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极地南山兵哥最新图片2017后,讨论发言!感受!

当前位置: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 科 版 小 学 科 学 六 年 级 上 册教 学 设 计 《使用工具》【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 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 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 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 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 (板 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 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 P2 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2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 P3 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 3 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 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 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 P3 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教学反思】 :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 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己组的同 学功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统计的工具不少,应该说我们的学生还是有一定 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例举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 等等,但有同学统计出了:铅笔、文具盒、电饭锅、杯子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用品。其二,选 用什么工具好。在这一活动中,安排学生分组动手试一试用什么哪些工具能把钉在木版里的 铁钉、图钉和螺丝钉起出来,并做比较: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交3 流探讨中认识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 便和省力。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学生对工 具和机械进行再一次的观察,最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简单机械。 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机械”时, 学生还是犯迷糊。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 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 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孩子对其也非常 模糊;据我了解,原五上教材对“省力”也没有明确地定义,现在突然提出,孩子自然而然对 其的定义会扩大化,于是他们自然会想到“电饭锅”、“铅笔”。 课后想来:假如用力学去解释那肯定能精确,但小学阶段并不要求深入探究力学原 理。小学科学概念的广而浅,有时候真为难到科学教师!《杠杆的科学》【教学内容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 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 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 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 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 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 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 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 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 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 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 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 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 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 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4 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 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 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 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 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设计思想】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小学科 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 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生活入手,巧设 疑问,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接着由学生的发言自然地引出撬棍和杠杆的 概念,通过观察、寻找杠杆的三要素,从而初步认识了杠杆,通过辨别变形杠杆和寻找生活 中的杠杆,加深对杠杆的认识。然后通过认识杠杆尺、调试杠杆尺、分组实验、统计数据、 分析数据等系列活动, 得出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最后通过“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撬石头” 的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省力与费力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科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的水平。 【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 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 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 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具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杠杆尺、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 给全班学生准备:撬棍撬石头的图片、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 3―5 种。 给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5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设疑 导入(3′) 学习状态。 1、引出概念: 1、认识撬棍 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 表自己的做法。 问,激发兴趣,容易进入 教师活动 1、如果碰到大石头挡在路中 学生活动 1、思考,发 设计意图 由生活入手, 巧设疑(从学生的描述中相机引出) 和杠杆。 像这样的棍子人们叫它撬棍, 把像 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2、认识杠杆的三要素: (1)出示撬棍(课件展示撬 棍的使用过程)。 (2)师生归纳:杠杆三要素 (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并找 一找在图中的位置。 二、认识 杠杆(8′) 3、认识变形杠杆: 出示摇水装置和跷跷板,思 考: 它们也是杠杆, 三个点在什么 位置? 4、辨别: 它们是杠杆吗?为什么?出 示羊角锤、老虎钳、剪刀、天平、 锥子和擀面棍等。 5、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 工具也属于杠杆? 的应用。 别。 杆在生活中的其他形式 4、思考,辨 杠杆, 有助于学生了解杠 到生活中变形、 组合后的 3、观察、思 考、 交流杠杆的三 个点。 从撬棍形式的杠 杆 2、观察,寻 找,汇报。5、交流。 三、研究 1、认识杠杆尺: 1、 观察描述。6 杠杆的秘密出示杠杆尺,问:它是杠杆(24′) 吗?找一找支点?观察一下, 它还 有什么特点。 2、调试杠杆尺: 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相同的 钩玛。3、讨论:什么样的情况能 3、分组讨论 2、尝试。能说明用杠杆做事情能省力, 什么 交流。 样的情况下不能省力?在实验中 应该收集哪些数据来说明问题? 4、分组实验。 通过杠杆尺开展 实 4、 学生实验: 验研究, 让学生初步认识 自主决定两端挂 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 钩玛的位置和数 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 量 (只在左右各选 距离有关, 并在探究中认 一 个 位 置 挂 钩 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 玛)。当杠杆尺静 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 止不动时 (用力的 题的能力。 一端刚好将重物 4、统计数据,汇报结果。 5、分析数据,得出规律。 一端撬起来),要 把杠杆尺挂钩玛 认识到收集数据 的(1)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 的位置和数量记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是省力杠 录下来。 (记录表 重要性, 发现利用数据来 杆。 (2)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 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费力杠 杆。 (3)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 报。 5、讨论:分 4、统计,汇 见课本上) 说明问题的能力。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 这种杠杆 析数据,交流结 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6、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7果,得出规律。 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 合理?6、思考,讨 论。 1.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 讨论,交流, 加深对杠杆省力 与 费力原理的理解, 提高学 生的应用水平。四、拓展 撬石头的课件?讨论: 用短的这个 发表见解, 得出结 延伸 能撬动吗?为什么?要求: 使用今 果。 (5′) 天得到的实验数据来解释这个问 题。【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做到科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生活是科学教 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教学设计中,教 师由生活中常见问题“如果碰到大石头挡在路中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入手,巧设疑 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再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顺势引出 杠杆的科学概念;在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之后,让学生认识生活用具中的变形杠杆,出示部 分生活工具让学生辨别是否属于杠杆,再到生活中找杠杆;在认识了杠杆的省力与费力的原 理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资源,让孩子们在 活动中学习。 二是重视在实验中学科学。杠杆现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 中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生活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 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本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 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 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目标】:8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 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具准备】:长竹筷、棉线、纸盘、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 油漆桶、剥线钳、核桃夹、长夹、小撬棍。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隔着讲台的文具袋;长夹子、小撬棍、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长夹子取隔着讲台的文具袋。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 2、 思考一下, 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 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书上长方形方框内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长夹子和开瓶器 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长夹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 P8 页的 10 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 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9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 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 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 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详见教参 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刻度。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 用不同的 2 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 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杠杆类根据的研究 杠杆分省力的杠杆:天平、杆秤、切纸刀、开瓶器 不省力的杠杆:筷子、钓鱼竿、夹子 既不胜利也费力的杠杆:剪刀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 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我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 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玩乐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我先告诉学生两步骤,1、先找到杠 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 来区分。对于小撬棍撬开油漆桶盖、长夹子夹远处文具袋、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 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开酒瓶盖不少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这里加以 引导分析,强调支点的重要性。 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多准备些实物,当学生不甚明了时,通过我的操作 使用演示,亲眼看到了工作过程,学生就较易发现三个点,分析三个点的关系,从而能方便 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对于剪刀,一是不同用处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长短是不 同的,如理发剪、缝纫剪、园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10 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 要设计成费力的?”让学生明白费力杠杆也有好处,节约距离、方便。 整个课堂由于为了刻意提高课堂效益,课堂容量设计太大了,课后感觉各个环节有点 走马观花,对于“小杆秤的研究”,因在同一堂课内完成,时间很紧,其实可以布置学生课后 去制作,而学生在课外制作,没有钩码类合适的称量工具,对于刻度的划分,有一定困难, 也不便开展评价。因此,可以先通知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安排一节课时间用于制作、 交流、评比,并能较好地探讨“提绳的位置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秤砣的轻重对秤的使用 有什么影响?”两个问题,作为对杠杆类工具探究的一个小结。这样前半部分更加扎实,后半 部分探究的也会更加充分!《轮轴的秘密》【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 省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 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 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 1 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 1 盒、2 段棉线、1 个铁架台、1 个大轮、 1 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 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 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11 1、 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 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学 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 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 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 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 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 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 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 3~5 个钩码, 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 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 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 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 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教学反思】:12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 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潜意识的苏醒,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 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水龙头是去 五金店里借的,学校可没有,最好找那种“轮”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 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研究轮轴作用” 、“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两组实验。 为什么难?一难在材料,二难在操作。因为两组实验有先后层次关系,需要三个大小不等的 轮来完成两组实验。我利用了原来的“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但仍不能满足需要,因为最小 的轮无法和其他两个轮固定在一起,也就造成了“轴”“轮”不同步转动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 问题,我用 502 胶水,将小轮粘在了中轮上固定了起来。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除了书中五种, 还提到了: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酒的开瓶器等等。充分体会到了生活 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此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 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咧。《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动滑轮不固定,可以 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 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升国旗的图片,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 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指出: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13 2、引出定滑轮概念: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 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DD定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 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作进一步推测,定滑轮还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回答“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一般情况下,学生已根据前面所学杠杆和轮轴的作用,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 有省力作用。) 