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圈怎么吐槽《星际穿越中的科学 pdf》

22:08 | Tags 标签:,
什么是评论音轨?就是单独的一条用来对电影进行点评的音轨,类似的还有导演音轨,延展类比的话,就是有声版的弹幕。本文借用了这种说法,至少带有这条音轨的蓝光版《星际穿越》还没发行……
写在前面:
a、写评论音轨是因为喜欢,你看像普罗米修斯那种大烂片,槽点比这还多,但我看完了也就一声不吭打个二星起身走人连一起看的姑娘都没给人送回家不是。
b、大概四分之一内容在我编译的《》有提到,剩下没提的都是我肉身观影之后的本人感想。
c、显然,本文将全是剧透……并且就算不剧透,吐槽也可能影响观影体验(是好影响还是坏影响就不好说啦)。勿谓言之不预也。
评(tǔ)论(cáo)音轨
1 开篇,巨大的沙尘。这很明显是从“尘碗”(Dust Bowl)学来的。三十年代美国经历了巨大的沙尘暴,主因是不当的耕作手段导致表层土失去植被,也留不住水,风一吹就是大沙尘。片中场景和当年美国农场的遭遇基本可以无缝切换。
2 片中农作物遭枯萎病(blight)袭击而全毁。现实中是有“枯萎病”这个东西,只不过它不是一种病,而是一大类各不相同的植物病统称,它们只是有共同的症状而已。片中似乎暗示同一种病在挨个干掉农作物,似乎不太现实。而且玉米好像也没有充足理由抗病力更强……?
3 但是玉米有一个好:人家是碳四,对二氧化碳的利用率更高。将来硅酸盐风化失控、碳循环断掉的时候,玉米恐怕将是最后一种能用的主粮。
4 库珀你和老爷子喝的,怎么看怎么像啤酒。那么问题来了,没有小麦是咋酿啤酒的?
5 这种大范围的死法,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先例:——那也是枯萎病的一种;电影里提了一句。晚疫病爆发如此惨烈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土豆遗传多样性太单一了。
6 眼下其实也有面临植物瘟疫危机的作物:橙子。这是一种叫做柑橘黄龙病(citrus greening)的疾病(不要在意它的中英文不符)。自然界还没有找到对它天然免疫的植株,美国橙汁已经因此市场占有率大跌。目前唯一能扭转局势的办法?对不起,恐怕是。
7 说好的只有引力能穿越时空,为啥无人机和农用机械都被引过来了?它们的导航要被干扰的话不应该是电磁场吗?还是说万物之理(TOE)已经实现了,引力可以自由转换成别的力形态?
8 经济好的时候不给NASA钱,经济危机了更不给NASA钱,等到经济崩溃、军队解散、人类濒于灭绝了,突然变出了百倍千倍的经费给人家造这么多大飞船,美国政府你们还真是……高尚?
9 NASA明明抢了北美防空司令部的旧址,有那么大地方,火箭发射架却直接摆在办公室隔壁,不愧是抠门+不怕死。
10 Endurance(中文字幕“永恒号”)这个船名字在历史上不算罕见,不过最有名的可能是1912年下水的那艘——1914年沙克尔顿驾驶这艘船(通译“坚忍号”)前往南极探险,结果发生悲剧,被挤在了冰里,坚持了一年最后还是碎了。神奇的是没有人死掉。沙克尔顿是个神奇的探险家,他的探险基本上都达不成所有目标,但基本上都不死人。
11 永恒号的设计——环形太空站人造重力——非常合理(但如果反正大家要长期冬眠,那这么大个环浪费了吧?光冬眠舱转就是了嘛),毫不考虑空气动力学的外形也很适合太空。但是问题来了,它是怎么造的?不考虑空气动力学意味着你没法从地面原样发射上去,连单个舱体拼装都有点太大了。你得有个太空船坞。
12 看起来永恒号没有强力反向推进装置,所以到了目的地要减速的话,就得自己前后翻个身,但要翻身就得边缘喷气,要有效地边缘喷气就得停转。所以到虫洞的时候大叔要求停转原来不是为了看风景啊!
