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拜天公摆桌图片桌彩是向进屋内还是向外面天宫

优秀作文《闽南春节作文》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_zuciwang.com
当前位置: >
> 优秀作文《闽南春节作文》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优秀作文《闽南春节作文》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作文一:《闽南春节进香》23000字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进入农历十二月,男人想办法多寻钱购买年货,妇女们则多砍柴割草准备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界”,俗称“鬼锁山门”,妇女们则不上山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扫除,搞卫生,迎接新年。农历12月,家家户户开始筹办“年货”,赶做“年料”。不可或缺的年货如下:   川糖。龙川、河源、紫金等地出产的一种蔗糖。特点是粘性强,适合做年糕,几乎每户要购进上百斤。新衣服。每人最少要做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买一双新袜。米。一般来说每户最低限度要备足一个月的口粮,不出“正月”不准响碓。以前没有碾米机之类的加工机械,全靠人工用砻、碓加工,工作量十分大,大多要苦战三、四天才能完成。   炒米糕。它的制作过程是:将粘米或糯米煮熟晒成饭干,然后用沙拌着饭干在铁锅中加热炒爆,有的用菜油炸爆,叫油炸米。接着将川糖煎成浆,将炒米、花生仁、芝麻等配料放进糖浆中搅匀捞起放入用板做成的木架内铺平压实,用刀切成长方形小块。炒米糕吃起来香甜、清脆,大人、小孩都喜爱吃。打炒米糕十分讲究技术,不但配料要合比例,而且煎浆时要讲究“火候”,弄不好就不能成块,而
变成散米不中吃。一般来说,一斗米要配2.5斤川糖,只能多,不能少,特别要注意“火候”。有经验的人在灶头上放一碗清水,川糖煎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结浆,用竹筷滴一点糖浆于清水中,如已成“松仁点”即可,马上熄灭锅底火苗,把炒米放进锅中不断搅,用手试一试,如果十分粘手就可起锅将炒米倒进木框架内铺平压实,直到凝结后再用刀切成小块。 油果。又名“炸煎堆”。油果制作比较简便,先将糯米碾成粉,每斗糯米配2.5斤川糖。将糖煮成糖液与糯米粉搓均匀,搓越久越松软,搓成粉团后再捏成一个个状似乒乓球大小的粉团,表面粘上白芝麻,再放进油锅中烧炸,炸成深红色即可起锅。过年时将所炸油果蒸软作为下酒料,这是在新年期间每餐不可缺少的食品。   粉皮。将粘米磨成米浆,配上黄豆、芝麻、花生仁等配料,把米浆倒进铁勺内放入油锅烧炸,直炸至深红色即可起锅。炸粉皮吃起来香脆,老少咸宜,也是新年期间招待客人的食物之一。   芝麻酥、花生酥。制作方法和打炒米相类似,以芝麻和花生仁为原料,将川糖煎成糊状再与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搅拌,倒入锡盆内铺平压实,切成小方块。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食物。   以上几种年料,每家必备,全由自己加工制作。此外,柑桔、瓜子、饼干、糖果也不可缺少,这些年料多数要到市场上选购,数量也不多,主要是为了招待宾客。   上述年料,一般到“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之前基本备办完毕。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这天作为跨入新年的界定日期,也就是说十二月二十五日过后就进入过年阶段。外出做工的、经商的人都要赶回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这几天,最为紧张,男女老少个个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主要进行下面几项过年的后期准备工作:   扫屋。“入年界”后的扫屋非同一般,实是立体大扫除,全家动手。经过彻底大扫除,室内室外,窗明几净,人的心情无比舒畅,到处呈现出一派除旧布新的景象。   磨豆腐,干鱼圹,杀猪、鸡、鸭等。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户户开始磨豆腐。农家多数家门口有小鱼圹,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后全部鱼圹放水捉鱼,一方面要用圹鱼制作菜肴,另一方面方便春节后挖取圹坭做肥料肥田。与此同时,开始陆续杀猪。一般人家过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猪肉,有的人家过年一户杀一头大猪,主要用途是:一、馈赠亲戚、朋友,每一户亲戚要馈赠二至三斤猪肉,特别是岳父家馈赠的肉就更多,新结婚姻亲馈赠的猪肉数目更为可观,否则会被人耻笑为“孤寒鬼”。   一家老少忙到十二月三十日,年货、年料全部备齐,合家欢乐,特别是小孩更是欢天喜地,吃得好,穿得好,又不挨大人的呵斥打骂。外出经商、做工的人最迟也要在大年三十赶回家中吃“团圆饭”。这天也最为忙碌,不知苦累地去做各人要做的事,但大家都是乐呵呵的满脸春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又叫除夕,这天必须做的事有:  洗柚叶澡。早上摘回柚叶,
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这一风俗已逐年淡化。   送灶君。事先从市镇购回灶君神像,写好灶疏(写上一家大小姓名年龄),准备好元宝、香烛、三牲、酒、素果等祭品,在灶边置一“八仙桌”,将祭品放在桌上。全家老少齐集灶神像前行礼,虔诚敬送灶君返回天庭述职,祈求灶君在玉帝面前美言赐福消灾,来年财丁两旺,合家平安。一般人家拜祭时只向灶君祈祷几句“赐福消灾,保佑合家平安”之类吉祥话。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家还要郑重其事地摆祭,读祭文,祭文如下:“惟君,仍合家之主,君为五祀之先,朝炊墓厨,岂无亵渎之处;合家兴旺,全赖扶持之力,既感恩于平日,敬酬谢于此夕,伏冀神君,俯鉴微忧,保长幼以安宁,佑添丁而增福。尚飨。”这一风俗除少数老人外,多已不行。   敬祖先。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午后,陆续有人携
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这一风俗近
年亦已淡化。   贴春联、年画。大门、小门均贴上大红春联,门楣贴“利是”,门板贴门神或“福”,“大吉”等字。厨房、牛栏、猪圈、鸡栅、厕所等处也要贴上用红纸写有“财丁两旺”、“六畜兴旺”等红纸“桃符”。大厅和卧室、客房均贴上新年画,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景象。   吃团圆饭。年三十晚的团圆饭是最为隆重的家宴。规矩也多:一、分居后的儿子除夕要回到父母身边共吃“团圆饭”。二、排座次。年长老者一定要上座,然后按辈份往下排。同时,上座要预留几个空位,放几个空碗和筷,意在让已故的先祖也回来团聚,以示敬祖。三、所有制作好的新年菜肴,每样都要端一碗上桌,菜肴多的要启用大圆桌,表示丰盛。四、开戒。平时家长不准小孩饮酒,除夕团圆餐时则开戒,小孩也可破例饮酒。五、禁忌。男女老少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有的人担心小孩无法遵守,就事先在餐厅墙上贴上写有“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字样的红纸条。不准跌碗、跌筷,如不慎跌了碗筷,边收拾边念:“大吉大利”。如打破了碗就要将破碗用红纸包好放在不显眼的高处。吃饭时,小辈要给长辈敬菜敬酒,并祝老人福禄寿全。合家老少彬彬有礼,说话和气、亲切,充满团结、祥和、敬老爱幼的气氛。   发压岁钱。压岁钱又叫“利是”。老人给小孩发压岁钱,要用新纸币装进红纸袋内逐一分发。晚辈也要给长辈送“利是”。“利是”钱小孩可以自己支配,父母不加干涉。   清洗餐具。按祖训,大年初一不吃荤,要吃素。
所以除夕家宴后全部餐具一律要清洗,不能有半点荤腥,否则就是对先祖不恭。属于荤腥的一切肉类均集中一处存放并用纸条贴上封存,叫“封岁”。这样做客观上对肠胃有好处。   守岁。吃罢团圆饭,屋内各处点上油灯(煤油灯),整座屋通宵灯火通明,叫“点岁火”。家人欢聚一堂品尝香茶、水果、瓜子、花生、糖果等,长辈给晚辈讲家史、族史,教育晚辈要牢记祖训,继承祖德,勤俭持家,团结和睦。讲完家史、族史后,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放烟花,一律不能早睡,谓之“守岁”。一般要等到午夜时,开大门、放鞭炮迎新岁后才能入睡,小孩可以例外。有的人索性闹到天亮。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即零时)为送旧迎新时刻。家家户户将大门打开,大放鞭炮,这时每个角落都可以听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真是万炮齐鸣,此起彼落,十分热闹(近年来河源市区及一些县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一般由长辈打开大门,开大门的人要大声么喝:“开门大吉、大吉大昌”。厅堂、灶堂、大门、小门均点上大红烛,焚香礼拜,迎接新年,迎接财神。  大年初一,不论老少早早起床。相传此日不早起床,就意味着一年不顺利。起床后刷牙洗脸,女的下厨房准备早餐,事实上饭和素菜隔晚已经做好了,再热一次就是。男的端着素盒盛满糖果、年糕及元宝、香烛等到祖祠拜祭。祠堂祭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素食贡品,老少行礼,礼毕回家吃早餐。大年初一的早、中、晚餐都是素食。素菜有腐竹、粉