3、 怎样研究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呢?请同学们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 案。 4、交流,形成一共同的实验计划:做一个定滑轮,把一根绳子放到定滑轮上,在绳子两 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直到平衡。 5、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记录研究的数据,填写 13 页《定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 6、小组分析整理自己的发现。 7、交流汇报。 8、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研究会移动的轮子DD动滑轮 1、出示塔吊图片,指出其中的滑轮,提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可以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学生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在 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4、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复习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力的单位牛顿(N),练习测量提起一、二个钩码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不通过动滑轮直接提升重物的力;示范用测力计测量通过动滑 轮提升重物所用的力。 3)学生小组活动: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直接提升不同个数(1~5 个)的 钩码的力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力,记录数据,填写 13 页《动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分析 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5、小结:动滑轮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14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 下使用动滑轮? 【教学反思】 在六年级三个班都上了这一课,发现此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的各方面 能力的欠缺也在此课上暴露了出来,如下就是我对此次教学的一些感想! 1、学生动手操作上没有时间概念。在学生合作制作一个定滑轮的环节中本来应该说一分 钟就能完成的事情,有好几个班级的学生足足花了 5 分钟才安装完成。大多数学生的动手操 作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其次,学生的实验习惯还没有很好的养成。应该说六年级的学生经 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对于一些科学课的基本习惯和要求能很好的遵守,可事实上并不如此。 到了六年级再来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一些常规的习惯,浪费了很多正常化教学的时间。 因此,当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的时候,尤其是三、四年级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在科学课中的常 规习惯。 2、学生对实验计划的制定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五年级时学生已经接触到制定实验计 划的问题。但这方面一直是科学课上的薄弱环节。科学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学生能独 立制定计划对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因此,在制定计划这一环节上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因此在经过前几个班级的试上后,我决定将制定实验计划这个环节简化掉了,只在口头 上制定,节省了一定的时间。 3、 记得以前出现过用杠杆的原理去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为什么不能省力和能省一半力的 题目,因此我在第一个班级中将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只有程度 较好的学生能够理解。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效果不好,却在这个环节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 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为什么不能省力和能省一半的力,我觉得在小学阶段不用讲解,而且动 滑轮只要知道省力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省一半力,这些都是初中才学的知识点,小学阶段 不用太多讲。但如果有个别学生需要这方面的讲解的话,我觉得可以个别辅导,也符合“吃 不饱”、“吃饱”、“消化不了”三种不同情况的区别对待原则。《滑轮组》教学内容分析: 《滑轮组》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 机械》的第六课内容15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工具和机械》的前五课中的杠杆、轮轴、定滑轮和 动滑轮的有关知识,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功能怎样?但对于 如何实施实验操作,他们无从着手,要研究出滑轮组可以省多少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想:我的设计理念是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 实验操作,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同时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实际操作技能。 【教学目标】 : 1.科学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滑轮组就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 在一起构成的,知道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 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小组探究完成滑轮作用的实验) 分析综合能力、 、 发散性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 度,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加强探究氛围。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滑轮组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测力计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起重机吗?你知道它的作用吗?能不能说一说?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如: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处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作用 1、了解滑轮组的定义 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 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 让学生观察书本上的起重机结构图:先观察起重机上的滑轮,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 实验探究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1)以实验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2)先让学生猜猜,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 500 克或 1000 克的钩码需要多大的 力?, (3)再让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500 克或 1000 克)的钩码,16 并和直接吊起同样重钩码的力比较,看看可以发现什么?(实验时要求学生分工明确,并想 想该如何操作实验,再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这个最简单的滑轮组作用。 (大约可以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 2 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先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 (例如用 2 个动滑轮和 2 个定滑轮) ,用力大 小会变? (2)用与前面相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状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约能省四分之一的力) 4、提示各个实验小组以更多的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实验,记录实验 数据,然后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如果定滑轮和动滑轮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它们的机械 功能也不同,而且由它们的滑轮数目和组成位置决定。 )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 P15 (1)出示游戏器材(两根光滑的圆木棒和一条长绳子) ,找 2 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 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观察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你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我们从中明白了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的道理。 ) 板书设计 6、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教学小结与反思】 :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注重以组织学生活动为主,利用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好胜 四大心理特点。课一开始,我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你知道起重机 的作用吗?学生对起重机装置产生好奇,进而产生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 高处去的呢?”紧接着抓住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研究滑轮组的作 用,学生在玩、动的同时,有一定的任务,教师也给予一定的指导。滑轮组的研究主要让学 生进行自主设计研究。