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武氏家谱网

穆姓_百度百科
穆姓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历史上名人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穆姓在宋朝人编的《百家姓》中排 98位,在当今人口统计中排第230位。穆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2009年1月为止,穆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姓氏排名中未进入前二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九十八位门阀,人口约五十五万三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035%左右。目录
我国的穆姓,是商汤的后裔。这一点,有《姓纂》上的记载足资证明:“宋穆公之后支孙氏焉,汉楚元王友有穆生,或作缪,亦音穆,河南。”换言之,穆姓是由“以王父字为氏”而来,推溯起来后世的宋氏,实际上谊属兄弟。 实际上,我国的穆姓人士,历来虽不多见,但姓氏来源的头绪却不少,除了源自商汤的汉族后裔之外,还有南北朝时有北魏王朝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代族丘目陵氏,以及300年前清入主中原以后,许多满族旗人的改姓为穆。关于1500年前代族改姓为穆的情形,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记述:“代人,本姓丘目陵氏,代为部落大人,为北人八族之首,孝文迁洛阳改为穆氏。”所谓“北人八族之首”的代族,实际上就是北魏的前身,也属于鲜卑族。 唐代的肃宗时期,“杨、穆、许、李”被目为4个大的世家,其中穆家的光辉,是由当时的侍御史穆宁所创,而由他的4个儿子发扬光大。据传,穆宁最成功的地方,是他家法,他严撰家令,训谕诸子,结果4个儿子都德性和粹,每一个都在朝廷上出人头地,分别高官为御史丞、监察御史等,显见穆氏家法的成功。
■数量排行穆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三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三。?■穆姓字义 “穆”的本义是严肃、壮美、淳和,常见于古代书籍中,如《诗·周颂·大雅》中的“于穆清庙”, 《诗·周颂·烝民》中的“穆如清风”等。由“穆”字组成的词同样具有严肃、壮美、淳和的意思,如“穆穆”意为端庄盛美的样子,“穆若”意为和美的样子,“穆静”意为安靖,“穆远”意为淳和深远,“穆耀”意为祥和光明,“穆清”意为和睦清明……■穆姓遗迹微子墓 墓地原来建有庙宇,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原来的墓冢也被夷平,1984年,当地重新堆起幕冢,在墓前立有一通《殷微子之墓》碑,碑刻于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十一月。 穆氏四合院 一座一宅三院的清代民居。 穆硕墓志 全称“唐故处士广平穆君墓志铭并序”。洛阳出土,现存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博物馆。 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弥勒像记 造像龛在洛阳龙门古阳洞北侧。造像记高100厘米,宽34厘米,是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氏(后改&尉&姓)为死去的儿子牛橛所造。造像碑座中间雕刻莲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托举状,形象生动逼真。碑文字体端庄整肃。■寻根溯源穆姓来源有五:1、出自子姓,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 春秋时, 宋宣公之弟名和。继承兄位, 在位九年, 死前将爵位传给宣文公之子夷, 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居住,为褒奖其品德, 死后谥号为“穆”,其支庶子孙遂有穆氏。 2、北魏时改丘穆陵氏为穆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北魏鲜卑大人、宜都王,姓穆名崇。 3、出自炎帝之后。《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穆,炎帝之后。”则此当系出姜姓。 4、出自姬姓。鲁穆公之后,以谥为氏。 5、赐姓或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明时赐元人阿尔特穆尔姓穆名义,满洲乌雅氏、穆尔察氏、穆佳氏改姓穆;宋时有犹太人定居河南开封一带,改汉姓穆;其他如彝、纳西、蒙古、保安、东乡、回、台湾土著等少数民族有此姓。北方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 南北朝时, 北魏”代北八族”之首为丘穆陵氏, 隋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定居中原以后, 改为汉字单姓穆氏。■得姓始祖宋穆公。宋穆公是宋宣公的胞弟,宣公去世时舍太子与夷不立而欲立穆,宋穆公三让而受之。为感兄恩,穆临死时遗命,将君位还给宣公之子与夷而不传己子公子冯,并让公子冯出居郑国。不久宋穆公薨,与夷继位为宋殇公。殇公继位不久即被华督所杀,公子冯乘机回国并争到君位,即宋庄公。此后,宋国统治权皆由宋穆公的后人掌握。传到宋文公时,宋国发生了以昭公之子为首的反对宋文公的叛乱,宋穆公与宋武公的宗族也被卷了进去。