13 而且永恒号没有明显的燃料舱。除非那时候人类发现了什么超级引擎,不然应该需要极其巨大的燃料舱(起码占总质量一半吧?你这个虽然是母船,但还是会四处行驶随便进人家行星轨道的);而存燃料不需要人工重力,所以应该在中心处有个超级大鼓包。
14 以永恒号的体积(还有太空船坞的体积),绝对会被地面的天文爱好者发现,甚至不需要多高级的仪器——但愿那时候地上已经没有天文爱好者了,或者所有的爱好者都是NASA的卧底。
15 抵达土星的时间估计是两年,这个数据大概是有来头的:“新地平线”探测器飞抵土星花了两年四个月。不过人家是直接飞过去了完全没减速,目的地是冥王星。要是需要减速的话,就得花两倍时间。电影里嘛……看起来他们飞到土星的时候很慢的样子,最后还蛮悠闲地聊天。如果一直是全速飞过去,最后阶段恐怕得全力以赴调节轨道以免一不小心飞偏了吧……要是偏了可就是大灾难了,光是回来虫洞这儿就得把燃料烧得差不多。
16 都能造虫洞了,直接造地球边上不好?……好吧,库布里克幽魂不散。所以您老人家其实才是那个五维幽灵吧!
17 土星光环十分漂亮,土星本体在光环上投下的巨大阴影更是让人泪目,当然我们知道会有这些是拜卡西尼探测器所赐。有趣的是一个镜头里给了飞船位于光环右下角的场景,2013年卡西尼拍了一张超漂亮的土星,大致在这个位置上的是——嗯,地球。
18 虫洞三维是个球,是高维捷径,这一点……库珀应该懂吧?丫都自称懂得广义相对论了不是。当然需要和观众解释,但还是……有点违和。
19 虫洞本身的透镜效果简直美极。不过还原度,呃,我是说图像保真度还真高呀……能完全辨认出对面的星系。有如此保真,道理说可以传更好的信号的吧?
20 不过这星系图有个小问题:它看起来是用哈勃的照片为底子做的。哈勃拍的都是距离极远范围极小的超长焦成像结果,而虫洞既然是三维球四维洞,好像应该是个超大全景鱼眼,这俩看到的东西应该不会太像才对。
21 虫洞对周边空间的引力效应到底咋样啊?其实没人真正知道,但典型观点是虫洞应该有强引力,不然没法把时空弯曲成那个样子……电影里好像是没事儿。
22 诗是迪伦托马斯的名作,写给他父亲的,夜晚不用说是比喻死亡了。迪伦托马斯是好诗人,就是自己死得太早……
23 目的地!行星买一送二!……啥,它们是围绕黑洞运行的?宇宙中恒星不计其数,宜居星非要绕黑洞转,莫非天绝人类吗……这就有好多问题了:
24 我们是去找宜居行星的,没有恒星哪来的宜居啊?没有热没有光,都变成曼恩博士的星球了……等等曼恩的行星也有光啊!哪来的!
25 哦,吸积盘。但是吸积盘的物质正常情况下也是从别的恒星吸来的,别的恒星呢?吸积盘的东西是会往黑洞里掉的,没有物质补充,掉着掉着就没了的说。(好啦我知道索恩大爷你算不了那么复杂)
26 如果吸积盘的光线足够温暖行星,冒充恒星的作用,那又是一个悖论:库珀下到黑洞里去了……这么强力的吸积盘表面肯定也像恒星一样炽热无比,早烤熟了。
27 不对,丫离黑洞那么近,伽马射线已经够熟几回了。
28 还有潮汐力面条化呢?嗯,你这黑洞很大,潮汐力理论上可以很小,可是那个洪水星的大潮和时间稀释……
29 潮汐力说白了就是引力的梯度。潮汐力小,意味着引力变化慢,意味着强引力区要延伸很大一片空间,所以时间稀释区也会很广大,那快去快回计划完全是没戏的。
30 要按菲尔普莱特说,那个洪水行星的位置,被撕碎的概率已经很大了。还有,洪水行星离得那么近,应该早被潮汐锁定了才对吧……这样应该有两座海水大鼓包,但鼓包不该有相对运动,所以不该有超级大浪。
31 嗯,算你因为时间稀释,还没到锁定的程度吧。但你展示的明明是巨浪,不是潮汐啊……引力产生的效果应该是平滑的包,这种垂直巨浪分明是海啸的节奏,海啸你得有地震,地震好像不是这么精准的周期性的。此外这么浅的地方遭遇这么大的浪,船真的不会磕到水底吗?