这一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他们竟在课堂上兴奋得手舞足蹈。 如:当他们发现最简单的滑轮组竟能省一半力的时候,他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尤其在做游17 戏时,学生的兴奋已达到了极点,他们就像是在看一场非常令人充满激情的奥运会体育比赛。 当然课堂上,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比较困难,甚至不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特别 是那些落后生。今后,在课堂上要多重视、多关心这些学生,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去表现自己, 使他们增强信心,从而乐于参与到科学小组活动中去。 但对于这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是有难度的,主要是表现在滑轮组的组装和多个滑轮组省 力情况的研究,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实验的 效果很不理想,因为多个滑轮的摩擦力是很大的,加上组合方式要每组有所不同,这是有相 当难度的,而我们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怜的钩码,用 4 个钩码以上,效果还稍微理想一点。《斜面》【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1 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 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 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2、演示材料――斧头、菜刀、螺丝钉。 3、课件――引桥比较长的大桥、盘山公路、盘旋的楼梯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提问:在一个粮油批发商店前,停着一辆大卡车,准备要运一车油,这么重的 一桶桶油,怎样能把它运到车上呢?如果是你,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你回答地真好!那么像斜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 斜面。你们认为斜面省力吗?到底省不省力,我们应该怎样做?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 下。 二、学习新课 实验一:18 (1)提供实验材料。 同学们,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 (一个测力计、 一块短木板、 圆铁、 木块) , 现在,老师想让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利用这些实验材料,开动脑筋,想个什么方 法来证明斜面省力呢? (2)讨论实验方法。 (3)汇报实验方法。 (4)教师小结。 注意事项:要在重物匀速前进时记录所用的力是多少。 (5)按照实验计划学生做实验。(边实验边填好实验报告单)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斜面省力) (7)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能自己想方法动手做实验,验证了斜面有省力 的作用。 实验二: 过渡:现在,老师有一个新问题,想挑战大家,同学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如果我们 用不同坡度的斜面实验,你认为哪个会更省力呢? (1)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来做这个实验呢? (2)讨论实验方法 (3)汇报实验方法 (4)教师小结。实验时我们要注意哪些呢? (5)按照实验计划学生做实验。(边实验边填好实验报告单)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三、生活应用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探究了两个问题,不但知道了斜面省力, 还知道了斜面越平缓越省力。正因为如此,斜面在日常生活应用的相当广泛。 看课件上的图片哪里运用了斜面? 1、立交桥的引桥 2、盘山公路 3、楼梯 4、老师这里有两个螺丝钉想取出来,有一把羊角锤和一把螺丝刀,假如是你你想用哪个 工具?说一说为什么?上前面来试一试?19 六、总结全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希望大家在 生活中能多观察、多动脑、多实践了解斜面的更多的用途。 七、板书设计 斜面的作用 斜面省力 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教学反思】 这节课感觉真是时间紧凑啊。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的好建议,有待于我更好的改进。 1、课前引入时放的视频《头文字 D》,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法很好,但赛车场面 太少,无关内容较多。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似乎并没有起到引入本课内容的作用。 2、科学是一门发散学生思维的学科,引入斜面后,如果让学生先提出许多自己感兴趣的 有关斜面的问题就更好了,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再说,本节课主要解决第几个 问题。 3、让学生探究实验前,先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实验,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这样能 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设计完,教师再适时补充引导。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再 次注意提醒学生操作问题。 4、实验前,可让学生假设实验结果,在进行实验,看是否与自己的假设相符,这样可增 强学生学习兴趣。 5、在学生实验结果展示时,最好让学生自己说。另外,教师准备的表格太小了,致使展 示时不怎么清楚。 下次,一定要准备的很清楚,让学生看的很明白。 6、教师注意自己的语言一定要严谨。“从实验结果中有什么发现?”不是“从实验结果 中发现什么问题?”这样的提问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问题上来。使学生产生误解:好像 实验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似得。 7、课件中有的小细节也要注意:某些词会不会把学生引入误区? 以后教学一定要仔细 审核自己的课件和语言! 8、谈斜面的应用时,教师举例可少些,尽可能让学生多举例。举完斜面生活应用后,最 好再让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解释原因。 9、最后,运用所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何较容易骑自行车上陡坡?&20 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发表看法。 10、另外,课堂时间允许的话,最好再多问一些这样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问题。让学生 更多的用知识解决生活。 11、如果将一些实物:斧头、剪刀、螺丝钉等带到课堂展示就更好了。 12、最后让学生动手用纸卷铅笔,在课的结尾也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众老师的点评,真的是让我受益非浅啊!感觉每次都能学到很多, 无论是好的教学方法,还是管理学生方法,或者是平时的准备工作等一些小细节。小细节也 能决定大问题呢! 非常感谢这些老师。以后我还需要你们更多的点评和帮助!期待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然后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 一次梳理和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 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组装好的齿轮传动装置,齿链传动装置,轮带传动装置,齿轮组实验盒, 简单机械图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曾经是自行车大国,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行车,虽然当今是电动车的天下,但是基 本构造是离不开脚踏自行车的。今天我们就来找找自行车上到底凝结了设计师的多少智慧。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自行车的哪个结构显然是最重要的?(学生会一般指向链条和齿轮) 展示图片,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1)观察前后 2 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2)展示齿链传动装置,让学生观察大小齿轮的运动情况,并作如下记录: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21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 )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 )圈。 2、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找出关系,并进行总结。 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 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咬合传动与链带传动的比较 (一)、展示齿轮传动装置,齿链传动装置,两者进行比较。 1、展示填空题: “1、 大齿轮与小齿轮咬合传动, 大齿轮转得( 力。 2、咬合传动时齿轮转动方向相( ),链带传动时齿轮转动方向相( )。 ” )轴上( )力; 小齿轮转得( )轴上( ) ) , ) 。2、请学生上台来配合实验:两只手各揪住大小齿轮的轴,同时扭动轴来较劲,说说哪个 齿轮的轴感觉费劲?(学生发现大齿轮转得慢,小齿轮转得快,感觉大齿轮轴上感觉费劲,说 明“咬合传动时,大齿轮转得(慢)轴上(费)力;小齿轮转得(快)轴上(省)力。 ” 3、 在齿轮传动装置上, 用粉笔给大小齿轮作标记, 顺时针转大齿轮发现小齿轮逆时针转; 逆时针转大齿轮发现小齿轮顺时针转,说明“咬合传动时齿轮转动方向相(反)” 。(这里补充 说明咬合传动的危险性,告诫学生不要去碰开动中的齿轮机器) 4、在齿链传动装置,用粉笔给大小齿轮作标记,顺时针转大齿轮发现小齿轮顺时针转; 逆时针转大齿轮发现小齿轮顺时针转,说明“链带传动时齿轮转动方向相(同)” 。 5、思维练习一:画几个相邻的圆,表示齿轮咬合传动,问各个齿轮的转向。? ?6、思维练习二:修改为链带传动的轮,考问学生各个齿轮的转向。 (二)展示齿链传动装置,轮带传动装置,两者比较。 两者传动原理一样,旋转方向一样,只是齿链传动更牢靠,不易打滑。 四、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22 1、展示课件图片,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课件演示:车把、闸把、车闸、踏脚、飞轮、脚蹬、花盘齿轮、链条等图片 2、 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现记录下来。 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类型 所起到的作用五、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杠杆、轮轴、 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斜面、齿轮这几类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应用。)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 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六、知识拓展 1、请同学们默读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然后设计一个把大船移入水的方案,可以把各 种省力工具综合运用。 2、展示杠杆与滑轮组合的方案。 3、展示多级齿轮放大力量的方案。 4、学会感恩先辈们的伟大发明,以后要多搞发明创造,建设美好未来。