丝、金叶(黄花菜)、木耳、豆腐皮、香菇、芹菜(象征勤快)、蒜(会划算)、葱(聪明)等,虽然无鸡、鸭、鱼等肉类,但也很丰盛。   拜年。早餐后,做父母的携着小孩到长辈家中拜年,见了长辈行鞠躬礼,送上“利是”,并祝长辈“长命百岁”、“新年快乐”。长辈也还礼,向小孩发“利是”和糖果并祝福晚辈“合家幸福,万事如意”。那些辈份高,年岁大的老者,几乎一整天都有晚辈登门拜年,应接不暇。虽累点但也得意和欣慰。平辈见面互相道贺、祝福,互送“利是”和糖果给对方小孩。大年初一相互见面切忌问病讨债,否则不但讨没趣还会引发纠纷。年初一禁忌也最多,除了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外,还不能换衣服,不能扫地倒垃圾,不能下河挑水,不能放牛、放猪、放鸡鸭,不能打骂小孩,不能动土,不能打破家杂。有一件不顺心事发生就会挂记一整年,所以年初一处事特别小心在意。   大年初二,又叫“团年”,一般不外出。是日开始吃荤。   大年初三,又叫“穷鬼日”。一早起床,全家动手大扫除,俗称“扫穷鬼”,扫得越干净越好,地上有一点点纸屑之类东西没扫净就会视为“穷鬼”。总之要把一切垃圾悉数扫地出门。打扫时还要念“穷鬼出、富贵入”。打扫的垃圾集中起来送至远离家门的野外河边、路边点火烧掉并放炮竹,表示已将“穷鬼”赶走。年初三扫地虽含有一些迷信色彩,但也合乎卫生要求。年初一、二均不准扫地,垃圾堆积多了,年初三来一次大清理也是应该了。因
为年初三是“穷鬼日”,全家老少均不出门,不去别家串门,如不慎进了别家的大门,就会被人家视为“穷鬼”,不吉利,不受欢迎。所以年初三一般不入别家门。如有特殊情况非登门不可,要将屋主人叫出门外叙谈,客人自觉不进门,主人也不会邀客人进门。   大年初四,妇女开始携带猪肉、年糕之类礼品回娘家、走亲戚,大家结伴同行,一路说说笑笑,十分热闹。男人开始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又叫“闹新年”、“搞新年”。民间传统民间文艺间目主要有:“舞狮”、“舞龙”、“打马灯”。年初五以后开始陆续干活
篇二:春节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
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转载于:www.zaIdian.cOM 在点 网)
二、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
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的传说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
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
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又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互相祝贺没有被年 吃掉,便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
上,年兽突然窜到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在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这种现象逐渐变成了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
6、正月初一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
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8、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
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
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
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三、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
篇三: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
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
客家文化很简单每家每户主大堂里正中凹到墙体内都要特别留一个位置供奉着观音菩萨,闽南房屋大堂都供奉土地公、观音菩萨。先辈的墓前闽南人要立雕刻的石狮柱、文化
柱、筷子柱,墓碑相对要求不会复杂。客家人先祖墓前只要简单的粉刷或普石头,墓碑就比较复杂点,他们需要在墓碑左右两侧黏贴保护墓碑的正剖切面凹的石碑,突出两侧写祖宗功德的字样。
闽南人都信仰马祖、保生大帝、各自曾帮助过自己先祖的名人、各自的都主寺院佛祖。客家人他们信仰的助生娘娘、土地公、观世音菩萨。。。。。客家文化每年的春节活动非常隆重,还要小孩子穿上古代的服装,坐在轿子上工人们抬着。闽南人就是本族境内的佛祖进香。闽南文化以泉州为主往下延传到整个闽南地带。龙岩土楼都是家族性的居住、祭祀、拜佛、因同一口井水,闽南人除了春节、以前端午节、各自宗藩的祖先祭日才会聚集在一起外,其他的时间都是以各自的一层几间的小屋或三代、五代内的10间大房厝居住。
吃的方面:龙岩有酥角、芋仔包、泡鸭爪,闽南有卤鸡爪、吋枣、用糯米粉和花生浆做的乌龟饼。闽南的靠海边的人们自古依海为生,吃的离不开海,龙岩的山里人自古以山为生,吃山里的野味,喝山里的水长大,在民居房屋上:土楼内的建筑结构以土和木作比例各一半、地基的石头都是小溪里的鹅卵石,所占的比例较少,土楼里的建筑结构相当精美。
这一些就是大概所知道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故事。
作文二:《闽南春节习俗》6900字闽南春节习俗
一、传说故事
有关春节的传说是延续除夕的故事而来 总共有两种说法
一 人们为了庆祝没有被可怕的年兽吃掉 所以大年初一的早上逢人便说「恭
喜 恭喜 」
二 人们为了庆祝没有被坏心的灯猴陷害 差一点遭到玉皇大帝下令要四海龙
王淹死人们 后来还多亏观世音菩萨去玉皇大帝说明 才免除人类的一场浩劫
缘却竽瓿跻皇保  嗣羌  娑家  サ馈腹  玻 棺 刈约汉颓着蠛糜涯芄惶庸
二、相关习俗
旧俗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为春节 现今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五称为「新春」或「新正」 是民间重要的节庆。所以每天有
不同的习俗 现在说明如下
1. 拜年 亲友互相往返拜年 互道恭喜 祝福对方来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2. 穿新衣 新衣代表万象更新 尤其是小朋友对新年的期待 有一套自己喜欢的
衣物 从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 是多么另人兴奋的一件事。
3. 行春 新年第一次出门 通常会到庙里祈福 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利。尤期会
注意出门时的方位 先往东走走会大吉大利 就鲜少有人会往南走的。
4. 开门、关门看吉时 开门、关门本是件稀松平常的事 但是在初一这天就显得
隆重 因为农民历上都有注明几时开门、关门是大吉 所以大家宁可按照时间讨
5. 禁忌多 新年期间凡是认为不够吉利的事 都被列为禁忌之列 如 不能口出
秽言、不能骂人、不能倒垃圾清秽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觉、不能煎粿等。
6. 早餐吃素 这是以前农业社会 一般吃荤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 是祖先们
怜惜万物的仁爱之心 现代的想法认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 因为前一晚的年
菜太油腻 清肠胃也有益健康。
二 初二  1. 做 牙 一般从商者拜土地公 而没从商也会拜 大多都用牲礼祭拜 现代也
逐渐改为以鲜花水果祭拜 因为家里还有许多肉类没吃完呢 而二月初二是土地
公生日 就多用牲礼祭拜。
2. 公妈 祖先 开荤 早上要拜祖先 而且是准备牲礼和菜碗 丰盛的一餐请祖
3. 回娘家 原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是十一 请子婿 或十二 女儿回娘家  但
不知何时开始改为初二 或许因工商业社会新年假期短 只有五天  所比选择
这一天比较适当。旧时女儿回娘家的目的是父母探询女儿在婆家的情形 是否孝