事后,昭公之子等人被族诛,穆公、武公的后裔被逐出宋国。被逐的宋穆公支孙一族为怀念宋穆公的豁达大度、兄弟友善,而以穆公谥号为姓,尊宋穆公为穆姓的得姓始祖。■繁衍播迁宋国兄弟阋于墙,穆姓因为政治斗争牵连而开始了流亡生涯,他们流亡的方向主要是宋国以南的楚国,以北的鲁国及周都所在的中原地区,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穆姓人已播迁于今山东、河南、湖北等省一带。秦汉之交时,在鲁国有一位穆的学者,史称穆生(宋穆公后裔),他曾在西汉属国楚国任中大夫,一直活动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其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后裔缓慢地向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播迁,有的尊穆生为其始祖。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穆公的后裔被迫南迁,其播迁方向为江南各省和湖南、四川一带,但人口繁衍受到压制,而作为丘穆林氏改穆姓的鲜卑人却在今陕、甘、青、晋、豫兴盛起来,穆崇和穆丑善为其杰出代表,时称穆姓家族“勋著当世,位尽王公”。后形成穆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南郡。穆崇后裔发展到第五代,名载史册者有十五人,可见其家族之显赫。穆姓人经过北魏时期的辉煌以后,在北朝后期及隋唐时代都有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仕宦周迁等原因,隋唐时有一支穆姓由洛阳徙居河内(亦属河南),并昌盛为穆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河内郡。北宋时期,河内穆衍因仕宦迁河中(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死后葬于河中,子孙留居于此。元时,蒙古骑兵南下,有湘川一带穆姓迁贵州。清时,满人改穆姓者甚多,并在当朝显贵。如今居北京之穆姓多为满清后裔,而世居沈阳的满人改穆姓者,有向黑龙江、吉林等地迁徙者。当今中国之穆姓,分布地主要有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平度、昌乐,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新会,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郡望堂号穆姓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1、河南郡 ,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2、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3、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 堂号:穆姓以“明经”、“河南”等做为堂号。?■宗族特征1、穆姓是一个来源较为复杂的姓氏,其中的一些相传出自炎帝,另外一些尊奉宋穆公为祖先,还有一些自称是鲁穆公之后,更有一些标榜是北魏时期鲜卑大姓丘穆陵的后代。不过,无论出自何一系统的穆姓人,如今都是天下穆姓的一部分,都以河南为郡望。 2、家规严,子孙贤。唐肃宗时期,“杨、穆、许、李”被视为四大家族,其中穆家的光辉,是由侍御史穆宁发扬的,其四子光大的。据说,穆宁严撰家令,训谕诸子,结果四子都德性高尚,居官均有美声。穆宁和同时代的韩休都以家教严格出名,故留有成语形容那些有家教的人家称“韩穆二门”。
穆(mù)姓源出有:穆
源于,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王的弟弟子和,属于以谥号为氏。“穆”,是古代帝王诸侯逝世后的谥号,是“布德,中情见貌”的意思(贤良,和气)。按周礼规定的,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系由子传,因此“穆”还具有“血脉世系延传”之意。春秋时期,宋国有国君宋宣公子力,他逝世后由其弟子和继位,执政九年,临死时遗诏传位给宋宣王的儿子与夷,而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做事。子和逝世后,与夷继位,即宋烈日殇公。因为子和在做君主时贤良和气,所以宋烈日殇公给叔叔子和加封谥号“穆”,史称。在宋穆公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穆氏;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和氏,世代相传至今。由于宋穆公是之弟,故该支穆氏、和氏、戴氏同宗同源,史称穆氏正宗。
穆氏族人大多尊奉宋穆公为得姓始祖。
源于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藏族”,是汉语的称谓,在中称为“博”,藏民族自称为“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别有不同的称谓,西藏的藏族自称为“兑巴”,地区的藏族自称为“藏巴”,西藏拉萨地区的藏族自称为“卫巴”,四川西部地区的藏族自称为“”,而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的藏族则自称为“安多娃”。藏语依其分布地区分为卫藏语、康藏语、安多藏语三个主要的方言体系。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在很古老的时代,藏族人民就有表示自己血缘关系的姓氏。据著名的藏族学者扎西奇寺智贡巴仓三世(甘肃活佛世系)然吉在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撰著的《》中记载,原始的藏族人民居住在今西藏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一带的雅隆地区,后分衍成为赛氏、穆氏、党氏、东氏四个大的氏族部落,后又逐渐加上札氏和珠氏,总共形成了六个基本氏族部落。这就是藏族本民族在早期形成时的原始部落称谓,也是藏族最早的姓氏,统称古代藏族的“六大贵族姓氏”。
