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军师保卫战军师台怎么建

&p&谢邀。&/p&&p&&br&&/p&&p&《三国演义》讨论武力时,许褚是这么个角色:&/p&&p&没胜过名将,但平过典韦与赵云,与吕布斗过几十合后被曹操叫人围攻,裸衣战过马超,唯一败北是醉酒被张飞刺了。一般公认他是顶尖名将。&/p&&p&哪位会说:裸衣战马超、打吕布二十合后叫队友,也挺被动的,干嘛也当个许褚的战绩呢?&/p&&p&答:因为马超和吕布本来就是超一流存在啊。&/p&&p&同理:&b&司马懿堪堪没输给诸葛亮,干嘛算个战绩呢?&/b&&/p&&p&&b&——因为司马懿的确挺能耐,但诸葛亮却是,更超卓的存在啊!&/b&&/p&&p&&br&&/p&&p&&b&———————————————————————————————————————————&/b&&/p&&p&&br&&/p&&p&司马宣王的战绩是有的,风格也卓著。《晋书》为了帮他洗白篡权夺位的事,哪怕没战绩,也很爱吹他的言论,显得宣王神机妙算。比如,劝曹操别迁都啦,猜孙权不敢来伐啦,之类。如此就显得宣王格外聪明。&/p&&p&司马懿的几次名战,包括平孟达、破公孙、擒王凌,归纳一下:&/p&&p&——破孟达,乃是孟达要反,猜司马懿要一个月到;&b&司马懿急行军&/b&,八日赶到,出其不意,围住,导致孟达部内乱,解决。&/p&&p&——破公孙渊,&b&宣王声东击西&/b&,佯攻围堑,渡过辽水,直取襄平,围点打援,围了襄平,解决。&/p&&p&——破王凌,王凌诈称吴人塞涂水,要求发兵征讨,司马懿看穿了一切;于是&b&司马懿九天赶到甘城&/b&,王凌解决。&/p&&p&——也包括杀曹爽的高平陵之变。装病卖萌,忽然发难,再让蒋济们去骗曹爽说只要兵权。&/p&&p&所以司马宣王的风格?&/p&&p&&b&是快,是迅疾,是声东击西,是惊人的判断力“老夫早就看穿了一切”。&/b&&/p&&p&&br&&/p&&p&&b&———————————————————————————————————————————&/b&&/p&&p&&br&&/p&&p&好了,回到正题:&b&诸葛亮vs司马懿。&/b&&/p&&p&他俩的对局,一共两次。&/p&&p&&br&&/p&&p&&b&公元231年,诸葛亮北伐。&/b&司马懿当时麾下包括: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建威将军郭淮。这阵容够漂亮了吧?&/p&&p&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p&&p&《晋书》说:&/p&&blockquote&張郃勸帝分軍住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隃麋。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天子使使者勞軍,增封邑。&/blockquote&&p&&br&&/p&&p&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守,司马懿认为不能分军;于是进军。&/p&&p&诸葛亮听说大军到了,自己带人去上邽割麦子。&/p&&p&诸将害怕。司马懿说我两天就能赶到,赶来了,诸葛亮逃走了。司马懿又说了,诸葛亮好对付。于是到汉阳去跟诸葛亮相遇。之后诸葛亮后退,司马懿攻击,诸葛亮逃走,司马懿斩俘上万。&/p&&p&哇看起来司马懿无敌了!好威风啊!&/p&&p&那么问题来了:&b&这战绩是真的吗?&/b&&/p&&p&《三国志》说得极简略:&/p&&blockquote&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blockquote&&p&没说诸葛亮败北的事;还射杀了魏国最高军事长官之一的张郃。嘻嘻,为什么《晋书》不提张郃死了呢?是因为这样显得司马懿无能吗?&/p&&p&看注引:&/p&&blockquote&汉晋春秋曰:……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blockquote&&p&&br&&/p&&p&与《晋书》一样的是,张郃要求分兵,司马懿没听。诸葛亮来割麦。&/p&&p&与《晋书》不一样的是……诸葛亮击破郭淮费曜,割了麦;然后司马懿不听张郃的话,非要贴着诸葛亮,然后被诸将念叨“畏蜀如虎”,于是司马懿出战,被大破之:所谓甲首三千、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p&&p&之后诸葛亮粮尽退军,张郃追杀,在木门道膝盖中了一箭。&/p&&p&&br&&/p&&p&那么《晋书》与《汉晋春秋》,我们信哪个呢?&/p&&p&《晋书》里也无法否认的是:张郃劝司马懿分兵,司马懿不听,结果&b&诸葛亮确实晃过了司马懿&/b&,声东击西,到了上邽割麦。&/p&&p&《晋书》里只好让司马懿吹牛,说我两天就能赶到了!——赶到有鸟用,诸葛亮麦子都割走了。&/p&&p&《晋书》里吹说司马懿在卤城一带击破诸葛亮。但是:&/p&&p&——街亭马谡败后,诸葛亮自贬;这次之后,诸葛亮却没自贬。&/p&&p&——司马懿此战后一直避免再战,怎么看都不像是赢了的样子。他老人家那可是侵略如火落井下石的打法呀。&/p&&p&——最关键的:张郃是在追击时死在木门道的,木门道在卤城东北;蜀汉在西南,退军该是往西南走,张郃怎么追着追着追到东北去了呢?&/p&&p&&b&所以真相只有一个咯:诸葛亮在卤城胜了;战线向东北大幅推进;司马懿于是龟缩不出;等诸葛亮粮尽,张郃追击,死在卤城东北的木门道。&/b&&/p&&p&这一战好笑在于,《晋书》拼命为司马懿为尊者讳,但他西向被诸葛亮晃过、被诸葛亮割了麦子、赢了上邽一战,都还是漏出来了;最后还遮盖了张郃之死与甲首三千,遮得实在不太像样。&/p&&p&最后诸葛亮安然退军,还捡了个五子良将张郃,嘻嘻。&/p&&p&&br&&/p&&p&好了,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晋书》都没法为司马懿涂脂抹粉了。&/p&&blockquote&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衞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于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b&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b&!」&/blockquote&&p&诸葛亮挑战,司马懿不出。&/p&&p&诸葛亮送司马懿女人衣服。司马懿于是“怒”,千里请战。天子专门派使节辛毗来不让出战。&/p&&p&诸葛亮神吐槽:“他本来就不敢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b&打得过我,何必千里请战&/b&?”&/p&&p&但架不住司马懿嘴硬啊:&/p&&blockquote&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巳墮吾畫中,破之必矣。」&/blockquote&&p&诸葛亮已经中了我的计,一定能破之!&/p&&p&——结果就是死守不出,熬到诸葛亮死了。真是妙计,嘻嘻。&/p&&p&好了,最搞笑的地方来了:&/p&&blockquote&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b&帝出兵追之&/b&。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b&帝以窮寇不之逼&/b&,於是楊儀結陣而去。&br&……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blockquote&&p&诸葛亮死,司马懿出兵追杀。&/p&&p&杨仪反旗鸣鼓,司马懿忽然决定“穷寇莫追”,就眼看着杨仪走了。&/p&&p&——等等,如果穷寇莫追,你干嘛追过来?!神经病啊!?&/p&&p&——所以死诸葛走生仲达。当地百姓一下子真相了。司马懿只好自嘲了事。&/p&&p&&br&&/p&&p&&br&&/p&&p&所以了,一目了然了吧?&/p&&p&《晋书》已经努力帮司马懿吹了。但事实是:&/p&&p&&b&——231年北伐,诸葛亮晃过司马懿,声东击西,到上邽割了麦子;司马懿贴到卤城,先被手下吐槽畏蜀如虎,然后发生会战,然后战线后撤;之后诸葛亮粮尽,司马懿追啊,丧了五子良将最后一个张郃。&/b&&/p&&p&&b&——234年北伐,司马懿死守不出,还玩出千里求战、巾帼衣服之类大梗。虽然牛吹得很大,“破之必矣”,结果还是熬死了诸葛亮;要追杀时,看见杨仪军队集体转身,忽然决定“穷寇莫追”了。&/b&&/p&&p&&b&——结合司马懿此前擅长声东击西、预判准确的风格,两次作战,都多次判断错误,也算是被诸葛亮给玩了;连《晋书》这种歌功颂德文字都遮盖不住的尴尬呀。&/b&&/p&&p&&br&&/p&&p&&br&&/p&&p&更过分的事:&/p&&p&诸葛亮玩儿司马懿,还不是他专长的部分。&/p&&p&《三国志》里,陈寿说诸葛亮:&/p&&blockquote&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blockquote&&p&诸葛亮的才华,治戎是长处,奇谋是短处。&/p&&p&——等等,他的奇谋是短处,怎么还能晃过司马懿,去上邽割麦的?&/p&&p&——大概因为,他的治戎是100分,奇谋是95分?&/p&&p&陈寿还说,诸葛亮所以未能有克,是因为他的对手“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p&&p&这是告诉司马懿:“您是人杰,加上人多,加上您防守诸葛亮进攻,所以他没能攻克”。&/p&&p&——这真是夸司马懿人杰?还是骂他呢?!&/p&&p&多说一句,诸葛亮的治戎,真是古今罕有。&/p&&blockquote&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blockquote&&p&这是和岳飞“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类似的境界了。&/p&&p&&b&所以诸葛亮每次回师,都帅气得不得了&/b&:二伐回师,回马枪斩王双;四伐回师,回马枪斩张郃;他死了,回师,司马懿忽然决定“穷寇莫追”,不敢追了。诸葛亮治军的军纪军容,强到匪夷所思。&/p&&p&&br&&/p&&p&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的高下,《三国志》后来裴注引的一段,更直白了:&/p&&blockquote&“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b&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b&。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blockquote&&p&&br&&/p&&p&诸葛亮的战士人民,只有魏国1/9。司马懿踞天下十倍之地,手握精锐,城池牢固,根本没敢去对付诸葛亮,只能自己保全,让诸葛亮自来自去散步。搞得魏国不敢解甲,被诸葛亮牵制得很被动。&/p&&p&他俩的胜负,很明白了吧?&/p&&p&——————————————————————————————————————————&/p&&p&&br&&/p&&p&总括一下:&/p&&p&&b&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很卓越,有判断力,擅长声东击西,善于揣测对方心理,善于出其不意,善于急速进军。&/b&&/p&&p&&b&可是啊,就是在判断力、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方面,他输给了诸葛亮,被割了麦、甲首三千、一个张郃。搞得一向打速度流的司马懿,忽然变成了龟缩流。&/b&&/p&&p&&b&可怕的是,这些奇谋,还不是诸葛亮最擅长的。&/b&&/p&&p&&b&终于司马懿优势兵力、优势地位,却只好玩些千里请战的事,来避免跟诸葛亮打。&/b&&/p&&p&&b&真不是司马懿不够厉害——打打其他人,那还是很有本事的——只是,诸葛亮实在是,太强了啊。&/b&&/p&