顺公婆 勤俭持家和勉励女婿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1. 睡到饱 因为从除夕到初二都劳累 所以今天可以好好调息一番 晚起一下。
2. 早上床 因为初三老鼠娶亲 机于爱护动物 成全老鼠的好事早早上床睡觉。
3. 闽南的初三这一天, 一般是家人在祭拜去世亲人的日子 所以如果初一、二没
去拜过年的家里一般是不去的。如果冒然去给人家拜年 会让对方觉得带来晦气。
所以这天大都是户外活动 而不去串门拜年。 相传 明朝嘉靖年间 倭寇占领
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 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 大股倭寇乘机攻城
军民奋起抵抗敌人 激战二日三夜 倭寇才败退 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
百姓各自收埋亲友 吊丧亡灵 哭声震天 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
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 久而久之 成为惯例。
四 初四--接财神
自从十二月廿四日送走注在人家的诸神以后 今天诸神返回人间述职 当然要早
一点接神 表示勤劳好兆头 如果太晚接神 财神都被接走 新的一年如何有财
1. 隔开 意即春节假期到今天结束 一切恢复正常 撤去供神的的春饭和年粿
清除屋内的秽物。而现工商业社会的年假也到初五开始上班。
2. 开工 一班公司行号大都选这天开工 除非初五在黄历上实在不宜开工 才另
择日期 但都只是举行祭拜仪式 召告一下 让多日为动机器运转的一下 检查
一切正常 然后老板发个「开工红包」 让所有员工讨个吉利后即回家 明天正
式上班。其实这个仪式就是「收心操」不是吗
春联、年画、饺子、年糕 这些都是咱们中国人过大年的年景、年俗、年味 而
比起北方城市的春节习俗 闽南一带的过年习俗显得颇为独特。闽南地区所指的春节一般是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闽南人过春节也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说法
——“年兜正月” “年兜”就是除夕 讲究的是吃 而“正月”指大年初一到
正月十五 讲究的是玩 是“闹热” 也就是这么一个非常闽南味的词——“闹
鞭炮声里迎正月
许多读者也许会问 “‘闹正’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说‘闹新春’呢 ”记者
为此请教了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闽南语研究专家林宝卿。林宝卿介绍说 “闹
正”的“正”是“正月”的意思 在闽南语中念作“znia ” n 代表鼻化音 读
第一声  在闽南语中 “znia ”这个字代表的意义是正月或是新春 比如除夕
夜12时放鞭炮 闽南人叫做“开znia ” 也就是说 放鞭炮迎来新春。可见
“闹正”的词意与“闹新春”相同 是闽南语版的“闹新春”。
文史专家洪卜仁老先生告诉记者 闽南春节“闹正”的方式随着时代不断变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厦门漳州金门一带的闽南新春歌谣记录着当时闽南人
是如何过年的 “初一早 初二早 初三无甚巧 初四神落天 初五过开 初六
壅肥 初七七完 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生’ 初十地公生 十一请子婿 十二
倒来拜 十三吃糜字配芥菜 十四相公生 十五上元瞑 十六看大烛 十七倒灯
棚。”洪老说 所谓“闹正” 初一、初九、元宵最是“闹热”。
最高潮在元宵
“初一早”就是这天要起大早 穿戴一新 给亲朋好友拜年 之所以这天是孩子
们最开心的一天 就是因为这一天孩子们给长辈拜年 都会收到红包。收到红包
的孩子们开心地聚在一起放鞭炮、甩陀螺、玩游戏、看社戏 别提多开心了 而
大人们虽然没有红包可拿 但是却可聚在一起饮酒畅叙 也是平时难得的欢畅。
正月初九“天公生”是闽南在正月里最热闹的祭祀活动。从初八开始 家家户户
就要准备祭祀的五牲、五果、金纸蜡烛 由于祭祀活动要从午夜12时开始 因
此初八到初九对闽南的家家户户来说都是个不眠之夜。从午夜12时开始 祭祀
活动的鞭炮声就如春雷般炸响天际 不绝于耳 相当热闹。
不过“闹正”的最高潮还是元宵节。洪老说 正月十四到十六 厦门常有游街活
动 游街就像流动的描绘 舞龙、舞狮、踩高跷、车鼓弄?? 真是热闹非凡。大
型的游灯、灯会等活动一般从正月十三就开始了 游灯就是人们提着各式彩灯上
街游行 爱看热闹的人和活泼好动的孩子常常跟着游灯的队伍走了一条又一条
街 持续一周的灯会一般都在中山公园举行 赏灯的人络绎不绝 热闹非凡。那
时 厦门的元宵节还盛行“灯猜” 在如今的文化宫以及一些文化馆 元宵节常
举行“灯猜” 吸引了众多男女老少来猜灯谜。
“闹正”逐步“现代化”
洪老说 如今时代不同了 厦门人的“闹正”也“现代化”了 大年初一拜年不
用串门了 一通电话、一封电子邮件就能搞定 放鞭炮、甩陀螺、看社戏等娱乐被电视节目取代了 鞭炮被电子鞭炮取代了?? 不过 现在春节的文体活动却是
越来越丰富了 我市各区在春节期间都会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游园、民俗展演、
广场文艺演出等不一而足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 以前的一些“闹正”
活动也正在复苏。洪老说 “这两年元宵节中山公园又有灯会了 这真是好啊
要是‘灯猜’也能恢复 那就更好了。”
闽南春节习俗
大年初一、初二 多到长辈或朋友家拜年 称为“贺正”。吃完早饭后 大家穿
新衣、戴新帽 新鞋 准备出门。路遇朋友 都要彼此道贺新喜。进亲戚朋友家
时 一般大家都会讲一些诸如“新年好”之类的互祝之词。
拜年时则依照先内后外、先近后远的顺序 先拜长辈 后拜亲戚、朋友。从长辈
手中 孩子们照例能拿到数额不等的“压岁钱” 红包 。
据65岁的“老厦门”郭坤聪介绍 旧时厦门后辈给长辈拜年时要行跪拜礼 因
此许多家庭客厅里都备有四方形跪垫 以备跪拜之用。随着时代的发展 逐渐改
为双手合拢拜年 先是三下 后改为一下。再到后来 就改为说话拜年。可以说
拜年的礼俗越来越简单。
朋友间相互拜年 过去一般是双手合拢拜年。随着时代的发展 逐渐演变为握手
或说话拜年 现在更多是打电话或发短信 。
由于闽南习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 所有出嫁的女儿在初二必须跟有“半子”
之称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有句俗谚 “有父有母初二三 无父无母斗担担”
意思是说 娘家父母还健在的媳妇 初二、初三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
娘家没有父母的媳妇 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 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担子。
因为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娘家 会导致娘家变穷 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才回去
换个角度想 大年初一开正后 婆家忙着各项过年的行事及接待拜年的访客。作
为媳妇理当体谅 如果只顾回家 未免说不过去。
女婿上门 须随手携带礼物称为“伴手”。回到娘家先向尊长拜年 再分送红包
给他们 有些长辈也会分赠红包给带来的外孙。如果娘家有幼小的弟、妹或兄弟、
姐妹的子女 也都要相互赠送红包贺年。若是女儿第一次带子女回家拜见外公、
外婆 有的外公、外婆还会送鸡腿 并且用红绒线系铜钱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
称为“结彩带”。
中午大家一起吃团圆饭后 再叙叙旧 约在下午三时以后就可以离开娘家了。如
果是首次回娘家 娘家要准备二枝“挂尾蔗”及二只活的“带路鸡”给女儿和女
婿带回家种植与饲养。所谓“挂尾蔗”就是红甘蔗 前有蔗叶 后有蔗头茎 并
用红带子绑住两枝甘蔗 以祝女儿女婿同甘共苦、永浴爱河 直到白头偕老。至
于那两只带头鸡 则希望其女儿和女婿像鸡一样多子多孙。  新式拜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 信息化的贺岁方式悄然冒头 给我们的新年拜年又增添了更多
乐趣。作为现代化都市的厦门自然也不例外。
电话拜年 电话让人们不需要再到处走动去拜年 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留在家里。
这种方式最适合给远方的朋友、长辈、老师、亲友拜年。
短信拜年 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拜年方式——便捷、快速 可以在第一时间把
信息传递出去。另外 短信拜年 1毛钱一条 成本也比较便宜。
MSN 、E  mail 、电子贺卡、视频拜年 只要双方都在线 通过类似MSN 之类的即
时通信软件给拜年增添了强有力的“武器”。E  mail 和电子贺卡则可以把场景
拍下来 制成电子邮件发送给亲朋好友。
休闲网络游戏拜年 这种方式适合所有喜欢游戏的人。操作简单、占用时间短、
趣味性和可玩性强等特点 给广大游戏爱好者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娱乐和感情联络
