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你的时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府首都是南京,那江苏省会是哪个城市啊?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图是 1949 年 8 月湖南长沙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驻长沙城的历史照片。作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赢得解放的时间是(
. 1948 年 8 月
B . 1949 年 4 月
C . 1949 年 8 月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走遍江苏之南京景点导游词一览表_甜梦文库
走遍江苏之南京景点导游词一览表
欢迎词、南京概况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南京。我是大家此次旅游的导游,我姓陆,大家可以叫我小陆或 陆导。 在我右后方的就是我们此次旅游的司机陈师傅。 我谨代表青年旅行社和司机师傅欢迎 各位的到来~我将以我热情丰富的讲解带给大家一次难忘的旅行。在此预祝各位旅程愉快圆 满。相信有一部分游客是第一次来南京,对南京还不是很了解。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 下:南京以“博爱之都”闻名海内外,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全市面积65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741.3万人,下辖2县11区。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的中心地带,主要是丘陵盆地地形,城区附近东有紫金山,西有清凉 山,南有牛首山,北有栖霞山。紫金山由东向西延伸,从南京城中横穿而过,使南京城南城 北形成了两条水系,南为秦淮河,北为金川河。除此之外,还有玄武湖和莫愁湖宛如两颗璀 璨的明珠镶嵌在南京的城东和城西。山与水的交织,共同造就了地形险要,山水壮丽的南京 城。 由于南京城山环水绕,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472年,越国最早在此建城,也 就有了南京的第一个名字“越城”。从越城算起,南京的建城史已有近2500年。古城南京具 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位列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在此定都的朝代有:东吴、东晋、南朝时的 宋、齐、梁、陈、以及后来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故而南京又被称作“六朝 古都”、“十朝都会”。历朝历代为南京留下了许多名字,如:金陵、秣陵、建邺、建康、 蒋州、江宁、N州、集庆、应天、天京等,有些名字作为南京的地名沿用至今。南京的得名 来源于明朝初年,当时的南京叫应天府,朱元璋曾经打算把都城迁到开封,将开封命名为北 京,应天府称南京,后来国都虽然没有迁成,但是南京的名称却一直保留下来。中国的近代 史从南京开始,也在南京结束。1842年,清政府在南京下关的江面上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 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全新时代。 今日南京铁路、 公路、 航空、 水运、 管道等运输方式齐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已开通覆盖国内45个城市以及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在内的国内 外航线。南京港地处长江下游黄金水道,目前通航五大洲近50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南京 市实施了规模空前的城市建设,南京第二长江大桥、南京第三长江大桥、玄武湖隧道、九华 山隧道、赛虹桥立交桥、华东最大的双桥门五层立交等均已建成通车,大大提高了城市的交 通能力,进一步优化了南京的投资环境。 南京是我省惟一跨江发展的城市,在我省沿海、沿江、沿线开放格局中处于枢纽位置, 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全国六大通讯枢纽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以“电子、 石化、 钢铁、 汽车”四大支柱产业。近年来, 南京外向型经济成果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明显增加。金陵石化、南汽集团、熊猫电子等著名企业实力雄 厚、产品畅销国内外,苏宁集团已经成长成为中国零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龙头老大,在业内 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南京还是全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重镇,科教实力雄厚,综合实力仅 次于北京、上海。教育、科技的发达,为南京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城市品牌众多,多次被评为全国十佳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 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南京的绿化水平全国闻名,森林 覆盖率达到23%,森林与城市绿地在改善环境和调节气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南京的市树 是雪松,市花为梅花。1 说到咱们南京, 不得不提的就是与“吃”、 “喝”、 “玩”、 “穿”相对应的四大特产: 盐水鸭、雨花茶、雨花石和云锦。盐水鸭皮薄肉嫩、口味鲜美,是受到中外游客普遍欢迎的 著名特产。雨花茶是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茶叶条索紧直、形似松针,茶水色香味俱全。雨 花石是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纹理优美、象形绝伦,是文人雅士的珍爱之物。云锦是明 清两代的贡品,色彩艳丽、灿若云霞,与苏州宋锦、成都蜀锦齐名。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南京丰富的旅游资源, 东以钟山风景区为主, 囊括了中山陵、 明孝陵、 灵谷寺以及“水上明珠”玄武湖;西以石城风景区为看点;南以著名的秦淮风光带为主打, 实乃南京城的民俗风情荟萃之所;北以沿江风景区为主,包含了长江大桥、阅江楼和静海寺 等景点;这四个景区绕南京主城一周,彼此之间相互联结,由明代城墙蜿蜒贯穿其中,交错 形成了名扬中外的明城墙风光带。 集山、水、城、文为一体的南京,山川形胜,虎踞龙蟠,襟江带湖,大气磅礴,城墙巍 峨,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林木苍翠,正以博大的胸怀迎接着八方来客。1中山陵各位朋友, 大家好, 这里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 中山陵。 孙中山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孙逸仙博士” 。因为他在日本从事 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 1866 年 11 月 12 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 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 1905 年在日 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 后, 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 此后, 经历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 年他 、 、 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在 1924 年 1 月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 11 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 1925 年 3 月 12 日在北京 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 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 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据说,早在 1912 年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的住持和 尚就曾向他推荐过这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当年 3 月 31 日,中山先生为 求南北和平统一,毅然辞去总统之职,4 月初的一天,他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 来到现陵墓所在地休息。孙先生环顾四周,对左右说,我将来死后,想向国民求得这块土地 以安葬(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g土以安置躯壳尔) 。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 不是孙先生作此决定的根本原因。孙先生临终前嘱咐: “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 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因此,尽管孙先生在南京停留时间并 不长,但南京对于孙先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为 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 为尊重孙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宋庆龄、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实地察看,选好 陵址,划地 2000 亩修墓,又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在众多应征者中,青年建筑师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1926 年 3 月 12 日孙 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奠基典礼。历时 3 年多,耗资 150 万银元,中山陵终于在 1929 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学美国、才华横溢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在主持建陵过程中,呕2 心沥血,鞠躬尽瘁,不幸与孙先生一样身患肝癌,在工程临近尾声时病逝,年仅 35 岁。1929 年 6 月 1 日举行奉安大典,孙先生的遗体从北京运到南京。从此 60 余年,孙先生一直长眠 在这里。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 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柩, 南京修筑了 第一条柏油马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 24 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 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时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为中山门。