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三大国家级中央商务区文保单位是?

现代快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C3版:生活常州
&&内容检索:
&&日 星期二
溧阳牛场窑群藏“深闺”无人问
  牛场窑群其中一处古窑址  文物科供图&&网友:与宜兴古窑保护差距太大&&文物部门:目前在进行原址保护&&在溧阳戴埠镇牛场村委,有个牛场窑群,共有14处古窑址(群),为南宋时期的制陶遗址,属于省级文保单位。而牛场窑群向东,便是宜兴的国家文保单位“筱王古窑遗址”。近日有市民发帖称,宜兴开辟古窑展示厅、古窑址供人参观,溧阳的牛场窑群却藏于“深闺”,无人问津,真可悲。对此,溧阳文物部门表示,由于牛场窑群发现时间较晚,目前在做原址保护,今后可能会加以保护利用。张敏&&牛场窑群旁仅竖了块标志牌&&日前,一则帖子引发不少网友的关注。据发帖人“轻轻风”称:“在戴埠镇牛场村委的长岗、下西窑等村,大概有十几座古窑群,修建于北宋年间,金人入侵宋朝时,因躲避战乱,由宜兴丁山迁入。宜兴仅存几座,却已经开辟‘古窑展示厅’,展出古窑陶器,并开辟古窑址供人参观。而戴埠古窑群却囚禁在深闺,无人问津,实乃可悲!”帖中,网友还贴出了溧阳牛场窑群和宜兴古窑展示厅的对比画面。&&图片中,牛场窑群窑址旁就竖了一块文保单位的标志牌,而宜兴的古窑展示厅里,在古朴的木架上摆放了不少陶器,墙上还挂着陶瓷制作流程牌。网友表示,据此可看出两个地方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差距。&&2010年普查时才被发现&&据溧阳市文化广电体育局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牛场窑群是2010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2011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牛场窑群位于戴埠镇牛场村,为南宋时期的制陶遗址,大多背山而筑,占地面积一般有两三亩,陶片堆积层厚达2-10米不等,大部分保存完好。整个牛场窑群共有14处古窑址(群),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华神山古窑址群,由4座相邻的古窑址组成,占地面积十余亩,陶片堆积厚度有10多米。&&在牛场窑群的东边,就是宜兴市西渚镇境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筱王古窑遗址”。&&目前正进行原址保护&&对于网友的质疑,工作人员认为牛场窑群的保护与宜兴古窑保护,不可相提并论。他表示,牛场窑群发现时间较晚,2010年才被发现,2011年申报省级文保单位成功,目前还未进行考古调查、发掘等,所以只是原址保护。&&“目前我们主要做一些基础工作,比如建立牛场窑群的四有档案,尽快公布其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做好定期巡查等。”据透露,牛场窑群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已划定,需要上报常州,之后再由省里审批公布。&&今后,溧阳可能会借鉴宜兴的一些做法,加强对窑群的研究、考古勘探、展览展示等保护与利用工作。宜兴历史文化概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宜兴历史文化概述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宜兴市级文保单位(1)
恩荣坊,位于宜兴市西渚镇牌楼村东端,为清乾隆皇帝特恩谕史贻直而建。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贻直(),字敬弦,号铁崖,溧阳市溧城镇夏庄村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授检讨,主考云南,督学广东,雍正元年(1723)升内阁大学士,历任吏部右侍郎、左都御史、户部尚书等职,乾隆元年(1736)任湖广总督,后历任户、工、刑、吏、礼五部尚书,乾隆九年(1794)任直隶总督,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乾隆十一(1746)年加太子太保,卒赠太保,谥文靖。