正月初一日 也叫“新正” 亲友之间互相拜年 称为“拜正”、“贺正”。主
人请客人吃甜料、喝甜茶 然后说吉祥话
对太太言 食甜给你生后生 生儿子 。
对老人言 食甜给你老康健 食百二 活到120岁 。
对商人言 食甜给你大赚钱。
对小孩言 食甜给你快大汉 胖胖大 快长大之意 。
对小姐言 食甜给你嫁好夫。
一般相互间言 新年大赚钱 新年走好运。
当朋友或亲戚来家贺年时 主人就拿出甜料 以前多为红枣、土豆、冬瓜、瓜子
等 现在多以精致的糖果代替 、甜茶 招呼客人食用 称为“食甜” 表示圆
满亲密的意思。
客人吃后 要说些如“食红枣 年年好”、“恭喜大赚钱”、“食甜甜 乎你快
大汉” 意“让你快长大” 、“食甜甜 乎你生后生” 意“让你生儿子”
等吉利话。另外 贺客如果带有小孩 必须赠送红包 作为新年的见面礼。  厦门旧时有一个风俗 就是儿媳妇在正月里须用冰糖煮鸡蛋 穿戴整齐后 端给
公公婆婆 以示孝敬。而新过门的媳妇更是要在早晨端“甜茶”等孝敬公婆及长
辈 并趁机认识那些未曾见面的长辈。此外 重要客人来时 厦门人也要煮汤圆、
红枣等甜汤招待客人。
一般 自大年初一到十五 家家户户都利用年节时准备现成的饭菜 宴请亲朋好
友 以联络彼此的感情。如商人多会利用这时候 款待顾客 以便扩展生意。
据老厦门介绍 请喝春酒的习惯在厦门农村尤为盛行。由于农村亲戚朋友居住的
距离相对比较远 因此一般都会留下客人请喝春酒。
初一早 早早起来之意
初三无歹志 无事情
初四神落地 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
初五隔开 告一段落 ? 鸦
初六舀肥 掏粪便 农事开始
初七七元 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
初八完全 年糕吃完了
初九天公生 天公生日
初十地公瞑 土地公生日
十一请女婿
十二倒去觅 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
十三吃糜配芥菜 糜即稀饭 连日吃腻了酒肉 改改口味
十四结灯棚
十五上元丸
十六看大烛   十七倒灯棚 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
在闽南人传统中 对于拜年有许多禁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一些禁忌已基本不
一、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 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
早 初二早 初三困甲饱 或无歹志 ” 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 晚起无妨。
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 明朝嘉靖年间 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
年除夕夜晚 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 大股倭寇乘机攻城 军民奋起抵抗敌人
激战二日三夜 倭寇才败退 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 百姓各自收埋亲友
吊丧亡灵 哭声震天 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 厦门居民把此日作
为忌日 久而久之 成为惯例。
二、春节期间 是闽南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大家都有着种种的希望 除了初
三不能拜年外 还有不少其他禁忌。初一的禁忌最多。早上要吃素菜 不吃荤的
也不煮 吃的饭菜必须是除夕日预做的 谓之“隔年饭”。表示去年的饭吃不完
还有剩余。初一要吃干饭或其他食物 不吃稀饭 否则这一年外出时会被雨淋或
遭意外。初一至初五不能扫地 不可舀肥。万一非打扫不可 也要把垃圾留置家
中 不可拿到外面倒掉 不然就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倒掉一样 使家里受穷。
不可骂人 不可打架 不问人讨债 不使身体受伤。如受伤 就是“痛过年”
极为不吉利。不可打破或损毁碗盘瓷器 万一不慎打破 就用红纸包起来 等到
初五“隔开”之日 才把它投进河里 念“打破瓷 钱银一大堆”等安慰的话
如此就可逢凶化吉。绝对不可午睡 据信 男人初一午睡 他的田畦就会崩溃
女人如果午睡 则厨房就会倒塌。
闽南春节风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 房多门多 除了贴春联
外 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 叫“门蔗” 方言“蔗”与
“佳”近音 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 并插上用
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 寓意饭菜长年丰足 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
堆垛大门外 点燃待其烟绕火旺 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 边跳边念 “跳入
来 年年大发财 跳出去 无忧共无虑 跳过东 五谷吃不空 跳过西 钱银滚
滚来。”这叫“过火群” 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 消灾过运 迎来干干净净、大
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 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 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
起 垃圾堆放门边 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 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
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 叫“添旺” 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
坐炉旁 叫“围炉守岁” 最好通宵达旦守着 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 长
辈给晚辈分压岁钱 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 生活节奏加快 闽南乡村一些
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 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
炉”在腊月寒冬 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 述旧岁展望未来 那是
多么温馨 多么幸福。  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 随着时代的进步 近年变化极大。为了入乡随俗 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 黎明开门 梵香燃爆 曰" 开正" 。晨起祭祀祖先 是日 粪土不倾户
正月初三 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 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 是日应
勿往访 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 初二早 初三困甲饱” 意思是初三
日无客登门 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 明朝嘉靖年间 倭
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 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 大股倭寇乘机
攻城 军民奋起抵抗敌人 激战二日三夜 倭寇才败退 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
初三日 百姓各自收埋亲友 吊丧亡灵 哭声震天 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
年初三日 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 久而久之 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 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 接神 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 玉皇诞辰 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 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 关圣帝君诞辰 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 上元或日元宵 即三官大帝诞辰 闹花灯。