在中 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陵园路。 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为骄傲, 纽约人为第五 大街而自豪一样, 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美丽的林荫大道最是得意。 而这条长达 3 公里的陵园路 无疑正是南京林荫道的最佳代表。在这条“绿荫长廊”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 ―梧桐。人们习惯上称它为法国梧桐,但追根溯源起来,它可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 ,只 因当年法国人将它从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现在这么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字。 车出中山门,沿陵园路行驶,终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大家请,朝南看,广场正南 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上那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重 5000 公斤,高 4.25 米,腹径 1.23 米,是中山陵纪念性装饰之一。此鼎铸于 1933 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捐 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 戴母手书《孝经》全文。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这座牌坊建于
年, 高 12 米,宽 17.3 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块福建花岗岩,但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式。 大家抬头可以望见坊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孙先生的手迹,原出自唐 韩愈《原道》 “博爱之为仁”一语,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宇送人。孙先生毕生以伟大 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 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 由博爱坊向前走,是一段长 480 米,宽数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体设计,突出中国的传统 风格,庄严肃穆,独具特色。为了体现孙先生的崇高伟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为陵的惯 例,将墓室筑于海拔约 160 米的全陵最高处。此外,整个陵区的建筑植被讲求中轴对称,更 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请大家向前看,朝北顺坡而上,依次有陵门、碑亭、祭堂和祭堂后 的墓室等建筑。而墓道两边的这些雪松、桧柏、银杏、红枫两两相对,代替了古代惯用的石 人石兽,象征着孙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雪松是世界四大观赏树种之一,现已成为南 京市的市树。墓道尽头是平台。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墓平面为“木铎”形。铎,就是 平常我们说的大铃铛。在古代它是用来宣布政教法令和战争令的。铎的声音宏亮,而且传得 很远,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陵墓选用这样一个图式,让人不禁想起孙先生“革命尚 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这里的平台广场就是当年吕彦直 设计的“自由之钟”的下缘。这座宏伟的三拱门,是陵区的正式开端。它高 16 米,宽 27 米,进深 8.8 米,也是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 ,出自 《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 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 极好注解。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亭正中这块 9 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手书的“中国国民 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 个镏金颜体大字。当初讨论立碑时,计 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墓志铭等。可花了两年时间也没写出来。大家都认 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铭文,改用现在的形式。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南京人常说中山陵的台阶像是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所 以来这儿游览的客人常常要问: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级台阶呢? 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来数数看,怎么样?3 来到临近顶端的平台,可以看见一对大铜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样,是当时上海市政府捐 赠的。大家仔细看,会发现在左边那个鼎下面有两个洞。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是 1937 年末日军攻占南京时向中山陵炮击造成的, 这两个洞就是当时留下的弹洞。 如今虽时过境迁, 但这两个弹洞仍时时提醒我们莫忘国耻。距此不远的前方还有一对仿古青铜鼎,那是.由孙 先生的儿子孙科一家敬赠的。 拾级而上,终于登上顶台。由此既可鸟瞰,更宜远眺。置身此间,背倚巍巍钟山,耳听 阵阵松涛,更觉伟人的浩然正气与大自然同存。祭堂处在钟山半山腰,从博爱坊到祭堂总共 有 392 级台阶,高差约 70 米,平面距离 700 米。如从碑亭数起则有 290 级台阶。建筑师为 避单调,将这 392 级台阶分作 10 段,每段 1 个平台,总计有大小 10 个平台。从碑亭到上面 的祭堂共有八段石阶,上三下五计八段平台,其寓意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意图让游人 在攀登时记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一总理的遗言,这 392 级的数字并非巧合, 而是暗喻了当时全中国三亿九干二百万同胞。一路登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对中山先 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现在大家面对的就是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当年吕彦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绝 症而逝,常令后人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叹。祭堂是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长 30 米, 阔 25 米,高 29 米,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 12.6 米的华表拱卫。祭堂屋顶 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全用香港花岗岩砌成。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 、 、 “民权”阳文篆字,这是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导思想。居中的“民生”门 楣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额。 请各位跟我进入祭堂。 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 堂内有直径 0.8 米的黑色石柱 12 根,四周墙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见东西两壁上所刻的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 全文。整个祭堂以黑白蓝色为基调,均为中国传统孝色。而镶嵌彩色玻璃的内窗,在阳光照 射下却显出另一番西洋风味。 如此中西合壁的风格, 正与孙先生融贯中西的精神气度相契合。 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 4.6 米,底座阔 2.1 米。这座雕像是当 时世界著名的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 阿林斯基受孙中山葬事委员会之托, 用意大利白石雕刻 而成,并于 1930 年从巴黎运至中山陵的,全部造价 150 万法郎。坐像下四面的 6 幅浮雕是 截取了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六个片断。 它们分别是 “如抱赤子” 、 “出国宣传” 、 “商讨革命” 、 “国会授印”“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 、 。经过祭堂来到墓室。墓门分两道,第一道是两 扇美国产的紫铜保险门,门上的门钉和铜环上的神兽(椒图)极富中国传统特色,门楣上刻 “浩气长存”横额,取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土墓所书手迹。第二道门为独扇铜门,上刻张静江 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以马赛克镶成国民党党徽图案。室内圆形,铺以 大理石,直径约 18 米,高 11 米,四壁以淡红色大理石贴面。正中的圆形大理石圹,直径 4.33 米,深 1.7 米,四周围是 1 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圹内墓穴上安放着孙先生穿中山 装的大理石卧像, 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孙先生的遗体形象所作。 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安放在 卧像下 5 米左右处。 为什么祭堂内的坐像身着长袍马褂, 而这里却改穿中山装了呢?原来当 年国民党内左右两派矛盾尖锐, 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主张塑像穿长袍马褂; 而左派则主张穿 中山装。两派意见不合,结果各搞各的,就出现了上述情况。 各位朋友,孙先生的遗体究竟是否还在中山陵,这是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最关心的问题。事 实上,自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的确是历经磨难。