谢邀。 《三国演义》讨论武力时,许褚是这么个角色:没胜过名将,但平过典韦与赵云,与吕布斗过几十合后被曹操叫人围攻,裸衣战过马超,唯一败北是醉酒被张飞刺了。一般公认他是顶尖名将。哪位会说:裸衣战马超、打吕布二十合后叫队友,也挺被动的,干嘛也…
&p& 在中国,大凡读过书的都知道“乐不思蜀”的典故,而中国人除了一些旧社会长大还健在的人之外,又基本都读过书,所以,中国人是都知道“乐不思蜀”的典故的。说的是蜀后主刘禅国灭后,到了洛阳,一次宴会上,曹魏大司马司马昭心血来潮,命人表演蜀国的歌舞,其他蜀国故臣都悲伤形于颜色,唯独刘禅听得很开心,完全没有一点悲伤的样子。司马昭就问就问刘禅:“你思念蜀国吗?”刘禅说:“我在这里过得很愉快、很满足,不思念蜀国。”&/p&&p&从此,刘禅就成了千年的笑柄,被视为没心没肺的典型代表,这件事也作证了刘禅作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历史形象。这种评价在近现代有了改变,不少人开始为刘禅鸣冤叫屈起来,认为古代的权利斗争过于激烈,曾经做过皇帝的人基本上不会有好下场,而刘禅是善终的,这是刘禅装傻卖乖的结果,可以说明刘禅很聪明。&/p&&p&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不是没有原因的。古人看重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像刘禅这样把偌大一个国家给弄灭亡的,本身已经足够让人鄙视了,所谓“乐不思蜀”什么的,只是一个废物的白痴言论而已。近现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个人的价值慢慢被拔高,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意识逐渐淡漠。刘禅的亡国也就更容易被人原谅,转而欣赏他装傻苟活的机智了。这是两种价值观的差异,孰是孰非,由于话题过于宏大,我无法分辨。这里仅就简单的历史事实层面,探讨一下刘禅的“乐不思蜀”是出于求生而故意说的,还是真情流露。换言之,刘禅是装傻还是真傻。&/p&&p&先亮明我的观点,我认为刘禅是真傻,原因有以下四点。&/p&&p&第一,这个典故只是故事的一个片段并不完整。事实上,那次聚会后,刘禅的一个故臣叫郤正的,就跟告诉刘禅,他这说话太不得体了,招人笑话,下次司马昭再问,要哭着回答“先人的坟墓都在西边,离自己太遥远了,自己无日不思念”,说完还要闭上眼睛,作悲伤状。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了一次,刘禅就照郤正教的说了一遍。司马昭很奇怪,说:“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像郤正说的?”刘禅大吃一惊,眼睛盯着司马昭说:“是他教我的。”司马昭和其他在场的人哄堂大笑。故事后面的一部分当然更能表现出刘禅的傻劲儿,不过,司马昭要是没多那一句嘴,刘禅的“得体之言”岂不是有悖于装傻充愣的宗旨了吗?可怜的是郤正,他想到了司马昭会再问刘禅思不思蜀,却没提防司马昭居然这么了解自己说话的风格,让刘禅闹了更大的笑话。&/p&&p&第二,现代人只要稍微懂一点中国历史的都知道,新政权的开国之君杀就政权的亡国之君是常例。所以,我们看出了刘禅亡国之后身处的危险境地,以至于我们认为,他非得装成白痴,让司马氏觉得他没有威胁,才能苟活一条性命。&/p&&p&这种看法,不能说是错的,但却混淆了时代,刘禅那时候,这种做法还是很不普遍的。比如,周赧王和汉献帝就是善终的,至于秦王子婴,刘邦入关时也没杀他,当时的人也不认为该杀,后来他被项羽杀了,成了项羽残暴的例证之一。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奂也是善终的,不过,刘禅投降时,曹奂还没有逊位,对于刘禅没有参考价值,就不多说了。&/p&&p&其实,这种杀旧政权亡国之君的“常例”是从南朝宋的创建者刘裕开始的。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灭晋后,不仅杀了晋恭帝司马德文,更是大肆屠戮晋室宗室,从此旧政权的亡国之君鲜有善终者。南朝宋的刘昱、刘准,南朝齐的萧宝融,南朝梁的萧方智,北周的宇文阐,隋朝的杨侗、杨侑,唐朝的李晔、李柷,无一不是横死。&/p&&p&所以,现代人对刘禅安危的担忧,多少有点一厢情愿意思。&/p&&p&第三,我们如果看看三国时期的三个亡国之君——刘禅、曹奂、孙晧,再加上一个也曾经是曹魏皇帝,被司马家篡夺权利,最后被逼退位的曹芳,这四个人中,无论怎么看,刘禅都是最不该死的。&/p&&p&先来看曹芳和曹奂。曹芳是魏明帝曹睿的养子,曹魏正式的第三位皇帝,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掌权,曹爽被族诛,几年后曹芳退位,高贵乡公曹髦继位做了皇帝。之后曹芳历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晋武帝)的相继掌权,后于晋武帝太始十年(274年)去世。曹奂是曹魏的最后一个皇帝,他是在曹髦被弑杀后等上帝位的,咸熙二年(265年),曹奂逊位于司马炎,晋朝建立。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后于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去世,享年五十几岁。&/p&&p&亡国之君分两种,一种是权力被权臣架空而亡国的,一种是被其他国家攻灭而亡国的。对于新政权的开国皇帝而言,一般是前一种亡国之君的威胁比较大。因为新皇帝的权力根基是寄生于旧政权中长大的,互相之间的联系太紧密,不可能轻易剥离开,也就很难确定新政权里会有多少“心怀故国”的不安定分子。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了亡国之君,绝了其他人的念想。而后一种亡国之君的权力根基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被摧毁了,就算这些力量能重新组织起来,也只能在地方搞个叛乱什么的,伤不到新政权的根本。例如,同样是被因为隋朝而亡国的,陈朝的成年皇帝陈叔宝可以活,而北周的未成年皇帝宇文阐则必须死。曹芳和曹奂是第一种国君,而刘禅是第二种,没理由司马氏不杀曹奂而要杀刘禅。&/p&&p&再来说孙晧,这人的性格阴狠乖戾、杀人如麻,权力欲强,自尊心也强。吴国灭亡之后,他被俘虏到了洛阳,晋武帝司马炎非常高兴,大宴文武官员及四方使者,席上给孙晧特地安排了个座位,并热情地对他说:“我设这个座位等你很久了。”这句话刺伤了孙晧的自尊心,他马上说:“我在南方也设了一个这样的座位等陛下很久了。”像孙晧这样倔强不服、出言不逊都能善终,没理由刘禅非要出卖自己的人格和自尊才能苟活。&/p&&p&更何况,刘禅是这三人中第一个亡国的,蜀国灭亡后的十六七年吴国才灭亡,司马氏出于减轻灭吴阻力的考虑,也会留刘禅一条性命的。&/p&&p&第四,刘禅装傻就能说明他没有威胁吗?未必。明清易代之际,很多人假借朱三太子的名义造反,真实的朱三太子本人反倒只想做个平头百姓,没有参加任何造反行动。结果如何,清廷抓住朱三太子后,照样拉菜市口斩首,为的是“以绝后患”。蜀国灭亡后,姜维投降了钟会,钟会大军还在还师的路上,姜维就怂恿钟会造反。姜维是真的认为钟会造反能成功吗?也不是,他只是希望借此将魏国这滩水给搅浑了,好乘乱迎回刘禅,重建蜀国。最后他失败被杀了。就这一件事,假如司马氏想杀刘禅,刘禅是无法通过装疯卖傻躲过去的。&/p&&p&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刘禅的“乐不思蜀”言论,只是没心没肺的表现,跟他的善终没有太大的关系。说他是为了活命而装傻,不符合实情。&/p&&p&事实上,刘禅的历史形象是早有定论的,近现代的某些人以刘禅的一句“此间乐,不思蜀”就认为刘禅是装傻求活,进而推论出刘禅聪明,这是很奇怪的。其中的原因除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一些人哗众取宠的心理外,恐怕也不乏近现代人自以为沐浴了西方“先进”文明之光,自觉不自觉中用一种俯视的眼光看待中华文化,才如此不尊重古人的观点,凭借一点小聪明就迫不及待地推翻古人的结论的缘故。&/p&&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把刘邦、曹操、朱温、朱元璋这四个腹黑流氓关在一间密室里,只准一个人活着出来,谁会被最先玩死?&/a&&p&&br&&/p&&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data-image-width=&0& data-image-height=&0& class=&internal&&吴杰:批判酱缸理论&/a&&p&&br&&/p&&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data-image=&https://pic1.zhimg.com/v2-10cb4d2bfcad8a597dc128_bh.jpg& class=&internal&&一个人不相信国家的实力,崇洋媚外,什么厉害一点的东西都认为是外国人做的
怎么看?&/a&&p&&/p&