饭春花 除夕夜会在神案前供奉春饭 春饭上面会插上一支印有春字的纸花。
不吃稀饭 闽南人在大年初一的时候 不吃稀饭 因为吃了稀饭 表示这一年外
出容易淋到雨而生病或是遇到意外死亡。
闽南话本 正月正时
闽南人十分重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所以春节期间特别喜庆、特别好客、特别
慷慨、特别宽容。在春节这几天他们总是把“正月正时”这个词挂在嘴边。
“正月正时”是一个万能的理由 只要这个词一说出口 不需再有更多的解释
听者就能认同 把平日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 该开心的就开心 该请客的就请客
常年简朴节约的这时却毫不吝啬 平时有成见的这时一笔勾销。闽南人过年 不
仅投入金钱、时间、精力 更重要的是还注入情感 所以既营造了节日的气氛
又赢得了过节的心情。
作文三:《春节闽南游》4100字春节闽南游
青岛——>济南,大巴,100.00,与mei汇合,金三杯提前吃年夜饺子。
这一日花费总计132.00
20.00(书洋—南靖)+13.00(南靖—漳州)+24.00(漳州—厦门)+70.00(住宿)+5.00(午饭)
2.13鼓浪屿
这一次是纵深的游,先是环岛一周,然后进入小区。希望每一天都是新生。有清脆的鸟鸣。
回到海洋招待所的时候,就已经没有标准间了,只好住普通房间,用两个房间合用的卫生间。
这里的米酒与湘西苗家的不同,苗家的米酒只有甜,没有酒味,
这里的,却在甜之外,有清楚的酒味,不过还颇好喝。
是些叫不上名字的菜肴,有我喜欢的粥,还喝了他们自家酿一杯米酒。
另要说的是:土楼群似乎也有提供住宿的地方,如果需要住宿,建议住土楼群,不住书洋镇。
住在土楼里的人们似乎对游客司空见惯,一点没有惊异的申请,还微笑着兜售他们自己制作的酸梅,
偶尔路过的村寨中,就平平淡淡的矗立着一座规模并不小的土楼。
因为是山路,车子在山间盘旋向上,很多路的转弯都是锐角。
让你只是匆匆忙忙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却不能真的看见美。我想起来在侯机时候,看到的一段话
大意是:人保护自己不是要避免受伤,而是要增强自己从伤中痊愈的能力。我忽然觉得这是神的启示。
过厦大大门以后,向右转就看得见。
初一一大早去南普陀,南普陀离住处,只有2站地,走路即可。
18:30,济南机场出发,至厦门,机票970.00
21:30,到厦门机场,坐机场小巴到火车站,6.00。
约22:00,火车站打车至厦大附近的海洋研究所招待所,12.50。
住研究所招待所,标准间,120.00/间
合计1208.50元
2.09厦门。而且过了厦大,路边都是摆小摊卖香烛的。
南普陀门票3.00。可以凭门票领到一株香。当然,虔诚者可以再买。进香的人很多,摩肩接踵。
很多都是老人。也有一看就是外地来的,眉目间也很虔诚。
我算是迷途的羔羊,浑浑噩噩跟着人流边走边看,一切都如流水,不能进入我的脑子
佛很多,分不清楚哪一个是作甚么的,那柱香一路举着,几次香灰都落在我的脸上衣服上
后来究竟进给哪尊佛,也搞不清楚了。
只是当走累了,站在一株巨大的榕树下休息等mei的时候,
一抬头,透过密密麻麻的人群,霍然看见对面的墙上,有两个墨黑的大字:随缘
象一声顿喝,让我猛醒。
04年颇累,其实也许我刻意求了什么,患得患失才会累。
也许我该更随意些。
我愿意相信这些话,都是神的启示。
从南普陀出来,还不到中午,在寺庙对面的肯德鸡吃了早饭,大约2-30元,别的店铺不开门。
时间还早,于是在寺庙门口乘车,很多,直到轮渡,去鼓浪屿,投币1元。
在轮渡乘船去鼓浪屿,有两种方式。
一种直接过渡,不需要船票,只要直接上船就可以,上船以后,如果要去二层,只要1元。
回程时需要买票,3元。
另一种是环岛观光一周,然后停靠在鼓浪屿的,这种票价10元,收好船票,回程不需要再买。
因为不太确定行程,岛的大小,所以随意在岛上纵深游走,遇到日光岩的时候,就买票进去了,
毕竟是岛上最注明的景点。
时间是旅行散心中最煞风景的因素。
留在脑子里的,就只有流水帐一般的东西。我还记得那天阳光很明媚,
有孔雀开屏,有鹦鹉表演杂技。日光岩上有一个漂亮的小屋,大概是堡垒,
但是是白色的,圆形,屋子外面还有花纹,感觉象回民的帐篷
(其实我不知道回民是不是住帐篷,只是那屋子花纹让我想起来伊斯兰教,那形状让我想起来帐篷)
我站在那个小屋的门边留了影。
下来的时候,有一组铜雕,两匹铜马,真马大小,
骑在上面拍照的时候,我想起来那句诗: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当日花费共计295.00元
3.00(南普陀)+30.00(早饭)+2.00(往返公共汽车)+10.00(环岛轮渡)
+60.00(日光岩门票)+60.00(午餐)+10.00(黄则和花生汤等)+120.00(住)
感觉是午饭比较贵,只是一个青菜,一个花蛤,一个面线,居然60.00元~
2.10厦门—漳州—南靖
早上睡到自然醒,大概有9点钟了。
去湖滨路汽车站,到了发现没有发南靖的车,南靖发车在松柏汽车站,
漳州大概在厦门与南靖中间。便先到漳州。买了下午1点多的票。
漳州发南靖的车很多,在西客站,从汽车站出来有公共汽车。
到南靖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住汽车站附近的温泉裕延宾馆。服务不好,不建议住。
当日主要花费合计157.00元
24.00(厦门—漳州)+13.00(漳州—南靖)+100.00(宾馆)+20.00(晚饭)
顺便说一下,春节期间,找吃饭的地方很麻烦,好像饿了一天,晚上在南靖找到一个开门的超市,
芗客来,赶紧买了两包饼干备用。买了10个鹌鹑蛋充饥以后,发现一家开门的饭馆,
赶紧饿死鬼投胎一样,要了两个青菜,一个汤。因为感觉几天没有怎么吃到青菜了。还不贵,20元。
2.11南靖—书洋
书洋是田螺坑所在地,还有很多知名不知名的土楼。
南靖发书洋的车很多。票价春运期间20.00元
这是最美的一段路,大概从地图上看,南靖到书洋应该只用几十分钟即可。但是车子走了2个多小时。
路上很美,越入深山,周围的景色越美,树和竹渐渐高大茂盛起来,车就在葱葱郁郁的树林中,
到高处的时候,有雾渐渐漫上来,车子有时候就行在云雾中。
村子,土楼,还有那绿幽幽的森林,浑然一体。人在山间,人在画中。
到达南靖的时候大约中午了,停车点时候有很多摩托车揽客,这是游客去看土楼的主要工具
也因为当地的摩托车不需要挂牌交费什么的,所以摩托车在当地是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
停车点附近有许多小吃店,但是开门的不多,看起来也不甚好。
在刚进书洋的地方,有一家名字叫做书洋的饭店,也提供住宿。看起来比较干净。
在那里吃了午饭,20.00。因为考虑可能当日无法往返,便也决定住下。
是个家庭旅馆,比较简陋。35元。
摩托车到田螺坑,50.00元。
摩托车稍微有点冷,不过那段山路很美,茂密的竹,茂密的树,有桃花梨花在路边已经开放
越有鸟鸣越显得山的幽静。鸟的声音清脆可喜。
田螺坑门票20.00。所谓的土楼群有5座土楼,仍旧有人居住。似乎也有待客的地方。
土楼外层是土,据说一碗土价格相当于一碗肉,里层是木结构。
年深日久,那些楼梯,扶栏,门窗都变了棕色,古色古香。中间的空地以鹅卵石铺就,
沿空地与楼体有一圈流水的凹槽。楼似乎都是三层,一层是厨房,二层放杂物,三层住人。
土楼正对门,似乎是一个供奉的位置,
有当地的村民围在一起赌博,出手颇豪放,一注10元起押。赌具很精致,似乎含了远古的玄机。
据说村民有因为赌博倾家荡产,跳楼自尽,当然也有发财的,否则不会前仆后继。
在路上拍了些森林,回到书洋,也不过傍晚。
跟店主人聊天的时候,居然发现他女儿竟然是低几届的师妹。
于是不但喝了主人上好的茶,见识了闽南客家的功夫茶,还吃了一顿特色的免费晚餐,呵呵。
呵呵,我喝酒,总是一沾唇就有了醉意,然而继续喝,仍旧如此。很妙的感觉。
店主本人是个颇懂茶的人,又有小师妹陪着去买了茶具,于是这次旅行我带回来的,
便是套小小的朱砂茶具,还有店主珍藏的几包好茶。
听店主的茶经,受益匪浅。铁观音馥郁的芬香,象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使我得以窥茶文化的一角。
费用小计245.00元
20.00(南靖—书洋)+20.00(田螺坑门票)+50.00(摩托车)+20.00(午饭)+35.00(住宿)
+100.00(铁观音)
2.12书洋—南靖—漳州—厦门
书洋到漳州,早上有一班车,由于春节期间,人会很多,所以仍旧选择了班次较多的南靖漳州线路。
中午到达厦门松柏车站,简单吃了午饭,先回到海洋研究所招待所。
需要提醒的是,春节期间,房间最好提前定,否则会没有房间。
下午游厦大,厦大占地面积颇大,边缘依山傍海,校园里综合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树木茂盛,
高大的木棉开满了红色的花朵,假槟榔,凤凰树,散发着浓郁的南国风味。
走到傍晚的时候,我已经迷了路,幸好走到南门,对着校园地图认了半天,才终于找回去。
这一天是阴历的生日。从书洋上车,又一次历经入画的山林,我忽然发现,一贯戴着的尾戒,
竟然忘在住处了。
环岛一路,可以坐游览车,自己感觉是步行更悠闲自由,只要你的体力允许。这一带绿化很好。
又因为有些草木凋零,人工的痕迹冲淡一些,便略带了自然的味道。
鼓浪屿上的建筑有万国建筑的称号,果然名不虚传。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不带地图,漫无目的地游,在那些狭窄的小巷里,
总是有长了青苔的老墙,浮雕了花纹的老门楼让人惊喜。
那些小楼,也各个不同,更多西方建筑的风格,廊柱式居多,
有的明明是欧陆风格的楼体,檐角却赫然是中国传统的龙腾。结合在一起,也颇和谐。