1925 年 3 月 12 日孙先生逝世时,他的 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暂时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1926 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北京的军 阀张宗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为孙先生的遗体压住了他的风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遗体。后 经爱国将领张学良派兵保护,遗体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气侵蚀。1929 年 5 月 28 日灵柩 由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浦口,6 月 1 日运达中山陵。奉安大典仪式完毕后,即用水泥将灵柩4 浇入圹中。墓穴用花岗岩垫底,四周建隔墙,紫铜棺下有一特制楠木垫,棺上有一层密封着 的水晶透明板。当年公祭时,站在石圹边,扶栏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遗容。抗战爆发后,国民 党政府曾准备将遗体运往重庆;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又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 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 因而受到工程界爱国人士和国民党左派的极力劝阻, 终于使遗体得以 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广场两侧后壁有一道门,通向墓堡公园。中为墓室宝顶,呈覆钟形。墓堡后墙设有 “中山陵建设史料展” ,近 200 幅珍贵历史资料展现了中山陵的建设和中山先生的遗体奉安 全过程。 除了陵墓主体建筑外, 中山陵周围还有一些纪念性建筑设施, 包括藏经楼、 音乐台、 光化亭、 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们大多是 1929 年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友人 捐款修建而成。另外,位于梅花山顶的博爱阁,是一位台湾同胞捐资兴建的,于 1993 年 11 月 12 日孙先生诞辰 127 周年时落成。 各位朋友,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奋斗,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采取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建立了伟大的功勋, 也赢得了中外进步人士的广泛拥戴和颂扬。 解放后, 中山陵受到国家高度重视,196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作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炎黄子孙 与国际友人。 人们怀着对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崇敬与景仰来到这里凭吊拜谒。 在两岸统一成 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对目前海峡两岸的现状,海内外炎黄子孙都衷心期盼着祖 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彼时彼刻,倘若孙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会含笑长眠 的。谢谢大家! (文朋陵,李想)2 明孝陵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风景优美的南京东郊,游览著名的帝王陵墓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 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 也是我国现存的古代 最大的帝王陵之一,距今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朱元璋,1328 年生于安徽濠州(今凤阳县) 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曾在皇觉寺做过和尚,1352 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的 红巾军,1356 年带兵攻下南京,1368 年当他 41 岁时,平定了天下,登基称帝,定都南京, 国号明,年号洪武。 在洪武十四年(1381 年) ,朱元璋就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第二年葬入马氏皇后。1398 年朱 元璋病死,入葬于此。为什么称作孝陵呢?一说因为马皇后死后封谥号为“孝慈” ,又说朱 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因此明代称为孝陵。自清代起,开始称为“明孝陵” ,一直沿用至今。 说起马皇后,还有一段趣话。马氏原为郭子兴养女,后来朱元璋受到郭子兴信任,遂将马氏 嫁给子他。马氏自小在军营中长大,据说手脚长得特别粗大。古代妇女着裙,风过裙起,露 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我们常说的“露马脚” ,传说就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来到了孝陵陵门―大金门。孝陵整体共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从下马坊起到棂星门, 长约 1800 米,是作为引导的神道设施,后面是陵墓的主体陵寝建筑。明孝陵原有红墙围起, 周长 22.5 公里,纵深达 2.5 公里。可见孝陵规模之大。孝陵的建筑非常壮丽,据记载,仅 栽种的青松就达 10 万余株, 饲养有梅花鹿 1000 余头。 可惜庞大的建筑群基本已毁于明末清 初和清代镇压太平天国的两次战火。当年所有的木构建筑均已无存,但从现存的砖石遗迹, 仍然可以看出孝陵当年恢宏的规模,以及我国古代建筑精美的雕刻艺术。5 这座大金门,原是单檐歇山顶,顶有琉璃瓦,朝南,共三个门洞。原门的顶部及东西两侧的 陵园红墙早已不存,但仔细辨认,还能从大门侧面墙上看到与红墙连接的痕迹。在大门正面 底部,石造须弥座上,可见束腰处有浅雕的石刻碗花。 从这里向南约 750 米处, 即现在的宁杭公路北侧路边有 “下马坊” 、 “神烈山碑” “禁约碑” 和 , 是孝陵大建筑群的入口处。 “下马坊”上刻“诸司官员下马” ,以示对孝陵的尊重; “神烈山” 石碑,明代嘉靖十年(1531 年)立; “禁约碑” ,明代崇祯十四年立,内容是护陵禁约十条, 均为明代遗物。明朝一代,孝陵重地,驻兵守卫,设置了孝陵卫,属禁区卫,是明代军事基 层组织,孝陵卫辖士兵 5600 人,长官为指挥使,官阶为正三品。今孝陵卫一带,即是当年 守陵部队驻地,因此得名。到了清代,这里曾是清军江南大营所在地。 从大金门穿棱园路,我们来到了四方城。我们看到的这个建筑,称为碑亭。今亭顶已毁,仅 存四壁和四个门洞,犹如一个古城堡,所以俗称为四方城。大家所见中间立的石碑称“大明 孝陵神功圣德碑” ,是永乐十一年(1413 年)明成祖朱棣所立。从 1376 年明孝陵筹建起, 至立碑,前后经历了 38 年之久,孝陵工程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这块碑身高 6.7 米,碑趺 2.08 米,是目前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碑文长达 2746 个字,内容主要是朱棣颂扬其父 功德之词。 有心的朋友会问,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立这块“功德碑”呢?这话说来就与朱棣如何夺取皇 位的一段历史有关了。朱元璋太子朱标,早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 年)就病死了,只好册 立只有 16 岁的皇太孙朱允晌饰患坛腥恕V煸八篮螅煸杉涛弧K褪抢飞系慕 文皇帝。其时身在北京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兵南下。经历了 四年的“靖难之役” ,攻下南京,夺取了政权,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永乐大帝。所以朱棣大书 特书朱元璋功德的背后,实在是大树特树自己的权威。为此,朱棣原先曾在南京东郊的阳山 派了万民工开凿了一块巨碑,其碑帽、碑身、碑座加起来高达 72 米,但因为实在太大无力 搬运,加之民心已顺,天下太平,于是也就弃之不用了。后来另找了一块,这就是现在大家 看到的这块功德碑。可是,阳山碑材,至今犹在,堪称“吉尼斯世界纪录” ,已成为明代遗 迹一大景观。 请看碑下石刻。它像是一只乌龟,传说“一龙生九子,九子不一样” ,这是龙的九子之一, 名P粒bixī) ,它能驮重,因此常放在皇帝的碑刻下。在古代,又是怎样把这样高大的石 碑立到“龟”背上的呢?据《文沙披海》记载,树立这块碑时,因龟趺太高,石碑怎么也立 不上去,可把管这项工程的人急坏了!一天,他梦见神人对他说: “想立此碑,必须使‘龟’ 看不见碑,碑看不见‘龟’。醒后,他想了一想就明白了。到了工地后,他叫人运土把“龟” ” 埋起来,然后顺土坡将碑拉上去,待碑立起来后,再把土去掉。这说法,虽有迷信色彩,但 “堆土法”看来还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好,出了四方城,过了御河桥,我们走上了神道石像路。请看路中间,从东向西依次排列着 的石兽,它们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每种石兽 4 只,共 24 只,分为 两组,一立一蹲,南北相对。狮子是百兽之王;獬豸称为法兽;骆驼俗称沙漠之舟;大象是 周边国家奉献的贡物;麒麟是祥瑞之物,可以上天;而马比较驯良,可供主人在地上行走。 神道上安置这些石兽,意图有这样几点:为了纪念朱元璋的功德;使谒陵的人感到死者的威 严和国家的太平富强;祈望镇妖避邪,以保护陵墓。古代帝王陵墓的神道形式,往往是主人 生前宫城御道的再现,就像皇帝出行的仪仗一样,威武雄壮。 石兽设置有蹲有立,体现了建陵者匠心独具。有的朋友说,这些石兽是给皇陵站岗的,站累 了蹲着休息,这样好轮流替换。这也许算是一种猜想吧。但是,从景观的美学角度看,石兽 有蹲有立, 姿态各异, 衬以苍山远树, 越显出肃穆而庄严。 石兽的排列,随地势的转折起伏, 错落有致,体现出空间分布的节奏和韵律感,成为一种无声的音乐。 再看,石兽虽然形体高大,艺术表现手法写实简练,但又有精雕细刻的局部。请看石象的耳6 朵:耳廓鼓起,筋脉突露,近于夸张。这些正是孝陵石刻艺术巨大的成功之处。观赏这一组 造型生动逼真、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石兽,令人对我国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叹为观止。 据推算,石兽中的骆驼,高 3.68 米,以及立象,都需 80 吨重的整块巨石才能雕成。如此庞 大的石材是用什么方法运输到神道来的呢?都是在严冬季节, 民工在运输线路上, 先泼水成 冰,然后用前拉后推的方法,从一、二十公里以外一路运来。可见,这些石兽,无不洒满了 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凝聚着他们的才能和智慧。 石像路尽头,我们看到神道拐向东北,进入石翁仲路。拐弯处立一对望柱,也就是常说的华 表,高 6.25 米,上刻云龙纹饰,它在这里作为指示道路的标志。 路右侧有座小山,称梅花山。梅花山,原名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最早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 墓所在,立有一碑: “孙权墓” ,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上,1929 年始植梅花,每逢 初春季节,繁花似锦,暗香袭人,游人如织,已成为全国著名赏梅胜地之一。 神道在这里绕梅花山成弓背形。 相传当年筹建孝陵时, 有人建议将孙权墓迁走, 朱元璋却说: 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着他给我守门吧!