恩荣坊正面朝南,背村面河,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为三间四柱三楼石牌楼,除四柱为青石外,其他均为花岗石雕砌,总高10米,宽9.80米。上层朝南刻“紫云里”,北刻“恩荣”。1979年5月中旬受雷击,楼层全被击倒。现存底层石枋,残高5米,石柱0.90米见方。石坊北侧六组浮雕为:喜鹊登梅、双狮戏球、双鹿灵芝、猕猴采桃、双凤朝阳、河马戏水;南侧六组为:天鹅遨翔、双狮戏球、松鹤长青、双鹿奔驰、凤凰牡丹、麒麟送子。均用高浮雕,局部镂空雕,雕工精细,由于风雨侵蚀,雕刻已略有残损。坊南近河边有青石龟形碑趺二只,碑体已失。
补庐,在宜兴市宜城街道光荣西路。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补庐建于民国初年,原为宜兴县中共早期领导人史曜宾的私宅,后成为中共宜兴早期党组织的成立地和秋收暴动的指挥所。建筑面北座南,二层楼,硬山顶,面阔五间17.50米,进深六架5.10米。大门上方砖雕门额,阳刻“补庐”两字。
1927年春,北伐军进驻宜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不久,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忙于镇压工人运动,无暇顾及农村,中共江苏省委遂于1927年4月派党员潘梓年、李旸谷等自上海回到宜兴。4月20日,他们与原在宜兴的史曜宾、安乃康、吴日信、汪明苏、汪子柔等7人于“补庐”内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5月初,经省委批准,改小组为中共宜兴特别支部,指定史曜宾为特支书记,李旸谷为组织委员,潘梓年为宣传委员。接着,江苏省委派万益、史砚芬、宗益寿等加强宜兴党组织的力量,9月初,特别支部上升为中共宜兴县委员会,仍由史曜宾任书记。10月14日,万益、史曜宾在上海参加了“江苏农民暴动行动委员会”会议,回宜兴后,首先成立了宜兴暴动领导机构。行动委员会由段炎华、匡亚明、万益、史砚芬、宗益寿等组成,万益任总指挥,史砚芬、宗益寿任副总指挥。为了保存力量,又决定李旸谷、史曜宾等不公开参加暴动,在此期间,他们经常在补庐内开会,研究行动计划。
3、孙氏节孝坊
孙氏节孝坊,在宜兴市周铁镇夏泽村。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孙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为四柱三间五楼结构,花岗石、青石混砌。通高约6.60米,宽5.60米。坊上端横额上刻“节孝坊”三字。两侧竖柱上刻“代夫君而供职节孝兼优,教犹子以承家慈严并用。”其下方横枋上正背均刻“旌表故儒士尹东郊妻孙氏之坊”等文字。次间横坊上正面刻“清节流芳,松筠媲翠”,背面刻“社欧遗范,慈周众嗣”等文字。坊上还装饰有双狮绣球、双龙戏珠、武士、凤、鹤、牛、马、莲花、方胜等浮雕图案。
4、东坡海棠
东坡海棠,在宜兴市闸口镇永定村东端。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苏东坡应宜兴单锡、蒋之奇等同科进士的邀请,多次来宜兴游历,并将甥女嫁于单锡。闸口天远堂主人邵民瞻仰慕苏东坡的才学,随东坡游学,并为东坡在氵鬲
湖边淹头村(今南新塘头村)购买田宅。元丰六年(1083)二月,邵民瞻新宅落成,东坡应邀前往祝贺,并书写“天远堂”匾相赠。元丰七年(1084)年,东坡再次来闸口天远堂,将蜀中携来的一株“西府海棠”亲手植于邵氏庭院。南宋初年,金兵南侵,邵氏故居被焚,“天远堂”匾亦遭损。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7),邵民瞻外甥鲁钊重建天远堂,按残匾重新勾摹,镌成新匾。现存“天远堂”匾为木质,自左至右书“天远堂”三个楷书大字,引首署“元丰六年二月”,落款“眉山苏轼书”,下铃“德寿之称”白文方印。匾长2.26米,宽0.72米。
1952年,东坡手植“西府海棠”主杆被台风刮断,后继生枝干,叶茂花盛。1982年,在邵氏后裔邵伯棠先生的奔走下,宜兴县政府拨款在海棠树四周建围墙,辟为海棠园,请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为其题额,沙曼翁为其书作楹联,并在院西北角建平房两间,内悬“天远堂”匾并陈列东坡在宜兴的史料。
化城寺,在宜兴市和桥镇东横街东端,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明隆庆年间,暹罗国(今泰国)王子金地藏渡海择地九华山,曾在此结一茅草房留宿,故又称“茅庵”。清乾隆末年,觉明和尚募资建藏经楼,广增寮舍,改名为化城寺。咸丰十年(1860)遭兵焚,同治十三年(1874)复建大殿及东西配殿,光绪二年(1876)重建山门。