32 话说他们是怎么确定洪水星没有陆地的呢?地球上71%是水,你看不见陆地的概率很大的呀。
33 偷偷插一句,本文只在果壳网(以及科学松鼠会,已取得Ent授权 编辑注)正式发布了,除我自己转的之外,未经许可禁止别人转载。
34 明明没什么燃料,非要肉身前往,架一个望远镜瞅一下大气层光谱不好么?地球上都这么干了多少年了。
35 尺缩钟慢是连续的,不是进去就变七年、出来就没事儿的,时间稀释的效应会逐渐增强,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偏移区……不过就假定你们设了一个人为的界限吧。
36 但是你们不该被洪水星信号迷惑呀!人家在表面传了几个小时的信号,出来的信号难道能保持原样跑几年?能量守恒呢?现实中我们有引力红移,出来的信号会偏红到几乎不可见,你们拿到这么红的信号就该知道不对了吧?你们能不能拿到这信号都是个问题了!
37 算了,毕竟是一群没经验的人,不能苛求。下一位,寒冰星……等等冻云是个什么鬼啊!别看云那么大一坨,里面水含量很低的,真低温冻起来也只会变成一堆相距甚远的冰碴子各自掉地上,不会冻成一整块。要有这样效果,除非你本来也是个洪水星,正在拍摄神奈川冲浪里的时候突然被速冻了。
38 就算你这行星天赋异禀,哦不,气象异禀好了。不过曼恩博士睁眼说瞎话你们也毫无保留就信了啊……哪怕底下有什么第二地表,它也没有光照,所以只能是行星内部发热,而且是超级热才能抵消上面的寒冷,这么热的行星不来个火山像话吗?
39 说到这个就是大量科幻作品的通病了:着陆前拜托丢个卫星(甚至自己多转几圈)先扫一下整个行星表面好不?又不是迫降,落个糟糕地方,不怪自己怪谁。
40 于是曼恩疯了差点把大家都干掉了。但谁叫你母船既不留人也不留机器人还不留遥控的呢……好吧,算你们人手不足而且放松警惕了。
41 总觉得永恒号打转的时候转进了人家大气层的感觉。就当透视错觉了。鸽子为啥这么大?
42 飞向翠星之加尔刚蒂亚!抱歉,是卡冈图雅。这个名字当然是来自于拉伯雷的高康大(Gargantua)了(加尔刚蒂亚也是,PVZ的巨人僵尸也是)。但看起来还是不够大的样子,给人的印象是一颗大号恒星。事实上这个黑洞质量设定是1亿个太阳,它的半径应该赶得上日地距离,应该给人以戴森球那种都看不出曲率的感受……不过人家也没叫庞大固埃不是。
43 黑洞的2.5种死法问题我们讨论过了。
44 环绕暗黑之星的流转光轮!有索恩大爷坐镇,谁敢对他的黑洞模拟吐槽?……其实还是敢的,丫忘了多普勒和相对论性射束。(之前也忘了引力红移,这是和多普勒有仇的节奏?)吸积盘是在绕黑洞旋转的,不然早掉进去了;但要不掉黑洞,就得超高速旋转,这时候因为这俩效应,向你飞来的物质看起来应该亮而偏蓝,离你而去的应该暗而偏红,导致吸积盘看起来不对称。但是不对称似乎不好看……
45 库珀勇猛自我牺牲,可歌可泣。呃,他到底有多重啊?真差这点儿么?就找不出个别的东西可扔了?拆个床板不行?我理解这是致敬《冷酷的方程》,但……好吧。(还是说,他宁死也不要和布兰德博士共创新世界?多大仇。人家是安妮海瑟薇都不行嘛。)
46 于是布兰德踏上通向第三行星的旅途。话说第三行星在哪儿啊?据说很远?洪水星那么近,都是液态水,正合适。寒冰星离得稍远一点儿,就冻成这样了,离得再远了得冻成啥啊……
47 所以宜居带理论大概都被你们炒了吃了吧?开普勒望远镜辛辛苦苦列了这么一长串,不都是靠宜居带列出来的么。
48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边库珀进入了2001太空奥德赛,开始敲打巴别图书馆。快说那个卖表的给了你们多少广告费。
49 真的,能拨动表针了,拨点儿啥不好……表针忒不靠谱了,因为你不知道数据的起点呀。之前万一漏了几位呢。
50 严格来说,莫尔斯电码是一种“三进制”的代码——点、横、静默。不同长度的静默区分了不同级别的停顿(符号间、字母间、词间)。所以它对移码突变的耐受力很强,漏了几个码也会被停顿给“拦住”,不影响后面解读,恰如内含子的效果——但是你现在传的是数字,数字好像是越前面的数越重要吧。
51 而且这个数据究竟是啥啊?库珀就送了一个莫尔斯列没有任何协议,那只能变成一个数字,而且看起来这数字还不长——莫尔斯码五位决定一个数字,照她那么稀松的写法,一页纸也就几十位数。没有上下文,就算拿了一个几十位的数字,该咋用?这是什么条件下观察到的什么单位的什么物理量?
