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借光的妙处涉及的人是谁

阅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一文,完成下题。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
  ③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④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抹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⑤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戒酒》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他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⑧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⑨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选自《梁衡文集》有改动)
1.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章以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辛词的两大特点:
一是: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五段中说“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⑦段中“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本,简单说说“把栏杆拍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
4.在《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搜集了很多有关辛弃疾的资料,了解到辛弃疾不仅是一位沙场秋点兵的爱国将士,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诗词作家。下面就是学生搜集的有关材料。
①有人认为辛词的风格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的豪放;也有人认为辛词的风格是婉约派。请你选出属于婉约派的一句。(  )
A、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水调歌头·舟次扬洲和人韵》)
C、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生查子》)
D、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②“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常常借酒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上文中就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词句,表达了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下列诗中的“酒”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答: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一文,完成下题。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
  ③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④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抹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⑤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戒酒》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他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⑧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⑨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选自《梁衡文集》有改动)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本文为了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出来而多处运用了联想。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原因等。
这篇散文用豪迈奔放的语言,热情洋溢地歌颂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笔力雄厚,慷慨悲壮。
从修辞上说,文章多处运用对偶短句和排比句式,使文章整齐而有节奏,增强了作者情感表达的效果。
作者认为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是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的历史背景和他自己对词创作的悟性、聪明产生的。
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章以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辛词的两大特点: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五段中说“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⑦段中“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
请仿照“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这样的句式,给第三自然段补上两句相同的句式,使之构成排比。
________,________。
在《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搜集了很多有关辛弃疾的资料,了解到辛弃疾不仅是一位沙场秋点兵的爱国将士,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诗词作家。下面就是学生搜集的有关材料。
①有人认为辛词的风格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的豪放;也有人认为辛词的风格是婉约派。请你选出属于婉约派的一句。(  )
A、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清平乐·村居》)
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常常借酒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上文中就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词句,表达了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下列诗词中的“酒”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材料一: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材料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答:_________________1.曹操在火烧赤壁逃往华容道,诸葛亮派谁半路拦截?从而看得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_百度知道
1.曹操在火烧赤壁逃往华容道,诸葛亮派谁半路拦截?从而看得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短文.文中写到曹操几次仰面大笑?分别说说为什么笑?根据这点你来评价一下曹操
提问者采纳
东吴赤壁虽大胜,不接受新答案,深谋远虑.,放走曹操.)说明曹操临危不乱,杀曹操必引张辽夏侯兄弟曹仁等将领引大军报复,所以派关羽驻守最后一关.,所以不用关羽1:第一,也知道如果曹操被刘备军杀死,而魏根基丝毫未动,拦截曹操时众将都得令埋伏,字云长,为了就是把曹操放回,从而看得出诸葛亮足智多谋. 建议你还是去教育类的网站上找答案吧,于是关羽再三请命并立下军令状绝不放曹,笑谈兵法(虽说这货都猜错了.曹操兵败如山倒,这是目前流行的答案,学校那些老辈的语文老师都是被洗过脑的,周瑜让刘备军堵截曹操,关羽问孔明得知孔明知道自己曾降曹,胸怀大志,刘备的势力必定被曹操余党所吞噬,守军依然是东吴与刘备军(当时还不算蜀)的数倍,是希望曹操死在刘备手中,诸葛亮两种说法.2,这样祸水与东吴无关,可以看得出诸葛亮深谋远虑运筹帷幄.没有被失败所打倒,天下领土城池子民依然掌握过半,给你们老师交作业必然是第二种说法,第二个说法(老说法),深受曹操恩惠怕放走曹操,而诸葛亮看出周瑜诡计,知道关羽定不忍杀曹,狼狈逃命之余仍在观摩地形,唯独关羽没有受命.看你是用来干什么.关羽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火烧赤壁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关羽-关云长。
曹操在火烧赤壁逃往华容道,诸葛亮派谁半路拦截?从而看得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先是赵云拦截,后来曹操大笑,诸葛亮不会用兵,结果张飞出来了,后来又大笑,结果关羽来了。但又放他走了。曹操是个比较狡猾的人吧
先是赵云,再是谁?
先是赵云,后是张飞,最后是关羽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赴汤蹈火(成语中的人物是谁._百度作业帮
赴汤蹈火(成语中的人物是谁.
赴汤蹈火(成语中的人物是谁.
嵇康出处: 《汉书·晁错传》:“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有用麻烦给好评奥.杜甫诗句《赤壁》,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有人说是周瑜和诸葛亮,有人说是曹操和周瑜?_百度知道
杜甫诗句《赤壁》,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有人说是周瑜和诸葛亮,有人说是曹操和周瑜?
周瑜和诸葛亮联合对付曹操,为什么诗句中没谈到诸葛亮,说明为什么,那应该也有诸葛亮的?到底那个是正确的,有人说是曹操和周瑜,而有周瑜?有人说是周瑜和诸葛亮,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是。
谢谢大家了
请快速回答呀 快不能用电脑了!!。杜甫诗句《赤壁》?!。
我的观点,涉及的重要人物怎么没有诸葛亮。,简要明了的表达
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黄盖等东吴水军孙,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鲁肃杜牧,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有情有致,赤壁主要人物是曹操和周瑜诸葛亮在历史上对赤壁之战的影响不是很大的【三国演义夸大了】主要还是依靠周瑜、刘联军击败了曹军。杜牧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而且杜甫这首诗里提到的原因是大小乔,小乔是周瑜夫人,曹操觊觎她,主要主持这一仗的是周瑜。交战双方是吴国和魏国。:那其实是在吴国地盘上打的仗,诸葛亮最多算个外来谋士。,诸葛亮属于外派人员。我的理解是曹操与周瑜啊,这俩美女没一个跟诸葛亮有关系
应该是杜牧的《赤壁》吧,杜甫没写过。是周瑜和曹操的事,没有诸葛亮。曹操发起赤壁之战前,曾经筑铜雀台,想攻下吴国把二乔收到里面,二乔中的小乔是周瑜的妻子。
《赤壁》的作者应该是杜牧,全诗如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一首咏史诗,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举征吴,周瑜以火攻焚烧曹操战舰于赤壁,适遇东南风起,遂大破曹军。铜雀,台名,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曹操所建,上蓄姬妆。二乔,指孙策妇大乔,周瑜妇小乔。诗中最后两句,世称绝妙。它的意思是说赤壁之胜全属侥幸;此时若无东风,火攻失利,则吴国遂亡而二乔被掳入魏了。诗人虽以议论为诗,但通过二乔锁于铜雀台这样形象的语言,“便觉风华蕴藉,增人百感”,因此贺贻孙《诗筏》说:“此正风人巧于立处”。
曹操与周瑜啊。。。
诗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借光成语故事.急_百度作业帮
()()借光成语故事.急
()()借光成语故事.急
凿壁借光.你好,翁锦文为你解答,如对你有所帮助,请采纳或给予好评,如有其他疑问,可以向我求助,O(∩_∩)O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凿壁借光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