穆氏,是非常古老的藏民族姓氏、亦或氏族部落名称之一,世代相传至今。 [1]
源于,出自鲜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八族”之首为丘穆陵氏,即鲜卑拓拔部核心八部之一,为贵族之首。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随拓拔·宏()迁都于洛阳,定居中原以后,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为穆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⑴.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为Cuijuk Hala,世居(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穆氏、崔氏、刘氏等。⑵.墨尔奇特氏,亦称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之一的灭里吉歹氏族,为“Morcit”,源出巴尔虎蒙古,世居扎鲁特、喀尔喀地区。明清之际因遭受部族的迫害,其首领率巴尔虎族人万余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到了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满清王朝庭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在、等地。时候,他们自己独竖一旗,自称“蒙古九旗”。后取原姓氏的首字谐音汉字为穆氏、秦氏、孟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穆氏,主要来自穆斯林伊斯兰教经名首音,如经名“”、“穆罕默德”、“穆罕麦”、“穆八剌沙”都可取“穆”。例如在元朝时期,世家穆古必立的后裔大多改为汉姓穆氏。此外,在清朝时期归附的回回呢牙咱木,任职,后也改为穆氏,遂为穆氏回族的又一支。
回族中的穆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和京津一带。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1).满族郭佳氏,为Go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部虏携后融入,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苏完(今吉林流域)、(今辽宁盖州)、辉发(今吉林柳河、以及下游,、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郭氏。该氏族著名人物为,镶蓝旗满洲人,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进士,累官至侍郎、尚书,十六年(公元1836年)拜。鸦片战争爆发之际时期,郭佳·穆彰阿极力主降,反对抵抗,是代表人物。郭佳·穆彰阿仕宦四十余年,门生故吏遍布京师内外,时称“穆党”,清即位后,郭佳·穆彰阿被革职。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穆氏。(2).满族穆察氏,亦称谭木查氏,为Muc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穆氏。(3).满族穆齐氏,亦称穆济氏,源出时期的库莫奚部族,在金国时期为女真梅知部,满语为Muki Hala,世居鄂漠和索罗(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穆氏。(4).满族穆雅氏,满语为Muya Hala,汉义“秸”,世居齐齐哈尔(今),所冠即为穆氏。(5).满族穆颜氏,亦称穆延氏,源出辽国时期之一的抹拈部,以部为姓,满语为Muyan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穆氏、孟氏、秦氏。(6).满族穆达齐氏,满语为Mudaci Hala,世居瓦尔纳哈(今新疆阿克苏),所冠汉姓为穆氏。(7).满族穆尔察氏,亦称穆尔扎氏、穆尔禅氏,满语为Murca Hala,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阿库里(今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穆氏。(8).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氏族(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等地)、讷殷(今吉林抚松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为穆氏、、吴氏、苏氏、关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9).满族叶穆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业速布部落,满语为Yemu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流域)、赫尔东(今吉林伊通西北一百三十里处)、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彼岸俄罗斯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穆氏、叶氏等。