在中国,大凡读过书的都知道“乐不思蜀”的典故,而中国人除了一些旧社会长大还健在的人之外,又基本都读过书,所以,中国人是都知道“乐不思蜀”的典故的。说的是蜀后主刘禅国灭后,到了洛阳,一次宴会上,曹魏大司马司马昭心血来潮,命人表演蜀国的歌舞,…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d1bcd8e6b_b.jpg& data-rawwidth=&902&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d1bcd8e6b_r.jpg&&&/figure&&br&&br&&br&&p&这一篇的准备工作极为痛苦,笔者所坚持的热情、客观、公正的原则这一次受到了良心的挑战。&/p&&p&痛定思痛,躲无可躲,终于在前所未有的艰难中写成。也许,之前所写的数篇列传,都是为了给这个复杂的题目铺垫吧。&/p&&br&&p&&b&人间失格&/b&&/p&&br&&p&东吴大皇帝孙权(公元182年-252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以“大”为谥号的皇帝,也是三国在位时间最久的帝王。然而以客观公正著称的晋朝史官陈寿在《三国志》中将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冠之以天子专用的“崩”、“殂”,对孙权的死亡则仅仅称之为诸侯使用的“薨”,低调而微秒地表现出了他对孙权甚为不爽的态度。何也?&/p&&br&&p&由于吴国史官“为尊者讳,为贤者隐”的闪烁其词,后世无从得知孙权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究竟发生在何年何月。再加上孙权的一生相当漫长,若仍以履历的形式讲述则太过纷繁复杂,因此本文将从五个层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剖析孙权,尽可能地让读者了解此人真实的面目。&/p&&br&&p&&b&下班以后的私生活&/b&&/p&&br&&p&孙权崇尚节俭,从没有像魏明帝那样铺张浪费地建设亭台楼阁。至于奢侈品,除了送给曹丕就是做国际贸易。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的人生乐趣主要有三:&/p&&br&&p&一、开酒会&/p&&p&孙权是《三国志》里举办酒会最多的人物,高兴的时候甚至亲自给大伙儿斟酒。这些事儿之所以会被记录下来是因为他手下总有那么几个不懂事儿的人物。&/p&&br&&p&德高望重的老管家张昭看不惯少东家喝大酒,动不动就甩脸子。孙权拿他没辙只能哄哄算了。直到贴心人诸葛恪出现,在酒桌上对老张头儿频频奚落,孙权才不必再窝火。&/p&&br&&p&张昭可以倚老卖老,别人要敢扫兴就没那么容易混过去了。&/p&&br&&p&虞翻在孙权刚接班时保护他免遭堂兄孙暠的威胁,其人知识水平很高,是著名的经学家,曹操多次招聘都被他拒绝。但是虞翻成分不好、脾气又差,一直不招孙权待见。&/p&&br&&p&在大魏皇帝曹丕领导下做吴王时的一次酒会上,孙权又给大伙儿挨个倒酒,虞翻趴在地上装醉,孙权刚走开几步虞翻就爬了起来,这意思就是老子不想跟你喝。&/p&&br&&p&孙权早就想办他,只是碍于社会影响一直忍着,这回干脆借酒行凶,拔出剑来就要剁。一般人不敢劝,只有前任扬州牧刘繇之子,江东孙氏用来标榜自己的活招牌,地位超然的大司农刘基将孙权紧紧抱住,劝他说“大王,不行啊,要杀他也得等醒了酒再说啊,要是酒后杀了大知识分子明早您就得上头条啊!”孙权怒吼到:“曹操尚且杀了孔融,我杀个虞翻又能怎么地?”&/p&&br&&p&不说这话还好,要是说了这话再杀虞翻就等于公开以曹操为榜样,那么孙权的权力合法性就动摇了。为了把面子找补回来,孙权下令:以后我喝醉的时候说要杀谁大伙都不要当真了。&/p&&br&&p&虞翻暂时安全,几年后被流放到了交州。&/p&&br&&p&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在酒桌上偷奸耍滑,更不要在喝酒时携带管制刀具啊。&/p&&br&&p&二、娶老婆&/p&&p&原配谢夫人:在孙权看上自己亲姑姑的亲孙女徐夫人之前对这位结发妻子还是很不错的。&/p&&br&&p&侄女徐夫人:孙权第一任太子孙登养母。在孙权看上江湖人称步练师的步夫人之前,对她也是很不错的。孙权不畏惧伦理观念的束缚,对自己的侄女一视同仁。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做媒,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了儿子孙休。&/p&&br&&p&步练师:孙权最有名的两个女儿孙鲁班、孙鲁育的母亲,也是孙权一生的挚爱,史称“宠冠后庭”。在孙权遇到琅琊王夫人之前,专宠她一个。&/p&&p&两个王夫人:比较受宠的是诸葛家族的老乡琅琊王夫人,她为孙权生下了第二任太子孙和。南阳王夫人为孙权生下了吴国第三任皇帝孙休。在潘夫人出现之前,她们都还混的不错。&/p&&br&&p&娇媚性感的潘夫人:孙权以六十高龄让小潘潘怀上了第三任太子,也是吴国第二任皇帝的孙亮。母以子贵,阴险妒忌、娇媚性感的小潘潘一度有机会成为吕雉式的实权太后,却在孙权病危时被饱受她虐待的宫女们合伙谋杀。&/p&&br&&p&另外还有为孙权生下鲁王孙霸的谢姬、生下齐王孙奋的袁术之女袁夫人,以及以第一任太子孙登的生母为代表的,广大不知名女同胞。&/p&&br&&p&在全体老婆们夜以继日的共同努力下,孙权有了七个儿子,四个女儿,使他不管怎么折腾都不怕后继无人。所以晚年的孙权才能大义灭亲、使劲儿折腾、至死方休。&/p&&br&&p&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夫多妻制是不利于家庭和睦的。&/p&&br&&p&三、打老虎&/p&&br&&p&老婆众多加上常年喝大酒的孙权竟然能够活到七十高龄,这要归功于他以打猎的方式锻炼身体的好习惯。&/p&&br&&p&孙权打老虎的名声仅次于武松。比如苏东坡先生就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专门写到:“亲射虎、看孙郎”。然而笔者怀疑,以苏东坡先生的才学,亲射虎时不看李广偏偏要看孙郎是在以隐晦的方式说笑话。&/p&&br&&p&孙权在一次打老虎的行动中险些遇难,好在他从小就吸取老爹和老哥的教训,走哪儿都带着保镖。但这次遇险让孙权发现光有保镖还不足以保卫他的安全,于是创造性地发明了工具——“射虎车”。他把自己关进可以移动的笼子里,从此高枕无忧、痛痛快快地打猎去喽。不知现代野生动物园里的观览车是不是受到了孙权的启发呢?&/p&&br&&p&这个故事告诉我们:&/p&&p&1.人类能够战胜动物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发明工具。&/p&&p&2.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p&&br&&br&&p&&b&如何评价孙权的军事水平?&/b&&/p&&br&&p&一、击退山贼&/p&&p&公元197年,袁术与孙策翻脸。孙权以一千兵力击退袁术发动的六县山贼。&/p&&br&&p&注:孙权仓皇逃窜,刚跳上马敌人就已杀到眼前,兵器已经砍到了马鞍上。出身贫寒的别部司马周泰受孙权厚恩,以自己的身体保护领导,受伤十二处依然死战不退。其他人受周泰感召,奋力作战击退山贼。处于濒死状态的周泰在神医华佗的治疗下休养了很久才康复。&/p&&br&&p&二、二攻陈登&/p&&p&公元198年,孙策派孙权进攻广陵太守陈登驻守的匡琦城。前不久刚刚帮助曹操玩儿死吕布的陈登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镇定自若,主动出击,大败孙权。不久孙权卷土重来,重蹈覆辙。&/p&&br&&p&注:名重天下、有湖海之志的陈登早年患有重病,幸得华佗治疗得以不死,后来病情加重而华佗不在,无人可治,38岁死去。&/p&&br&&p&三、血洗皖城&/p&&p&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承江东基业。庐江太守李术在孙策手下时服服帖帖,对孙权全无半分好感,欲归附曹操。这时的曹操忙着与袁绍交战无暇兼顾。孙权杀李术,屠皖城,扬刀立威。&/p&&br&&p&注:由于江淮一带草寇众多,不利驻防。为集中力量报杀父之仇,孙权搬空皖城、撤出了江淮。&/p&&p&这一年,永远为合肥人民所怀念的扬州刺史刘馥奉曹操之命单枪匹马来到江淮,迅速招降所有草寇。随后刘馥及其部下庐江太守朱光兴修水利、大开屯田、广招流民、兴办教育,使合肥、皖城两地复兴。&/p&&br&&p&四、三征黄祖&/p&&p&公元203年-208年春,孙权三征江夏,得名将甘宁,杀黄祖、告慰孙坚在天之灵。&/p&&br&&p&注:黄祖出生年份不详,但根据曾在他手下混过的甘宁描述,黄祖被杀时已经七老八十。若是黄祖早点退休,真不知道孙权怎么跟死去的老爹交代。&/p&&br&&p&五、赤壁大战&/p&&p&公元208年夏,曹操轻取荆州、大破刘备并给孙权写信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p&&p&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p&&br&&p&注:&/p&&p&1.周瑜要五万精兵,孙权说,“一时半会儿凑不出这么多,先给三万,你们先打着,要是打不赢就回来,我亲自和曹操一决雌雄。”周瑜要的数目不大可能是信口开河而是经过估算的。要是周瑜都打不赢孙权还一决雌雄个屁,多给自己留点儿兵,是投降还是逃跑到时候再说。&/p&&p&2.孙权故意安排老资历的程普做周瑜的副手,程普当然不服,若非周瑜以博大的胸怀一再包容,赤壁之战的走向真不好说。&/p&&br&&p&六、第一次合肥之战&/p&&p&公元208年,再造合肥的扬州刺史刘馥逝世,这一年十二月,孙权携赤壁大胜之余威,亲征合肥。百余日的围攻加上连降暴雨使合肥的城墙即将崩塌。此时曹操忙于稳定后方,曹仁镇守的南郡又遭到周瑜关羽的夹击。合肥军民望眼欲穿的援兵迟迟不来,城破在即,唯一的指望是使诈。结果孙权相信了扬州别驾蒋济放出的假消息,以为有四万援军即将到达,匆忙放了一把火之后撤退。&/p&&br&&p&注:从此合肥成为了孙权的眼中钉,当时的孙权还不知道这座城市将成为他一生的笑柄和噩梦。&/p&&br&&p&七、周瑜之死&/p&&p&公元209年-210年,周瑜赶跑曹仁占据江陵。刘备来到京口迎娶孙权之妹时提出借江陵一用。周瑜建议孙权扣押刘备,挟持关羽、张飞一起伐蜀。鲁肃则力主维护孙刘联盟,把江陵借予刘备。&/p&&br&&p&孙权既批准了周瑜、甘宁提出的伐蜀计划又采纳了鲁肃的意见。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突然死在了巴丘(今岳阳楼一带)。患病多年的陈登尚且活到38岁,心胸宽广、雅量高致、多年来以音乐陶冶情操、以长槊书写情怀、以小乔常伴左右、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的周瑜却在35岁突然病死,上哪儿说理去?而陈寿评价孙权时将他比喻成越王勾践更有暗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嫌疑。&/p&&br&&p&注:在提出计划时周瑜先进行了一番剖白,希望和孙权的堂弟孙瑜一起出击,成功之后由孙瑜驻守联合马超,周瑜自己则回到江东辅佐孙权北伐襄阳。这是周瑜不甘于天下三分而提出的二分天下之计。&/p&&br&&p&从周瑜及其两个儿子的寿命来看,不排除家族遗传病的可能。但孙权当面批准伐蜀,背后却将伐蜀最大的筹码刘备放走并同意将入蜀的跳板江陵城外借,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手段无疑会令周瑜心寒。&/p&&br&&p&周瑜死后,孙策时代的激昂路线彻底终结。东吴进入了以绝不冒险为指导思想的孙权时代。这一年孙权挥师南下,将天下十三州里最偏远荒凉的交州纳入东吴版图。&/p&&br&&p&八、儒须之战&/p&&p&公元213年,平定了马超、韩遂的曹操南征、欲报赤壁之仇。孙权以七万兵力在濡须坞击退了曹操号称四十万的大军。曹操留下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悻悻而去。&/p&&br&&p&注:儒须之战前后孙权无论战略还是战术上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战前一年修筑的儒须坞起到了关键的防护作用。战斗中孙权还亲自乘船侦查,上演了史实版的草船借箭。而甘宁在此战中的表现更加耀眼,他率领百余名骑兵奇袭曹营、斩敌数十而还。&/p&&br&&p&九、皖城之战&/p&&p&公元214年,孙权决定稳扎稳打先拿下皖城再打合肥的主意。甘宁率领精锐士兵攀上城墙、速战速决,在合肥守将张辽驰援之前皖城就被攻下。从此庐江郡被孙曹两家一分为二。&/p&&br&&p&自周瑜死后孙权亲自指挥的两场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大大提高了他的威信和自信心。