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其中的各种简单机械原理,也算是 第一单元的一个小结性活动。本课安排了四个活动: 1、 2、 了解人脚蹬的力通过链条和齿轮传到了车轮上; 了解齿轮大小与车速快慢及用力大小的关系;23 3、 4、认识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简单机械的应用案例上课准备工作前,我遇到的麻烦是:学校里找不到自行车,更没有变速自行车。最后只 能自己组装齿链传动等装置并结合电脑课件进行演示。 第一个活动,学生身有体会容易理解。 第二个活动“齿轮大小与车速快慢及用力大小的关系”因为每班骑过变速车有过切身体 会的学生不多,所以除了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之外,在通过自行车实物进行分析后, 让几个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对自行车的前后 2 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改变一下齿轮比,小组内 进行探究讨论,发现 2 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快,小 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慢,从而加深印象。 第三个活动“认识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一定要让学生观察实物并动手感知才好。但实 际课堂上这样的条件不允许,只能通过个别学生的动手感知加上小组的讨论,以及课件上的 标示,将它们一一展现。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主要是杠杆和轮轴的应用,在分析时,如果认 为是杠杆的应用,就要让学生找找支点、阻力点、用力点;如果是轮轴的应用,就让学生找 找轮和轴,这样可以加深理解。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如下: ①自行车上的杠杆 A、控制前轮转向的杠杆:自行车的车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转动自行 车前轮,来控制自行车的运动方向和自行车的平衡. B、控制刹车闸的杠杆:车把上的闸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使车闸以较大 的压力压到车轮的钢圈上. C、自行车的踏脚用到了杠杆原理。以飞轮的轮轴为支点,用较长的铁杆来转动链条上 的飞轮,可以省力。 ②自行车上的轮轴.滑轮组 A、中轴上的脚蹬和花盘齿轮:组成省力轮轴 B、自行车手把与前叉轴:组成省力轮轴。 C、后轴上的齿轮和后轮:组成费力轮轴(轴带动轮转动) 。 D、前轴上的大车轮与小车轴:组成省力轮轴 ③自行车上的斜面 螺丝与螺帽 本节课存在的缺点和不足:24 1、学生可能对自行车的各个部件的名称还不熟悉,上课前没有介绍各个结构,结果导致 学生汇报时很混乱,各种名称都有。 2、实验过程中,细节性问题处理不够完善,如在研究自行车前后(大小)轮关系的实验 中,设计上我分别安排了测量大(前齿轮)轮转动一圈,小(后齿轮)轮转几圈?小齿轮转 动几圈大齿轮转一圈?结果我只让他们测了第一个,后面得就没有测,直接让他们报出来了, 这对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及加深印象没有帮助。这也是本节课的最大失误。 3、没能把齿轮的力量放大功能用实验仪器展现出来。本来计划是制作好齿轮盒后再在各 个轴上装上槽轮,槽轮内绕上线,线的一端挂上钩码,用各轴上钩码的多少来体现省力的多 少。但出于制作工艺的限制,没能及时制作出来。只能通过电脑课件演示,有点不太真实。《抵抗弯曲》【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增加梁的宽度可 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所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用简单实验 说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 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宽度不同、颜色的相同的纸条(3cm、6cm、12cm);长度、宽度相同、厚 度不同的纸条(1 张、2 张、4 张);小垫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认识“横梁”和“柱子” (1)出示桥梁和房子的图片,学生观察:它们形状和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吗? (2)指出图片中的“横梁”和“柱子”在哪。 (3)小结:横梁和柱子都是支撑房子和桥梁的结构,直立的材料――柱子;横放的材料 ――横梁。 2、引出新课25 想象横梁断裂倒塌的情况,引出本课的主题:研究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 (一)学生猜测 1、 提问:你觉得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往横梁自身因素引导)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书内容。 3、指出本节课主要探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 (二)探究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回忆五年级主要学习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能说出对比实验的特点和要求 是怎么样的?(对比实验中只有一个因素是不同的,其他因素都相同) 2、明确实验方法后,提问:我们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同时打开书本) A、书本在两边垫起相同的高度――柱子; B、不同宽度的纸梁――横梁;(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宽度纸梁) C、相同质量的垫圈――重物。(出示小垫圈) 3、提问: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纸梁宽度不同。 4、提问:除了宽度之外的条件呢? 学生回答: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5、怎样改变纸梁的宽度比较容易看出抗弯曲能力的变化?(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宽 度的纸梁引导) 学生回答:成倍增加纸梁的宽度。 6、你如何知道纸梁能抵抗多大的弯曲?(加垫圈到什么程度为止?) 学生回答:每次实验以纸条中部接触到桌面为最大弯曲度,这时承载的垫圈数为 它的抗弯曲能力。 (三)探究纸梁的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提问:实验方法是否与上一个实验相同?有什么是不同的吗? 学生回答:不同条件:纸梁的厚度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四)学生探究实验 1、阅读作业本上的两个表格,明确实验目标 提问:你从作业本上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需要预测和实测。26 小结:在实验前需要对实验进行预测,然后再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2、温馨小提示: ? ? ? ? 纸梁垫起的高度为两本科学书叠放的高度 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适中(不要太近或太远) 垫圈一个一个轻轻摆放在纸梁的中间位置 小组内互相合作,轻声交流,争做小小科学家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4、汇报交流 分别挑选两个小组汇报不同的实验数据,收集数据填写表格,分析数据。 纸梁的宽度 抵抗弯曲 能力 结论: 预测 实测 一倍宽 两倍宽 四倍宽纸梁的厚度 抵抗弯曲 能力 结论: 预测 实测一倍厚两倍厚四倍厚5、分别归纳小结: ①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强梁的抗弯曲能力。 ②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强梁的抗弯曲能力。 6、提问:对比两组不同实验的实验数据,你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增大纸 梁抗弯曲能力更加明显。) 三、课后拓展 思考:横梁横着放好还是竖着放好?为什么? 试一试:用尺子证明你的想法! 四、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7 【板书设计】 2.1 抵抗弯曲 因素 宽度增加 厚度增加 材料 形状 ? 【作业设计】作业本相关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上完后,听了几位教师的意见,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一是教师的 基本功这块内容,板书的字还需要多练习。上课语言表达能力上还需要注意和加强,课堂内 评价性的语句太少,没有给学生一个激励,同时也需要肢体语言的结合应用。说话的内容太 多,有些话其实不需要一再重复,说一遍学生也就能够明白,不需要反复强调。提问时言语 还不够明白、准确,要让学生知道你在问什么,这样他们也才能准确地回答。一堂课上学生 活动的内容以后要注意增加,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活动,今天的课上活动前没有交代完所有事 情,导致最后实验器材的整理上就出现了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回避了学生的一些问 题,这样也不好,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捕捉,就算没有按你预先设想的回答那也要对他 的回答进行肯定,鼓励学生多思考。备课时的学生预设还要加强,多请教老教师,请教学生 在这堂课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在备课当中就充分做好准备。以后还需要多听 课,多和老教师交流,学习更多内容。 抵抗弯曲能力 增强 大大增强《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完成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观察瓦楞纸板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逐渐养成小组合作,共同实验、学习的习惯。28 2、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 【本课知识点】 1、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重点】 1. 通过研究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实验,可出科学结论。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瓦楞纸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 【教学准备】 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 料样品或是图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展示各种形状的的钢材\铝材的图片 2、 思考:为什么钢材和铝材要设计成“T”“U”“L”“工”“口”字形状呢?这些形 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 3、过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饿研究 1、制定实验方案 (1)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保持不变的条件有哪些呢? (3)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2、小组合作,先预测再做实验,分别测出“一”字形、“U”形和“W”形纸的抗弯曲 能力。 3、通过比较承载的回形针的数量,得出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科学结论。 4、思考: (1)其他材料的形状发生改变后,其抗弯曲能力也会改变吗? (2)为什么改变形状可以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 5、引导: (1)增加宽度和增加厚度,哪个更能提高材料的看法弯曲能力? 回形针 胶水 包装箱瓦楞纸板 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29 (2) “一” 将 字形的材料变成 “L” 形材料, 相当于那一部分是立放了?