52 说起来,同行评议死哪去了?全NASA不会就剩他一个老头子懂理论物理了吧?你们拿得出几千亿造飞船,不能拿几万再养个破四刀?
53 时空什么的……四维说腻了,来玩五维好了。实际上时间这个维度是个搅局的,有时候人们说“四维”是指的空间的第四个额外维度,有时候却是指的时间维,非常混乱,电影里干脆两个都上了。也许把时间维度叫做“第零维”会更好的说。
54 不管怎样人类是被拯救了,飞上了太空。……闹了半天太空里庄稼不得病啊,早说嘛。好像之前也没人尝试近地轨道全自动水培庄稼?
55 ……所以为什么太空庄稼不得病?如果是病原体,那么不管走到哪里都逃不掉才对,殖民也没用。如果是地球风水不好……那沙尘是灾难的原因而不是结果了?人类就真的找不到个治沙的办法?
56 其实对付病原体有个办法:死命玩隔离。组培做无毒株系发射太空,如果还混进去病原体就全烧了,没混进去就用这个当种子再繁衍,终生不与地面接触。(其实地球上这么干也应该行得通。)代价?周期很长,这期间地球上还是会死很多人。不能细想。而且这样本来可怜的遗传多样性就更可怜了。
57 超级圆筒空间站!啊,伟大的拉玛。但老实说,看架势它装不了多少人的样子,但愿这样的站有好多。
58 等一下,都操控重力了,为啥还需要圆筒?
59 夕阳下的布兰德博士,等待着心上人骑着白马(划掉)驾着飞船来接。但库珀的那个飞船……分明就是个登陆舱的级别,真的不嫌小么?也许未来技术进步了,可是丫醒来才多久啊,对未来技术参数这么有信心?
60 说到底,整部电影里没一个人类是靠谱的,还是咱家黑石,哦不,咱家TARS最可爱。所以究竟为啥不送无人探测器嘛!地球人都这么干,能不送人就不送人的……
本文首发于果壳网-科学人栏目:http://www.guokr.com/article/439490/,编辑Calo
本网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 &&Designed By &&&基于科学圈怎么吐槽《星际穿越》?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科学圈怎么吐槽《星际穿越》?