&/p&&br&&p&注:东吴集团给将领们开出了远远高于曹刘两家的价码——世袭领兵制规定军事长官死后其部队由子弟继承。这种带有私人性质的武装在防御战中为保卫既得利益积极性非常高,孙权一生没有打输过一次防御战与这项制度息息相关。但这一制度也使养尊处优的军官在攻城拔寨时很少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甘宁没有根基,战略构想又与最高领袖背道而驰,只能沦为“斗将”证明自己的价值。&/p&&br&&p&十、第二次合肥之战&/p&&p&公元215年,孙权趁曹操西征张鲁之机,兴兵十万二攻合肥。&/p&&br&&p&惜字如金的《三国志》难得的以浓墨重彩的笔触记录了这一战役:兵力只有七千的张辽毫无畏惧,亲率八百敢死之士于黎明时分发动突袭。甫一交战,张辽就亲手斩杀敌将两员、敌兵数十人,豪气冲天地大喊:“张文远在此,以我之武,送汝升天!”(这句台词是游戏《真三国无双4》里的,借来用用,史书原文是“大呼自名”。)&/p&&br&&p&徐盛、宋谦两营将士被吓跑,张辽大展神威、直冲孙权营帐。孙权仓皇逃上山顶、列阵自卫,任凭张辽叫骂不敢回应。待到太阳升起,孙权终于发现敌人兵力极少,下令将张辽突击队重重包围。&/p&&p&可是张辽简直骁勇到了没有道理好讲的地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自己冲出包围还嫌不够,又杀入敌阵将敢死队成员全部救回。孙权大军士气尽灭、垂头丧气,有气无力地包围了合肥十几天之后灰头土脸地撤退。&/p&&br&&p&途径逍遥津时,亲自殿后的孙权又被张辽突袭、险遭生擒,得甘宁奋战、凌统拼死护卫,孙权才以高超的马术技巧跳过断桥。&/p&&br&&p&此战奠定了张辽五子良将之首的地位,江东的孩子们闻其名而止泣。后人根据此战双方的表现称赞张辽为张八百,呼孙权为孙十万。&/p&&br&&p&注:笔者所写的是孙权列传而非讨伐孙权的檄文,在这里得稍微替孙权说两句公道话。&/p&&p&张辽的八百人面对的应该只是十万大军的先头部队,不然就算有八百个张辽拿着冲锋枪扫射十万头猪也不至于这么嗨翻全场。孙权在撤退时亲自殿后,也算是有所担当。所以笔者认为第二次合肥之战并非孙权一生最丢人现眼的表现。&/p&&br&&p&十一、白衣渡江&/p&&p&早在公元212年,孙权就把嫁给刘备的妹妹召回。孙小妹估计是很不愿意回娘家的,因为他在刘备家横行霸道、肆意妄为,过得不亦乐乎。&/p&&br&&p&公元217年,鲁肃病逝,孙刘联盟风雨飘摇。&/p&&br&&p&公元219年,孙权背叛孙刘联盟。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孙权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p&&p&注:对于孙权叛盟的原因,有人说是刘备集团势力膨胀的太快,成为了比曹操更强大的威胁。然而当时刘备集团只是同比增长较快、声势浩大,其真正实力仍与曹操相去甚远。关羽在得知后院起火之前就已经被曹操派出的徐晃击败,即使孙权不叛盟,刘备和关羽的北伐也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大可以再观望一段时间。&/p&&br&&p&有人说孙权对刘备占领的荆州西南部势在必得,这有一定道理。可是孙权对曹操占领下的扬州北部也有势在必得的野心。&/p&&br&&p&笔者认为,孙权叛盟有以下两个原因:&/p&&br&&p&1.孙权的原因:孙权被张辽打出了阴影,又不敢冒着被曹刘两家夹击的风险明刀明枪地和关羽正面对决。趁曹刘两家开战,偷袭盟友要比跨江北伐容易得多。&/p&&br&&p&2.关羽的原因:关羽对孙权一向很不尊重,他水淹七军时拿出来的战船更令孙权起疑,北伐中原准备这么多战船作甚?最重要的是关羽是刘备帐下仅有的熟悉水军的将领。一旦关羽顺江而下,东吴的水师虽强也会因为处在下游而非常被动。关羽遭到追杀时,孙权前所未有的坐不住,一再催问抓住关羽了没有。如此焦虑的表现,无论是之前的赤壁大战还是之后的夷陵之战都没有过。笔者分析孙权的心理是:关云长、荆州对我很重要,但是没有你,对我更重要。&/p&&br&&p&这一年,吕蒙死亡。孙权在其生前身后所表现出的关心和哀痛到了肉麻的程度,远远不是周瑜、鲁肃所能相比的。&/p&&br&&p&第二年,甘宁病逝,其死后待遇是东吴十二虎臣里最差的一个。对于孙权来说,功劳不重要,重要的是永远贴着领导的路线走。所以一辈子没打过胜仗的诸葛瑾可以步步高升、官至大将军,甘宁就只能是个杂号将军了。&/p&&br&&p&十二、夷陵之战&/p&&p&公元222年,刘备伐吴,所率兵力只有四万,加上封官许愿统战来的五溪蛮夷,也只有五万。而占据防守优势的吴军主帅陆逊也有五万人。没有了关羽,刘备只能弃舟登岸、以陆军强攻,终于在夷陵被火烧连营。&/p&&br&&p&夷陵之战并非《三国演义》里陆逊以二十万人战胜七十万人,阻止刘备一统江南的奇迹,而是刘备冒险夺回荆州行动的失败。当然,如果不是陆逊的指挥得当,刘备虽败也不至于败得那么血本无归。&/p&&br&&p&孙权无惧刘备,他最担心的是曹丕趁火打劫。为了防止最糟糕的状况发生,曹丕刚称帝他就放下身段儿投降,在政治上占据了优势的曹丕大方地封孙权为吴王。&/p&&br&&p&注:孙权的致命弱点被魏国杰出的战略家刘晔一眼看破,他力谏曹丕与刘备一起出兵瓜分东吴,这样的话魏国可以得到吴国的心脏地区,蜀国只能得到吴国的外延地带,到时蜀国也撑不了多久。反过来和孙权一起打刘备就不成了。因为刘备正在盛怒之中,孙权则处于清醒状态。一旦魏国出兵攻蜀,孙刘两家就有可能会罢兵言和。&/p&&br&&p&曹丕部分听取了刘晔的意见,没有出兵攻蜀,使夷陵之战没有消弭于无形。但曹丕又贪图孙权称臣给自己带来的政治优势,错过了灭亡吴国的大好机会。&/p&&br&&p&十三、抵抗曹丕&/p&&p&公元222-225年,由于孙权拒绝派长子孙登做人质,魏吴关系恶化。曹丕三次伐吴,完成了军队高级将领的大换血,收服了处于半独立状态的青徐豪霸,客观上帮助蜀国渡过了困难时期,但未能对孙权取得显著战果。&/p&&br&&p&注:曹丕第一次伐吴时特意把已经身患重病的张辽请上前线。孙权高度紧张,传令各军:“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吴军将士在保卫战中一如既往的积极踊跃,孙权本人中规中矩,无明显失误也未有突出表现。&/p&&br&&p&十四、石亭之战&/p&&p&公元228年,孙权与鄱阳太守周鲂联袂上演了一出苦肉计,赚得魏国大司马曹休中伏。此战由周鲂策划、孙权首肯、陆逊指挥、俘虏魏军一万人。曹休不久羞愤而死。&/p&&br&&p&注:孙权在战后的第二年称帝。从此直到孙权死亡,魏国再未对吴国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p&&br&&p&十五、第三、第四次合肥之战&/p&&p&公元229年,孙权因魏军有所防备临时取消了攻打合肥的计划。&/p&&br&&p&公元230年,魏国为了限制东吴水师,在合肥离水较远处修建合肥新城。筑城期间,魏国征东将军满宠申请到了重兵布防。连空虚时的老城都拿不下来的孙权自然无可奈何。&/p&&br&&p&公元233年,为试探新城虚实,孙权三攻合肥。&/p&&br&&p&因城远水,东吴水师二十余日不敢下岸。孙权领教到了新城的厉害,但是就这么回去太过丢脸,怎么着也得上岸放把火、抢点儿东西再走。孙权的心思被满宠识破,刚上岸就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六千伏兵袭击。孙权退走。&/p&&br&&p&公元234年,响应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孙权以号称十万之众四攻合肥,同时派陆逊、诸葛瑾率兵万余攻打襄阳。(其实吴国此战是兵分三路,第三路没起什么作用,带兵将领大伙儿也不熟悉,笔者就略过不提了。)&/p&&br&&p&满宠征集数十名勇士顺风放火,烧毁了吴军的攻城器械。30岁的魏明帝曹睿也御驾亲征,准备会一会52岁的孙权。曹睿刚继位时,孙权对他最亲密的好朋友诸葛瑾说过这样一番话:“丕之于操,万不及也。今睿之于丕,犹丕不如操也。”言下之意是魏国一代不如一代了,区区曹睿算得了什么啊?&/p&&br&&p&如果孙权不是耍嘴的话,公元234年就会上演魏吴两国皇帝在东边针尖对麦芒、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西边飙智商的华丽篇章。可是孙权竟然怂了……自顾自地带着吴国主力部队跑了。&/p&&br&&p&注:陆逊、诸葛瑾侥幸得脱、诸葛亮在五丈原与世长辞。笔者认为这才是孙权最丢人现眼的一回。此后孙权虽有小打小闹但再无大的动作。&/p&&br&&p&十六、总结&/p&&p&汉末三国,论作战经验之丰富,无人可与孙权相比。&/p&&p&古往今来,论作战水平之不稳定,也无人可与孙权相比。&/p&&p&综合评价:防御能力绝顶、进攻水平一般。&/p&&br&&br&&p&&b&如何评价孙权的治国水平?&/b&&/p&&br&&p&公元200年,孙权执掌江东,在张昭、周瑜的辅佐下逐渐稳定局势。孙权改变孙策时代的强硬态度,对士族阶层以安抚为主、招贤纳士。以鲁肃、诸葛瑾为代表的外来户和以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当地士族都加入了孙权的幕府。这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可是特权阶层舒服了,平民百姓就难过了。孙权也学曹操发展屯田,由于民屯会妨碍士族大庄园主的利益,孙权的屯田以军屯为主。&/p&&br&&p&公元225年,建忠中郎将骆统上书孙权说:吴国的百姓已经穷苦到了生下孩子不敢养,活着的吃不饱、死了的没人埋的地步。孙权深受触动,考虑到此时国际局势相对平稳,军备开支可以暂时压缩,便下了道命令实行轻徭薄赋。&/p&&br&&p&公元230年,为增长人口、发展生产力,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上万将士漂洋过海,寻访夷州、亶州。&/p&&br&&p&船队到达夷州。(除个别“台独”学者外,多数学者认为夷州就是台湾。)吴国将士与当地高山族人先兵后礼,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由于水土不服,缺医少药,病死的士兵越来越多。卫温、诸葛直决定返回,与当地人洒泪作别。&/p&&br&&p&船队回到吴国,连同随船到大陆开阔视野的高山族人一块儿算也只有几千人。得不偿失的孙权震怒,将卫温、诸葛直以“违诏无功”的罪名下狱处死。&/p&&br&&p&就这样,孙权建立了大陆与台湾最早的联系。&/p&&br&&p&公元233年,已经和东吴眉来眼去了三年的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向孙权称臣。孙权不顾众臣反对,派一万人远渡重洋去辽东宣旨,封公孙渊为燕王。这不多不少的一万人既不足以攻略辽东又令公孙渊起疑。于是公孙渊诱杀吴将、私吞了吴国的士兵。51岁的孙权气得连自己多大岁数都忘了,非说自己活了六十岁了,从没上过这么大的火,打算跨海远征辽东,总算是被大臣们拦住了。&/p&&br&&p&孙权与公孙渊的交往开辟了江东到辽东的航路、使江南与东北交换了特产、也促进了港口的繁荣。&/p&&p&公元236年,为应对通货紧缩,孙权下令铸造大钱,一枚大钱的币值相当于五百枚五铢钱。矫枉过正的金融政策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蜀国铸造的以一当百的“传形五铢钱”就成了吴国人民最喜欢的硬通货。等到孙权下令禁止铸造大钱,已经是十年之后了。&/p&&br&&p&公元241年,太子孙登在临终上书里希望他的父皇“博采众议、宽刑轻赋、以顺民望”,这是否说明他的父皇听不进去别人意见,而且严刑峻法加上繁重的徭役让民众很不爽呢?