源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鄂温克族穆鲁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为Muru Hala,汉义“梁”。
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穆鲁氏多冠为穆氏。
(子和)、穆生、穆古必立、呢牙咱木、。
穆 赞:唐贞元年间,长子自河南洛阳来泉州任,以德政著名,得民爱戴,遂建居于泉。厥后子孙或散居龙湖亭,或分派、泉州城郊花园头、永春、德化、延平、、、大营、后深坑等地。历经沧桑,至今晋江穆氏仅有聚居山头一支八户数十人。是为福建泉州穆氏始祖。
穆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六位,人口约五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4%左右。穆姓的迁徙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609年,宋国发生内乱,一些穆姓家族被迫逃出宋国,四处流亡,穆姓自此开始向全国迁徙繁衍。后来在楚国、鲁国都有了穆姓家族的人口。例如,的弟弟楚元王刘交有一个同窗好友姓穆,史称,一直在楚国内任,深受的器重,这说明秦末汉初时期,穆姓已从中原迁至华东地区。当然,也有不少穆生后裔在中原地区繁衍下来,民国时的《》记载,汉朝穆生的后裔散居在许昌各乡。北魏时期穆姓家族又开始了一个迁徙高峰。北魏的穆姓得姓于时期,由原来的丘穆陵氏改为穆姓,但北魏时期穆姓的迁徙却不能只从时算起。因为丘穆陵氏在北魏是一个大姓,该族人一直跟随北魏皇族东征西讨,因此家族中身居高位的人数不胜数,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丘穆陵氏家族的人已在许多地方做官了,因此丘穆陵氏改为穆姓后,穆姓也随之遍及北魏所辖境内。唐朝的时期,“杨、穆、许、李”被目为四个大的世家,其中穆家的光辉,是由当时的所创,而由他的四个儿子发扬光大。宋朝之后,穆姓的迁徙范围更加广泛。
当今中国穆氏族人广泛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湖南、广东、云南、四川等地。[2]
,男,汉族, 1961年11月生,河南人,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政治经济专业毕业,学历。现任河南省南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
,日出生于人杰地灵的无锡,祖籍无锡市,国家,社员、中国书协会员、无锡市博物馆客座研究员、无锡市书协副主席,现任职于无锡市书画院。穆寂唐朝诗人。[3]
(979~1032),宋代散文家。字伯长。(今属山东)人。他热心于古文,因他研究成绩卓著,很得当时得大文学家欧阳修,赞赏。著有《穆参军文集》。[4]
著名唐朝诗画家。 唐玄宗执政时期,会内殿牡丹开。唐玄宗问曰:“今京邑盛传牡丹诗,谁为首出?”穆修己对曰:“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可为首出。” 唐玄宗感慨不已,。[5]
著名南北朝时北魏大臣。 流寓时,他曾往来送过给养,时官至太尉;穆寿,北魏太武帝时官至侍中、。[6]
河内人,著名唐朝大臣。 安史之乱时,穆宁任河北采访使,肃宗时官至。 个性刚直,奉公守法。他中科后调任盐山尉时,谋反时,他联合各州县捍御。穆宁家教很严,让儿子从小熟读礼法,要求儿女一言一行不可失礼。他和韩休两人都以家教严格出名,所以有成语形容有家教得人家称“二门”。
字伯寅,三元人。著名明朝沂水令, 字伯寅,三元人。正德进士,授沂水令。外书“六事”、内书“”以自勉,政绩著闻,升监蔡御史。抗言直谏,人称“真御史”。
() 明代官员,理学家,学者。字伯潜,号玄庵。山东堂邑(今聊城市)人。十八年(1505)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南京主事、、南京等官。是继承和传播心学最早的山东学者。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是研究的著作,重要的有《读易录》、《尚书困学》、《》、《玄庵晚稿》,另外还有研究史学的著作,如《前汉通纪》、《读史通编》等。穆孔晖对稍晚兴起的山东王学学派学者有一定的影响。
(公元?~1683年),满洲正黄旗人。著名清朝将军。清顺治年间,他跟从都统卓洛等驻防云南、湖广等省讨吴三桂。吴三桂死后,他又跟从规征取云、贵地区,围攻昆明。直逼之孙吴世璠自杀后,云南。班师还朝后,因功被清朝廷授予蒙古、。
(1949——2008),1949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中国国家队前主力中锋。在20年穆铁柱的篮球运动生涯中,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同时在那个时代也被誉为了“亚洲第一篮球中锋”,在当时成为了篮坛的“巨无霸”,更曾是中国篮球界的神话。在世界篮球场上的大个头群里,他也称得上是名“巨人”。 日上午10点45分,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中国游泳运动员高级教练员。天津市人。穆成宽1939年在天津举行万国游泳比赛获440码冠军,1941年打破400米自由泳全国纪录。1933年至1943年期间曾多次获得天津市游泳比赛男子成年组100米,200米,400米自由泳和100米、200米仰泳冠军。1952年任天津市游泳队教练,后任华北区游泳教练,1956年,在天津创建了中国第1所游泳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其中包括他的儿女侄辈,穆祥英、、、穆祥杰等国家栋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蛙王”男 1935年生,天津人,回族。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游泳运动员。运动健将。自幼在其父指导下进行练习游泳。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游泳比赛中获男子100米、200米金牌。1953年入选国家游泳队,后赴匈牙利学习。在年的国际比赛中取得过第二名、第三名。1958年10月,在中苏游泳友谊赛上,获100米、200米蛙泳冠军。同年12月20日,在北京体育馆游泳馆以1分1l秒4的成绩打破男子100米蛙泳世界纪录。
