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奖章的科学家都有谁

& & &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王大珩先生,因病于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 & & 王大珩先生日出生,祖籍江苏吴县。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庚款&留学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光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年在英国雪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年在英国昌司玻璃公司从事光学玻璃研究工作。1948年回国。年任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1951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年在长春从事光学仪器与工程研究,1983年调至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工作。& & & & &大珩先生是我所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历任我所所长,长春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 & & 王大珩先生197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六届代表,全国人民政协第三、七届委员。& & & & 王大珩先生在光学与光学工程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主持150工程,领导研制我国第一台靶场装备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主持718工程,领导研制我国第一台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为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做出了杰出贡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名列首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863计划&特殊贡献先进个人称号。& & & & 王大珩先生远见卓识,从战略高度上思考并联合其他科学家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出多项重大建议。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最后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这些建议为国家科技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第1/2页)浏览29次&|&&猜你喜欢:热门分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科学家名录(23人)
&&&&&&&&&&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科学家名录(23人)
&&&&&&&&&&&&&&
&&&&&&&&为了表彰对中国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在庆祝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制作了两
&&&&一星功勋奖章,决定于日授予于敏、王大衍、王希季、
&&&&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家樨、周
&&&&光召、钱学森、屠守鍔、黄纬禄、程开甲、彭恒武;追授王淦昌、
&&&&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二十三位为研究
&&&&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物&
钱三强(),浙江湖州人。原子核理学家,中国原
&&&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毕
业于清华大学,1937年留学法国,在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
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的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
1948年回国后,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计
划局局长,二机部副部长、中科院副院长等职。他作为原子能科学的
带头人和科技计划的制订者,对中国原子能事业,“两弹一星”计划
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彭恒武(),1915年10月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麻
城。他是中国较早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科学家。从1955年起,他又转
入核工程领域,领导了中国核反应堆和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工作。曾任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中国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王淦昌(--),江苏常熟人。1929年毕
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1936
--1952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授、系主任。培养了李政道、叶笃正
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科院院士,中国实验
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学森(--),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临
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科院
、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
机械与动力工程系,留学美国,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
院教授。回国后历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
研究所所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全国政协第6、7、8届副主席。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
火箭之王”。
邓稼先(),安徽怀宁人。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
年留学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博士学位,毕业当年回国。
&&&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
者,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
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82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5年获
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特
等奖。中共第13届中央委员。1999年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骥(83.08),江苏金坛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师
&&&范学院。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早
年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和地震台站网建设工作。20世纪50年代起从事空
间探索活动,在空间物理和人造卫星总体技术上颇有贡献。提出了多
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
部,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并为返回型卫
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姚桐斌(--),江苏无锡人。1945年7月
毕业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冶金系。1951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工学博士,
1957年9月回国后在钱学森主持的国防部第5研究院工作,参与创建材
料与工艺所并任所长。文革时期遇害。去世时年仅45岁。由于他对中
国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所做出的重要贡献,1999年9月被国务院追认
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赵九章(.--),浙江吴兴人。1933年清
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于1935年赴德国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菲克尔。
1938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西南联大。1944年经竺可祯、
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所工作。1949年兼任南京大学理学院气象系
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促进组建了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56年任
国家科技委气象组组长他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
献。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程开甲&
1918年8月生,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理论物
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核试验技术的
创建者和领路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
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
物理系副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
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所长、基地副司
令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2013年获国家最高
科学技术奖。
屠守锷(12.12),浙江湖州人,生于浙江南浔。我
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工勋奖章获得者,著名
导弹和火箭专家,中科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
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作为研制长征2号f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