&/p&&br&&p&公元245年,孙权派三万多名屯田士兵开凿运河,以方便贸易。孙权一反重农抑商这一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在商业上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除了与魏蜀两国做国际贸易,还派出了商贸代表团远赴西域、古印度、罗马帝国等地广泛吸金。&/p&&br&&p&有人根据1958年南京清凉山吴墓中出土的青瓷羊说孙权使吴国的瓷器制造业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恕笔者眼拙,看不出能工巧匠的手艺与孙权有何干系?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国竹简倒是清清楚楚地记述了吴国基层干部和百姓不堪承受深重的压迫大量外逃的情况。&/p&&br&&p&在孙权及其子孙的治理之下,吴国只爆发了三十多次叛乱。(比吴国人多地广得多的魏国也是三十多次,蜀国两次,均未计算少数民族。)&/p&&br&&p&综合评价:孙权具有中国古代帝王中极其少见的商业头脑。他开辟新航路,以对外贸易发展经济的思路远远领先于欧洲的君主。若说孙权治国有方,死去的吴国百姓恐怕是不答应的。可若说孙权治国无方,吴国的国祚又确确实实比魏蜀两国都要长,而且最强盛的时期正是孙权一手缔造的。这又如何解释?这个问题有点儿复杂,读者朋友如果不怕麻烦的话就请继续往下读。&/p&&br&&br&&p&&b&如何评价孙权的权术?&/b&&/p&&br&&br&&p&一、顾陆朱张四大家族&/p&&p&公元219年,陆逊与吕蒙在谋取关羽的策略上英雄所见略同。吕蒙向孙权推荐陆逊,说他才堪大用。&/p&&br&&p&公元220年,孙权问病危的吕蒙谁可以接替他。吕蒙虽病但还没有糊涂,孙权这么问就等于不露声色地否决了陆逊接班的资格,一生贴着领导走的吕蒙推荐了朱治的养子,从小和孙权一起读书的朱然。于是朱然出任吴国最高军事长官。&/p&&br&&p&公元222年,刘备出三峡进攻东吴。孙权却提拔陆逊做主帅,让朱然做他的副手。&/p&&p&受影视和游戏的影响,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陆逊是一个永远年轻的白面书生。其实陆逊只比孙权和朱然小一岁,出任大都督时已经虚岁四十了。两年前不用陆逊绝不是因为他太年轻,两年后用陆逊也不是因为朱然的能力不行。用与不用的关键都在于陆逊的成分——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中陆氏的带头人。&/p&&br&&p&四大家族世代通婚、同气连枝。多年以来孙权对他们从利益上笼络,从政治上防范,从不对他们授予重权,可四大家族的势力还是一天天膨胀,子弟、门生遍布朝堂。面临刘备的攻势以及曹丕趁火打劫的潜在威胁,处于危机中的孙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后方再有一点闪失。用陆逊就能让四大家族看到操控朝堂的希望,与东吴政权共存亡的决心自然也就大不一样。&/p&&br&&p&公元223年,孙权委任选曹尚书(人事部长)、太子太傅、张氏族长张温为辅义中郎将,出使蜀国。张温在蜀国把刘禅和诸葛亮一通海夸,成了蜀国人民的老朋友。孙权听说后大为恼怒。&/p&&br&&p&公元224年,继任张温选曹尚书职位的暨艳因为激进的人事改革触怒了广大同僚,引起强烈的不良反响,被孙权逼迫自杀。张温也在这一年因为与暨艳朋党为奸的罪名被革去一切职务。&/p&&br&&p&公元225年,在《三国志》里连传记都没混上的挂名丞相孙邵去世。孙权提拔顾氏族长顾雍出任丞相。&/p&&br&&p&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朱氏族长朱桓被封为前将军、青州牧。朱桓的从弟朱据娶孙权的女儿孙鲁育为妻、被封为左将军。&/p&&br&&br&&p&二、隐蕃、吕壹、潘濬(音通俊)&/p&&br&&p&隐蕃是魏国派出的高级间谍。公元230年,21岁的隐蕃来到吴国,与孙权谈了一次话之后就当上了廷尉监(司法部副部长)。与他交往的重要人物有:&/p&&br&&p&卫将军全琮(孙鲁班之夫)&/p&&p&廷尉郝普(司法部部长、曾是刘备部下)&/p&&p&左将军朱据(孙鲁育之夫)&/p&&p&骑都尉潘翥(太常潘濬之子),因父亲莫名其妙的坚决反对,与隐蕃断绝往来。&/p&&br&&p&公元231年,隐蕃为了向祖国传递关键情报壮烈牺牲。由于隐蕃誓死不肯供出同伙,孙权迁怒于与隐蕃交往密切的廷尉郝普和左将军朱据。郝普自杀。朱据是孙权的女婿,也被禁足了四年。&/p&&br&&p&吕壹是孙权设置的特务组织头目。与曹操设置的主要针对汉朝遗老遗少的特务不同,吕壹监视的是吴国所有大臣。&/p&&br&&p&吕壹一度陷害丞相顾雍,后来经人提点,考虑到顾雍一旦下台,最有可能接替丞相职位的潘濬会对自己不利就放过了顾雍。&/p&&br&&p&面对吕壹这个猖狂的狗腿子,上大将军陆逊默默流泪,大将军诸葛瑾一言不发。(孙权独创的上大将军职位恐有压制陆逊之嫌。)&/p&&br&&p&太常潘濬准备找孙权告状,听说太子孙登也劝说无果后干脆筹划办一场宴会、先斩后奏。吕壹得到消息之后竟然只敢躲,半点儿不敢报复。&/p&&br&&p&公元236年,吕壹陷害刚刚解除禁足不久的朱据贪污,将朱据的财务总监拷打致死。朱据为财务总监治丧的举动又被吕壹解读成了心虚。遭到孙权多次责问的朱据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干脆认命,自我监禁,等待判刑。好在有一位名侦探式的小吏出现使真相大白。孙权给女婿发了一百万钱的抚慰金,下令追查吕壹的罪责。吕壹被处死,但特务机构要等到孙权死后才被诸葛恪取消。&/p&&br&&p&这两件案子疑点甚多。&/p&&br&&p&同样与隐蕃交往密切,同样是孙权的女婿,为什么全琮安然无事,朱据就被禁足四年?&/p&&br&&p&吕壹一个大特务头子,不害怕丞相却害怕太常,怕得人家要杀他他都连个屁都不敢放,这算什么特务头子?吕壹整的人不一定都是孙权授意的,但顾雍和朱据这样的人物,没有孙权授意他断然不敢栽赃,他只不过是孙权干脏活儿用的一只白手套罢了。&/p&&br&&p&吕壹栽赃不成反被杀之后,孙权向大臣们公开道歉,大伙儿也不怎么给面子,不管孙权怎么做出痛心疾首的样子都没人出来说句话。如果吕壹真的被潘濬先斩后奏了,孙权就可以批评两句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这一页揭过去了。&/p&&br&&p&最可疑的是潘濬。&/p&&p&潘濬是关羽镇守荆州时刘备留下的行政主管。公元219年,傅士仁、糜芳投降东吴,身为行政主管的潘濬就什么都不知道?&/p&&p&公元226年,骠骑将军步骘向孙权请求增兵。孙权询问潘濬的意见,潘濬说不给,孙权就真的不给。当时潘濬只是一个杂号将军,比骠骑将军低了好几级,而且步骘还是孙权一生挚爱步练师的亲戚,一直深受孙权器重。且不说潘濬反对增兵的理由有没有道理,孙权会去问他的意见就够蹊跷的了!&/p&&p&潘濬还是蜀国重臣蒋琬的表弟。公元234年十一月,蒋琬已经是蜀国的头号重臣,潘濬却在这时被委以重任,与陆逊共掌荆州。孙权手下高官、名将、皇亲国戚一抓一大把,为什么让邻国重臣的表弟分走了陆逊一半的权力?&/p&&br&&p&潘濬为什么强烈反对儿子和隐蕃交往?为什么在别人都对吕壹敢怒不敢言的时候比谁都强硬?潘濬其人,全身都是内幕,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既符合自己的利益又符合孙权的利益。&/p&&br&&p&公元239年,潘濬去世,未卷入后来的二宫之争。孙权与他的羁绊成为千古之谜。&/p&&br&&br&&p&三、二宫之争&/p&&br&&p&公元241年,太子孙登和大将军诸葛瑾去世。培养了三十多年的继承人和陪伴自己四十多年的知心朋友在同一年去世,孙权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p&&br&&p&公元242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封孙霸为鲁王,给予鲁王的待遇与太子不相上下。从此朝中分成了太子党和鲁王党,史称二宫之争。&/p&&br&&p&孙鲁班因为孙和之母王夫人曾与她的母亲步练师争宠,成天上蹿下跳,不把太子拱下台誓不罢休。孙权生病时,孙和到宗庙祭祀,太子妃的叔叔张休住在宗庙附近,邀请侄女婿到家中坐坐,被孙鲁班派去监视的人看到。孙鲁班造谣说太子没有去祈福而是在丈人家里图谋不轨、王夫人还面有喜色。&/p&&br&&p&无端遭到孙权责骂的王夫人忧愤而死,太子也逐渐被孙权疏远。&/p&&br&&p&公元243年,孙权第七子孙亮出生。&/p&&br&&p&公元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立老来子孙亮为太子。在八年的二宫之争里,有一大片人倒下,也有一些人安然无事,笔者忽略掉比较小的角色,列出比较重要的人物名单:&/p&&br&&p&太子党受害者:&/p&&p&陆逊:孙权第三任丞相,因维护太子屡遭指责,忧愤而死。&/p&&p&顾谭、顾承:孙权第二任丞相顾雍之孙,被流放。&/p&&p&朱据:孙权第五任丞相,贬为郡丞,后被中书令孙弘矫诏处死。&/p&&p&张纯,疑似四大家族成员。被处死。&/p&&p&张休:张昭之子,因中书令孙弘陷害,流放后被处死。&/p&&p&吾粲:太子太傅,因屡次向陆逊传递消息被处死。&/p&&br&&p&太子党平安无事者:&/p&&p&诸葛恪:孙权托孤五大臣之首。&/p&&p&滕胤:孙权女婿,诸葛恪姻亲、孙权托孤五大臣之一。,&/p&&p&朱绩:朱然之子,后恢复本姓,称施然。&/p&&br&&p&鲁王党受害者:&/p&&p&诸葛绰:诸葛恪长子,孙权让诸葛恪好好教育教育这个儿子。诸葛恪的教育方式是毒杀。&/p&&p&全寄:全琮次子,不知是否为孙鲁班所生。被处死。&/p&&p&吴安:孙权母舅吴静之孙,被处死。&/p&&br&&p&鲁王党平安无事者:&/p&&p&孙鲁班: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握有实权的公主。后来成为托孤五大臣之一的宗室孙峻一直巴结着这位堂姑,两人有特别不正当的男女关系。&/p&&p&全琮:孙鲁班之夫,左大司马。二宫之争结束前已去世。&/p&&p&孙弘:非宗室。在《三国志》中无传,不知如何当上的中书令。其他人的列传里只能看到孙弘阴险狡诈地害人记录。孙权托孤五大臣中排名第二。&/p&&p&步骘:孙权第四任丞相,步练师同族。二宫之争结束前已去世。&/p&&p&吕岱:大将军、吴国最长寿的重臣,享年95岁。&/p&&p&吕据,大司马吕范次子,孙权托孤五大臣之一。&/p&&br&&p&笔者最在意的是二宫之争结束的时间。公元249年,魏国太傅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到了公元250年,孙权肯定知道了魏国皇室已被司马氏篡权。&/p&&br&&p&二宫之争的发端或许只是因为孙权一时的糊涂加上孙鲁班的挑拨,但这场持续八年之久的风波偏偏在公元250年尘埃落定,有威胁的人和不顺眼的人全被干掉、辅政大臣的名单又呼之欲出,很难认为这一切都是孙权晚年糊涂的产物。&/p&&br&&p&最绝的是,孙权在清洗了四大家族的领军人物之后还能安抚住陆抗、朱异这样的青年将才,让他们到死都忠心耿耿地给吴国卖命。孙权成功地在消灭和妥协之间找到了平衡,以卑劣的手段完成了三国最难的手术——限制特权阶层的膨胀。&/p&&br&&p&孙权这个皇帝长期以来当的都挺窝囊。老臣们倚老卖老,他得忍耐;四大家族的膨胀他也得忍耐。