我拍了很多不同的门楼,希望积攒起来,可以做一个门的小辑。
这一天的花费最少,计83.00元
2.00(公交车)+3.00(船票)+8.00(午饭小吃)+70.00(住)
2.14回程
因为明天要上班,而即便顺利,也要完善10点左右才能到家,
所以只中午出去在中山路吃了碗沙茶面,吃了个青菜,买了件衣服,路上御寒,
今天是我的阳历生日,也算送自己一件生日礼物,收到没有预期的祝福。
飞机16:30起飞,经停温州,到达青岛,已经是19:30了,机场到市区,要40分钟。
花费总计:1088.00元
13.00(厦门午餐)+90.00(外衣)+970.00(机票)+15.00(机场班车)
合计这一次出游,共花费:3208.00元。
购物只有200元,主要是路费。。
详情请参考康辉旅行社团http://tuan.cctcct.com/
作文四:《闽南的春节习俗》4400字闽南地区春节习俗介绍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闽南人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民谣云:“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载云:“元正贺礼,乡老相约聚拜,省往复之烦。郡守、县令率僚属会焉。旧于贡闱,后于承天寺,至淳祐间(1241一1252年)乃即泮宫。邻里则各于侧近庵宇,会集齿长,岁推一人,具酒果为礼。今此礼废。”解放后又恢复。
“敬天公、贺正”泉州过新年风俗
正月初一,常称为“过年”、“过新年”,可见“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唐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闽南人的过年风俗
南的一些地方民间文化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这一点与台湾的民俗可以说是同出一辙,不仅在语言上相通,在一些民俗、戏曲、手工艺品等方面更象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样,小时候我经常跟着大人们去看芗剧、歌仔戏、木偶戏等具有浓郁闽台文化的戏曲,从小我就爱听爱唱闽南歌,至今会唱上千首的闽南语歌曲,对于当地的民俗从小就耳濡目染,
在闽南一带,按农历算每个月都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它的来源和民间传说,祭拜活动更是盛行,关帝庙、上帝公庙、观音寺随处可见,家家供观音,户户拜关公,拜观音可乞求平安,关公则是财神的象征,这种观念在闽南人的眼里己经根深蒂固,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人供奉道教里的各种神仙如福、禄、寿三星、太上老君等;过年是一杯茶,一桌色香味俱全的闽南菜,一群淳朴好客的闽南人,和眼前妩媚的风景。只是在这里,无论是走着,坐着,躺着,想着,念着,寻觅着,遗忘着,总有一分热闹陪伴着,可以放肆却不可以放纵,可以孤独却不孤单。只是这些都像是一场梦,福建便是圆梦的地方。
随便走进一家闽南人家过大年,从腊月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你都能体会到浓浓的民俗气息。
闽南人过年基本上是从腊月十六“尾牙”(福建旧时称改善伙食为“做牙”,而“尾牙”则为最后一次做牙)这天开始的。一直到元宵,整整一个月,过年 “过”翻天。前期是预热阶段,比如置办年货,祭拜灶王爷等。转入除夕,就热闹起来了。除夕之夜,闽南称之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今年就是“二九暝”)。家家在天色未晚前准备好“春饭”等供品。“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在闽南话中,“春”与“剩”谐音,表示“年年有余”。在大门后,还要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意味着又长又甜,家运吉祥。
一到腊月二十四这天,民间传说这些供在家里的神仙们就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本年度的“工作”,闽南人把腊月二十四这一天称为过小年,并会举行比较隆重的祭拜仪式,恭送这些神仙上天去做客,直到正月初四这天这些神仙才会重新回到家中,为人们送来新年的财运并保平安。
过年时在闽南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得饱,初四安下地,初五隔光,初六舀稀饭,初七摸,初八摸,初九祭天公…………”,这句话要用闽南语念起来才会顺口,
大概的意思是:
初一和初二要起早床,起早床后食用糯米制作的甜稀饭,寓意在新的一年里甜甜蜜蜜,
初三就可以睡早床,
初四安下地是说腊月二十四那天上天去的神仙们在初四这天返回地面带来新一年的运程,据说通过占卜还可以知道你家里的神仙从天上带回来什么东西,比如带回了红枣那预示着在新一年里平安,如果是带回了元宝则表示今年有财运,如果带回了笔则表示家中今年有参加高考或毕业考的学子将会高中,
初五隔光的意思就是可以解除很多过年的禁忌,比如在初一至初四在家中是不能打破碗或其它器皿的,到了初五这些禁忌就不存在了,小孩要是过年时吵闹不听话,在初一至初四大人是不可以打骂小孩的,而到了初五小孩再不听话,大人们就可以“家法伺候”了;
初六舀稀饭是说过年时人们常常大鱼大肉,过于油腻,到了初六这一天就要归于平常,吃点稀饭等素食用于调节饮食,以利于身体健康。
初七摸、初八摸这句话如果不是闽南人就没办法理解了,可能还会以为是搓麻将呢,其实不然,初七和初八是为初九祭天公做准备工作,小时候在闽南过年,大人们都要用手工制作很多年糕,这些年糕绝大部份是用糯米为原料做的,分为两种,一种叫“粿”另一种叫“龟”,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粿”是无馅的,一般做成圆形,要多大有多大,主要看蒸笼的大小, “粿”一般是用米浆来作为原料,蒸熟后在最上面一层涂抹一层生油,然后在正中央贴上一张剪成圆形的红纸,以示吉祥。另一种年糕叫“龟”,有馅,一般是用炒花生搅碎后加上白糖加工而成,与花生汤圆的馅类似,“龟”一般作成巴掌大小,包好后用专用的木模印在年糕的表面上,花纹就是以龟壳的样式为参照的,所以闽南人把这种年糕称为“龟”,寓意健康长寿。“龟”制作好后,在底部放一张竹叶,材料类似于端午节包粽子时的竹叶,在叶片与年糕之间也要涂抹上一层薄薄的油,以防粘住锅底或蒸笼。
初七、初八这两天除了制作年糕外,还要准备一种叫寿桃的食物,其方法和材料与做馒头没什么两样,只是外形上比较讲究,要仿做成桃子的形状,并用红纸将其染上红色。闽南的民间传说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用寿桃祭拜为其庆祝生日,而玉皇大帝在闽南被百姓尊称为“天公”,所以才有初九拜天公的说法。拜天公一般选择在初八晚上,家家户户会在这天晚上举行盛大的朝拜仪式,以乞求在新的一年里福运高照,家人平安,事业昌隆。这时还会焚烧一些纸钱还有一种叫“补运单”的红纸,上书一家老小的生辰八字。拜天公的供品一般选择三牲(猪、牛、羊)或以鸡代替其中一种,另外鲜花、水果、柿饼、桂圆干、红枣等也是必备之品。
除夕夜的团圆饭
说完了拜天公、拜年的闽南风俗,再说说闽南人的除夕夜的团圆饭是如何吃的。除夕夜的团圆饭在闽南被贯以一种特殊的称谓叫“围炉”,记得小时候吃年夜饭时,在桌子的正中央都要摆放一口特制的火锅,中间有个烟囱,里面放置木炭,这种火锅在一些地方今天还在沿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火锅和液化气火锅,但使用新式的火锅却少了几分年味,因为使用老式的火锅所散发出来的那种香味是新式火锅所代替不了的。
闽南人对于“围炉”即年三十晚上的这顿饭是特别的重视,并且也比较讲究食物的名称和搭配,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但所选择的食物一定要有特别的意义。餐桌上一定要有鱼,那叫年年有余(鱼),吃鱼头预示着来年“富饶饶”(闽南地方方言),要有甜芋泥,因为芋与富裕的裕同音,还要有蚶,蚶的壳类似于古代的银子,有金银万两的象征,一般是在围炉快结束时吃的,这种海产不需要要蒸煮,只需用开水生烫一下即可,要是拿去煮就失去了新鲜性,不好食用了。
在闽南人年夜饭的菜谱里带有普遍性的菜肴还有:“海蛎煎,鲜带鱼,红鲟(螃蟹)、对虾、芋堡……等等。佳肴配美酒,美酒当然也是少不了的,围炉时一般选用茅台、五粮液或剑南春。围炉前要在大门口燃放鞭炮,然后紧闭大门晚宴开始,围炉时,家中的下辈要先向长辈敬酒并送出祝福,盘中的菜即使再好吃也不能吃得一点不剩,至少要留下一点在盘底,在围炉的过程中不可以打破碗、汤匙等,因为那是不祥的象征。
围炉结束后,大人们开始给小孩派发压岁钱,发红包也有讲究的,如果是己婚的人向未婚的人发红包,则要发双份的,即发两包,如果发红包的人是未婚的,则只能发一包,兄弟姐妹当中排行大的给排行小的发红包,辈份高的给辈份低的发,己婚的给未婚的发,所以最划算当属在家中排行最小。
围炉结束后,打开大门,放鞭炮,然后才可以出去玩,但大多数人不会出去,一般是在家里陪伴父母泡茶、聊天。这样大年三十就算过去了,到了大年初一,无论大人小孩都要起早床,换上新衣服,出门去向亲戚长辈们拜年,初一早上的早餐也比平时特别,是用糯米煮的甜稀粥,粥中放红糖、红枣、桂圆等,这种甜稀粥按闽南的方言说叫“米糕粥”,同时如果有客人到访,还要敬上一杯放有红糖的红枣茶,然后才喝铁观音茶,闽南的茶道是闻名遐迩的,每家每户在过年时都备有小包装的上等铁观音茶,配以沸水泡之,其香、色、味俱佳。