但是,神道弯曲的真正原因有传说是朱元璋为了 加大神道的长度,以增加陵墓的气势,并且笃信从入口处不能一眼望到陵寝的“风水” 。所 以,孝陵神道的平面布局不取统一的南北中轴线,完全依山势的回旋变化,任其自然,弯曲 布置。 这确实是朱元璋突破传统的一个创新。 明代南京城墙的建造, 同样是这样: 依山就水, 注重军事实用,没有拘泥传统古制的正方或长方形,而成为一个不规则的平面布局形状。它 周长 33.67 公里,堪称“世界第一大城” 。 在石翁仲路中间有四对各高 3 米的石翁仲(陵墓神道的石人像) ;两对武将,身披甲胄,手 执金吾,雄壮威武;两对文臣,身着朝服,手捧笏板,形象生动。对此,清人有诗写道: “石 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 ,真是十分传神地描述了主人生前宫城御道的情形。请看 这些文臣、武将石刻的面部均庄重、严肃,这是有它的历史背景的。明初,朱元璋实行廷杖 制度,凡有大臣惹怒皇帝即要被体罚,受到廷杖, “使天下莫不骇然” 。这些翁仲们凝固的表 情不正是明代等级森严的封建朝廷和皇威专制的写照吗!岁月悠悠,600 多年过去了,人世 沧桑,而文物依旧,它们都成了历史的见证和研究工作的宝贵实物。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过棂星门遗迹,在御河桥处越桥向北,游览孝陵的主体陵寝建筑。孝陵 后部的主体建筑包括文武方门,御碑亭、享殿、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都是按照中轴 线配制,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座北朝南、中轴对称。 首先看到的文武方门,这是孝陵的正门。原有五门,三大两小,圮毁后于同治年间改为一道 门。门额青石上刻“明孝陵”阴文,为曾国藩手书。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门是 1999 年初重新 修复的,恢复了大门原貌,五门、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流光溢彩,雄浑庄严。在 大门东墙南面,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 。碑是宣统元年(1909 年)所立,当时八国联军进 攻北京,火烧圆明园后,到处搜掠和破坏我国名胜古迹,鉴于此,地方官员用日、德、意、 英、法、俄六国文字刻成碑文,用来重申保护孝陵的注意事项。 进门不远, 可见一歇山顶建筑, 这就是御碑亭。 因为亭中树立有康熙、 乾隆皇帝题字的碑刻, 因此得名。 御碑亭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 即孝陵门。 在它的左边和右边原有御厨、 宰牲亭、 具服殿等建筑。门已毁,清代在原石须弥座上建了现在这个亭。 亭中陈列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 “治隆唐宋” 四字, 为康熙皇帝手书。 碑高 3.85 米,宽 1.42 米。 “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 清皇帝的康熙如此诏示天下, 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 另一方面也是有 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治国是不 行的,必须依靠汉人。他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大礼; “治隆唐宋” 就是他 1699 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所题,并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南织造”郎中曹 寅立碑。他是想籍此笼络人心,以缓和汉满矛盾,加强其统治。从中亦可看出康熙的雄才大7 略。 “治隆唐宋”碑左右各有乾隆诗碑一块,碑后东西还有卧碑两块,分别记叙康熙,乾隆 谒陵纪事,背面刻的是当时两江总督等人的题名。 御碑亭后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的旧址。可以看到原来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台 基高 3 米,台基的四角上,还遗留有石雕的螭首,台基前后中央踏垛中间的陛石上,还能看 到二龙戏珠、日照山河、天马行空六块浅雕。三层须弥座上有殿基,殿中原供奉朱元璋与马 皇后神主,清咸丰三年(1853 年)毁于兵火。现在大殿殿基上还保存着大石础 56 个。据此 可推断当年孝陵殿是面阔九间, 进深五间的巨大建筑。 当时享殿规模远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 的长陵享殿要大。现在的三间小殿,是清同治年间两次重修的。当时清政府已内外交困,财 源枯竭,无力照原样加以恢复,规模与原享殿已不可同日而语了。现殿已辟为“明孝陵史料 陈列室” ,室内可以看到朱元璋肖像,肖像上题“太祖遗像”四字,但它既不是明代之物, 也不是太祖真像,而是 1980 年修明孝陵时,按清末的肖像重新复制的。 从这里向北望去,一道山岭沿东西方向绵延,它就是著名的钟山。钟山,又称紫金山,位于 宁镇山脉西端,东西长 8 公里,南北宽约 3 公里,成弧形。山上林木繁茂,山南麓名胜古迹 众多, 钟山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它的主峰北高峰, 海拔 448 米, 是宁镇山脉最高峰。 明孝陵和中山陵分别位于主峰南坡的西侧和东侧。沿着主峰向西,是钟山第三峰天堡山,海 拔 250 米。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曾激战于此,至今留有太平天国的天堡城遗迹。现在 举世闻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座落在上面。 从这里望去, 可见天文台金属球形建筑在阳光下熠熠 生辉。 传说朱元璋登基不久,就召见刘基、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要他们一起来选择建造皇陵 的地址,并约定大家各自先用纸条写好墓址,互相不准通气,然后一齐摊出来,结果大家不 约而同地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 。说明对孝陵的陵址,朱元璋是经过一番选择的。那么独 龙阜玩珠峰究竟在哪里呢?现在我们从享殿向北,方城后面即是。 经过一道过门,越过大石桥(又称升仙桥) ,就是方城。从文武方门到方城距离 375 米。 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建成,正面自须弥座台基至墙面顶端高 16.25 米,东西长 75.26 米,南北宽 30.95 米。方城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 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沿方城正中券门入隧道,中间有 54 级台阶, 出隧道为方城与宝顶间的夹道。正面用条石十三层垒筑的宝顶南墙,上横刻“此山明太祖之 墓”七个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是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 由东西走道折向南拾级而上,登上明楼。明楼现存砖墙四壁,楼顶原是重檐黄瓦,但已在咸 丰三年(1853 年)的战火中化为灰烬了。 方城的后面修筑在独龙阜玩珠峰上的宝顶, 又称宝城, 是一个直径 325 至 400 米的圆形大土 丘。 宝城指环绕宝顶周围约 1 公里多长的砖墙。 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 500 多年帝 王陵墓的先河。只是明代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改为椭圆形罢了。 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与马皇后埋葬的玄宫。据史书记载,当时殉葬的宫女 有 10 多人。在宝城东面不远处,还有东陵,是朱元璋长子懿文太子朱标的墓。 南京民间流传有这样的传说:朱元璋死后,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材。此说缘于朱元璋生前滥 杀无辜太多,生怕被人盗墓。但是,这一传说并无充分根据。原因是孝陵在朱元璋生前已经 经营造了 20 多年,陵墓内设施已建成,马皇后也已葬入孝陵中;据史载,朱元璋死于闰五 月底,六月初埋葬,正是南京的夏季,另在别处建陵已来不及;再者,孝陵靠宫城很近,北 倚钟山,南有皇墙,守有重兵,其安全程度远远高于别处。因此可以断定,朱元璋的陵寝就 在明孝陵。 1999 年初南京市文物局组织对明孝陵进行了调查勘探,用高科技精密磁测技术探明,朱元 璋的地下玄宫(墓室)就在明孝陵玩珠峰地下数十米处,且保存完好,并未被盗掘过,还探 明了玄宫的基本布局。这一工作,科学地破译了历来众说纷纭的不解之谜。8 明孝陵建成至今已有 600 多年,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到此谒陵。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 拨款修缮,1961 年经国务院批准,明孝陵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朋友,明初有朱元璋、朱允伞⒅扉θ龌实鄱ǘ荚谀暇昂缶 50 多年,至今留 有南京城墙、明故宫遗址、瞻园、莫愁湖胜棋楼、阳山碑材、郑和墓等明代胜迹。欢迎有兴 趣的游客参加明初遗迹专线游览,我将十分乐意再次陪同大家。谢谢各位的合作! (文朋陵,沙润)3 灵谷寺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前往南京东郊三大景区之一的灵谷寺游览。车行下坡,我们看到一处面 积不大的湖面,水平如镜,山光树影,十分绮丽。湖边一座临水而建乳白色琉璃瓦覆盖的卷 棚歇山顶的开敞建筑叫流徽榭,是 1937 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资建造的,用以纪念军校创 始人孙中山先生。由黄埔一期学员,后成为开国元勋之一的徐向前元帅题写“流徽榭”楷书 匾额;再向前,绕过灵响亭即到了灵谷寺大门万工池停车场。我在门口广场向大家介绍一下 灵谷寺的历史概况。 明朝初年, 钟山西侧的蒋山寺搬迁至此, 改名为灵谷寺。 它最早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五年 (515 年) 。梁武帝女儿水定公主在高僧宝志(济公原型)圆寂后,于此建五层琉璃珠宝塔,第二 年武帝扩建造寺,名开善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卓有声名的大寺。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 王朝,选中寺址为陵寝吉地,并利用皇上权威迫其二次搬迁,于 1381 年(洪武十四年)在 现址复建。这位和尚出身的太祖皇帝,为避迁寺建陵不敬之口实,亲自赐名为“灵谷禅寺” , 书写“天下第一禅林”匾额悬于寺门。当初养寺僧千余名,下辖 12 座佛寺,包括栖霞寺、 定林寺等大寺庙,占地 500 余亩,拥有庙产三万四千多亩土地山林,可谓盛极一时,名噪佛 界。数百年间,屡有修葺,景况不衰,康熙南巡,游寺题联,韩隆驻跸,作诗赐宝。可惜到 了太平天国时期,清军镇压太平军,在此几次摆开战场,巍峨殿宇,付之一炬,仅剩下烧不 掉的无梁殿。太平天国失败后,两江总督曾国藩虽重建少部分建筑,但也绝非前貌了。 1928 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寺旧址建阵亡将士公 墓,在原寺庙布局上略加改造形成公墓格局,中轴线上为第一公墓,两翼距中轴 300 米分别 建第二、第三公墓,建门、树坊,改造无量殿,兴建纪念馆、纪念塔,成为民国时期一处重 要的中山陵园附属纪念区。 这里安葬了数以千计的国民党部队官兵的遗骸, 每逢纪念日都有 祭祀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灵谷公园,栽植树木花草,维护旧观,继续开放游览。现第一公墓改为 草坪, 第二公墓修建了邓演达烈士墓, 第三公墓培育成茂密的树林。 尽管这里是寺庙、 公墓、 公园的混合体,但人们还是把这一带称为灵谷寺,可见灵谷二字的魅力。它是朱元璋亲自命 名,来历有多种说法,但都为山有灵气,谷有合水之意。 各位朋友,我们面前的半圆形面积数亩的水池,叫万工池,也叫放生池。