为了完成这场手术,从一开始提拔三家打击一家的又打又拉到用特务栽赃陷害的小把戏,他始终小心谨慎地迂回着、试探着,一旦觉得阻力太大就收手另想办法。最后干脆豁出去两个儿子,支持鲁王就等于反对太子,有罪。支持太子就难免要批评皇帝,也有罪。孙权根本不在乎你是支持太子还是支持鲁王,无论你站哪边,他都既有整你的借口又有不动你的自由。&/p&&br&&p&公元252年,70岁的孙权死于中风。吴国的官方史书《吴书》里说孙权在病重期间曾经想过召回废太子孙和,被孙鲁班和中书令孙弘阻止。笔者认为这不可信。&/p&&br&&p&第一、一旦孙和回归,鲁王党就必然要和太子党血拼。孙权为了吴国的延续这么多年把不要脸、没人性的事儿挨个儿干了一遍,怎么可能这时候良心发现、推倒重来?&/p&&br&&p&第二、孙和之子孙皓在当上吴国第四任皇帝后,强迫史官修改史书,把孙和写成了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吴书》里甚至说孙登在世时就觉得自己不如孙和,常有让位之心……&/p&&br&&p&孙权留下的领导集体实际上有七个人:&/p&&p&9岁的小皇帝孙亮。&/p&&p&四名外姓大臣,分属太子党和鲁王党并且各有一文一武。其中诸葛恪是首辅,主管军政要务,但没有被授予生杀大权。&/p&&p&宗室出身的孙峻掌管禁军。&/p&&p&公主孙鲁班,不知具体掌管什么。后来孙亮要干掉权臣孙綝(音通琛)时参与密谋的人就有孙鲁班,足见她绝不仅仅是一个公主。&/p&&br&&p&孙权对后事的安排不像魏国那样让宗室受气,也不像蜀国那样让大臣权柄过重,从理论上看,很不错。从后来发生的事实来看,再不济孙家的肉也只会烂在孙家的锅里,不会便宜了外人。大皇帝处心积虑的安排,果然不同凡响。&/p&&br&&p&这一届领导班子在四年内决出了胜负:四名外姓大臣全部死于内讧、第二任皇帝孙亮被废、孙鲁班被流放。吴国进入了孙峻及其继承者孙綝的权臣时代。&/p&&br&&p&第三任皇帝是孙权第六子孙休,他结束了孙綝的权臣时代、也杀死了被废掉的弟弟孙亮。蜀国遭逢灭顶之灾时,孙休派兵打着救援的旗号落井下石。蜀国巴东守将罗宪憎恨吴国的不义之举,愤然向魏国投降,将吴国侵略者全部击退。孙休29岁去世,他骄纵多年的两名重臣转眼就背叛了他,迎立废太子孙和的长子孙皓继位。&/p&&br&&p&吴末帝孙皓的身上贴满了残暴的标签、但他和祖父一样颇具整人的手段和识人用人的眼光。孙休不敢惩处的两大重臣被孙皓轻松解决。对陆凯、陆抗的重用也使孙皓取得了两次对晋作战的胜利。&/p&&p&孙权去世28年后,晋发动灭吴之战。吴国最后一任丞相战死,孙皓投降。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异彩纷呈、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宣告结束。&/p&&br&&p&综合评价:&/p&&br&&p&孙权忍辱负重、玩弄权术、外阻强敌、内驭权臣、执政五十二年屹立不倒,大帝之号名至实归。&/p&&p&然、封孙策以王爵、嫁小妹复骗回、待功臣以凉薄、开特务之恶例、立太子而宠鲁王、联刘备而攻关羽……为弟不恭、为兄不慈、为君不仁、为父不严、为友不义。除了一个孝字,人格全无亮点。&/p&&p&“生子当如孙仲谋”,恰如其分。&/p&&br&&br&&p&&b&斜阳&/b&&/p&&p&公元1162年,文武双全的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率领五十几人的队伍袭击几万人的敌营,生擒义军叛徒,归附南宋朝廷。一心想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p&&br&&p&然后就是四十多年的忧心如焚、报国无门,“可怜白发生”。&/p&&br&&p&公元1203年,他来到了京口北固亭(孙权曾在京口建都)。&/p&&br&&p&63岁的辛弃疾老泪纵横,感慨万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两年后,他再登北固亭,这一次对孙权的评价更高——“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p&&br&&p&一开始,笔者以为他凭吊孙权是假,发泄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才是真。但是再一想,不禁迟疑了。孙权到底算不算英雄?&/p&&br&&p&以曹操、刘备做参照的话,两面三刀、阴险刻薄的孙权是那么的令人厌恶。&/p&&br&&p&可要是与刘禅、袁谭、袁尚、刘琦、刘琮这些守业者相比,孙权简直是顶天立地,一身的英雄气概。&/p&&br&&p&如果放在中国历史上的几百位帝王里,比孙权强的也就是闪闪发光的那么几位。&/p&&br&&p&千古江山,的的确确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只是当我们回望历史时,往往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几个雄才大略的人物身上。&/p&&br&&p&有多少人都和辛弃疾一样悲剧,盼了一辈子也没盼到一个孙仲谋?&/p&&br&&p&乱世出英雄,但不是每一个乱世都能出英雄。孙权的不幸在于,他偏偏生在了一个最是英雄辈出的时代,逼得他在几十年里干了一大堆恐怕连他自己都觉得恶心的事情。整天算计人的日子,好过吗?&/p&&br&&p&乱世的悲哀,孙权尚且深受其害,那么普通人呢?&/p&&br&&p&遥想我们的祖先,都是十室九空时代的幸存者。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缺医少药、说不定哪天就要上战场,说不定哪天就遇到到某个军阀屠城的悲惨生活。正是这样一群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整天担惊受怕的人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繁衍生息了我们。&/p&&br&&p&小时候,老师总对我们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不以为然。我们要考试、要找工作、要养家糊口、要劳碌奔波。幸福似乎永远是生生不息而又难以触及的远。一开始读三国,读的都是铁马金戈、算无遗策。再读三国,开始思考调整社会结构的改革。读着读着,千年以前的历史画面逐渐清晰,才明白了那些我们从未见过的祖先为我们能够来到这个世上付出了多少艰辛,遭受了多少苦难。&/p&&br&&p&看了那么多的材料、思考了那么多的问题,最后总结出来的却只有老生常谈的两个字:珍惜。&/p&&br&&p&&b&实在不好意思。&/b&&/p&
这一篇的准备工作极为痛苦,笔者所坚持的热情、客观、公正的原则这一次受到了良心的挑战。痛定思痛,躲无可躲,终于在前所未有的艰难中写成。也许,之前所写的数篇列传,都是为了给这个复杂的题目铺垫吧。 人间失格 东吴大皇帝孙权(公元182年-252年)是中…
&p&谁说的北伐几乎不可能成功?&/p&&p&&br&&/p&&p&一定不要用现代战争的综合国力论去套古代战争。因为现代政府的动员力非常强大,也就是说相对于政府而言,民众都比较原子化,国家的宣传机器和动员政令可以到最基层,故而一旦战争机器开动之后,国家都可以最大限度的压榨自己的战争潜力,最终成为了国力的较量;而在古代,国家的动员能力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和挑战,你能动员1%,我能动员3%,三倍的国力就被抹平了。萨尔浒之战,后金三丁抽一,大破明军四路围剿,分进合击又怎么解释?后金和大明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吧。&/p&&p&&br&&/p&&p&古代的国力从来都不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一场决战往往就能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毕竟如果国力决定一切,袁绍早就把曹操灭了,王莽早就把刘秀灭了。至于黄巢、李自成什么的根本就不可能掀起什么风浪。&/p&&p&&br&&/p&&p&说什么曹魏占据天下十分之八,蜀汉只有十分之一所以怎么都不能成功,这是纯粹站着说话不腰疼。曹魏有曹魏的难处。西边有诸葛亮大军压境;东边有陆逊伺机而动;北方鲜卑雄主柯比能虎视眈眈。曹魏虽然家大业大,但是兵分三处还是紧张,就靠着一支大约五万人左右的中央军救急,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居然情况已经紧急到了魏帝需要亲征:&/p&&blockquote&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旣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blockquote&&p&如果在街亭,马谡挡住了张郃,让诸葛亮全据陇西,割据凉州,勾连羌人和鲜卑,那么曹睿必然只能坐镇长安,曹魏再也没有任何的机动兵力能够调遣。东吴再来一次石亭之战,陆逊大破曹休,那么曹魏还能不能做稳中原就很难讲了。&/p&&p&&br&&/p&&p&可惜的是马谡兵败,连带着石亭之战的意义都小了很多。并且石亭之战的总指挥陆逊并没有周瑜那种於天下争雄的心思,没有用朱桓的计谋去试图吃掉曹休的十万大军,彻底打穿曹魏的江东防线,最终只是逆转了魏和吴的攻防,并没有让曹魏的东线崩溃。&/p&&p&&br&&/p&&p&说到陆逊,这个人的能力上并不比周瑜差多少,无论是设计除关羽、败刘备,破曹休等等都体现了陆逊的智谋。陆逊北伐中原数次,虽然战果一般,但是未尝一败。此人有点滑头,自保心太重,稍有挫折,就缩回江东。如果是周瑜,而非陆逊和诸葛亮东西合力,效果就可能会好很多。&/p&&p&&br&&/p&&p&曹睿、张郃、司马懿、郭淮和陈泰,虽然个人能力单个拿出来基本上都不如诸葛亮,但是好在名臣辈出,加上兵力优势在一起倒是也能拦的住诸葛亮。而这种名臣加明君的组合本身并不是必然的,如果曹睿昏庸一点,或者司马懿、郭淮失误了、中冷箭了,这些都是潜在的能够改变历史的事件,也都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再说历史上的年轻皇帝失国的事情并不少。&/p&&p&&br&&/p&&p&即便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可以看看地图,五丈原在什么地方?司马懿千里请战,雄图顿屈,如果诸葛亮坚持个五六年,活到六十岁,怎么就看出北伐不能成功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d708a51c52ed23d7f0ed69eed204448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79& data-rawheight=&306&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2.zhimg.com/50/v2-feb35c98e5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d708a51c52ed23d7f0ed69eed2044486_r.jpg&&&/figure&&p&这个答案下很多人说,姜维和诸葛亮最大的区别是姜维穷兵黩武,机会主义blabla,其实这有点因果倒置——在诸葛时期,是因为诸葛亮无以伦比的个人能力加上刘备四方纠合的蜀汉残存的精锐对曹魏群英形成了压制,所以才能够在不穷兵黩武的情况下取得一定的战果;而姜维最大的问题是:&b&智不出于敌而力少于敌&/b&。