对比材料的探究分析,让学生理解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五、小品启思,立足国情
同学们的分析,引发了小王的思索,使他想起了去年暑假自己的一次倒霉经历。学生小品表演《倒霉的小王》(见附录2)。在学生小品表演后,设问:小王遇到了哪些烦心事?你有没有遇到类似这些问题?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目的:通过小品表演,显现当今社会现实,引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六、聚焦时事,国情导航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出示:
信息一:据新华网、人民网“两会”期间开辟的“我向总理提个问”专栏统计,近50万网民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排在了前三位,其次还有就业、住房、社会治安、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问题。
信息二: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之后的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说:“我最痛心的是没有很好的把群众关心的看病、上学、就业、住房等问题解决好”。
信息三:在世界经济论坛《年全球竞争力报告》117个国家排名中,2005年中国由于社会公平、资源供给、政府管理以及银行不良贷款等方面问题,使排名从2002年的第33位降至第49位。
由学生概括得出,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
材料呈现:家庭四大件的变化:上世纪50――7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冰箱、彩电、洗衣机、录音机”;90年代后期,“空调、电脑、手机、汽车”。这种变化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要在不断增长。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落后的社会生产难以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解决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丰富了,需要才会得到满足,才能尽快摆脱贫困,才能最终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促进其他矛盾的解决,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设计目的:通过分析主要矛盾,说明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我们的根本任务,这是由我国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七、学以致用,蓝图展望
认识国情,明确任务,我们就要以此为依据制定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建国初期,由于对国情认识不够,我们在建设中走了很多弯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极大破坏了生产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十分严重的损失。改革开放后,由于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我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十一五”规划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综合上述分析,你认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你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
(设计目的:通过对比,说明立足国情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时政热点,进行知识延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我思我悟,收获国情&
原来,认识自己,比什么都重要,人的发展如此,国家的建设同样如此。我们同学将来走上社会,参与国家建设,就要实事求是地面对这一现实。学习了这一内容后,小王在他的成长记录袋里,写了一段学习心得。现请你也就今天所学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设计目的:以在成长记录袋里写学习心得这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感悟提升,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九、在歌曲《走进新时代》中结束。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关材料比较
(1)中国与美国的农业机械化比较: 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就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当前美国已经进入全盘机械化、自动化阶段,不但大田作物生产及收获已全部机械化,一些难度大的行业与作业也实现了机械化,而我有机械化的生产,也有半机械化、半手工劳动的生产,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
(2)《各国农业税制》: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实行“初税亩”开始,中国农业税至今已延续了2599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农业税史。而放眼全球,大部分工业国家的农业工作者,不仅不缴纳农业税,更是早就享受起政府丰厚的农业补贴来了。2005年美国农业补贴214亿美元,欧盟则高达1300亿美元,即便是农业小国日本,也向农民支付了40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
(3)各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 20世纪80年代末
2、《倒霉的小王》
小品大意是小王感冒发高烧,在去医院的路上因交通拥挤发生路阻,好不容易到了医院,又得排长队等待看病,昂贵的药费更令他大吃一惊,回来又看到爸爸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眉头紧锁,自己想住校学习却因高昂的费用望而却步。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