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试验工作,保证了发射成功。为我国航天事
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航天的“四老之一”。
周光召,1929年5月生于长沙,湖南宁乡人。著名科学家,世界
公认的膺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
现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共13.14.15届中央委员。曾任中科院院长。
任新民,日生,安徽宁国人,祖籍湖北谷城县。航
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34
年考入南京大学,1937年转入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1940年毕业。
1945年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于1949年8月回国。先后任哈尔滨均事工程学院教师、国防部五院总
体室主任、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发动机
研究所所长、七机部副部长、航天部科技委主任等职。中国导弹与航
&&&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黄纬禄 (11.11),安徽芜湖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4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电机系,1943年赴英国
实习,194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专业硕士学位。建国后
在重工业部上海电工研究所、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1957
年转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任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
杨嘉樨 (06.06.11),江苏吴江人。中国航天科技
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
者。中科院院士。1941年上海交大电机系毕业,年在美国
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科院字动化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北京控制
工程研究所所长、航天部总工程师等职。
陈能宽 1923年生,湖南慈利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中科院院
士。1946年毕业于唐山工学院矿冶工程系。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物
理冶金博士学位。至1955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物理冶金研究。
1955年底回国后任职于中科院应用物理所金属所,1960年后从事原子
弹、氢弹及核武器的研制。历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
副主任等职。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2009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朱光亚(11.02),湖北武汉人。我国核科学事业的
主要开拓者之一。之科院、工程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
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八、九届副主席。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获得者。
孙家栋 1929年生,辽宁营口市人。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
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设计部研究
室主任、七机部五院院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
科技委主任等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09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获得者之一。
陈芳允 (),浙江台州人。著名无线电电子专家、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1990年被推选国际
宇航联合会副主席。我国卫星测量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获得者。
王希季 1921年生,云南大理人,中科院院士,是中国空间 技术
的开拓者之一。曾负责研制成功了中国的15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
成了中国第一种卫星运载火箭和第一种反回式遥感卫星的方案论证、
方案设计,担任过返回遥感卫星系列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火箭探空技
术学科和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作为项目的
主要完成者之一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大衍 (),江苏吴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光学专
家,我国光学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者,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
奖获得者。中国工程技术界泰斗级任物。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6年8月生,河北宁河县人。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1951年起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
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
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
技委副主任等职。被称为“氢弹之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吴自良 (),浙江浦江人。著名物理冶金专家,中
科院院士。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航空系,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
工学院冶金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任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副
所长。对金属和半导体中的点缺陷有较深研究。50年代研究用国内富
产元素代替苏联40x低合金钢,对建立我国合金钢系统起了开创性作
用。60年代领导完成了甲种分离膜的研制工作。1984年获国家发明一
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郭永怀 (1909.。04.04--),山东荣城人。著名力
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我国近代力学事
&&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
了奇异摄动理论中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我国
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他担负了国防科学研
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
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
&&&&&&&&&&&&&&&&&&&&&&&&&&&&&&&&&&
张万龙 & 日21时02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摘要 : 日上午,阳光透亮。一走进军博的大门,《请历史记住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巨幅肖像油画展的大幅宣传画扑入眼帘,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笑容在阳光下分外生动。
日上午,阳光透亮。一走进军博的大门,《请历史记住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巨幅肖像油画展的大幅宣传画扑入眼帘,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笑容在阳光下分外生动。
一层东面展厅里,另一大幅宣传展板兀立中央,鲜红的地毯、盛开的鲜花、明亮的灯光、紧凑的布局装点出整个展厅热烈庄重的氛围。23幅高1.03米、宽0.84米的单体人物肖像画依人物姓氏笔画为序列展两侧。
绕过中央宣传展板,一幅高2.4米、宽14.4米的巨幅群体肖像画撞入视野:秋日的阳光下,23位功勋科学家,以写实的通身人物肖像依次排开,在同一条通贯全幅的红色视平线上,或站着,或坐着,个性鲜明,神采奕奕,整幅作品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四位当代优秀油画家汪诚一、郑毓敏、胡申得、施绍辰用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凝重深沉的油彩把“两弹一星”功臣们的光辉形象、“两弹一星”精神的伟大厚重表现得那么和谐,那么完美。
“我愿以身许国”
讲解员甜美的声音在展厅里一遍遍响起:“这是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当初组织上要他隐姓埋名长期从事核武器秘密研究时,他朴素而坚定的回答&&&我愿以身许国&”。其实,这又何止是王老的坚定回答,这是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共同心声。
阅读每幅肖像画旁边的人物简介,会发现他们的人生轨迹惊人的相似:大都是在美国、欧洲顶尖大学或研究机构留学深造,都是相关研究领域的一时俊彦;都是在学成之后积极响应祖国和人民的号召,毅然回到祖国;都是在年富力强的时候隐姓埋名,投身“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选择与筚路蓝缕、自强自立同行,以茫茫戈壁、浩浩黄沙为伴。
如果说,相似的轨迹是来源于相似的经历,不如说相似的轨迹出自共同的选择,这个选择就是“我愿以身许国。”正是这个选择画出的一道道人生光谱,以同样优雅的姿态,高度和谐的速度,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彼此呼应,互相交织,汇聚成了“两弹一星”功勋群体这条璀璨夺目的星河。
今天,他们的名字和故事家喻户晓,但在1999年前,他们的名字和故事鲜为人知。有这么一个插曲。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沸腾了。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的老师严济慈来到他的好友许德珩家,许老悄悄问:“是谁有这么大本事,把原子弹搞出来了?”“嘿,你还问我,问你的女婿呀!”严老笑个不停。“我的女婿&&邓稼先?”许老惊愕不已。由于事关国家机密,科学家们即使对自己的亲属也守口如瓶。
或许,在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心里,在从繁忙的研制工作中短暂脱出休憩之余,心里也会闪过对家庭、对父母、对爱人、对子女的愧疚吧。而他们的父母、爱人、子女,看着他们每天忙忙碌碌,经常不着家,从不谈及工作,也会起过一些困惑吧。只是这些愧疚和困惑,最后都像冰雪一样消融在“我愿以身许国”的火热选择中了。
此情此景,有一个问题在脑海翻腾:不知道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够像他们这样无怨无悔的做出这样的选择。
“我想成为一名军事科学家!”