无论是邓艾还是陈泰,都是和姜维智勇相当,甚至于可能还稍有过之的对手,而姜维时代统领的军队已经逐渐的益州本土化,当年随着先帝征伐四方的精锐已经日渐凋零。姜维和魏国一帮水平相当又群策群力的对手在陇西攻防,一个挑衅一个屯田,姜维不靠机会主义撞大运,难道还要靠强大的实力平推邓艾么?&/p&&p&&br&&/p&&p&如果大家一门心思的屯田发展,曹魏完爆蜀国,这应该是从古至今,大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共识,也就是说闭门搞发展是十输无赢的。只有打起来,不论是九输一赢,还是八输二赢,但是好歹有了一点赢的可能,就算自己能力比对方低,但是战阵之上什么都可能发生,万一胜了,就是转机。其实这些道理都明明白白的写在《后出师表》上:&/p&&blockquote&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blockquote&&p&不论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亲自写的,但是诸葛亮、包括姜维都是按照这个道理来做的。&/p&&p&&br&&/p&&p&即便是到了姜维时代,北伐也并非全然没有机会。洮西大捷,其战果是诸葛亮都没有取得过的歼灭战。此战中姜维也是动员了蜀军全力,趁着司马师新亡,曹魏政权不稳的契机,在洮西大破王经,连邓艾都已经打了退堂鼓。&/p&&blockquote&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blockquote&&p&幸亏陈泰一力坚持援救王经,同时姜维也犯了顿兵坚城下的问题,终于粮尽退兵。就像陈泰说的,如果趁着这一战之威,引诱羌胡,隔绝雍凉,那么姜维的这次北伐很可能部分达成诸葛亮未竟的事业——也就是蚕食雍凉。不过和智力相当的对手打仗,容易大胜大败,不久之后段谷会战,姜维赔掉了很多蜀军精锐,之后的北伐就再也没有取得相应的战果了。&/p&&p&&br&&/p&&p&大多数情况下,历史的偶然性远远大于个人的努力。如果诸葛亮晚陨落几年,如果姜维能等到淮南第三叛开始,司马昭分身不暇的时候再打出洮西大捷,都可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三国。就连同时代的张俨在评价诸葛亮的时候都有说道:&/p&&blockquote&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br&&br&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blockquote&&p&古代王朝的兴衰,只有长期的、大势上的必然,具体是哪家哪姓的谁统一的天下,充满着各种偶然,所以根据某一个偶然的、概率的结果去论断某某做的是无用功,不过是:&/p&&blockquote&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d21bba6ddc94ab4854a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47& data-rawheight=&344&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4.zhimg.com/50/v2-b9e9c8a325c337dd9d23d6facfd58f4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d21bba6ddc94ab4854a6_r.jpg&&&/figure&
谁说的北伐几乎不可能成功? 一定不要用现代战争的综合国力论去套古代战争。因为现代政府的动员力非常强大,也就是说相对于政府而言,民众都比较原子化,国家的宣传机器和动员政令可以到最基层,故而一旦战争机器开动之后,国家都可以最大限度的压榨自己的…
&p&谢邀。&/p&&p&&br&&/p&&p&都被高估了。但高估的程度,有高有低。&/p&&p&&br&&/p&&p&&b&赵云。&/b&&/p&&p&正史:&/p&&p&身长八尺姿貌伟岸的河北汉子。刘备最信赖的心腹之一,主骑、中护军、征南将军,则地位更类似曹魏的韩浩与史涣(而非许多人认为的典韦或许褚)。参与平定过荆州与益州。汉水之战有与曹操猝遇后的沉稳发挥。当阳之战保护阿斗撤退的功臣。陈寿钦点为西汉开国大将夏侯婴——给刘邦驾车的太仆,乱军中救过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关张马黄赵》传里排第五。&/p&&p&《三国演义》:&/p&&p&与文丑、许褚都战成平手的勇将,长坂坡七进七出,年登七十还能斩五将。诸葛亮正史书信里劝关羽时,只说马超可以跟张飞并驱争先,小说里却加了赵云,直接将赵云与马超、张飞并列了。&/p&&p&现代:&/p&&p&白袍银枪帅哥的典型存在(这一点来源是啥我一直很奇怪,毕竟&b&正史与罗贯中都描述他是雄伟范儿的&/b&)。《武神赵子龙》、《见龙卸甲》等电影的主角。《真三国无双》游戏历代看板。&/p&&p&&br&&/p&&p&&b&黄忠。&/b&&/p&&p&正史:&/p&&p&勇猛的河南老将。参与平定荆州与汉中之战,勇冠三军。定军山一战登高擂鼓,击斩曹操三大方面指挥(西线夏侯渊,南线曹仁,东线夏侯惇)之一的夏侯渊。诸葛亮明说了,汉中之战前其名望不如关马;刘备封他为后将军,与关张马并列。关羽称黄忠为老卒,则黄忠在定军山前地位,当类似于曹操麾下突击王乐进。陈寿钦点黄忠类似于西汉开国灌婴——就是刘邦麾下唯一骑将灌婴了。&/p&&p&《三国演义》:&/p&&p&与关羽打成平手的神射手。攻击天荡山和定军山时都是独立领军——正史里刘备麾下诸将亲自指挥过战役的唯有关(襄樊)张(战张郃)马(独立军阀)而已——而且胜利。&/p&&p&现代:&/p&&p&说起来就是位老当益壮的老将军,好像没什么作品专门刻画他的吧?搞得大家都默认他是五虎将最弱,忽视了他可能是五人中肉搏最多者的事实——可惜了正史“勇毅冠三军”的说法。&/p&&p&&br&&/p&&p&&b&马超。&/b&&/p&&p&正史:&/p&&p&西北汉子。自己觉得很有力气,打仗时很突前(讨伐郭援时受伤,潼关之战意图突袭曹操但忌惮许褚没敢去),不顾父亲,组织关西诸军,进逼潼关与曹操对决,最后输掉;两年后继续在西北闹事,之后归降刘备。归降刘备后的官位始终很高(平西将军→左将军假节→骠骑将军),虽然离开西北子弟兵后战绩存疑。杨阜评价说他有信布之勇。类似于英布。诸葛亮书信里也拿他比英布与彭越。&/p&&p&《三国演义》:&/p&&p&英俊的锦马超。与许褚单挑战平而且几乎可以说占上风。与张飞单挑战平。击败于禁与张郃——后者与张飞、赵云单挑都不败。被曹操念叨“不减吕布之勇”。被描述为孝子。&/p&&p&现代:&/p&&p&白袍银枪帅哥的形象多少被赵云占据了。各种流行文化都企图渲染他的异族色彩。&/p&&p&&br&&/p&&p&&b&张飞。&/b&&/p&&p&正史:&/p&&p&河北猛将。与关羽并称熊虎之将万人敌名垂后世。受到程昱、周瑜等敌国人物的推许。雄壮威武“亚于关羽”,凌驾于其他人之上。义释严颜被认为有国士之风。大破张郃之战从效果来看,是蜀汉打过的最爽脆胜仗之一。官位长期与马超并列,开国时为车骑将军。被诸葛亮的书信认为与马超并驾齐驱。平南郡时,刘备曾经用张飞带一千人去跟周瑜换两千人,周瑜肯了。当阳退兵时面对天下最精锐部队虎豹骑,独自断后竟令虎豹骑面对唾手可得的刘备而放弃,是所谓拒水断桥。&/p&&p&《三国演义》:&/p&&p&被加了莽夫属性,但意外地善于用计:擒王忠、当阳扬尘、捉严颜、破张郃,都是用计。与吕布至少交手三度,平马超,刺伤醉酒许褚,骁勇之极。&/p&&p&现代:&/p&&p&在民间已成黑脸无脑猛将最典型代表;稍微一个不黑脸的,比如漫画《火凤燎原》里的张飞形象,就被认为是大颠覆。&/p&&p&&br&&/p&&p&&b&关羽。&/b&&/p&&p&正史:&/p&&p&山西大汉。与张飞并称熊虎之将万人敌名垂后世。直到他身故三百多年后,陈朝第一猛将萧摩诃依然被吴明彻说有“关羽之名”。有生之年实为刘备政权第二人,所谓“蜀小国也,名将唯羽”。万军中击斩袁绍麾下勇冠三军(黄忠也背负过这个名声)的颜良,是为名留青史的壮举,三国中最传奇的个人勇武象征。在江陵时实可为一方诸侯。以1/3个荆州的兵力(可动员兵力绝不超过三万)出击,围困曹操麾下最骁勇将领兼南线第一人曹仁(《傅子》:“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 )与满宠(二十年后的曹魏太尉,近万户的封侯),擒获曹操当时麾下外姓第一将于禁(于禁被擒前三年为左将军,假节钺,是五子良将乃至曹操时期唯一拥有假节钺的将领。),降伏军马三万,威震华夏,曹操一度动心迁都;之后在前有徐晃曹仁满宠,后有吕蒙孙权亲自背刺的情况下败北。&/p&&p&《三国演义》:&/p&&p&温酒斩华雄、白马斩颜良、延津斩文丑,战平黄忠,战平庞德,伤后战平徐晃。&/p&&p&现代:&/p&&p&成了财神爷被黑社会拜。大家说起来都强调义气——明明公元4世纪到6世纪间,他和张飞是被当做战神来崇拜的。&/p&&p&&br&&/p&&p&&br&&/p&&p&如果按正史来看,陈寿都说了:&b&赵云=夏侯婴,黄忠=灌婴,马超=英布,张飞与马超等级别;关羽高一档的存在。&/b&&/p&&p&若按同时代横向比较,比如与曹营诸将,&b&赵云约等于韩浩/年少时的曹真,黄忠约等于乐进,马超约等于夏侯渊,张飞高于张郃,关羽高于曹仁/满宠/于禁是肯定的。&/b&&/p&&p&《三国演义》因为捧蜀,武力上夸了所有人;五虎将的武力差不多到了一个等级:张飞平马超,关羽平黄忠,赵云与马超都平过许褚——这其实&b&客观上矮化了关张。&/b&&/p&&p&&br&&/p&&p&赵云从官位到列传排名,本来都是五人中最末;论历史定位,他的模板夏侯婴,也的确不如黄忠的模板灌婴与马超的模板英布。&/p&&p&而《三国演义》里,赵云列到了五虎将第三;论加戏斩将之多,更是五人之首。&/p&&p&现在各色后世游戏漫画衍生故事里,赵云的活跃程度,不言而喻,一望即知。&/p&&p&&br&&/p&&p&所以这五个都被高估的人中,谁被高估的程度最大,好像很明显了吧?&/p&
谢邀。 都被高估了。但高估的程度,有高有低。 赵云。正史:身长八尺姿貌伟岸的河北汉子。刘备最信赖的心腹之一,主骑、中护军、征南将军,则地位更类似曹魏的韩浩与史涣(而非许多人认为的典韦或许褚)。参与平定过荆州与益州。汉水之战有与曹操猝遇后的沉…
&p&在老版《三国演义》还没有被封掉的时候,我时不时就回去重看一遍。其中看得最多的是《三顾茅庐》的那一集。&/p&&br&&p&喜欢那一幕的朋友应该对其中诸葛亮的主题曲《有为歌》(又名《卧龙吟》)都不陌生。《有为歌》的其中一句是这样的:&/p&&br&&blockquote&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br&&b&半生遇知己&/b&&i&,&/i& 蜇人感兴深/&br&明朝携剑随君去/&br&羽扇纶巾赴征尘//&/blockquote&&br&&p&我之前并不知道「半生遇知己」这句的深意,只当是文学手法。直到有一次有顶部弹幕提醒我:&/p&&br&&p&&b&「 武侯27岁出茅庐,54岁秋风五丈原,刚好半生。」&/b&&/p&&br&&p&这应该是最让我泪目的弹幕。&/p&