物理 天文 电影 Interstellar Nolan 科幻 Science Fiction Physics 新片 Cosmos
本文作者:环球科技观光团
(编译)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作《星际穿越》已经于11月7日在北美上映,11月12日登陆中国。这部片子的一个重大看点是,片中给出了有史以来最为真实的黑洞模拟,而创作这个模拟的人,则是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按照索恩的说法,很多评论者也因此盛赞这是“最科学的科幻电影”。
不过,虽然黑洞本身的模拟有索恩坐镇,电影其他部分的科学就无懈可击了吗?显然,科学圈子并不这么认为,也没有被索恩这个“大牌”吓到。以下,就是来自科研界和科学传播界的吐槽。
警告:1.吐槽部分有中度剧透。2.即便不考虑剧透,先看吐槽也可能影响观影体验。
罗伯托·特罗塔(Roberto Trotta),天体物理学家,伦敦帝国学院高级讲师
“主要太空船永恒号(Endurance)的设定相当不错。绕轴旋转为漫长旅途提供重力,这很好。窗子的位置和光影旋转的关系,干得漂亮。但我要批评一点:看不见燃料箱。要进行星际太空旅行,你需要大量的燃料,飞船一大部分质量都应该被燃料占据才对,难以想象永恒号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推进。这个问题在他们抵达土星的时候就非常明显了:怎么减速?你得在飞船前面装一个大火箭,和你开始用来加速的火箭一样大才行。就这么简单,不然你就会错过行星直接擦身而过。电影里那点儿反推火箭实在是太小了。
编者注:另一方面,如果船员人数这么少,大部分时间又都在冬眠,那么这艘船看起来好像也的确太大了……也许那些看起来是生活舱的其实是燃料舱?但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燃料舱又不需要人造重力,干嘛摆在外圈浪费能量呢。
环形太空船是标准的长途旅行装备,不过考虑到燃料需求,这还是太小了。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此外,两年时间抵达土星在我看来似乎……短了一点儿。如果使用燃料效率最高的办法抵达,那么会花大约4.7年,还得是在行星排列在最佳位置的时候。‘新地平线’探测器的确只花了2年4个月就飞到了土星,但那是因为人家的目的地是冥王星,飞过土星不必减速。如果你想在土星停一下,花的时间就要多很多,因为你得踩刹车才能入轨。
编者注:理论上讲不减速倒是也可以,你可以高速一头直接撞进虫洞去(如果对驾驶精度足够自信),不过从画面上来看,他们在土星附近的速度还是太慢了。
“黑洞的视觉效果呈现——一团发光物质围绕着它,并逐渐被引力吞掉——是相当合理的。但是如果你进入了这个区域,那你要么会被灼热的伽马辐射杀死,要么会被引力撕开。离黑洞非常近的时候,你脚底的引力会比头顶的大很多,所以你会变成意大利面条——被撕扯成细细的一条物质。
掉进黑洞的2.5种死法。视频来源:胥瑞琦
“电影的数学外衣相当不错——比如,黑板上的公式真的是教科书上的广义相对论公式,科学极客看了肯定心中暗爽。后来剧本说这些公式会失效,因为科学家还不理解引力和量子机制如何共同作用,这也很公允。但是电影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过是派一个机器人下到黑洞那边去送回‘量子数据’——就这么简单?这讲不通啊。听起来只是他们编出来用以推进剧情发展的,背后没有真的物理学。”
编者注:并且能靠秒针莫尔斯电码传递的数据量,也太少了吧……
虽然公式对了是好事儿,但是除了大学课堂上,应该没有别的场合需要把基本公式在黑板上写一遍了吧……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菲尔·普莱特(Phil Plait),天文学家,著名天文博客“糟糕天文学”博主