化城寺现存建筑共三进,占地4000多平方米,第一进为天王殿,硬山顶,面阔五间19.30米,进深八架11.20米。殿内正面塑弥勒像,背面塑韦驮菩萨,两侧为四大金刚,均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塑。第二进地藏殿,硬山顶,面阔五间17.50米,进深十一架14.80米,内塑佛像13尊。第三进原为两层藏经楼,面阔七间,进深20米。现已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被改建为大雄宝殿。殿北后院中建有放生池。在寺的东西两侧建有厢房两排,共有建筑四十余间,用作寺内的方丈室、僧舍及膳堂等。化城寺原为我市清代寺庙建筑中最为完整、最具规模的一处,现虽部分建筑被改建,仍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6、黄龙山东坡窑址
黄龙山东坡窑址,位于丁蜀镇潘南社区(原台西村)。东临七十年代发掘的宋代紫砂窑址——羊角山遗址。西靠黄龙山紫砂泥料矿。南面过羊角山山峰为原明代紫砂泥料矿,即现在的大水潭。北面为台西村。
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龙山东坡窑址中可辨别的窑址有3座,创烧年代不详,窑址堆积面积约为3400平方米。东北面靠村庄的堆积破坏严重,建有民宅十余间。按窑址分布,自南向北分别定名为1号窑、2号窑、3号窑。1号窑:方位东西向(北偏西20°),尾朝东面。位于GPS中心点南60米处
7、潘氏宗祠
潘氏宗祠,位于丁蜀镇蜀山村东坡书院西侧。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潘氏宗祠建筑坐北朝南(南偏东5°),为典型的民国建筑,共三进,通面阔5间17米。第一进前天井进深1.80米,第一进进深8.10米,正房面宽3.70米,一二进间天井进深5.40米,第二进进深8.50米,二三进间天井进深3.30米,第三进为两层楼房,进深7.40米。潘氏家族中潘稚亮为东南大学知名教授,潘序伦则是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创始人,被称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据族人介绍,当时两人均过问祠堂的建筑,祠堂位置东邻东坡书院,西靠蜀山老街,在蜀山风景区保护范围内。目前,第三进房屋损毁严重,已是危房。一、二两进房屋改建较多。
祈雨坛位于宜兴市张渚镇善卷洞后洞南,祈雨坛相传为梁武帝时期用来求雨的祭坛。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面南(南偏西30°),面宽18.10米,进深18米。分三级,第一级进深6.50米,第二级进深8米,第三级进深3.20米,地面用0.60&0.36米青石板铺砌,另有不规则的青石块垒砌成的墙体。总宽18.10米,方位南偏西30°。遗址分三级,第一级进深6.50米,第二级进深8米,第三级进深3.20米,有0.60&0.36米青石板铺地,另有不规则的青石块垒砌成墙体。
9、钱松喦故居
钱松喦故居,位于杨巷镇黄家村。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钱松喦(),宜兴杨巷镇人,笔名芑庐主人。我国著名国画家,擅长山水画,且工诗善书,常诗画一体。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赴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展出,受到国内外行家的好评。出版过作品专集多种,并有美术理论著作《砚边点滴》传世。钱松喦世居杨巷镇湖墅村(今黄家村),出生于七代秀才的书香门第。
&&&&祖上宅第较宏伟,清咸丰年间遭兵燹,现存建筑系其祖父在原址重建。钱松喦故居建于清末,建筑面南坐北(南偏西22°),共一进,为二层阁楼式建筑,第二层较矮,南北各有三个墙门。原建筑面阔八间,其东面两间为原钱松喦居住的房屋,已经被拆。通面阔六间19.70米,进深七架8.30米,建筑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
10、沙彦楷故居
沙彦楷故居,位于周铁镇大园里45号。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字武曾,又作伯躬,晚年更名客(眘),宜兴市周铁桥人,回族。中国现代法学家、社会活动家。主要著作有:研究水利的专论《三江四考》、《南江入太湖故道考》,文史研究著作:《陶渊明集注补证》、《洪亮吉传》、《杂忆曹锟贿选》,还有书法篆刻著述《迟翁论书》10篇、《霜鸣金石考跋》等。