在老版《三国演义》还没有被封掉的时候,我时不时就回去重看一遍。其中看得最多的是《三顾茅庐》的那一集。 喜欢那一幕的朋友应该对其中诸葛亮的主题曲《有为歌》(又名《卧龙吟》)都不陌生。《有为歌》的其中一句是这样的: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 半生…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d1bcd8e6b_b.jpg& data-rawwidth=&902&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d1bcd8e6b_r.jpg&&&/figure&&br&&br&&br&在汉末三国的舞台,司马家族孤注一掷,全部出仕于曹魏,并成为三国最终的胜利者,由于司马懿的名气太大,司马家族其他人物的形象似乎只是作为他的附庸和延续,但事实上他们各有各的人格,也各有各的选择。 本期为您讲述对三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家族——司马。&br&&b&司马家族的渊源&/b&&br&&br&&p&司马,上古官名,在原始社会,这个职位负责掌管火。夏朝时,司马负责军事。周宣王时,担任司马这一职位的人名程伯,字休父。由于程伯在征伐徐国时立下大功,就将其官职赐给他作为姓。&/p&&br&&b&
殷王司马卬
&/b&&p&战国时期,司马家族出了很多剑术高手,是赵国享负盛名的武术世家。战国末年,有一个叫做司马卬(音通昂)的年轻人凭借武勇当上了赵国的将军,却恰逢秦始皇灭六国……&/p&&br&&p&秦朝末年,司马卬瞅准机会,跟随项羽灭秦,平定了河内郡(今河南省焦作市),受封为殷王,与汉王刘邦一样成为了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之一。&/p&&br&&p&两年后,刘邦要渡过黄河和项羽死磕,河内郡是必经之路。司马卬的都城在历史上大大有名,相信每一个了解一点历史和《封神演义》的中国人都不会陌生,没错,就是那个既充满艺术魅力又霸气绝伦的商朝古都——朝歌。可是朝歌的辉煌距离当时已经是八百多年前的事了,司马卬拿什么去跟已经占据富庶的关中地区的刘邦抗衡?他的地盘转眼就被汉军占了个精光。司马卬是个现实主义者,立马投降,表示坚决服从刘邦的领导,一起讨伐有恩于他的西楚霸王。&/p&&br&&p&谁能想到到刘邦领导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竟然在彭城之战被项羽的三万人马打得大败亏输,司马卬很不幸的成为了唯一一位在此战中战死的诸侯王,没能看到后来刘邦阵营的绝地大反击。司马家族就只好在河内郡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三百年的时光。&/p&&br&&b&
征西将军司马钧
&/b&&p&东汉中期,司马家族终于又出了一位大人物——征西将军司马钧。自匈奴衰落之后,东汉王朝的主要外患便是羌族,前后打了一百多年,是名副其实的百年战争。司马钧将军戎马一生,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汉羌战争,他经过不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了汉羌战场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将,因为他每战必败,胜率为零,是汉军避之唯恐不及的灾星,敌人却着实喜欢他得紧。&/p&&br&&p&一个战绩如此不堪的武将,却能坐上征西将军的高位,这说明他一定有别的本事。司马钧的本事在于,他不知用什么方法,紧紧地抱住了当朝最粗的那条腿,邓太后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鸷的大腿。那么问题来了,司马家族当时也没有什么财产,邓鸷身为朝廷事实上的一号人物,手下也不至于缺人缺到这个地步,司马钧这么一个常败将军却能得到重用、提拔,这其中的原因限于史料不足,姑且理解为人格魅力吧……&/p&&br&&p&可常在河边站哪能不湿鞋,就算朝中有人好做官,你也得差不多点儿!由于在公元115年的汉羌战争中表现的太不像话,司马钧终于迎来了下狱问罪的一天。司马将军虽然胜率为零,却也有着飞将军李广的骨气,他不愿受刀笔小吏的侮辱,在狱中自杀。&/p&&br&&p&虽然司马钧结束了他并不光彩的一生,但他的人际关系是很不错的,由于交友广泛,他的子孙得到了很好的照顾。&/p&&br&&b&
豫章太守司马量
&/b&&p&司马钧的儿子司马量,官至豫章太守。这就是史书上对于司马量的全部记载。或许是由于老爹的名头儿太响,司马量没脸担任武职,捧起了书本,孜孜不倦,终于当上了文官。虽然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重文轻武的时代,做文官一则安全好混,二则可以提高家族地位。司马量是给司马家族改道的人。&/p&&br&&b&
颍川太守司马俊
&/b&&p&到了司马量的儿子颍川太守司马俊,已经是博学好古、倜傥大度的文士派头,唯一与他形象不大符合的是他一米九一的身高。&/p&&br&&p&司马量继承了家传的人格魅力,从家里的亲戚到外面的邻居、老乡都表示大哥我以后就跟你混了。虽然司马俊和他老爹一样只做到太守一级,但这两个太守的实际能量可不能同日而语。&/p&&br&&p&&b&因为颍川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京师洛阳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这里是夏朝的龙兴之地,更出过吕不韦、韩非子、张良、晁错等历史名人,之后即将在三国舞台上表现活跃的的荀彧、陈群、徐庶、司马徽、郭图、郭嘉、钟会也都来自这里。尤其是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更是天下豪门大族中最具影响力的顶级世家,由于颍川世家在数量上的优势,足可以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并驾齐驱。&/b&&/p&&br&&p&如果说毗邻京城洛阳的河内郡可以比作如今的天津,颍川郡更像是今日之上海。继承了家传人格魅力的司马俊担任了颍川太守,自然是与几大家族都建立了深厚的交情甚至是实在的亲戚关系,经过司马俊一生的奋斗,河内司马氏跻身于当世一流门阀之列。&/p&&br&&b&
京兆尹司马防
司马防,字建公(149-219),颍川太守司马俊之子,司马八达之父,官至京兆尹。&/p&&br&&p&由于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司马俊将河内司马氏引入了一流门阀的行列,司马俊的儿子司马防的早期仕途一帆风顺。他年轻时在州郡做官,26岁就被调入中央担任尚书右丞(中央政府副秘书长尚书仆射的助理,主管钱粮)。当时官员升迁需要有人推荐才可以,在尚书右丞的职位上,司马防保举了一个20岁的年轻人出任洛阳北部尉(洛阳市公安局北城分局局长),让这个年轻人第一次坐上了领导岗位。这是一次改写司马家族历史的举荐,因为这个年轻人,叫做曹操。&/p&&br&&p&司马防39岁时,董卓入京、独霸朝纲,杀人如麻,倒行逆施。有的忠臣义士仗节死义慷慨赴难,有的则是腹有良谋,曲意逢迎、暗自谋划。而司马防只是眼睁睁看着董卓为所欲为为所欲为为所欲为……&/p&&br&&p&42岁,为了躲避反董义军,董卓迁都长安。司马防当时的官职是治书侍御史(皇帝的秘书),乖乖地跟随董卓入长安。对于为数不多的这样老实听话的官员,董卓表示欣赏,将司马防提拔为洛阳令,到了长安就改作京兆尹。司马防虽然没有反抗,但也不想真心追随董卓。他的长子司马朗带着全家躲避战乱投奔他,他让司马朗收拾行李,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家乡再乱,也好过董卓的魔窟。然而,现实的司马防也不敢得罪董卓,所以他让家人离开归离开,自己还是老老实实跟着走。&/p&&br&&p&43岁,董卓遇刺身亡,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杀回长安,李傕挟持天子,郭汜挟持百官。司马防还是乖乖得当他的人质,还是什么也没有做。&/p&&br&&p&47岁,李傕、郭汜败亡。汉献帝被曹操接到许昌。估计是不愿给自己举荐过的年轻人下打工,司马防以年老为名,挂着一个骑都尉的头衔开始了养老时光。&/p&&br&&p&64岁,曹操称魏王,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想起自己担任的第一个官职,请司马防一叙。酒过三巡,曹操很有兴致地问道:“孤现在还能当分局长吗?”司马防不卑不亢地回答:“当初举荐大王的时候,做分局长很合适”。&/p&&br&&p&除了举荐曹操,司马防在事业上实在没有什么作为。但他在家庭教育上却很有一手。他的八个儿子(司马八达)在他面前,老爹不说进来,儿子就不敢进来,老爹不说坐下儿子就不敢坐,老爹不提问,儿子都不敢说话。他即便是参加宴会也是正襟危坐、一脸严肃,从来不开玩笑。平时就喜欢看《汉书》中的名臣列传,能背诵几十万字之多。&/p&&br&&p&可是,无论司马防多么严肃、多么性直方正,也无论他是不是整天在家里背诵《汉书》,他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那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的态度、处处以保全性命、保全家族利益为优先选择的人生哲学才是他留给他的八个儿子,尤其是三个较年长的儿子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最深刻的印象吧。&/p&&br&&b&
兖州刺史司马朗&/b&&br&&br&&br&&b& 神童
司马朗,字伯达,(171-217)司马防长子,司马懿之兄。官至兖州刺史,司马家族人格最伟岸的人,没有之一。&/p&&p&从《三国志·司马朗传》来看,司马朗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p&&br&&p&
8岁时,有一位和司马防同辈的朋友来司马家作客,在交谈的时候对司马防直呼其名。在古代的中国,只有皇帝、长辈、老师才可以对你直呼其名,平辈之间称字不称名,如果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司马朗一本正经地对客人说:“不尊重别人的亲人,想必也不会尊重自己的亲人吧。”(真怪了,不是说老爹不问话,儿子不敢说话吗?难道是司马防问:“儿子,你怎么看?”)客人被这么一个八岁孩子不软不硬地教育了一通,闹了个大红脸,连忙道歉。&/p&&br&&p&11岁,司马朗参加朝廷举办的神童考试——童子试,报名年龄限制在11-15岁。考官看司马朗身材高大,完全不像11岁的样子,怀疑他虚报年龄。司马朗正色回答:“我家上上下下几代人都身材高大,我只是基因遗传的好,发育得早罢了,虚报年龄以作弊这种事情,我是不屑干的”。结果司马朗被录取,11岁进入了当时全世界的最高学府——东汉洛阳太学。能够在东汉成为太学生,万里挑一,能够在11岁进入太学,绝对是神童。&/p&&br&&br&&b&
&/b&&p&19岁,袁绍组织的义军即将与董卓交战。司马朗预感到家乡要出事,就以司马家长子的身份,提醒临县的豪族首领李邵:越是危机时刻越要稳住本地民心,父老乡亲可都看着咱们呢。咱们两家要是乱了,两个县就没有主心骨了。李邵不听,率先搬家逃跑。李家一跑,全县都乱了,良民逃跑,刁民趁火打劫,再加上盟军的散兵游勇到这里打秋风,司马家遭遇了打砸抢。司马朗带领全家进京投靠老爹,千辛万苦,颠沛流离。好不容易把全家平平安安带到了洛阳,老爹却让他回家。可人家董卓的势力范围,哪是你说来就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生三国之问鼎天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