“电影里NASA已经几十年没有拿到像样的资金了,他们怎么就能发射几十艘载人飞船呢?每艘恐怕花费得上千亿美元吧。而且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飞船都是从紧贴办公楼的一个地下竖井发射出来的。我们不清楚为啥飞船一定要载人而不能全自动操控,也不清楚为什么传回来的数据只能是低带宽的、没多少信息,在我看来这只是厚着脸皮拿出来的粗糙剧情道具,以便让库帕和他的船员不得不亲自去看一眼。
编者注:现实中NASA的经费大概只有电影里展现的零头……但是万一人家美国政府就是突然醒悟,在军队都没了的情况下还愿意全力支持太空事业呢?就算是美好理想吧。
“库帕成功驾驶飞船穿越了虫洞,在另一边他们发现了三个行星——不知怎么的它们围绕着一个黑洞。看到这里我长叹一口气。这些行星从哪里得到热量和光线啊?好像没有恒星不行吧。热量肯定不是来自黑洞本身的,因为接下来库帕(无可避免地)要下到黑洞里面去,他也没被烤熟。所以这些行星明明附近没有热源,不知怎么的却适宜居住。
“其中一颗行星距离黑洞很近,以至于出现了强烈的时间扭曲,表面一小时等于地球上七年。我认识的好几个天体物理学家都认为在这个距离上,黑洞的潮汐力应该足以摧毁行星,但实际数学推演的结果还不清楚。他们还在计算这个问题。
道理我都懂了,但行星为什么离黑洞那么近呢?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船员在这颗行星表面发现了周期性的滔天巨浪,大浪并没有得到解释,想来是黑洞引发的潮汐力吧——但是距离黑洞这么近,这颗行星恐怕早该被潮汐锁定了,一面永远面向黑洞。这意味着会有巨大的海水鼓包出现在正对黑洞和背向黑洞的两个方向,但是这俩鼓包相对行星表面是不会移动的,所以也不该有浪。”
罗伯特·奈耶(Robert Naeye),天文学家,《天空和望远镜》杂志总编
“科学方面我最大的意见是当船员抵达其他星系的时候。明明没有足够的燃料拜访所有行星,却要肉身亲自前往。这引发了船员之间的有趣讨论,因为他们要决定拜访哪颗行星、按照什么顺序。可是现实中,未来的宇航员会先架起望远镜,从远处研究行星大气。使用光谱学,他们能快速而高效低决定哪些星球的环境更适合人类居住。事实上,如果国会肯掏钱,NASA在接下来十年里就能在地球上建起这样一台望远镜——‘类地行星发现者’(TPF)。如果库帕的船员在太空船上架设一台类似望远镜,他们就不必浪费时间在头两个星球上了。当然,省去了登陆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剧情最富戏剧性的几个瞬间……
“电影制作者花了很大的工夫渲染出科学上准确的黑洞,包括光的弯曲。但是他们好像忽略了多普勒效应和相对论性射束效应。吸积盘快速环绕着黑洞旋转,其中总会有些面向观察者飞来、另一些远离观察者而去,飞来的那些物质看起来应该更蓝也更亮才对。而且虽然电影展现了明亮的吸积盘,可是这些被吸过来的物质却没有显而易见的来源(比如附近的恒星)。”
吸积盘发出的光在我们看来其实是不对称的:因为灼热气体环绕黑洞的速度太快,所以假如图中气体俯视是逆时针旋转,那么左边的气体会向我们飞来,而右边的气体则会离我们而去。这张图只显示了相对论性射束效应(亮暗变化),没有显示多普勒效应(红蓝变化)。图片来源:Chris Reynolds
但总之,吐槽归吐槽,欣赏归欣赏。为了剧情,好莱坞商业片不可避免地要碰到科学的边界,它有了这么多吐槽之处也只是因为它涉及的科学内容太多了——毕竟,如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所说,它展现了最好的零重力、时间稀释和空间翘曲,更不用说虫洞和黑洞。或者,像罗伯托·特罗塔承认的一样,“这本来就是个难活儿啊!”(编辑:Calo)
文章题图:Interstellar剧照
theguardian.com, 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astrophysics, but not as we know it、
slate.com, Interstellar Science、
slate.com, Follow-Up: Interstellar Mea Culpa、
skyandtelescope.com, Interstellar: Science Fiction or Science Fantasy?