沙彦楷故居,建于民国年间,建筑面朝正南,四开间两进两层楼,西面为穿弄,面阔四间13.40米。一进进深七架,第二进面宽13.40米,进深六架7.20米。一进前有水井一口。现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11、邵氏宗祠
邵氏宗祠,位于宜兴市和桥镇闸口村。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邵氏宗祠,建于清代,现存建筑共三进,通面阔9间23.60米,进深41.20米。第一、三两进改建较多,仅第二进保存较好。一、二进之间天井进深8.3米。第二进面阔7间18.70米,进深8架9.40米,有雕花梁。二、三进之间天井进深7.80米。邵氏宗祠,曾为中共太滆地委驻地()。1940年3月,中共太滆工委在闸口成立,9月,太滆工委改为太滆中心县委,1941年11月,太滆中心县委改建为太滆特委。1942年5月,太滆特委改建为太滆地委。太湖行动委员会(1940年3月),锡宜武三县行政委员会(1941年8月)、锡宜武人民抗日义勇军总队(1940年9月)、新四军独立二团(1940年10月)、新四军十六旅(1941年4月)均在此成立。现邵氏宗祠为村敬老院。
12、周铁城隍庙
周铁城隍庙,位于周铁镇北街城隍庙。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铁城隍庙,西靠横塘河,东临北街,建筑朝南(南偏西15°),建于清代,共两进。一进建筑面阔3间10.70米,进深13.30米。一进前院内有千年银杏树一棵。二进为二层楼房,进深7.40米,廊檐有精美的花雕。一、二进之间天井进深4.50米。建筑总体较为完整。一进建筑内有古碑两方。西面碑名:重修城隍庙碑。落款: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孟夏。碑通高2米,宽0.86米,碑座宽1米。东面碑文模糊难辨,碑通高1.84米,宽0.70米。落款:乾隆戊辰年。
13、狄家坟华表
狄家坟华表,在宜兴市环科园铜峰茶场内。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狄家坟华表相传为宋代狄青墓神道遗物。原墓地上有石人、石马、石羊、华表等石刻多对,现仅存华表一只,青石质,柱顶端刻石兽一只,其状如狮,蹲于长圆形石柱上,柱四周刻祥云,下端为方形抹角石柱。华表底边直径为0.67米,底座边长1.25米,高7.20米。
14、紫云山华表
紫云山华表,在宜兴市新街镇水北村紫云山。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紫云山华表为明代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徐溥长子徐元楷墓地遗物。墓前原有石人、石马、石羊、华表等多对石刻,1958年建造水库工程中,墓及石刻大部被毁,现仅存华表一只。
紫云山华表为青石质,南北向(北偏西5°),顶端刻一独角瑞兽,蹲于圆形莲花座上,下为方形抹角柱。华表底边直径为0.80米,高8.45米。基座高0.53米,边长1.63米(成正方形)。
15、四方碑
四方碑,在宜兴市芳桥镇徐塘田村,为清代处士徐翙凤妻的墓碑。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翙凤(),字声歧,号竹虚行三乐斋公孙、馌亭老农、眠云道人。通诗文,有才气,然屡试不第。生平义勇正直,乡党宗族莫不畏惮。以诗书自娱,终生布衣。其兄徐喈凤,字鸣歧,清初著名诗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云南永昌府推官,曾编《宜兴县旧志》。
四方碑为青石质,由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组成,通高2.86米。碑座为正方形,边长1.10米,高0.33米。碑身亦呈方形,边长0.60米,高1.67米。碑首为四方葫芦亭角形,高0.86米。碑面北向偏东,碑身正面刻:“馌亭老农声歧徐子孺人吴氏之墓”。其东西两侧各阴刻草书如梦令一阙,其一为“自笑此生无据,读破青编不遇,甘苦寸心知,羞与旁人诉语。归去,归去,好觅清凉国住。”又“生卧梅花书院,死葬钓鱼亭畔,到处任逍遥,了却一腔愁怨。□□□□独向天涯游玩”。
碑阴有徐翙凤自撰的墓铭“馌亭老农,非圣非仙,安贫长隐,□歌我园,能耕能读,似儒似禅,无谄无骄,亦愚亦贤,诗酒自娱,似狂似颠,而今悟觉,自嘲自怜,愿我子孙,昼耕南亩,保兹世业,奕叶绵绵(摘自《徐氏家谱》)。碑文诗词书法均为徐翙凤撰书,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