到了元宵,闽南人的春节喜庆气氛又到了一个小高潮。“元宵节”又称为“灯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汤圆,闹花灯,猜灯谜。按照闽南地区的风俗习惯,元宵节的活动要持续三天,正月十四的晚上最具闽南特色的民俗踩街活动拉开了“闹元宵”的序幕。
在闽南春节的热闹气氛非常的浓厚,尤其是元宵节,我们闽南又称为小过年,除了春节以外,元宵节是很重视的,挂花灯,猜灯谜,最主要的是全家的团圆,全家的团圆,大大小小从海外、从外地都回来团聚,所以叫做团圆,真正的团圆,所以人家称为小过年”。
看花灯是元宵节的重头戏,在台湾还有“偷俗”和“钻灯脚”的习俗,“偷俗”的名堂很多,如未婚少女故意去偷别人家菜园的葱菜,如果不被主人发现,就是吉兆。预示她能遇到称心如意的郎君;已婚妇女如偷得喂猪盆而被人骂或偷拔到人家竹篱笆上的竹,则认为是生男之兆,就是因为闽南话“竹篱”和“得儿”发音相同来取义的;“钻灯脚”就是元宵夜妇女们故意在灯下钻来钻去,也是因为“灯”和“丁”同音,取其“添丁”的吉意,所以在台湾还有“钻灯脚,生男丁”的谚语。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各地共同的风俗,元宵也叫做汤圆,关于它的传说和典故非常的多,但都是取其团团圆圆和吉利的意思。
作文五:《闽南的春节习俗》5900字---------------------------------------------------------------范文最新推荐------------------------------------------------------
闽南的春节习俗
闽南地区春节习俗介绍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闽南人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民谣云:“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
1 / 10
---------------------------------------------------------------范文最新推荐------------------------------------------------------
春纳祥,俗称“开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载云:“元正贺礼,乡老相约聚拜,省往复之烦。郡守、县令率僚属会焉。旧于贡闱,后于承天寺,至淳祐间(1241一1252年)乃即泮宫。邻里则各于侧近庵宇,会集齿长,岁推一人,具酒果为礼。今此礼废。”解放后又恢复。
“敬天公、贺正”泉州过新年风俗
正月初一,常称为“过年”、“过新年”,可见“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唐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
2 / 10
---------------------------------------------------------------范文最新推荐------------------------------------------------------
“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闽南人的过年风俗
南的一些地方民间文化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这一点与台湾的民俗可以说是同出一辙,不仅在语言上相通,在一些民俗、戏曲、手工艺品等方面更象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样,小时候我经常跟着大人们去看芗剧、歌仔戏、木偶戏等具有浓郁闽台文化的戏曲,从小我就爱听爱唱闽南歌,至今会唱上千首的闽南语歌曲,对于当地的民俗从小就耳濡目染,
在闽南一带,按农历算每个月都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它的来源和民间传说,祭拜活动更是盛行,关帝庙、上帝公庙、观音寺随处可见,家家供观音,户户拜关公,拜观音可乞求平安,关公则是财神的象征,这种观念在闽南人的眼里己经根深蒂固,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人供奉道教里的各种神仙如福、禄、寿三星、太上老君等;过年是一杯茶,一桌色香味俱全的闽南菜,一群淳朴好客的闽南人,和眼前妩媚的风景。只是在这里,无论是走着,坐着,躺着,想着,念着,寻觅着,遗忘着,总有一分热闹陪伴着,可以放肆却不可以放纵,可以孤独却不孤单。只是这些都像是一场梦,福建便是圆梦的地方。
3 / 10
---------------------------------------------------------------范文最新推荐------------------------------------------------------
随便走进一家闽南人家过大年,从腊月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你都能体会到浓浓的民俗气息。
闽南人过年基本上是从腊月十六“尾牙”(福建旧时称改善伙食为“做牙”,而“尾牙”则为最后一次做牙)这天开始的。一直到元宵,整整一个月,过年 “过”翻天。前期是预热阶段,比如置办年货,祭拜灶王爷等。转入除夕,就热闹起来了。除夕之夜,闽南称之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今年就是“二九暝”)。家家在天色未晚前准备好“春饭”等供品。“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在闽南话中,“春”与“剩”谐音,表示“年年有余”。在大门后,还要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意味着又长又甜,家运吉祥。
一到腊月二十四这天,民间传说这些供在家里的神仙们就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本年度的“工作”,闽南人把腊月二十四这一天称为过小年,并会举行比较隆重的祭拜仪式,恭送这些神仙上天去做客,直到正月初四这天这些神仙才会重新回到家中,为人们送来新年的财运并保平安。
过年时在闽南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得饱,初四安下地,初五隔光,初六舀稀饭,初七摸,初八摸,初九祭天公,,,,,,,,”,这句话要用闽南
4 / 10
---------------------------------------------------------------范文最新推荐------------------------------------------------------
语念起来才会顺口,
大概的意思是:
初一和初二要起早床,起早床后食用糯米制作的甜稀饭,寓意在新的一年里甜甜蜜蜜,
初三就可以睡早床,
初四安下地是说腊月二十四那天上天去的神仙们在初四这天返回地面带来新一年的运程,据说通过占卜还可以知道你家里的神仙从天上带回来什么东西,比如带回了红枣那预示着在新一年里平安,如果是带回了元宝则表示今年有财运,如果带回了笔则表示家中今年有参加高考或毕业考的学子将会高中,
初五隔光的意思就是可以解除很多过年的禁忌,比如在初一至初四在家中是不能打破碗或其它器皿的,到了初五这些禁忌就不存在了,小孩要是过年时吵闹不听话,在初一至初四大人是不可以打骂小孩的,而到了初五小孩再不听话,大人们就可以“家法伺候”了;
初六舀稀饭是说过年时人们常常大鱼大肉,过于油腻,到了初六这一天就要归于平常,吃点稀饭等素食用于调节饮食,以利于身体健康。
初七摸、初八摸这句话如果不是闽南人就没办法理解了,可能还会以为是搓麻将呢,其实不然,初七和初八是为初九祭天公做准备工作,小时候在闽南过年,大人们都要用
5 / 10
---------------------------------------------------------------范文最新推荐------------------------------------------------------
手工制作很多年糕,这些年糕绝大部份是用糯米为原料做的,分为两种,一种叫“粿”另一种叫“龟”,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粿”是无馅的,一般做成圆形,要多大有多大,主要看蒸笼的大小, “粿”一般是用米浆来作为原料,蒸熟后在最上面一层涂抹一层生油,然后在正中央贴上一张剪成圆形的红纸,以示吉祥。另一种年糕叫“龟”,有馅,一般是用炒花生搅碎后加上白糖加工而成,与花生汤圆的馅类似,“龟”一般作成巴掌大小,包好后用专用的木模印在年糕的表面上,花纹就是以龟壳的样式为参照的,所以闽南人把这种年糕称为“龟”,寓意健康长寿。“龟”制作好后,在底部放一张竹叶,材料类似于端午节包粽子时的竹叶,在叶片与年糕之间也要涂抹上一层薄薄的油,以防粘住锅底或蒸笼。
初七、初八这两天除了制作年糕外,还要准备一种叫寿桃的食物,其方法和材料与做馒头没什么两样,只是外形上比较讲究,要仿做成桃子的形状,并用红纸将其染上红色。闽南的民间传说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用寿桃祭拜为其庆祝生日,而玉皇大帝在闽南被百姓尊称为“天公”,所以才有初九拜天公的说法。拜天公一般选择在初八晚上,家家户户会在这天晚上举行盛大的朝拜仪式,以乞求在新的一年里福运高照,家人平安,事业昌隆。这时还会焚烧一些纸钱还有一种叫“补运单”的红纸,上书一家老小的生辰八
6 / 10