你可能感兴趣
引用 的话:同感,以前玩的时候我最想吐槽的就是在水里还能发大火球,射箭,开枪,放闪电链不会把自己电死。喂喂喂~你们是不是歪楼了?不过话说我一直想弄明白的是,高处掉落不管用不用缓落术貌似都是匀速直线的~而如果掉落在水里面,只要角色站在水里是游泳状态而非地面站立的状态(大概及腰的水深就够了),无论水有多深,都不会摔死、、、、----------------------曾经在逐日岛新手村某充满失心者的魔法学院顶楼做过无数次跳落实验的血精灵路过、、、
引用 的话:第一个吐槽我觉得还需要商议。他设想的星际飞船是工质型的?如果是无工质型,反物质或者可控核聚驱动的飞船应该不需要非常庞大的燃料箱吧?第一个吐槽应该认为按照电影里面的设定,上述的技术人类还没实现。
这只是一部电影。 你不适合看电影,还是看纪录片去吧。
不说科学了,你先给我解释下最基本的逻辑。后来人类生活的那个星球也时间扭曲吗?科技不发展?人类不进步?飞船不更新?男主回来后,不需要学习新知识,不需要练习体能。直接就能又上太空了,和出门买菜一样方便。你是逗我么,这是飞船!飞船白菜价格吗?没有任何警卫措施?没有警报?你想开就开啊。。。。(当时边上人惊讶的表情可知,不是官方授权行为哦。他醒来压根没人给当回事,没有特权。)
引用 的话:这玩意自称是史上最硬科幻,但是... ...你要卖给我蛋炒饭没关系,你要卖给我鱼子酱没关系,但是你要卖给我伪装成鱼子酱的蛋炒饭就很!有!关!系!了!很多人粉诺兰一直不理解,从他上部盗梦就觉得这人很精,因为他很懂如何将自己的电影包装的逼格极高,一个俗套的情感主题+自称牛逼哄哄完美严谨的科学外衣(请一个caltech的牛逼哄哄的科学顾问和堆砌一堆其实他自己都不懂的科学名词)+炫目精良的视效 +偶尔来些开放式结尾(比如盗梦,不管有意无意,结果是遗留了一个类似于穿山甲究竟说了什么的问题),他的本事就是把这些元素整合的显得超有格调,啪一声,诺兰脑残粉就一坨一坨诞生了
引用 的话:正是由于这些”槽点“的存在才让电影变的轻松和有趣,而不是像科学那样严肃而枯燥。科学不枯燥。科学的某些部分枯燥,但科学不枯燥……话又说回来……我也不是很理解正是这些(至少文中那些)槽点让电影有趣的逻辑在哪里 没这些槽点就不有趣了吗
都穿越虫洞了,离地球起码上百光年,还能视频通信是怎么回事?电磁波与光同速,到地球起码也要100年!来自
引用 的话:先剧个透,一会儿去看。。。另外,严重不同意11楼的见解。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必要祭起索恩这样的大杀器。索恩的到来,目的就是让电影尽可能(在保持剧情顺畅的情况下)严谨。不可否认,这里提到的一些,...在可见光这么窄的波段内真能看出多普勒效应吗?如果片中的黑洞吸积盘一边红一边蓝,估计会出现“你以为吸积盘的辐射光谱范围和强度跟你家灯泡一样?”这样的吐槽。
有人问库帕到黑洞里寻找的是啥,其实是有个小典故,估计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关于上帝的骰子波尔说上帝掷骰子,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霍金说上帝不光掷骰子,还把他扔到黑洞里那发现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无法统一的时候,就只有去黑洞里找那颗骰子了
这部片子漏洞肯定有,只不过超过了很多人的理解范围。大家都被过量的知识给死机了。
引用文章内容:这意味着会有巨大的海水鼓包出现在正对黑洞和背向黑洞的两个方向,但是这俩鼓包相对行星表面是不会移动的,所以也不该有浪。 没想通,为什么背向黑洞也会有个海水鼓包?
小质量的黑洞会产生巨大的潮汐力,会把你变成意大利面条可是大质量天体的半径太过大(类似地球的半径),导致这种潮汐力影响非常小,从头到脚的差别只有十万分之一。因此不会被潮汐力撕碎。楼主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比索普还聪明
沙尘暴的环境设定下,人类的居住环境(房屋设计等)没有任何改变是不对的,而且家里和门廊什么的那么多土,草坪却绿油油的,怎么可能?