相传朱元璋见这里 有景无水,命一万军工筑池,栽植白莲。应该说,寺前放生池也是一般寺庙的传统布局,撒 来皇上,实为景点增色吧。池的西端不远有一小石桥,叫迎驾桥,传说是众僧迎接乾隆圣驾 的地方。 广场北面有一座大门,绿色琉璃瓦庑殿顶,下辟三个拱门,花岗岩基座。这种门的形式稳重 气派,用的是皇家规格。原来门额上是蒋介石手题“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现改为著 名书画家钱松牵yan)舟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 。门外一对石狮是建造公墓时北平军分9 会所赠。门墙为红色,故名红山门。红墙左右延伸又辟有二门,方便车辆通行,门额上分别 为“松声”和“泉涛” 。它虽叫山门但不是原灵谷寺大门,而是原金刚殿的位置,大家看到 的门外柱础的痕迹就是原殿殿基的范围。 进入山门,步过青石甬道,前方 42 层台阶上,原天王殿旧址,耸立着一座六柱五门十一楼 的大牌坊,高 10 米,钢混结构,顶覆绿琉璃瓦,柱石是二道四方须弥座,梁枋仿彩画浅刻 纹样,斗拱挑檐,气派不凡。这是仿北京十三陵入口大牌楼的形式修造的。五间坊门的上端 石坊上都嵌有瓷质国民党党徽,中间夹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图案,正面梅花中间写有“大仁大 义”四字,背面是“救国救民” ,都是国民党中常委主席张静江书写。大家细看,上面的瓦 当都是国民党党徽图案,体现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坊前石台上立有一对高档汉白玉雕刻的貔貅。 神话传说貔貅是黄帝作战阵前冲锋陷阵的凶猛 神兽,每至阵前,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此物放在这里象征阵亡将士的忠勇威武,是陆军第 十七军所赠。这对石刻肌肉横暴,矫健奋进,从雕刻艺术手法看,是一件精美独特的作品。 各位游客,前方有一古老而庞大的建筑,请哪一位朋友猜一猜它是什么样的结构。好的,几 位朋友都抢先说是无梁殿,非常正确,好眼力。它通体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一寸梁木,叫 无梁殿,用其谐音,又:叫无量殿,原来供奉无量寿佛。正因为无梁所以它才得以在战火中 幸存,但仅残留拱券,在造公墓时加修重檐屋顶。它是我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一座拱券结 构建筑,比苏州开元寺、宝华隆昌寺、山西显通寺、峨嵋山万年寺的的无梁殿大得多。现殿 东西长 54 米,宽 38 米,高 22 米,重檐九脊,正脊上置有三座复体式喇嘛塔。外观面阔五 间三门。室内进深三间,实际是三排筒子券,中券最高大,宽 11.4 米,高 14 米,前后券宽 4.8 米,高 7 米,侧面为纵连三间的大筒卷,两侧山墙用砖垛出挑,逐层弧形上伸 1 米多。 施工过程中木模架券,砌成凝固拆模。中券正中三个券龛内,原供奉无量寿佛居中的西方三 圣,顶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据说是升天孔。其实可能一方面是造成顶上佛光的效果,一方 面是用于通风采光。造公墓时,请走佛像,代以石碑。中碑由张静江书写“国民革命军阵亡 将士之灵位” ,左碑刻蒋介石所书北伐誓师词,右碑刻陈果夫所写国民党中执委祭文。建国 后碑文被磨去。1981 年辛女革命 70 周年重修改刻,中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 ,左碑为 民国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 。祭堂四周嵌有 110 块青石碑,刻有按战役地点、军阶职务 分类的苒亡将士姓名 33224 人, 共十六万五千字。 殿内前二券还布置有辛亥革命名人蜡象馆, 展出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当时名人 57 位, 组成 22 组场景, 再现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历史 事件。 无梁殿后有一片半圆形的大草坪。各位朋友,能看出这块地是干什么用的吗?好,这位游客 反应快,已看出是一座墓。这就是位于中轴线上的第一公墓。它就是灵谷寺五方殿遗址,供 奉五方五智大佛。作为公墓,主要安葬北伐战争及 1932 年上海淞沪抗战的十九路军和第五 军的阵亡将士,按编制军阶抽签实行“代表葬” ,共有大小墓穴 1624 个。在公墓北侧东西两 头各立纪念碑柱, 纪念这二支抗日部队的牺牲官兵。 现这两座碑成为南京抗日战争纪念地之 一,用来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在墓地已成草坪,请大家仔细看,还可见按放射形 划块的分格,有似国民党徽。背向数百米长的半圆形墓墙,弧形起伏,这是设计者美国工程 师墨菲为追求古典庄重的效果,模仿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弧形卷波的手法而采用的形式, 这种形式在闽南广东沿海也经常能看到。 各位游客,在高大栎树的浓荫覆盖下,绕过墓墙,我们看到陡阶高台之上,有一宽阔恢宏的 殿宇,现在叫松风阁,原是明初律堂的位置,清代复建为观音殿,重檐庑殿,绿色琉璃瓦, 面阔连廊共 11 开间,红柱列绕,雕梁画栋,是古典建筑中最高规格形式,按帝王陵墓中供 奉灵位的主体建筑享殿的形式设计,反映出其当时受推崇的地位。民国时建成“阵亡将士纪 念馆” ,由蒋介石题写馆名。内部布局作了一些变化,改单层为二层,是走马楼式串廊,中 间为单层穿堂,宽敞明亮。梁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装修。原内设许多陈列橱架,展出10 阵亡将士遗物,举办专题展览。抗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室内物品损失一空。现在开设了小商 店,各位可以在舒适的大堂中小饮休憩,也可选购一些你所喜爱的纪念品。 阁后广场中央,立一石鼎,上刻六角重檐亭式鼎盖,四面鼎身刻有狻猊兽头,乃龙之九子之 一,中刻“垂勋铭鼎” ,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镇华献给公墓的纪念物,它是众多赠品中存世 不多的遗物。大家可在在鼎前以塔为背景留影,效果绝佳。 各位朋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想领略灵谷深松、涛声依旧的风光,不登九层塔, 是不能如愿的。前方 100 米,巨塔巍然,就是公墓中轴的终点灵谷塔,即阵亡将士纪念塔。 它建成于 1933 年,塔基正面有丹陛石阶,中间的日照山河图,长 5.2 米,宽 2.8 米,象征 气壮山河,与日月同辉,用的是白色花岗岩石料。上面是直径 30.4 米的花岗岩平台。四周 是云头雕花石栏。塔高 60 米,九层八面,钢混及花岗岩结构,外形是楼阁式塔样式。底层 直径 14 米,向上逐层收分,顶层宽 9 米,每层挑出绿瓦披檐,上置回廊护以石栏,供游人 凭栏远眺。塔顶绿瓦攒尖,中竖塔刹,运用佛家的台座、覆钵、宝匣相轮的形式,金光熠熠, 直刺青天。整座塔造型优美,坚固稳重,雕栏玉砌,绿白相间,真是第一流的纪念塔。 底层外壁刻有蒋介石手题“精忠报国” ,前门横楣上书“灵谷塔” ,后门是“有志竟成” ,侧 门分别是“成功”“成仁” 、 ,塔内中立巨柱,螺旋扶梯,盘旋而上,共 252 级。从二层至四 层,各位可以看到内壁上刻有洒脱如泻,奔腾似龙的草书,是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长于右任 所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北上告别辞。于右任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才华横溢,精 于诗书,魏、草有名,更擅草书,时称“一代草圣” ,又因长须飘髯,人呼“于大胡子” ,晚 年居台, 其思乡盼归之情溢于言表。 五层至八层是另一元老吴雅晖篆书孙先生黄埔开学训词。 吴为篆书大家, 其字谨严精妙, 端庄秀丽。 原在塔身外壁刻有当时要人手迹, 现用水泥覆盖, 尚未恢复旧貌。 登临九层,极目四野,爽风万里。远方山峦起伏,近依钟山屏障,环顾林海松涛,脚下诸景 环抱,春日嫩绿如绒,夏季苍翠欲滴,秋色金黄交映,冬景莽莽似烟,西望遇见中山陵堂, 下俯历数门坊殿阁。各位朋友,游览至此,岂不快哉! 灵谷塔西南侧林中,有一覆钵式塔,上置相轮宝瓶和须弥座,人们称为宝公塔,是南朝高僧 宝志和尚的舍利塔。最初在现今明孝陵的位置,民国改建公墓时,原想保留不动,但在阵亡 将士中掺进一个老和尚,很不相宜,也就委屈迁移至现在位置。十年动乱中,塔中灵骨石棺 均遭毁坏无存, 后又重修, 仅是象征之物了。 塔前嵌有一黑色石碑, 刻有吴道子所画宝公像, 李白所作画像赞词,颜真卿所书赞词,三人皆为唐代顶级大师,人称“三绝碑” ,浓视为国 宝。此碑也四毁四刻,在第三次复刻时,乾隆皇帝也来凑热闹,在碑首题了“净土指南”四 字。 各位朋友,观碑怀古,我不得不介绍宝志和尚其人其事。在 1400 多年之前的南朝,他是一 个赫赫有名无人不知的人物。他七岁出家,成年得道,行为灵异。所作预言,皆有应验,还 戏弄皇帝,被请入宫中上座。他手持的法器是禅杖上挂着刀、尺、拂尘,暗喻南朝刘宋之后 的王朝,即齐(刀) 、梁(尺) 、陈(拂尘) 。所以李白赞词“水中之日,了不可取,灵空其 心,寥廓无主,锦蒙鸟爪,独行绝侣,刀齐尺梁,扇迷陈语,丹青圣容,何往何所” ,就是 这位大和尚的写照。 梁代开善寺直至明代灵谷寺都是为纪念他而造, 连贵为开国太祖的朱元 璋,迁他的灵塔,还要上香祈祷赔礼,许愿在自己的陵摹禁区内再造更大的寺塔来补偿,地 位真是不一般。也许应了“何往何所” ,他的墓塔三迁四建,颠沛流离,最后灵骨无存,真 是“水中之日,廖廓无主”了。 塔基正前方,有一三开间小殿,硬山顶接一架廊庑,叫志公殿,是造公墓时为保存一些宝志 遗迹特地建造的。原内供志公及侍者弟子之像,两侧有历次迁葬的碑文,记述转迁经过。 各位游客,我又要出一道问题,请大家回答,殿前的叉形铸铁件是什么名称?干什么用?大 家讨论很热闹,但都没说准。请看旁边景点说明碑文。这叫“飞来剪” ,民间传说是孙权用11 来剪蟒镇妖的,其实它是明代造寺用的起重机械的部件,就像今天的吊车。旁边还有一块巨 石,二条巨龙盘绕,人称蟠龙石,高 2.4 米,有传说飞来剪拿住蛟龙,此石镇住二龙。实际 上这块巨石是碑帽。大家知道,我国古碑都有帽、身、座三部分,现在是身、座不知何处去, 此地空余碑帽头,给我们留下了不解的话题。 各位朋友,向西南看去有一小石桥,叫玉带桥。传说朱元璋在此封大银杏树为树王并赐以玉 带。山坡上有一方亭叫进思亭,亭西为第三公墓址,原有墓穴 2268 个。1946 年军统头子戴 笠空难摔死,蒋介石亲选第三公墓为戴入葬。1950 年被炸成废墟,仅有园路成了痕迹。 灵谷寺公园我们游了一大圈,灵谷寺内不见寺,寺在哪里呢?请跟我从无梁殿后穿过,就会 看到一座黄墙碧瓦的寺庙,这就是现在的灵谷寺。庙前迎面立有大照壁,上有“普济圣师应 化真身道场”十字,点出该寺与宝志大师的缘脉关系。大门门楣上有于右任写的“灵谷寺” 三字。 各位朋友, 此灵谷寺非彼灵谷寺, 彼寺已毁, 此寺乃重建物。 这里是清代同治六年 (1867 年) ,曾国藩在“八功德水”处焚香祈雨,求有灵验就造龙王庙还愿,后来又有增修。民国 时,把无梁殿中佛像归并龙王庙,改名灵谷寺,所以前后二寺不可相提并论。 进了山门是一般佛寺的格式,迎门是笑口常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是按五代奉化的契此和 尚(布袋和尚)的形象塑就,相传是弥勒在东土的显身。佛经所说,弥勒要在五十六亿七千 万年后的华林园继承佛位,又称未来佛。背后是身披甲胄,手执降麾杵的护法神韦驮,在警 视四众,惩戒犯禁。山门内壁东侧有“灵谷寺龙王庙碑记” ,西侧有“祈雨碑” 。前庭中立 1983 年铸万年宝鼎。正面主体是近年重建的大雄宝殿,重檐歇山,楼阁相依,殿内幡幢悬 垂,华灯长明。黑花岗石铺地,深沉明亮。中间高台座上一尊主供释遵牟尼佛,鎏金装彩, 阿难、 迦叶侍奉左右。 东西两侧贴壁而立的是二列像设, 一列为十八罗汉, 一列为二十诸天, 把二种常见而又极易混淆的供像集中在一起,兼收并蓄,统而有之。主台背面是大悲菩萨海 岛观音,脚踏鳌头,手持净瓶杨枝,左右为善财童子和龙女。后壁东为大智文殊菩萨,座骑 青狮,西壁为身跨六牙白象的大行普贤菩萨。殿后为宏大高敞的观音堂。底层供奉开山祖师 宝志铜像,上供观音铜像。1994 年,观音阁落成,举行了真慈法师升座仪式,这是自太平 天国以来的首次升座。 东首院落现为“大遍觉堂” ,是玄奘法师的纪念堂。中供法师译经坐像,前有十三层木质密 檐式塔, 塔内供奉法师顶骨舍利。 讲到这里, 有的游客肯定产生疑问, 玄奘法师在西安住锡、 圆寂,灵骨怎么会转到这里呢?各位,说来话长,这其中又有一段曲折而又与国运共兴衰的 故事。 