宽度怎么变? 厚度怎么变呢? 6、总结: “L”形材料虽然宽度减小了,但是厚度却增加了,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L” 形材料比“一”字形材料具有更强的抗弯曲能力。 三、瓦楞纸板的研究 1、观察瓦楞纸板的实物 2、和普通打印纸相比,感觉瓦楞纸板的抗弯曲能力大小。 3、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并思考: (1)它有几层? (2)各部分的厚薄、软硬是如何的呢? (3)瓦楞纸板有什么特点? 4、思考: 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是什么? 5、同学发言,互相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瓦楞纸板报有好几层,比较厚,里面有层是弯折的,又折有黏合,具有较强的抗 弯曲能力。 6、说说你对瓦楞纸板报的其他想法。 7、举例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利用改变材料的形状来增强起抗弯曲能力的。 【作业设计】 作 【板书设计】 2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改变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瓦楞纸板的研究 具有抗弯曲能力强的特点。 【教学反思】 1、 学生对于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时应改变的条件比较明确,但是,对于应该保 持不点的条件认识上有不科学的地方。 学生人为应该保持厚度不变, 他们不觉得纸被折成 “W” 形后厚度有变化。这不利于学生理解 “L”形抗弯曲能力增强的原因。30业本上的练习 2、 有些形状不利于用回形针做实验,所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安排,灵活利用 教材。 3、 学生举例时可以给予积极的引导,要求学生能科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拱形的力量》【教材分析】 《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面两课 的学习已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厚度和形状会增强抗弯曲能力。在本课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形 状――拱形。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应用广泛。拱形结构有的书又叫推力结构,它 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 构。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教材精心设计了几个体验和实验活动,让学 生了解到拱形的结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和向外的推力,通过提出问题――尝试 ――总结经验――改进实验,再尝试――在获得成功的探究过程中找到拱形承受巨大压力的 原因,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增加材料厚度和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加物体抗弯曲 能力的探究已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在这氛围下相信进一步探究拱形,学生们的热情会更 加高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 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根据学生原有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学习水平,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处理:① 激趣导入,引出问题。②大胆假设,自主探究。③总体评价,归纳小结。④探究活动延伸。 这样处理符合认识论过程和科学探究的要求, 既体现了 “从生活走向科学, 从科学走向社会” , 又“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使课程结构自然流畅,学生易于接受。从提出 问题走进探究,在做中学,又带着问题走向生活、社会,把探究的空间拓展到课外,拓展到 了日常生活。 ●能够边实验边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能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31 想它受力的状况。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处理数据, 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不同或与生活常识有矛盾的问题,应如何对待,也需在实验探究过程 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方法,一是让学生在 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二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科技的力量、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 设法保持拱形的形状, 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 【教学难点】 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做拱形的卡纸,课件(教师用) 。画有一定距离的纸,一元硬币、半圆形的瓜 皮。学生准备:每生带四五本书用于抵住拱足。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 (看屏幕)在森林里,住着很多小动物,小白兔和小松鼠是好朋友,有一天,小白兔生 病了,小松鼠要去探望她,当小松鼠来河边刚想过桥时,发现桥被昨天的洪水冲垮了,她没 有办法过河,怎么办呢?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松鼠想个办法出来吗? 生:可以游过去 师:很好的办法,可是小松鼠不会游泳,怎么办呢? 生:可以搭一座桥啊 师: 小松鼠想用随身带着的纸来搭一座桥, 把桥平铺在了两个岸上, 你们说她能过去吗? 讨论,老师演示验证 师:大家看,老师现在想用这张卡纸在这两个岸之间搭一座桥,岸的距离以白纸上的两 条线的距离为标准,把它平铺在上面,我用硬币来测试一下它的承受能力。 (边摆边说) 生:1 个32 师:一个硬币放上去后,纸就塌了,这个平桥的承受能力是一个还是 0 个?(0 个)这 座平桥连一个硬币的重量都承受不了,小松鼠可以过去吗?(生:不可以)那你们能想到其 他方法来增加这座纸桥的承受能力吗? 预设一:增加厚度,具体说说方法、、、 、、、不增加材料 预设二:改变形状,可以折成什么形状呢?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啊,刚才有同学说可以做成拱形,做成拱形真的可以增加这座 桥的承受能力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拱形的力量。 (板书:拱形的力量)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外推力和分析受力特点: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拱桥, (卷一卷再松开)做一个对比试验。每组两张同样的卡纸,一 张用来做平桥,一张来做拱桥,像老师这样卷一卷再松开,分别放在这两本书上,书当作河 的两岸,两岸的距离以白纸上的两条线为标准,注意,拱纸不能插进这里头,拱桥贴近书本 的地方叫做拱足,最上面部分叫做拱顶。 实验:轻轻地在他们的中间部位各放一个硬币,仔细观察它们的受力情况和形状变化, 看看会有什么变化?(幻灯片温馨提示:两岸的距离以白纸上的两条线为标准,这个拱不能 借助其他物体的帮助。 ) 小组对比试验。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平桥向下塌,拱桥也向下塌。 生:拱桥还会向两边伸展。 师:同样是在中间,用了同样的力。 (板画:向下的力)怎么会出现这不同的现象呢?他 们的受力情况有什么不同吗? 生:拱桥把力散开,而平桥集中在中间。 师小结,课件演示:拱形将力向下向外分散开来。 2、 抵住外推力,测试拱桥承受能力 师:这样的一个拱桥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力呢?(教师演示,学生数数:2-3 个) 师:拱桥的确可以提高这张纸的载重能力,可是纸拱在承受了一点点重量时,形状就发 生了改变,拱足就向两边展开了。聪明的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拱桥承受更多的压力呢? 生:把它放在两个物体中间,使它不向两边伸展;把拱足固定住,抵住拱足。 师:那用什么来抵住拱足呢?33 生:用课本。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挑战一下“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力” ,在实验之前,老师这里有几点 要求。 幻灯片展示: 1、硬币要放在拱纸的中间,一个一个放上去。 2、拱脚与实验纸上的两竖线对齐。 3、以拱顶变平为测试标准。 4、音乐响起之后请停止实验。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 师:在我们的记录表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书本数量增多,拱桥的承受力也在增大。 师:那我们通过用书抵住拱足能不能提高它的承受能力啊? 生:能。 师:同学们都很厉害,都挑战成功了。从同学们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抵住拱足的物体 的多了、重了,拱的承重能力就增强了!那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了,要是我们继续在旁边加书 本,拱是不是会一直都这样,承受的物体越来越多呢?(引出极限、 “限载”的含义) 师:所以我们很多的桥上都会写着“限载多少吨”的牌子。三、搭拱桥(此环节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师:通过今天的探究,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发言,了解知识的掌握情况) 师:现在老师就请几位同学来当一回设计师,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利用老师给你们提 供的冬瓜皮来搭一个座拱桥。 看谁搭得好,搭得最牢固) 学生分组活动。两组学生分别在讲台两边桌上搭拱桥。其他同学观看,助威。(提示:注 意瓜皮的摆放顺序,要用物体把拱足处抵住。) 全体观看拱桥,教师往拱上添加砝码,感受拱形的力量。 四、课外延伸(此环节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都做了一回拱桥设计师,玩得很有兴致,探究得很有力度,我们 通过实验探究,弄清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力的秘密。早在古时候,我们伟大的劳动人民就已经 知道了拱形的力量,并且将拱形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34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内容:各种拱桥) 回去思考赵州桥为什么依然坚固完好? 小结:课后,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也运用 了拱形的原理。课后大家去观察一下,并且试着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教学反思】 : 《拱形的力量》的核心概念是: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产生外推力。如果抵住这个力,拱形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我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就围 绕这个核心概念展开的。首先,我通过小松鼠过河这个故事来让学生联想到拱形的桥,这样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拱形的力量》就水到渠成了,原本在这环节我预测学生会对桥的形状有 所怀疑,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明白拱形的桥已经是学生的前概念,教师没有必要过 多的去设计这一环节的问题,不然反而会适得其反。