引用 的话:先剧个透,一会儿去看。。。另外,严重不同意11楼的见解。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必要祭起索恩这样的大杀器。索恩的到来,目的就是让电影尽可能(在保持剧情顺畅的情况下)严谨。不可否认,这里提到的一些,...多普勒效应应该是考虑到了的,毕竟模型上有明显的效应,只不过吸积盘这种辐射带很宽的其实红移蓝移对于肉眼那点可见光频段来说已经看不出来了。。。
我在这方面很外行,所以有个很外行的疑惑,既然黑洞已经把光都吸进去了,为什么我们还能看到黑洞附近的光。哪怕是还没有进入黑洞的附近的光,已经被黑洞吸引发生了弯曲,这个弯曲又为什么是肉眼可见的,黑洞不应该是完全看不到的吗。因为人的眼睛可以看到,也就意味着光是射到眼睛里的吧,那那些光岂不是根本没被黑洞吸引?电影里黑洞的形状都更像是发光的火轮,只是为了展示力场的效果,而不是真的光受到黑洞巨大引力的束缚还另外发散出来形象的力场图案给我们看吧
除了宇航服撞击下就碎屏确实值得吐槽外,其他所有的吐槽都是基于目前的科学水平吧,也许在宇宙的真相下咱们现有的物理全都崩塌了,这个完全不好说
引用 的话:看完吐吐槽就好了,毕竟电影是娱乐的,不必较真。就跟我玩wow的时候老爹站后面看,我的狮鹫就那么扇翅膀悬停在空中,他就说翅膀这么小怎么可能这样子悬停在空中。只是娱乐的东西,不必较真。顺便说一下,我爸是学...哼你个联盟!
他们降落到巨浪星的时候我惊呆了,太轻车熟路了吧,落点之准确根本不用找,认准方向走几步就能把数据包拿回来。也不用试试水深水浅酸碱度如何,几位出了飞船就往里趟啊……然后还有很多人说过的,看到一片水一个浪就认定这里不适合生存了,你怎么知道没有陆地!
有个问题:低维文明有机会进化成高维文明吗?
引用 的话:哼你个联盟!不不不,我说的其实是角鹰兽,啊不对不对,我说的是蝎尾狮,呃,双足飞龙
引用 的话:我在这方面很外行,所以有个很外行的疑惑,既然黑洞已经把光都吸进去了,为什么我们还能看到黑洞附近的光。哪怕是还没有进入黑洞的附近的光,已经被黑洞吸引发生了弯曲,这个弯曲又为什么是肉眼可见的,黑洞不应该是...不是说了吗,那叫吸积盘,本来就应该在黑洞外围
反正觉得很抵看,快三个小时的片,前面20分钟是差点睡着~ 但后面完全就眼睛不会眨了,脑洞大开
原稿几乎毫无这些槽点
引用 的话:这玩意自称是史上最硬科幻,但是... ...你要卖给我蛋炒饭没关系,你要卖给我鱼子酱没关系,但是你要卖给我伪装成鱼子酱的蛋炒饭就很!有!关!系!了!史上伪装鱼子酱最像的蛋炒饭。——这么说行不行?
科普编辑,古生物爱好者
引用 的话:话说星战7快开拍了,这电影满身可都是槽点,不知这帮geek该如何吐,会不会都懒得说直接说个ridiculous就了事??星战是披着科幻外衣的奇幻啊……
科普编辑,古生物爱好者
引用 的话:这玩意自称是史上最硬科幻,但是... ...你要卖给我蛋炒饭没关系,你要卖给我鱼子酱没关系,但是你要卖给我伪装成鱼子酱的蛋炒饭就很!有!关!系!了!有说么……话说真正的“硬科幻”小说都没几个能卖得好的,硬科幻电影估计更没人买票了。而且别说电影,就算有一点娱乐功能的纪录片,也没几个方方面面都经得起死理性挑错的。
引用 的话:有说么……话说真正的“硬科幻”小说都没几个能卖得好的,硬科幻电影估计更没人买票了。而且别说电影,就算有一点娱乐功能的纪录片,也没几个方方面面都经得起死理性挑错的。他也确实得满足占大多数世界的傻瓜。一定是这样,[无耻+自豪脸]
引用 的话:史上伪装鱼子酱最像的蛋炒饭。——这么说行不行?可以... ...吧。
科普编辑,古生物爱好者
引用 的话:他也确实得满足占大多数世界的傻瓜。一定是这样,[无耻+自豪脸]我不能说周围的亲戚朋友女神男神是傻瓜。太多对科学几乎一无所知的家伙比死理性派和我等对科学怀有好奇的人聪明太多。
引用 的话:我不能说周围的亲戚朋友女神男神是傻瓜。太多对科学几乎一无所知的家伙比死理性派和我等对科学怀有好奇的人聪明太多。聪明在不同的方面吧。
显示所有评论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际穿越里的科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