唐高僧玄奘,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俗名陈(huī) 。他 13 岁出家,21 岁受 戒,精通经论,公元 628 年历经艰辛,西行天竺 17 年,带回经卷 657 部,创唯识宗,是唐 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著名使者。664 年圆寂于长安慈恩寺,初葬白鹿原,继改樊川兴教寺,又 因黄巢义军起事迁葬终南紫阁寺。 至宋金陵天禧寺可政法师在终南见塔毁寺废, 就迎奉至天 禧寺,在东岗造塔安葬。明初迁南京名扬中外的大报恩寺。太平天国时期战火纷飞,寺塔又 湮没无存。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扩建军工厂,施工挖出石函及珍贵器皿,还有迁葬碑文。日 军妄图封锁消息盗走诸物, 后迫于国人压力和出于粉饰汪伪政权的政治需要, 除在九华山造 塔安葬一部分, 其余瓜分存于多方佛寺。 这里供奉的是当初存于博物院的一部分, 几经周折, 辗转至灵谷寺供奉。1998 年 8 月,台湾玄奘大学法师了中住持向大陆申请分供舍利,经批 准,取出 2.8863 克一粒分供,由两岸僧众护送至台,成为两岸交往,促进统一的盛事。 纪念堂前存一座三圣殿,中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及胁侍观音和大势至 菩萨,是属净土宗的特色。 寺的最东侧为素菜馆,供应素食斋饭,选料素淡,做工精细,口味鲜美,各位不妨一尝。 各位朋友, 钟山之麓, 还有一些民国要人之墓, 从前面“八功德水”开始就是谭墓的墓道了。 “八功德水”现用石栏围护,清泉从二龙头中流出,自古相传此水对人体有八种有益功能,12 是优质矿泉水。泉后路中有一汉白玉P粒贤砸槐挚獭傲楣壬钏伞 ,原为谭延]的墓 碑。可能在场的朋友们大多不了解这个人,他出身清代大官僚家庭,父官至巡抚(省长) , 本人为光绪进士,点了翰林,宣统元年任湖南咨议局长,此公精明圆滑,审时度势。辛亥革 命爆发趋附革命, 又杀害革命党人, 夺任湖南都督, 又追随孙中山和蒋介石, 历任内政部长、 国民党中政委主席、党部主席、国民政府主席,他纵横捭阉,官运亨逼,1932 年病故,享 年 52 岁。国民政府下令国葬,蒋介石亲选墓地。谭墓依山带水,曲折幽深,具浓厚的江南 山水园林风格。第一段墓道 350 米长,尽头是一圆形广场,中间有一圆形花坛,上植松竹梅 岁寒三友。坡道入口有一四柱三门汉白玉石坊,清代式样。柱头有石狮云板,三门横枋上有 佛焰背屏立于须弥座上,柱基夹有抱柱鼓石。东南有一石碑,原为国葬令碑;南面有一方石 碑,原刻谭的生平,现碑坊上文字都已不存。牌坊内坡道有石马一对,是第二段 200 米水泥 墓道的起点。右转上坡即为祭堂,歇山重檐,面阔五间,梁柱藻井饰以描金彩绘,原门窗镂 花金钉。堂前为花岗石祭台,台二侧有方形经幢两柱,仿佛教之物。祭堂内原有许多珍稀祭 器祭台,抗战期间流失殆尽。台东有一汉白玉牡丹花坛,刻有三圈飞龙图样。顺坡上行,右 下方是曲水流觞出自景,区。曲水梳觞东晋时海西公宴请群僚的流杯渠,又取王羲之兰亭序 中临溪饮酒作诗之趣。流瀑阁上有千秋坊、水亭、心亭、香竹芳亭,流水跌宕,层台错落, 小桥越溪,林路盘折,完全是山水园林的文人写意,幽雅至极,在墓园中独树一帜。 再向西行一段,到了二侧休息亭,便是墓地。主轴南向通直,缓坡开阔,绿草如茵,绿树屏 绕,入口平台是汉白玉圆壁的睡莲池,素白莲花照水开放,殊显清幽。坡上有清式云纹华表 一对、石狮一对、花缸一对。墓前平台陛石刻有五福捧寿和八面玲珑的图样。墓茔半圆高 3.5 米,直径 9.5 米,十年动乱中墓被炸毁夷平,1983 年以骨灰罐重葬。墓前祭台刻有西洋 古典花纹,原为圆明园遗物,法国人进贡,尤其珍贵。墓后有十几米高的山茶花树,是金陵 之首。春天红花满树。 谭墓石刻, 似是宫廷之物, 牌坊一组还来自咸丰顾命大臣肃顺的墓园, 用料上乘, 刻工高超, 非其他民国墓可比。说是来自圆明园,无法使人不信。再和中山陵的豪放气势对照,谭墓的 婉约幽深, 不能不令人叹服。 游览这样的墓园真是一种精湛的园林艺术和雕刻艺术的审美享 受。 从谭墓墓道起点向东上坡,是民国著名人物邓演达烈士墓。邓 14 岁加入同盟会,是颇有名 望的左派领袖,其短暂一生充满悲壮奇事。他追随孙中山筹办军校,任黄埔教育长,后历任 北伐军政治部主任、总司令部武汉行营主任、国民党中央执委。蒋介石 4.12 政变后,他开 始从事倒蒋革命活动,被迫流亡莫斯科,又因反对斯大林干预中国革命,差点被秘密处死, 连夜逃出苏联,前往柏林,历访欧亚十余国。1930 年回国在上海组织“国民党临时行动委 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是该党创始人。因策划军事倒蒋,不幸于 1931 年因 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戴笠密捕, 蒋介石诱降不成, 并置宋庆龄、 何应钦等众多要人营救而不顾, 下令秘密杀害于麒麟门外沙子岗,年仅 36 岁。遇害后家属寻获遗体由好友时任京沪卫戍司 令的陈铭枢为他具棺入殡。建国后两迁葬址定在第二公墓。1955 年墓建成,举行了安祭安 葬仪式。 邓墓开阔宽宏, 肃穆幽静。 墓道入口有圆形花坛, 十字形通道柏树成行, 芳草鲜花铺满墓地, 两侧是花架亭廊,紫藤覆盖,很是幽雅。平台中央圆顶,墓高 4.5 米,直径 9.5 米,墓圈饰 有月桂叶图案,墓碑花岗石高达 4.8 米,宽 1.2 米,正面为何香凝书写“邓演达烈士之墓” , 背面是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的铭文, 记述了邓生平事迹。 碑前小平台上横卧一西式桂叶花 圈,寓长青留香之意,以寄托对烈士的哀思。平台上还摆有花缸八只,可装点盆花。 各位朋友,灵谷寺景区游览到此即将结束,希望各位能在此次游览后得到许多的回味。 (杜玉骏) 4 夫子庙13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光临南京夫子庙。夫子庙地处城南秦淮河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 十分方便,是南京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是新兴的文化、商业、游览中心和 庙市合一的繁华之地。 夫子庙,又叫孔庙、文庙,是祭祀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地方。孔子在古代被 人们尊称为孔夫子,故其庙宇俗称“夫子庙” 。由于儒学的正统地位,它的创始人孔子备受 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士子们的尊崇, 祀奉他的孔庙遍布全国各地, 有的地方还不只 一个。夫子庙作为封建士子崇拜的场所,大多与教育设施(如学宫、贡院等)布置在一起, 即所谓的庙附于学,一般是在学宫的前面或一侧。 历史上,南京城区的夫子庙曾有三处,一处在今市政府大院内,另一处在朝天宫。现在我们 要参观、游览的,是第三处,也是最有名气的一处。它是宋景佑元年(1034 年)从朝天宫 迁来的,初为建康府学,元为集庆路学,明初为国学,后为应天府学,清迁出府学,改为江 宁、上元两县学。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1869 年)重建,抗战中为日军焚毁。现 存夫子庙为 80 年代初重建。它采用前庙后学,孔庙在前,学宫在后,后来设立的贡院被布 置在学宫的左侧。因此,南京夫子庙比较完整的格局包括三部分,即孔庙、学宫、贡院。以 大成殿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及两侧的主要建筑和以明远楼为中心的江南贡院陈列馆成为夫 子庙地区最主要的旅游观光点。 夫子庙地区由于悠久的历史、方便的水上交通,使其在夫子庙出现之前,就已成为古代南京 比较有名的“佳丽地”和名士聚居地,因此除了以上所述主要景点外,还有吴敬梓故居、古 桃叶渡、萃苑、百年老店一条街、文德桥、王谢故居、乌衣巷、媚香楼等景点。 现在我们已站在夫子庙中轴线的起点部分―夫子庙广场。 环顾四周, 南有泮池、 照壁、 木坊, 东西两侧有聚星亭、 魁光阁及商业区, 北有中轴线上主要建筑大成殿和分布于孔庙东西两侧 的东、西二市,形成了夫子庙地区区别于其他城市孔庙的独特氛围,即历史上形成的庙市合 一的格局。 请看广场前的这一条河,它叫秦淮河,是南京人民的母亲河,全长 110 公里,孕育了早期的 南京文明。流经广场的这一段是内秦淮河的一部分,建庙时被改造为泮池,因曲阜孔庙泮水 流过而得名。南岸的一堵红墙,是建于明万历(1575 年)年间的大照壁,长达 110 米,气 势磅礴,为全国照壁之最。照壁起遮蔽和装饰作用,是整个夫子庙建筑群的开始。泮池北岸 石栏则为明正德(1514 年)年间所建,是历经了沧桑变迁之后,成为夫子庙建筑群中唯一 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小品,抗战前曾加以修整。游人至此,凭栏小憩,观览秦淮秀色,心旷 神怡。 泮池西侧的文德桥现为汉白玉桥。 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 因为桥向与子午线方向一致, 所以每逢农历 11 月 15 日子时左右,皓月当空,凭栏俯视,在桥的两边分别可看到桥影将河 中明月分成两个半月,被称为“文德分月”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一书中就有记述,如果 您有机会的话,不妨在农历 11 月 15 日来文德桥边看一看。 文德桥南乌衣巷口的一组徽派建筑群,为“王谢古居” 。作为东晋豪族王谢两大家族聚居区, 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唐刘禹锡名作《乌衣巷》的诗句,使乌衣巷、王谢旧居变得非常有名, 现为“南京六朝历史文化陈列馆。 ”大家有时间可以进去参观参观。 现在我们看石栏北侧是新复建的天下文枢坊,表明此处为天下文化中心。三门四柱,颇为壮 观。在古代,它与后面的棂星门对应,用于帝王出巡朝圣祀孔,中间高门坊是皇帝幸临的御 道,左右供郡亲王出入,一般的官员臣民不能通行,因而平时都用木栅栏封闭起来。 庙前广场西侧的聚星亭,六角飞檐、古朴大方,外表看双重飞檐翘角,貌似两层结构,其实 只有一层,亭名取群星聚集、人才荟萃之意。再请看东边,临水而立的小院子是魁光阁,阁 内的魁星亭,三层六面,下临秦淮,景致独特。古有“奎主文章”之说。奎星即魁星,是文14 运兴旺之兆,是科举时代考试夺魁的象征,因而魁星被历代学子奉为神灵。魁光阁与聚星亭 东西犄角相望,互为呼应,融为一体。 庙前广场北面的石砌坊门,是孔庙第一道大门―棂星门,六柱三门,古朴优美,中间横楣刻 有篆文“棂星门” 。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文星” ,取名之由是要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 此的意思。 三门之间镶嵌有牡丹图案的砖刻浮雕, 精雕细琢, 美仑美奂。 石柱顶端皆用云板, 即华表之意,作为一种标志。此乃皇帝祭孔的仪门。 走过棂星门,我们就来到大成殿的大成门前。 大成门,又称戟门,是夫子庙的正大门,两旁为持敬门。封建时代只有官员可以由大成门出 入, 一般士子只能从旁门进出。 进入门内, 左右分别树有四块古碑: 东边有元至顺二年 (1331 年)的《封至圣夫人碑》和(封四氏碑) ,西边有公元 1330 年的残碑《集庆孔子庙碑》和由 市政府迁来的甫齐永明二年(484 年)的《孔于问礼图碑》 。以《孔子问礼图碑》为著。 院落甬道两旁排列了孔子十二门生中的八位,即闵损、冉耕、冉求、端木赐、冉雍、宰予、 言偃和仲由,均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状甚虔诚,栩栩如生。 向前看,大成殿前的平台为丹墀,俗称露台,高 1.4 米,东西宽 21.8 米,南北长“14.0 米, 四周围以石栏,有云头望柱 24 根,台前两角设有石灯笼。此露台用作祭祀和歌舞。露台中 央的孔于雕像格外引入注目,青铜质地,达 4.18 米,重乙 37 吨,做工精细,维妙维肖,体 态丰盈, 面部慈祥、 深沉, 眉宇间透露出伟大思想家特有的睿智, 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露台两旁原是两庑,是供奉孔门七十二贤人牌位和存放祭祀、仪礼、佾舞用具的处所。现缩 为小两庑,改为碑廊,陈列有赵朴初、林散之、武中奇等著名书法家墨迹的碑石 30 余块, 供游人欣赏。 露台尽头即为巍峨庄严的夫子庙主殿―大成殿,高 16.22 米,宽 27.3 米,进深 27.9 米,是 重槽歇山顶的仿古建筑。 正面屋檐下海蓝色竖匾, 上书“大成殿” 。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 “大成” 当指孔子。 “大成” 一词, 《札记. 源出 学记》 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 又见于 《孟子. 