游泳教练员。天津市人。生于1935年。童年随父学游泳,七岁时参加市公开游泳赛,获第一名。1952年代表华北队在第一届全国游泳比赛中,获1500米冠军、400米自由泳亚军、4×200米自由泳接力(队员之一)冠军。
笔名: 穆静、霍青、严凌;原籍辽宁海城人。1934年生于黑龙江省。中共党员。1962穆振兴年毕业于河北北京师范学院部中文系(该学院与合并)。1948年参加解放军,历任军队医训队学员、第六兵站医院护士,鸡公山疗养院统计员、青年干事,军医大学预科学校教师,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文化干事,总后勤部政治部宣传部创作室专业作家,客座教授。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报告文学《永存的微笑》(合作)、《罗瑞卿大将》、《傅连暲传略》《紫薇之光》、《龙腾东海》、《军旗辉耀军威壮》,短篇小说集《雪山下有一顶帐篷》、《红梅迎春》、《水晶莲》,散文诗写集《偷密电码的姑娘》、《海棠赋》、《我和白牡丹》等。长篇报告文学《罗瑞卿大将》获中宣部优秀图书奖、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满族文学奖、河南省优秀图书奖、文学纪念奖,教育片撰稿《紧急出动》(已录制播出)获八一制片厂优秀文学剧本奖,长篇传记文学《傅连璋传略》获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军旗辉耀军威壮》获冰心文学奖,《雪山下有一顶帐篷》获满族文学奖、总后勤部军事文学。
著名营销策划专家,实战派营销策划人,总经理,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机构高级,北京互通科技集团品牌顾问,曾任光茂朝志营销策划工作室策划总监、零下一度总策划、、品牌中国策划总监等职,“酷品牌”理论、“Feava IMC”创始人,著有《别跟我说你懂营销:中国式营销的江湖规则》()。
(),男,原名,祖籍河南开封,为了生计,举家随祖父迁到安徽。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曾担任学校进步团体“文学艺术同盟”主席,出版文艺刊物《群鸥》,用的笔名发表文章。“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临汾,进了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传做宣传工作。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主要作品:《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赵占魁同志》《县委书记的榜样——》《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历史的审判》等等。
(),男,字树珊,曾化名吕维新,四川骑龙村三社(槐树)人。曾用名:吕维新、袁雨苍、颜嗣良。出生地:四川省福宝镇骑龙村三社(槐树)人。主要成就:旅欧少共执行委员会秘书长、中共四川省委早期领导人、四川省委临时省委书记兼军委书记、组织部长、中共广东省委代理书记、组织部长、中共广东区委组织部长、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
女,身高:4200px普通话等级:一级甲等。本科: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系(学士学位)。研究生:(艺术硕士)。职业:主持人、编导(石景山广电中心、数字804频道)[7]
郡望:秦朝时期名为。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下游,、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河南郡。唐朝时期为,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西汉高祖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古以黄河以北为,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今河南)改属(今河北),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今山东鄄县)国的有封丘、酸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隋、唐两朝的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堂:以望立堂。堂:以望立堂。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外书六事;内署四千。——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明代沂水令,字伯寅,三元人。正德进士,授沂水令。外书“六事”、内书“四知”以自勉,政绩著闻,升监蔡御史。