接着通过让学生自己试验平纸和拱纸在 受力时所发生的变化,使学生亲眼目睹了拱纸承重过程中的形变,初步感知拱形受力的特点, 再由教师演示平桥和拱桥承受能力的对比试验,使学生明白同样大小和材料的拱纸比平纸承 重能力强。在一环节中,学生对拱桥受力所发生的形变的解释很模糊,不能从力的角度来分 析,教师对于学生的一些表述也出现了错误的理解,导致在引导学生得出“拱形收到压力时 会将力向下向外分散开来”这一科学概念时费了比较大的劲。庆幸的是学生也都能理解这一 概念。另外在这一环节上,我的实验顺序的安排上有些累赘,本来可以直接让学生观察受力 时的形状变化的同时,也让学生直接对承受能力做出实验,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也更直接。最 后,在学生对拱桥在受力时,拱足会向两边展开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何让拱形承受 更大的力?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要物体来抵住拱足。接着就引出用书本抵住拱足来增强拱纸承 重能力的实验,在这一环节上,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实验方案,讨论结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直接放一定的本书数量来测试,二、书本数量从少变多的顺序来测试。第二种方案是我 事先所料想到的,因此我想都没有想就否决了第一种方案,让学生全以第二种方案来进行试 验。事后我细想了一下,第一种方案也可以,可以让学生自己采用小组的方案来测试,等到 结束后,教师进行统计,将结果统一在一张表格中,然后通过对表格的分析得出书本越多越 重,拱形的承受能力也在增强。在这个实验中,对于拱形受力的标准,我定得过于模糊“拱 顶变平了” ,学生在试验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事后,我想可能在拱的下面放个一定高度的物 体,以拱顶碰到这个物体为标准这样操作性可能更强。 科学课上有很多的意外和突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不仅做到备课本还要做到备学生, 尽可能的对学生可能的回答和想法进行预测,并且不能一味地按照之前的教学设计来安排过35 程,应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同时,本来这堂课应该是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上,来进行教 学的,可是临时出现没电的现象,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使得事先想好的实验提示要点都忘了 提醒,这也对本节课的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然,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计划永远赶不 上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都要有两手准备,甚至更多的准备。 《找拱形》教学设计及反思《找拱形》【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 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 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 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 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 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 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 (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 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36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 球形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 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 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 状的研究报告” 。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 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 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 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贮油罐、电灯泡 塑料瓶 肋骨、头骨、脚骨 【教学反思】 : 关于《找拱形》这节课暴露出的学生的初始想法有两点。一是关于圆顶形与拱形的联系, 学生有一种模糊的认识: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但具体是什么联系并不明确。所以我就摆出 了一个拱形的模型,然后把拱形和圆顶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终于有学生说到了圆顶形和 拱形一样上部都是拱起来的,还有学生说圆拱形从侧面看就是一个拱形,我就见机让同学发 挥想像,我把拱形沿着拱顶和拱角中点连线为轴旋转就形成了一个圆顶形。以此来告诉学生 圆顶形就是拱形的组合。二是关于球形结构坚固性的质疑。学生的初始想法“球形结构并不比 圆顶形坚固”是出乎教师意料的,是课堂中的一个生成点,却也是来自学生最真实的想法。由 于学生用于验证自己想法的证据并不科学,而且这里牵涉到物理学中“压力”与“压强”的知识, 在本节课中不适合展开教学。我就让学生作了这样一个实验,把圆顶形和球形一起放在桌上,37圆形拱形环形龟壳、贝壳、蛋壳 然后用力去压,结果学生发现了圆顶形相对于球形而言容易压扁。同时我还让学生把圆顶形 的半个乒乓球和球形的整个乒乓球放在手里捏,学生也发现半个乒乓球比较容易捏碎。这样 总算把学生刚开始认为圆顶形比球形坚固的想法给扭转过来了。 对于“塑料饮料瓶形状”的研究,涉及到的科学道理较多,很多同学都说出了很多的道理, 刚开始还以为学生会讲不出其中的科学道理,结果学生都想的很全面,有的学生还想到了瓶 口为什么要做成螺旋形状的,原因是因为运用了斜面的原理,可以省力,这一点我自已也没 想到的,虽然他说的不太准确,但这个学生居然还会运用斜面的知识来解释瓶口要做成螺旋 形的,把前几面课上学的内容运用上来真的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对他进行了表扬。还有就 是关于瓶身为什么要做得很软很薄这个问题,刚开始很多学生都答不上来,原因是因为他们 的思维都局限到本节课所上的内容上了,他们忽视了日常生活的经验,我就开始加以引导学 生,告诉学生要从生产厂家来考虑这个问题,经我这么一说很多学生都明白过来了,做的薄 是因为厂家想要节约成本。《做框架》【整体设计】 《做框架》一课是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五课。本课主要通过动手制作、 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正 方体框架。本课的教学思路如下: 1、初步认识框架。通过三角形板与三角形框架的比较及四边形框架的认识,让学生知道 什么是框架。 2、制作简单框架。通过制作三角形、四边形框架及加固四边形框架,认识到三角形框架 是一种稳定的框架,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四边形框架。 3、制作正方体框架。先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个简单框架可以组合成复杂的框架。正方体框 架就是由许多个四边形框架组成的。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框架。 4、加固正方体框架。学生动手加固正方体框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 点,掌握加固框架的技能。 5、进一步认识框架。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及建筑物的认识,知道这些物品或建筑物都 是框架结构的。同时认识到框架结构的其他特点。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出如下特点: 1、注重学生的动手制作。本课是做框架,制作简单框架,加固四边形框架,制作正方体 框架,加固正方体框架,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业能让学生在动手38 做中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发展,思考怎样做, 为什么这样做。让学习活动有别于一般的制作课,进一步体现出科学课的特点。 3、体现概念建构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简单框架到复杂框架的认知过程,经 历从框架模型回归到生活实际的过程,概念逐步的建构形成。 4、体现“设计与技术”的特点。本课是“设计与技术”课的典型,既有设计的要求,又 有制作的任务。因此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设计方案的初定、预期 目标的估计、工具手段的选择、方案之间的比较、最终方案的确定、操作制造的实践、评价 总结的交流等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 架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过程与方法: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准备: 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实验记录表。 2.教师实验准备: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正方体框架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出示三角形木板, 这是什么?出示三角形框架, 这又叫什么?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我们把这种空心的、一根根材料搭成的东西叫框架。板书:框架39 2、这个是三角形框架,那这个呢?(出示四边形框架。 ) 二、做简单框架。 1、这样的框架你们会做吗?用小棒与橡皮筋做材料,怎么做?四个人做两个框架,怎样 做得又好又快?(完善课题:做框架) 指导要点:①橡皮筋与两根小棒的捆绑方法。②小组合作。 2、学生制作,老师巡视指导。 3、说说制作中有什么感受与发现?板书:三角形 稳定 4、要让四边形框架也稳定一点,怎么办? 5、为什么加了斜杆后四边形框架就稳定了?(预设:一条斜杆把四边形框架分成了两个 三角形框架,而三角形框架是稳定。 ) 6、为什么三角形框架比较稳定呢? 7、出示教具,演示分析: (1) 三角形顶端受到向下的压力时, 如果没有底边这根杆子, 两条斜杆有什么变化? (向 外扩) ,而底边杆子则可以将向外扩的两条斜杆紧紧拉住。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顶端受压力时,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拉力,起到拉的作用。 (2)当三角形的两条斜杆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又会怎么样呢?谁能结合老师的演示来进 行解释呢?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两边斜杆受压力向内挤,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推力,起到推 的作用。 (3)三角形正是通过三边互相之间的推和拉的作用保持它的稳定性。 8、四边形中加的斜杆具有这样的力量吗? 出示教具,演示分析。 9、小结: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来加固四边形框架。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一)做正方体框架 1、如果把许多个这样三角形或四边形框架组合起来,可以做成什么?出示正方体框架, 这是什么?它是由一些什么框架组成的? 2、你准备怎样制作正方体框架? 指导要点:把做好的两个框架利用起来,先把三角形框架拆去一个角,加上一根杆子, 做成一个四边形框架。再把加固的斜杆去掉,也做成一个四边形框架。然后用四根小棒把两40四边形 不稳定 个四边形框架连接起来就可以了。 3、小组分工合作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学生制作的过程。 (二)加固正方体框架 1、明白任务: (1)你觉得这个框架坚固吗?边说边放书测试,追问这样的框架坚固吗? (2)你有办法让正方体框架更坚固呢? (4)今天我们来一个比赛,让正方体框架承受 12 本书的重量。 (5)比赛要有规则,我们来制订一下比赛规则。 (预设:承重相同,材料越少越好。材 料相同,承重越多越好。 ) 2、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斜杆加在什么位置?加几根? (2)用铅笔和尺在记录纸上画出来。 3、制作调整。 (1)完成设计后,请一个同学凭设计图纸来老师处领取加固用的斜杆。 (2)学生分组制作。 (3)教师巡视指导。对制作好的小组,提醒其进一步修正。 4、评价总结。 (1)抽几个小组展示交流加固方案、测试承重、分析优点。 (2)比较这么多成功的框架,你们觉得哪个小组最好?为什么? 四、总结拓展。 1、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框架搭成的物品或建筑吗?课件出示有关框架结构的物品或建 筑,帮住学生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 2、谁能解释这些大型建筑或设施上为什么都采用三角形框架?除了结构稳定外,框架结 构还有什么好处?(节省材料、减轻自身重量) 3、小结:框架结构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特点,所以建筑上运用很广。课外再去找找还有 哪些地方运用了框架结构。 【教学反思】 1. 从教材上看,本课是一节制作课,但又不是单纯的制作课,编写者更强调动脑筋, 思考怎样做框架,为什么这样做;41 2. 难点方面,还要细化,我感觉本课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形状的框架的受力情况 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斜杆的作用,而框架受力的分析涉及到结构力学的问题,这对于学 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不易理解,因此框架受力的分析是难点; 3. 我感觉在“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多,学生被教师牵着在一步一 步往下探究,其探究的内需力没有很好的能到激发,建议要作调整,将学生的内需力激发出 来,有意愿去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好能够设计一个情景,出现学生想做的框架有三角形 的,也有四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学生们也各自据理力争,有内在需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些框 架到底谁的稳定性最佳,我个人觉得这里是一节课亮点出现的最好时机,可以好好思考思考, 预设一个非常棒的构思; 4. 知道了三角形稳定性好的基础上,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出任务,让学生自己来动手改 造四边形框架,从而认识斜杆,并了解斜杠的作用,注意,一定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来解释 加入斜杆的原因,课件在其后出示,包括上面的“三角形框架受力”课件也是如此; 5. 设计的“立方体框架加固比赛”(书上是正方体框架)是非常好的,但我建议是小组比 赛,锻炼合作能力,(其实这也是一种考验,不是每个小组都能非常好的合作的)同时时间 也会节约很多; 6. 在“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中,书本上的两个问题很值得学生思考――“加固这个 框架可以在什么位置加斜杠?如果正方体框架承载了向下的压力,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 杠?”,如果从节约的原则出发,其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上的斜杆可以不加,对框架的稳定 性影响不大,但事实是否如此,可以自己动手试试,我感觉可能还是会有很大的影响的,因 为我们搭的正方体,尤其是学生搭的,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稳固的正方体,其边总有长短差异, 出现正方体框架倾斜,不能完全直立,如果在上面压重物,就有可能出现重物向下的压力向 侧面倾斜,这是要考虑到的,因为你的比赛规则是先看承重多少,后看材料的多少; 7. 最后就是材料了,有结构的材料对学生的探究当然很重要,因此,小棒要尽可能做 到大小、粗细和长短一致,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探究材料,以保证学生探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建高塔》【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 倒的“高塔”。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42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重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教学难点】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 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 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 2、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①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②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2、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3、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 稳定。 2、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 有什么不同? 3、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 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43 【教学反思】 学生对塔铁特点的认识很清晰,能比较容易找出铁塔不倒的原因。在设计高塔时,学生 的思维很活跃,有些学生知道可以用吸管扩大底部的面积,还有同学在塑料瓶的连接处也用 上吸管,使塔连接处更加牢固。《桥的形状和结构》【教材分析】: 《桥的形状和结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 7 课。教材安排了以 下几个活动:1.观察比较各式各样的拱桥。2.了解大跨度的钢索桥。3.“观察研究我们家乡的 桥”。 桥的形状结构明显外露,容易观察研究。桥的形状结构变化反映了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 和发展。本课的活动设计意在带领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桥梁结构,加深和拓宽前面的知识, 让学生深入地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为下一课用纸造桥培养兴趣和开阔视野。本 课还隐含着这样的一条隐性的线索:桥梁形状与结构不断发展的背后蕴藏着人类针对“跨越江 河、湖海、山涧……等障碍的主要建筑――桥梁”的不足而进行改进和创造的历史,科学史在 本课教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次性筷子、拱桥塑料模块、课件:各种桥梁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桥的雏形。 1.出示一条小河的图片:如果我们在河的这一边,想要到河对岸去,你们有哪些办法呢?44 2.可是在古时候,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可能就是在河中间垫几块石头 (出示课件) ―― 尽管这很简单,但它已经实现了过河的功能,所以桥梁专家把这作为桥梁的雏形。你觉得这 有什么缺点呢? 3.人们加以改进之后,做成了比较稳定的碇步(课件出示碇步),介绍仕水碇步。(谢 晋导演取名为“琴桥”。) (反思:从过河这种最原始的任务,引发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从用石块作“踏脚石”的 缺点到“碇步”的出现,这样简单的方式,是人类为解决过河这一任务而出现最早的创造,这 是桥的雏形。增加这样的内容,既能一开始上课就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填补拱桥桥梁发展史 上拱桥前的空白。我觉得这也是这节课的亮点。) (二)古代的桥 1.这碇步还有什么缺点呢? 2.人们对这些缺点又会进行怎样改造呢?看,人们把这些石块架到空中――造出石拱桥 (课件――小石桥) 3.像这样的石拱桥,石块几乎是它唯一材料,为什么这么架空之后,这当中的石块不会 往下掉呢?学生尝试做自己的解释。 4.你们说的究竟对不对?老师没办法给你们准备架桥的石块,但是我给你们准备了这样 的一些塑料块――介绍材料(这底板当作河床,这矮梯形状当作河岸,这六块倒梯形当作架 桥的石块,石块间有凹凸的圆点互相砌合) 5.下面我们就按照图试着搭一座石拱桥,搭好之后用手指在“拱桥”上按一按,想一想我 们刚才所作的解释是否正确。 6.发放材料,学生操作。 7.反馈:现在谁能再解释一下石拱桥稳固的原因? (反思:石拱桥是古代桥梁的典型代表,在整个古代桥梁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本 环节教学设计基于“碇步”的不足而进行改进,在这基础上出示石拱桥,进而分析石拱桥上面 石块和拱足的受力情况。这样的设计不仅展现了整个桥梁发展的历史,还能跟学生思维发展 的线索相吻合。但是在学生动手搭桥的模型时,因为我不了解学生的技能基础,没有讲清搭 桥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实际操作遇到了困难,也花了较多的时间。) 8.如果我们把模块底下一字形的底板去掉,你猜我们所搭的拱桥会怎样?试试看。45 (反思:把拱桥模块底下的一字形底板去掉,拱桥的拱形外推力会使桥容易散架,不稳 固。通过这样一种直观形象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消除拱的外推力,在拱桥建造中非常重 要。) 9.小结:拱桥的拱形外推力会使桥容易散架,不稳固,一字形的底板及两个矮梯形消除 了拱的外推力,使拱桥更加稳固,在拱桥建造中非常重要。 10.(课件出示石桥的图片)看,像这座石拱桥,拱的外推力就作用在河的两岸。 11.(课件出示赵州桥的图片)这是我国最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他建于 606 年,距 今有 1400 多年,全长 37 米左右,是我国单拱桥中结构和造型堪称极致的石桥了。即使这样 的桥人们还是不满意,你知道为什么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现代的桥 1.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加以改进,设计并建造了许多现代的桥梁。(观 看之前,布置任务:请想一想这些桥梁的形状和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课件图片播放――现代的桥;选择四种典型的桥――拱在桥面之上、拱在桥面之下、 悬索桥、斜拉桥。 3.反馈:谁愿意来说说这些桥有什么特点? 学生选择其中一座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补充。 4.把这些桥设计建造成这样,你认为有什么优点? 5.小结:我们了解了从古到今桥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桥梁的发展过程。 (反思:这一环节意在带领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桥梁结构,加深和拓宽前面的知识,让 学生深入地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由于我问得问题范围太大,针对性不强,所以 学生在回答时,目标也不明确,落不到实处。如果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准备一些各种各样现代 桥的资料,可能学生回答起来不会词穷句乏了。) (四)我们的筷子桥 1.如果让你充当建筑师,也来造一座桥,你会选用哪些材料来造桥。 2.学生回答:木头、石块、钢筋、混泥土…… 3.出示一次性筷子――这是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ofter男山兵哥的喜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