万 章》“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 ”屋脊鸱吻中有造型精美的“双龙戏珠”立雕, 这在国内同类建筑中属首创之作; 屋面覆盖青色小瓦所体现的轻秀之势, 与北方孔庙屋面采 用黄色琉璃瓦的富丽恢宏之势明显不一样,更显随和、入俗之意,这亦是南京夫子庙更接近 俗文化的表现之一,亦或称之为“入乡随俗”吧。整座建筑重檐飞翘,斗拱交错,气势雄伟; 殿堂七楹,殿廊环立 26 根仿木圆柱;前后花格长门 16 扇,内殿藻井枋檩,素雅肃穆。殿中 央陈列有高 6.5 米、宽 3.5 米的国内最大的孔子画像,画像前二侧还有 12 位门生中的另 4 位,即孟子,孔汲,曾参、颜回,前面还陈列有恰⑶佟⑽泽眢螅囗啵嘀印⒐朋荨⒐牡 古代乐器。四周墙壁悬挂了 38 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镶嵌壁画,称为“孔子圣迹图” ,是由 浙江乐清 2OO 匠师采用取自浙江、福建,内蒙古、辽宁、青海、广西、广东等省(区)的内 玉石,鸡血冻、寿山石,翡翠绿、周村冻等石中名晶及黄金、珠宝、罗钿等贵重的珠宝饰件, 耗 3 年之功雕成,总投资 580 万元人民币。画面采用中国古典全景式构图方式,辅以考证有 据的细部描述,做工精细,色泽自然,富有立体感,给人以逼真神奇之感。每幅面高 2.5 米,宽 1.3 米,画中共有人物 408 位,造型面目自然、栩栩如生。38 幅壁画分别是圣迹之 图、题首前言、尼山致祷、麒麟玉书、二龙五老、钧天降圣、俎豆学礼、职司委吏、命名荣 贶、职司乘田、问礼老聃、在齐闻韶、晏婴沮封、退修诗书、夹谷会齐、归田谢过、诛少正 卯;女乐文马、因去鲁。匡人解围。丑次同车之一,丑次同车之二、宋人伐木、腹狯馈 适卫击磬、学琴师襄、西河返驾、灵公问陈、子路问津、在陈绝粮、子西沮封、作歌丘陵, 杏坛礼乐、跪受赤虹、西狩获麟、梦奠两楹、治任别归、汉高祀鲁。体现了孔子“万世师表” 的光辉典范形象,这恰如殿中对联所写“气备四时兴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 禹汤文武作之师“。真乃谓“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 由大成殿东庑北门出,经东市即进入学宫区。15 东市和西市是由原来进出学宫的东、西甬道改成,用作秦淮河上往返船只经销商品的场所, 现已成为夫子庙地区最具特色的工艺美术晶、文化用品销售场所和文化活动场所。 学宫是封建时代培养人才的场所,有不同层次,如县学、府学(路学、州学等)和国学,都 与孔庙毗邻,以示儒学立国,修身的正统地位。学宫包括明德堂、尊经阁、敬一亭、崇圣祠 和青云楼等单体建筑。走进学宫大门,就是古风盎然的明德堂,是士子们每月朔、望日朝圣 (即孔子)之后,集中听训导师宣讲圣教和上谕(伦理和政府法令)的场所,以培养学子们 忠君爱国的思想。对于明德堂的名称,可能有的游客要问,各地夫子庙建筑群中只有“明伦 堂” ,何以南京夫子庙例外,叫作“明德堂”?确实,南京夫子庙内,明德堂原来也称“明 伦堂” ,只是当年元军即将攻克南京之时,身陷囹圄的民族英雄南宋宰相文天祥,为了表明 他宁死不屈的决心,亲自手书,改“明伦堂”为“明德堂”以明效忠国家、报效民众之志气, 故保留至今。明德堂后的尊经阁,始建于明朝中期,高三层,18.7 米,重檐丁字脊歇山顶, 气象非凡,是当年存放儒家典籍、教谕讲课的讲堂,现为民俗风情陈列馆。与尊经阁并排而 立的是崇圣祠和青云楼,尊经书院分置尊经阁后两边。崇圣祠祀孔子父母,现为梨园;青云 楼清时改为图书馆;尊经书院为讲课之所,相当于现在的教室。尊经阁后小高地,叫卫山, 建有敬一亭,天下文庙皆有敬一亭始于明嘉靖时,亭内立皇帝御题的“敬一箴” ,作为生员 士子的座右铭。所谓“敬一”就是对孔学的敬业之意。 游完学宫,向东过贡院西街走数十米,就是江南贡院。利用这一段时间,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夫子庙的其他情况。夫子庙地区除了夫子庙自身建筑之外,还有更为引人注目的民风民俗、 特色市场和风味小吃。 其一,南京人向有过灯节的习俗,六朝时期佛兴灯旺,作为帝王之都的南京,每至元宵节, 灯火满市井,为全国之冠。明朝时放灯时间延长,正月初八为上灯节。十八日为落灯节,是 我国历史上为时最长的灯节,那时南京人几乎“家家走桥,人人看灯” ,由此,延至清代以 及近代,南京灯节都极为隆重,以夫子庙地区为最盛。建国以后,夫子庙灯会在政府的支持 和组织下, 每年的正月, 夫子庙的大街小巷、 店堂铺面、 河房屋顶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彩灯, 前来观赏的人群络绎不绝,熙熙攘攘,煞是壮观,其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灯彩式样之 多,在全国同类灯会中均名列前茅。 其二, 夫子庙除了它的文化特色外, 其商业文化也比较发达, 首先是夫子庙建筑群两侧的东、 西二市就以其丰富的工艺美术晶、 古玩、 字画及其他文化用品交易而显示出文化的商业性价 值,其次在夫子庙还有小商品市场、花鸟虫鱼市场和古玩、珍藏品交易市场,体现了南京人 的一种闲适心态和文化品位。夫子庙已成为现代商品云集的商业中心区之一。 其三,夫子庙还是南京四时茶食的发源地,随着各种节令的更替和食俗的形成,夫子庙秦淮 小吃因时更新,各种茶食店铺,摊贩小吃,应有尽有,成为我国东南地区历史最久、最独具 特色的饮食文化旅游区。 从泮池文德桥至文源桥方圆百米左右的市面, 风味饮食店就有数十 家之多。可谓咸甜荤素风味迥异;东西南北各有千秋。最著名的店面有百年老店永和园、六 凤居、老正兴、奇芳阁、蒋有记等,风味名点和小吃有数百种,极大地强化了夫子庙的区域 性特征。 好,我们已到了始建于 1168 年的江南贡院遗址。江南贡院是专门用来考试的场所,起初规 模并不大,只供府、县学考试之用。明初乡试、会试集中在此举行。后贡院规模扩大,待到 清朝,正式定名为江南贡院,已经是规模空前,形成东起姚家巷,西至学宫、孔庙,南临秦 淮河, 北抵建康路的方形整体, 其号舍达两万多个, 在当时全国贡院中首屈一指。 民国之后, 贡院冷落,只有明远楼等,作为历史文物被保留下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明远楼,上下三层,四四方方,飞檐出甍,面面皆窗,它本是贡院举行考试 期间用来警戒和发号施令之所。如今楼下拱门内保留的明、清和民国年间的石碑,详尽记载 了江南贡院的盛衰历史。为有效地保存封建时代科举考场的情景,80 年代中期,有关部门16 在此建立了“江南贡院陈列馆” ,复建了以“千字文”命名的部分号舍,陈列了神态各异的 应试学子的塑像,供人们参观。同时,游人们还可以亲自体会一下“金榜题名”的古趣。各 位朋友,您不想试一试? 游罢夫子庙的主要观光点,我们大概可以把夫子庙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夫子庙是一个庙市合一的活动场所,这是其最大特色,而其他城市的孔庙建筑及其文 化氛围通常与商业文明、市井文化相隔离。在夫子庙,一方面是围墙内严谨的文化氛围;另 一方面是围墙外、秦淮河两岸充满活力的商业文明,如工艺美术品、小商品、花鸟及现代商 场、批销中心,以及业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俗文化,如传统的民风民俗―秦淮灯彩、秦 淮风味小吃、云锦工艺、南京白局等,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夫子庙的繁华和与众不同。学 宫、孔庙与市场(东西市等) 、俗文化(秦淮民风民俗等)和谐相处,高雅的儒学文化与通 俗的市井文化、商业文化相互兼容、共同发展,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秦淮文化。 第二, 夫子庙建筑布局中有许多中国之最。 如象征南京母亲河―秦淮河的长达 110 米的高大 照壁,是全国最大的;泮池是以天然河道秦淮河的一段改作的,是所有孔庙中独一无二的。 由此可知, 秦淮河在夫子庙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南京夫子庙学宫明德堂 的名称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大成殿“三宝”―孔子画像、雕像和孔子生平事迹壁画,堪称全 国之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南京夫子庙的与众不同,地方政府和国家旅游局自 80 年代以 来,开发并形成了以夫子庙为中心的秦淮风光带。在东起东水关、西迄西水关的十里秦淮, 发掘出那些被历史湮没的秦淮胜迹,如瞻园、白鹭州、中华门城堡以及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 的秦淮水上游和沿河景观,即所谓的“四点一线” ,形成了集山水、园林、市街、河房河厅 和民风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现已布局井然,初具规模,景致独特,美不胜收,成为全 国旅游景区四十佳之一。基于此,有关部门还开辟了“夜泊秦淮”水上游旅游线路和陆上游 一条线,成为继“湖南路灯光夜市”后又一颗照亮南京一片天空的“夜明珠” ,使得夜晚的 南京城更显魅力。 各位朋友,夫子庙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合作! 附:夫子庙地区其他旅游景点 [媚香楼]媚香楼是明末著名歌妓李香君的故居。李香君是我国名剧《桃花扇》的女主人公, 想必大家对《桃花扇》的故事都知道一些,她的美丽、多才多艺和高尚的民族气节,为历代 人们所津津乐道。媚香楼座落于秦淮河畔来燕桥南端,小巧玲珑、典雅秀丽,保存了明清江 南民居的风貌,为历代文人雅集之所。全院展现书法、绘画、楹联、篆刻以及园林小景、石 刻砖雕、壁画挂灯等艺术精品,供游人观赏。 媚香楼一名取自于《左传》中“兰有国香,人服媚之” ,可谓入楼玉配。媚香楼是三进两院 式河厅河房建筑,具有典型的秦淮河民居风格。进入媚香楼正门,是妓家接待宾客的客厅, 古称“倒座” ,现已辟为餐厅。正门旁右边门,内有小厅,又叫轿厅,是女客停轿之处。轿 厅右壁上有四副石刻砖雕,依次是“秦淮览胜”“大义却奁”“合子盛会”“栖霞归真” 、 、 、 , 展现了香君一生中的几个重要片断。顺着门厅左拐,便是一个清静幽静的院落,东南角有李 香君汉白玉塑像一尊,螺髻高绾,手执纨扇,明眸似水,神情温婉,香君的绝代风华刻画无 遗,其冰清玉洁的一生令人感叹。小院之中是正厅,现为香君故居史料陈列馆,陈列有“秦 淮八艳”画像、史料以及当时女子的闺中之物。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分别是柳如是、马 湘兰、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卞玉京、寇白门、陈园园,个个容色绝艳、多才多艺,尤 为可贵的是,雇明末清初的特定环境中,秦淮八艳都表现出难得的民族气节,也正是因为这 一点,使她们名留青史、芳名永存。李香君娇小玲珑,冰肌玉肤,有“香扇坠”之美誉,她 虽自幼入门青楼,却饱读诗书,精通音律。香君因色艺双全,成为统治者攫玩的目标,她以 血溅诗扇与之抗争; 在丈夫侯方域归顺清廷后, 她又斩断情缘, 遁入空门, 表现其民族气节, 实在是可歌可泣。17 正厅之后是一院落,左侧立有一碑,刘宇一撰、庄希祖书《重修媚香楼记》 ,文中赞叹“夫 香君,一青楼弱女子耳,出污泥而不染,守身如玉,勇抗权奸之侮,威武不能屈也;宦郎丧 志,立断啮臂之恩,富贵不能淫也:木鱼清声,不服铅华之履,贫贱不能移也。 ”表述了后 人对李香君的高度评价。 院落之中是李香君居住之所―媚香楼, “媚香楼”三字是明末清初王铎所书。进门是一小厅, 设有几案,悬有刘工天撰对联一副: “玉滢云水浮香翠,露冷楼台坠粉江” 。进入后堂,豁然 开朗,花格轩窗,临水而居。靠河墙壁上设有水门,水门即内码头,是明清时期秦淮河房中 常见的建筑格局。 “穿甬道如坞,移步便乘画舫” ,描述的就是河房水门的特色。移步上楼, 共四间房,左首第一间为香君卧室,设有绣榻、妆台,还有当时女子使用的 铜手炉、铜镜等,李香君就是在这间屋子里与侯方域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第二间房是香 君的书房,壁上装饰有汉代瓦当,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表现了女主人非常高雅的情 趣。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而香君身为青楼女子,却饱读诗书,是难能可贵的,据说当 年香君以头触柱、血溅扇面就是在此书房中。第三间是小客厅,此处是当时名士聚集之所, 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香君在此款待佳宾,尽兴时便会步人琴房,抚琴一曲。 