抗言直谏,人称“真御史”。联中“六事”,指考察地方官政绩的注项内容:一曰田野辟,二曰户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见《金史.百官志一》)。“”为后汉的典故。《后汉.杨震传》:“王密为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五王世袭;四子成名。——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代人,道武帝流寓时,他曾往来送过给养,从此受到器重。北魏建立后,他又参与统一北方的战争,官至,封。儿子、孙子、曾孙穆平国、玄孙穆能,世袭宜都王。穆观字闼拔,明元帝时官至太尉;穆寿,时官至侍中、。下联典指唐代人,安史之乱时,任河北采访使,肃宗时官至。曾撰写家令训子,为人称道,四个儿子、穆质、穆员、穆赏都成名。穆赞字相明,宪宗时官至宣歙观察使;穆质,官、;穆员,字与直,工文辞,曾任东都留守杜亚幕僚;穆赏,官监察御史。他们兄弟都有令名而平和纯朴,当时有人以美味比喻他们:穆赞如酪,穆质如酥,穆员如醍醐,穆赏如乳腐。世泽;训子家声。——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唐·穆宁,撰家令种训诸子。远征六省;勇冠一时。——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将领(?-1683),满洲正黄旗人。顺治间,从都统卓洛等驻防云南、湖广等省讨。三桂死,他从云、贵、围昆明。三桂孙世璠自杀,云南。师还,授蒙古、。下联典指后魏尚书穆头,以侍御郎从太武征,勇冠一时,拜司监。从太武田崞山,有虎突出,搏而获之。后从征白龙等,以功进爵建安公拜尚书。文传琬琰;家继球琅。——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穆修能文,继承柳开,力尊韩、柳。下联典指唐·穆宁。
五言通用联
求书逾万卷;拒敌届七宿。——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后魏,少好学,无所不览,求于下书,所在写录,得万余卷。中官汲郡太守,终司农卿。下联典指宋代湖北提刑穆璌,为尉时,元将兀良哈入寇,璌提兵相拒七昼夜,城赖以完。仕至湖北提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出唐代诗画家,于唐玄宗时,会内殿牡丹开。帝问修己曰:“今京邑盛传牡丹诗,谁为首出?”修己对曰:“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可为首出。”帝。呈祥光舜化;感尧聪。——撰穆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诗人穆寂《冬至日禅风应候》诗句联。
七言通用联
守道具财机之哲;秉礼有知人之明。——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出汉代穆生的事典。撰修扬伦礼;著作古文挽颓风。——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盐山尉穆宁,尝撰家训诸子。先是韩休家训子侄至严,贞元间,言家法者称韩、穆二门。下联典指宋代颍州。人。字伯长。时学者从事,修独以古称。[1]
福建泉州温陵穆氏族谱,(清)吴启芳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晋邑沪江山头穆朝宗处。
贵州遵义穆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巴南穆氏族谱,(现代)穆礼成编修,1997年胶印本一册。原稿现被收藏在重庆市。
江苏南通穆氏字辈:“清世天云大显祖兆广照顺绪喜圣之言维忠孝史”。江苏连云港穆氏字辈:“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河南永城、安徽萧县氏字辈:善运桂景思克昌 祖成子基本尊武丰 大道传家孝敬钦从。辽宁海城穆氏字辈:“孟国世玉常 俊成德振家 天锡文志广 忠正永安康”。辽宁旅顺穆氏字辈:“国安日(义)方传道永”。云南昌宁穆氏字辈:“元发云其 渊世国文 绍焕朝廷 相儒新尧 应荣明泽 时经复为州邦 敏俊英豪”云南腾冲穆氏字辈:“大自立成加春茂正永昌”。云南绥江、重庆铜梁穆氏字辈:“永思子文朝显正和人兴财发万荣光宗”。福建泉州穆氏字辈:“孟国邦士成弘元再世振家传孝贤子孙光祖德谦恭笃敬永绵延”。天津回族穆氏字辈:“应思景从国朝兴文成祥瑞怀德生孝友为本伦长续诗礼传家祖训良”。山西孝义穆氏字辈:“士生连允继先”。陕西西安穆氏字辈:“正……兆仕则治国”。北京穆氏一支字辈:“德宏志甫希启克星”。穆氏一支字辈:“成宏光振德庆礼尧春希”。穆氏一支字辈:“祥瑞怀德盛”。穆氏一支字辈:“宏大耀远显庭昌发子孝父安光宗继先”。河北临西县穆氏一支字辈:“克...零清学连春庆召广....”。宁夏吴忠市汉族穆氏字辈:文登军山东菏泽单县穆氏一支字辈:“秀迎(曾祖祖父辈) 有(父辈)亮(本人辈分)学文广,进德继远长,X理世昌泰,光明照中华”山东菏泽牡丹区穆氏一支字辈:“天宗绪化远,立业协清苍”。
● 穆mù ㄇㄨˋ1. 温和;~清(a.清平;b.指上天)。~如清风。2. 恭敬:严肃:肃~。静~。3. 古同“默”,沉默。4. 古代宗庙次序,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5. 姓。[8]
1..中文百科在线[引用日期]2.3..百度[引用日期]4..百度[引用日期]5..百度[引用日期]6..百度[引用日期]7..百度.[引用日期]8..汉典[引用日期]
相关姓氏纠错
浏览次数:34998次编辑次数:52次最近更新:创建者:
词条贡献榜
突出贡献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氏家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