观众的留言给出了答案。
画展期间,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及港澳台地区、国外的观众络绎不绝,每天达八千到一万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黄纬禄院士的女儿黄道群在父亲的画像前流连往返,拍了很多照片,她说由于父亲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没法前来,拍这些照片回去好给父亲看。
主办单位准备的五本留言簿写满了观众留下的声声称赞和祝福,这是近年来各类展览中难得一见的情景。
山西忻州师范学院一位教师留言:无数先辈的血汗成就中国今天航天军事实力,有了“两弹一星”中国安全有了保障,为中国加油!
首钢退休老职工方永强留言:记住这23位杰出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祖国和人民感谢您们!
湖南衡阳的“两弹一星”红色夏令营集体留言:学习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湖北武汉常青实验小学的涂曜炜小朋友留言:我想成为一名军事科学家!努力学习!
两位来自坦桑尼亚的中尉军官留言:这个展览很好,让我们开了眼界,愿上帝保佑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
从这一段段滚烫的留言,从这一行行激动的笔触,我们听到了一颗颗热切的心在奔腾,看到了一张张年轻的脸在闪光。此刻,一个像“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一样朴素而坚定的回答,已经种下。
历史永远记住了他们
主办单位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给画展起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请历史记住他们》。
今天,历史永远记住了他们的光辉名字:于敏、王大珩、王淦昌、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赵九章、姚桐斌、钱学森、钱骥、钱三强、郭永怀、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今天,历史永远记住了他们的丰功伟绩: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今天,历史永远记住了他们的不朽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里展出的每一幅画,都是一面镜子,既是史镜,也是人镜,既照到了历史,也照进了现实,更照见了未来。
作者:网友 点击:次
热门文章TOPCopyright & 2006 -
江苏楚韵网络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版权为 西楚网 www.xichu.net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新闻许可证号:苏新网2008038
主管:中共宿迁市委宣传部 主办: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法律顾问:江苏钟山明镜(宿迁)律师事务所 宿迁分所
电话:11333-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逝世
日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院士在京逝世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院士,因病于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这是日,王大珩在北京。
  新华社发
  这是王大珩(左)与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蒋筑英在研究工作(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吴晶晶)记者21日从中科院获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王大珩,因病于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大珩日出生,祖籍江苏吴县。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他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王大珩在光学与光学工程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中作出了杰出贡献,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靶场装备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我国第一台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为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作出了杰出贡献。
  王大珩远见卓识,从战略高度上思考并联合其他科学家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出多项重大建议。他和其他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最后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这些建议为国家科技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大珩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是中国光学、仪器仪表和计量科教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领导的研究所以及他创办的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
日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院士在京逝世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院士,因病于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这是日,863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0周年成果汇报展览会在北京开幕,王大珩院士(右)等在参观三维立体影像技术应用系统。新华社发
  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院士在京逝世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院士,因病于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这是日,首届中国(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拉开序幕,王大珩院士(右二)在观看展览。
  新华社发
  (吴晶晶)
【作者】:
&【编辑】:
黄岩区新闻信息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号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