李香君精通音律,尤擅弹奏琵琶、古琴,因此特设琴房一间,房内还设有棋榻,可见女主人 才情绝艳,无怪乎“艳名惊白下”呢! [乌衣巷和王谢古居]位于夫子庙文德桥畔, 三国时吴国驻守城区部队营房所在地, 因军士所 穿衣服为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东晋时期,这一带成为王、谢等豪门大族居住区. 唐朝中期刘禹锡所作《乌衣巷》云: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使得乌衣巷知名度大大提高,以至于前来访古探幽者,络绎不绝。因此, 1997 年初,有关部门在广泛收集历史资料文物的基础上,恢复乌衣巷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 格的王谢古居,供游人们参观、瞻仰。 乌衣巷口的王谢古居旧址,作为旧时豪族聚居区,恢复从前的规模已不可能,更何况东晋结 束后,已告废圮。作为一个繁盛时期的缩影,开发部门使之内涵扩大,把王谢古居建成“六 朝历史文化陈列馆” ,向我们展示了六朝时期的璀灿历史和文化成就,从这个角度上看,王 谢古居更值得我们去参观。 进入王谢古居的大门,便是“四屏对开”屏门,它起屏蔽视线作用,四块屏风上分别用草、 隶、楷、篆四种字体书写了刘禹锡的《乌衣巷》诗。 沿着回廊左拐,来到西首院落门前,迎面墙壁及背面墙面上分别镶嵌着对狮、行乐图砖印壁 画,线条清晰、形象逼真。院中为“鉴晋楼” ,楼前东南角有“鹅”字碑,系仿绍兴兰亭“鹅” 字碑而作,以忆书圣王羲之。该楼一楼向我们展示了南京的六朝历史和六朝文化艺术,并陈 列了代表性的出土文物;正面墙上还有南通彩锦绣《六朝胜迹图》 ,勾勒出六朝时期南京的 名胜地; 左首偏房中陈列有中国现存最早卷轴人物画卷 《洛神赋图》 摹本, 以壁画形式展示, 长达 16 米,实屑罕见。该画由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洛神赋》所作,内容为曹植与 洛神相会的过程,分相遇、互赠礼物、游玩、分别四节,每节通过山水树木有机联系,重在 精神状态的描绘,是一幅价值极高的艺术品。 出得鉴晋楼一楼,回到入口处的正面院落。院落中有曲水流觞流杯渠,形似两只如意,附会 兰亭流觞作诗之说。曲水流觞,源于古代修楔的风俗,女巫在水边举行仪式,为人们除灾去 病,称“修禊”“禊”有清洁之意,在河边修禊,洗涤积秽,可以祛除不祥,由此也形成了 , 河边宴饮的习俗。 宴饮时为增加趣味, 让酒杯沿溪水漂流, 至面前便一饮而尽。 王羲之的 《兰 亭集序》使“曲水流觞”风雅起来。后来的皇家贵族虽无歌咏才能,却有趋风附雅的兴致, 在北京的故宫御花园、中南海、香山、潭柘寺等处均能看到这种微型水渠―在石基上凿成迂 回曲折的沟槽,这也许都是兰亭“流觞曲水”的遗风吧。 流杯渠后便是由 338 块砖构成的长 6 米、高 1.1 米的魏晋时“竹林七贤图”砖印壁画,从左18 向右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阮贤、王戎、向秀、刘伶、荣启期,需要说明的是:七贤实 为八贤,考虑到壁画的对称性,把春秋时期的荣启期也列入其中。砖印壁画周围环以四灵图 及花草纹砖印画,四灵是四方之神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坐北面南的来燕堂也是两层小楼,楼下陈列有王导、谢安二大家族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资料, 反映了两大家族的兴衰历程。东首楼梯旁,为淝水之战半景画厅。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 383 年,是北方前秦与东晋的一次军事较量,也是谢安所指挥的一次杰出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上二楼是起居室,陈列东晋豪门贵族的起居室摆设。沿廊西行,有六朝雕塑艺术、书画艺术 陈列,集中展示了帝陵石刻和佛造像作品摹本以及书、画家钟繇、索靖、王羲之、王献之、 顾恺之、张僧繇、宗炳、顾景秀、谢赫等的作品。 再折向南,即为鉴晋楼。楼上,为“十里秦淮的今天”展览,有各种各样的图片资料和文字 资料,还有模型“十里秦淮今胜昔”和漆刻画―秦淮之光,极尽富丽、繁华之意。 由此下楼,出故居,北行 50 米,即到文德桥畔。 [吴敬梓故居和古桃叶渡遗址]吴敬梓故居又名秦淮水亭, 依青溪、 秦淮河交汇处的淮清桥而 建,是明末清初小说家吴敬梓的住所,原址已废圮,现在所见是今人为纪念吴先生在旧址上 的重建,供人们瞻仰、参观。 吴敬梓,安徽全椒人,一生不善料理家政,使其财产流失,后拂妻寄居此地,愤世绝仕。所 著《儒林外史》 ,以其亲身经历,从多方面揭露了士大夫的丑恶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 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故居大门所书对联“儒冠不保干金产,稗说长传一部书” ,是其一生写照,点出了吴敬梓一 生的经历和光辉成就。 进得大门, 右手即为古桃叶渡遗址。 相传因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在此迎接爱妾桃叶, 《桃 并赋 叶歌》而出名。歌词云: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一时广为 流传。于是文人骚客每临桃叶渡都与唱和, “桃渡临流” ,遂成为千古佳胜。渡口在清初建利 涉桥而废。现立碑存记,上书“细柳来岸生,桃花渡口红,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 ,浪 漫之情油然而生。 向北是“文木亭”“文木亭” ( ,吴敬梓晚年号文木,著作除《儒林外史》 ,还有《文木山房诗 文集》,为二亭夹一廊式建筑,入口处有对联: ) “无捷径以窘步,有瑰意与琦行” 。后为花岗 岩雕刻壁画,共有四幅,分别为迁寓秦淮、绝意仕途、绕城暖足、愤世著书。反映了吴敬梓 在南京生活的历程。 (储九志,刘淮莲)5 中华门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去中华门城堡参观游览。我们的车正行驶在中华路上,这条路原来是六 朝及南唐时代宫城前面的御街,是历代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现经拓宽改造,成为既保留明 清古建特色又融入现代风格的商业街,特别是沿街底层的骑楼,富有方便行人的人情味,为 千年古街增色不少。 前方横亘在路端的古城堡就是中华门, 穿过三道城门驶入第一道瓮城, 我们就处于古城墙四 面包围的天井之中。请大家顺着蹬道临瓮城城头。我向各位介绍一下。 [古城之邦]各位朋友,谈到城这样一个古代战争的防御设施,各位没有不知道的,我们从小 就熟悉天安门城楼、万里长城等名词,它已成了古老祖国的象征。一部封建社会历史贯穿着 造城的历史,自始至终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衰。三干多年以来,历朝历代都把大兴土木筑城 当作兴国安邦的重大举措, “筑城以卫君, 造廓以安民” 秦始皇调集百万军民建造万里长城, 。19 给我们留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被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录。 同样汉武帝修造仅内城 即有 35 平方公里的长安城, 而在其后的罗马城也不过 14 平方公里, 拜占庭才 12 平方公里, 使通过丝调之路来到长安的西方人无不惊叹。 城的规模就是国力强盛的标志。 封建社会越发 展,城池就越坚固复杂,它体现了创业君王的雄才大略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屹立的城墙 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到建国前,我国有二干多座城池,到现在保存完好的有山西平遥古 城、 (周长 13.7 公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荆州古城、寿州古城、西安古城等。至于 世界名城如雅典、罗马早已灰飞烟灭,以巴黎为代表的数以万计的古堡,除边远的骑士庄园 城堡外,大都在大革命中纷纷倒塌。当今世界首屈一指,在硝烟炮火中矗立六百余年,原长 34 公里,现存 21 公里的南京城,是任何一个缄池都无法比拟的。 [应天京城]各位朋友,南京是六朝古都,但这些朝代大多是南北分裂偏安江左的小朝庭,其 中统一全国、政唯此出的只是大明王朝的初年。元朝末年,农民出身的红巾军首领朱元璋看 准了金陵的王气,选此作为立基兴业的根据地,江东沃土的南京山川形胜,物阜民丰,横可 以东进西讨,纵则能南征北战。他于公元 1356 年攻下元集庆路,改为“应天府” ,即应受天 命之意。他深谋远虑, 稳住脚跟, 以图宏业。 公元 1366 年接受皖南休宁谋士朱升的建议“高 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也就是巩固根据地防守,贮备充足的粮草,不先出头,避开群雄 的矛头,蓄积力量,后发制人,争霸天下。筑起高大坚固的城墙,就是实现这个战略思想的 重大举措。在南唐都城、宋建康府城的基础上扩建应天府城, “建泰山不拔之基,为万世无 穷之计” 。尽管其中有移都中原及故里兴中都的考虑,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刘基的主张,力排 众议,把南京定为京师,继续扩建完成。 朱元璋调集 20 万匠户,筹集资金,直到公元 1386 年共用了 21 年的时间,才建成了应天京 城。连瓮城在内城长达 33.676 公里,有 13616 个垛口,二百多个屯兵窝棚,墙高 14~21 米,基宽 14 米左右,上宽 4~9 米,全部用砖块条石砌成,沿江的墙段部分以岩石峭壁作为 墙身和墙基,保留了石城的特色。从江南 5 省 152 个州府县调运城砖,统一规格质量,长 40 厘米,宽 20 厘米,厚 10 厘米,每块砖上均有铭文记着出产的州府县官员、保甲及工匠 师的姓名,遇有质量问题就要追究,这就是几百年前的承包责任制,但这种责任是以头颅来 担保的,因此城砖的质量非常优良,几百年都未见严重的分化 d 筑城是分几个阶段进行的, 先是结合皇宫建造拓建南唐都城东部, 接着利用原城的南墙西墙加厚加高和延伸, 最后扩建 北城,环湖带江,城的面积比南唐城大三倍,达到 43 平方公里。施工中充分利用山形、旧 城、旧堤,用条石打牢城基,有的地段如通济门至三山门用长 1 米左右,厚 30 厘米,宽 70 厘米的条石砌成 7 公里的城墙,勾缝用糯米、石灰、桐油、蓼草等熬成极粘的砌浆,并且下 宽上窄, 断面为稳定的梯形, 再处理好各种排水设施, 这样的工程历经数百年, 还坚固如初。 南京城的形状是按地形变化决定的, 以当时作战的军事要求选择走势, 不是采用方形对称的 古制,而是依山环水,据山脊筑城,把制高点富贵山,鸡笼山、复舟山、清凉山、马鞍山、 四望山、狮子山等十几个山头作为城基,既居高临下,增加险固,又减少了工程量。并连接 河湖作为城壕。这样南京城就形成了多边的自然葫芦形。各位可以看一看南京导游交通图, 葫芦的嘴部在狮子山,玄武湖、莫愁湖是两个牙腰,中华门、通济门是底边。可以看出朱元 璋不讲虚华最讲实用,不拘古制,以适为宜的务实创新的作风,为了弥补紫金山控制城内制 高的缺陷,朱元璋又在京城外围兴造长达 60 公里的外廓,负山带江,以土筑城,号称土城, 设有 18 个城门,也就是“外十八”的来由,加强了京师的防御屏障。 [聚宝盆的传说]朱元璋造城之时,割据江东一隅的地方势力,财力不丰,而且连年征战府库 空虚。这样筑城经费就摊派由江浙富户来承担,大概要占到一半的费用。作为江南首富沈万 三被大大地放了血,至少独家领占了三分之一的摊派。这个老南京家喻户晓的人物原名富, 字仲荣,排行老三,有当时最富者的称号―万户三秀,又称沈万三。浙江湖州人,迁居苏州, 现昆山水乡小镇周庄仍有沈家故居,因善于经商理财,积累巨富。人们传说他少年时,在田20 野里蛇口中救出一只青蛙。这只青蛙是天上的仙女,因罪被贬下凡,为报救命之恩从口中吐 出聚宝盆酬谢沈富。聚宝盆只要投入金银时,立即溢满全盆,取之不尽,成了沈万三滚滚而 来的财源。也该他这位富可敌国的巨商倒霉,朱元璋不仅要他出几百万两银子的工程款,还 要征用聚宝盆,吃了鸡蛋还要杀鸡。传说建造聚宝门时,内外秦淮二水相夹,有水怪作祟在 城基挖掘洞窟,城堡屡建屡塌,工程一再延误。朱元璋指令刘基察访内情,这位军师大人串 街走巷,忽听见孩童唱着金陵民谣“金陵城,金陵城,金陵有个聚宝盆,找到聚宝盆,再找 戴鼎成。戴鼎成头戴聚宝盆,埋在城墙根,城门笃定建得成。 ”刘基本是通阴阳晓卜算的术 士,听懂儿歌的含义,向朱元璋建议寻找名叫戴鼎成的人,再向沈万三索取聚宝盆。朱元璋 也是一个迷信取谐音讨口彩的人,造宫殿填钟山脚下的燕雀湖,杀了田(填)得满才把湖填 平,建后湖皇册库杀毛(猫)老人以镇鼠,故刘基的建议颇合圣意。但沈万三的聚宝盆也不 便强取硬夺, 便派徐达前往沈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