---------------------------------------------------------------范文最新推荐------------------------------------------------------
字。拜天公的供品一般选择三牲(猪、牛、羊)或以鸡代替其中一种,另外鲜花、水果、柿饼、桂圆干、红枣等也是必备之品。
除夕夜的团圆饭
说完了拜天公、拜年的闽南风俗,再说说闽南人的除夕夜的团圆饭是如何吃的。除夕夜的团圆饭在闽南被贯以一种特殊的称谓叫“围炉”,记得小时候吃年夜饭时,在桌子的正中央都要摆放一口特制的火锅,中间有个烟囱,里面放置木炭,这种火锅在一些地方今天还在沿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火锅和液化气火锅,但使用新式的火锅却少了几分年味,因为使用老式的火锅所散发出来的那种香味是新式火锅所代替不了的。
闽南人对于“围炉”即年三十晚上的这顿饭是特别的重视,并且也比较讲究食物的名称和搭配,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但所选择的食物一定要有特别的意义。餐桌上一定要有鱼,那叫年年有余(鱼),吃鱼头预示着来年“富饶饶”(闽南地方方言),要有甜芋泥,因为芋与富裕的裕同音,还要有蚶,蚶的壳类似于古代的银子,有金银万两的象征,一般是在围炉快结束时吃的,这种海产不需要要蒸煮,只需用开水生烫一下即可,要是拿去煮就失去了新鲜性,不好食用了。
在闽南人年夜饭的菜谱里带有普遍性的菜肴还有:
7 / 10
---------------------------------------------------------------范文最新推荐------------------------------------------------------
“海蛎煎,鲜带鱼,红鲟(螃蟹)、对虾、芋堡,,,,等等。佳肴配美酒,美酒当然也是少不了的,围炉时一般选用茅台、五粮液或剑南春。围炉前要在大门口燃放鞭炮,然后紧闭大门晚宴开始,围炉时,家中的下辈要先向长辈敬酒并送出祝福,盘中的菜即使再好吃也不能吃得一点不剩,至少要留下一点在盘底,在围炉的过程中不可以打破碗、汤匙等,因为那是不祥的象征。
围炉结束后,大人们开始给小孩派发压岁钱,发红包也有讲究的,如果是己婚的人向未婚的人发红包,则要发双份的,即发两包,如果发红包的人是未婚的,则只能发一包,兄弟姐妹当中排行大的给排行小的发红包,辈份高的给辈份低的发,己婚的给未婚的发,所以最划算当属在家中排行最小。
围炉结束后,打开大门,放鞭炮,然后才可以出去玩,但大多数人不会出去,一般是在家里陪伴父母泡茶、聊天。这样大年三十就算过去了,到了大年初一,无论大人小孩都要起早床,换上新衣服,出门去向亲戚长辈们拜年,初一早上的早餐也比平时特别,是用糯米煮的甜稀粥,粥中放红糖、红枣、桂圆等,这种甜稀粥按闽南的方言说叫“米糕粥”,同时如果有客人到访,还要敬上一杯放有红糖的红枣茶,然后才喝铁观音茶,闽南的茶道是闻名遐迩的,每家每户在过年时都备有小包装的上等铁观音茶,配以沸水泡之,其香、
8 / 10
---------------------------------------------------------------范文最新推荐------------------------------------------------------
色、味俱佳。
到了元宵,闽南人的春节喜庆气氛又到了一个小高潮。“元宵节”又称为“灯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汤圆,闹花灯,猜灯谜。按照闽南地区的风俗习惯,元宵节的活动要持续三天,正月十四的晚上最具闽南特色的民俗踩街活动拉开了“闹元宵”的序幕。
在闽南春节的热闹气氛非常的浓厚,尤其是元宵节,我们闽南又称为小过年,除了春节以外,元宵节是很重视的,挂花灯,猜灯谜,最主要的是全家的团圆,全家的团圆,大大小小从海外、从外地都回来团聚,所以叫做团圆,真正的团圆,所以人家称为小过年”。
看花灯是元宵节的重头戏,在台湾还有“偷俗”和“钻灯脚”的习俗,“偷俗”的名堂很多,如未婚少女故意去偷别人家菜园的葱菜,如果不被主人发现,就是吉兆。预示她能遇到称心如意的郎君;已婚妇女如偷得喂猪盆而被人骂或偷拔到人家竹篱笆上的竹,则认为是生男之兆,就是因为闽南话“竹篱”和“得儿”发音相同来取义的;“钻灯脚”就是元宵夜妇女们故意在灯下钻来钻去,也是因为“灯”和“丁”同音,取其“添丁”的吉意,所以在台湾还有“钻灯脚,生男丁”的谚语。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各地共同的风俗,元宵也叫做
9 / 10
---------------------------------------------------------------范文最新推荐------------------------------------------------------ 汤圆,关于它的传说和典故非常的多,但都是取其团团圆圆
和吉利的意思。
10 / 10
作文六:《闽南春节谚语》3700字闽南口头谚语大全,比如恋爱、气候、生意、钱等你都会念吗,
一、一钱、二缘、三水、四少年、五好嘴、六敢跪、七缠、八绵、九强、十敢死
二、一钱、二缘、三水、四少年、五敢、六好胆、七皮、八绵、九跪、十姑成
三、一钱财、二人才、三詼谐
四、第一门风、第二祖公、第三秀才郎
五、飫狗肖想猪肝骨,飫猫肖想海底鱼(飫=饿)
六、一蕊好花插在牛屎顶
七、乌秋骑水牛,老牛哺幼草
交龙,凤交凤,隐龟交懂憨,三八交叮咚
九、水丑没得比,爱到恰惨死
十、媱的没水,水的没媱
十一、爱情的热度,亲像六月的火烧埔
十二、第一快,山顶弄柴箍;第二快,火烧菅芒埔;第三快,查某追查甫 十三、看有吃没,乾焦癮
十四、替人饲某
一、媒人嘴,唬累累
二、三人共五目,日后没长短脚话
三、包领你入房,没包领你一世人
四、做媒人,没包生子
五、做媒人,贴聘金
六、人水又有才情,媒人踏破户碇
一、种到歹田望后冬,娶到歹某一世人
二、水某难照顾
三、烧糜伤重菜,水某损子婿
四、没是苦,有是鲁
五、一个某,恰好三个天公祖
六、有唐山公,没唐山嬤
七、娶到好某恰赢做祖,娶到歹某一世人艰苦
八、娶到歹某,恰惨三代没烘炉、四代没茶壶
九、古意娶没某
十、未娶某,勿会使笑人某贤走;未生子,勿会使笑人子
爱嚎(勿会使=不能) 十一、无某无猴
十二、卖某做大舅
十三、摸到箸笼,才知头重
十四、娶某大姊,坐金交椅
十五、老尪疼嫩婆,感情恰合和
十六、娶婊做某,毋通娶某做婊
十七、赊猪赊羊,没赊新娘
十八、鱼趁鲜,人趁嫩
十九、娶某不娶买臣妻,嫁尪不嫁百里奚
一、纺无好纱,紧嫁无好大家
二、三拣四拣,拣到一个卖龙眼
三、乞食婆拣好汉
四、拣后注,毋通拣大富
五、嫁鸡缀鸡飞,嫁狗缀狗走,嫁乞食揹筊芷斗
六、歹歹尪,吃勿会空
七、嫁到好尪靠尪势,嫁到歹尪夯尪枷
八、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
九、未做衫,先做领,未嫁尪,先生子
十、新娘轿扛到,才想要绑脚
十一、用拈的没好菜,用招的无好婿
十二、好铁不打菜刀,好汉不乎人招
5娶细姨:
一、某无人知,两某相褻代
二、多某无地睡
三、娶某无閒一天,娶细姨无閒一世人
四、大某无权利,细姨交锁匙
五、大某打到死,细姨不甘比
六、甘愿嫁人担葱卖菜,也不和人工家尪婿
6讨契兄:
一、契兄公恰大三界公
二、戏无情,贼无义,契兄无志气
三、偷食无会瞒嘴齿,讨契兄勿会瞒哩乡里
四、芹菜好吃空腹裡,稻子好吃大肚子
7娶新妇:
一、种田要拣好田底,娶新妇要拣好娘娌
二、不孝新妇三顿烧,有孝的查某子过路摇
三、大家(婆婆)有嘴,新妇无嘴
四、杂唸大家,出蛮皮新妇
五、入山看山势,入门看人意
六、一年新妇,两年话柱(顶嘴),三年师父
七、是做料够,不是新妇贤
八、太太是宝贝,丈姆是万岁,老母是朽柴皮
8嫁查某子:
一、查某囝仔菜籽命
二、拣新妇拣一个,拣子婿拣一家
三、子婿是半子
四、丈姆看子婿,越看越可爱
五、一个查某子,应二十四个子婿
六、娶新妇满厅红,嫁查某子房内空
七、嫁查某子,恰惨著贼偷
八、吃,吃俺爹,赚,赚私攲(私房钱)
一、尪某是相欠债
二、前世相欠债,这世做夫妻
三、尪生某旦,吃饱相看
四、没冤没家,不成夫妻(冤家=吵架)
五、尪某,尪某,床头打,床尾和
六、某张不盖被,尪张不吃糜(张=闹脾气)
七、睏破三领蓆,掠伊的心肝掠不著
八、枕头神,上灵圣(灵验)
九、好花在别人丛,好某在别人房
十、死某换新衫,死尪换饭缸
十一、歹锣累鼓,歹尪累某
10惊某:
一、惊某大丈夫,打某猪狗牛
二、好汉勿会打妻,好狗勿会咬鸡
三、听某嘴,大富贵
四、听母嘴,没败坏,听某嘴,绝三代
五、细汉母仔子,大汉某的子
六、惊某若惊虎
11生子:
一、好歹粿要会甜,好歹查某要会生
二、不孝有三,无后為大
三、勿会生,牵拖厝边(勿会生=不会生)
四、生赢,鸡酒香,生输,四块板
五、查甫要吃望人请,查某要吃望生子
六、补胎恰赢做月内
七、有子有子命,没子天注定
八、好子毋免济(不用多),济子累死爸,济新妇累死大家
九、子勿会使偷生
十、一代娶矮某,三代出矮鼓(矮子)
十一、欠子债,夯子枷
十二、生一个子,豪滫三年(豪滫=说谎)
十三、父老子幼,神仙难救
十四、第一憨,做皇帝,第二憨,做老父
十五、公嬤疼大孙,父母疼尾子
12饲子:
一、饲子师仔,饲子才是师父
二、七坐,八爬,九发牙
三、三岁乖,四岁睚,五岁掠去杀
四、会行晬一,勿会行晬七
五、等大,毋通等娶
六、囝仔会跑,大人追到嘛嘛嚎
篇二:闽南谚语、俗语摘录
闽南谚语、俗语摘录
1.一圆打四结 铁公鸡(喻一毛不拔)
2.一声唔知,万事无代。(喻少惹事为妙)
3.人情世事陪够够,无鼎兼无灶。 (喻人情世事应酬不完)
4.大目新娘找无灶。(讥眼前之物,竟找不到)
5.大鼎未滚,小鼎强强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桌彩美缝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